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17:31:20

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诵读诗歌,分清节奏,读出感情。

2.识记“缥缈、定然、闲游”等词语,品味诗歌语言。

3.理解联想和想象手法的作用,把握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默读,快速了解内容;运用朗读,读准语气,体会感情;自由诵读,当堂背诵。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启发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内容。

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教法和学法导航]

教法:导学法、创设情境法、交流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文朗读视频,收集作者资料,查找想象、联想的有关知识,充分预设课堂。

学生:1.查阅写作背景,了解牛郎织女传说。

2.朗读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入

同学们,老师很喜欢读诗,你们喜欢吗?“诗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呈现。今天,我们走近诗人郭沫若,去感受他笔下《天上的街市》的美妙神奇。

读诗首先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心中有作者,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老师看大家对诗人郭沫若了解多少。

(学生介绍。小组相互检查)

教师投影补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学者。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选自诗集《星空》,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中。面对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因此,写下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

二、初读感知

1.默读,初步了解内容。(导学:抓诗题,快浏览,写什么?找名词。怎么写?找动词、形容词)

2.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导学:读准字音,分清节奏,把握基调)

播放朗读视频,教师指导朗读,学生朗读展示。

3.自由诵读,小组竞赛,看谁背得快。(导学:理清思路,抓关键词)

三、再读品析

1.品析诗歌精练的语言。(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

第一节:比较两组动词“明”——“现”“闪”——“点”。

后三节:“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等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2.感受诗歌美妙的意境。(学生展示)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描述画面,概括画面。

三幅画面:街灯明星辉映图、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闲游图。

3.感受诗歌情感美。

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能把握诗歌美好、恬静的感情基调;能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再次指导朗读,要求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的朗读深深打动了老师的心,这真是首美妙神奇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美妙神奇。提出探究问题:联想和想象表现手法的运用。(投影)

1.作者由街灯想到明星,它们有什么相似点?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你对联想和想象表现手法的认识。

2.诗中牛郎织女的生活跟民间传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写?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探究成果,老师评价补充)

答案:

1.发光发亮 联想和想象

教师补充: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想象则是指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板书:街灯——明星——天上街市——物品——天河——牛郎织女

(相似或相关) (加工创造)

联想 想象

2.通过比较得出:诗人创造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的图景,就是为了表达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主题。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有感情背诵,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

五、拓展训练

1.思维训练题:写出由“天空”联想到的事物,要求五个以上。

2.仿照续写题: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续写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月光照在地上,……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竞选答案,要求学生课后做整理积累笔记)

六、课堂小结

《天上的街市》虽然短小,却值得我们长久地回味。诗人郭沫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图景,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学本诗的写法,也要学会珍惜生活,热爱生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能谱写出自己人生的美丽诗篇。

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第2篇

一、课前:深究文本,掌握学情,拟好导学案

首先:深究文本,因为许多文本中,都有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东西,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都是一个考验。如果教师备课时,不去深挖文本,不去触类旁通,只满足于文本表面,那就无法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深处。例如在讲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深陷他国监狱而受到的虐待与情景。只有老师意识到这个方面的重要性,教师深究了,然后在导学案中让学生课前也去探究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上课时讲到文本内容时,更能触动学生内心的心弦,更好地让文本与学生(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另外在探究文本的基础之上,还应掌握学情,拟好导学案。例如在讲到《枣儿》时,让学生预习文本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是留守儿童,谈谈自己对父母的牵挂;如果是单亲家庭,述说失去父母的孤独与痛苦;如果家里有年迈的老爷爷或老奶奶,询问一下他们的内心感受,并用作文的形式把诸如此类的情感写出来。在掌握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再拟一份导学案,请学生们在课外时间把老人思念儿子(枣儿)的细节和男孩思念父亲的细节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并作批注,然后上课检查他们的作业情况并谈谈文本中所写情况与自己的区别在哪?为什么?这样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领悟到语文的内在魅力。

二、课中:有的放矢,关注生成

好的教案、教学设计会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当然是付诸实施了。这也是有效教学的最关键的一步,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路人,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我们如何预设,都会有一些无法预料的状况发生。如一位教师讲《天上的街市》的公开教学中,设计的重点是通过文本让学生学习联想与想象的概念并知道运用。当教师提到文中哪些是联想时,学生们能够讲到“街灯――明星”,其中一个学生讲“街灯――明星――街市”是联想,而另一个学生反驳“不是”,应该是“街灯――明星――街灯――街市”,很遗憾的是教师只是对后者进行了肯定,但未阐述其所以然。我想,如果再深入下去:只有有了街灯,才能有了天上的街市,中间的衔接不能删除,否则就不是联想。

由此可见,高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照规定的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去上课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高效学习,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三、课后,了解交流,及时反思

一堂课结束,我们都习惯在办公室交流这节课的效果,而其中大多数教师还会拣优点来说,所以未必能真正了解实情。其实,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孩子们最有发言权。有时利用闲暇时间,走进学生与他们聊聊课堂的效果,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变脸》时,先由学生把剧本搬到舞台,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出现,演完之后,再由学生以作文形式评价这堂课的效果。许多学生讲到这堂课非常有趣,它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和目标。

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化;语文教学;教学过程;主体

引言: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1]

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需要改观,需要优化,需要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质疑探究,合作交流和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新策略,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

一、导入新课――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这种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开头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同时,在教师读谜之后,学生猜谜之时,也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由传统语文课堂的被动式接受转为主动式思考的作用下,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是“听讲”的课堂,学生也不再只是沉闷的听众,而是舞台上有戏文、有表演、有说唱的鲜活的主角,教师也不再无奈地演“独角戏”,而是整个舞台幕后的总策划、总导演。如果这样让谜语走入语文课堂,让思维充满语文课堂,那么何愁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潭死水!何愁语文课难教,语文课难学!

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教师可在讲授新课之前这样问学生:“同学们,大家喜欢不喜欢逛街呀?”同学们则会七嘴八舌地讨论。然后教师则适机再问:“街上都有些什么呀?好看吗?好玩吗……”这时可以找个别同学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而后引入主题:“对于地上的街市,我们大家并不陌生,那么天上究竟有没有街市呢?如果有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共同欣赏一下天上究竟有什么奇景妙象。”在教师所设计的疑问中,同学们则会主动地跟上话题,融进本课的学习主题,使他们在惊诧好奇中畅游郭老在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二、检测预习――梯度性

梯度性的检测方法,即将学生分成几个不等的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标准。如:对于班中较高层次的同学,预习新课上要达到四个标准:A 掌握新课中的生字词,并将其意义查出,抄写于笔记本上;B 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C 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D 试着设计一篇简易教案,对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列在笔记本上,以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来说,达到前三个标准即可;而中等成绩的学生则只需完成前两个层次;对于再稍微差点的学生来说,则鼓励他们尽量完成A层。

三、讲授新知――启发性

在进行新课讲解这一重要环节里,教师要摒弃以往的“一讲到底”“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要将“课堂”变为“学堂”要在讲究教师的教学“假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课堂的“生成”,要真正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每位学生都是主角的多彩立体课堂。

在新知识讲授中,随着教师一步步的启发、设问,学生则会在脑海中画出各种各样的问号,习惯性的思维会促使他们对此产生兴趣。这样在兴趣的带领引导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思考探求寻找问题的答案,其教学效果必定优于被动的接受新知识。启发式讲授新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进而带着鲜活的思想走出校园,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定会远离乏味远离沉闷,远离乏味,必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四、慧眼识疑――自主性

教师精彩讲授之后,不必忙着在黑板上抄写本课的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要留出一部分自由时间给学生,提倡他们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中,务必转变上上一环节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将其转为自主性探究,即让学生学习主体有自己明确的学习方式,又对学习内容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具体来说,就是在自主提出疑问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善于发现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过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让学生勇于探究疑难,让学生认真自我检查,同时,也让学生对教材、对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的深刻的反馈评价。

五、课堂小结――多样性

课堂小结,简单的说,是对一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情况进行的总结。中国伟大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对这一教学环节提倡的是“自结”法,及学生呢个自己回忆自己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这点有点像录像机倒带,学生将自己头脑的录像带快速倒至上课时,再根据需要放映一遍必要的内容。[3]。

如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时候,作者采用骈文句式的同时,一连用了21个助词“也”,并每每与“者”字相应,构成“……者……也”格式。相比之下,文言文本来就有一定得难度,所以若采用魏书生老师的“自结”法对“……者……也”格式进行归纳总结,对一般学生来讲难度相当大。故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自己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将这种格式的分类情况及适用条件进行列条总结,而后可让同学们课下将文中的这种句子对号入座,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六、作业设计――开放性

在大力提倡将应试教育全面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在积极倡导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今天,家庭作业的布置要有开放性,一方面是“落实减负”政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巩固当天所学新知的需要。做一针对这种情况,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把握语文家庭作业布置“量”的分寸,由以往的讲究“数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量”的提高,由传统的固定模式转为开放系统。总之,这就要求更高水平的教师,要求教师作业设计的更高水平。

结束语: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就要正确处理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就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要求教师转变“讲堂”为“学堂”,在注重教学“预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课堂的“生成”;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明天的语文课更加多姿绚丽。

注释:

[1]王培桐.论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李玉.语文教学新理念与策略研究[C].2007周口师范学院优秀毕业论文集.周口师范学院教务处,

[3]魏书生.课堂教学的六个步骤.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Z].中国农业出版社印刷.2005:3―4。

参考文献:

[1]韩兆芬.运用以疑促读,优化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2008,

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切入点”; “着力点” ; “矛盾点”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文本、解读文本,从而使得我们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并巧妙地整合“三维目标”。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为数不少的“难文”,我想所谓的“难文”,就是让一线的教师感觉无从下手,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中上完或者难以让一定年龄层次的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新课标下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由于语言的高度凝练概括,再加上时代的久远,学生总感觉自己是雾里看花,难以琢磨的诗歌本身的思想内涵。

当然,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提出了“难文浅教”的解决之道,不过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往往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点”,也会让师生在探讨的过程中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可以说不失为诗歌教学中“难文浅教”的化解之道,从而也使得自己的课堂充满机智、充满艺术。

下面就以郭沫若的现代诗《天上的街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注意的一些“点”上功夫。

一、 找准诗歌教学的“切入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诗歌教学也同样如此,找到一个合适的解读文本突破口,教学起来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得心应手,反之则如老牛拉破车一样举步维艰。

郭沫若这首《天上的街市》写于2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当时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只能借助“天上的街市”表达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然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的中心确实不太容易,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就想找准一个最佳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引向对诗歌内容或者主题的理解。具体切入如下:

师: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师配乐小提琴《摘星曲》,并范读诗歌。

好,头脑里是不是有一幅画面啦!嗯――,想一想――,

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内容用散文语言复述出来――,大胆举手――呵,这位同学举手了,请你说。

生:夜幕降临了,人间的街市上路灯已经亮起来了,嗯――

生:(不很流畅,但努力克服着不说“嗯”)这时候天上的星星十分明亮,它也出现了,好像是天上街市上的路灯。这时候,我看着天上的星星,我想在这缥缈的空中,一定也有个比人间更繁华的街市。在这个街市上,可能陈列着世界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银河似乎很浅,而且不很宽广,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可能骑着牛儿在天河里面来来往往。我想他们这个时候一定在天街上面闲游。不信,你就看一看天空中那朵流星,我想那可能就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师:好,你等一下。你想象作者这时候站在什么地方?在街上吗?(有感情地提示)“远远的街灯明了……”

生: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如果用“亮了”就体现不出来,用“现了”就能体现出来。

生:天上的星星一直都是亮着的,一直都发出亮光。只是平时是太阳的光芒把它们的光芒掩饰住了,当黑夜来临太阳被地球挡了,这个时候才能看见其它恒星的光芒,所以应该是“现了”而不是“亮了”。

师:(高兴,喜悦地)好!他运用了科学知识。因为星星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对不对。回答得很好!而且既然称为明星,这儿用“亮了”好不好哇?(生齐答:“不好。”)明星就是亮的嘛,那不是重复了吗?

把诗歌中的画面描述作为解读文章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要解决这个问题,想不深入文本也难;你解决了这个问题,文章也就能准确破解。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切入点就能轻松地把学生带进文本,启发学生走进内涵丰富、余味无穷的文本世界,去品读,去揣摩,去领悟,从而避免泛阅读,避免在文本的表面滑行。逼着学生开动脑筋,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也就自然地增加了一节课上学生的思维长度。

二、 挖掘诗歌教学的“着力点”

所谓着力点是指教学中需要下猛力的地方。挖掘诗歌教学的“着力点”,就是把学生引入细读文本的境界之中,在揣摩玩味字、词、句的过程中,深入去发掘诗歌中饱含着作者对天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这一段讲什么

生1: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师:那你是以怎样的语速读的?

生1:比较慢。

师:为什么读得比较慢?

生1:因为这种想象很浪漫,就读得慢一点好。

师:你觉得哪些词要重读?

生1:“骑着”这个动词要重读,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出牛郎织女骑牛来往的画面。

师:好,那你再按照你所说的读一遍。

生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师:你读得比刚才更好了!还有谁愿意来跟大家分享你的朗读体会?

生2:“我想,那飘渺的空中……”这一段要读得比较温柔,如果读得不温柔就不能表现出“飘渺”。

生3:我补充,诗人还用了两个“定然”就让我们感觉到,这美丽的街市是真的存在的。

生4:我想读最后一节“我想他们此刻……”(众生鼓掌。)前面要读得慢一些,因为是“闲游”,后面可以轻快一些,表现他们很高兴。“朵”字要重读,因为我觉得用得很美。

师:你注意到了这个“朵”字,真厉害。“朵”字为什么用得美,你知道吗?

生4:好象嗅到了花香。

生5:还让人想到流星雨。

师:是啊,牛郎织女的生活就像花儿一样的甜,流星雨一样的美呢!

当然,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着力点”,学生在品读诗歌的同时,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情感,理解了在压抑和痛苦中的诗人,还有着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尤其学生在“朵”这个字的揣摩上,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联想到了流星雨,更嗅到了花香,我想这也许就是学生心目中那美好的生活吧!

三、设置诗歌教学的“矛盾点”

戏剧讲究“矛盾冲突”,借助“矛盾冲突”刻画人物个性,揭示社会关系,推动精彩情节。若把“矛盾冲突” 引进诗歌教学同样也可以打破课堂的沉寂,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如何设置诗歌教学的矛盾点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矛盾点要在文本的范围之内,同时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否则,矛盾点再好,也难免受到学生冷落,难以继续讨论下去。矛盾点应是文本中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广有争论的问题和颇感兴趣的问题。矛盾点既不可太大,但涉及面又要广,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讨论的热情;要能促使学生避免不被别人说服,而在紧张状态下集中精力高效研读文本。

激烈的讨论涉及诗词的鉴赏,主旨的理解,作者经历的回顾,时代背景对创造的影响,远远超出常规教学所涉及的范围。整个一堂课,学生个个精神抖擞,讲的人振振有词,听的人津津有味。这堂课效果的取得,不能不说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关,而学生的课上精彩的发言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置。

通过设置矛盾点引发争论的形式虽然常用,但是内容常新,所以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学生对这一教学方法的新鲜感,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唇枪舌战中展现了他们非同一般的风采,精彩的发言所获得教师赞许的目光和同学热烈的掌声不正是学生学习所最需要的快乐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而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为今后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

但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讲究策略,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翻来覆去的诵读和默想之中,能够把描述画面,作为诗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一种探究的状态中主动地学

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翟亚非

一、时代呼唤教育改革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空前激烈。21世纪国际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说到底就是人才的较量。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而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上个世纪末开始美国、英国、日本等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都进行了课程改革。 看看我国现在正面临着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国家竞争力不强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此,江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又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使我们的教育能不断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国家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2007年秋季新学期起, 我省进入新课程实施,至此,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正式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脉时展潮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大改革中,广大政治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与时俱进的意识,勇于实践在拼闯中走出一条高中政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道路来。

二、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1.教学理念转变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只是注重学生一堂课下来对教材基本观点的接受,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有的教师回应“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足见在一些教师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我们的教师们做到了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我想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关注我们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吧。

2.教学方式、方法转变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应试教育理念相适应的。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 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 。

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二、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第四, 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政治教学体会对新课改课堂教学进行的一些思考。新课改的大船已启航,广大政治教师们,你能否在这一轮课改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这不仅关系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下政治学科能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然面对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广大政治教师要善于思考,用新理念新办法来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高级中学454650)

习。并能够准确地挖掘诗中“着力点”,小到一个字、词,大到一个句、段,以至于立意布局等等的妙处。教师还更巧妙地根据诗歌内容设置了“矛盾点” 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讨论的热情;更能促使学生避免不被别人说服,而在紧张状态下集中精力高效研读文本。

教师机智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成为知识的成功发现者和探索者,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再现。

当然,每篇课文都有不一样的“点”,可能在很多市面卖的参考书上都没有被挖掘出来,他们就像一个个宝藏等待教师沉浸文本,做足它的“点”上功夫!这不仅让教师自己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同样也能让我们的学生乐上语文。而且如果我们的教师对每一篇文章都能抓住属于自己的“点”,我想肯定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为这种在专业领域深刻体验与执著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与教育过程所持有的一种深刻洞察、 精确理解、迅速判断等成熟完善的心智思维品质必然使我们的教师成为智慧型的教师。当然,笔者还认为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正如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言“但是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却可以培养我们的心灵,使得它经常欢欣愉悦,不会受到苦恼的侵袭,因此,它最值得我们用全力去追求,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做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李镇西25年教育教学精华》 漓江出版社

[2]《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学语文;应用探索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而“翻转课堂”利用信息化工具重新构建学习流程: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信息化平台,学生利用教师预备的数字材料(音频视频、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等)自主学习,完成师生间、文本间的“信息传递”,原本课后“消化”的知识则被放置到课堂上,通过同学、老师及时互动来释疑、解惑、探究等,完成学习任务,根本性地改变了学习方式,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

一、利用“翻转课堂”有效组合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教师通过解读文本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语文课堂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感悟文本。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化资源尝试“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好教学内容和课型后,调用自己所学计算机知识(PPT、Flash、音频下载、视频剪辑、图片嫁接、链接转换等),搜集大量素材,包括情境素材、视频资料以及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内容确定的相应练习。再利用电脑将FLASH课件内容录屏,生成视频课件。

在《天上的街市》这一诗歌教学课中,我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了大量信息,准备了丰富的备课资源。利用MTV歌曲《天上的街市》渲染气氛,导入新课;播放郭沫若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视频解读片段、视频范读等,让学生看视频了解作品背景,配合《夜》《星空》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诵读展示,营造情感氛围;再针对课文导学案,最后补充介绍了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其它诗歌作品,拓宽学习面。

二、利用“翻转课堂”调动积极性,让语文学习有的放矢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Z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样的语文课给学生提供丰厚的学习信息,拓展其语文乃至人文学科的视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学习《醉翁亭记》时,提前安排教学视频,落实重要文言字词的积累,疏通文意,并引导学生解读了课文内容。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等活动,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课堂上发言积极,争论较为激烈,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笔下的社会背景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翻转课堂”翻转师生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的学科,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搜集和学习,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合作探究、答疑解惑、知识拓展、迁移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课文课上学生解读文本时通常会注意到并提出一些问题,并引发师生的思考或讨论。如《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昏是明?《鱼我所欲也》中生与义的取舍是否有现实意义?《范进中举》中范进求取功名之路引发的思考,范进与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相比有什么异同?能提出类似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教师针对问题组织研讨,是对学生思考与创新的一种鼓励肯定,使学生想说、有话说,并能各执己见展开探讨。

四、利用“翻转课堂”转变家长角色,有效实现家校联合

传统教学中,家长只有通过和老师的沟通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通过成绩单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和学习上的表现。这些看起来是学习的特征,教师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改变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

“翻转课堂”模式下,需要家长与学校密切联系,切实参加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生课内外学习过程中的互补与一致,才能让学生达到预期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发展。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家长“课外活动的参与者”这个角色不仅增强亲子互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启发其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也让家长从学生学习、学校教学的监督者转变为参与者、促进者,有效实现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有效促进家校联系。

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洋思模式 正确解读 实施策略

打造低耗高效的教学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新课改的众多学科中,语文课常因费时低效被人所诟。而“洋思模式”的出现和成熟,无疑让语文教学工作者看到了新的希望。2010年9月,我在江苏洋思中学观摩了唐备华、殷高峰、陶进、刁勇老师的语文课。后又同刘金玉副校长、蔡荣、刁勇老师就语文上存在的困惑进行了交流。“洋思模式”教学的朴实无华,务实高效让我深受启发和鼓舞。两年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洋思模式让我的语文教学悄然发生变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正在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生产力。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基本模式的正确解读

“洋思教学模式”主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整体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后进生优先)——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这一教学的实质是贯彻实施了“目标教学”的理念。它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纳的认知——发现学说。“目标教学”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是典型的以学为主,以目标探究为核心的教与学高度协调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相比传统,洋思教学模式的先进性体现为:1、学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2、鼓励了学生发现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学生对行为结果有预期,有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4.协助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5、形成了一种正确的教学观,构建了一种和谐的师生观。

二、洋思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教学目标的出示与确立。教学最好要出示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要求,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确立教学目标。洋思中学陶进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确定的自学目标仅为:背诵全诗;体会感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可谓言简意赅。教学目标的确立还要注意体现所教文本的特点,目标要少,角度要小。

2、集体备课,同中有异。备课组长要在一周前布置备课篇目,备课时由备课组长主持,先作教材分析,确定课时数,然后定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步骤与方法以及课堂训练等。每位教师都应积极地发言,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后要写出自己上课的教案,经备课组长批准后方可上课,凡是没有体现以学为主的教案,一律视为不合格教案,必须推倒重备。备好课,是否就意味着严格按教案上课?回答是否定的。现以洋思中学唐蓓华老师和殷高峰老师执教同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为例进行说明。两人的课堂程序基本相同:出示自学指导一(学生朗读课文);出示自学指导二(译讲全文);出示译讲方法,学生译文;当堂作业(背诵课文);检查背诵效果。这无疑体现了集体备课的力量。但两者也有小异:唐老师侧重课文的朗读,对学生疑难的解答;殷老师注重文言词语句式的翻译和积累。这显然是由学生学情,个人执教差异所决定的。

3、指导学生自学策略。指导学生自学,要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样自学,自学用时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在先学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1)自学要求要明确,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自学方法的指导。如唐备华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一文时对译讲方法就明确设计为:先读原句,再讲重点词语,最后翻译全句,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3)自学指导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洋思中学刁勇老师执教《乡愁》一课时自学指导设计模块为读诗、知诗、品诗、诵诗这几个环节,既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点,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后教的策略。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于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指导。洋思中学教的方式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教师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有为。

5、当堂训练。学科性质不同,决定了当堂训练的时间、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语文课的训练时间不能机械的照搬有的经验介绍中所规定的:不能少于15分钟。语文课的当堂训练非常灵活,关注学生听、说、读、写、思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对课文学习的深化巩固或拓展延伸。有时是背诵,有时是对课文的续写、缩写和仿写,有时是展开想像说一段话,有时是结合课文谈体会或展开辨论,有时是进行拓展性阅读或研究性学习……学生要当堂完成任务,并当堂展示,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在这里要注意课堂作业的布置要适度和适量,作业要有层次,符合全班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当堂训练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的的有效措施,通过及时反馈信息,做到了“堂堂清”。对于完不成任务的学生,课后要主动找来“开小灶”,也就做到了“日日清”。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在洋思教学模式中,教师们在实践中普遍感到困难的就是:做到“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很困难的。一是欠时间;二是难以坚持。如果我们能把“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为自己的终生追求的话,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我们在学习洋思模式的教学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一切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出发,顺乎自然,讲究实效、灵活。我们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堂的实效性;要在教学中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充分地完善自我,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切实有效地推动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

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61-1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的心灵洋溢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

1.导语设计首先要能以情动人,让学生缘情而入文

对于导语的设计,很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设计,还不如开门见山地进入课文内容,因此他们的教案中就缺少这一些内容。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其自身教学观念的残缺和“惰性”造成的,而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就特别注重导语的精心设计,可谓是费尽心思。例如笔者在教读综合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一课时,并非开头就直奔教学内容,而是在优美动听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伴奏下让学生观看一组组平常而又感人的画面:年轻的妈妈正用乳汁喂养孩子的情景;妈妈正为女儿梳头的情景等。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对这节课内容的延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在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的教学仪态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仪态对课堂情感氛围的调控是有促进作用的。上课时教师饱满而富有激情的精神风貌就能让所有的学生立刻产生很好地精神状态,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当然教师在讲课时的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姿体动作,哪怕是一点轻微的掌声、一次善意的点头,甚至在对学生的评价时一个带有肯定性的眼神也都能让学生们因教师仪态的变化而认真听讲,独立思考,让学生处于紧随着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而质疑、解疑的学习状态中,这岂不是“无声胜有声”?

当然,无论是导语设计,还是教学仪态,教师的倾情投入绝不是虚假的、空洞的,而是缘自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和对学生学习的高度责任心。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说教师自己首先要被文中的语言美和真情实感所陶醉。只有具备这种情感的教师才会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自己的心绪随之而喷涌出来,而非伪饰矫情。

二、语文课堂上情感教学中的“情”要以“理”为基点

1.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风格来设计课堂教学,让课文中的情感与师生的情感相交融

从风格来说,同样是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和《雷电颂》在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就大为不同,前者是带有淡淡的愁绪,含蓄而深沉,让读者通过别人的朗读来用心灵去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就应用轻柔舒缓而深沉的基调去读,最好是个人朗读;而后者的感情基调就比较高亢、急促和猛烈,因为诗中蕴含着诗人对风雷电的赞颂和对黑暗世界的痛恨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和反复手法的运用,因此这首诗的朗诵基调就应是猛烈、高亢而又深沉,节奏鲜明而又别具一格,最适合集体朗读。

2.在理解课文内容散感味的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活动课 角色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同时,教师又扮演一种伦理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他承担着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责任。

一、语文教师要做参与的引领者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很多老师说,我们对新理念、对课程标准背得很熟,知道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回到原来的教学方式中。老师们认为,课堂上不讲课就是没尽到责任。很多老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熟悉的经验,不敢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害怕改革不好会出现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语文教师在角色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通过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对比,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呈现不同的课程角色。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师的每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气氛主要是靠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来创设的。传统课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专心致志地听讲。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教师主要是在积极地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预设的教学内容,并能得到修正补充。

二、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叶老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如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把诵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学习《天上的街市》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感受诗中的蕴情,理解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词,可以设计成以演唱为主的鉴赏课。

三、教师要做课堂学习的策划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教师又成了整堂课的策划者。他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促成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级教师孙维刚宣称他十多年来从来不写教案,但是,我认为对年轻的教师来说,临场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有限,事先的设计或者策划、构想必不可少。比方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课堂进程的调控,乃至于听说读写训练的内容和形式的种种具体安排,至于如何讲授课文,如何启发学生,也可以是事先策划的内容。但是,我本人比较反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上做“工程师”--写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工程师往往是画出最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蓝图,然后要求工人按照他的图纸一丝不差的进行施工。)李镇西老师说过,“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由此,我提倡写简案,主要设计大的教学步骤和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相反就会按部就班,没有机动性和灵活性。

四、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也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具有奠基作用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直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定,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变语文学习的“要我达标”为“我要达标”。在这个环节上,即使有的学生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语文教师也应另辟蹊径,给学生寻找一线光明,使其在光明的前景下、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师的指教。“合作”需要老师多增加耐性,多付出情感,多给学生一些希望和光明,使学生在鼓舞中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语文课堂的和谐性和民主性。

五、资源的开发者

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味;纯知识化;技术化;语言品味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60-01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技术化和纯知识化。所谓“技术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却仅仅是纯技术的操作,而丢失了课文的“语文味”。实际上,那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几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对于文章语言的涵泳、技巧的领悟、文本的体味,这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把握的“语文味”的东西,却涉之甚少。这样的课堂,不仅丢失了语文的味道,而且枯燥机械,让人生厌。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唯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笔者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重要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孔乙己》,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科举制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地理课、生物课、历史课了。就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长年在语文教学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

那么,究竟怎样教才能教出语文的“语文味”,才能在掌握“工具”的同时,折射出“人文”的光辉?这里,我想用自己参加“市教学能手”时所上的公开课《天上的街市》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那节课里,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一节诗时,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三节诗时,我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我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总在“字词句段篇”的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要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只要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

总之,语文教学艺术并不深奥莫测和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攀摘语文教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容语言

一、语文教材“名存实亡”了,课文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认为:“语文课程的改革,实质是‘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在新‘观念’形诸文字的同时不填充进相应的新知识,或者试图在不触动原有的“学校知识”的情态下覆盖一层新的‘观念’,那么实际上就不会有新‘观念’,至少不会有体现新‘观念’的课程实践。”据上所言,我们的语文课需要教什么知识呢?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单篇选文的教学。那么就单篇选文而言,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而又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有些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程内容直接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教什么”全凭教师依学生所遭遇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在课堂上产生,“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语文老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判断能力。这无疑给最优秀的语文老师创造了最广阔的空间,至少也产生了贴近学生的内容。但是,如果教师的语文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没有达到可以依赖的标准,那么就会产生大量的不正确的语文内容。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然而,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依赖”。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

“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语文,语文。“语”在前,“文”在后。言语在前,作文在后。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铤而走险”,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当前最为重要的也最为迫切的任务。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这里,不妨借用洪镇涛老师的这一节《天上的街市》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

语文学习是一个动态实践过程。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加之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王荣生博士说:“我们的语文教材被选文所篡改,几乎名存实亡。”可是我们只要走出这一篇篇选文(课文)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的教学,教习学生深入地抓住语言这个有关于文化存亡地根本,并加以强化地语言训练,语文教学才能迎来新的春天!新课程语文知识的确实需要重新确定、取舍和构建,不是几个人和一早一夕就能完成,这无疑需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王志凯,王荣生。《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

上一篇: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学生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