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6 13:58:22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备课质量;学习兴趣;扩展容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09-0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集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功能,展示形象生动的画面,播放悦耳动听的音乐等,以充分展示知识的行成过程,能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力,从而激发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孩子学习的愿望,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相辅相成。下面笔者就多媒体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认识。

一、提升教师的备课质量,丰富其专业知识

教师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作为备课的参考,如在设计教案时可以查看网络资源里的“教案示例”,改变自己仅有的教案设置思维模式。又如,备课时教师可以查看网络上的“扩展资料”来了解更多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和资料,使教案内容更加丰富,这样就可以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更新知识,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吸引学生,课堂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新颖、巧妙的导入,犹如一本书的序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渗透主题,激趣,振奋情智的作用,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这一方面,多媒体有着很大的优势。一段动听的数学儿歌,一副跳动的图片,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竞赛,都能使学生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小兔请客》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跳动的小兔,然后出示了小兔端来的果子,这样学生看着情境图一目了然地发现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数学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传统的教学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生活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指名一位同学上台站着不动,老师找准位置分别照出这名学生的正面像、侧面像、后面像和上面像,然后将它们展示在大屏幕上,接着由其他同学说出这些照片是教师站在哪个位置照出来的,最后教师板书正面、侧面、后面、上面,从而得出观察同一物体,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形态,主要是以口语交流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演示为辅。学生时常感到单调、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欠佳,而利用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事先做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孩子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和分针自动转动,使孩子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主动形象地使孩子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我们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多媒体的应用表现更为突出,如小朋友们站队做操,小明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8个人,问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或小朋友站队做操,从前往后数,小明排在第5位,从后往前数,小明排在第8位,这类题孩子们最容易忽略掉小明,所以我们利用多媒体画图显示就一目了然,让孩子们明白道理,列出合理的算式。这样既可突破难点,突破重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使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五、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行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运用多媒体可以高效地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习内容。在安排课堂练习时,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计些错题(森林医生)等活动,让孩子们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且获得学习体验,教师可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第2篇

有一次,黄老师说起了他执教的一个教学片段。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中的“解决问题”时,学生中出现了对余数如何处置的数学问题。教师先出示例1,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算式:22÷4=5(条)……2(人),余下的2人还需要再租1条船,5+1=6(条),所以一共要租6条船。同时,又出示了例2,有23个扣子,每件上衣钉4个,可以钉几件上衣?算式:23÷4=5(件)……3(个),余下的3个扣子不能再钉1件上衣,因此,只能钉5件上衣。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掌握了对余数“进”或“舍”的处理方法。可在练习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要做50个灯笼,张爷爷每天最多可做8个,需要多少天才能做完?大部分学生都采用50÷8=6(天)……2(个),6+1=7(天),所以,需要7天才能做完。教师正准备出示下一题时,却发现中等生A同学在挠头,好像不理解,教师就问她:“你觉得哪儿不对劲?”她说:“老师,我认为这道题中商加1错了!”同学们都笑了,甚至有个别同学还做鬼脸小声说:“余数采用‘进一法’都不懂!”生A急得说不出话来。为了弄清她“错”的想法,教师又问:“别急,慢慢来,那你认为应该怎样?”生A说:“张爷爷每天最多可做8个,那么半天可做4个,题中剩下2个,张爷爷不是半天就能做完吗?为什么要算1天呢?应该是6天半!”是哟,“6天半”更准确!但余数能采用“进半法”吗?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孩子之所以容易服从权威,是因为思维常被教师禁锢在固有的模式之中。的确如此,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为确保“无差错”,忠实地执行课程内容和预设的教案,常常使有些神奇的解题方法在这样的定势下消亡。而片段中的黄老师敏锐观察,能为学生创造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的状态下,合情合理地表达出独特的见解,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

黄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让学生把话说完,始终保持着一份亲切、平和、真诚与耐心。学生的思考常包含着他们的解答方式,包含着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在一年级数学里,学生就学习了“整时”与“半时”,而在农村中,帮人打工也常常分“1天”与“半天”计工,案例中,生A是生活的有心人,她的想法是合乎实际情理的。因此,教师不可匆忙下结论,应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这样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数学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画面。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庐丰春蕾小学责任编辑:王彬)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凑十法;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64-02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进位加法”讲到了“凑十法”,它的原理是:把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中接近10的一个凑成10。方法是:离10近的那个数缺几够10,就从另一个加数借几凑成10。然后再用凑成的10加另一个数被借走后剩下的数。通过教学探索,我发现:(1)凑十法并不局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形式;(2)也不仅局限于进位加法,在退位减法中同样适用;(3)数学教学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低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同时,还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因素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一、凑十法在进位加法中的运用

在最初的教学中,我采用教材中的形式教学,由于多方因素,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当时我就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进位加法呢?此时学生对“10加几”和“几加10”的计算已经很熟练了,能不能利用“几加10”这一知识架设桥梁呢?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大致如下:

(一)复习导入

4+10= 5+10=

7+10= 6+10=

通过学生练习回答,进一步巩固了“几加10”的计算。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7+9=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7+9=”这个算式你能利用前面“几加10”的知识来计算吗?

生:把7+9变成7+10

师:如果把7+9变成7+10,多加了几?

生:多加了1。

师:多加的还要怎样才能和原来计算结果相同?

生:多加了1,还要再减去1。

教师板书:7+9=7+10-1=16

小结:“几加9”可以把9看成10,“几加10”再减1,因为加10比加9多加了1,所以一定要减1。

在这个设计里,充分利用了学生“几加10”的已有知识,把9转换成“10-1”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在后面教学“几加8”、“几加7”……的进位加法时,我也充分利用了学生对前面“几加9”的知识基础,把8转换成10-( ),把7转换成10-( ),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触类旁通,教学效果也不错。我想这种算法也应算“凑十法”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习活动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不断地对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作出必要的发展或变革。这一点我在退位减法教学中深有体会。

二、凑十法在退位减法中的运用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中,教材里主要讲了三种方法:

(1)破十法:即把被减数“十几”分成10和几,先用10减去减数,所得的差再加上被减数分出的“几”。例如:12-9=10-9+2。

(2)连减法:先从被减数中减去“零数”――也就是被减数中个位上的数,被减数变成了10,还缺几没减够,就再减几。例如:14-8=14-4-4。

(3)想加算减法:根据进位加法逆算退位减法。例如:因为8+7=15,所以15-8=7。

破十法:充分利用数位知识,简单易学,教学效果良好。连减法:易于掌握,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学习口算退位减法速度。想加算减法:前提是进位加法一定要熟练,否则,就很难熟练运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多了。孩子们花钱买东西的经历自然不用说了。根据孩子们的花钱经历和学生对十几减10的计算熟练程度,我对“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做了新的尝试。重新设计了教案。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买一只转笔刀要9元,假如你有15元钱,要买一只转笔刀,你会怎样付钱?有的说零钱够的话就用零钱付;有的说零钱不够就拿10元付,让售货员往回找给钱呗!

我借机转入新课,如果这15元刚好由一张10元和一张5元组成的(这样假设是考虑到15的数位组成),谁能算一算付清钱后还剩几元?这时很多学生举起手。回答的结果都是还剩6元。我指名班里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他回答说:从15元里拿出10元,还剩5元,本应该付9元,却付了10元,多付了1元,售货员还得找回来1元,这样一共剩6元。

接下来我就直接出示了“16-9=”这个算式,请学生计算。他们很快就算了出来。我又指名说算的过程,他们的回答是:16-9=16-10+1。我问:“为什么要加1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该给9,却给了10,多给了1,当然要要回1来了。”理解得多透彻啊!

“若是减8呢?”

“那就减10再加2呗!”

“若是减7呢?”

“那就减10再加3呗!”

“若是减6呢?”

“那就减10再加4呗!”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把减数凑成10来减,多减了几,就再加上几。”

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算法是否也可称为“凑十法”呢?

看着学生因为学会了而无比高兴的样子,我想:今天班里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竟然都会算了,看来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只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内容,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第4篇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1.课前认真备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好的教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努力探索解题思路,同时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的求知欲也会被激发出来,就能更容易主动听老师说话,这样就完成了培养倾听习惯的第一步。

2.课中调动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该把主要知识的讲授放在课堂的前20分钟,结合PPT的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有趣、简单明了、条理分明,教学设计也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这样才能使他们自然地完成学生身份的转变,进而融入课堂,乐意听讲。

3.及r互动检查,获得反馈信息。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检查,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以及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课堂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倾听习惯就培养起来了。

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源泉。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不是单纯地翻看一遍要学习的内容,把能回答的问题回答出来,不能回答的圈出来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阅读找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在课堂上跟着教师一起寻找解答方法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分析、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导致读题目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进而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问题。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中出现的解决问题,“果园里有桃树23棵,梨树比桃树多9棵,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有些同学这样解答:23+9=32(棵),答:果园里一共有32棵树。这样的解题方式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只算出了梨树的棵数,但问题是要我们解答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根据题意,我们的解题思路应该是“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但是题目中只告诉了我们桃树的棵数,我们就应该先根据已知条件“梨树比桃树多9棵”先算出梨树的棵数,再来算一共有多少棵果树。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导致解题错误。此外,如果没有认真阅读的习惯,就会在抄写题目的过程中出错,如在计算“208+305”时,由于不认真读题,学生就可能会把算式写成“206+305” 而导致错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有多么重要。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第5篇

一、变知识给予为主动探寻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给予过程,不是教师把教材教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不是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完,会解答类似问题就完成学习目标的了。它应当是我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教学主体”的教师通过教材这个媒介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内容。所以,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真实情况,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他们必需的数学信息,进行思考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回家搜集有关千克与克的知识,到商店、家里找出不同的物品,并看看它们的重量,最后自己比较千克与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电脑的家庭,让他们上网搜集千克与克的相关材料。结果,学生获得了比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多得多的史料知识与科学知识,如“千克与克是谁提出的”等等。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际探索与研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学完了,而课堂只是学生交流、探讨自己成果的阵地,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变围绕预设为自然生成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堂预设教案中的任务”的观点,学生仍是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只需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舞台,提供有效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己猜想预测、动手实践。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因为学生对人民币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而是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可以买到东西,那么,你了解关于人民币的哪些知识,现在就说给大家听听。”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不仅把教材里的知识点学完了,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人民币正面画的是。”有的学生说:“人民币的反面100元是人民大会堂,50元是布达拉宫,20元是桂林山水、10元是三峡风光,5元是泰山,这说明我们国家的风景是非常秀丽的,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有的学生说:“人民币有许多防伪标志,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到,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这个小小的舞台,展示了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

三、变单一数学为学科融合

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交叉、融合、互相渗透的有机整体。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是孤军奋战,不能够联系其他学科,从而造成了高耗低效的结果。通过实践,笔者感觉如能恰当地把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数学课堂上有语文、音乐、美术等知识,那将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并不断地喜欢上学习数学。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多数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也为实现学科整合提供了方便。

四、变注重结果为思路表述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做得正确于否,成绩考得理想与否,忽视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探究,忽略了学生对解题思路的叙述。时间长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下降。而学生的思路表述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路表述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并引导学生把思路表述完整。比如,教材的许多练习最后都会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这时,笔者就会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说明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才让学生把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写出来并解答。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实践证明:变被动给予为主动探寻、少预设多生成、把各科知识融入数学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说、多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第6篇

一、关注教材的解读

解读教材,是备课的起点。教师如何解读教材?从哪些方面切入?怎样把握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解读教材是发现文本潜在密码和意义的过程。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取文本中的养分,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鸣。其次还要认真思考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广度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同样,一节课教学内容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关注潜在理论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教学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的四大基本理念。其基本形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感悟”、“对话交流”、“激励评价”等。具体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方案时,应依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情,思考在教学中应重点体现出哪一基本理念,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线?还是以“合作探究”为主线?甚至是以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为主?教师在备课之前需要做认真的思考,并做出选择。

三、关注教学主题

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还应体现一定教学思想的主标题,即教学主题。通过主标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程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或预想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时,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理念支撑,确立了“呼唤文明,呼唤和平”的主题。教学设计有鲜明的主题,实际上就是给教师课堂教学一个明确的方向,无论课堂上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可以让课堂教学受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效果。

四、关注学生学情

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是处于课堂教学动态中重要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服务的。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考察本班学生的学习素养。备课时思考备课从哪里开始?起点太高,学生不易入门;起点太低,学生又不感兴趣。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哪些知识?程度如何?即学生学习的实现起点和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弄清楚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指导、点拨,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哪些知识需要进行合作探究,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直接讲解等。此外,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该对某些教学环节要作必要的学情预测和设计说明,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样反映?”“出现意外的学情时,教师应该怎样应对?”“如何科学调控和处理、驾驭课堂?”等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设置“思考学生学情”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尽量营造与学生对话的亲和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关注资源开发

教师在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方案时,要认真思考,除教材、教师用书这些主要教学资源外,还有哪些可供该课教学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外生活经验(包括家庭的和社会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如何面对学生的出错),远教资源,媒体资源,小黑板,挂图,卡片等。有些资源是要求教师或学生在课前认真收集整理的或者是制作的等等。在考虑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时,还要特别思考如何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多元整合,有效利用,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资源的互补作用。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这课时,我就充分地利用了校外资源,课前我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场所搜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还发现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作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交流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今后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六、关注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设置注重了综合性。在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主要思考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和现有教学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思考语文教学怎样使学生在语文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丰富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态度?教学目标的设计怎样体现人文精神与文本精神的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怎样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教学目标不能太高——太高,学生通过努力达不到,教学目标失去意义;教学目标又不能太低——太低,学生会轻而易举达到,养成浅尝辄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要难易适中,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跳一跳,方能摘到果子。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的《鲸》,是一篇说明文,是第五组的讲读课文,这一组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是第一次作为重点训练项目提出来。《鲸》这一课的训练重点与中年级教材有联系(二四年级多次学过这一类的课文)。另外本组课文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进行训练的,而教学目标则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

七、关注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时,很重要的一条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分析教材就要找到重点,发现难点,抓住关键点。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教师需要思考哪些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以至影响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确定教学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一般来说,每册语文教材都有重点训练点,每篇课文都有重点段,每节课又有重点内容。重点,是语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教师安排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容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就是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有时教材难点和重点是一致的。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点。作为教材的关键点,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点,与其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八、关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归根到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学虽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掌握其要领,准确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在设计某一课的教案时,要根据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为最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美读体验”、“故事分析”、“实验发现”、“榜样激励”,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如一年级的《小雨沙沙》这节课依据“多元智能开发与培养”的教育理论,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指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歌曲的情绪,进行创造性地表演,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四个音乐板块进行。“音乐大舞台”设计是为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艺术实践的机会。在“七色魔方”这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童话般的设问出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音乐大擂台”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走进音乐厅”是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补充内容更多地介绍给学生,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九、关注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么活动设计时,关键要思考课堂中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为此活动设计时,要认真思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以什么学习方式来学习更有效,学生何时参与,教师如何小结,学生怎样阅读文本,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如学习《乌鸦喝水》一课,小乌鸦认真动脑筋,并且利用周围的石子想出办法喝到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乌鸦看着旁边的石子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情感已紧紧和乌鸦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鸦聪明,有的认为小乌鸦机智,学生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相互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十、关注作业设计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后,教师要设计一定的作业加以强化和延伸。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设计多元化作业。如设计准备性作业,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巩固性作业,积累语文知识;设计发展性作业,开启创新思维;设计自主性作业,张扬学生个性;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语文能力;设计主题性作业,拓展知识运用;设计综合性作业,提升语文素养等。设计学生作业时,还要思考学生是否能完成等。《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文章,按我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要理解三十四年后作者才领悟出的人生哲理,难度很大。我设计时,由易到难,先通过词语填空,让学生体会作者在“钓鱼、放鱼”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变化;然后抓住文中关键的句子,了解“我”不想放掉大鲈鱼的原因;接着去体会父亲的话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最后通过写话练习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小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题图 教学

1. 前言

为了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且在数学解题中加以应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在这些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添加了大量的主题图。主题图就是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主题场景来串联数学的教学内容,将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和带有浓浓生活情谊的图画融于一体,使数学具有生活气息,使学生在感觉亲切的同时,理解了生活,并且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了信心,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给老师的教学也添加了不少的资源乐趣。将主题图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来,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存在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主题图的运用不是很恰当,存在对主题图的理解和内涵把握不准确的情况,影响了主题图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能在教学中进行更有效的运用。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主题图的不恰当应用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策略。

2. 主题图简介

2.1主题图的价值

1)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题图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主题图中的相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从中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带有主题图的新教材中,对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一些关于学生身边的事情的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高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主题图的应用为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主题图从学生的经验和已学的知识出发,给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乐趣学习数学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探索发现和研究,然后根据对数学的理解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主题图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探索方向,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和学习知识。

3)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在通过主题图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数学基本的思想。教师在讲解主题图时也将数学思想渐渐的渗透进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内,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内涵,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且从中感悟出数学思想方法。

4)加强了人文教育的渗透。将主题图运用到教学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拓宽了更大的学习空间,而且还可以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小学数学中添加主题图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做一个好学生,为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做好了准备。

2.2小学数学主题图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情境性

主题图的情境性原则就是要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教材上主题图的情境,设立合理的、符合学生学习状况的、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先将主题图进行深入剖析,将主题图的信息揣度清楚后,然后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这些情境主题图的设定,让学生对数学没有生疏,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而且将他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应用,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灵活性

灵活的运用主题图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主题图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之后,然后进行灵活的运用和把握,使主题图的主旨更明确,有效性更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主题图进行灵活的应用,不能只是简单的对主题图进行解析,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主题图进行合理的灵活的处理和改编演变,通过主题图的运用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有效。灵活性原则并不是要教师将每个主题图都进行大幅度的演变,只是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改编成符合学生的创造性的主题图。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图的运用过程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然后对主题图进行深度的挖掘剖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的运用主题图。

3)数学化

数学化原则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题图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被生活化,成为具有生活味的、贴近生活的数学课堂,但是教师不要只理解主题图,忘了传授数学思想和知识,主题图的运用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基础。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中有“用连乘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在主题图中有三个方阵的学生,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站着10个人,求总人数。教师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得到的数学信息,进行讨论解决数学问题,计算出人数。生活中学生就会遇到这种数人数的问题,这样的生活情景运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将生活数学化,将主题图的内容数学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掌握。

4)社会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题图的社会化是指在主题图中要包含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名的建筑以及社会的文化蕴涵等等多个方面,这么多的社会文化也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另外,在主题图中有包括贴近生活的场景情境,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些主题图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打基础。

3.在主题图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对主题图使用的不重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点已经很熟悉,对添加的主题图还是不予理会,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主题图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一组关于“8+几”的教学内容,教师原来的教学模式从引入“9+几”的内容来推出这个内容的。在新教材中加入了主题图,这就增加了教学的资源。这些丰富的图画,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如果教师在课堂对学生不合理的进行引导,学生将会只是看着图画觉得好玩,而不会学习到真正的数学内容。正是因为这点,许多老师都不会将主题图添加到教学中来,而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案继续按旧方式授课。小学数学中的主题图不仅具有教会学生计算数学的作用,还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种做法就不能将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出来,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忽视了主题图的作用,淡化了它的功能。

3.2对主题图编写意图的不正确理解

在对包含有主题图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对主题图的目的和内容正确的理解,只有在教师对这些主题图所包含的信息和出现的目的做到了正确的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对主题图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效的教学。在含有主题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对主题图不认真的研究其目的和价值的现象,不能正确的发现隐含在主题图里的数学知识,对主题图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做不到正确认识和传达。对于学生关于主题图的问题,也只是含糊的回答,这就给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不断的减少。

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做到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目标的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正确的认识,对主题图的核心内容进行正确的把握,对主题图的应用偏离了主题,同时也偏离了教学目标。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出现了一幅《百羊图》,图上画了一百只羊分布在草原上,吃着青草,很是生动。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在黑板上直接画了100个方格,将整幅图的内容简单化,失去了它原有的意图和韵味。将百只羊简单的换作一百个方块,这就无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意境中,利用开放的思维空间学习数学,而局限在了课本上,思维含量大大降低,失活于生活。

3.3 对主题图使用目标的忽视

如果在带有主题图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起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那么整个主题图的教学目标就失去了方向。主题图虽然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吸引了学生的众多关注,但是整个主题图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教学就是不成功的。一些老师在对主题图的讲解时,只是让小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对整个教学的目的不做任何提示和引导,小学生们就对主题图里面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探讨,而没有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例如在画有学生们做课外运动的主题图中,一些小朋友在踢毽子,一些小朋友在跳绳,还有一些在吃东西,等等。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内容,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他们看见的内容,踢毽子、跳绳、喝牛奶等等。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只是会讨论小朋友喝的是牛奶还是饮料,吃的是月饼还是点心,等等诸如类似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对这个讨论热火朝天,短短的课堂时间,就浪费在讨论这些内容上了,教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展开,而且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很难回到老师的教学上来。

3.4对主题图的使用不灵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对主题图运用不灵活的现象,教师们按照固定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如:展示主题图―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进行课后的巩固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伴随着许多教师的课堂进程,教师成为主题图简单的执行者,没有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运用和开发其价值,对主题图不能做到灵活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对主题图的理解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而课堂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对主题图做到灵活的有效应用。

有些教师只是对该讲内容的主题图进行讲解,也没有根据学生最近的学习状况和自身对主题图的把握以及主题图的目的来进行灵活的安排使用,没有对主题图的合理性和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在讲解主题图的过程中很是呆板和不生动灵活,没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极高热情。

4.恰当使用主题图的策略

4.1动态化主题图,围绕教学目标

教材上的主题图往往都是静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这些静态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或者以游戏的形式,将主题图活动起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活动并参与其中,那么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把握得很到位。动态的主题图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奥妙所在,引起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极高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虚拟的活动,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有“第几”的主题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装扮成图中的学生、老奶奶、军人、叔叔等角色,然后让他们排队,并且说出自己是排第几。在这个教学内容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们进行数数,另外还可以教会他们要尊老爱幼,看见老爷爷老奶奶要主动让座,等等问题。在这项静态化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让学生在设定的活动场景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还培养了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将生活与学习数学紧密的结合。

4.2现实化主题图,提升教学内容

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将教学内容限制在课本上,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从现实中找到标本,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将主题图演变成富有内涵的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内容。相比于学生,教师具有对主题图理解和深入挖掘主题图内涵的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主题图进行合理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对主题图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课堂设计,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使课堂更生动,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发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现实化的主题图更有利于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更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例如:在教材中有一组“位置”的主题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的教学环节,布置一些座位卡,让学生在游戏中,猜到自己和同学的位置号。这样现实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数学教学的乐趣,还给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锻炼了思维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学习。

4.3具体化主题图,进行有效教学

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直观形象为主,但是小学数学内容本身是抽象的,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直观化,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小朋友面前,这样他们更有兴趣和注意力来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如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了学生的参与,例如画画、摸摸、比比等活动,要想建立很好的表象认识是困难的。要想将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就需要教师准备足够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探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学习抽象的数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一节中,教材提供的就是抽象化的静态的规律,需要学生找出主题图中内涵的规律和理解主题图的真正含义。对于小学生,这些教学目标都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将这些主题图从书上拿出来,回归到现实中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找找其中的规律,并且进行分类,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让学生对这些规律进行发言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汇总点评,学生们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双手进行拼凑和分堆,这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了,让学生们在他们的大脑里建立了形象生动的直观认识,对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加深。

4.4简单化主题图,突出教学重点

虽然主题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增添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具体的情景,但是如果教师对主题图不进行精心的选择,并且加上对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主题图就会演变成观赏而非教学,不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将主题图绝对化,认为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目标都要通过对主题图的理解来实现完成,不能做到在主题图中挑选出合适的图片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备教案时,应将一些繁杂的主题图进行大胆的删减,删除一些没必要的主题图,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主要核心。要删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不能让教师真正的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以致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主旨把握不准确和表达不准确。例如前面提到的《百羊图》,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进行认识。教师如果在讲解这个内容时,使用那个动物园的主题图,学生就只会关注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都在干什么。教师不能直接对学生的积极发言进行反面的评论,只能不断的进行表扬,到最后这节课主旨不能做到很好的突出出来。这时,就应该在教学中大胆的将这幅主题图进行删减处理,对图画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课下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就可以在短短的课堂上突出主题。对于那些学生研究很长时间还是不能够找出图里面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就应该适当的进行删减,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小结

主题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给小学数学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教师们也越来也注意到主题图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希望找到更好的办法来提高主题图的利用,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主题图在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主题图的作用,对主题图没有做到正确的认识,加上对主题图的不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主题图没有发挥很好的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只是起到增添教学乐趣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整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荣.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 2005(9).

[2]郁红.新教材中主题图开发“四字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1).

[3]钟茜.小学数学主题图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4).

[4]斯苗儿主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

[5]林良富主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04 .

[6]邵陈标.充分挖掘主题图内涵,提高主题情境的有效性――“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J].辽宁教育,2006 (05).

[7]邵建亿.对人教版数学新教材主题图教学的思考 [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 (04).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第8篇

近几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镇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以教学科研为方向,以课程改革为重心,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关键,全面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提升我校整体办学水平。先后被授予“唐山市先进教研组”“滦南县首批精细化管理先进校”“文明单位”“河北省示范图书馆”等荣誉。现将近两年的教学工作加以总结与各兄弟学校进行交流。

以“教学质量年”与“教学质量提高年”为契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强化过程管理,提升质量指标。

加强常规管理是落实教育计划的根本保证。每学年我们都认真落实各项规定,组织教学。认真制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坚持领导听课评课制度,坚持双周五业务学习制度,坚持期初期中期末检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以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扎实高效。

1.重常规,认真执行教学检查制度。每学年适时进行“六认真”检查,采取平时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进行统一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正。学校加强随堂听课和巡视检查,利于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提高,随堂听课教师覆盖率达98.5%。学期随堂听课平均达55节。

2.抓质量,着力课堂教学研究。为缩小质量差距,提升质量指标,期中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科、年级进行质量调研,了解掌握教学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加强学生常规管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仔细倾听、专心读书、细心计算、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关注和帮助后进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有效时间的学习效率,学科成绩稳步提升。

3.重落实,保证各项活动有效开展。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市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定,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按时按计划有序开展,学校组织了“田径”、“器乐”、“声乐”、“舞蹈”、“绘画”、“书法”、 “计算机技术”等多个校级专业兴趣小组,统一时间准时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每学期我们都组织大量的师生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尤其是创建书香校园的一系列读书活动,不仅师生的参与积极性高,而且也获益颇多:“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竞赛活动、“诗情画意颂经典”“快乐阅读书香满园”的手抄报活动、师生硬笔书法大赛、读书心得评比等,师生们参与积极,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发现了部分特长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的更新与流通,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各项竞赛有序进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4.抓特长,体育艺术结硕果。我校重视体育艺术工作,对特长生的培养常抓不懈,建立特长生档案,制定培养计划,每学年我们都为初级中学输送一批优秀的特长生。孩子们的表现可圈可点,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每年举行的镇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一直保持镇同类学校中领先的地位。在历届县运会入场式表演中我校也连创佳绩:11年获全县队列表演第二名,11年获第六名,2011年获第一名。每年的艺术节评比中我们也表现不俗:11年孩子们排练的歌舞《欢天喜地》获县艺术节评比一等奖并参加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舞蹈《从头再来》获县艺术节评比二等奖;2011年诗朗诵《祝福祖国》获县艺术节评比一等奖,这个节目也曾代表滦南县参加市里的比赛并获佳绩。我校的节目也经常参加教师节文艺汇演:如《绿叶对根的情意》《好大一棵树》等;美术方面在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学生书法、绘画比赛中,我校的杨贵友、王向东老师的书法作品均获二等奖,王向东老师的绘画作品获二等奖,姚嘉辉、周可心、冯浩桐三位同学的绘画分获一、二、三等奖,冯浩桐、高雨薇两位同学参加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绘画比赛分获二、三等奖。

二、重学习,优化教研质量;强质量,创建教研特色。

1.走出去。近两年中,县局领导给我校教师提供了许多参加市级教学教研活动进行学习的机会,11年我们先后去了新城道小学、开平一小观摩那里的校本教研活动和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与会教师受益匪浅,我校开展的网络教研活动也从中汲取了先进经验。今年我们去唐山市路南区实验小学参观学习,为完善我校的教育教学开拓了思路。同时我们还去各兄弟观摩,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加以改进,不断提高。2011年4月,我校教师外出参加不同学科的优质课评比,在听其他乡镇教师讲课之余,与参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2.请进来。2011年4月与2011年5月县教育局初级教研室分别在我校举行了英语与作文指导课的优质课评比,在历时几天全县英语、语文骨干教师授课的同时,我校部分教师随堂听课,汲取授课教师课堂中展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得到提高;2011年5月我校的张雪梅老师要参加唐山市数学优质课评比,我们邀请教研室的老师们到我校给予指导,他们见多识广,给我们了很大的启示,后来我校组织一部分骨干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交流,大家结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畅所欲言,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传方法、互相勉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帮助张老师找出不足,完善教学设计。

3.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加大研修力度。

近两年来学校承担了省教育评估、教学评估、图书馆工作验收等检查任务,工作紧张忙碌,虽是如此但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依然在忙碌中有条不紊的开展着,我们力求在扎实有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建设出自己的特色。

(1)按照计划搞教研。每个学期初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方式的教研计划,无论工作有多紧张,我们一直按计划举行教研活动。2011年我们组织多种课型的教研活动,除语数英外,我们举行品生(社)、科学、综合实践等小学科的课例分析教研活动,强化教师对小学科的认识,在思想上加以重视;2011年我们组织中高年级教师听张艳萍老师讲授课改引路课,率先在全镇实施新课改;根据教师们平时的教学反思、随笔积累,组织了“一堂课的教学反思”的研讨会与“我的教学故事”的汇报会,在研讨交流中,老师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反思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故事,及时反思有多么重要。

(2)结合学校实际实施常态化教研。2011年9月开学初,由于师资力量的调整,三至六年级任教英语的教师多为班主任,他们对英语教学不熟悉,对英语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待于加强,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制定了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所谓指令性计划就是学校制定计划,指定时间,主体是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指导,要求英语教师在指定时间准时参加,计划中安排有英语教学经验的教师为英语教师做英语引路课,同时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教授他们英语课堂用语,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英语教学。

今年我校青年教师张雪梅于3月、4月分别参加了县新教材培训和“青年教师成长之路经验交流研讨会”,王海静老师参加县局组织的“作文指导课”优质课评比,赵向霞老师参加了“图书阅读指导课”的优质课评比活动,高凤俊老师参加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整合课评比。在她们参加活动前,为使她们有更好的表现,我们组织了相应的教研活动,有的甚至举行了二到三次,在活动中,听课老师们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供给授课教师,使其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大家的努力下,她们充满信心的投入到各项活动与竞赛中,均有不俗的表现。

(3)开通博客,创建网络教研。为使我校的教研活动科学化、特色化,我们在新浪网上创建了学校博客,在举行校本教研活动后,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建议,可以登陆教师的个人博客,在学校的博客上发表评论。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网络交流,消除了时间、地点的局限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也提高了学校教研工作的档次。

(4)认真组织老师参与“各校联动,推进课改”的活动。2011年9月,我校组织开展了区域性的教研活动,兄弟学校有多名领导和教师参加,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校张艳平老师讲了《古井》、张雪梅老师讲了《分数除法的意义》,与会的领导教师们发言热烈积极,活动开展很成功;2011年4月,我校的张雪梅老师参加了全县的数学教研活动,所讲三年级数学课《认识面积》供全县数学教师观摩; 5月,教育局小学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校本教研工作现场会”,在会上结合张雪梅老师的《认识面积》一课,我胡各庄镇教研共同体的老师们利用互联网络新浪uc平台交流看法,发表意见,得到全县各校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开辟了滦南县利用网络进行教研的先河,也让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6月初,在中心校的组织下,我校张艳萍、张雪梅老师为全镇中高年级教师做课改示范课,分别讲授了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瘸蝉》、六年级数学《可能性》一课。在活动组织前,学校也组织了相应的教研活动。上课老师为了上好课,在教研组老师们的帮助下,共同切磋,反复修改,既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又带动了其他老师一起研究。

4.踏实认真搞教研,真抓实干迎评估。2011年在迎接省教学督导评估之际我们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主抓薄弱环节:学校重视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并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多次举行低年级阅读和科学、品生(社)等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促进了教师的自律性,提高了学校的教研水平,老师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自己的评课、议课水平逐步提高,在学校教学、教研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我们迎来了省教学评估,我校青年教师霍威、老教师李桂英分别讲了一年级的识字课《老师的话语》与五年级科学课《风的形成》,课后学校教师分两组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讨论、交流,教研气氛热烈,老师们发言积极,评估小组的领导对我校的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实效性,在研讨中能切实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尤其对李老师—这个年近五旬的老教师还能在教学第一线上坚持工作,无私奉献,领导们都很感动。

三、加强教师培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学校日常工作紧张的情况下,先后安排教师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习。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现在我校有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镇级骨干教师10人,学科带头人6人。多名教师被授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把整体培训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做好业务学习笔记,提倡每节课后记教学随笔及反思,并经常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11年在唐山市优秀教案评比中,我校有六名教师参加,其中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2011年在唐山市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中,我校多名青年教师获奖,其中4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2011年王迎辉老师撰写的论文《让实验室成为学生们科学创造的乐园》获得河北省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2.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为年轻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年轻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校内的一些年轻教学骨干,学校更是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各级各类讲课比赛中青年教师得到了历练,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4月,靳玉荣老师为全县英语教师做示范课;同月张丽丽、靳玉荣两位老师参加县英语优质课评比均获一等奖;李志虹、王海静老师参加科学优质课评比分获一、三等奖;张艳平、王永梅老师参加品社优质课评比获一、二等奖。李志虹、赵向霞老师参加阅读指导课评比获一、二等奖。张雪梅老师参加唐山市的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并在唐山市组织的新教材培训中为全市教师做讲座。陆瑞楠老师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课的评比获一等奖。在体育艺术优质课评比中,霍晓丽、王迎辉、刘建争三位老师的课被评为优质课。王迎辉老师参加了市里的体育优质课评比获二等奖。12月教育局初级教研室组织的语、数、英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校的张艳萍老师获得素质大赛一等奖、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张雪梅、陆瑞楠老师获得一等奖。2011年我校青年教师张雪梅在县初级教研室组织的新教材培训会上做示范课,4月在安各庄镇举行的“青年教师成长之路经验交流会”上做示范课,5月我校教师王海静、赵向霞、高凤俊分别参加作文指导课、图书阅读指导课与科学整合课的优质课评比,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四、搞好教育科研,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学校本着搞好教科研和注重教育、教学实际效果相结合的原则,提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出科研成果。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锻炼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学校的课题研究领域是个薄弱点,所以我们本着踏实、扎实的原则,不好高骛远,要求老师们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以教学问题为课题,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确定要研究的课题,在实践中逐步解决问题,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为补充我校课题研究的空白,结合学校制定的特色创建计划,为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分年级组进行课题研究,低年级的选题为“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中年级为“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高年级的选题为“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并且高年级的课题被定为市级研究课题。在各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能按计划开展研究,做好开题报告,及时查阅文献资料,及时做好个案积累,及时汇报课题进展情况。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上一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游戏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