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范文

时间:2023-02-24 16:31:00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1篇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各个国家和人民繁荣昌盛的根本。对任何国家,发展都是最主要的问题,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尤其如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就鲜明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应该说,“要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两个问题上,却缺乏明确认识。在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挫折,产生一系列新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发展的理解不够全面,往往片面地把增长速度视为追求的目标,忽视了发展的相关因素,缺乏科学发展的意识。

当前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发生的问题,缘于国内外多种复杂原因。但就发展而论,这些国家却都相对不错。2008年,在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中,埃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位列52,利比亚57,突尼斯79。人均GDP利比亚名列50,突尼斯94,埃及115,在发展中国家中属于中上一类。石油资源丰富的几个中东国家,状况更好一些。沙特GDP总量世界第20,人均39位;卡塔尔、阿联酋、巴林和阿曼的人均GDP分别占世界第3、第16、第29和第40。突尼斯2008年GDP比1986年翻了6倍,用于发展的投资增长7倍。200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突尼斯被评为“非洲最安全和稳定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为什么未能确保政局的稳定,反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烈爆发,确实发人深醒。几个拉美国家,也或多或少出现过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显然,一味以增长为导向的政策思路,是难以实现均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

如果把发展比作蛋糕,片面追求做快做大,而不顾蛋糕的质量,忽视公正分享,就一定会出问题。总体上比较而言,我国是发展最顺利和成功的国家,速度快、成效好。但同样过于强调发展速度,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经济社会中的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幸好我国及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2004年初,总书记根据我国以及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发展方式”和“发展目的”这两个根本性问题。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正式确定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化和充实了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是发展理念的新发展。

毫无疑问,对于任何新的发展思路都有个认识、消化和贯彻的过程。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决的,陆续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下了很大功夫,取得明显的成效。但实事求是来讲,在语言和形式上接受“科学发展”较为容易,但因习惯势力、传统思维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束缚,各部门各阶层在深刻领会和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一些规划和行为与科学发展观是不符的甚至是相悖的。

今年“两会”上,“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成为最为突出、最为集中的两大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两方面内容。在今年的工作安排和“十二五”规划中,贯穿的主线都是科学发展。所有这些,对科学“做大蛋糕”和公正“分好蛋糕”都是强有力的落实和推动。发展理念的新发展和实践,无论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对我国以及对世界都具有重要价值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2篇

主要观点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推进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也是顺应民情民意的“民心工程”。

创建文明生态村,促进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的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是:科学规划,健全机制,为创建活动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求真务实,因地制宜,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夯实群众基础;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强大合力。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提升,海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围绕加快农村发展,在全省广泛开展和不断完善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央精神与海南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0__年9月,海南省委、省政府经过广泛调研,在全省提出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整治生活环境。通过硬化道路、绿化美化、治理脏乱差,改造民房、改水改厕等项工作,改变农村落后的人居环境。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热带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种植热带果木;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鼓励农民发展养猪业,通过沼气池建设形成农村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生态链。三是培育生态文化。在广大农民中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保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四年来,海南全省已建起4800多个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的20.6。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不断创新发展实践的过程。近年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海南省委、省政府根据这些重要精神和部署,进一步完善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内涵和机制,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聚焦“三农”问题,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从而使文明生态村建设更加切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一流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资本。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各项产业发展政策时,一直把不破坏环境和保护生态作为前提条件。1999年7月,海南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目标。海南是农业省,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着生态省建设的成败,因而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建设生态省的“细胞工程”。其中,保护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环境是基础,发展生态经济是核心,建设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精神文明是保证。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顺应民情民意的“民心工程”。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__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26元。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渴望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为顺应农民群众这一美好愿望,海南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适时决策,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脏乱差问题入手,从最容易见到实效的道路硬化、推广沼气、庭院经济、民房改造等取得突破,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明确,工作进展更加顺利。

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基础性工程

农村脏乱差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海南相当数量的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随着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一室一场两改五化”工程(文化室、体育场、改水改厕、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的实施和推广,一个个绿树环绕、环境整洁、村道硬化、清风扑面、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清新诱人的新气象。

生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伴随着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各地结合实际,围绕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无公害的热带农产品,大力推进各具特色的农户庭院经济。有的地方把创建活动与开发乡村和民族风情休闲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拓宽了增收途径。特别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利用海南光、雨、热的优越条件和沼气产气率高的优势,大力推广新型猪圈、厕所、燃气灶“三联通”沼气池,既带动了畜牧业发展,又可以利用有机肥沼液、沼渣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而且点灯烧饭不砍林木,保护了植被。发展生态经济,既增强了农民生态保护的意识,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民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文明生态村建设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增强了农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环境,美化的环境又反过来美化自己的心灵。村民们对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兴趣日益浓厚;通过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营造助学助残助老助贫的村风民风,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伴随着“理论下乡”、“文艺下乡”、“科技下乡”,不断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现代文明、先进文化的追求更加强烈了。

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指导并参与新村规划和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农民群众从创建文明生态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中,切实感受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用自己实实 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从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文明生态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科学规划,健全机制,为文明生态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创建文明生态村列为每年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提出用5—8年的时间把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的目标,制定了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和基本要求。各市县也普遍制定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实施方案,确保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科学、规范地持续推进。同时,各级党委、政府把文明生态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把这项工作的业绩作为干部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求真务实,因地制宜,使文明生态村建设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在创建活动中,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反对盲目攀比,杜绝“形象工程”,真正办实事、求实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不搞绝对统一、绝对量化的标准;坚持求真务实,在创新中求突破、求发展。文明生态村建设从起步时的整治村容村貌、改变脏乱差的状况,到发展沼气池、特色种养业和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单一自然村的创建,到提高文化设施、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开展几个村的“连片创建”;从改变农民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到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解决农村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等综合问题;等等,都是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为文明生态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创造新鲜经验。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为文明生态村建设夯实群众基础。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受益者,也是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主体和动力源泉。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是这项活动的一大特点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创建工作典型,介绍创建经验。许多市县、乡镇自发地组织干部群众到文明生态村示范点参观学习。

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省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全力协作,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警民共建、各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加大了对创建地区的扶持力度;同时发挥海南侨乡的优势,欢迎华侨捐资建设。在资金来源上,采取政府支持一点,农民自己拿一点,外出干部、经商人员、海外华侨捐一点的“三个一点”方式,保证了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

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启示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发展理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又指导着发展实践。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海南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乡差距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文明生态村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它赋予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实践以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在工作理念、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构建做好农村工作的综合载体。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必须在工作理念、内容、形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以整治环境为切入点,以保护生态、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落脚点,构建了一个符合省情民情,促进农民文明富裕、农村繁荣稳定的综合载体。它把环境治理、科技培训、庭院经济、计划生育、禁黄禁毒、社会治安等结合起来,并重点实施“三延伸”——向社会治安问题较多、矛盾纠纷集中的村庄延伸;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工作推不开的村庄延伸;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经济贫困的村庄延伸,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新常态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居十首要位置。将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前进与竞争潮流,为我国“十三五”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方向。真正落实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观念,必将引发我们国家对发展的大局进行一次重要变革,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我们国家全面发展,提供强大而持续的推动力。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将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这对牢固树立并践行创新发展的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创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一)发展理念

理念是一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理”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清代哲学家王夫之从固然和所以然两个维度来理解“理”的本真含义,揭示了“理”作为本然、规律、原因的哲学特征,提出“理者一,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借用王夫之的这句话,提出了发展理念问题,将关注的视野聚焦在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核心层面。

发展理念是从哲学思维层面对有关发展的基本问题的高度概括,一般回答的是怎么发展、为谁发展等问题。发展理念是高度概括性的、具有指导性的,是从最一般意义上对上述问题进行的回答。发展理念具有的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它将从根本上和深层次上决定着发展的方向、思路和着力点。

(二)创新发展理念

将创新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反映的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是当前中国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的两个重大问题。因为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指导着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发展结果。创新发展就是从理念层面对应当如何发展这一问题给出的答案之一。创新发展,首先强调的是新。这意味着改革和进步。其次,这些新的东西是能够给社会带来综合效益的,是能够增进社会福利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十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新发展,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相统一,不断提出新理论、确立新制度、掌握新科技、培育新文化,以此来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作为一种理念,创新发展强调的是对既有发展要素和发展条件的优化重组,形成更优的结构,并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综合效益。

(三)创新发展的领域和标准

将创新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是建立在对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的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的领域有哪些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各个领域的创新,把创新覆盖到党以及国家的所有工作中去。将创新上升到发展理念的高度,决定了这里的创新将涵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全面的创新,就是要让创新贯穿各个土作领域。当前,要着重着力做好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四个领域创新。以这四个领域的创新带动全党和各行各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把握达到新境界,进而带动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创新全面展开,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实现根本性整体性变化。

判断一项事物、一项工作是不是创新发展,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并非所有的标新立异都可被称之为创新。理论创新,不能摒弃和否定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而是将这一理念研究进行完善和发展。制度创新,并非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国家的制度体制,而是对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科技创新,是指对大自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研发出变革自然的新技术,并利用其增进社会福利,服务于我们的发展进步。文化创新,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要引领时展新潮流,不断将其发扬光大。因为任何走向反面极端的所谓“创新”,都会危害群众利益,甚至会犯颠覆性错误,这与创新的本质含义是相违背的。

2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应当给子怎样的定位,反映的却是不同的发展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这在当今世界其国家也是极为少见的。

(一)创新发展是解决资源相对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

实现国家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优化社会总供给,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下,解的追求。但要实现不断进步、创造财富,社会资料的限量性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增长性这两者的矛盾仍旧非常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其表现在群众的需求总量越来越大、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资源有限,只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更加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在增加供给的基础上严格控制资源消耗总量。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必然选择

现在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经济结构逐步转型调整,慢慢消化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就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慢慢下降为中高速,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动力实现转换。所谓动力转换,就是从粗放型数量型扩张、低成本驱动发展,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换。通常认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投资、出口、消费,经济新常态就是要实现集约型、质量型发展。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要实现科技上的突破,形成新的更高效产业形态,以更高效率和水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要实现上述两方面的改变,则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创新,将经济发展更多地转移到创新驱动上。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4篇

近年来,就业服务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工作方针指引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就业体系的完善、服务功能的增加、保障制度的健全、人员素质的提高,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大批的协保、失业人员走上了新工作岗位,大量的就业困难对象得到了安置,无数自谋职业者走上了创业之路,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就业服务工作又有了新的要求,总书记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作出了实现“新三化”的指示,即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工作目标。

“新三化”的核心观念,就是人本服务。要求我们在就业服务过程中,要正视人的存在,尊重人的权利,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做到胸怀爱心、待人热心、事事细心、处处贴心、将心比心,最大限度地使服务对象满意。

落实“新三化”要求,必须外树形象,内提素质。

劳动力资源管理科作为对外接待的一个窗口,是政府的代言人、百姓的知心人,服务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服务对象满意了说的是共产党好、政府好。反之,就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从思想认识、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后,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它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技能素质和服务素质等综合素质。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自我提高素质的方向、目标、途径和办法,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落实“新三化”要求,必须贴近群众,面向社会。

就业服务必须要树立“我在群众眼里,群众在我心中”的服务观念。就业服务不能单纯地待在办公室里、坐在服务窗口服务。走近街道社区、走近用工单位、走近就业困难对象,就能获取更多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情况,把握更多服务对象的需求信息,是提高企业用工满足率、求职人员满意率和职介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就业服务不能仅依赖劳动部门一家,必须走“大就业”的道路:依靠社会团体、依靠企事业单位、依靠求职人员本身,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多方能量,广泛动员、整体推动,是取得就业服务成功的动力和保证。

落实“新三化”要求,必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我区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依附性人口多,创业性人员少。实施人本服务,就是以人的能力为本的服务,就是从文化价值和人性上思考问题,提供服务,把人塑造成“能力人”,这就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营造一个能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并不断的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每个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将在就业服务中起主导作用。在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资源中,只有劳动力资源是唯一能创造和扩展的。它能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抓住了成功的秘诀。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治国理政;新发展理念;内在逻辑;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1-0001-08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系统梳理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助推新发展理念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的“科学指南和指挥棒”。

一、新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曾指出,比较简单的范畴和比较发达的整体是一种从属关系,在整体的范畴呈现出来以前,其组成部分和要素在历史上是已经存在过的,因此每一个简单范畴上升为复杂的抽象整体时,需要符合现实历史发展进程。①对于“新发展理念”,只有从先于整体存在的每一个“发展理念”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予以考察,厘清它们思想演进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加科学地把握其复杂整体范畴的内涵。

第一,关于创新发展理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在发展问题上解放思想。他认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②他视改革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改革动力论”,实现时展观的重大转变,并借此提出“科学技g是第一生产力”。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加快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顺应时代潮流大势,提出“创新动力论”,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把创新提升到治党治国、民族振兴根本之道的高度。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期,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首次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这意味着创新已被嵌入我国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之中。党的十以来,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新实践出发,倡导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理念地位的凸显和提升是对发展动力的突破。从“改革动力论”到“创新动力论”,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反映出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第二,关于协调发展理念。改革开放初始,邓小平针对新情况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③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先富带动后富、区域发展坚持“两个大局”等重要思想,体现出党对经济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重要性的洞察。20世纪90年代,重点论述了12个涉及全局性发展的重大关系,将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由“二位一体”扩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我国开始重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21世纪之初,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宏观布局,更加注重整体性内在协调发展。党的十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继续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丰富了协调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从战略高度强调要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要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使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更为系统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战略布局从单一片面到综合全面,协调内容从经济单一目标到“五位一体”复合目标,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在不断增强,反映出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第三,关于绿色发展理念。早在改革开放实施初期,邓小平就正视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认识到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我国开始集中力量制定了一批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比如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并在1984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我国宪法,开启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伴随着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尽管没有明确使用“生态文明”的说法,但提出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战略位置,强调决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我国从战略上将环境保护提升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首次阐释了绿色发展的内涵,提出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党的十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破解资源和生态约束发展问题为导向,首次将“绿色发展”提升为新发展理念之一,要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统一,发展理念由人定胜天走向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演变,反映出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质量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第四,关于开放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的系列重要论述。邓小平洞察到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展的主题,他针对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实,以“引进来”为特色,大胆提出主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开放发展理论体系。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强调必须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战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双向开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步入低谷,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必须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审时度势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经验,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六个方面提出更高的开放发展要求,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赢取发展新优势,切实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中国与外部世界从单纯引进来的低层次开放到互利共赢的高层次发展,反映出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策略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第五,关于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直接源于党始终在实践中坚持改善和发展人民生活的基本思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将发展生产力与改善人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④。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积极发展各类卫生保健事业,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加强重大疾病防治,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把“人人享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从经济层面阐述共享思想,强调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面对改革开放20多年不均衡发展导致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明确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到2005年提出的“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再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以党的文件形式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的执政理念,共享的内涵日趋丰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党的十以来,赋予发展新内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的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归宿问题,在共享发展理念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反映出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二、新发展理念的践逻辑

新发展理念作为人的思维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源于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切把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并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新发展理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规律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伊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时纠正以往从生产关系角度简单定义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倾向,将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条件、发展保障等重要思想在内的较为系统的发展理论,实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认识的新突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突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强调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明确发展对解决现实实践问题的方法论意义,进一步丰富了改革开放的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国内外发生的诸多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广义发展。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进一步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党的十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植根新的发展实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以整体概念面世的“新发展理念”,正是党对新实践感性认识的凝练升华。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中国改革开放迈出的每一步,不仅在讲述一个经济实践发展的过程,更体现出一场发展理念的接续嬗变。正如所言,新发展理念当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⑤。

第二,新发展理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矛盾问题风险隐患的现实回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超大型经济体,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有人估算,中国的经济发展使1/5的世界人口、1/4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和近3/5的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从中直接受益。”⑥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中国社会最紧要的头等要务。中国还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其中,某些新矛盾新挑战的形势相当紧迫。如收入分配制度不公问题。我国的基尼系数持续高位运行,群体收入、城乡收入、地区收入、行业收入的差距越拉越大。还有发展代价过高问题。在遭遇“成长烦恼”的时代,改革开放“问题倒逼”的进程也正是我国在“挑战―应战”模式中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新发展理念就是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运而生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针对性。

第三,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抉择。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特征的形象描述,最早是2014年5月10日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他指出,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不能唯GDP论英雄,不能唯速度论成败,否则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放眼国际舞台,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是很多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的普遍经验。一方面,我国经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的社会建设后,面临着经济下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产业升级受阻、传统优势削弱、人民期望日盛等困境;另一方面,我国也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的刘易斯拐点、人均GDP4000美元之后的“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程风险。“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⑦在面对“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新斗争的推动下,我国经济高度依赖粗放式发展的路径已被锁死,既往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增长速度必须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模式必须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必须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呼吁发展理念的变革,已成为时代刻不容缓的命题。新发展理念契合发展实际,对应发展难题,从发展方位的战略判断、发展理念的战略创新、发展路径的战略支撑、发展挑战的战略跨越等方面对当代中国发展战略进行了科学构建,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

第四,新发展理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不懈追求。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明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宏伟蓝图,小康社会建设的内涵不断有了新的目标要求和指标体系。“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全面”,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因此,我国“必须紧紧扭住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下。再比如,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⑧。补齐短板是确保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的唯一举措。党亟待以新理念破除新障碍,用新观念催生新状态,全力缩小差距,确保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新发展理念顺应了这一潮流趋势,切合“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是保障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精神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根基。

第五,新发展理念是应对世界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治本之策。从目前国际格局的变迁来看,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影响,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迹象缓慢,增长势头乏力。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渐加剧,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修昔底德困境”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些忌惮于中国发展壮大的国际势力,联手出台遏制、防范我国发展的政策,以美日为代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以美欧为主体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即是明证。这极大提高了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投资的成本。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大变革催生各国原有增长模式步入死胡同,科技创新孕育着发展方式新的突破。全球经济中心向新兴市场和亚太地区的逐渐转移,为中国吸引国际高端生产要素创造了时不我待的历史性机遇。面对世界经济亟待一种新的整体发展方案终结“亚健康”状态的诉求,特别强调务必“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⑨,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Q胜期、世界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了中国厘定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新”的三大现实基点,我们必须以新理念、新战略赢得发展主动。

三、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科学不科学,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败。只有充分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理论逻辑,才能立足当下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厚植发展优势,促进“双百目标”的实现。

第一,创新发展着眼发展的动力,解决发展的革命性问题。“创新”居于新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放眼寰宇,新一轮高层次产业博弈蓄势待发。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⑩未来五年我国的根本出路在于从过度依赖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为主导的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一要稳执科技创新“牛鼻子”,充分激活它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位势。时至今日,发展初期单纯依靠模仿、引进、“山寨”的路径,已严重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要大力倡导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元创新”,科技创新是“源创新”,文化创新是“根创新”,制度创新是“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二要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活人民“创业”“创新”的双创热情。要在高端要素培育、高端产业研发、创新高地抢占方面,运筹帷幄,统筹规划,紧握“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重点抓手,拓展创新发展的新空间。三要架构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无限智慧。创新驱动说到底即为人才驱动。要坚持开放创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解密重大核心技术,造就一批专业精、科研强、品质优、影响大的世界级科技领军人才,实现重点领域弯道超车。抓协同创新、万众创新、人才创新就是促发展,谋划创新就是谋划未来。

第二,协调发展着眼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的系统性问题。“协调”位于新发展理念的第二位,要从决战制胜要诀的新高度来考量。协调发展关乎发展的平衡性、整体性、健康性,是我国经济社会蹄疾步稳、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非仅强调“小康”,更为重点的是“全面”。一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要以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石,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培育若干区域协同发展增长极,消弭地区间发展隐性壁垒。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一环。二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要着力改善老少边穷地区民生,加快人口自由化流动,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三要促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都要硬”。这“两只手”没有哪只手多余,本质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问题。

第三,绿色发展着眼发展的方向,解决发展的永续性问题。“绿色”发展首次列入新发展理念,是保障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小康社会建设全面与否,生态环境至为关键。一要建设绿色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构建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自然岸线“四大格局”。二要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资源配置高效节能。一手抓“开源”高效利用,一手抓“节流”全面节约。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绿色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是践行绿色经济的核心路径。三要推行绿色生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要建设新一代智能化、网络化、低碳化绿色智慧城市,遏制城市能源低效浪费。创新绿色低碳建筑技术,降低建筑能源单位消耗。鼓励绿色交通出行,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抓绿色生态、绿色经济、绿色生活,就是推动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添加永续的“绿色动力”。

第四,开放发展着眼发展的环境,解决发展韧獾牧动性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昭示一个真理,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潮流,不仅和进步绝缘,更会导致落后挨打。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经验更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封闭只会限制自己的活力,开放才是“落一子而活全局”的联动关键。处于全球化洪流中的中国,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扩大开放的力度、广度、深度,是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要提高开放水平,扩大国际竞争新优势。要创新开放模式,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格局为基准,致力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强调双向开放,从依靠引资和出口低层次开放转变为强调资本和企业输出高层次开放;从“中国制造”产品走出去转变为“中国劳务”服务走出去;从“制造强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二要增强开放能力,提升国际制度性话语权。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中的优势,将其优势转化为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优势,主动参与世界经济规则的顶层设计。三要挖掘开放深度,构建广泛利益共同体。要找准“一带一路”建设突破口,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深度开放格局,走出一条惠本国、利天下的合作共赢之路。抓开放倒逼国内改革,又以开放从全球经济联动中筹划发展,为创新注入新动力,为发展拓展新空间。

第五,共享发展着眼发展的目的,解决发展的公平性问题。“共享”首次写入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共享”的追求源远流长,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等思想,都饱含着国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唯有中国共产党将“共享”从良好期许提升为治国理政的发展战略。发展“蛋糕”不仅要不断做大,更要合理分好,它关乎国民对小康社会全面与否的满意度,也事关国际对中国形象的认可度。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保障民生普惠性。“共享”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落实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要下大力气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避免“寒门难出贵子”现象;推动就业充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助推创新;重视食品安全,实现从“田园”到“餐桌”监管的无缝对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兜牢群众生活底线。二要补齐“贫困”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力保因人、因地精准扶贫,推广“扶志”“扶智”两结合,强化贫困区域自身“造血”能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三要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收入分配既是民生之源,又是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争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抓共享,即是在共享的覆盖面、内容、路径、进程方面下苦功,达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发展目的,让人民幸福更有质感,让发展更有温度。

四、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只有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才能开拓发展新境界。在我们看来,其整体性和关联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问题指向一致性。问题是时代的先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新发展理念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国家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聚焦阻滞我国发展进程的突出问题、明显短板,就“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中国未来将如何发展、中国发展终极目标为了谁”等事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命运的问题予以深入解答,为本质上破解新常态发展难题做出了有益探索。坚持创新发展,破解动力缺乏难题,避免走低水平的“平庸之路”;坚持协调发展,破解不均衡“木桶”效应难题,避免走顾此失彼的“失衡之路”;坚持绿色发展,破解资源约束难题,避免走生态恶化的“透支之路”;坚持开放发展,破解闭门造车难题,避免走自我设限的“封闭之路”;坚持共享发展,破解贫富分化难题,避免走社会动荡的“风险之路”。五大发展理念共同为破解诸多发展问题划定质量底线、结构底线、生态底线、开放底线和公正底线,成为厚植中国发展优势的基本遵循。

第二,目的方向一致性。五大发展理念各自所处地位有别,但目标指向具有高度一致性,以人民为中心是它们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发展指明发展动力的转变方向,目的是通过创新提升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社会经济顺利转型,以创造新供给满足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协调发展指明发展矛盾的解决方向,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人民满意的小康社会;绿色发展指明发展生态的保持方向,目的是为人民改善环境质量,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开放发展指明发展空间的拓展方向,目的是联通国内国际市场,让人民享受改革成果,在开放发展中拥有更大发展空间;共享发展指明发展成果的分配方向,目的是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建设参与者,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新发展理念以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待为中心导向,处处体现党的宗旨和价值。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为手段,服从服务于共享,“共享”是目的,共同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发展观,借此扩大执政根基,获取发展力量源泉。

第三,实施路径关联性。新发展理念在实施路径方面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同时又是一个具备内生关联的有机体。第一层次是创新发展,居于实施路径的主导核心地位。创新发展本身就具有较大驱动性,在实践中通过自身发展,整体驱动其他四方面向着更加均衡、环保、绿色、优化的高效益方向发展。第二层次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属于创新发展的内化要求和实现途径。协调发展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关注产业联动发展的方法,是推动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主要侧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路径上以创新为基本前提,以协调为重要途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是未来发展的“主脉”和新路径。开放发展主要解决中国与世界的联动关系,对外开放新体制的构建既对创新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又强调路径上协调、绿色、共享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开放发展的“敲门砖”。第三层次是共享发展,在路径上为其他四方面的实施提供归宿依据,建构以发展目标与发展途径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是根本动力,提供发展路径的“源动力”;第二层次是“骨骼”和“肌肉”,提供发展路径的“毛细血管”网络;第三层次是目标根基,提供发展路径的方向。三个层次互为支撑,彰显新发展理念、路径、实施的关联互动。

第四,思维方法论关联性。单个发展理念貌似独立,但方法却具有关联性。创新发展居于新发展理念之首,侧重对发展本体性问题的探索,在哲学价值上具有“本体论”逻辑,解答“何为发展”的根源之惑。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与开放发展,提供发展的“方法论”逻辑,解决“如何发展”的方法论难题。三者本质都在围绕“人、自然、社会”探究,强调统筹兼顾,但探索视域又各有侧重。协调发展侧重探求“人与社会”,强调发展的内部机制,追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绿色发展侧重探究“人与自然”,强调发展的和谐持续,力争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的内在统一。开放发展侧重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发展的外部环境,寻找最佳利益支点,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共享未来的美好愿景。共享发展位于新发展理念之尾,明确发展的价值取向,担当“价值论”逻辑,回答“发展为谁”的指归问题。新发展理念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层面,勾勒出哲学价值内在结构的关联性。

第五,功能逻辑整体性。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体系严密,五者辩证统一。创新发展是核心,体现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的发展动力的转变,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规律的拓展提升;协调发展是前提,体现从关注“一域”到更重“全局”的发展格局的转变,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规律的拓展提升;绿色发展是基础,体现从片面“求生存”到重视“求生态”的发展品质的转变,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质量规律的拓展提升;开放发展是关键,体现中国从“积极接受方”到“主动塑造方”的发展空间的转变,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策略规律的拓展提升;共享发展是根本,体现从价值坚守到制度安排的发展伦理的转变,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规律的拓展提升。从逻辑维度讲,五者剑指发展难题,各具针对性,分别解决发展的革命性问题、系统性问题、永续性问题、联动性问题、公平性问题,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五者既有共同的出发点,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早日到来;又有共同的落脚点,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从功能维度讲,五者主体定位准确,各司其职,分别呼应发展的动能、基调、底色、大势、目标,紧密相连,交相辉映。

毋庸置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各自单独看都不是新提法,但作为整体概念范式,则体现出党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在立志改革时期,主要侧重于从“量”方面阐析发展理念。以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改革提速时期,主要侧重于从“质”方面丰富发展理念。以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深化改革时期,主要侧重于从“度”方面发展治国理念。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主要侧重于从“性”方面完善定型新发展理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宛若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发展恰如一条金线横贯其间,创新确保根深,协调保证叶茂,绿色保持健康,开放保证空间,共享保障成果,人民至上是其坚实的内核枢纽。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拓展、深化。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3页。②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364页。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⑤:《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⑥任仲平:《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论贯彻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8日。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2日。⑧《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0日。⑨《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意见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1日。⑩《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5月2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6页。

On Internal Logic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Zhang Qianyuan Xie Wenjuan

Abstract: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 sharing" embodies the development thought, direction and focal poi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tems from the profound grasp of the great new practic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world; it is the summary of the great new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 is the direct successor of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also with major innovation. New development idea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way, direction, environment, purpos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volutionary problems, systematic issues, sustainability issues, linkage issues, fairness asked, is a collection of internal connections and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Marx doctrine about the development theory of china, highlighting the par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ruling la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law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6篇

会议指出,2015年,各级农业部门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农业再获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打开新局面,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农村改革力度显著加大。“十二五”农业连年增产增收,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压器”。

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点之高前所未有,挑战之大前所未有,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可谓“六期同至”:“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的关键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爬坡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期。我国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坚持“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一个中心”,就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即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会议对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作出部署。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源泉,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工作主线,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装备、人才、政策、法治支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绿色发展,统筹国内国际,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要着力在调整优化结构、促进节本增效、推进改革创新上下功夫。2016年要在做好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20项重点工作:积极引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金融保险创新;着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市场流通;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种业;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业;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能力;全面提高从养殖到屠宰的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控制能力;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特色产业精准脱贫;继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农业对外合作。

会议要求,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要转变发展理念,树立“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和“共享富农”理念。要转变工作职能,继续简政放权,规范制约用权,加强政策创设、体系建设和法治建设。要转变工作方式,优化决策方式、管理方式和投入方式。要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和清正廉洁之风。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中村” 顶层设计 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新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概括和体现,为全党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导向和引领。“城中村”问题,实质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和集中反映。

遵循创新发展理念,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的问题实质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问题就实质而言都是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与现实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矛盾的外化。解决发展问题只能通过不断创造和提供新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所需的路径来实现,根本途径就是创新。

“城中村”改造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也要遵循创新发展理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培植和促进创新活力。按照创新发展理念,“城中村”改造不能简单的一拆了之,而应该提高创新活力进行改造。“城中村”的存在是发展过程中必经阶段的一个过程,虽然和周围的高楼大厦、完善的现代化设施相比看起来有点不和谐,以及由于人口的流动性给社区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城中村”的存在,客观上给新毕业的大学生、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提供了相对比较廉价的居住生活条件。各种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充满创新活力和创新激情的青年人,能够在较低生活成本的情况下,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为城市的发展不断释放自己的创新活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因此,“城中村”的改造要注意保护和培育一个城市的创新活力,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和仅仅为降低城市管理的难度而简单一拆了之。

遵循协调发展理念,按照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城中村”改造

坚持协调发展,学会“弹钢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

“城中村”F象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这些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村落,由于城市的扩张和演变逐步被城市包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和不协调。“城中村”改造工程恰恰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弥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差距,实现城市协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着眼于协调发展,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实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按照自然发展规律进行“城中村”改造

人类社会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环境。城市发展要秉持生态宜居这个价值导向,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理念。首先,在“城中村”改造中,要进行顶层设计,按照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规划。应该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合理布局空间结构,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服务便捷的和谐社区。对城镇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保绿地等生态资源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开发建绿,以绿养绿”的原则,全面落实生态城市发展理念。其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最后,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尊重生态环境,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

遵循开放发展理念,按照社会系统开放规律进行“城中村”改造

系统论认为,每一个系统都在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传递。系统的开放性原则揭示:一是开放是系统维持自身和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系统处于封闭状态,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就导致系统的结构不能维持和发展,并不可避免地发生结构的解体和混乱无序。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这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开放发展理念对于“城中村”改造而言,也是一个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第一,在“城中村”改造的顶层设计问题上要体现开放发展理念。不仅要着眼于“城中村”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进行规划和科学布局,还要着眼于用开放性的理念,用虚怀若谷的态度接受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规划设计,凝聚集体智慧。第二,在“城中村”改造的参与主体问题上要体现开放发展理念。“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而是一个由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开发商合作,社会各界献计献策,群策群力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兼顾,建立一个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城中村”改造的强大合力。第三,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坚持有机更新理念,不断地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各项要素,产生聚焦创新效益,在不断开放中提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和文化层次,构建一个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与和谐社区。

遵循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社会治理规律进行“城中村”改造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又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都投身或支持“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功能优化工作,才能为提升生活品质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不断在公平中实现“共享”,有更多的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尤其是让中低收入阶层和普通市民的生活品质有大幅度的改善。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一系列问题的集中体现。按照新发展理念进行“城中村”改造,这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针对新的发展问题,进行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必然为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开辟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哲学基础

[DOI]10.13939/ki.zgsc.2017.10.014

1 问题的提出

1.1 理论背景

新发展理念的研究起点在于发展观。发展是全球和中国的实践主题,发展的新实践亟待发展的新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立足于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性难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发展目标的科学阐释。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引导着理论探索和实践开拓的方向,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对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绿色发展理念的研究文献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以“两山论”的形象概括为基石,通过理论升华形成和充实绿色发展理念,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是从结构体系上细化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如绿色经济理念、绿色管理理念、绿色创业理念、绿色科技理念、绿色文化理念、绿色生态伦理理念等,使得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多维度的价值考量。三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拓展绿色发展理论成果,通过挖掘绿色发展的根本理论依据,在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推出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思想成果。

创新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如下几方面:首先,立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出发,挖掘创新发展的理论本质和逻辑,从范式转换角度探索创新发展的哲学价值。其次,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种方式,明确创新发展的实质内容,在反思其历史产生和发展中提炼新成果、发现新价值。最后,从立场、观点、方法诸方面,挖掘创新发展中个人主体之于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意义,明确“现实的个人”为创新发展的现实主体,实现从“类”主体观到“个人”主体观、从“抽象的个人”主体观到“现实的个人”主体观的转变,推动创新发展在管理实践中的拓展。

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联系已有研究开始关注,例如,有的研究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视角和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索两个理念之间的节点;还有研究则从社会面貌变化、社会结构更新、社会文明进步等层面,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探索不同理念彼此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哲学本源。总体而言,当前研究认可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不同理念的导向及相互作用具有差异性,仍需细化研究思路、深化研究发现。

1.2 学术动态

一是当前研究尝试吸纳多学科领域的理论观点,来挖掘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领域的哲学本质问题。除了社会建构理论和复杂理论的推广和应用,学者们也尝试整合经济管理等学科视角,找寻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主要驱动力量和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发在于,要避免新发展理念研究停留在类型层面的界定上,而是要通过吸纳多元的科学理论,揭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具有的本质规律。

二是当前研究尝试借鉴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来构建新发展理念相关要素的逻辑关系。例如,使用政治修辞手法、联合分析方法甚至实验方法检验新发展理念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发在于,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存在协同性联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对核心“谜题”进行深入解剖,保证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当前开展理论哲学基础分析以及学科发展十分必要。

三是当前研究尝试剖析具体地区的新发展实践,来推动理论的会通和创新。一些研究关注发展中国家,也有基于欧盟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比较研究,分析视角多从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贫困地区或区域合作出发,探讨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对环境恶化或极度贫困等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发在于,需要充分重视情境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基础问题进行规范的情境研究,获取发展科学理论的研究发现。

2 研究的价值意义

2.1 理论价值

其一,有助于深化和拓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研究。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作槲宕蠓⒄估砟畹淖槌刹糠郑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对这两个理念的内涵类型、概念外延和重要地位的讨论,欠缺从哲学基础层面对两个新理念内在哲学规律的探寻。理念协同性研究立足学科交叉融合,将对两个新理念的核心议题展开规范分析和检验,将两个新理念研究从对行为结果表征的分析,延展至对行为发生缘起的揭示,构建并验证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有助于深化和完善两个新理念基础理论的研究脉络,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研究的多维体系。

其二,有助于充实和发展新理念协同性的研究。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的行动方案,而理念之间的协同性正是打开“谜题”的关键。当前对新发展理念关系还存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不同观点。本研究致力于解决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谜题”,基于建构主义视角和复杂科学研究范式,延揽伦理、技术和制度等要素,在规范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并提炼基于交互效应的动态协同过程,有助于促进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充实对新发展理念协同性这一“黑箱”的解释,提炼形成新的理论命题。

其三,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新发展理念实现途径的研究。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研究,需要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多重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在发展中国家情境下,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实践视为协同演化的过程,瞄准中国发展实践的独特属性,开展新发展理念价值实现的挖掘和创新,通过构建并检验相关命题,总结和提炼情境化研究成果,揭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价值识别和实现机制,有助于从价值提升角度夯实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完善基于中国情境的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的哲学体系。

2.2 应用意义

一是有助于指导绿色发展的实践。绿色发展实践需要兼顾多重目标,更容易陷入个人利益与社会福祉、经济回报与非经济价值等冲突构成的决策困境。单纯依靠道德水平或制度约束,难以充分发挥绿色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和长期价值。理念协同性研究立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境,总结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作用规律,指导创业者更好地发挥创业精神与技能的作用,有助于催生更多的创业者投身绿色创业实践,提高绿色创业质量,降低失败率。

二是有助于指导创业创新环境的健全。实现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共识,但是,当前多数创业创新政策还局限在创业创新活动数量和经济产出层面,在引导和鼓励创业活动更好地符合创新发展诉求方面,还缺少专门的体系,政策也不够完善和有效。尤其是从哲学意蕴解读和价值创新视角,挖掘包括制度环境要素在内的创新发展机制,提炼出宏观系统与适应性主体之间的作用规律,有助于提高创业创新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是有助于指导绿色与创新人才教育的发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对人才素质、技能和理念等都提出了新要求,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传统教育,难以适应当前实现生态和社会价值的新需要。理念协同性研究在中国新发展理念实践背景下,积累的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和代表性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哲学依据和科学规律,不仅可以促进新发展理念在教育中的推广,还有助于提升绿色与创新技能培养,丰富相关教育理论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 框架体系与内容要点

3.1 设计思路

框架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中国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具体情境,基于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基础,聚焦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借鉴建构主义和复杂适应系统等科学研究范式,关注理念协同性的哲学基础与意蕴体系,遵循协同演化理论逻辑,探讨理念协同性的本质源起,探寻协同性的价值实现的动态机制,提炼新发展理念创造可持续价值的科学规律。

基于上述思路的基本假定是: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是绿色发展理念哲学基础分析的重要属性,目标导向与手段导向是创新发展理念哲学基础分析的关键维度,据此可以整合并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及其哲学意蕴,包括协同性基本路径和重要源起,据此构建协同性的哲学理论体系。而且,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多重底线的开放系统,符合哲学视域融合与范式重构的逻辑,有助于通过技术和制度等层面创造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跨学科和多理论融合研究有助于中国情境下更好地实现绿色与创新发展。

3.2 框架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下图所示的总体框架,包括三大模块、五部分基本内容:

总体框架示意图

第一模块为基础模块(上图左侧虚线框区域),包括第①和第②两部分研究内容:①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②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具体包括:依据哲学基础研究的脉络,从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入手,廓清绿色发展的逻辑原理和关键环节;借鉴经典的创新经济学判断,从目标导向和手段导向切入,明晰和确立创新发展的哲学本质和属性特征;规范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体系当中的定位和地位,并针对中国情境,构建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分析框架,完善研究的哲学基础,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第二模块为协同模块(上图中部虚线框区域),包括第③和第④两部分研究内容:③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协同性;④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哲学意蕴。具体包括:参考理论演化的哲学研究思路,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基本路径,探查资源、知识和技术等要素的作用过程;在廓清各环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不确定性背景,进一步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的重要源起,提出协同性的评价和优化方案;在上述研究发现基础上,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哲学意蕴,包括系统性的哲学背景梳理以及创新性的哲学内涵体系的构建。

第三模块为价值模块(上图右侧实线框区域),包括第⑤部分研究内容:⑤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价值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并非封闭过程的认识,从新价值创造的角度入手,分析协同性的哲学指向所在;根据哲学的视域融合和范式重构,对协同性的价值实现开展情境化的研究,整合多层面要素,关注基于理论和现象之间匹配的情境化方案;着眼于技术驱动和制度助力,关注协同性的实践结果产出,分析情境嵌入下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价值创造水平,并探索效果提升机制。

3.3 应用要点

一是厘清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动态过程。这是进行协同性哲学分析和开展实证研究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哲学基础的内在联系,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构建动态演进模型。虽然新发展理念哲学基础研究已经起步,但新理念之间协同性的结构和本质仍是研究“谜题”,亟待进行充分解析。为此,研究和实践应当在国内外最新研究基础上,系统归纳已有研究成果,挖掘不同研究主张背后的理论范式,结合现场观察、叙事研究和扎根理论的科学设计,提炼出协同性分析的理论框架。

二是多层面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哲学意蕴剖析。如何揭示从个体到制度环境多层面要素之间的影响机制,识别并验证交互效应,进而构建科学反映要素之间关系链条的哲学规范模型,从中提炼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机制,是理念协同性拟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本研究从包括伦理与制度关系等哲学基本认识出发,融合跨学科研究成果,运用建构主义和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发挥案例研究和样本调查在质性和量化研究的优势,考察个体和环境、决策和规制等多用姹淞浚构建多要素动态性的整合研究模型。

三是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实现价值创造的演化机制。如何推动中国情境下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转化从而创造新价值,是哲学基础研究的应有之义。需要指出的是,有必要立足中国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绿色与创新发展情境,参考系统动力学和演化博弈分析方法,以区域、产业、组织类型、成长阶段等为标准,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和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检验新发展理念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并延揽技术和制度等动因,揭示中国情境下如何有效促进新发展理念价值创造水平的哲学答案和科学途径。

4 讨论与展望

基于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过程具有重要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判断,紧跟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前沿,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并重,遵循理论推演和动态跟踪调查的研究思路,以理念协同性为主线,提炼协同性的哲学基础、本源和路径,揭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的动态机制和价值实现机制,从哲学基础研究切入,为开展新理念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构建提供知识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归纳面向实践活动的科学启示和建议。因此,协同性框架可能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聚焦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协同性,将新发展理念研究从局部表征的考察,深入发生源起的哲学探寻,挖掘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动态架构,揭示理念协同性的本质和逻辑。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刚起步,针对协同环节的探索明显不足。现有研究多是从外部较为宏观的视角,考察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等表征问题,欠缺从协同性这个核心“谜题”,挖掘新发展实践得以激发的内在机制。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在分析层次上的局限,以多类型多层次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协同性的哲学解读入手,引入并发展相关理论,构建动态架构,丰富已有的哲学及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思想内核,为解答新发展理念的本质问题提供了理论可能。

第二,立足建构主义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的重心从偏重客观条件的作用,拓展到关注社会互动的过程,挖掘协同性的哲学意蕴和内在机制,揭示协同性的动态演化规律。建构主义认为,主体身份和利益不是完全由客观条件决定的,而是在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演进和生成的。同时,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也强调创适应性主体的核心角色。但是,现有研究对上述重要视角关注不够,欠缺对实践主体如何组织经验世界的哲学探查。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在认识角度上的局限,借鉴建构主义及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以发展理念协同性为主线,凝练主体与环境交互效应及其对理念协同性的影响机制,并提炼出路径优化方案,为新发展理念的跨学科研究开拓新思路提供支撑。

第三,嵌入中国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实践情境,将理念协同性从经验假说层面,推进到科学研究层面,挖掘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对价值创造诉求的解决方案,揭示理念协同性的价值实现机制。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积极作用,尚有待在实证研究中得到足够验证,尤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现实,使得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具体情境的哲学思考具有独特属性,同时也蕴含了诸多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在研究手段上的局限,立足具体发展情境,遵循跟踪式案例访谈和多轮次调查相结合的研究设计,运用叙事研究、联合分析、扎根理论和实验研究等科学规范的方法,细致刻画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的贡献体系,有助于明确并提升价值创造的实践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可操作性指导。

未来研究和实践方向可以关注于四个方面:①服务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研究,为其他学者开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及其内在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尤其对跨学科开展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②服务绿色区域建设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提质提供实践指导;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北京市创新环境建设,服务相关政策制定和协调部门,为打造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提供决策服务;④服务创业创新教育和培训领域,为开展绿色创业创新教育以及相关制度建设提供案例和数据素材,服务绿色与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Gorz,A.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Z].Verso Books,1994.

[2]Hockerts,K.,Wu stenhagen,R.Greening Goliaths versus emerging Davids:Theorizing about the role of incumbents and new entrants in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10).

[3]Isaak,R.Green Logic:Ecopreneurship,Theory and Ethics[M].Boulder:Kumarian Press,1999.

[4]Liu,F.,Simon,D.,Sun,Y.,Cao,C.Chinas innovation policies:Evolution,institutional structure,and trajectory[J].Research Policy,2011(7).

[5]Lu,B.Expedited patent examination for green inventions: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y choices[J].Energy Policy,2013(10).

[6]Motohashi,K.,Yun,X.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and growing industry and science linkages[J].Research Policy,2007(8).

[7]Newson,M.Green history.A reader in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philosophy and politics[M].London:Routledge,1994.

[8]Yadav,R.,Pathak,G.Young consumers intention towards buying green products in a developing nation:Exte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

[9]胡鞍钢,张新.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2).

[10]兰洋.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与多维审视[J].学习与实践,2016(5).

[11]李志青.中国经济新平衡:重建绿色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2]刘邦凡,王磊.科学、哲学与认知融合视域下的因果陈述逻辑[J].哲学研究,2013(12).

[13]秦国伟,李铁铮.绿色化引领“五化f同”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意蕴[J].甘肃社会科学,2016(4).

[14]王成军.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论视域融合与历史比较的关联与融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15]杨发庭.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J].理论与改革,2016(5).

[16]杨卫军.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底蕴[J].学术论坛,2016(9).

[17]查少刚.对创新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思考[J].财经科学,2015(12).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9篇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国际金融危机复杂影响下,外出务工农民就业问题凸显,然而,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坚持从市情出发,以新理念 、新发展 、新跨越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可持续发展模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在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农业“三分战略强市,劳务输出富民”经济发展思路中,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力度,确保了劳务经济稳定发展。

五大连池市目前有完善的劳动力转移“三级组织、四级网络”,共有专职农村劳动力转移干部30人,村级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员127人,外埠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站13个,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验实训基地5处,优质劳务输出基地56个。2009年末,全市累计转移劳动力4.7万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65.2%,占农村总人口的31%,劳务收入3.52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 362元,每年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农民工0.3万人,技能培训后输出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5%。

在工作中,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以“狠抓培训、力促转移、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和“加大内转力度、扩大境外输出、提高培训档次、促推土地流转、扶持自主创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点,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特绿色种植、畜牧养殖、劳务增收的“三分战略”;努力做到宣传发动、市场对接、教育培训的“三个到位”;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服务保障、考核评价的“三大体系”等做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全面进入“促推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大连池市先后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劳动力转移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县”等荣誉称号,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2006年被省农委和省人事厅授予“全省农业系统先进集体”,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2006年被国家七部委授予“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先进集体”,“五大连池电焊”2007年被国家就业促进会授予“全国优秀劳务品牌”, “五大连池电焊”2008年被黑龙江省劳动系统评为“全省十大劳务品牌”,五大连池市太平乡务工农民王大成2008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2009年被黑龙江省报业集团评为“黑龙江省优质服务金奖单位”等荣誉称号。

发展劳务经济,为农民增收谋出路

五大连池市在2003年正式开始有组织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分析五大连池市情和充分考察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之后,果断地把劳务输出作为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摆上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当年9月,原市委书记姚龙同志利用在北京挂职的机会,亲自带着相关部门到北京的各个部门去接头,到用工企业去洽谈,短短十天时间,就签回1 100人的劳务订单。在京城开辟劳动力市场的成功,使刚成立的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人员被市委、市政府“为农民增收、为百姓求富”的决心所震撼,更加坚定了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信心。

在劳动力转移工作初期,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人员开始逐村宣讲,办劳转简报,跑农贸大集,播用工信息,发培训传单,开招聘大会,进厂入店地调查空岗情况,搜集用工信息,研究用工动态,洽谈劳务协议。全市上下也充分认识到劳务输出是兼顾城乡两个弱势群体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最快捷的增收渠道。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在一个月里就曾5次带领上百人的务工队伍进北京、上大连打工赚钱,使省外劳务输出成为五大连池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有顺口溜说:劳务输出真是火,闲人都成打工者。百人团队赴京去,勤劳致富谁敢惹!

2005年4月2日早5:00,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门前的广场上,有组织进京务工的第十批178名农民在市四大班子和相关部门领导语重心长的叮嘱中,踌躇满志踏上了外出务工的征程。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人员怀揣着蹲了大半夜火车站才买来的179张车票一路精心护送。

经过一昼夜的旅程,当他们在朦朦的晨色中,睁着陌生的双眼走下火车时,却发现一个亲切而熟悉的身影正顶着寒风向他们走来。“市委书记亲自来接咱们啦!”一声惊喜引来一阵欢呼。刹时间,对漂泊的恐惧、对京都的畏惧、对异乡的疑虑,都在市委书记随和的微笑中一一散去。又一批矿泉儿女即将为首都建设贡献力量,像蒲公英的种子撒入皇城厚土生根发芽。

仅在一年的时间里,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就向北京有组织输送了近1 700人的务工队伍,其中有6人因工作出色、素质超群被评为“北京市外来务工好青年”,有163人被用工单位提拔为中层管理人员,有近2/3的人员担任了重要岗位的工人。其中双泉乡的李玉国、邵帅等9位青年在自己站稳脚之后,又带出同乡数十人进京务工;龙镇的刘明是第一批进京务工的保安,现已是北京一家知名装潢公司的高级技工;双泉乡的李文婷是第二批进京的小保姆,现已是奥运水立方的销售部经理,和平镇的孙驰进京后在裱画行学徒,现已拥有了自己的艺术品公司。五大连池电焊工、建筑技工更是成为了首都机场、大连船厂、唐山钢铁等企业的首选劳务品牌。

目前,五大连池籍的保安、服务员、电焊工、建筑技工已遍布北京、天津、大连等各大城市。用工单位一致反映,五大连池人质朴、憨厚、热情,不仅有着挺拔的身姿、标准的普通话、较好的文化素质,还有着勤劳能干、聪慧务实的品质。

几年来,在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用博大的爱心、细致的耐心、挚诚的热心妥善安置了上万名五大连池籍务工人员,帮助他们完成了从种地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蜕变。

一、实施“三分战略”,明确劳务输出产业定位

五大连池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全市共有耕地117万亩,人均耕地不足8亩,长期以来,广大农民主要靠种地维持生活。特别是前些年,连续遭受多种自然灾害,致使农民收入大幅度下滑。市委、市政府倍感农民增收的紧迫性,围绕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课题,组织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中发现,农民收入渠道狭窄,60%来自于种植业,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两个“富余”问题突出,全市有40%的富余劳动力,多数劳动力有60%~70%的富余劳动时间。

通过调查分析,市委市政府感到,只有抓住大灾之年农民种地的思想认识受到冲击带来的机遇,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作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分流农民,改造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为此,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实施农业“三分战略”,即1/3的农民向大中城市转移, 输出劳务;1/3的农民从事牧业生产和发展二、三产业;1/3的农民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劳务输出的产业定位。

二、做到“三个到位”,努力开创劳务输出新局面

五大连池市把劳动力转移作为“民心工程”来抓,结合实际确立了“搞发动、建基地、抓培训、促输出、保维权”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劳务输出的工作重点。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抓好组织引导,做到宣传发动到位。推进劳务输出,首先要解决农民思想保守、小富即安、不敢走出家门的问题。为此,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规模、多形式、系列化的宣传活动。

一是开展算账对比活动。组织市、乡、村300多名干部、劳务信息员深入农户家中,逐户对富余劳动力进行走访动员,通过算效益账、经济账和长远账,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开展典型示范活动。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积极总结、推广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典型,组织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报告团到乡镇进行巡回演讲,开展了评选“支持务工好母亲、好妻子、好丈夫、好干部、好书记”活动,通过典型对农民进行形象化、具体化教育。双泉乡张洪波在杭州日本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打工,已成长为该公司中方经理,年薪20万元;太平乡麻颖在哈工大赛特车辆销售有限公司打工,已成长为公司销售部长,年薪5万多元,受到了省领导的表扬,目前户口已落到了哈尔滨;新发乡、太平乡组织18名乡村干部带领农民务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打工,以实际行动引领农民闯市场,这些务工创业典型事迹,在农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是开展专题报道活动。组织有关部门和记者十赴北京、七进大连、五上哈尔滨跟踪采访务工人员情况,摄制多部专题片,在各村屯进行巡回播放。在市电视台设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专栏,及时播发劳转新闻和用工信息,并在省级新闻媒体和其他网络上了大量劳务新闻信息。

四是开展宣传会战活动。组织开展了“劳务输出进万家”活动,通过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巡回宣讲、在农贸大集设立宣传咨询台、主要路口设立永久性宣传牌、村屯粉刷墙体标语、入户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宣传发动,努力使劳务输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每次有组织、大规模的输出活动,市委、市政府都组织欢送会,有关干部全程陪同。几年来,通过深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和思想发动,在全市形成了“外出务工致富光荣,在家闲逛受穷可耻”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务工创业的热情,掀起了劳务输出的热潮。

(二)抓好基地建设,做到市场对接到位。农民外出务工能否顺利找到就业岗位,是劳务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市场开发,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主动外出找市场。从市领导到乡村干部,都积极主动外出考察劳务市场、联系用工单位。市委书记范志国和市政府市长徐飞亲自带队参加省内外各种劳务对接会,多次取得参会人数最多、现场输出最多、签约岗位最多的效果。每个乡镇都在外地辟建了1~2处3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目前全市已在北京、大连、沈阳、青岛、哈尔滨等13个大中城市建立劳务基地56个,在俄罗斯、日本建立境外劳务基地4个,每年可提供用工岗位3万多个,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是能人带动闯市场。市委、市政府鼓励务工能人为家乡输出劳务人员,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太平乡平安村农民王大成、关鹤等人在大连务工多年,组织带动一大批家乡人到大连市打工,他们集中居住在大连市金州区的一条街上,被当地人称为“平安一条街”,成为五大连池市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新发乡齐建军在北京宏福建筑公司打工,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工程项目部经理,带走家乡近百人到该公司打工。

三是网络中介联市场。开通了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五大连池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三)抓好素质提高,做到教育培训到位。五大连池市以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整合各部门和乡村教育资源,构建了多层次、高标准、全覆盖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重点抓好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全力打造五大连池劳务品牌。

一是开展全方位培训。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机构的场所、设备和师资力量,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设了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美容美发、厨师、电焊、电器维修等专业。

二是开展定向培训。根据市场用工需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对35岁以下、初中文化以上、有务工意向的农民,进行以保安、家政、餐饮为主的服务业技能培训;以水暖、木瓦工、装潢为主的建筑业技能培训;以车工、焊工为主的制造业等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务工技能。

三是开展分流培训。把中考无望、拟回家务农的初中毕业生分流出来,强化技能培训,毕业后直接进入城市务工就业。通过教育培训,使全市务工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涌现出一大批“打工明星”,树立了五大连池劳务品牌。

近年来,在北京市表彰的外省优秀农民工中,我市有16人榜上有名。为吸引五大连池市的务工者,北京三替城市管理有限公司还专门为五大连池市务工人员做出了可半工半读、报销50%学习费用的决定。

三、健全“三大体系”,为劳务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五大连池市着重在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上下工夫,确保了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把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前提,成立了市、乡、村三级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隶属市政府、人员专编专职的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确立了“一把手”负总责、有关领导重点抓、主管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健全了上下联动、内外呼应的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在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负责的工作格局。

明确了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即:负责全市劳动力转移工作;承担市劳转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服务体系;结合本市实际贯彻执行省市有关劳转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负责全市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农民创业工作;综合管理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和劳动预备制;负责市劳动力转移范围内的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承担市劳动力转移综合统计和信息工作;管理全市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档案,定期劳动力转移情况统计公报、信息资料及发展预测报告;组织开展全市劳动力转移工作调查研究、宣传教育、业务交流及队伍建设等活动;负责开发、巩固劳务输出基地工作,做好全市劳转人员的劳动保障维权工作;负责实施全市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考评、监督奖惩方案及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健全服务保障体系。近年来,五大连池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五大连池市加快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五大连池市关于劳务输出的优惠政策》、《五大连池市关于鼓励乡村干部带头外出打工的通知》、《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务输出小额贷款试行办法》等配套文件,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子女上学、土地流转等实际问题,确保每个想务工的农民都可以放心地走出去。各乡镇都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大厅,11个乡镇全部配备了微机,统一了基础档案和劳务输出运作规程。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成立了17个劳务协会,帮助解决追讨工资、调换岗位等问题,创建了土地托管合作社、劳务互助组,切实加强劳务输出后的服务与管理,使务工人员安心、留守家属放心、用工企业舒心,切实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稳定率。

(三)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科学合理地分解落实任务指标,制定考核评比办法和奖惩措施。对在发展劳务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外出务工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对完不成工作任务的领导干部坚决“一票否决”;对工作被动、影响劳务经济发展的干部进行处罚。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抓劳务输出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

立足本职创新,为农村发展尽全力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紧紧依靠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全力协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充分吸引城乡群众的广泛参与,以“积极、主动、创新、突破”为工作理念,努力在“金融危机”中寻找“劳转发展契机”,在“经济滑坡”中挖掘“农民增收潜能”,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成效。

一、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借我阳光好扬帆”

阳光工程是国家对农民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的项目,“借我阳光好扬帆”是所有参训农民的心声,也是各级农村劳动力转移部门的愿望。金融危机以来,五大连池市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紧紧抓住外出农民工返乡技能充电、小本创业致富的心理需求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大力开展高薪劳务技能培训、小本创业项目指导等一系列深受农民欢迎的扶农助农免费培训活动,竭尽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形势稳定。

为了充分发挥阳光工程专款专用的巨大惠农作用,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针对返乡农民工中申请技能培训比例达70%以上的情况,会同市财政局坚持“严格、规范、科学、高效”的监管原则,以“117”手续真实、健全为基础,调拨高薪技能培训指标和培训资金专用于返乡农民工培训,力争把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危机”变为“技能充电”,切实使农民工培训与返乡创业、自主就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打造农民致富平台的作用。

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常年开展“外出打工有技术,居家致富有项目” 、“技能送到你的手,岗位送到家门口”、“劳务促增收,减灾保稳定”、“村企劳务对接”等系列技能培训、订单上岗、扶持创业的“一条龙”劳务优质服务,使“订单培训―有组织输出―保障就业―扶持典型―返乡创业”成为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基本模式。

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还采取“市训师资,乡训骨干,村训农民,初三分流”和“创业外出培训,高级封闭培训,中级走读培训,初级流动培训”的农民培训方式,使上岗学员近1/3成为用工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中坚,在狠抓农民非农高薪技能培训的同时,还集中开办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训班、畜牧养殖能手培训班、特色种植技术培训班、民间民俗工艺制作培训班等各类培训,努力使每名农民都有一技之长。

二、打造劳务文化产业,“凸显农民手工生机”

五大连池市是全国十大休闲城市之一,旅游市场日渐升温,“发挥地域优势内转有道,劳转文化凸显生机”。 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瞄准了其中的内转渠道,在五大连池市大力开展“搭建劳转文化平台,打造工美艺术上品”展示活动,整体推进了手工编织、刺绣、布艺、工艺制作等内转项目免费培训,着力培养五大连池市农民原生态手工创作群体,多次成功举办五大连池市最高艺术水平、最大参展范围的“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美艺术展”、“五大连池手工绣品大赛”等活动,出版了《五大连池农民手工作品图册》,还组团参加了第20届哈尔滨国际贸易洽谈会、首届大黑河岛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哈尔滨国际旅游商品交易会等高规格展会,共签约中外手工艺订单总价值30万元。现在,五大连池街上三三两两拿着或花或画或绣品的人们悠然而过的景象,顿时会给这座宁静祥和的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增添一股浓浓的诗意。

五大连池市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组织全市工艺美术人员先后研发出了“五大连池风情”系列绣品、“五大连池风光”主题羽毛画、玻璃画、葫芦画及火山石刻等十几种家居饰品、旅游纪念品、商务礼品等六大类的手工产品,培育出了“连池DIY”、“连池绣坊”等劳务产业品牌,去年总产值达120万元,农民从事居家手工和旅游产品销售中获取的工资性总收入达70万元。目前,五大连池市劳务产业项目已达16类22种,全市从事手工艺品制作的农民就达389人,工艺作品商品化率70%以上。

为庆祝伟大祖国60华诞,五大连池市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举办了主题鲜明、种类丰富的全市工美艺术展暨全市农民手工艺品大赛。热情讴歌建国60年来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大踏步奔上小康路的喜悦心情。展览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名家名作颂祖国,共有书法、绘画、剪纸、彩雕等四十件,其中一幅万岁的宣传画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的共鸣,画中神态非凡的主席那浑厚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仿佛萦绕耳畔,另一幅“祖国万岁”的书法更让人们“我要为祖国作贡献”的豪情油然而生。

第二部分是民间民俗展风采,共展出五大连池市域内民间手工艺术家的十字绣、苏绣、羽毛画、火山石刻、木雕、珐琅画、绒线绣、丝网艺术品、布贴、丝带绣等十类十二个品种的民间工艺品120件。其中一组由木筷子拼钉而成的俄罗斯建筑引起了参观者的惊叹,只见那根根木筷仿佛是俄罗斯工人肩上的棵棵圆木,在展台上组成了缩微的俄罗斯民族精巧的木刻椤民居,真正诠释了“当生活成为一段旅程”时的奇妙意境。另有一幅巨大的雄风万里的十字绣作品,是农妇卢丽红历时8个月的倾心之作,那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万里长城,在逼真色彩和细腻绣线的默契配合下,愈发雄伟和壮观。

第三部分是强国富民共未来,这部分共有五十余幅(件)专题手工制作展品。有金属制品的未来机器模型,有手绘的科幻播图,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大红鲤鱼跃龙门珠绣图,有象征强国富民志愿的主题摄影,有各行各业60年历程的老图片……

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庆祝祖国60华诞工美艺术展,充分展示了五大连池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本土艺术家们“真情绣出连池美、爱意绘染小城春”的炽热情怀,同时也展示了五大连池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劳务产业的勃勃生机和劳务文化的广阔前景。不仅为内转劳动力提供了居家致富的平台,也为劳转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劳务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确保优质劳务服务,“彰显惠农和谐景象”

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投入300余万元用于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建设,使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现已初步实现了办公现代化、工作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目标。目前拥有22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地点、公务用车和较好的办公设备。

为更进一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五大连池市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推进,确保优质劳务服务上台阶,充分发挥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大厅的便民功能,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相继注册了劳务协会、农民书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流动党支部,进一步完善了志愿者劳务帮扶、农情110在线问答、出国研修备案、用工企业查询、法律维权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政策解读、职场心理咨询、竞岗择业指导、职业形象设计、创业项目分析、手工订单发放、实用外语速成、商务礼仪讲座、留守儿童亲情视频等数十项免费劳务服务工作,显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平台的扶农助农以及劳务优质服务稳定农村、富裕农民、惠及农业的巨大作用。

针对2008年初开始显现的金融危机中农民工返乡现象,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及时开展了“了解当前农情、掌握打工实情、奉献劳转真情”大普查活动,充分调动全市104个村屯的劳务信息员和村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以市劳转办、乡镇干部为主组成了11个劳转普查组深入村屯按人填报,历时三个多月完成了《五大连池市劳转情况普查表》彻底查清了全市劳转情况,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台账,为市政府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奠定了基础。

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返乡农民工座谈会”,124名返乡农民工自发参会,原市委副书记鲁铭、现任市政府副市长黄云岭等市领导到会参加座谈,市农委、劳转办、畜牧局、招商局、信用社等七家涉农部门在会上发言并认真记录农民工诉求,当场答复有关政策咨询,使农民工深受感动,纷纷表达愿返乡创业回报家乡的心愿。

“金融危机”对一段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可能是危机,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可能也是契机。“金融危机促返乡,引凤还巢正当时”。2008年11月份入选“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太平乡平安村王大成当场表示要返乡投资1 000万元建大型畜牧饲料厂、开发楼盘并招引客商到家乡投资;太平乡张忠有、兴隆乡郭全海、和平镇刘海岩等十几位返乡农民工分别选定在家乡新上秸秆气化炉生产、榨油厂、工艺坊、建筑队等项目,成为继五大连池市“温都水乡养生会馆”项目经理李景双等人之后五大连池市又一批返乡创业投资人士。

为全面提高农民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发挥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就是农民之家”的助农作用,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实行了每年春节劳务维权大接访制度。2009年共受理维权案件及咨询74件,其中涉案3件,转交其他部门6件,协调企业处理62件,需跨省协调正在处理3件,共为农民工追讨工资21万元。为尽量减少劳务侵权案件的发生,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为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发放务工维权卡、留守儿童扶助卡和劳务会员卡等,使每个外出农民都时刻感受到家乡人民的关注和党委政府的温暖,三卡成了劳动力转移“稳心卡”,有效稳定了输出率。

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经常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召开由国内外企业亲自参会或委托参会的“五大连池市城乡劳动力用工现场招聘会”,参会群众常达数百人。还常年开展促农增收大下乡系列活动,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和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带来的国内外各级各类用工企业招工负责人面对面洽谈,心贴心交流,保障了劳务合作双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农民说:“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领来的企业招工我们都可以放心去。

为了让4.7万名五大连池籍农民工在外有“进城有人接,务工有人管,求助有人帮,异乡也温暖”的良好务工环境。从2003年起,五大连池市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先后在北京、厦门、上海等国内城市以及日本铃鹿、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设立了13个农民工服务站,农民工服务站的“劳务大使”主要负责开拓所在地劳务市场、组织企业劳务对接、反馈劳务信息、回访农民工并进行维权。多年来,五大连池市“劳务大使”成为外出农民工的靠山。

在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金融危机”中各服务站紧急行动起来,陆续开展了“我为老乡找工作”、“你在他乡还好吗”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在,五大连池市的农民工服务站已经从最初的单一接待服务型转变到目前的综合劳务维权型,并逐渐向更加全面的劳务合作经济组织形态转化。

郭永清是五大连池市驻北京农民工服务站站长,在这个“劳务大使”的手机里,存着五百多个五大连池籍农民工的电话号码。“有困难,找郭姨”已经成为农民工的口头禅。2008年,服务站协助公安机关在北京集中办理了460多个五大连池籍农民工身份证,并义务。郭永清是五大连池市交通系统职工,2003年被聘为驻京农民工服务站站长,六年来她与北京几十家信誉良好的企业挂上了钩儿,帮助农民工找工作或调换岗位近万人次。”

实践科学发展 为农业增效谱新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跨行业的工作任务,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利民”之举、“富民”之策。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以多年的扶农助农工作实践,深深感受到了作为涉农部门心中那份对农民兄弟血浓于水的深情。“无悔青春为民谋富路,满腔热血对党写忠诚”,这是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也是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干部队伍对党对人民庄严的承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农民增收为农业增效竭尽全力是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矢志不渝的目标。

2010年,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将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思想认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全民创业是经济发展之基、农民就业之本、农村崛起之途、农业和谐之策”的理念,大力开展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农民创业大户,坚持以农村产业大户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以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弘扬农民创业精神、培育产业创业主体、拓展农村创业空间、加强农民创业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为把五大连池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独具魅力和商机的“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 而努力。

2010年1月,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紧紧抓住外出农民返乡过年的有利时机,在全市开展了“农民创业典型事迹巡回报告”活动,精心筛选了12名返乡创业、本地创业成功典型,在11个乡镇进行了14场农民创业事迹巡回宣讲,参加农民达1 200余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太平乡平安村农民王大成,从贩卖火山石开始发展,2008年获得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2009年返乡创业,投资上千万元开发五大连池信合小区楼盘,当年为本地创利税120万元。“小小石头富家园”的宣讲报告,使他勤奋创业、反哺家乡的事迹感动了听讲的每一位农民。

龙镇讷莫尔村王永胜,今年30岁,已是黑河地区响当当的“沙发大王”。他16岁外出闯荡,先后在哈尔滨、大连、北京等地区知名沙发企业打工。2006年五大连池劳转办到北京回访五大连池籍农民工后,年轻的王永胜竟然放弃京企的优惠待遇,毅然返乡创业,誓为五大连池的发展献一份力。他的宣讲引起了与会农民的共鸣,“外出发展自己,创业造福家乡”成为农民热议的话题。

新发乡龙头村农民孙德海,外出务工专挑养牛场打工,在外打拼了6年后,终于学得一身养牛技术,返乡创办自己的养牛场,现在已拥有出奶成牛17头,待售成牛10头,幼牛9头,实现了家庭富裕、事业有成的愿望。他使听讲的农民感到,有创业意识对创业成功多么重要。

龙镇龙镇村刘元璐,外出10年苦学食用菌养殖技术,2006年返乡创办龙镇食用菌基地,现已是黑河地区小有名气的食用菌土专家,他的棚室菌种远销哈尔滨、黑河等地,自创了寒地菌种养殖的独特技艺。在宣讲中,他广招徒弟,扩大规模,用农民觉得新鲜的连锁加盟、共同发财的营销理念,为自己的食用菌厂挂上了“五大连池食用菌培训基地”的招牌。

太平乡张忠有外出务工淘到第一桶金后,返乡创办绿色环保墙板厂,年产值超万元;青山镇五三村刘迎海养殖狐貉,发家致富;太平乡庆丰村张辉投资100万元创建免切割砖厂,效益可观;良种场侯宝林自建粮油深加工厂,日处理大豆4吨以上;团结乡王文礼注册550万元成立五大连池文晟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引来一片赞叹;良种场张国才运用新技术种了40万亩大豆田,年收入几十万元;团结乡李跃君自建酿酒场带养猪场,前景广阔;和平镇济民村赵振泉种植药材6 000亩,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榜样……

这12位农民创业典型是五大连池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成功代表,也是我省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农民创业成果的缩影。五大连池市农民创业典型事迹宣讲活动正在进行时,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的2010年农民创业培训班学员自发报名已达260人,呈现出以往技能培训都没有达到的火爆场面。报名农民纷纷表示:国家对农民有这么多的扶持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对农民有这么好的服务项目、身边的致富典型对农民有这么大的带动作用,我们再不富起来,还真有点对不住人啊……

一个音符无法表达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多彩的画卷,几行文字,几幅图片,仅仅是五大连池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缩影,记录了五大连池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片段,“走出田园唱大风”!

上一篇:金融数学范文 下一篇:航天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