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急救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8 17:54:15

医生急救知识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1篇

2.体检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调查显示,急救知识考核中,我院从事体检工作的医护人员急救药品、器材、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6个方面问卷正答人数分别为62%、48%、48%、66%、54%、72%。其中,医生在急救药品、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正答人数超过60%;技士在以上6个方面正答人数均低于60%、护士在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问卷正答人数超过60%;在急救技能操作考核中,医护人员在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除颤仪、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正答人数分别为62%、48%、40%、48%、62%。其中,医生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3个方面正答人数超过60%;技士在以上5个方面正答人数均低于60%,护士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3个方面问卷正答人数超过60%。在急救知识及技能考核中,医生组的得分均高于护士组和技士组,护士组得分亦均高于技士组,且三组人员得分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需改变体检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本次调查发现,多数体检医护人员认为急救是急诊科和临床医护人员涉及的工作,而体检工作的重点和重心应是日常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这种观念首先忽视了健康体检作为公共医疗区域存在的医疗风险和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其次也忽视了意外事件发生时“第一目击者”的重要作用。由于体检者对体检流程不了解、环境不熟悉,体检过程较长、劳累、饥饿、焦急等,体检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是比较常见的。体检医护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从表1发现,体检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职称及学历均较低。

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为主,高级职称人员仅3人。中专学历有9人,本科及大专学历人员占82%,无研究生学历。职称和学历的滞后以及急救观念的淡薄,导致了医护人员在急救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中显得落后和不足。调查显示,68%的医护人员表示急救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有26%的人员通过自学途径获取新知识,只有6%的医护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更新知识。由此可见,体检医护人员不但不重视急救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在从业过程中大部分人员还在啃老本,没有通过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拓宽学习途径,做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改变体检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更新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加强培训与学习是当务之急。

需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分专业分层次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训练:本次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普遍欠佳,医生、技士、护士的平均得分为(78.78±1.013),(53.27±1.655),(68.83±1.441)分,且三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医生在急救知识和技能得分上与技士和护士相比占有一定优势,具体来讲,医生在急救药品相关知识及气管插管得分上有明显优势,这可能与临床工作中药品使用及气管插管多数由医生操作有关。而心肺复苏及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比较,医生和护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推测为医生与护士在校均学习过《急诊医学》,加之平常工作中接触抢救患者的机会都较多,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较熟悉,因而得分接近。通过统计还发现,医生与护士急救器材及除颤仪的使用正确率均较低,提示体检医护人员在某些急救技能中有相对薄弱环节,其原因可能与临床操作较少有关。但前两者所有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成绩均高于技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与医技人员参与临床急救机会少,且参加工作后未经过急救相关知识的再培训而得分不如医护高,这表明职业分工的不同导致知识体系的差异。但事实上,作为大型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随时可能接触到需要接受急救服务的体检者,而急救又是一项强调团体合作的工作,因此,作为体检中心的各类医护人员均应全面掌握各项急救知识与技能。

急救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被普遍认为是所有医务人员都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而心脏骤停(suddencardiacarrest,SCA)是临床急救中最严重的急症,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对应急、突发意外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可体现出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因此,体检医护人员应该定期接受规范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分专业分层次进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全面提高急救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血液滤过;肾透析;护士;急救培训

血液净化技术不仅能使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得以继续生存,同时也是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挽回其生命的重要辅助治疗[1]。血液净化中心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场所,是急性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部分免疫系统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行抢救和治疗的特殊医疗场所[2]。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患者病情通常较重,且变化快,影响环节多,对设备的依赖性较强,加之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复杂,因此容易发生医疗风险,因此就要求血液净化专业护士需具备较高、较强的急救意识,应急综合素质,判断能力,以及护理技能水平[3]。本研究通过科室急救能力培训小组的组建,制订出急救流程及考核计划,实施理论授课及实训操作后,对医生、护士急救能力进行评价与考核,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5年6~9月,参与研究的对象为本院血液净化中心医生、护士共计16名,年龄21~41岁,平均(23.2±3.5)岁。其中包括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医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9名,护士2名。;本科学历12名,专科学历4名;从事血液净化工作年限低于3年的5名,大于或等于3年的11名。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首先需要对急救能力培训及考核小组进行组建,急救能力培训及考核小组的成员共2名,分别由科主任、护士长组成,均通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由该培训及考核小组对血液净化急救培训流程及考核细则进行制订与实施。本次急救能力培训的目标:对基础生命支持的基本技能进行掌握;对急救药品的知识进行掌握,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急救药品;在突况下(如猝死等)对心肺复苏、气道异物处理方法进行掌握。培训的具体方法:(1)对医生、护士进行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组织本科室医生、护士按时参加医务处、护理部组织的基础生命支持课程,该课程每月举办1次,为了科室工作的正常进行,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为4~5人,分批次进行培训,所有人员必须参加,如当期有事不能参加,可与其他人员进行调配,培训周期为3个月。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的课程主要包括:对心脏复苏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更新,掌握心电图相关知识,使医生、护士能够对致命的心律失常进行识别,围绕胸外按压、快速除颤理论进行培训,对气道管理技术进行培训,对常用的抢救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所能发挥的功效,及其不良反应知识进行培训。(2)对血液净化中心医生、护士进行急救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每月进行2次,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授课及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净化专科知识和血液透析中常见易发生的急救知识,如血液净化所包含的分类、适应证,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要点等[4]。(3)对医生、护士进行急救流程的培训。急救流程的内容由科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每月进行1次。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对危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其体征进行观察的流程;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其突发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脏骤停,对其进行处理的相应流程,以及在突发意外情况时,进行急救汇报的流程。(4)对医生、护士进行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将急救操作技能分为两类:一是急救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如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双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技能的操作。二是急救设施的使用技能。针对简易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及负压吸引器等急救设备的操作方法教授给参与培训的医生、护士,使科室的每一位医生、护士能够对急救设施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掌握,同时急救设施定点放置,专人每周对其进行充电,并做好仪器检查工作,保证急救设施能够正常及时得以使用。对于抢救所用的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定点放置,有效期登记,同时护士进行班班交接,做好交接记录,人人对急救药物的作用、剂量及不良反应进行掌握。(5)急救模拟情景训练。针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某种紧急情况,设置模拟情景,使护士对各种风险预案、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及处理方法熟悉掌握,同时开展演练、模拟训练等,使其印象得以加深。比如可选择血液透析治疗中常见的急救病例(低血糖昏迷、透析首次使用综合征、突发呼吸心搏骤停、透析中发生低血压休克等),采用案例剖析,情景再现,问题思考等,开展模拟性训练。即在指定的事件中,比如透析时突发火情,护患纠纷,无肝素透析发生凝血,意外停水、停电、停氧,透析用水细菌超标等,对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5]。对护士的应急反应速度进行培养,同时使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及应急配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1.2.2考核指标于研究开展前后对参与本次研究培训的医生、护士进行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急救综合能力考核,各100分。参考现代临床专科护理操作培训手册,对心电监护、气管插管配合、中心吸氧、电动吸痰、简易呼吸囊的运用5个方面进行考察。评分内容包括操作准备(10分)、操作过程(70分)、效果评定(15分)、相关理论(5分)。应急预案处理评分内容包括病情判断(10分)、应急能力(20分)、执行处理(50分)、护理记录(10分)、相关理论(10分)。综合急救能力评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20分)、急救配合(30分)、协调组织能力(30分)、病情记录(10分)、医护评价(10分)[6-7]。

1.3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

经过全面的培训后,医生、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及急救综合能力得分均高于考核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培训前后血液净化相关护理风险管理质量比较

培训后血管通路血液外渗、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相关感染、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培训前后内瘘阻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血液净化专业医护人员在具备专业性知识、熟练的专科操作技能的同时须具备过硬的急救能力[8]。医生护士的急救综合能力与患者的抢救成功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血液净化专业医生、护士开展急救知识培训与考核,可有效提高医生、护士对病情的观察与评估水平,从而将其应急反应能力提高,使自身所具备的疾病变化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9]。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全面的培训后,医生、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及急救综合能力得分均高于考核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急能力的培养可使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使护理的质量得到确保,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从而使患者的生命质量得以有效提高。血液净化治疗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多种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安全,因此,血液净化中心要加强医生、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积极做好风险质量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急救技能、制定应急方案的培训。从而使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得以扩展,使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和临床判断力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医护质量,降低医疗差错,有效提高重症患者生存率,避免医患纠纷[10]。综上所述,对血液净化专业医生、护士给予专业的急救能力培训,可使血液净化专业的急救综合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急救护理;模拟培训;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58―03

在当今,由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加,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医护人员医疗急救技能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和抢救的成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救治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如何增强医护人员专业急救意识和提升其技能,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是医疗界当前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目前护理人员掌握急救护理技术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国家有规定在医院管理标准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但对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讲,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或应用较少,一旦真的出现患者紧急情况,不能实施有效的急救,以致影响患者抢救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孙长怡对全国多家医院的各级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测试,小于30%的急救基本知识测试合格率,仅有8%的急救操作测试及格率。王杰斌等对83名护理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相关知识缺乏,教学内容和手段不足,提出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培训是现代医疗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结合实际,开设急救护理技术,设立模拟监护病房。赵建华对一、二级医院急诊抢救护士对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成绩较低,(64.62±4.88)%。在学习需求方面,80%护士最想参加培训方式是模拟训练,57.2%护士认为自己最迫切需要补充的知识是院前及各种l临床危象的处理。张卫青对临床医生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现状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采取到各病区随机发放问卷方式,对本院139名临床医生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临床医生、护士成绩普遍较低,平均得分(66.64±14.63)分。在培训现状方面,只有58.99%的医生护士接受过急救技能的培训。在学习需求方面,93.5%的临床医生护士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复苏技能。认为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总体水平偏低,需引起重视,应采取有效对策提高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以满足临床急、危、重患者要求,保证医疗安全。张亚卓对急诊护士临床技能水平考核及培训现状调查采用综合考试的方式了解护士临床技能、急救知识、现状、掌握和学习需求。结果:护士对单一技术、技能掌握熟练,而综合抢救能力和素质相对薄弱。认为有必要纵深开展急诊科护士的专业培训,由单一的急救知识、技术、技能向术有专攻、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延伸。桂莉对急诊科护士专业水平及培训现状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9所医院282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的专业知识平均得分为(71.95±10.75)分。结论:有必要开展急诊科护士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应结合我国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开展。

2 目前急救护理培训方法、途径及效果

2.1 目前培训方法

①普遍采用急救护理培训方式为专家讲课+简单操作。②局部功能训练模型用于单项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如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仅提供急救技能操作机会。

2.2 培训方式

①院内轮转急诊科培训,但急诊科接管带教能力有限,且培训时间短,锻炼机会少。②下级医院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⑧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班等。④院内定期培训考核。

2.3 效果

虽然按医院管理有关要求采用以往培训方法进行了全体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仅仅学习了急救基本知识和简单操作方法,且对于非急重症治疗科室医护人员来讲,没有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结果是:“听时明白,用时忘”,或者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如何判断患者的危重情况、何时开始心肺复苏、使用急救设备及配合抢救等。怎样进行接近真实情况的训练,使医院各科室各级医护人员都能在突发意外情况出现时沉着应对,真正及时有效施救,是目前需要思考及努力解决的问题。设立单项操作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每项操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3 国内外应用高端模拟人(Ecs)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研究现状

高端模拟人(ECS)是从1969年开始应用于教学,直至2002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允许在心肺复苏的教学领域中使用。2003年Barsuk D,Berkenstadt H,Stein M,Lin G,Ziv A.将高端模拟人用于医护人员的院前创伤护理的培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端模拟系统可提高医护人员在院前创伤治疗的能力。2005年研究表明高端模拟人可极大提高医疗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有数百家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在不同的医学领域使用这类模拟系统进行医学生的教学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并建立了地区和世界性模拟医学教学专业协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这种高端模拟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不仅被引入医学教学,甚至被当作临床医生护士准入考核的重要内容或用于疑难病例治疗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

在我国,2004年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率先在中国开展急诊医学高仿真模拟教学工作。匡翠华提出需加强农村院前急救建设,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和急救医学理论及实践操作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村院前急救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高爱萍认为儿科仿真模拟急救演习能全面提高儿科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整体协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亦提高了儿科急危重症患儿的救治率。儿科急诊护士的临床护理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较演习前显著提高(P<0.05,P<0.01)。吴素清等研究认为临床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处理情景模拟演练可帮助训练护士的综合应急能力:宁红英研究认为利用模拟ICU对61名新护士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极大提高了护士的心理素质、急救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90%以上护士急救护理技能得到很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也明显提高。林瑛的模拟急救在急救技能训练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单项操作变成多项整体模拟训练,进行科学的人员搭配。对使用简单急救技能操作模拟器和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用“简短理论十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回放分析”的方法对新入院的准医生、护士和包括本院医生在内的全国多家医院的各级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总结、分析培训效果及反馈意见。经短期培训后,再次以同等难度试卷测试,平均成绩为(92.85±6.23)分,与培训前平均成绩比较有显著的提高(P<0.001);再次心肺复苏操作测试亦全部合格。孙长怡等认为有必要对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培训对于各级医生、护士更新提高急救意识和实际应急能力有重要帮助作用;可以建立区域性高仿真模拟培训中心,综合利用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应急模拟培训。学员反馈意见认为生理驱动高仿真电脑模拟人在急诊医学培训非技术性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作用,认为“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联系+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培训方式效果更好者为98%;认为ECS在医学领域应用价值很大者为95%。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4篇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项目(2010QNA004)

通信作者:杨悦,Email: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培训没有统一的培训教材与培训方法,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前急救的发展[1-2]。但院前急救管理部门一直在探索急救培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笔者单位为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挂靠单位,作为急救中心的上级管理单位,从2008年开始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院合作,编写适合中国院前急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教材,共同委派优秀急诊医生组成师资力量,设计适宜教学方法,每年定期举办中美联合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规范化培训班,对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生进行分批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比观察该培训课程与传统培训课程的培训效果差异来评估该课程的优缺点,探讨院前急救培训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人群分标准化培训组与传统培训组两组。标准化培训组选取2010年度参加中美联合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规范化培训课程的所有学员共113名,学员来自浙江省各县市120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传统培训组选取同期在其他地市急救中心举办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班学员共85名,两组学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龄、职称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培训师资 担任标准化培训组的老师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院的医生和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的医生按2∶1比例共同组成,其中美方4位,中方2位。传统培训组的师资由当地急救中心医生组成,共6位。每位培训老师均具有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培训前均接受过系统的急救教学培训。

1.2.2 课程内容 两组课程培训内容相同,分别包括:(1)急救现场与患者的评估;(2)创伤患者现场救治;(3)患者的搬抬与转运;(4)心肺复苏;(5)气道管理;(6)内科急症处理;(7)环境因素急症处理;(8)过敏急救。

1.2.3 教材与用具 标准化培训组的培训教材采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院为该培训班专门设计编写的《浙江省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规范化培训教材》,教材特点突出急救流程标准化与规范化,并包含为各项急救操作如气道管理、出血性休克处理、自动体外除颤、长骨固定等设计的评分表以供教学及考核使用。传统培训组教材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沈洪主编的本科教材《急诊医学》。两组培训用具相同,包括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除颤仪、夹板、脊柱板、担架、止血带等。

1.2.4 培训时间 两组培训时间相同,理论与操作教学共48学时,理论与操作培训时间比为1∶2。

1.2.5 培训方法 标准化培训组培训方法包括理论教学、教学视频播放、模拟情景教学、典型急救案例现场演练及理论与操作的考核。中方医生全程翻译美方老师教学。传统培训组的培训方法除模拟情景教学之外其他方法同标准化培训组。

1.2.6 评估方法 两组学员分别在培训前及培训后即刻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理论考核共同选用《浙江省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考核试卷》,试卷全部由单项和多项客观题组成,满分100分。操作考核由考生随机抽取一道题进行,考核项目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气管插管”、“心肺复苏”与“心律失常处理”共4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100分。两组理论与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相同。考核结束后对标准化培训组学员进行有关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Levene齐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比较组内与组间的差异。对各项考核项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两组组间因素、培训前后时间因素对各项培训效果的影响,以P

2 结果

2.1 两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与技能考核得分的

比较

标准化培训组和传统培训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与技能考核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得分的比较(n=85,x±s)

表2 标准化培训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与技能考核

得分的比较(n=113,x±s)

2.2 两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与技能考核得分

差值的比较

两组学员在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与气管插管项目培训前后考核得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与技能考核

得分差值的比较(x±s)

2.3 两组学员理论与技能考核得分单因素方差

分析

综合组间及培训前后时间因素,两组在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与气管插管三个项目的培训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检验结果一致,见表4。表4 两组学员理论与技能考核得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4 标准化培训组学员对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回收合格107份(合格率为94.7%),其中认为该课程为有效培训课程者占95.6%;认为课程中标准化规范化的急救流程培训效果较好者占99.2%;认为以外教为主的综合教学方法能激发学习兴趣者占92.3%;认为自己适应外教教学者占92.5%;认为课程内容设置太简单者占20.1%;认为语言交流障碍影响教学效果者占15.5%。

3 讨论

院前急救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院前急救医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如何加强对院前急救医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显示标准化培训课程在“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气管插管”三个项目方面较传统培训课程效果更佳。分析最主要原因为该课程以急救培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核心,重点突出急救流程的培训。同时,模拟情景教学方法[4-5]根据急救标准与急救流程将急救技术逐项分解,容易掌握与记忆,有效弥补了中国院前急救培训的弱点。专门编写的培训教材突出实用性、适应性强。另外,外教上课方式幽默风趣,易于调动课堂气氛,学员参与率高。但笔者也注意到两组在“心肺复苏”与“心律失常处理”培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心肺复苏及内科急症等培训在中国培训较普及,且按照美国AHA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培训,国内与国外培训方法差异不大[6]。从学员对标准化培训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员认为该培训课程标准规范,急救流程简明合理,外教教学生动易懂,师生互动强,有助于记忆,为一有效培训课程。但笔者也注意到在培训过程中,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为培训难点,现场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翻译准确率有待提高,15.5%的学员认为存在语言交流障碍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专业翻译人员对医学专业词汇了解不深亦不能胜任工作,因此从急诊医学专业医务人员中挑选翻译人员,不同章节的理论与操作翻译分别由专人负责,反复训练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具有可行性。

另外,笔者也注意到有20.1%学员认为该培训课程内容太简单,分析中国院前急救医生大多数为医学大专或本科毕业生,至少接受过3~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医学基础较美国院前急救人员“paramedic”要扎实,课程中参考美国标准设置的某些章节对中国院前急救医生可能太简单[7-8]。因此需要结合国内特点优化培训课程,使课程难易程度适中。但应该指出,本标准化培训课程更注重以急救流程的规范化来提高急救的质量与效率,而非单纯的急救技术培训。目前中国较普遍存在院前急救医生急救技术与理论基础较好,但急救流程不标准不规范,从而降低了急救成功率[9]。调查提示99.2%学员认为课程中有关急救流程的培训效果较好,说明以急救流程规范化为培训重点适合我国院前急救医生的知识框架特点。

从标准化培训课程的运行情况来看,该课程编排科学,培训教材简明实用,理论与操作培训时间比例合理,培训方法多元化等优点确保培训效果。其中,视频教学与情景教学方法在培训中收到良好效果。所有培训课前均播放一段教学视频,使学员更容易掌握知识并有助于操作训练。国内已有报道视频教学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良好效果[10]。模拟情景教学使学员学习热情高涨,接受程度高,师生互动性强,培训效果突出,在学员中反响很好。另外,该课程除每期4位美国医生的来回交通费及住宿费外,其他成本代价与传统培训课程相当,且使用通用的培训器材。通过计算已举办的5期培训班经费核算情况看,收支基本持平。同时,以外教为主的培训,对急救医生吸引力大,每期招生人数多,并有较多全国其他省市急救医务人员的参加,不仅有助于培训课程的全面推广,而且能有效降低培训成本。

综上所述,标准化院前急救培训课程以急救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培训重点,以不同急救场景的情景教学与视频教学为关键手段,配合实用性教材与中美急救医生教学,能明显提高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生对急救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效果较传统培训课程更好。大部分学员能适应该培训课程,认为这是一项有效的培训课程,值得在中国进行推广。但也存在课程内容较简单、师生语言交流障碍及内科急症与心肺复苏等方面培训效果与传统课程无显著差异等问题,课题组将根据上述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71-572.

[2]李自力, 郭豫学, 王世文,等. 我国120急救调度人员现状及规范化培训[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9):1001-1002.

[3] Arreola-Risa C, Mock C, Herrera-Escamilla AJ,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and benefit of alternatives to improve training for prehospital trauma care in Mexico[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04,19(4):318-325.

[4] 蒲晓煜,席淑华.不同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8A):5-8.

[5] Saravia G, Judice R. Training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National EMS Academy offers a variety of simulation scenarios[J].JEMS,2010,35(9):S18-19.

[6] 余丽敏,糜庆,郭荣峰,等. 院前急救技术规范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9):598-600.

[7] Cason D, Robinson K. EMS education agenda: changes that will affect you[J]. JEMS, 2011,36(9):66-71.

[8] Cooper S. Contemporary UK paramed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How do we train? How should we educate? [J]. Emerg Med J,2005,22 (5) :375-379.

[9] Kaspruk LI. The training of paramedical personnel of primary medical sanitary care system in Orenburgskaya oblast[J].Probl Sotsialnoi Gig Zdravookhranenniiai Istor Med,2010,6:31-34.

[10]陶然君,朱莹,潘慧蓉,等. 视频指导自学模式在医院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评价[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19(11):1221-1223.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5篇

院前急救用药具有其特殊性,它要求的是快速、有效、安全,稍有疏忽即可引起医患纠纷。如何在紧张的急救过程中快速、有效地减轻患者病情,挽救患者生命,确保用药安全呢?经过近些年的工作摸索,针对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用药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浅谈几点体会。

1 不安全因素

1.1 制度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工作职责,上班前不检查药箱,药品配备种类与基数,出车回来不及时补充所缺药品,急救用药时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导致急救时无药可用,错看、混淆药品名称等引起纠纷。

1.2 急救医生急救能力、水平不高,合理用药知识匮乏,存在害怕用药,盲目用药,滥用药现像。急救医生既是急救用药的实施者又是用药效果的监测者r真T,医生业务水平的高低,掌握用药知识是否扎实、全面,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效果C2q。用药过程中对药品的剂量、用法、滴速、配伍、不良反应等不够熟悉,对患者的过敏史及对某些药物的危害性了解不够,导致用药差错引起纠纷。

1.3 部分急救医生缺乏慎独精神,职业素质不高,如在无人监督情况下不能严格无菌操作、不能规范操作等,尤其在急救距离短、时间仓促情况下,表现更为突出,用药过程中忽视年龄因素,对儿童、老年人用药未对剂量加以适当调整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引起纠纷。

1.4 剂量不准,浪费较多,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许多新药、特药相继问世,有的药物不仅价格较贵,且包装剂量偏小,个别药物特别难溶于溶媒,由于操作不规范,未能掌握正确抽吸药物的方法,加之责任心不强,吸药残余药量较多,造成药物浪费较多,从而导致患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引发医患纠纷。

1.5 药品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监控。个人药品领取、储存、养护环节存在不安全因素,如送药时搞错分站、药品破损、换车时药品乱放、急救箱药品不按规定摆放、标签模糊、药品混装、不同批号、不同规格的药品混放、过期药品没有及时更换、未按说明书要求正确储存药品等都是用药安全隐患。

1.6 院前急救的特点及不确定因素。院前急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个“急”字上,另外急救患者流动性大、个体差异大、用药涉及面广、精神紧张等,也是用药安全的不利因素,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时间、现场及现场环境、被救者疾病史不确定等,加之救护车空间狭小、速度快、较颠簸,患者大都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稍有疏忽便极易导致用药差错引起纠纷。

1.7 急救人员配备不合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数急救中心急救车组中未配备急救护士,急救医生有着双重身分,既是医生又是护士,用药时缺乏必要的监督,极易引起用药差错,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相关环节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所有急救医生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做到每班至少提前15分钟上班,上班前认真检查药箱,仔细核对药品种类与数量,及时补充所缺药品,发现过期及破损药品及时更换。药品的平时储存环境要保持安全、清洁,尤其要注意夏、冬季的环境温度和湿度,以防药品变质、失效,管制药品要严格遵守法律要求,管理者应加强监控,强化安全意识。药库应制订涉及药品采购、进货、验收、储药与养护、出入库、药品有效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对于过期药品要实行专人审查和单独储藏,避免将过期药品再发给一线用于急救,严格把好药品的计划采购关、入库验收关、在库养护关和出库复核关,以切实保证药品质量与安全。

2.2 加强急救医生的安全意识,防范差错事故发生。在急救用药过程中发生的差错,很大程度上与敬业精神差、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有关。因此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安全教育,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强化用药安全教育,包括药物的作用、用途、使用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等,尤其要关注药品说明书的更改,定期组织用药知识培训与考核,以提高掌握程度,减少并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3 急救用药前认真了解、熟悉患者病情、用药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注意患者药物过敏及用药史。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重视药物的心理效应,及时向患者讲解有关用药的注意事项,解答患者的疑问,用和蔼热情的态度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获得安全感,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用药时尤其是静脉给药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操作,严格执行“三核对”,即核对药物名称、剂量、浓度,如无急救护士的情况下可考虑让驾驶员或担架员帮助核对后再行用药,空安瓿暂时保留,核对无误后方可丢弃,以防用药差错,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方法用药,注意各药间的配伍禁忌,特殊用药s 向患者说明,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2.4 加强急救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用药质量。强化岗前培训,规范岗前培训内容,充实师资力量,带教者要以身作则,规范操作,规范服务,规范用药,不断提高带教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急救技能和水平;不断学习用药知识,药品说明书要弄懂弄熟,不断完善和更新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2.5 成立质控小组,全面负责院前急救用药的安全与质量控制,定期公布相关药品尤其是非常用药的生产批号与有效期,采取每月全面检查与不定期分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在内网上公布每次检查结果与整改措施,定期组织有关用药是否合理以及药品领取、储存、养护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以达到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2.6 规范急救药箱中药品的摆放位置,如分急救药、常用药、不常用药、罕用药摆放,尤其要注意同一药品不同规格及药品名相似的药品应尽量分开摆放。每种药品下面贴好标签,上面写明药名、生产批号、有效期。备用药品药盒四周贴上醒目的标签,注明药名、生产批号、有效期,药盒丢弃前对药名、生产批号、有效期做好登记以备查看,另外,急救医生要做好药品日常储存与养护工作,对自己药箱内药品的摆放位置要非常熟悉。做到心中有数。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护士 急救能力培养

急诊护理行为面临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以及被动面临的偶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责任的行业。急诊护理与专科工作相比有其独有特点:工作随机性大、时间性较强,护理工作要求高,技术复杂,各学科之间协作性强。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是急诊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护士急救能力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急救护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直接影响着抢救的成功与否。

1 急救能力培养

1.1 抢救器材的熟练应用 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病人其急救时的护理工作多数情况是及时、正确地应用抢救器材,而此时的护理工作常常直接影响着整个抢救过程的顺利与否,虽然多数情况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其熟练与否或与医生的配合默契与否,每个环节都将直接影响着对病人生命的抢救。对于复杂的抢救仪器的操作,对抢救过程的影响就更明显。

因此,要做好一个急诊护士,常用抢救器材的维护与保养、连接与操作应纳入其护理操作技能的组成部分加以练习;现场抢救病人时,抢救器材的应急操作,体现出的是一个急诊护士对危重病症的基本理论与抢救器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与医生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对医嘱的执行程度;因此护士在抢救病人时对重要抢救器材的准备与应用,是护士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综合体现。

1.2 抢救药品的应用 急救药品在抢救危重病人时的及时应用,是急诊医生急救思维的一种体现,而护士对抢救药品的应用则是医生急救思维的延伸,同时也更体现出急诊护士对危重病人的急救能力。护理工作在延伸着医生的急救思维,却又体现出护士对疾病理论知识与抢救药物使用情况的掌握程度,在执行医嘱的同时,又要依据病情的变化自行调整某些治疗,这个过程就是护士急救能力的最好体现。

1.3 病情观察 急、危、重症病人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后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此时的病情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绝大部分工作是通过急诊护士完成的。但病情观察不应仅仅限于对生命体征或相关体征的观察,而是应将病人的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睡眠情况甚至思维特点等等都包括在观察范围内。一个合格的急诊护士就要有对病情发展有一定预见的思考后的病情观察,才能确保整个抢救治疗过程顺利的完成。

2 加强低年资护士重点科室的培训

医院一般将护校新毕业护士进行岗前训练和一年的科室轮转后就分到急诊科工作,若遇到危重病人时,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就再所难免,若能再安排到ICU、CCU、手术室、心电图室等进行3个月以上的专门学习,将为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的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

3 总结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7篇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国医疗急救事业也在迅猛发展。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知识的了解与院前急救意识的增强,对院前急救医疗技术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全国急救模式中从最开始是由护士出诊,逐渐完善到由医生出诊,改革到今日是由1医1护共同出诊。但是,由于院前急救行业的特殊性,面对高压力。高风险,高暴露性,工作环境艰苦,造成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流失性高,一直是高紧缺的状态。有的省市的急救中心模式是以只配医生出诊来救治完成急救任务,而有另一部分省市是配备1医1护出诊来完成急救任务的。我中心自2000年新医师法颁布与城市院前急救发展需要,进行院前急救模式改革,要求1台急救车出诊配备1医1护。我中心发展至今。救护车1医1护配备率达95%。

我中心在院前抢救心肺复苏患者病例中使用了AB流程,明显提高了我中心对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抢救时效性与成功率,现述如下:

接到任务,急救车快速前往呼救地点。医生( A代表)护士( B代表)快速到达现场,要求在10min内完成初步抢救工作。

1院前抢救心肺复苏工作

第1 min内,医生要快速评估病情,一旦判断患者为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行胸外按压1个周期。同时,护士要清理并开放气道立即吹气2次。再准备抢救设备,包括除颤仪,气管插管包,吸氮器,以及静脉穿刺的准备。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如在准备的同时护士可记录下现场时间。

第2 min内,护士用简易呼吸气囊辅助患者呼吸吹气2次,医生行胸外心脏按压30∶2比例按压不间断,并观察患者循环征象。护士接好心电监护,并已建立静脉通道。

第3 min内,医生根据心电监护判断患者室颤,则需立即行电除颤。如检查无除颤指征,则不能除颤,在准备除颤时,护士要协助医生涂导电膏,并告知旁人与患者保持距离后进行除颤。

第4~6 min内,除颤已结束,医生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5个循环后检查循环征象,准备好开始气管插管。同时,护士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1 mg IV,每3~5 min重复或给予1剂量血管加压素40U IV取代第1或第2剂量肾上腺素。

第7~8 min内,护士开始接替医生行胸外心脏按压,此时医生已开始气管插管,护士在看到气管导管一旦进入患者气道内,应立即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尽可能的减少中断[4]。医生行气管插管成功后,给导管气囊充气并固定导管。

第9~10 min内,气管导管已接好呼吸球囊,A、B角色互换,护士B用呼吸球囊行人工通气。此时,已插入高级人工气道,就可以施行8~10次/min的独立通气,而不需要与胸外心脏按压配合。并检查1次/3~5 min脉搏。医生A行胸外心脏按压不间断, 频率至少100次/min。

2讨论

2.1护士在院前急救中有着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急危重症的抢救是多学科的医护人员共同团结协作,综合抢救的过程,而从事急诊的护士是急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中心主要是以护士出车为主完成现场救治工作和市内急救保障工作。自2002年9月1日《医师法》颂布后,我中心进行改制,建立起一整套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模式,以医生护士出诊共同完成我市院前急救工作。在任一急救现场需要医生进行病情评估与初步诊断,护士配合治疗共同完成现场救治工作。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性质的不同,院前急救工作中分工不明确,急救人员有限及现场环境的因素下,与之院内相比,护士承担着更多更重的抢救工作,从而进一步充分的体现出护士在CPR中的重要性。,因此护士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是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2护士与医生在抢救中的角色转换 在我中心抢救此病例患者流程中,由于院前医护工作分工不明确,护士B与医生A的角色分工协作是随病情需要而转换的。在院前急救中,一般只有医生护士各1名,在急救人员有限的因素下,要配合完成抢救任务,就要求医护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熟练的技能操作,迅速的反应能力及现场组织能力,使抢救紧张而有序的进行。

2.3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我中心的急救培训科,不仅要求每位医务人员掌握熟练的急救技能知识与操作。而且对我中心的司机与担架员都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技能学习与考核,通过心肺复苏技能的考核,对医务人员在院前急救中的抢救起着积极的作用。医务人员长时间的胸外按压,会消耗身体的能量与手臂的力量,不利于提高抢救存活率,因此,如果现场的环境还不允许医务人员转移患者作进一步的院内抢救,而此时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按压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指导司机或者担架员进行胸外按压,这就说明团队的协作力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2.4流程图具体实施中的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流程图的初步抢救10 min是不规定程序化的,可视病情变化合理实施操作,具体分工步骤可转换,以便更好的配合抢救。在AB转换进程中,需要达到快速换手按压,这就需医护要有熟练的技能操作与快速反应配合能力。在院前急救中,由于人员有限,一些基础操作同时也需医生配合,例如吸痰,抽吸药液等护理工作,也需要医生在平时工作中得以学习练习,才能在抢救工作中熟练应用,见图1。

2.5心肺复苏流程图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此流程图简单实用,有较强的时效性,可供急救人员快速进入并施行抢救措施。可供院前与院内急救人员培训课程作参考,以及加强对此技能操作培训的加强与统一,对开展广大市民及高校学生的院前急救培训知识作参考。

此流程图在使用1年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院前急救其它病例中我们也将作出此类流程图作为参考,希望此类流程图能够给同行一个借鉴,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参考文献:

[1]American Heart Asssociation.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supple3):S639-S870.

[2]朱耘生,孙连珠,刘习敏.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J].河北医药,2001,23(10):753.

[3]万红兰.浅谈急诊护士在急救中的作用[J].实用新医学,2001,3(10):944.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8篇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心脏和(或)呼吸机械停止活动,心室收缩不足或停止收缩,并可通过脉搏消失、意识丧失与呼吸停止来进行反应[1]。心跳呼吸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因,我国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存活率为3.0%左右[2]。但如何进行有序、高效的团队抢救配合,未做详尽的建议和指导。而我科根据指南的要求,制定了团队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全科医务人员中开展团队模拟演练,以团队协作形式实施心肺复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12月,来我院心脏血管科24名医护人员进行模拟演练。其中护士18人,N2级护士6人,N1级护士7人,N0级护士5人,医生6人。

1.2演练过程 ①主班护士接诊患者后,迅速评估患者意识、颈动脉搏动及呼吸情况,然后立即呼叫抢救,同时予以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护士在抢救室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包括放好胸外按压时使用的脚蹬,打开除颤仪,拉心电图机。③医生和副班护士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医生进入抢救室后立即接替主班护士进行胸外心脏按压。④主班护士为患者清理气道、开放气道后,准备吸痰用物、安装简易呼吸器后,与医生配合对患者进行30∶2的复苏。⑤副班护士进入抢救室后,打开呼吸机,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包括安装喉镜、测试并气管插管、安装导丝、备好气管插管固定带后,将用物递给医生,然后为患者佩戴各种监护。⑥主班护士接替医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⑦医生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副班护士配合医生,拔出导丝,进行测试,确认插管成功后,固定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⑧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护士立即为患者做心电图,然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成功后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做好抢救记录,必要时取相关化验。⑨如患者发生室颤,医生下达除颤医嘱后,由主班护士或医生为患者除颤。

1.3观察指标 根据录像评价各组在演练前后各项复苏措施落实时间及总复苏时间的比较,如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监护落实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急救药物使用时间。同时各组在演练前后进行演练效果评价,包括是否认为演练有必要、演练前后急救知识及技能是否提高、医护配合是否更密切。

2 结果

2.1演练前后各项复苏措施时效性比较,见表1。

2.2演练后医护人员效果评价,100%医护人员认为演练有必要,98%认为通过演练可以提高急救知识及技能,100%认为演练后医护配合更密切。

3 讨论

3.1医护合作的心肺复苏团队提高了抢救的时效性 新指南中指出,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和儿童高级生命支持课程仍然应包括团队协作和领导技能的演练,理由是多项复苏技能通常需要同时执行,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保证各项复苏措施在短时间内得以实施,医务人员能够相互合作,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保证了按压质量[1]。本研究中医护人员演练后总复苏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监护落实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给药时间明显下降。表明团队协作心肺复苏能提高复苏措施的时效性。这不仅是急诊急救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急诊急救的目标,脱离了时效性的任何措施和技术都偏离了急救的初衷[3]。

3.2医护合作的团队演练提高了培训效果,使医护配合更加密切 传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注重单项技能的操作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且医生、护士分开培训,缺乏协调性,不利于团队合作理念的培养,且临床急救时,即使个人急救技能高超,人员充足,但具体分工不明,场面混乱,最终延误抢救最佳时机[4]。患者的结局依赖于医生护士的能力水平,更依赖于医生和护士色合作程度。团队模拟演练中,能激发各成员主动学习的兴趣,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条不紊,护士不再是盲目执行或者等待医生指示后才实施抢救,消除了抢救过程中的混乱和不必要的等待,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充分体现了抢救的分工性和密切合作性,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理念[4]。

总之,根据新指南“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的宗旨实施团队复苏能提高复苏时效性,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密切医护配合,提倡推广。

参考文献:

[1]Mary FH,陆一鸣.简体中文版"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M].纽约:美国心脏协会出版社,2010:11-13.

[2]张连荣,宋瑰琦,谢少清,等.实施团队抢救培训以提高心肺复苏时效性[J].护理学报,2012,19(3B):24-27.

[3]EJ Pedreroperez,G Rojomota,JM RuizSanchez,et al.Cognitive reserve in substance addicts in treatment: relation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J].Revista de neurologia,2014,59(11):481-489.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急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6-01

全科医疗概念下的社区急救即是指在社区发生某类特别紧急的医疗事件时,在医院专业医疗救护人员赶到现场之前,由社区全科医生对患者采取的现场紧急救护措施。

1当前社区急救的现状分析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83%的院外急救事件都发生于社区。针对这些发生在社区的危重疾病,一方面由于城市社区较为分散,增加了大型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全面覆盖的难度,尤其在道路拥挤、共存多个急救需求以及对社区缺乏了解等情况下,更会显得鞭长莫及,救护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当前社区的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资源在配置、体制和行为标准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与此同时,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多数社区医护人员几乎未接受过专业的急救医疗教育,基础理论和对危重疾病的认识水平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培训。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再从医院急救医生和社区医师的协同来看,由于疏于沟通,时常导致单方面独自应对复杂的社区救护事件,难以实现将社区和医院双方面的医疗资源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医疗救援[1]。

2社区急救的全科医疗特点

社区急救属于全科医疗的范畴,在社区突发危及重症的时候,社区全科医生采取的紧急救护需遵循全科医疗的基本理念,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最佳利益为准则,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同时,社区的全科医疗救护需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协调性和连续性,应在多使用合理安慰语言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积极调动现场人员,让他们积极地有序地配合救护行为,防止家属因情绪过于激动而引发更多意外状况的发生。在医院的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的时候,需将患者的病史和之前的救护过程简明扼要地对他们讲述出来,同时配合他们做好剩余的必要院前急救工作。事后可适时对患者的住院治疗情况和出院后的康复情况进行随访,以此将全科医疗的双向转诊工作合理的融入社区急救工作当中去[2]。

3全科医疗概念下社区急救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问题。某些社区全科医生的思想太过保守,害怕担当责任,所以每每遇到危急重症的时候,几乎仅是坐等来自医院的救护,主动采取的救护措施极其有限。另一种误区就是过重看重利益得失,在明知自身救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让患者转院。以上两方面的思想问题都可能延误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

3.2协作问题。很多时候,良好的社区医疗救护都需要临近全科医疗站的全科医生以及院方医疗救护人员进行多方的协作,在患者病情危及的时候,若不能保持各方良好的联系和沟通,不能随时接收专业人员的远程指导,单凭某一位社区全科医生的一己之力很难取得高成功率的救护效果。

3.3技术问题。社区急救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科医生现场急救技术的高度。当前,多数全科医生的学历并不高,也未曾接受过专业的全科培训,难以胜任某些高难度的社区急救事件的救护处理。因此全科医生还需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区院前救护水平。

3.4硬件问题。硬件问题主要反映在设备和药品两个方面。当前很多社区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配备不齐全、陈旧单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严重制约了全科医生在实施社区急救的时候本来可以发挥的功效。

4全科医疗概念下社区急救的发展策略

社区急救之于全科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急救医学、积极培养技术全面和具备优秀应急能力的全科医生是完善院前急救方案和全科医疗体系的必由之路[3]。

4.1建立网络化的社区全科医疗救护站。把现有的社区全科医疗救护站与医院急救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医院提供统一的人员调配和后勤保障管理,建立起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医疗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由全科医生负责信息的动态搜集和医疗初发事故巡查,并将所得信息与医院和临近救护站共享,以此实现对各种急症危险因素的实时监测和急救资源的合理调配。

4.2提高社区群众的基础救护知识。社区全科医生在进行日常工作的同时,需大力加强对社区群众基础救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对正规的救护方法比如初级心肺复苏等产生普遍的认知,以此确保社区的普通居民在紧急时刻具备一定自救、互救和他救的能力。该方法只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就一定能成为社区急救力量的有力补充和全科医生的有力助手。

4.3树立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全科医生应高度重视社会和心理等诸多因素对诱发重大社区医疗事故的影响,更新急救观念,增强紧急心理干预能力,从维护患者根本利益和满足社区卫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不断增强社区急救水平和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墡珠.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认识与发展[J].中国施用内科杂志,2012,32(4):245-253

[2]彭阳.全科医疗[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1):95-97

上一篇:课堂教学能力培训范文 下一篇:声乐网络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