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转型范文

时间:2023-03-13 22:57:58

新媒体转型

新媒体转型范文第1篇

去掉了浏览器的框框,显然是扩大了UC的业务空间。在UC新的品牌升级计划中,“UC浏览器”升级为“UC”,将形成以内容分发、资讯聚合为基础的产品矩阵,向平台化方向发展,并衍生出数据驱动的独立资讯应用“UC头条”,转型成为“大数据的新型媒体平台”。

“我们觉得将来用户需求分两种,一个是平台型客户端,第二种是垂直型客户端。”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UC总裁何小鹏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用户习惯,因此UC主要对应的是平台型客户端,而UC头条、书旗(在线阅读)等则为垂直客户端,形成“平台+垂直”的布局。

在UC应用的主页上,只要向上或者向下滑动,便可进入新闻资讯的页面,UC头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此,何小鹏解释道,未来,UC头条的流量主要有三大来源:第一,UC大平台;第二,UC头条独立客户端;第三,UC头条的合作伙伴。

根据目前UC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月活用户超过4亿,其中UC头条月活用户超过1.1亿。而UC的目标是,在资讯领域做到行业前两名。凭借着UC浏览器多年的用户积累,其很快也在资讯类产品中崭露头角:据艾瑞咨询的《2016新闻资讯渠道价值研究报告》显示,在2016年7月最后一周,UC头条的日活用户达到了4158万,短短时间就进入了日活用户大于2000万的第一阶梯,成为了一匹半路杀出的黑马。

UC的底气,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阿里系的资源优势。2014年6月,阿里全资收购UCWeb,估值为43.5亿美元,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并购。

何小鹏坦言,不同于浏览器工具时代的被动转型,这次升级转型“非常主动”:“在阿里收购UC后,我参加相关的内部会议,他们关于内容和数据的思考,对我有很大的冲击。”

近年来,UC通过打通阿里大数据资源,构建了相对完整全面的数据基础,涵盖阅读、搜索、电商、视频、地图、应用、游戏等,用户的购买行为、阅读行为、下载行为、路线行为等等。基于此,形成因子更全面的画像算法体系,在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推送上进一步提升。

阿里系资源对UC内容的支持还包括商业化,这对当下的内容创业热潮来说相当重要。UC表示,将持续为内容生产者服务,并将内容赋能优势倾斜于他们,“让才华与商业机会相遇”。

在2017财年的第一季度财报中,阿里将UC划归到了“数字媒体和娱乐业务”,即大文娱。财报称,集团梳理了大文娱战略,将相关业务整合至大文娱板块统一管理,相信这一整合带来的协同效应将促进该板块发展及未来增长。

新媒体转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央媒 媒体转型直播

201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三大央媒同时推出了自己的直播产品。一个是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发起的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另一个是央视新闻打造的融媒体新闻平台――央视新闻移动网;还有新华社推出的“现场云”。而三大直播产品上线的时间正逢“2.19”讲话一周年,他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三大央媒选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直播产品也是对高层促进媒体融合的一个回应。

事实上,三大央媒试水直播是在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救。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和媒体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媒体面临着用户减少、人才流失、盈利薄弱等困境。根央视市场研究的监测数据,2016年上半年,电视广告收入同比下降了3.8%,报纸广告收入下降了41.4%,期刊广告收入下降了15.6%。①技术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衰弱不仅出现在中国,国外的传统媒体也如此。皮尤《2016美国新媒体研究报告》中提到Facebook、Google、Yahoo、Twitter等平台成为了内容分发的主要渠道,将新闻集成它们的产品,这些公司也取代了以往新闻媒体的角色。②在新的传媒生态下,传统媒体亟须做出改变。

此次推出的三大直播产品是在移动化、数字化和社交化背景下媒体的一次变革,无论是在内容生产、渠道分发还是在用户互动和用户体验上都力图有所突破。

一、从传统电视直播到移动视频直播

直播是指在现场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而同步制作和信息。③直播对于媒体来说不是一个新鲜的词。直播最早始于广播,是音频直播。之后直播进入电视领域,早在1958年北京电视台就曾首次尝试直播,但后来由于技术所限和政治需要,“直播”被“录播”所取代。电视直播在中国真正得到重视是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称这一年为“现场直播年”。④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连续进行了72个小时的电视直播,其“真实感”和“画面感”让观众感到电视直播的魅力无穷。

后来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升,直播的技术壁垒减少,直播操作更加简单且成本降低,移动视频直播时代到来。像新生的快手、美拍等直播软件的繁盛,使得只要有网络和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直播。

移动视频直播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电视直播而言,首先是互动性更强,互动手段更加丰富。电视直播还是单维的观看,观众和直播中的人物和事物是割裂的。而在移动视频直播时代,此时的观众已经不仅仅是观众,而是直播内容的消费者、参与者甚至是生产者。

其次,从直播内容上看,电视直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仪式性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另一种是事件性电视新闻报道。其中仪式性电视新闻直播往往与组织或政府的形象传播联系在一起,例如香港回归直播、国庆阅兵直播等。事件性电视新闻直播往往是该事件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无论是仪式性新闻直播还是事件性新闻直播,大多都是聚焦在社会的公共领域中。而在移动视频直播中,虽然仪式性直播和事件性直播仍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直播内容越来越向私人生活领域渗透,模糊公与私的界限。

最后,从直播风格上看,电视直播的风格比较严肃,互动性也很弱。而移动视频直播的风格更加多样,特别是随着快手、一直播、新浪直播等平台的兴起,很多网民加入直播大潮成为主播,直播风格更加娱乐化,也更强调互动。

二、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

(一)内容生产:UGC与专业生产相结合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指用户生产内容。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已经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专利。学者彭兰指出,UGC对于整个内容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UGC对专业内容生产的补充作用;二是对平台的流量和用户规模起到拉动作用。⑤

央视新闻移动网搭建了全新的用户交互系统,包括用户上传、用户直播和用户评论区。在突发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自有的央视新闻移动网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电信运营商,利用定位和关键词搜索,找到新闻现场的当事人。经平台认证授权后,用户可以直接向演播室传输现场画面,这是专业记者到达现场前的重要信息源。⑥如今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专业媒体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往往记者还没有到达现场,人们已经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快手、一直播直播平台把信息传递出来了。专业媒体与UGC合作,可以弥补其在时效性和一手素材上的缺憾。

此外,UGC与专业生产互融互通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在用户上传的内容对媒体的报道进行补充,还体现在UGC对传统媒体僵化、生硬的话语风格和话语体系的改变。

(二)渠道:打造平台,开放共享

传统媒体一直忧虑的是,为什么有高质量的内容,传播效果却差强人意。这反映了渠道的重要性。央视的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的“现场云”和《人民日报》的“人民直播”希望借助母体的影响力,打造一个内容聚合的平台。目前,已有37家省市级电视台宣布入驻央视移动新闻网;包括中央媒体、地方媒体的102家机构入驻新华社的“现场云”;“人民直播”则与新浪微博和一直播合作,也有百余家媒体机构、政府机构、知名自媒体和文体名人加入。

传统媒体的转型应该结合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共享。以央视新闻移动网为例,入驻机构将获得访问央视新闻移动网媒体资源库的权力,获得平台上的海量视频和稿件资源,而央视也将内容资源整合,增加了平台内容的丰富度。有声音认为,央视此举将大大改变电视新闻媒体资源分散、竞争力薄弱的现状,逐步摆脱对商业互联网平台的依赖,在稿源拓展和版权保护上有所发展。⑦

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曾说,传统媒体做直播缺乏两个条件:一个是没有可以快速实现的、可以给每一个记者配备的直播工具;另一个是传统媒体的移动端不具备把采到的视频快速触达用户的渠道。⑧而此次央媒涉水直播就是想在这上面补齐短板。新华社的“现场云”基于“现场新闻”的技术平台,向所有媒体机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记者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进行素材采集和同步回传,而传回的素材可进行在线编辑,时效性大大增强。

(三)产品思维:个性化服务和用户体验

传统媒体转型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抛弃过去单纯做内容的做法,而应该把内容当作产品来运营。此次央媒推出的三大移动视频直播平台运用了产品思维,考虑到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不是进行统一的信息供应,而是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是通过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实现的。

央视新闻移动网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可以为入驻的媒体机构提供用户画像功能。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使用时长、使用习惯、使用偏好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搜集,从而描绘出用户的兴趣图谱,再整合平台上的内容进行精准推送。这其实是传统媒体走出的一大步。个性化的服务是千人千面,但是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同时也避免“信息茧房”。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用算法不断给人们推送让人感兴趣的信息反而让人们更加无知,因为用户失去了对社会整体全面的感知,从而无法作出正确的抉择。

把内容当作产品运营的另一大思维转变就是把传统的受众当作用户服务,注重用户体验。良好的用户体验不仅体现在界面的友好性上,还体现在广告的投放、观看的效果上。在移动直播视频中,央视新闻网通过对用户的追踪,获得了用户观看某一直播节目的时长、互动频率、互动内容等数据,进而科学地定制个人观看方式。此外,观看直播不再是从记者规定好的角度去看,把内容选择的自交由用户。例如在对两会的一场记者会的直播中,用户可以选择从外景、记者席和发言席多个角度进行观看并及时评论。视频直播中新技术的运用也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说AR、VR,使新闻场景真实可感。

(四)从业人员技能升级:全能记者和“网红”主播

移动视频直播中的记者和传统媒体时代的记者相比,所需的技能要多很多,甚至有人提出了“全能型”记者的要求。记者要熟悉多种多媒体技术,对采访、出境、视频剪辑等技能都要熟练。财新的记者曾说过在两会视频直播过程中遇到的不适应之处,采访前准备了充分的采访提纲,但在视频报道中由于现场“堵人”采访时间有限,无法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而这通常是文字记者所习惯的方式。⑨此外,H5、数据新闻、全景地图等多种新闻呈现方式兴起,记者还应掌握多媒体讲故事的技能。

诚然,要求记者掌握多种技能是硬件方面的要求,软件方面是要有互联网思维,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全局的把握。现在的新闻生产不是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多部门合作。一线记者采访回的素材要经过多重加工在多平台上分发,这就要求记者对素材有判断能力,什么样的素材适合以什么形式在什么平台上发都应该心里有数。

移动视频直播中的主播和传统电视中的主播所需的技能也不一样。但三家央媒相比较而言,央视更擅长视频领域的制作,从此次两会直播的成功也能看出来。传统电视中的主播与观众的互动有限,直播的视角也是固定的。但是在移动视频直播中,用户可以即时评论,主播可以即时收到反馈,这就要求主播对现场把控和应对能力都非常强。南方报业在2016年提出打造一批具有新媒体采编运营能力的主流“网红”,《法制晚报》也宣布要在2017年重点招募和培养一批在互联网中有影响力的“直播+”记者。做“网红”主播和记者,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仍是第一位,但需要适应用户新的信息消费习惯和新传播生态中的信息传播规律。

三、结语

此次三大央媒在2月19日同时推出直播产品,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传统媒体想要重生,除了要不断探索类似视频直播这样的新手段外,还需要新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要融入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思维,不仅是组织内部的开放共享,还应该整合多种社会资源。此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挖掘媒体服务的价值。

当然它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所在。网络直播在技术和资本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根据艾瑞的《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达3.12亿。但巨大的市场规模下却乱象丛生,许多主播触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三大央媒进入直播市场也是希望能够带去一股正能量的清流。

注释:

①赵曙光.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与传统媒体转型――基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数据分析[J]. 新闻记者,2016(9).

②搜狐网:皮尤《2016年美国新媒体研究报告》.http:///20160617/n454971155.shtml.

③谭天. 在中国,网络直播还能走多远?[J].南方电视学刊,2016(4).

④曾一果. 媒介仪式与大众娱乐――关于现场直播的媒介分析[J]. 当代传播,2010(5).

⑤彭兰. 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的深层影响力量[J]. 江淮论坛,2015(1).

⑥德外5号:今日正式上线的央视新闻移动网,不仅仅是一个APP. http://chuansong.me/n/1586795151624.

⑦传媒大眼:央媒纷纷布局移动直播,人民直播、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上线. http://chuansong.me/n/1590073052434.

⑧新榜:今日头条又有哪些对自媒体的重大利好. http:///article/630318.

⑨邱嘉秋、吴雨俭.移动新闻直播有望成为媒体转型重要“风口”――以财新传媒视频直播报道为例[J]. 中国记者,2016(8).

作者简介:袁文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媒体转型范文第3篇

一:今日头条之争,凸显传统媒体困境

传统媒体正在遭受新媒体的强力竞争,这一点,在今年夏天,外界围绕“今日头条”的争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今日头条”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仅是因为它出现不到2年,却迅速获得1亿美元的融资和5亿美元的估值,还有它备受争议的运营方式:“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是新闻的搬运工。”外界争议的核心是“今日头条”到底有没有侵犯传统媒体的版权?

在这场争议中,一些传统媒体甚至拿起了法律武器,比如享有《广州日报》网络传播权的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就以著作权被侵犯为由,向拥有“今日头条”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提讼。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认为,“今日头条”通过软件抓取,将大量来自《广州日报》的新闻内容为己所用,导致用户在享用“今日头条”提供的咨询时,绕开了《广州日报》的网络平台,这给《广州日报》带来了访问流量和品牌价值的双重损失。

面对外界的争议,“今日头条”自我辩解称,“今日头条”是依靠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来为用户自动推荐信息的工具。“今日头条”展示的新闻属于“链接搜索”的方式,而非“复制粘贴”。因此,算不上侵权。

尽管相关的争议,到现在还没有分出一个结果,但这个案例,却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那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并不过时,“优质内容”永远能够吸用户的眼球。但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把“优质内容”推送到用户的手上才是取胜的关键。而在这方面,掌握优质内容的传统媒体显然输给了掌握技术优势的新媒体。

二:收回节目版权,湖南卫视全力扶持新媒体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感受到竞争压力的不仅仅是《广州日报》这些纸媒,包括省级卫视在内的电视台也开始采取一些列行动。今年5月,湖南卫视宣布:今后不再分销自制节目版权,转而全面扶持自有互联网视频平台“芒果TV”发展。这也意味着,以后,湖南卫视的观众,要想收看湖南卫视的节目,除了在固定时间收看电视播出以外,只能登录“芒果TV”网站收看。根据湖南卫视的介绍,“芒果TV”由“芒果TV”视频网站、“芒果TV”手机电视、“芒果”互联网电视、湖南IPTV等组成,由湖南卫视全资新媒体公司――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运营。

在宣布“独播战略”后不久,湖南卫视第二季度大型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正式在“芒果TV独家播出,再往后,陆续有《唱战记》 《变形计第八季》等节目被搬上“芒果TV”进行独播。

三:芒果TV与湖南卫视相得益彰

收回节目版权,设立新媒体“芒果TV”,会给湖南卫视带来什么改变呢?有分析认为,按照2013年的销售价格,湖南卫视停止对外出售节目版权,将在短期内损失至少4亿元的收入。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芒果TV”目前刚刚起步,影响力和用户体验方面与以前的专业视频网站存在现实差距,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和用户收视习惯的养成,“芒果TV”的发展壮大是必然结果。到那时,湖南经视、湖南娱乐等地面频道的大量节目都可以直接搬上“芒果TV”,湖南台强大的制作力量还可以不断供应新的节目。以湖南卫视品牌栏目带动“芒果TV”发展,以“芒果TV”促进更多的热门节目出现,两者相得益彰,从而最终实现湖南卫视节目的版权价值最大化,带来更多的收益点。因此,以损失短暂的版权销售收入,来换取一个成熟的网络播出平台和巨额的广告收入,对湖南卫视是极其划算的。

四:湖南卫视新媒体反击视频网站

湖南卫视设立新媒体,既拓展了自我发展的空间,也可以理解为对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反击。长久以来,湖南卫视自制的一些娱乐节目,被各大视频网站当做“摇钱树”。尽管认领这棵“摇钱树”需要花费不少资金,但他们依然能从中赚钱。例如,乐视网为了购入《我是歌手2》的独播权,向湖南卫视付出了上亿的版权费,但这上亿的投入却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据环球科技报道,《我是歌手2》在独家网络视频播放平台乐视网上创造出全屏播放量破5亿的惊人数字,其中仅移动端就贡献了超过50%的流量。截止第六期,《我是歌手2》的网络播放总时长超过60亿分钟,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都通过乐视网收看了4分钟节目。如今,湖南卫视突然宣布收回自制节目版权,不仅意味着各大视频网站今后将失去湖南卫视这棵“摇钱树”,还意味着,各大视频网站依靠播综艺节目而获得的广告收益,今后将要分流到湖南卫视自己的腰包里了。

对于视频网站而言,湖南卫视设立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远远不是短期内损失几个热门栏目这么简单。

首先,湖南卫视的“独播战略”唤醒了人们对于节目版权的重视。目前,大家对那些侵犯媒体作品版权的新闻还时常有所耳闻,这说明我国对媒体作品版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社会各界对媒体拥有作品版权的意识还不强。湖南卫视的节目实现独播后,会大大方便维权工作,因为“芒果TV”以外的一切网络直播和点播都是侵权。“独播战略”将加速培养观众的良好收看习惯。

其次,湖南卫视的“独播战略”具有示范效应。自从湖南卫视走出第一步后,安徽卫视立即在随后宣布:《我为歌狂》第二季独家播出,未经安徽广播电视台书面授权,各广播电视台和网站不得擅自播出,否则将视为侵权行为。在安徽卫视之后,其他卫视频道极有可能纷纷效仿,退出自己的独播计划,虽然力度上可能不像湖南台这么大刀阔斧不留后路,但形式上仍存在不少发挥的空间。如官网直播、与特定网站合作等。一旦“独播战略”在卫视频道间形成风潮,依靠转播电视台节目的视频网站,将会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或者只能选择网站自办节目、购买TVB电视剧、美剧等境外节目。不过,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视频网站的经营成本。可以说,湖南卫视的“独播战略”为传统媒体反击新媒体,突破视频网站的包围,寻找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五: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网络化

尽管湖南卫视设立“芒果TV”给其他传统媒体开了个好头。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就是简单地将自家节目网络化。从目前来看,湖南卫视的新媒体之路,只是刚刚出发,“芒果TV”还只是湖南卫视品牌的延伸,它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旗下节目的网络大集合,还不能跟真正的视频网站相提并论,比如采购丰富多彩的其他节目。另外,从“芒果TV”开播后的反馈情况看,有观众称:“同样的网速打开优酷、爱奇艺等网站较流畅,但在打开芒果TV时会卡;芒果TV没有播放记忆、没有缓存、没有评论、没有互动、没有视频简介、没有关联性兴趣视频推荐等。 这说明湖南卫视没有充分考虑到用户群差异,习惯于以一种单向传播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实质是在以办电视的人思维在做互联网。

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芒果TV”的出现,确实是内地电视台转向新媒体的一次勇敢尝试。最近,随着备受瞩目的《爸爸去哪儿2》的开播,湖南卫视旗下“芒果TV”与360影视达成合作,用户可以再360影视平台上收看湖南卫视深度挖掘的明星互动、幕后花絮等独家资源。而《爸爸去哪儿2》节目本身并不会在360影视平台上直接播放,这一合作,已经超出了“芒果TV”本身的范畴,开始往更宽的领域拓展。

新媒体转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新传媒 新媒体 媒体转型

现在,对于中国传统新闻媒体的议论很多,多数悲观,少数乐观者也似乎无法自圆自说。中国新闻界,如同不少国际同行,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中国新闻传媒目前呈现多元并存的竞争态势:传统新闻媒体、新媒体公司的新闻呈现平台、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共存于“线上”和“线下”的空间。

中国传统媒体,以报纸为代表,还有杂志、电视、广播等,以专业手法生产新闻内容,是典型的新闻内容的生产商和供应商。

新媒体的新闻呈现平台有门户模式、社交媒体模式和移动终端。

门户模式,以新浪、腾讯和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新闻集成(聚合)为典型代表,也包括一些专业性财经新闻网站,例如和讯网等等。这些新闻门户网站主要是将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快速转载,转载中当然又包括标题的编辑加工,以及集纳式专题呈现;此外有极小部分自采和自约的独家内容。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中国的媒体环境中具有显著的“自媒休”功能。用户不仅直接生产内容,而且传播内容,相当于个人通讯社。其影响极大,也,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形态和议程设置产生极大影响。“宜黄拆迁”事件、“表哥杨达才”事件等,都是社交媒体主导议程设置的典型。

手机、平板电脑和微信(包括二维码传播)等移动终端,因其便捷性,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越来越具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上,也体现在商业营销过程中。

中国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过晚。其新闻网站主要延袭了门户模式,除自己的原创性报道,大量采用其他媒体的报道,以海量争取读者。其自身的独家原创性内容,往往也同步提供给主要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网站的雷同性很强,当然也必然地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劣分析

关于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劣分析,曾见诸各方。本文拟从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两个方面归纳分析。

从社会资源而言,传统媒体的优势其实仍然是比较明显的:其一,传统媒体政府或企业资源相当丰富,可以第一时间进入政府和规模企业的新闻会。其二,精英人群在阅读受众中占比高且固定。其三,相当一部分新闻媒体机构具备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尽管这种影响力和公信力均呈下降之势。其四,传统媒体表现出更明显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其五,由于国家政策的机制与政策规定,传统媒体和其创办的新闻网站具备新闻采访权。

当然这种优势的现实效应十分有限。其原因,可能主要还是因为受众的某种“偏好”。习惯于在海量新闻中自选性阅读的中国受众,对原创和转载的区别、对消息来源及其代表的权威性均不很介意,对“新闻信息盗版”也更宽容。此外,受众的信息饥渴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人们对不很准确、甚至错误但逻辑合理的信息倾向于相信,对互联网信息的可信度宽容度很大。

另一方面,以市场资源而言,新媒体的优势更为昭然。例如对市场的敏锐度,现代企业治理模式,雄厚的资金和人才实力,传统媒体显然相形见绌。

不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均应关注新闻信息网络版权的使用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重要传统媒体自己的原创新闻版权一次性卖给门户网站,年度收取版权费用。这种做法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因为随着纸媒的衰落,有限版权收入无法抵消巨额采编成本的现实已经相当显著。与此同时,维护版权的成本仍然高昂。

我国法律对新闻报道的分类大致分为时事新闻、时事性文章与新闻作品,其中时事新闻是单纯事实消息,不受著作权法律保护;而时事性文章受到著作权法律保护,但受合理使用的限制;新闻作品则是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是完全著作权法上意义的作品。目前,不少传统媒体已经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版权利益,从中国知识产权裁判文书网的不完全统计来看,2008至2010年,媒体间的侵权案件呈逐步上升势态;其中,2010年较2009年上升了43.67%。维护新闻原创作品的著作权,对传统媒体已成为生死相关的重大挑战。网络时代的选择:内容或平台?

传统媒体的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新闻内容生产方式和平台的转型。一般来讲,有三种转型模式:

第一种方式为“内容供应门户”+自设电子版。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也略有收入,但事实上并未转型。随着纸媒衰落,最终还是要做新的选择。

第二种模式是“内容+平台”的准门户网站模式。这种模式当然更适应中国网民的使用习惯,但投入极大,而且特色不显著。以目前看,只有在政府支持下才有可能形成持续的规模投入,加上品牌的后台支撑,使生存成为可能,例如新华网、人民网等。但即使这样的媒体,在市场中依然可能遭遇败绩,例如“即刻搜索”。

第三种模式,“特色内容+独特平台”。这是国外媒体,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采取的做法。以这些报纸的情形,平台的终端作用是提供创新性收费产品,其依据是内容的独特性与必读性,以及付费习惯和付费市场的形成。由于中国读者更倾向于“免费阅读”,且原创版权保护欠缺,可复制性仍存疑。

财新传媒:中国式的转型与探索

财新传媒及旗下《财新网》的探索,与上述模式均有不同。

《财新网》的网络新闻探索,从战略上来看,亦属于第三种模式,即“独特内容+独特平台”的模式;从生产过程来看,则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平面媒体与网站媒体的有效互动才能形成多重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影响力来源于持续、迅速、互动的报道;但是作为一个新闻网站,应该厘清平面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应该明白,若想对社会产生持续的、有决策辅质的影响力,新闻网站必须与传统的平面媒体形成有效互动。

因此,网站不能用短期眼光满足于时政消息的数量累积式的、连续滚动式的、快速互动式的新闻报道;网站应该是重大报道的“快速反应部队”,是在整体编辑策略之下的实现议程设置的方式之一,是最直接、最快速反应的跟进式报道;平面媒体则延展新闻的广度与深度。两个平台在编辑部的策划之下形成多次互动与撞击,勾画出交替互补的多元层次和连续_生的新闻报道框架,这其中还包括信息可视化和新闻交互设计与实施等新媒体技术,从而更加全面地呈现新闻事实。

例如,财新传媒在策划报道一个重大选题之时,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和广度,先将核心事实或部分新闻报道置于《财新网》上发表,随后是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或者将视频等素材置于《财新网》播放,平面杂志稿则着重事实与数据的新闻分析。这样,平面媒体与新闻网站,形成“1+1大于2”的强烈新闻冲击;平面媒体不只是内容生产商,网站也不仅仅是平面媒体的附属品。

从财新网的原创新闻内容特点来看,有“常规内容”“特色栏目”和“视听”三个重要板块。

“常规内容”有“经济、金融、公司、政经、文化”等,以滚动新闻、由专职记者撰写的网络新闻和杂志摘录新闻组成。“常规内容”的原创性仍从属于传统新闻生产领域。

《财新网》作为…家新闻网站的原创性则体现在“特色栏目”这一个板块中,包括“火线评论”和“纪念日”,前者是记者或主编对新闻时事发表的观点和评论,一般在记者发稿之后的4-6小时之内。后者则相当于一个“新闻文字信息的数据库”,以时间为序列,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相关报道的整理与归纳,使碎片式的新闻报道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记录,例如2011年7月23日的高铁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的报道的整理与收集。截至2013年12月5日,“纪念同”里共收纳T83个重大社会经济事件。

另外还有“数字说”和“精英访谈”,前者的作用与“纪念日”相似,是“新闻数据信息以及网络可视化的数据库”,例如盘点“创业板上的十次暴跌”“图解小产权的历史与现状”等等。“精英访谈”则是《财新网》和腾讯网共同开发的一档新闻栏目,由财新记者与商界、政界、学界的佼佼者深入对话,就新闻事件或专业话题作剥笋式解读。

内容供应还有“视听”,以一个小型新闻电视台的模式生产了10个分支栏目节目,其中“舒立时间”和“财新视频周刊”两个栏目,则为某些杂志经典内容和栏目的延续和扩展。因此,也成为目前《财新网》点击率最高的板块之一。

此外与内容生产相关的一个栏目“反侵权”公告栏,进行版权自我维护和维权。

《财新网》的“平台建设”,则立足于新闻社区的交互设计和移动终端“财新+”。

“《财新网》讨论场”是一个《财新网》独有的新闻社区,“3秒绑定互通”——绑定之后,网友们在《财新网》的评论可以同步到其微博平台;同时微博平台的评论也会同步到《财新网》,让更多的网友分享精彩观点。

“财新+”是财新传媒旗下移动互联资讯品牌,致力于在移动互联设备上制作、传播、提供财经新闻资讯和服务,公众可免费或有偿订阅这些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财经最新动态。目前涵盖财新传媒旗下《财新网》iPhone版、《财新网》Android版、财新《新世纪》iPad版及财新《中国改革》iPad版产品,以及“目击者”(高清新闻图片)等等。

据了解,《财新网》独特的“内容+平台模式”合作方有众多国内外知名传媒机构和新闻网站,例如美国的彭博数据分析终端、英国《卫报》、、中国《证券时报》,门户网站腾讯、新浪和搜狐等,合作的方式有关“新闻内容共享”“社区互动”和“渠道共建”等等。转型与探索的三个原则

无论对于《财新网》,或其他中国媒体来讲,转型与探索也许还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国外的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例子,但未来的路仍将是“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

以《财新网》的经验,有三个原则必须坚守。

第一个原则,坚守“专业主义”职业精神和行为宗旨。

传统媒体所遵循的专业主义精神和行为宗旨,应该是其最明显的优势。高质量的新闻永远是“稀缺物品”,真实性、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安身立命之本,采写新闻可以以一当十,发表新闻却要以十当一,尊重事实永远是新闻发表的原则和底线,若没有充足的事实和依据,新闻就不能发表。

从专业性而言,“新闻寻租”是最具破坏性和杀伤力的。记者必须保持一种道德底线,这是任何职业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新闻记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职业,她的工作直接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相关,关系着人类生存与存在价值的表达,同时也维持着社会基本的正直的风气与公德。因此,本文认为,新闻记者身负着社会的某种信誉、道义和责任。也因此,当新闻行业背叛这种期望时,其代价是无可估量的。

第二个原则,坚守新闻呈现的创新。

新闻呈现创新是表达的创新。从新闻呈现上讲,新媒体意味着为新闻呈现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和平台。传统媒体由于技术和人才所限,对于新闻呈现的创新性不太敏感;但是新媒体带来的眼花缭乱的创新却培育了受众对于呈现创新的期望。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对于新闻内容进行可视化、立体式、互动式的创新表达,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第三个原则,坚守新闻原创版权的自我保护。

版权保护,是传统媒体在艰难转型过程中的最后的阵营和堡垒,不能坚守或廉价售买原创版权将成为传统媒体的“致命伤”。

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实践:其一,传媒机构在内部形成严格的版权管理机制,编辑记者不能抄袭,若以消息的形式进行转载、或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某些已经被发表的信息时,必须注明出处。其二,保护好自己的版权。廉价一次性地出卖自己新闻内容的所有版权并非合适的版权保护模式,目前传统媒体所遭遇的同质化的严峻竞争态势,始作俑者即是传统新闻媒体自动放弃自己的版权。一方面,要进行有效地维权,另一方面,必须立足于长远发展,与新媒体创新某些可以共享独家新闻资源的中国模式。

新媒体转型范文第5篇

新媒体崛起改变媒体传播格局

传播“革命”。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编辑记者”成为可能。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更使新闻传播进入“秒时代”。2011年,Twitter成为首个奥巴马将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本·拉登被击毙消息的载体,被称之为“迎来了‘CNN时刻’”。新媒体已经以其快速反应和随身伴随的特点稳居第一信息源的位置。

受众分流。根据CNNIC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随着智能终端与无线互联网环境的普及,新媒体服务以其大规模的受众群体,成为具备随时、随地、随身、随需等泛在特性的主流媒介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传播格局。

广告竞争。艾瑞报告显示,2011年度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12.9亿,首次超过报纸广告(453.6亿),逐渐接近电视广告(724.4亿)的规模。2012年度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753.1亿,较2011年增长46.8%。2013年网络广告市场将达到千亿,其规模将进一步接近电视广告规模。

自媒体时代个性化表达成主流。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与任何人进行多形式的信息交流的可能。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他们采集的个性化新闻信息,他们不再单纯是新闻信息的受众,而是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

移动互联网改变传播生态。手机在悄然成为一种新型媒介以后,又复制了网络媒体几乎一切的功能,并使今后的整个传播生态可能发生转移,即将由以PC为中心转移到以手机为中心的时代。

微博、微信放大网民参与度。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公共账号数量大幅增长,进一步扩大了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热点话题的网民参与,促使我国社会舆论格局发生深刻的改变。移动社交的主要载体手机天然的联系人属性、实名属性和位置属性,减少了信任成本,使得互联网的“泥沙俱下”所带来的互联网诚信、隐私权保护等问题大为消解。

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的路径

近年来,我国传统媒体开始转变之前的试探态度,大踏步进军新媒体。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主要呈现四种路径:一是全媒体转型拓展(以新华社为代表)。新华社在推进主营业务转型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电视、金融信息交易所等新业务;二是重点发展新媒体(以《人民日报》为代表)。《人民日报》举全社之力办人民网,发力搜索业务;三是多屏并举(以广电机构为代表)。广电机构的注意力多集中于拓展增量平台。央视网、百视通拓展互联网、IPTV、手机、户外屏幕等全平台,并将成熟模式输出到海外,实现与母体的优势互补,将电视台的传统优势低成本覆盖至最大范围;四是投资驱动(以浙报传媒为代表)。为了快速补足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基因,浙报集团专门开设传媒梦工场。人民网也成立面向新媒体和文化传媒方向的投资公司。

第一,实施全媒体转型拓展。新华社近年来积极拓展新型业态空间,已经建成一条集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网络业务、新媒体业务、电视业务、金融信息业务、信息数据库业务为一体的多媒体产业链。其1997年开展新媒体服务,成立新华网的前身“新华通讯社网站”。2009年以来,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全球首家金融信息交易所、搜索引擎“搜索”相继开通运行。2011年,新华社开通了手机新华网。2012年2月9日,“中国新华电视”作为一个新的股份公司在香港资本市场亮相。

《南方都市报》在2009年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在确保传统报刊行业龙头地位的基础上,优先做好跨媒体融合,以实现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的跃升,真正做到“南都,无处不在”。为了保障“战略实施”,南都全媒体进行了内容平台和数据库建设、报网深度融合、平面媒体数字化运营能力整体布局、理念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人才再造、考核再造九项平台再造措施。

第二,重点发展新媒体。《人民日报》创办人民网、开设法人微博。《人民日报》于1997年1月1日创办人民网。依托人民日报社国内外70余个分社的采编力量,每天24小时在第一时间向全球网民信息。人民网强国论坛是中国网络媒体创办的第一个网上时政论坛,被誉为“最著名的中文论坛”。人民网在国内各省市设立了地方分公司,并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先后在日本、美国、美西、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南非成立分社并设立演播室。2012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创办的人民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第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2012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开通了法人微博账号,其粉丝数到现在已超过1000万,是其发行量的3倍以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第三,广电拓展多屏互动。中国网络电视台主打“一云多屏”。2009年12月28日,由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中国网络电视台开通,已初步建成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互联网电视五大国家级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成国内外35个镜像站点,覆盖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球内容分发的广度覆盖,初步构建起多语种、多终端、全媒体、全覆盖的“一云多屏”互动传播体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CIBN。2011年1月18日,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的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成立,全面拓展环球网络电视、移动国际在线、手机广播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已形成包括无线广播、纸质传播、互联网、移动终端和视频业务在内的五大业务架构。

SMG孵化百视通公司。2009年,SMG率先实现了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的改革,制播分离改革后的SMG进一步对外开放平台和渠道,与各种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源对接。2011年12月30日,SMG旗下的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百视通主要从事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移动互联网视频服务等新媒体全业务。2012年,百视通实现营收20多亿,较上年增长52%。

湖南卫视多屏与多元并举。湖南广电的新媒体业务起步较晚,但进展神速。2006年,借助超级女声在全国引爆的关注效应,湖南广电成立快乐阳光新媒体公司。快乐阳光公司自成立至今,先后进军新闻资讯、电信增值、广告营销、版权经营、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网络社区等业务,构筑起金鹰网、芒果TV、tazai互动电视、芒果游戏、芒果无线五大产业平台及品牌集群——芒果在线(即芒果网络生态圈)。湖南广电还先后与盛大网络联合成立影业公司,与淘宝合资购物公司。

第四,尝试投资孵化。浙报集团率先创办传媒梦工场。2011年9月上市的浙报传媒10月底即创办了国内媒体领域的首个创业孵化器——传媒梦工场。宣布未来5年,将实行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以各种融资方法投入20亿元,通过内部转型、外部扩张和孵化未来多措并举,实施集团的全媒体转型。目前,传媒梦工场已投资了10个新媒体项目,并开始募集中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传媒的基金。

人民网专门成立投资公司。2012年10月30日,人民网也宣布注资1000万,成立金台创业投资公司,投资的方向主要是文化传媒和互联网领域,以通过资本运作建立和保持人民网的竞争优势。

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的利弊分析

分析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的实践情况,可以发现以下利弊:

拥有政策和财税支持。根据我国当前的相关法规政策,非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采编权限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的新闻信息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转自于传统媒体。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建设,给予了大量的财税支持。文化改制企业也能享受一定的税费减免优惠。

拥有大量的自有资源。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传统媒体在提供调查性新闻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等“后新闻”方面具有新媒体难以企及的后发优势。此外,传统媒体所创办的新媒体还拥有大量的优质版权资源,天然继承母体强大的公信力、品牌和知名度,拥有得天独厚的宣传推介平台。一些运转良好的传统媒体乃至上市机构,可用于投资新媒体的资金也比较充沛。

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传统媒体在多年的采访经营过程中,与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积累整合了庞大的社会渠道资源。一旦借助新媒体建立合适的商业模式,这些资源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产业,为传统媒体乃至社会创造增值效益。而这是社会机构办新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运营体制机制灵活度不够。传统媒体办新媒体多是按传统媒体的思路来规划新媒体。在体制上,新媒体从属于传统媒体,必须严格遵守传统媒体的种种规定,而不是按新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办事。新媒体多是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这种思路客观上导致了新媒体发展机制的缺失。首先,对于新媒体的投入必然有限。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必须符合传统媒体的总体利益,必须是增量而不能有损耗。但实际上,新媒体往往只有在大力度的变革后才能产生效益,所以必然会有损耗。还有就是传统媒体往往要求新媒体快速产生效益,因此丧失了以超前投入来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机会。缺乏符合新媒体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利于引进优秀的新媒体运营人才。

缺乏新媒体思维和基因。传统媒体所办的新媒体,多是围绕传统媒体的主营业务进行开发。比如以新媒体来拓展信息源、改进编播流程等,更多将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工具来使用,就媒体而媒体,而不是建设可面向社会开放的包容性平台和产业。其所运营的新媒体产品,总体上还是偏传统。如IPTV、互联网电视等,尚未真正触及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的趋势,而更多是电视传播的工具创新。总体来看,传统媒体还是缺乏新媒体思维和基因,不够有想象力。

关于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的建议

面对信息科技大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重大机遇,传统媒体应转变观念,找准定位和发展路径,迎头赶上。

第一,转变观念,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依然比较复杂,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过程中,还应继续坚定阵地意识,开拓创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做好主流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加强传统媒体新媒体新闻的首发率,加强传统媒体新闻的解释性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加强新媒体舆情研判,同时推动传统媒体加速进入新媒体舆论场,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加大传统媒体优质资源向新媒体转移的力度,尽力拓展主流新媒体新闻宣传平台,以提升主流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做好主流新媒体的导向管理。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过程中,不应放松导向管理,但也不能以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进行硬性一刀切,可要求新媒体保持正面舆论导向,并根据新媒体定位实施差异化管理。新媒体不仅应正面信息,更应尽可能吸纳和听取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使之成为传统媒体进行内容生产的源泉和了解社会舆情的公共空间。

第二,多措并举,改进主流新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传统媒体应加大以优质资源培育新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可以新媒体平台作为其新闻首发的第一落点,从而提升其新媒体的影响力;可以为传统媒体输送受众、草根原创、票决节目走向等,增强新媒体的吸引力。

从受众需求出发做好新媒体产品。传统媒体应该更注重受众需求分析,从受众角度出发,开发出让受众满意的新媒体产品。传统媒体在制作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新媒体传播和互动环节,加强新媒体受众贴近性。如传统媒体在制作内容时不仅综合融入新媒体元素、新媒体互动环节,而且同时制作新媒体版,供新媒体传播。

强化管理,提升新媒体产品质量。加强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应确保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唯一新媒体出口的权威地位,其权利归属不能分散,由自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资源进行统筹分配。传统媒体在发展新媒体时应做好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以根据数据和口碑不断改进新媒体传播效果。

第三,内外着手,全力做好主流新媒体产业开发。

大力度推进全媒体产业发展体制机制革新。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应综合借鉴国内外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经验教训,树立前瞻意识和产业意识,大力度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全媒体角度对新媒体进行高规格高水平的总体设计,尽全力加大投资强度和长度,将传统媒体优势资源充分转化为新媒体的战略及产业优势。

吸收借鉴商业互联网的淘汰机制。通观国内外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情况,成效不少,但与纯新媒体企业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既与传统媒体在体制机制上的自我设限有关,亦与新媒体激烈的淘汰机制密切相关。能在现有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新媒体,多是从成千上万的创业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它们的市场模式和互联网基因都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所以,应借鉴商业互联网的淘汰机制,形成鼓励试错、善于纠错的创业文化。积极创造并争取条件,拓展文化产业投资,利用筹建产业基金、上市融资等金融工具,通过建立创新工场等社会化公开平台模式,加快速度吸纳全社会有竞争力的互联网创新力量。

链接

新媒体转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信;营销;瓶颈

随着网络技术及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普及起来,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的需求。至今搭载移动互联网的各类APP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微信就是一个典型。如今,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不少企业甚至是个人将微信作为宣传产品、推广品牌的工具,微信营销应运而生。

微信营销的诞生对传统的互联网广告营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人员流动性较大、空余时间呈“碎片化”的今天,传统互联网的营销模式由于受到物理的限制,已经不能适应营销的需要。借助于微信这种通讯工具的营销,能够保证信息的即时到达及收取,也因此成为现代化营销的热点。

1 微信广告的主要形式

微信有不断攀升的用户数量和广阔的商用平台,为营销提供了基础。因此,不少品牌进驻微信。现有的微信广告种类繁多,最常见的主要有两类:

1.1 公众号广告

微信公众号自推出后,迅速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运营者通过向受众推送图片、文字或者是软文来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

公众号受到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强大的互动功能。除了人工的回复,它还具有智能回复的功能。当用户直接向公众号回复某些关键词的时候,预先设置好的的内容就会被自动推送出来,用户可以自助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当然,公众号想要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必须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一个仅仅发广告的公众号会引发反感。因此,为了增加点击率,运营者要提高推送内容的质量。

1.2 朋友圈广告

朋友圈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地与朋友分享经历的平台,实际上,我们每天都会在朋友圈看到各式各样的广告。

Feed广告是其中的一种,它可以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爱好、地理位置等信息进行精准投放,表现形式也与普通用户的内容一致,不会给人一种突兀感。但目前,这种广告只限量在个别优质品牌合作方中。

此外,“微商”是常见的朋友圈广告群体,他们通过朋友圈刷屏的方式来推销产品。这种广告投放方式门槛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广告。常见的微商广告主要是图文和小视频的形式,受众可以通过微信聊天与微商交流,微商也可以及时获取反馈,多次的互动与交流后,二者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近,这也大大增加了商品的成交率。

2 微信广告的特点及优势

那么微信营销究竟为何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微信本身的特性。

2.1 用户群庞大,保证受众数量

微信的基础功能是即时通讯,还可以实现语音、图片、视频的快速传播,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通讯。

除此之外,微信的朋友圈、公众号、微商城、游戏等功能满足了人们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这使得微信的用户群越来越壮大。根据2016年1月11日官方公布的数据,目前,微信月活跃人数超过6.5亿,庞大的用户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微信广告的受众数量。

2.2 灵活性好,保证及时传播

微信广告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因为移动设备可以随身携带。这就意味着受众可以随时登录微信,接触到广告主的信息。

此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上班族和学生群体,他们可以利用的空余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态势,而微信的灵活性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提供了便利。这部分人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微信进行阅读、浏览、社交等一系列的活动,在此期间,他们会接触到广告主推送的信息和投放的广告,并且可以即时反馈。

2.3 兴趣点明确,有利于精准投放

微信用户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一些内容。而在大数据时代,用户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一份数据,广告主通过一些方式获取了这些数据后,快速提取出目标消费者群体,然后通过微信,对特定的可能对商品感兴趣的人群投放广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受众的接受率,提升了广告的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广告投放的资源消耗。

2.4 多重关联,进一步获取用户信息

微信支持联系人名单的跨平台传输。在新用户完成注册,第一次登录微信时,系统会自动根据用户的手机通讯录以及QQ好友名单,向其推荐微信好友,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下,就能轻松获取一批“老朋友”。

除此之外,很多网站或是APP与微信也有合作。例如,用户在微博上看到的图片、视频、帖子等都可以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少具有消费功能的APP也将微信支付作为可选择的支付方式。很多APP或是网站甚至可以利用微信账号直接登录。

3 微信广告的发展瓶颈

随着微信广告的不断发展,种种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例如,广告的真实性难以辨别,频繁的广告轰炸引发厌烦,广告质量不佳,公众号的精细化排版必须借助于第三方应用等,这些都是现存的问题,多少影响到了微信广告的进一步发展。但微信广告发展的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受众的权力过大。

大部分微信广告的投放都建立在用户主动关注的基础之上。以公众号广告为例,运营者只能向关注该公众号的用户推送广告。而用户也可以随时取消关注或者屏蔽推送。大部分学者认为,微信时代的信息流动是一种双向传播,传播者和受众是处于同一级地位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受众的主动权更大,他们可以随时取消关注或者屏蔽任何一个广告主,直接切断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众在微信广告传播中占主体地位,广告主必须精心维护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对于广告主而言,这种被动的状态很难改变。但也并非完全无解,Feed广告就是特例。因为它无需用户的提前关注,用户也无法屏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广告主的被动地位。目前,这类微信广告出现的频率不断加大,使用这种广告形式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在未来很可能发展成最为热门的微信广告形式。

此外,据资料显示,现有的微信用户以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年轻人为主,个性化、善变、追求新鲜刺激是这类人的共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微信用户无法完全代表全部消费者,而一些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并不是这类人,此类产品利用微信广告来推销产品,效果会比较差。

4 结语

微信凭借着多样化的功能和“即时通讯”的特征,吸引了大批用户,这为微信广告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也使其成为重要的营销工具。

尽管多种多样的微信广告满足了很大一部分广告主的需求,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用户的自过大,影响了广告的传播和效果。笔者认为,适当的受众自可以促进微信广告的发展,但这应该建立在广告主和受众之间对等关系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保证二者平等交流,实现有效的双向传播。

诸如Feed广告这类借助于腾讯官方投放的广告可以大大降低受众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但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度和其他因素,无法大规模投放。

综上所述,微信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良好,在一定时期内,微信营销仍然会是新媒体营销中重要的一环,但对于微信广告现存的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广告主自身的努力来解决,从长期来说这是不够的,还需要各方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蕾.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2(1):21-23.

[2] 邢栋.从消费者角度看微信广告的缺陷[J].期中国地市报人,2015(6):38-39.

新媒体转型范文第7篇

媒体研究者往往从传播角度来看待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例如阅读习惯转移、新闻时效性、多媒体形态、互动性等等。报纸在这些方面的弱势很明显,但另一方面,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文化积淀等,在短期内并不能被轻易撼动,而纸媒的廉价、直观、便利也不易被电子媒体完全替代。因此,从传播视角来看,报纸在未来的阅读市场上应该还有一席之地,只是规模存疑而已。但是从产业经济角度来看,互联网对传媒产业链的全方位改变,对都市报却可能是致命一击。

报纸新媒体转型之殇

2012年12月,全球首份iPad电子报纸宣布关闭。

新媒体转型是全世界报纸面对产业转型时提出的共同目标,遗憾的是,“截止目前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说。一种模式如果只是几次尝试不成功,可能是个性问题,但十几年都没有规模化的成功案例,就一定有必然性规律了。

传统报纸在内容、品牌、公信力、营销等各方面看似都有优势,然而互联网发展十几年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三五年,唯独报纸的新媒体转型淌不出一条路。这其实也不是报业转型独有的困境,产业升级时,原先在传统领域居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往往更加难以转身。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企业无法适应新环境下的游戏规则,无法平衡既得利益和转型利益,无法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

首先是行业规律认知冲突。在媒介稀缺环境下,报纸以内容传播形成有效的人群覆盖,所以有“内容为王”的说法,但最终贡献收入的不是内容,而是内容吸引的用户注意力。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内容过剩、多媒体化、实时互动等特性,都是传统报纸未曾遇到的。多数互联网公司都不依靠阅读形成用户核心价值,搜索、社交、游戏、娱乐、服务……这些都比新闻信息更有黏性,这是真正“用户为王”的时代。而传统报纸的新媒体转型架构,依然习惯于依赖自身有限的内容资源。在网络营销社会化、移动化、碎片化趋势已经很明显的当下,多数都市报新媒体还是画地为牢,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新闻门户网站、展示广告营销的阶段。优质内容必定有需求,但是传统都市报的内容生产和聚合能力有限且分散,结果是新闻聚合网站廉价整合嫁接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公信力,形成自己的商业规模。

其次是转型利益冲突。这是产业升级期间企业转型的共性问题。主业虽有下滑趋势,现金依然充裕,转型业务可能充满希望,但也充满风险,还往往与主业的现实利润贡献相冲突。要把握好既得利益与战略利益之间的平衡,不仅需要决策者的洞察力与胆识,还需要有长效的管理层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显然不是传统报业体制所能具备的。所以,报纸新媒体转型总是在投入与发展的矛盾中纠结,缺乏战略性资源投入规划,新媒体项目呈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报纸主业则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越陷越深。

第三是创新机制冲突。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有效的基础制度支撑。企业风险归根到底就是资产安全问题。大企业存在多重委托关系,股东与管理者分离,必须有相应的内控体系来避免股东权益受到不当损害,传统报业也是如此。这就与互联网创新需要的开放、自主、灵活形成了矛盾。团队风险是智慧、精力、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也需要对应的回报机制。市场化环境中,创业者和风险投资是互联网创新和创业的主体,通过资本和风险社会化、创业者个人利益捆绑和激励,实现了有效的风险分散和控制,激发出高度创业激情。这在传统都市报体制内无法实现,而依托职业化团队发展创新或创业型项目,多数都是缘木求鱼。

新媒体转型的具体路径可以分为孵化发展和并购整合。既然孵化的路很难走通,那么是否可以并购整合成熟项目呢?互联网项目同传统行业的最大不同之一,就是行业成长潜力带来的高资本溢价。传统报纸的新媒体并购,往往是早期项目风险巨大无法判断,成熟项目价格太高买不起。个别具有资本整合能力的传媒集团,巨资并购相对成熟的项目后,整合发展又成为巨大的难题,典型案例如Myspace。并购易、整合难,溯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上述分析。

如果将数字新媒体作为都市报转型的出路,不论是通过孵化还是并购的手段,要想达到能够承载未来报业下滑预期的市场规模,显然只有两个出路:一是基于现有资源能力,发展区域互联网媒体模式,进而复制和整合,形成跨地域的市场和业务规模。这个确实有人在尝试,尚未有显著进展,而绝大多数局限于单一区域的都市报根本无力推动;二是跳出现有资源能力,以资本手段整合相对成熟的垂直互联网项目。目前也有人在做,但接下来就是整合难题,即使新模式成功,也可能与原有业务和团队的转型关系不大。

破茧重生之路:平台开放与数字化转型

传统报纸面临的挑战不仅是阅读习惯改变,而是全产业链转型,单从产业经济角度来看,行业萎缩不可避免,甚至有商业模式衰败的威胁,而新媒体转型既先天不足又无法支撑转型的战略期望。那么传统都市报的转型之路到底在哪里呢?

既然是转型而不是转产,就应该有三个基本出发点:基于现有业务和团队基础、围绕文化传媒产业、构建新的闭合产业链。否则从资本角度出发,面临主业下滑威胁,只需要退出夕阳的报纸业务,投资成熟的新兴产业即可,这样就不存在转型的问题了。

基于都市报资源转型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平台价值。传统都市报商业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新闻信息传播,构建区域内主流大众人群的意识凝聚和传播平台,对人们的公共话题、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甚至是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将这种影响能力以广告的形式售卖给广告主,弥补信息生产成本并获得利润。

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就是“平台开放”。都市报资源的核心是拥有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超级平台,其商业价值绝不仅限于广告销售。传统模式下,都市报将平台作为经营手段,实现了现金价值最大化,现在要应对产业转型挑战,就必须发挥平台的战略杠杆作用,将其战略价值最大化。

上一篇:新媒体应用范文 下一篇:新媒体融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