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2:44:10

水利信息化论文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5、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评价及治理数学模型技术,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库,为水土流失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该系统与实时水保监测系统的集成将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指导水保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6、水利综合会商系统。水利综合会商系统集中展示上述各种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关于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等数据,为水利部门主管领导提供集成的会商环境,便于会商人员迅速地作出科学决策,下达会商命令,以预防或尽量减少未来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

总之,“数字水利”是未来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方向。只有在各种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水利行业特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水利”工程,才能更好更快地使水利事业服务于社会;“数字水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行业进行紧密配合,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数字水利”是一个开发动态的概念,也就是说“数字水利”必然要运用随时出现的相关新技术,这样才能确保“数字水利”工程的技术先进性。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水利;决策支持系统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中国水利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今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的“数字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一、水利信息化发展分析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5、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评价及治理数学模型技术,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库,为水土流失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该系统与实时水保监测系统的集成将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指导水保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6、水利综合会商系统。水利综合会商系统集中展示上述各种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关于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等数据,为水利部门主管领导提供集成的会商环境,便于会商人员迅速地作出科学决策,下达会商命令,以预防或尽量减少未来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水利实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水利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水利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在信息化的作用下改善信息采集到服务的运行方式,使得所有信息处理的过程均具备智能、自动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利运行的效率。我国将现代水利信息化作为目前的重点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水利系统的运行现状,在保障水利信息化安全建设的基础上,落实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预警、调度、速报等功能。我国在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提出了相关的目标,要求水利部门监督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化实现100%的覆盖率。我国地势辽阔,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必须要平衡我国各个区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以此来实现均衡发展。近几年,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水利建设中各个信息化的系统基本投入运行,但是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大,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期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建设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趋向于缓慢,先要处理好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才能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步,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价值。

2.现代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

根据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分析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到位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并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建设期间面临多项因素的干扰,虽然信息化体系建设不断发展,但是基础设施始终跟不上体系发展的速度,表现出严重的落后缺陷。基础设施不到位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水利部门已经建成了信息服务网并投入运行,但是后期运营中受到服务器的阻碍,下属单位的服务网连接困难,通信质量差,进而影响了这些水利部门的信息传输,导致信息服务网的建设局限在区域级别,不能实现全地域覆盖。

2.2建设人才不专业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才不专业也是一项较为突出的问题,很多地区由于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得水利信息化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集中利用。水利信息化建设包括诸多技术方面的支持,需要专业的人才处理,如果人才缺乏专业性,即会在系统服务和技术操作上出现失误,增加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度。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确实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普及,阻碍水利行业的发展。

2.3缺乏信息化业务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力度不够,导致建设速度缓慢,无法达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预设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底,投运信息系统共计863套,其中省级水利单位占到87%以上的比重,这863套信息系统仅包括政务、管理、公式信息等内容,严重缺乏信息化的业务,2011年中旬,我国水利信息系统增加了6%,并未呈现出过大的增加幅度,信息化业务水平仍旧偏低,不能完全实现网络化办理。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已经表现出业务缺失的情况,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

3.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合理分配工农业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我国水利事业应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与积极的支持态度,并且也在积极协助完善基础设施。国家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结合水利信息建设基础设施的实际状态,制定财务方案,适当增加投入资金的规模,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主要的资金来源。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制定拨款计划,协调各个相关部门,保障基础设施的投资标准,积极筹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或者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实行政策性支持,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充足的优惠条件。

3.2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方面,应该采取有针对的培训方式,目的是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满足水利行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人才资源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持,必须保障人才能力,才能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水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应重点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出规范性的培训方案,可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要求建设人员选择新型的建设技术,以此来强化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基础,除此以外,水利部门还可组建相应的人才队伍,通过培训、学习的方法在人才队伍内灌输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知识内容,促使部门内部具备骨干人员,辅助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可以提升建设人才的技术能力,也可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人员主动参与培训或学习,强化水利部门内的人才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后备资源。

3.3拓宽信息化业务

现代水利的信息化发展,必须拓宽信息化业务,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水利信息化业务需要结合水利事业所处的环境,按照环境的需求设计信息化业务,实际在拓宽信息化业务时,还要加强建设管理,确保信息化业务与水利建设的相符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模块,不能只体现在表面,还要深入水利信息化的内部,一方面拓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常用的业务,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新型的业务模块,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多元化建设。业务信息化的模块比较多,需要3S技术、电子技术等多项技术支持,主要是落实信息化业务的应用,倡导水利信息系统多元化建设的理念,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业务的应用效率。

4.结束语

为保障现代水利信息化的稳定建设,必须要结合各地区水利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处理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稳步推进我国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1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

现代高科技的卫星定位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精度高、速度快,可以提供准确的三维坐标,拥有全球连续覆盖性能,可全天候地进行作业并且操作简单,成为当前时代获取空间数据的重要途径。被广泛地运用在水情测报,水土的保持监测及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中。GPS卫星定位是由控制段、空间段及用户段三个方面组成的系统,相比之下比其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精确度更高。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能够精准地对灾情发生地点进行定位,其辅助的通信技术能将灾情现场与指挥中心进行联机。

2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1972年开始得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广泛应用,并发展成为了当今现代化科技中必不可少的测量手段。目前被广泛地运用在室内工业测量、大范围陆地测量、采集海洋信息和全球环境变化监测等方面。其勘察范围较大,信息获取快,信息综合能力强,并且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广泛的使用。中国的水利工程行业中,部分地区也逐渐地采购遥感技术和影像接受设备,用来进行影像数据的收集,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准确灾情或险情发生的具置,分析受灾的情况、面积及影响等。在分析流域水土保持以及河流的污染情况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地理的空间数据,利用地理的模型分析方式,适当地提供更多尺度的动态信息及空间。其区域空间的分析能力、多要素综合分析能力及动态预测的能力,让地理信息系统成为水利信息管理及分析的重要工具。地理信息系统包含空间数据的输入、存储、管理和数据处理、分析、输出等多个子系统,在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管理和防汛抗旱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水利部门建立了全国1:25万的水利电子地图,向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和少数直属单位进行发放,以将有利数据提供给有关部门,进行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实现了数据的共享,降低了数据生产的重复率,为空间上信息的共享造就了基础。建立起长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等地区水域的水下地形结构图,创造了有关部分对水文的预报、河道、河床及湖泊的演变的分析基础,给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管理、表达及应用创造了新的平台。

4信息自动采集技术的应用

自动采集信息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扩展了人类感觉、感官上的感知域、分辨率和灵敏度,包括了传感技术、测量技术的识别及遥感遥测技术等等。当前,全国各地省级以上的水利部门都已建立了各个类型的信息收集点两万多个,主要包括有雨情、水情、水质、地下水、水保、供水和排水等方面,在对生态、风情、海潮等各个要素方面的监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5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水利工程的通信和网络,就像水利信息化里的高速公路,有利地保障着水利信息高效、可靠的传输。将地理较为分散、信息量较大、种类较多等水利工程方面的信息连接在一起,确保数据、语音及图像等信息能够进行高效和安全的传输交换。此外,水利工程方面还运用了很多其他高科技信息技术,如信息的存储和管理技术,工程软件技术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对策

1重视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加强

注重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加强及管理,是将信息化技术有效利用在水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相关管理部门应跟椐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的需要,制定出水利工程信息化长久发展的目标和战略。重视建设信息化系统,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保养,定期的对已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维护保养,以延长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效率。

2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

完善信息化管理的体系,是保证正常发展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重要途径。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需加强完善其信息化管理的制度,组建信息探测系统,利用其信息监测对水利工程施工造成影响的气候、水文等各种因素进行仔细勘探。在降水量较大的时节施工时,要做好防洪的准备,避免发生洪涝灾害,让水利工程相关的各部门加强重视信息化管理的意识,明确各自施工的责任,充分发挥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能,以确保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各司其职,有效地推动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发展。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组建完善的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监督体制,确保水利工程维护体制中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让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降低在施工运行中发生不必要的故障,促进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保障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功能得到最有效的实施。

3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维护体制

对水利工程实行信息化的管理,就需要有相应完善的管理系统实施管理。而完善的管理系统又需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实时对管理系统进行维护保养,如果系统得不到有效的维护,那么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就会导致部分功能、模块无法正常的发挥其存在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需求,严重的可能会使设备及软件出现故障,致使系统瘫痪无法使用,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对信息化管理的障碍,使得信息化管理建设不能很好的向前发展。此外,对于一些已经上架的系统,多部分还处于尝试运行的阶段,所以必须尽力完善其系统的各个功能,以确保水利工程能顺利的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证已经做过的工作,不会受到系统问题的影响,使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真正的发挥出来,提高水利工程的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要想水利工程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把握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研究和把握住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增加建设水利信息化的基础研究,仔细分析和研究新型信息技术给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和作用,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提出适合水利信息系统管理建设方案,以确保水利信息化的先进性,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稳定发展。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1水利信息化建设呼唤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

水利信息化中的各类建设项目,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其中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是研究课题,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又具有“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很容易被当成“科研项目”按照传统的项目攻关、鉴定、报奖的老套路去运作,项目完成评奖之后,其运行维护和升级换代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则无人问津,从而导致建设单位陷入困难境地。另一方面,按照传统方式运作的“科研项目”在攻关和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常常被束之高搁,不能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市场的需要,这种尴尬局面我们大家都并不陌生。

众所周知,在IT业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这些高科技领域中,硬件、系统、软件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具有较大范围的技术复用性。而类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果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必然造成大量的重复科研和重复开发,规范化和网络信息的兼容性将更为突出,这对于水利信息化大系统来说,很难达到系统整体最优。也有专家认为,信息化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过程”。从行业系统来说,的确应该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由许多单个“项目”或子系统构成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仍然局限在“项目”的层次上,“过程”的概念太大,暂且回避。

实际上,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既是“科研项目”,又是“建设项目”。我们如果按照后者去思考,就有可能走出“科研项目”的管理“误区”,实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完成汪恕诚部长“以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的既定任务。为了不至于使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陷入传统“科研项目”的老套路,我们需要的是“科研项目”管理思想的再创造,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2开发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软件产品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水利信息化不论是“项目”还是“过程”,都必然涉及到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的开发,实践告诉我们,开发这些系统或产品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1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应用软件产品需要探索新路

水利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涉及面宽,专业众多。水利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项目的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就连一些用于常规勘测设计的专业性应用软件,也让许多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颇感头疼。我们知道,专业性应用软件,一方面是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失败率高,不懂专业技术的程序高手是写不出象样的专业应用程序的,而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玩不转计算机的工程技术专家仍然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专业应用软件的用户群有限,并不象操作系统、字典软件、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等通用软件,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很快收回开发投资。因此,聪明的软件企业很少有胆量投入此类软件的开发,许多目前用于生产的专业应用软件,基本上是专业技术人员自行开发,自编自用,很少能形成规模化的商品软件。这些软件的系统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用户界面等等方面都很难达到商品软件的水平。

不理解专业技术的计算机高手或软件公司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条路很难走通,这一点不会有更多的异议。另一条路是专业技术人员与计算机程序员相结合来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许多人接受的但却并不一定是很成功的结合。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实例经验,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结合用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语言文化习惯思维都各不相同的跨国婚姻,在某些情况下是成功的,但失败的也决不在少数。

工程技术人员知道(但计算机程序员并不知道),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一定的“揉性”,例如在结构稳定性计算中,边界条件、计算参数、物理模型、数学概化、设计原则、计算理论、规则标准、工程经验、分析方法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或柔韧性,甚至对某些重大技术问题的把握还很可能因人而异,这就让程序员很难理解。而计算机语言则是“刚性”的,在程序编写中错一个字符,计算机就会拒不执行!当然,优秀的程序员有办法解决此类问题,但关键仍然是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对象能够透彻理解。

的确如此,虽然开发此类专业应用软件具有很高的工程科研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但却没有专业化的软件队伍系统地推出公认的拳头软件产品,这就是专业应用软件的尴尬。弥补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探索新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2实践证实并不理想的开发专业软件产品的解决方案

国内一家颇具名气的勘察软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与笔者交流时,提出了一个“三结合”的解决方案: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个计算机程序高手,一个专业与计算机之间的协调人员(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翻译”),以这样的三人结合形式的开发小组或开发团队来完成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可以弥补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结合缺陷。想法很好,也有新意,但效果如何?笔者却不敢恭维。

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日本专家咨询中国大型水电工程的专题技术研讨会,会上的日文翻译员对于常规应酬性内容的翻译没有任何困难,但一涉及到专业技术性问题就很难翻译出双方都较为满意的效果,中日技术人员之间只好改用互相都较为憋足的英语对话,或者干脆互相在黑板上写繁体汉字来表达专业概念。这里我们不可能要求一般翻译人员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专家级水平,然而达不到专家级水平又无法理解专家们的技术和学术思想,当然就不可能用不同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翻译的尴尬。如果翻译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了专家级水平,这时翻译本身就是专家或专家本身就是翻译。

因此,这里的“三结合”的关键是“翻译”,一旦“翻译”的素质可以达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很高的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计算机程序员就有可能被“翻译”所替代,这样的“翻译”就是我们梦寂以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实际上在各行各业都有,用于生产中的各类专业应用软件,很多就是此类人才开发的,只是这些人才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团队气候,更难以达到专业化商品化系统化规模化的水准。

2.3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为开发专业软件产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听起来有些别扭,因为许多企业都是以产品为主,国内外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也多以自己响亮的拳头产品为立足之本。微软有Windows和Office系列产品,金山有wps、“词霸”和“毒霸”等产品系列;联想则有占足够市场份额的硬件产品系列。这就固定了人们对企业以“产品为主”的习惯概念。

其实,也有完全依赖于“项目”的企业,例如建设施工企业,没有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就不能生存。勘测设计企业也是以“项目”为生存空间的企业。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发明,早已有许多成功实例。熟悉GIS领域的IT业界人士都知道美国的MapInfo公司,她的MapInfo产品系列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遍及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也有MapInfo的用户,北大方正的MapInfo事业部即为与该公司共同组建的MapInfoChina。而MapInfo最初就是几个大学生的毕业课题(也可以说是项目)。类似的学生级别的课题(项目),后来成为“产品”的成功实例,在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中还有许多。

“项目”还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带动高科技市场。著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995年在丹江口召开的工程地质勘察大纲讨论会上,作出了勘察资料全部进入计算机的明确规定,随后的中间技术讨论会、工作检查等环节,均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几年之后,沿线参加该项目的五省市区的勘察队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专业应用软件“产品”。

将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看成是由许多“项目”所组成,这一“项目”思想,可以使我们逃离专业软件产品的尴尬境地。因为在实施众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先前项目的许多科研成果可以用于后续项目,建设中的许多软件产品也具有较大的复用性,同时再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求相结合,就可以归纳、提练、概括和总结出优秀软件产品,再经过深加工,进一步开发出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专业需求的专业软件精品,造就出水利行业真正的专业软件产品供应商,这就是走出科研项目的误区,解决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难题,既完成了项目建设又获得了软件精品的全面解决方案。

3水利信息化建设呼唤专业化的建设队伍

按照“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样也应该遵照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有别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是更为强调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要求的建设队伍,完全有别于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别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具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由通常的IT商家提供全面服务,但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本身对信息化不很懂行,又没有一家中立的评测或咨询机构来为企业信息化诊断把脉,而众多对情况各异的企业并不是很了解的IT商家,声称要为企业信息化作贡献,企业仍然疑虑重重,担心被那些不太正经的IT商家蒙骗。只有对企业特色有充分理解,能为企业提供持续性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企业信息化的速度和质量才可能有保证。

行业信息化的要求远远高于企业信息化,更需要深刻理解行业特色的专业化IT企业担此重任。这样的IT企业,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甚至科研项目,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为建设单位解除了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后顾之忧,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著名IT评论家方兴东年初在《计算机世界》报撰文《信息化规划害死人?》指出,信息化的最核心价值是规划,信息化的重要内涵是市场化。在传统体制和机制下产生的信息化规划,被方先生辛辣地批为“八股文”。显然,闭门造车是肯定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走市场化的道路,呼唤最优秀、最熟悉行业应用的专业IT企业共同竞争,降低风险。

4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化IT企业应运而生

笔者近年来与一些从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IT企业界朋友交流思想,互相有所启发,,也有共识。98大洪水后,水利建设投入巨大,本身就构成了巨大的市场。水利信息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又是一块巨大的高科技市场。一些对市场较为敏感的先知先觉者,早已抢先一步,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化IT企业便应运而生,这正是市场的力量。

协作网的合作伙伴东方世纪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水科技”)就是一家先知先觉的IT企业。金水科技的前身是2000年3月由贵州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出资1000万组建的贵州东方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这家企业的发展和优势,本刊已经作了连续报导,目前公司总部已进驻北京,贵州东方世纪作为公司本部继续在贵州发展。

根据笔者的系统性思考和与公司高层领导的广泛交流,金水科技的优势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技术和人才优势

贵州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贵州省院)是国家建设部发证认可的水利行业的综合甲级院,当然具备承接大型水利勘测设计项目的资质,其工程技术实力是可信的,这是金水科技公司的专业技术支撑。贵州省院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长期重视计算机技术在行业专业中的应用,制定了一整套鼓励和奖励专业软件开发应用的政策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激励和造就了一批玩计算机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正是本文前述的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由于金水科技企业体制上的优势,完全可以通过招聘而聚集更多的各类优秀人才。金水科技与科研、高校结为合作伙伴,整合了资源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科研能力。因此,金水科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是许多IT企业在做水利行业专业的应用系统时所难以具备的。

4.2体制和服务行业的优势

现代股份制企业是人类社会经历了数千年残酷争斗之后,进化出来的目前看来是最为科学也是最为有效的企业制度。金水科技按全员持股体制来建设、运行和管理企业,国有股占30%,员工持股占70%,这是一种体制创新的新型企业。金水科技一开始就在产权问题上如此明晰,归避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越来越令人烦恼的产权纠纷问题,完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或改制重组后的某些仍然存在问题的企业,这是金水科技在体制方面的一大优势。

金水科技服务于水利行业,其行业优势较其它IT企业介入水利行业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她熟悉水利行业的特点,知道水利信息化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怎样去做;理解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应用软件和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水利行业的用户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本行业的高科技企业,这一点不必多说。

4.3以项目带动产品的优势

本文前面章节已经将“项目带动产品”提升到了“解决方案”的高度,其依据就是金水科技的前身(东方世纪)完成了众多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功实践。由于水利行业的软件产品更多地是在各自为政的重复开发中“死循环”,有些系统可能刚刚开发出来就该升级换代了,甚至于某些系统没法升级换代,可能要推倒重来。商业软件企业是非常精明的,明白此类专业性很强的应用软件产品难度大和效益差的特点,知难不进是明智之举。

金水科技精明之处在于一改高科技企业做“产品”的常规,实现了以“项目为主,带动产品”的策略,并且积极迎合业界炒作正火热的“服务”理念,为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显然,如此思路与以“产品”为主的IT企业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正是金水科技的又一优势。

4.4金水科技战略发展的优势

金水科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根据市场需求来运作传统概念中的“科研项目”,提供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升级、技术支持等一条龙持续性技术服务,将先期项目实施中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规划和建设中的其它项目,无缝地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和市场需求商品化的转换,避免了传统“科研项目”留下的遗憾,找到了科研项目走市场化的新途径。

金水科技“立足水利,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其宏伟的规划蓝图已经正在实施中初显轮廓。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本部以贵州省院为依托,现已出资在成都注册了“成都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重庆设立了“北京东方世纪金水公司重庆办事处”,在南京、武汉、西安、长沙、郑州、乌鲁木齐等地组建的子公司正在紧张筹建中,在全国其它省区的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联络处等分支机构也正在规划筹建中。金水科技目前已经具备了参与各类大中型信息化建设项目投标的技术和人才实力,正在成长为一支综合实力雄厚、前景看好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5结束语

水利信息化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水利部高层领导的重视,今后数年内将有较大资金的投入,管好用好国家对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我们需要的是在管理思想、建设思路、行业理念等方面去适应市场规律,在体制、企业制度方面创新进取。信息化要走向市场化,为熟悉行业和专业应用的IT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优秀人才聚集的IT企业,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6篇

2007年,水利部信息中心配合水利标准主管部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设计开发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系统》,该业务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分别为:国际合作业务子系统、科技业务子系统和标准化业务子系统。标准化业务子系统(以下简称“信息化系统”)通过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数据库系统和标准报表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满足了水利技术标准日常管理的基本需求。随着管理程序的日益完善和标准数量的不断增多,一些问题便凸显出来,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2010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细则》、《水利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细则》、《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办法(试行)》和《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等有关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规定,对标准管理从立项、编制到实施以及监督管理等各阶段工作以及职能划分都有了更明确的界定。目前的信息化系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管理规定的要求。二是近几年水利技术标准数量日益增多。截至目前,现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有958项标准,其中在编标准有260余项,对标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系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数据的查询和统计,更应增加数据分析和跟踪的要求。三是目前标准的协调性问题和交叉重复现象日益明显,因此迫切需要标准的相关数据资源的建设。基于以上几点,有必要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进,拓展其功能,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使其能尽最大可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

2改进信息化系统的几点设想

2.1新增标准督办子模块

目前在编标准有260余项,为了保证标准编制的进度,有必要对编制进度滞后标准进行跟踪和监督。依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内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分为12个功能子模块,分别为: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备案、宣贯、实施、复审、标准监管和变更管理[1]。目前标准制定时间最长不应超过3年,修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2年;其中,等同采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或水利行业标准级别调整为国家标准时,可采用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3个阶段。局部修订可采用审查和报批两个阶段,局部修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1年[2]。标准督办模块按照以上时间要求,实现对在编标准从立项到报批阶段的时间进度的跟踪和监督。

2.2新增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置功能

目前在信息化系统中,在编标准在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阶段各个时间段是固定值,为了适应不断完善的管理工作,新增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置功能,即将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计为可以改变的值,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新增功能包括各个阶段时间点的修改和保存等。

2.3建立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

目前,水利标准数据库中有1300多项标准数据,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标准在编制前和在编制过程中,经常需要查找相关标准,标准编制人员经常需要到不同的部门和网站去查找,查询的准确度和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建立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可以使编制人员能快速准确的查询到相关标准,对于提高标准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应包括相关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标准主管单位、标准类别和标准时间等。

2.4建立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

标准的技术要素是标准编制的比较重要的指标。建立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可以方便查询到技术要素所应用的标准,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标准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应包括技术要素名称、技术要素类别、技术要素说明、使用标准等。

3结语

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水利标准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针对目前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改进信息化系统提出了几点设想,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标准制修订进度的管理和监督,增加相关标准的协调性,减少甚至避免标准编制的交叉重复现象。随着标准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要求信息化系统不断适应新的管理要求,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如何实现把设想的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并将新的功能需求与信息化系统无缝整合,是目前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7篇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很容易被当成科研项目按照传统的项目攻关、鉴定、报奖的老套路去运作,从而导致项目完成评奖之后,其运行维护和升级换代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则无人问津,使建设单位陷入困难境地;另一方面,传统方式运作的科研项目在攻关和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常常被束之高阁,不能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市场,这种尴尬局面必须有所改观。

北京东方世纪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水科技)于2002年4月正式挂牌运营。这是水利行业在北京注册的第一家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主业的高科技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管理、维护升级等持续性一条龙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持,为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金水科技的前身是2000年3月成立的贵州东方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方世纪),虽然才短暂两年,但却进展神速,业绩娇人。在近两年IT业界多数企业倍受纳斯达克股指狂跌之苦效益锐减的境况下实属不易。是什么神奇力量在助东方世纪一臂之力?贵州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周建国老院长的经典名言:思路决定出路,信息决定思路;现任院长赵爱平的改革思路和实际行动,也许正是东方世纪的成功秘诀。然而,更为重要和关键的则是体制的创新。

1决策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众所周知,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全国各勘测设计院“事改企”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成功的改制单位迅速步入现代化企业的行列,而某些在思路上转不过弯来的单位却步履维艰。贵州省院高层领导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这在几年前我们就早有所闻。而在IT业界不景气的2000年初,敢于投资1000万组建一家高科技企业,为了一个简单目的:留住一个优秀人才(现公司总经理李胜,成都科大水利工程专业89年毕业,贵州大学计算机硕士,在贵州省院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时就是有名的电脑高手)。条件是李胜技术入股占总股本的30%。初听此传闻,着实令我等目瞪口呆!2001年9月笔者实地考察了该公司之后,自以为观念还可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我仍然惊叹不以。实为笔者见识短浅,在国内特别是水利水电行业,还没有发现有如此胆略的第二家设计院。贵州省院高层领导的胆略实在超前,实为难得,实属罕见。

大家都知道,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中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成长性。而本文所言出巨资办一家企业的简单目的是为了留住一个优秀人才,显然笔者的理解也太为肤浅。从东方世纪成功运作两年来的实践看,贵州省院高层领导其实早已成竹在胸,高瞻远瞩,他们看准了高科技企业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前景,也看准了体制改革的前进方向,表现出勇于探索奋力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在风险决策中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中国的改革需要这种精神、勇气和魄力,更需要一大批才华横溢敢于创新的先行者。

2经营者不负众望的实绩

东方世纪成立之初,院内职工的确议论纷纷,千万巨资交一个30多岁的毛头小子去瞎折腾,总经理人财大权集于一身,众人拭目以待。两年后的今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省院国有资产股份退至30%,员工持股占70%),院内职工满怀希望地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取出来,踊跃购买公司股权。巨大的反差已经完全用不着耗费半点口舌和笔墨去再作任何解释了。笔者只恨自己不是贵州省院的一员,否则将倾其家产购其股权,等东方世纪(现在的金水科技)发展壮大成了中国的微软,我们这些工薪阶层也当一次发财富翁,让人羡慕去!

在总经理的创造性经营下,通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两年来东方世纪承接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数十个,开发的通用软件和专业软件在国内也有相当的用户群,完成项目投资数千万元(具体项目内容请详见本刊赵爱平和李胜的文章)。公司目前提出“立足水利,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其宏伟的规划蓝图已经正在实施中初显轮廓。公司出资已经在成都组建注册了“成都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东方世纪金水公司重庆办事处”,公司出资在南京、武汉、西安、长沙、乌鲁木齐等地组建的子公司正在紧张筹建之中,公司在全国其它省区的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联络处等分支机构也正在规划筹建之中。金水科技(东方世纪)目前已经具备了参与各类大中型信息化建设项目投标的技术和人才实力,正在成长为一支综合实力雄厚、前景看好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经营者之所以在短短的两年中便业绩娇人,其个人素质是一个方面,但一定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因素。从贵州省院来说,现任领导正在积极推进的体制改革,当然要为本院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制度要创新,管理要上档次,技术有实力等等,内容多多,而最根本的一条是增加效益。贵州省院出资1000万,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是希望增值为2000万、3000万,自然要为公司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帮助。对于总经理李胜来说,无论从个人价值的体现还是从经济收益的丰厚角度,都必须兢兢业业地创造性地把企业经营好。对于企业中的其它员工来说,企业的凝聚力是靠企业效益、企业文化、管理和激励机制、企业领军者的人格魅力等等许多综合因素来确定的;而企业员工全员持股,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真正做到了荣辱与共,必将团结一致,共图伟业。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学习和借鉴的精华之处,愿这些精华收编入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知识宝库中,与大家共享。

3公司以项目为主的特色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以服务水利信息化建设为行动指南,以“项目带动产品”为企业运作的大政方针,可以说闯出了一条新路。凡是了解软件产品的业界人士都十分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水利水电建设与管理较其它工程建设与管理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计算机技术在这个行业中的应用也是如此。多年来许多实力雄厚的专业化软件公司都希望在水利水电行业中有所建树,但都没有能够开发出这个行业完全认可的拳头产品,目前行业内广泛应用于生产的一些专业软件,却正是我们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自行开发出来的优秀产品。实践足以证明,我们水利水电行业中专业化很强的软件产品,必须是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家来完成开发重任。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系统内的确没有出现可以形成市场的专业软件开发队伍,各自为政重复开发的局面没有什么明显改观。行业的发展,专业学科的进步,新技术的融入,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进取创新。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以“项目为主,带动产品”的策略,正是适应了行业和专业的特点,也是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专业性很强的软件,一方面是开发难度大,投入大,失败率高,不懂专业的程序高手是写不出象样的专业程序的;而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玩不转计算机的专家也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专业软件的用户群有限,并不象操作系统、字典软件、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等等通用软件一样,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很快收回开发投资。而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的专业软件,基本上是自编自用,很少能形成规模化的商品软件。如果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专业项目的需求相结合,那么开发出来的产品在类似的项目中就有一定的复用性,这就为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路提供了想象空间。金水科技(东方世纪)在从事众多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的全过程中,通过归纳、提练、概括和总结出优秀产品,进一步开发出通用性强、功能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专业需求的软件精品,成为行业内真正的专业软件供应商,绝不是异想天开。事实必将证明笔者现在的预言。

以项目来推动技术进步,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范例。著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995年在丹江口召开的工程地质勘察大纲讨论会上,作出了勘察资料全部进入计算机的明确规定,随后的中间技术讨论会、工作检查等环节,均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几年之后,沿线参加该项目的五省市区的勘察队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因此,项目能够带动产品、带动技术进步、带动高科技市场、带动……。

4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创新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是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产物。以企业市场规律来运作科研项目,为传统科研项目的管理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也许这正是科研项目走出“攻关、完成、鉴定、评奖、束之高搁”怪圈的根本出路。

现代股份制企业是人类社会经历了残酷争斗数千年之后,进化出来的目前看来是最为科学也是最为有效的企业制度。金水科技(东方世纪)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符合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潮流的必然。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涉及的专业宽,科技含量高,具备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这就往往容易将我们导入一个误区,当作一个科研项目来实施或攻关,势必落入“攻关鉴定、报奖争功、无人问津”的传统俗套,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面,那就是项目的运行、维护、升级等全过程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同时也忽略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攻关的主体一般是科研机构或高校等单位,可能因人员变动,单位转型改制或领导变更等原因,不能或并不去考虑持续性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更为普遍的是,许多极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搁,不能转换为生产力,没有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更为极端的是当前舆论界深恶痛绝的学术腐败和鉴定腐败,正如北大方正王选院士所言:谁要是相信那些科研成果的签定意见,中国就是世界第一科技大国。

众所周知,在IT业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这些高科技领域中,硬件、系统、软件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具有较大范围的技术的复用性。而类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果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必然造成大量的重复科研和重复开发,规范化和网络信息的兼容性更为突出,这对于水利水电行业大系统来说,绝对不可能达到系统整体最优。而由金水科技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来专司其职,即是达不到系统整体最优,至少也可以达到系统整体次优,这就是决策学中的“当寻找不到最优方案时,退而寻求满意方案”的理论。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组建高科技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运作传统概念中的“科研项目”,提供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升级、技术支持等一条龙持续性技术服务,将先期项目实施中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规划和建设中的其它项目,无缝地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和市场需求商品化的转换,避免了传统“科研项目”留下的遗憾,找到了科研项目走市场化的新路。

5创新进取铸造金水品牌

水利信息化建设得到国家领导人和水利部高层领导的重视,今后数年内将有较大资金的投入,管好用好国家对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必须在管理体制、企业制度等等方面有所创新。

由金水科技(东方世纪)这样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来专司其职,以市场化方式来承接和运作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这是一条可取的创新之路。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金水科技(东方世纪),回避了其它不熟悉水利特点的计算机公司在水利专业技术方面的风险,也回避了科研高校不能提供项目建成后持续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用的风险,这是不必质疑的。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与科研和高校进行广泛合作,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实力,整合了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相得益彰。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还将组建自己的研究院,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水利信息化研究和解决有关技术、管理、市场、标准、体制、人才等等课题,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水利信息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的企业文化:聚集优秀人才,人本思想为先,团队合作精神,制度管理规范,憧憬志向高远,开拓发展空间,求实创新进取,铸造金水品牌。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8篇

湖南省益阳市计算机网络初具规模。完成了对市水利局机关、局直属单位的综合布线,配备了网络交换机和网络服务器,开通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局域网,不仅能通过专线上联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内网,而且能通过租用中国联通2M光纤出口接入互联网。

信息资源建设初见成效。已建成大东口、明山电排、茅草街船闸等防汛重点区域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全市工情信息数据库录入任务已完成过半。

建成防汛会商大屏幕投影室、电子水情显示屏。按省定标准建设了网络中心机房,添置了较为先进的网络设备,建成了现代化的防汛会商室。

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初步建成。由市防汛办负责实施的市局信息网站建设工作基本完成,水利信息网站现已开通。

组织开发了“益阳防汛”应用软件,实现全市防汛重要点位雨情、水情自动汇总、累计贮存、分析比较。

各区县(市)信息化建设也取得很大的成绩。如南县组建县局域网、购置了电子水情显示屏、雨量自动测报仪、电子投影仪等现代设备。自主开发了南县防汛指挥系统软件、电子投影仪等现代设备。自主开发了南县防汛指挥系统软件,能通过拨号方式接入南县本地气象台、长委的网络获取信息。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投入

由于水利行业战线长、信息量大,相当多的信息源分布在穷乡僻壤,信息的采集有相当难度,因而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要求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所以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洪保安建设”等途径,加强信息化建设,逐年投入,逐步积累。

2.认真做好规划

规划工作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极其重要。鉴于规划工作一直是益阳市信息化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应将编制信息化规划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按照《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规划》和水利部的统一要求,结合益阳的本地实际情况,加强深层次的调查分析研究,综合考虑,长远规划,科学地编制好信息化规划,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3.加强人才培训

人才是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水利信息系统庞大复杂、技术含量高,其建设、使用、维护维修、安全保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精通信息技术和掌握现代水利知识的技术人员。因而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如组织熟悉计算机应用的水利技术人员进行传感微电子技术、3S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字模拟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和进修深造。培养一大批能够跟踪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水利信息化和管理的需要。

4.实施重点领域突破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远程;可视;防汛

一、引言

目前,国家提出了建设“数字水利”的目标。全面实施大型水库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建设。防汛抗洪工作逐步从被动抗洪向主动防汛转变。为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实施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可及时对可能或正在发生的汛情、险情、灾情进行动态监视,随时了解现场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对领导决策和减少洪水灾害,缓解城市的防洪压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视频会议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我国的许多水利防汛的紧急会议都是通过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在全国各省市范围内进行的,可以说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是目前水利防汛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通讯方式。通过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国家有关领导可以很方便地安排部署全国当前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三、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基本上都建立了本地的局域网,通过卫星线路连接到国家水利部,构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水利专网,为当前的水利防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可划分为5个分系统,即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天气雷达系统。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总体结构由两个网络组成:一个是分中心以下的星型报汛网,一个是分中心以上的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两个网在分中心汇接。利用多种通信信道组成的报汛网和众多的报汛站、采集点一起组成了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基于国家公众通信网组成,它为各级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工作平台的相互间交换信息的通路。

四、遥感(RS)技术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防洪遥感实时传输系统”是综合应用遥感技术、GPS、GIS、航空卫星通信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建立的一个极其复杂、难度很大的科研工程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3S(遥感、GPS和GIS)一体化系统。该系统由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部分组成。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飞机、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实时成像器、GPS等组成。信息传输采用“机-星-地”(即飞机-卫星-地面)传输方式。由机载站、转发站和用户站等构成。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图像处理、GIS及其设备构成。由于系统采用机载SAR,而SAR(微波)不同于可见光、红外,它不受天气条件(可以穿透云层)和黑天、白天(黑夜仍可以同白天一样获取地面图像)的影响,再加上飞机机动灵活,因此可以全天候地获取地面信息并在获取地面信息的同时将信息发往通信卫星。经过通信卫星中继,设置在防汛指挥部的接收站就可以从监视器(电视屏幕)上看到灾区的现场图像,实现了全天候、实时洪水监测。

五、决策支持系统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和信息工程、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技术手段为基础建立的,面向省级防汛指挥应用的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具有防汛信息自动采集、实时传输、综合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功能,以实现实时完整地进行防汛信息的收集、传送、处理和存储;快捷、灵活地以图、文、声、像一体化的多媒体和超文本方式,提供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灾情背景资料、历史资料和动态资料等信息服务;基于模型库提供专业分析、预测、预报、调度和电子会商等功能,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改善防洪调度手段;及时向重点分蓄洪区洪水警报,收集反馈信息;提供现代化的防洪抗旱管理和决策支持手段;从而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防汛抗旱指挥的办公自动化水平。

“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软件工程技术,采用软件生命周期法与原型开发法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汛情特征和防汛指挥工作特点,选择省级防汛指挥决策中的关键问题,结合专业模型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从而,使研发的软件成果在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突出了模型应用的特色。研发成果在重视数据管理,努力通过有效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来追求对决策工作的积极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模型和知识应用的重要意义,强化了模型管理和知识管理对于防汛指挥决策的支持作用,使系统成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六、安乡县水利信息化建设应用

安乡县从1999年起,开始构建防汛可视电话会议系统,用于防汛指挥调度,系统采用无线微波发送方式,县指和四个分指都要架设用于无线发射的天线,视频音频通过调制器调制放大后直接用2GHZ左右微波发射,全县共占用5个频点。由于原设备老化,加上无线电波干扰严重,2008年汛前,县指又重新建成了新的可视电话会议系统,新系统租用中国电信光纤接入,用电信“新视通”业务,县指10M带宽,分指2M带宽。

1、以地理信息系统为集成平台

防汛信息包括气象信息、水雨情信息、河道信息、河道工程信息、蓄洪区信息、防汛物资器材信息、险情信息、灾情信息、历史背景信息等,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集成平台,可以把各种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可以实现与实时数据和计算模型的动态连接。

2、专业化的系统功能

(1)图形化信息服务

在综合数据库和GIS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查询气象、实时降雨、水情、工情、洪水预报结果、调度方案、灾情评估结果、工程运行状况、各类基本资料等全面信息,公开信息以Internet方式。

(2)汛情自动监视

根据实时的雨、水、工情等信息,与相应的各种特殊值及防洪预案进行比较,如果超限,则以系统自动触发方式,通过光、声、闪耀等形式给出报警信息。

(3)防洪调度

防洪形势分析、调度方案制订、方案的评价与选择、决策实施。

(4)灾情评估

确定淹没区水位、确定淹没区范围、灾情评估、迁安咨询、实际灾情的统计。

(5)决策会商

会商人员管理、会商信息管理、模拟仿真评估、异地多媒体会商、方案实施。

3、完善的模型库和方法库

防洪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包括以下模型:

(1)洪水过程计算模型

暴雨分析模型、气象模拟预测模型、降雨径流模型、洪水演进模型、蓄滞洪区洪水调度模型、溃坝决堤模拟模型。

(2)方案评估体系

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七、结语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要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利用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坚持用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特别要注意采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等,实现水利信息化。因此,在县级水利部门中建立水利信息系统,可实现水利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可以全面提高水利工作效率,确保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庞治国,李纪人,徐美.全国水环境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02):45~47

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将各种电子设备、通信设备和光电设备等目前社会上的高科技技术合理且高效的应用到水利工程中,才能够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在信息与科技大爆炸的社会,我国对水情和雨情的预防以及控制上得到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防洪抗旱的建设中效果也越发明显。另一方面,我国在水利方面的文献资料的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系统,即使我国关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流程上存在一些不完整,信息建设的基础不到位,其发展的水平未达到国际水平标准,缺乏人才和各种方面的经济状况紧缩等问题,但由于我国政府、社会、群众及各大施工团队都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有很大关注,只要在其管理上多做功课,所有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2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技术特点

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拥有三个方面的技术性特点,分别是:具有实时性,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和其信息系统上的资源共享性。而其中实时性则是指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里所有的数据和图文能够通过一定的双向性通信方式进行手动和自动两种拨号,并能够通过其智能性以自动化的方式对水情信息进行采集和传递。而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为了能够使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更加便捷的计算和查询出相关信息,还将通过实时性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类和数据存储等方式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在水情的控制上通过智能性的自动化将水情各方面的进展控制和监控。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还能够在计算机系统的人工智能方面得到一定的信息掌握,将其中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安排,由此体现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智能性。同样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还能够通过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资源共享,来令其中的有关工作者快捷方便的获得资源,这是由于水利工程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模式来加以完善的。不仅能将各类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上体现出自动化,而且能够将水情预警也实现自动化的实时监控,由此可以说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改革,更能够提高其工作量缩短其工作时间。

3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中表示,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中的作用表现在其信息的综合体系中。而且,水利信息的基本框架是由其基础的设备,业务的应用和其能够保障安全的环境所组成的。其中更是涉及了方方面面的技术,在水利信息的综合表现中连接了各个方面的层次,其技术还能够通过探究和了解在其水利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

3.13S技术

水利信息化存在三个信息采集方面的技术,也是其重要的技术,分别是:遥控感应技术,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服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由此就不得不分别介绍其中的技术,第一是遥感技术。这是一种利用释放电磁波来收集各种物体反射出的电磁波的差异的技术,通过获得相应水情中所需物品的特征和状态来实现遥控感应的功能的技术。它不仅可以通过空间信息的采集和地面信息的接收这两方面来获得所需资料,更能通过对地面的实况调查和一定的智能性信息分析来获取其中信息量极大的周期短的重要信息,水利信息能够在水灾和旱灾中做出损失的评估和相应的应对政策。另一方面来说在水体和水质方面的检测中,由于灾情的紧急、环境破坏而导致的不稳定性,遥感技术更能够通过各个方面对降水和洪灾进行相应的评估和事后的急救,因此更能够发挥出在各种业务中的作用。现在,由水利信息组织研究并开发了相应的水利应用和平台数据系统,能够向各个行业的每一名用户都提供相应的水利服务,而在不久的将来,更是能够通过科研人员的研究,来合理并完整的开发出卫星遥感的植物指数模型和地表温度特征的空间模型以及有关水利的模型。其中卫星和航空遥感在中国历史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对地震后地区湖泊方面的水利检测发挥出重大作用。遥感技术能通过大局观形成高效的实时性的特点,成为调查途径中的重要信息来源,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各类遥感技术探查出的水土流失情况,能为我国的水土治理方面的工作埋下基础,而且由不同时间段的土壤分析对比来说,水利工作的发展更加能够成为水土方面的一大保障。将地理空间数据库作为基础,采用多种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及时提供更多的空间性的和动态性的信息,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它具有多因素综合分析、多区域空间分析以及动态性预测的功能,是分析相关管理信息的强有力的工具。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多子系统,例如:空间数据输入、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在多种情况下有着突出作用,例如: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水利部构建了全国的1:2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向相关部门如省级水利部门或部分直属单位进行发放,使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等重大项目实现资源的共享。目前,全国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正在建设中,水利部牵头已经建成的长江干流、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的水下地形图为其相关的水文预报和湖泊演变等信息分析做了良好的前期技术铺垫。对于很多流域或地方来说,已经建成了l:5万、1:l万的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有的更细化了三维电子地图,这些为水利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方向。对于防汛减灾、水情测报以及水资源的实时监控,包括水土的保持监测与安全监测等方面,全球定位系统(GPS)具有很多优势。包括:定位的高灵活性和高精度、实现了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其简单的操作和全球的覆盖性更是大有裨益。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空间段、控制段、用户段这三部分组成,所以其精确性比无线电导航系统更高。GPS定位技术能够精确的定位危险地点,与指挥中心的联动也能通过辅助通信技术得以实现。在水利业务中单一的某种技术往往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因此经常将3S技术集成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前面提到的防汛减灾、水下地形测量以及水土流失监测等应用都是综合性的使用了3S技术。

3.2通信与网络技术

水利系统依托于水利信息网络将相关信息进行和收集,已实现将种类繁多、信息量大并且地理分散的水利信息相互连接,以保证数据、图像等信息能够安全的、准确的进行传输和交换。“75.8”大洪水的发生更快的推进了水利通信系统建设的进程,受到当时通信和网络的局限,水情无法及时传递给指挥调度中心,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洪灾泛滥,人员伤亡,财产收到了巨大的损失。之后,水利部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决定加强相关通信和网络的建设,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利通信网络已经先后采用了多波段、多设备的通信技术。直到现在为止,全国已建成了重点防洪地区微波通信电路一共15条;在公众电信网络覆盖有障碍之处,也使用了大量短波和超短波电台;在重点的易发生洪灾之处尤其是大中型的水库一共建立了200多个自动测报系统。目前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功能较齐全的防汛通信卫星网络系统已经建成,由水利部卫星通信主站和北京网络管理中心以及600多个卫星通信小站共同组成。由此来看,防汛通信网的构建,已经在山洪、泥石流等恶性自然灾害中的减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行业各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分为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水利信息网按照网络层次可以分为广域网、部门网、园区网和接入网。在这4个层次中,广域网又能够分为骨干网、流域区网和地区网三种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水利信息中心已经具有相对的雏形,其前身之一就是水文水利调度中心,在当时,江苏省、辽宁省等等个别先进单位在其单位内部建设了Decnet或NOVELL的局域网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以及水利业务应用的不断增加的需求,1994年,水利信息中心为发展拓展其相关业务,依托X.25公用分组交换网,建设了在当时最先进的全国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这一举措,为实现全国雨水实时信息收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从2003年以来,根据国家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大力扶持,水利信息化也在飞速发展,而且水利部已经组织建设了水利信息网的骨干网。目前,水利信息网已经实现了所有省级以上水利部门的全覆盖,与地市水利部门相互通联的比率也大大增加,达到了63.1%,部分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已经实现了区县级水利部门的全覆盖,与此同时,依托水利部门电子政务项目的不断壮大,已建设了连接水利部以及7个流域的水利电子政务外网。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信息化已经势不可挡。水利部门要对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着足够的重视,对相关工作有着足够的责任心、事业心,才能够在水利管理信息化的今天,为信息化管理的稳定、高效发展尽一份力量.

上一篇: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水利专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