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22:01:35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不停地走着,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也快一年了。这段时间里,我在迅速地成长着。一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兴趣及成绩。所以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得与失,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方法,提高教学成绩,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主要工作和成绩

在本年级各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学生的整体成绩不断提高。

这学期,我切实做好备课工作;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作业的布置做到合理;抓好培优补差工作,给了学困生以更多的关注,使教学有所成效。

对于学生则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写字训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在课上板书时给学生一个很好地示范,强调学生的握笔姿势及坐姿等。

二、 班级管理

1. 常规习惯,常抓不懈。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前、课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处理,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2. 具体要求,指导到位。

比如扫地、摆桌子,我会亲自给他们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很快便会学会。

3. 注意培养小助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管好班级,养成良好的班风,只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之星评选活动,激发了优差生的学习信心,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三、 存在不足与前进方向

1. 班级发展不平衡,一年级的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 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认真地研究教材,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方法,充分重视学生动手动脑的训练,使学生尽可能全面的发展。

教学工作虽然是一项既艰辛又幸苦的工作,但是我也从中体会到了无尽的乐趣。不管如何辛苦,我也要将普通而又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我会同孩子们一起努力,做得更好!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如水,一眨眼的功夫,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现将本学期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活动中,巩固汉字,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识字的信心。教学中,我们从教材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

二、利用新旧知识联系法进行随机识字

我们知道,新知识的获取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同样,学生认识新字的过程,也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利用儿童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加、减减、换换、编字谜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随机识字。

三、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阶段反复识字

本册共编排34篇课文,每课安排识字量还挺大的。针对识字量过大的问题,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我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激发识字兴趣,让生字多次复现,在复现中巩固识字。

(一)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吧(读出字音),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二)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生字

合作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四人围坐,每个人都用右手食指指着生字字条中的生字,从小组长开始,轮流教读,每个字连读三遍,其他三人跟读三遍,教读者一时不会了或者教错了,其他三人中任何一个可马上提醒或纠正,强化了对字音、字形记忆。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识字方法,并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领悟、进而掌握最佳识字方法。通过这种简单的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实现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四、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五、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比较好。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六、注重课内外结合,调动家长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课外识字。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深知责任重大,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本学期,本人努力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就个人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好课,上好课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要求学生能正确的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并且认识常用汉字257个,多音字12个,会读会写汉字224个,这么大的学习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而让学生单调的读,重复的写,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拼读、识字产生厌恶,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一年级小朋友以不随意记忆为主,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想不到的状况。面对本班的52名学生我采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上看到学生求知的眼神,我感到什么叫幸福,一切的银库都变成了乐趣。课后,我针对教学实际,坚持进行反思,努力调整教学策略,争取每天细微的进步。

二、在语文教学中抓常规。

我知道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课前准备充分,给了我底气,让我的新充满自信。基于这点,面对一群新生,我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心,心齐了。注意力集中了,课堂常规自然跟上了。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和谐、活泼的氛围,努力让自己的言语变得更加亲切,充满激情。我特别注重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请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你的声音真美你的回答太精彩了简短的评价,更让学生满心欢喜,积极思考。在生生、师生不断互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日渐浓厚,学习成绩不断进步。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课堂常规不是教条式的,不是军训一样进行机械式的动作排练,要想学生在整个课堂兴趣盎然,老师教学的策略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

三、平静对待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基于学生教育起点不同,在能力上必然是存在着差距的,为了减少各种差异,在课堂上我的提问任务驱动不同,是有不同的梯度的。针对学生各自特点,请出相应的学生回答问题。经过一学期下来,因人而民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进步比较明显。另外,在对待学生的作业上,我进行了分层布置,避免了学生学习时的茫然,我也尽可能的进行面批,这样能更好的掌握学生运用知识的情况,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每个同学予了相同的关爱。

四、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获得家长的支持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成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本人能注重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和家长探讨学生的行为表现,一起研究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和习惯培养,以对学习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不停地走着,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也快一年了。这段时间里,我在迅速地成长着。一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兴趣及成绩。所以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得与失,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方法,提高教学成绩,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主要工作和成绩

在本年级各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学生的整体成绩不断提高。

这学期,我切实做好备课工作;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作业的布置做到合理;抓好培优补差工作,给了学困生以更多的关注,使教学有所成效。

对于学生则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写字训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在课上板书时给学生一个很好地示范,强调学生的握笔姿势及坐姿等。

二、 班级管理

1. 常规习惯,常抓不懈。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前、课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处理,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2. 具体要求,指导到位。

比如扫地、摆桌子,我会亲自给他们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很快便会学会。

3. 注意培养小助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管好班级,养成良好的班风,只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之星评选活动,激发了优差生的学习信心,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三、 存在不足与前进方向

1. 班级发展不平衡,一年级的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 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认真地研究教材,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方法,充分重视学生动手动脑的训练,使学生尽可能全面的发展。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比较 识字 部编本 教材编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翻阅“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可以鲜明地感受到纲要精神在新教材中得到了体现与落实,而且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有了创新的发展与提升。接下来,笔者将站在比较的视野上来观察发现“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识字板块的特点,并以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识字板块为例,进一步探讨教学的定位与策略。

一、找准坐标,从新旧更替中看亮点

“部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到底有哪些亮点,特别是在识字板块,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呢?我们先来作一个比较(见表1)。

(一)作用更凸显

不管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识字板块均占四分 表1

[教材 上册 下册 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四单元 分散在各个单元中 1.一去二三里

2.口耳目

3.在家里

4.操场上 1.比一比

2.自选商场

3.菜园里

4.日月明 1.春四字词

2.理三字经

3.对韵歌一

4.动物儿歌

5.字谜儿歌

6.量词儿歌

7.对韵歌二

8.天气儿歌 部编本 第一单元 第五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五单元 1.天地人

2.金木水火土

3.口耳目

4.日月水火

5.对韵歌 1.画

2.大小多少

3.小书包

4.日月明

5.升国旗 1.春夏秋冬

2.姓氏歌

3.小青蛙

4.猜字谜 1.动物儿歌

2.古对今

3.操场上

4.人之初 ]

之一左右的比重,可见识字在小学起始阶段的重要地位。而在“部编本”教材中这个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首先是篇目明显增多,人教版教材总共16篇,“部编本”教材增加了2篇。其次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的识字课文分散于各个单元的篇首,而“部编本”一年级下册教材还是坚持把识字部分独立为一个单元,这样集中识字既能掌握更多识字方法,又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它们,发挥不断复现和反复强化的作用,更加凸显低段识字教学的核心地位。

(二)内容更丰富

人教版教材和“部编本”教材所选内容多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人教版教材总共12首儿歌,“部编本”教材总共有15首儿歌;不同的是,“部编本”教材在内容上特别强化了中国元素,注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启蒙教育。上册开篇之作《天地人》《金木水火土》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浸润于璀璨的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而下册的识字单元独具匠心地编排了《姓氏歌》(第一单元)、《人之初》(第五单元),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庞大兴旺、炎黄子孙的恭敬守礼,体会中华文明之“根深叶茂”,这也进一步凸显“部编本”教材“守正出新”“蒙以养正”的新理念。

(三)学法更明确

人教版教材和“部编本”教材都有机地穿插了多种认字方法,渗透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认字方法,在一年级上册和下册进行多次复现、贯穿整合、不断强化。而“部编本”教材在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改变的最大亮点在于把笔画、笔顺、偏旁等相关基本知识穿插在每一个单元中进行循序渐进的识认、积累,对于学生更好地养成认字、写字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如《口耳目》虽然在新教材中得以沿用,但内容更丰富了,指向更清晰了,首先是在语境中认字与写字,其次在识写的过程中重点掌握“横折、撇、弯钩”三个笔画。学生一目了然,学习有的放矢,这也更加符合把“教材”转变为“学材”的课改理念和时代精神。

二、厘清序列,从前后联系中定起点

“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和下册四个识字板块,有没有什么内在的系,有没有各自的侧重呢?再来观察与发现(见表2)。

表2

[教材 课文 认字 写字 新笔画 新偏旁 部编本一上 天地人 6 金木水火土 7 4 2 口耳目 7 4 3 日月水火 8 4 2 对韵歌 7 3 3 画 10 4 2 大小多少 12 5 1 2 小书包 11 5 3 日月明 11 5 1 1 升国旗 11 4 2 一上总数 90 38 12 10 部编本一下 春夏秋冬 8 7 2 姓氏歌 12 7 3 小青蛙 12 7 1 1 猜字谜 12 7 2 动物儿歌 12 7 古对今 12 7 操场上 12 7 1 人之初 13 7 一下总数 93 56 1 9 ]

(一)识认有坡度

四个单元内在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按照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呈现学习材料的。先学汉字后学拼音,先大量识字再逐步学习写字,体现了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真正贯彻落实零起点教学的思想。应该看到,对初入学的学生来说,学习识字比学习拼音容易。所以适当延后学习拼音的时间,可以为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设置一个缓冲期。此外先认识高频字、独体字,再慢慢增加常用字、合体字,也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台阶,体现了螺旋式递进的规律。当学生从最初的独体字识写到慢慢地学会认识更多的合体字,掌握了“加一加”“换一换”“变一变”等多种形声字、形近字的构字特点,认字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为下一个阶段滚雪球式的学习之旅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识写有侧重

一年级上册和下册虽然识字量相差不多,但是一年级下学期写字的要求明显提高。一年级上学期更侧重于笔画和笔顺的初步认识,特别是基本笔画的学习与运用,在第一单元识字板块中就一共认识了十个基本笔画“横、竖、横折、撇、弯钩、捺、点、提、竖折、撇折”,基本整个学期的一半笔画都在这一单元中集中学习了,所以特别要在这个单元中突出笔画的教学,引导学生熟悉基本写法,掌握先横再竖、先撇再捺、从左到右的写字规律。一年级下学期更加注重于学习造字、识字、写字的规律,特别是发现偏旁和部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独体字变成合体字的方法等。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板块的《小青蛙》《猜谜语》中都呈现了“青”的变化,用儿歌形式认识了“晴”“情”“请”“清”等字;在猜谜游戏中“请”“情”“晴”“清”又一次复现,要求学生根据形旁猜出字形,理解字意,积累同音字。在第五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要求就提高了,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字进行应用,根据独体字“包”,变出各种形声字。还有“清”和“青”的字形比较与语境应用等,均体现了先识后写、以识促写的层次性。

(三)识用有不同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学语文、认汉字,这是“部编本”教材着力体现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在识字单元中也得到比较明显的体现,也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识字课文的特点去构建识字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积累与运用。《口耳目》《人之初》可以借助富有中国特色的插图,如带有浓浓中国风味的京剧造型、卷轴字画中藏着的字来认字,在探究字理变化规律中体会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升国旗》《操场上》中蕴含着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可以借助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在做做、说说、演演中来认字,用比较与发现等方法,归类识记更多的合体字、形声字;识字教学中的每课一练也大有看头,更加突出了语文元素,语用的意识更加鲜明,让学生积累有特点的词和词组,借助朗读或者吟诵的手段实现信息输入、积累内化,采用猜字谜、编字谜、学对答等形式来复现识字方法。而用熟字带动新字的学习方式,也是一年级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这一特点,合理利用,进而达到适用、妙用的效果。

三、呵护童心,在因材施教中显趣点

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识字,所以“识字”也贯穿于不同的板块之中,形成一种螺旋递进的关系。“字始字终”是整册教材的基本特点,所以在编排上自然也着力构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识字环境。那么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学习过程既有实效性又有趣味性呢?接下来围绕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几篇识字课文来具体说一说。

(一)读中促识字

语文学习注重语感培养,而语感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大量有效的、有趣的朗读,教师一定要借助一、二年级这一黄金期来实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如果说高段侧重于提供给学生默读与浏览的空间,训练学生迅速把握基本信息的能力的话,那么在低段,教师则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滋有味的能力。第五单元所选课文虽都是儿歌、童谣,但表现的场景与意蕴却有较大差异,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侧重点自然各有不同:《动物儿歌》带领学生感受昆虫的奥妙,在朗读的时候讲求“趣”;《古对今》带领学生领略四季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讲求“韵”;《操场上》带领学生蹦蹦跳跳、大汗淋漓,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需要有点“动感”;而《人之初》带领学生回到历史中,感受传统蒙学的博大精深,在朗读的时候是否可以适当摇头晃脑,凸显一种“古味”呢?所以以读为本也不代表是一读到底,教师依据文本特色对快慢、高低、停顿等各种语调节奏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通过尝试读、模仿读、比赛读、展示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逐步读对、读顺、读出感觉,进而产生一种代入感、一种画面感,这既是一种趣味盎然的读,也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学。

(二)比中促识字

观察与发现,比较与归类,有利于促进视觉性的记忆。一年级下册识字板块,侧重的是教给学生从一个个认字到一串串认字的方法与诀窍,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识字规律与奥妙,而这种基本方法就是形声字识字法,这也是一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能力发展点所在。如“虫字旁”,最初出现在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四季》中:“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学生认识了“蛙”字,但是没被要求认识更多“虫字旁”的字,这是学生对“虫字旁”的初印象,教学重点在于认识这一偏旁,写好这一字,指向于“一个”。而到了一年级下册,“虫字旁”的字在《动物儿歌》中大量出现,“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这些字都是“虫字旁”,也都是形声字,所以这是教形声字认字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对“虫字旁”的认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奥妙,比较不同部件的特点,发现声旁与形旁的关系,进而拓展认识另两个“走之旁”的形声字“迷”与“运”,这就属于归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指向于“一类”。再如“提手旁”,第一次出现在一年级上册第六课《比尾巴》中,学生认识了“把”字,也写了一个“把”字。而在一年级下册的《操场上》集中出现了“打”和“拍”,利用已经认识的部首发现造字的规律,进而去认识更多带有“提手旁”的字才是重点;而从写的角度来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合体字“左窄右宽”的特点,教师进而指导学生发现写好右边位置的奥妙:“白”在中线向上行,“丁”在中线往下走。这就是新的发现与提高。所以对于“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和下册的这一种递进和衔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关联性,促成学生形成形声字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用一个字带动认识、写好更多字的能力。

(三)玩中促R字

所有的识字教学都不是孤立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越紧密、越自然、越深入,生字就越容易被记忆与运用,反之也就越容易遗忘。所以在识字教学中,要尽可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化静为动,边学边玩,创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的游戏场、识字秀,让学生轻轻松松识字、快快乐乐学习。再以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识字主题为例,《动物儿歌》中的“蜻蜓展翅”“蝴蝶飞舞”“蚯蚓松土”“蚂蚁搬家”“蝌蚪游水”“蜘蛛结网”这些词组把单纯的识字任务变成了生动的场景、有趣的画面,教学中可以依靠动作模仿、画面欣赏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带“虫字旁”的字的特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古对今》中首先是从自己身上、同学身边找到各种相反和相对的词语,再在玩游戏、找不同的互动中创编新的对子,实现化教学过程为活动过程的转变;《操场上》借助两个已经认识的偏旁,进一步探索与发现更多“提手旁”的字和“足字旁”的字,总结发现“提手旁”的字和手的动作有关,“足字旁”的字和脚的动作有关,作为独体字的“手、足”与作为偏旁的“提手旁”和“足字旁”相比,产生了新的变化,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之初》这一篇是和《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姓氏歌》一脉相承的,侧重于传统文化的感受和浸染,所以教学时应注重于朗读时节奏感的培养,用身体的摇晃、语调的顿挫、对图片的欣赏等各种形式把学生带入各种生活情境中,这有利于建立联系,减少距离感和陌生感,为熟练而有滋味地吟诵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能够发现“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诸多特点与亮点。这也启示我们一线教师在进行识字主题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字理,体会汉字的意象美;观察插图,感受汉字的趣味性;联系生活,感悟汉字的丰富性;强化互动,提升识字与用字的主动性!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讲计划 课堂教学 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1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拼音、看图识字、口语交际、阅读写话等基础知识与技能,并且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学讲计划”核心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关键是学与教的方式的转变,前提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那怎样进行“学讲计划”活动呢?

一、自主先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主先学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课中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或刚开始上课的时自主学习,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提取出课堂学习的知识点、重难点;最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讨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的目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学习时间和过程安排的自主性,保证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有“异步”学习的机会。如,在教学 “d t n l”时,我结合生活经验,设计与拼音有关的游戏,让学生成为学习拼音的小主人。我先让学生回顾识记“b p m f”声母的顺口溜:“右下半圆b b b;右上半圆p p p;两个门洞m m m;一根拐棍f f f。”再让引导学习语境歌: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都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筋给“d t n l”编顺口溜来识记。顿时,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

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兴趣爱好、特点特长,精心组织、合理分组,以实现深度合作学习的目的。作为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策略,指导他们合作的技巧,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锄禾》,初读课文时我先是引导:“有的同学已经会读这首诗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然后,让一个学生示范读;接着,我对其他学生说:“想不想像他读得那么好呢?请小朋友们在本组内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合作学习,互相帮助认识不认识的字。”合作学习结束后,我请小朋友在本组内合作读课文,看哪一组表现最好。这样,培养了小朋友的小组集体荣誉感,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态势。

三、交流展示,体现教师主导地位

交流展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整个学讲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交流展示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学习,学讲结合,内外互补,凸显主体。全班交流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学生字时,由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再交流如何写好这些字,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不需要通过教师来讲解,只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便解决了,这样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8》时,我让学生玩转转盘的游戏,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在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时,一位小朋友上台展示。他向同伴介绍自己都学会了哪些字、是怎样学习的,并展示自己的神奇转盘。最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识字经验识字,也可以经常玩一玩转盘,在玩中学习生字。这样,使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兴趣也越来越浓。

四、质疑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环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问题的驱使下,儿童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中,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一个小朋友提出问题:“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有的说:小鱼是不知道北风的厉害,所以才吹牛的;有的说:小鱼不怕冷,因为穿的衣服厚。最后,我总结说:小鱼之所以敢在北风面前说不怕,那是因为小鱼勇敢聪明,并且知道自己的长处,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时,学生感受到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检测反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学讲计划实施的效果如何,必须回到实践中予以检验。这样检测学习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业是最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但什么样的作业最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呢?我认为作业的设计要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咏华山》这首诗时,我给学生赏析此诗,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他们兴奋不已。看到这种情况,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找出自己所知道的与诗中词语相对应的词,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第二天收上作业一看,有的学生竟然找了十多组词语。

六、小结反思,掌握学生学习方法

小结反思是建立知识联系、领悟学习成果的环节。引导学生小结课堂上学习内容,领悟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注意课堂状态。当孩子走神或做小动作时,要用合适的语言和动作提醒他,让他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在小结反思时,语速要放慢,尤其是对重点问题的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并牢固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总之,“学讲计划”理念下,多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全过程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自主建构,实现真正学进去的目标。教师要把学习的主体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才会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喜荣.浅谈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J].祖国(教育版),2013(2).

[2] 王江华.浅谈一年级拼音教学[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12).

[3] 张闯.浅谈“学讲计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5(6).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一、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由于受年龄和阅读水平的限制,低年级的学生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鲜活的形象,因而语言文字与其描述的形象难以建立联系,这样就给学生自主感悟语言材料带来了困难。而通过借助画面、影视、实物等情境的创设,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赋予语言文字鲜活的生命,为学生感悟文本奠定基础。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有一段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我让学生自读后思考: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说这话时应该是什么语气?接着,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山顶上画了一株细小的松树,然后渲染:“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一看,所有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脚下,小松树心里会怎么想?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表情、动作?请你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读读小松树的话。”学生马上就进入了情境,自然而然就读出味道来了,而且评价的语言也丰富了:“小松树多么得意!”“小松树多么威风!”“小松树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此时,我再借机板书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联系课文品味,学生很快就记住并理解了。由此可见,学生对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感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想方设法去引导他们感悟,在学生感悟后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积累,才能使他们学有所得。

二、巧用插图,理解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插图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骑牛比赛》中“技艺高超”这个较抽象的词语时,除了让学生把“技艺高超的骑手”与“两三秒钟就摔下去的其他骑手”相对比外,我还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牛的样子。学生对图画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发言精彩极了:“牛的眼睛瞪得圆圆的,生气极了。”“牛的鼻孔里喷出一团团气,发脾气了。”“牛蹄子把地上的土都卷起来了,力气非常大!”“疯狂”“可怕!”……这时,再让其观察骑手的表现,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句“牢牢地骑在牛背上”。此时,我趁势总结:这就是“技艺高超”!词语的理解水到渠成。由此看来,插图不仅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情境,更能加深他们对语言的感悟。

三、唤醒生活,积累语言

语文课堂上,要唤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来品味语言,感悟文字。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更好地领会课文。在教学“春风”一词时,我问学生:“冬天的风吹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冬天的风是寒冷的,是呼呼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板书:冬天,寒风刺骨、狂风呼啸。我再问学生:“春天的风呢?”学生马上回答:是温暖的、轻轻的……我再板书“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么一说,春风在学生的脑海中一下子鲜活起来了,从中真正感受到了春风的独特和美好。除了课本上的词语之外,学生由此还轻松掌握了许多描写春风的好词佳句。

四、抓住留白,创作语言

老师可以抓住教材的留白和文章结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遐想思考,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追求无限的理想效果,使学生感悟的空间无限扩大。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结尾处就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课上我引导学生说说“还有谁来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学生通过小组朗读、讨论、交流,创作出许多生动的句子。有的说:“青蛙来了,在荷叶上唱歌。”有的说:“螃蟹、小虾来了,在荷叶下捉迷藏。”在相互探讨中,孩子们还深化了认识: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所以到最后作者才发出“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感叹。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升华了课堂上自主感悟的成果。

五、利用争辩,升华语言

只有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感悟、争辩,课堂就好比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学生争辩的时候,不仅是追求正确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段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您不是常常教育我们要节约用水吗?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泼掉了那么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显然出乎大家的预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为之瞠目的时候,我立即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水’到底是有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学生明白了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足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他们是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所以才赋予了水更多的意义。在争辩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发言丰富多彩,想象独具匠心,思维创意勃发,语言灵动鲜活。学生的争辩过程无疑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无疑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鲜活成果的过程。

六、扩展练习,运用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运用语言。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蝈蝈会怎样笑话蚂蚁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老兄,过来歇会吧!这么热的天,那么累干什么?”有的说:“真是一群笨蚂蚁,一点儿也不会享受!”还有的说:“躺在这儿好舒服呀,蚂蚁老兄,等秋天天气凉快了再干多好呀!”……孩子们不但想得好,而且表达的时候绘声绘色,把蝈蝈那种骄傲自大的样子表现得活灵活现。在一阵阵轻松的笑声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更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段;写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36-02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要化难为易,使写话成为学生们心灵的乐园,成为他们展现自我、交流情感、驰骋想象的舞台,并最终为高年级的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写话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句子写不通顺,言之无序、言之无物等,令教师非常头疼。那么,怎样让学生有话可写,写得通顺、具体呢?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一、写话前: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1.说话能力的培养。写作是由说到写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低年级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共同生活中,创设情境,多让学生说话,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和较强的表达能力,把说话训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让他们在仔细观察、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

低年级学生说话往往漫无目的,想到哪说到哪,没有中心,没有条理。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教师应教给学生一般的说话顺序。如:做某件事,就用“先…后…”或“先…再…最后…”等句式叙述。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时,采用“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说了说小伙伴们的植树过程,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言语实践,更让其获得有序说完整话的言语体验。如介绍某一处景物,可按方位的顺序叙述;介绍某种物品,可按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的顺序叙述,等等,使学生言之有序。

2.阅读与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采用品读、背诵、积累等方式对课文加以理解,知道他们将课内所学的好句段和课外接触的佳词好句摘录下来,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材料。如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雨点》时,笔者就要求学生们把这首小诗进行创意改编,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小诗。

二、写话时:循循善诱,指导到位

1.激发兴趣――找准安排学生写话训练的时机和切入点。在最初开始写话训练时,配合语文课文学习的内容,或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找寻训练点、安排练习,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例如,写一写“春天里的发现”、介绍“我的爸爸”,等等。在评价时,可朗读学生作品中较好的文章或句子;及时表扬和鼓励写话有进步的学生;通过批改符号,画大拇指等肯定和赞赏学生的写作进步;并定期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班级展示栏中进行展出,激发他们的写话热情。

2.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就在于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值得留意的细节。比如,“我被老师表扬了”、“快乐的大课间”、“夏雨下起来了”、“吹泡泡”、“放风筝”…… 许多诸如此类的题材,都可以作为写话的话题。这样的指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话内容,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的留心和感悟。“只有真情流露的文章才会打动人。”从学生一开始练笔起,就要引导他们写真人、真事、真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写出含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培养坚持定期写话的习惯――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因此,教师应不断变换写作形式,开展竞赛活动,及时表扬、激励,以引导学生养成坚持写话的习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可开展写“每日一句”的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3.以想象为主的写话指导。

(1)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情节延伸法――教材中有的课文言虽尽却意未止,结尾留有想象的余地,让人回味无穷。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补续课文。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在课文结尾时创设情境:“到了第二年夏天,蝈蝈看到蚂蚁在搬粮食……,它是怎么想?又怎么做的呢?”由此启发学生去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插图想象法――有些课文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情节或细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将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进行补写或扩写练习。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司马光》时,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得救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别的小朋友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补写,并让他们感受、学习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2)在写话教学中进行。添词想象作文――在写话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词语,让他们去编故事,从而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给学生“夜晚、繁星、亮晶晶、爷爷、奶奶、小丁丁、竹椅、蒲扇、萤火虫、牵牛、织女、北斗星”这些词语,让学生通过联想编写一个有情节内容的有趣故事,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满足了他们好胜以及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

三、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拿起笔感到没话可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学生怕自己写不好,而不敢动笔,因而产生了“怕”写的思想。所以,在要求学生写话时,首先要适当降低难度,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让学生由不愿意写作到能动笔写作。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应以写句为主,辅导学生写一句话日记;一年级第二学期仍以写句为主,写几句话;二年级应以写段为主,辅导学生写片段日记。

2.鼓励为主的原则。“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写作主题,设计教学思路。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多表扬,多鼓励,树立他们“我想写、我要写”的意识。这样,学生可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下次的写话训练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定会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胡振坤,著.小学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7篇

一、仔细观察图文

看图说话,顾名思义就是就是要用眼睛看,看是基础。只有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图文的内容,才能有深厚的理解。

第一、观察要有顺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春天在哪里》中,我给同学们出示一幅图,描写春天的图画,学生看了非常喜欢,有的说天上的,有的说地上的,有的说河里的,非常乱。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按着一定的顺序观察,最后,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第二、观察画面中个体。观察人物的特征;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等。例如: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续讲故事》中,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小松鼠和小白兔的表情,动作,从而推断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心情,小白兔是悠闲的散步,而小松鼠却慌慌张张的好像有什么事。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二、展开合理想象

看图说话的画面是一个个单调、静止的画面,有的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注意到这一点,上课时我会抛给学生一个有趣的问题或一个亮点,引导孩子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丰富起来。让他们由一幅图想到将要和已经发生的很多画面,把他们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续讲故事》中,我抛给学生一个疑问:小松鼠为什么慌慌张张的跑来?学生面对静止的画面,来了精神头,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把前前后后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想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学生的议论声中诞生了。

三、大胆、完整表述

我认为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先得学会说话。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怕在老师、同学面前讲话,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有的紧张得说不出话……这就需要利用说话课,给孩子们提供说话的机会。

第一、要大胆说出来。我班的小班长金淼同学人前不拘谨,讲话干脆、利落,我就让她先说。然后调动不会说、不敢讲的学生说。声音小的鼓励他放大声音重说一遍。这样,胆小的也敢说了,一个带动一个,课堂的发言逐渐踊跃起来。全班同学的说话水平便逐步提高了。

第二、完整地讲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说话训练,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语句不通。我们在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所以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让学生看明白,组织好语言,要求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表达完整。

(2)鼓励学生用词的准确与生动。例如问问学生:“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你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必要时,把要用到的优美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到,用起来会更清楚,更准确。

(3)训练要求不一。对于好的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想好了再说,说完整、连贯的话,用自己的话来说。”对那些口头表达较差的孩子,要循循善诱,促其发言,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应予以肯定。

(4)常见的句式练习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自己总结了一些句子的特征:

1 ——谁 在哪儿 干什么

2、——谁 怎么样了

3、——谁 是 什么

这些简单的完整的句子,提供给学生使用,这样学生说起话来会更准确,更完整。

四、鼓励课外阅读

儿童从小听故事,这样对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此,在平时,我经常在上课时讲故事给孩子听,并鼓励他们自己讲故事。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让学生讲自己听到、看到的故事。为了扩大阅读面,我还要推荐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如:童话、寓言、儿歌、中外名人故事等。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我利用周五的时间,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在阅读时,认认生字,划划优美词句,并鼓励记下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期末,我举行了一次读书比赛,大大激励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样能促使学生掌握和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为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一年级学生的看图说话训练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8篇

人教版低段教材中出现了16篇识字类课文,这些识字类课文具有明确的识字任务,文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语言学习价值。如何立足于低段的教学重点与学生情况,真正发挥这一类课文存在的价值,达到最终识字的目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识字课文的特点

识字课文顾名思义是以“识字”为中心的课文。围绕这一中心目标,适应低段学生形象思维优越、对儿歌富有兴趣的特点,识字课文大多形式活泼,富有童趣。

1.识字为目标,文本为嫁衣

在一年级下册《识字四》中,我们不难发现带“虫”字旁的字占据了课文大半的篇幅,而这些生字并没有以单独的字出现,而是隐藏在小动物的名字里,富有生趣。在教学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的名字便成为了良好的识字载体,激发起低段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可以识记这些灵动的名字。

2.篇幅精悍,内容丰富

识字课文较短的不满几十字,较长的也不过百字,篇幅均短小精悍,便于学生记忆背诵。但仔细阅读这些识字课文,却不难发现它们虽然“身材娇小”,但却“五脏俱全”。有介绍自然动物知识的,有介绍识字方法的,有传承中华文化的,还有传播环保意识的……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创设了容易激发低段学生兴趣的情景,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3.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在上面《识字四》文中,我们发现全篇贯穿“二二三”的节奏,读来有滋有味,十分顺口。再观察句子的结构,均是由“一种昆虫或是动物+地点+事件”组成的,这样的表达使整篇课文的停顿统一,节奏感一致,易于学生掌握。例如二年级上册《识字七》是一首节奏感极强的拍手歌,运用了“你拍一,我拍一”的欢快节奏,让学生像课间念童谣一样,在快乐的朗读里进入到了文本的情境中来。

二、识字课文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学习独立识字。”也就是说,在低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识字更多地应当指向于习得识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来识字。

(一)追根溯源,扎牢根基――识字课文的识字性

识字课文其存在于低段语文教材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低段学生识字。根据这一核心的目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识字的教学任务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有效识字”“如何独立识字”“如何掌握识字方法”等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对文本的情境加以合理的运用,真正实现识字课文存在的价值。

(二)相辅相成,感悟内涵――识字课文的语用性

从识字课文众多的类型中不难发现,识字课文除了具有很强的识字性质之外,还蕴藏着许多的语用点。执教一年级下册《识字三》,我将目光聚焦到了词语的理解上。首先通过春天百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万紫千红的美。接着对“万紫千红”一词进行了深入地理解,让小朋友找出表示颜色相对的字:紫、红,再找出数量相对的字:万、千,将“对子”的概念渗透到了词语的构造中,让学生发现原来在词语中也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在识字课文中,曾多次出现对子歌,也有类似三字经、谚语式的文本,这些形式多样的文本所带的语用点丰富精彩,应当成为识字课堂上有效的资源。

(三)内化情感,培养兴趣――识字课文的文化性

不少识字课文中都提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例如尊敬长辈,团结他人等。也有一些识字课文讲述了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智慧,例如一支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等。另一方面,这些识字课文也教了学生不少自然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这些带有浓重文化的情感与精神当然不能被舍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一味只着眼于语文性质的学习,也要兼顾这样的文化传承。

三、识字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体验:掌握识字方式,扩大识字容量

1.看插图,巧识字

插图是低段教材中重要的学习资源,识字类课文也不例外。例如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操场上》一课时,出示了课文的插图,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师出示句式:__________在操场上_____________,再增加难度:下课了,小朋友们有的在_____,有的在_____,还有的_______。教师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串设计了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词语。在这里,学生对认读的词语进行了二次运用。在反复的运用中,学生已经将课文中的词语记住了。

2.玩游戏,趣认字

低段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也容易疲惫,所以在课堂上不可缺少一些唤起他们兴趣的小游戏。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四》时,老师请学生一边读儿歌,一边配合着做动作:蜻蜓翅膀飞呀飞,后面跟着小蝴蝶,小蝴蝶低头看,看见蚂蚁和蚯蚓,还有蝌蚪和蜘蛛,它们都是好朋友,好朋友!在读儿歌、做动作中,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二来还复习前半节课所学的小动物们的名字,可谓一举两得。

3.想方法,会识字

低段的学生在不断地识字学习中,接受到了许多的识字方法,如“会意识字法”“拆字识字法”“奇特联想法”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教给学生方法,也要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过的识字方法,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识字中善于运用方法,减少识字的难度。

(二)朗读:感受文字之美,感染语文之丽

思维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拥有对韵文、韵语善于记忆的特征。同样,对于处于语文学习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诵读是识字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二年级上册《识字七》是一首节奏感明显强烈的拍手歌,首先用范读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课文是押韵的,读它的时候要像拍球一样有弹性。接着让学生用多层次地读: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在读中感受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则不断引着孩子们读出弹性,读好韵脚和句中的重音。在琅琅的书声中,老师领着孩子们用心灵拥抱语言,并在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三)拓展:激扬识字兴趣,培养主动识字意识

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特殊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就是观察、思维、想象能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

1.在识字过程中不断引导观察和发现

中国的汉字是独特的象形文字,由汉字组成的词语更具有深刻的意义。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八》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八个词语,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起初,学生只能说出这些词语都是成语,或是都由四个字组成等简单的观察结果。接着,便领着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这些词语,学生慢慢地发现了这些词语包含着人的名字,都是神话故事,最后能说出都是动词。这是需要仔细观察之后才能发现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朗读和理解文本,更是在养成一种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习惯。

2.在识字过程中启发思考与想象

无论识字或是语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字课文的工具性较强,无论是生字还是表达,都可以通过拓展的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运用。例如学习关于反义词的二年级上册《识字六》时,可以通过举一反三,请学生再说几组反义词。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识字三》时,可以请学生根据给出的图片再编出几组对子来。在学习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菜园里》时,则可以再举一些蔬果的种类进行续编。如在执教一年级下册《识字二》时,师让学生给《识字2》取题目,有孩子便想出《三字歌》《好孩子》等,最后大家觉得取《好孩子,人人夸》这个题目最好。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他们思维的角度多样,并能结合所学的课文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给这篇识字课文取名字。这样的课堂神来之笔,既没有脱离识字课文本身,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板书;教学

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它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更是一种深入的思想启迪,令人久久回味。一幅创新的板书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综合课文的重点、难点,融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精心设计而成的。它是课堂的眼睛,教学的灵魂,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艺术想象等思维能力,能直接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一、创新板书,使语文教学 “靓”起来

一则漂亮的板书,能够唤起学生美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一则好的板书,能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一则创新的板书,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文。教学时,可把《桂林山水》设计成一幅风景画――画面上的三座山分别突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倒映水中的三座山分别突出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船上的游客正在观光游览这里的秀丽景色,给画面以动态感与真实感,同时又与画面的题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遥相呼应。整个画面突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主题。

板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和教学特长,各显神通,灵活设计。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板书“靓”起来,在教学中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

二、创新板书,使语文教学 “活”起来

一则呆板的语文板书,会使语文课失去亮丽和色彩;一个创新的板书,会使语文课充满生机和活力。语文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一堂好的课,要求我们能够落实教材的主要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堂教学上除了通过讲解分析、讨论探究、质疑问难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板书设计这一教学手段和策略。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炮手》,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可逐一完成了以下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以简洁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其次是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板书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精练概括,所以在设计板书时要尽量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还认识到这两种看起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涵的共同点,那就是爱,正是在这两种爱的鼓舞下,作者才努力地走向成功。为突出一个“爱”字。可以设计以上板书(如上图)。

三、创新板书,使语文教学“酷”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要“增强现代意识,要体现时代精神,体现信息化的社会要求”。而我们天真活泼的孩子,处在开放化、信息化、变化快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跟上时代步伐,符合小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特征,尤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使语文课程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新的层次,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提供途径,有利于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为了让语文教学能绚丽多彩,让学生们能个性飞扬,语文教学只有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让他们跟上时代“酷”起来。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阳光》一课,可板书如下: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低年级 教科书 人物定位 模式化

1.引言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随着教材体系越来越完善,教材越来越成熟,其教学功能表现得越来越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垄断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随之凸显。

现阶段对小语教科书中人物的研究与分析主要集中在人物的价值取向研究和人物的性别分析方面,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结果,并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建议。在仔细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语文低年级一线教学,我萌发了对教科书中人物定位模式化研究的兴趣。因为教科书中描写的众多人物是低年级学生最早接触的,具有定型作用,而低年级学生可塑性极强,本身正处于社会化形成的雏形期,所以苏教版低年级教科书中的人物定位是否有何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对小学生是否存在影响等值得研究。

2.方法

本研究选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4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下册)、二年级(上册、下册)。统计课文(不包括汉语拼音、识字教学)中所有涉及人物角色的课文,既包括以描写人物(含拟人物)为内容的课文(下称“人物类课文”),又包括以写景物等为主但体现和反映人物倾向的课文(下称“非人物类课文”)。统计的人物对象为人物类课文与非人物类课文的主要人物,所选的统计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2.1分册统计

低年级选入的涉及人物(含拟人物)的课文数。对各册课文总数、涉及人物的课文数与所占比例分别从纵向和横向进行比较。

2.2人物角色分配

从主要人物的社会角色进行统计,性别分为四种情况:男、女、综合(指人物难以区分主次,男女兼有)、无(无法辨认男女,没有性别倾向)。

2.3人物形象倾向

对人物类课文和非人物类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的特征进行总结规整,多从人物的品德、人格、能力等能反映人物形象倾向的特征着手。

2.4人物关系

从人物类课文和非人物类课文涉及的多种人物关系中选取:父母与子女(祖孙关系)、师生关系、伟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对这三种低年级小语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交往模式进行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分册统计

就这四册教科书中所涉及人物的课文进行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的课文比较少,因为有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这一重点,有7篇课文涉及人物,比例达到总数的50%,一年级(下册)课文总数25篇,有12篇是涉及人物的课文。二年级(上册)、(下册)课文数不断增加,分别达到23、24篇,涉及人物的课文也增至12、14篇,所占比例相对平衡。一、二年级共有86篇课文,其中出现人物的课文共有45篇,所占比例达52%,说明低年级课文比较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形成。

3.2人物角色分配

人物角色分配指人物在社会身份或职业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如表2所示,在统计的人物类课文和非人物类课文中,主要人物的角色分配情况共细分为10类,其中学生或孩童的角色定位共18次,占40%,所占比例相当大;第二位是普通劳动者出现7次,其比例为15.56%;科学家是4位男性1位女性,共5人,所占比例是11.11%,位于人物角色分配表的第三位;拟人物、军人(英雄)各出现4次,分别占8.89%;艺术家、政治家出现均2次,比例都为4.44%;老师、干部、泛指的人在这两类课文中成为主要人物的次数都为1次,分别占总数的2.22%。

3.3人物形象倾向特征

人物的形象倾向特征是指人物在品德、人格、能力和性格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在统计的低年级语文课文中,反映出大约12种人物的形象倾向特征。“认真、勤奋”与“聪明、勇敢、机智”并列第一,分别出现7次,均占总数的15.56%;“热爱生活”第二,出现6次,占13.33%;位于第三的是“热爱大自然”,占11.11%;“关心下一代、关心人民”、“爱提问题、有批判精神”、“敬业、好学”并列排在第四位,分别出现4次,都占总数的8.89%;接下来是“爱科学、学科学”、“和蔼、慈祥”、“孝敬长辈”、“爱国”与“爱运动”,所出现的次数不多,占有比例也不大。

3.4人物关系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包含的人物关系比较简单,大多数文章以单一的人物角色出现,如《怀素写字》、《我叫足球》、《梅兰芳学艺》等。现在选取课文中较典型的三种交往模式进行总结分析,第一类是“父母与子女(祖孙关系)”,占总数的22.22%,其中可以细分为“一起游玩”共4篇课文,“子女关怀长辈”共5篇:《探母》、《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一)(二)》,“小辈向长辈学习”的有1篇。第二类是“师生关系”,包括“老师教育学生”、“老师与学生游玩”、“学生关怀老师”三个小纬度,占涉及人物的课文总数的比例是13.33%,各个纬度分别有2篇、3篇、1篇课文;这一类中“师生共游”的课文最多,分别是《咏华山》、《秋游》、《快乐的节日》。第三类是“伟人和普通人的关系”,有3篇,占到6.67%。不能分辨清楚人物关系及人物角色单一的其他课文有26篇。

4.结语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儿童社会化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中的教科书及书中人物特征,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内化价值观念、掌握社会规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学生形成个性及自我概念、学习和实践社会角色也起到感染、示范和暗示作用。教科书中的人物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并塑造儿童成为某一社会角色。所以,应该重视教科书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选择,努力避免人物特征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同时,创造性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中锐意拓展、富有成效、最有活力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推崇的是大胆创新、独具匠心、奇妙绝伦的新奇性思维方式,具有乐为人先、标新立异的品格,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的怀疑力。拓展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定位,就是大胆摆脱传统的唯书唯上的人物模式的羁绊,以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依据,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向人物定位的开放性、多维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继而创造新型人物定位模式并服务于初升的小太阳们。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第1版.

[3]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5]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笪佐领.创新教育在课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吴永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分析.江苏教育研究,2002(4).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