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8 18:15:10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第1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第2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无味,不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读一读——悟一悟——演一演——背一背等几个环节来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激情。首先在读的过程中设计自由读、指定读、挑读、分角色读、齐读多种形式,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这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此外在演一演这个环节,让学生采用古代版、现代版、自由创意版三个版本,编排课本剧不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也实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课堂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要求。

教学内容:

《孙权劝学》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故事。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初二学生已初步具备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及方法。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题。

教育学生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并加以改正。

重点、难点:

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并掌握“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通过反复朗读揣摩并领会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故事启发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运用等。

学习方法:

采用读——悟——演——背的学习模式。

教具:

多媒体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吗?三国指的是哪三国?(学生回答)

当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却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此环节由故事导入,一方面引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先有所了解,同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指定学生简介作者及《资治通鉴》然后课件出示

1、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此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并识记文学常识,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听一听:注意读音与停顿

听课文录音

(四)、读一读:1、挑读

分别说说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的性格。挑选你最喜欢的一个?并把有关语句读出来。(多媒体出示:)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公元200年其兄孙策遇害,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公元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21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年大破蜀军。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

孙权:对自己的部下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耐心规劝。

吕蒙,生于公元一七八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东吴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特任命他为东城长。鲁肃辞而不受命。周瑜任居剿(安徽桐城)长,公元200年,鲁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公元210年,鲁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市)。公元217年,鲁病逝。

鲁肃: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爱才、敬才。

2、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孙权:

1、“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五)译一译:(多媒体出示)

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可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六)、悟一悟:(多媒体出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言之有理即可)

(七)、演一演:多媒体出示

古代版:按原文内容表演,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

现代版: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展示本文的现代意义。

自由创意版:可进行合理的想象,本版本可有多种创意。

(八)、背一背:根据所示图片背诵

(九)、说一说:多媒体出示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例如: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芬奇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约翰森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高尔基

2、联系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你是如何看待读书的?今后打算如何去做?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得到哪些启示例: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十)、查一查

1、上网或查资料搜集有关名人喜欢读书的故事,举办一次名人读书的故事会。

2、以“开卷是否有益”为辩题,组织一次辩论会,请上网或查阅有关资料,为辩论做准备。

(十一)、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视频《刮目相看》的故事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十二)、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会有不断进步,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就让我们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吧!学习是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

(十三)、板书设计

把板书设计为大树,主要是人的成才和树的成长一样,不但需要阳光、雨露,更主要的是自己的主观努力。树的主干部分为吕蒙“就”学,是为突出主观努力的重要;枝节部分为孙权“劝”学、鲁肃“论”学,是为突出外部环境的作用,和别人对自己价值的认可;根基部分为“学”主要是体现“学”的重要。此板书不但把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体现了出来,而且很好的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

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

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

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

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

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马骏)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

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

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

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

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

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动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一,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第5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

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

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第6篇

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学生厌学,老师怕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调动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热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这在公开课上显得较为突出。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高屋建瓴;既要推陈,又要出新,如何解决这对矛盾?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可就在前一段时间我组到从江三中进行教研交流,在我们组十二五课题立项后,我们实施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题重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也不断的在教文言文而寻找新的思路,在不断摩课,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其中一条出路:努力上出文本价值,体现文言文的内在文化气息,文本的音韵美、言辞美、情感美才不失文言文的本色。

二、案例描述

以下是我在从江县三中试教时的案例实录“孙权劝学”。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

生:看过。

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待歌曲结束时我问道:“正如歌中所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淘尽英雄,多少英雄已淹埋在历史的尘埃中,那么在这些诸多英雄中有一位声名显赫、令许多诸候闻风丧胆、过五关斩六将的大人物是谁呢?

生:是关羽。

师:很好,你们真棒!那么就是这么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最后却败在了谁的手下呢?你们知道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PPT出示孙权和吕蒙的画面)这两个人是谁呢?

生:关羽和吕蒙。

师:看来我们很多同学对这个人物不是很了解,《三国演义》可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呀!下来之后请同学们仔细再去读读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左边这位就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等一幕幕史诗剧的英雄主角――武圣关羽,右边这位大家所不就悉的叫吕蒙,最后武圣关羽竟然是败在了一个不断自我修炼的平凡人――吕蒙的手下,然而吕蒙的成功并不是“夺取荆州袭杀关羽”的作战成功,而在于他自我修炼自我提升的成功。这一幕还告诉我们,多伟大的天才,也敌不过后天不断修炼的平凡人。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本《孙权劝学》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使得吕蒙如此长进,居然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

(二)学习文言文读准字音是基础

师:PPT出示本文的生字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些不到位的可以由教师更正。

生:齐读课文。

师:对于学生在齐读过程中出现的错音,老师在范读中更正。

(三)学习文言文读懂文意是关键

师:PPT出示“孙权劝学”全文,以四人为小组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资料书和课文中的注解试译课文,发现困疑难请小组长记录下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试译课文,勾画难点。

师:组织学生把每一个小组的难点解决,对于重点,难点句子可做提示,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博士、往事、治经、当涂等。

生:再译课文。

师:抽一个小组的学生朗读课文。我们已经梳理了课文内容,但还达不到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的目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请同学们仍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1.PPT出示文中提到了几个人?分别做了什么事?

生: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劝吕蒙学习,鲁肃赞吕蒙并与之结友

师:(板书:孙权――吕蒙 ―― 鲁肃)孙权劝吕蒙学习,鲁肃赞吕蒙并与之结友。

问题2.PPT出示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结果怎样?

生:学有所成可用文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一句话来说明。

问题3.PPT出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此话最早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生:吕蒙。

师:(板书:吕蒙)

(四)了解《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短小精悍,告诉我们一个似乎人人知道却又经常被人们遗忘的道理,其实在《资治通鉴》里面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如(PPT出示学生熟知的小故事“完璧归赵”),这些小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作者司马光编纂本书的目的。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第7篇

学生分析:实习所在班级为初一3班。由于是村镇中学,学生基本来自农村,所以无论视野、知识层面,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很简单狭窄。与小学相比,在语文这个科目上,整体难度加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大大增多。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对此仍然不适应,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觉性较低,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生语文基础素养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仍然存在,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不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缺乏自己的见解。但令人欣慰的一点是,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学生不怯堂、不抵触,积极质疑、踊跃发言。课后背书情况良好,在老师的建议下积极主动的背诵所有文言文篇目,不懂就问,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语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在原语文老师黄华忠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努力按照语文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教学三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争取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劲头更足、热情更高、成绩更好。

二、主要任务

1、了解学生语文整体成绩、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2、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结合自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育工作。

三、日常教学

1、听课、备课、写详案,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2、批改学生作业、读书笔记、作文及随堂听写、小测试,并及时仔细评讲。

3、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并抽背,针对掌握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找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情况,结合课外读书活动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激励其写读后感。

四、具体安排

第一周

1、向原语文老师黄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2、结合班主任实习工作尽快认识学生。

3、听课并仔细做好听课记录,创造性模仿学习。

第二周

1、提前备好讲授篇目教案并请黄老师指导,及时作出修缮。

2、请学校领导听课,讲授第五课《伤仲永》。

3、结合指导老师对上课效果的点评,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四周

1、提前备好第二单元课文的教案,讲授第二单元所有课文。

2、根据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授课效果。

3、结合班主任工作,陆续找学生聊天,了解学习情况和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评价。

4、结合主题班会,学习第二单元综合性练习。

第五周

1、自我总结整个单元上完后的教学经验教训,听各个年级不同语文老师的课,集思广益,化为己用。

2、准备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六周

1、讲授《孙权劝学》,语文组各听课老师给与评价。

2、填表、总结。

完成情况及效果分析: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第8篇

一、基本情况:

学生分析:实习所在班级为初一3班。由于是村镇中学。所以无论视野、知识层面,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很简单狭窄。与小学相比,语文这个科目上,整体难度加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大大增多。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对此仍然不适应,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觉性较低,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生语文基础素养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仍然存在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不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缺乏自己的见解。但令人欣慰的一点是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学生不怯堂、不抵触,积极质疑、踊跃发言。课后背书情况良好,老师的建议下积极主动的背诵所有文言文篇目,不懂就问,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语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针对以上的情况,原语文老师黄华忠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努力按照语文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教学三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争取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劲头更足、热情更高、成绩更好。

二、主要任务

1解学生语文整体成绩、语文素养。

2深入班级了解学生。

3结合自身。

三、日常教学

1听课、备课、写详案。

2批改学生作业、读书笔记、作文及随堂听写、小测试。

3检查学生课堂笔记。针对掌握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找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激励其写读后感。

四、具体安排

第一周

1向原语文老师黄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2结合班主任实习工作尽快认识学生。

3听课并仔细做好听课记录。

第二周

1提前备好讲授篇目教案并请黄老师指导。

2请学校领导听课。

3结合指导老师对上课效果的点评。

第三、四周

1提前备好第二单元课文的教案。

2根据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反馈。

3结合班主任工作。解学习情况和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评价。

4结合主题班会。

第五周

1自我总结整个单元上完后的教学经验教训。集思广益,化为己用。

2准备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六周

1讲授《孙权劝学》语文组各听课老师给与评价。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第9篇

1、学生分析:实习所在班级为初一3班。由于是村镇中学,学生基本来自农村,所以无论视野、知识层面,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很简单狭窄。与小学相比,在语文这个科目上,整体难度加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大大增多。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对此仍然不适应,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觉性较低,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生语文基础素养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仍然存在,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不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缺乏自己的见解。但令人欣慰的一点是,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学生不怯堂、不抵触,积极质疑、踊跃发言。课后背书情况良好,在老师的建议下积极主动的背诵所有文言文篇目,不懂就问,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语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在原语文老师黄华忠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努力按照语文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教学三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争取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劲头更足、热情更高、成绩更好。

二、主要任务

1、了解学生语文整体成绩、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2、 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结合自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育工作。

三、日常教学

1、听课、备课、写详案,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2、批改学生作业、读书笔记、作文及随堂听写、小测试,并及时仔细评讲。

3、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并抽背,针对掌握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找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情况,结合课外读书活动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激励其写读后感。

四、具体安排

第一周

1、向原语文老师黄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2、结合班主任实习工作尽快认识学生。

3、听课并仔细做好听课记录,创造性模仿学习。

第二周

1、提前备好讲授篇目教案并请黄老师指导,及时作出修缮。

2、请学校领导听课,讲授第五课《伤仲永》。

3、结合指导老师对上课效果的点评,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四周

1、提前备好第二单元课文的教案,讲授第二单元所有课文。

2、根据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授课效果。

3、结合班主任工作,陆续找学生聊天,了解学习情况和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评价。

4、结合主题班会,学习第二单元综合性练习。

第五周

1、自我总结整个单元上完后的教学经验教训,听各个年级不同语文老师的课,集思广益,化为己用。

2、准备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六周

1、讲授《孙权劝学》,语文组各听课老师给与评价。

2、填表、总结。

完成情况及效果分析: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第10篇

通过对“友善用脑”相关理论的学习,我转变了一些观念,并掌握了一些加速学习的新方法。于是,我把这些理念与方法在《孙权劝学》的教学中进行了运用,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其中一条出路:努力上出文本价值,体现文言文的文化气息。

【案例描述】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有这么一部书,历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明太祖朱元璋每天早晨都要研读,清圣祖康熙对它极其迷恋,我们敬爱的也曾经将其反复读了17遍,直至书面残破,仍爱不释手。这部书就是《资治通鉴》,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请一位学生读。

(2)其他学生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顺。有些不到位的可以由教师最终明确。

(3)学生试读。(PPT出示去掉了标点的课文,可以请学生试着挑战)

(4)全班齐读。

2.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3.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学习小组内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4.请学生看课件显示的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述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分析之前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解释这些句子,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孰若、治经、博士、涉猎、往事等,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分析之前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解释这些句子,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及、过、见事,体会两人对话时的语气。

6.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语气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吴下阿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PPT出示《三国志》中关于吕蒙的两则材料,进行对比)

材料一(教师读)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蒙年十五六,窃(私自)随当击贼(去打仗)……母恚(fèn愤怒)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他日与蒙会,又蚩(嘲笑)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

问:从这里我们看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有勇无谋)

材料二(全班读)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问:这里的吕蒙又是个怎样的人?(有勇有谋)

2.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并将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与学过的《伤仲永》做比较。(PPT出示中央台主持人敬一丹的一句话:只要你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进一步了解《资治通鉴》:《孙权劝学》短小精悍,告诉我们一个似乎人人知道却又经常被人们遗忘的道理,其实在《资治通鉴》里面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如(PPT出示学生熟知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作者司马光编纂本书的目的。PPT出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让学生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六、总 结

上一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下一篇:四个太阳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