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8 08:04:59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第1篇

集体备课让教师全面把握教材

每学期放假前,学校各个学科组先组织教师对下学期使用的教材进行研讨,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点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以便大家对整本教材形成系统的认知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苏教版语文第8册在第8课《三顾茅庐》之后才介绍名著《三国演义》。在研讨过程中,教师提出应该在一开学就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到学习第8课《三顾茅庐》时,学生已经了解课文的知识背景,有利于内容的深化与积累,进而提升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之后,学科组将教材分成若干篇目或单元,交给组内的教师分头备课,每位教师对自己所备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

开学前,学科组集体讨论和交流每位教师备好的教案。备课教师可以就教案的创新点、如何突破重难点甚至备课中的困惑谈自己的想法,其他教师则可以提出建议。之后,由骨干教师作为主评人对教案提出综合修改意见。最后,备课教师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比较完善的教案,学科组汇集每位教师的教案后,形成整册教材的教案。

在教学前,每位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以批注、增删的方式对于他人的精备教案进行修改或补充。这种备课方式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分析教材、研究学生个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分享和学习,将集体智慧发挥至极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主题教研解决共性问题

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学校组织同学科教师以课例分析为载体,进行主题教研。

如“情智语文”工作室将“有趣”作为年度教研主题。通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来改变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沉闷的状态。围绕主题,有的教师从导入环节入手,采用游戏、故事、歌曲、图表等方式,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的教师在课堂表演上做文章,或编演课本剧,或模拟片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直观理解;有的教师主张师生角色互换;有的教师开展小组竞赛,等等。在每位教师进行探索和尝试之后,工作室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讨,找出适合“情智语文”的教学策略。一位老师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发现学生将“形状”的“状”和前一课所学“茁壮”的“壮”严重混淆。针对这个问题,团队教师集思广益,探讨出两种处理方法:一是让学生自主查字典,然后分组说说辨别这两个字的诀窍,比比哪组的办法多,容易记;二是教师编顺口溜“有大不是大,无大反而大”,将枯燥的讲解化为简单的口诀,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

如数学学科“统计知识”这一内容在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五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等章节均有所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学段的数学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整合“统计知识”,如何渗透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数学方法,寻找教学的共性与联系。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各个年级的教师对教材实现整体把握。

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研,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手段越发丰富,教学实践日趋成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持久的、整体的、本质的改变,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有的放矢。

融合式培训打破学科壁垒

每年暑假,学校都会定期开展英语口语培训,所有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启动人文大讲堂,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培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开设书法、摄影工作室以及器乐演奏班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拓展教师的文化视野,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

学校还组织教师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学习吴地传统文化、锡剧吴歌、吴地方言、无锡民间手工艺制作等。

为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学校开展国际理解培训,为所有教师开设英语、韩语培训班,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培训,学习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融合式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势头,教师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跨区域联动拓展教师成长空间

基于“走出去、请进来、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理念,学校进行跨区域联动。在无锡大市内,联系宜兴、锡山、滨湖、南长等区的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如六所学校以“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为导向,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的“同课异构”,六位教师通过“学案导学”的教学课型,引导学生在思维情境中感知体验,在自主探究中归纳发现,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议课环节,我们强调三种取向: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议“教”的质量,既要关注学生是否学得有兴趣、学得自主,也要关注学生有没有学会、是否会学;二是关注互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否都有效;三是关注生成,对哪些生成性资源应该进一步开掘、哪些应该放弃、哪些获得了预约的精彩等进行研讨。

另外,学校与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学校签署协议,结成“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教师培养共同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校际网络结对的形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各种交流活动,形成校际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

在跨区域联动过程中,通过不同学校文化的碰撞,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们在反思与重建中充分吸收各种资源,并创造性地让这些资源成为精神重建和实践进步的“养料”,从而走上了一条“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道路。很多教师感慨:“跨区域联动,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外面的风景,跨越了专业成长的一大步。”

几年来,学校不断为教师搭建各种成长平台,探索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研究团队建设,教师的研究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第2篇

一、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注重养成教育,进一步构建生活化德育体系

1、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开展班主任岗位练兵活动。坚持以德育实践活动课为练兵主阵地,举办“第八届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

2、进一步构建生活化德育体系。第一,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指导、管理和评估;第二,进一步研究“家长学校”工作,开展班主任论坛、家长学校经验汇报、先进学校现场会。第三,加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抓好课堂教学和辅导室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师。

3、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第一,举办新班主任培训班,颁发班主任资格证书。举办主题为“我幸福我是班主任”的师德演讲大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决赛期间同时培训新班主任;第二,继续实施“五个一”实践活动。

二、进一步加强教学规范,抓实抓细常规教学

(一)改进教学设计

1.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

(1)开展对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再研究

①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目标和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教学标准和目标,准确把握学科的本质和教学理念,从学科教学的操作层面正确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

②把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体会与课标进行对照,按照课标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自觉以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行为。

(2)开展对教材的学习研究

①通盘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

a.明确本学科、本册书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b.总结本学科、本册书的知识、能力、价值体系,准确确定学科的三维目标,以便从学科结构的角度规划每一节的课堂教学。

②深入分析单元、课时教材

a.明确教材的地位、作用、编写意图

b.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资源开发,用好、用实、用活教材

2. 认真研究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等,以便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3. 改进教学设计

(1)要树立质量意识,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日常的教学设计,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明确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教学设计可参照现成的教案,但必须规范、项目齐全,不允许不写教案上课,不允许在书上写教案和用购买的不经改造的现成的教案,照搬照抄教学设计上不出有效的课。

(2)备课组或教师个人进行单元备课。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和重难点、教学方法策略、课时分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分任务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同一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师上课前再进行个性化的改造。乡镇中心校统筹村小同一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

(4)加大名优教师优质资源的辐射力度,引领带动其它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5)使用农远光盘的课可只备光盘使用策略。

(6)教研组进行公开课的集体备课。

(7)小学同一学年的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两个教师一个组合,分别教语文、数学,互为班任。

(8)同一学年、同一学科的教师可尝试根据自己的特长各选择一部分教学内容,分别承担自己选择部分的全部班级的教学任务。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磨务实高效的课堂

1.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本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使教师掌握本学科教学的基本课型、基本技能,切实提高教学的基本能力,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推进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积极推进探究式学习,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具体教学中要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Ji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和感知体验、充分展示表达、大胆质疑问难、深入交流评价、自主发现和建构知识、应用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快乐学习,变学生单纯的背诵、记忆为多元化的领会和理解。

3.提倡发挥教师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各中小学除毕业班外每一学科抓一个典型,研究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5.有机器人的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下发的课程标准开满机器人课程,并做好学生参加市机器人大赛的培训。

(三)改进练习和作业的设置和批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又能帮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还是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和教师实施个别辅导的有效载体。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2010至2011学年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011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第3篇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第4篇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围绕什么展开

【案例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师:“同学们,李教师要到超市购物,想买火腿肠、牛奶和玩具小汽车。(出示:火腿肠3.50元4.50元,牛奶2.50元2.35元,小汽车0.09米0.075米)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在圆圈内应该填‘大于’还是‘小于’号,再给老师建议买哪一种合适,为什么?”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五分钟后,教师请其中一个组汇报:“你们组建议老师购买哪种火腿肠?”该组代表说:“我们组建议老师买4.50元的火腿肠。因为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有的假货还会害死人呢。”教师兴奋地说:“说得好!”在购买哪种小汽车的问题上,学生就意见不一了。有的组说要买0.09米的,因为这种小汽车长一点更好玩;有的组建议购买0.075米的,说玩具短,更好随身携带;……结果谁也不服谁,这种情况下老师表示:“我家宝宝喜欢长一点的。”

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手段,却忽视了教学目标,如案例1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这位教师所组织的合作学习,看似很热闹,学生也真动起来了,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讨论的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是选贵的还是便宜的。其实由于包装规格的不一,就是同一品牌的商品,价格也会有差异,再说价廉就不能物美了?教师应让学生对每组的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知道大小,而且要能说出每组数中两个小数比较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应购买哪一种玩具小车,双方都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例如“好的,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我回去把你们的建议告诉我的小宝宝,谢谢小朋友们!”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主旨,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如果说某个环节与教学目标脱节,不管如何精彩,都必须剔除。

二、不用课本的例题就是科学地重组教材

【案例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例题1

教师在进行了必要的复习铺垫之后,出示“超市运来黄豆和大豆共60桶,其中黄豆占总数的3/5, 大豆有多少桶?”来代替例1。课后,我询问该教师:“你吃过大豆吗?”该教师顿悟,黄豆和大豆是同一物品。我再问:“用什么桶运黄豆?木桶、铁桶、还是塑料桶?这里的单位用千克行不行?”该教师说:“我没细想,我原来的预案是直接教学例1,听说有教研员来听课,我才临时改的。”

新课程使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有些教师就认为是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只要更换教材,就是科学地重组教材,甚至于整节课都不使用教材。这实在是误解。教材是出版社组织众多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反复论证而编写,并经一线教师使用后修订出来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规律,教材的内容也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地重组教材,并非无视教材,亦非无度地去开发教材。因此,作为教师应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只有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然,由于地域的不同,城乡之别,教材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方面总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补充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千万不能为所谓的“科学地重组教材”而去重组教材!

三、利用教学设备辅助教学,除了现代信息技术,还有别的选择

【案例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三道整数加减法混合的式子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并指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相同”,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117页看例题,教师在学生看书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例1 。教学完例题后,教师又在黑板上板书练习题让学生做。课后,我询问该教师:“为什么不利用学校教学的设施?” “远程教室被别的老师用了。”“除了远程教室,就没别的可用?你在课堂上板书那么多,不浪费时间吗?为什么不提前把这些内容预先板书在小黑板上?”……

曾几何时,现代多媒体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时尚,优质课、观摩课、研讨课都充斥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似的。久而久之,我们教师眼高手低,重现代信息技术,轻传统教学设施的使用。实际上,上课时利用小黑板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课前用小黑板把新授课相关的练习写上去,反馈练习时用一用小黑板,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甚至下课了,小黑板上的练习题还可以适当保留,可以说小黑板能起大作用。因此,当多媒体在农村学校尚未普及时,还得提倡使用小黑板!

四、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如何做好备课工作

【案例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例1和例2

“同学们,我们这节学习观察物体。”教师把一只小药盒子放在讲台上,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去观察该盒子的前、后、左、右和上五个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简笔画,一边画一边问学生看清楚没有?然后,把盒子拿起来,问“从下面看,我们会看到什么?”接着马上转入例2的教学。

课后,我与这位教师交流,为什么不多准备实物给全班同学观察?该教师回答:“这节课是静止物体的观察,通常只从前、后、左、右和上五个面进行观察,至于从下面看,让学生想象一下就行。”我问他,课本里三个小学生的发言表示什么意思?他答不上来。最后我问这个教师备课没有,他实话实说:“我同时教五、六年级的数学,没有时间写那么多教案,只备了六年级的课,再说五年级我去年刚教过。”

在农村的小学里,不少的小学数学教师同时要教几个年级的数学课,有的还要兼做班主任等工作。因此,有的教师就借口教学工作繁重,无暇备课,也有的教师不重视备课,备课只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领导不检查就不备课,而一旦说何时检查就匆匆忙忙写“回忆录”,教几个年级的教师只备其中一个年级。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第5篇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化,“导学案”作为课改诞生的新成员,已悄然走进课堂,成了各个学科领域的主角。小学语文课堂也因它的到来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然而,要真正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成就高效课堂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精心设计,保证质量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份学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明确目标,把准重难点

要设计好导学案,教师要心中有课标,明确年段、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依纲扣本,不偏不倚。

如在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的导学案时,教师应首先明确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再认真研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本课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对照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初步定为(1)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2)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美好品质;(3)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基本把握准了,导学案的基本框架就建立起来了。

2.巧设学案,落实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并不意味着导学案已完成。要真正落实重难点,教师需要学会变魔术,把抽象的问题变成浅显易懂的问题。如把《将相和》中第一个重点: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变成:(1)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讲了什么?(2)这几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把第二个重点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美好品质变成:(1)课文有几个主要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把第三个重点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变成:《史记》中除了蔺相如和廉颇,还成功地描写了许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请阅读一至两个《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和同学一起分享。

这样,把抽象的重难点变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问题编入到学案中,学生触手可及,不但落实了教学重难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3.分层设计,关注全体

一份好的导学案,应关注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

所以,导学案的设计,要做到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如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时,我为中下生设计了以下三个内容:(1)给生字注音并组词。(2)给带点的多音字注音。(3)课文讲了谁向谁借箭?为中等生设计了以下内容:(1)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2)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为优生设计了这样的内容:(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从这一“笑”字你读出了什么?这样分层次设计导学案,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进步的空间,学有所获。

二、前置学习,提高效率

前置学习就是在教学新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的学习。前置学习,到底该让学生学什么呢?其实,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就是学生前置学习的最佳蓝本。在学习新课前,教师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学案。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暴露学生学情,获取新的教学资源的过程。

通过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师生而言是个共同进步的过程。

三、以学定教,教学合一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在前置学习中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找到教学的起点,还能形成新的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应先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掌握情况,再根据学情调整教案。如在检查学生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晏子使楚》的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时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谎”“敝”和“侮”字写错。(2)对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不够深。(3)对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掌握较好。(4)对文章的结构掌握较好。根据导学案反应出的这些信息,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案,把“谎”“敝”和“侮”这三个字和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一笔带过,甚至不讲。这种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伴着课改的新步伐,导学案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课堂的主力军。如何真正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仍旧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98-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应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诊断、反馈,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评价指引,在错误中改正、在迷思中醒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导在错误时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要体现反馈、导向的功能。学生回答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对此,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诊断错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知道错在何处,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弄明白自己的回答出现偏差的原因,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指引方向,同时告诉其他学生应该怎样做,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如在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的生字教学中,教师请一名学生读“取”字的拼音,学生将“ü”读成“u”,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错了!应读‘ǚ’,请大家跟老师读一遍。”这样教学,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对所学生字记忆不牢固。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反思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复习巩固拼音小知识:“j、q、x不能跟u相拼,j、q、x跟ü相拼书写时应去掉上面的两点。”教师要养成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习惯,及时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又要迅速找出回答错误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引导,让学生掌握新知。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采用了几种评价用语,如“嗬,你还可以说得大声一点,你说得很好呗”,这提示学生声音要大一些。又如“我觉得小明同学的轻声读得特别好,大家跟他读一遍”,这句话强调句中轻声的读法,其他同学要注意。还有“非常不错,他刚刚把‘鲤鱼阿姨’说成‘鲤鱼妈妈’,不过他很善于发现问题,很快就发现自己说错了,赶紧改了回来”,这告诉其他同学说错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教师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面肯定,让其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导在生成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的预设,而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往往出乎教师的预料。对于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教师要格外重视,并从中捕捉对教学有用的信息加以充分利用。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你还是党员吗?排到后面去”,提问道:“如果你是这位老汉,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表示要向老汉学习,这时有一名学生忽然说:“我会跟我的儿子一起逃跑!”同学们都用惊讶的眼光看着这位同学,发言的学生只好自讨没趣地坐下。显然,这样的回答大大出乎教师和学生的预料,答案并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对此,教师就要注意挖掘其潜藏的话语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如教师提问:“如果你是这位老汉,你会怎么做?”生答:“我会跟我的儿子一起逃跑!”教师引导:“你很诚实,面对危险、死亡,其实每个人都会感到畏惧,这是人的本能,你说的是实话,但文中的老汉是这样做吗?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这样教学,文中老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大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导在总结学法时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这个例子,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然后模仿、运用,达到熟能生巧,形成语文技能,最后运用掌握的语文技能在阅读中探索、实践、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读第四节内容,画出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的句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接着引导学生抓住“瞅”“冷笑”“打发”等字词体会楚王的傲慢、无礼等。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联系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能够自主总结、运用。

总之,教师引导性评价语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师只有独具慧眼,敏锐地捕捉适当的教学契机,就能够巧用、活用好课堂评价语。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第7篇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取舍适度,克服随意性

课程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样。但无论什么资源,都只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双慧眼,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学生现状出发,善于观察,有效甄别。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取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涉及到社会、生活、学生等方方面面,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中心,按照需要原则、适度原则来取舍。

五年级上册《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下)》第一部分,通过呈现以孔子和司马迁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要求达到“培养学生了解历史名人的兴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一目标。考虑到本课侧重于历史人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教学时,教师就要有“薄书厚教”的意识,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拓展课内学习内容。从学生熟悉的资源或当地孔庙切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探究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博学多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时,适时补充孔子拜师、有教无类等小故事,拓展学习内容。最后,学生借助“名人馆”,交流课前搜集的家乡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文化名人,而且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很好落实。

2.以学生现状为起点,筛选课程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他们走进教室时,脑袋里并非一片空白。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准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从学生现状出发,合理筛选,引导主动建构新知识、新经验。

四年级下册《怎样和他联系》一文,安排了“怎样和姑妈联系”“我来试一试”“通信的发展”等丰富的内容,要求学生对常用的通信方式及其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学会在具体情况下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进行联系。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与生活结合,将课堂与社会连线。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信度,加强针对性

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将生活中鲜活、真实的事例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使品德课程可亲、可信、可感。

1.关注生活,用好本土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土资源因其具有“近、熟、亲”的特点,学生认同接受快而更富感染力。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开发,设计。通过看看家乡景、尝尝家乡菜、说说家乡人、品品家乡特产等,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层层递进,步步提升。本土资源作为教科书中没有的“本地宝物”,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研究这些贴近教材的本土优质资源,真切感受品德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从而有效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

2.关注社会,用好时事资源。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品德课程也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充分利用时事热点问题、生活流行元素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我是独生女(子)》时,除通过数据说明、图表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外,要将学生的视野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通过5·12汶川地震、云南五省旱灾、甘肃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3.关注校园,用好校本资源。特色活动是学校的资源优势。教师应结合课程所需,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活动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我心中的那颗“星”》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名人榜样”“理想信念”等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名人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教学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可结合“绿色学校的创建”,引导学生开展收旧利废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整合学校、少先队等综合实践特色活动,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从体验、感悟、成长。

4.关注课堂,用好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中,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以学生为本,正视冲突、直面意外、善待错误,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如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关于农民工进城给城市生活带来方便还是麻烦的道德辨析,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个分歧点,将冲突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加以精心设计,化课堂冲突为教学精彩。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有资源,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真正使课堂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扩大效度,强化有效性

教师在开发利用品德课程资源时,不能局限于资源本身,要将品德课程资源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真正将课程资源的魅力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1.资源内容要丰富多彩。教材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能力,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学生的课程,力求体现资源内容的丰富性。以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为例,结合学生家庭、社区等校外资源,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家庭用水、社区用水情况调查;通过数据统计,了解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等现状。结合现代化信息网络资源,搜集整理缺水场景、缺水故事以及水源分布图表数据等,使学生意识到水的重要及我国是个贫水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且严重匮乏。结合教学设施和教学活动为主的校内资源,整合其他学科,通过科学小实验,污水处理流程等,知道一滴水的来之不易……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显得很充实,有厚度,有广度,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开发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活泼好动,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拘一格。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鸦片的背后》,课前,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禁毒警示宣传画,戒毒人员的自我介绍等,对危害有了真切强烈的感受;教学中,面对鸦片泛滥,教师采用角色转换,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当时的有为少年,你会怎么做?利用媒体资源,再现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壮举,让学生感受当时扬眉吐气、大快人心的氛围。学生做“老师”、家长进课堂、志愿者现场采访、辅导员现身说法……灵活多样的开发形式有效地呈现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

3.学生参与要积极全面。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需要学生全面积极的投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如五年级上册《班级中的岗位》一课,教师首先设计了《班级岗位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在教学时因人而异,设计不同的要求,班干部谈谈自己对所在岗位的认识以及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其他同学聊聊除了班干部的岗位,班级还需要什么岗位,从中明白无论“岗位”大小,都是为同学们服务,要学会对他人负责。最后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搭建责任平台,投入到为班级、他人服务的活动中去。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尝试失败、体验成功,才能提高道德认识,促进情感内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挖掘深度,避免表面性

品德学习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应有效挖掘教材课程资源的深度,真正促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通过文本增删、学科整合、插图运用等对教材进行灵活、创造性地处理,调整教学活动,重组教学内容,在与学生积极的互动交往中,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教师要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在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品德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是单纯地展示生活场景,而在于对学生进行生活的引导。课堂学习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能用纯粹的现实问题来充实课堂,而应该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反思和实践,再现生活、指导生活。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补充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内容,结合学校校门口实行交通管制这一事件,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交通标志”“访问交警叔叔”“交通规范与我们”“校门口的安全线”等系列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还身体力行参与到安全交通的宣传和管理之中。学生不仅能在情感深处认同教材中的道德观点,更能主动践行,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

3.源于媒体而高于媒体。音像、网络等媒体资料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以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突破了时空局限,丰富的文字、直观的图片、充足的信息有效地扩大教学内容,给品德教学注入了时代气息。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让我们来寻根》这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搜集补充了海外游子千里迢迢回国寻根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华夏子孙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紧接着又通过网络搜集播放关于人类发展的动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演变、进化、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爱国爱家爱我中华”自然而然成为学生心中最强音。媒体资源因其娱乐性、可读性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第8篇

一、解读课题,画龙还需点睛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或概括课文内容,或反映主旨思想,或表明观点态度,或凸现人物特点。有的文本,抓住课题,“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题目深有含义,“自己的花”蕴藏了一种奇丽的风景,“是让别人看的”,一个“让”,点明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我们应充分朗读课题,做到“三读”:一读课题,读准读通,二读课题,重读“花”,想象花的美丽,三读课题,重读“自己”和“别人”这一组反义词,推测这是一种“让”的境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作用,猜测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要表达的境界。再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题目就是文本要表明的观点,直接揭示了“真理”和“一百个问号”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善于发问是因,获得真理是果。而这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精神”,扣紧单元主题。

二、解读语言,卓逸不群任翕张

语言有温度,风格见真知。作家不同,风格不同,老舍的语言不事雕琢,幽默风趣,京味浓郁,从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中可见一斑。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如议论文,因其论述事理提出主张的特性,语言具有简洁概括、严谨准确的共性,偶尔使用修辞,又有生动形象的特色。这些不同特色的语言,为学生习得语言提供了不同的范式,为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语文应用的规律展现了广泛的天地。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独具魅力,“朴实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多么朴实无华率性真诚的词句,却蕴含着一种境界,无私奉献深入民族骨髓的境界。同时,又不失典雅清新之调,或联想丰富,如“花的海洋”引人遐想,或引用典故,“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或辞藻修饰,只靠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就足以描述视野中的绮丽景色。再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萧红的语言清新明丽,稚拙鲜活,充满诗意浪漫。“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富有感彩,充满童真童趣。“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自己做主,自由快乐。

三、解读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

认真研读新课标,我们得知低年段注重词句教学,中年段注重段落教学,高年段则注重篇章教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1],这是语文循序渐进学习的要求。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行文思路清晰但各有不同,《山中访友》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出所访之友;《山雨》按时间顺序,重点写出山雨到来时的盛况;《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化身为一只小虫,移步换景中写出所见所闻;《索溪峪的“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先概括后具体,通过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几个并列的方面突出索溪峪的美景。再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因为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议论文,课文篇章的布局和段落的布局都很清晰,适合迁移。篇章方面,课文按“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行文。课文的题目就是观点,主要通过三个事例论证了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段落方面,三个事例的大意都是这样:谁从什么现象中提出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发现了什么真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课文所举事例的构段方式一致,都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真理”来行文,每一步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也是一一对应的,即“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这也是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四、解读词句,一字一词未宜忽

语言有温度,字词亦知冷暖。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我们要引领学生透过字词去发现词句背后的奥妙、揣摩作者的用意、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沉入词语”。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有一些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字词,如“敏感”“敏锐”,以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与课题有什么关系,需要深挖。特别是几个“反复”的使用,简洁概括,却不见实验的过程,这也值得深思。再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其实在“得与舍”“情感与道德”之间做了一个阐释,坚守道德就是得。课文先写“得”,“得鱼”“得意”,再写“舍”,“舍鱼”“不舍”,将“得鱼―争辩―舍鱼”这样的叙事思路和“得意―急切―沮丧―不舍”这样的心情起伏融为一体,最后写“启示”,“启示”有两重含义,一个是要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抵得住不正当的诱惑;一个是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勇气。这是“得理”,更是“得益”。其中,“是留还是放”的争辩是叙事部分的焦点。儿子要留,是出于情感,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一种情感放纵;父亲要放,是出于道德,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道德坚守。“情感与道德”的抉择实际上也曾是父亲面临的问题,一面是爱鱼心切爱子情深,一面是让儿子受到严格的教育,所以才会有那意蕴深长的一“盯”。

五、解读表达,言意共生潜有境

新课标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怎样践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呢?崔峦老师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2]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导语明确要继续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人物描写的五种基本表达方法:言、行、心、神、貌。这个单元又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人物表达特色呢?我们仔细解读,梳理了本单元有关人物塑造的表达特色。具体来说,《少年闰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境描写,四种奇特的元素:亮丽明艳的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悠远辽阔的空间――天空、沙地、一望无际;机智勇武的少年;狡猾凶猛的猹,构成鲁迅最怀念的画面。以至三十年后,他仍对闰土充满着温暖的记忆。接着重点写了三件事,有详有略,并且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捕鸟,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反映闰土的机智勇敢;捡贝壳、看跳鱼儿,表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按照先果后因的结构,也有详有略地写了四件事,但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一面》是典型的一事一人,多处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有“一面”胜似数面之感。《有的人》则通过对比,凸显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写照。

文本解读,解决了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一如“阅读教学”的根,只为成就美丽的语文人生,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只为那一树树的花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养成教育;讲文明;讲礼貌;小组合作;诚实守信;拾金不昧;高尚品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认为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孩子从小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劳动、自立自强、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在英语课堂上我着重从这些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一、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感恩意识很淡薄,很多事情好像别人就应该为他做,所以在教“Thank you”(谢谢你)这一常用的礼貌用语时,我更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时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Thank you”;当得到别人的赞美、表扬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因为只有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我要让我的学生成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

在学习时,学生会经常忘带一些学习用品。当你向同学们借用时该怎么说?在教五年级英语下册Lesson 1时,学习礼貌用语May I borrow your pen?(我可以借你的钢笔用一下吗?)当你使用这些礼貌用语时,同学们就会很乐意地把东西借给你。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经常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敬互爱、关系非常融洽,文明礼貌不知不觉的沁入学生的心灵。

二、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好习惯

根据小学生活泼、爱比赛的年龄特点,在英语课堂上我经常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英语下册Lesson 3 Is this dog yours?巩固对话环节时,采用6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会话表演,最后进行全班大汇演,评出最佳小组,获得最佳的,可为本大组赢得12分(平时每节课小组都有加减分记录),以此激发每位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个个认真、投入。谁说错了及时指正,不会说了虚心请教,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排练着。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完善着自己,强烈的集体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培养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

在学校生活中,常常有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但也有一些学生,拾到钱物后不还给失主或不交公,占为己有;还有个别同学为了受到表扬,而弄虚作假。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认真地进行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教育。在学Let’s talk whose watch is this?时通过璐璐和东东拾到手表、交还失主的对话,我抓住时机教育孩子们,璐璐和东东同学拾金不昧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良好的道德风貌,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践行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他们面对金钱毫不心动,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这不正是我们身边学习的榜样吗?

四、养成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现在不少家长把教育的重心倾向于知识教育和智力培养,凡需要孩子动手、出力、操心的事,舍不得让孩子去做,父母全部承包,天长日久,导致孩子依赖性很强,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少主动性,就连自己应该做的事,也不愿意做。因此,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便成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例如,三年级英语Lesson 12 The red hen. The red hen likes to work,she has to do it herself.(红母鸡喜欢劳动,她总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本课对话是关于勤劳的红母鸡与懒惰的小猫、小狗、小鸭的故事。为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我号召学生要向红母鸡学习,回到家里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勤劳自理的好孩子。

在英语课堂上,教材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我们只有用心去挖掘、完善英语这本教科书,同时抓住课堂契机,给孩子们创设美的情境,才能使孩子的高尚品质的生长如处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大纲》

2.《小学品德教育》

3.《五年级英语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利用板书,指导背诵

背诵是促进语言内化,丰富语言和积累的重要方法。教学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找准课文中能起记忆支点的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背诵。例如教学《荷叶圆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时,从课题《荷叶圆圆》入手,抓住荷叶圆、绿的特点,指导学生读文时,提出中心问题:有谁喜欢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以问题为主线,引出小水珠把荷叶当摇篮,小蜻蜓把荷叶当停机坪,小青蛙把荷叶当歌台,小鱼儿把荷叶当凉伞。

荷叶圆圆

小水珠: 摇篮 躺 小蜻蜓; 停机坪 立小青蛙: 歌台 蹲 小鱼儿: 凉伞 游

这样的板书内容明确,重点提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进而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板书。

二、利用板书,突出重点

课堂上的板书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重点,让板书真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发挥作用。如教学《将相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当教学重点是从三个小故事中分析蔺相如的品质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机智

渑池之会――――勇敢

负荆请罪――――宽让

当教学重点是从三个小故事中分析将相产生矛盾的根源,以及将相重新和好的原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不同,板书的内容就不一样。两则板书侧重点不同,很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利用板书,加深理解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展开思维活动去实现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概括抽象水平不高,他们学习课文十分需要帮助。板书直观性较强,可以为学生架起形象与抽象之间的桥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 擦火柴 火柴灭(线索)

苦难的生活 美妙的幻想 悲惨的结局(现实) (幻想) (社会)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这样的设计,层次清晰,不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还突出了教学重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板书,传授学法

对学生来说,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在此方面,板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通过示范、归纳指示,让学习方法比较清楚、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传授学习方法。

这则板书分两个部分,左边部分说明“我”是通过“看”和“谈”两种方式来了解聋哑青年的,暗示了观察积累的途径;右边表明了“观察”、“积累”和“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告诉学生观察是积累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充分地表达。这样一来,既突出了“注意积累材料”这一重点,又教给了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

五、利用板书,发展思维

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文字、符号、标点和色彩,塑造各种强烈的板书视觉形象,刺激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如教《乌鸦喝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乌鸦喝水:

这种提问式板书通过设疑、激趣,提高学生阅读、解疑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这样一则探究图表,先体会问号所代表的意思,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钻研课文。

六、利用板书,激活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创造出那些无法亲自加以观察实验的事物和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实现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时,抓住板书符号的想象刺激,激发学生的想象,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来激活想象。

这种板书,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想象声波和石壁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会出现什么现象,从而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小学)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