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急救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8 17:54:15

医生急救知识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1篇

2.体检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调查显示,急救知识考核中,我院从事体检工作的医护人员急救药品、器材、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6个方面问卷正答人数分别为62%、48%、48%、66%、54%、72%。其中,医生在急救药品、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正答人数超过60%;技士在以上6个方面正答人数均低于60%、护士在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问卷正答人数超过60%;在急救技能操作考核中,医护人员在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除颤仪、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正答人数分别为62%、48%、40%、48%、62%。其中,医生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3个方面正答人数超过60%;技士在以上5个方面正答人数均低于60%,护士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3个方面问卷正答人数超过60%。在急救知识及技能考核中,医生组的得分均高于护士组和技士组,护士组得分亦均高于技士组,且三组人员得分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需改变体检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本次调查发现,多数体检医护人员认为急救是急诊科和临床医护人员涉及的工作,而体检工作的重点和重心应是日常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这种观念首先忽视了健康体检作为公共医疗区域存在的医疗风险和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其次也忽视了意外事件发生时“第一目击者”的重要作用。由于体检者对体检流程不了解、环境不熟悉,体检过程较长、劳累、饥饿、焦急等,体检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是比较常见的。体检医护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从表1发现,体检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职称及学历均较低。

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为主,高级职称人员仅3人。中专学历有9人,本科及大专学历人员占82%,无研究生学历。职称和学历的滞后以及急救观念的淡薄,导致了医护人员在急救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中显得落后和不足。调查显示,68%的医护人员表示急救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有26%的人员通过自学途径获取新知识,只有6%的医护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更新知识。由此可见,体检医护人员不但不重视急救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在从业过程中大部分人员还在啃老本,没有通过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拓宽学习途径,做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改变体检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更新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加强培训与学习是当务之急。

需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分专业分层次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训练:本次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普遍欠佳,医生、技士、护士的平均得分为(78.78±1.013),(53.27±1.655),(68.83±1.441)分,且三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医生在急救知识和技能得分上与技士和护士相比占有一定优势,具体来讲,医生在急救药品相关知识及气管插管得分上有明显优势,这可能与临床工作中药品使用及气管插管多数由医生操作有关。而心肺复苏及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比较,医生和护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推测为医生与护士在校均学习过《急诊医学》,加之平常工作中接触抢救患者的机会都较多,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较熟悉,因而得分接近。通过统计还发现,医生与护士急救器材及除颤仪的使用正确率均较低,提示体检医护人员在某些急救技能中有相对薄弱环节,其原因可能与临床操作较少有关。但前两者所有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成绩均高于技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与医技人员参与临床急救机会少,且参加工作后未经过急救相关知识的再培训而得分不如医护高,这表明职业分工的不同导致知识体系的差异。但事实上,作为大型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随时可能接触到需要接受急救服务的体检者,而急救又是一项强调团体合作的工作,因此,作为体检中心的各类医护人员均应全面掌握各项急救知识与技能。

急救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被普遍认为是所有医务人员都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而心脏骤停(suddencardiacarrest,SCA)是临床急救中最严重的急症,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对应急、突发意外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可体现出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因此,体检医护人员应该定期接受规范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分专业分层次进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全面提高急救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救护理;模拟培训;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58―03

在当今,由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加,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医护人员医疗急救技能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和抢救的成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救治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如何增强医护人员专业急救意识和提升其技能,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是医疗界当前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目前护理人员掌握急救护理技术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国家有规定在医院管理标准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但对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讲,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或应用较少,一旦真的出现患者紧急情况,不能实施有效的急救,以致影响患者抢救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孙长怡对全国多家医院的各级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测试,小于30%的急救基本知识测试合格率,仅有8%的急救操作测试及格率。王杰斌等对83名护理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相关知识缺乏,教学内容和手段不足,提出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培训是现代医疗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结合实际,开设急救护理技术,设立模拟监护病房。赵建华对一、二级医院急诊抢救护士对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成绩较低,(64.62±4.88)%。在学习需求方面,80%护士最想参加培训方式是模拟训练,57.2%护士认为自己最迫切需要补充的知识是院前及各种l临床危象的处理。张卫青对临床医生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现状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采取到各病区随机发放问卷方式,对本院139名临床医生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临床医生、护士成绩普遍较低,平均得分(66.64±14.63)分。在培训现状方面,只有58.99%的医生护士接受过急救技能的培训。在学习需求方面,93.5%的临床医生护士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复苏技能。认为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总体水平偏低,需引起重视,应采取有效对策提高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以满足临床急、危、重患者要求,保证医疗安全。张亚卓对急诊护士临床技能水平考核及培训现状调查采用综合考试的方式了解护士临床技能、急救知识、现状、掌握和学习需求。结果:护士对单一技术、技能掌握熟练,而综合抢救能力和素质相对薄弱。认为有必要纵深开展急诊科护士的专业培训,由单一的急救知识、技术、技能向术有专攻、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延伸。桂莉对急诊科护士专业水平及培训现状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9所医院282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的专业知识平均得分为(71.95±10.75)分。结论:有必要开展急诊科护士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应结合我国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开展。

2 目前急救护理培训方法、途径及效果

2.1 目前培训方法

①普遍采用急救护理培训方式为专家讲课+简单操作。②局部功能训练模型用于单项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如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仅提供急救技能操作机会。

2.2 培训方式

①院内轮转急诊科培训,但急诊科接管带教能力有限,且培训时间短,锻炼机会少。②下级医院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⑧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班等。④院内定期培训考核。

2.3 效果

虽然按医院管理有关要求采用以往培训方法进行了全体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仅仅学习了急救基本知识和简单操作方法,且对于非急重症治疗科室医护人员来讲,没有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结果是:“听时明白,用时忘”,或者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如何判断患者的危重情况、何时开始心肺复苏、使用急救设备及配合抢救等。怎样进行接近真实情况的训练,使医院各科室各级医护人员都能在突发意外情况出现时沉着应对,真正及时有效施救,是目前需要思考及努力解决的问题。设立单项操作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每项操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3 国内外应用高端模拟人(Ecs)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研究现状

高端模拟人(ECS)是从1969年开始应用于教学,直至2002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允许在心肺复苏的教学领域中使用。2003年Barsuk D,Berkenstadt H,Stein M,Lin G,Ziv A.将高端模拟人用于医护人员的院前创伤护理的培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端模拟系统可提高医护人员在院前创伤治疗的能力。2005年研究表明高端模拟人可极大提高医疗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有数百家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在不同的医学领域使用这类模拟系统进行医学生的教学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并建立了地区和世界性模拟医学教学专业协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这种高端模拟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不仅被引入医学教学,甚至被当作临床医生护士准入考核的重要内容或用于疑难病例治疗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

在我国,2004年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率先在中国开展急诊医学高仿真模拟教学工作。匡翠华提出需加强农村院前急救建设,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和急救医学理论及实践操作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村院前急救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高爱萍认为儿科仿真模拟急救演习能全面提高儿科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整体协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亦提高了儿科急危重症患儿的救治率。儿科急诊护士的临床护理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较演习前显著提高(P<0.05,P<0.01)。吴素清等研究认为临床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处理情景模拟演练可帮助训练护士的综合应急能力:宁红英研究认为利用模拟ICU对61名新护士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极大提高了护士的心理素质、急救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90%以上护士急救护理技能得到很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也明显提高。林瑛的模拟急救在急救技能训练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单项操作变成多项整体模拟训练,进行科学的人员搭配。对使用简单急救技能操作模拟器和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用“简短理论十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回放分析”的方法对新入院的准医生、护士和包括本院医生在内的全国多家医院的各级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总结、分析培训效果及反馈意见。经短期培训后,再次以同等难度试卷测试,平均成绩为(92.85±6.23)分,与培训前平均成绩比较有显著的提高(P<0.001);再次心肺复苏操作测试亦全部合格。孙长怡等认为有必要对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培训对于各级医生、护士更新提高急救意识和实际应急能力有重要帮助作用;可以建立区域性高仿真模拟培训中心,综合利用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应急模拟培训。学员反馈意见认为生理驱动高仿真电脑模拟人在急诊医学培训非技术性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作用,认为“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联系+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培训方式效果更好者为98%;认为ECS在医学领域应用价值很大者为95%。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急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6-01

全科医疗概念下的社区急救即是指在社区发生某类特别紧急的医疗事件时,在医院专业医疗救护人员赶到现场之前,由社区全科医生对患者采取的现场紧急救护措施。

1当前社区急救的现状分析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83%的院外急救事件都发生于社区。针对这些发生在社区的危重疾病,一方面由于城市社区较为分散,增加了大型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全面覆盖的难度,尤其在道路拥挤、共存多个急救需求以及对社区缺乏了解等情况下,更会显得鞭长莫及,救护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当前社区的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资源在配置、体制和行为标准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与此同时,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多数社区医护人员几乎未接受过专业的急救医疗教育,基础理论和对危重疾病的认识水平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培训。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再从医院急救医生和社区医师的协同来看,由于疏于沟通,时常导致单方面独自应对复杂的社区救护事件,难以实现将社区和医院双方面的医疗资源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医疗救援[1]。

2社区急救的全科医疗特点

社区急救属于全科医疗的范畴,在社区突发危及重症的时候,社区全科医生采取的紧急救护需遵循全科医疗的基本理念,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最佳利益为准则,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同时,社区的全科医疗救护需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协调性和连续性,应在多使用合理安慰语言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积极调动现场人员,让他们积极地有序地配合救护行为,防止家属因情绪过于激动而引发更多意外状况的发生。在医院的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的时候,需将患者的病史和之前的救护过程简明扼要地对他们讲述出来,同时配合他们做好剩余的必要院前急救工作。事后可适时对患者的住院治疗情况和出院后的康复情况进行随访,以此将全科医疗的双向转诊工作合理的融入社区急救工作当中去[2]。

3全科医疗概念下社区急救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问题。某些社区全科医生的思想太过保守,害怕担当责任,所以每每遇到危急重症的时候,几乎仅是坐等来自医院的救护,主动采取的救护措施极其有限。另一种误区就是过重看重利益得失,在明知自身救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让患者转院。以上两方面的思想问题都可能延误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

3.2协作问题。很多时候,良好的社区医疗救护都需要临近全科医疗站的全科医生以及院方医疗救护人员进行多方的协作,在患者病情危及的时候,若不能保持各方良好的联系和沟通,不能随时接收专业人员的远程指导,单凭某一位社区全科医生的一己之力很难取得高成功率的救护效果。

3.3技术问题。社区急救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科医生现场急救技术的高度。当前,多数全科医生的学历并不高,也未曾接受过专业的全科培训,难以胜任某些高难度的社区急救事件的救护处理。因此全科医生还需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区院前救护水平。

3.4硬件问题。硬件问题主要反映在设备和药品两个方面。当前很多社区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配备不齐全、陈旧单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严重制约了全科医生在实施社区急救的时候本来可以发挥的功效。

4全科医疗概念下社区急救的发展策略

社区急救之于全科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急救医学、积极培养技术全面和具备优秀应急能力的全科医生是完善院前急救方案和全科医疗体系的必由之路[3]。

4.1建立网络化的社区全科医疗救护站。把现有的社区全科医疗救护站与医院急救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医院提供统一的人员调配和后勤保障管理,建立起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医疗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由全科医生负责信息的动态搜集和医疗初发事故巡查,并将所得信息与医院和临近救护站共享,以此实现对各种急症危险因素的实时监测和急救资源的合理调配。

4.2提高社区群众的基础救护知识。社区全科医生在进行日常工作的同时,需大力加强对社区群众基础救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对正规的救护方法比如初级心肺复苏等产生普遍的认知,以此确保社区的普通居民在紧急时刻具备一定自救、互救和他救的能力。该方法只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就一定能成为社区急救力量的有力补充和全科医生的有力助手。

4.3树立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全科医生应高度重视社会和心理等诸多因素对诱发重大社区医疗事故的影响,更新急救观念,增强紧急心理干预能力,从维护患者根本利益和满足社区卫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不断增强社区急救水平和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墡珠.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认识与发展[J].中国施用内科杂志,2012,32(4):245-253

[2]彭阳.全科医疗[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1):95-97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烧创伤ICU;一体化救治;一线医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the operation mode of?burn?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d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frontline doctors’ training.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operation mode of burn ICU,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effects of training and diagnosing the illness of frontline doctors from 2011 to 2013.Results Adopted the integrated operation mod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receiving, resuscitation room treating, burn ICU further processing and emergent surgery. Burn specialist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burn, trauma and multiple injuries, and frontline burn specialists got relate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in view of present stage deficiency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 group of talented burn specialis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trained,which offer ensurance to a highly effective treatment processing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burn, trauma and multiple injuries further.Conclusion The integrated treatment mode will b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burn patients. Burn surgery specialists can do a competent job on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rapidly and extensively after reasonabl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Key words:Burn and trauma ICU;Integrated treatment mode;Frontline doctor

烧、创伤重症患者的系统性急救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急诊接诊、诊断~多科室会诊~手术及其它治疗模式,少数医院采用创伤院前急救~急诊急救~急诊ICU~确定手术~体化模式,全程由专业的急诊外科医生负责[1-2]。我中心自2011年成立烧创伤ICU,由烧伤科医生承担危重创伤、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治工作。采取急诊科接诊、抢救室急救、烧创伤ICU进一步伤情评估与生命体征稳定、急诊手术的一体化运行模式,接诊时及时反馈患者病情,抢救室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后将重症患者收治至烧创伤ICU。烧伤科医生全局把关,抗休克、维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同时,针对不同伤情相应专科进行会诊。一线医生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一线医生在创伤急救治疗中存在的不足,展开相关理论与实践培训,显著提高了烧创伤患者救治水平,同时培养了一批合格的一线医生。为进一步探索合理的烧创伤ICU运行模式以及一线医生培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烧创伤ICU的设备及人员配制 烧创伤ICU除重症监护室标配设备,还配备烧伤翻身床5张、肺动力旋转床2张及PICCO血流动力监测系统。医疗力量分为5个小组,每组包括主诊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采用主诊负责制,各组交替轮流值班,每次值班24h,值班组负责值班当天患者救治。

1.2工作流程

1.2.1院前急救 急诊科急救小组最短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初步了解病情后,及时与医院急诊科和烧创伤ICU联系,反馈患者病情,抢救室提前做好应急措施,烧创伤ICU充分做好后续收治准备。

1.2.2抢救室救治 我单位急诊为重症烧伤、创伤及多发伤患者设立绿色通道,最短时间收入抢救室,建立急救通道,如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完善必要相关检查、检验。

1.2.3转入烧创伤ICU 危重患者经抢救室初步救治,待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入烧创伤ICU.针对重症烧伤患者,早期主要进行液体复苏、抗感染、维持呼吸道通畅等处理。针对创伤重症患者,抢救室建立好急救通道后转入烧创伤ICU,把握全局的同时及时处理专科疾病。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会诊。

1.2.4手术 烧创伤ICU配备急诊手术室,大面积烧伤患者一般于休克期过后,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手术。多发伤患者实行多科室合作救治,同台实施有效手术治疗。

1.3一线医生培训

1.3.1明确急诊伤类及所需基本操作技能 总结前2年急诊室收治患者情况,表明多发伤常见的伤类为: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脊柱、骨盆伤及四肢伤。颅脑伤以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及硬膜内血肿为主。胸部伤最常见的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腹部伤以脏器破裂出血为主。骨折伤常见四肢骨折及骨盆骨折甚至大出血等。以此为依据,明确了急诊医生应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主要包括:动静脉置管抗休克、呼吸机辅助呼吸、循环监测、胸腔闭式引流、腹腔诊断性穿刺、骨牵引与外固定、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

1.3.2明确烧伤外科医生从事创伤外科急救所掌握的知识点及存在缺陷: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烧伤一线医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如液体复苏抗休克、循环监测、抗感染、营养支持、创面处理等。但对多发伤相关知识及操作能力相对匮乏。如紧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电除颤,胸腔闭式引流、骨折固定、腹腔诊断性穿刺等。

1.3.3一线医生培训 成立培训小组,负责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多步骤全方位培训一线医生。将一线医生分成4个培训小组,每组2人,设立组长1名,每组安排培训监督带教1名。整个步骤分两个阶段:①临床技能中心练习,按以上分组,模拟人练习初步掌握相关操作,并从学习态度、参加次数、操作成功率、相关知识作答情况做出综合评分。②安排一线医生到胸外科、普外科、五官科、脑外科、骨科进行针对性轮转学习各2个月。联系相关科室负责人,在展开正常工作情况下,争取多的锻炼机会,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带教监督,争取轮转完成后掌握相关知识及操作。最后以教员评价、工作态度、上班考勤、出科考试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2.1.1建立并完善院前急救、抢救室、烧创伤ICU、手术室一体化的救治模式,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模式完善前未能第1时间了解患者病情,后续工作不能及时展开。救治模式完善后,120急救小组将病情及时反馈,急诊开设绿色通道,抢救室、烧创伤ICU、专科会诊最短时间做出反应,完善术前准备,救治过程前后衔接紧密,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救治模式。

2.1.2经过两个阶段培训,一线医生认真学习,监督员严格负责,一线医生掌握相关操作,8名一线医生均顺利通过阶段培训。具备能够胜任烧创伤ICU正常工作能力,该方法是一种合理、有效的培养方式。

2.1.3 2年来累计收治烧创伤患者613人次,主要收治大面积烧伤、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车祸多发伤、高处坠落伤、刀砍伤、枪击伤等患者。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5.8±5.9)d,救治成功率为(90.3±8.4)%.

3 讨论

创伤是当今社会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高,救治难度高。因人群、医疗条件、地方财政等原因,现阶段存在多种不同运行模式,且都存在相应不足,如医疗设备差、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人才缺失、救治流程不顺畅等。院前院内一体化系统性救治是目前公认的最佳救治模式[3],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模式下积极发挥各自力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急救系统,寻求更加适合我国重症患者的急救模式。我院采取院前急救、重症监护室、创伤ICU、确定手术一体化的救治模式,保证重症患者得到快速、完整、系统性救治[4]。①具备了强大的医疗团队,临床经验丰富,带教意识强,为一体化模式正常运行提供保障。②团队配合意识强,前后过程衔接紧密。急救小组抵达现场后将一手资料反馈回来,让我们有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从而为成功救治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抢救室、ICU积极做好准备,由烧伤科医生负责,克服各专科看待疾病的片面性,避免各专科间推诿,成功实现多科室共同合作,协力救治。使得救治过程系统化,为烧创伤重症患者救治开辟高效、系统的新模式。

成功的医疗救治不仅需要高效的运行模式,而且需要一支技术过硬的医疗团队[5]。一体化模式下由烧伤外科医生承担急救任务,具有其相应专业的优势,始终能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局把握,发挥烧伤外科医生在救治过程中抗感染、抗休克、水电平衡、营养支持、创面修复的传统优势。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烧伤外科医生在处理创伤、多发伤过程中存在的缺点,针对普外、胸外、脑外、骨科等急救知识相对缺乏,勇于发现和改进,制定并实施一线医生知识与操作培训。经过两个阶段理论、操作培训,一线医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专科急救所需理论和操作,成功培养了一批烧创伤急救人才。使救治过程更加流畅,一体化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使创伤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国辉.重症创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模式[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569-570.

[2]胡胜利,王龙.浅谈神经外科ICU青年住院医师的教学与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62-165.

[3]宋卫东,诸海军.多发伤急救流程一体化的实施效果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11):2231-2232.

[4]徐世伟,文亮.急救、手术、ICU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实践和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2007,9(2):103-105.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5篇

随着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及急救水平的提高。对急救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世俗的偏见,刚毕业的学生往往存在不安心护理工作岗位,不重视技能训练现象。在临床工作中,护龄1-5年的护士急救素质明显低于高年资护士。笔者就如何提高年轻护士的急救素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年轻护士在操作技能中的薄弱环节

年轻护士普遍需要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院前急救知识、突发事件的急救应急能力的培训是目前对年轻护士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对护士进行实际操作考核,也可通过讲课、看录像、传援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例如:年轻护士中普遍存在对心电除颤及气管插管掌握较差现象。绝大多数护士认为此技术是医生或麻醉科医生掌握,也有科室极少遇见应用此技术的患者,掌握较差。但是一旦遇到此类患者,如医生不在,则护士要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护士全面掌握这些急救技术非常重要。医院可通过急诊科、心内科、麻醉科医生定期讲课,并定期在模型上练习,定期开展急救技术的比武活动,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二、强化年轻护士的急救意识

急救意识是护士对患者所持有的对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和对患者抢救过程时间性的一种特殊反映。年轻护士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必须要有较强的急救意识。急救病人可分三种:一是急而不危,即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救治就会危及生命;三是急重症病人,即症状危重而复杂,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要教育年轻护士在危急的急诊病人别是成批伤员就诊时及时分出轻重缓急,对危而不显和急重症病人实施及时救治。

三、提高年轻护士应急、急救处理的综合能力

急救护士应急、急救处理的综合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当机立断的思维能力、及时有效的急救技术操作能力等。在抢救患者生命时,急救护士需要进行大量的护理操作,还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威胁生命的潜在因素存在,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护理记录。急救病人往往是病情突然加重或意外事故受害者,随机性大,计划性诊断及治疗措施极少。尤其在同时救治多个患者时,急救护士不应消极等待医嘱,而应主动灵活地采取措施,承担一定的治疗抢救任务,如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肺复苏、外伤处置等,要突出一个“快”字,争取一次成功,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

四、培养年轻护士与病人沟通、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

突发疾病和意外伤亡造成病人躯体痛苦,又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此时病人家属心态和要求也是复杂多样的,最突出的是焦急及恐惧。护士首先一方面应迅速、熟练、有条不紊的救治护理患者;另一方面,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及病人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不同的情境、不同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既能保护患者家属的利益,又能保护医护的自尊。在服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所以要教育年轻护士,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要改变年轻护士紧张抢救中动手不动口的作风。真正体现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

五、提高年轻护士整体素质,需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作用。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6篇

120接诊的重症患者经过早期处理后常需转至检查科室、病房或手术室,为做好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杜绝院内转运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及合并症致残率将起到重要作用。为提高护士现场急救医护配合能力和急救水平,我科改变原来仅护理内部理论授课的培训方式,2008年6月对20名护士分期进行医护同组培训,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诊科护士20名,年龄25~45岁,其中本科12名,大专8名,均接受过急救培训。

培训方法:将20名护士分4期培训,每期3周,每5名学员为一组,将急诊科作为实训基地,急诊护士长和具有5年以上急救工作经历丰富的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1名,分别担任带教老师和示教人员。

培训内容:①理论培训包括常见急症休克晕厥脑血管意外,有机磷中毒等的急救程序,心肺复苏(对CPR的认识实施步骤、肺复苏、心脏复苏、气道梗塞急救法等)意外伤害(触电溺水中毒烧伤)患者的抢救,创伤救护(骨折固定止血包扎及搬运护送)等内容。②操作演练:由1名医生和2名护士组成一组。操作时对面是模拟人按照急救教程各成员执行相对固定的角色操作。如心肺脑复苏抢救流程护士甲跪在患者右侧头部判断患者意识,病员无反应立即高声呼救,将患者仰卧判断呼吸,畅通气道进行人工呼吸2次,判断颈动脉搏动,此时医生和护士乙快捷赶到,医生跪在患者右侧,胸腰部位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下达口头遗嘱。护士乙进行心电监护,准备气管插管物品及电除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用药。医生和护士甲按照30:2的比例进行心肺复苏。护士甲协助麻醉科医生行气管连接呼吸机然后替换医生胸外按压,医生行电除颤判断抢救结果,护士在练习中要交换角色。③现场实践医护搭配轮流跟随救护车去现场急救及参与急诊的救护。

讨 论

医护合作培训的优点:在抢救过程护士要快捷应对做好与其他抢救者的配合与协调,护理人员敏捷的应急能力迅速准确和主动有效地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医护同组培训是一种较的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抢救能力的方法。

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技能培养团队互助的精神,护士是急救措施的实施者。在培训时2名护士和1名有丰富经验的医生组成小组,由于分工合理,角色明确,各项操作穿行减少了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每个参与抢救的护士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和任务,使重点任务落实到位。不遗漏护士能较快进入抢救状态,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技能,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提高了满意度。

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自信心,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护士应急处置需要知识全面急救技术娴熟、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急诊科先进的急救设备、良好的带教师资为培训创造了条件。形象的医护配合模拟抢救使护士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因此护士能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测性,能自信冷静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预处理,同时减少了各种医疗纠纷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了护士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要求护理人员熟练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工作,短时间内快速对患者作出有无生命危险的判断采取有效措施,如清除口咽堵塞物,包括活动性出血部位,建立静脉通路纠正休克等为后续抢救赢得时间提高急诊满意度与救治成功率,医护陪护现场实践能使护士系统熟悉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术,亲历救治过程将过硬的技术和娴熟的理论相结合,在实践中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7篇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心脏和(或)呼吸机械停止活动,心室收缩不足或停止收缩,并可通过脉搏消失、意识丧失与呼吸停止来进行反应[1]。心跳呼吸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因,我国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存活率为3.0%左右[2]。但如何进行有序、高效的团队抢救配合,未做详尽的建议和指导。而我科根据指南的要求,制定了团队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全科医务人员中开展团队模拟演练,以团队协作形式实施心肺复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12月,来我院心脏血管科24名医护人员进行模拟演练。其中护士18人,N2级护士6人,N1级护士7人,N0级护士5人,医生6人。

1.2演练过程 ①主班护士接诊患者后,迅速评估患者意识、颈动脉搏动及呼吸情况,然后立即呼叫抢救,同时予以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护士在抢救室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包括放好胸外按压时使用的脚蹬,打开除颤仪,拉心电图机。③医生和副班护士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医生进入抢救室后立即接替主班护士进行胸外心脏按压。④主班护士为患者清理气道、开放气道后,准备吸痰用物、安装简易呼吸器后,与医生配合对患者进行30∶2的复苏。⑤副班护士进入抢救室后,打开呼吸机,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包括安装喉镜、测试并气管插管、安装导丝、备好气管插管固定带后,将用物递给医生,然后为患者佩戴各种监护。⑥主班护士接替医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⑦医生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副班护士配合医生,拔出导丝,进行测试,确认插管成功后,固定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⑧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护士立即为患者做心电图,然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成功后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做好抢救记录,必要时取相关化验。⑨如患者发生室颤,医生下达除颤医嘱后,由主班护士或医生为患者除颤。

1.3观察指标 根据录像评价各组在演练前后各项复苏措施落实时间及总复苏时间的比较,如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监护落实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急救药物使用时间。同时各组在演练前后进行演练效果评价,包括是否认为演练有必要、演练前后急救知识及技能是否提高、医护配合是否更密切。

2 结果

2.1演练前后各项复苏措施时效性比较,见表1。

2.2演练后医护人员效果评价,100%医护人员认为演练有必要,98%认为通过演练可以提高急救知识及技能,100%认为演练后医护配合更密切。

3 讨论

3.1医护合作的心肺复苏团队提高了抢救的时效性 新指南中指出,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和儿童高级生命支持课程仍然应包括团队协作和领导技能的演练,理由是多项复苏技能通常需要同时执行,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保证各项复苏措施在短时间内得以实施,医务人员能够相互合作,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保证了按压质量[1]。本研究中医护人员演练后总复苏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监护落实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给药时间明显下降。表明团队协作心肺复苏能提高复苏措施的时效性。这不仅是急诊急救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急诊急救的目标,脱离了时效性的任何措施和技术都偏离了急救的初衷[3]。

3.2医护合作的团队演练提高了培训效果,使医护配合更加密切 传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注重单项技能的操作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且医生、护士分开培训,缺乏协调性,不利于团队合作理念的培养,且临床急救时,即使个人急救技能高超,人员充足,但具体分工不明,场面混乱,最终延误抢救最佳时机[4]。患者的结局依赖于医生护士的能力水平,更依赖于医生和护士色合作程度。团队模拟演练中,能激发各成员主动学习的兴趣,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条不紊,护士不再是盲目执行或者等待医生指示后才实施抢救,消除了抢救过程中的混乱和不必要的等待,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充分体现了抢救的分工性和密切合作性,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理念[4]。

总之,根据新指南“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的宗旨实施团队复苏能提高复苏时效性,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密切医护配合,提倡推广。

参考文献:

[1]Mary FH,陆一鸣.简体中文版"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M].纽约:美国心脏协会出版社,2010:11-13.

[2]张连荣,宋瑰琦,谢少清,等.实施团队抢救培训以提高心肺复苏时效性[J].护理学报,2012,19(3B):24-27.

[3]EJ Pedreroperez,G Rojomota,JM RuizSanchez,et al.Cognitive reserve in substance addicts in treatment: relation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J].Revista de neurologia,2014,59(11):481-489.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9-001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事故直线上升,脑血管病逐年增加以及各种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的发生,普通人群急救知识的缺乏,院前急救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在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及时有效的紧急处置、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抢救成功率是很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探讨的问题。

1 建立急救中心

1.1 急救中心 急救中心是医院相对独立的一个科室,要求医护人员稳定、专业[1]。上岗前必须接受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所有专业急救技能,并定期进行急救技能的再培训。

1.2 选择合适的医护人员 急诊工作不仅没有规律性,而且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和形形复杂的问题,面对的病人疾病种类多样,涉及各科,因此医生必须年富力强、爱岗敬业、技术过硬,是内、外、妇、儿多面手,且有很强的应急应变能力。

护士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及经验,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能熟练配合医生完成现场救治工作。掌握一般和高级生命体征急救的基本理论和操作,一般以7~14年高年资护士及护师为主力[2]。

1.3 加强科室的建设 要提高抢救成功率,除了医务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急救技能,同时急救设备、设施也要跟上,所以急救中心必须配备专业的急救车,车内设施齐全,医务人员才有用武之地,才会发挥急救中心应有的作用,避免将院前急救成为搬运工和护运工。

2 培养120专职接听人员

基层医院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民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非常缺乏,国内有调查显示,面临突发事件需要急救时,绝大部分人把救人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唯独缺乏自身应对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为了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救护,很多医院培养护士专职接听120电话。救护车出发后,接线员仍与患者或“第一目击者”保持联系,仔细询问,初步判断病情,给予正确指导,这样可以带给病人和家属一定的心理安慰,以免其因为心中恐惧做出错误的操作,反而加重病情。

3 院前院内联合急救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通讯网络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达,为了切实的做到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很多医院都利用网络实行院前院内联合急救。

方式:医护人员到达救护地点以后,对病人进行初步诊断或抢救,当救护车在驶往医院的途中,车上医护人员与医院相关科室联系,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急救药物及检查的仪器,迎接救护车来院,这样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

4 工作方法的改进

4.1 注意形体语言 院前急救体现一个“急”字,院前急救过程中我们的举手投足都在向患者及家属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应该把对患者的关爱,对病人的重视,通过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让病人理解,让家属看到,并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潜移默化中减少医患矛盾。

4.2 增强防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随着医疗纠纷的逐年增加,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在工作中应用法律知识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遵照法律程序处理医患矛盾的能力。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如实告知患者家属,并实行签字同意书格式化,特别是在进行某些有创操作时,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必须向清醒的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并征得同意签字后方可执行。

学会换位思考,从内心去理解患者及患者家属,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使医患双方利益一致,病人需要医生,医生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

建议:以上所有工作都是一个共同目标,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每分每秒,但是要从根本上真正赢得抢救时间,必须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和急救自救意识。现在,虽然有红十字总会每年定向培训救护师,但是这些在中国十几亿人口面前显得微乎其微,望各级政府或医院组织专业人员到最基层为民众提供规范的系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其健康知识及急救自救知识水平,使更多的人们享受到生命被拯救的最基本权力。

参 考 文 献

[1] 李秀真,赵德美,梁俊玲. 院前急救中护士适应性能调查[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15(9):708-709.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 知识 实践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45-02

2006年12月20日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在家里突然发生心脏病,经抢救无效身亡。据急救的医生惋惜地讲,当病人发生心脏骤停时,病人生命就掌握在离他最近的人的手中,因为心肺复苏只需要一双手,普及心肺复苏(CPR)以及院前急救知识至关重要。因此,我认为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最初和关键的环节。在病人发生病危或者发生突发性灾难性事件时,在事发现场,对危重病人实施及时、先进、有效地初步救护措施,以挽救生命、防止再创伤和减轻痛苦,并能将伤病人迅速而安全地送到就近的医院继续进行救治,从而减少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我所近期对盐城工学院部分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

选自2007年1月对盐城工学院大学生发放问卷共计3100份,回收问卷3058份,回收率98.6%,其中男生1607名,女生1451名,年龄18―21岁。

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共23项),以二级学院为单位,采用电化教学方式告知填表方法,当堂收回。

3 调查结(见表1)

4 讨论

在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要求得到的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和层次也越来越高,这时向广大民众普及现代救护观念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的社会,人类交往的日趋频繁,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活动空间的扩大,寿命在增长,在社区中,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扶摇直上,并往往以危重形式表现而危及生命,马季之死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各种意外事故明显增多,比如工矿交通事故、房屋桥梁的坍塌、危险有的泄露以及各种“天灾人祸”如地震、风暴、水灾、火灾也在接踵不断地发生,所以,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危重急症,还有各种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多掌握一些专业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有效地开展院前急救,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为和谐社会、健康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表1 盐城市某高校3058名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正确回答率

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在20世纪90年代已正式启动,如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电话号码一律规定为“120”,这标志着我国院前急救医疗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对现场急救知识的全民普及和技能培训却颇为匮乏。发达国家约有超过总人口十分之一的群众接受心肺复苏训练,我国虽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亦已达1000万人次以上,相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一数字还远远不够[2]。在调查中发现,有92.7%的学生认为院前急救纯粹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他们往往打了“120”就了事,干等医生来,很多情况下,急救医生到达时已超过10分钟了,病人已经不行了,大部分患者送到医院已经回天无术了。比如上一个例子,我注意到,马季上午9点39分钟在家中突发心脏病,接到急救电话10分钟后医生才赶到马季家中,当时马季在家中卫生间里的马桶上坐着,马季当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急救医生当即采取了各种急救措施对马季进行了抢救,10点钟左右,马季还是因为心脏骤停抢救无效身亡。这是由于脑细胞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一般4分钟就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6-10分钟内就会发生脑死亡。所以,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应立即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方可取得复苏的成功。由此可见,心脏骤停的患者就地抢救尤为重要。在调查中发现,仅有8.7%的学生会判断呼吸和心跳的停止,5.4%的学生知道心肺复苏术(CPR),而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CPR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怎样操作。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一般的意外事故如触电、溺水、烧伤、中暑、外伤骨折等如何现场救护的基本常识和操作也知之不多,平均率仅达49.4%。在院前急救知识的获得途径中,来自科普读物者占10.6%,来自学校占7.2%,来自媒体(包括报刊、电视、电台和网络)者占3.4%,参加过卫生救护培训者也只占有5.9%,而有近90%的大学生愿意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由此可见,大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的获取是非常匮乏的,普及率太低,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因此,院前急救教育亟待开展。

当然,急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除了全国少数几所大学开设有急诊医学或专业外,尚无统一的院前急救教育课程和教育基地[3]。焦连清提出,应从小学设置相应的医疗救护课程,普及知识,增强救护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伤害的死亡率[4]。现在美国许多州法律都规定,18岁以上的成年人必须学会心脏急救,因此美国在中学里就全面开设了急救课程。目前,成年人中有80%已经掌握了心脏急救方法,美国有些城市如拉斯韦加斯州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高达74%。而我国的急救成功率不到1%,低于全世界2%。在这态势下,加上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具有不可预知性,所以普及全民急救常识,有计划地开展心肺复苏操作方法培训,提高全民救护意识和水平,将大大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水平,可为后继专业医护人员的抢救打下良好的基础,抢救更多病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心肺脑复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王一镗;现场急救常用技术;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3]黄捷;浅析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对策;中原医刊;2002,29(8):7-8.

[4]焦连清;自救、互救及院前急救;四川医学;2002,23(8):881.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10篇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诊工作的前沿,随着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次数的增多,医疗纠纷的发生也在大幅度提升。由于人们急救需求提高和维权意识增强,使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调解变得非常棘手,所以减少和杜绝可能导致纠纷的隐患至关重要。本文对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乡镇;院前急救;医疗纠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健康理念增强,积极求医、就医现象变得十分普遍,院前急救次数也不断增多,这对保障农民身体健康,避免因抢救不及时而发生的悲剧,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一件大好事。但在一定的层面上暴露出一些十分尴尬的问题:因院前急救而发生的医疗纠纷大幅度上升,乡镇医护人员对此有苦难言;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无可奈何,收到此类纠纷投诉增多,忙得焦头烂额。这种反常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广大乡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对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 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乡镇卫生院方面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1.1 急救工作不积极。医务人员存在着院前急救设施有限不可能全方位开展急救,只能起一个往上级医院转送的作用;因此车到人到,任务就已基本完成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走过场,而不十分积极主动,以致于语言上不严肃,工作上不严谨、行动上不迅捷。使病人家属心中埋下纠纷产生的祸因。

1.1.2 医疗设备不充足。乡镇卫生院目前的规模,救护车内的设施一般只配有氧气包、血压机、听诊器及部分急救药品和外伤处理小手术包。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救助治疗的功能,但如碰到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溢血、严重车祸外伤等危重病人的急救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偏远山区,虽然医生全力抢救,但苦于设备不足,送院时间又不允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更显得救护能力的相对不足。

1.1.3 技术操作不熟练。因院前急救是开放式的,家属大多数在现场,而每次出车均只有1名医务人员(少数单位配1名护士),人手少,要在短时间内由1个人完成诸如测量血压、吸氧、静脉穿刺、静脉注射甚至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情急之下有的操作过于简化,或一次操作不成功,造成家属不信任和反感,或技术操作不熟练未按规程操作,常引发医疗纠纷[1]。这就造成了病人家属认为乡镇卫生院既然不够条件,不能成功抢救,为什么出车出人,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引起了纠纷。这种纠纷的发生,在乡镇,屡见不鲜。

1.2 医患双方存在沟通上的欠缺

1.2.1 缺乏相互沟通,导致病人及家属就医期望值过高。在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农民家中发生危重病人或发生意外伤害,电话叫医生赶来救治是十分普遍的,那时有一个不成文的似乎是一种默契的约定,即只要医生到了,看病以后,能治则治,不能治则了,对家属而言也就是尽责了,根本不存在医生来了,抢救不成功而有纠纷的现象。而现在,不管病轻病重,医生来了就必须给抢救回来,否则,就会发生纠纷。这里有着农民群众对生命价值认知提高的因素,也有一种法律意识增强的原因。他们认为法律保护生命的权利,我生病了,遇到伤害了,医生抢救是一种天职,如果不能满足病人家属“医来病除”的愿望,那么医生就必须负责。这种法律意识的增强又存在着法律知识的欠缺,但乡镇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这种尴尬令医生们实施院前急救时存在着左右为难。

1.2.2 缺乏相互沟通,忽视了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知情权指公民应该享有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情况的权利[2]。病人及家属遭受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短时间心理上难以承受。因此在急救过程中,患者的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检查、药品使用等希望了解得一清二楚,一旦发现有未经了解或同意的措施时就会投诉而引发纠纷[3]。

2 减少和杜绝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对策

2.1 完善各种制度,加强急救工作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急救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外伤等急救技术操作流程,使每项技术和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4]。

2.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认识。加强医务人员对院前急救的责任意识教育,使医务人员明白,乡镇卫生院实施院前急救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应尽的天职。实施院前急救,要有充分的信心,要人到、心到、技术到,积极主动、争分夺秒、一丝不苟。为病人家属树立一种能依靠、能期待、能交心的形象。做到这一点,根本上就能杜绝因病人家属认为医务人员不负责任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2.3 充实急救队伍,提高乡镇卫生院急救能力。组建比较专业的院前急救的班子人员;必须有内科、外科、护士、医技并且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员构成;配备必须的任何时候能正常使用的医疗器械。这样又从一个方面杜绝了在院前急救时病人家属对医生技术的怀疑,对医疗器械的不完备所产生的医疗纠纷。

2.4 开展继续教育,强化医护人员技能。医学科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用新知识武装的学科;更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进行急救治疗,沉稳地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医患纠纷。

2.5 重视相互沟通,协调医患双方关系。相对固定的实施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要多下村,经常到卫生服务站中坐诊、巡视。主动与辖区内的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生多下村、多巡视,对各村的地形、村情、群众的居所、生活习性都耳熟能详、了如指掌,对实施院前急救时就能轻车熟路、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 宋因力,张军根.院前急救中常见医疗纠纷隐患及防范措施[J].医学与社会,2005,9:51-52

[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起草小组编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3

[3] 贾新莉,常淑娟.院前急救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12(3):157-157

上一篇:课堂教学能力培训范文 下一篇:声乐网络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