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0 07:17:37

展望未来的诗句

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第1篇

在中西文化不同的背景下,要想完全用英语表述汉语诗词是不太可能的,这两种语言并不能达到完全对等。译者只有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懂得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但这也仅仅是英译中国诗词的第一步。翻译的重点在于,如何在不同的语言模式下将其转换为读者容易理解的、诗词表达更贴切的译文。译者在理解原诗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要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双语语言的不同:如在选词用词方面,汉语在一句诗词中可采用多个动词连接,而英语则并不习惯一句诗词中出现太多动词,反而将动词以名词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在指称方面,汉语习惯以人称表述,即使主语为物,也会赋予它人性的内涵,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明显,多以无生命事物的词语作主语。译者在对比英汉语言的不同之后,将原诗用译入语表现出来。用英语表述出的汉语诗词并不意味着翻译的完成,译者需要通过了解西方文化思想与内涵,将西方的文化载入译文的诗句中。英汉双语的语言转换可谓是中诗英语的基础所在。

二、中西思维的比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通过语言,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整合,从而形成语言与习惯。英汉两个民族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中诗英译中,许多译者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的译作。1.在思维风格上的差异汉语秉承儒家传统思想,内涵、谦虚,中国人的思维也是如此,所表达的思想如同太极八卦阵一般,圆润、曲线,表达的方式是内敛、委婉的。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思想往往直来直往,目的明确。中国文化在时间观上强调的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立足过去对比得失的观念。西方文化视时间为直线延伸、单项飞逝,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观念。因中西方思维风格的不同,诗词的表达有所不同。2.在思维内容上的差异因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为祥瑞之物,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在西方文化中,提及“龙”总会让人联想到血腥和暴力。在翻译汉语诗词时,译者应该留意这些特殊词汇,通过译入语的文化再现作者所表达的诗句内涵。谈及夏天,中国人总会联想到“骄阳似火”、“炎炎烈日”等词语,给人的感觉是燥热难耐、酷暑炎热。在莎士比亚的诗句中:“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温暖和煦的,展现出西方人对夏天的喜爱。究其根本,是因为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而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地域的不同造成气候的差异,致使中西方思维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的解释。译者在翻译汉语诗词时应特别注意,翻译重意境,可略微改变原诗的表达形式,达到原诗与译文的意境对等。

三、结语

因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翻译汉语诗词应着重再现原诗的意境,可在原诗的基础上做一些形式的改动。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比分析,从汉语和英语二元语言的角度出发,了解中西之间的思维差异,重现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汉语诗词如同一卷工笔画,每一句都是向读者徐徐展开的画面,没有太多浓墨重彩,而是通过意境的表现达到美与形的统一。翻译汉语诗词时,要分析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搭建一座翻译的桥梁,使中国的意境诗词能更好地融入英语的语言构架,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融合与发展的,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将文明的文化底蕴展现给西方读者,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传统文化永葆生机。

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第2篇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

青春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她澎湃的激情,谁也无法阻挡她寻求大海的脚步。

青春是一只高飞在天的鸟,她美丽的翅膀像彩色的旗帜,召唤着理想,憧憬着未来。

青春是一棵枝叶葳蕤的树,她用绿色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象常留在人间。

青春是一支余韵不绝的歌,她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

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当我写着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心跳在加快,无数年轻时代的往事浮现在记忆的屏幕上。

是的,青春总是和年轻连在一起。年轻人可以骄傲地大声宣布:青春属于我们。一个人,从出生,经历过婴儿、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是铁定的自然规律,没有任何力量能改变这样的规律。在人的生命中,青年只是其中一个阶段。青春,难道只属于这个阶段?当发现自己鬓发染霜,肢体再不像从前那样灵活,眼睛也不像从前那样锐利明亮时,青年时代便已经成为过去。这时,青春是不是也已经如黄鹤一去不回,只留下和青春有关的回忆,安慰日渐衰老的心?

然而青春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她更是一种精神。在青年人的生活中,我感受着青春的活力,在很多中年人和老人的思想中,我也感受到青春的魅力。八年前,我去看望冰心,我和她谈了一个多小时,谈文学,谈人生,也议论社会问题,展望未来的中国。和她谈话,使我忘记了她是一个90岁的老人,因为,她的感情真挚,思想犀利,她的精神状态中没有一点陈腐和老朽。从冰心的家里回来,我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只要心灵不老,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离你远去。”

点读

树木有昂扬之气,故成莽莽林海;江河有昂扬之气,故成浩浩景象;同样,作品有昂扬之气,方成激情乐章。

赵丽宏的《青春》就是这样一曲主题高昂、激情澎湃,充满哲思的青春赞歌。文章用凝练流畅的语言、生动鲜明的意象托物抒怀,层层深入地揭示出“青春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她更是一种精神”,“只要心灵不老,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离你远去”这一深刻哲理。反复吟诵、感悟,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尽在其中。

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化比较 文学翻译 意境

一、中西文化对比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本在于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中国曾有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为重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推崇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并表现在“仁、义、礼、智、信”之中,中国人由此形成了谦虚谦让、自我贬低的思想意识。中国文化体现了群体性的特征,不太关注个人价值和个人自身的发展,力求达到整体与个体的平衡。这在孔子的观念中有所表现。西方文化价值观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崇尚以个人为中心,冲破宗教的束缚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西方文化思想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价值超越整体价值。

因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许多中国诗词的英译本晦涩难懂,让西方读者不知所然,既没有表现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又没有达到让读者理解的目的。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比分析,翻译中国诗词应从汉语和英语二元语言的角度出发,了解中西之间的思维差异,重现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诗英译意境的再现及翻译策略。

二、英汉二元语言的转换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言类型、语音系统、词汇构架和文字系统上存在很大不同。汉语注重意合,强调意境的描写与表达,英语注重形合,强调语法形式与功能的表达。在中诗英译中,如何将诗词意合的语言用形合的语言表现,是中诗英译的关键所在。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将纷纷扬扬的大雪比喻成春天梨树的万千的花瓣,表现了雪的洁白和纯净。且诗词压尾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其英译文本为:“It is all as sudden as the arrival of spring breezes overnight,At once snow falls like when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pear trees blossom and thrive.”诗人所指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并不是说真的春天来了,而是与下文大雪如梨花一般相照应。译者照搬原文翻译,很容易让西方读者感到困惑,上一句诗明明提到春天来了,后一句却描写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国诗词讲究意境的美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宣泄,前后两句诗可能会让西方人觉得自相矛盾,但是诗人的选词却能表达意境之美。

在中西文化不同的背景下,要想完全用英语表述汉语诗词是不太可能的,这两种语言并不能达到完全对等。译者只有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懂得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但这也仅仅是英译中国诗词的第一步。翻译的重点在于,如何在不同的语言模式下将其转换为读者容易理解的、诗词表达更贴切的译文。译者在理解原诗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要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双语语言的不同:如在选词用词方面,汉语在一句诗词中可采用多个动词连接,而英语则并不习惯一句诗词中出现太多动词,反而将动词以名词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在指称方面,汉语习惯以人称表述,即使主语为物,也会赋予它人性的内涵,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明显,多以无生命事物的词语作主语。译者在对比英汉语言的不同之后,将原诗用译入语表现出来。用英语表述出的汉语诗词并不意味着翻译的完成,译者需要通过了解西方文化思想与内涵,将西方的文化载入译文的诗句中。英汉双语的语言转换可谓是中诗英语的基础所在。

三、中西思维的比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通过语言,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整合,从而形成语言与习惯。英汉两个民族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中诗英译中,许多译者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的译作。

1.在思维风格上的差异

汉语秉承儒家传统思想,内涵、谦虚,中国人的思维也是如此,所表达的思想如同太极八卦阵一般,圆润、曲线,表达的方式是内敛、委婉的。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思想往往直来直往,目的明确。中国文化在时间观上强调的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立足过去对比得失的观念。西方文化视时间为直线延伸、单项飞逝,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观念。因中西方思维风格的不同,诗词的表达有所不同。

2.在思维内容上的差异

因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为祥瑞之物,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在西方文化中,提及“龙”总会让人联想到血腥和暴力。在翻译汉语诗词时,译者应该留意这些特殊词汇,通过译入语的文化再现作者所表达的诗句内涵。谈及夏天,中国人总会联想到“骄阳似火”、“炎炎烈日”等词语,给人的感觉是燥热难耐、酷暑炎热。在莎士比亚的诗句中:“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温暖和煦的,展现出西方人对夏天的喜爱。究其根本,是因为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而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地域的不同造成气候的差异,致使中西方思维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的解释。译者在翻译汉语诗词时应特别注意,翻译重意境,可略微改变原诗的表达形式,达到原诗与译文的意境对等。

四、结语

因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翻译汉语诗词应着重再现原诗的意境,可在原诗的基础上做一些形式的改动。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比分析,从汉语和英语二元语言的角度出发,了解中西之间的思维差异,重现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汉语诗词如同一卷工笔画,每一句都是向读者徐徐展开的画面,没有太多浓墨重彩,而是通过意境的表现达到美与形的统一。翻译汉语诗词时,要分析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搭建一座翻译的桥梁,使中国的意境诗词能更好地融入英语的语言构架,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融合与发展的,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将文明的文化底蕴展现给西方读者,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传统文化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朱 徽.中美诗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第4篇

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高举爱国的光明火炬,奏响青春的华美乐章》。

当前,举国上下正以各种方式庆祝建党80周年,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以来,它已经领导着中国人民从失败走向了胜利,从颓废走向了繁荣,从贫困走向了富强。今天,我们沐浴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享受着建党80周年的光辉成就;我们继承着华夏祖先源远流长的炎黄血脉,开拓着新世纪的崭新未来。无论何时,在中国这个神圣的国度里,不管是回眸厚重的历史,还是放眼多彩的现实,抑或是展望未来的蓝天,贯穿五千年悠悠文明历史的并贯穿起新的时代精神的线索便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熄的爱国火炬!

什么是爱国?爱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把他具体化,我可以告诉同学们:爱国是楚国屈原漫长路上上下求索的身影,是南宋岳飞刺有“精忠报国”的脊背,是陆放翁病榻前盼望北定中原的示儿叮咛,是文天祥磁石般不指南方誓不休的一片丹心;爱国是林则徐不因祸福避趋的禁烟壮举,是谭嗣同的横刀长笑昆仑肝胆;是圆明园断壁残坦的沉重叹息,是五四青年的震天呐喊;是南京屠杀血染的心情,是抗日救之的怒火烽烟;爱国是鲁迅的文章,是夏明瀚的诗句,今天,爱国是反对霸权,控诉的愤怒呼声,是海峡两岸五十年来隔舍不断的浓浓乡愁……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浩如烟海的史册上,爱国的这一页被如此众多的人物如此丰富的感情装点的如此璀璨夺目,留取丹心照耀汗青的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照耀历史的火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尽管鸦片战争曾使中国一度陷入山河破碎,政治腐败,愚昧落后,民不聊生的境地,尽管列强的铁蹄曾一度将中国的土地践踏得血迹斑斑,搜刮的一穷二白;但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1921年7月,有一群爱国的热血青年力挽狂澜,他们在南湖的游船上点燃了照亮中国前程的明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拔开乌云重见青天,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时光荏苒。80年弹指一挥间,新旧中国两重天!如今的中国充满活力,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正处于大改革大起飞的时期,多少年来,亿万中国人民一直热切地盼望着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如今这个理想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逐步变为现实;我国的政治制度也进入了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我国的文化事业也空前发展,进入了一个科技发展,知识增值的崭新时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已经成为人生的重要财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已经成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思想形态上,当今中国进入了思想空前解放,弘扬创新实践的伟大时代,可以说,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经济腾飞,政治安定,文化发展,思想解放的时代,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时代;是需要大批具有爱国情怀、真才实学的建设人才的时代。融于祖国建设的大潮,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唐诗;离别;意象

自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之言出,抒写离愁别绪便成为文人的永恒主题。离别诗歌中有很多表示离别的意象,比如:杨柳、长亭、孤帆、灞陵等,笔者在这众多的表示离别的意象中选取了几个主要的意象,简要分析其包含的情感内涵,并浅析离别诗歌描写意象的主要表现手法。

一、亭

“亭”又有长亭、短亭、离亭、劳劳亭等多种称谓,在词中几乎成了离人走陆路时最主要的送别的地点。[1]在唐诗中亦是如此。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这首诗中令天下行人伤心地劳劳亭,就是抒发诗人离别心绪的意象。亭作为送别的固定地点,经常进入文人骚客的诗篇中,成为离别诗的固定意象之一。

这在唐诗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王昌g的《留别郭八》“长亭伫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中长亭似乎已经成为了诗人与朋友间离别愁绪的承载物。又如李白的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是一个有名的送行地点,由于灞陵的特殊地理位置,送行之人来往于灞陵,于此亭中话别,这致使其成为了一个离别之人的伤心地。还有岑参在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中的表述,唐代边塞诗中有很多关于离别的诗歌,岑参这一首可谓是其中的代表,写的是慷慨激昂,代表了离别诗的另一种风格,诗歌中六月的赤亭虽是行人绝,但见证了诗人送友人赴军中取功名的豪情壮志。

二、水

孔子川上咏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最早的写流水意象的诗句。唐代水运发达,在交通不如现在时,水运是人们远行经常选择的一种交通方式。水本无情之物,但在离别的人们眼中,流水意象所传达出的绵绵不绝的神韵与人们心中的离别愁绪相对应。[2]那幽幽的离别之情正如滔滔江水那么多,那么长。唐代诗人在送别诗中描写流水意象的很多,优秀的诗篇也是层出不穷。

李白的送别诗中所写的流水意象就是其中的典型,《渡荆门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酒肆留别》这三首离别诗在写流水意象时,虽各有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诗人总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因而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而以写流水意象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意,和这亦是有同工之效。除此之外,唐代其他诗人也有相同之作。比如司空曙与孟浩然也写了和流水相关的送别诗。

三、酒

古人饯行常常要饮酒、作诗,古代交通的不便,致使人们离别时伤感不已,不仅是面对离别“逝去”的瞬间,更是对离别后朝去夕来的痛苦,离别的瞬间因时空的改变而造成心理时空的拉长,让诗人惆怅无比。[3]而酒不仅是饯行宴席上最好的助兴物,更是诗人麻痹自己,逃逸现实的最佳选择。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离别诗可谓是此中的经典,故人远行的伤感消融在一杯杯的酒中,愿这最后的酒保留住彼此的友情的记忆。李白的《送殷淑三首》“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远去的征帆在浩浩的流水中渐行渐远,不忍见朋友离去,心中的伤感达到了情感的顶峰,此时唯有“更进手中杯”来祝福对方,也借酒安慰自己痛苦的心情。又如“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这是韦庄的《古别离》。诗人与朋友已是酒半酣,只因为即将远行去江南。当然唐诗中不乏情调激昂之作,如陆龟蒙的《别离》虽是伤感的离别,但却是志在功名的开始,情感的基调上扬,就是离别的饮酒也是杖剑而立,这是多么的阳刚之气。酒在此已经不是离情别意得麻醉剂,而是助兴展望未来的催化剂,这也给离别诗中描写的酒意象增添了新的光彩。

四、月

在唐诗中,月亮也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意象之一。这大概是因为月亮意象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与离人的感情需求相一致,月亮意象的惟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从而获得感情慰藉,此外月亮意象更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4]这一切都在唐诗中得到了体现。

以孤篇立于世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类月亮意象的代表,虽然这首诗以春、江、花、月、夜五点为背景,但其中当以月为主体,月在诗中情景交融,从“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叩问,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望月感叹离别的悲苦,孤月轮的这一永恒意象的铸造,是情景飞跃的后果,更是诗人离别伤感的体现。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联以月亮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所获得的感情慰藉描写的淋漓尽致,由于运用了月亮这一意象,骤然改变了诗中的空间观念,消除了阻隔,变遥远为咫尺,孤寂的心暂时得到了安慰。还有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写月亮来烘托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茫茫江水中的孤月,正是诗人送别友人后自己贬谪异地的写照。以上种种诗篇中月亮意象的描写,体现了唐代离别诗不同的风格,抒发着浓浓的离情别意。

唐代离别诗中的种种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特定文化结构体系。无论是柳、亭、水、月还是酒,它们本来只是客观的事物而已,只是因为它们同离别之人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了交集,从而寄托了这些幽幽的离别愁绪,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也为人们所传唱。

参考文献:

[1]崔柳青.浅析宋词中表示“离别”的主要意象[J].艺术殿堂,2009(7).

[2]卓子文.古典离别诗词意象问题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04).

[3]李晓峰.李白离别诗中水、酒、问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一曲寄情深婉的恋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5]刘洁著.唐代文学审美十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6]夏之放著.文学意象论[M].汕头: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象征主义 郭沫若诗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98-0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诗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郭沫若以他的新诗集《女神》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创造社,"代表着黎明期的浪漫主义运动","开辟了新文学的途径",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倾向和文学流派。浪漫主义是《女神》的主旋律。在"五四"高潮期,郭沫若唱出了自己最好的、也是我们民族最好的歌。

《女神之再生》是《女神》中的第一篇。它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问题。诗人说过:"《女神之再生》是在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 "美的中国",就是新中国的象征。序幕介绍三位女神走下神龛,点明主题:女娲炼石补天,驱逐一半黑暗,成为优美的世界;可是今天音调不再和谐,宇宙再临浩劫,一群武夫蛮伯经过不周山下,争做元首。眼看五色天球要被震破,太阳疲倦了,不吐放炽热的光波。于是,女神要去创造新的光明、新的温热、新鲜的太阳。这段序诗表明,女娲炼石补天,是太古时代女神的创造;现在"女神之再生",却要创造新鲜的太阳。

女神向海中消逝,颛顼与共工登场。颛顼自称奉天承命,要来统治天下;共工凭着野心想做皇帝。两人各率党徒,大动干戈,"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各不相让,拚个你死我活。共工一败涂地,强迫党徒用头颅碰断天柱。山体破裂,天盖倾倒,电闪雷鸣,黑烟喷涌,地震山摇,浑沌一片。结果是胜败两军,同归于尽。

黑暗中女神复出,合唱欢迎新造的太阳:太阳虽还在远方,太阳虽还在远方,

海水中早听着晨钟在响:

丁当,丁当,丁当。

清脆优美,悦耳动听,和前头共工、颛顼的混战场面截然不同,它是女神迎接"新造的太阳"的由衷歌唱,也是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向往。但新造的太阳最后还是没有出来。舞台监督登场说:连诗人都逃往海外去造新的光明和新的热力去了,结论是新生的太阳只有凭自己去创造。槃《凤凰涅》以其象征形象的美妙以及这一形象符合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和审美要求的特色而受到称赞。尽管诗人在写作这首诗前曾了解东西方关于凤凰的传说,尽管他给这首诗加的副标题是"菲尼克司的科美体"(意即凤凰的喜剧),但诗中的凤凰,并不来自希腊,也不仅来自"天方国"(即阿拉伯),它更是从我们民族的传统里起飞的。

诗一开头,写了一对凤凰在除夕将尽的空中飞来飞去哀鸣,丹穴山的景象使这一对凤凰感受着说不尽的悲哀,于是聚木点火,准备自焚。凰起舞,低昂;凤唱歌,悲壮。凤凰在自焚时唱道:

"啊啊!/火光熊熊了!/香气蓬蓬了!/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身外的一切!/身内的一切!/一切的一切!/请了!请了!"

现实世界是"黑暗如漆"、"冷酷如铁"、"腥秽如血"。凤凰是无法忍受痛苦和羞辱而生存下去的。凤凰在安排自己的火葬,迎接一场严肃庄重的自我牺牲。临死前,凤唱出了一支"天问"体的悲歌,对黑暗现实发出了强烈的诅咒:

"啊啊!/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现实世界无法回答这到底为什么,凤凰"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只好学着海洋哀哭"。一场漫天大火终于把凤凰化为灰烬。一群从天外飞来观葬的凡鸟,喋喋不休,根本无法理解凤凰自我牺牲的精神。它们疯狂地争夺地狱的统治权,显得那样庸俗丑恶、浅薄猥琐,从反面衬托了这场悲剧的壮美性。

然而,死了的光明更生了,死了的宇宙更生了。雄鸡的啼鸣报道了凤凰更生的消息。诗人以恣肆的笔调和重叠反复的诗句,着力渲染了大和谐、大欢乐的景象。光明、新鲜、华美、芬芳,这是对未来社会的颂词;生动、自由、雄浑、悠久,这是对我们英雄的时代精神的赞语。诗人用他手中的火把,给"五四"青年照亮了前进的路。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这是火的礼赞,是光明和理想的象征。这种执著现在、展望未来、寻求光明的积极态度,使诗歌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情调。

凤凰更生,实际上也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更生。郭沫若写这首诗的前两天,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表露了自己很想能如凤凰一样,"采集些香木来,把我现有的形骸烧毁了去……从那冷净了的灰里再生出个’我’来"。这种与旧我决裂的要求,是"五四"期觉醒的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生动体现,也是郭沫若获得"青春型"文化品格的最好的象征。

《天狗》是《女神》中的一首有代表性的诗篇。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诗句要表达的是超出常态的强烈的象征情感,故而时时逾越常规,使人感到惊骇不已,新奇得简直不可理解。

"天狗食月"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是我们的先人还不认识自然、不认识天体的运行、不认识星星的关系的时候传下来的最普遍最美丽的神话。既然是"天狗",自然不同于凡间的狗,当是不平凡的仙狗。诗人既然信仰泛神论,认为无物非神,"我"也是神,于是《天狗》一诗,首先通过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的想象把他自己想象成天狗,要把日、月、星辰,乃至整个宇宙都来吞了,显示诗人对整个旧世界的无比憎恨。其象征要毁坏一切,重新创造一个新的宇宙。这是"五四"以后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虽然抒的是个人之情,但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时代的精神。这是因为,杰出的诗人总是把诗的触角伸向人民和社会的深处,成为时代脉博的忠实感应者。这种积极的象征意义,正像著名的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炉中煤》这首诗,从主题到题材,从感情内容到表现手法,就都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这首诗作于1920年1、2月之间,当时诗人虽远在日本,却时时刻刻关注着祖国发生的一切。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浪潮同样冲击着他。他后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予他的恋歌。这番话清楚地说明了郭沫若写这首诗的意图。

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第7篇

通过对潘岳生平仕历的细致梳理和整体观照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可见潘岳的文学创作有一个特点:即其出发点重在展示与现实生活、个体情感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写实性,文学作品主要用以表现的是,对某一时期生活状况和生活经历的总结与安排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而且其作品大多带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潘岳这种文学创作状况的形成是与他的思想风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潘岳生于魏晋易代之际,他既经历过太康中兴的局面又遭遇过杨骏、贾后擅权及八王之乱的政治动乱,其所处的时代,儒玄思想交织激荡,他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到玄学思想的熏染,在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思想氛围中,加之其坎坷的仕宦之路,造就了其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性格,既有“乃从王政”的积极入世思想,又有“江湖山薮”的隐逸思想,[1]而这些思想的表现形式则是他的文学作品。 在潘岳的思想性格里,处在显性层面的是其“学优则仕,乃从王政”的积极入世思想。潘岳出身于儒学家族,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而儒家推崇的“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在潘岳的文学作品中和入仕之后的“经世”行为上多有体现。泰始二年(266),潘岳踏上仕途之路。据《晋书》卷五五《潘岳传》载:“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2]其《河阳县作诗》也说:“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步入仕途的潘岳,其积极入世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作品展示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关注;二是通过在任职内的实际行动展示自己的施政能力。而这些举措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统治者的认可,以求得仕途上的升迁。 泰始四年(268),潘岳作《藉田赋》。《晋书》卷五五《潘岳传》载:“泰始中,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赋以美其事。”[2]潘岳对新建立的西晋王朝是怀有信心的,其在该赋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关注民生的思想,希望对统治者有所劝诫。咸宁五年(279),潘岳出任河阳令,这对以才高自许的潘岳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太康三年春(282),潘岳由河阳令转怀县令,这期间,他发现时弊并及时上书朝廷。晋武帝时期,潘岳在贾充府长达十余年,然后被外调,出任河阳令、怀县令,在西晋国运昌盛之时,士人可以一展雄心壮志之际,潘岳却常年栖迟下僚,他的仕途之路是极其坎坷的,故其作品在表现仕途经历的时候,也是因阶段的不同而显示出总结性的特点,他一方面因久滞不迁而回顾过去的生活,另一方面展望未来,对仕途充满了信心。在河阳期间,他觉得很是失意,其《河阳县作》(其一)云: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在疚妨贤路,再升上宰朝。……昔倦都邑游,今掌河朔徭。 诗句是对过去仕途生涯的总结,然后表示不嫌官职卑微,鼓励自己要勤政爱民,留下美名,是一种向人表白的口吻;其在怀县所作的诗歌也有这种总结的意味,其《在怀县作》云:虚薄乏时用,位微名日卑。驱役宰两邑,政绩竟无施。自我违京辇,四载迄于斯。(其一)抒发仕途艰难的感慨,云“自我违京辇,四载迄于斯”,则是对过去四年仕途生活的总结。 我们再从其交游的状况探究其文学创作的动因,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载:夏侯湛作《周诗》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风诗》。[3] 夏侯湛创作《周诗》的目的乃是补《诗经》之亡佚,是一种完善经典的努力,而潘岳读了夏侯湛的《补亡诗》之后,并没有仿效夏侯湛创作的冲动,而是为诗歌中所描述的“夕定辰省,奉朝侍昏”的孝悌行为所深深感动,从而激起了对“祖宗之德”的追念和自己“克振家声”的宗族意识,于是创作了《家风诗》。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作家,他并不过多关注文学经典本身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或自己与这一文学经典所可能发生的关系,那些传统的文学经典只不过是被他用作自己创作中的材料而已,其目的是为了抒发某种情怀,在此意义上讲,可以说触发其创作动机的是内心情感的偶然感动,这或许更为接近事实的真相。此外,潘岳出于政治目的也写了很多作品,其文学创作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比如在元康六年之后的一系列作品,诸如《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于贾谧坐讲〈汉书〉诗》《鲁公诗》《为贾充妇宣城君诔》等,多属于主动撰写的,是潘岳巴结权门的手段,具有明显的创作动机。 在潘岳的思想性格里,处在隐性层面的是其“江湖山薮”的隐逸思想。潘岳隐逸思想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在其诗文中是有迹可循的。咸宁四年(278),潘岳为贾充太尉掾时,写了一篇抒发“江湖山薮之思”的《秋兴赋》,表示了隐居之志。咸宁五年(279),潘岳出任河阳令,觉得仕途失意,本传载:“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2] 其隐逸之思在诗歌中时有显现,其《河阳县作》云:长啸归东山,拥耒耨时苗。幽谷茂纤葛,峻岩敷荣条。落英陨林趾,飞茎秀陵乔。(其一)诗歌描写了隐逸生活中的自然景致,归隐之意十分明显。太康三年(282),潘岳由河阳令转怀县令,其《在怀县作》云:器非廊庙姿,屡出固其宜。徒怀越鸟志,眷恋想南枝。(其一)信美非吾土,祗搅怀归志。眷然顾巩洛,山川邈离异。(其二)将眷恋的故乡视为精神的家园、隐逸的佳处,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安顿失意而疲惫的心灵。潘岳的隐逸思想,由萌生到发展,最终集中表现在其《闲居赋》中。元康六年(296),潘岳闲居洛阳期间,作《闲居赋》以表明心志。《晋书》卷五五《潘岳传》载:“征补博士,未召,因母疾辄去官,免。……既仕宦不达,乃作《闲居赋》。”[2]仕宦不达而有江湖之思,乃是古代士人普遍的换位思维方式,潘岳亦然,不足为奇。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却因此评论潘岳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4] 以此来讥诮潘岳的言行不一,显然没有注意到拜路尘时潘岳的心理情绪与写《闲居赋》时的心理情绪是不一样的,将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过于简单化了。#p#分页标题#e# 王瑶先生认为:“在魏晋时期,我们也只能说诗文中的思想和作者平生的行为大半不符合;但若由此断定他们做文章时是故意说谎话,却也不见得。”[5]魏晋时期的作家其诗文与行为是否“大半不符合”,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认为不应因为其言行不一而断定做文章是故意说谎话,却是非常客观而公允的。 从潘岳抒发隐逸思想的《秋兴赋》和《闲居赋》的序文中可见其文学创作具有明显的总结性的意味,前者是对长期滞官不迁现状的牢骚,后者是对自己仕宦生涯的总结,都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 综上所述,潘岳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积极汲取古典文化中的营养,但并不踵武前人,故他的文学创作较少受到传统创作方式的束缚,做到了我手写我心,作品中更多地呈现出真情实感的流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有意识地在文学上求新求变,而是为了达到以文学创作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目的,并不止一次将之作为改善生活的手段”[6]。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指向性,是为了获得统治者的认可,以求得升迁的机会。因为仕途的坎坷,所以作品中展示的既有得意时的豪情又有失意时的牢骚,从现存的潘岳的文学作品来看,往往触发其创作动机的虽然与内心情感的偶然冲动有关,但更多的是对以往某一时期生活状态和生活经历的总结与安排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即其创作的出发点重在展示与现实生活、个体情感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写实性。虽然作家们在人生转折或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进行文学创作是普遍现象,却也反映出潘岳创作思路的局限性,他尚未达到天马行空的自由境界,所以较为纯粹的文学创作并不多见。正是由于这些思想上的狭隘与肤浅,过于注重现实生活,缺乏开阔的视野和理论的高度以及形而上的思辨能力,才使得潘岳的文学创作缺乏丰富的内涵,显得器局狭小。当然,潘岳的文学创作出现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这既与他的思想风貌息息相关也受到现实处境的制约。对此,王瑶先生曾给予精辟的分析与论述,其云:在变相的封建势力下面,高门士族不只是握有政治经济的特权,而且是文化的传统继承者。……寒士则孜孜勤苦,希图以文籍学业作为进身之资,因之也间有成功和被赏识的。……文人学士的社会地位,也只决定于他的门第和官爵,而并不一定在于他所构诗文的优劣高下。因为文义只是进仕的方法,本身并不是职业。 [5]王瑶先生所论甚是!正因为“文义只是进仕的方法”,只是进身之资而已,“文人学士的社会地位,也只决定于他的门第和官爵”,所以潘岳的文学创作大多带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就是为了作为进身的资本以改善目前的处境,而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浓烈的对过往生活的总结性意味也只是为了反省所付出的努力,以便于更好地看清仕途的方向。他无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诗人或者文士,他并不属于为艺术而艺术的一类作家。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我们也应该看到,潘岳思想的单纯与肤浅也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另一方面的影响,那就是作品中所展示出的文风的清新、文意的晓畅以及语言的洁净,而这恰恰又成了潘岳作品风格的显著特色,潘岳文风之清绮与他的思想单纯不无关系,这种清绮的文风为后世多数评论家所共赏,正所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第8篇

青春是动人的,它是年轻的代名词。年轻人心里总是怀揣着浪漫美丽的梦,但也注定要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所以青春会拨动每个人的心弦。作者漫谈自己对生命与青春的理解,谈青春的意义,谈生命的价值,谈对成功的看法,表达对创造的渴望,字里行间渗透了其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生活气息浓郁,富有真情实感。

选文1

感谢青春的迷惘

邓晓芒

人一辈子,最难忘的其实只有两个阶段,一个是童年,一个是青春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他的时光简直就像嚼过了的甘蔗渣,淡而无味,而且一年一年地越过越觉得过得飞快。所以历来就有人认为,青年时代以后的日子都不必过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于33岁时死于征战途中,被黑格尔称为“一幅最美的景象”,因为“要使他永远以一个青年出现于后世人眼前,他就不得不在年纪轻轻的时候早死”。我国“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则有人提出,人过40都该杀。这都是当一个社会处于青年时代所流行的议论,生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是最幸运的,因为只有他们最有作为。

但一个社会不可能永远处于青春期,而是要么走向成熟,要么迅速老化。所以,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青年人的常态就是处于动摇和迷惘之中,他们常常羡慕前人年纪轻轻就干出了丰功伟绩,震撼了世界,而自己身处一个普遍平庸的时代,不要说没有建功立业的条件和机遇,就连一个站得住脚的理想都失去了。不过,尽管今天有不少青年看起来比老年人更老于世故,但青年之所以是青年,正在于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和自己时代的现状,在心中有一番挣扎和探索,想要参透人生的意义。青春的迷惘其实正是对人生意义的迷惘,对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迷惘。以前看过一本苏联小说叫《你到底要什么》,讲的是苏联“解冻”后的60年代青年寻欢作乐之余怅然若失的心态。记得当时我还在农村当知青,几乎所有同龄人考虑的都是“我将会成为什么”,却极少有人考虑“我到底要什么”。是啊,我将会成为什么自然会成为什么,可是我到底要什么呢?这个问题不搞清,我将成为的那个“什么”很可能是我根本不想“要”的,到那时如果我再明白自己真正要什么,那就晚了。

当时眼前的确是一片漆黑。这不仅是指对我这种“出身不好”的青年来说,招工和“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绝无希望,只能打算一辈子务农,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人能够给我指一条精神上的出路。现行的一切理论、宣传、口号和指示都成了明显的骗局,我渴望找到一位老师、兄长或父辈,能够在做人和思想方面给我立一个榜样,或提出一些有益的忠告。但我最终是绝望了。我终于明白了,除了靠自己,谁也不能帮我。那时,未来在我心中完全是一个未知数,整个国家的命运同样如此。我在迷惘中奋起,在迷惘中读书学习,在迷惘中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国家的前途。经常会有一种空虚感和底气不足的怅惘向我袭来,其中交织着朦胧的战栗、神秘的预感、暗暗的焦虑和莫名其妙的恐慌。但它并没有将我击倒,而是迫使我带着深深的忧郁和伤感,游向知识的大海。今天想来,我要感谢青春的迷惘,虽然当时感到自己像掉进了无底的深渊。我怀念自己的青春时代,主要就是怀念这种迷惘的心情。

的确,正是在40岁上(“不惑”之年或“该杀”之年),我开始不再迷惘了,而代之以一种紧迫感。经历了考研、读研、留校任教的一连串“时来运转”之后,那一年我突然发现,人生苦短,我这一生要做的事恐怕是永远也做不完了,所以要赶紧做,现在就做。我放下了一切爱好,一切交游的机会,除了讲课之外就是埋头于书斋,抓紧一切时间,拼命追赶着某颗遥远的命运之星,经常梦见自己误了火车。我终于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了:我要搞清一切真相,历史的真相,社会的真相,人类的真相,人性的真相,最终是自己的真相。人生中充满了欺骗、自欺和虚伪,我不愿意度过一个虚假的人生。当然,完全搞清真相是不可能的,否则人就成上帝了。但我认定人的生命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他有这一点灵性,或者说神性,他类似于上帝。最近十多年来,我的生活过得平静而无纷扰,与我青年时代的动荡不安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从自己的时间感觉上来说,这十几年过得简直就像只有三个月。但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没有虚度光阴,我把我的一生都凝聚在我青年时代所选定的一点上了,为此我要再次感谢当年的青春的迷惘。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同的,他的选择自然也与别人不同,这一点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但很可能,世世代代的奋发有为的年轻人对自己的青春会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感受,他们所体验到的青春的迷惘并不是特殊的风景,而是人性结构中的一个必要的层次,它带给人生以痛苦,但同时也为人生积聚着力量。

(选自《美文选刊》2014年第5期,有删节)

点击

青春,一个成长的时期,一个独特而又有滋有味的时期,也许青春的滋味,像一只未熟透的青苹果,酸而甜,又带着点苦涩。但青春还给了我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青春是一首优美的诗,青春是一部浪漫的戏剧,青春是一道难解的方程,那些青春的日子,既平淡又浓烈,既单纯又复杂,既模糊又清晰,既短暂又永恒,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真实的印记。

选文2

青 春

赵丽宏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这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力?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

青春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她澎湃的激情,谁也无法阻挡她寻求大海的脚步。

青春是一只高飞在天的鸟,她美丽的翅膀像彩色的旗帜,召唤着理想,憧憬着未来。

青春是一棵枝叶葳蕤的树,她用绿色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象常留在人间。

青春是一支余韵不绝的歌,她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

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当我写着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心跳在加快,无数年轻时代的往事浮现在记忆的屏幕上。

是的,青春总是和年轻连在一起。年轻人可以骄傲地大声宣布:青春属于我们。一个人,从出生,经历婴儿、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是铁定的自然规律,没有任何力量能改变这样的规律。在人的生命中,青年只是其中一个阶段。青春,难道只属于这个阶段?当发现自己鬓发染霜,肢体再不像从前那样灵活,眼睛也不像从前那样锐利明亮时,青年时代便已经成为过去。这时,青春是不是也已经如黄鹤一去不回,只留下和青春有关的回忆,安慰日渐衰老的心?

然而青春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它更是一种精神。在青年人的生活中,我感受着青春的活力,在很多中年人和老人的思想中,我也感受到青春的魅力。八年前,我去看望冰心,我和她谈了一个多小时,谈文学,谈人生,也议论社会问题,展望未来的中国。和她谈话,使我忘记了她是一个90岁的老人,因为,她的感情真挚,思想犀利,她的精神状态中没有一点陈腐和老朽。从冰心的家里回来,我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只要心灵不老,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离你远去。”

(选自《经典美文》,有删改)

对比欣赏

这两篇文章内容包含有青春岁月里的爱与恨、情与理,青春岁月里的追求与憧憬,青春岁月里的徘徊与彷徨,青春岁月里的坎坷与曲折,青春岁月里的成败与得失,青春岁月里的困惑与苦闷。既有着青春的真实,也有着青春的坦诚;既有着拥抱青春的感性,也有着反思青春的理性。但二者创作手法有所不同,分析如下:

一、从体裁来看

《感谢青春的迷惘》一文属议论性散文,通过对青春的迷惘的多角度论述,阐发所感所想,从外在到内在多方面地写出了对青春的感念与思考,揭示了青春的价值和意义。《青春》一文属抒情性散文,抒写着对青春的强烈情感,但也有一定的哲理色彩,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二、从构思来看

《感谢青春的迷惘》以“青春期”为话题,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从而阐明“青春的迷惘”的本质意义。《青春》一文开头直入话题,以反问句式开头,简洁有力,引人注意。接着六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设喻,写出青春特有的美丽和价值。然后回忆往事,感悟青春岁月,以质朴的生活法则阐明青春的短暂性和珍贵性。结尾部分以冰心为例,论述青春的精神价值。全文以“青春的魅力”为中心,展开思维,从而折射出“青春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她更是一种精神”的哲理意义。

三、从语言来看

《感谢青春的迷惘》一文,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意蕴深厚,语言简朴而平实,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娓娓道来,如同诉说家常,极有亲切感。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展现给读者的是满满的正能量。《青春》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既有诗情,又富含哲理。诗化的语言,文采斐然。全文语言富于变化,富有质感,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顺畅明快,既给人以清新的美感,又生动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第9篇

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作文600字1

我亲爱的自己,现在你,你在哪里?你是怎么去的?妈妈和爸爸都好吗?曾经的朋友也经常联系你?儿时的梦想,也正在被实现?

亲爱的自己,我无法想象,十年后,你怎么看起来像我,就在几年前,但也为我的时刻,我有一个未知的愿景。

我不知道,十年后,你变好了,还是变得成熟了;我不知道,你是在走向成功的路上,还是在一个向前瀑布尚未痊愈;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现在,如果你还记得,在那一刻你会是怎样的精神状态?会不会感慨当时的情绪,现状,还是会爱我一次。当你读到这一刻,是否它是深深的记忆中?

记得曾经天真吗?成长路径,是否让你失去了纯洁?你还快乐吗?有没有亲密的朋友,记得吗?他们是不是已经成为生命的过客?现在,谁陪你疯了?你还记得曾经的欢笑和泪水吗?是什么让你笑到春天?什么被称为你悲伤的欲望,独特的世界的淡淡的黑暗?记得有一次在梦里吗?无数曲折,你是不是已经把它们都放在了?

亲爱的自己,我担心你现在正处于混乱之中。也许你想知道怎样走到前面的路。也许你失去了战斗的东西,你想放弃。也许,你在现实面前一直很软弱!

现在我,也在迷茫中,关注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希望和过去的日子死的老不在接触,现在的天手柄进入地平线,你的未来,一些飞行在天空中。

亲爱的自己,要知道,在路上的增长,风,可能是非常大的,这条路也很滑。十年后,当你回头看的路上,也许你会发现眼泪更多的,微笑是很小的,分开的很多,很小的见面。但你会发现,所有的好运和不幸,他们的结束是咬的牙齿来到了。

亲爱的自己,我决定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给自己一个咒语或一个遥远的未来。我希望十年后,当你能有一个水晶般的心,充满活力,繁荣的世界。

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作文600字2

我现在12岁,十年后的我22岁。那时的我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那时的道路上依旧像现在这样人来人往,机动车全部被电动车取代,街道上打扫卫生的爷爷奶奶们都换成了穿着黄色清洁服装的机器人,以前的一个垃圾桶都变为了多个,垃圾分类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楼大厦变得更高,马路变得更宽,人们的手机更加智能,穿着更加时髦,社会更加美好。

许多人长大时候与父母逐渐生疏,然而我也没有逃过这个命运。那时我与父母的处境逐渐尴尬起来,我不再愿意与父母过多的交谈。每周,爸爸妈妈都会定时定点的给我打电话,而我不管是有开心的事还是有难过的事都不会像以前那样与爸妈倾吐衷肠,而是以固定的模板回答敷衍了事。一次,我正在为毕业论文而头疼,刚回到家就瘫在床上,妈妈对我说:“起来吃饭啦!我做了你最爱吃的菜。”“哦,我知道了。”我迈着迷离地步伐走向餐桌,虽然我的身体坐在了饭桌上,但是心思早就跑到了毕业论文中去了。大脑的飞速运转使得我吃饭的速度慢的像一个树懒。突然,我脑中闪过一个不错的点子,我说了一句:“我吃饱了!”便准备去继续写我的毕业论文。“哎呀,怎么才吃几口就饱了啊,别走,再吃点。”“我真的饱了,我走了啊。”“不行!在吃点!”我和妈妈这样僵持许久我终于忍不住了,我说:“我都这么大了你能不能不要再管我了!我真饱了”说完,我走进自己的房间,锁上了门。

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睡不着觉,始终在想刚才自己是不是说的太过分了。犹豫了很久,我终于下定决心,去向妈妈道歉。我走出房间,看到饭桌上还留着剩饭,我径直走向妈妈的房间。妈妈一点都没有生气,温和的对我说:“怎么了?宝贝。”我虽然很讨厌这个昵称,但还是当作没听见一样对妈妈说了一句对不起。妈妈欣然接受了我的道歉,我们再一次坐在餐桌上,享受着这来迟的晚餐。

十年对一个人的改变太大了,我不能预测到十年后的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只希望,我和父母地关系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生疏,前半生你陪我长大,后半生我陪你变老。

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作文600字3

当底端的蜗牛慢悠悠地爬上树枝的顶端,欣喜地收获饱满可口的葡萄时,不觉间十个春秋一去不复返。当初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勤奋好学的女孩已蜕变成一位国家高学位的医学教授,戴着七百多度的厚眼镜,投身于伟大的医学事业。

一所所总占地近两公顷的写字楼房,成了各个领域、行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一所是我的医学研究大厦。

我的司机小李开着世界著名的豪车法拉利将我接送到医学研究大厦。我身穿一件白色长衣,白色却不失亮丽的大气高跟鞋,戴着小巧玲珑的医学专用帽,大方地走进去,迎接着一片“陈教授好”“早上好,陈教授”“你今天的发型真漂亮”诸如此类的寒暄。

来到办公室,秘书小丽一本正经地像机关枪射击的速度向我报告:“教授,今年我们接手了脑癌的全面治疗及针对这一疾病所需的药物的开发和研制,今天上午您应该在八点之前赶到西洋公司签署这份合同,商讨这类项目的启动资金和人员调配的运转。”

“十点您就必须在研究大厦同任教十多年的王主任研究脑癌的治疗心得,下午一点提前结束午睡,您必须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了,您的咖啡我现在就去泡。”她转身去帮我泡咖啡。我心里苦笑道,长大就意味着不断的责任,不过“村东头唠叨大婶”的“头痛欲裂念”怎么才过了两天就增长了不少。现在需要定下心来继续忙于事业了。小丽端着咖啡,走进来,递给我,并将实验室的大门缓缓打开,还有什么挑战与困难等着我呢?我径直走进去……

经过一天的无数分钟上上下下的工作和如大海中的水一般多的文件的双重压力,我精疲力尽地倒在背靠椅上。“参加会谈、研究疾病、签署合同……”我喃喃自语,数着千手观音的手指头都数不完的事情。但我猛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小时候天真的我立下当医学家的目标,不顾同学的嘲讽和他人的瞧不起,毅然地走上医学这条未知道路。一手拿着许多荣誉证书,一手救过无数人的生命,像安琪儿一样给予人们幸福的生活和健康的体魄。没什么可抱怨的,我回想着过去,品味着现在,眺望着未来,梦或许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十年后的我,依然会为目标奋斗,永不止息。

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作文600字4

在十年后,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吗?在十年后,你又期待变成怎样?

十年之后,你不再是你;十年之后,曾经依旧是曾经。而十年后的自己,正值年轻,有许许多多的漫长的路还等着你走。你你不再拥有童年,却拥有青春;你不再无忧无虑,却能独享生活。十年后的你,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凭着你自己的能力去养活自己。不再依靠父母,而是自力更生,独自在社会中行走,。当你摔倒时,不再有那双和蔼的手牵着你回家,而是你自己爬起;当你累了时,不再有人将你抱起,而是自己去克服;当你恐惧时,不再有人会想尽千方百计的来安慰你,而是你自己默默承受。父母不可能陪伴你永远,父母只能陪你走过童年,只能看着你长大,只有你自己走完剩下的路。

十年之后,也许会有所作为,也许会一事无成,这并不重要,因为你就是你,做好你自己。人活着就是朝着目标努力,意义无非在于过好生活,做好自己。童年不在属于你,青春却是属于你的。十年之后,希望你能够朝着梦想努力,希望你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青春,对得起曾经的努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梦想负责。

十年之后,期待你能够在每天的早清晨迎接着朝霞开始努力,留下自己的汗水在这一刻,每天迎着夕阳结束这一天,期待着新的一天到来,对梦想对未来的憧憬。拼尽自己的全力才不枉这青春,才不枉来着人间一回不枉曾经留下的汗与泪。

十年之后,谁都预测不到结局,而十年之后,却由你来决定。人生路还长,社会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那样现实,而是残酷的,希望你能照顾好自己,也不要流泪,因为你长大了,你是男子汉就得担起自己的未来。

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作文600字5

“上课!”

“起立!”

“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

还是十年前我读初中时一样的问候,可角色却变了,现在的我已成为一名中学老师了。

我身高1。68m,体重就不必说了吧!高挺的鼻子,俏皮的脸蛋……这就是我。自从踏上讲台,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

每次走进教室,我都有如沐春风之感。这是一间整洁而充满生气的屋子。学习区先进的教学设备、宽大的课桌、舒适的椅子科学地摆放着,图书角绿色的书架上分类陈放着各种书籍,每个角落养着大小不一的盆栽,令人赏心悦目。

课堂上,我总是先让我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二十分钟左右,然后我们一起探讨。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任何想法,我一边引导一边协助,直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温暖的阳光斜射进教室,我笑了,学生也笑了。

下了课,学生围着我,与我交谈。我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让他们把我当作家人和朋友。有某个同学做错了事或心情不好,我就利用空余时间陪他聊聊天,散散心,顺便开导开导。如果碰到不文明、不讲理的同学,我会严厉地教训他。人们都说“慈母多败儿”,这是有道理的。以前我的老师还说“棍棒底下出状元”,这句话也说得没有错。不过我更喜欢采用和善的方式,像朋友一样规劝,因为我坚信他们会明白我的苦心的。

每一次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都会很欣慰,我想和他们融为一体,共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又用我的智慧去开启他们稚嫩的心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会用尽心力去教好他们。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赞美老师的诗句。是啊!我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走到哪儿,就在哪儿教书育人。如果孩子们是花,那我一定是园丁,花儿在园丁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我想我会变得更好,我的学生也会更好,我们的教育更会蒸蒸日上。

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常用语 分解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83-02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从而出现了累赘而粗俗的语言现象,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作了新的要求,其中教学语言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也必须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

一、基本要求

1.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准确明了。

汉字是表意文字,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中多音、混音现象繁多,特别是处于客家方言区的我们,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力求准确通畅地表情达意。

2.掌握一定的发音技巧,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音量应满足受众需要,根据语言内容调整语言节奏,尽量做到高低起伏,快慢适宜。随着教学需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语言分解优化

按照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方式,可以归纳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常用语:导入语、提问语、点评语、讲析语、小结语。现从这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教学语言上实现优化。

1.巧用导入语

富有艺术性的导入语,能够轻松而富有启发性地敲开新课的大门,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讲授课文内容、营造气氛,打好基础。

导入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情境渲染型和知识启迪型。

(1)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是以“导”激“情”。

导入时可通过描摹情境调动学生激情。如在教授《果树园》时,导语的设计,应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学生展现一幅多姿多彩、极其绚丽的晨光图,激起学生对清晨果树园的美好憧憬,从而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学习中。

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增强趣味。如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轶事。听完故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学完这篇课文,他们就更能了解作者的幽默和讽刺的语言特点。

(2)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从而以“导”启“思”。

知识启迪型的导语,可以是设置引起思考的疑问。“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也可以通过温习旧知识引出新内容。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对他们更有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2.精用提问语

提问语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1)提问要有精度。所谓的精度,要求教师敏锐地捕捉到矛盾。利用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就曾引入了这样一个矛盾:“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反应,他们争相从诗中找根据,课堂氛围极为活跃。通过学习他们最后明白了杜甫虽没有直接表态,却在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中表明了自己的感情。

(2)提问要注意角度。如《孔乙己》一文,关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如果教师直问:从文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思想性格?这种问法过于平直,启发性不强,要是换一种问法:文章的哪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唯一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表现他怎样的性格?两种问法目的一样,但后一种问法显然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3)提问要有坡度。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如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样”的提问,由浅入深,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提的问题要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在思考中获得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3.恰用讲析语

讲析语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讲析语要求规范、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讲得生动,带有启发性。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我愿意是急流》

……

生:我想提出一点异议:我认为三四两段是表达诗人对自己爱人的希望,希望爱人对自己关怀体贴。首先我想的是,如果他把自己比喻成废墟、草屋这些趋向于破败的东西,我想肯定没人要他。

学生在解读文本时,遇到了障碍,而这样的障碍,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显然是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的,而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又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进入文本领会诗人思想的学习效率。老师是这样来“解惑”的:

师:很有见解!我认为西方人写诗与我们好像不同,他认为废墟也许是一种悲壮,或者是一种牺牲。就像他把他的爱人比作美丽的夕阳一样,我们中国人是不会把爱人比作夕阳的,“夕阳西下”,谁还会爱她呀?(笑声)所以,他的意象还是有西方人的特点。第四节也是这样的,第四节其实说的是一种“保护”,“破旧的小屋”多少能够挡住一点风雨,所以“火焰”才能够燃烧。那么,三四两节表现的是什么呢?就是作者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自己的爱人,甘愿牺牲。

在这段讲析性语言中,有三层意思:肯定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比较了中西方诗歌意象、美学意蕴的不同,用范例分析了两节诗歌的思想感情。既使学生顿开茅塞,又使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作了互通,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唤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4.活用点评语

点评语是教师在课堂上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活动的信息,并进行迅速、深入地加工,借以推进和调控学生的课中活动的一种语言。课堂点评要求要有针对性,特别是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停滞、定势、中断、旁逸等问题时,教师要迅速判断,即时点评,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阔然前行。

课堂点评,从作用上来看,可以是含蓄的评判、巧妙的引导、准确的校补、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可以运用生动的比喻,精当的对偶,形象的引用,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师: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读这首诗的感受。

生:人生就像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就像灯塔一样为我指引方向,使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师:他告诉我们,磨难是人生必经的一课。好,继续来。

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鼓励自己,不要放弃,要对未来怀有希望,当你成功时,回忆这些困难,你会品味到成功的乐趣。

师:也就是说,艰辛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

生:我们都是养尊处优的一代,生活很幸福,但是,人生总会遇到些困难。这首诗告诉我们,当你感到无助时,坚信阳光总会来临,未来的路很曲折,有悲伤,有欢喜。

师:要知道,你同样有坚强的双肩。

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像给你心上留了一块伤疤,你要继续品味这种痛苦,镇定地想一想,时间会让这个伤疤愈合。

师: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

生:生活欺骗了你,是给了你痛苦的回忆,但不要一蹶不振,有痛苦的回忆,才有充实的人生,我们要大步向前走。

师:诗人海涅有这样几句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将会还给你。明白他的意思吧。

生:明白。

生: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的人生避免不了挫折,我们要勇敢面对,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当我们战胜挫折时,我们看到的将是美丽的彩虹。

师:是啊,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形成的果实吗?

5.妙用小结语

小结语是课文讲完后的结束语或总结性的话,好的结语会发人深省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某些时候,为了把原先备好的内容讲完,往往把45分钟都用尽,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学生在下课前的5分钟学习的效果是较差的。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讲授,学生未必能掌握,此时倒不如将该节课的重点内容给学生强调一下,加深印象,或者提出一两个相关的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持续思考。例如《孔乙己》一文的小结语可以这样:孔乙己的命运既可悲又可怜,这有他性格上的因素(好喝懒做)而更多的还是当时的社会(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在课文的最后“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一话意味深长,请你发挥想象,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会怎样呢?这样的结语,既能使学生再次把握好文章的主题,又可使学生通过想象加深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新课程体现出许多新的理念,其核心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也包括教学语言的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语言仅仅规范、科学是不够的,仅仅停留在不讽刺侮辱学生的层次也是不够的。教无定法,但也不能无法,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精心设计,尽可能让每一句话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凤刚.教学语言艺术遮谈[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1)

2 韦志成.教学语言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上一篇:李清照诗词范文 下一篇: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