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3 15:37:12

小老鼠教案

小老鼠教案范文第1篇

《幼儿园里真快乐》主题活动,是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它带领着幼儿逐渐认识集体,走入集体生活,并渐渐地喜欢集体生活,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使我们的活动能顺利地开展。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信任我们老师,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感受到各种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二、主题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幼儿园里的人、事、物,感受幼儿园的集体气氛。

2.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熟悉集体生活,逐渐习得规则,树立集体意识。

3.幼儿愿意与人交流,建立同伴友谊,体验在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快乐情感。

三、主题环境创设

1.室内布置主题环境《幼儿园里真快乐》,供幼儿欣赏。

2.在区角活动中提供各种图书供幼儿交流看书,把幼儿实践操作活动的过程和作品以版面进行展示。

四、主题前期准备

1.对孩子进行了解和做前期的经验准备,发放调查表。

2.教师向家长介绍主题情况及网络图。

五、区域材料投放

1.美工区:提供各种材料的纸让幼儿粘贴蔬菜和米饭。

2.科学区:提供各种蔬菜和鞋子的自制拼图,提供影子和动物匹配。

3.生活区:提供各种大鞋。

4.游戏:指导幼儿玩“加工厂”的游戏,用报纸粘贴米饭。

六、主题活动网络图

七、主要活动教案

活动一:一起睡着了(重点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熟悉作品中的主要对话,丰富相应的动词:“蹲、咬、趴”。

2.通过观看桌面教具的表演、参加集体的讨论和表演,感知、理解作品内容。

3.体验作品中温馨、美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桌面教具:大象、小老鼠、小兔、小羊、小猫。

2.森林背景图1幅。

3.大象、小老鼠、小兔、小羊、小猫胸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了解故事中的角色

1.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幼儿分别认识大象、小老鼠、小兔、小羊、小猫。

教师:这是谁呀?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幼儿了解和熟悉故事中的角色)

教师:小老鼠在森林里散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教师边演示桌面教具,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教师讲到“小老鼠咬咬大象的细尾巴”时,引导幼儿学做“咬”的动作,边做边说“咬咬大象的细尾巴”。

2.教师讲到“小老鼠觉得很有趣,就蹲在大象面前看它睡觉”时,引导幼儿学做“蹲”的动作,边做边说“蹲在大象面前看大象睡觉”。

3.教师讲到“看着,看着,大家看累了,都趴在大象身边,一起睡着了”时,引导幼儿学做“趴”的动作,边做边说“都趴在大象身边,一起睡着了”。

(三)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听说表演

1.教师带领5个幼儿示范表演。教师扮演大象,其他幼儿分别扮演小老鼠、小兔、小羊、小猫。

2.师幼边讲故事边表演。教师讲述故事的叙述部分;讲到故事中的对话时,幼儿分角色进行对话。

(四)幼儿分小组表演

1.教师帮助幼儿分配好大象、小老鼠、小兔、小羊、小猫等角色,佩戴相应的动物胸饰。

2.教师讲到故事中的对话时,分角色进行对话。

(五)幼儿交换角色再次表演

活动二:小瓶子带帽子(重点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根据瓶口的大小、形状等特征寻找相应的瓶盖。

2.能将瓶盖盖在瓶子上并拧紧。

3.积极参加活动,体验操作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干净卫生的塑料瓶子、铁罐子,数量为每人3-4个。

2.每组桌上各有一筐瓶和盖。

活动过程:

(一)挑选瓶子

1.幼儿自由从筐中取出一个瓶子。

教师:请你说说你找到的瓶子是什么样的?

2.讨论:什么样的瓶子是透明的?

(二)给瓶子找盖

1.根据瓶子外形寻找相应的瓶盖。

教师:请你给小瓶子找一个适合的盖子。

2.幼儿自由寻找相应的瓶盖,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在寻找瓶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3.小结。

教师:你找到合适的帽子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三)操作游戏:给瓶子戴帽子

教师:一个小瓶子真孤单,我们给它找些朋友。看谁能多找一些瓶子并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帽子。

幼儿自由探索寻找瓶子和瓶盖。

教师:请你数一数找到了几个瓶子?你用什么方法把瓶盖盖上的?请你来做一做。

教师:你把瓶盖拧紧了吗?你是怎么拧紧的?打开时要怎么拧呢?

师幼一起小结操作方法,梳理找瓶盖、拧紧盖子的经验。

活动三:小手动起来(重点领域:社会)

活动目标:

1.愿意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了解小手的本领。

2.知道爱护自己的手。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根据活动需要,准备一些可供幼儿进行自我服务的材料。如一组桌上放没叠好的衣服,一组是给布娃娃喂饭,一组是油泥,一组是玩具。

经验准备:幼儿已看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欣赏儿歌《小小手》,引出活动

教师:请翻开书,看看书上说了些什么?(指导幼儿看幼儿用书)

教师:我们的小手会做哪些事情?

教师把书上的内容变成一首儿歌念给幼儿听(儿歌附后)。

教师:你的小手会做些什么事?

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尝试做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知道自己的手很能干

小老鼠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专业成长

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是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从憧憬美好未来的大学生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辛勤奉献的幼儿教师;从毫无教学经验的毕业生到有经验的教师。理想与坚持让我离梦想越来越近,园本教研的锻炼让我一次次接受教学的历练,在教研活动中不断进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

一、一次教研中发现问题——初生牛犊不怕虎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抱着学习的态度,我承担了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幼儿教育集团第三幼儿园园本教研验收中的教学活动展示。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准备这次的教学展示,我一次又一次地试教,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一句又一句地调整教师引导语。

本次选择的是一个大班歌唱活动《老鼠画猫》,在生活中孩子们都知道老鼠是最害怕猫的,但是在我们的歌曲中,小老鼠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大猫画成了不能抓老鼠的猫。由于歌曲与生活的真实现象有了颠倒,再加上歌曲的滑音和说白的处理使歌曲稚气十足、诙谐有趣,孩子们通过学习能够神气地表现小老鼠幽默诙谐的样子,通过谈话活动、形象的图谱和有趣的表演的形式,孩子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虽然有点紧张,但是还是把握基本环节。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孩子学会了歌曲。幼儿在装扮后俨然一群活泼、诙谐、有趣的小老鼠,学着歌曲中的小老鼠神气得意地画猫。在说说、唱唱、演演、画画中,看似热闹的教学活动,却引发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及专家建设性的指导。

1.自我反思

在我的第一次音乐教学活动《老鼠画猫》中,我保持了较好的教态和亲切的笑容。但我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每个环节的教学引导语、小结语都不是特别好,对于孩子的回应不够。在活动中,老师往往会担心孩子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便会告知孩子,导致教师说得多,孩子说得少的情况。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没有充分地思考,也没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其实这是教师对自己的不相信,也是对孩子的不相信。我反思后发现,要是在活动前能很好地与孩子互动,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做好适当的经验铺垫,在活动中注重自己的提问和引导语,是完全可以达到活动目标的。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孩子先说,再进行适当引导,最后教师小结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都会有所提升,同时对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是一定的考验。

2.同伴互助

集体的智慧无限大。在活动后,同事们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研讨,年轻教师忙着发现问题,骨干教师帮着解决问题,大家一起出谋划策,让我的教学活动尽善尽美。

(1)活动可以更加生动、富有童趣——既然有小老鼠画猫的故事,那就将故事形式贯穿始终,给整个活动赋予生动的故事情境。

(2)演唱形式比较单一——可以丰富演唱形式,如小组唱、分男女生唱、幼儿领唱、轮唱等多种形式。

(3)进行作品展示——布置一面展示墙,将幼儿的作品最后进行展示,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交流。

3.专家引领

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建议。第一次试教,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副园长给予了许多有帮助的建议和调整方案。

(1)活动效果主要是看孩子的表现。在活动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很好地利用师生互动,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检验孩子是否学会,将重点落到孩子的表现上。

(2)活动中的教具、道具,都应该为活动增添色彩并起到帮助。教具、道具既然是为了歌曲表演,可以尽可能地选用色彩鲜艳的、滑稽、生动的道具,增添舞台效果。

(3)在活动中要注重整合的教育。教师要提高教学整合意识,很好地整合语言、美术、科学,在活动中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让幼儿知道猫的胡须有什么作用,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在音乐活动中的想法,等等。

二、二次教研中调整方案——在实践中学习、探索

带着一次教研后的“自我反思”,同事的“同伴互助”,副园长的“专业引领”,我对本次音乐活动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与调整,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到活动延伸,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思考,反复推敲,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虚心学习,鼓足勇气,进行了第二次教研。

1.自我评价

同事、专家的评价及建议,在活动中给予了许多的帮助,从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看得出成效比较明显。

做得好的方面:

(1)在活动中注重了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主动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关注个别孩子的表现。

(2)注重了引导语、小结语的语言表达,对孩子回答的回应做到了从多维度表扬和鼓励。

(3)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在活动过程中随机应变,调整好心态。

(4)教态自然大方,整个教学状态比较放松,亲和力十足。

需要改进的方面:

(1)教学活动的准备可以更加充分,在活动前可以给孩子进行适当的经验铺垫,了解小猫身体各部位的作用,观察、模仿小老鼠的动作,等等。

(2)在创编环节,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引导幼儿进行同伴学习,更加生动地表现小老鼠在画猫时俏皮滑稽的表情和动作。

2.同伴建议

(1)发声练习还欠打开——在音乐活动前的练声是为了保护幼儿嗓子及声带,教师在引导发声的时候应该尽量考虑结合本首歌曲的歌词与曲调,设计练声环节。

(2)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在活动中,教师的语速有点快,需要稍微放慢速度,尤其是讲解、小结的时候一定要慢,要表达清楚。

3.专家指导

专家对我的活动进行了细致点评与具体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1)活动要富有挑战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孩子带着挑战去接受、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孩子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体验到挑战和成功的喜悦。

(2)教学中的经验迁移。教师在教授学习内容的同时应该更多地注重对孩子情感的熏陶与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活动最后可以引发幼儿思考:如果不想被打败应该怎么办?如果你是小老鼠你会怎样打败猫?

(3)教师自身要投入。艺术活动要求教师自己要投入,要用十二分的热情和爱心带动孩子,要提高教师自身鉴赏歌曲的能力与品位,在活动中要善于利用声音、动作、表情尽善尽美地表现音乐作品。

三、三次教研中凸显佳效——破茧成蝶促成长

如同想要挣脱厚茧的蚕,在努力挣扎和奋进后终于打破束缚,见到光明,化身美丽蝴蝶,展翅飞翔在一望无际的蓝天里。在同事的帮助和专家的建议下,经过两次教案的修改与调整,我鼓足勇气,带着满满的自信,带着大家的期许,带着可爱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了生动、有趣、富有挑战的园本教研示范课的课堂,在一次次挫败、一次次累积经验的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能力上的提升,还有对教学动态的了解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更增添了我对教学的热情,对学习的渴望,对探究的欲望,对成长的期望。

1.自我调整

(1)活动难点的修改——在两次试教之后,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学习状态对本次活动的难点进行了微调,将尝试创编小老鼠诙谐幽默滑稽的动作修改为尝试用表情、动作表现小老鼠的滑稽可爱。

(2)教学策略的调整——在专家指导后,我思考着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让孩子觉得活动富有挑战的同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我觉得调动孩子的已有经验去探索自己未知的知识,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应该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体验。抓住这点,我对本活动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适当调整,让活动更加富有挑战性。

(3)教学评价多样化。——在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样化、多元素、多方位的,对于孩子的回答,教师给予了更多积极、肯定的回应,同时从孩子的词汇、表达、想法、表现等多维度进行了评价,而不是单一地重复他们的回答。

2.同伴点评

(1)发声练习很到位——教师能够很好地将故事情境与发声练习相结合,让孩子以唱歌比赛的形式,用歌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看得出他们在活动开始就表现出很好的参与性,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教师能随机应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活动中教师能够在幼儿发现问题时进行临时的调整,让幼儿先帮助自己的同伴解决问题,教师再进行梳理和小结。

3.专业引领

在三次教研活动后,专家的专业引领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1)用爱筑造学习天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爱心、耐心、责任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热爱孩子,用十二分的爱心去呵护孩子的老师才是优秀的幼师。在活动中教师甜美的笑容打动了孩子、打动了家长、打动了大家,我们都沉浸在音乐的快乐中,我们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我们一起看到教师用爱筑造的学习天堂。

(2)把看不见的音乐变成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音乐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快乐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系列教学策略,运用了音画转换法、角色探究法、唱想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将看不见的音乐变成了看得见的音乐,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四、园本教研,促我成长

1.园本教研教我发现问题

“一课三研”的园本教研让我在每一次教学中发现问题,虽然是同样一堂活动课,在每次教研后都有新的感受与发现,关注的问题不同,落脚点不同,对自己的教学要求与期望也就不同。现在,我也利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问题与闪光点,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及亮点。

2.园本教研让我学会反思

三次教研活动,三次自我反思。园本教研让我学会了反思,及时发现了问题。只有反思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会有改进的想法和动力,才会不断激励自己向前进。在现在的教学中,我做到每堂活动课都有反思,总结优点,反思不足,及时改进。

3.园本教研让我虚心学习

集体的智慧擦出知识的火花。通过三次教研活动,我真正体会到同伴互助的重要性,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正是大家给予了我帮助,让我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进行调整。专家引领我走向了更高的层次,让我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也传递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我更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例如:每次在设计新的教学活动时,我都会记起那句“活动要富有挑战性”,我就会更加注重孩子知识经验的调动与培养。

4.园本教研促我专业成长

再好的理论只有投入实践才会收到成效。在园本教研的学习、探索、反思和成长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专业成长。在活动中,我更加注重对孩子的评价。例如:在社会活动《地球妈妈》中,我在每次提问后都会及时提醒自己“教师评价要多样化”,我会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是个知识渊博的小男孩”“你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爱护地球妈妈”“你的语言表达真完整”等不同的语言评价幼儿的回答。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也逐渐提高。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我从未放弃。我坚信,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勤勤恳恳学好每一天,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我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将园本教研坚持到底,让园本教研成为促进自我教学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梯。

参考文献:

[1]于小霞.行走在园本教研的路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刘占兰.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 蕖,等译.天津:天津出版社,2000.

[5]何桂香.成长在路上——幼儿园新教师必读[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9.

[6]丽莲·凯茨.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廖凤瑞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美)蔡伟忠.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小老鼠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 主动学习; 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91-001

在《指南》学习的背景下,倡导幼儿“主动学习”已然成为幼儿教育的主流趋势,教师要关注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更多地提供幼儿主动、自我发展的机会。我结合小班音乐《有趣的猫鼠游戏》谈谈如何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程、创设生动趣味的游戏情境、有层次地启发引导,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用身体动作感知音乐的艺术素养。

一、设置生活角色,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途径。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了“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思想,推进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进程。偶然间翻阅《从头到脚玩音乐》,发现这是一套极具价值的音乐素材书,这套书中有着新鲜的教学元素,通过反复研读,并且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兴趣特点,他们更偏向于喜欢一些情境性的游戏,猫和老鼠又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动物形象,一切熟悉的、生活的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所以其中《猫和老鼠》的主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便萌发了本次教学《有趣的猫鼠游戏》的设计灵感。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游戏的主动性,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对教案的再三斟酌,充分考虑教具的有效使用,指偶小老鼠、头饰小猫的出示及时为角色进入做好铺垫;香肠的投放让幼儿的游戏更具生活性、真实性;游戏过程中场景的添置让游戏更富有挑战性。

二、创设游戏情境,鼓励幼儿主动学习

情境教学能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教师要善于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主探索获得新知,那么如何创设游戏情境,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对教师来说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堂好的音乐教学活动,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带领孩子们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中,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本次活动我将游戏情境贯穿始终,从一开始的导入环节:小老鼠的香肠被小猫偷去了――小老鼠想办法夺回香肠――顺利夺回部分香肠――小猫发现情况不对,于是把香肠藏在一个更远、更好危险的地方――幼儿再次行动夺回香肠――体验成功,品尝香肠,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自然性、合理性,连贯性,再如当我们在用手指代替腿做完游戏后,我说:“小猫的耳朵可好了,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发现,这次让我先去探探情况。”这一衔接语的过渡,让教师的示范游戏更加引起幼儿的关注;另外,还有游戏情境的提升环节,当幼儿原以为就这么轻松、简单的拿回香肠的时候,突然游戏增加了难度,也正是这个游戏情境的提升环节,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挑战性,让幼儿以情入境,游戏的那一刻完完全全把自己当成了一只勇敢的小老鼠,整个游戏过程是放松、自由、愉快的。正如《指南》所说:幼儿本能地游戏,享受活动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儿童感受的主要是积极情感,在游戏中伴随着儿童欢笑的面部表情,反映的是满足、尽情、自得、轻松等有关的内心体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还给幼儿提供了想象、探索和创造的机会。

三、注重启发引导,支持幼儿自主探索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教育要强调“感受与表现”,让幼儿真正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适当引导,借助当时情境、材料,提出适宜的问题,注重启发性引导。如在导入环节我让幼儿猜猜“小老鼠会怎样拿回它的香肠?”这个问题的预设重在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幼儿会说:“去抢回来。”我顺势追问:“如果被猫发现会怎么办?”幼儿马上联系生活经验,回答道:“会被猫吃掉。”此时我通过适当、简洁的提示,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思考:“如何才能不被猫发现。”为之后游戏中“轻轻走”做好铺垫;整个活动我注重培养幼儿想说、敢说、乐于表达的学习品质,当我首次扮演小老鼠准备出发拿回香肠的时候,我问:“你们要提醒我注意些什么吗?”抛下这一问题,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虽然暂时他们还没参与游戏,但是他们整个人的情绪早已融入进来。那么如何启发引导?我想首先需要教师客观、真实的观察和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能力和学习方式存在个体差异,请耐心给予每位幼儿足够的时间和宽容。

综上所述,幼儿学习的方式与特点就是在生活中、游戏中,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操作、探究、不断地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以幼儿课堂教学也不再需要教师一味地讲授,幼儿倾听的刻板模式,而是要让幼儿拥有更多参与、表现、表达的机会,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读懂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将孩子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也只有不断进行思考、创新,才能将每个教学活动设计得富有情境性,让孩子享受学在其中、玩在其中,只有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他们才愿意主动地去学,并且乐在其中;虽然始终强调幼儿自主探究,但是毕竟幼儿的年龄有限,知识、能力都有限,所以不管在什么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引导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耐心、细心地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表述等,才能真正有效地给予幼儿一个提升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小老鼠教案范文第4篇

童谣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因此也就具有其音韵美和建筑美、文字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从古至今都有着童谣这一文学形式,它扎根于民间、洋溢着最原生态的乡土的气息。在我国,即使是个一字不识的老妇,她在面对幼小的孙辈时,也能将诸如“城门高”、“过门墩”等童谣娓娓道来。这一现象正显示了童谣的两个特点:(1)浅显、简短、便于记忆;(2)可吟可诵,节奏韵律感强;

“老鼠画猫”的这个童谣的选材和内容显然是符合第一个特点的。而观之现代的童谣教学,很讲求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挖掘和剖析,对于作品的诵读则放到了相对弱化的位置。这其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缺失和遗憾。遥想当年,多少的文人墨客曾击箸吟诗,又有哪一些古人诗作是不可吟唱的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 “诵读”上,我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充分地读、有节奏地读、在吟诵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母语的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孩子们在诵读中加深对童谣的理解认识,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快乐、自然地接触到童谣并进行童谣的诵读呢?从这次的童谣执教中,我也逐渐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注重趣味性引导

在我所设计的本次童谣教学活动里,老鼠画猫的故事贯穿始终,这极大地引起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也像一根丝线串起了各个环节,使得整个过程更加完整。当我讲到小老鼠遇见猫的时候,孩子们紧张;当我出示老鼠画的没有攻击能力的猫时,孩子们恍然大悟,乐不可支;当孩子们和聪明的小老鼠一起诵读表演时,他们劲头十足;总之,童年是快乐的,我们的童谣教学也应该是快乐的,通过奇妙的故事的牵引,我们可以把孩子从填鸭式的机械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活动中保留好奇纯真的心,走入瑰丽的童话世界。我觉得,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教学环节,我们都应该记住:童谣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是为了让孩子快乐。

二、借鉴音乐活动中的节奏模式

孩子们的天性原本就爱说爱唱爱动,而童谣因其先天优势就表现出极强的节奏感。所以说:“所有的童谣都是能唱起来的。”“谣”者,歌也。因此,在教童谣时就需要教师不但要有语文方面的教学智慧,也要有音乐方面的教学智慧,要懂得恰到好处地将两者合二为一。更何况对于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来说,学习活动中如果没有给他们提供充分“动”的机会,一味在“静”中教学,那他们的注意力肯定难以集中,会产生心理倦怠。

在本次的童谣教学活动中,当整首童谣通过小老鼠的口出现,孩子对童谣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随即启发孩子们拍手说唱,变静为动。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到后来孩子们干脆加入自己的想象,任意地拍身体的各个部位说唱(甚至有的幼儿还拍起了自己的“小屁屁”)。这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当孩子们发现童谣可以如此充满活力地来表现时,他们顿时也活跃了起来。开始以一种新鲜的眼光和心理感受来做动作、来说唱。无形中,他们对这首童谣的语言领悟和韵律领悟都加深了。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我们的教学现场也充溢了跳跃的韵律之美。这样的学习当然是轻松愉快的。

三、重视图画和字卡的配合介入

提到我们的母语,既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文字。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中,为了避免被指责是“拔苗助长”,很多幼儿园都从以前的标榜识字教学,变化为现今的“偃旗息鼓”,干脆在教学中一个汉字也不出现。其实,这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于“老鼠画猫”这节中班童谣教学活动来说,我不刻意让孩子去识字,但是也不回避应该出现的少量汉字。

在起初的故事情境中,我出示了两幅猫的对比图画,直观、快捷又有着孩子们喜爱的趣味性。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和对图画的剖析。我一步步出示了有简笔画标识的字卡。正是这些字卡,在孩子们进行韵律性游戏和对歌活动时,给了他们很大的提示。使得孩子们从被动地欣赏画面,转化为了一个主动的阅读者。我觉得,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生硬地去教孩子知道这是什么字,但是孩子从有简笔画标识的字卡上很自然地开始了他主动阅读的旅程。恰当字卡的出现使他们对我国的文字又亲近了几分,这对于孩子们将来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大有裨益。

四、渗透方言和乡土文化教育

现代社会,讲求多元的融合交流,偌大的地球也成为了我们口中的“地球村”。为了便于交流,我们的普通话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中却出现了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的现象。如果说,旅居海外的华人教他们的子女学中文是为了寻根,牢记中华文化的话;我们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华儿女,我们寻求的文化之根就不该忽略和丢弃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方言和乡土文化。毕竟,它是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从童谣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就更应在教学中体现和渗透方言和乡土文化教育。因为,童谣原本诞生于乡土文化之中,体现着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它原本就诵读于芸芸众生之口。在本次的童谣教学中,由于幼儿园的孩子们习惯了一直以来使用的普通话交流,起初谁都不好意思开口用方言来进行诵读。当他们惊奇地听到我用方言诵读的时候,个个又惊讶又兴奋。可以说,方言诵读的导入为这些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童谣是可以用自己身边耳熟能详的语言来讲述的。这使得他们对这首童谣、对存在于自己周围的方言又有了新的认识。就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孩子们从腼腆害羞到主动地运用方言来诵读,正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高潮。在当时的教学现场,不需我的调动和引领,所有的孩子都在发自内心的吟诵、体验。他们对本童谣的认识也自然地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的梅子涵教授曾说:“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已的文学书,这是种植童话。” 我想,我们所进行的童谣教学尝试,也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愿我们也能将一切美好、善良和正直的品质植入孩子的心田;愿我们的孩子能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童心、愿我们的孩子留住中华文化的“根”!

(附教案)

中班教学活动:

老鼠画猫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本童谣,使幼儿对童谣产生了解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 通过多样的游戏活动,使幼儿自然地诵读童谣,体会童谣所具有的音韵美。

二、教具准备

磁性卡通猫2只、磁性字卡7幅、教鞭1支、黑板1块;

三、知识准备

1.幼儿已会若干童谣;

2.幼儿对猫的身体部位的功用有基本认识。

(一)经典童谣的复习与展示

1. 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学过的童谣。“宝宝们,老师知道你们学过许多的童谣,能说一说吗?”

2 引导幼儿进行诵读表演。

(二)学习新童谣

(1)看图理解童谣内容,熟悉童谣语句。

1、 讲故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大意为一只老鼠出去玩,路上遇见一只猫,老鼠吓得溜回家)这只小老鼠回到家里,想想怎么也不服气,于是它就画了一只猫。”教师出示两幅猫咪图。

(2)提问、比较:“小老鼠画的猫是什么样子?两幅图上的猫有什么不同?”

(根据幼儿的发现,教师贴对应特征的图卡,并用童谣中的语句加以复述。)

(3)教师完整指读:“让我们看看老鼠究竟把猫画成了什么样子。”

(4)带领幼儿齐读。

(5)鼓励幼儿思考与讨论:“老鼠为什么要这样画猫?”

“老鼠还怕这样的猫吗?”

“它的心情会怎么样?”

“我们学学。”(引导幼儿模仿老鼠得意的动作、神态)

(6)教师继续讲故事:“小老鼠心里挺得意,就一边走一边摇头摆尾的唱了起来。”(教师边做动作,边将整个童谣诵读出来;念完后贴表示最后一句童谣的图卡。)

2. 采用韵律性游戏引导幼儿进行童谣诵读。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读童谣:“这些图画讲的是一首《老鼠画猫》的童谣。(贴题目图卡),我们来读一读。”

(2)师生拍手读:“我们拍拍手和小老鼠一起来念。”

(3)拓展方式读:“刚才我们是拍手念的,你们还想拍身体的哪些地方?”

(选取和采用幼儿想出来的三种方式,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诵读。)

(三)童谣对歌活动

1. 幼儿自由分两半进行对歌:“老师知道宝宝们会用许多的方法来念童谣,我们就用对歌的方法来念这首童谣吧!”(交换活动两次。)

2.和客人老师对歌:“宝宝们,今天还来了许多的客人老师。我们和他们来对歌吧。”

(四)方言诵读

1.教师用方言诵读童谣:“宝宝们,刚才,你们都是用普通话念这首童谣的。听听我怎么念。”

2.请幼儿尝试用方言诵读童谣中的句子。:“好玩吗?我也想听你们用方言来念一念。谁愿意?”

3.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用方言完整诵读童谣。

小老鼠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3D视频 生物 教学法 食物链

人类生活的环境实际上都是立体的,由长、宽、高组成,再加上时间的延续,从数学角度来讲就是由立体的四个坐标组成。而我们的眼睛和身体感知这个世界都是长、宽、高这三个坐标,也就是所谓的三维,即3D。

3D电影人人皆知,它是利用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其中的场景令人身临其境、非常震撼。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都与自然界有着直接关系,而任教者又很难在课堂上将其生动的描述清楚,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若将这些教学内容以3D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像看3D电影一样,定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好像亲临漫游在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定会使生物课堂变得非常生动有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随着3D技术的不断发展,3D视频的拍摄设备越来越先进、制作的软件越来越多、制作技术越来越成熟、越简单易学;3D视频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这些都为我们使用3D视频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下面以职业中学生物学科中“§8-3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内容为例,使用3D视频教学,所作的工作步骤。

首先,要拟定好3D视频教案的草案,包括:3D视频的内容范围(草—鼠—蛇—猫头鹰或草—虫子—青蛙—蛇—猫头鹰等食物链或食物网内的动植物)、3D视频采集的方法步骤(用现有的2D视频经特定软件转换成3D视频或收集现有的3D视频或拍摄3D视频)、后期制作使用的软件和方法、定稿的测试等等。

其次,就是3D视频的采集工作。我们可先收集现成的与食物链或食物网内容相关的动植物的能量生产和分级采食的2D或3D视频进行制作。若采集不全,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拍摄。

一是确定某一具体食物链,如:草—老鼠—腹蛇—猫头鹰。

二是收集相关视频,如: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关老鼠、蟒蛇和猫头鹰的电影片段,根据教学需要将这些视频编辑成2D视频再转换成3D视频。

三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3D视频的拍摄再进行编辑。

最后,将采集好的视频资源进行后期编缉制作,后期编缉制作可加入任教者的解说或留在课堂上进行3D视频教学时根据情况解说。

笔者按照这样的环节完成了一部食物链3D视频教案:在阳光明媚的草地上,一只老鼠在尽情地玩耍,不时啃食小草的种子。一条腹蛇早就埋伏在附近,悄悄地游近后猛然出击,可怜的小老鼠自己还未吃饱就成了别人的腹中之物了。不远处一只猫头鹰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条蛇,腹蛇吃完刚准备离开,猫头鹰就好像离弦的箭一般猛扑过来,腹蛇还未回过神来又成了猫头鹰的美食。而后是用动画形式描绘出食物链:草—鼠—蛇—猫头鹰。笔者对这一教案进行试讲,果不出所料,学生在观看3D视频后对其中如“老鼠在尽情地玩耍”“蟒蛇出动”“猫头鹰扑蛇”等场面能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对有些细节记忆犹新,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要能将3D视频教学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

一是要有足够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3D视频资源或能掌握3D视频的拍摄技术,或是有能利用2D视频资源转成3D视频的技术。

二是要对3D视频后期制作技术能够熟练掌握,要能将收集到的3D视频材料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合理的编辑,必须能熟练运用视频编辑软件。

三是要具备将课堂内容与3D技术完美结合的能力,使用3D视频教学将平时在教学中讲述的每一个细节,以及重点和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步骤用电影的不同视角和细节展示出来,这与平时的教学是完全不同的。

四是参与者能密切配合,有较高的艺术素质,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参与者要具备类似电影导演的前卫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素质。

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个任教者都能做到的,特别是对整学科或多学科运用3D视频教学法,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才能完成。但随着3D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结合集体备课和多专业合作,做到这几点应该并不难。

笔者在种植和养殖专业课上也进行了部分内容的3D视频教学,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看来,3D视频教学法能适用于很多专业的教学。

综上所述,3D视频技术引入职业中学生物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对任教者知识面的拓展、教学效果的提高,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老鼠教案范文第6篇

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板书,许多教师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节约板书时间,而且能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资料充实和拓展生物教学内容,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效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教材中“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部分介绍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这个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教师往往无法重现这个实验。这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了蜡烛和小老鼠、蜡烛和植物、小老鼠和植物的图片,然后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这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能够运用知识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因为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展示生物学的一些图片和有趣的生物知识,学生无法真实地观察到一些生物现象。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插入一些影片片段,制成动画,收集最前沿的生物信息,然后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时,笔者播放歌曲“熊猫”的片段。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观赏“熊猫”的动画。然后进入内容教学环节,学生结合多媒体,通过播放录像带、展示图片、自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分组介绍“关爱生物”的古老历史、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生存现状,从而引入保护生物的重要意义;又如在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影片,然后分析细胞核,这对于学生理解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大有帮助,加深了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的理解。

三、多媒体教学能扩充普通实验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生物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它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受传统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始终无法了解生物体内的微观变化。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能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这一实验时,很多学校受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展示这个实验,所以学生不能清楚地理解草履虫是如何“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的。现在,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用Flash制作了“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的课件,将草履虫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和营养液四个不同环境,从而使学生能观察到微观实验中的各种细节,进一步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其中,清水、营养液为对照实验组,盐水、糖水为探究实验组。当然,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真实的背景,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精心设计教案和课件,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总结

总之,多媒体教育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不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还应该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多媒体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小老鼠教案范文第7篇

以下是我借助的跟踪观察实例,在活动中,我们一并关注了诸多细节,解决了前期发现的问题,从而改进了教师的行为――教师引导或处理问题不当。

跟踪课堂观察的简要说明:被观察教师:何毓晗,教龄2年,幼儿园新教师;被观察幼儿:小班全体幼儿。观察主题为“幼儿的课堂行为表现”内容:小班科学活动《车轮不见了》;观察者:小班教研组全体成员;第一次跟踪课堂观察时间(2012年10月10日);第二次跟踪课堂观察时间(2012年10月17日);第三次跟踪观察时间(2012年10月24日)。

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课堂记录方式,要求教师记录下某个细节(该细节处理,你认为有问题,而且影响到了幼儿的课堂行为表现,可以是教师的某个提问,也可以是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教师设计的一个教具、教师对幼儿的某个回应等)。因为每位教师观察的主题是一致的,但观察的视角、分析的视角是不同的,由此,我们把大家观察到的细节加以整理,就会出现各种不一致或相一致的观点。以下是被观察教师第一次跟踪观察的课例设计,在这里先作个简单交代:

第一次课堂观察:2012年10月10日

一、创设情境,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请了个小客人,看看是谁?(出示小猴玩具)

小老鼠:今天,我遇上了一个大麻烦,我不知道怎么办,希望宝宝们帮帮我!

师:宝宝们,小老鼠的玩具车哪里坏了,玩具车上缺了什么呀?(车轮子)

师:小老鼠真粗心,不过何老师帮他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看哪样东西可以给小老鼠的车子做轮子,好不好?

可以轱辘轱辘转的,把它放在标有“v”的篮子里,不能轱辘轱辘转的放在“x”的篮子里。

二、幼儿操作与探索

师:每次,我们选一个车轮在地上滚滚,再把它送过来!

三、集体讨论

师:宝宝,你们找到哪种车轮能轱辘轱辘滚啊?(圆形)

三角形、正方形车轮能滚吗?(不能)

为什么三角形、正方形不能滚呢?(因为它有尖尖的角)

师:小老鼠,宝宝们帮你找到了可以用的车轮了。

四、总结

师:原来,帮助好朋友是件这么开心的事哦!以后,你身边的好朋友有大麻烦了,我们去帮帮好朋友。

这是改进教师行为的最关键环节,我们通过观察,开始围绕主题,交流各自发现的细节,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听取教师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改进实施意见,教师发现的值得争议的细节一共有8处,这里我截取大家意见比较接近的3处来展开,从以下细节中,我们发现了教师最大一点就是:在出现问题或状况时,引导或处理不当。

细节一:在出示没轮子的车子时,一小朋友见了就激动地说:“老师,这车是没有轮子的。我看到你把它的轮子掰掉的。”教师愣了一下,然后说:“那个轮子坏掉了,所以,老师要把它取下来,现在车子没有轮子了,怎么办呀?”

细节二:幼儿操作结束,请幼儿上来讲述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拿的是一个薯片罐子,教师问:“你觉得这个可以做轮子吗?”她怯生生地说:“不可以。”我继续问:“为什么不可以啊?”她看着罐子说:“因为它太大了。”老师不知怎么回答好,就勉强问道:“要是变小一点呢?”小朋友点了点头。

细节三:小朋友拿着方形玩具,两手交替推着它,让它试着“滚”起来,“老师,老师,我的玩具也‘滚’起来了”,“看看,这个怎么叫‘滚’呢?”说完就离开了。

针对以上三个细节:我们就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具时该不该避开幼儿的视线?在幼儿产生困惑时教师该如何引导?在这个操作环节上教师到底要让幼儿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教师说还是幼儿悟出?幼儿出现“不可以”时,教师的引导在哪里?探究又体现在哪里?等等。所以我们观察组给出的建议是:教师的引导语缺乏科学性,在探究活动中没能注重探究,重点让幼儿通过玩,让物体可以滚动起来,从而得出可以作轮子这一结论才是关键。

改进一:只是提供一个讨论话题:“车子没了轮子会怎样?”而不是为了呈现一辆没轮子的实物玩具汽车,教师提前搞了“破坏”,是不可取的。

改进二:把原来的提问:“你觉得这个可以做轮子吗?”改为:“你通过玩,有没有发现什么形状的适合做轮子?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更具发散性,幼儿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玩中的发现来总结。

改进三:通过一个小动作让幼儿知道怎样才是“滚”。利用幼儿对操作材料感兴趣这一现象,让幼儿在正确的“滚”的过程中反复体验,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练习玩“滚”,与同伴交流、互换玩具,获得更多的操作机会和经验,为探究什么形状的可以滚动?适合做轮子的是什么?为下一步幼儿的发现做前期经验的铺垫。

第二次课堂观察:2012年10月17日

一、开始部分

师:见过汽车吗?如果汽车没有了轮子会怎样?

师:我带来好多宝贝,宝宝们试一试,看看哪样东西可以做轮子的,好不好?

二、幼儿操作与探索

师:每次,我们选一个车轮在地上滚滚,再把它送过来!

三、集体讨论

你会玩滚动吗?

怎么玩的?教师请幼儿上来玩滚动,请幼儿看清要领。

你刚才滚了什么?

能滚动吗?

你觉得能作轮子用吗?

为什么?

四、幼儿再次操作

可以轱辘轱辘转的,把它放在标有“v”的篮子里,不能轱辘轱辘转的放在“x”的篮子里。

交换玩一玩,交换送一送。

师:小朋友们真棒,找到了这么多可以做轮子的宝贝,那我们一起去教室帮小老鼠的车子装轮子吧?

带着那么多的修改意见,我们重新调整了实施的案例,组长在课前会议时明确了观察主题、修改后的方案等,我们着重就上次出现的几个细节进行关注,明显的我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师的行为得以很大的改进,她在反思中是这样呈现的:在上课中我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怎样进行下去,作为一位新教师,我没有很深入地考虑问题,因此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对比中,我着实感受到了,一个环节的设计、一个问题的设计、一个教具的呈现是多么的至关重要。也许是初出茅庐不怕虎,我居然没有感受到压力,只是觉得同事们看到的是我看不到的,同事们想的到的是我想不到的,同事们给出的建议是我欣然接受的,而且有想马上再次试试的冲动。我感受到了团队的智慧、感受到了些许肯定的喜悦。在第二次活动中,我明显感受到幼儿行为的积极、投入。通过抓住细节、质疑剖析,同样能给我带来很多行为上的改进,针对性强,对比呈现的效果也很突出。

第三次课堂观察:2012年10月24日

修改教案略。

我们的课后会议很及时,会给观察教师更多的分析时间,也会给被观察者反思的时间,一般我们会选择活动后的第三天进行交流。跟踪观察关注的是前两次问题的症结,在发现给出建议的同时,我们在实施操作后还是就原来的细节进行剖析:改进后的实施效果如何?幼儿行为表现如何?通过上次研讨修改已经解决的问题有几个?又发现的新的问题有几个?如何继续改进?等等。经过三次跟踪,教师们的收获都很大,尤其是被观察教师,从她一次次反思,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意识到了所存在的问题,采纳了组内人员的建议,精心地设计修改,体验到了一次比一次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了每个课堂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样循序渐进,学会梳理、学会发现就是一种进步。

把课堂交给你,把观察交给我,实现的是你我共同成长的梦想,在此我们领悟到了团队力量的强大,有合作、探究、学习,虽然执教的只有一人,被观察者从中得到了锻炼,但在整个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根据同一主题,从不同视角抓住问题存在的细节,在不同程度上都获得了成长。我们只有经过课堂上反复的实践与课后的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观察可以表达课堂实践中的困惑与成功,发现一些疑难问题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策略,从而引发更多的教师思考。因此,这样的课堂观察更能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改进教师教学行为。

小老鼠教案范文第8篇

一、公开课不要太“浮华”

【案例】教学活动“学鸭走”的教学目标为:⒈学习鸭走的基本动作,随着音乐节奏做动作;⒉通过游戏活动练习鸭走动作,让幼儿体验学鸭走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赶鸭人的角色伴随着音乐,赶着一群“鸭”散着步走进教室。师:孩子们,跟着妈妈去池塘做游戏了!(音乐起)师幼一起随音乐表演鸭走。幼儿边喊“捉鱼了”边做捉鱼吃的动作。师:大家都累了吧,我们休息一会儿,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鸭妈妈找蛋》的故事。(边讲边演示课件)幼儿坐着听完故事后,和教师一起表演故事。师:小鸭子们,外面池塘更大,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幼儿听着音乐摇摇摆摆地走出教室。

【分析】这节课表面上看既有游戏活动又有故事讲述和表演活动,幼儿比较活泼,教师动作十分到位,不失为一节养眼的课。其实,这节课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听不出课的类型。定位于音乐律动,后面却又偏重于语言学习;定位于综合课,又太散——如果把综合课比作炒茄子,那么可以加些油、盐、酱、醋等佐料,但绝不能把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拼在一起做“大拼盘”。第二,偏离了教学目标。比如,故事讲述时教师讲、幼儿听,和学鸭走动作毫无关联;即使是故事表演也是教师扮演鸭妈妈学着鸭走动作找蛋,而幼儿却未能在表演中练习该动作。第三,未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只顾自己的动作表演,而较少对幼儿进行动作指导,致使幼儿在学鸭走动作上收效甚微,甚至有不少幼儿尚未掌握鸭走的基本动作。

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是因为有些教师只在“为了让评委专家们听得新、看得养眼”上下功夫,而不在幼儿“会”上下功夫。一节好课应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准备教具、采用教学策略等,并能真正让幼儿自主地学到知识,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公开课要讲“性价比”

有些教师上公开课、评优课流行用多媒体。甚至有教师认为缺少了多媒体,所上的课就跟不上形势。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都在盲目地做课件,努力地把自己的课包装得上档次,而不去考虑这节课是否真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请冷静思考一下,难道没有使用多媒体的教学就一定不是一节好课了吗?

有些教师在教学具的准备上患了“多多益善”的怪病,似乎教学具准备得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事实上,有时费时、费力的准备,换来的偏偏是“画蛇添足”。就以教师A上的一节音乐课“小老鼠上灯台”来说,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让孩子更像小老鼠,使课堂更有观赏性,教师A让幼儿统一穿黑色的毛衣、裤子和鞋,在“包装”方面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其实,从整个教学来看毫无必要。幼儿在课堂上学习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一节课的好坏与幼儿妆饰并没有直接关系。

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时髦而盲目做秀,将教学效果弃之不顾,是不可取的。“低投入、高效果、性价比高”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

三、公开课更要“求真”

有些教师往往把公开课的评比结果看作唯一,将“活动观摩”扭曲成了“活动表演”。幼儿不再是活动的主人,而成为“教案剧”舞台上的“配角”。那些被教师看作的“差生”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因为他们没有参与的机会!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践行教育公平,应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公平的教育。扪心自问:只让“好孩子”参与公开课的教学,这种做法公平吗?当被剔除的“差生”天真地问“老师,他们去哪里上课呀?”“我们为什么不去上课呀?”时,采取如此做法的教师难道不该感到有愧吗?

对于那些在公开课前被一次或多次排除出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点时间、一些知识、一次与同伴共享学习的机会,而失去的可能是自尊心、自信心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甚至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和尊敬。

小老鼠教案范文第9篇

场景一:

教师在进行大班童话诗《耗子娶亲》的教学活动中,开头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你们知道耗子吗?

幼:(教师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幼儿叫起来):知道。

幼1:耗子就是老鼠。

师:(满意状)对,小耗子喜欢吃什么?

幼2:(突然大声地说):小老鼠喜欢偷鸡蛋,我看过《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就有。

(其他幼儿也呼应起来,我也看过,我也看过……..活动里顿时热闹起来。老师显然没想到这个环节,皱皱眉头。)

师:那请这个小朋友说说你看到的《猫和老鼠》的动画片说了什么?

幼3:动画片是爸爸带我去买的,猫一直追老鼠,可是没有追到。很好玩。

幼4:我看到里面还有一只像狮子那么大的狗狗。

幼5:里面还有一个很胖的婆婆,拿着扫帚打它们呢。

师:是的《猫和老鼠》是有趣的动画片,但是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是敌人呢?原来啊………(老师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毫无保留地讲给了幼儿听,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间已经过去了15分钟,但关于的《耗子娶亲》孩子们还没有欣赏……)

深度思考:节外生枝使目标发生转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致中途停顿下来,或是走上岔路,而淡化了自己原来的教学目的。场景一就是这种案例。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采取回避的措施,而是迎合着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谈动画片的内容,接着又大讲。从新课标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来看,这种做法是好的。如果这时教师能正确地引导,完全可以把幼儿引入到《耗子娶亲》上来,但遗憾的是,由于教学生成性问题处理欠妥,到最后变成了“常识课”。

对应策略:正确筛选,目标明确。

文学活动要关注幼儿文学素养的提升,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幼儿进行个性化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因此,在我们文学活动中,关注成长中的幼儿的整个生命的活力,构建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教学环境尤为重要。

场景二:

教师上大班散文诗欣赏《蝴蝶舞会》时,为了使幼儿直观形象地了解舞会,播放了一段舞会的场景。正当大家看得聚精会神时,活动后面传来一阵嬉笑声,转头一看,原来两个孩子在模仿着舞蹈,滑稽的动作惹得周围的幼儿哈哈大笑。老师向他们走去,活动室的气氛一下子沉重起来,那两个孩子紧张地低下了头,好像等待着“暴风雨”的降临。老师走到他们前面笑眯眯的说:“想不到我们我们班还有两个‘舞林高手’啊?”其他小朋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气氛轻松了不少,老师又说:“请他们给大家表演一段好吗?”“好”大家热烈地鼓起了掌,旁边一位幼儿说:“老师,他们会跳拉丁舞。”“是吗?”老师露出了诧异的表情。“是的”更多的幼儿叫起来。“那好,我们就请他们来展示一下,大家热烈欢迎。”老师说完,带头鼓起了掌。两个孩子在老师再次鼓励下,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热烈奔放的拉丁舞,赢得了满堂的掌声、喝彩声。他们的脸上乐开了花。

这时老师乘机引导幼儿们想象“蝴蝶舞会中谁也会来跳拉丁舞?”“除了热烈的舞蹈,蝴蝶们还会怎样舞蹈”……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积极主动地探讨着关于蝴蝶舞会的问题。

深度思考:换位思考使课堂焕发活力

文学活动中,常会有突发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打乱老师原本的教学流程。如果教师采用的处理方法、手段得当,非但不会影响正常教学,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场景二中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课堂教学要以幼儿为本,教师要会换位思考,要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为他们着想,要看懂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行为,正确了解、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幼儿模仿跳舞可能不是故意的,是兴致高所致。老师如果生气发火,必定会影响教学气氛,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场景二中的教师无意间发现了两名孩子的特长,通过鼓励、赞赏,最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对应策略:善于捕捉,点燃火花。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让孩子们的智慧之花在巧妙一“拨”下熊熊燃烧,尽显其个性、灵性。

笔者感悟:

幼儿的课堂生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价值的判断及活动环境的创设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抓住生成的问题,突破原先教案的束缚,引导幼儿讨论、探索,幼儿的智慧就会得到尽情展现,教学活动才会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如果把幼儿的“生成问题”比喻成“琴”,那么教师的“回应”则是“瑟”。琴瑟合鸣,才能使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精彩无限、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2]宋志红.引发幼儿生成问题和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6(4).

[3]冯晓霞,朱细文.瑞吉欧教育念中的幼儿和教育.学前教育,2000(12).

小老鼠教案范文第10篇

第一部:坐下来――课前研读教材,精心预设

数学基本思想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得以显化,教材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媒介。作为教师,要成功地站在讲台上,首要的任务是深入地研读教材文本,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把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数学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

在执教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猜数游戏》时,课本呈现了“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情景,袋子破了,土豆已掉了3个。一年级孩子们的思维会被这3个简单的土豆所限制。这一教材的呈现不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怎样既能有效地复习所学的知识,又能让孩子驰“思”遐“想”呢?深入研读教材之后,我对教材的呈现进行合理的“改造”――小老鼠背袋子奔跑,袋子破了,一个土豆露出了一半,快掉下来了。让孩子们猜一猜,当小老鼠回到家,它的口袋里会剩几个土豆,并根据自己的猜想列算式。

生1:还剩1个土豆, 7-6=1

生2:还剩2个土豆, 7-5=2 2+5=7

生3:还剩0个土豆, 7-7=0 ……

大家都说完了,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和他们说的都不一样!缺耳朵(他给小老鼠取的名字)的土豆一个也没丢。因为当一个土豆掉下来的时候,被缺耳朵发现了,正好一阵风从后面吹来,卷起缺耳朵的尾巴,尾巴卷起土豆塞回袋子里,然后缺耳朵停下来,用路边的小草扎紧袋子回家了,所以土豆一个也没丢,算式是:7-0=7。”这个数学童话故事是一个一年级孩子美好的想象,我不禁用掌声表扬他,并鼓励他:“**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是个数学童话小作家。”其他的孩子也跟着鼓掌,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而发言的孩子则洋洋自得地坐下来了,成功、喜悦洋溢在他还充满稚气的脸上。

一个简简单单的细节改动,给孩子的奇思妙想搭设平台,一切的结果孩子可以预料、可以想象、可以发挥。孩子们不唯教材、不唯教师,独出心裁,这恰恰就是创新的萌芽。在课堂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是知识,是成功,是数学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材按照原有的编排结构,让孩子们寻找3的倍数,引导学生观察,猜测,验证,从而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而孩子们的学习由于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自主探索很容易陷入僵局;如果照本宣科,孩子们也仅仅是注重于结论的记忆,忽视了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数学的学习索然无味。众所周知: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它所有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这么简单的一个知识点,要想演绎得浅显易懂并不简单。其实“位值制”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但是由于知识和思维特点的限制,小学生还不可能从“位值制”这样的高度去建构与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的文本时要站在成人的高度,对于知识发生的过程成竹在胸;对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了若指掌。

深圳市福强小学刘全祥老师的案例,让我豁然开朗――老师围绕“位值制”这一课点,用孩子们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的算珠拨数进行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为孩子们的驰“思”遐“想”创造机会:(1)用4颗算珠拨数;学生经历拨数――验证,发现拨不出3的倍数,自然想到用多少颗算珠才能拨出3的倍数?(2)任选一颗数拨数;学生在一次经历拨数,验证,交流,发现只要算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拨出来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否则就不是。(3)这一猜想是否正确,自由报(或拨)数,验证规律。这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互为补充,为学生深度思考预留空间和时间。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学习活动,并通过几颗小小的算珠,隐隐约约触摸到了3的倍数特征的实质,可谓是“独具匠心”。在不断的探索、感悟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数学思想的渗透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慢下来――课中关注生成,雕琢细节

老师们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上课时按部就班地执行着教学设计,所呈现的课堂就是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完全被“执行教案”所束缚。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是鲜活的个体,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意外的生成常常是一个“天外飞星”式的提问,一个出其不意的想法,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机智,考量着教师的教育底蕴。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我指导学生认识了1/4后,让孩子们自己创造一个几分之一,并用学具表示出来。大部分孩子都模仿黑板上的例子,用长方形、正方形等学具表示出了几分之一。正当我准备带领学生进入我精心预设的下一个环节的时候,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创造的是2/6……”,这是一节赛课,借班上课,面对黑压压的听课老师和严肃的评委们,我的心跳没了规律,是表扬孩子的与众不同还是演示处理呢?最终,我顺着孩子创造的2/6,引导全班孩子一起寻找其中的1/6。

“我看见了2/6里面有2个1/6。”

“2/6旁边有4个六分之一”

“一共有6个1/6”……

我继续追问:“你们创造的分数里也有这样的秘密吗?”

因为这一环节内容的干预,让课堂的节奏放慢了,导致了我后面预设的环节并没有如期完成,但是我依然兴奋,孩子们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充盈着课堂,让我邂逅了未曾预约的生成。在对生成有意识的引导中,孩子们探索的欲望高涨。

应该说,精心的预设,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更重要的是要将有形的预设演绎在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从而实现数学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

第三部:静下来――课后反思学习,促进成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是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教然后而知困”,困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出现;教学机智会在反思中激活;教材文本的崭新表达方式会在反思中生成;教师的成长就在不断的反思中实现。

著名的华应龙老师执教《莫比乌斯圈》,让所有的听课教师啧啧称赞。课堂的精彩让我如痴如醉,真恨不得就把自己变成华老师的学生。课堂上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动手做莫比乌斯圈,然后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把莫比乌斯圈剪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剪出了一个2倍的长、1/2宽的双侧曲面。但有一个男生直接从边上剪,剪出了一根长长的纸条。华老师抓住这个错例,想提醒其他的孩子。出乎意料的是,男生站了起来,拎起长长的纸条,大声地说:“华老师,我会变个魔术!”对于孩子的答非所问,华老师纠结了,但还是请他上台表演。孩子煞有介事地用一支铅笔和一只圆珠笔玩起了纸带套笔的魔术。原先纸带套住的是铅笔,他将纸带拧紧后,又一圈一圈地松开,最后竟然套住了圆珠笔。同学们和听课的教师一起鼓掌。华老师由衷地夸奖:“真不简单,佩服佩服!”“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继续研究剪出的纸圈……”

华老师对上面所描述的细节的反思却再一次让我深深折服,折服于华老师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折服于华老师自谓的“无知”。华老师在文章中是这样评价自己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哎呀!多好的教育资源被我浪费了!如果当时的我能够看破魔术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那怦然心动的局面是多么生动和诱人!”原来华老师在课后一次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那孩子表演的魔术是我国民间流传的神奇莫测的拓扑游戏的翻版。

上一篇:毛毛虫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青蛙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