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05:33:02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研究目的:

1、了解社会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需要满足现状。

2、分析影响社会养老机构中老年人需要满足的相关因素。

3、了解成都市硬件设施较好的养老院供需基本情况。

研究意义:

1、为政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提供依据

联合国在 1928年通过并在全世界实施的“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为年长者提供健康照顾,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养老机构和家庭之间的适当平衡,国家和社会为弥补21世纪家庭养老的不足,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条件,并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有利的保障[1]。在老年人健康照顾方面,我国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推广社会养老意识方面的力度不够[3]。因此,通过对养老院老年人需求的调查研究,为政府对老年公寓开发商的政策、法律、方向做引导,以及对于老年公寓的服务质量做相应的规定和监督提供相应依据,同时也可以促进政府加强社会养老的推广和宣传,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稳固发展。 2、为社会养老机构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依据

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较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缺乏行业标准,普遍雇佣的是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临时工或是一些下岗女工。这些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专业培训,只是完成喂饭、送水等生活服务,无法考虑和满足老年人的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有必要进行本研究,为养老机构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3、为提高到养老院进行社会实践及志愿[文秘站:]服务的大学生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及指导

如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多,而且从以前的校园周边实践发展到深入各福利单位,特别是到养老院进行志愿活动。虽然如此,但是这些年大学生在养老院的志愿活动效果却并不理想,老人们的一些需求也未得到很好的满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老人们的具体需要,实践活动也成了自己的一厢情愿。为此,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目的开展能够为大学生到养老院提供高质量服务给予一些相关知识的方向性指导。

4、有利于拓展老年护理理论

我国老年护理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以老年护理为主题的文章绝大部分为老年护理经验、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等。面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来开展老年护理是老年护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面对老年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老年护理学应具备超前意识,加强相关方面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使护理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变化,满足老年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人民卫生事业的需求。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1、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国外老年人需求满足状况,有人运用Z~R需求框架模型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人们普遍把经济需求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需求及居住环境需求、活动需求、心理健康需求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Barbara 等人使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 对马萨诸塞州的门诊老年病人进行了社会服务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有生理功能需求的有49.48%,情感角色需求54.50%,缓解疼痛需求54.46%,心理健康需求65.74%,社会功能需求63.6%,保持一般健康需求的有52.50%,保持生命活力需求46.10%。

2、我国的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状况,台湾有学者对养老机构内居住的残疾老年人未满足的护理照顾需求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约有4.8%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这些需求主要有全范围关节活动、梳洗、营养教育、运输、信息等需求,影响这些需求未满足的因素主要有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水平以及健康照顾者的知识水平。1991年由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1994 ~1996年由华东师大等组织的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香港地区进行的城市老年社会服务的调查与研究等多类研究,但这些调查和研究大多偏重于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方面,专门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的调查较少。

3、发展趋势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2016敬老院社会实践活动(1)

假期,我回到家乡山东高唐县,开始自己大学生活中第一次社会实践,为了增强自己的韧性,接近并了解社会中最弱势群体,给他们带去吉林大学学子的热情和帮助,我将这次社会实践地点选在了高唐县敬老院,也就是高唐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正是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当代大学进行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这一周虽然有点累,可是我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更彰显了我们吉大学子,乐于助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良好风貌,赢得了周围人的好评,自己还是觉得特别充实。

高唐县敬老院是县民政局管辖下的最大的一个敬老院,这儿的老人全部都是孤巢老人,而且大多数年过古稀,身体都已经行动不便。他们迫切期待能得到更多社会的关怀 。我的出现使略显寂静的敬老院,一下子活跃了许多。尤其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年过古稀的老人听到我亲切的喊他们爷爷奶奶,都激动的要落泪,我的手就那样被他们握着,微笑并稍许心痛地听他们念叨着好孩子。从第一天进行实践,我就被这群老人感动着,刚一去,一位奶奶就拉着我去她那先吃点西瓜,每个老人都把我当做自己的孩子,这真是让我很激动。从院长那里我了解到每年都会有好几批大学生来这里进行志愿服务,老人们都很喜欢年轻人这些服务社会的做法。还以为老人拿着自己的党证,激动地告诉我,党的政策好,国家照顾才有今天这样的舒心日子。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实践任务,我还特地找到自己家乡的同学(现就读于山东省临沂大学),协助我完成这次实践任务。实践开始前,我首先找到敬老院院长了解本院孤寡老人的具体年龄和生活状态。院长告诉我们,住在本院的老人差不多都是年过70的,身体也大都有残疾,残疾程度各有不同。在我们实际实际建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行动不便成了他们生活的最大障碍。看到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痛心。没有太多寒暄,我就抓紧帮助他们。先从一位全瘫老人开始,酷暑中他无法行动,身体已经发馊,我拿洗好的毛巾帮他擦拭身体,边和他聊天,知道在敬老院中没有护理人员,生活全靠自己,像他这样的也是依赖大家的帮助才行。看到他住的凌乱的屋子,我帮他收拾,把他的尿壶倒掉涮干净,地擦干净,还打开窗子将异味发散出去。我忙着时,不经意间看到老大爷抹眼泪了,他哽咽的说,自己无儿无女,还没有过哪个孩子像我这样照顾他。我笑着告诉他,我是吉林大学的学生,来志愿帮助大家,我在这里就是您的孩子,国家培养我们大学生,我们就应该回报。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大家都认熟了,每次我刚进敬老院,大家就围上来,那种亲切的感觉,是我这次社会实践中收获的最重要的财富。短短几天,我成了大家的孩子。敬老院的大爷大妈也成了我牵挂的亲人。这是我又想到了那位大爷的话,你们来了,不图能帮俺们什么,只要能来,就是好孩子,就值得表扬。而我所想到的却是,这群孤寡老人这样真挚的话语,其实深深的表达了他们期待更多关怀,希望获得更多的心灵上的安慰。

事实上,这也暴露了我国农村养老的深层次问题,虽然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个社会特殊群体,他们年轻时曾为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晚年无依无靠的状况却让他们无法最大限度享受社会进步的福利。我看到,基层政府也已经越来越重视民生,开始逐年提高老人们的生活待遇。我从敬老院的大爷大妈那里了解到,这几年他们可以领到更多的政府补助。在敬老院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之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敬老院的餐厅中很少有荤菜,饭菜十分单调。这两年不仅吃肉不成问题,每逢过节,都要为老人们包水饺。当老人们说到这里时,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中午是我到餐厅看了一下,大家有序就餐,有说有笑,生活十分安详。

不仅生活上的补助增多了,老人们还告诉我,医疗卫生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今年政府为敬老院新增派了一位年轻医生,大家看病更方便了。而且每年都要为大家进行免费体检,这一点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称赞现在的政府为人民办实事。

这次实践中,我特地对住在本院的几个瘫痪老人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帮助,看到他们室内干了的水桶,我挨屋帮着他们打满水,他们无法正常行动,靠拐杖勉强可以动,帮他们擦拭身体,跟他们谈心,因为没法行走,他们对外边发生的事情格外感兴趣,我把自己在大学的趣事告诉他们,虽然交流起来十分困难,可老人们还是那么满足,我更觉得自己这次实践十分有意义,正是他们对我的这种依赖,我主动找到院长,要求把自己本来三天的实践计划改成了一周。院长欣然应允。

这次实践中还让我非常感动的是老人们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院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大家帮忙打饭打水,帮助收拾屋子,几个细心的大妈,还隔三差五出去买点水果,分给那些没法行动的老人。还有老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院子的空地上开辟出了小菜园,老人们这样说,闲着也是闲着,种点菜,大家吃着鲜。

尽管这样,我还是发现了敬老院的一些问题。我对此也为敬老院和上级民政部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部分寝室安排不合理,很多老人行动不方便,住的寝室却离洗手间很远,甚至还将一位八十多,视力很差的老人安排在了二楼;我将这个问题给院长进行了反应,院长说他也觉得不合理,只是老人住进来的有早有晚,住在一楼的老人都不愿意再搬到二楼去。我和一位住在一楼的大爷进行商量,终于说服他跟二楼的那位大爷交换寝室,在我离开的那天他们已经顺利交换,院长答应对其他不合理的安排进行调整。

2,敬老院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我所在实践的敬老院虽然已经安排了医生,但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这一点成为敬老院最大的缺陷。在这样一所敬老院竟然没有一位专门为老人服务的护士,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只能靠自己,这样老人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生活就很难十分的保障。我将这一点跟院长协商后,向县民政局写了一份情况说明,县民政已经协商要处理这个长期忽视的问题。

3,院民寝室的硬件设施落后,并且不齐全。最突出的是供水问题,年近八旬的老人还都得自己去二百米远的餐厅处去打水,万一逢雨天路滑老人的安全没有保障,还有敬老院防火设施不齐全,整个敬老院只找到五个灭火器,而且都安置在二楼,一楼没有安置,对此院长给出解释,一楼由于打水比二楼方便所以没有安置。我告诉院长这是很大的安全隐患,万一一楼起火没有灭火器后果不堪设想。对此,院长也同意只要下次民政拨钱,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4,虽然敬老院近年来物质生活有所提高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的亟待解决的一件事,虽然每个院民室都有一台大背头电视机,但大多数已经年久失修不能播放,这一点我直接县民政进行了反映,希望帮助老人修好电视,然后安排电影下乡走进敬老院,活跃敬老院的文化氛围。我还建议院长多订阅几份中国日报和齐鲁晚报进行传阅,还可以安排视力较好的识字老人,定期为大家读报纸,使老人们的生活不至于太过单调。

实践过程中,我对附近几个乡镇敬老院进行了调查,发现也都存在类似问题。只有一个由两乡镇联合成立的养老院,老人生活水平较高,我将上述问题总结后为县民政局写了一份建议信,希望对改善老人们的生活尽到自己的力量。在实践过程中,我思考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养老问题,在我所在的山东农村,家庭养老依然承担着重要责任,然而随着养老现实成本较高,实际上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较大障碍,而在身边的农村养老保险贯彻的并不彻底,农村养老也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实现这一步还有较长的的路要走。

这次实践中我培养了自己接近社会,感恩社会的心态,锻炼了自己的韧性,增强了自己助人为乐的生活习惯,认识到了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和敬老院老人们建立了良好的情谊,也使自己的这个假期变的更充实,更有意义。

最后我要对高唐县敬老院林院长及院民们能协助我完成这次暑期实践任务表达最真挚的谢意,同时我祝愿高唐敬老院老人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2016敬老院社会实践活动(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寻访百岁老人,学习绿色生活方式,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暑假实践小分队于7月12日抵达浙江省唯一的长寿之乡永嘉。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实践队队员提供医疗、走访村舍、寻访老人、探望养老院和敬老院的老人并学习这里的养生文化和绿色生活方式。

7月13日和14日,实践队在居住地附近的祠堂给当地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包括量血压、贴耳贴、推拿)和访谈。实践队队员在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彼此学习团队精神,相互协调与合作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活动中当地村民热情好客,送西瓜,送饮料,邀请实践队队员吃饭,实践队员被淳朴的民风深深感化。这里的农民不仅善良淳朴,而且劳动和学习,因此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7月15和16日,实践队相继抵达苍坡古村、丽江古村、芙蓉古村和林坑古村,走访古村落,寻找长寿老人,学习长寿文化。实践队队员走访了许多80岁以上的老人,交谈中得知,尽管世事沧桑、荣衰交替,然而古村落的生活文化恒常不变。耕读并重、恬淡安静、与世无争的悠久文化,让这里的老人生活的健康长寿。

与长寿老人的交谈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不仅有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都拥有一颗感恩、恬淡、知足的心。实践队走访过程中,意外发现浙江中医药大学李大鹏院士是本地人,并在XX年捐款380万元用于建设发展苍坡古村,这对于本校学生的暑期实践莫过于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这几天虽然劳累,队员们都很开心,表示不虚此行,工作生活都很充实,社会实践很有意义。这也是实践队来社会实践的目的,弘扬中医文化,传递正能量,同时接受社会再教育。

7月17日、18日和19日,实践队走访了2个养老院和1个敬老院,实践队员给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他们聊天,逗他们开心,场面是如此的和谐和温馨。 让大家感觉到了老人们是如此的和蔼可亲,也从中了解到老人是多么的寂寞,他们也多么希望得到儿女们的关注,真的希望儿女们能够多陪陪这些老人们,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这个物质泛滥的社会中,年轻一辈人的生活与工作也越来越忙,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便很少有时间能顾及到年迈的父母,加之还有很多没有子女照看的老人,所以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大量的内心孤独,晚年生活不如意的老人,这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大问题,他们需要这个社会的关爱,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的一份子,更应该发扬乐于助人和关爱他人的精神。我们有义务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走近老人,关爱老人。继续发扬我们的传统美德,多多关注那些无助的角落,关爱孤寡老人,用我们的双手为他们送去温暖,抚慰他们孤苦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对他们的爱和关怀。虽然,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至少我们的介入会给他们往日平淡的生活添加一抹色彩,让他们的生活少一份阴霾,多一份笑靥,也会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校园大学生暑假活动策划书汇总(共8篇))

在结束大学第一年的生活后,借进行暑期实践之机,我们人文晨晖实践队来到了金华市****敬老院中,在接下来的十天里,我们将与院中的老人们共同渡过。我队共8人,将在此期间开展各种活动,并进行各项调查。

二、活动主题:志愿服务敬老院

三、活动目的

1、对敬老院

①希望能给老人带来快乐,暑期愉快;

②我们的实践人员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老人能排解内心的孤独寂寞,让他们感受到的我们温暖和关爱;

③得出一定的数据和信息,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的话,将给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2、对实践人员

①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与任务

②帮助关心老人,养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习惯

③更好地锻炼我们的调研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和社会交际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完善自我;

④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关注社会上那些无助的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与不同的群体接触,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社会,让同学们更加关爱弱势群体,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服务群众的思想。

3对晨晖社

①弘扬晨晖精神,体现晨晖社团的爱心助人的精神;

②宣传晨晖社。

4、对社会

①在宣传活动中呼吁社会更加关注老年人这一群体,激起社会上有心人士的爱心,更多的关注敬老院;

②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和青年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③加大宣传,希望在社会上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④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大学生的优秀的品质与较好的精神面貌,让市民看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能够真正的唤起各界对老年人的关爱。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敬老院

六、活动对象

敬老院院内老人

七、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策划准备

1、活动会议的开展

(1)安排人员,负责人、联系人员(潘萍、李安)、策划(罗媛、杨凤)、记录(马新颖)、财务(朱飞凤)、宣传(车彩霞、蔡蕊、何秀琴)、调查(黄春苗)等。

(2)6月23日 初步调查 联系敬老院,提前一步,考察敬老院的情况,如食宿状况、网络状况、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工作人员等。

(3)进行活动前的准备,活动物品的购买等。

(二)活动时间及内容安排

6月24日 初步交流

(1)到达敬老院,与敬老院的老人们聊天,帮助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打扫卫生等,大家相互认识,了解老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状况等;

(2)充分了解敬老院的环境并教导如何和老人沟通等关于敬老院的培训知识。

1、日常活动

(1)早上锻炼或与老人散步;

(2)老人没事的时候或晚上,与老人聊天,聊天内容可以涉及我们所要调查的内容,采用谈心的方式,轻松进行;

(3)每日的活动记录;

(4)晚上睡前开一次集体会议,每日进行总结,和下一阶段工作的布置;

(5)协助工作人员,帮助照顾老人。

2、实践中的小活动

6月25日-6月29日 才艺大比拼

(备注 (1)队员五人共分五组,将老人们分为五组,其余一人与两位老人作为评委,剩下一人做为主持,一人做记录,活动包含一定幕后工作人员;

(2)每队组成后自行商议小队名称,设计小队logo,作为小队代表标志;

(3)每一轮的失败组要得到惩罚,具体要求由胜出组商量决定;

(4)每一轮的胜出者加一分,失败者减一分,其他组不扣分,每组有五分的基础分,最后胜出的一组有奖励。)

①折纸小游戏

以组为单位,派出两名代表,在规定的时间(15分钟内),进行折纸,时间到后立刻停止,有评委评比,哪一组的折纸最精致,花样最多,哪一组就胜出。

②“你出我猜”

五组中每一组出十道谜底,形式不限,可以是脑筋急转弯,也可以使一般谜题,标注每队标志,最后仍旧以两人为代表的方式。答题的一组在其他组的答题箱中抽取六道题回答,前三十题以轮流回答的方式,最后二十道题以抢答的方式进行,每题答题时间1分钟。答对加一分,答错减一分,不答不扣分。

③一句话故事接龙

五组抽签,抽中的第一组以一句话叙述一个故事,第二组以一句话延续这个故事,循环向下,限时一分钟,组内可任意商议,时间到达或进度受阻,停下来的那一组将受到惩罚,具体要求有其他四组商议。

④“定向运动”

原地摆放八个纸箱,分别写上八个方位,一人站在其中,蒙住双眼,按照主持人的口令做动作(事先写好的纸条),停下来后,根据自己的印象,猜测自己正前方的纸箱是那一方向。进行两轮。才对可获的箱中的小礼品,猜错受到相应惩罚。

⑤其他小活动等

6月30日 心愿大实现

让老人们写下说出自己的心愿,在合理范围里,实践队员分组进行,帮助老人完成心愿。

3、调查实践

(1)养老院内的调查

问卷调查:

①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原因

②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

③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条件

专项采访:

①老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感想

②老人们对进养老院的看法

(2)养老院外的调查

①人们关于如何选择老人的养老以及原因;

②人们对于老人的养老有何看法;

③社会对于老人的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等。

八、任务分配

1、活动前:采购人员2名(朱飞凤等)、布置人员2名李安、组织人员2名、指挥人员1名、记录人员1名(马新颖)。

2、活动中:分队带领人员5名,评委1名、主持人1名、记录人员1名(马新颖)。

九、经费预算

1、彩纸五叠,共10元;

2、奖品和小礼物,共50元。

(经费来源:晨晖社社费、申请经费、进行义卖等方式筹集的一定资金。)

十、活动要求

1、整个活动中:

(1)不要太热心,考虑到老人的自尊;老人的行动或许慢,但不代表让你帮助。

(2)注意穿着虑到老人的审美观念,不要引起老人从内心中排斥我们。

(3)要有耐心,懂得倾听。

(4)个人物品照管好。

(5)礼貌,敬语、尊称不能忘。

(6)一些过于私人的问题,尽量不要涉及。

(7)询问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

(8)我们去,不一定是教什么,有可能是学什么。降低自己的身份,态度谦恭有礼。老人若有什么特长,可以试着让老人教我们。

(9)注意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10)老人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2、活动过程前

(1)采购及布置应该尽量快速并且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注意安静;

(3)注意礼貌;

(4)安全第一。

3、活动过程中

(1)活动中要遵守规则,没有擅离职守的情况;

(2)随时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注意休息;

(3)活动时间与内容安排恰当。

4、活动过程后

(1)询问老人们对于活动的感受与建议,随时反馈,进行调整与完善;

(2)进行小结

①每位队员将自己每天全身心投入在活动后的感悟与认知及时在活动心得上反应,在活动结束后整理为个人的实践心得;

②开展小会,活动当天策划人员与记录人员就每天的活动情况做详细记载,并讨论第二天的具体活动事宜,做好分配;

③调查人员负责当天调查问卷的整理与总结;

④每天做好宣传工作,拍照、写新闻、发微博等,并选取质量较高的稿件向各大报刊投稿,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文 社会实践 教学方式

应用文是单位、个人在处理事务,沟通关系时形成和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章总称,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一、应用文教学现状

应用文成为中专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格式化的特点,也使之较为枯燥。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多采用的是:讲授基础知识例文示范写作训练课堂练习。这就使应用文教学存在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弊端。师生关系停留在传授者与接受者。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教师片面强调学生接受学习,忽视其认识主体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下,就导致“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知识掌握不高,知识迁移能力较差的现状,使应用文教学处于“瓶颈”状态,这就急需改革。

二、引入社会实践的意义

笔者大胆建议并尝试把这类文体的教学引入到社会实践中,优点在于: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中提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提高有个性的学习”。应用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正是打破“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实践尝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及效果,同时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对中职学生终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在1931年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根据学的法,学的法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共同的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这种思想运用到应用文学习中,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贯通,接受与运用相结合。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需求的是综合型人才。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在特定的情景下激起学生主动接触应用文写作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同时在接触社会中也可以开阔视野,学会获取、筛选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归纳、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同时可以在合作、交流、沟通中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四)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社会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学习,体会“生活处处有学问”。有利于思维的开拓,有利于日后步入社会的继续学习,加强了与社会的连接,也缩短了校园与社会的距离。

三、实践与尝试

(一)活动前的理论指导。要告诉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好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这番介绍目的在于引起学生重视,激发兴趣与热情,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每一个阶段活动前结合相应的理论教学,明确应用文每一文种的使用场合,写作格式,辅以相应的例文。

(二)组织及安排

1、分阶段设计活动。现行中专语文(基础版)的教材收录了不少应用文的文种。拟把它们整合成四阶段进行教与学,分类整合原则(1)由易到难;(2)由理论到实践;(3)活动范围不断的扩大:班校家社会。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条据、便条(课堂)

第二阶段:书信、启事、广告、新闻(课堂、家庭、校园)

第三阶段:计划、总结、介绍信、证明信(社会)

第四阶段:调查报告(综合)

每阶段的学习必须引入到实际运用中。例如:第一阶段的内容安排在开学初,学生在与各部门打交道时有机会接触到的条据,例如:假条、留言条、借条、收条、领条、欠条。第二阶段,教师节的到来,每每学生都想表达一下自己对老师教导的感激之情,正好利用这一契机结合书信格式教学,安排写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这既是教书又是育人。第三阶段,走出校园延伸到街村、社区。利用校附近的幼儿园、养老院作为学生实践的场所。具体内容由各组自定,整个活动学生反映积极,从一开始的电话联系、路线设计、计划草拟、介绍信的写作,最后结束时的总结。第四阶段,基于前三阶段写作训练已强化的基础上,安排调查报告的制作较为适时。

2、独立完成与分组进行相结合

内容较简单的文种如书信、条据、便条、新闻等可独自完成,而内容多,涉及面广,资料收集量大的文种如调查报告、幼儿园和养老院活动的计划、总结不妨采用分组进行,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及时跟进、评价、总结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师工作重点放在每个阶段学生出现疑难问题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像在老人院献爱心活动中,曾遇到不少学生胆怯,不好意思,畏难情绪。对此及时个别指导,问题的指出,增强学生信心,引导提高与人交往技巧的能力显得较为重要。

(三)注意事项

1、难度适中,呈梯级型发展。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易到难组织一项项实践活动,避免困难度过高伤了学生的热情、积极性。

2、阶段性要求的提出,职责范围的明确。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有必要指导学生分阶段完成,但要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对于涉及合作性的活动也要防止“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

3、鼓励个性及创新。在应用文写作格式有章可循的前提下,大力鼓励学生选择热点,焦点题材,主题尽可能广泛,反对雷同。分析材料时,也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

4、合理化调整师生关系。在一系列活动中,老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态度宽容学生,为学生思想与思维开拓解放提供前提。

四、收获与成效

应用文社会实践教学虽然还在尝试阶段,但已显示出魅力。在教学与生活的界限打通的同时,老师把主动探索,自主支配时间空间的权力交给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会怎样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在收集、提取、处理、分析信息中观察力也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开拓,写作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这一活动也打破了单一集体教学组织的形式,构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相信对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也起促进作用,体现了生命化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应用文写作》21世纪全国教育规划教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教育部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递进式 模式 老年护理 专业性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50-01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发展,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逐渐走向社会化服务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为此,护理的工作场所也不断扩大,这就要求学校扩展教育场所,从原来课堂教学和医院临床教学扩大到养老院、社区、家庭等。我院从07级护理专业学生开始开展以老年护理为中心的专业性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性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了递进式的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培养了学生为老服务的意识,体验了老年护理的特点,提升护生的综合素质,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内容

1.1对象

我院护理系07级、08级、09级护生共112名,自愿报名参加,其中07级28名,08级32名,09级52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0.59±0.82岁,每组6-8人。社区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社区及养老机构,其中社区22个,国办福利机构4家,社会办养老机构16家,城乡敬老院8家。同一组护生社会实践地点相对固定。活动时间主要利用自修课、双休日和假期。

1.2 “递进式”模式和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从大一开始,分为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层次,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不同年级侧重相应的内容开展活动。从走访慰问老人基础护理活动健康教育救护培训课题研究,随护理专业课程进展而不断深入,实践内容呈循序递进方式,形成多层次、多途径的递进模式。

第一层次,大一学生为参加对象,主要以社团志愿者活动形式,我院依托“共青爱心社”和“健康促进社”两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探望老人,与老人谈心、聊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购买物品,重要节假日还开展文娱活动和近距离外出活动。

第二层次,大二学生为参加对象,以基础护理组和健康关怀组的形式,基础护理组主要为半照顾、全照顾老人进行生活护理,包括清洁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对一般照顾老人提供生活护理指导,为老人进行血压的测量。健康关怀组围绕老年人安全问题、疾病监测护理、康复训练指导等开展,采用面对面指导、出展板和宣传窗、编写阅读资料等多种形式。

第三层次,大三学生为参加对象,以急救培训组和课题研究组的形式,急救培训组面向老年人、社区工作人员和养老机构护工、养老护理员进行,内容有老年人急诊现场处理、现场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食物梗噎急救等。课题研究组参与指导老师课题进行调查问卷和教育干预,在此基础上申报老年护理相关学生课题。

2.评价方法及结果

采用自编问卷,分两个层面进行调查,一是针对参加老年护理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科研兴趣的促进、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参加为老服务意愿等四大方面,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12份,回收率100%。另一层面针对实践活动基地和部分老年人,发放问卷280,回收250份,回收率89.3%。

3.分析

3.1 “递进式”实践模式提升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渐进式实践采用递进的方式构建三个层次的实践内容,符合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特点,形成“理论――实践――认同”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从多个层面锻炼自己、肯定自身的价值,渗透性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升护生的综合素质。

3.1.1提升了学习老年护理知识的兴趣。

3.1.2有利于培养护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1.3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3.2 “递进式”实践模式丰富了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是以课外形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将护理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性护理活动紧密结合,构建了多途径、多层次、递进化社会实践模式,丰富了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内容,使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社会实际,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富有内涵和深度,并能实现实践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教育,是培养护生综合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

3.3 “递进式”实践模式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

“递进式”实践模式增加了护生和老人之间的沟通频率,融洽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老年人更容易接受后续的健康教育、救护培训和课题调研,所以老人感到连续性的活动,不仅得到了亲情,也获得了更多健康保健知识。养老机构管理人员也认为护生近距离服务老年群体,愉悦了老年人的心情,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自护能力,同时,通过对社区社会工作者、家庭照护者和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救护培训提高了养老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体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理念,密切了学校与社区、养老机构的联系,为建立相对固定的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桂芳.中国老年护理人才的职业教育,社会福利,2009,(4):28-30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6篇

基于环境设计教学的社会实践性不足、课程评价较单一的问题,文章提出在课程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社会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为课程核心,建立起以社会综合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从而增强学生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使室内外环境设计课程模式更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模式;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室内外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和社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设计命题较单一,评价体系仅限于教师评价;设计课题作业的评估与社会实际的差距较大,设计专业缺乏社会意义。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性较差,在课题作业中体现的设计构思较为简单,设计范围狭窄,对于设计中功能因素的理解较为肤浅。从深层次分析,这源于学生对现实条件认识不足,一旦接触实际项目,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设计构思难以解决现实问题。笔者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设计学院访学期间,全程跟踪研究室内设计系大学本科三年级一个学期的studio的设计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完全基于一个社会实际项目,教学效果良好。设计任务来自一个实际的养老院旧楼室内改造项目。课程前期基本上是养老住宅的基础资料收集和基本概念认知的过程。在两周以后,学生要汇报总结对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再进行分享交流。学生进行项目实地调研也分为几个阶段的不同内容。首先是项目概览观察,然后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概览观察是对养老院建筑整体风貌特征的认知;测量主要针对具体实施改造的部分收集数据。第二次调研活动是对于第一次调研测量内容进行补充。第三次调研活动非常有意义,学生直接和养老院的老人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了解使用者。在设计过程中,被服务方定期参与到学生的设计讨论中,提出意见。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分析、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指导和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逐渐弱化。在学期末学生作业完结时,一方面,教师进行总体的课程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设计成果,通过评判选出待用方案,这一步完全取决于服务方,评价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为标准,而不只是教师的个人评判。这是在美国的设计专业里学生必修的一门社会服务课程,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和借鉴以改进教学。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应该跟随社会发展与需求进行必要的革新。文章主要探讨在高年级设计课程中直接进行具体的社会项目实践,采用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特定的目标课题,对特定地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对设计结果的使用预期进行系统性问卷调查,或通过访谈获得反馈;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创作设计方案;评价成果时,由学生小组之间互评,相关专业教师、授课教师、设计使用者等几方面综合评定。这样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设计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教学采用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的方式

1.由以往的虚拟设计课题转向社会实际项目的实践,实现教学与社会现实接轨

目前的室内外环境艺术教学中,大部分设计作业局限于教师布置的虚拟设计题目,尽管高校一直强调设计要结合社会实践,但是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课程中,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在开课期间没有合适的具体项目作为设计课程的实践练习,有了实际项目却不一定适合该年级的学生,等等。因此,目前设计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教学中真正将设计与社会实践结合,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本质。上文提到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学生做项目时必须以甲方意见和现实条件为依据,与教师的课题没有绝对的关系。一些院校以往的设计课题内容一般由教师拟定,设计构思的自由度比较大,几乎不用考虑现实状况,也基本不需要调研,如果需要调研,也只是对与目标内容相似项目的考察性调研。设计方案的形成主要基于学生设计思想与教师指导意见相结合的形式。针对这些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导入新的方法与模式,设计课题采用实际地段的实际公共项目,这样学生的设计从调研到构思再到最后的完善都要考虑实际现状。教师在此环节中,除了传授基本技法之外,还要重点讲授与设计课题相关的专业内容,引导学生调研、分析、与使用者沟通,尤其要引导学生认清设计项目的服务对象和实际需求,加深对实际项目的认识与理解,以转变学生在设计学习过程中的固有思维观念。

2.由个体完成课题作业到培养小组团队合作意识

在以往的室内外设计课程中,基本上是学生独自承担并完成设计任务,学生之间没有沟通,也没有形成设计的合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学生共同调研,互相评价设计方案,甚至可以互相修改方案。通过彼此深入地交换意见,学生可以锻炼学习组织能力,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3.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分析

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构理论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真正落实将理论课中的内容付诸设计课程实践。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条框,学生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理论知识。从调研分析、方案讨论到设计完成,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个设计实践单元的理论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在设计课程活动之中,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关联、互动,进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教师在设计实践中讲授理论,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设计实践中,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掌握理性设计的工作方法。

4.改变授课方式,促进教学有效展开

(1)由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型为以学生讨论、分析、辩论等探究形式为主的课题学习模式设计教学要突破以往教室里的方案讨论,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探讨受到局限。新的教学模式倡导把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构思推向社会,创建一个公共的评价模式体系,鼓励学生带上图纸、模型,在设计服务地与使用者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明确自己的设计意图能否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多种方式表现设计构思与方案在设计课程中,学生通常表现设计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考和分析,他们把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在设计课程初期,学生大多采用软件制图,以建造模型的方式进行初步设计,但实际上在讨论方案的初级阶段,运用此方法操作较慢,形式较为刻板,难以快速地表达设计思想。因此,教师应提倡学生在设计初步草图、草模阶段尽量使用徒手表达的方式,这样更容易推敲、修改方案,在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修改、调整,不断完善方案。在设计完成时,这一过程的图示表达可作为设计构思流程的展示,表现学生设计构思的发展变化过程。

(3)理论授课模式转变为分阶段、有目的的方式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环境设计理论的时间集中于课程初期,在课程的中后期基本以方案讨论和方案评价为主,这种模式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大部分课程。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处于“积食”状态,新的教学模式会帮助学生逐步“消化”理论知识,在学生设计的不同阶段给予其不同的知识支撑,教师依据不同的设计任务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实现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在设计初期的调研阶段,教师应多注重社会学、环境调查学等相关的学科内容;在设计构思阶段和评估阶段,可让学生接触有关环保生态、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环境评价学等。

二、构建学校和社会综合评估的设计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设计教学中,教师选择设计课题,学生进行设计制图、提交作业,教师依据图面问题、构思创意评定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教师的个人情感、主观偏好等因素影响教学评价。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起学校和社会综合评价的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在初期设计中,学生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在方案讨论过程中,社会服务对象可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在评价设计成果时,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使用者和学生都可以参与评价,这样就构成了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

1.促进学生在设计中体现社会服务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单向的评价机制往往会导致教师与学生对立的状态。依据设计专业特征,学生设计成果的价值难以标准化或量化地衡量。教师相对于学生或许有更多的经验,但教师的评价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局限性。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体系融入社会,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会设计的社会价值。

2.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设计的社会性意识

以往的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学生的设计构思、讨论方案的角度也局限于教师、学生的角度,通常只能形成一些理想化的设计方案。将评价体系由教师的单一判断转变为社会的综合评判,学生从调研阶段就要考虑综合性社会问题,学生的知识、经验、个人能力等都会在设计过程中逐渐得到培养。而设计个体或团队最终要接受使用方的评价,教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只是参与性地评价,只是最终评价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基于各个层面的反应,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受相关社会意识的培养。

结语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环境设计教学由以往封闭、单一、刻板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工作以协调、辅助、引导为主。同时,建立多元的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评价与反馈模式,弱化了师生二元对立的教学状况,在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革新的过程中,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设计教学满足社会需求。

作者:王晓燕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度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董黎.当前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建筑教育,2010(1).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7篇

在父母们的印象中,让孩子们早早接触社会实践,一则可以练胆,二则可以了解社会和生活,不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他们能帮孩子选的项目又着实不多:摆摊卖东西,去养老院福利院慰问,或者在家做家务。简单,易操作,又让父母放心。

但这些在我看来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

9岁的孩子也能操盘一个大项目

逢年过节慰问孤寡老人,通常是社区街道组织的活动,但一个9岁的孩子能不能自己组织?完全可以。

以前由社区组织,孩子们只需要去选好的敬老院露个面,与老人握个手,聊会儿天就可以了。但换成9岁的孩子自己来操作,怎么做?

作为监护人,父母或师长请靠边站,起到领队和提建议的作用就行。整个活动从策划到执行由孩子自己说了算。附近有哪些敬老院或者所在的社区有哪些孤寡老人?他们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性格爱好等如何?他们需要什么?需要准备哪些节目?需要拍照摄像吗?可以送给老人什么样的礼物?列出名单和清单,说服小伙伴们都来参加,一起准备节目,写发言稿,给老人们选购礼物……

当操作完这个活动,孩子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得开朗,富有同情心,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私任性,尤其是对爷爷奶奶非常照顾。因为他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也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所以真正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大工程,包括前期的筹备、策划――考虑好该去做什么,找哪些人一起去做等等;中间的执行――怎么落实,遇到突发问题怎么解决;最后的总结――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反省的地方都有哪些,下次该怎么做。

而一次社会实践,至少可以锻炼到孩子这几方面的能力:组织协调、自我表达、人际交往、环境适应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中国孩子照样能做高大上的实践项目

2013年,深圳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中学生小汪来到重庆,因为他的社会实践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做课题,主题是“关爱西部留守儿童”。在查阅了大量的西部留守儿童资料后,小汪和他召集到的十几名求精中学学生一起,到万盛区某镇的留守儿童小学展开了多样性的社会实践。

这个项目持续了近两年时间,孩子们也从高中生变成了大学生。他们最后拿到的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是惊人的: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辅导,并找出已有辅导方式中的一些漏洞;他们组织开展了多场爱心义卖义演活动,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进行了调查走访。当离开这所小学时,学生们还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留守儿童建了一座小型图书馆。

以前一说到社会实践,我们就会想到美国孩子,觉得人家的活动丰富,有航海、橄榄球、篮球、登山、探险等主题,可以组团去拜访量产明星的好莱坞,能参观警察局、消防队甚至军营,还有当义工帮助社区打扫卫生、去医院照顾病人,到动物庇护所照顾小动物,到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或者用油漆刷陈旧的建筑物……

但如果真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反对。

有一次开家长会,有家长问:能不能让孩子辞去学生会的工作?太分心了,万一影响到升学考试怎么办?于是我们让学生会的孩子自己来说服家长,把家长们辩得哑口无言。

中国孩子的社会实践内容早就超出父母们的经验认识。以学生会为例,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都庆幸自己有过一段在学生会工作的经历。学生会是做什么的?管管做清洁、监督早晚自习和执行老师的命令?都不是,它已经“自治”了:负责组织各类校内外活动,管理各个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和舆论,甚至能和校领导直接对话叫板。

有个叫小娟的学生,不是特别外向的孩子,成绩也平平,但她心细,考虑事情特别周到,后来高年级的学姐主动邀请她加入学生会。进去后如鱼得水,因为她找到了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

一旦才华得到肯定,孩子的自信就会大涨,自信一涨,各方面表现自然越来越棒。从这个角度看,在哪里实践不重要,是否能把所学变成所用、切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才更重要。

学校和父母要分工

既然理论和实践要结合,那学校和家长也要合作。

学校负责任务,因为实践要和学习程度以及知识储备水平匹配,这是学校在行的。我们会一些符合孩子年龄、兴趣的任务,比如生物培育、物理运用与发明、人文历史调研等。

学校还负责验收成果。这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有压力有竞争的氛围,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让孩子肯定自己的付出,觉得这是被外界认可肯定的。

家长负责什么?一是建议。他们要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提供一个思路,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二是监督和鼓励,因为孩子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觉性还在培养过程中,很容易被挫折感打败。三是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如一些人力物力资源。

但父母所负责的最重要一点,是放手和放心。比如当孩子选择去街边摆摊售卖物品时,担心孩子受挫的父母不但会帮孩子运送物品,还会去帮忙售卖,甚至帮孩子拉客。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8篇

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确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思想引领、学术为魂、育人为本、校企双赢。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以企业对人才数量、岗位以及能力的需求为核心,以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实现企业对人才的最佳需求和高等院校学生的最佳就业,达到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双赢。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以我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育平台,以我校的教学实验中心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指导,双方共同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承担教学工作(理论与实践),共同商讨制定课程设置和实践计划,定期邀请养老行业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企业作为专业实践基地,从而形成校企互动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五位一体即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教师到企业进修、校企课程共建、学生到企业实习和企业专家进课堂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

1.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2.1建立老年护理实践教学基地我校与鹤童养老集团、天津市养老院、天同医养院以及学府社区医院、天津大学社区等坚持互利互惠、多向互动的原则,签订合作协议,并于2013年10月13日在鹤童延安医院成立了“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附属护理院”,制定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基地的建设标准,以此作为一切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基准点。在社区医院和养老院精选3个单位,建立了校外老年护理教学实训基地,通过对带教队伍的培训,形成了具有校企共建特色的“双师型”临床带教型模式。

1.2.2“双师型”老年护理导师队伍建设我校对老年护理专业方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体现校企共建的专业特色。聘请养老机构行业及知名护理专家作为老年护理专业实训课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型”师资队伍,行业护理专家讲授操作技能,校内教师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入本科老年护理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互补。在养老机构临床见习及实习中,构建了“双师型”导师制,即每位实习护生都有校内、外的两位教师同时带教。各基地均有通过严格选聘的校外导师,经过进阶培训,校内教师到养老机构进修,不断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解决了本专业方向自身“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同时也弥补了目前高等护理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双师型”导师制可以取长补短,通过校内外教师的密切沟通合作,获得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丰富的教学素材,提高老年护理实训教学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项目”的完成,使教学更接近真实环境,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知识、能力与专业素质同步提高的目的。

2创新课程体系,开发系列新课程

2.1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课程设置特色:构筑“三位一体、四加强”的特色老年护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包括:整合相关课程,形成老年临床护理、老年人文社科及中医特色为一体的护理教学体系。“四加强”体现在:加强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与整合;加强基础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加强中医护理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主干或主要学科基础包括:护理学基础、老年医学基础、老年人文社会学科及康复保健等。主要课程分为:护理学基础、老年临床护理学、老年人文社会学科以及康复保健4个课程板块。

2.2以生态学为视角的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符合其发展规律。对于教育系统中的课程设置而言,有人指出它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行动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2.2.1“整体性”与“共生性”原则的应用老年护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方向具有其自身的内涵,既有严谨的理学属性又有广博的人文属性,重点是要把目光放在“人”上,注重人的塑造与培养,进行“全人”教育。除了基础的护理学理论和操作技能,通过课程还能够锻炼和加强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与融汇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通过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开展,特别是隐形课程,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针对老年护理专业方向,无论是增加新课程还是缩减旧课程,抑或优化组合原有课程,均需要在整体上注意知识的广度,对个体注意研究的深度,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课程纵横衔接,所有课程都有铺垫与承接的关联。基于课程之间的共生性,在课程设置上以点带面,以核心课程带动其它课程,形成良性教学链。

2.2.2“互不干扰”与“互助互利”原则的应用“互不干扰”是指个体在实施利己行为时不应对其他个体和整体施加有意的干扰,这样才有利于群体竞争,才能使彼此都得到发展。将《老年临床护理学》进行重新整合,把临床护理课程的内容与之进行协调,将原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及妇产科护理学中已有的老年常见病填充到《老年临床护理学》当中,使老年临床护理学课程板块更清晰,内容更丰富。这一原则看似与“互不干扰”相对,实则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即每个个体在独立的同时又能与其他个体互惠往来,共同获得健康持续发展。

2.2.3“动态平衡”原则的应用生态学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课程,在一定总量的课时下,其学时分配、内容选择、课程分布和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要保持动态平衡。增加老年人文社科类及实训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比重等,均体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医学课程与人文类课程之间在课程建设中的动态发展轨迹。我校开展嵌入式实践模式,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在课堂教学为主的阶段,还突出老年护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开设《老年临床护理学》、《社区与老年护理学》、《中医老年养生》、《老年院管理》以及《临终关怀护理》等课程,彰显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特色。

3“嵌入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及实施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老年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创新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行业资源优势,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机制。在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建设中,实行的是“嵌入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连续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每年均有2~4周的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养老机构见习、实习,使老年护理社会实践坚持4年不断线,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养老机构需求的无缝对接。

3.1“嵌入式”课间见习在理论课程中嵌入见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途径。每学期安排2周的“基础护理学见习”,内容是《护理学基础》课程中讲授的全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进行《社区及老年护理学》课程前和课程中,以志愿者和课程见习的形式,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机构见习。内容包括社区基础卫生保健服务、健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围产期保健、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以及社区居家为老服务等。这是建立在“感性导入思维”前提之下的一种实践模式,学生带着新鲜和好奇的心理接触临床,并带着更多的问题回归课堂。嵌入老年护理技能实训,在第4学期开设时的《老年护理实训课》,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老年人清洁卫生、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意外伤害的护理等,与中级养老护理员的技能操作相对接,体现其职业教育的范畴。

3.2“嵌入式”老年护理技能大赛围绕老年护理综合训练,融孝道教育为一体,以情景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从2013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老年护理技能操作大赛”,内容涉及基本护理、老年常见疾病护理、老年康复护理、社区护理以及护患沟通等技能,于每年“5•12”护士节前在三年级老年护理专业学生中展开,从初赛到决赛做到学生人人参与,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并担任评委。此赛事已成为我校“5•12”护士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性渗透、触合性学习与训练。组织“老年护理技能操作大赛”,以竞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组织协调等综合性能力。3.3“集中式”临床实习“集中式”临床实习有两种:1)每学期18个教学周中,理论课为14周,实践课为4周,安排到各医院、养老机构或社区卫生机构实习;2)最后一年共9个月的临床实习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综合医院实习7个月,目的是达到培养目标中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第二阶段为安排老年护理专业定向或顶岗实习2个月,目的是达到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为专业就业搭建平台,提供方便。

4小结

本研究通过探索办学模式,积累并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了规范的老年护理学课程体系和教学与实践体系。结合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研究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形成先进的老年护理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使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知识转移、企业创新和校企双赢。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实现了我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信任合作,双方都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既有利于企业开展各项活动,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

上一篇:社会实践交流会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会实践部个人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