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护理服务范文

时间:2023-06-02 17:02:54

医疗护理服务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护理 细节 满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已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在医疗护理中病人和家属不但要求最好的医护质量同时也要求最好的医护服务,在平时的护理管理中,护士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护理工作的改进,以避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一、了解影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医疗护理事业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服务质量的内涵也变得更加的丰富。而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也日渐增多,主要包括护理工作的医疗护理工作的效率、服务理念的更新、护理态度的转变、对病人的尊重和鼓励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医疗护理服务来说,首先要完善自我的形象,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充分的了解病人的需求,包括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在服务态度上要真诚,积极主动,在了解病人的需求的同事将医疗护理的服务内容介绍给病人。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了解沟通,重视病患对服务的需求,在沟通时注意沟通技巧,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抓好细节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二、深刻理解医疗服务细节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医疗服务的核心,是主题,想要把握这个主题,做好细节服务,医务人员就应该强素质、练内功、树形象、戒浮躁,充分了解和认识细节的内涵和重要性,从而不断的提高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医疗护理技术和沟通技巧,达到较高的医疗水平。在病人就医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尊重病人,还要充分的危害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病人就医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病人的想法,积极的解决病人心中的顾虑,解决病人的后顾之忧。我们要用医护人员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努力的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就医环境,使其获得身心健康。

三、坚持好“一个中心”把握好“两个度”

1、“一个中心”是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做为我们工作中的本质和核心。就我们的本职工作来说,“以人为本”是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核心,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下教育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坚持把握这个主题、核心,紧紧围绕中心进行人文性的关怀,几级推行各项优质服务措施,认真做好服务中的相关因素,从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信仰等因素来满足每个病患的不同需求。

2、把握好“两个度”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两个度”是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增加病人的忠诚度。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有两种途径:一是降低病人的期望值,通过制定一套与病人有效沟通的计划,使病人所期望的医疗服务水平与我院相等;二是提高病人的实际感知效果,通过与病人的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或超越病人的期望值。另外,医护人员还要积极的了解病人的隐性需求,从而可以积极主动的为病人解决其需求,达到提高病人对医院和医护的忠诚度。

四、加强医护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善细节服务的基本条件

1、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缺乏足够的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情况造成了目前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精神,从而不能更好的适应其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医院要为医务工作者在人文知识教育、人文道德教育等提高自身素质的知识上补上宝贵的一课,坚持做好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真正的学会对人的全面关怀和尊重。

2、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利他主义、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人必须受教育等。而在这里我们指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人文精神及其蕴含和延伸的价值观、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通过教育和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通过长久的积累逐渐的内化为人的一种高尚的品质,并对自己和身边的人的行为产生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3、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医学的本质应该是使病人减轻痛苦,增加快乐。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医学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不仅要治疗人类的各种疾病,同时还要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解决病人心灵上的痛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医护人员,在了解病人的需求的同时,还会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治疗,从而使病人放松情绪,积极、乐观、主动的去进行治疗。

总结:细节护理工作是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提升护理诚信度的先决条件。临床护理工作平凡、琐碎、繁杂,都是一些细小的事情的重复,即使做到了极致也不会惊天动地,但是我们却不能不重视。只要有一点的疏忽轻者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重者则人命关天。但是仅靠扩大医院的规模或提高技术设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护理工作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高细致、周到、贴心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大锁,马振华,潘淮宁,等.对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45-46,67.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理解和要求越来越高,服务质量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也日渐增多,主要涉及到医疗护理工作效率、服务理念更新、服务的及时性、尊重和鼓励病人的参与等多方面因素。据国际医院管理机构调查,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65%与医患之间的了解不够、沟通不畅有关[1],即没有在充分了解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2007年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中日关系说了一句话“沟通从了解开始,让我们把爱和恨都放在一边来进行了解和沟通,就是有效的、愉快的沟通”。对医疗护理服务来说,首先完善自我形象,提高整体素质,充分了解病人需求,不但满足其显性需要还要满足其隐性需要。在服务上态度真诚,积极主动,在了解病人的同时把医疗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介绍出去。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了解沟通,重视患者对服务的需求,注意沟通技巧,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认真抓好细节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疗养院就不难做到。

2深刻理解医疗服务细节的内涵

医疗服务要想把握好“以人为本”这个主题,做好细节服务,医务人员就应从戒浮躁、强素质、练内功、树形象、创一流方面达成共识[2],充分认识细节的内涵和重要性,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医疗护理技术以及恰到好处的沟通技巧,达到较高的诊断治疗水平。我们不仅尊重患者、爱护患者,而且要充分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同情患者的处境,了解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体恤患者的痛苦,用医务人员的爱心、细心及耐心结合疗养院的实际情况,努力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就医休养环境,使其获得身心健康。只有做到这一点,也就理解了细节的深刻内涵。

3坚持好“一个中心”把握好“两个度”

3.1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是做好服务细节的前提科学发展观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就医疗服务来说,“以人为本”是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核心。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下教育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医疗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坚持把握这个主题、这个核心,紧紧围绕中心进行人文性的关怀,积极推行各项优质服务措施,认真做好服务中的相关因素,按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信仰等个体差异来满足每个个体的不同需求。目前医疗服务的竞争关键在管理,管理的优势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前提下走一条借鉴-结合-创新的服务之路,是管理者应该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3.2把握好“两个度”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就要把握好“两个度”,即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增加病人的忠诚度。要使病人满意有两种途径:一是降低病人的期望值,通过制定一套与病人的沟通计划,使病人所期望的医疗服务水准低于疗养院所提供的标准;二是提高病人的实际感知效果,通过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期望,满足甚至超越病人的期望值。同时,预测并满足病人的隐含需求,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后者。

总之,坚持“一个中心”和把握好“两个度”是医疗服务的前提、途径,同时也是服务的根本。

4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善细节服务的基本条件

4.1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缺乏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目前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以至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从事疗养院管理者应为医务工作者在人文知识教育、人文道德教育、疗养院文化建设、理解医学本质和生命的真正意义方面补上一课,坚持做好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学会对人的全面关怀与尊重。

4.2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利他主义、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人必须受教育等。我们指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精神及其蕴涵和拓展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与思维方式,通过教育、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4.3理解医学的本质医学的本质应该是使病人减轻痛苦,增加快乐。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治疗人类的各种疾病,还要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减轻病人心灵的痛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以深刻了解病人的个人需求,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工作中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此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5加强疗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疗服务细节的开展

疗养院管理者应该重视疗养院的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打造优秀的组织文化,树立环境育人观,加强激励机制,如组织参观学习,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放松医护人员的心情,加强凝集导向,使医务人员深刻领悟、体验、内化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先进的疗养院管理制度要强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的人性化,疗养院提倡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规章制度里就应该积极营造利于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合作的工作环境和分配机制,疗养院提倡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制度里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疗养院提倡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在制度上应该给员工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归根到底,细节是一种精神,蕴涵着责任与奉献;细节是一种动力,是智慧和能力的高度结合并需要加以修炼;细节是一种创造,在不断创新的情况下,细节创造并促进竞争的激烈。疗养院要求员工履行义务的同时,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权利义务对等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才能真正认同和执行疗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最终将制度背后的价值和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自觉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将中心理念、细节管理理念贯穿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和疗养院形象塑造的始终。

参考文献

[1]杨大锁,马振华,潘淮宁,等.对以病人为中心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45-46,67.

[2]王香平,赵国光,尹长文,等. 以人为本细化服务构建和谐医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8-11.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护理 护理中心 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人口的基本健康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的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医生,护士,更频繁地接触社会,这是护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的印象。

1社区护理的特点

1.1以健康为中心。强调社区护理,健康促进,而不是简单的治疗和护理的患者。它的中心任务是提高社区人口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2以社区整体人群为服务对象 个别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口目标,家庭和社区为基本服务单位,社区护士通过收集和整理的数据为主体的社区护理在社区医院临床护理分析问题和解决健康问题,市民的健康状况。

1.3工作的长期性 住院病人一般相对较短的住院时间,护士只照顾他们住院期间的需求。社区护士常常独自面对特定的对象的访问和个人或家庭在社会各界的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特殊需要呵护,照顾,因而具有长期性。

1.4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医院临床护士经常工作的医生的建议,和社区护士准备,以适用于流行病学的方法,以识别高危人群容易出现健康问题,所以他们的工作更自主,独立也的指导下进行强。

2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在在的问题

2.1发展社区照顾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社区照顾服务应该是基本医疗保险的主要承担者,它可以及时,方便,经济有效地提供服务,为被保险人,合理,有效地使用医疗保险基金。只有通过提高社区护理的建设,以最直接的方式,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的,良好的,高效的服务。但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也缺乏发展社区护理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护理服务人类健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应用科学和全面的认识。护理,促进健康。健康和疾病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相互转化。环境和相互依存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相关的。需要小心的是帮助人们获得健康最专业的。

2.2社区护理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

随着社会“老龄化”社会照顾老人的加速,势必成为焦点的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但在我国,社区卫生和医疗机构羽翼未丰的社区照顾服务,特别是社区照顾的老人,有从而形成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制度化,无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3支持政策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社区照顾服务标准和基本医疗保险问题。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没有被列入医保定点机构,已经开展了家庭病床不包括在医疗保险的范围,造成了一些常见的疾病的患者,恢复期患者,慢性病患者恢复滞留在大医院。补偿机制不到位,卫生资源配置不当,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的收费价格主管部门尚未及时出台。目前的护理问题:缺乏社会各界的关心意识,护理和人力资源的缺乏,医疗保健明显逆转,并不能反映价值的护士,护士发挥不了作用,而不是文章标题,护理工作模式滞后护士概念上的变化并没有按照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内容和地点的限制,主要局限在医院的护士,护理工作在原来的协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疾病,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意识薄弱的证据,缺乏自我保护措施[2]。

3建立优质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中心的管理

3.1做好心理护理和卫生教育

社区服务目标,慢性病患者和老年患者,他们不仅遭受身体上的疾病,心理,往往是长期的疾病和焦虑,失望,甚至生活失去信心。我们要求护士必须有高度的同情心,热情周到的服务,并引导他们加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健康教育,同时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要坚持的处方,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讲座,每季度,所以健康知识的普及,在社会上。

3.2实施家访,家庭开展基础护理,提供便捷服务

中风,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急性期已过,长期住院,家庭生活,经济造成很大的压力可以转移到社区,进行家庭访视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家庭护理,以减轻压力。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在家中,根据需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褥疮护理,口腔护理,导尿,家庭成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等操作。如家庭急救,康复护理,并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3]。

3.3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思想观念

在社区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的需求的人口为基础的,主动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六位一体”的共同责任,各项目负责人集中的横截面为每个作业,团队合作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完成的工作。因此,要培养护士的建队精神,转变观念。计划管理结合护理部颁发的随机管理指标,控制标准,认真领会精神在日常工作信息的收集汇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做了每月的焦点,每周安排。每个程序的实施,每名护士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承担,探索新的工作,及时反馈信息,重新规划相应的措施,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管理。社区要执行的质量控制工作的监督下,医院护理部,护理制表量化和考核标准,采取每月抽查时,每月检查相结合的各种质量控制组,护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并奖励制度的实施,奖罚分明。护理质量控制人员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定期会议,安排传达的精神和要求的有关文件,反馈护理问题,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并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褚亚华. 浅谈社区护理工作模式[J]. 医学信息,2011,24(2):358.

[2]蔡国华,柳家梅,杨林.产科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6):148-149.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 人员配置 护理服务 继续教育

大力发展社区护理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社区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为了了解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提高社区护理的整体发展水平,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笔者对秦皇岛市海港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随机抽取的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部12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

2.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制定,经护理人员和有关专家论证,反复修改而成。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情况、社区护理服务情况及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

二、结果

1.社区护理人员配置

(1)人员基本情况。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年龄、学历及职称情况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人员的年龄偏小,职称和学历也较低。

(2)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情况。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生和护士的比例为1:1.25(表2),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配备不齐。

2.社区护理服务开展情况(表3)

以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为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开展最多的是医疗和健康教育,而康复则为最低。在医疗服务中,主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开设了家庭护理项目服务的有11个(52.38%),开设了慢性病管理的有13个(61.91%)。

3.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

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只有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其他的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均没有进修学习。表4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愿意接受继续教育。

三、结论与建议

1.人员配置不合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社区护士人员配备不足,医护比例不当。表1显示,社区护理人员大部分为30岁以上,年龄比例不当;学历为中专,学历结构偏低;职称大多数为初中级职称,职称结构不合理。表2显示医护比例只有1:1.25,而在国外医护比例达到1:5以上。由此可见,秦皇岛市社区护士数量不足,高素质人员较少。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护理人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严重制约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服务质量也受到影响。建议:加强社区护士配置,引进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充实到社区;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以继续教育为依托,进行社区护理的系统培训,促使她们尽快成长;以老带新,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医学院校增设社区护理专业,专门培养社区护理需要的护理人才,毕业后直接面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社区护理服务范围较窄

社区护理工作面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群体,护理服务工作也不再是单一的打针输液了,需要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六位一体”服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社区护理“六位一体”服务中只有医疗服务的提供是100%比例,其他各项护理服务提供得较少,甚至有些服务在有些卫生服务站还尚未开展。目前社区护理工作大部分还是以基本护理为主,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建议: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未来医学是预防医学,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加强人群保健,尤其是社区重点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的保健;建立系统的健康检查体系,建立健康档案。

3.社区护士缺乏继续教育

秦皇岛市社区护士的整体水平较低,大部分为中专学历,是由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在校时课程较少涉及社区护理,因此毕业后很难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所以当前急需培训护理人员,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继续教育,制约了社区护士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更新。为了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加强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建立健全社区护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体系,鼓励护士参与,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进而全面提升社区护理服务质量。建议:社区护士每两年到三级医院或医学院进修培训一次,提高技能,夯实基础知识,学习护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短期培训,针对社区护士年轻化的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补充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欣娟,李晓霞,王玲,等.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4(1).

[2]朱瑞芳,韩世范.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家庭护士,2007(5).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51-02

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襄州区人民医院自2009年开始对所有在职的医务人员试行医德考评制度。几年的实践证明,执行这项制度,不仅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树立了行业新风,而且还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谐了医患关系。本文就有关医德考评方法、考评内容、结果应用和粗浅体会与大家交流。

1 考评方法

实行百分制,院内考评和院外考评各占50%的比重,一年为一个考评周期。

1.1 院内考评 按自我、科室、单位评价三个步骤进行。自我评价是个人根据考评标准,结合自己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得分。科室评价是科室考评小组根据考评标准对每个人日常的医德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得分。单位评价是医德考评领导小组组织各职能科室考评工作小组将日常检查、问卷调查、投诉举报、表扬奖励等记录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根据考评标准对每位医务人员进行评价,得出医德考评单位评价得分。自我、科室、单位评价三项得分的平均值即为院内考评得分。

1.2 院外考评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每一位医务人员在一个考评周期内至少要有15名患者及家属填写的医德医风量化得分,取平均值。

2 考评内容及标准

2.1 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收到表扬信件、锦旗者加1分,最高不超过3分,获行政部门表彰的加1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每次扣2分,旷工每次扣10分,擅自离岗、串岗,每次扣5分。

2.2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保守医密 对待患者有厚此薄彼现象,被投诉扣5分,泄露患者的医密,造成不良影响的扣5分。

2.3 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无端受到患者及家属谩骂继续履行职责的加10分;上班着装不整洁、不佩戴胸牌,每次扣2分,有“生、冷、硬、顶、推、拖”现象经核实扣10分,与患者发生争吵,态度恶劣者,每次扣15分。

2.4 遵纪守法,廉洁行医 拒收患者及其家属给予的“红包”等财物的,每次加1分,最高不超过5分;利用工作之便收受患者红包”、礼品及吃请者,扣30分,为患者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扣30分。

2.5 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违反价格政策,多收乱收扣5分,滥检查、滥用药扣20分,开大处方每次扣5分。

2.6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发现患者有不满情绪,能主动化解矛盾,维护科室声誉加5分。无正当理由不完成指令性任务、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扣10分,同事间闹不团结,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扣10分。

2.7 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开展新项目、新技术获行政部门表彰的,加5分;及时发现避免出现医疗差错加5分。发生一般差错扣3分,严重差错、造成不良影响扣15分,医疗事故扣30分。

2.8 查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 在医疗服务活动中索要患者或其亲友财物及牟取其它不正当利益的;在医疗服务中,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或提成的;违反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多收、乱收或者私自收取费用,情节严重的;隐匿、伪造或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在发生的医疗事故中负有完全或主要责任的;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或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的;医疗服务态度恶劣,造成社会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其他因违法违纪行为受到处分的[1]。

3 考评结果及运用

3.1 医德考评结果分四个等级 优秀、良好、一般、较差。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一般,69分以下为较差。有一项扣10分者,最高只能评到“良好”,有一项扣分达30分者或存在考评内容(2.8)中一种情况者,直接评为“较差”。

3.2 医德考评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促进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晋职晋级时纳入量化标准进行评审;考评结果为较差的不能发放绩效工资;结果为一般以下的(含一般)不能参与评先,实行一票否决;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才能参与年度考核的优秀评选资格。

4 实施体会

4.1 服务缺陷明显下降 通过实施医德考评这一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护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满意度逐年上升。违规违纪、来信来访、服务缺陷投诉的人次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30多人次下降到2012年的5人次。

4.2 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通过医德考评,强化医德教育,这几年来,医院先后被授予“消费者满意单位”、“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先进单位”、“公用企事业诚信单位”等,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对医院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涌现出了“杰出健康卫士”、“人民的好医生”等先进模范人物,通过典型教育,弘扬正气,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了医疗服务态度。

4.3 和谐了医患关系 仅在2012年我院就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140多面,感谢信30多封,退还红包60多人次。这些红旗、感谢信的背后,反映的是我院不断提高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改善的医护亲情服务、医患关系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反映的是我院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业新象。

4.4 将医德考评纳入医院管理体系 医德考评的目的不是“评价”,而是考评的“表现形式”与医院“制度管理”的统一[2]。在实践中,我们研究探索建立科学、有效、公平的长效考评机制,不断创新对医疗人员的医德考评模式和方法,做到医德考评形式、内容、实效三统一,通过医德考评这个“造血”机制,推陈出新,使医院这个肌体,始终保持健康活力、勃勃生机。

4.5 考评工作存在的不足 由于患者医学知识的缺乏,对医务人员是否能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方面不能合理判断;患者不支持、不愿意参与打分;每位患者要接受多名护理人员的服务不好打分等,是造成院外考评不能有效进行的因素。个别医务人员对医德考评认识不够,不能正确对待考评而给自己打满分;个别考评小组人员,日常不注意搜集资料,年终考评时打分不真实等是造成院内考评不能客观反映医务人员的医德状况的因素。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考评实践中去不断地完善,摸索出操作性强、程序简化、以定性考评和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细则考评标准。

综上所述,医德考评是为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为目标,以考核记录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环境为重点[3],建立对医务人员规范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医德考评,来强化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树立行业新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01.

[2] 梁红娟,李刚,郭照江.浅谈建立完善医德考评制度稗益医德建设长效机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70-71.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6篇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SF-36 LHFQ;生存质量;出院后续医疗护理服务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CHF老年患者不断恶化的症状、体能的下降、治疗的副作用、反复住院以及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都造成自我管理水平低下。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CHF老年患者的出院后续医疗护理服务,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这对减轻和控制疾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对我院2011年1月~10月2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续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于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诊断为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1.2诊断标准参照第七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1]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1.3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60~80岁;③NYHA分级为II级;④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发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等心血管疾病;⑤患者有独立行为能力者;⑥患者同意配合观察且依从性较好,能坚持6个月者。

1.4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或其它原因而无法交流;②其它对生存质量有严重影响的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COPD、严重肝肾疾病、脑卒中、糖尿病等;③3个月内有较大的外科手术史者;④不愿意参加本试验者。

1.5病例分组及干预措施所入选病例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7例。

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观察组患者在详细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实施出院后续医疗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增加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与认识,如何加强日常保健并防止疾病发展,给患者以信心。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给予患者正确的帮助及贴心的照顾,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增强恢复疾病的信心。②饮食指导:饮食在心功能不全的康复中起重要作用,告知患者CHF的饮食应清淡、低热量、不产气、足量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少量多餐。根据病情适当控制含钠食物,以防钠盐摄入过多致体液潴留而增加心脏负担,摄盐量在 5g/d 以下,限制腌制食品、面包、苏打水等,可用 醋、椒等调味料增进食欲。水量限制在1000~1500ml/d,患者准确记录每日出入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等。③活动指导:指导患者限制活动的原则:Ⅱ级心衰限制体力活动。指导患者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气功、太极拳等。要掌握活动量,以不感到乏力为宜,如有心慌、气急和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肺淤血。④健康宣教: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加减药物,以免影响疗效,从而增强治疗的依从性。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防止被传染,出现感染先兆及时治疗。做好皮肤护理。

1.6观察指标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和心功能不全QOL量表(LHFQ)。两组患者于观察开始前和6个月后各填写SF-36量表、LHFQ量表一次。

1.7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表示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生存质量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1.8脱落病例的处理患者因非病情原因而不同意继续配合者,按脱落处理,不纳入数据统计。因患者病情原因而不同意继续观察者,数据按最差值处理。

2结果

2.1一般资料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病例共54例,治疗组、对照组各27例。疗程结束时,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非病情原因而脱落。

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71.12±5.8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中学16人,大学及以上2例;医疗费用:医保及新农合者22例,自费者5例;原发病为冠心病者17例,高血压病1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程3.5~12年,平均病程(7.65±2.51)年。SF-36量表的生理总分(PCS)、心理总分(MCS)及心功能不全QOL量表(LHFQ)评分,见表1~3。

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16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2.44±5.7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中学15例,大学及以上4例;医疗费用:医保及新农合者20例,自费者7例;原发病为冠心病者16例,高血压病10例;风心病者1例;CHF病程4~11年,平均病程(8.41±1.97)年。PCS、MCS及LHFQ得分,见表1~3。

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原发疾病、病程及治疗前的PCS、MCS和LHFQ得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CS、MCS、LHFQ得分比较由表1~3可以看出,经6个月观察之后,两组患者的各自PCS、MCS及LHFQ得分均分别优于6个月前得分,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PCS、MCS、LHFQ得分比较由表1~3可以看出,经6个月观察之后,观察组的PCS、MCS及LHFQ得分均优于对照组的相应得分,经统计学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心衰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我国对35~74岁城乡居民共15518人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心衰患病率为0.9%,按计算约有400万心衰患者[1,2]。我国CHF患病率尽管低于发达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CHF对我国仍然是巨大的公共卫生经济负担[3]。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心衰年死亡率的确切数据,但历经3年的回顾性调研显示,住院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为8.9%,明显高于同期住院心血管病患者总死亡率,而且心衰死亡平均年龄仅66.4岁[4]。

心衰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长期的慢性病程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治疗C H F 是对心脏疾病干预治疗的最后机会,但不良反应及经济条件常限制药物长期规范的应用,患者往往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判断治疗效果,最终没能得到系统有效的治疗[3]。

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基层地区群众尤其是老龄人群对医学知识相对了解较少,对慢性心衰的危害性及持续治疗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并且在居家时,对医嘱遵从较差。所以,我们探索出院后续医疗护理服务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SF-36量表是一个普适性测定量表,共8个领域,36个条目。SF-36量表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普通人群的生存质量测定、临床试验效果评价以及卫生政策评估等领域[5]。LHFQ操作简便,是评价心功能不全患者QOL的专用生存质量量表,是临床心功能不全病情的评价和预防治疗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的性能良好的标准化工具。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慢性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6]。

我们的观察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6个月之后,两组患者的PCS、MCS、LHFQ评分较观察前都有明显改善。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经过较为系统的治疗和出院指导后,慢性心衰的躯体症状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躯体症状的改善可以减轻患者心理的压力;而心理压力的缓解又为躯体症状的更好地改善打下了基础。

由于慢性心衰病程漫长,对老年患者长期坚持治疗和自我管理是个重大考验,而基层的患者恰恰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为此,我们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了每月一次定期的后续护理服务,以期能促进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通过6个月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PCS、MCS、LHFQ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应评分。这表明对老年性慢性心衰患者通过定期持续的后续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而且通过定期护理指导,对老年患者心理上是一种巨大的安慰和鼓励,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老年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采取有效的心衰管理模式对心衰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在我国,慢性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7]。

我们的研究提示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出院后续医疗护理服务可以是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6.

[3]钱俊峰.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5):700-703.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部分地区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8):450-454.

[5]方积乾主编.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

[6]朱燕波,杜金行,林琳,等.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临床试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0,19(2):178-181.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7篇

老年护理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涉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护理的地点不仅在医院,还可以在家和老年养老机构,可以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还需要亲人、志愿者等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心。

2老年护理现状

2.1现有老年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老年护理大致有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3种模式。

2.1.1居家护理

居家护理主要是在老年人的家里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亲人或者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料。居家护理的优点是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缺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覆盖的人群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不符合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习惯,居家护理缺少专业能力,医疗服务也无法得到保障。随着中国“4+2+1”家庭的逐渐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化程度的提高,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独居老人增多,单一的家庭护理无法满足老年护理的需要。

2.1.2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在居家护理的基础上,以老人所居住的社区为服务实施主体,向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和精神文化需要。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社区护理的优点是既尊重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又能合理利用各方资源,符合老年人、政府、子女等方面的需要。缺点是社区老年护理医疗及护理专业人员缺少、服务素养不高;大部分针对孤寡老人养护,服务辐射面积小;老年护理资金缺乏,缺少老年人需要的场所、环境、设施等硬件条件。

2.1.3机构护理

机构护理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建设的养老院、护理院、敬老院等集中养老机构提供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护理的优点是在硬件设置、人员配套、服务项目等方面有较高的优势。缺点向两极化发展,由政府投资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往往存在低端化状态,尽管人员和设施较为全面,但多数仅仅处于保障性层面。由各类资本投资的私营机构,大多数处于高端消费层面,人员、环境、设施齐全,但收费较高。而且多数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居住在护理机构中,机构护理无法满足普遍的老年护理需求。

2.2现有老年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2.1没有形成整体老年护理体系

居家、社区、机构这3种老年护理模式在现阶段基本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尽管目前居家和社区护理有相互补充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社区的护理补充还是存在服务面狭窄、医疗和护理服务无法与老年人实际状态完全对接的缺点。目前老年护理模式的关键缺陷在于,3种护理模式没有在根本上形成顶层设计、相互补充、资源共享、信息共有的养老体系。最合理的老年护理体系应该是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年人。

2.2.2养-护-医缺少有效衔接

养-护-医“三位一体”的老年护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目前的护理模式的重点基本还在“养”的层面。居家护理的老年人缺少专业护理,医疗基本靠自己去医院;社区的护理医疗水平和设施有限,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机构护理中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不能够满足需求。社区和机构在老年人护理时,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年人的患病史,护理没有有效针对性。老年人在家、在社区、在护理机构的医疗和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桥梁进行衔接。

2.2.3受限于行政体制及制度

目前养老和医疗服务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形式、模式、制度等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的护理体制和制度。在整体老年护理事业上牵扯到诸多相关行政部门,由于各自的职权和利益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医疗和护理不能有效地衔接到老年护理中去。缺少卫生和医保系统的参与,老年护理事业不能得到深入发展。

3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

组建医疗集团是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医疗集团是将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实施集团化运作。主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是新医改的有效载体。目前主要的医疗集团模式是“3+2+1”模式,即三级医院为龙头,纵向联合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集团化运作中,医疗集团推进管理一体化、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学科合作、信息联网等。在医疗集团模式下,主要从包括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理服务的层次、护理服务的提供方式、护理服务的接受者和护理服务内容5个方面来构建老年护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无缝衔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老年护理体系。

3.1护理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服务由集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来完成,包括了公益性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还有家庭、个人和各类组织。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在保证公平的时候能够体现提供服务的效率。

3.2护理服务的分层

医疗集团根据老年护理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社区、急性、中期、长期和临终5个层级。医疗集团结合老年护理的不同阶段特点,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实现老年护理的分级护理,分工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上门为家里患慢性病和康复期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包括营养指导、健康咨询等和基础护理技术支持,如换药、导尿、测血压、输液等可在家庭实施的护理技术服务。二级医疗机构利用自身特色开展特色老年护理。三级医疗机构负责老年人的急诊急救、老年综合征、多脏器功能损害,急性期护理,以及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等慢性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与指导。民营医疗机构开展个性化老年护理,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3.3护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不仅是针对有生理问题的老年人护理,还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疏导等预防和指导性护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方式。

3.4护理服务提供方式的可选择性

老年护理不一定在医疗机构内,也可以在家和在社区进行,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咨询。医疗集团的居家护理主要是通过“3+X”健康团队来完成,实现网格化管理。机构护理主要是老年人在护理机构、养老院和医院的老年科来完成。

3.5护理服务接收者全覆盖

医疗机构的老年护理基本上实现了集团内的全覆盖,在集团内只要是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年护理服务。对行动不便又不愿意离开家的由志愿者团队来护理,对想要个性化老年护理的,有老年护理院来满足需要。

4完善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4.1健全老年护理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首先,要完善老年护理法律法规,老年护理服务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与老年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老年护理有序开展。其次,要增加老年护理的财政预算,建立起老年护理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第三,要坚持老年护理公益性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大力开展老年护理服务项目。

4.2建立老年护理资源整合体系

以科学配置、合理共享、有效流动的原则对现有的老年护理体系进行资源整合。针对不同区域的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在集团内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第一,统筹医疗设施资源的配置及共享,在医疗集团化运作下,在集团区域内实现医疗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过剩设备资源实现平行或下行释放。第二,人力资源共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共享。将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进社区制度化。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坐诊;推进健康服务进家庭,让医生护士参与到社区服务团队中;推进集团内会诊制度,建立会诊中心。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向优质化发展。第三,实行分级服务、双向流动,根据老年人护理及医疗需求的不同程度,在医疗集团内实行分级服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提供阶梯化服务,同时针对老年人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实现向下及向上的服务转移,保证老年人能得到最适合的医疗护理服务。

4.3扩充专业人力资源队伍

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由医疗集团选派老年病医护专业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除了专业培训外,强化继续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更具专业化。同时,加大向社会进行老年护理人员招聘力度,按集团内人事聘任办法给予相应编制及待遇,充实到老年护理工作中去。

4.4构建老年护理信息化体系

在医疗集团实体化运作的大框架下,大数据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在总体医疗信息系统化建设的设计中,构建针对老年护理的独立信息系统有助于老年护理的“0误差”服务。老年护理信息系统以老年人的疾病史、诊疗记录、健康状况为数据来源,形成唯一的、详实的老年人健康数据档案。在集团化老年护理体系中,健康数据档案能够对老年人的实际状况进行跟踪记录。根据档案,针对老年人的疾病、短期康复、长期康复、精神状态等信息,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可以开展最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8篇

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2012年7月1日,青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通过社保筹资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一)主要内容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2015年1月1日实施)的参保人,均应参加护理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城镇职工护理保险基金,每月月底以当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记入比例划转0.2个百分点的资金量的2倍为标准,从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以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按0.2%比例从医保统筹基金划转,同时市财政每年从福利公益金划转2000万元;此外,试行第一年从福彩公益金中分年度划拨1亿元作启动资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设立专门部门统一管理、分账核算城镇职工护理基金和城镇居民护理基金。护理服务形式包括:居家护理,简称“家护”,即护理服务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家中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老年机构护理,简称“老护”,即入住老年护理院(或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接受医疗护理服务;医院老年病房专业护理,简称“专护”,即入住二、三级定点医院设立的专护病房接受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社区巡护,简称“巡护”,指护理服务机构(含村卫生室)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家中提供巡诊服务(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护理保险受益人群是:因年老、病、伤等失去自理能力需接受护理的参保人。申办流程:参保人申请———护理机构评估与网上申报———社保经办机构核准。报销标准:护理保险不设起付线;参保人接受“老护”和“家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6%;在定点医院接受“专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0%。

(二)制度效果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初步构建了“医、养、康、护”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有效破解了广大失能、半失能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现了“患者减负担、医保少支付、机构得发展”的多方共赢目标。

1.缓解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长期医疗护理保险通过风险共担和资金调剂的方式,以较高报销比例分担了高昂的长期医疗护理费用,减轻了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从实际结算情况看,医疗护理保险三种服务方式平均个人负担比例仅为8.9%(含统筹外自费),只有普通住院的三分之一[2],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

2.提高失能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使失能、半失能群体规模越来越大,随着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老人尤其是独居和失独老人可以享受到专业、完善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改善了老人生活质量。

3.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发展

首先,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有利于老年患者在二、三级医院与定点护理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分流,从而增加了定点老年护理机构床位,同时定额包干制的结算方式也为机构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通过暂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协作的方式,可以促进中小养老机构的发展。最后,减轻了三级医院承担老年医疗护理任务的压力,有利于大医院将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用于救治疑难危重病人,实现功能归位。

4.减轻医保支付压力

在护理保险产生前,老人为接受长期护理服务只能住进医院,“社会性入院”产生的巨额护理费用导致基本医疗保险支出急剧上涨。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后,这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申请长期护理保险获得相关服务,其平均床日费用60多元,而同期医保住院平均床日费用1000多元,是护理保险床日费用的16倍;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日均费用4600多元,是同期老年专护病房包干床日费用的23倍。假如没有护理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将支付高昂的费用,对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带来严峻挑战。

(三)存在问题

青岛市的试点之所以在护理保险前加了“医疗”二字,一是因其基金主要从医保划入,不宜支付生活照料的费用;二是基金规模较小,只能支付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护理费用。因此,这次试点并不是完整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

1.上位法存在立法缺位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系全国首创,由于缺乏社会保障上位法体系的依据,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保险体系,使其只能依附于医疗保险制度,用医保基金来支付护理服务的费用,而不能有独立的筹资模式,从而决定了其支付范围和服务主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筹资方式缺乏独立性

正是由于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缺乏上位法的支持,必须依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支付范围、服务内容需在医疗保险制度的范围内,因而缺乏独立运作的空间。从长远来看,随着老龄化愈发严重,失能、半失能群体将越来越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能够承受更大的护理支付压力,而如今依附医疗保险基金的模式必然无法承担“银发大潮”带来的医疗护理需求。

3.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有限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基金主要从医保划入,因此只能支付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护理费用。但是无法自理的老人不仅需要医疗护理,也需要一般的生活护理、家政服务,这些已经在很多实施护理保险的国家中成为了现实,而且也是护理保险的题中之义。因此青岛市的试点并不是完整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并没有实现护理内容的全覆盖。

4.护理分级缺乏明细标准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尽管依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来评定老人的失能状况,即分为自理、半失能与完全失能三种,但分级仍不够细化,不仅没有细化老年护理的具体需求,而且也没有对护理服务的收费标准进行科学分层。

5.保险经办人员严重不足

护理保险实施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承担基本医疗保险业务之外,新增了护理保险经办业务,使经办人员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以负责市内6区“家护”和“老护”经办业务(这两项业务是护理保险的主要业务,接受服务人数占护理保险在床总人数的96%)的青岛市社保局医疗保险社区处为例,目前共有13名工作人员,其中外聘5名,需要管理的医疗保险签约人员为160万人(包括门诊大病、门诊统筹和护理保险),经办能力明显不足[3]。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

1.保险定位

2005年国泰人寿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开启了我国大陆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序幕,然而十年来该险种一直处于供求双冷的尴尬境地。单纯利用商业保险形式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瓶颈主要在于:一方面,随着投保者的寿命延长,此类保险产品成本较高,在相关数据掌握不充分,特别是对持续照护期间及照护等级变动等精算因素无法合理估算,保险机构将面临较高的费率风险,高成本高定价的商业保险难以维系;另一方面,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风险,基于信息不对称、逆选择及道德风险等因素的考虑,个人或市场无法分散其风险[4]。因此,需要调动社会资源,构建以社会保险方式为主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青岛模式为突破口,逐步推广,使护理保险覆盖绝大部分人群,保障老年人最基本、最必要的护理需求。

2.参保对象

保险对象的界定应遵循“社会连带互助”、“风险共担”、“大数法则”等原则。中国是失能老年人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00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老年人总数的6.05%[5]。由此可见,失能已经成为我国一项社会风险,并非个人或家庭所能承担。而社会保险本质上是处理社会风险的一种社会互助行为,因而可以采用护理保险借助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规定对符合医疗保险的参保者同样要参加护理保险,即社会成员共担所有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的费用损失风险。

3.基金筹集

社会保险的原则是风险共担,其实现形式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但考虑到我国企业已面临五险一金沉重的支付压力,暂不提倡专门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费可以来源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原因在于:首先,个人医疗账户制约道德风险和应付老龄化作用有限,设计的目的难以达到;其次,根据卫生经济学理论,个人医疗账户不利于社会保险;再次,可能产生资源浪费和抑制消费。总之,个人账户型医疗保险具有明显的健康和资金支出两方面的负面作用[6]。从国际经验来看,长期护理保险费率的合理区间为0.2%~2%[4]。因此,目前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比例完全可以负担起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费。而城乡居民护理保险费则以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为基数,财政和个人各承担50%,东部地区由省、市两级财政分担,中西部地区由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负担,其中中央应提取一定比例的财政调剂金平抑东中西部间的差距。对缴费困难群体,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保费。

4.财务机制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宜定位于现收现付制,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的主流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现收现付制的财务处理比较容易,长期护理保险精算涉及因素较多,设立初期在相关护理成本和费用数据尚未充分、未来健康趋势掌握不足的情况下,若追求长期的平衡,在精算上具有较大的难度,容易陷入基金失衡的财务危机。同时,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有别于医疗风险和养老风险,并不存在风险发生的必然性。此外,只有当利息率至少高于GDP及总收入增长率时,基金积累财务制度才会比现收现付制度更有效,否则,基金制度是无效的[7]。2010-2012年,我国金融机构法定存款活期利率平均为0.41%,五年定期利率平均为4.91%,而GDP年均增长率为9.29%,因此若现收现付制度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基金制度也无效,反而带来投资运营风险和保值增值压力。

5.受益对象

理论上,有护理需求且达到相应护理标准的参保对象均应享受护理服务或费用补偿。然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解决的是老龄化背景下严峻的失能、半失能等社会风险问题,因此受益对象主要是65岁以上有真实的、必须性护理需求的老年人,这种“护理必须性”是建立在老年人行动能力评估标准之上的。同时考虑到“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也应涉及65岁以下参保人群,其获得护理保险给付的条件是患有初期痴呆、脑血管疾病等老化而引起的疾病,包括肌肉萎缩性硬化症及因初期老化的痴呆等疾病。

6.待遇给付

在给付方式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以提供护理服务为主,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则以提供现金给付为主。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缺少的是照顾护理,因此只提供护理服务,禁止现金给付,也符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目标。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很多老年人基本生活存在困难,护理服务对其来说是一种“高档”消费,此外,这些地区的护理服务机构还很缺乏,因此宜提供现金补偿。在服务类型方面,应该以居家护理为主,社区护理为依托,机构护理为支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在护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报销比例实行弹性原则,即国家划定一个范围,各地根据经济实力确定一定的比例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需求,同时按护理服务等级明确赔付限额。

7.配套措施

(1)构建老年护理保险法律体系。加快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立法进程,可以以现有的《社会保险法》为依托,在长期护理社会保险试点地区率先出台《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条例》,待条件成熟时,对《社会保险法》进行修正,将“老年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单列一章,对老年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运营管理、缴费比率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此外,有步骤地出台与此相配套的其他单项条例与法规,形成比较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险法律体系,实现长期护理保险法制化、规范化运行。

(2)健全护理机构、强化护理队伍。只有拥有足够且设施条件较好的护理机构和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才能促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护理机构发展壮大,一方面,政府应简政放权,鼓励民间资本、非营利组织等进入护理机构的建设领域,在土地划拨、福利规划、税收优惠、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鼓励现有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和残疾人托养机构与相关医疗机构合作,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体系。为增加护理人员数量,提高其素质,首先,提高工资待遇,落实“持证上岗”政策,根据照护人员的服务时间和质量为其提供职业晋升机会;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等级,使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再次,通过建立护理培训学校或设立护理专业,分层次培养较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并大力发展大学生等各类志愿者队伍为老年护理提供服务;此外,注重对家庭成员普及护理知识。

(3)制定科学、全面的老年人行动能力评估标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需要达到相应护理标准才能享受,且不同的护理级别关系到护理保险的服务内容和相应的给付保险额。因此制定科学、全面的老年人行动能力评估标准至关重要。首先,在评估指标设计上,借鉴“劳顿—布洛迪量表”,将评估指标分为日常生活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利用工具能力两部分。其中,日常生活行动能力指标为行走、洗澡、如厕、穿衣、进食和梳头刷牙6项;日常生活利用工具能力指标有8项,包括使用交通工具、购物、做家务、做饭、打电话、自理经济、服药和洗衣。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在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加入自我评估。专业评估可以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但是往往难以检测老年人某些生理机能的细微变化,因此需要通过自我评估予以补充。最后,将初期检查和定期检查有机结合。初期检查是失能老年人享受护理保险的重要依据,但鉴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具有反复性,因此还需进行定期检查,实行动态跟踪机制,从而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状况。

(4)发挥商业保险机构作用。为降低制度推进成本,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提高制度运行效率,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负责长期护理保险的具体运营。商业保险机构的职责任务主要集中在受托管理运营,同时辅助主管部门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需要的相关服务。例如,在保险条款设计环节,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参与医保项目的实践经验,增强长期护理保险条款设计的科学性;在制度筹建环节,利用保险机构现有的服务人员和网络体系搭建经办服务网络,降低制度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在运营管控环节,借助保险机构成熟的费用内控机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与保险机构共同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营过程实施过程监控,强化对护理费用和护理机构的约束和监督,有效控制长期护理成本,实现长期护理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利用保险机构的集中化、一体化运营平台,实现参保群体享受到均等的长期护理保障服务,消除制度的碎片化。此外,保险机构通过与政府合作,在获得更全面、更详细的历史数据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创新产品设计和服务,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护理需求。政府则出台税收优惠措施,对经营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的机构减免所得税;个人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保费给予税前列支。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传统的家庭照顾模式又面临挑战。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边界不清,带来过度住院问题,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压力。建立老年护理制度,成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2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的设想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6给付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2.7相关措施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超级秘书网

卫生和民政部门需要联合制定护理事业发展计划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专业设施护理总量、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名册。兴办一批专业护理机构,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开办民营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总量。其次增加专业护理人员,与卫生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三,鼓励家庭护理,发展和培训非专业护理人员,推广“时间储蓄”概念,增加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发展NGO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多种护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5年之内,做到2.5公里半径内都设有一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社。

医保部门根据护理机构的运营情况将其纳入护理保险定点机构中,其中专业护理机构、民营护理机构、非盈利性护理机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可按照服务范围、护理等级按比例进行医保支付。对参加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包括家庭成员、义工,由社区计量考核计人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10篇

1香港特别行政区医疗政策对专科护理发展的影响

香港的医疗采取双轨制度,既有公营也有私营,其中90%住院患者接受公营(即医管局)服务,医管局也承担了公共卫生服务。香港医疗服务呈三层架构:包括基层医疗、中层及第三层医疗(住院服务)和廷续医疗服务。而香港的医疗政策不会使市民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照顾。由于香港公营医疗服务占住院人数的90%,同时并兼顾了延续医疗,也代表了香港的专科护理不只扎根于医院,必须走出社区,跟进出院患者的持续照顾和提供基层护理照顾,落实“治未病”的理念。

2香港骨科护理专业发展的方向

面对医疗科学的急速发展,香港骨科医疗服务也紧随其后,乃至于服务文化也面对着不少的挑战。

2.1应付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随着社会趋向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医疗从医院走到社区,翻开了骨科医疗和护理的新篇章。

2.2确保医护服务素质及安全医疗科技日益发展,治疗趋多元化,迈向高新医疗技术的发展。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有更高要求和期望,为骨科护理迎来新的挑战,骨科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时配合新科技医疗的临床护理需要,更须深入了解骨科相关专科的治疗和预防,为患者作出适当的护理和防预措施,以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合理需要。而这也推动了骨科护理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

2.3欠缺具骨科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随着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不单选择的学科增多,在医疗护理行业内,各专科医护人员需求日渐加大,护士在专科的选择多了,造成了行业内外的竞争。要留住有足够骨科专科知识的护士,骨科专科培训与专科护士的职能发展是挽留人才的两个重要措施。

3骨科专科护理需要发展的因素

3.1患者服务方面骨科患者服务是需要由多个医护专业及专职人员(如理疗师、职业治疗师、社工人员等)组成的医疗团队分工合作,每日在临床照顾患者的骨科护士具有骨科专科知识和经验,顺理成章地成为患者的和团队工作的统筹者。骨科专科护士必须具有分析力、决断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管理能力,以平衡医疗团队的工作,为患者实施合理的优质护理服务。加入骨科专科护理元素,加强患者和家属对治疗和护理流程的信心,和谐护患关系,强化治疗效益,减少纠纷。

3.2护理发展方面专科护理发展为骨科护士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让他们更有目标地追求自我发展,提升护士在骨科护理专业上的素养,与骨科医疗能同步发展,以保障患者由治疗至康复的过程。

3.3骨科专业护理发展的目标发展骨科护理很重要,确立发展目标更是首要:①完善患者骨科专科护理服务;②促进骨科护理专业培训,作为专科护理成长发展的基石;③激励护士增长自我价值;④为护士职业发展做好长远的计划配合临床需要;⑤以有意义的专科发展挽留人才;⑥利用专科与管理知识,加强临床护理领导能力,充分发挥专科护理绩效。

4帮助骨科专科护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现代学术和管理支持发展

4.1信息科技发展平台利用临床服务的信息科技的设置,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数据平台以更有效支持诊断、处方药物、影像、病案和护理文件处理等,与私营医疗机构设置共享信息平台,更有利于患者的医事服务和治疗。

4.2推动循证医疗以科学数据及临床科研成果为基础,从而确定治疗护理成效和患者安全为目标,制定指引规范护理行为,让专科护理能清淅、有效地按临床需要提供服务,保障患者护理效果。引入临床审计更确保执行效果,并可藉结果寻求改善。

4.3设立临床素质保证建立患者安全的护理文化,使护士都清楚以循证医学和护理、实证为本作为患者的治理方案,统一临床常规指引,依据医疗机构订立服务评审标准,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使骨科护理服务向与国际接轨方向迈进,确立处理医疗投诉及医患关系机制,减少护患矛盾,增加患者对专科护理的信心。

5以骨科护理专科培训加强人力资源发展

人才是医院的重要资产,通过高阶和各副专科的骨科专科护理培训,巩固专业服务意识,以多渠道与员工沟通,使员工紧跟医院的专科发展方向,确立医院文化,可促使人才留任。由一个权威和具声誉的机构如专科学院、医管局等承办专科护理培训和考核,令社会和专业人士接受这统一和具水平的培训课程。

6香港骨科专科护理培训现状

6.1骨科专科护理培训的目标与专业发展是相互配合的:①提供更深更广的骨科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以配合日新月异的临床医疗和患者治理的需求。②除科技外,培训更需加入人文、管理、社会等知识辅助临床需要。③培养具内涵的骨科护士:有成熟心智、阳光心灵、视病犹亲的关爱、积极求知、以良好沟通维持医护团队精神,从宏观多角度分析并接纳不同的治理方案。④让学员明白自己的定位、价值,令他们接受培训后随着知识与技术的增长,在临床工作更自信、有安全感,令人信服。

6.2骨科专科护理培训的内容我们以分阶课程提供不同程度的护士培训。见图2。

6.2.1初级骨科护理课程初进入骨科专业的护士,无论注册或登记护士都可学习初级骨科护理课程。内容为骨科的骨干知识和技术,让学员有基本学术知识支持临床工作。课程授课20小时,内容包括了基础的骨科护理知识和技巧。

6.2.2高级骨科护理课程这是让有志于骨科专科护理发展的护士参加,要求学员在骨科部门最少有三年工作经验,完成初级骨科护理课程、评核范围要求,学习前需已接受核心专科培训,且经部门经理推荐。理论课程课时超过88小时,课程结束后便进入6个星期临床培训,在认可的培训中心导师指导下完成。最后经考试,个案研究报告评核等合格才可以获得证书。课程包括较深入的一般骨科护理和手、足外科,脊椎、关节置换、创伤科,运动创伤和复健科等专科护理。让护士能吸纳多元性的骨科专科和安全的护理。

6.2.3其他深入及辅助的课程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管理等都是重要的辅助学科。而骨科亚专科护理课程会是伴随骨科专业发展的重要培训方向。

7推动骨科专科护理发展新阶段——香港骨科护理学院

为持续倡导骨科护理专科进阶发展,香港骨科护理学院于2012年成立,目的是倡导骨科专科护理和临床实践进阶,制定专科标准、道德伦理,加强骨科护理专业诚信,为民众提供优质骨科护理照顾。与港内外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合作,专业交流,搭建信息平台,促进骨科护理科研和现代化发展。致力于骨科护士的持续专业培训,提高骨科专科护理的社会认可度。

8骨科专科培训与临床护理职能的发展

骨科专科培训与临床护理职能是相辅相成的。骨科专科培训为临床患者提供了更专业到位的护理知识。同样的,骨科专科护士的职称,使同事与患者可清晰地辩别护士所持的专业知识,患者更乐意接受骨科专科护士为他们服务。香港医管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立骨科专科护士、资深护师职位和2011年开始推行的顾问护师职位。更确立并完善了专科护理团队的架构,让护士在自选的专科内可选择在管理或临床学术护理方面的发展,也深化和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8.1骨科专科护士香港普通注册护士完成高级骨科护理培训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有基础管理培训,年终工作考核良好,经部门运作经理推荐便可在医管局中央护理部登记成为骨科专科护士。临床上他会为患者提供骨科专业护理,以临床路径模式执行个案护理,参与科研和实证为本的护理。

8.2骨科资深护师(护士长)属晋升职位,有5年或以上临床护理经验且最少具3年骨科临床护理经验,持护理或有关学科本科文凭,具骨科专科护士资历及管理学文凭,若有相关硕士文凭尤佳。骨科资深护师是骨科病房内护理小组的管理者和督导者,除了负责复杂的临床护理,同时也负责向下属护士提供专业护理意见和监督执行。资深的骨科护师也是骨科病房的主管,协助病房经理计划、执行并监察病房管理的工作战略,参与骨科护理标准、规章和临床路径的建立。在学术上其是临床护理科研的领导和施行者,是骨科专科培训课程的骨干导师。职能是骨科专业护理元素占70%,管理元素占30%。

8.3骨科病房经理骨科资深护师若有二年或以上的管理经验,即有资格申请晋升骨科病房经理空缺,这属于护理管理发展职位。主要职务是带领病房内各级人员结合骨科和其他协助的医疗团队合作,为所属患者提供安全的优质护理。负责为下属护士及员工进行骨科专科和各项在职培训、相关的考核和督导,制定病房年度工作目标,倡导并支持临床科研。负责病房内外的沟通事务,协助骨科部门运作经理计划和执行部门发展事务,也须协助骨科顾问护师做好有关骨科临床护理的执行与发展。在职能方面,骨科专业护理元素占30%,管理元素占70%。

8.4骨科部门运作经理骨科资深护师持护理或有关学科硕士文凭,有管理学文凭,具10年或以上骨科临床护理经验并有最少5年临床管理经验,可申请医管局内各医院的骨科部门运作经理职位。这也是护理管理发展职位,统管骨科部门内各单位的护理管理工作,与院方中央护理部一起负责骨科部门护理和相关人手的招聘、专科培训、考核等人事事务。协助骨科主管部门的发展策略与战略,联系部门内外支持专科及部门,落实及督导监察效果,目标是为骨科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服务。与骨科顾问护师沟通合作以增进骨科专科教育和发展。

9骨科专科护理职能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患者服务的拓展,骨科护理专业除了在管理上发展外,骨科护理的专科发展更是急切。

9.1骨科顾问护师骨科顾问护师一职也于2011年开始推行。这是骨科资深护师晋升职位,骨科资深护师具护理硕士文凭及10年或以上骨科临床经验,并有管理文凭者可申请。业界期望骨科顾问护师可以为复杂的骨科患者提供跨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意见,令患者无论身处任何专科都可得到系统性、整体性的护理(由入院至康复,含出院后的家居护理)。从而缩短住院周期。骨科患者护理从住院延伸至门诊,甚至社区的照顾。延伸护理可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再入院率。于学术方面,骨科顾问护师负责领导骨科护理科研和临床应用发展,为骨科专业内各专科护理的培训划出框架。骨科顾问护师职位的确立使骨科临床护理架构更完整,护理团队内除了部门运作经理管理一部分外,骨科顾问护师分担了专科护理学术顾问、培训和发展。两者合作,各司其职,强化骨科护理和患者服务,令患者和医护团队更有信心。

9.2骨科护士门诊患者从住院至出院回家,不同的康复阶段按患者需要而有不同的护理。过去专科护理只限于住院,骨科护士门诊补充了患者出院后专科家居护理的空白,从身、心、社、灵多角度得到适时及适当的专科护理照顾。由骨科顾问护师带领骨科资深护师负责骨科护士门诊,除使患者得到整体护理外,适当的患者服务分工可降低医护团队的工作压力,更提升了护士的士气,加强他们对骨科专科护理发展的信心,直接留住人才。

10小结

在日趋专科化的医疗业务上,为了给患者提供优质而安全的医疗服务,骨科护理专科化发展是医疗团队和患者的诉求。骨科专科护理的发展离不开专科培训,系统的骨科专科培训需由社会和专业医护团体认可,配合适当的临床职位编制和合理的工作组合,使骨科患者在住院和出院后都能得到不同专业人员按临床路径提供的恰当适时的延续护理。骨科专科护理团队在部门运作经理和骨科顾问护师带领下,将迈进专科护理的现代化道路。

上一篇:旅游经济管理范文 下一篇:数字艺术课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