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火烧”张昭

时间:2022-06-23 05:37:12

公孙渊向孙权称臣投降,孙权决定派大臣张弥、许晏率领一万人马以及大批珍宝物资渡海去辽东封赏公孙渊。张昭得知后上书劝谏道:“公孙渊背叛魏国投降,远来求援,不是本意。即使他现在愿意投降,如果到时候改变主意,打算在魏国那里表白自己。必定会把两位使者扣下,这样不就让我们被天下人取笑吗?”

孙权不听张昭的意见,与他反复辩驳,而张昭的口气越来越严厉和不客气,孙权实在难以忍受,终于手按着刀愤怒地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可能会杀死张昭。

张昭对自己的话没有被采纳十分气愤,便称病不朝。后来公孙渊果然背盟,杀了张弥、许晏。孙权多次向张昭表示歉意,请他出来,张昭坚持不出。孙权把张昭门外面塞的土去掉,呼喊张昭出来,张昭以病重为由还是不出来。

孙权急了,就烧他的门,逼他出来,张昭反而把窗户关得紧紧的。孙权无奈,又派人灭火,在门口守了很长时间,直到张昭的儿子一起把张昭扶出来。孙权用车把他送进宫里,在张昭面前深刻地责备自己。张昭没有办法,只得照常上朝。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在我看来,这君臣二人都有一点赌气的样子。老小老小,人老了有时行为像小孩。不过这里孙权的行为是很难得的。张昭的赌气却是过分了,要是别的君主就不一定有这个耐心。后人评论说,张昭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臣子应有的态度。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有什么要怨恨的呢?现在孙权后悔以前的错误而要求张昭原谅,他改变意见,屈己从人,没有继续错下去,这是他善于补过的好处。而张昭不是帮助孙权改正错误,使他以后避免过失,而是由于不用自己的建议而忿忿不平,归罪于君主,关门闭户违抗命令,坐着等待焚烧,这不是太荒谬了吗?这个评论是有道理的。

其实这时孙权在政治上早就不依靠张昭了,张昭多年来一直处于半休养状态。他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什么实际政治意图,而毋宁说是一种人情味的体现,有点像讲孝心的儿子对老得固执的父亲的忍让。

按通常情况说,像张昭这样的行为属于大不敬,是有罪的。孙权不仅没有定他的罪,还再三再四地请他出来,赔礼谢过,这种态度远远超过一国之君对待臣下的常规,也许孙权是记起了他十八岁刚继位时,张昭扶他上马,对他的辅佐之功。当时全靠张昭为他控制局面,稳定人心。所以他不但不忍心计较张昭的态度,还一定要亲自向这个老臣认错,让他满意。

张昭为中原名士,避难江东,被孙策重用。孙策看重的是他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曾把他比之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孙策临终时托张昭辅佐孙权。张昭本是孙权手下第一个重臣。孙权对他也十分敬重,以师傅之礼相待。但从张昭后来的表现看,他确实不堪政治上的大任。

从政治决策上说,他缺乏远见和卓识。在是否送人质的问题上,他和大臣商议了半天也拿不出个主意采。最后还是孙权自己拿定了主意,召来周瑜在母亲面前作了决定。

赤壁大战前,在是否抗曹的问题上,他是力主投降的。

张昭的特长不在于从政,而在做学问。他从小博览群书,很早就有才名,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

总之,从政并非张昭所长,是偶然的机遇使他登上政治舞台的。经过事实的检验,他确实不适于担当像丞相这样重要的职务。所以在讨论丞相人选时,孙权两次都拒绝了众臣的意见,没有任用张昭。孙权的决定是对的。

有评论者说,张昭接受遗命辅佐孙权,卓有功勋,忠诚正直,行动不为自己;却因为态度严厉而被孙权敬而远之,因为性情高傲而被孙权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既不让他当宰相,又不让他当太子太傅。最后让他闲着在家,养老而已。由此说明孙权比不上孙策。

这段议论恐怕是不确切的。孙策起事时,借助的是张昭在士人中的名声,主要还不是他从政的才能。那时事务简单,没有丞相这样的职位。到孙权接管江东政权,张昭扮演的角色,还跟以前一样。只是后来在各种重大事件面前,张昭的作为屡有不当的地方。孙权才没有让他担任重要职务,包括丞相在内。即使孙策再世,碰到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会有类似的处理。

不过张昭在从政方面并非一无所长。还是在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的时候,魏国使者邢贞来到吴国。他自恃是上国天使,入吴王府大门竟然不下车。张昭向前对他呵斥道:“没有礼就谈不上什么敬重,没有法就谈不上什么实行。你竟敢妄自尊大,难道以为我江南弱小,拿不出一把小刀来杀死敌人吗?”邢贞赶忙下车。

由于张昭性情刚硬,常常倚老卖老,当众与孙权抗争,“辞气壮厉,义形于色”,使孙权下不了台,一段时间孙权没有要他上朝。后来蜀国有使者来,当朝夸耀蜀国的功德,吴国群臣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出来与他抗议争辩的。于是孙权感叹道:“如果张公在这里,这人即使不屈服也会感到垂头丧气。哪里还能自我夸耀呢?”第二天他就派人慰问张昭,并亲自请张昭入朝。张昭要离开坐席行礼,被孙权跪立着止住了。张昭坐定后,抬起头对孙权说:“当年太后、桓王(指孙策)不以老臣托付陛下,而以陛下托付老臣,是想让我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我死后有可称述的。然而我思虑浅短,违逆您的旨意,自以为从此以后要长久地沉沦下去,直到老死,没想到还能再蒙您的引见,得为陛下效劳。臣下是一心奉事国家,希望有益于陛下,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志向,为了窃取荣华富贵而取悦于人,这不是臣下我所能够做到的。”孙权再三向他赔礼道歉。

其实在我看来,以张昭的性格和脾气,作为一个外交官应该还是可以的,在敌国面前严词厉色,一定可以不辱使命。只可惜他此时年纪已经大了,不宜再出使外国。

孙权即皇帝位后,张昭由于年老多病,交还了官位和所统领的军队。但孙权仍然拜他为辅吴将军,改封娄侯,食邑万户,虽无实权,地位和待遇仍然很高,辅吴将军的职位仅次于三公。这是对他过去所作贡献的一种报答。孙权这样一种处置方法,也是富有人情味的。

(摘自《文史天地》)

上一篇:惊“天”之骗 下一篇:不要将对手逼到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