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6 19:41:00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长培训;整合

一、电子邮件与校长培训

过去给中小学校长发校长培训的通知,一般是通过邮局寄信的方式。为了使校长能及时接到信件,我们要提前半个月,甚至更早地发出有关通知的信件。即使这样也有校长接到信时,培训班已经开班好几天了,甚至还有校长最后没有收到有关通知的信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另外,每次给校长发通知,要发给上百人,因此也要花费不少的信纸信封钱和邮票钱。

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使用电子邮件形式发信件,不仅可以克服传统邮局寄信的缺陷,而且有着传统邮局寄信所没有的种种优点。从发信到收信快速的程度达到了当时发信当时就能收到的速度,也不会发生信件被邮差遗失的现象。不用跑邮局,在家就可以寄信。对方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收取信件。而且还不用花钱买邮票买信纸信封。

我们通过电子邮件给学员发通知,通过电子邮件回答学员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学员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作业,通过电子邮件询问有关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来我们所要求的各种材料。通过电子邮件,我们进行着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深入互动和交流,探讨着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调查着学员对培训的要求和意见。不仅如此,在办理学员学籍或结业证所需的照片,学员只要把他的数码照片的电子文件通过电子邮件发来,我们培训部门可以代他洗印。对于学员的毕业照片,我们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把数码照片的电子文件给学员发去,学员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洗印。

此外,电子邮件系统还能做到在对方收到信件后自动回送接到信件的通知。还能同时通过群发功能把一封信同时发给所有学员的信箱。还有,也可以开通相应的付费功能,如:当信箱有信件来时,通过手机短信告知有信件来了,或者自动将信件直接送到传真机、电传机、打印机上等。

二、校长论坛与校长培训

过去,我们为了深化培训效果,根据学员学校所在的区域划分了各个学习小组,学员每个星期或每个月集中到组中学员的一所学校,就学习的体会进行交流,或就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这种方式对学员之间互通有无,校际间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不足,一是实际运作时,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因此难以做到经常进行。二是时间利用的不太好,闲聊的时间多,真正讨论的时间并不多。三是每次集会都给所到的学校增加经济负担。

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开设了网上校长论坛。网上校长论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员间不用集中到一起,在各自的学校借助于网络就可以进行交流。他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发个帖子,或浏览帖子,或回复帖子。他们可以是讨论问题的提出者,也可以是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他们可以把自己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等,在校长论坛上提出,其他的校长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可以把自己怎样解决此问题的做法、体会等贡献出来,可以把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呈现出来。谈论的内容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多者长篇大论,少者三言两语。谈论的双方不用同时在线。谈论时由于没有面对面,少去了拘谨、碍于情面的障碍,没有包袱,轻松上阵,有利于畅所欲言。同时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深入思考。

我们的校长论坛有专题式板块和自由式板块。专题式是集中围绕着某一主题进行探讨,如小学教学校长培训班,设置了怎样备课,怎样听课的讨论主题。自由式是主题没有限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论坛采用轮值版主形式,轮值版主负责主题的确定,论坛的主持等。轮值版主每周或每月一轮换,每个学员都有机会轮流当轮值版主。

三、多媒体教学与校长培训过去校长培训班上课,教师很少用黑板,一般是配个麦克。台上教师对着麦克讲,台下学员边听边记笔记。经常出现学员记笔记忘了听课,或者笔记跟不上记的现象。教师为了使学员能记下笔记,往往要放慢速度,反复念几遍,这样耽误了不少时间。现在我们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现象了。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不仅方便于学员记笔记,而且由于多种感官的刺激,有利用学员理解和记忆。同时提供的信息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再者,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图、文、声、色并茂,形象鲜明,感染力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校长培训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中小学相比要简单得多,不需要做复杂的课件。因此,每门课都能做到用课件,每个教师都会做课件。一般用PowerPoint做的课件就能满足要求。用Word或FrontPage也可做简单的课件。

四、远程视频与校长培训

近几年来,每年我们都要聘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到我市为中小学校长进行专题讲座。为了共享这个资源,我们尽可能安排更多的校长来听讲座,但由于会议室座位的限制,最多也就能安排300多人。致使很多校长不能亲身聆听专家学者的讲授,实在是一件憾事。现在我们利用远程视频,在市教育学院设了主会场,在外区县分别设了几个分会场。专家学者在主会场讲授,市区学员在主会场听讲,外区县学员通过远程视频在分会场的大屏幕,观看和聆听专家的讲授。还有,主会场的学员可以与主讲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交流,分会场的学员也可通过远程视频与主讲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五、网上课程与校长培训

在校长培训中,我们一般采取集中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过去培训,有国家及省里统一编写的教材,学员的自学很好安排,现在,国家及省里不再有材,培训的内容是各地根据校长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虽然讲课教师都有自己编写的讲义,但学员手中没有其相应的教材。如果把教师讲义印刷成供学员使用的教材,一者需要费用,二者教师的讲义也在不断完善,印刷成的教材必然滞后。所以自学不好安排。

现在我们借助于网络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讲课教师把自己编写的讲义传到网上,供学员网上自学。还有,原来准备面授的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做到所有课程都通过面授来完成,把那些难度相对较小的课程,放到网上交由学员自学完成。

六、公告板和校长培训

我们一般把会议通知或公告,刊登在网站的公告板上。这样比较醒目,容易引起学员的注意。对于较短的通知。可以全文刊登在公告板上,对于较长的通知,则在公告板上刊登提要或提示,引导学员到全文刊登处阅读全文。

七、UC房间与校长培训

为了促进校长间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建立了各种校长研修团队。研修团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活动。其中UC房间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使用新浪网的UC虚拟房间,学员虽然分居各地,相互间相距上百里,但利用房间的视频功能,穿透了时空的障碍,相互间犹如在一个会议室进行零距离交流。

如,安全校长研修团队成员,坐在本校通过UC视频参加研修活动。主持人先提出了一个校园伤害案例,参加研修的校长结合此案例,就校园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责任追究及划分、如何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警校共建和贯彻相关法律法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今后准备尝试利用UC房间进行教学,与远程视频教学相比,利用UC房间教学的优点是,一则学员不用集中,二则即时互动更加方便、灵活。

八、管理信息化与校长培训

过去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为了查找几年前学员的有关材料,即使是最简单的电话号码,往往要几个人翻箱倒柜地找。现在,校长培训的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化,不仅日常用计算机进行办公,实现了无纸化,而且我们还根据校长培训管理的实际需要,自主开发研制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包括学员管理、培训班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学校管理、教材管理、档案管理等几个方面。该管理系统具有开放性,数据库表、软件界面、打印报表等都可以自定义。这个管理系统具有存储、查询、导入、导出、打印等功能。校长培训管理系统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满足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信息化的实际需要。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力学学科的发展与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林安西书记、刘人怀院士、张增顺总编辑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期望通过论坛组织的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以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各具特色学校的教师针对力学课程教学展开的交流与研讨,共享经验,探讨问题,推动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90岁高龄的钱令希教授委托钟万勰教授在开幕式上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

论坛既有专门聘请的力学领域知名专家关于学科前沿和教学领域最新进展的报告,又有经组委会组织评选的针对当前高校力学课程建设热点问题的研讨报告,采用院士报告、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及分组交流多种形式。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的内容涵盖了一般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领域,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和建筑力学等多门力学课程,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课程教学领域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刘人怀院士、钟万勰院士、程耿东院士从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和力学与多门学科相互关联等方面切入,就创新力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力学体系改革和加强力学专业的跨学科课程设置作了相关的学术报告。与会教师普遍反映“报告都非常精彩,深入浅出,高屋建瓴,钟院士的报告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生动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报告难得一见,使大家领略了大师的风采”。

论坛邀请了武际可教授、范钦珊教授、洪嘉振教授、袁驷教授、叶志明教授和张土乔教授6位在力学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报告内容涉及了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以及要当好一名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展示了教学名师的讲课风采和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在本次论坛活动中,除院士报告和大会报告外,还有36位一线教师就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力学实验的改革、力学教学与工程实践等方面的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几位老教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报告融入了报告者积累多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吸引了在场的许多教师。几位中青年教师、学科负责人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开发的教学资源和关于学校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谈到分会场报告,有的代表说:“我们学校只来了我一人,可每个报告都那么精彩,我都感兴趣,但分身乏术,下次一定要多来几个人。”

论坛有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分组研讨,有书面交流,还有网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本届论坛给全国高校一线教师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研讨与交流平台”;“这样综合性的、大规模的、这么多教师参加的、深入的从课程教学讨论力学的发展是第一次,形式活泼,规模空前,为教师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高教社发起的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给高等学校的发展做了很有益的事情”;“举办论坛有助于力学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力学人才的培养,使教师学到新的、好的教学经验,必将对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校本研修的对象应是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必然趋势。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学习的开端。我们认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问题解决,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学习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思考探索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

笔者曾了解到某小学早在几年前的一次选择话题论坛中,有教师提出:尽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口号由来已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小学阶段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依然背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过着应试教育的生活,肩上的作业负担并没有从实质上得到解决。这一论点激起了在座教师的共鸣。大家都认为,学生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测验方式,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得当,会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布置失当,学生会产生厌烦,机械应付,事倍功半。设计和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于是,该校提出开展“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减负增效,作业变革确实是出路。

提出问题仅仅是研修活动的开端,只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探究的时候,才有可能在做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商量决定:为有效组织开展“优化作业设计”校本研修活动,活动确定三个阶段、健全一个机制、立足两个层面。

一、确定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确定主题: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的主题为“优化作业设计”。

2.学习理论:围绕主题,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学习相关理论。

3.反观现实:联系教学实际,每位教师按照学科、本级段学生特点,根据作业布置现状,总结自己或同级段教师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成功做法,或反思作业布置低效的原因。

(二)第二阶段

1.反思成文:要勤动笔,记下自己的心得,记下自己的思考,记下成功的案例,记下失败的反思,善于物化校本研修的成果。每位教师就“优化作业设计”为主题,撰写2000字左右的论文。

2.组内交流: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进一步交流形成的书面文字材料,包括对“优化作业设计”论坛的认识、思考,在教学中已有的现状、经验等等。

3.推荐论坛人选:各学科研修组推荐典型的能代表本学科的教师参加校级层面的论坛。

(三)第三阶段

1.主题论坛:学校组织“优化作业设计”论坛,邀请市内外名师、骨干教师及相关学科教研员对本次论坛予以点评指导。

2.总结提高:对在“优化作业设计”论坛这一研修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推广,共享校本研修成果。

3.再度反思:校本研修不是消灭问题也不可能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生成更多更深入的问题。学校引导教师继续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使学习研究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意在把教师行动引向创新之路。

二、健全一个机制

结合“优化作业设计”这一主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继续完善“校长亲自挂帅――一名副校长分管――教导处(教科室)主抓――研修组长具体负责的”校本研修管理机构以及“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师训分站为管理中心,以各学科研修组为主要阵地,全体教师互动合作研修”的校本研修网络,便于校本研修工作主题化、课题化的开展。

我们加强研修小组的建设,突出研修小组的地位和核心作用,落实“校本研修”的中间环节。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就意味着研修活动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学校作为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规划等责任。研修小组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研修组织,它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研修组长领导开展具体的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共同参与学习、交流与研究,对小组内每一位教师参加研修活动进行质的要求和量的规定,强化过程管理,以训促研、以研促教。

三、立足两个层面

我们所提倡的追踪式的教学研究一般要在两个层面上开展:一是理论层面,围绕“优化作业设计”主题搜集、整理、学习理论材料,围绕主题探索“现状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设计”,学习、思考、交流、碰撞、融合、共享,在研修中实现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出现新的问题,以至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二是实践层面,任何理论都要与实践相结合,才显示理论的生命力。在优化作业设计研修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运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尝试与探索,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解决实践问题的可行性的方法,并适时在教研组、学校层面交流探讨。几年来,“优化作业设计”论坛活动在该校报告厅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数学、体育、信息技术、品德……数十位教师激情洋溢地阐述了自己关于有效作业设计的见解,PPT呈现图文俱佳,主题演讲声情并茂,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分层教学、激趣设计、形式创新等关于优化作业实践道路的探索之法。《让语文作业与快乐同行》、《优化作业布置,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利用作业本,提高课堂价值增量》……教师们立足实际的有效作业案例的引述、经验的介绍及实践的困惑,推动学校“增效减负”的研修活动落到实处!应邀而来的专家们又以真实鲜活的案例为纽带,链接理论和实践,与教师展开互动式交流,由此产生的许多新的“问号”又进一步引发老师对有效作业的探讨热情。

经过几年的校本研修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加速剂,是内化与实践课改的强化剂,是打造一支精品团队的催化剂。通过有效的校本研修,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社会效应也越来越好,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能体会到学校的发展与变化。

校长论坛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10月11~13日,由中国科协主办、华东交通大学院承办的中国科协第250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轻型材料连接新技术研究”在南昌召开。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史焕平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华东交通大学致欢迎词。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华东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昌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近40名青年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由华东交通大学黄志超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詹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所李永兵副教授、南昌大学刘勇副教授担任。

在论坛讨论中,西北工业大学詹梅教授介绍了焊管数控弯曲有限元分析,焊管数控弯曲变形约束与协调机制分析,焊管数控弯曲成形极限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李永兵教授介绍了多材料对汽车车身连接的挑战及先进连接工艺研发,介绍了SPR、焊接、胶接、先进高强钢磁控电阻点焊技术、异种材料自冲摩擦铆焊技术等先进新型板料连接技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方刚副教授介绍了铝型材的挤压焊合,详细阐述了金属材料塑性成形性能、材料塑性加工工艺的数值模拟、高温超导带材成形制造、机械设备及成形制造装备的现代结构;华东交通大学黄志超教授介绍了机械变形连接技术包括:实心铆钉、半空心铆钉、管状铆钉等自冲铆接技术以及无铆钉铆接技术的研究成果;南昌大学刘勇教授介绍了大块非晶/铜合金复合材料的挤压成形技术的相关研究,描述了该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技术方法;南昌大学赖家美教授对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径向铆接研究中的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和径向铆接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本次论坛围绕“轻型材料连接新技术”这一主题,在焊管数控弯曲、多材料对汽车车身连接的技术探索及先进连接工艺的研发、SPR、焊接、胶接、先进高强钢磁控电阻点焊技术、异种材料自冲摩擦铆焊技术、铝型材的挤压焊合、大块非晶/铜合金复合材料的挤压成形技术研究、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径向铆接等议题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本次论坛内容安排合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参会者讨论深入,畅所欲言,气氛热烈,促进了国内从事材料连接技术事业相关研究单位的青年科学家相互交流、学习与合作,并拓宽了研究视野,受到与会青年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次论坛在提高板料连接领域学术科研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在轻型材料连接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达成共识。通过本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主题的研究讨论对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相关建议。(责任编辑:王以芳)

(来源:学会学术部供稿)

上一篇:师德师风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教子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