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光遗传学范文

时间:2023-11-15 11:21:16

无线光遗传学

无线光遗传学范文第1篇

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个看起来似曾相识却又平淡无奇的事情,勾出一连串回忆。也许是一个场景、一首歌或者一张老照片,就将我们带到另一个时空。于是就有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能否通过刺激神经元来触发一段完整的记忆?如今,一些神经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科研人员首次证实,人为激发记忆是可行的。他们用光束来刺激一小簇神经元,这种技术被称作“光控基因”。这种强大的技术,让研究者可以通过短促的光脉冲信号修正神经元的遗传基因。

为了人工控制记忆,研究者首先试图确定当小鼠产生新的记忆时被激活的神经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小鼠大脑中的海马区(hippocampus)。通常认为,海马区与学习和记忆有关。随后,研究者将编码光敏蛋白编码的基因注入到海马区神经元中,这样就能通过光来控制神经元。

当光敏蛋白准备就绪后,研究者就着手赋予小鼠一段新的记忆。他们温和地电击小鼠足部,触发其正常的恐惧表现——僵在原地不动。小鼠会逐渐建立这种特定刺激与神经元电信号之间的联系。

下一步,研究者试图去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是否可以人工激活恐惧记忆?他们用光直射海马区,激活一部分与记忆相关的神经元,此时小鼠表现出了明显的恐惧反应——僵住不动。用光来刺激神经元,似乎成功地触发了记忆。

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组对照实验,证实了确实是原始记忆被唤起:他们分别测试了有光敏蛋白但不接受电击的小鼠,以及没有光敏蛋白的小白鼠;他们还在与恐惧无关的环境中进行了测试。以上对照实验都没有使小鼠产生僵住不动的恐惧反应,这无疑证实了他们的结论:光脉冲确实激活了小鼠之前的恐惧记忆。

暂不必担心被滥用

2010年,“光遗传学”被《自然—方法》杂志提名为“年度最佳科学方法”。这项技术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于2004年创立的,该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卡尔·德赛罗斯也是上述研究的合作者之一。与传统的神经科学技术,如电刺激或化学刺激相比,“光遗传学”技术关键性的优势在于它的速度和准确性。电刺激或化学方法不能精确控制特定的神经活动,也无法精确地控制时间。光刺激则可以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对一小簇神经元实现控制。

在过去数年内,科学家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对脑功能紊乱(如抑郁症、帕金森病、焦虑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有了许多深入的理解。如今,“光控基因”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刺激神经元人为激发过去的记忆,不需要任何感觉器官的输入信号即可控制动物的行为。这项研究至关重要,因为它为人们理解复杂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人们暂且不必担心植入记忆或控制意识的技术被滥用,这项技术距离应用在人类大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光遗传学”通向医学应用的第一小步已经迈出。美国布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就在研究一种无线光电极,用于把光传递到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或许有朝一日,我们不仅可以像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中的主人公那样删除记忆,还可以接受“记忆增强疗法”,整个过程只不过是接受一束光的照射而已。

(胡 佳摘自2012年4月17日《北方新报》)

无线光遗传学范文第2篇

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个看起来似曾相识却又平淡无奇的事情,勾出一连串回忆。也许是一个场景,一首歌或者一张老照片,就将我们带到另一个时空。于是就有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能否通过刺激神经元来触发一段完整的记忆?如今,一些神经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科研人员首次证实,人为激发记忆是可行的。他们用光束来刺激一小簇神经元,这种技术被称作“光控基因”。这种强大的技术,让研究者可以通过短促的光脉冲信号修正神经元的遗传基因。

为了人工控制记忆,研究者首先试图确定当小鼠产生新的记忆时被激活的神经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小鼠大脑中的海马区(hippocampus)。通常认为,海马区与学习和记忆有关。随后,研究者将编码光敏蛋白编码的基因注入到海马区神经元中,这样就能通过光来控制神经元。

当光敏蛋白准备就绪后,研究者就着手赋予小鼠一段新的记忆。他们温和地电击小鼠足部,触发其正常的恐惧表现――僵在原地不动。小鼠会逐渐建立这种特定刺激与神经元电信号之间的联系。

下一步,研究者试图去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是否可以人工激活恐惧记忆?他们用光直射海马区,激活一部分与记忆相关的神经元,此时小鼠表现出了明显的恐惧反应――僵住不动。用光来刺激神经元,似乎成功地触发了记忆。

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组对照实验,证实了确实是原始记忆被唤起:他们分别测试了有光敏蛋白、但不接受电击的小鼠,以及没有光敏蛋白的小白鼠;他们还在与恐惧无关的环境中进行了测试。以上对照实验都没有使小鼠产生僵住不懂的恐惧反应,这无疑证实了他们的结论:光脉冲确实激活了小鼠之前的恐惧记忆。

2010年,“光遗传学”被《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提名为“年度最佳科学方法”。这项技术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于2004年创立的,该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卡尔・德赛罗斯(Karl Deisseroth)也是上述研究的合作者之一。与传统的神经科学技术,如电刺激或化学刺激相比,“光遗传学”技术关键性的优势在于它的速度和准确性。电刺激或化学方法不能精确控制特定的神经活动,也无法精确地控制时间。光刺激则可以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对一小簇神经元实现控制。

在过去数年内,科学家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对脑功能紊乱(如抑郁症、帕金森病、焦虑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有了许多深入的理解。如今,“光控基因”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刺激神经元人为激发过去的记忆,不需要任何感觉器官的输入信号即可控制动物的行为。这项研究至关重要,因为它为人们理解复杂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无线光遗传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业变革;地球生态;科技领域

世界经济论坛于2016年6月了2016年度全球十大新兴科技清单。该清单由世界经济论坛新兴科技跨界理事会编撰而成,并由世界经济论坛与《科学美国人》杂志合作出版。入选的新兴科技集中在其成员国认为可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行业变革和维护地球生态的科技领域。同时,该清单在新兴技术被广泛使用之前,为各方提供了一个宝贵机会,以对此技术可能会为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带来的风险和担忧加以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新兴技术包含如下十项。

1 纳米传感器和纳米物联网

新的物联网设备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分析学家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设备将达300亿。许多纳米传感器由碳纳米管等非生物材料制作而成,可以作为无线纳米天线进行传感并发射信号。由于纳米传感器极其微小,它们可收集来自上百万不同位置的信息。外部设备随后可整合数据,生成极为详细的图表,显示光、振动、电流、磁场、化学浓度及其他环境状况的细微变化。

2 下一代电池

太阳能发电容量和风力发电容量正以两位数的幅度稳定增长,但却无法保障日落时间和风象。尽管得益于钙钛矿等先进材料使得风电场规模逐年扩大,太阳能电池也更为高效,但这些可再生新能源仅能满足不及百分之五的全球电力需求。在许多地方,由于缺乏存储过剩能源的价格实惠的可靠技术,可再生能源被置于利基方,使得在条件理想时予以使用,并在需求增长时通过电网释放能量。下一代电池将解决这一难题,使得零排放可再生能源发展更为迅猛成为可能,并使得当前未实现生活通电的12亿人民更易获得可靠电力。

3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可用于比特币数字货币交易的公共分类账簿,非任何人或任何公司所有或控制。然而,所有使用者都可访问整个区块链,同时通过使用从密码学借鉴而来的数学技术,将各账户间的所有基金转移以安全且可供证实的形式予以记录。由于区块链副本分散于全球各地,这一技术可更有效地防止篡改。

4 2D材料

新材料可以改变世界。我们探讨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事出有因。混凝土、不锈钢及硅使现代社会得以形成。如今,出现了新兴的新型材料――2D材料。2D材料为单原子层材料,其具有无限潜力。此类材料在过去几年间有所发展,包括石墨烯、硼烯、白石墨烯、锗烯、硅烯、磷烯和锡烯。还有很多2D材料已被证实在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尚未成功合成。每一种2D材料都具有惊人的特性,同时多种2D材料可像乐高积木一样组合,从而形成更多新材料。

5 无人驾驶汽车

同其他所有技术一样,无人驾驶汽车也有其不足之处。在不久的将来,盈利性的驾驶服务可能不再是一项可持续的职业,而共用车也滋生出严峻的隐私及安全问题。在一些地区,由于可购买汽车的人群增多,使得交通和污染问题恶化。由于自动驾驶汽车和卡车的优势明显,但其何时可实现广泛应用,而非能否予以应用已成为大众关心的问题。

6 器官芯片

除在好莱坞的特效商店,我们很难见到人类活体器官悬浮于生物实验室的情形。除体外保存器官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外,实验中用于移植的完整器官极为珍贵且难得。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应用检测都只能在器官运作时进行。器官芯片这一新技术可以通过在微芯片上构建人体器官模型来满足这一需要。

7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当前占据全球市场的硅太阳能电池存在三大基本局限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更为高效且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其可同时解决上述三大问题,并实现更为有效的太阳能发电。

8 开放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CEO和名流较普通劳动者而言的一大优势是其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处理日常生活中乏然无味且耗时的事务,如时间管理、制定行程、搜索所需信息等。他们可由其私人助理处理此类事务。然而不久,可能就在今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就可用约一个月几杯咖啡所需的花费享受这一服务,而这得益于开放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出现。

9 光遗传学

光遗传学已为帕金森病中的震颤现象、慢性疼痛、视力损害、抑郁等脑部病变开启了新的大门。脑部神经化学对部分脑部条件无疑十分重要,而这也是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的原因。但在高速大脑电路受到干扰时,光遗传学,尤其是在其受到新兴无线微芯片技术而有所加强时,可以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新近研究建议指出,在部分医学案例中,非侵入式光线疗法可关闭特定的神经元,从而治疗慢性疼痛,取代阿片类药物。

10 系统代谢工程

无线光遗传学范文第4篇

1914年1月1日,世界第一条民航客机定期航线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开始运营,航线距离为35公里。

1月2日 星期三

1963年1月2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在国内首次成功施行“前臂完全性创伤性截肢再植手术”,为一名工人连接了被轧断的右臂。这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极为少见的。主刀医生陈中伟被称为“断肢再植的奠基人”。

1月3日 星期四

1823年1月3日,是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的诞生日。1866年,他研制出了第一枚现代鱼雷。这种鱼雷能预设目标或借外来信号自动控制方向,使鱼雷在撞击或接近目标时爆炸,大大提高了鱼雷的攻击能力。

1月4日 星期五

1991年1月4日早晨,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海拔6700米高度与大本营失去联络,17名队员遭遇大规模雪崩全部遇难。部分遗体数年后才被藏民在主峰另一侧的大冰板发现。人类征服梅里雪山的尝试又一次以失败告终。

1月9日 星期三

1923年1月9日,西班牙人切尔瓦发明的旋翼机在马德里试飞成功。旋翼机与直升机在外形上类似,但它的旋翼不用动力装置直接驱动,而是在前进时,在空气动力作用下像风车那样自行旋转产生动力。

1月10日 星期四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载人航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月11日 星期五

1922年1月11日。加拿大多伦多综合医院的医生班廷博士首次使用胰岛素治疗一名糖尿病患者。14岁的患者雷纳德・汤普森入院时已源于死亡,经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最后活到了35岁。

1月12日 星期六

1980年1月12日,湖南岳阳陵矶渔业生产队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口捕获了一条活的白鳍豚,身长1.5米,重65公斤,这是我国捕获的第一条活体白鳍豚,也是世界上捕获的第一条活体白鳍豚。

1月17日 星期四

2006年1月17日,安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这个由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癌的遗传学研究”项目被中华医学会授予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1月18日 星期五

1953年1月18日,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生化学索沃森合作发现了核酸的化学结构。他们提出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的“沃森一克里克模型”,被誉为“生物学中的决定性突破”,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1月19日 星期六

1736年1月19日,英国发明家詹姆士・瓦特出生。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对当时的工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他的姓氏“瓦特”被用做表示功率的单位。

1月20日 星期日

1896年1月20日,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提出关于放射性的看法。他证明了铀盐和铀盐混合物可以使底片感光。天然放射性的发现,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的发端,他和居里夫妇分享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月25日 星期五

1989年1月25日,“海军深潜350计划”的500米饱和潜水系统载人试验和350氦氧模拟饱和潜水实验,历时22昼夜,在上海圆满完成,创造了中国同时也是亚洲模拟饱和潜水的最大深度374米。

1月26日 星期六

1936年1月26日,美国科学院院士、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在美国出生。1974年,丁肇中发现了一个长寿命中性粒子,并取名为J粒子,这一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他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月27日 星期日

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1”号登月飞船在发射架上失火,使3名宇航员被活活烧死。这一事故导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无限期推迟。

1月28日 星期一

1132年1月28日,我国南宋名将韩世忠用云梯、火炮攻打建州城(夸福建南原),这是我国使用火炮的最早记载。

1月5日 星期六

1896年1月5日,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物理学教授伦琴宣布他发现了x射线。这一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并使伦琴获得了1901年的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1月6日 星期日

1882年1月6日,奥地利生物学象孟德尔逝世。孟德尔从他著名的豌豆试验中,推导出被称为基四的遗传因子,并得出了植物遗传的三个法则,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对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月7日 星期一

1610年1月7日,伽利咯自制望远镜观测太空,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月球与其他行星所发的光都是太阳的反射光,水星有4颗卫星,银河是无数发光体的总汇,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天地。

1月8日 星期二

1905年1月8日,在南非的德兰士瓦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这颗名叫“柯利南”的大钻石在1907年被献给英王爱德华七世,后被切割成几颗大钻石,其中最大的一颗被镶嵌在国王的权杖上。

1月13日 星期日

1908年1月13日,法国飞行员亨利・法尔曼在塞纳河畔的伊席城练兵场进行了首次圆圈飞行。他驾驶一榘瓦赞推进武双翼飞机,成功绕飞了一公里,获得了航空大奖。

1月14日 星期一

1931年1月14日,意大利人首先完成了结队飞越大西洋的壮举。在意大利航空部长义大罗・巴伯将军的率领下,14架塞弗亚・马歇尔S-55型飞机从意大利起飞,其中10架完成了飞越任务,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安全着陆。

1月15日 星期二

1895年1月15日,芬兰生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魏尔塔南诞生。通过研究饲料的含氨问题,他找出了一种能减少蛋白质与维生素损失的贮存饲料的方法,还发现了根瘤细菌的固氨本领。

1月16日 星期三

1906年1月16日,用毕生心血探索无线电研究中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固病去世。渡渡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并公开进行了无线电发报表演,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有明确内容的无线电报。

1月21日 星期一

1976年1月21日,由法、英两国共同开发的两架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各载客100人进行了首次商业飞行。协和式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客机,最大飞行速度为2.25马赫(2754公里/小时),可载运128人。

1月22日 星期二

1840年1月22日,德国生理学象布鲁门・巴赫逝世。布鲁门・巴赫是最早提出人种分类法的比较解剖学家,他认为人种可分为:高加索、亚美刹亚、马来亚、埃塞俄比亚、蒙古人种。

1月23日 星期三

1960年1月23日,美国潜水员皮卡尔与沃什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乘潜水球下潜至11520米,创造了世界下潜最深纪录。

1月24日 星期四

1823年1月24日,英国医学家琴纳逝世。天花曾在18世纪使中欧1.5亿人失去生命。琴纳为了战胜天花,钻研了20年,终于从挤奶女工的身上得到启示,用接种牛痘的方法消灭了天花。

1月29日 星期二

1987年1月29日,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等人宣布首次得到了90K以上的超导体。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突破液氨温区(77K)的超导体,是超导物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月30日 星期三

1866年1月30日,法国自然科学家、时任驻中国大使大卫发现并购买到异样兽皮、兽骨,经鉴定是新的鹿种(即“四不像”),当时为中国皇宫猎苑饲养。由此,“四不像”开始传到欧洲。

1月31日 星期四

无线光遗传学范文第5篇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从2005年设立至今, 已评选了三届。该奖项已经成为祖国关爱自费留学生的知名品牌,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广大自费留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弘扬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奋力拼搏的精神,本刊,z~2006年第1期开始,向广大读者介绍部分获奖者。同时近期我们又开辟了“我的自费留学经历”专题,真诚欢迎更多的自费留学生将你们留学中的酸甜苦辣与心得写给我们。

本栏目联系电话:010-62257722转208

传真:01 0-62252501

电子信箱:baiyu@chisa.省略

baiyu48@Sm&.省略

谭鹏,2005年获奖者,留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2006年8月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是宽带无线通信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在通信中的应用。目前已经在该领域的一流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他还是多家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的审稿人。

谭鹏博士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在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他和他的导师提出了多种OFDM数据传输机制。这些新的机制可以有效地减小传统OFDM系统中存在的干扰,从而提高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数据传输速率。同时,他们还提出了有效的数学模型来分析这些系统在无线信道下的性能。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他们申报了两项OFDM专利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在目前的无线局域网(WiFi),城域网(WiMAX),数字卫星广播(DAB,DVB),以及第四代(4G)无线通信网络中。

谭鹏博士表示“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一荣誉,会一直鞭策自己向着更高的目标奋斗,提醒自己来自祖国和人民的支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和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他目前正在寻求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合作,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张锋,2005年获奖者,留学加拿大。留学前在中山大学任教,于2001年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研究专家盾森(Graham Johnson)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社会转型、人口流动、当代华侨华人与中国。留学前已在国内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留学后也参与了多项有关中国社会的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其博士论文内容为: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的汇款。捐赠和投资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他还参与“加拿大华人移民人头税”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拟对1885年至1923年所有进入加拿大的中国移民(约10万人)的人口特征。所交人头税的具体总额等历史遗留问题做全面系统分析。在留学期间,张锋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交中国学生学者,热心帮助留学生,曾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

国家设立的“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金额之高、名额之多,覆盖国家之广,历史上前所未有,这不但表明了中国国力的极大提高,也充分体现了祖国母亲对海外游子的亲切关怀。得知自己荣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后,张锋激动不已,感觉到这不但是祖国对自己留学生涯的肯定,更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希望能在学术领域更上一层楼,为建立一个和谐的中国社会尽绵薄之力。

李秀军,留学加拿大,2004年获奖者。2003年5月赴西门菲沙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攻读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主攻方向是利用生物微芯片(microfluidic lab-on-a-chip)进行药物相关的单细胞分析。生物微芯片是上世纪90年代后刚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分离、分析技术,它具有分离速度快、样品耗量少以及易于自动化等优点。李秀军认为:1。中国的中草药虽有几千年的临床历史,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是还没有达到科学的理论化研究阶段。希望通过研究白血病细胞中第二信使(钙离子)对中草药(甘草)不同提取成分的不同反应,来筛选有效的中草药成分去治疗癌症。2、对中草药成分对心脏细胞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以便来筛选更有效,对心脏有更少副作用的治疗癌症的药物成分。

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篇,包括2篇专著章节(book chapter),其中有2篇文章发表在分析化学类重要期刊上。并且7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包括在规模盛大的2006年匹兹堡分析化学会议上口头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李秀军说:“我很感谢祖国对我们自费留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它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温暖,它将激励更多的留学生为祖国多做贡献。我也会再接再厉,为攻克癌症。发扬祖国中医文化多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马可为,2004年获奖者,留学加拿大。2001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遗传学专业硕士毕业,同年收到多所北美洲研究生院的博士学位入学及全额奖学金邀请,其中包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经过两个月在阿尔伯塔大学的短期停留后,2001年10月最终选择了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温哥华总医院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实验医学系系主任杜罗尼奥(Duronio) 教授。博士课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细胞第二信使磷酸肌醇的生物化学信号通路,包括相关激酶/磷酸酶,下游蛋白质的调节以及相关药物的筛选。多个重要研究结果发表在SCl重要指数达10分的分子细胞生物学(MCB)杂志上,并且被多次引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多次,两次获颁会议全额旅行奖金。博士期间完成SCl论文5篇。在脂质组研究及相关技术开发方面,正积极将此生命技术研究的最新概念进行推广包括进入中国。

万克树,留学日本,2005年获奖者。1978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2000年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2000-2003年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物理化学专业获工学硕士;2003年10月,进入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光谱应力方法的研究。在应力分析方面提出了两种新方法,不但可以测量薄膜材料的应力光谱系数,而且可以施加可控应力。在激光研究中首次通过两种微扰方法表征了激光在固态材料中的probe,并发现拉曼和荧光probe的不同;在聚焦电子束的probe研究中发现氧化铝的两种阴极射线光probe的不同。这些结果对激光和电子束相关的多类光谱的空间分辨率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无线光遗传学范文第6篇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60周年前的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J.D.watson,1928-)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共同提出DNA双螺旋分子结构模型,并从分子层面阐明了DNA如何携带遗传信息及复制的机制,由此揭示了生命遗传的奥秘,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60年来,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深入到了分子层面,开始从分子层面理解生命的遗传、发育、变异、凋亡和进化,以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快、成果最丰硕、最具吸引力的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带动了基因工程、干细胞等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医学、工业生物制造等开辟了新的途径。回顾DNA双螺旋分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一、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发现

19世纪末,科学家就猜测是细胞中的染色体决定了生命的遗传,但遗传物质究竟是染色体中的蛋白质还是核酸,却一直没有定论。直到1944年,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麦克里奥德(c.Macleod,1909-1972)、麦卡梯(M.Mccarty,1911-2005)通过细菌转化实验发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其基本单元是核苷酸。1946-1950年间人们也已经测定了DNA的化学组成是脱氧核糖和磷酸,并且已经知道,由于碱基不同,核苷酸分为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四种,并确定了数量关系。破解DNA分子结构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致力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MauriceHFWilkinS,1916-2004)、弗兰克林

(RosaIindEFrankIin,1920-1958)实验室,他们侧重用x光衍射法来研究DNA晶体结构,获得了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发现DNA分子是双链同轴排列的螺旋结构,磷酸根基团和脱氧核糖在螺旋外侧,并已测量出DNA螺旋体的直径和螺距。第二个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鲍林(Linus,C.Paul。mg,1901-1994)实验室,他从1951年起就用x光衍射法研究蛋白质晶体的氨基酸和多肽链,发现血红蛋白多肽链为α螺旋链,但鲍林却误认为DNA应是三螺旋结构。第三个则是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由两位年轻人沃森和克里克组成的非正式研究小组。

卡文迪什实验室建于1871-1874年,由当时的剑桥大学校长w,卡文迪什(William,Cavendish)私人捐款兴建。实验室的首任主任、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ames.c.Maxwell,1831-1879)非常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倡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制作仪器,后成为实验室的传统。1884年,物理学家汤姆逊继任主任,他建议改革学位制度,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他领导实验室开展了气体导电研究,发现了电子;放射性研究,导致α、β射线的发现;发明质谱仪,开拓了同位素研究;发明膨胀云雾室,为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开展电磁波和热电子研究,发明和改进了真空管,促进了无线电电子学的发展和应用。汤姆逊培养的研究生中,许多成了著名科学家,如卢瑟福(Ernest.R.Rutherford,1871-1937)、朗之万(Paul.Langevin,1872-1946)、布拉格(William.L.Bragg,1890-1971)、威尔逊(CharlesTRWiIson,1869-1959)、里查森(OwenwRichardson,1879-1959)、巴克拉(charlesBarkla,1877-1944)等,其中有九位获得了诺贝尔奖。1919年卢瑟福继任主任,他更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在他的带领下,查德威克(JamesChadwick,1891―1974)发现了中子;考克拉夫特(J,D,cocKcroft,1897-1967)和沃尔顿(EarnestT,s,waIton,1903-1995)发明了高压倍加静电加速器,首次实现了由人工加速的质子引起原子核分裂:布莱克特(P.M.S.Blackett,189/-19/4)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在核嬗变、宇宙线等领域有新发现,他拍摄的正负电子对产生的径迹照片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奥利芬特(M.E.OliphanI,1901-2000)发现氦3和氚;卡皮查(1894-1984)在高电压技术、强磁场和低温液氦超流体等方面取得硕果。卢瑟福的学生和助手中有8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卡文迪什实验室不仅产生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而且形成了追求卓越、创导质疑的学术氛围和传统。卡文迪什实验室的教授都很有名望,但是每一位实验室成员无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都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权利。这里鼓励争论和批评,教授的理论和实验遭受学生的批评往往不亚于其他人,但同事之间又保持着良好的友谊和合作氛围。这在其他地方是很难做到的。

二战以后,鉴于核研究的重要性和安全要求,英国专门成立了国家实验室,有关研究人员和经费全部转移。卡文迪什实验室面临很大的挑战。当时的实验室主任是曾在x光衍射分析晶体结构方面做出杰出贡献、25岁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布拉格,他决定实验室转向非核粒子和固体物理研究,同时开辟新的交叉学科研究,从纯物理基础研究转向物理与天文、与生物交叉等前沿领域:一个是支持拉特克利夫(J.A.Ratcliffe,1902-1987)和赖尔(Martin.Ryle,1918-1984)利用战时发展起来的雷达技术和军方弃置的技术设备建造射电望远镜,发展射电天文研究。另一个就是在×光衍射晶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组成了由佩鲁兹(M.F.Perutz,1914-2002)和肯德鲁(J.c.Kendrew,1917-1997)为首的蛋白质晶体结构研究小组。由于布拉格的远见卓识,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使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这两个学科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相继发现了类星体、脉冲星,确定了DNA双螺旋分子结构、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等,还导致了双天线射电干涉仪、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发明,后来有9人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其中5位与分子生物学有关。为战后的英国科学争得了很高的荣誉。

沃森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他16岁获得芝加哥大学动物学学士学位,1950年,22岁的沃森研究×射线对噬菌体增殖的影响而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51年春,沃森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参加生物大分子结构会议,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关于DNA的x射线晶体衍射图分析报告很吸引他。后经导师推荐到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噬菌体DNA研究,他认识到DNA就是遗传物质。鉴于对卡文迪什实验室学术氛围的向往,他选择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成为约翰・肯德鲁教授的博士后。

克里克出生于英国北安普顿城,21岁获得伦敦大学学士学位,随即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1939年,因二战爆发中断学业,他在英国海军从事磁性水雷等武器研究8年。战后克里克大量阅读各学科书籍,其中一本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写的《生命是什么》。薛定谔提出,要想揭示出生命遗传的本质,必须从生命的结构、信息传递和功能三个方面入手;他认为研究生命现象的分子结构十分重要,因为万物都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组成的,生命现象也不应例外。正是因为受薛定谔这本书的启发,克里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心探究生命的奥秘。1947年他从海军退役进入剑桥大学,次年又顺利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1950年成为佩鲁茨的博士研究生,从事血红蛋白x光衍射分析研究。沃森来到卡文迪什后,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二人都不盲从当时大多数的科学家相信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念,相信DNA是遗传物质,他们认定解读DNA的三维分子结构是了解生命现象的关键,因此共同决定选择探索DNA分子结构作为研究目标。

沃森与克里克的合作可谓是揭示DNA结构和功能的完美组合。沃森了解噬菌体遗传学的前沿进展,克里克熟悉x衍射晶体学,这有助于探讨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很年轻,思想活跃,视野开放,对于任何有关的研究进展有着敏锐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

但是当时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条件做实验。这是因为,要想正式立题开展实验研究,申请经费并不容易,而且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室主任布拉格和伦敦国王学院有一个君子约定,卡文迪什实验室只做蛋白质结构的x光分析,DNA的x光分析由国王学院进行。因此沃森和克里克只能从国王学院获得有关实验数据。在这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主要依据已经公开的知识、依靠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进行自己所热衷的研究工作。值得庆幸的是,沃森的生物学背景和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独到的认知,克里克的物理学背景和他对x射线衍射分析的知识,使他们能很快理解当时所能得到的关于DNA的资料、x射线衍射照片和各种数据。沃森和克里克讨论了鲍林发现蛋白质α-螺旋的过程,注意到鲍林成功的关键是,不仅依靠研究x射线衍射图像,而且研究确定了分子模型中原子间的相互关系。在他人实验成果的启示下,他们着手构建DNA结构。起初他们认为DNA应该是三螺旋结构,用金属丝、金属片、有色小球和纸板搭建起了一个三螺旋分子模型。但当他们把模型展示给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时,弗兰克林明确指出了该模型的缺陷,研究工作陷入僵局。

1953年2月14日,在一次讨论中威尔金斯出示了一幅弗兰克林于1951年11月获得的非常清晰的B型DNA晶体衍射照片。在该照片启示下,沃森认识到DNA晶体应是双链螺旋结构。他们还参考了查尔加夫(Erwin,Chargaff,1905-2002)的DNA化学成分分析得到的结果,DNA中的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数量几乎完全一样,鸟嘌呤(G)与胞嘧啶(c)的数量也相同,即A=T,G=c。他们共同构建了第二个双链螺旋分子模型,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形成螺旋形骨架,碱基成对地排列在内,碱基采用了同配方式,即A与A,c与c,G与G,T与T配对。由于配对方式的错误,这个模型同样宣告失败。

1953年2月20日,沃森突然顿悟,放弃了碱基同配方案,二人立即行动,采用碱基互补配的方案即A与c,G与T配对,在实验室搭建起新的DNA双螺旋分子模型,模型结构与DNA晶体x光衍射影像一致,也完全符合查尔加夫法则。他们又经过三周的反复核对和完善,3月18日终于成功地建立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模型完全符合DNA当时已知的物理和化学性状,完美解释了DNA为什么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可以合理说明基因的复制和突变机制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沃森和克里克并不是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领域的资深专家,开始从事DNA分子结构研究还仅一年半时间,却取得如此重大的科学成就,实在是令人赞叹。

1953年4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同时刊登了三篇有关DNA分子结构的论文。第一篇是沃森和克里克的《核酸的分子结构一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在仅1000多字、一幅插图、不到两页的短文中,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另外两篇则是威尔金斯、斯托克斯和威尔逊合写的《脱氧戊糖核酸的分子结构》以及弗兰克林和她的学生戈斯林署名的《胸腺核酸钠的分子构象》,发表了DNA螺旋结构的x光衍射照片及数据分析。9年后,沃森和克里克以及威尔金斯因对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威尔金斯的贡献是他在DNAx射线衍射分析方面的研究,弗兰克林的贡献是她提供了DNAx射线衍射照片和关键参数。遗憾的是弗兰克林1958年因患卵巢癌去世了,当时她年仅37岁。

沃森和克里克的DNAA螺旋分子模型开启了生命科学的新时代,渗透并引领着当代生命科学各个学科的发展,使得整个生命科学的科学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在此基础上,还成功地研究开发出了克隆技术、基因疗法、转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和DNA鉴定技术等,对农业、医疗、工业生物产业、生物产品鉴定、刑侦取证等诸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高新技术一样,基因研究和基因技术如果被滥用,也将面临新的科学伦理问题和可能带来安全风险,这已经引起了科技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DNAA螺旋结构的发现与相对论、量子论、地球板块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一同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克里克和沃森也被生命科学界一致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也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启示。

二、启示和展望

1、学科交叉融合,交流合作,是孕育前沿突破的沃土和环境。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量子力学的发展迅速,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和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参与生命科学研究,不仅带来了新的科学思想,对生命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推动,如凝胶电泳法、x光衍射解析结晶结构技术等,在研究蛋白质和DNA分子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学正是物理、化学、仪器学、计算科学与生物学交叉融合的产物。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布拉格当年果断选择射电天文和生物物理这二个交叉领域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并吸纳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科学家共同工作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沃森和克里克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一位年轻生物学家和一位年轻物理学家在共同感兴趣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合作。他们的成就也是在与威尔金斯、弗兰克林、鲍林、查尔加夫等交流和在他们实验成果的启示下取得的。学科交叉、交流合作是孕育科学前沿突破的沃土和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我国的大学还是研究所内,学科间分隔、人才和知识结构单一、信息不能共享、交流合作困难等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制约了创新潜力的发挥。我们应从体制机制、考核评价依据和方法上切实进行改革。

2、创新思维受到尊重,对认定的目标锲而不舍,是年轻人成功的根本原因。沃森23岁,是肯德鲁教授的博士后,后者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研究。克里克35岁,是师从佩鲁茨的博士研究生,正从事血红蛋白的x光衍射分析研究。但他们二人都不相信蛋白质是遗传载体,而相信DNA是遗传物质,认为解读DNA的分子结构是关键,并有强烈的兴趣。可喜的是卡文迪什实验室和他们的导师尊重并支持了他们的选择,为他们开展研究、获得成功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正是卡文迪什的传统和大师辈出的重要原因。而沃森和克里克不怕经费短缺,不怕资历浅薄,满怀自信和激情,锲而不舍、紧密合作、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求真唯实。这正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对照当下有些单位讲究论资排辈、迷信“权威”的陋习,有些导师习惯于指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乃至研究选题,不尊重、不支持青年人的兴趣,不重视青年人的创新思维和自主选题,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而一部分青年人缺乏自信,乐享其成,盲目服从导师安排,不敢于、不勤于、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碰到困难和挫折便畏缩不前、绕道而行、见异思迁。对照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功事例,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3、实验证据和创新思维,是突破科学前沿问题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实验和观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也是检验一切科学假设、科学理论的唯一依据,生命科学也不例外。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沃森和克里克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能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拍摄的DNAx光衍射照片和关键参数功不可没。查尔加夫根据DNA化学分析结果获得的查尔加夫法则,也为他们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启示。而他们二位的科学悟性、对于DNA分子结构的卓越创新思维和严谨的分析推理能力当然也起了关键作用。我们的教育应下决心转变教育观念,并采取切实改革举措,从注重知识灌输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仪器和方法的能力、实验观察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开展交流合作的能力。

4、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生物技术与产业前景无限。虽然今天已经完成了诸多物种和人类的基因图谱,也已经认知了一批各别基因的功能,但尚未认知所有基因的功能及它们组合编码蛋白质的机制,还必须通过认知大量蛋白质组的结构与功能,发现疾病诊断的新方法和研发新药的新靶点。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起源细胞。以干细胞为种子培育组织和器官,可用于移植医学,治疗恶性肿瘤,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这也是当前和未来研究的热点。英国克隆羊多利(Dolly)的诞生开启了可复制基因完全相同的新生命的时代。由克隆细胞复制出可供移植、无免疫排斥的各种组织细胞和器官,也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方向。神经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生物信息学等也是人们关注的生命科学热点和前沿。生命科学的进展还将带动现代生物工程的创新,为农业、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态环保等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支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我国科技工作者不应该只满足于学习模仿和跟踪,应当着力提升发现和提出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自信和能力,勇于探索和开辟新的前沿领域和方向,创造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揭示新规律,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技术,开拓新应用。

5、生物安全仍需给予充分关注。

无线光遗传学范文第7篇

每天,我都会收到人们发来的有关UFO 的故事和文章,但其中大多数都不是新闻,而是旧闻。那些认为存在有力证据证明地球是外星人落脚地的人仍执迷于1947年的罗斯韦尔事件或者英国版罗斯韦尔事件,即1980年的蓝道申森林事件。他们还在不断援引那些日渐老去的政治家和“知晓秘密”的“阿波罗”飞行员的证词。

除去这些老掉牙的档案,可供选择的证据就是当前拍摄的天空中一些模糊灯光的照片和视频了。这些照片和视频的分辨率都比较低,可信度不是很高,似乎触动不了科学家的神经。看来,东西还是老的好。

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一点,我在搜索栏里敲下“最佳UFO案例”几个字,立刻就有近100个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案例呈现在我面前。在这份名单上,有60个案例是极不寻常、不可复制的,罗斯韦尔事件就出现在这个名单中。

接下来,我列出了每个独特案例发生的时间――均在1940年以后。而且,你猜怎么着?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UFO事件都发生于1940年至1978年。

看来,关于UFO存在的证据真的都是些老掉牙的资料了。 1 9 7 7 年发现的“W O W”信号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记录外星飞船――若它果真存在的话――的技术日新月异,比十几年前先进多了,比起70多年前就更不知先进了多少倍。一部苹果手机的摄像头就有800万像素,据我所知,这是20世纪60年代8毫米胶片像素的100倍。全球有近20亿人拥有智能手机,每一部智能手机都是一台高清相机,但UFO照片却依然模糊如初。你可能会

想,怎么都会有那么一两个人能拍到几张清晰、真实的照片的,更别说正在我们头顶的轨道上运转的1100个卫星了。

现在,有些人话锋一转,说确实有关于外星人存在的有力证据,只不过被政府秘密保存起来了。有些人可能会相信,但这种说辞实属无稽之谈。有谁可以解释那些外星人如何能够安排自己的行程以便只让政府确知他们的存在?

对某些人来说,这个观点还是有点吸引力的,尽管其采取的是通过群体请愿希望政府“披露”相关事实这么一个可笑的策略――通过180度大逆转,将包袱甩给政府。这类人希望政府能够向他们做出解释,敦促联邦调查局就公众认为他们知晓的一切做出坦白的解释。他们采取的策略就是:“我们无法证实UFO就是外星飞船,但是你们可以!”试想一下, 如果天文学家也采用这种方式来证明黑洞的存在,会是什么情形?

但是,别着急,或许还有其他解释能够说明为什么关于外星人存在的所谓“有力证据”,其实不过像哥特式面包( Gothic croutons) 一样老套陈旧。

一个明显的可能就是,外星人其实是在利用我们。他们已经诱拐了足够多的人,来满足他们关于人类解剖学特征的好奇心。冷战已经结束,所以他们又将好奇心转移到了我们的核设施上。他们造访过新墨西哥州,但没达到目的。

所以,他们只好宣布“任务已完成”,然后就撤回了。这就好像查尔斯・达尔文造访加拉帕戈斯群岛,对当地土著考察一番后起锚回程。

另一个可能来自外星智能搜寻计划(SETI)早期的类似做法。SETI成立之初,科学家会在计算机用磁带甚至纸上记录宇宙数据,然后在闲暇之余翻看这些记录。这种事后查看的方法产生了许多“疑似信号”――那些最初看起来不错的和那些有可能是外星传输信号的(著名的例子就是1977年在俄亥俄州发现的“WOW”信号)。然而,这些疑似信号仅仅

被发现了一次,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这些算不上是严格的科学探测,顶多算是含混不清的发现。

但是,如今进行的多数SETI实验可以立即排除干扰或者误报等因素。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人们有能力去验证信号真实性的时候,“有趣”案件的数量反而减少了。

换句话说,随着技术的进步,误导人的信号的数量下降了。从科学角度讲,也即误报率降低了。这并非外星人停止了广播,而是因为我们不再被愚弄。

这一现象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相机越来越好,有趣的UFO目击事件却越来越少。

对SETI实验而言,目前还没有真正令人信服的探测实例。在可信度方面,好的信号探测可以轻易超过过去40年中的几十个疑似信号。

这同样适用于那些认为UFO其实是外星飞船的人。他们应当拿出真正的证据,这也是一张使他们能够一挽过去颓势的王牌。

延伸阅读

肖斯塔克生于1943年6月20日,美国人。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在加州理工学院取得天文学博士学位。

肖斯塔克是SETI计划的资深天文学家。在参加SETI计划之前,肖斯塔克曾在美国和荷兰利用电波望远镜根据对银河系星球运动的捕捉与分析进行关于宇宙最终命运的研究。在SETI计划中,他主要负责无线电项目“人类在地球上孤单吗”。

每周他都要面对数量庞大的最新研究报告,内容涵盖宇宙学、物理学、遗传学、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和天体生物学。而且每个星期天他都会去主持“周日怀疑”活动,帮助人们去除伪科学的面具。除此之外,肖斯塔克一直是“凤凰”计划的观察员。

无线光遗传学范文第8篇

一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过去的教材一直把它置于议论文单元,训练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学习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及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今学习的目的十分明确: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阅读能力.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文章常常需要根据阅读目的,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这是信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基于此,我们将本课的学习重点定为:①筛选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其论据;②筛选主要语句.由于本文条理清晰,信息点明确,且置于该册书之首,所以,教师在课前可适当向学习介绍一些有关筛选信息的方法,以便于学生掌握并运用这把钥匙,去开启阅读之门,达到筛选信息的目的.计划本文两课时授完.【资料提示】

学习过中国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直到遵义会议后,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产生了很大干扰.抗日战争爆发后,这种思想仍对党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影响,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三篇文章,成为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由背景入手,接前面"资料提示"内容,本文主要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党在学风问题上的两条路线斗争,说明了改造学风的重要意义,有力地批判了主观主义的学风,阐明了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的根本原则,并指明了改造学风的具体途径.本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请学生阅读全文,筛选出本文的观点和论据材料.

二,过程设计

(一)学生自读课文,筛选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据材料.

1,本文主要观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2,主要论据材料:

①回顾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指出20年来我党在学风上存在的缺点(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③通过对照分析,将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区别开来,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二)教师引导,分析论点与论据材料的关系,达到观点与材料统一的目的.

(三)筛选重要语句.教师可采用联系的方式,让学生筛选出重要的语句,体会筛选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与中心的关系.

如:①中国共产党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②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得多,()得多了.③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________和_________.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⑥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⑦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删除法,体会"日益""一经"这些词语的准确性.还可以通过指代性的词语或填写一些词语,如文中的空白处及""处,进一步体会信息的准确性.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可与标题《改造我们的学习》联系起来考虑,本段文字论证的目的是什么筛选重要语句,教师还可给学生提供一些重要问题,让他们筛选,从而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得出结论.

三,规律揭示

教师可以从单元训练重点入手,首先讲清筛选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阅读能力.如何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应把握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并贯穿阅读活动的始终.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应时时提醒学生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文章的有关内容上,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千万不能分散精力,不能在阅读过程中被一些非阅读目的的"意外"情境或是由某些内容引起的联想等所吸引,而忘记了主要的阅读目的,使筛选的质量受到影响.只有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才能逐步养成强烈的筛选意识,形成较强的筛选能力.

2,要训练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学会辨析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其次,要学会辨析内容的性质,会辨析内容的关系.没有这些能力,筛选信息便无从谈起.

3,要训练辨析文章语言的能力.辨析语言的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最基本的是两项能力:一是准确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一是全面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筛选信息,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筛选.因此,必须下工夫训练辨析语言的能力.只要坚持训练,就一定能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问题设计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2,筛选信息的重大意义何在

3,怎样筛选信息

4,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筛选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论据材料,并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写作引申

教师可利用一节自习课,让学生针对目前自己身边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开展讨论.如学生中的早恋风,过生日吃请风,学习浮躁风,不想吃苦只愿享受风,不尊重师长,长辈风,上网沉迷风等,针对这些现象,讨论产生这些不良作风的原因,危害,实质,并且指出正确的做法.这样反复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就牢固了,同时也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打实了基础.

二《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多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尽量争取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 影视录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解题

板书课题

关于"导言"

导言,又叫绪论.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

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达尔文(1809—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身于英国一位名医家庭,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31年至183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见格尔号环球航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化论引导人们深入地研究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规律,为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近百年来,分生物学修正,丰富,完善了它.但是,达尔文奠定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人类认识生物进化的基石.进化论"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观点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反对封建迷信,为争取生存而斗争,为更好发展而努力.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画出文中结论性语句;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相互交流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两位同学回答.

教师明确并板书

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请一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地旨趣,标示文章地思路,显示文章结构地特点.其类型有:

a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语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地特征或揭示主要事理的语句如第一段末句第二段末句第四段首句.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四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的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第五段首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第七段末句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地基本观点.

c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脉络层次如:4段,6段,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3,欣赏品味思考:

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性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找出能体现这种精神和魅力的文字.

明确:第一段,从"返航"(1831年)到(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的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对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的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者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现作者决不轻率的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地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地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地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地语言概括并板书.

长期考察

实事求是

谦逊审慎

决不轻率

亲身实践

不避缺陷

毫不动摇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这堂课,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作者说明性导言地阅读,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地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地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片段.

课堂板书设计:

整理成书过程(1)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实事求是

内容过简说明(3)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决不轻率

介绍研究的方法(5)亲身实践

基本观点家养变异的作用(6)不避缺陷

(4—7)强调观点的正确(7)毫不动摇

三神奇的极光

曹冲

教学目的:

注意整体把握,筛选信息,以此为方法来获得极光的知识;

领会作者将生动的描写和恰当比喻融入说明的方法.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教师点拨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极光,英文名字为aurora,源自于拉丁文依欧斯一词.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尤其是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更为明显.一般呈带状,弧壮,幕状或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要求.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问题解答.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课文三部分都是围绕极光展开的,各部分内容比较集中,说明重点比较明确.

第一部分: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在此基础上,对极光作出解释.

第二部分:主要从外观上介绍极光.

第三部分:说明重点落在极光的成因上.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全文的说明重点在第三部分的第二段,它科学地解释了极光的成因以及形成的条件,揭示了极光神奇的原因.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文章总共引用了三种神话传说.

一是附宝感极光而有身孕;

二是在《山海经》中,极光被描述成"触龙";

三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第二种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到极光的影子;第三种的引用偏重于追溯"极光这一词作为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

它 们都能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人们的感性认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还有认为极光是太阳西沉以后,透射出来的辉光;第三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他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形成极光.

众说纷纭,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的.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极光形成的三个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因为现在的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就是太阳风).

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它是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地磁场把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而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就是人们见到的极光.

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极光不光是个光学现象,而且是个无线电现象.

了解本文的说明特色.

形象的描述,增强感性认识.

文章在说明过程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描述.比如第一部分引述的三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尤其富有特色的是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尽可能用文学语言.

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作者还用了大量比喻.比如"磁层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象管","自然界是个魔法师","极光是以天空为舞台的一出话剧",等等.不仅吸引读者注意,而且还让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准确的概括,对读者把握说明对象十分重要.

课文中,极光的本质,类型,成因,形成条件,基本原理等都是作者准确的概括出来的,这样能够给读者一个明确的认识.

特别是文中结论性的内容,都有准确的分析论证,并且在概括之前往往用了足够的引导性的话,在之后还有细致的分析和确凿的例子.

小结.

作业:

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预习下一课.

附:

1,每课出新:

依托《语文读本》,加强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结合对比阅读的意识.

培养初步的文章鉴赏能力.

2,活动方案:

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为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计划.

板书:

神奇的极光

曹冲

一,三个神话传说

二,五种极光形态

三种错误认识

三,

三个形成条件

四空间和时间旅行

齐然尔曼

学习目标:

解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的涵义,并能筛选出与此相关的主要信息.

体会本文奇幻而又有趣的行文特点.

培养对科学特别是天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李白的诗句"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凌一日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空间旅行的情景.空间旅行的速度常以时间来衡量.火车提速使京沪之间的旅行朝发夕至.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旅行的速度越来越快,旅行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都已不再是想象.然而空间旅行还在日新月异的变

化着,而时间旅行对我们则又很陌生,让我们通过英国当代科普作家齐然儿曼写的《空间和时间旅行》一文,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什么是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

(2)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3)你文中的哪一点最感兴趣还能补充哪些材料

三,讨论明确:

(1),空间旅行是指星际和星系之间的旅行.此中"空间"一词的涵义比我们

常说的"空间"的涵义缩小了,它特指星际和星系之间.

时间旅行: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或:到未来或过去旅行.)

(2),第一部分:到其它行星旅行的速度从理论上不难解决.

关键句:其实我们无法登上这个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太阳神探测器)

第二部分:到恒星上去旅行是远比到其它行星上旅行更难实现的空间旅行.

第三部分:怎样实现光速星际旅行.

第四部分:时间旅行的特点及其意义.

这四部分的组织顺序:本文从天文学的角度将宇宙分为空间场和时间场,并从这两个层面结构成文,这两个层面在思路上互相区别,又中有叠交.一方面可以说文章的视野是以地球空间为起点,逐层扩大地扫视域外空间乃至全宇宙空间,直至宇宙边缘或尽头.其思路简图示之如下:

地球行星恒星宇宙边缘(空间旅行)

另一方面,可以说文章的视野是以空间旅行为起点,逐渐向时间旅行过渡.

空间旅行的说明不过是为时间旅行的说明作必要的铺垫,时间旅行才是作者真正想介绍的主要内容.其思路简图示之如下:

60英里每小时光速

(时间旅行)

现在未来

(3),略

四,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

完成课后练

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动力的方法

明确答案:使用核推进系统,从太阳风获取能量,研究物质—反物质发动机.

提问:作者提出这些方法的现实依据分别是什么(略)

教师总结:可见这些方法是作者的科学畅想,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这种畅想在今天看来是奇幻的,但往往就是明天的现实.文中还有哪些科学幻想

学生找到回答:例如,第一部分的一些列推想;第四部分设想的用大型光学望远镜收集镜子—X行星反射的光.

2,什么叫"时间膨胀"

明确答案: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对随光一起旅行的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这一现象叫时间膨胀.

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明确答案:人在时间膨胀中生活,生命好象暂时停止了,实际上能够到遥远的恒星和其它星系中旅行.

补充问题:

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不是时间旅行

讨论明确:从科学幻想的角度看是一种时间旅行,事实是"时间膨胀"现象既不是未来时间的一部分也不是过去时间的一部分,因为即使光速旅行也需要时间,旅行做不到即刻到达.

五,体会行文特点

无线光遗传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技文体;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88-04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科技文体翻译在国际间交往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科技语体是适应科学技术内容、范围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言语体式,科技文体涉及的内容广,专业性强,文本形式规范,语言客观准确。科技文体可以指正式程度比较高的文献手册,也可以指普通科普文章。科技文体的范围广,在翻译时,译者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科技文体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篇章,具体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科技文体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广泛,科技文体已经受到普遍重视。科技文本是信息型文本,主要是传递科技信息,传播科技知识,进行科技交流,促进科技发展。这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地突出文本功能,并保证译文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科技文章的特点,根据具体的篇章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科技文体的词汇特点

1.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科技文本中的专业术语主要指的是科技术语。科技术语的构成主要有一下三种情况:普通术语转化为科技术语;即,被赋予新义的常用词,除了本义之外,在不同的学科被赋予不同的专业词义,如:couple是“配偶”的意思,但在电学里指“耦合”、dimension是“维、度”的意思,在物理学里叫做“量纲”;利用语言中固有的词或词素,通过构词法创造科技术语,即,纯科技词汇。这类词汇的特点是词型长且带有具有固定含义的前缀或后缀,如:pseudophotoesthesia光幻觉、controsurge wingding防振屏蔽绕组、monoblock prestressed concrete sleeper整体预应力混泥土轨枕、castanosperimine栗树精胺、diskinaesthesis肌肉不协调症等等;语法合成词(新造词),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大量科技新词以借用、合成法、缩略法或派生词等形式出现。如:double-curved arc bridge双曲拱桥、anticatalist反催化剂、microbiology微生物学、genetics遗传学、hydrodynamics流体动力学、semiconductor半导体等等。

2.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

名词化结构的词使句子少用人称主语,使篇章的结构严谨,简洁明晰,信息容量大,可以充分体现科技文本的整体性、抽象性及客观性,因此,一些名词化结构的词广泛用于科技文本中。比如科技英语词汇,corrosion-resistance,oxidation.,corrosion-resistance,treatment,wear-resistance等行为名词主要由动词加上-sion,-tion,-ment,-ence,-ity等后缀构成,可表示动作、状态、手段、结果。名词化结构更注重强调客观事实,使概念更加确切严密。

(二)科技文体的句法特点

1.常用一般现在时

科技英语中最常见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科学原理不会因时间而改变。谓语动词用一般现在时,可表达科技真理的普遍性。例如:

Each type of motor has its particular field of usefulness.

每种型号的发电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

2.使用被动语态

科技文章大量使用被动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科技文本阐述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从事物本身出发,探索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探求与求证事实与方法、性能与特征等。在撰著此类文献时,必然要以客观的事物作为出发点,作出客观准确的科学推理。因此在语言运用上要体现出客观性和普遍性,尽可能避免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实施者为主语的句子,以防造成主观臆断;科技文体使用被动语态更能突出科学研究的主体和主要论证;在很多情况下,被动结构更简洁,因为英语主要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构成被动句,使用方便。

3.大量使用无人称句

在科技文体中大量使用无人称句是因为科技文体的主要阐述科学事实、研究发现、试验结果等,主要用来说明科学技术活动所带来的结果、证明的理论或发现的科学现象或规律,而不侧重行为的发出者。这里所说的无人称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由无生命的物质名词充当。也就是通常说得非人称名词做主语。在科技英语中很少使用人称名词表明主观愿望。前面提到的被动语态和名词化结构的频繁使用就是很好的例证。例如:

The discussion does not mention all the variations of the flow sheet, which may exist, or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rticular plants.

部分不介绍所有流程或某些钢铁厂的具体流程。

4.大量使用长句及复合句

统计资料表明,现代科技英语文章中平均句子长度在20到30个词之间。学术文献性愈强的材料,句子越长,多重复合句也就越多。科技英语注重描述事物发展的逻辑性,复杂性和层次感,所以在句中必然会用到很多修饰、限定和附加成分。科技英语中,长句和复合句的高频出现和科技英语严密的论证手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5.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

科技文章句子较短,尽可能避免重复,在不影响清楚的表达完整内容的前提下,能省略的词尽量省去。例如:

Today the electronic computer is widely used in solv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having to do with weather forecasting and putting satellite into orbit.

今天,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于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包括天气预报或把卫星送入轨道。

二、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及方法

(一)科技文体的翻译标准和原则

我们在之前的章节中曾用“忠实”和“通顺”来归纳翻译的标准,特别是应用翻译的标准。科技文体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翻译中也要遵循这一标准,只是因为科技文体是一种信息语言文体,其内容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可定义、可比较、可计量、可验证、形成了自身的用词、句法、文体等特点,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要求上有所区别而已。(陈可培,边立红,2012:141)在科技文体翻译中所谓的“忠实”,其实指的是“准确”。这里所说的“准确”不仅指译文的“准确”,更是指对原文理解方面的准确。准确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前提。准确理解原文是指译者必须从词义,语篇,语法,以及作者的写作意愿等方面进行深刻理解。

(二)科技术语的翻译方法

1.音译法

在科技翻译中除了人名、地名用音译法外,在文本中出现的一些其他术语在汉语中没有确切的对等译词,意译起来有很麻烦,这也可以借助音译法。常用音译法翻译的科技术语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计量单位的翻译,如,volt(伏特)、ampere(安培)、joule(焦耳)、hertz(Hz)(赫兹)等。

2)新型材料、产品、商品、药品、军事装备的翻译,如,Celluloid(赛璐路)、nylon(尼龙)、Sofa(沙发)、Benz(奔驰)、guinine(奎宁)等。

3)新发现的自然现象,如,gene(基因)、quark(夸克)等

2.意译法

在科技文章中出现的复合词、派生词等通常采用意译的方法,使读者直接了解术语的含义。例如:bandwidth(频带宽度)、input(输入)、output(输出)、programming(程序编制)、data base(数据库)、frequency(频率)等。

3.形译法

此方法多用于用字母表示其外形的技术术语的翻译,在科技英语,有些产品或材料会以字母定名,因为它们的外形与字母的形状相似。在翻译这些术语时,可采用形译法。该译法在科技术语翻译中可细分为以下三种。

1)保留原字母不译,在该字母后加“形”字,如:

O-ring O形环 T-track T形径迹

2)用与原字母形象相像的汉语词来译,如:

L-bar 角铁 T-square 丁字尺

3)在以某个字母代替某种概念时,可直接将字母译出。如:

L-Electron I一层电子(原子核外第二层电子)

X-ray X光

5.直译

科技文体中具有特定意译的字幕即数字采用直译法。如:

B-52 E bomber B-52 E轰炸机

Kubota Mobile Crane Model KM-150 库宝塔 KM-150 型移动式起重机

(三)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

1)译为动词或动词短语,例如:

Television is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

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活动物体的图像。

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句中名词化结构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译成动词短语“发射和接收”。

2)转换成谓语动词,例如:

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原句的application for是名词结构,可以翻译成汉语的谓语动词“用来”。

3)译为独立从句,例如:

The slightly porous of the surface of the oxide film allows it to be colored with either organic or inoganic dyes.

氧化膜表面具有轻微的渗透性,因此可以用有机或无机燃料着色。

原句中做主语的名词性短语the slightly porous of the surface of the oxide film单独翻译成汉语的小分句“氧化膜表面具有轻微的渗透性”。

(四)长句的翻译

英汉句式的特点不同,在翻译英语长句时,首先应梳理句子的结构,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再去分析各个主干部分的修饰成分,可以通过拆散,改变原来词句的顺序,再按着汉语的表达习惯重新M合句子。把英语长句译成若干汉语短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自然流畅。下面介绍几种翻译英语长句的方法。

1.顺译

顺译法是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出译文的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科技英语中按着时间的顺序或逻辑关系叙述的长句往往可采用顺译,例如:

On August 1, the gunboat began her mission, which was, in the eyes of the defenders, a provocative act and seemed to be part of the overall assault which had begun on July 31.

八月一日炮舰开始执行任务,在防御者看来,这是一次挑衅行动,而且似乎是七月三十一日开始的全面攻击的一个组成部分。

原句由一主句和两个定语从句组成,on August 1, the gunboat began her mission是主句,后面紧跟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该句中又有一个限制性定语从句which had begun on July 31,它比较简短,译时可移到被修饰语之前。根据原文的逻辑关系,顺译后的译文基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逆译法

和顺译法相反,逆译法是指逆着原文的顺序翻译的一种翻译方法。当英语长句的叙述顺序有别于汉语的习惯表达,甚至叙述顺序和汉语习惯完全相反时,方可采用逆译法,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叙述顺序。例如:

Failure to provide a test specimen that accurately represents lot from which is drawn will produce misleading test results regardless of the accuracy and the precision of the test method.

不考虑试验方法的精度和准确度,若未能提供可以准确代表其取样批次的试验试样,会导致产生误导性的试验结果。

原句主句是failure will produce misleading test results。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先陈述条件,后说结果。同样应首先译出由regardless of引导的的条件状语,再译主句,陈述结果。

3.拆分法

拆分法是将长句中的从句或短语拆分出来译成几个并列的短句。为使译文语义更加连贯,在翻译时刻适当添加些连接词,例如: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ssues involved in ESD protection circuit design and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taking plac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design can be scaled or transferred with minimum impact to the ESD performance.

因此,为了能够改变设计的大小比例或者转移设计,并且对ESD性能的影响最小,我们必须理解ESD保护电路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和电路物理原理。

有时英语的叙事顺序跟汉语的顺序是相反的。汉语是前因后果,而英语是前果后因。所以,翻译时必须对此句进行语序调整,将目的状语从句in order to...从主句中拆分出来放到句首来译,表示原因。而且在处理目的状语从句中的附加成分with...时也采用了拆分法将其译成一个独立的分句,突出了其强调性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应用翻译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2〕董晓波.实用文体翻译教程(英汉双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无线光遗传学范文第10篇

1991年,美国奶牛场的数量下降到了75140个,降幅超过一半,留下来的奶牛场则越来越壮大,它们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IT系统、传感器和无线技术的支持。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统计,奶牛场利用技术改善了奶牛的健康状况、促进了奶牛繁殖,而且每头牛的产奶量也增加了大约15%。

对乳业这样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而言,小步的生产力提升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Garland Maine公司旗下的Thomas农场的主席Mary Wilson表示: “随着农场壮大,你所掌握的信息就变得重要多了。”

现在,奶牛场的工人们使用的IT技术有蓝牙、Wi-Fi和RFID等。网络摄像机观察并记录牛栏里牛的活动;生化传感器―包括计步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用来测量每头牛的活动量,以及繁殖时的体温和早期病症;牛棚、办公室、饲料混合站和挤奶台的电脑系统采用了ISO标准的RFID标签,而且每个标签上都有一个USDA审批的独特的15位数识别器。

“这些系统提供了一种持续的方式,可以对每头奶牛的活动进行独立的实时监控。” 奶牛场策略咨询公司的董事长兼CEO Terry Smith说。

据USDA统计,美国有1/5的奶牛场在使用IT技术养牛,相比1991年增加了约14%。奶制品供应商则表示,奶牛场越大,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越深入。

给牛贴标签

根据USDA数据,2007年,大约9%的奶牛贴了RFID标签,而且使用这种技术的奶牛场正在快速增加。每个RFID标签的成本约2~3美元,而以前使用的专用感应器的价格是RFID的20多倍。价格低廉又符合行业标准的RFID的应用,大幅降低了奶牛识别系统的成本; 同时,它也颠覆了系统供应商的供货模式,因为它不仅去掉了供货商的硬件利润,还把市场开放给了新的竞争者。

传统上,标签是由牛奶机械(milk machine)生产商提供的。“他们销售的系统已经开始配备RFID标签了,但他们讨厌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使利润率从90%降到了0。”Valley农业软件公司副总裁Steve Eicher说,“这新标签也是商品。”

Thomas农场从1987年就开始使用电子标签来帮助管理农场业务。刚开始,它用电子身份标签来识别牛,监测饲料的消耗情况。现在,它向牛奶机械生产商购买了安装在项圈上的应答器,当做身份标签和计步器。“我们通过计步器的数据来观察奶牛是不是病了。如果它过度兴奋,可能就是快要产仔了。” Wilson说。

这套牛奶系统会识别奶牛,测量牛奶的重量和其他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传送到后台办公室的奶牛场管理系统里。这个系统把这些数据和每个动物的兽医来访、疫苗注射等其他信息整合起来,做成报告和任务清单。

整个流程非常完善,但有一点让Wilson非常抱怨,那就是标签的价格。一个项圈的价格为115美元,400头牛加起来也是不小的一个数字。“如果牛跑丢了项圈,你就得到处找。”

不过,像牛肉饼一样,标签成本也在降。虽然现在的专用感应器签在每头牛进挤奶台时才记录数字,这不符合USDA正在推动的标准RFID标签所应该具有的追踪功能,但奶农和供货商都相信最终会使用标准的标签,所以John Visser奶牛场――拥有1.6万头牛,分布在4个地区的奶牛场,第一个开始使用符合ISO标准的RFID标签。

“我们增加了牛群数量,又不想花更多的钱,” Visser农场总经理Brian Schaap说。一个感应器要25美元,而每个RFID标签只要2.5美元,光这一项就节省了好几千美元。

带着RFID的牛群

挤奶台的劳动力成本占奶牛场总成本的一半,RFID的使用正好大大降低了这里的成本。现在,Schaap又把RFID应用在了挤奶台以外的其他地方,比如,工人们现在用超便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扫描棒来识别动物的种种需求。

据Schaap介绍,他们用一个3英寸的橘黄色扫描棒读取每头牛耳朵上的RFID标签,把身份数字通过蓝牙传输给笔记本电脑。电脑在扫描的同时,把这个数字和一个工作表核对,然后给工人们戴在头上的接收器发送一个语音信息,告诉他们这头牛需要接种疫苗,或者进行怀孕测试。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工人们把电脑连在扩展接口上,通过USB或Wi-Fi把数据上传到奶牛场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让一个人就能完成以前两三个人的活,既提高了准确率,也节省了劳动力。

除了RFID,蓝牙也是这个系统的一大突破。Eicker指出,旧系统要求工作人员带着笔记本电脑进牛栏,读标签的扫描棒要通过一根长线连在电脑上。“如果你真在这行干过,你就会知道那有多愚蠢。”他说,“政府颁布的15位的奶牛ID标准和ISO的RFID标签提供了统一的识别技术,降低了成本,但蓝牙才是去除电线的突破性技术。”

技术在饲料管理上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Diamond S Ranch牧牛场经理Tom Sawyer用惠普iPaq和Wi-Fi来监测供农场里约1300头牛的饲料混合。“对我们来说,喂牛是一项艺术,而我们的钱也就是从那儿来的。”Sawyer说。

处于哺乳期高峰和产奶多的奶牛的饲料要贵些,其他牛的饲料则要便宜些。每张食谱都包括4种成分,它们一起被运到混合车上。车上的秤与iPaq连接,并在一个LCD屏幕上显示要加入哪种成分、什么时候停止。另外,iPaq也用来输入数据,所有饲料买进的时间和成分等数据都要输入电脑。

工作人员给车加料时,数据会同时通过Wi-Fi传给办公室里一个正在运行的服务器,这个服务器能够与农场的管理软件结合起来,让Sawyer可以精确地分配饲料,也随时了解清单上还有什么、还得花多少钱来买什么饲料。

“从公司总盈利的角度看,这个系统是最有价值的。”Sawyer说,“而这个系统工作的原则,就是收入高于饲料成本。”他表示,使用饲料管理系统,至少帮助农场节省了10%的饲料钱。

牛的生化识别技术

计步器已经使用了好多年了,有的奶牛场也正在试验其他生化传感器。Smith说,“实时监测牛的心跳速度、体温和胃的PH,让我们有机会更早地发现问题。”

Tenxsys公司以为空间项目生产遥测技术装置而闻名,现正它正准备推出一种叫做“SmartBolus”的温度传感器,它能放在牛的第一个胃里。据Tenxsys介绍,这个装置使用电池,形状像一粒药,4.3英尺长,直径1.3英尺,寿命大约4年(它取不下来,电池用完就需要再放一个新的进去),对牛的身体健康毫无害处。

SmartBolus有温度读取器,用一个感应器把数据传给牛栏里依靠太阳能供电的转发器。转发器在办公室的电脑里重放读数,再把数据和一个DHI(牛群改良计划)奶牛场管理工具整合起来。

科罗拉多州的Bella健康系统公司也在研制一个类似的系统,用RFID标签记录牛穿过牛栏或挤奶台的读数门时的体温。

这些装置可以探测到牛是否发烧、怀孕或生病,尤其是生完小牛后,母牛非常容易受感染,会推迟继续产奶的时间。科罗拉多州可赛(kersey)市的Cockroft奶牛场主Scott Cockroft指出,早发现问题,可以把奶牛恢复需要的时间从一个多星期减少两到三天。

不过加州大学兽医学学院临床医生Jim Reynolds对体温传感器并不完全认可。他表示,这些传感器还不知道管不管用。他解释说,在历史上,即使恒温动物的体温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温度传感器并不十分管用。牛的体温也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牛喝水也会引起胃里的温度在极短时间内急剧变化,而这些系统需要把这种变化考虑在内,以免虚惊一场。当然,他肯定道,技术的潜力是巨大的。

虽然存在不确定性,奶牛场技术还是有进展的。Sawyer认为; 使用并适应高科技是奶牛场发展成熟的过程,尤其是奶牛场越来越大的时候。“所有这些事情都很自然,要把工作做好,就得依赖技术来帮你,并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技术帮助的牛身上。”

印第安纳州Fair Oaks农场经理Tom Sarosy已经在用新办法整理运营数据了。他说,“我不停地研究这些数据,看是不是有薄弱之处。”

不过另一方面,Sarosy认为,如果信息技术系统和传感器的数目,以及它们产生的数据量不断地增加,奶牛场就会遭受信息“超载”了。而采用生化技术罗列出可能存在问题的牛,这样的做法转移了奶场员工的注意力。“危险在于,传感器把我们关注的焦点从牛身上转到了技术身上。”Sarosy说。

人物

印象

奶农是真正的IT应用先锋

乳业很早就使用了信息技术,奶牛场一直以来就是把IT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最积极实践者之一。据咨询公司奶牛场策略公司董事长兼CEO Terry Smith回忆,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一台IBM的主机就开发了第一个奶牛场的记录管理系统和遗传学数据库,标志着IT技术开始应用于奶牛场了。

早些时候,奶牛群改良协会(DHIA)这样的组织会派出技术员收集牛奶样本,而奶农就每月从这些样本中搜集信息。这些样本的数据放在后端系统里运行,会产生单只奶牛产奶能力的报告,这个能力就可以拿来和业界平均水平相比较。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DHIA会长Scott Taylor在上世纪70年代开发了第一个依靠电脑的奶牛场管理系统程序DairyTrak。当时,作为一个在华盛顿拥有600头牛的奶牛场主,他认为需要开发一个用于电脑的奶牛场管理程序,就联系了程序员Steve Alstrom。Alstrom用UCSD Pascal系统写了个软件,在装有CP/M操作系统的Altos电脑上运行。

泰勒回忆说: “他以为用300小时就能写出这个软件,于是说‘给我1000美元和3块牛肉我就写,’但最后他却用了3000小时才写出来。”

据Smith介绍,把奶牛场管理系统和牛奶测量系统整合在一起,奶牛场就可以实时获得牛奶产量的数据,得出他们自己的报告,不再需要技术员每月来检查了。但DHIA的数据需要经常更新,奶牛场最后还得将数据传回协会。随着系统不断完善和统一,奶牛场的后台办公室就成了数据中心。

“自从奶牛场有了软件系统,我就非常清楚我的奶牛的情况了。而通过对比DHIA的数据,我就知道它们和其他任何牛相比较的情况了。”泰勒说。

此外,DHIA还会对牛奶成分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整理数据,与本地区其他奶牛场的数据做比较。虽然大部分奶牛场仍与协会合作,但也有些奶牛场认为,不值得花费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参与每月的抽样工作。

上一篇:篮球技能教学范文 下一篇:数字仿真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