异型淋巴细胞范文

时间:2023-09-21 06:08:05

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篇1

【关键词】

传单患者;EB病毒DNA;异型淋巴细胞;相关性

作者单位:563000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疱疹病毒是一较大的囊膜的双链DNA病毒,分为A群和B群两个亚群。凡在体外培养时,容易从细胞内释放营养液中的病毒为A群;病毒同细胞紧密结合,很难释放到营养液中的为B群。基因组结构由末端重复序列和内部重复序列组成,疱疹病毒基因可以整合于细胞的基因内,成为细胞DNA的一部分,形成长期潜伏感染状态,疱疹病毒潜伏感染与肿瘤发生有关,尤其与鼻咽癌密切相关,EB病毒属疱疹病毒4型,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儿童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我国常见的幼儿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病毒,70%淋巴细胞细胞增多,而且异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1],传单患者大部分鼻咽部含有EB病毒。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标本均来自本院确诊的病房患者和部分门诊患者,由护理人员抽取患者静脉血2~3 ml注入EDTAK2抗凝管中送检, 用水平离心机1500r/min离心10 min编号待测。男性30人,女性18人;年龄最小6月,最大13岁,平均年龄41岁,且均为临床上最后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其中EB病毒DNA定量拷贝数>10×103(阳性)40例,异淋巴细胞>4%(阳性)22例。

12异淋巴细胞检测仪器、试剂及方法

异型淋巴细胞检测EDTAK2抗凝全血用SYSMEX2100血流流水线上自动推片机进行推片,自动瑞士染液染色的血片,由经验丰富的血液工作人员两人共阅片求出的均值作为最后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值(>4%为阳性)。

13EB病毒DNA定量检测仪器、试剂及方法

使用罗氏(LightCycler480)480PCR扩增分析仪,采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试剂盒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为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定量检测。质量控制:查看阴性,阳性及标准定值是否吻合决定此次检测情况。阴性质控品:增长曲线不呈“3”型曲线或Ct=30,阳性质控品:增长曲线呈“3”型线,且强阳性质控品定量参值在10×106~20×108范围,临界阳性质控品参考值在20×102~20×104IU/ml范围(参考值为仪器自动分析计算出的数值)。阳性定量参考品:全部阳性,且线性相关系数097≤∣r∣≤1。测定结果有效必须具备以上质控条件同时满足,否则结果无效,需重做实验。检测EB病毒DNA灵敏检测范围在102~107拷贝/ml之间。

14操作步骤

141异型淋巴细胞检测EDTAK2抗凝全血充分混匀20次后,用SYSMEX2100血液流水线上自动推片机进行推片,自动瑞氏染液染色的血片,由经验丰富的血液工作人员两人共阅血片的体尾部细胞分布均匀的部位,求出的均值作为最后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值(>4%为阳性)。

142EB病毒DNA的定量测定

1421DNA提取(标本处理区)①取15 ml灭菌离心管编号(与标本同号)。②取50 μl DNA提取液于15 ml灭菌离心管中, 细心提取血清与血细胞交界处的白细胞层,尽量吸完放入灭菌离心管中,充分吹打混匀约静置5 min。③振荡器剧烈振荡混匀5~10 s,置(100±1)℃恒温金属浴中孵育(10±1) min,12000r/min离心5 min备用。

1422试剂准备(试剂准备区)①从冰箱中取出EB病毒DNA检测试剂,室温解冻,取02 ml样品扩增八连管,按比例加入EB病毒DNAPCR反应液40 μl+Taq酶3 μl/人份至八连管中。②将加好试剂的扩增八连管放入试剂准备区和标本处理区之间的传递窗中。③加样:在标本处理区从传递窗中取出加好试剂的八连管于生物安全柜中加样,分别依次加入处理好的标本上清液2 μl,阴性质控品、临界阳性质控品和强阳性质控品后,盖上密封条密闭,8000 r/min离心数秒。④将处理好的样本放入标本处理区和扩增区之间的传递窗中,准备扩增。

1423样品扩增(PCR扩增区)①打开扩增区电脑及LightCycler480主机,查看反应条件是否吻合,否则重新设置。②从传递窗中取出准备好的样品扩增管,放入LightCycler480主机仪器扩增板内,再放进LightCycler480主机进行扩增。

2结果

21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组)的22例,EB病毒DNA检测值>10×103(阳性组)标本40例,见表1。

22结果发现在临床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患者中,EB病毒DNA定量核酸检测阳性达833%,由于核酸检测速度快,使用EDTAK2抗凝全血采样方便,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有非常高的早期诊断价值,EDTAK2抗凝全血涂片查异型淋巴细胞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阳性率也高达458%(高于文献2所述[2]),此次研究发现EB病毒DNA定量核酸检测明显高于血涂片查异型淋巴细胞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统计方法处理t检验。

3讨论

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人员普遍易感,EB病毒(EBV)几乎与所有鼻咽癌有关; EB病毒(EBV)对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至关重要;EB病毒(EBV)还同Burkitt淋巴瘤、免疫损伤性患者的淋巴瘤有关; EB病毒(EBV)同时也可能与何杰金氏病(Hodgkinsdisease)、慢性疲劳综合征、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等有关;检测EBV病毒的PCR(EBVDNA),PCR荧光定量技术可从少量标本中扩增检测出所需DNA,适用于多种不同标本的检测。为临床检测、普查EBV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

本次检测的均为临床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人员普遍易感。EB病毒(EBV)核酸检测对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至关重要, 本次是EDTAK2抗凝全血提白细胞层检测核酸检测,阳性率高达833%高于文献3中所述[3],而且具有采样方便,检测时间快;可能阳性率更高,非常高的早期诊断价值诊断价值。此次实验检测没有取鼻咽部分泌物进行核酸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大部分鼻咽部含有EB病毒,采样更方便,可能阳性率更高。

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病毒,7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淋巴细胞细胞增多,而且异型淋巴细胞也明显增多,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也是实验室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方法,阳性率458%高于文献4中所述[4]。虽然不如核酸检测阳性率的临床意义大。但是对实验环境要求不高,适合于各级实验室,更适合于不具备条件开展PCR核酸检测的医院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参考文献

[1]陈尚明,黄海英.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2例临床分析南通医学院学报,2009,29(4):305-307.

[2]陆丹,胡兴文,曾菊.儿童EB病毒感染与异型淋巴细胞相关性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1732-1734.

[3]于谨铭,罗兵,李咏梅,等.EBVDNA检测在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医学检验与临床,2012,23(5):8-10.

异型淋巴细胞篇2

【关键词】 淋巴系统;淋巴增生性疾病;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细胞是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在各种抗原的作用下,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并可使淋巴组织如淋巴结、胸腺、脾脏及黏膜等增生。淋巴系统增生可导致淋巴增生性疾病发生,淋巴增生性疾病可分为免疫性(或反应性)和恶性两大类。

1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病因与分类

1.1 免疫性或反应性淋巴增生性疾病 由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常伴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故常被称为非典型淋巴增生(AIL),多为良性,但也可发展成恶性[1]。(1)病毒:常见致病病毒为EB病毒,所引起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I型病毒(HTL-I)、SARS病毒、疱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也可导致非典型淋巴增生(AIL)。(2)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梅毒、布鲁杆菌、猫爪病、弓形体、组织胞浆菌、衣原体 (如性病淋巴肉芽肿)、利什曼原虫等。(3)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PTLD):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分为四类:①早期;②多形PTLD;③单形(PTLD);④其他少见型。PTLD的发病率最高是在移植后1年。(4)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皮质激素、环孢素A、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这些药物引起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机制,有些与EBV感染有关。(5)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T细胞中存在一种缺陷,不能抑制EBV,易遭EBV感染,导致淋巴细胞增生。患者用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治疗,容易发生淋巴增生,停药后可恢复。而干燥综合征患者发生淋巴增生,恶性病变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40倍。(6)遗传性免疫缺陷: X染色体连锁淋巴增生是一种由于X染色体突变所致免疫缺陷性疾病,多见于男孩,有淋巴结肿大,皮肤、肝、肺、骨髓、大脑等部位可发生淋巴瘤。而Wiskott-Aldrich综合征,发生弥散性淋巴瘤约50%。(7)FAS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Canale-Smith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淋巴增生疾病,其特点为淋巴细胞增生,凋亡受阻,并伴自身免疫性溶血,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大多发生在儿童,易演变为淋巴瘤。(8)原因不明的不典型淋巴增生性疾病: 如Castleman病(CD),又称血管滤泡淋巴增生或巨淋巴结增生症、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也称坏死性淋巴结炎、病毒性淋巴结炎或Kikuchi(菊池)病等]。Castleman病(CD) 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多中心型两种;根据病理组织学,又可分为透明血管(HV)型、浆细胞(Pc)型和混合型三类,以第一种多见。可发展为恶性淋巴瘤[2~6]。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多见于东方人(日本、中国),发生在青壮年,临床上表现为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常有痛,白细胞增高或减少,外周血中有异形淋巴细胞。

1.2 淋巴系恶性增生性疾病 病因尚未阐明,与病毒及相关病原体有关。

(1)病毒: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I型病毒(HTL-I)、HIV感染,当CD4+细胞降至50/mm3时,易引起非霍奇金淋巴瘤(NHL);EBV与Burkitt淋巴瘤相关;HCV感染的患者可发生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发生弥漫型大淋巴细胞淋巴瘤的危险性较正常人大2倍以上。

(2)幽门螺旋杆菌 2003年Nakamura等报道59例持续感染引发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者高达50例,用抗螺旋杆菌治疗后,41例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

淋巴恶性增生可浸润至造血系统,引起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可原发在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称之为恶性淋巴瘤[7,8]。1997年WHO根据细胞来源将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分为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T细胞以及霍奇金淋巴瘤三大类。2001年WHO将恶性淋巴瘤又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D)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HD)占恶性淋巴瘤14%。淋巴瘤的早期及晚期都可累及骨髓并伴白血病血象,除淋巴组织的活检外,从骨髓、血象和体腔积液中检查发现淋巴瘤细胞[9]。

2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必须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及骨髓象,有时必须有淋巴结或病变部位的病理切片检查才能确诊。

2.1 细胞形态学检查(1)反应性或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 反应性增生的异形淋巴细胞大多为幼淋或成熟淋巴细胞,如EBV所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可见泡沫型、不规则型或幼淋细胞,也可见浆细胞样淋巴细胞,一般与白血病细胞不难鉴别。反应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外周血中也常见幼稚淋巴细胞,但无核仁,淋巴结活检可助鉴别。

(2)恶性淋巴增生性疾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原始细胞多见畸形。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增多的淋巴细胞,大多是成熟淋巴细胞,属B细胞。弥漫型小淋细胞、弥漫型裂细胞和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易并发白血病,外周及骨髓血中所见淋巴细胞属幼稚或原始淋,形态畸形。霍奇金淋巴瘤(HL)在骨髓涂片中可见具有诊断价值的Reed-Steinberg细胞,血象一般无特殊[1]。

(3)大颗粒淋巴细胞增生(LGL) 有4种不同的临床表现:①反应性一过性增生,继发于感染,如结核等;②慢性LGL增生,病程呈良性,34%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2%阳性;③惰性LGL白血病,大多发生在老年人,60%~70%有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多发性关节炎,甲氨喋呤、环孢素A、环磷酰胺治疗有效;④侵袭性LGL白血病,与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可能属同一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病程短,预后差[10,11]。

2.2 免疫表型检查 淋系白血病中常见免疫表型:

(1)T系急淋: CD2、CD7对急淋的特异性较高,胞浆CD3(cCD3)及膜表面CD3-(SmCD3-)对T细胞急淋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T-ALL中以CD5和CD2共同表达者多见。10%CDl、CD4、CD8共同表达。(2)B系急淋: HLA-DR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CD20、CD22对B系急淋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差。

①早期前B细胞急淋CDl9、CD24、CD34,50%成人B细胞急淋阳性;

②前B急淋,cμ阳性,CDl0 90%以上阳性,大多属ALL-L1型;

③B细胞急淋CDl0、CDl9、CD20、CD24常阳性,75%形态学上属ALL-L3。中间成熟B Smlg阳性,多见于ALL-L3型急淋。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主要为B细胞型,CD5多数阳性,少数阴性,CDl9、CD20、HLA-DR阳性。SmIg弱阳性,以IgM和IgD为主。

(4)特殊类型白血病的免疫表型: ①多毛细胞白血病CDl9、CD20、CD22、SmIg阳性,CD21阴性。CDllc、CD25、CDl9、CDl03(粘附因子抗原)阳性,有较高诊断价值。②80%~90%NK细胞白血病CDl6阳性,95%以上CD56阳性。CDl58a、b及CDl61、CD57也可呈阳性。

③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源自二类免疫表型细胞:来自CD3+及CD57+T细胞占85%;来自CD3-/CD56+NK细胞,占15%。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必须与慢性(NK)LGL淋巴细胞增生相鉴别。后种疾病中的大颗粒NK细胞CD56(-)或表达弱(CD56-/+dim),CD11b(-/+dim),CD>(-/+dim)CD2+,CDllC,CD38(-/+dim)。

(5)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合并白血病这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的淋巴瘤,约占成人NHL的2%~8%,约30%累及骨髓。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对化疗的效果较好。近几年实验研究表明,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实质多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或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WHO公布的淋巴组织与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恶性组织细胞病已不存在。

其他淋巴瘤并发骨髓及外周血白血病血象和骨髓象中淋巴细胞免疫表型随淋巴瘤的病理类型而异,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与CLL相同。其他淋巴瘤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在外周血及骨髓中可见畸形瘤细胞,其免疫表型随淋巴瘤的类型而异。必须指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抗原表达常随病程而有改变,有时难于判断,如有的免疫抗原表达可呈交叉出现,或表达某一阶段不应表达的抗原,有时必须综合形态检查,甚至染色体检查结果,才能做出白血病类型的诊断。

2.3 染色体检查 随着染色体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从G带、Q带、R带显色,到荧光原位杂交(FISH)、多色FISH,在淋巴系恶性增生性疾病中发现染色体异常越来越多。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染色体异常可高达92%,其中60%左右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①染色体数目异常: 如二倍体、假二倍体、正常二倍体、亚二倍体/近单倍体;②染色体缺失: 如6q-、9q-、12p-等;③染色体结构异常、移位、重排:T细胞ALL常见t(11;14)(p13;q11);t(10;14)(q24;q11);t(1;14)(p33;q11);t(10;14)(q24;q11);t(1;14)(p33;q11);t(8;14)(q24;q11);t(11;14)(p15;q11)。染色体断裂点常累及T细胞受体基因a/δ、β和γ,40%~50%的移位累及TCRa/δ和TCRβ。B细胞ALL 常见t(8;14)(q24;q32);t(4;11)(q21;q23);t(1;19)(q23;p13);t(9;22)(q34;q11);t(12;21)(p13;q22);t(2;8)(p2;q24)[1]。

转贴于  (2)慢性B细胞增生性疾病:其中CLL染色体异常者,+12可发生在30%的患者,add(14)(q32)的发生率为20%,del/t(13q)为20%,del(11q)>10%,del(6q)为10%;幼淋细胞白血病50%可发生add(14)(q32)。毛细胞白血病20%有可发生add(14)(q32);多发性骨髓瘤1q异常者占40%,浆细胞白血病70%有lp/lq异常,50%有add(14)(q32)。

(3)慢性T细胞增生性疾病:慢性T细胞白血病40%有4qll重排;慢性幼淋细胞白血病50%有此核型异常;成人T细胞白血病25%有del(6q),20%有add(14q);Sezary综合征30%有del/t(2p)。

(4)霍奇金淋巴瘤(HL):染色体异常较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少10倍。1/3的病人染色体l(缺失、移位、重复、异染色体1)。14q+(多数14q32)约见于20%的病例。T(11;14)及t(14;18)少见。15%的病人有6号染色体长臂长短不等、缺失。3q、7q、12p及13p异常较NHL多见,常见者为1、3、7、8及21号染色体数量上的改变。

(5)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约有80%的患者显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常见异常为add(14)(q32);t(14;18);t(8;14);del(6q);i(17)(q10);+3;+7;+12;+18及+21。

2.4 分子生物学检查 基因异常和突变是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的根本原因。检测与恶性肿瘤发病相关的基因异常和突变,除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外,分子生物学检查是重要和基础的手段。染色体异常所累及的基因,需要进一步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予以弄清,这对进一步了解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2~15]。许多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如RT-PCR(逆转录PCR)、Real-time PCR(值时PCR)、长链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恒定变性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序列扫描、碱基切割、直接测序、芯片技术(DNA、寡核苷酸、蛋白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等已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3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治疗与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治疗方案不相同,急淋一般用含有激素、长春新碱、阿霉素或柔红霉素的治疗方案。门冬酰胺酶一般对ALL有效。B细胞型和T细胞型ALL的治疗方案虽无大的差别,但免疫表型、染色体的改变和有些基因的改变可影响疗效和预后。

淋巴结病理检查是正确诊断淋巴瘤类型必不少的手段,淋巴瘤侵袭骨髓及并发白血病时,骨髓象和血象中所见淋巴瘤细胞从形态、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所得的结果,对淋巴瘤的类型诊断十分重要,有时起关键性作用,尤其是不伴外周淋巴结肿大或结外病变的病例。

目前,尚不能根据T或B型淋巴瘤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经典方案仍是以CHOP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或放疗。中低度INTIL的有效率可达60%~80%。高度恶性的类型增加化疗药物,如BACOP(博来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COP-BLAM(COP+博来霉素、丙卡巴肼)、M-BACOB(甲氨蝶呤、四氯叶酸、博来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地塞米松等)。低度恶性NHL可用核苷拟似类药物,如复达拉滨和2-CdA等,有效率可达80%。HL用COPP、MOPP/ABVD(阿霉素、博来霉素、氮烯咪胺、长春碱)治疗,80%的病人可获完全缓解,10年存活率可达60%。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方法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使临床工作者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依据形态、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以及结合基因研究的深入,可望对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研究开发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振义.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分类及其检查的进展.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4):485-490.

2 Bowne WB,Lewis JJ,Fillippa,et al.The management of unicentriic and a rerview of the Lifferature.Cancer,1999,85:706-717.

3 Vasey M,Katzin WE,Mendelsom G,et al.Report of case of Localixed Castleman’s disease with progression to malignant lymphoma.Am J Clin Phthol,1992,98:633-636.

4 王亮春,卜定方,朱平,等.单灶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病理细胞起源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25:397.

5 肖志坚,王翠英,郝玉书,等.多中心浆细胞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1例.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24:441.

6 宋一芳,陈勤奋,林果为,等.Castleman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临床血液学杂志,2004,17:193.

7 GP Murphy,W Lawrence,HE Averette,et al.American Cancer Socirty Textbook of Clinical Oncology.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6.

8 沈志祥.恶性淋巴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6.

9 陈忠.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胸膜腔浸润1例报道.临床检验杂志,2005,23(3):237.

10 Lamy T,Loughran TP Jr.Clinical features of large ganular lymphocyte leukemia.Semin Hematol,2003,40:185.

11 Lima M,Almeida J,Montero AG,et a1.Clinicobidogical,immunophenotypic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noclonal CD56-/+ dim chronic natural killer cel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osis.Am J Pathol,2004,165:1117.

12 左学兰,周新,孟娟,等.凋亡调控蛋白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33-135.

13 邵剑峰,林茂芳,傅燕萍,等.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Survivin及p27蛋白的表达.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55-56.

14 李红玲,孙秉中,冯琦,等.Survivin,Caspase在NHL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癌症,2004,23:40-43.

15 Liebieh HM,Xu G,Di Stefano C,et al.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of urinary normal and modified nucleoside of cancer patients.J Chromatogr,1998,793(2):341-347.

异型淋巴细胞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及NK细胞活性变化。方法对198例肝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进行T淋巴细胞AgNORs NK细胞活性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乙肝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逐渐降低,急性肝炎患者NK细胞活性与轻度慢性肝炎之间比较无差异外,与其他各型肝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型肝炎间HBV-DN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肝炎患者体内HBV-DNA含量对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NK细胞活性无影响。结论 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及NK细胞活性在肝硬化患者中极度降低,可以作为一项监测肝炎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

关键词 乙型肝炎 AgNORs NK细胞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 between the quantity of AgNORs in T Lymphocyte cell and NK activity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hepatits B.Methods We selected198patients of hepatitis B and30normal peoˉple,whomwere examined the quantity of AgNORs in TLymphocyte cell and NK activity.Results The quantity of AgˉNORs was reduced with the damage of the liver tissue.Among the patients,the NK avtivity changed significantly except the acute and mild patients,the quantity of HBV DNA is not evidently changed.It shows that there is no relation beˉtween the quantity of HBV DNA AgNORs and NK activity.Conclusion The quantity of HBV DNA and AgNORs reˉduced evidently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it can be used as a factor to survey the damage of the liver.

Key words hepatitis B AgNORs NK

各种病毒感染均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发的免疫系统改变是一令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而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则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细胞群,正常情况下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群相互作用,维持着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当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活性发生异常时,就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好坏又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密切相关。本课题通过对不同肝炎患者按照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病理分级,来观察肝炎患者间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和NK细胞活性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8例乙肝病人为我院2001年12月~2003年11月住院病人,病人肝穿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全国第十次(西安)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2 实验方法

(1)T淋巴细胞AgNORs活性测定:无菌条件下取0.5ml抗凝血加入含RPMI1640培养液的瓶中,置37℃培养箱中72h,分离T淋巴细胞并低渗破膜后硝酸染色,以核仁呈淡黄色,AgNORs颗粒呈棕褐色为佳。上机用KL型计算机免疫图像分析系统每例随机检测30个T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面积与核面积比例(I・S%),取其平均值为检测结果。(2)HBV-DNA含量检测采用PE5700基因荧光定量诊断系统,报告结果以拷贝/ml表示(试剂为达安基因有限公司)。(3)NK细胞活性采用MTT比色法检测,MTT由瑞士生产,KH562细胞由北京生物所提供,10%SDS液SIGˉMA公司生产。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PBMC。用培养液调至5×10 6 /ml作为效应细胞,将对数生长期的K502细胞用培养液调至2.5×10 6 /ml作为靶细胞。PG3033A型酶标仪(华东电子管厂出品)测504nmDD值,结果以百分率表示。计算NK细胞毒活性公式:{靶细胞-(实验孔DD-效应细胞DD)}×100%靶细胞

1.3 统计学方法 检验结果以ˉx±s表示,用SPSS8.0软件,以t检验作为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各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NK细胞活性与HBV-DNA含量之间的比较急性肝炎45例,年龄25~51岁,平均(27±10.9)岁。轻度慢性肝炎39例,年龄19~82岁,平均(41±12.9)岁。中度慢性肝炎52岁,年龄31~67岁,平均(43±11.3)岁。重度慢性肝炎21例,年龄43~83岁,平均(52±10.4)岁。结果显示,急性肝炎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与轻度、中度、重度慢性肝炎之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急性肝炎患者NK细胞活性除与轻度慢性肝炎之间比较无差异外,与其他各病理分级相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型肝炎间HBV-DN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表1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NK细胞活性与HBV-DNA含量之间的比较

2.2 不同病毒含量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NK细胞活性的影响 HBV-DNA病毒含量按10 3 ~10 4 、10 4 ~10 5 、10 5 ~10 6 、>10 6 进行分级,分别与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NK细胞活性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肝炎患者体内HBV-DNA含量对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NK细胞活性无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病毒含量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 含量、NK细胞活性的影响

2.3 肝硬化组与对照组之间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NK细胞活性比较 肝硬化与对照组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NK细胞活性相比较发现,肝硬化组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及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说明肝炎患者晚期由于病情的加重,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增殖,极大的影响T淋巴细胞的活性,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导致肝癌的发生。见表3。

表3 肝硬化组与对照组之间T淋巴细胞AgNORs 含量、NK细胞活性比较

3 讨论

T淋巴细胞亚群在细胞免疫乃至整个免疫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以往由于检测手段的局限性,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主要通过流式细胞仪或酶标法对其进行分群,如计数CD3 + CD4 + CD8 + 的数量,通过计算CD4 + /CD8 + 比值的高低来间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并不能反映出T淋巴细胞本身活性的高低。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是核仁中可被银染的酸性非组蛋白,它可以与组蛋白特异性结合,解除组蛋白对rDNA转录的抑制作用,从 而促进rDNA转录生成rRNA,rRNA是白体的重要成分,保证蛋白质顺利合成。因此AgNORs含量的高低可以反映rRNA活性的高低,rRNA的转录活性又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能力密切相关,蛋白质是细胞发挥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是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重要体现,因此,AgNORs的含量可以反映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通过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含量可以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 [1] 。

本研究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穿标本按照病理分级发现,肝炎患者随着病情加重,NK细胞活性及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逐渐降低。在肝硬化患者中,由于肝功能受损、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以及肝炎病毒的长期慢性感染,可以出现免疫功能异常,各种细胞因子及致病因子不同程度作用于T淋巴细胞亚群,降低其rRNA活性,表现为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极度降低,同时,NK细胞活性降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利于体内病毒的清除 [2] 。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其AgNORs值呈高低趋势。与对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AgNORs含量的变化与患者病情的变化成正相关。肝硬化病人随病情的加重,由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多种致病因子的作用,存在着各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比例失调,变化更为复杂,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以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是测定T淋巴细胞各亚群数量的变化,而T淋巴细胞AgNORs(I・S%)检测是测定T淋巴细胞的活性变化,可更为准确的反映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3,4]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测定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及预后的判定,本研究中该方法定量地反映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且与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肝炎化患者病程发展以及预后判定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林其焯.外周血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蛋白体转录活性分析.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4):220-222.

2 骆抗先.乙肝基础与临床.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2-163.

3 吴本俨,沙之阁,司永仁,等.肝硬化与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89,9(5):284.

异型淋巴细胞篇4

作者:刘伟平 王科文 殷明刚

别随机抽取有警示信息及无警示信息的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共800份,分别与显微镜法进行比较。结果 XT-2000i 血液分析仪对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的灵敏度为98.3%,特异度为70.7%,假阳性率为29.3%,假阴性率为1.7%,阳性预测值为59.0%,阴性预测值为99.0%。有核红细胞检出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80.3%,假阳性率为19.7%,假阴性率为2.6%,阳性预测值为 76.0%,阴性预测值为98.0%。幼稚粒细胞检出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5.8%,假阳性率为24.2%,假阴性率为0,阳性预测值为68.0%,阴性预测值为100%。“核左移”检出灵敏度为85.5%,特异度为65.9%,假阳性率为34.1%,假阴性率为14.5%,阳性预测值为53.0%,阴性预测值为91.0%。结论 XT-2000i血液分析仪警示信息对异常血象的检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必须用显微镜法进行确认。

【关键词】 异型淋巴细胞 有核红细胞 幼稚粒细胞 核左移 血液分析仪 警示信息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for abnormal lymphocyte, nucleated erythrocyte, immature granulocyte and nuclear shift to the left using XT-2000i warning information. Methods Coagulation vein blood samples(n=800) with or without the above warning informat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compared with microscopy. Results The six evaluation indexes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false positive rate, false negative rat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for detection of abnormal lymphocyte was 98.3%,70.7 %,29.3 %,1.7%,59.0% and 99.0%, respectively.The six evaluation indexes for detection of nucleated erythrocyte was 97.4%,80.3%,19.7%,2.6%, 76.0% and 98.0%, respectively.The six evaluation indexes for detection of immature granulocyte was 100%,75.8%,24.2%,0, 68.0% and 100%, respectively.The six evaluation indexes for detection of “nuclear shift to the left” was 85.5%,65.9%,34.1%,14.5%, 53.0% and 91.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warning information from XT-2000i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detection of abnormal hemogram,but the samples must be determined by microscopy.

【Key words]】Abnormal lymphocyte Nucleated erythrocyte Immature granulocyte Nuclear shift to the leftHematology analyzer Warning information

Sysmex XT-2000i是在XE-2100的技术基础上改进后的新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白细胞计数应用了多角度光散射的原理,综合分析光散射信号和聚次甲基荧光染料信号进行白细胞分类。同时,能对分类结果提供警示信息如异型淋巴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核左移、异常红细胞形态、血小板聚集等。但是仪器检测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显微镜检查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金标准[1]。“异型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核左移”是Sysmex XT-2000i四种常见的警示信息,本研究对这四种警示信息的标本与显微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了解该仪器对四种细胞的检出能力和临床意义。

1 材料及方法

1.1 样本 来自本院住院患者,用EDTA- K2抗凝的真空采血管静脉采血后,充分混匀,2小时内完成检测。随机抽取仪器检测结果有“异型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和“核左移”警示信息的血标本各100份及无异常警示信息的标本各100份,总共800份。

1.2仪器及试剂

Sysmex XT-2000i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OLYMPUS显微镜, 瑞氏染色液。

1.3方法 将每份标本混匀后推片,干燥后进行瑞氏染色,在油镜(10×100)下分类200有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计算各种细胞的百分比。显微镜阳性判断标准参考文献[2]:异型淋巴细胞判断标准为异型淋巴细胞≥5%;幼稚粒细胞或核左移的判断标准为杆状核粒细胞>5%,或晚幼粒以上阶段≥1%。有核红细胞判断标准为有核红细胞≥1%。并计算Sysmex XT-2000i检测四种细胞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 结果

2.1 XT-2000i对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测

XT-2000i与显微镜法检测异型淋巴细胞的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中数据计算得到XT-2000i 血液分析仪对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的灵敏度为98.3%,特异度为70.7%,假阳性率为29.3%,假阴性率为1.7%,阳性预测值为 59.0%,阴性预测值为99.0%。

2.2 XT-2000i对有核红细胞的检测

表1 XT-2000i与显微镜法检测异型淋巴细胞的结果

XT-2000i检测结果

显微镜检测结果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59

41

100

阴性

1

99

100

合计

60

140

200

表2 XT-2000i与显微镜法检测有核红细胞的结果

XT-2000i检测结果

显微镜检测结果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76

24

100

阴性

2

98

100

合计

78

122

200

XT-2000i与显微镜法检测有核红细胞的结果如表2所示,由此所得XT-2000i 血液分析仪对有核红细胞检出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80.3%,假阳性率为19.7%,假阴性率为2.6%,阳性预测值为76.0%,阴性预测值为 98.0%。

转贴于

2.3 XT-2000i对幼稚粒细胞的检测

表3 XT-2000i与显微镜法检测幼稚粒细胞的结果

XT-2000i检测结果 显微镜检测结果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68

32

100

阴性

100

100

合计

68

132

200

XT-2000i与显微镜法检测幼稚粒细胞的结果如表3所示,由此所得XT-2000i 血液分析仪对幼稚粒细胞检出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5.8%,假阳性率为24.2%,假阴性率为0,阳性预测值为68.0%,阴性预测值为 100%。

2.4 XT-2000i对“核左移”的检测

表4 XT-2000i与显微镜法检测“核左移”的结果

XT-2000i检测结果

显微镜检测结果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53

47

100

阴性

9

91

100

合计

62

138

200

XT-2000i与显微镜法检测“核左移”的结果如表4所示,由此所得XT-2000i 血液分析仪对“核左移”检出的灵敏度为85.5%,特异度为65.9%,假阳性率为34.1%,假阴性率为14.5%,阳性预测值为53.0%,阴性预测值为91.0%。

3 讨论

随着检验技术向着自动化仪器方向发展,目前各种先进的血液分析仪带有报警提示功能。XT-2000i血液分析仪的警示信息是在做全血细胞计数自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提示信息。它的出现往往对我们临床检验工作者起到一个重要的提示作用,也是我们制定推片复检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应该引起临床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果出现有核红细胞,可干扰白细胞计数,造成白细胞假性增高。

本结果发现,XT-2000i检测异型淋巴细胞的灵敏度很高,达到98.3%。但假阳性率较高(29.3%)。可能的原因有仪器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识别错误以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过高使仪器出现假报警信号。100例无异型淋巴细胞提示信息的标本经显微镜检查发现1例存在异型淋巴细胞,其假阴性可能是由于仪器将其识别为单核细胞或大淋巴细胞。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信息的样本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3],其次为病毒性肝炎、麻疹、鼻咽癌患者。XT-2000i对有核红细胞的灵敏度也高达97.4%,阳性符合率为76%。存在假阳性的可能原因是仪器误将部分小淋巴细胞识别为有核红细胞或白细胞过高造成假报警。出现有核红细胞的阳性样本多见于新生儿和溶血性贫血患者。幼稚粒细胞检出的灵敏度达100%,其检出常伴有核左移。100例幼稚粒细胞阴性的标本,经过显微镜检查,未发现有漏检的现象,其阴性符合率达100%。有幼稚粒细胞警示信息的标本主要来自于严重感染、白血病或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病人,常伴有WBC总数的增高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原始细胞和早幼粒细胞(此种情况常有原始细胞警示信息)。

总之,上述四种提示信息的阴性符合率极高,在仪器正常工作前提下,若未出现相应的警示信息,基本可排除相关的疾病。但对于阳性提示的标本,必须用显微镜法确认。

参 考 文 献

[1]孙芾,王厚芳,于俊峰,等.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 28(2):155-157.

[2] 张蕾,汪嘉,李智.XE-2100血液分析仪异常细胞警示标志的实际应用[J].检验医学,2010,25(11): 837-840.

异型淋巴细胞篇5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导致滑膜成纤维母细胞增生、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种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淋巴细胞活性及其信息传递异常与RA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CD28/B7(CD80或CD86)、CDl54(CD40L)/CD40和淋巴细胞活化标志CD25、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的表达,以探讨这些指标在BA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30例RA患者,女24例,男6例,年龄27~65岁,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健康献血者20名,女16名,男4名,年龄23~55岁。均抽取空腹静脉血2ml,经EDTA-K2抗凝备用。另20例RA患者的关节滑膜液取自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骨科行膝关节置换或滑膜切除术者,女15例,男5例,年龄23~41岁。对照组的关节滑膜液取自因外伤截肢的10名正常人,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和淋巴细胞活化标志的表达:均采用双色荧光标记,分别和100 µl 1×106/ml细胞数的关节滑膜液充分混匀,室温暗处反应15min,加0.5 ml PBS,充分混匀,24h内上流式细胞仪分析。

1.3流式细胞分析: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开机后以CaliBRITE 3荧光微球和FACSComp自动软件检查仪器灵敏度,并自动设定试验获取条件,包括光电倍增管(PMT)电压和荧光补偿等。用CellQuest软件对样本试验获取条件作进一步优化,并检测各组样本管,获取10000个细胞后,用Cell Quest软件分析各CD分子在淋巴细胞中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1.4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分离:关节滑膜液用20 1U/ml肝素抗凝,3 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淀物加PBS重悬,用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分离制备淋巴细胞(1 500r/min离心15 min),调整细胞浓度至1×106/ml,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6h内完成。

1.5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采用双色荧光染色,在FALCON试管(美国BD公司)中加入20µl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CD3单抗,藻红蛋白(PE)标记的抗CD28单抗或抗CDl54(CD40L)单抗。同样在FALCON试管中加20µ1 FITC标记的抗CDl9单抗,PE标记的抗CD80单抗或抗CD86单抗或抗CD40单抗及双色同型对照免疫球蛋白(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分别与100µl抗凝血充分混匀,室温暗处反应15min。加1×FACS溶血素(美国BD公司)2m1,充分混匀,室温暗处反应10min。1 000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PBS 2 m1,充分混匀。1 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液,加0.5血PBS,充分混匀,24h内上流式细胞仪分析。

1.6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标志的表达:采用三色荧光染色,在FALCON试管中加入20 µl FITC标记的抗CDl9单抗、PE标记的抗CD25单抗或抗HLA-DR单抗及叶绿素蛋白(Percp)标记的抗CD3单抗和三色同型对照免疫球蛋白(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分别和100 µl抗凝血充分混匀,室温暗处反应15min,其余操作同方法3。

1.7统计学处理:所测数据以±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l0.0软件,各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和HLA-DR的表达:RA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25表达阳性率和B淋巴细胞CD25表达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均明显增多(p0.05)。见表1。

表1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和HLA-DR的表达(±S,%)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组别 例数 CD3+ CD3+ CD19+ CD19+

CD25+ HLA-DR+ CD25+ HLA-DR+

RA组 30 8.2±2.5* 20.2±12.5 2.6±1.1* 15.8±7.3

对照组 20 4.7±1.4 15.7±6.5 0.9±0.6 13.4±2.4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CD25和HLA-DR的表达:RA患者关节滑膜液中,T淋巴细胞HLA-DR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多(P0.05);但B淋巴细胞HLA-DR和CD25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多(P

表2RA患者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CD25和HLA-DR的表达(±s,%)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组别 例数 CD3+ CD3+ CD19+ CD19+

CD25+ HLA-DR+ CD25+ HLA-DR+

RA组 20 0.3±0. 26.5±1.2* 0.5±0.2* 13.9±1.9*

对照组 10 0.1±0.1 6.5±1.2* 0.1±0.0 10.0±1.3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3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RA患者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CD86表达阳性率(1.9%±10.9%)与正常对照组(6.1%±2.3%)相比明显下降(P0.05)。

图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40的表达

2.4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RA患者关节滑膜液中B淋巴细胞CD80、CD86和CD40表达阳性率(0.4%±0.2%、1.3%±0.8%和0.6%±0.3%)与正常对照组(0.3%±0.2%、3.6%土2.4%和0.4%±0.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组T淋巴细胞CD28、CDl54表达阳性率(8.0%±2.0%和0.4%±0.2%)与正常对照组(7.2%+2.6%和0.4%土0.1%)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Kuchroo等报道,虽然CD80和CD86对T细胞的增生都提供协同刺激作用,但CD80可激发Thl型细胞反应,而CD86则激发Th2型细胞反应。Kitagawa等认为,CD40与CDl54的相互作用可上调RA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从而促使Thl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明显增多,最终导致Thl/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在本研究中,RA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D86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B淋巴细胞CD40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表明RA患者存在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这些淋巴细胞协同刺激信号传导异常可能与RA患者体内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Thl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Thl/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密切相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CD25和HLA-DR是细胞活化的标志。在本试验中,RA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CD25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多,关节滑膜液B淋巴细胞CD25表达和T、B淋巴细胞HLA-DR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亦明显增多,表明RA患者在外周血和关节滑膜液中均有活化的T、B淋巴细胞明显增多现象。但对RA不同时期的免疫活性细胞的活化程度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在免疫反应中,CD86介导的协同刺激作用是激发T细胞反应的关键,而CD80介导的协同刺激作用可能可维持和扩展T细胞反应的进行。免疫活性细胞的增多表明RA患者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亢进。淋巴细胞被激活主要依靠协同刺激分子及其相应的配体,在诱导胸腺依赖抗原(TD-Ag)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协同刺激信号CD28/B7(CD80或CD86)是T细胞活化的重要因素,在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协同刺激信号CDl54(CD40L)/CD40参与B细胞的应答,亦参与T细胞依赖抗原(TD-Ag)诱发的免疫应答。协同刺激信号在调节淋巴细胞亚群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RA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但是研究淋巴细胞活化及其信号传导异常,进而改变细胞信号异常传递、平衡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阻断淋巴细胞的过度激活机制,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RA提供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Skapenko A, Lip sky PE, Kraetsch HG, et al. Antigen-independentTh2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stimulation of CD28: regulation via IL-4 gene expression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 activation.JImmunol, 2001, 166:4283-4296.

[2] Caruso A, Licenziati S, Corulli M, et al.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activation markers on stimulated T cell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cell proliferation. Cytometry, 1997, 27:71-76.

[3] Salomon B, Bluestone JA. Complexities ofCD28/BT:CTLA-4costimulatory pathways in autoimmunity and transplantation. A nnuRev Immunol, 2001, 19:225-252.

[4] 冷建杭,蒋群芳,姜晓虹,等.类风湿关节炎血清和滑液Thl/Th2细胞因子的水平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04,6:457-458.

异型淋巴细胞篇6

【关键词】  淋巴细胞亚群; 活化分析; 流式细胞术; 参考值

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分析在原发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移植免疫的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1]。随着流式细胞仪的广泛应用,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已逐渐成为临床检验的常规工作之一。由于不同地域、不同种族间的差异,不同实验室应建立各自的参考值范围。近年来,在贵阳地区也逐渐开展了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分析,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贵阳地区人群的相应的正常参考值,为此于2008年上半年对100例到我院体检的健康成人的外周血进行了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分析以建立我室的参考值范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本 100例外周血标本均取自于无免疫性疾病、无现症、不吸烟、体检健康、血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的成人。年龄18~64岁,其中男50人,女50人。

1.1.2 仪器与试剂 所用试剂及仪器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四色免洗t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试剂(simultest imklymphocyte四色试剂盒), cd3/antihladr及cd8/antihladr双色活化试剂、荧光校正微球;bd facsaria流式细胞仪。

1.2 方法

1.2.1 仪器校正 使用bd公司专用的荧光校正微球对仪器进行校正,包括光电倍增管电压的调节、荧光补偿的调节以及灵敏度的测试等,使流式细胞仪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

1.2.2 检测过程 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每份标本同时做5管,即cd3/cd8/cd45/cd4;cd3/cd16+ cd56/cd19;γ1/γ2α;cd3/antihladr;cd8/antihladr。在每一管中分别加入相应荧光抗体试剂5 μl和25 μl混匀的抗凝血于各试管底部,彻底混合后置室温暗处孵育15 min,然后加入已稀释的10倍溶血液(facs溶解液)200 μl于第1、2管中,1 000 μl于第3、4、5管上混匀,再置室温暗处溶血10 min后,第3、4、5管,1 500 r/min离心5 min,去掉上清后,加入pbs 100 μl重悬后上机分析,利用facsdiva software软件按顺序测定5管的光散射及荧光信号并同时分析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 0 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百分位数法获得各组数据的95%可信区间作为检测项目的参考值范围;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100例健康成人淋巴细胞亚群相对值及活化相对值结果中,男女之间cd3+/cd4+、活化的cd8+细胞相对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以百分位数法获得本实验室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和活化的相对值的95%参考值范围[2]。见表2。

3 讨论

在正常机体内,淋巴细胞亚群之间以及与其他免疫细胞之间,在数量上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如果免疫细胞种类比例失调或者细胞亚群比例失调,体内免疫功能则发生紊乱,将导致疾病的发生,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病[3]。如果将不同疾病状态下所检测到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正常值进贵阳医学院学报 35卷 1期叶艾竹等 贵阳地区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正常参考值表1 100例健康成年人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相对值及活化相对值表2 本实验室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和 活化相对值参考值范围行比较,则可以客观地反映机体的免疫状况,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快慢以及评价疗效。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种族间的差异,以及使用流式细胞术调查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参考值的成本较高等因素, 目前对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国内尚没有建立统一的参考值,只有为数不多的实验室建立了自己的参考值[4~7],大多数实验室使用的都是国外的参考值,显然不适合中国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为此,本实验室对100 例体检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进行了检测,以建立我室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正常参考范围,以便为临床研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免疫相关性疾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本实验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及其配套试剂对100 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对值进行了调查,结果与bd公司提供的参考值:仪器自带, cd3+细胞为50%~84%,cd3-cd19+细胞为5%~18%,cd3+cd4+细胞为25%~47%,cd3+cd8+细胞为23%~44%,cd3-/cd16+ cd56+细胞为7%~40% 相比,差别较大。本研究所得到的参考范围更小,更适合作为本地区健康成年人的参考。研究结果还提示, 女性调查者外周血中cd3+cd4+细胞相对值高于男性,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文献报道的其他地区如南京地区的该项目的男女差异相符[4]。但南京地区的女性调查者外周血中cd3+细胞相对值高于男性, cd3-/cd16+ cd56+细胞相对值却低于男性,而本研究中以上2个项目男女组间无差别(p>0.05),女性调查者的活化的cd8+细胞相对值比男性高( p<0.05)。

通过对该组人群的检测,并与其他地区实验室的相关参考值范围比较,认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性别间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值间存在有差异。由于健康成年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型稳定,因此,所得结果基本能反映本地区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可以作为正常参考值,为临床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施文钧,陈小平,高凯,等. 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人淋巴细胞亚群和表型研究的探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1(11): 263-265.

[2]朱立华,王建中. 中国人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调查[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4): 223-226.

[3]邱志峰,王爱霞,陈鸿珊,等.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9(1):45-47.

[4]吴引伟 王建芳.南京地区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值调查[j].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2004(3):363-364.

[5]郭志宏, 姚亚萍, 李西婷,等.浙江地区健康青少年和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调查及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建立[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1):32-35.

[6]李杰, 刘楚钿, 鄢心革,等.405 名广东省籍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1):30-33.

异型淋巴细胞篇7

【摘要】 本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用骨髓细胞涂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常规染色体分析和多重巢式RTPCR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本例以皮肤损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首发表现,诊断时骨髓原始细胞超过30%,合并脑膜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大,同时表达髓系标记(cMPO、CD33和CD117)和T淋系标记(cCD3、CD5、CD7、CD4和CD8双表达),并强烈表达最早期造血祖细胞标记CD43和CD99,染色体核型正常,检测到MLL基因的部分串联重复。最后诊断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结论:双表型白血病的前期可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其临床和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侵袭性,应用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特征分析有助于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关键词】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

Skin Lesions a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s Initial Manifestations of 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of 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 The morphology of tumor cells was observed by bone marrow examination; the immunophenotype was assay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were detected by conventional chromosomal analysis and RTmultiplex nested PC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tramedullary skin lesions and myelodysplasia occurred before the onset of overt disease.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this case had more than 30% blasts in bone marrow with meningeal involvement. Largesized tumor cells predominated morphologically over other cells. Flow cytometry revealed the coexpression of myeloid antigens (cMPO, CD33 and CD117) and Tlymphoid antigens (cCD3, CD5, CD7, dual expression of CD4 and CD8).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CD43 and CD99 were strong positive which define the earliest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Partial tandem duplication of the MLL gene could be detected with normal cytogenetic method. All abovementioned results led to the diagnosis of 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 is an uncommon type of leukemia which may be preceded by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nd has aggressive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behavior. Immunophenotype, cytogenetics and molecular analysis can contribute to early diagnosis of BAL and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Key words

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immunophenotype; MLL gene partial tandem duplication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 BAL)是一类临床少见、诊断困难、预后不良的白血病。BAL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具有多系分化潜能,常同时表达髓系和B淋系或T淋系抗原,发病时多以高白细胞数伴外周血幼稚细胞[1]。以皮肤损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首发的双表型急性白血病在目前未见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实例分析此类型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

材料和方法

病例

患儿,男,3岁10个月,因皮肤结节性红斑伴面色苍白半年、右眼睑肿物1月、发热20天于2006年5月入院。半年前患儿背部及双下肢皮肤有数个结节性红斑,面色苍白。当时查体未发现肝脾浅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检查显示全血细胞减少。抗核抗体及EBV、CMV、人细小病毒B19等病毒抗体检测均无异常。骨髓象显示:细胞少,分布不均;原始细胞占24.5%;粒系增生不良,晚幼粒细胞及以下各阶段比值减低,成熟阶段细胞浆内可见中毒性颗粒;红系增生不良,偶见中晚幼红细胞;成熟淋巴比值偏高,占40.5%;巨核细胞不减少,小巨核占4.5%,尾部可见成堆小巨核。当时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除外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可能。输注2个单位红细胞,此后3个月患儿未接受治疗。皮肤结节性红斑缓慢增多增大,外周血三系细胞逐渐恢复正常。骨髓象复查结果: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 Exp Hematol 2007; 15(5)以皮肤损害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首发的双表型急性白血病增生活跃;3%原幼细胞;粒系增生,以中性杆状核细胞为主,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可见嗜碱性点彩、HJ小体及巨幼样改变,成熟红细胞大小明显不均,嗜多色性红细胞易见;淋系无特殊;巨核全片214个。1个月前家长无意中发现患儿右眼眶皮下肿物,MRI检查不除外泪腺瘤病变。10天后患儿开始发热,全血细胞再次减少。骨髓中发现75%瘤细胞,胸部CT检查无异常发现,超声检查示脾大,24小时尿VMA正常。经抗感染、输血等治疗,患儿右眼眶皮下肿物缩小,皮肤结节性红斑无变化,体温未恢复正常,全血细胞仍减少。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面部、躯干和四肢皮肤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结节性红斑(图1),质硬,无压痛。右下颌皮肤触及一个指甲盖大小肿物,质硬,无粘连。右上眼睑内侧一个黄豆大小的肿物,质硬,无粘连。左眼内眦见一个紫红色肿物。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肝于右肋下3 cm,脾肋下未触及。入院后复查骨髓象并进行骨髓活检、皮下结节活检和脑脊液检查。最后诊断:①双表型急性白血病;②脑膜白血病。给予VDLP(长春新碱+地塞米松+吡柔比星+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导缓解化疗。化疗1周皮肤损伤消退,第21天骨髓幼稚细胞消失,三联鞘注1次后脑脊液中白血病细胞消失。化疗第35天粒系造血开始恢复,患儿自动出院。3个月后Hb和Plt仍无回升,且出现发热,患儿未再接受检查和治疗。

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检测

骨髓涂片和脑脊液涂片经常规瑞氏染色分类计数。骨髓涂片按常规方法行髓过氧化物酶染色、特异性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及NaF抑制实验、糖原染色。

免疫分型检测

取肝素抗凝骨髓2 ml,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三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所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藻红蛋白荧光素(PE)或多甲藻叶绿素蛋白(Percp)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包括髓系相关的CD13、CD33、CD14、CD16、CD56、CD64、CD117和cMPO;T系相关的cCD3、CD3、CD4、CD5、CD7和CD8;B系相关的CD10、CD19、cCD79a、cIgM、Kappa和Lambda轻链;干/祖细胞系的CD34和HLADR。向100 μl单个核细胞悬液中加入荧光抗体20 μl,置室温避光孵育20分钟,再加入溶血素2 ml,震荡置室温避光孵育10分钟后用2 ml PBS洗涤细胞2次,加入500 μl PBS重悬细胞,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和CellQuest软件获取并分析10 000个细胞。胞浆抗原的检测参照渗透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通过CD45/SSC设门识别幼稚细胞群,再分析计算该细胞群的抗原表达情况。阳性判断标准:淋系抗原阳性细胞≥30%,髓系抗原阳性细胞≥20%,胞浆抗原阳性细胞≥10%,干/祖细胞抗原阳性细胞≥20%。分型依据欧洲白血病免疫分型组的积分标准(EGIL)[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石蜡包埋皮肤结节和骨髓的活检组织,连续切片,厚5微米。采用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ABC)检测。鼠抗人单克隆抗体、SP试剂盒及DAB显色剂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切片脱蜡水化;微波煮沸抗原修复2次各5分钟;3% H2O2甲醇溶液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37℃孵育30分钟;用非免疫动物血清室温封闭30分钟;加入一抗,4℃过夜;加入二抗,37℃孵育30分钟;加入酶结合物,37℃孵育30分钟;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分化、促蓝、脱水、透明、封片。

细胞遗传学检测

取肝素抗凝骨髓2 ml,常规培养48小时,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显微镜下分析20个中期细胞。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1995》描述核型。

融合基因检测

采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3]筛选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PCR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

骨髓和脑脊液涂片结果

骨髓 增生减低;细胞体积大的原始细胞占30.2%;早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占10.4%;红系占5.2%,各阶段细胞可见,原始红细胞比值增高,中晚幼红细胞比值明显减低,偶见核畸形,成熟红细胞形态未见异常;淋系占36.8%;巨核可见,血小板少,可见小/亚小巨核、吞噬(吞RBC、Plt)细胞、浆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率3.5%(图2 A)。

脑脊液 白细胞总数123×106/L;生化指标正常;脑脊液涂片:有核细胞甚多,几全为肿瘤细胞,细胞有轻度退行性变,呈团块分布(图2 B)。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左大腿外侧皮肤活检组织学和免疫表型 表皮未见异常,真皮及皮下组织内见肿瘤细胞弥漫片状浸润。细胞体积大,胞浆宽、淡染,核大而圆,中位、单个核仁,清楚,核分裂像易见(图3 A-B)。肿瘤细胞侵及神经束膜。形态上符合侵袭性肿瘤,结合发病年龄考虑母细胞阶段的肿瘤。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TdT-,ALK-,CD99+,CD43+,CD3(灶状少数细胞阳性),CD10-,CD20-,CD79a-,MPO(孤立灶状细胞阳性),lysosome-,CD15-,Ki67(阳性>95%)(图3C-F)。ALK阴性排除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可能。CD99和CD43阳性支持淋巴母细胞的分化。CD20、CD79a和CD10阴性排除B淋巴母细胞可能,而CD3灶状阳性提示肿瘤细胞起源于T淋巴母细胞,MPO灶状阳性提示肿瘤细胞同时具有髓细胞的分化。CD15阴性不支持粒细胞性白血病。Ki67的高表达支持肿瘤细胞增殖活跃。病理诊断:左大腿外侧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WHO: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伴有髓细胞分化。

Figure 3. Histopathology and immunophenotype of skin lesions in the patient with 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 Largesized tumor cells diffusely infiltrated into dermal (AB) (HE staining; ×200). The tumor cells strongly expressed CD43 (C) and CD99 (D), locally express CD3 (E) and MPO (F) (SABC; ×400).

髂后上棘骨髓活检组织学和免疫表型 骨髓腔内细胞成分减少,纤维组织增生,未见巨核细胞。红系及粒系细胞存在。可见少数体积中等的具有一定异型性的细胞增生浸润。一系列免疫组化检测显示:骨髓内见灶状CD43阳性细胞团,CD3阳性,并有CD99表达,支持灶性增生细胞为肿瘤细胞,骨髓受累。

免疫分型检测结果

CD45/SSC设门识别一群幼稚细胞占10.3%。该群细胞同时表达干/祖细胞抗原CD34(34.8%)和HLADR(62.7%);髓系抗原cMPO(14.9%)、CD33(37.6%)和CD117(20.6%);T淋系抗原cCD3(10.0%)、CD2(53.63%)、CD4+CD8+(9.17%)、CD5(48.6%)和CD7(77.2%)。某些髓系(CD13)和T淋系(CD3 和cTdT)标志未表达(图4)。髓系抗原积分4.0分,T淋系抗原积分4.5分。

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为46XY。多重巢式RTPCR检测到混合系白血病基因的部分串联重复(MLL PTD)。

以髓外皮肤损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首发表现是本例的突出特点。患儿起病时除皮肤损伤外未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和明确占位性病变;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未见幼稚细胞,骨髓粒红两系细胞增生低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原始细胞比例占20%-30%。Polychronopoulou 等[4]分析3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的外周血、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样本,结果显示:骨髓增生低下是儿童MDS在形态上不同于成人的显著特征,伴有红系和(或)巨核系的病态造血、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分布(ALIP)、骨髓纤维化或骨髓基质改变等。本例起病时的骨髓改变与上述特征相符,可诊断为MDS(RAEBT型)。结合患儿在诊断时有发热、脾大等全身表现以及骨髓75%肿瘤细胞,临床初步诊断:以髓外皮肤损伤和骨髓病态造血为首发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皮肤是结外淋巴瘤第二常见的部位。按照WHOEORTC分类,原发皮肤的结外淋巴瘤为外周淋巴细胞起源,近90%临床行为呈惰性,5年无病生存率75%以上。NK/T细胞、γδT细胞、CD8+T细胞和弥漫大B细胞的原发皮肤淋巴瘤虽具侵袭性,但这些病理类型罕见于儿童[5]。儿童常见的前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LBL)在骨髓受累之前常侵犯结外部位,最常见皮肤,与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不同,后者常侵犯淋巴结和纵隔[6]。Kahwash 等[7]报道的6例儿童皮肤LBL均为前B淋巴母细胞表型。本例临床行为呈高度侵袭性,与皮肤损伤同时出现的还有MDS,不好用原发皮肤淋巴瘤解释;以皮肤损伤和MDS首发的BLBL尚未见报道。髓细胞肉瘤(MS)是由幼稚髓细胞组成的髓外肿块,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小肠、骨、皮肤和淋巴结。MS可早于骨髓和外周血的改变,也可与MDS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同时存在。一旦骨髓幼稚细胞>30%,即可诊断AML。MS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15岁以下和20-44岁之间。Breccia 等[8]报道,该中心于1995年1月-2000年12月诊治了髓细胞肉瘤12例,占该中心同期AML的2%。诊断时骨髓病态造血7例、骨髓原始细胞30%以上2例、正常骨髓象3例。MS进展至AML的平均时间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7个月。本例发病时的皮肤损伤和骨髓病态造血,以及半年后骨髓75%肿瘤细胞均可用MS的发生演变来解释。还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即患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的两次下降。两次均发生于输注红细胞后。这可能与激素的使用有关。对激素敏感的肿瘤细胞多起源于淋系造血细胞,AML也有输血或感染后自行缓解的现象[9]。总之,本例的临床表现更支持肿瘤的髓系来源,而激素部分反应也不能除外淋系可能。有必要鉴定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

首先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幼稚细胞的免疫表型。本例骨髓涂片显示30%原始细胞,满足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在免疫分型中,白血病细胞构成比低于形态学结果,为10%。流式细胞术对幼稚细胞的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具有临床意义。本例幼稚细胞群表达CD34、HLADR、cMPO、CD33和CD117,具有原始髓细胞表型;同时表达CD2、cCD3、CD5、CD7,并有CD4和CD8的双表达,而无CD3和TdT的表达。WHO建议前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preTALL/LBL)的免疫表型为:TdT、cCD3和CD7全表达;CD2、CD3、CD4、CD5、CD8和CD10不同程度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CD33常表达;CD117和cCD79a不常表达;CD4和CD8常双表达[10]。Lewis 等[11]统计19例preTALL/LBL免疫表型,结果与WHO有所不同:cCD3、CD5和CD7全表达,TdT和CD3的阳性率分别为73.3%和38.9%;少见CD4+CD8+以及CD13+、CD33+。本例表达cCD3、CD5和CD7,不表达TdT和CD3,有CD4+CD8+,符合preTALL/LBL表型。按照EGIL积分标准,本例髓系抗原积分4.0分,T淋系抗原积分4.5分,诊断:双表型急性白血病。

其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皮肤和骨髓活检组织的免疫表型。本例病理诊断有几点困难:第一,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过程中组织溶解非常严重,两个实验室重复标记才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这可能与细胞分化度低、抗原修复条件耐受性差有关。第二,解读CD99和CD43阳性的意义。CD99除特征性表达于原始神经外胚层瘤/Ewing肉瘤(PNET/ES)外,也强表达于最早期的幼稚T淋巴母细胞,其次为CD34+CD33+髓细胞和CD34+CD10+早前B淋巴母细胞。这意味着D99虽常作为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特征性标记之一,但不是其特异性标记。Kang等[12]的研究显示AML有49%表达CD99。CD43常用作T细胞的标志,但无T系特异性。Kennedy 等[13]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分析4例仅CD43阳性而B系标记(CD20、CD79a)和T系标记(CD3、CD5)阴性的可疑淋巴瘤,结果无1例T细胞起源,其中1例髓细胞肉瘤、1例裸细胞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Vodyanik[14]在人胚胎干细胞分化培养的研究中发现:CD43可定义向造血细胞分化的早期胚胎祖细胞。综上所述,CD43和CD99标记最早期造血祖细胞,它们的解读一定要结合其它T系、B系和髓系的标记。本例CD43和CD99强阳性,T系标记CD3和髓系标记MPO灶状阳性,B系标记CD20、CD79a阴性,提示肿瘤细胞可能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部分向T淋系和髓系分化。本例骨髓活检组织见灶状CD43阳性细胞团,CD3阳性,并有CD99表达,支持灶性增生细胞为T淋巴母细胞,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相符。第三,有关双表型淋巴瘤/白血病问题。以往文献报道的病例是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确诊的。近两年来,北京大学淋巴瘤病理室通过免疫组化确诊了11例双表型淋巴瘤/白血病,有T/B淋巴细胞双表型、T/粒细胞双表型、B/粒细胞双表型和非T非B/粒细胞双表型(数据未报道)。

根据上述骨髓细胞和皮肤损伤组织的免疫表型,本例明确诊断:双表型急性白血病。除形态和免疫学方法外,细胞分子遗传学技术对于双表型白血病的诊断也是十分必要的。Owaidah等[15]利用EGIL积分标准从676例急性白血病中鉴定出23例(3.4%)BAL,83%的BAL有染色体畸变,最常见t(9;22)(q34;q11)和MLL基因重排,阳性率分别为17%和26%。t(9;22)和MLL基因重排是预后不好的最有力指标[16]。BAL的预后差与其高度的染色体畸变率有关。本例检出MLL PTD,为MLL基因重排的一种[17],有助于BAL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近年来利用肿瘤干细胞模型解释肿瘤异质性。该模型认为,恶性肿瘤由大小两群细胞组成,小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自我更新潜能,称为肿瘤干细胞,其维持肿瘤的生长;大群细胞为肿瘤干细胞的子代,丧失自我更新,发生定向分化。此模型已从白血病、脑肿瘤和乳腺癌等获得了证据[18]。本例肿瘤细胞强烈表达早期造血细胞标记而灶性表达系特异性标记,支持肿瘤干细胞模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急性白血病的转化也支持肿瘤干细胞模型。MDS有30%进展至AML,不足1%进展至ALL。Disperati报道[19]了1例并复习先前文献报道的21例MDS向ALL的转化。作者认为,MDS细胞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其可向髓系和淋系分化,髓系的优先分化可能与骨髓微环境诱导了MDS子代淋系定向祖细胞的凋亡有关。基于MDS和急性白血病有共同的多能造血干细胞起源,本例MDS作为BAL的前期阶段理论上是可以解释的。本例另一前期表现皮肤损伤,称非白血病期白血病皮疹(aleukemic leukemia cutis),即白血病细胞先于外周血和骨髓的皮肤浸润[20]。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如前所述,发生于AML、尤其是M4和M5的白血病皮疹,又称髓细胞肉瘤。Johansson等[21]报道MLL基因重排阳性的儿童AML,特别是小婴儿患者,可以皮肤的髓细胞肉瘤为首发症状。Onozawa等[22]首次报道1例Ph染色体阳性髓系/B淋系BAL的aleukemic leukemia cutis。至于髓系/T淋系的BAL,常见纵隔肿块起病[23],白血病细胞的皮肤浸润未见报道。

目前尚无治疗髓系/淋系双表型白血病的统一方案。Tiribelli 等[23]报道他们治疗髓系/T淋系BAL的经验:用VDLP方案可诱导缓解,用蒽环类加大剂量阿糖胞苷可维持缓解。本例虽有MLL的串联重复,但发病年龄>1岁,化疗效果应还可以。病程早期的激素反应即可说明这点。诱导缓解采用VDLP方案。患儿于化疗1周皮肤损伤消退,第21天骨髓幼稚细胞消失,三联鞘注1次后脑脊液中白血病细胞消失。但正常造血迟迟未恢复,提示白血病细胞有可能在短期内死灰复燃。诊断治疗的延误可能影响了患儿的化疗效果。

综上所述,本例双表型急性白血病以皮肤损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前期表现,诊断时合并脑膜白血病。肿瘤细胞除同时表达髓系和T淋系标记外,强烈表达最早期造血祖细胞标记CD43和CD99,检测到MLL基因的部分串联重复。提示:本例白血病细胞可能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临床和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侵袭性。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特征有助于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致谢:感谢北京大学医学部淋巴瘤病理室高子芬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中心李志刚助理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Matutes E, Morilla R, Farahat N, et al. Definition of acute biphenotypic leukemia. Haematologica, 1997; 82: 64-66

2Bene MC, Castoldi G, Knapp W, et al. Proposals for the immun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leukemia. European Group for 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ukemias (EGIL). Leukemia, 1995; 9: 1783-1786

3李志刚, 吴敏媛, 朱平等. 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分析. 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682-685

4Polychronopoulou S, Panagiotou JP, Kossiva L, et al. Clinical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paediatric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 review of 34 cases. Acta Paediatr, 2004; 93: 1015-1023

5Willemze R, Jaffe ES, Burg G, et al. WHOEORTC classification for cutaneous lymphomas. Blood, 2005; 105: 3768-3785

6Lin P, Jones D, Dorfman DM, et al. Precursor Bcell lymphoblastic lymphoma: a predominantly extranodal tumor with low propensity for leukemic involvement. Am J Surg Pathol, 2000; 24: 1480-1490

7Kahwash SB, Qualman SJ. Cutaneous lymphoblastic lymphoma in children: report of six cases with precursor Bcell lineage. Pediatr Dev Pathol, 2002; 5: 45-53

8Breccia M, Mandelli F, Petti MC, et al. Clinical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eloid sarcoma at diagnosis and during followup: report of 12 cases from a single institution. Leuk Res, 2004; 28: 1165-1169

9Fozza C, Bellizzi S, Bonfigli S, et al. Cytogenetic and hematological spontaneous remission in a case of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Eur J Haematol, 2004; 73: 219-222

10Jaffe ES, Harris NL, Stein H, 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Lyon: IARC Press,2001

11Lewis RE, Cruse JM, Sanders CM, et al. The immunophenotype of preTALL/LBL revisited. Exp Mol Pathol, 2006;81:162-165

12Kang LC, Dunphy CH. Immunoreactivity of MIC2 (CD99) and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in bone marrow clot and core specimens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s a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rch Pathol Lab Med, 2006; 130: 153-157

13Kennedy GA, Cull G, Gill D,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umors with the CD43 only phenotype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suspected lymphoma: a heterogeneous group not necessarity of T cell origin. Pathology, 2002; 34: 46-50

14Vodyanik MA, Thomson JA, Slukvin II. Leukosialin (CD43) defines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cultures. Blood, 2006; 108:2095-2105

15Owaidah TM, Al Beihany A, lqbal MA, et al. Cytogenetics, molecular and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 identified by the EGIL scoring system. Leukemia, 2006; 20: 620-626

16MitterbauerHohendanner G, Mannhalter C. The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LL abnormalities in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Eur J Clin Invest, 2004; 34(Suppl 2):12-24

17Whitman SP, Liu SJ, Vukosavljevic T, et al. The MLL partial tandem duplication: evidence for recessive gainoffunction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dentifies a novel patient subgroup for moleculartargeted therapy. Blood, 2005, 106: 345-352

18Dalerba P, Cho RW, Clarke MF. Cancer Stem Cells: models and concepts. Annu Rev Med, 2007; 58: 267-284

19Disperati P, Ichim CV, Tkachuk D, et al. Progression of myelodysplasia to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implications dor disease biology. Leuk Res, 2006; 30: 233-239

20Barzilai A, Lyakhovitsky A, Goldberg I, et al. Aleukemic monocytic leukemia cutis. Cutis, 2002; 69: 301-304

21Johansson B, Fioretos T, Kullendorff CM, et al. Granulocytic sarcomas in body cavities in childhood acute myeloid leukemias with 11q23/MLL rearrangements. Genes Chromosomes Cancer, 2000; 27: 136-142

22Onozawa M, Hashino S, Kanamori H, et al. Aleukemic leukemia cutis in a patient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biphenotypic leukemia. Int J Hematol, 2004; 80:278-280

异型淋巴细胞篇8

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淋巴瘤的研究现状

bcl-2蛋白对胃肠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意义

硼替佐米与吡柔比星协同抑制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的病理学观察

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对照研究

人类生存蛋白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在淋巴瘤细胞中的转录活性研究

GDP方案治疗复发和难治性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流式细胞学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新进展:第51届美国血液学年会热点

2009年美国血液学年会难治性淋巴瘤治疗进展的热点简介

复发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新药研究

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标准化治疗

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选择:来自2009年美国血液学年会的报道

第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二例

TAG预激方案治疗成年人难治性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8例

伊马替尼联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三例

原发于子宫颈的恶性淋巴瘤三例并文献复习

EPOCH方案治疗CHOP方案失败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1例

实体瘤叠合白血病三例并文献复习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肿瘤学中的研究进展

miRNA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增殖诱导配体和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

中华医学会《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稿约

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病理因素

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规范化治疗

中华医学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续签“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合作协议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研究进展

早期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受累野照射对疗效和长期毒副作用的影响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成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ALK和c-myc基因研究

白细胞介素2联合R-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初步临床观察

皮肤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增殖诱导配体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

环氧合酶-2和乳腺癌耐药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的意义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不同来源淋巴瘤细胞株及健康人外周淋巴细胞的差异蛋白质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BACOD方案治疗复发及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Livin和Smac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降脂通络软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初步观察

蕈样肉芽肿六例

利妥昔单抗联合MIE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小B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外周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相关凋亡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体外分化来的初始T细胞表型变化的实验研究

丙戊酸钠对Kasumi-1细胞周期蛋白及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的影响

中国南方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572例的HLA基因和单倍型分析

人类前列腺凋亡反应因子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T细胞受体ξ链基因表达特点

散发性Burkitt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

不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11例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DICE方案治疗复发或耐药侵袭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上一篇:干细胞移植范文 下一篇:肾母细胞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