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24 16:37:05

小学科学技术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小学科学技术教学信息化一、前言

小学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性的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带着科学的眼镜看待事物,并学会用科学手段解决困难。如何将小学科学技术课堂营造成为一个具有趣味性、感染力的课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传授更多的知识给学生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创造有效课堂的基础

小学科学技术课程是一门相对较新颖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以确保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

1.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方式是关于科学技术教学的整体框架,教师必须做好教学方案设计,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优秀的教学方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划分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并针对重点、难点进行着重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到对应的知识点。同时,教学设计又不能完全依靠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在知识理解和吸收方面存在困难,同时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教师必须要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突况,并据此制定应对方案。

2.充足的课堂结构性材料

科学技术课程不单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探究活动,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有好米才能做好饭,因此课堂的结构性材料很重要,教师必须要做好准备。课堂教学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教师需要靠考虑的问题,首先,数量要充足,尤其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材料不足,那么可能有的学生只能观摩,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其次,课堂教学材料必须要具备典型性和结构性,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性,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三、营造探究性的科学技术课堂氛围

小学科学技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生仍然处于智力成长时期,他们好奇心很重,探究性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科学技术教学活动中才是信息化时代的正确选择。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师在科学技术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和演示,通过切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在进行“浮力”章节相关教学时,将准备好的结构性材料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哪些材料会沉入水里,哪些材料又会浮在水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并最终按照小组给出最终的结果。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重点操作全部都交给学生,学生们享有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提高科学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在关于四季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他们眼中的四季有什么不同,每个学生看待四季的角度都有可能不同。

2.室外科学技术教学

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许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技术与生活密不可分,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将课堂阵地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实践中发展,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带领学生到公园中去观察和记录他们见到的植物、动物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生们会兴致盎然的投入到课外学习的过程中。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1.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重难点教学

科学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抽象性,很多知识点需要从生活、实验中探究,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课程内容没办法通过实验演示。例如,课程中关于植物如何吸收水分一章节中,在课堂上基本上无法通过画图、实验展示,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吸收该知识点。反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画、声音等工具将植物根、叶、茎中水分的流动情况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2.增强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板书式、挂图、模型室教学方法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讲较为死板,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呈现动画、声音、视频等给学生,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昆虫识别”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出游戏,让学生根据昆虫的定义去辨别哪些是昆虫,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享受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吸收。

3.丰富课堂结构性材料

小学科学技术课程蕴含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教材内容很有限,学生们也不能仅仅依赖教师来传递新的科学知识给他们。而信息技术的存在能够很好的弥补教材的局限性。网络是一个大的信息平台,只要善于利用,其中千千万万的信息、实验案例都可以成为课堂结构性材料的来源。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合作从科学技术相关网站上搜寻、整理、筛选、归纳信息,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知识搜寻能力,强化课堂学习。

五、结论

小学科学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必须要意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改善课堂教学模式,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准备充足的结构性课堂材料,做到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信息化时代,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娈.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肖菊连.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一)研究背景

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完善和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成长关乎到国家的人才培养以及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因此,小学生教育受到了人们积极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关注小学生的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与技术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这个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建构完善的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培养与之相关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一课程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科学与技术课程有助于提升拓展小学丰富学生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课程中涉及到相关的科学知识与定律。通过课程学习,小学生可以建构自身的科学知识体系,从而掌握了相关的科学规律与知识。其次,科学与技术课程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小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并将其这些经验迁移到生活与学习之中。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再次,科学与技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一种重要的能力与素质。科学与技术课程不仅涉及到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涉及到相关的思维方式。小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习得相关的思维方式与模式。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小学科学与技术教师应该积极完善课堂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该课程的一些课堂设计仍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给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小学生科学与技术课堂活动设计的策略。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当前,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正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对提升小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他们科学与技术探究的进行具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能够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研究通过对课堂设计优化策略的研究,能够为一线的教师提供理论上的启示与帮助。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另外,本研究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发展的时间较短,其理论研究的时间也不长。课堂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少。本研究以课堂设计策略为视角,提出优化小学课程与技术课堂效率的具体措施。这能够丰富相关的研究,提升该课程的研究的丰富性。

(三)理论基础

本研究理论基础包括发现学习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起来并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这一理论一方面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办法。这种观念同新课标标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相似。这可以为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教师可以根据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积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发现学习理论关注学生学习动机。了解这些理论,教师可以更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本研究的另一个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个重要学习理论。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为学习的成功依赖学生能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联系。这种理念一方面要求教师应该控制教学任务的难度,避免任务难度过大而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很好理解知识。为此,小学科学与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活动设计,丰富课程教育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该理论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学习材料应该与学生经验具有一定的联系。另外,任务型教学法主张学习材料生活化。这便使学生新学习的内容同他们的生活经验具有比较大交集,能够促使他们形成完整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呈现同课程教学的相关生活内容,强化教学内容同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

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学者通过对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分析与探究,形成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对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当前,小学课程研究发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分析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师资建设问题。良好的师资质量是保证小学科学与技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一般来说,良好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提升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相反,素质偏低的教师队伍则对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国内外的学者与教育者都对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师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英国,英国教育和科学与技术大臣贝克爵土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1988》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教师的师资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同时,这一法案还要求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这对于英国教师队伍的标准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教育目标。这为小学教师师资的队伍建设提供了目标与方向。另外,一些学者还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从理论上指导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师的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比方说,王艳萍提出了在信息技术情况下,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师的发展问题。研究认为学校要从教学、科研和管理三个方面加强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师的队伍建设,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从而更好满足小学科学与技术教育的需要。

二是研究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育措施。研究小学课程教育措施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科学与技术教学研究的重点。一些学者通过具体分析完善小学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有效措施,从而为小学科学与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的帮助与指导。江秀林在研究成果《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认为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育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生本理念能够实现教学资源向学生的发展倾斜,从而为学生的科学与技术知识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一些研究者在分析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我国社会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为此,他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质量。例如,刘智松在文章《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整合》中,主张小学科学与技术老师要根据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并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知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又如,石慧也倡导在小学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文章认为小学科学与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提升小学生学习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这对于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一、 当前小学科学“设计与技术”领域教学主要问题

1、“设计与技术”领域作为新内容,课程建设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尚没有将“设计与技术”教育目标与任务单列,只是隐含在领域目标和活动建议中呈现的,也少之又少,与从小“培养有技术素养的公民”这个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各个版本的国标本小学科学教材中都增加了若干技术教育主题,师生开展这方面的学习活动也达10年,但是缺乏应有的研究,这个部分的教学专业性体现不够,常有背离技术本质的现象。

在我国,第一次将“设计与技术教育”列为课程不可缺少的领域,是教育部和科协联合发起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的创举,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带动了教育界和科技界热心人士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做中学”内容标准中还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设计与技术领域的学习,初步学会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知道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和仪器都是设计的产物,利用这些工具和仪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进行新的设计;知道为了实现不同的功能,需要设计和使用不同的工具以及设计不同的结构。可以说,这是“设计与技术”教育一次重大进步和突破。当然,还需要出一批经典“设计与技术”课程才能让“设计与技术”教育落地生根。

2、从事“设计与技术”教学的小学科学教师“技术素养”有待提高

俗话说,教师不会教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小学科学教师要能正确、合理从事“设计与技术”的教学,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有“技术素养”的人,其次还要懂得“设计与技术”的教学知识。

事实是,大多数科学教师尚不理解技术的本质。不知道现代“技术”是科学、工程、政治、道德、法律等因素相互发生复杂作用的结果。技术作为产品和方法,涉及科学与工程、政治、道德、法律等诸多因素。要创造一门新技术不仅仅是应用科学,还离不开被称为“受局限的设计”的工程,它需要考虑一系列具体应用条件的限制因素。工程师除了要考虑科学――自然法则之外,还要考虑到其他限制因素包括成本、可靠性、安全性、对环境的影响、方便性、可获得的人力及物力资源、可制造性、政府规则、法律甚至政策等。

大多数教师对核心内容也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指导能力。例如,不会使用各种常用工具,不懂得设计的限制因素,不懂得改善结构的种种方法。

因此,要通过各种培训和教研的方法提高科学教师基本的“技术素养”,学会如何教“技术”。

二、基于技术本质纵谈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设计与技术”领域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冷课。由于缺少对技术本质的认识,不少老师对教学没有把握,基于自身对技术的理解往往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背离技术本质的做法。以下结合案例着重阐述三个显著影响教学效果的误解,并给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误解一:技术教学的方式是模仿,重要的是教师做好示范。

案例1:《制作手电筒》

在学习了简单电路之后,教师让学生准备了小灯泡、电池、导线、金属片、回形针和纸筒等材料,本课教师将带领学生自制一个手电筒。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的制作起手电筒来。第一步,在纸筒上选定位置制作开关;第二步,将灯泡和开关一端连接,开关另一端引出一根导线;第三步,将电池固定在纸筒中,电池和纸筒的尺寸比较吻合;第四步,将灯泡另一个接头处用导线与电池连接;第五步,将电池的另一端与开关另一端连接;第六步,试用手电筒;第七步,装饰手电筒。

到了下课时间每个学生都制作完成一个手电筒,学生十分兴奋。

案例1的教学中虽然每个学生都有了成功的体验,但是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离开了老师的示范,他们不能再制作出一个手电筒来,而且所有制作出来的手电筒都是一种模式,又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以使用物品为主题的技术教学往往十分重视教师的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并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缺乏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使用,以及技术与设计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和体验。

案例2:法国LAMLAP课程第二课时《怎样砸碎核桃》

第一课:孩子们使用各种他们猜想能砸碎核桃的工具,并记录结果。用红绿两种颜色的圆点卡片记录成功与否。绿色表示成功,红色表示不成功。

教学对象:幼儿班(5岁的孩子)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一篮子工具。出示画有各种工具的图片,让孩子们找出上节课所用过的各种形状的工具。孩子们根据自己上一节课的记录,将红或绿圆点卡片放在工具图片的下面: 砸碎了核桃放绿色卡片;没砸碎核桃放红色卡片。

教师不断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情况,并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认识,用更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尝试的结果。

教师组织孩子们小结。

经统计:红点有4个,绿点有7个。“绿点比红点多是什么意思?”

教师把结果画在一张大表上出示给学生。

师:“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是有的工具下面全是红点,有的工具下面全是绿点呢?”

“全是红点,说明什么意思?”

生:“全是红点说明砸不出核桃来。”

教师让孩子们找一找有几种工具砸不出核桃来?

师:“我们找一找有几种工具砸不出核桃来?”

孩子们找出四种:小剪子、搅拌器、刀、削木头的工具

师:“今天再来试试,你们还要用这四种工具吗?”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工具砸不出核桃呢?”

师:“这些工具有红点也有绿点,为什么有的孩子砸出来了,有的孩子却没砸出来呢?”

孩子们分组砸核桃,教师观察并指导。

“我们再来试一试,分组砸核桃。”

孩子们分组选择工具砸核桃。老师在旁边观察并记录孩子们选择的工具、用什么方法砸核桃、语言描述如何等。

同时,教师边询问孩子的操作方式,边帮助孩子用较为准确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操作方式。

师:“你怎么把核桃弄碎的?”

生:“推碎的。”(钳子)

师:“你是在用力压。”

师:“安娜,你刚才用这个工具没砸碎核桃,你看Tom砸出来了。”

生:“我用的那个小。”

师:“你用那个大的试试。”

在教师的引导下,安娜砸开核桃。

生:“终于砸碎了。”

教师指导孩子使用工具的方法。

一个孩子不会使用工具,不会旋转,而是一味地砸(压核桃器)。

师:“你用另一种方法试试。”

孩子试着旋转(螺丝),并砸开了核桃。

师:“你怎么弄出来的?”

生:“向前,砸。”

师:“你这不是‘砸’,是‘旋转’。”

师:“你怎样使用这个工具?”

生:“转动它。”

师:“转动时有什么变化?”

生:“它的口变小了。”

师:“你成功了吗?”

生:“没有。我用它砸时核桃全碎了。”

生:“我换个小的,还是不行。”

教师指导学生尝试使用未使用过的工具,再砸核桃。

教师小结,让孩子与客人分享核桃。

案例2来自法国“动手做”课程。与案例1不同的是,本课教学特别之处在于,既有学生的自主操作,还引导学生体验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技术学习不应一次完成,也不是单纯的模仿,每一种工具应有自己特定的操作方式,我们应努力探索适合的工具与适合的方法。教学往往从技术话题引入科学问题的学习,既学习了科学,又学习了技术。比较著名的案例还有《吊桥》、《风向标》、《小车》、《简单电路》等。

教学建议:

1、关注儿童需要。儿童的技术教学需要教学面向儿童,基于儿童、为了儿童。今日技术世界有高不可攀的巅峰科技,它距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十分遥远,也有每天要用到的通俗易懂的应用科技。教学要基于儿童,选择对他们生活有用的技术,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学习,才能让他们顺利进入科技世界。教师重要的不是要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是要教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2、创设真实情境。技术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教学沟通技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现代社会处处都有技术。技术为解决生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而生。我们的技术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世界和生活问题,要从真实的生活困境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力所能及的技术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进而会学习、会生活。

3、优选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技术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技术教学的策略。我们可以尝试着把技术类教学分为技术史、实物设计、实物制作、维修、操作四大主题。当学生实际水平达到的情况下,就教学策略的选用给出一点建议:术史类的教学可以采用排序法,让学生把没有次序的不同技术按发展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实物设计类教学建议采用合作研讨式教学和演绎式,实物制作类教学建议结合流程引导法与设计法,维修类和操作类话题建议采用解决问题模式和归纳法进行教学。

误解二: 只要能够解决问题,技术不需设计,不计成本

案例3:加固一个正方形

学生用四根大头针将四根吸管围成一个正方形。再试着玩这个正方形,结果发现这个正方形可以变成任意角度的平行四边形。于是教师让学生再用吸管去加固这个正方形,有的学生用上了三四根,有的用上七八根,有的还剪短了使用,有的又加长了使用,有的将吸管斜着连接到正方形上,有的竖直了连接到正方形上,有的加在边上,有的加在中间,五花八门。有的加固了,有的没能实现加固,有的略微有所提高。最后老师出示了自己加固后的样子,让学生认识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点。

案例4:加固吸管小桌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吸管小桌。经过测试,发现吸管小桌放上一枚垫片后就倒塌了。老师提出活动任务,希望各组利用提供的四根吸管,只加固四处,使吸管小桌更牢固。学生分组先设计自己的加固方案,然后再根据方案加固吸管小桌,测试加固后能承受多少垫片。

根据各个小组的设计与测试结果,将加固后的吸管小桌按坚固程度从高到低排列顺序。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加固后的三角形越多,小桌就越坚固;上小下大时也更加坚固。为什们三角形越多,就越稳定呢?为什么上面略小,下面越大就会越稳定呢?

……

课后,老师让学生用30根牛奶吸管制作一个立体支架,高度为10厘米,使得它承受的垫片数足够多。比一比,看谁的支架最坚固?

结果,有的学生制成了一个高度为10厘米上小下大的三棱台,这个支架的三个主要支柱均由五根吸管合起来,十分坚固,能支撑近600枚大垫片。

技术涉及成本和收益的平衡,技术的运用除了受到来自材料的强度、柔软性、隔音、隔热、防水、绝缘、是否容易获得、价格、外观、耗能、安全和卫生等限制,还应受到制造方式耗能、安全等限制。案例3中不计成本和耗材的方式让学习失去依托,评价与测试无法进行,把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与后续的学习割裂开来,导致了无序与无效。

教学建议:

1.重视工程设计。技术是科学与工程的完美结合,现代科技离不开设计。设计可以展现人多种理解和创造,也能让技术从无形到有形。技术的设计包括材料的设计、测试方式设计、结构的设计、外观的设计等诸多方面。工程设计流程很重要,首先要订出一套标准及限制因素,然后努力找出可以达到这些条件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一个装置也可能是一种加工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工程师根据标准和限制因素进行设计、测试、优化或放弃,直到找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2、树立成本意识。在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上教师要树立成本意识。在教学前,教师首先要明确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提供合适的材料和工具。科学课离不开实验材料的准备,在提供有关材料时要树立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尽可能少用。例如,在比较各种液体粘性和液体分层时,我们应使用较少的蜂蜜、油,用最小号的试管;在《折形状》、《建桥梁》活动中,教师也应限制提供同样大小的纸张、线和胶带;等等。在学生准备材料的活动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判断如何尽可能少制作材料达到制作的目标。

3、在相同制作材料的基础上,收益最大化。要体现性能价格比尽可能大的价值观。同样的材料不同的用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不同设计方案和制作工艺的实物予以测试与评价,从中让学生意识到人们所想要的技术是能有更大收益的。例如,评价立体支架,可以发现特殊的设计可以将材料的支撑力发挥到极致,弯曲的薄形材料纸筒承受力最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误解三: 技术都是正确的,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案例5:化雪

2008年的春节,我们遇到了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雪灾。教师特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各种化雪的办法。学生提高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并尝试用这些方式来比较化雪速度的快与慢。学生提到了用盐化雪、铲雪、火烧、太阳晒、开水浇、盐水洒、翻动等方式,学生发现开水浇、盐水洒的方法比较快。

案例6: 关于超薄塑料袋下岗的辩论

正方:超薄塑料袋应该下岗

反方:超薄塑料袋不能下岗

双方就2008年6月1日即将实施的超薄塑料袋下岗的禁令展开热烈的讨论,真理越辩越明,最终达成共识,超薄塑料袋应该限制使用,直到渐渐研制出更环保、价格合适的替代品。

在案例5中,教师忽略了用盐水洒的方式化雪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盐水进入城市雨水管网中后,用来灌溉植物,将造成大量绿化植物的死亡。因此,国家对于使用盐水化雪出台了一个标准,盐水浓度受到了限制。案例6,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超薄塑料袋使用或禁止使用带来的重重问题,使得社会决策得到全体公民的公认与自觉的遵守。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的使用是有风险的。技术所解决的问题与经济、社会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汽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网的蔓延,城市的扩大等等,都带来众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不能考虑好、控制好、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就可能带来另一个新的问题。

教学建议:

1、鼓励考虑技术使用的安全性问题。要鼓励学生就采用特定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益处和风险向自己和他人作出说明和质疑。今天的地球,由于各种技术不加选择、不加控制的使用,已经向人类显示出有关危机的端倪,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等。为培养懂得对未来社会负责任的地球人,我们应努力让学生从小就学会思考技术使用的益处与风险。是否再生纸就没有风险?是否人工繁殖就没有缺点?是否不能放弃能源矿产的争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技术的方方面面提出自己的质疑,无论是益处还是风险,还技术一个真实的全貌。

2、鼓励学生根据特定问题质疑技术的使用。鼓励学生从用途和用法来评价特定技术的优劣和局限性,引导做出合理的、负责任的决策。要经常组织一些主题明确的研讨,让学生学会对技术的运用进行一些讨论。《在肾衰竭的情况下生活》一课中,学生要比较换肾、透析等治疗方式所面临的困难,给病人合理的建议。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话题,我们要矢志不渝的引导学生合理思维,正确做出是否使用的决策。

不可忽视,改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我们重任在肩。小学科学教师要多了解当代科技是如何改变社会的,树立负责任的道德观;还要走进技术世界,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才能化内在的意识与观念于课堂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为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精神,探索建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机制,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开展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申报工作。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科技厅(委)、所在地中科院分院、科协部门推荐,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联合组织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等61个单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希望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发挥示范性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制定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和组织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好学生实践活动的接待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活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技厅(委)、所在地中科院分院和科协部门要探索建立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指导,共同推进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为各地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

(61个单位)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航空遥感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馆

天津科学技术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

河北省科学技术馆

朝阳市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树木园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

上海科技馆

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天文博物馆)

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标本馆

江苏省科学技术馆

浙江省科技馆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合肥现代科技馆

蚌埠市科学技术馆

铜陵市科学技术馆

福建省科技馆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

江西省科学技术馆

上饶市科技馆

山东省科学技术宣传馆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郑州科学技术馆

郑州市郑商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

武汉科学技术馆

湖南中医药大学传统医学科学科普教育基地

湖南省科学技术馆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体科学馆

惠州科技馆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学与资源科普教育基地

广东科学中心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

中国雷琼海口市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

四川科技馆

重庆科技馆

贵州科技馆

云南省科学技术馆

云南天文台科普教育基地

云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

青海省科学技术馆

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自治区高原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科院天文与时间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科学技术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陕西省现代农业校外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陕西医史博物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基地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新疆科学技术馆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习惯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早期的科学学习对一个人的科学习惯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科学教学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一、科学教学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科学教学中需要实验室,教学材料和学具材料的配备,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操作,才会明白这个实验现象,才会理解相关的知识。但是学校在这些硬件设施上严重不足,即使有的学校有基本的配备,但随着科学教材的发展,科学实验设施与教材要用的大多不符合,使实验器材使用率很低,教师只能自己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或自制教具、学具,这就制约了科学教学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学习以探究为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需要自主探究,这就导致教师在课上成了背景,不敢引导学生探究,或是引导的不够导致学生脱离了目标不知道探究到什么地方去了,一堂课上得热热闹闹,学生很高兴,教师很轻松,但目标没实现,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另外,由于实验设备的缺乏,实验室的使用率低,学生动手参与探究,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较少,有的知识教师只能讲授,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根本不存在探究。

三、缺乏专业的教师

由于对科学学科的不重视,觉得它没有语、数、英重要,导致科学老师一般是由其他学科老师代上,或者是所有科学课由上了年纪的老师上。在有些地方由于教师的缺乏,根本不注重科学课的效果。现在的科学课涉及多个领域,知识面广,新知识多,有的教师自己都不清楚或是老师兼代科学,没有那么多精力放在这样的小科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科学课还能有什么期待。

四、科学教科书的改进

改进科学教科书,使教科书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别是教科书上大篇幅的插图,更接近于学生实际的内容,让学生不再感觉科学高深莫测,而是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然而,对于教师而言使用这样的新教材,忧虑大于欣慰。教材书上大幅度的图画让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展开教学活动,探究得浅了学生不能掌握到足够的知识、探究得深了,又偏离了目标,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让教师很难把握好这个度,久而久之教师也失去了信心。

五、教学手段落后,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传统教学的方式主要是粉笔、黑板、挂图或者模型,学生对此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教学方式的介入,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会使科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了,积极性也会更高。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

一、引言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关乎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门课程,在小学阶段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如何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多年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如何上好科学课,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切实的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二是,加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三是,小学科学课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教学的生活化。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实施策略

(一)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性在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中要求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教师是课程目标的主要实施者,关注着课程目标能否实现,关乎着学生的科学素质能否提高,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将教师的观念进行转变,彻底的掌握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实施策略。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照本宣科不能,不能灵活的运用小学科学的教材,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目的对本次课进行设计,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完善,让教材的内容更加的贴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的联系。小学科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和本班的实际情况积极的扩展科学课堂的渠道,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科学教学不应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应不断拓展小学科学课外活动,将教学延伸到课外。

(二)加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队伍建设科学课的实施,对小学课改的整体推进作用明显,因而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尤为受到关注和重视。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手段,同样小学科学课也是需要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时的补充新鲜的血液。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从事小学科学课的教师一般都是兼职的教师,很少有学校有专制的科学课的教师。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专业教师缺乏、专业教学水平不高、工作繁重。多数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基本胜任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加强小学科学课学科教师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招聘科学课的专制教师,及时的为小学科学课充血,在兼职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师要定期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建立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体系,加快科学课程的建设,首先要尽快重建和创新小学教师包括科学教师的培养体系。尽快改变近年来小学教师教育弱化和无序的现状,有力地承担起新时期小学教师教育的重任,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的力量。其次,明确培养目标、内容及要求,保证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质量。还要注意扩展高师教育职能,高师培养要与小学教学实际联系,教师教育要“下延后续”,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教学的生活化。美国著名的教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教育要生活化,在生活中学习和接受教育,教育要充分的贴近生活。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从生活中获得的,但是科学知识又高于生活,在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要加强生活的教育,教育的生活化。教师在科学课的课堂中要不断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加教育生活的元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事对物的判断比较的模糊,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尤为的重要。教师要增加常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生活化。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科学课知识的习得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应该多多开展课外知识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以上几点就是笔者工作以来对如何来实施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途径的几点看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科学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及时的反馈和沟通才能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石国强.浅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

[2]叶冬月.重视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3(7).

[3]张晓静.小学科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建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29).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7篇

—钟义信

理想的资讯科技课程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质去思考:到底这一门课对学生现在及未来发展有什么帮助?应该教些什么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吴正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自从2000年以后,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国基本得到普及,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为单独的信息技术软件操作教学呈现了技能化倾向,您如何看待这种倾向?您认为课程的理想内容应是什么?

钟义信:“信息技术软件操作教学呈现技能化倾向”这个提法可能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科学技术教学的现状。我觉得,这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状况,应当加以引导。

中小学信息领域课程的“理想内容”是什么?首先,我认为,中小学只讲“信息技术”不讲“信息科学”,看来不是很合适。信息科学技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只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不等于懂得了信息技术本身;更不等于懂得了信息科学技术。如果不讲信息科学,只讲信息技术,确实很容易就会走向单纯的“技能化”。因此,小学的这门课程是否可以定名为“信息科学技术入门”,中学则可以定名为“信息科学技术初步”。其次,“信息科学技术入门”和“信息科学技术初步”课程的内容,都应当给学生讲清楚“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小学讲得浅显易懂,中学讲得稍微深入一些;小学可以通过形象亲切的“应用”来引起兴趣,通过“应用”来引出概念和原理,中学则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方法从基本概念引出原理和应用。

从小就对信息科学技术有正确的(然而又是浅显易懂的)概念,这很重要。这是因为,如果从小学一开始就把概念搞偏了,将来纠正起来就会很麻烦。所谓“开始差之毫厘,将来失之千里”,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开始的时候学到的概念比较浅,这没有关系,将来到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就会一步一步深入下去。怕就怕一开始就把概念理解偏了。

当然,“入门”和“初步”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是一个很细致也很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不过,我相信,只要发动中小学的相关课程的教师们,同时邀请对此有研究和有兴趣的大学教师、专家学者以及教育主管人员共同研究,这个问题一定可以得到解决。

同教材内容一样重要的是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总的来说,都应当遵循中小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信息科学技术知识的结构和层次规律,通过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进“信息科学技术”的广阔天地。一方面要让学生对信息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科学技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应用无穷,魅力无穷”。

王吉庆:如果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含计算机课程)的发展来说,普及计算机文化和提高应用计算机作为人们必须使用的工具的能力和态度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目标与任务。而进入21世纪以后,应该说,信息素养的形成与不断提升已经确定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高中课程标准的颁布说明了新阶段的到来。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教育界对于信息素养的认识是不一致的,相当一部分具体工作者是根据课程的教材内容来理解课程的目标的,而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课程指导纲要的制定太早又仓促,没有明确信息素养的提升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而教材内容上工具论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未来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和实施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首先是目标和任务的学习阶段分解。

吴正己:其实资讯科技课程的发展轨迹,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都非常相似。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问世不久,软件及操作系统(DOS)的使用接口为文字指令,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大部分都需要用户自己撰写程序或加载软件包,1984年台湾的高中职开始有了资讯科技课程,课程内容自然是学习程序设计。20世纪90年代窗口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软件开始发展,台湾的小学、初中开始有了资讯科技课程,课程内容很自然地是以应用软件操作的技能教学为主,让学生能直接将计算机应用于学习与生活当中;而高中职的课程纲要虽锁定为计算机科学,但在学校中的实际主要却是以应用软件为主,少部分还教授程序设计。

到了21世纪,个人计算机在家庭中已非常普及,应用软件操作接口愈来愈简单,使用计算机所需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多数小学生甚至在入学前即已使用过计算机。很自然,大家认为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简单易学,实在不需要把它视为一门学科来教学生,它应该是作为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工具即可,于是在2000年,新定的台湾初中小课纲中资讯科技课程被删除了,仅将“资讯教育”列为应融入各学习领域实施的重大议题。也就是说,2000年后台湾的小学、初中课纲中已经没有资讯科技课程。虽然正式课程没有了,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学校仍是以自己的弹性课程时间继续教授计算机。高中的资讯科技课程也曾一度被删除,但后来以两个学分必修的方式保留下来。如果资讯科技课程的目的是工具性的,那么,由计算机未普及、缺乏软件时代,发展到计算机普及、软件易学易用时代,资讯科技课程内容由程序设计转变为软件操作技能,无疑是必然的倾向。但是,资讯科技课程如果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则不能仅局限在工具性或技能性的目的,因为软件工具愈来愈容易使用,课程存在之目的也必然受到质疑。我个人认为,理想的资讯科技课程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质去思考:到底这一门课对学生现在及未来发展有什么帮助?应该教些什么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资讯科技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回归到计算机科学本质的教学,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概念是教学的目标,资讯科技工具或软件则是用来具体化或辅助这些概念的学习,同时兼顾计算机科学概念与软件工具的学习。台湾目前的高中资讯科技课程,其定位相当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将资讯科技课程视为科学课程的一环,只是学分比较少,而且没有列入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科当中。

小学科学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一、准备材料,为课堂教学提供资源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科学课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材料。设计与技术方面的内容教学,材料同样是科学技术课的前提,是决定技术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在进行技术与设计方面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丰富、本土、生活中可寻找到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模型去准备、选择适宜的材料。如,在教学《造一艘小船》这一课时,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就得启发学生去搜寻身边可以造船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要特别注重材料的多样化。

二、明确任务,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制作要求

在课的开始,教师要提供详细的制作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制作的作品的具体技术功能指标,这是开展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造一艘小船》一课,小船要达到什么要求,设计一艘怎样的小船(具有什么功能),这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确的问题。在充分考虑教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思考“用同样多的材料造一艘小船,怎样设计一艘装载重量尽可能大的船呢”。在师生的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明确“用什么做材料?”“怎么增加船的装载量?”“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这三个结构性的问题,形成学生设计小船的基本框架。确定这样的大思路后,学生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三、构思方案,发展可能的解决方案,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

在明确任务后,教师要想办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对解决任务所需概念的理解。如,设计小船,要激活学生前面所学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如,物体在水中有沉浮两种情况,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会下沉,轻的物体会上浮;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大的物体会上浮,体积小的物体会下沉等。

四、设计制作,为学生提供空间,给足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

这个环节是技术类教学的核心环节。技术教学的方式绝对不是模仿,要让学生根据之前设计的方案,独立将它制作出来,成为作品,而不是教师做好示范,学生模仿。如果那样做,学生就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而且所有制作出来的小船都是一种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企业金融管理范文 下一篇:健康数字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