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范文

时间:2023-12-01 08:30:06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篇1

[中图分类号] R6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35-01

股静脉置管术为肾内科的一项基本操作,通过静脉导管可以行血液透析、免疫吸附、监测中心静脉压,满足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营养等治疗的需求。但其并发症较多,如穿刺部位血肿、感染、导管残端遗留血栓等,其并发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少有报道。本文阐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股静脉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同时总结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并探讨减少血栓并发症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7岁,2009年8月20日因眼睑及双下肢水肿2个月加重10 d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当时患者无少尿,诉脱发及双膝关节疼痛,无口腔溃疡及面部红斑,既往无乙肝及风湿性疾病病史。当时查体:血压130/80 mm Hg,神志清,精神可,皮肤黏膜无皮疹,眼睑轻度水肿,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饱满,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87×109/L,中性粒细胞74.4%,HB 101 g/L,血小板126×109/L;尿常规:蛋白2+,潜血3+,24 h尿蛋白定量:1.48 g/d,血白蛋白34.1 g/L;彩超提示:双肾实质回声增强,免疫学检查:抗ds-DNA抗体阳性,1:45阳性,ANA阳性,抗Sm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IgG 15.01 g/L;IgA 1.93 g/L;IgM 1.07 g/L;C3 0.23 g/L;C4 0.11g/L;血沉 12 mm/h;类风湿因子 1 IU/ml;CRP 1 mg/L;凝血酶原时间9.5 s;纤维蛋白原含量 2.33 g/L;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24.4 s,凝血酶原时间0.72 s 凝血酶时间14.7 s,D二聚体0.4 mg/L;肾穿刺病理类型:Ⅱ型狼疮性肾炎(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Ⅱ型,于2009年9月4日行右股静脉深静脉置管术,术后行免疫吸附治疗,患者因水肿缓解不佳遂于2009年9月12日转入本院,入院时查体: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右下肢较左下肢为重,置管处无红肿发热,无渗出物,考虑右下肢静脉血栓可能,急行凝血指标检查,同时行彩超提示:髂股静脉后壁可见一55×3 mm中等回声物,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中等回声物处血流束变细,诊断:右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遂嘱患者卧床,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 5 000 U 皮下注射抗凝,考虑栓子较大,脱落可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应用尿激酶经右侧足部静脉滴注溶栓治疗,1周后患者水肿缓解,行彩超提示血管内无回声物,血流通畅,且无胸闷气短等肺栓塞症状。之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抑制炎症与免疫反应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长期门诊随诊。

2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中心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26%[1],ICU患者33%静脉血栓阳性,约15%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2],管壁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等而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等。导管血栓形成原因:(1)血管壁的损伤。如反复穿刺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3]。(2)凝血功能异常。高凝状态可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3)血流动力学异常。如长期卧床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导管漂于股静脉内出现涡流促进血栓形成。(4)导管直径。Grove认为导管直径粗细与血栓有密切关系,直径粗且血管细者,血栓形成概率就高[4]。

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应做到:(1)操作者应熟悉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方向,置管应稳、准、快,避免盲目的反复穿刺,必要时可于彩超定位下置管,可提高成功率。(2)护理。①冲洗及封管,每次用管前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用后0.9%氯化钠溶液脉冲式冲管,并用肝素盐水封管。若长期保留导管而近期不用者,亦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2次/周,并按要求封管。②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每周换药2次,注意观察置管处有无红、肿、热以及有无液体渗出,观察下肢有无水肿,若置管一侧下肢较对侧肿胀,考虑血栓的可能,可行彩超证实。及时发现管路受压、打折等,若管路打折可在严格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后,通过原穿刺点,可以多次换管[5]。Michaels等[6]建议导管留置时间1~2周。(3)血栓并发症的处理:①卧床休息。②抗凝,低分子肝素抗凝。③溶栓,若无禁忌,可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本患者从右足部静脉滴注尿激酶,同时在膝部用止血带扎紧,以促进含高浓度尿激酶的浅静脉血液流入深静脉,从而达到更佳的溶栓效果。对于有深静脉血栓并可能有肺栓塞的高危患者可安装静脉滤网。④手术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仅在内科治疗无效时选用。

深静脉血栓具有其隐匿性,若发现不及时,轻易拔管,可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和治疗费用,也是医疗纠纷的隐患,因此医生应该重视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及早发现,减少血管栓塞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马连池,郁烨. 浅谈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原因及应对措施[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3):105-106.

[2] Mc-Gee DC, Gould MK. Preventing complica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J]. N Engl J Med,2003,348(12):1123-1133.

[3] Veenstra DL,Saint S,Saha S,et al. Efficacy of antiseptic-impregna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preventing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a meta-analysis[J]. JAMA,1999,281:261-2671.

[4] Bozzetti F,Matiani 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omplications in 447 patients on 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an analysis of over 100 000 catheter days[J]. Clinical nutrition,2002,21(6):475-85.

[5] 赵小平,谭耀坤.深静脉留置导管时间与感染关系的研究[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6):855-856.

[6] Michals,Berkoben. Vascular access for hemodialysis in clinical dialysis[M]. Nissanso. MCGRaw-Hill companys,2005:27-28.

深静脉血栓篇2

空中旅行突发猝死

石井英子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到达日本成田国际机场。刚刚迈出机舱门,英子就脸色煞白,双手抽筋,晕了过去。不过她算是幸运的,经抢救转危为安。

人们不禁要问长途飞行为什么会猝死?那是因为在狭窄的机仓里,旅客的脚踝、膝部到大腿只能呈三个九十度的弯曲,这样的姿势降低了全身的血流速度,加上飞机空调使空气干燥,人体易脱水,血液粘稠度增高,腿部深静脉就容易形成血栓。若血栓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引起栓塞,就会导致死亡。

据机场诊所医生透露:在2000年飞抵机场就死亡的25人之中,有6人死于深静脉血栓。英国最近一项调查显示,200名50岁以上人士在经过8小时以上空中旅行后,竟有十分之一的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每年因此死亡的航空旅客约为40例,据估计实际死于这种病的人要更多。

病人术后风险骤增

在城里工作的张永智一直想接72岁的父亲到城里居住,但是张大爷出于生活习惯不适应,坚持留在农村。一天张大爷出门时不慎摔倒,经医院检查为左下肢骨折了,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张大爷坚持回家休养,张永智就把父亲接到了城里,悉心照料。张大爷也想该享几天清福了。不想卧床三天后,张大爷出现了胸闷、咳嗽等症状,夜里加重,等120赶来时,张大爷居然闭上了眼睛。张永智想不通,难道真的是水土不服吗?

其实,临床上并非长途飞行的人才会发生深静脉血栓。老年人或病人因长时间不活动,特别是病人术后也很容易有此危险。专家指出:以前术后猝死多推断为“心源性猝死”,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深静脉血栓是术后猝死的重要原因。美国现在每年有25万人因肺栓塞而住院治疗,其中80%会因此而死亡。2007年初,美国外科医师学会第92次临床年会讨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围手术期风险,血栓形成及栓塞问题。

血管“炸弹”如何产生

血管分为动、静脉,体循环静脉有深、浅两类,深静脉血栓是由血液凝集的终极产物。血凝块通常先在腿部深静

脉内形成,若不及时治疗,凝块就可能碎裂并随血液移行至肺脏,导致肺栓塞致人死亡。

病人术后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回流缓慢;手术创伤和组织破坏后,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流;手术引起静脉壁的损伤;严重的脱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这些都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因此大手术、严重创伤、骨折、脊髓损伤、恶性肿瘤、激素替代治疗、心肺功能不全、老年人、肥胖、分娩前后等,都构成了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远离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随时可能发生,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及时诊断和治疗,对病人极其重要,特别是术后病人。

目前医院运用最多的是Wells预测标准,此外,D-二聚体检测、超声波、螺旋CT检查也有较高诊断价值。今年汶川大地震,武汉市第六医院收治的30多位受伤病友无一例死亡或截肢,正是因为医院广泛推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治疗。

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医生建议对易感人群建议:

长途旅行者:筹划长途飞行旅行的人,要注意在机仓内多做小腿和足部的伸展运动;多食富含抗血栓元素―黄酮素的西红柿;多喝水,不喝酒;最好穿弹力袜;相关旅客飞行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抗凝药物。

深静脉血栓篇3

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有多种方法,有效率92%~100%[1],主要用于急性动脉血栓,因操作难度大,故极少用于静脉血栓,我院根据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原理,利用浅静脉血流可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而深静脉血流则不能返流至浅静脉的原理从患肢足背静脉穿刺后,在下肢穿刺部位之上扎止血带输入尿激酶,使溶栓药通过交通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快速进入血栓部位,使侧支循环开放,维持血流,保护血管内膜及瓣膜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32例患者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50~76岁,发生于左下肢者24例,右下肢者4例,双下肢者4例。其中16人行静脉造影检查确诊,9人同时彩色超声检查;5例经临床结合彩色超声检查确诊,另11例依据典型临床表现而确诊。其中6例在其他医院经周围静脉输液治疗4~7d(药名不祥),症状未减轻,转入我院,本组患者腿围均较健侧有不同程度增粗。溶栓治疗7~14d,达到满意效果,随访3~5月,无1例遗留明显血栓后综合征。

1.2 护理观察项目

患肢与健侧同一平面对照并记录实侧腿围周径长度,每天上、下午各一次;观察皮稳、色泽、浅静脉怒张的变化;Homans征,即患肢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引起小腿深部疼痛的情况;腹股沟下方股三角或腓肠肌压痛的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出血、胸痛、咳漱、呼吸困难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患肢足背静脉输入0.9%NS250ml+尿激酶20万U,每日3次,丹参液250ml缓慢静滴,抗生素及右旋糖酐由健侧双上肢输入并皮下注射肝素,给药2~3天后患肢疼痛明显减轻,注射肢体制动2h,7d为一疗程,进行抗凝、祛聚、化瘀、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3 结果

18例治疗7~10d痊愈。13例好转出院。无1例发生肺栓塞,治愈率72%,总有效率95%。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方法简便,患者易接受。但患肢因肿胀、疼痛、颜色暗红、活动受限,再在患肢输液,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感到恐惧不安,我们耐心告知患肢输液的目的,及作用,给予心理疏导,当患者症状日渐减轻时,患者不但消除了恐惧,且增添了信心,而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无1例发生肺栓塞者。

4.2 患肢护理

急性期瞩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加速消肿,同时用MgSO4粉湿敷(36。),2次/d,以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减轻疼痛。当肢体感觉酸胀、疲劳时更换,行足部轻微背曲活动,避免按摩和剧烈活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每日测量腿围并记录,以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注意患肢皮温、足趾颜色及注射部位有无异常情况,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本组有4例患者足背肿胀明显,经MgSO4湿敷后肿胀减轻。

4.3 观察出血情况

因尿激酶为溶栓药,在抗凝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腹黏膜出血、紫癜、血尿及黑便,每日监测凝血4项(TT、Fid、PT、APTT),一但发现告之医生及时处理。本组有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停药后症状消失。

4.4 一般护理

瞩患者进食清淡不、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感冒,减少增加腹内压的一切因素,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告戒戒烟的重要性,使患者很好的配合治疗。

4.5 健康教育

给患者讲解患病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强里烈收缩,血流缓慢,使血细胞堆积,致病情加重或复发;多饮茶促进排泄,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少量饮酒,起到活血的作用;避免久站、久坐、久行;多饮水,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食物,禁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及静脉栓塞的发生。

参考文献

深静脉血栓篇4

为什么确诊时已发病多天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但此时发病时间往往已经超过数天,对治疗显然是不利的。

早期诊断对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打个比方,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发现可以冲洗掉,但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

早期症状有哪些蛛丝马迹

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有经验的医生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应尽早检测血液D,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但是,B超对于小腿静脉血栓容易忽略,另外对于髂静脉或腔静脉血栓诊断率很低(肠道气体的干扰)。所以,临床上高度怀疑静脉血栓,而B超报告没有显示血栓的话,并不代表可以排除血栓。必要时可以采用静脉造影或者CT检查。

药物溶栓

网早期发现的血栓是否可以用药物溶解掉,医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最新的国际血栓治疗指南里,并没有推荐溶栓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治疗,其原因有三:一是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滞后,溶栓药物对机化的血栓无效;二是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很大,尤其是高龄病人可能发生致命性脑溢血;三是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效果并不优于抗凝治疗。当然,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置管溶栓是否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还在进一步的经验积累中。

抗凝治疗

只要病人没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方面的问题,一般首选抗凝治疗。规范的抗凝治疗,由于华法林起效比较慢,一定要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启动方案,而且要等到华法林起效并相对稳定时,再停用低分子肝素。使用华法林时要随时检测凝血酶原(INR)指标,以INR维持在2.0―3.0为最佳,并根据INR的检测水平及时调整剂量。抗凝治疗的时间在3~6个月。另外,使用肝素后要检查血小板,预防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又称HIT)。对于病人近期有手术史、脑血管意外以及有凝血功能不良的病人,不应该使用或慎重使用抗凝治疗。这类病人如果有肺栓塞风险或已经发生肺栓塞,应该植入腔静脉滤器。

不规范的抗凝治疗,一是以辅助的药物治疗替代抗凝药物,容易导致新鲜血栓形成,使肺栓塞的概率大大增加;二是抗凝药物剂量和时间不足,导致效果不佳或是遗留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三是抗凝药物剂量过大,或是过度采用溶栓药物,造成出血;四是只对腿部的静脉做B超,忽略了髂静脉CT和肺动脉CT,使得部分病人错过预防肺栓塞的机会。

预防器具

深静脉血栓篇5

虽然静脉血栓栓塞症位列第三大心血管杀手,但是人们对它的认知率却很低。由于约80%的深静脉血栓是“沉默”的,无临床表现;70%以上的肺栓塞是在死亡后发现,故静脉血栓疾病是人类“无声的杀手”。

哪些人容易患深静脉血栓

手术后长期卧床或有不能活动病史的;

创伤、肥胖、高血脂或年龄在40岁以上的;

有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中风、肾病综合症病史的;

有口服避孕药、妊娠、静脉曲张或以往有血栓形成史的;

恶性肿瘤。

如何尽早发现下肢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腿部胀痛的主要症状有3点:肿、胀、痛。一般是单下肢疾病,以左下肢居多。早期的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及疼痛。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发红,皮温较健侧高。当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时会出现肢体坏死,甚至发生肺栓塞导致死亡。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和介入手术治疗。一旦怀疑发生深静脉血栓,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介入导管溶栓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

下腔静脉滤器的使用,可以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避免长久的坐立不动,有意识地活动下肢,做下蹲等动作,加快下肢血液流动。

长期卧床者,可经常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平时可穿弹力袜。

平时应多进行走路、游泳、骑脚踏车等较缓和的运动,除能改善循环外,还能降低新的静脉曲张、血栓的发生。

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饮食及加强维生素C、E的补充。

在日常生活方面,则应控制体重。

深静脉血栓篇6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

1 DVT的病因学

194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如手术后、长期卧床、骨折固定等。而外科手术和创伤是DVT最常见的诱因。另外,由于静脉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如静脉插管、血液透析、化学治疗等,DVT的发生率可达30%[1]。血栓形成后,除自动消融外,其余都将经过扩展、繁衍、机化、壁化和内膜化过程。

2 DVT 诊断方法

下肢DVT的典型表现为小腿不适,水肿,静脉曲张,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但实际上下肢DVT 的起病隐匿,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易于漏诊。故对下肢DVT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应辅以一些辅助手段[2]。

2.1下肢静脉造影 是公认的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标准,可使下肢静脉直接显影,准确地判断有无血栓及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好侧支循环。

2.2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 是临床上诊断下肢DVT的首选方法,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5%。不但可以显示血管的结构,还可以动态观察血流状况,显示形成的部位、范围,了解管腔阻塞程度,评价疗效,操作简便。

2.3D-二聚体含量测定 目前,多以D-二聚体>400ng/ml作为阳性判断标准[3],也是筛查DVT的一种手段,测定结果阴性可排除DVT的诊断。

2.4CT DVT发展到PE阶段,CT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2.5磁共振静脉造影 可以鉴别新旧血栓,敏感性达90%,特异性达95%。

3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应根据病变类型及实际病情及病期决定。

3.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周围型及病期在3d以上的中央型和混合型及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

3.1.1一般处理 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及局部湿热敷等措施。卧床时间一般为10d,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轻便活动。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

3.1.2溶栓疗法 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rt-PA等。溶栓疗法分为全身或局部溶栓。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在1w以内,对于发病7~10d的效果尚可,对于病程10~60d的患者效果较差,而超过60d的后遗症期患者基本无效[4]。 链激酶具有免疫原性,易发生过敏发应。

尿激酶由人肾小管产生,无抗原性,是目前主要使用的溶栓药物,可以直接裂解纤溶酶原肽链中的精氨酸(560)-缬氨酸(561)之间的肽链发生断裂,使无活性的单链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双链纤溶酶。双链纤溶酶是一种活性极强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它不仅可以水解循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蛋白,而且可以溶解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其降解产物以溶解血栓。DVT患者给予100万U尿激酶联合抗凝治疗的方法安全有效,开始3d内闭塞患侧小腿静脉,穿刺患侧足背静脉注入10万U尿激酶,再给予尿激酶100万U于12h滴注完毕,能够使DVT患者患肢静脉内血栓溶解的成功率显著提高[5]。rt-PA能快速恢复血管通畅性,从而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

3.1.3抗凝疗法 常用普通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肝素适用于无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肝素过敏或有肝素抗体产生时禁忌使用[4]。有文献报道使用低分子肝素、银杏达莫可取得更好的疗效。普通肝素疗效确切,但其半衰期短,过度抑制凝血酶,易发生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较,半衰期长,抗凝血因子Xa活性强,而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不明显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故出血副作用小,一成为近年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物。银杏达莫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还能清除自由基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能使血管再通,恢复灌注,故可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和银杏达莫合用抗凝作用增强,使疗效提高,值得推广[6]。

3.1.4祛聚疗法 包括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密达莫和丹参等,常作为辅助疗法。

3.1.5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学认为DVT属于"脉痹"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在肢体水肿的消除、血管再通、侧支循环建立、防止复发以及后遗症的改善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3.2手术疗法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施行手术取栓:①病史不超过5d,中央型和混合型DVT;②无重要内脏器官(如心、脑、肝、肾)功能障碍;③65岁以下有工作能力者。手术取栓的优点为一次取出深静脉中大量血栓,为主干深静脉的的通畅和深静脉瓣膜功能的保留提供了最大可能,同时对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快速减深静脉压力低,尽快解除下肢淤血状态提供了帮助,并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变为可能[7]。

3.3介入治疗

3.3.1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IVCF) 其优点为可有效地减少下肢DVT并发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且手术风险小,易操作,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但远期的并发症有深静脉血栓再形成、滤器处形成血栓、滤器移位、腔静脉穿孔等,必须重视此手术的必要性。只有在严格掌握IVCF植入指征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IVCF,才能更好地体现IVCF在近期预防或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的有效性,但其近远期并发症仍应引起重视[8]。

3.3.2导管溶栓术 是通过静脉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血栓中,通过导管注入溶栓药物,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以溶解血栓,同时在导管鞘中注入LMWH,以阻止血栓的蔓延 [2]。还有注入尿激酶,剂量是1000~4000u/min,血栓完全溶解率可达31%,50%以上的溶解率可达52%[7]。置管入路主要有:①经颈内静脉置管;②经健侧股静脉置管;③经患侧静脉置管;④经患侧大隐静脉置管;⑤经健侧股动脉置管;⑥经患侧小隐静脉置管。有报道静脉穿刺置管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了溶栓效果,提高瓣膜功能保存,缓解症状,改善肢体静脉回流,同时减少溶栓药物的使用剂量,降低PTS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超声显示清晰,定位准确,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

3.3.3静脉球囊扩张成形、血管支架置入术 在去除静脉血栓的同时,对狭窄闭塞性病变可经过静脉球囊扩张成形、血管支架置入术恢复静脉通畅,减少术后复发。

3.3.4其他 如超声消融术、Amplatz血栓消融器溶栓术、机械血栓消融术(PMT)、双球囊保护取栓术和基因疗法,具有创伤小、无痛苦、疗效显著、疗程短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

4 并发肺栓塞的防治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在栓塞的静脉内放置滤网,防止血栓的脱落。

综上所述,早期确诊是治疗下肢DVT的关键。下肢DVT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正规的抗凝治疗是基础,溶栓治疗及手术取栓术因效果不满意应慎重,介入治疗这一微创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下肢DVT的治疗拓展了空间,而基因工程的研究为下肢DVT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柳松,班东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并发症治疗进展[J].天津医药报,2011,39(7):665.

[2]董梅,齐宝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1,32(6):51-52 .

[3]田明夏,李娜,王豪夫,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变化[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2):182.

[4]骆广义,宋海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9):955.

[5]王飞.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3):288.

[6]马红燕,高宏伟,刘素波. 低分子肝素联用银杏达莫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25(3):193.

[7]葛长青,韩冰,张宏光.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远心端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9):2781.

深静脉血栓篇7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在深层静脉中血液凝结异常产生的,通常发生在骨科手术后,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静脉壁受损、血液流动过缓、血液凝结度较高,形成血栓后难以消融,同时向四肢扩散,在深层静脉主干沉积,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有数据显示,手术后加强对患者预防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文章回顾分析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预防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预防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为(59.3±3.1)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1例高空坠落、14例车祸、9例压伤;手术类型:13例髋关节置换术、11例脊柱手术、10例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0;年龄41~77岁,中位年龄为(55.7±2.8)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0例高空坠落、17例车祸、7例压伤;手术类型:1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脊柱手术、13例钢板内固定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预防与治疗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基础预防措施。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手术流程应规范、认真,使用止血带时注意静脉内膜的保护,帮助患者提高患肢,以便促进血液回流,患者应遵医嘱多翻身,并按照自身情况多进行户外活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适当补充体液;②机械预防治疗。手术后为患者进行积极护理,每隔3h对患者的患肢进行一次按摩,按摩时对患肢呈环状挤捏,每次按摩时间不能低于20min,手术后12h内为患者提供5000U低分子肝素,使用皮下注射方法;倘若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治疗,对于使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下肢康复器;③药物预防治疗。术后使用的药物主要有:扎格雷、低分子肝素,患者应遵医嘱,每天睡前口服75mg的阿司匹林和10mg的利伐沙班;对于肿痛严重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松梅乐治疗。④保守治疗。主要是抗凝治疗与溶栓治疗,使用浓度为5%的葡萄糖与25万单位的尿素混合液,联合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然后使用浓度为5%的葡萄糖与20ml的丹参混合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抗凝治疗,脐下肌肉注射0.4ml的低分子肝素,口服2次/d,0.1g的阿司匹林,连续治疗1w。

1.3疗效评价在检查两组患者血液流动与血管血栓情况时,可以使用多普勒彩超,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四肢肿胀,多普勒彩超显示血液流动发生变化,血管内产生血栓,皮肤表面温度较低,足背和胫后静脉脉搏跳动微弱,心电图与X光胸片显示肺部形成血栓。

1.4统计学分析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值±标准差代表两组患者的计量数据,用t值检验两组患者的计数数据,将P

2结果

预防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9%,对照组有8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5%,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明显比预防治疗组高,P

3讨论

骨科患者术后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因损伤或凝结异常,患者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严重时会诱导患者下肢长时间产生溃疡与肿胀现象,或许引发患者产生下肢静脉坏死与曲张,伴随病情的继续发展,最终导致患者形成肺栓塞,出现猝死现象。因此,临床预防与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能拯救患者的生命,还能使患者尽早康复[2]。

综上所述,使用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术后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提高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3]。

参考文献:

[1]邱冠军,王春,郭学利.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05):108-110

[2]李进,陈利霞,夏智昌.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521-522.

深静脉血栓篇8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11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多发生于手术后制动,创伤。如未及时治疗,可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致残。此病常会造成肢体肿胀、皮肤色紫、足背动脉搏动消失、高热等症状,它不仅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如若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可并发肺栓塞和出血,严重者危及生命。

我科2006年6月~2009年9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96例,采用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联合治疗及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6例患者,男129例,女67例;年龄27~79岁,平均58岁。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65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9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溶栓加抗凝治疗,具体方法:溶栓应用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10 μg,加生理盐水至20 ml静推,推注时间约15 min,同时应用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按40~50滴/min静脉滴入,应用7~10 d。嘱患者绝对卧床,抬高患肢30°,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周径。

1.3 疗效判定

①基本治愈:治疗后患侧肢体肿胀完全或基本消失,皮肤色泽减轻或基本消失,与健侧肢体对比肢围差1 cm。③无效:症状与体征无缓解。

1.4护理

1.4.1心理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因其病程长,治疗费用高,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等原因,患者易产生悲观、失望等心理,情绪易激怒、沮丧,不配合医生治疗,良好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士应多给予患者鼓励,经常给患者讲解成功恢复的病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护士首先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多交流沟通,向其详细讲解如何配合治疗,及时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其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争取早日康复。

1.4.2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低脂、清淡、富含纤维素的饮食,鼓励患者进食高纤维膳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在饮食中少用油、禁止食用肥肉、蛋黄、动物脑等食物,每日脂肪用量不超过40 g,以避免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淤滞,加重血栓形成。忌食辛辣食物,选择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新鲜水果、豆类及粗粮等,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4.3一般护理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向患者宣传吸烟的危害性,积极提倡戒烟。

1.4.4 溶栓治疗的护理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因静脉壁损伤也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应选择静脉留置针输液。溶栓期间应加强巡视,以防药液漏至皮下。严密观察有无药物迟发过敏反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血尿、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黑便等,应定期监测凝血时间。溶栓治疗过程中随时有可能栓子脱落而引起肺栓塞,一旦出现此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护士在溶栓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胸闷、气促、胸痛、咯血等症状,如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测,并与医生一起参加抢救。随时注意意识及瞳孔变化,警惕脑出血的发生。

1.4.5 患肢的合理活动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0~15 d,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抬高患肢高于心脏30°,膝关节稍屈曲位,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当2周后全身症状及局部压痛消失,可开始进行轻微活动。鼓励患者先做足趾屈伸运动,再行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运动,活动量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患者可下床活动时,应使用弹力绷带或穿长筒弹力袜。

1.4.6 患肢的观察护理应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和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当皮肤颜色转红润、肿胀逐渐消退时,说明患肢缺血症状得到改善。反之则说明缺血严重,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每日测量患肢周径,并与健侧肢体比较,以判断肿胀消退程度。

1.5出院前指导

禁吸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进食以低脂、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为主,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困难造成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指导患者出院后避免长时间的行走及重体力劳动,活动时应穿着合适的弹力袜,卧床时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30°。适量运动,以防止静脉血栓再次形成。

2结果

本组病例中,基本治愈151例,有效45例,无无效病例。基本治愈151例中,达到临床治愈时间为7~28 d,平均17.5 d,2例有出血症状。

3讨论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一些老年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因其病程长,治疗费用高易产生、悲观、失望沮丧心理,情绪易激怒、不配合医生治疗。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经常和患者谈心,多鼓励,多给患者讲治愈的案例,增加其治疗信心,使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工作积累,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①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②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③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④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⑤恢复期护理:恢复期患者应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下肢肌肉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建立,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⑥每日监测凝血变化,严密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征象,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有无血尿、便血等情况。嘱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压升高,造成栓子脱落,若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确诊,应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疗。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到精心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欣.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7,2(3):237.

[2]王兰芝.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08,40(4):305.

[3]李慧,张莉,李晶敏,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现代保健,2007,15(18):106.

[4]杜菊香.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5):135-136.

[5]杨月张.健康教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实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4):1315.

上一篇:下肢静脉曲张范文 下一篇:静脉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