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2 08:12:34

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第1篇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②用典多,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这也是教学难点所在。指导要点如下:

1.辨析上、下联的关系,掌握全联的意思。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2.了解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本意。

要着重学习事典。事典又称“用事”,多用于比喻,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语典可略讲,其作用是形容、借代,如“白云遏”形容歌声高亢;“北辰”借代帝所即朝廷。

二、教师领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声调美。

骈体文不用韵,但讲究平仄协调。读前可略讲平仄安排的原则: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而以每拍末字为准。例如: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平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注:双句对中还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可以不讲。

应注意的是:①文中有个别句子不合上述规定,谓之“不以声害意”;②“接”“出”“惜”“托”等字古音是仄声,读时用轻声最好。

教师领读后,可指定几位同学依次接读全文。

三、熟悉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境界美。分两步:

1.导入文章境界,点出境界之美。

利用本文结尾使学生了解士大夫游宴中必赋诗的风,介绍王勃平时为文习惯(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起身后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再叙王勃作序故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阎都督闻报“星分”一联后为什么“沉吟不言”?(警句。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给人以山川秀气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想像。注;翼是巨爵座;轸是乌鸦座,分野在楚)②“落霞”一联为什么使他发出“此真天才’之叹?(奇绝。14字写尽赣江的明丽秋色。注:此联要留到最后赏析)

2.运用比较,感知文章的境界美

这一步要着重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三个环节:

(1)复习旧课。先从游宴诗集的序引出《兰亭集序》,然后概述此文内容(叙游宴、写景、抒情和议论、作序缘由),要求有感情地朗诵有关的语段。

(2)比较本文与《兰亭集序》的异同(内容大体相同而详略不同;本文无议论成分),然后弄清基调,依次朗读以下语段:①叙宴会〔热烈、欢快〕:“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及“爽籁”以下三联。②写景(明朗、开阔):第二段。③抒怀(郁愤、苍凉):“穷睇眄于中天……岂效穷途之哭”。④作序缘由(欣慰):最后两段。

注:作者被逐经历可放“抒怀”一节里作交代。

(3)归纳全篇思路。(可略讲)

四、分段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本文情辞声韵之美。

用说说读读的方式进行而以读为主。说,是为了鉴赏,只能是示例性的,要留有余地,重点是前四段,后两段可略说;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要反复练习。说与读相结合才容易成涌。下面只写出启发和点拨的要点:

第一段:①以“台隍”一联为过渡句划层次。②鉴赏前一层(南昌地形之雄和人物之美),要着重品味“带”“射”“星驰”诸语(可参考杜甫句“春星带草堂”、孔稚圭句“干青云而直上”、鲁迅句“但奔星劲有声”),体会作者居高临下的气概和奇特的想像。③鉴赏后一层(宴会之初),要先理出叙事顺序(主人及贵宾到场;众宾欢聚;赞众宾中之佼佼者),再品味“棨戟遥临”(仪从之盛,威严之象)、“千里逢迎’”(众宾纷至沓来之状)诸语;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状态(可自由发挥)。

第二段:①了解“披绣闼”一联在结构上的作用(推出一层新意,由近及远)并划分层次。②鉴赏前一层(初来滕王阁),先理出描写顺序(总写秋景;赴宴;登阁;阁外近景),说说对滕王阁的总体印象(背山临水,宏伟壮丽),再品味“耸翠”(群峰竞秀)、“流丹”(倒影之美)、“无地”(悬空之感)诸语,最后了解烘托手法(水中有汀渚,陆上有宫殿)。③鉴赏后一层(阁上远眺),先理顺序(远处山水、城中江上、雨后),再品味“盈视”(目不暇接)、“骇瞩”(怵目惊心)、“扑地”(参差十万人家)、“弥津”(多不胜数)诸语。④雨后一节为最精彩之笔,要留到最后分析。⑤体会写景的作用(既表现了滕王阁的临观之美,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段:①体会先写宴会场面的作用(由上文良辰美景而引出赏心乐事,渲染欢乐气氛,以示宴会高潮到来;伏下文“兴尽”一语,为抒写英雄失路之悲作反衬)。②体会过渡语段之妙(“穷睇眄”句引出“天高”二句;“极娱游”句引出“兴尽”二句。由欢转悲)。③先结合作者身世掌握抒情重点(“谁悲失路之人”),再分清对偶中的主宾,着重品味“望长安”“天柱高”“奉宣室”三句的内涵(日近而长安远;不得达于帝所;回京遥遥无期),指出这种低回反复写法的好处(可自由发挥)。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抑郁,亦略见苍凉。悲之一。

第四段:①以“所赖”为界划层次(“知命”承上,“安贫”启下)。②鉴赏前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冯、李二事为宾,贾、梁二事为主;要问学生作者是否真的相信命运,共体会“屈贾谊”一联的内蕴(虽非“彰君之过”,却也表现了愤激之情)。③鉴赏后一层,先归纳本层大意(穷困中不变操守;寄希望于将来;决不佯狂避世),而后抓住“穷”“涸辙”“赊”“已逝”“报国”“穷途”诸语,品味作者此时的处境和心境(虽自励,亦难有作为,愤激又深)。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愤激,更见苍凉。悲之二。

第五段:先以“无路”一联从两个方面概括前两段抒情内容,然后叙今日与宴缘由,称颂主人及众宾;最后一联说志愿作诗,表现了作者的欣慰之情。

第六段:由感慨人生无常说到赋诗作序。

五、赏析雨后景象一节。

分两步:

1.讨论;“落霞”一联是千古名句,但有人说“与”“共”二字多余,此说是否有理?(改后节奏不如原句节奏从容,意境亦不如原句鲜明——上联重在写“落霞”而以“孤骛”为衬,下联重在写“秋水”而以“长天”为衬,一俯一仰,动静交错,相映成趣。)

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

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识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时境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领起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好的导入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伊始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情感和学习热情,而其可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学即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语文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的导入小做分析,将导入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并略举几例,希望给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带来新鲜的能量和启示。

一、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正题

(一)由作家引出作品

【教例】

《岳阳楼记》

师:同学们我们要学习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历来受到人们称颂,范仲淹是北宋前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官至朝廷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当政期间提出过十条政治改良措施,包括限制凭借政治特权当官等,他还主张兴修水利以利民生。他为官清廉,关心国计民生,关注边防戒备。范仲淹大力革新政治,却遭到朝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结果,他的改革计划全部告吹,后来他被贬到外地做地方官。《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时写的。此后,他又被派去杭州等地任职,最后在赴职途中病死。好,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后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篇《岳阳楼记》。

教例是教师在上课时直接介绍本文作者来导入即将学习的作品,这是中学课堂比较常见的导课方式。

(二)由课文内容或描写对象导入

【教例】

《长恨歌》

师: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不管是才子佳人还是英雄美人,都是文学大师们笔下的经典故事。今天要讲的这篇文章中有一位古代的绝世美女与帝王之间的爱情故事。同学们知道是谁和谁吗?

生:杨贵妃和唐明皇。

师:对,杨玉环是唐明皇的宠妃,她以她倾国倾城的容貌和杰出的才艺受到唐明皇的宠幸,可也正因为这样,“从此君王不早朝”。好,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学习这篇白居易的《长恨歌》。

以上教例是从对课文中描写的主要对象的简单介绍入手来导入新课的,这样导课不但可以使课文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即学课文的了解,而且在教师导入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思考对课文产生不同的见解和疑问,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兴趣和疑问继续以下的学习任务,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温故知新,回顾旧有知识

(一)回顾已学过的文体,引入新课

【教例】

《岳阳楼记》

师:“记”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体,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篇关于“记”的文言文,比如说《桃花源记》、《核舟记》、《醉翁亭记》……大家尝试说一说“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略

师:我来总结一下,“记”是一种不定式文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记述……记,是古代一种文体,记述文。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岳阳楼记》。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同一文体的相关文章,这样不仅对以往知识有所复习,同时击破文体这一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回顾本文已教授部分

这种导入通常是同一课文的第二课时以后才会被使用,例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熟悉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具体体会一下文章的深层内涵……”。

这种导入简单直接,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复习巩固,但导入过于简单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影音传情,营造教学氛围

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并喜欢,在音频、图片、视频所带动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被吸引到教师引导的教学情境中。例如:在讲授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就可引入一段视频文件――余光中本人朗诵作品《乡愁》。

四、诗文达意,创设教学情境

【教例】

《滕王阁序》

师:在讲授今天的课文前我要先为大家背一首诗,从诗歌的内容上大家就能猜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了: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生:是《滕王阁序》。

师:对,刚才我背诵的就是王勃写在《滕王阁序》结尾的诗《滕王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待学习后就能更深地体会这首七言律诗的意境。

在上面的教例中,由王勃的《滕王阁》导入课文《滕王阁序》,又如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由诗人的另一首《康桥再见吧》的诗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对诗歌的鉴赏情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五、联系实际,自然引带新课内容

【教案】

《药》

师:最近天气多变,我发现班里好多同学都感冒了。老师知道有好多小偏方治感冒,对于好多身体上的不适咱们民间都有许多偏方,可同学们谁听说过人血馒头能治病的啊?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人血馒头的这味独特的――《药》。

上述教例是从生活经验中切入,将学生自然地带动到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里,同时也“投其所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在导语设计中,切勿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这样不但不会为所要讲述的课文服务反而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教师所云。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没有导语直接讲述新课,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导语。以上几种类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只能体现导入设计的绝大部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对课堂的导入设计会有更深层次的发现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郑友霄.旧知到新知的桥梁――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艺术[N].台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2] 王宝大.导入技能结束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滕王阁序》;典故;效果

用典就是在诗文中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滕王阁序》一文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音调铿锵。文章由洪都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三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境遇和身世感慨,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作者运用铺叙手法叙事、写景、抒情,并将三者融为一体。而典故的大量运用,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文词洗练,辞约义丰

骈文由于受语句形式和韵律要求的限制,讲究语言精练,而精练的语言又要能包含丰富的内容,这种精练与丰富的统一,往往体现在典故的运用方面。因为典故本身就具有意旨高远,事理深微,辞句美妙,语言切实的品质,所以借典言事,文词洗练,辞约义丰,并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在《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很好的表现。这篇文章仅有七百一十七个字,却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如此简短的文字,却涵盖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当我们读着这七百余字的短文,这些文化典籍,这些历史人物,就都涌现在我们的胸中;这些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使得文章的思想内容一下子丰富多彩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了解和熟悉这些典故。不难看出,本文因用典而达到了辞约义丰的效果。让我们再来看看具体例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物华天宝”,概述了当地物产的珍奇,语词夸张。如果单有这类空言,显得堆砌词藻,空洞无物。而“龙光射牛斗之墟”,引用一个关于此地的典故来证实,就可见果真是“物华天宝”,从而使“物华天宝”成为了具体可感之事。二句一概括一具体,相互印证,颂扬南昌宝地,言之不虚,令人信服。七字典故,包含一个神话故事。这一神话故事,虽然未必是实际所有之事,但也可见得神奇,这种神奇之事,至少显得此地在文化上的“物华天宝”,何况古人原本比较相信这些神话。总之,这一典故的运用,印证了“物华天宝”的判断,蕴含着神奇美妙的内容,颂扬了洪都故郡的物产,节省了文字,切合了文体的需要。这就是所谓辞约义丰。假若作者不用典故而用列举或举例来说明“物华天宝”,那所用的文字恐怕是“龙光射牛斗之墟”的数倍或者数十倍了,哪有用典这样精练!

2.含蓄委婉

《滕王阁序》一文的典故运用,贵在把握分寸,藏而不露,琵琶半掩,愈见风姿,这就是所谓含蓄委婉。当然文章用典并不是通篇都含蓄委婉,而只是在表达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时才表现得比较含蓄委婉。用典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跟典故本身的品质有关。典故并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浓缩形式,还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特定审美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典故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情感倾向等丰富、复杂的因素;②运用这些典故,就会隐含着它们所具有的历史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用典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可以避免锋芒太露。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连用四典来影射自己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人生感慨,本来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运用了典故,所以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因为关于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历史故事,早已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如李广成了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名词,贾谊成了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名词。③作者运用这些典故来比况自己,就委婉地表达了对“圣君”、“明时”的不满。

3.华丽典雅

《滕王阁序》一文词藻华丽典雅,但不晦涩,而且某些别出心裁的佳句,长期为人传诵。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典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句,但作者在用典时注意了妙手翻新,赋予了新境,经过灵活改造以后,构成了新颖的佳词丽句,增强了文章典雅华美的语言风格。作者抓住了秋水、秋色来写秋景,并把这种景象凝聚到一双对句的下句,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白鹭,红霞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了一幅明丽鲜活的画面。并且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寓于景中,毫不张扬,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文词典雅,是人们千古传诵的佳句。《滕王阁序》一文因受体裁的限制,文字要求对偶,所以用典也不例外。本文的对偶主要有四四句对,如“冯唐易老”与“李广难封”,“东隅已逝”与“桑榆非晚”;六六句对,如“望长安于日下”与“目吴会于云间”,“酌贪泉而觉爽”与“处涸辙以犹欢”;上四六句与下四六句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与“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上句与下句对,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与“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典故的对偶用法,使句式整齐,相互对称,并且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有典雅之美。

参考文献

[1] 祝鼎民・典故知识查检・知识出版社,1992年。

[2] 周红兴・古代诗文名篇选读・作家出版社,1986年。

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第4篇

怎样进行板书呢?教育家韦志成先生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提出了如下十种常见的方式:提纲式、比较式、摘要式、导游式、章回式、列表式、递进式、评述式、画板式、总结式。但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在板书设计方面的创造精神是永远也不能穷尽的,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发现如下三例板书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一一述之。

一、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由博返约,一目了然

直观性是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心理学实验证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总量中的90%是由眼睛获得的。所以运用直观板书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信息的识记率,符合心理学的感知原理。

《滕王阁序》(现入选苏教版高中必修四)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著名骈文,作者于字里行间抒发了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而对此感情的深入体会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对作者所抒发感情的自由畅谈、讨论,用几何曲线来展示作者心态变化的轨迹。由滕王阁宴会盛况渐生感慨,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心绪,兴尽悲来。其后,用典申述不甘沉论的豪情壮志,行文有起伏顿挫之妙,感情大起大落。

最后两段感情仍有变化,但起伏略小。借古写怀,兼叙怀才不遇,又以平稳的语气叙人生际遇,接着写曲终人散之凄凉,最后在礼让中结束。

二、板书是引人入胜的“导学图”,指点学生攀登,登临极顶,获得“一览众山小”的愉悦

孔子认为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是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和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生困难时,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伶官传序》(现入选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选修赏析作品,头绪较繁杂。循虚实相生的规律,对板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在文章主旨意义处设暂时性“空白”。

板书设计突出了如下几点:

其一,书历史年头,明庄宗年龄,设置一定的悬念,有欲擒故纵之效,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能动地去质疑和探索。

其二,学生定向释疑,能快速地于众多的史实中梳理发生在李存勖身上的事件,实现了自读课老师导读的拐棍作用。这样,学生既提高选词用句和语言概括的能力,又提高了赏析文章的水平。

其三,由时到事,由事及理,水到渠成,顺畅自然。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简明清晰。时间长短、盛衰得失对比泾渭分明,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

综而观之,板书做到了化繁为简,有着一种严谨美和开合美。

三、板书是学生听、说、读、写结合的“吸引器”,以朴实美观的布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接受。另外,还有形象,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形象的东西便于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时代在前进,板书设计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然而不管哪种式样的板书设计,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精要明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第5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奇才少年”――王勃。

2. “奇才”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这儿对“奇”字有3种解释:(媒体映示)(1)出人意料的;(2)惊异;(3)杰出的。看看应选哪一种?“奇才”就是杰出的人才。

3. “都督”:“督”字习惯上念轻声“du”,古代的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一位少年竟然得到都督这样的夸赞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

预设一:从“都督的表现”看出王勃是奇才。

(1) (出示: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精彩万代传,如果你能有节奏地读好,就更有意味了。(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谁能用表演的方式来解释“拍案叫绝”的意思?师提问学生:阎都督,你为什么要拍案叫绝?友情提醒:你能注意到这里的两个“!”,那一定能再现当时的情景。

(3) 王勃让都督从生气到很欣赏,靠的是自己的才气。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奇才!真是奇才!”

预设二 :从“构思”过程看出王勃是奇才。

(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大家看看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描写了上述内容。(指名读)

(2) 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江上的秋景真迷人啊, 。)(结合《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想象)

(3) 我感受到了,在你的心中澎湃着一股激情,你真想亲眼见一见这美景,是吧?请你深情地读一读,让我们再好好地欣赏一下。

(4) 烟波浩淼,一碧千里,多么美的景色,怎么看也看不够。轻轻地读,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间,细细地去回味。

(5) 这不正是王勃笔下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吗?

(6) 知道什么是“落霞”与“孤鹜”吗?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落霞”就是“落日的余晖与灿烂的云霞”;“孤鹜”是一只野鸭)不用查字词典,用联系上文的方式就能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7) 此刻,你就是王勃,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找找那独特的美,读读文看看图 ,落日洒下余晖,映得天空五彩缤纷。野鸭披着余晖,缓缓飞翔在那广阔的天空;云霞灿烂无比,飘得轻轻悠悠,那么柔美。

(8) 这样的美是宁静之美、悠闲之美,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美。把这样的感受带入到你的朗读中。

(9) 这样的景致王勃用了七个字就完美呈现了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

(10) 平常的晚霞、一只野鸭、天空、江水,在王勃的眼里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重温!(配乐读)

(11) 就是这14个字把一幅生命力极强、动态的画面写出来了,只有奇才才能做到。 我们忍不住要再次夸赞他――“奇才!真是奇才!”

预设三:从王勃的“胸有成竹”看出他是奇才。

(1) 同学们,这美景让王勃目不转睛地看,情不自禁地构思,大有不吐不快的激情。(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在《补充阅读》中有一个典故,我们快速阅读一下。

(2) 文同画竹之前心中有“竹”,后来用来形容做事前心中已有了十分的把握。一位歌唱家上台之前的“竹”是――(歌);老师走进教室之前的“竹”是――(教案);那么王勃写诗之前的“竹”为何物?(诗句)谁来胸有成竹地读一读?

(3) 是啊,王勃自信但不轻狂,沉着中包含着谦虚,真是一位难得的奇才!

预设四:从“王勃的写作速度”看出王勃是奇才。

(1) 王勃的这篇《腾王阁序》全文九百多字,王勃用了多长时间写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 “文思如泉”――用拆字法来理解词语意思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3)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油然而生?《滕王阁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在短短的时间内,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我们忍不住也来一次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二、 课堂小结

我们现在知道王勃被称为“奇才”是不为过的,王勃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写得文章既快又好。那么,这对于我们同学写作文有哪些启示呢?同学们课后先想一想,文章中还有不少精彩之处,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

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第6篇

一、利用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凭借,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如果离开了教材就失去了存在意义,那么我们要去拓展教学空间,首先就应该去拓展教材的教学空间,尽量让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拓展教材的教学空间呢?

1利用背景资料丰富教材

背景资料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语文学科的背景资料比较丰富,可以包括作者简介、写作目的、时代背景等。在教学时,合理利用背景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将王勃的生平以及描写滕王阁的著名诗篇如文天祥的《题滕王阁》、周弼的《题滕王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滕王阁的美与壮,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所要表现的色彩与情感。再如,上《论语》选读时,语文教师可以将《史记•孔子世家》的有关资料印发给学生,通过研读《孔子世家》对孔子这一人物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

2利用读本

读本中有很多文章是和课本文章相关联的,因此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利用读本上的内容进行拓展,使读本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不既此。”学生读到这个话就会想到――秦伯到底给了晋文公什么样的帮助?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阅读读本中的《重耳之亡》,通过阅读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上的疑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读本,把读本和教材联系起来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拓展教材教学空间时,一定要遵循“实需”、“实际”、“实质”的原则。实需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是既是教学实际需要的,也是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实质是利用的材料有实际用途――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帮助。

二、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

教材是根本,是根据地,但仅仅靠拓展根据地是不够的,还需引入课外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课外资源来拓展语文的教学空间。我们可以将乡土资源、影视歌曲、专业知识引入课堂。

1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

我们都知道一些著名作家在写作时将民俗文化融进自己的作品,如我们在阅读屈原的《楚辞》时,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文化;沈从文的《边城》展现了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则是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为依托的;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体现绍兴文化的。

平时我们在讲解这些课文时,一谈到当地的民俗时,学生的兴趣就十分浓厚,讨论问题时也十分激烈,一改以往课堂沉闷的气氛。所以,语文教师就应该将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地方文化,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将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最佳的方式是从当地比较有名的人物入手,像绍兴的语文教师就可以从鲁迅先生入手,引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如果缺少名家,那我们可以课文为依托,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

比如,教授《边城》时,讲到湘西的百姓端午节闹龙舟、抓鸭子,那么我们这里在端午节要干什么?以此开展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年端午时,要求学生活动前一周分小组去搜集有关端午的历史、习俗、食俗、诗词、歌谣、民间活动。然后花三节课展示,要求学生采用PPT、画板等各种形式,在具体展示时请他们派代表表述他们的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做进一步要求,比如旅游专业可以用导游讲解稿、美术专业的可以用画、幼儿专业的可以用歌舞。教师上课采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关键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本地的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2歌曲等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它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将优秀影视作品引进语文课堂,通过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绚丽多姿的美丽画面、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充分发挥其综合多种信息的功能,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黄云老师在讲《警察与赞美诗》这篇课文之前引入了《怪物史莱克》的一个片段,片段中史莱克有这么一句话:“妖怪就像洋葱一样,洋葱是有层次的,妖怪也是有层次的,和洋葱一样。”黄老师通过这句话引到百度百科中对“洋葱”的介绍,请学生阅读百度百科上的文字概括出洋葱的一个特点:有层次(情节)、辛辣味(语言)、疗效性(主题),接着从这三个特点分析《警察与赞美诗》这颗洋葱的魅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听得认真,发言踊跃,听课教师也都是意犹未尽,都想知道下面的课黄老师怎么上。

分析黄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除了自身优秀的教学素养外,开头一段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影片一放,学生的关注点就一直集中到洋葱上,集中到课堂上。

合理运用影视文化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使语文课成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运用了古典诗词。学生都非常喜欢周杰伦,他的很多歌曲就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其作品《台》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联系起来。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宫锁心玉》的主题曲《见或不见》与同名诗歌《见或不见》放到一起等。

学生喜欢流行歌曲,那我们还可以将歌曲欣赏和诗词鉴赏相结合,通过专题研究体验阅读诗词的快乐,开拓诗歌鉴赏的新角度,感受音乐之美,诗歌之美。

比如开展“挖掘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歌元素”活动,可以组织学生按活动准备、小组研究、成果展示、整合拓展四个阶段进行。活动准备阶段:创设情境(诵读诗词、欣赏歌曲)、组成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小组研究:各组根据计划搜集资料,专题研究(比较欣赏、专题阅读、展示准备);成果展示:展示以及相互评价;整合拓展:资料汇集,课后推广学习。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兴趣浓厚,对诗歌鉴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将专业教学适量地引入课堂教学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中职学生毕业后将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而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对一些非升学的班级应该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这样才能既不失语文教学独立的个性,同时又能使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

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每年都有很多幼儿园来学校招聘教师,在应聘之前学生都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十分茫然,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就业。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是不是可以通过对应聘书的学习,为学生增加应聘技巧,让他们成功地将自己推销出去呢?比如,利用4课时准备“如何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一堂课。第一课时讲述应聘的注意事项,应聘书的写作,课后请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应聘书,这个过程锻炼的是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第二、第三课时教师模拟情景,请学生展示,这个过程锻炼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课时,教师请学生谈他们的应聘书是否符合要求,同时应聘过程中有哪些是特别要注意的。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对应聘书的写作应该比较清楚。应用文写作和专业结合比较简单,实施下来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具体教学时无论你运用什么课外资源,一定要记住瓶子里装的还是语文这杯酒,不要失去语文味。

三、开发校本教材

前面两点主要是依托教材,沟通课内外来拓展教学空间,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极审定制度。在此基础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改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即校本教材。国家、地方教材是由国家或地方行政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制订的教材,具有周期性长、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特点等不足,同时这些教材针对的是全部,具有共性的特点,缺少自己的个性。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们可以自己开发教材。当然,开发校本教材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也进行了一点尝试。

在“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尝试。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设计了以下训练课程:第一部分是演讲能力的培养,分讲故事和演讲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是阶梯式职场应聘教案,有六个主题,认识汉语、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语言礼仪、自我介绍、应聘书写作、求职口才训练。将这些教案合编,编写出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再去充实教学内容,就是一套适合学生的口语教材,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再如,我们还可以编写一套学生练字的教材――《爱上写字,中国书法艺术》。教材中可以包括书法起源及演变、书法的发展历程、书法的类别、书法审美教育、历代书法名家、各种书写技巧六个部分。通过教学,应该可以改变中职学生不会写字、写“狗爬字”的局面,完成爱上写字的教学目标。

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名家典籍里选择适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和欣赏能力的片段进行教学,比如说论语选段、孟子选段、庄子选段等,这些课文都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文言文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传统的文化,以深刻的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人生感悟,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灿烂的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片段赏析以幻灯片的方式播放出来;通过生活化的故事讲解帮助学生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实现文言文有效学习;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不断记忆文言文,理顺文言文的表达顺序,实现文言文背诵记忆的教学目标。

一、以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幻灯片、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实现教案的科技化,幻灯片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响等技术表现文言文所反映的事件、风景、人物,以幻灯片丰富多样的图片影像表现文字的内容。文言文主要的教学难点就是大篇幅的古代文字,虽然很多都已经翻译成了简体字,但是由于阅读方式不同,学生在理解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将文言文、翻译、故事图片等结合起来,学生的就能够简单的理解文章所描写的情景,理解文言文教学。

《赤壁赋》选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通过幻灯片的图片文字组合效果,将赤壁赋的文字进行分段,再配以各个重点画面的图片,以笛声或者箫声为背景音乐,就能够营造成月夜赤壁之下静谧、明朗的美好的画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所描写是天空的景象,通过图片可以再现这样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生活化的故事理解文言文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有很多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经历,《烛之武退秦师》、《指南录后序》、《寡人之于国也》、都是生活化故事的凝结,在这类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分析理解,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整篇文章完成讲解。比如说以评说的方式讲解《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在论说的过程中,首先对郑国和秦国的地理位置进行说明,文中写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如果晋国得到郑国的这块地,那么无疑晋国增加了国土面积,秦国如果想要越过晋国到达这块途径,将显得困难了,那么灭亡郑国对秦国又有什么帮助呢?在列举晋国不受信用的事,晋国的国君当年受恩于秦国,许下承诺给秦国焦、瑕两个地方,但是“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才渡过河晚上就加固城防,以就是为证说明秦国和晋国结盟没有任何的收益,最后打消了秦王的顾虑,秦国撤兵。

评说的方式就类似于生活化的艺术欣赏,学生的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体会烛之武的聪明勇敢、大义凛然爱国情怀,难懂晦涩的文言文就成为讲故事的重要来源,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故事经过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再比如说《陈情表》、《项脊轩志》都是展现亲情的名篇,其中的生活化场景就可以让学生的以自己的生活理解讲解出来,这样学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刻的理解亲情的可贵,教师也实现了自己的文言文教学目的。

三、多样化的诵读方式记忆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中文章分类比较多,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诸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滕王阁序》《秋声赋》《兰亭集序》等几篇文言文,是公认的美文,在高考试卷的诗句类默写题中有一定的分值,而且这些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的押韵、对仗都能够体现古代文言文的典雅,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基本的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然后进行全文的背诵记忆,选择跳读、全读、理解记忆等方式实现背诵记忆。

记忆背诵的文言文多是以写景、抒情等为主,所以是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营造是文言文的主要特色,令人陶醉的意境美是文言文进行诵读时的重要帮助。《赤壁赋》之宁静辽阔朦胧美,《始得西山宴游记》之广阔无涯、浑然一体美,《滕王阁序》之色彩绚丽、远近错落、上下浑成美,这些优美的语言在记忆起来非常容易,押韵对仗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的形成语感,加速背诵和记忆。教师在背诵记忆的指导过程中通过对重点词汇的反复讲解和诵读,形成基本的语感;学生的在休息或者早上完善进行背诵就能够顺利的背下来。注意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可以从重点开始,比如说《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常考的名句,围绕重点进行背诵能够节省很多的时间;教师还可以将文言文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展示,学生多个在朗读的过程中,将文言文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的有效背诵记忆。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在高考出题特点以及文言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不断提升,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敏.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新策略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6)

[2]魏慧.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5(2)

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第8篇

一、展示课的“亮点”

(一)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彰显教学功力

本次活动中,一项重大的改革就是要求选手讲“素课”,即课上不允许使用多媒体,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展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力。面对这一“猝不及防”的规则变化,大多数选手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展示了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一些惯于使用多媒体的教学环节,如导课、作者及背景介绍、课堂训练、拓展延伸等环节,通过语言表述、印发资料和黑板演示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来代替多媒体大屏幕,课堂教学效果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为没有“操作机器”的压力,没有声、画、音、像对思维的干扰,教学中教师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学生也可以心无旁骛地阅读思考,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语文课堂显得更加自然纯朴,更加充实丰满。

(二)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较明显的体现

纵观13节展示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抑或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多数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教师备课的关注点由过去更多地关注自己“如何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注重“学情分析”和“学生活动”设计,教学中教师基本摈弃了 “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代之以 “对话”教学(师生、生生、生本对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已成为多数教师的自觉意识。

2.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的教学经验,以“讲学稿”“导学案”引路,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示课的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展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新面貌。

3.突显语文的“人文性”。选手们都努力通过诵读、分析、鉴赏等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如:教学《滕王阁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分析作者“由嘉会览胜之喜到登高远望而悲,最后又由悲而转为达”的情感变化;教学《陈情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真心、真意、真情”;教学《咬文嚼字》,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等等。语文课本该具有的丰厚的文化、文学教育内涵以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重视,语文课的“语文味儿”也浓厚了。

(三) 诵读教学备受重视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好传统,然而曾几何时,一些教师丢弃了这一好的语文学习方法,以“满堂灌”和“满堂问”挤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对文本读得不熟不顺,感知体悟得不充分,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也会受到影响。本次展示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选手们对诵读的重视,课堂上,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整体读、局部读――“读”占鳌头,形式多样!像《滕王阁序》《陈情表》这类古诗文,选手们更是达成共识:边读边赏,边赏边读,读出气韵,读出意境,读出情感,在诵读中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 教学流程规范有序

文本的理解一般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流程进行。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有利于了解文本全貌;局部细读品味,能更深刻具体地把握文本,多数教师深谙此道,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即“识文体、明中心、理思路、知特色”,再通过品词析句、咀嚼品味等过程进行局部深化,最后再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局把握。教学流程符合认知规律,学生易于把握运用,阅读效果明显。

(五)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新课程更加关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特别强调要摆脱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的死板记忆,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这一新理念,视基础知识教学为“陈旧、落后”,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竞赛课,更是刻意回避语文基础知识。本次展示课虽有一些课“隐去”了知识教学的环节,但大多数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落实 “语文知识”这一重要目标,将知识教学有机融入自己的整体教学设计之中,这一点难能可贵。

(六) 教风严谨、务实

尽管受到展示课形式的限制,执教者很难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学情,但大多数教师能够紧扣教材、单元及课时重点设计教学,教学严谨、规范。

二、教学中的不足与缺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展示课的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都是经过选手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反复“打磨”的,比平时的常态课会“出彩”些,但由于教师在教学思想、文化素养、执教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加之新课程实施不足三年的时间,新课程教学问题较多,所以,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上,很多具体问题也相对集中地表现出来,笔者试列举如下:

(一) 文本解读问题

1.文本解读浅显、片面。

网络技术的先进,信息资讯的发达,使得我们一些教师习惯了依赖教参和网上资料进行备课,缺少了潜心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独立钻研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退化。教师自己走不进文本,就无法引领学生真正“入境”,语文教学追求的“情感交融,智慧共生”的理想境界自然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影响文本解读的高度、深度及厚度。

《滕王阁序》一文的教学,理解作者 “兴尽悲来”的情感变化是把握全文的关键,细读文本,文中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诗句可见。本文既有面对大自然的广阔无穷,感慨人生的短暂、人类渺小的“人类之悲”,也有不遇圣君明主的“人生之悲”,二者综合起来,对作者情感理解才会更深刻、更丰富,而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不依据文本探究问题,而是先入为主照搬现成结论,只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个角度进行解读,文本分析显得单薄、片面。同样,《陈情表》一文,除了体现作者身世悲苦及报养祖母的真挚之情外,还有旧朝老臣巧妙得体的陈情艺术,因此,教学重点应从“陈什么情”及“如何陈情” (即陈情的艺术性)两个角度来确定,而展示课的多数教师只关注前者,在所谓的“感恩教育”层面大做文章;《咬文嚼字》一文,细心梳理文脉可以明确其主旨:逐渐达到艺术完善是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是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是必须下的工夫。而统率全文的则是“思想感情”这个核心和关键因素。明乎此,就会避免文本解读的片面与浅显。

2.驾驭文本能力欠缺。

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教课文的层面上,把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课文中有什么知识就讲解什么知识,教学实施过程基本是诠释与印证某种预设结论的过程,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发掘文本的独特教学价值的眼力,缺乏 “教为不教”的高远追求。

3.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缺失。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而我们的一些教师首先是自身缺乏这样的能力,其次是课堂上不给学生充分阅读感悟文本的时间,不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以预设的答案来泯灭学生的智慧火花。应该说,所听的十几节课,很少感受到“教师、学生、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碰撞,很少看到因“生成”而产生的课堂精彩,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学目标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教学的关键。倘若教学目标方面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展示课中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的“非语文化”倾向。

如前文所述,《陈情表》一文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大都关注到了文中蕴含的“感恩、孝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一情感目标,而本文体现的“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的陈情艺术”这一特色目标却被多数教师忽略了;前者属于人文性目标,后者属于语文学科的本体性目标,本人认为,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学,学科本体性目标更为重要。

2.教学目标模糊、笼统。

一位教师教学《滕王阁序》,教学目标为:①积累文言知识,并学会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②试着披文入情,从整体上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首先,“目标①”中的“文言知识”和“目标②”中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都是宽泛、笼统的概念;其次,“披文入情”“学会鉴赏”这样的表述没有明确指出通过什么途径、运用怎样的方法。这样虚空、笼统的目标下会有怎样的教学效果呢?可想而知。

3.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致。

有的课教案写的是一套,实际教的是另一套,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两层皮”。某位教师在《陈情表》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研读文本,鉴赏文中的抒情艺术”,但在教学中却没有一点体现,这样的情况不止一例。

4.教学目标贪多求全。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少而精,不可贪多求全。贪多求全就会面面俱到,不深不透。教学《咬文嚼字》,某位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点:①学会一种方法――借梳理课文思路,学会提纲挈领的读书方法;②树立一种意识――借多样化品评鉴赏实例,树立一种咬文嚼字的意识。另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则为四点:①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文艺评论和随笔;②抓住文章的主旨句,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③在朗读对比语言文字中,体味语言文字的微妙;④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谨严精神的同时,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阅读 文本 多重对话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现实世界进行艺术加工后的产物,是作者带有强烈情感的认知。由于时代环境,政治思想限制,或为追求艺术性,作者往往将其思想情感隐匿于文字,或借助其他形象进行转化,甚至违背语用原则。因此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穿越语言、时空的限制,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进而重构学生个体经验世界,以及所阅读的文本世界。

对话是在同一视域下进行交流,核心是“对”,不是简单的问答,不是向学生抛出无数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向文本寻求字面答案,而是让学生做为独立思想的个体与文本进行交流,能够向作者提问,以作者身分向自己提问,向文本所述对象提问,通过对话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描述,甚至在向所述对象提问中,得出与作者不同的答案。

与文本对话,不是单一机械与文字对话,而是与文本内部所包含的文本形式、作者、文本内容所呈现的世界进行的多重对话。

第一,与文本形式对话。即与文本中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字词、语法、修辞、文章结构,甚至语气词,标点等进行对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言文字是丰富情感的载体。文章的主题句,文章题材的特点和结构规则,是影响读者阅读理解的重要外部条件,它们能激起读者对己有知识经验的回忆,起到沟通、联系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作用。鲁迅在《秋夜》的开头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于要告诉我们墙外有什么树,而是用这样看似重复、单调、无聊的语言形式来类比一种情感形式,传达一种无聊、寂寞、反复的情绪,用这样艺术化的加工来保证文学作品意蕴的模糊性和丰富性。

而当言不能尽其妙,不可言传时,“言”就转化为其它形象,转化为语气,转化为标点符号。如问号的情绪急切、感叹号的情思奔放、冒号的情味蕴蓄、省略号的情感舒展等。如《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为什么在语气词“呀”后作者用的是句号,而不是感叹号?单独的分析这句话是无法得出结论的,我们需要从文本整体进行分析,了解文本的感情基调,得知作者表达的是一种轻松、俏皮的心情,相比于感叹号,句号的肯定和陈述语气更能体现这种轻松与活泼。与文本形式对话,才能打破文本语言限制,把握语言背后的情感意愿,品味语言形式的巧妙。

第二,与作者对话。知人论事,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以及文化心理和审美感受来影响其作品。与作者对话不能只把作者当做一个毫无生命的符号,停留于生平事迹的简介。将作者抛下神坛,让学生抛开旁观者的态度,去感同身受。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许多情感体验是共同的。作者将自己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描述在文本中,这种生活给予的种种感受无时无刻不在每个人身上发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教师可将文本中情感体验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体验,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无论哪个年级的学生,都不能低估他们的同情心与敏感性,他们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王维诗以独特的“清逸淡远”的风格著称于世,《山居秋暝》便是“辋川诗境”的直接呈现。那么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体会以澄净空灵为感情基调的诗人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白草连天野火烧”(《出塞作》),“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等意境雄浑壮阔之作?简单介绍社会环境下作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报国热情对作品的影响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其中的因果关系。以“境随心转”切入,学生都有生活中受表扬、取得某种成功后自信满满的情感体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在这种情绪中,看到的景物必定是大气开阔,在无意识中,已经将所观对象情绪化。读者与作者隔着遥远的时空,但这种踌躇满志渴望大有一番作为的情感体验,却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教师要唤醒学生记忆仓库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试图深入作者心理,超越时空限制,与之沟通交流。

第三,与文本所创造的世界对话。文学文本所反映的对象与文本所创造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文本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文本所创造的世界是作者对客观世界主观认知用语言描后所呈现的世界。张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棵松树在一般人眼里仅为一棵树,在文学家眼里却是高洁、正直的化身,这是作者暗自其生命化、人格化的结果,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文学文本所反映的对象与文本所创造的世界,就如现实中的滕王阁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清华园的荷塘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荷塘。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对象便是《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又因为作者表达的拘限,以及用以描述认识的世界的载体――语言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多义性,作者意图不能充分被文字传达,文学文本便有了未定点和空白点。现代解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认为,阅读解释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作品原意的把握,更是一种渗透着读者“前理解”的超越于作品原意的创造性理解。

学生与文本所创造的世界的对话,不是认识、附和文本所创造的世界,而是与自己生活经验对应起来,建立内部图式,与文本的所创造的世界建立同形同构的关系,更新、重构己有经验系统,寻找未定点和空白点对文本进行再创造。阅读教学应让学生能够区分感悟这两个世界,并充分触发学生的想像力,探索文本的多义性。

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并非割裂开来,而是交叉进行的。与文本形式、作者、文本所创造世界对话,均为把握作品思想服务。在文学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备课中先抛开教参,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独立解读文本,再依据学生个性及年龄特征,撰写教案。在教学中,不能偏重于对语言符号的肢解割裂,进行就词论词的分析,而是利用自己己有的经验去生成和创新文本的意义,启发学生自觉地与其他读者联系,广泛地参读和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开阔阅读视野和思路。如前所述鲁迅《秋夜》的开头为什么重复写“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感叹号,如果仅从字面,句中去寻求答案,必定是无所收获,这时候需要联系具体上下文语境以及文本情感基调进行分析。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范例,除了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更重要在于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理解力与鉴赏力,能阅读同类作品。

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对一篇新文本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阅读期待非常重要。阅读期待是一个十分积极的阅读心态,它会成为读者深入阅读思考的起,持续阅读的动力,产生创意的源泉。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姚斯,对此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三项经验:通过读者己经熟悉了的文学作品的知识和规律;建立与熟悉作品之间的隐在联系;把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必然要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出相应要求。

第一,重视提问艺术。阅读教学过程不必恪守传统程序,尤其对高年级学生,找到学生的激情点,从中心问题切入,便可全盘展开,如同找到毛衣的源头,轻轻一拉,便可拆至结尾。以系列问题诱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完成与文本形式、作者、文本所创造世界的对话。当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系列,这需要教师进行及时补充讲解。提出的问题应尽可能吸引每一个学生,是从文本生发出的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并且具有探讨性而不是结论性。课文中能生发许多能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的问题,如《鸿门宴》中,刘邦能从鸿门宴中得以逃脱最该感谢谁?《烛之武退秦师》中,为什么烛之武到晚年才被推荐?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二,注重情绪渲染。在进行阅读教学前,教师必定是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将文本作品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对着教参照机械照搬。只有将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共享,才能唤醒学生,感动学生,引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内隐的情感起伏犹如一首变奏曲,回环跌宕,此起彼伏,教师若是将这样内隐的情绪变化外化于讲授过程中,必定能吸引、感染学生,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悟文本思想。

第三,丰富语言表达。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欣赏语言艺术性表达的过程。丰富的语言表达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全面、多角度阐释文本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拓展思维,在丰富的语言表达环境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能得到潜在提升,增强阅读和表达能力。

滕王阁序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

随着高校扩招的规模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的大众化教育。而伴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捉襟见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有所下滑。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证优质的人才培养,就要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而多媒体教学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板书口述授课相比,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被广大高校运用。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两面性,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可能会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稳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1.多媒体教学的特有优势

1.1多媒体教学带来感官效果更直观。

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两个渠道接收信息,也是人类获得信息最多的渠道。多媒体教学就是充分运用图像影音素材,使学生更容易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另外,多媒体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而且在课堂学习上更积极。

例如我在高一讲授《神奇的极光》一文时,便紧扣“神奇”二字做文章。开场时便展现一组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极光图片,学生看到如此神奇的景象无不惊叹,从而好奇心自然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浓厚。探究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便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又如一些学生认为古文相当枯燥、乏味,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外乎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然后分析文章基本的字词句。但是苦涩的文字,学生读不出味道;单纯的分析语法,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一些老师不是朗读好手,课堂上学生往往昏昏欲睡。如果采用多媒体,便能让学生一饱眼福和耳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背诵与理解将不是问题。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我便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审美兴奋,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产生浓厚的兴趣,背诵体会,并积极主动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2多媒体教学能拓展课堂知识的容量,促进思维发散。

多媒体教学能够减少花在板书上的时间,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传递更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探讨,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感性的课程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1]。

1.3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强化感知效果。

某些课程既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又需要学生观察、感受以获得知识,并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素的感知和了解。多媒体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场景。

1.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修改及保存教学内容和素材。

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反馈,对教案素材进行不断的修改和优化。传统纸质教案需要较大的工作量,而多媒体教学的电子教案授课,则利用电脑修订,教师会更轻松。另外,相比纸质素材,电子教案具有携带方便、更容易保存的特点。

2.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现代化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的更新,教学思想、模式及^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先进的教学思维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一线教师要推陈出新,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让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教学形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我播放了小说戏剧情境性片段《宝玉摔玉》,让学生在文本和视频的双向冲击下有效地把握形象。又如教学《声声慢》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知人论诗,我利用CCTV-3关于“李清照诗词朗诵”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精彩的视频、精彩的演绎使学生深受感染,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此外,高中戏剧单元的教学困扰着很多教师,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剧本的大概意思。针对戏剧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对戏剧认识的模糊性,我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给他们播放自己选取的精彩戏剧视频,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一节课后,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进入剧本,而且避免戏剧学习的枯燥。

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互补。

虽然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不断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一线教师长久研究实践而总结出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而摒弃。传统课堂注重教师主导,要求教师展示个人魅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多媒体教学缺失的环节。虽然倡导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应当把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不能完全按部就班,否则会削弱多媒体的应用价值[2]。

我曾听过一名教师教学《春江花月夜》,但发现该教师一开始就展现“春江花月夜”中唯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进行“有像可想”的想象思维能力训练没错,但这种不适时的运用却使学生失去最初的、最美的想象,充满诗意的诗歌没有品出诗意,不能不说是课堂的一大败笔。其实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准则,整合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的问题上。

2.2让多媒体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介。

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容易变成解说员的角色,从以前对课本的照本宣科到现在的多媒体放映员,把多媒体当成主角,师生互动全无,课堂死气沉沉。多媒体教学应该加入更多的师生互动环节,而且教师的教学艺术不能因为多媒体的出现而被摒弃,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2.3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接受情况。

多媒体课件往往具有通用性,但学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准备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感受,用心准备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素材,以学生能够接受的进程开展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接受每一堂课。

例如《外国文学》鉴赏的课堂上,有些经典著作会有多个版本的影视资料,教师不应只看个人喜好,还应与学生探讨商议,在课堂上展示最经典、学生最喜爱的片段,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才高。

2.4培养学生广泛搜集信息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利用各种传播工具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他提到整合的一个基本点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结语

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多媒体教学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整体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稳的大前提下,一线教师一定要发扬为人师表的精神,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优势,并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传递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晓春,厉志红.关于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5):161-162.

上一篇:花的学校教案范文 下一篇:登岳阳楼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