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茶语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20:56:58

说茶语文教案

说茶语文教案范文第1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3、能自己独立、小组合作进行有个性地学习并解决共性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几天,老师成立了一间清风茶韵有限公司。(课件演示)它下设三间分公司,第一家公司是清风茶叶专卖店,第二家是清风茶具博物馆,第三家是清风茶韵超市。由于本公司刚刚成立,急需人手。这堂课我就到咱们班来招聘一些人才,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来我公司工作?

要到我公司工作,要具备一些有关茶的知识,才能胜任。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说茶》。那就请同学打开书,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茶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充分地读书活动,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茶的知识,再和同学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1、2段

1、创设情境

首先我要招聘清风茶叶推销员,要想当一名茶叶推销员,你们说说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

2、自由研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看看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读懂“饮茶的好处真多”这句话?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两个过渡句A。饮茶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B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

从哪些此中可以看出它们是过渡句?第一个句子中,哪个分句总结上文,哪个分句启示下文?第二个句子去掉“还”算不算过渡句?

2、合作研读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自由地选择一个内容,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列提纲、朗读、演、说)看看作者如何把这三方面的好处写具体的。

(2)交流点拨。

第三自然段,收集有代表性的提纲,点评,并有“既又”句式说说实用价值。

第四自然段,读或者演。

课件出示句子,品茶的说话,别急于喝。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飘逸;最后细细尝味,回味甘甜。这样细细品尝,乐趣无穷。

生上台演示。师生共同抓重点词句。。

先观茶姿,——美

再闻茶香——结合理解飘逸(与花香比较)茶叶融合了大地的芬芳,山川的灵秀,雨露的润泽。

最后尝味,味道怎样——甘甜同时播放茶韵的音乐。

师生共同品茶,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茶的世界。杯茶在手,不仅可以闻香品味,更可以悠游在茶中的无限空间,神游茶乡,心旷神怡地享受茶的独特意境。同学们,这时候,你最想说什么?

以读代品,把这一段美美地再度一遍。

第五自然段,就是用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长句子,我觉得挺难的谁来帮帮我?出示长句子,当年,总理曾经5次到杭州西湖龙井产地梅家坞,与国际友人一边饮茶,一边亲切交谈。(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4实践招聘

刚才大家都学得挺棒的。那谁愿意到我公司应聘推销员?有创新精神的优先。其他同学担任考官。

(二)研读课文第3段

1、创设情境。

我的茶具博物馆就要开业了。真急死人了。我还缺几个导游,接下来我有招聘几个讲解员,愿意来应聘?先请同学们自由地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茶具的?再根据博物馆(课件演示),来应聘讲解员。

2、自由研读

3、实践招聘。

四、总结全文,自选拓展。

谢谢同学们加入到我公司。现在,我隆重宣布,我的公司现在开始营业。首先,我邀请各位同学到清风茶韵作业超市去选购2到3道题目,随着轻松的音乐,去把它完成。

五、作业

设计自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教案设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乐学的语文实践氛围。整篇文章的教学把握学生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以情境激趣,紧紧围绕招聘营业员,讲解员,然后逛超市,为学生兴趣昂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教案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科的融合,并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张扬个性。作业的设计丰富多彩,有填空、造句,还有写、画、查阅等,为学生创造地学提供一个空间,将课文内容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作业超市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业设计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

一、布置作业

1、填空

品茶的时候,先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细细品尝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因而茶具就成了一件值得观赏品。

这本书非常有趣,因而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因而____________

3、用所学的总分段式写一组茶具造型。

4、设计一组茶具。

5、用第一人称介绍饮茶的好处。

6、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茶的传说、功能与效用等知识,请到http://网站中去做客。

板书

茶叶的种类很多。

说茶饮茶的好处真多。实用价值精神享受增进友谊

说茶语文教案范文第2篇

1.剥笋派

这种流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教学的精雕细刻和用词造句之精妙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字、词教学入手,然后一层层剥进去。大致可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然后进行组词、辨析,进行造句练习;通过对词语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思考与分析。这样的教学,其长处在于让学生细细咀嚼,从中积累词汇,懂得用法,打下扎实的语言训练基本功。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高润华就是剥笋派的代表人物。

2.得得派

这种流派的特点是教学重训练,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是“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文训练”的教学体系设计思想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一课有一得”的能力训练。

这派代表人物是上海市华东师大附级语文教师陆维椿。

他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建立了初中语文教学一百零八个训练点,实行了“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每个单元完成一个训练点的教学,每个训练点选二、三篇文章作课文,从中取例指导学生训练。“一得”是指教学的共同要求而言,至于学生自己领会所得,越多越好。他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从中三次取例为三个不同训练点服务。第一次是用文中记叙百草园的部分作为精学课文,训练学生“细致地观察环境的一角,体味观察的情趣,抓住感受到景物的特征,掌握组织叙述层次和描写特征的词句,记叙环境的一角”;第二次是用文中记叙的三味书屋的部分,作为略学课文,训练用综合印象片断提炼典型作记叙,补充训练“记叙一个场面中的不同情绪反映,具体观察(或回忆)一个学习场面,有重点地写师生活动的情景”;第三次是用文中记叙雪地捕鸟的段落,作为记叙人物动作的自学作业。这种教学风格长处在于“注重实际应用,讲究实效,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强一些,把课教得实惠一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使教学效率高一些”。(陆维椿《教学重训练,一课有六得》,见《现代语文论坛》)

3.情感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重视语言因素的同时,比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因素,提倡以情动人。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语文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探索课堂教学最佳效益。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是其最具代表的人物。比如她在设计《茶花赋》导言教案中写道;“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向往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著称于世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一切,心中就会激荡起挚爱祖国的感情,可是要我们动笔写诗,又难以下笔。有的同学就问,祖国这么大,怎么写,怎么表达啊,话问得有道理。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多少画家挥笔描绘她。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而且写出新意呢?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在这方面可给我们很大启发。”(《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案选》第31页)

这种教学的长处就在于教者十分重视情感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审美活动的作用,把语文教学巧妙地同教育结合起来,进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4.设疑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比较强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索。这些教师认为有疑、无疑,即是教学始末。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使整个教学处于师生的共同解疑之中。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便是上海光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他在教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时,“当学生熟悉内容后,我就引导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通过一条狗来展开情节呢?时间为什么安排在中午?地点为什么设置在广场上?使学生沉浸在矛盾之中。一旦矛盾展开,思路豁然开朗,不但获得了知识,开发了智力,而且得到了一种享受。”(《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54页)

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一改过去被动的局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谋篇、布局,自己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经过相互启发讨论,求得对问题的比较一致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上海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语文教师徐振维是设疑派的行家里手。转.畅想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代表人物是北京八十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他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出发制定了从教材、教法、考试和课外活动四方面进行改革的方案,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他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宁老师管它叫“浓缩教学内容”。他追求教法的“精”和“巧”。他注重从教学的整个特点过程上加以改革,从引起、控制、调整的各个阶段上去实现“精”与“巧”。他注重从教学的整个特点过程上加以改革,从引起、控制、调整的各个阶段上去实现“精”与“巧”。他大胆进行“比较单元教学”,例如《一面》和《背影》两课,当教师安排学生通读两课之后,谈谈它们的异同时,学生便能指出:这两课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抓住了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写了人物的一个侧面。不同的是《一面》的三次肖像描写是由远望到近视,再到注视,这是步步深人的写法;《背影》则是在中间具体描绘背影形象,前后几次提及背景,这是前后烘托的写法。另外他注重发展求异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通讯·宁鸿彬:全面改革语文教学的探索》)

6.规格派

这一派的特点是教学有固定的模式。每一步都有一定的“规格”。

代表人物要首推上海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他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三主”教学观问世十多年来,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三主”教学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练习、复读”教学模式中。他的“自读”规格是自读六步法;认读、辨读、审题、回答、质疑、评析。在钱老师看来,所谓“规格化”就是把这个“流程”用若干明确的步骤规定下来,每一步怎样走都有一定的规格,从而使学生在严而有“格”,“格”而不死的训练中逐步摸索出阅读的门径。我觉得这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治本”之法(《语文学习·钱梦龙:自读初探——关于自读训练的对话》)。被吕淑湘先生赞为“年青的教育家”的辽宁省盘山县三中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实验了“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也有固定的基本式。魏老师的改革坚持了教学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他将语文知识结构化,以知识为先导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7.大语文派

这派的特点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并全方位地与之结合,开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

这派的代表人物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和他的弟子张国生。张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打开社会生活这个学语文的源头活水,建立一种具有三个层次的语文教学体系:强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开辟第三课堂,促使语文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的主要主张。”(《语文教学通讯·张国生:语文教学的第三课堂》).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打破长期以来局限在“狭小的笼”内小课堂的局面,开拓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这样使语文学习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开放型的、全方位的语文教学系统。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流派不止笔者所列举的七种,还有一些,不想赘述。

尽管多种流派竞相标新立异,风格调然不同,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1)改革者都具有现代教育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

(2)试图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封闭教学式向开放教学,从单纯重知识传授过渡到侧重于能力培养、智力的开发;

(3)不囿于方法论的探索,而大多体现教学整体改革、教育思想的改革;

(4)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的突出运用语言基本功训练;有的侧重于陶冶学生感情,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的致力于学生思维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的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同流派,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形成,日臻完善的,它是在整个教育改革活动下诞生而发展的。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或者正在达到日趋成熟阶段,积累了一些比较宝贵的经验。众家崛起,竞相争鸣,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充满生机的表现。

说茶语文教案范文第3篇

一、选好文本研读的点――读进去

这里的“点”是指文本研读的突破口,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思想、感情、精神的契合点,这就好比武林高手们的“命门”,它是文本的灵魂和作者生命的动力。找到了文本研读的突破口就是找到了走进文本的通道,以此为切人点读进去,就能像庖丁解牛那样逐层深入,游刃有余,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选取以下几种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1 标点切入法。抓住文中的关键字句通过添加标点符号切入文本内容的方法。如:教读《明天不封阳台》一文,一开始就在黑板上文题板书的后面写下了“。”、“?”、“……”三组标点符号,接着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独立思考,积极联想,体会它们的妙用。通过对这三组标点符号的启发,激发学生进一步搞清文章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走进了文本。

2 作家作品切入法。在执教《春酒》时,笔者是这样切入的: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连续剧吧,周迅主演的《橘子红了》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它原作者是谁?琦君的作品语语动人,字字珠玑。每篇每字都是从心中流出,而不是勉强运用文字技巧编织而成。台湾文艺界对她的散文评论说:“她的作品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发的村里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春酒》就是集中体现她的艺术风格的作品之一。作者描述的是醇香醉人的春酒,是暖融融的乡情,是温柔贤淑的母亲。可是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呢?通过这一声情并茂的介绍,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了琦君那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笔致婉约,散发着迷人气息的醉人的春酒里,达到了“课未始,人已醉”的效果。

3 破题切入法。就是通过读题、解题切入文本正题。比如:在执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两遍后,提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学生纷纷发表了看法: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是什么?哪些是生物入侵者?……正当学生兴致颇酣时我顺势提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他有什么高明之处?”就这样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了文本研读之中。

4 内容切入法。就是抓住文本中意义最深刻、表现力最强、最能揭示文本主题的语段,以此来把学生迅速带入文本,直奔主题。比如,在执教《囚绿记》时,我是这样切入的:有位作家曾经说过:“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同学们,当你听了这段优美而又抒情的文字后,请你说说,这位作家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喜爱、钟爱……)然而,就是这位如此爱“绿”的作家,却硬生生地把“绿”囚了起来。那么这位作家是谁呢?(陆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这种内容切入法很自然地达到纲举目张、振领毛顺的效果。

二、连好文本研读的线――读深入

如今大部分语文教师受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喜欢采用“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精读课文”、“语言赏析”等等教学环节。这些环节之间往往彼此缺少整合,联系不紧。对于重点句段往往采用“抽取式”研读,而非重点句段则“一带而过”或“不带而过”,常常造成文本解读的前后割裂,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形成。所以我觉得应当注重文本前后的联系,并且将这些相互关联的点连接成一条明晰的文章研读思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每个教学环节连成一条行云流水线,以便逐层深入地研读文本。

我执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开始是这样写的:“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后来又指出:“实际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鉴于此,我就把前后两句话联系起来,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同学说:“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救人至上,心中只有应救人员,确实把自己忘了。”还有同学说:“哈尔威船长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掉自己。”笔者通过整合文本前后的信息设计了这一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再如,《紫藤萝瀑布》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把这两点联系起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两者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通过两点一线的前后联系,就能让作者的文路、情路,学生的探求,教师的引领达到和谐的统一和升华。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选择文本的解读思路,并以此作为研读文本的线索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三、铺好文本研读的面――读出来

文本研读的关键是展开有效的对话读出精彩的生成,也就是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跟作者对话,直至读出共鸣、震动、启发,读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读书如泡茶,一遍遍、一次次,每一次都能泡出不同的味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若要使这一“对话”趋向和谐,读出精彩来,搭建好对话的平台,铺设好文本研读的面就显得非常重要。

文本研读中的对话,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借助语言直接进行的显性对话,也包括学生与作者、编者之间通过阅读、体验和感悟进行的隐性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核心指向,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让学生个体对文本有深刻的准确的感知感悟。我们语文教师应当目中有人,走下精神的神坛,学会尊重学生,用自己的学识和专业素养,有机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以便建构意义、提升精神与心灵。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进行精当适度的点拨和激励,善于捕捉充满灵性的创造性火花。努力搭建文本研读的平台,将自己对课堂的控制、占据化成一种期待,期待学生在和谐的对话中有更多精彩的生成。

我教《柳叶儿》时,就非常注意铺设学生与教师和谐交流对话的平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解读和欣赏,而是为着指导学生研读文本服务的,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将自己的阅读行为有效地转化为课堂中的导读设计,让学生读出我们所期待的精彩:

师:下面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默读课文,回答两个问题:①在文中找出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语句;②这篇叙事散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

师:为了同学们更准确地理解课文,老师通过幻影片简单地介绍一下那个严重的饥荒的岁月。

1960年前后,全国大面积受灾,中国科学院1989年发表的国情报告这样说:“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万人,成为本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师:(10分钟后)许多同学都能运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现在两个问题肯定都有答案了,谁来先说说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语句。

生1:我认为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语句是第2小节中的“苦中略带些涩”。

师:你找得很准,作者正是由“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展开了回忆,那么描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请同学上黑板把它写下来。

生2:(板书)爬高、抢摘、品尝。

师:归纳得很精练,字也写得认真,在这三件事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苦涩”的滋味?

生3:课文第10小节中“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从这一环境描写中我读出了“苦涩”的滋味。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3:如果没有抢摘柳叶儿这个背景,我们会感到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涩”的滋味就会涌上我的心头。

师:说得多好啊!我相信许多同学都会有同感的。还有别的地方吗?

生4:课文第11小节中“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4:最后一句比喻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天真的想象,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随时都会想到“吃”,字里行间充满了“苦涩”的滋味。

“少年也识愁之味”。这一次包含着教师的细致与思考,闪烁着学生的智慧与创新的精彩纷呈的对话,源于文本研读中对话平台的铺设,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平等对话的时间与空间;源于师生长期认真研读文本以及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树忠《让语文教案闪耀出思维亮色》,《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04期。

说茶语文教案范文第4篇

冰雪寒冻天 怎挡一片赤忱心

纯净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广袤的草原、怒放的野花、宁静的湖泊、清澈的河流,这是四川甘孜塔公草原的自然环境。而每到冬季,强劲的寒风裹挟着冰冷的雨雪而至,冰霜将浅草地裹得坚硬滑溜,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格外小心,这样的寒冷干燥,强风劲雪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无法承受的。没有学校,没有商店,没有娱乐,塔公乡的藏民们以放牧为生,过着近乎与社会脱节的生活,孩子们不会讲普通话,更没有上过学。1998年。一位名叫多吉扎西的活佛创办了西康福利学校,他是四川省十届人大代表、省佛协副会长、甘孜州政协副主席。截至2011年,由多吉扎西筹资兴办的这所学校共招收了甘孜州13个县的143名孤儿和特困生,包括藏汉彝羌4个民族。

12年前,当胡忠从报纸上了解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儿们急缺老师的消息后,利用假期到西康福利学校参观。当他看到一百多名孤儿期盼却又无助的眼神,毅然辞去了石室联中的教职,去到了海拔4000米的甘孜州塔公草原任教。三年后,谢晓君辞去公职,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也来此任教。胡忠夫妇“驻扎”西康福利学校后,为那里的孩子设立了两步目标:第一步,让孩子在校园里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与关爱,成为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第二步,通过知识文化的熏染、品行习惯的培养,逐渐使孩子成为人格独立、思想健康、文明知礼、感恩社会、立志图报的生活强者。编制生活小组、用节庆日来烘托家庭的气氛等注重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让孩子们逐渐喜欢上了学习,也变得既讲文明又讲礼貌,既有理想又有文化。

2000年胡忠初到塔公支教,不懂藏语,作为生活老师与孩子们相处磨合。高原上的孩子平常自由惯了,不喜欢受束缚,他就搬到孩子们的寝室里,跟他们一起生活,敦促孩子们的要穿好衣服、叠好被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有些孩子比较叛逆,半夜偷偷翻墙逃跑了,胡忠与其他老师知道后连夜赶到附近的镇子上开始寻找,他说“不能让孩子们在流浪了,一定要让他们接受教育”。在西康福利学校,143个孤儿们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在已经毕业的43名学生中,97%都考上了大学,10多名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帮助那些跟他们一样的孩子。“江巴汪青是第一个从福利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第一位大学毕业后回到这里支教的孩子。”胡忠骄傲地说,四年前,江巴汪青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四年后的今天,江巴汪青回到学校成为一名老师,“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回来,这里将变得越来越好。”

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谢晓君主动前往,当起了600名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保姆。支教初期,学校环境不好,几间板房和帐篷就是他们的教室和宿舍。“板房漏风,有时候早上起来,一半的被子上都是雪。”谢晓君说,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12年过去了,43岁的胡忠头上有了白发,谢晓君的额头爬上了细纹,而他们却依然扎根在雪域高原。如今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00名,校舍也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米的现代化楼房。

丈夫设“计” 妻子千里来支教

“西康福利学校”是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早在1997年学校创办之前,胡忠就了解到塔公极其匮乏教育资源的情况,“当时就有了想到塔公当一名志愿者的念头。”

胡忠与谢晓君在石室联中相识相知,尽管新婚时两人就同立下“希望这个家对其他人有所帮助”的志愿,但胡忠很清楚离开谢晓君到塔公意味着什么。担心谢晓君不同意,2000年女儿出生后不久,胡忠刻意安排了一次“十一”家庭旅行,目的地就是塔公。那几天,一名8个月大的畸形孤儿被人抛弃在福利学校门口,刚为女儿断奶的谢晓君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孤儿好不心疼,当即默默地为孤儿喂奶。旅行结束,两口子在回成都的车上久久沉默,车就快驶出白雪皑皑的折多山,胡忠红着眼圈冲谢晓君说:“我想来。”似乎已在预料中,谢晓君一把抓住丈夫的手:“你来吧,我支持你。”没几天,胡忠辞去化学教师一职,告别妻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以志愿者身份到西康福利学校当了名数学老师。临别那天,谢晓君一路流着泪把丈夫送到康定折多山口,丈夫对她说,“只要你需要我,我就回来。”

“和他比,我其实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谢晓君家住九里堤,胡忠离开后,她常常在晚上十一二点长途话费便宜的时候,跑到附近公用电话亭给丈夫打去电话。每一次,她都想对丈夫说“回来吧”,可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她知道,那里的孩子们更需要他。三年之中所有的假期,谢晓君都会朝塔公跑,跟福利学校的孤儿们接触越来越多,被孩子们的单纯善良所动容,看着孩子们纯净的眼神,谢晓君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

2003年,谢晓君带着才3岁的小女儿,来到西康福利学校支教。

最美的“格拉”

清晨群山还沉睡在雾里,第一缕阳光照向美丽的塔公草原,小镇渐渐苏醒炊烟袅袅升起,酥油茶香气四溢,牛群渐行渐远。6:30,早自习的课铃刚响过,谢晓君就站在了教室里。三年级一班和特殊班相邻,70多个孩子都是她的学生。“格拉!格拉!(藏语:老师好)”娃娃们走过她身边,都轻声地问候。当山坡下早起的牧民打开牦牛圈的栅栏,“木雅祖庆”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已被大风带出好远了。

2006年8月1日,作为康定县第一座寄宿制学校,为贫困失学娃娃而创建的“木雅祖庆”诞生在这山凹里。塔公草原地广人稀,像城里孩子每天上下学是根本不可能的,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木雅祖庆”是一个家,娃娃们的吃喝拉撒睡,老师们都得照料着,他们是家长,更像保姆。

学校的老师里,谢晓君是最特殊的。1991年她从家乡大竹考入四川音乐学院,1995年毕业后分到成都石室联中任音乐老师。2003年她突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来到塔公“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当起了孤儿们的老师。2006年,谢晓君又主动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2007年2月,谢晓君将工作关系调至康定县教育局,成为“木雅祖庆”的一名公办教师。从成都到塔公,谢晓君不知多少次被人问起:为什么放弃成都的一切到雪山来?“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的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我是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

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这里没有孩子来适应你,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没有职称、没有排名、没有补课费……福利学校找不到任何的功利。谢晓君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城市里的物质、人事,很多复杂的事情就像蚕茧一样束缚着你,而塔公完全不同,在这里心灵可以被释放。”

“木雅祖庆”实行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她的角色位置又必须变化。谢晓君托母亲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案自学,把小学语文课程学了好几遍。在确认自己可以登上讲台时,谢晓君才发现困难还远不止这一个。牧民的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汉语,年龄差异也很大。37个超龄的孩子被编成 “特殊班”,和三年级一班的40多个娃娃一起成了谢晓君的学生。学生们听不懂自己说的话,谢晓君就用手比划,教会了拼音,汉字词语成了又一个障碍。谢晓君想尽一切办法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组词造句,草原、雪山、牦牛、帐篷、酥油……接着是反复诵读记忆。特殊班的娃娃们本到了上初高中的年龄,3年内就得学完6年小学课程,所以课堂上,谢晓君必须得不停说话制造“语境”。4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特殊的学生足足学完了2本教材,谢晓君一周的课时也达到了36节。令她欣慰的是,连特殊班的孩子现在也能背诵唐诗了,“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在城市里我其实很懒惰,连饭都不会做。到了这里我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这样一个剥离苦难孕育新生的过程,谢晓君和62为位老师用爱和信念教育保护着这群孩子。

亲生女儿 不能叫“妈妈”

胡忠夫妇说,除了家中的老人,他们最愧疚的就是女儿胡文吉。胡文吉3岁跟母亲到塔公,6岁时,作为这所寄宿制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小文吉一个人来到这里上一年级。“冬天洗衣服,手被冻得又红又肿。”胡文吉说,那半年,她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哭。如今,12岁的她是木雅祖庆初一一班的学生。虽然和妈妈同在一所学校,但胡文吉却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她跟同学们同吃同住,不能擅自到办公室找妈妈,只能叫妈妈为谢老师。“班上有同学是孤儿,如果我叫妈妈,他们听到就会很伤心。”就这样,只有在放假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胡文吉才能叫上一声“妈妈”。

曲桑拉是胡文吉的藏族名字,学校里的孩子都知道曲桑拉是谢老师的孩子,但在大家眼里,胡文吉没有一点与自己不同。“我可以给她换干净衣裳,可以让她跟我住在一起,但不能让她这样特殊。”同学里有双亲尽失的孤儿,谢晓君担心女儿嘴里的话会不经意刺伤其他孩子敏感的心。

一次课堂上,谢晓君教大家念“堡”字时,顺口就组出“汉堡包”的词来,其他孩子一片茫然,胡文吉小声埋怨着妈妈:“老师,你不该组这个词的。”女儿的话让讲台上谢晓君的心猛的一颤,“自己的女儿,怎么能不心疼呢。”每次带着女儿回成都过年,谢晓君的父母一看到消瘦的外孙女和她长满冻疮的小手,必定会给谢晓君好一顿骂。

小孩子的天性都是一样的,胡文吉也不例外。“想回成都,成都好玩。这边有点苦,太冷了。”妈妈就在身边,胡文吉的声音低得像蚊子飞过。多饶干目的严寒让大人们都吃不太消,更别说一个从大城市里来的小孩子了。“最爱爸爸妈妈,他们在哪儿我就住哪儿。”除了这个问题胡文吉能肯定答复,其他关于最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的问题,都只能得到小姑娘“随便”两个字的回答。每次春节从成都回学校,她都会给同学们带许多礼物,书本、铅笔、糖果,应有尽有。“我们教育她,自己的不重要,要帮助别人才快乐。”女儿的很多举动让谢晓君很欣慰,只要和妈妈住在一起,小文吉一定会早早上床给妈妈暖被窝。回到成都家里,她会主动帮奶奶和外公外婆做家务。“是这里的环境和别的藏族孩子影响着她,我们觉得将她带到这里来是对的,学习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12年,似乎就在一眨眼间过去了,如今的胡忠已双鬓斑白,脸上也早已有了高原红,但他仍对生命未来的岁月充满憧憬。对胡忠夫妇而言,去高原的理由十分简单,就为了把那群孩子教出来,这种想法一直没变。十多年的支教生涯,也让胡忠夫妇感悟到了“责任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

历程评述:

上一篇:会计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