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范文

时间:2023-02-28 08:17:19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1篇

除了肌肉收缩减少造成血循环变慢外,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的上升也与人们不注意饮食造成的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有关。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可以预防的。主要是从三方面着手预防。一是充分调动肌肉泵的作用,以加速静脉血的回流,减少静脉血淤滞。二是加强静脉的支持和保护,包括弹力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特别是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更应加强保护。三是药物预防,药物预防只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对于那些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人可以口服一些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如有心脏瓣膜疾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等。以下根据几种常见情况分别具体介绍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

旅行中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红军和新四军在行军过程中,小腿都绑绷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中必有道理,不管他们有没有意识到有预防下肢静脉疾病的作用,绑绷带行走比不绑绷带行走要舒服得多也是事实。

当然旅行并不意味着要走路,坐各种车辆、乘船、乘飞机也是旅行。时间短的,当然很少得下肢静脉疾病,时间长的就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疾病了。长期乘坐交通工具旅行最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加以预防。

长途旅行途中,应注意适当活动下肢。在人多拥挤的环境中也应活动,如屈伸踝关节、反复下蹲几次,就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如果条件允许,反复用力抬高大腿,屈伸膝关节,则更有效。在乘坐飞机出国旅行中,更应注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服务周到的航空公司常在旅行中动员旅客进行机上体操,并有录像引导,其实这种体操主要用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也有预防下肢其他疾病的作用。

乘卧铺时,持续处于休息状态,血液循环减慢,血流速度减慢,是血栓形成的条件之一,此时也应加以预防。可在铺位上抬高双下肢,屈伸膝关节,然后再屈伸踝关节。这样可明显加速血液流动的速度。在长途旅行中坐卧少动而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并不少见,应引以为戒。旅途较长又没有卧铺的人,应事先准备好弹力绷带(没有弹力绷带,普通绷带也可以),旅行前或上车前包扎好,中途也应多次活动下肢,可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现代“桌前一族”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主要应没法多动腿,长期久坐人群不妨试试下面几招。

如果每天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避免久坐,可以做一些原地的运动,如类似踩缝纫机踏板的小幅度腿部运动。有条件的可适当把腿抬高,并不时用手拍拍腿部或做简单的按摩。

如果条件许可,建议在桌前坐一个小时左右就起身动一动,并适当做些腿脚的运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再忙也别忘了适当补充水分,使血液不至于太黏稠以致影响血液循环。另外,要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研究表明烟酒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穿弹力袜有助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

40~50岁及以上的人要减少频繁的长途空中旅行。因为年龄大的人血管有可能硬化,机舱里气压低,身体水分流失多,可使血液比平常更稠,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下,患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会增加。

骨折患者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增加肢体的活动。但这些病人既不能穿弹力袜,也不能做充气按摩,只能靠病人的主动活动和抗凝药物。虽然伤腿不能做大的活动,但可以进行力所能及的主动活动。如膝关节不能活动,可以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都不能活动,还可以活动足趾,这些活动都有小腿肌肉的参与,都能调动小腿肌肉泵的作用,也都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如果能活动髋关节,如把整个下肢抬高,可以有效地增加下肢静脉血的流速,反复进行下肢抬高-放平-再抬高-再放平,也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般性治疗措施有哪些?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需卧床休息1~2周。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离床20~30厘米,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

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弹力袜使用时间: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果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对、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不超过6周;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个月,以后间断祛除,一般不超过6个月,但如果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

患者在早期禁忌久站及久坐。对重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适当限制站立及坐位,并抬高患肢3个月,这样可促使下肢建立侧支静脉循环以减轻下肢水肿。

长期卧床的病人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增加病人的活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病人不能下床活动之前,应每日给病人做下肢的按摩,重点是按摩下肢的肌肉组织。按摩时,应从下而上的循序进行,每次重复按摩时都应从小腿远端开始,这样能加速下肢静脉血的回流,加速血液流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很有效的,如果再穿上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定时做下肢的充气按摩,预防效果会更好。

能自主活动但不能下床的病人,尽量自己活动下肢,特别是用力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可以充分调动小腿肌肉泵或“第二心脏”的作用,能加快下肢静脉血的流动速度,收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2篇

小腿一粗一细要注意

深静脉血栓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小腿一粗一细。有血栓的那条腿,膝部以下可能会变得肿胀。血栓形成的部位可能会发红、变软并感到疼痛。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有这些症状。有一半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毫无表现,这十分危险。

血栓转移到肺部很危险

如果腿部的血栓破裂后随着血液循环到了肺部,就有可能阻塞肺部的供血。这样,患者会感到难以呼吸,血压会下降,心率会加快,会感到胸部疼痛,还有可能晕倒或者咳血。如果有以上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应该立即拨打120或者求助于最近的医疗机构帮助。

什么造成了深静脉血栓?

所有会损害静脉内壁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深静脉血栓。手术、受伤或者是免疫系统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如果你的血液黏稠、流动速度慢,那么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就更大了,尤其是在那些已经受损的静脉中。有某些遗传基因或者是雌激素水平较高的人,形成血栓的几率也会增加。到底哪些人有以上危险因素呢?

癌症患者

动过手术的人

卧床已久的人

年纪大的人

吸烟者

超重者或者肥胖症患者

久坐不动的人

哪些阶段最要防血栓?

即使是健康人,在某些特殊的阶段或者时刻,静脉中形成血栓的几率也会升高,所以这时应该尤其注意和小心。

女性怀孕的时候

女性在怀孕的时候以及产后4~6周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这个阶段,她们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上升,给血栓形成提供了好的环境。另外,子宫变大会压迫到周围的脏器和组织,让静脉的血流速度变慢。如果孕妇还患有某些血液疾病,那血栓形成几率会更高。

女性服用激素类药物时

不少避孕药和一些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物中含有雌激素,服用后女性身体的雌激素水平就会升高,这也就增加了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几率。

在长途飞行的过程中

在每一次长途飞行的过程中,你都有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以往研究显示,只要飞行时间超过了4小时,那么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就会翻倍。其实并不仅仅是飞机,在乘坐火车、巴士、汽车的长途旅行中也一样,因为你的身体被限制在狭窄的座位中久久不能动弹,血液循环就会逐渐变慢。

如何对付深静脉血栓?

一般,医生通过超声波扫描就能够确诊深静脉血栓,扫描能够让医生直接“看到”血流的状况和发现血栓所在。另外,医生也有可能让你做一个叫D-二聚体的血液测试。确诊过后,药物、手术都是治疗手段。

血液稀释剂――预防新血栓形成

血液稀释剂或者抗凝血剂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常见药物。这种药物可以让血液变得不那么黏稠,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虽然血液稀释剂无法消除已经形成的血栓,但给你的身体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来自我分解已形成的血栓。血液稀释剂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使用血液稀释剂的副作用是很容易淤青和流血。在服用某些血液稀释剂的时候,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同时,需要定时去医院接受血检,保证剂量是有效且安全的。在服用血液稀释剂期间,要小心保护自己不要受伤,如果一个小伤口流血不止,要及时去医院。

比起看得见的伤口,更可怕的是内出血。如果是腹部内脏出血,患者大多会感到肚子疼,呕吐物呈红色或咖啡色,大便中带血;如果是脑出血,患者可能感到严重的头痛、视觉异常、行动不自然、思维不清楚。如果出现此类症状,一定要立即拨打120或者去急诊室。

腔静脉滤器――不让老血栓作怪

有的患者因为禁忌症不能使用血液稀释剂,医生可能会推荐他们接受手术,在其大静脉中植入一个腔静脉滤器。这个小小的滤网守在那里,把要通过大静脉的血栓抓住,阻止它们进入到心脏和肺部。腔静脉滤器虽然能够预防危险的肺栓塞,但却不能够阻止新的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剂――危急时刻的救命药

溶栓剂能够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但是也有可能造成大出血,所以医生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溶栓剂。例如,当血栓阻塞肺部的供血了,医生就会使用溶栓剂。溶栓剂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

弹力袜――便宜方便效果好

这是高弹力材料做成的袜子,一般长到小腿。弹力袜给腿部造成了适当的压力,让血液可以保持流动。弹力袜不仅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还能够给腿部消肿和减轻腿部因为血栓而感到的不适。相比药物和植入装置,穿弹力袜方便又便宜,对于不严重的血栓或者预防血栓形成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坐飞机时就可以穿上弹力袜。

抬高腿――零成本的防血栓动作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3篇

茅医生: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肺栓塞,它会危及生命。很多年前,北京某大医院骨科做了一个膝关节的手术,病人是北大医学院基础医学学科的一个退休老教授,是个老太太。手术做好以后,过了几天,病人在病房里走动的时候,突然之间发生猝死。病人家属到医院吵,最后查明,病人死于肺栓塞。

骨科手术后引起肺栓塞的风险是极高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在骨科手术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血管;其次,前面也提到,骨折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就是深静脉血栓。而那个时候,大家对这个情况还不了解,可能术后也没有进行常规抗凝,所以术后继发性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

《科学生活》:那么深静脉血栓是如何引起肺栓塞

的呢?

茅医生:这就和循环系统息息相关。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进而又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体循环就是从身体各组织回流到心脏的静脉血,最后都是回到右心房的。然后右心房的血再到右心室,从右心室再泵到肺动脉,然后血液经过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交换以后,再回到左心房,再到左心室。这个时候,从左心室出来的血液充满氧气,是非常好的新鲜血,再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去。

可见,静脉系统的血液一定是回到右心房的。所以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就随着血液回到右心房,再到右心室,然后进入肺动脉,最后栓子就到肺里面去了,导致肺栓塞。

《科学生活》:什么样的血栓容易掉下来?

茅医生:早期形成的血栓是最危险的,一个星期里面,特别是三天里面最危险。因为早期形成的血栓很软,是不成形的。就像杀鸡留下的血,软软的,像豆腐一样的,特别容易脱落。如果手术后,病人觉得脚很肿,自己揉一揉、捏一捏,就像挤牙膏一样,这个血栓很可能就脱落了,所以,早期深静脉血栓的病人不能乱动。但是,就算病人不动,因为血流本身一直在流动,所以血栓也可能脱落,这是防不胜防的。

《科学生活》:肺栓塞是一个短时间内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有些严重的肺栓塞甚至和心肌梗塞一样会短时间内致命,是这样的吗?

茅医生:研究显示,40%~50%的深静脉血栓的病人都有肺栓塞,但却很少有危及生命的。因为在这40%~50%的病人里面,90%以上的人都是比较小的栓子。因为肺动脉口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它的主干不容易被堵住,往往堵到肺动脉的一级、二级、三级分支里面。相对应的,病人会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咳血等症状;对于不敏感的人甚至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只有少数人是肺动脉主干等大血管被堵住,才可能致命。

对于肺栓塞致命的情况,一种是因为肺动脉被完全堵死;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肺动脉没有被完全堵死,但是,人的肺动脉的反应性是很强烈的,有些比较大的血块堵到血管里以后,肺里面局部一旦缺血,肺动脉受到刺激,整个系统受到刺激,就会发生强烈的痉挛。不是主干塞住,而是肺动脉所有的分支一下子都痉挛了。

这种情况类似于冠心病,其实冠心病也不一定是冠状动脉被完全堵死了,而是局部受到刺激后,冠状动脉的所有的分支都发生了痉挛,很容易致命。那么肺动脉也一样,整个肺动脉一痉挛以后,右心室输出的血没法进入肺动脉,使得肺动脉的阻力骤然升高;而体循环回流的血液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右心房和右心室,血量一下子大了好多,压力也一下子增加好多,所以马上就会发生“急性右心衰”,所以肺栓塞最后是死于心功能衰竭。因为心和肺这两个器官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像肺心病,就是由于肺部疾病而引起心脏不好。所以肺栓塞致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缺氧,因为它的氧气交换没有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血流动力学方面出现的巨大改变而导致的人的死亡。

严重的肺栓塞往往在几分钟之内人就会死亡。我们曾经碰到一个病例,病人本来是准备第二天手术的,等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病人起来准备洗漱,结果刚一坐起来,突然之间,嘴唇发紫,脸也发青发紫,不能说话了,等医生再过去看,不到5分钟,人就不行了,事后查明死于肺栓塞。

《科学生活》:既然肺栓塞这么可怕,发生率这么高,那么是否能预防它的发生呢?

茅医生:虽然肺栓塞致死率的绝对值不高,但是,一旦发生是极难抢救的。因为这个病从发生、发展到致死,就在短短10分钟之内,而治疗肺栓塞有效的办法只能是“肺动脉切开取栓”,就是开胸,把肺动脉切开,把栓子取出来。但这是个纯理论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想想看,一个病人,不要说是在家里发病,就是住院的病人,从发病,到联系手术室,把病人送下去,麻醉上好,再开胸进去,没有一定的时间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国外的部分研究发现,像这种病人如果等到医生开胸进去的时候,他还活着的话,那么不开刀,他也能活下去。就是说,肺动脉开刀取栓对这种病人来说,意义并不是太大。所以说,大的致命性的肺栓塞发生以后,可以说几乎是无法治疗的。所以对这样的肺栓塞的病人,关键不是治疗,而是在于预防。

怎么预防呢?就是用滤器,它是一个像伞一样的东西,但是没有伞面,只有伞架子,是金属的。把滤器放在下腔静脉里面,因为双下肢的静脉在“脐”这个地方汇合成一条粗的下腔静脉,通过下腔静脉,血液才能流到心脏里面去。那么不管是左脚还是右脚的血块,要想进入心脏总要经过下腔静脉。所以我们就把滤网放到下腔静脉里面,正常的血流可以通过,小的血块也罩不住,上去了,影响也不大;而大的血块就罩住了。哪怕这个血块把下腔静脉堵住了,那么,堵在这里比堵在肺里要好,至少没有生命危险。

《科学生活》:使用滤网是为了防止肺栓塞,它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而下腔静脉又很长,把它放在哪个地方才能有效阻止栓子的通过呢?

茅医生:因为下腔静脉是很长的一段,那么滤网放在哪里也是有讲究的。在双侧肾脏有两根肾静脉也是汇入下腔静脉的,一般把滤器就放在肾静脉开口水平位置稍微下面一点。

为什么放在这里呢?一是不能放在肾静脉开口上面,因为,万一滤器被血块堵住了,那么肾脏的回流也被堵住了,就会发生肾脏衰竭、尿毒症,也会危及生命。所以必须放在肾静脉开口的下面,而且,肾静脉开口的上面还有很多重要静脉的开口,比如说肝静脉等,所以从肾静脉到心脏这段就没有地方放这个滤器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考虑滤器上面可能会附着一些血栓,虽然滤器是金属的,促凝性不是太强,但捕捉到的一些栓子也可能使滤器凝固。所以滤器不能离肾静脉太远,就放在肾静脉开口下一点点的位置。因为人的肾脏的血流量很大,所以肾静脉的流量就很大,稍微有点血栓就会被冲走了,不容易堵住,血流也不容易凝固。

可见,滤网放置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

《科学生活》:在血管里面放置滤器可以有效阻止栓子的通过,那么它有什么弊端吗?

茅医生:滤器的发明是在二十多年前,但是引入中国并大规模应用只有十多年。在刚刚有滤器的那个时候,人们对它的期望值非常高,因为从物理的原理讲,使用滤器以后应该就不再会引起肺栓塞。事实证明,它预防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为95%,但还到不了100%。首先因为滤网上面也会附着一些血栓,然后掉到血流中。还有就是和操作有关,可能滤器被放置得倾斜了,有些地方的孔径就大了,仍然会掉进一些比较大的血栓。最后的结果是有些人虽然放置了滤网,但还是会出现肺栓塞。

国外对放滤器的做法也逐渐从很推崇到逐渐冷下去了,因为外国人的血液凝固性很高,滤器在体内是一个异物,容易促进血栓形成。而且血栓的形成有一定规律,它不是一直会脱落,一般来说,过了一个星期以后,它脱落的风险就下降了,因为这时血栓已经机化,纤维也已经长到血栓里面去了,血栓与静脉就长牢了,就不容易脱落了;等过一个月以后,血栓脱落的几率就很小了。所以,过了危险期,滤网的作用就没了,而滤网本身又成为了一个促进血栓形成的原因,所以后来国外对使用滤网的热情也就渐渐冷下来了。

我们国内,因为中国人血液本来就不容易凝固,所以我们使用滤网的概率在上升。但由于受到国外渐冷的影响,我们使用率上升得也不是很快。

同时,现在滤器的研究也在升级换代,起初使用的都是永久性的,现在使用的大多数为可回收滤器,就是在滤网的伞顶部加一个回收装置——小钩子,通过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可以用捕捉器把滤器拉到回收鞘里去,从而将其取出。

现在我们大都采用这种可回收滤器。这样,适应症可以稍微大一点,在最危险的时候把滤器放进去,过了危险期再回收过来。比如一些骨科的大手术,因为容易引发血栓,医生就会在手术时对高危人群常规使用滤器,等过了手术的危险期再取掉。

去年美国的胸科医师协会指南中提出,根据很多循证医学的实验证明,有些病人如果能够进行合适的抗凝治疗、药物治疗,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是可控的。所以现在国外使用滤器的倾向意见是:对于不能用抗凝药物治疗的病人,使用滤器是肯定能获益的;如果能用正规抗凝治疗的病人,放入滤器并不能使病人获益。目前,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指南,但介于我国人血液没有那么容易凝固,所以我们放置滤器还是会获益。

《科学生活》:对于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在滤网的使用上该如何选择,您是这方面的专家,请您给他们一些

建议。

茅医生:一般来说,有深静脉血栓的病人,专科医生都会提到滤网这个情况。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是急性发作一周之内的病人,肺栓塞急性发作的风险还是存在的,虽然概率不高,但鉴于肺栓塞一旦发生就难以治疗,因此,如果身体状况允许的话,可以考虑在下腔静脉放置滤器。

而急性发作一周以上的病人,如果是能够得到很规范的药物治疗的话,可以不用放。但要排除一点,就是有些人虽然病程很长,可能脚肿了二三个月,但是有些深静脉血栓会反复发作,可能你2个月前的那个血栓是长牢了,但因为没有好好治疗,还会在原有的血栓上面激发新的血栓,最危险的是这些新长出来的血栓。

病程本身只是对血栓的新鲜程度有一个帮的推断而已,但它并不等于血栓的新鲜程度,就是说血栓的寿命与病程是不一样的。所以能够规范治疗的,时间长了,问题不大,但和脚本身肿胀的情况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人虽然脚很肿,但血栓不一定很软、易脱落,反之亦然。

所以,这个疾病非常复杂,涉及的因素很多,建议病人到专业程度非常高的医院、医生那里去看。病人通过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对病情有个基本的概念,然后和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这是一种纯粹的“个性化”的治疗,治疗方法和病人本身的发病时间、原发病、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关系,尤其是那种找不到原因的病人,更要积极的治疗。

对于年轻的、平时身体很好的、生活质量很高的人,那肯定要积极治疗;而对那些年龄很大,本身就卧床不起的病人,这个病死亡的风险在5%以下,放滤器的结果可能规避掉了那5%的风险,而手术本身带来的风险和创伤更为致命。所以说这个手术没有绝对的指征。

《科学生活》:深静脉血栓可以采用哪些药物来治疗?

茅医生:深静脉血栓最主要的是靠药物治疗,适用的人群也更为广泛。经常使用的药物有三类:一个是抗凝药,一类叫溶栓药,还有一类叫抗血小板聚集药。三类药物作用的靶点是不同的,各有各的作用。溶栓药是用来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的,它其实是一种促进纤维蛋白降解的酶。因为血栓主要是由纤维蛋白构成的,我们知道,溶栓系统又叫纤溶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这个药物的作用就是溶解血栓,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等。

第二类是抗凝药物,它是防止血栓再行成的。我前面提到,有些人老的血栓已经形成一段时间了,相对没有那么容易脱落,而最容易脱落的是刚刚形成的血栓,所以就要避免形成新的血栓。抗凝药的靶点是凝血因子。

第三类是抗血小板聚集药,这种药物是防止血小板聚集、黏附、激活。

目前国际上的学术观点认为最重要的药物治疗是抗凝药,抗凝是第一位的。溶栓药的作用和前面提到的取栓有点像,并不可能把血栓全部溶解,只是把血栓融掉一点以后,把侧枝循环的开口显露出来。

溶栓还分为系统性的溶栓和局部的溶栓,前者是静脉吊针给药,药物会全身分布;后者是通过穿刺孔,放个溶栓导管到血栓的部位,这个效率要比前者高,但也有导管断裂、导管引起血栓、穿刺点出血等可能性。抗血小板的药物都是常规使用的。

我们现在临床上的标准是,对于急性期,一周以内的病人采用滤网保护下的抗凝、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当然,有些老年病人用溶栓药有一定的危险,可能不会常规使用溶栓药物。

对于一周以上的病人,建议滤器就不放了,溶栓药也不建议用,因为溶栓药是溶解新鲜血栓的,等到血栓机化了以后,里面已经长了很多结缔组织,溶栓药也溶解不掉了,只需常规使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股青肿的病人应该及时采用手术取栓的治疗,当然这个取栓手术也必须在滤器的保护下进行。

《科学生活》:深静脉血栓的预后情况如何,能彻底治愈吗?还是会留下后遗症?

茅医生:所有的深静脉血栓都会烙下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静脉里面产生血栓以后,不管预后如何,就算是半年之后做检查,管腔大都通了,但是管腔的弹性也没有了。因为经过了血栓形成、激化、再通以后,血管经历了一个无菌性的炎症,有些白细胞会浸润到管壁里面去,使管壁纤维化,所以,静脉管壁就没那么有弹性了。而静脉瓣膜的开和关取决于管壁的弹性,如果瓣膜功能不好了,多多少少都会出现静脉返流。

所以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导致的腿肿,大多数不是静脉不通引起的,而是静脉瓣膜的反流引起的。所以,这样的病人不能站的时间太长,也不能坐的时间太长,否则脚就会肿。当然,不排除有些病人过了好几年再做检查,血栓依然存在,还没通。我有几个门诊病人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都急着要手术,但是,手术很难做。因为血栓还是堵在里面,侧支循环又比较细,如果人一直躺着,脚抬高了可能没问题,走路一多,脚马上就会肿得比较厉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左脚占90%,右脚占10%,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血管的生理结构有关系。人的下腔静脉位于脊柱偏右侧,腹主动脉位于中央偏左侧,所以左侧的下肢静脉要回流到下腔静脉里去的话,走得路相对较长,这是一个。

更为重要的是,右面的动脉也得回到左边去,跨度也比较长,所以,右面的这跟髂动脉和左面这根髂静脉会有一个交叉,动脉很硬很粗,静脉很软壁很薄,这个交叉会产生一个胡桃夹综合征,即右髂动脉压迫综合征,就是右髂动脉给右髂静脉给压瘪了,通过CT成像可以看到此处有压迹或者被压瘪的一段。当然,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压着没什么事,只是流经此处的血流慢一点。对于静脉有血栓的病人来说,本来血流的储备就比较差,又加上这个压迫,一方面容易发病,因为它有一个生理基础在这里;另外,对将来病人的恢复,这个地方的再通就很成问题。所以,那些大多数不能再通的情况,都是在左面的髂静脉这一块,就因为有右髂动脉压在这个地方,所以左腿发病就比右腿多,而髂静脉被压这一段的恢复也很难,血管特别难以再通。

所以,对于后续的后遗症的治疗,在急性期以后还要继续进行抗凝治疗,坚持用药。最常用的药就是华法令,价格便宜,抗凝效果又好,但它也有缺点,就是吃多了要出血,所以病人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凝血功能。现在也有一些新型的抗凝药物,不需要反复查凝血功能,但也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要随访3个月到2年。

如果是能找到原因的,比如是骨科手术后激发的深静脉血栓,那么手术后抗凝三四个月就可以了。如果是找不到原因,高凝状态又解除不了,那么抗凝时间就需要长一点。对于放置了滤器这种情况,能取掉的,抗凝时间可以短一点,而滤器没有取掉的,可能抗凝时间就需要长一点。这些都是非常个性化的,是因人而异的。

《科学生活》:如果有原因不明的腿脚肿胀,怀疑是深静脉血栓,需要做哪些检查对此病的判断更有价

值呢?

茅医生:在深静脉血栓的急性期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叫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也是很有意义的。如果病人的腿脚非常肿,要判断他是不是有血栓,有两件事情必须要做。一个是做彩超,可以看到静脉有没有堵住,但是很难鉴别这个血栓的新鲜程度,新鲜程度也很重要,因为新鲜血栓容易出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做另外一个检查——D二聚体,对疾病的诊断很有帮助。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4篇

护理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疼痛限制活动,血流缓慢;休克期严重脱水,血液浓缩,血液的粘滞度增加;反复静脉穿刺等原因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若治疗护理不当,可能造成重要器官栓塞的严重后果。我科曾收治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入科后75d出现左下肢DVT,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2岁,因“全身多处钢水烧伤”入院。入院诊断:①烧伤(71%)。其中浅Ⅱ度22%,深Ⅱ度15%,Ⅲ度34%;②中度吸入性损伤。入院后予补液、抗休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并行气管切开。度过休克期后行翻身床治疗,经多次切削痂、清创、植皮术后,患者创面大部分愈合,残余少许散在创面。伤后75d患者出现左腹股沟处疼痛、肿胀、压痛,左下肢肿胀,周径与对侧下肢相比增加7cm,左下肢皮温升高,活动受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下肢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及静脉内血栓形成。血小板530×109/L,凝血酶原时间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5s,表明血液呈高凝状态。即予患者经健侧肢体静滴右旋糖酐40加尿激酶,口服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华法林、肠溶阿司匹林等,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患肢抬高30°,局部以红外线灯照射、33%硫酸镁湿热敷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经治疗患者左下肢胀痛未加剧并逐渐消肿,2周后复查彩超示血流通畅,血管壁平滑。继续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进行预防性治疗。而后患者烧伤创面愈合,功能康复后痊愈出院。

2护理

2.1心理护理本例患者烧伤后病情重、病程长,长期卧床极度焦虑,在烧伤治疗过程中并发DVT,使患者更加恐惧、绝望,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讲解烧伤治疗过程、DVT的原因、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等,并请康复期患者现身说法,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及恐惧心理,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2.2一般护理DVT后1~2周内病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要十分警惕肺栓塞发生[1]。应绝对卧床1~2周,抬高患肢20~30°并制动,33%硫酸镁湿热敷左腹股沟处,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左下肢,3次/d,以减轻肿胀,促进血液回流。每天测量患肢周径并与健侧对比,观察患肢肿胀消退情况并记录。急性期禁止按摩及剧烈运动,避免用力咳嗽,保持大小便通畅,以防静脉栓子脱落随静脉回流,导致肺栓塞。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胸痛及休克等表现应考虑肺栓塞,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遵医嘱给予溶栓、抗感染、抗凝等治疗,抗凝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情况,监测患者凝血指标,避免在患肢输液,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弹力绷带。2周后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运动,给予低脂、低盐、清淡饮食,嘱其多饮水,戒烟酒,增加营养,继续使用弹力绷带。

3预防

对烧伤并发DVT的防治,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应早期行切削痂手术,缩短病程;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早期有意识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做肢体的主动或被动运动,适当抬高患肢,并可做肢体远端按摩及红外线治疗仪照射,促进静脉血液循环。对须长期输液患者应经常更换输液部位,尽量避免长期在下肢静脉输液,避免反复穿刺股静脉抽血,股静脉抽血后按压的时间要长些,一般按压10min为宜。也可选择腋静脉等其他部位交换抽血。使用翻身床者,俯卧位时,应避免下腹部海绵垫压迫髂、股静脉,以免加重局部血流淤滞。新晨:

【参考文献】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妊娠;血栓性静脉炎;低分子量肝素钙;肝素钠

深静脉血栓是产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外科手术后DVT发生率为30%~50%[1],妇科手术后发生率为7%~45%[2-3],而产科手术、自然分娩后DVT的发生率尚无确切统计文献报道。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产科手术后,自然分娩后DVT时有发生,因此对产科手术后、自然分娩后DVT的预防和治疗应高度重视,我科在剖宫产术后、自然分娩后DVT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剖宫产术后或自然分娩后并发DVT患者11例作为治疗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有DVT倾向的产妇378例作为预防性治疗组。治疗组年龄27~44岁(平均年龄33.7岁),体重66~99kg(平均83.3kg),单纯高龄产妇1例,糖尿病产妇2例,产褥感染2例,肥胖1例(BMI 40),高血压病产妇1例,高龄又有糖尿病1例,高龄又有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例,其中剖宫产术7例,自然分娩4例。临床表现为单侧下肢疼痛、肿胀,较对侧明显增粗,皮温较对侧低,患侧腹股沟区有明显压痛;合并产褥感染者有下肢疼痛及发热,体温38℃以上居多;发生部位以髂静脉为主,可以波及股静脉、静脉。预防治疗组产妇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2.2岁);体重61.5~96.9kg(平均84.1kg);在378例中单纯妊娠期高血压病产妇148例,高龄产妇86例,孕期有盆腔炎、阴道炎4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6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肥胖7例,高血压高龄4例,高龄伴糖尿病7例,糖尿病合并盆腔炎、阴道炎10例,高龄、肥胖、糖尿病4例,单纯产褥感染6例,糖尿病合并产褥感染2例。预防性治疗组378例均无下肢疼痛、肿胀等临床表现。

2方法

2.1 诊断方法 (1)对有症状的可疑DVT产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波确诊。(2)高龄、肥胖(BMI>30kg/m2)、妊娠期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产妇,孕前有盆腔炎、孕期有阴道炎或产后继发有产褥感染的产妇,都归为有DVT倾向产妇。

2.2 诊断标准 彩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

2.3 治疗方法 (1)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同时每天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连续治疗7天,同时采用广谱抗生素头孢噻肟钠治疗7天;对有产褥感染者,加用甲硝唑治疗10天,同时加用肝素钠250mg+5%葡萄糖液500ml,30~40滴/分,持续注射至体温正常为止,并抬高患肢15~30度。上述治疗结束后,口服阿司匹林75mg,每天3次。(2)预防性治疗组,产后或剖宫产术后6小时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对有阴道炎、盆腔炎的产妇,同时加头孢噻肟钠抗感染治疗;对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使用头孢噻肟钠+甲硝唑抗感染治疗,同时用肝素钠250mg+5%葡萄糖液500l,30~40滴/分,持续注射至体温正常为止。

2.4 监测指标(1)治疗组:观察产妇的患肢周径、皮温、色泽,用彩超监测患肢血流变化及有无新血栓形成。(2)预防组:观察有无肢体肿胀、疼痛、会阴切口或腹部切口有无出血及阴道恶露量的多少。两组均监测治疗前后的APTT及PT。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

3结果

3.1 产后并发DVT的高危因素 产后并发DVT产妇的平均年龄33.7岁,体重平均83.3kg,其中高龄产妇占36.4%,糖尿病产妇36.4%,高血压产妇36.4%,肥胖9.1%,产褥感染18.2%,因此高龄(>35岁)、肥胖(BMI>30 kg/m2),高血压、糖尿病、产褥感染的产妇易并发DVT,是DVT的高危因素。

3.2 产后DVT的诊断及治疗 3.2.1 诊断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0例,本组病例准确率90.9%,其中1例顺产后2天,患肢仅有轻微肿胀、疼痛,周径较对侧粗2.4cm,彩超检查未见血流信号及频谱改变,产妇拒绝行下肢静脉血管造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诊断性治疗5天后症状缓解,改用口服阿司匹林75mg,每日3次,治疗随访2周痊愈。

3.2.2 治疗 11例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无1例有新血栓形成,有9例治疗7天后肢体肿胀明显消退,超声检查见侧枝循环建立,平均疗程6.1周,另2例治疗效果欠佳,一直穿弹力袜治疗。本组患者均未安血管滤网,未见一例发生血栓脱落。

3.3 产后DVT倾向产妇的预防性治疗效果

3.3.1 临床指标 产后预防性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期内无1例出现会阴切口、腹部切口出血,阴道恶露与其他产妇相比无明显增多,有1例会阴及2例腹部切口延迟愈合(缝合可吸收线336例,丝线缝合42例)。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干预护理;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

大隐静脉曲张属于临床外科中的多发病,发病机理为下肢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导致大隐静脉淤血、扩张,患者通常表现出小腿水肿、酸胀,随着病情的恶化出现溃疡、湿疹甚至静脉破裂的症状,因此及时诊断治疗十分关键[1]。现阶段,临床上对于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高,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将强干预护理工作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十分有必要[2],故本文选择于2010年12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分析干预护理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以及血管超声等检查确诊为大隐静脉曲张。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3.7±10.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2.8±10.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8例;患者主要表现出小腿水肿、酸胀,部分出存在溃疡、湿疹症状,患者均通过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于术前、术后加强一系列的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干预:患者饱受疾病和手术创伤的折磨,另外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大部分患者会存在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增加探访次数,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密切护患关系,将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予以告知,赢得患者信任,促使患者积极配合。②术前准备干预:术前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严禁烟酒,多食纤维含量高的物质、多饮水保证大便顺畅;存在血栓病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尤为重视,提前进行干预。

1.2.2术后护理 ①术后治疗干预:术后6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U/次,2次/d;微波治疗促进血流加速、扩张血管,提高营养供应,增强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以保护静脉;②饮食干预:向患者讲述饮食与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主要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多饮水、饭后按摩腹部保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③干预与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抬高患肢,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促进静脉的回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建议患者及早展开下肢活动,避免由于膝关节屈曲而压迫静脉;可通过CPM机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2.3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患者立即给予溶栓、抗凝治疗,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曲克芦丁以降低蛋白质与血管内溶液的渗出从而改善下肢水肿疼痛症状,治疗期间抬高患肢,疗程2~3w;若治疗无效则通过血管旁路术治疗。

1.3临床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满意率调查主要选择问卷调查的形式,90例患者均进行了满意率评估问卷,全部收回。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数据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术后观察组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率为2.2%,对照组并发深静脉血栓6例,并发率为13.3%,两组并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

2.2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8%和77.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据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近些年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可能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存在密切的联系[3]。下肢的疼痛肿胀以及溃疡、湿疹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时诊断治疗是促进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术式[4],在临床实践的治疗中取得显著的效果,然后部分患者于术后可能会出现深静脉血栓,一方面会加重病情、引起肢体的坏死,甚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肺栓塞而诱发死亡,引起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临床上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5]。

术前对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6],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7],同时能够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8]。本次观察组患者于术前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干预、术前准备干预,术后的治疗干预、饮食干预以及干预与功能锻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于术前、术后对接受大隐静脉曲张术治疗的患者做好一系列的干预护理工作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临床意义显著,值得作为临床护理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符晓阳,蔡传奇,郑鸿,等.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11):782-784.

[2]黄新天,张培华.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13(5):301.

[3]胡少英.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26-327.

[4]丁凯.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4):21-23.

[5] Spahn DR,Chassot PG.CON:Fluid restriction for cardiac patients during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 should be replaced by goal directed intravaseular fluid admini-stration[J].Anesth Analg,2006,102(2):340-343.

[6]谢凤勇,张磊.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报告[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58-60.

[7]程维福.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9,16(6):51.

[8]林启谋,李勇,周毅.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当代医学,2013,19(24):49-50.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6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35-01

股静脉置管术为肾内科的一项基本操作,通过静脉导管可以行血液透析、免疫吸附、监测中心静脉压,满足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营养等治疗的需求。但其并发症较多,如穿刺部位血肿、感染、导管残端遗留血栓等,其并发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少有报道。本文阐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股静脉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同时总结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并探讨减少血栓并发症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7岁,2009年8月20日因眼睑及双下肢水肿2个月加重10 d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当时患者无少尿,诉脱发及双膝关节疼痛,无口腔溃疡及面部红斑,既往无乙肝及风湿性疾病病史。当时查体:血压130/80 mm Hg,神志清,精神可,皮肤黏膜无皮疹,眼睑轻度水肿,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饱满,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87×109/L,中性粒细胞74.4%,HB 101 g/L,血小板126×109/L;尿常规:蛋白2+,潜血3+,24 h尿蛋白定量:1.48 g/d,血白蛋白34.1 g/L;彩超提示:双肾实质回声增强,免疫学检查:抗ds-DNA抗体阳性,1:45阳性,ANA阳性,抗Sm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IgG 15.01 g/L;IgA 1.93 g/L;IgM 1.07 g/L;C3 0.23 g/L;C4 0.11g/L;血沉 12 mm/h;类风湿因子 1 IU/ml;CRP 1 mg/L;凝血酶原时间9.5 s;纤维蛋白原含量 2.33 g/L;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24.4 s,凝血酶原时间0.72 s 凝血酶时间14.7 s,D二聚体0.4 mg/L;肾穿刺病理类型:Ⅱ型狼疮性肾炎(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Ⅱ型,于2009年9月4日行右股静脉深静脉置管术,术后行免疫吸附治疗,患者因水肿缓解不佳遂于2009年9月12日转入本院,入院时查体: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右下肢较左下肢为重,置管处无红肿发热,无渗出物,考虑右下肢静脉血栓可能,急行凝血指标检查,同时行彩超提示:髂股静脉后壁可见一55×3 mm中等回声物,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中等回声物处血流束变细,诊断:右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遂嘱患者卧床,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 5 000 U 皮下注射抗凝,考虑栓子较大,脱落可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应用尿激酶经右侧足部静脉滴注溶栓治疗,1周后患者水肿缓解,行彩超提示血管内无回声物,血流通畅,且无胸闷气短等肺栓塞症状。之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抑制炎症与免疫反应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长期门诊随诊。

2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中心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26%[1],ICU患者33%静脉血栓阳性,约15%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2],管壁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等而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等。导管血栓形成原因:(1)血管壁的损伤。如反复穿刺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3]。(2)凝血功能异常。高凝状态可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3)血流动力学异常。如长期卧床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导管漂于股静脉内出现涡流促进血栓形成。(4)导管直径。Grove认为导管直径粗细与血栓有密切关系,直径粗且血管细者,血栓形成概率就高[4]。

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应做到:(1)操作者应熟悉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方向,置管应稳、准、快,避免盲目的反复穿刺,必要时可于彩超定位下置管,可提高成功率。(2)护理。①冲洗及封管,每次用管前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用后0.9%氯化钠溶液脉冲式冲管,并用肝素盐水封管。若长期保留导管而近期不用者,亦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2次/周,并按要求封管。②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每周换药2次,注意观察置管处有无红、肿、热以及有无液体渗出,观察下肢有无水肿,若置管一侧下肢较对侧肿胀,考虑血栓的可能,可行彩超证实。及时发现管路受压、打折等,若管路打折可在严格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后,通过原穿刺点,可以多次换管[5]。Michaels等[6]建议导管留置时间1~2周。(3)血栓并发症的处理:①卧床休息。②抗凝,低分子肝素抗凝。③溶栓,若无禁忌,可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本患者从右足部静脉滴注尿激酶,同时在膝部用止血带扎紧,以促进含高浓度尿激酶的浅静脉血液流入深静脉,从而达到更佳的溶栓效果。对于有深静脉血栓并可能有肺栓塞的高危患者可安装静脉滤网。④手术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仅在内科治疗无效时选用。

深静脉血栓具有其隐匿性,若发现不及时,轻易拔管,可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和治疗费用,也是医疗纠纷的隐患,因此医生应该重视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及早发现,减少血管栓塞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马连池,郁烨. 浅谈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原因及应对措施[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3):105-106.

[2] Mc-Gee DC, Gould MK. Preventing complica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J]. N Engl J Med,2003,348(12):1123-1133.

[3] Veenstra DL,Saint S,Saha S,et al. Efficacy of antiseptic-impregna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preventing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a meta-analysis[J]. JAMA,1999,281:261-2671.

[4] Bozzetti F,Matiani 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omplications in 447 patients on 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an analysis of over 100 000 catheter days[J]. Clinical nutrition,2002,21(6):475-85.

[5] 赵小平,谭耀坤.深静脉留置导管时间与感染关系的研究[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6):855-856.

[6] Michals,Berkoben. Vascular access for hemodialysis in clinical dialysis[M]. Nissanso. MCGRaw-Hill companys,2005:27-28.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术(VVS);预防;深静脉血栓(DVT);低分子肝素(LMWH)

对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不做治疗, 会有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的发生[1]。而下肢静脉曲张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之一, 但下肢静脉曲张术往往会并发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又可并发肺栓塞、出血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栓脱落时会有致死危害, 因此在临床上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成为重中之重, 现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试验,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1100例VVS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即低分子肝素(LMWH)组和对照组, 每组550例, 其中LMWH组有男378例, 女172例, 年龄在26~77岁, 平均年龄为(55.8±2.12)岁;单侧肢365例(左侧295例, 右侧70例), 双侧肢185例;大隐静脉曲张403例(539条), 小隐静脉曲张147例(147条);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416例(552条),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144例(144条);血小板计数(183.96±154.21)×109/L;凝血酶原时间(15.02±12.56)s;纤维蛋白原(3.12±2.95)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3.42±22.65)s。对照组有男395例, 女155例, 年龄在25~70岁, 平均年龄为(58.6±1.26)岁;单侧肢体435例(左侧353例, 右侧82例), 双侧肢体115例;大隐静脉曲张510例(640条), 小隐静脉曲张40例(40条);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537例(669条), PTS 13例(13条);血小板计数(185.96±155.21)×109/L;凝血酶原时间(15.12±11.53)s;纤维蛋白原(3.19±3.05)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2.32±23.55)s。

1. 2 方法

1. 3 观察指标 临床观察指标:伤口有无瘀血, 皮下有无瘀斑, 有无下肢的异常反应, 对于有疼痛肿胀的行松解加压包扎, 症状未减轻者进行彩超检查, 确定是否有血栓形成。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各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两组皮下瘀斑及DVT的对比 术后一个月LMWH组出现皮下瘀斑11例, 对照组出现9例, 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P>0.05), 术后一个月LMWH组出现下肢肿胀7例, 有1例DVT患者, 对照组有下肢肿胀者36例, DVT患者9例, LMWH组远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 P

3 讨论

长期坐位工作或站立, 造成越来越多的人群有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之一, 而下肢静脉曲张术往往会伴随有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产生, 通过此次试验, 可以看出低分子肝素预防皮下瘀斑形成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DVT的预防, 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一组并发DVT的患者远远少于不做处理的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危害性极高的病症, 可以并发肺栓塞等一些列症状, 甚至可以导致死亡[2], 临床上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十分重视, 通过此次试验作者探究到LMWH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降米尔,殷敏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临床外科杂志, 2010, 16(5):295-296.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综述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57-03

Animal Model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IU Zheng,ZHANG yue,HOU Yufen

(A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1,Shandong,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methods of building model on animal model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recent years. Building the right animal model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has important meanings for deeply exploring its pathogenic mechanism,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clinic diagnosis.

Key words:deep venous thrombosis;animal model;summary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早期易并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后期遗留肿胀、郁积性皮炎、顽固性小腿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建立DVT动物模型是研究体内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和评价各种诊治方法包括药物干预的重要载体。文献报道[1],应用实验性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有50余年的历史,约有18种不同的动物被用来制备模型。近年来,我国各种DVT动物模型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将其综述如下。

1 静脉结扎(阻断)法

此方法是通过血液瘀滞诱导静脉血栓形成。结扎深静脉,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局部血流淤滞、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凝血过程。此外,血小板与局部形成的凝血因子也因血流受阻停留在局部,致使血栓形成。通常根据不同的实验动物,结扎的血管也各不相同。常用的方法如下。

1.1 下腔静脉结扎法

Reyers等[2]首先在1980年通过结扎大鼠下腔静脉建立大鼠DVT模型。方法如下:麻醉大鼠后,沿腹白线切开进腹,分离下腔静脉,于左肾静脉下方用粗丝线结扎下腔静脉,缝合腹壁,结扎后2~6 h重新打开腹腔,在结扎线下方2cm处夹闭血管,剖开管腔,取出血栓,称量血栓干重。一般在结扎后3h血栓形成率为60%~80%,结扎后6h血栓形成率为100%。以血栓形成百分率、血栓质量、凝血及纤溶系统为研究对象。顾毅等[3]采用此模型,插入Fogarty导管取栓,观察不同时相导管取栓对静脉壁的影响,探讨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机。

还有学者在Reyers造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张智辉[4]等结扎大鼠下腔静脉下段及双侧髂总静脉制备后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血栓形成率均较单纯结扎下腔静脉高;赛力克•马高维亚等[5]在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交汇处用丝线把下腔静脉与导丝一起结扎,血管夹阻断下腔静脉下段,1h后撤掉血管夹,抽出导丝,认为此模型能保障血栓近心端血管通畅,符合人体DVT急性期的病理演变,是适合作为动态研究的动物模型。

还有报道[6]采用单纯下腔静脉结扎法建立静脉血栓家兔模型。综合文献,制备兔下腔静脉血栓模型者远少于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这与大鼠模型的易行性、经济性密切相关。

1.2 髂静脉结扎法

高峰等[7]采用髂静脉结扎法成功制备大鼠模型。方法:麻醉大鼠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打开后腹膜,显露左髂动、静脉,6-0单丝尼龙线依次缝扎左髂静脉近端、沿途属支及远端。40min即见肉眼血栓形成。作者认为此模型与犬、猪、猫、兔等体型较大的动物模型相比,有术后管理容易,死亡率低等优势,且在解剖位置上可以模仿临床病例。缺点:大鼠髂静脉较细,不易解剖分离。

1.3 股静脉结扎(阻断)法

常选用犬、兔等形体较大的动物。方法:暂时结扎(或阻断)股静脉近、远端,血栓形成后,松开结扎线或解除阻断。采用此模型,戎建杰等[8]研究和比较导管直接溶栓和系统性溶栓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壁形态学的影响及近期疗效;王辉等[9]根据血栓形成不同时期应用超声消融仪的超声溶栓效果、血管再通情况、静脉壁及瓣膜的病理变化,探讨腔内超声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周为民等[10]则通过观察Amplatz血栓消融术、经导管药物溶栓及外科取栓术对急性股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壁形态学的影响,探讨这三种治疗方法的各自优势。

2 机械性损伤法

采用器械损伤血管,使内皮下细胞外基质,促使血小板与胶原接触而被激活和黏附,形成血栓。该方法主要是模拟创伤后或手术后肢体制动等而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能较好的反映创伤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过程。何飞等[11]采用击打装置,以固定能量击打兔左侧大腿近端外侧,石膏固定左下肢屈髋屈膝位,7天后即成功制备创伤性肢体DVT模型。张春强等[12]将大鼠麻醉后,切开皮肤,显露股静脉,直接钳夹股静脉,制备急性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采用定量打击大鼠双侧大腿+石膏固定的方法制备亚急性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炎症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

3 电流损伤法

利用电刺激,损伤血管内膜,启动凝血机制,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杨军[13]先给大鼠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g/kg体重),每日1次,连续7天。第8天麻醉大鼠后,取股内侧纵行切口,游离股静脉主干长约1.5cm,将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测定仪的正、负电极分别置于股静脉的远、近端,接通直流电(1.5mA),持续刺激7min。成功制备大鼠DVT模型,探讨药物抗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理作用。

4 静脉异物法

此方法通常暂时阻断局部血管血流,然后插入异物(铜丝),启动内、外源性凝血过程,促发静脉血栓形成。国内学者[14-15]依照Knight[16]等方法建立犬、兔动物模型。麻醉动物后,沿股静脉走向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充分暴露股静脉,于其近端和远端分别上血管夹,向近心端插入自制的螺旋铜丝,缝合血管,确定血管再通后,逐层缝合。此模型旨在评估放射性核素标记抗血栓成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对体内新、旧血栓的放免显像研究。

5 光化学法

本法是将光敏物质注射入动物血管内,在特定的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单线态氧等活性氧,继而损伤静脉内皮细胞,激发血小板黏附、聚集而形成血栓。朱听等[17]利用光化学诱导仓鼠股静脉血栓形成,并采用数字显微缩时摄影记录血栓形成的过程,通过数字处理获得血栓的三维图像,可用于血栓形成机理和抗栓药物的研究。

6 血栓诱导剂致血栓形成法

通常局部血管注射凝血酶,启动凝血过程,形成血栓。张鹏等[18]在DSA的导引下,经颈外静脉及股静脉途径分别将直径10mm和6mm的球囊导管置于髂总静脉近心端及股静脉远心端,充盈球囊阻断血流,并经导管注入凝血酶100U,1h后彩超检查证实血栓形成,4h后抽瘪球囊退出导管,成功建立犬静脉血栓模型,认为介入技术建立的犬下肢DVT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动物易存活,血栓形成快速可靠地优点,有利于深静脉血栓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治疗研究。

7 展望和问题

建立合适的DVT模型是研究DVT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基本前提。当前,DVT动物模型仍是诱发性动物模型,主要以阻断静脉回流,造成血液淤滞诱发血栓形成为主,注入血栓诱导剂或(和)机械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为辅,并建立了一些较为可靠、易行的动物模型,如对药物抗血栓机制的研究,下腔静脉结扎法大鼠血栓模型最为经济、常用;犬、兔等股静脉血栓模型常用于血管介入溶栓、取栓及对血栓放免显像诊断的研究,但费用高、造模术后管理困难大等。国外还有文献报道[19-20]利用基因敲除或转基因老鼠,制备DVT模型,有助于对DVT发病机制进行更深入研究。DVT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公认是Virchow的三大发病因素,即血流滞缓、血液高凝、静脉壁的损伤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21-22]中医药可以从多环节、多层次干预DVT的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但目前缺少病症结合的DVT动物模型。因此,如何能制造出更加接近临床状态、符合中医证候的DVT模型,将是今后推进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研究的关键,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Marcel Levi,Janine Dorffler-Melly,Gerhard J.Johnson,et al.Usefulness and Limitations of Animal Models of Venous Thrombosis[J]. Thromb Haemost,2001,86:1331.

[2] Reyers I, Mussoni L,Donati MB, et al.Failure of aspirin at different doses to modify experimental thrombosis in rats[J].Thromb Res,1980,18(5):669.

[3] 顾毅,时德,赵渝,等.不同时相球囊导管取栓的实验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6):370-372.

[4] 张智辉,林少芒,姚艳丹,等.大鼠后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的制备与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6,12(2):146-148.

[5] 赛力克•马高维亚,王护国,罗军,等.一种适合动态研究的大鼠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8,15(6):408-411.

[6] Rhodes JM, Cho JS,Gloviczki P, et al. Thrombolysis for experiment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aintain valvular competence and vasoreactivity[J].J Vasc Surg,2000,31:1193.

[7] 高峰,胡建国,关薇薇.SD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的建立及其静脉壁形态学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8,48(2):21-23.

[8] 戎建杰,伍波,何礼荣,等.导管直接溶栓治疗犬股静脉急性深静脉血栓后静脉壁形态学的变化[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2):169-172.

[9] 王辉,王岭,陈江浩,等.腔内超声溶栓治疗犬外周血管血栓形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0):870-872.

[10] 周为民,李晓强,余朝文,等.血栓消融、溶栓和取栓对犬股静脉壁形态学影响的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8(4):214-216.

[11] 何飞,胡敏,王兵,等.构建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及其应用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2):112-113.

[12] 张春强,黄河,赵学凌,等.两种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大鼠模型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8,26(1):66-70.

[13] 杨军,屈立志,杨霄,等.通塞脉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纤溶功能的实验观察[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1):32-33.

[14] 季顺东,刘晓健,张荣军,等.99Tcm-抗血栓成分单克隆抗体对动物血栓的放免显像研究[J].苏州医学院报,2000,20(1):4-7.

[15] 安锐,张凯军,黄韬,等.99Tcm-SZ-51用于犬静脉血栓模型放射免疫显像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12):554-556.

[16] Knight LC, Maurer Ah, Ammar I A, et al. Tc-99m antifibrin fragment for imaging venous thrombi: Evaluation in a canine model[J]. Radiology,1989,173:163.

[17] 朱听,吴嘉,赵虎成,等.血栓的三维重建及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的在体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2,12(4):261-264.

[18] 张鹏,施海滨,刘圣,等.犬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的实验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5):299-302.

[19] Myers DD, Hawley AE, Farris DM, et al. P-selectin and leukocyte microparticles are associated with venous thrombogenesis[J].J VascSurg,2003,38:1075.

[20] Mosesson MW, Cooley BC, Hernandez I, et al. Thrombosis risk modification in transgenic mice containing the human fibrinogen thrombin-binding gamma' chain sequence[J]. J Thromb Haemost,2009 Jan;7(1):102-10.

[21] 刘政,侯玉芬,周涛,等.消栓通脉颗粒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血浆t-PA PAI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46~1848.

深静脉血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髋部及膝部手术后,据报道骨科术后DVT发生率为10%-63%[1],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或致残,严重时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2012年1-12月我科收治髌骨骨折31例,其中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9-89岁,平均年龄54岁,手术30例,手术采取记忆合金聚髌器内固定术,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

2预防及护理

2.1健康教育对髌骨骨折的患者讲解术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预后,讲解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认识,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同时讲解DVT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说明早期活动的意义及重要性,让患者掌握相关的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消极悲观情绪,提高患者对术后抗血栓预防性治疗的依从性。

2.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低脂粗纤维素饮食,每日饮水量>2000ml,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禁烟酒,减少香烟中尼古丁对血管收缩的刺激,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2]。

2.4护理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患者抬高20-30cm,以利静脉回流,术后抬高患肢,注意避免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3]。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5患肢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毛细血管的充盈度,患肢的肿胀疼痛情况,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采用以髌骨上缘以上15cm处,或髌骨下缘以下10cm处测量周径,并与健侧对比。当患肢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紧韧明显,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升高者,应考虑DVT[4]。须及时给予处理。

2.6患肢的功能锻炼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作主动或被动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其方法是让患者绷紧大腿肌肉5-10s后放松,再绷紧再放松,如此循环往复,20-30分钟/次,3次/日,患者可自行安排时间锻炼,同时给予患肢被动的向心性按摩。早期活动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流淤滞,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7减轻疼痛疼痛是患者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易致血栓形成,不利于活动[5]。可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术后给予镇痛泵,减轻患者的疼痛。

2.8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中老年患者,体现肥胖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立迈青)抗凝治疗,使用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功能,无凝血功能障碍者使用。使用方法为低分子肝素钙5000抗xa国际单位,每日一次皮下注射,疗程为10-14d,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如有出血倾向,及时调整用量。

3结果

31例髌骨骨折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30例患者顺利治愈出院,其中一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术后第9天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经活血抗凝治疗后血栓消散,病情好转出院。

4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尤其是在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6]。骨折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静脉回流缓慢,出血或创伤使血凝固因子增加,易发生血栓,因此,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危险的并发症。临床上对髌骨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重视程度不及其他的下肢骨折,因此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加强健康宣教,饮食指导,患肢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药物预防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能有效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易绪英,张忠梅,何敏,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59.

[2]龚玲丽,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2):114.

[3]宋金兰,高小雁.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70

[4]易绪英,张忠梅,何敏,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59.

[5]李爱云.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干预[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6(3):59.

上一篇:静脉炎范文 下一篇:下肢静脉曲张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