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速测量实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03:21:32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超声 脉冲回波 影像物理学

在医学影像里广泛应用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便是利用了超声脉冲回波原理。由于这种医学影像技术的人体成像原理是通过超声波的能量来实现的,所以对人体无任何辐射性危害,而且因为该成像技术成本较低、安全性高,已被普及广泛应用到临床、介入治疗等方法中,成为医院里医学影像设备中重要设备之一。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普及应用,超声影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基础在医学影像物理学也变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超声影像的物理方面基础,能够帮助认识和理解超声的含义及超声影像的意义。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利用超声脉冲回波原理设计影像物理学实验,促进超声影像物理学的学习,详细如下。

1 实验研究目标

超声成像的目的在于,声波于人体各组织的穿透能力达到可以深度成像。超声成像所测算的物理量为声波的回波幅度和相位,回波的时间常用于定位声波的深度。由于声波在人体组织的穿透速度约等于常数,因此回波的特征可以反映不同人体组织密度的不同。经过对反射回波的接收,并使其在显像屏上以不同的亮度等级呈现,最终形成超声图像。而若超声波的频率越高,则其波长越短,能量越高,分辨率越高,所成图像质量越佳。但是由于声波穿透深度与声波频率成反比,深度越小频率越高,所以想得到质量高的高频超声成像是以牺牲穿透深度为代价的[1]。通过设计实施超声脉冲回波原理设计影像物理学实验,可以更好的掌握声波的产生及传播原理,提高对超声波图像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掌握超声波的各项参数对超声最终所成图像的影响。

2 实验设计原理

超声波的基本参数有三个,包括频率、波长和声速。声波的振动频率f=振动数/时间(s),f由振动源决定,声波(在人体内部)的传播速度c取决于传播媒体。超声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后之后,改变了起载体功能的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例如使能量发生衰减改变,使声波的传播方向发生反射、衍射等改变。而临床诊断所需要的信息就依托存在于这些不断变化的物理参数中,这些物理参数的不断变化不仅是诊断信息的依附,更是一些补偿机制的依据[2]。而波的吸收定律、反射定律等是掌握超声波成像原理的关键。超声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能量变化为一个能量衰减的过程,像声束在人体组织表面发生折射、散射等均会减弱入射声波的能量。不管声波通过的内部是何种分子过程,超声波能量的衰减均符合如下式的负指数形式规律:

3 实验仪器设计及内容

本次实验中所需要使用的实验仪器包括:超声体模、美国OLYMPUS公司的超声发射接收仪器、超声测试模具及迈瑞公司的DP6600的超声诊断仪器。通过这些设备,依据实验要求事项,设计了两个内容的实验,详细如下:

3.1 图像与体模的验证实验

首先通过超声诊断仪器的探头来探测超声体模,观测超声图像所显示的体模信息,而后将超声图像与超声体模进行对比,以此来掌握超声图像所反映的物理意义。而后对超声诊断仪器的各项参数进行完成调整,包括声波速度、诊断仪探头的发射频率、声波功率及超声回波的接收灵敏度等[4],同时观察超声显示图像的改变情况。实验目的包括了解超声波各项参数对超声图像的影响过程,所以调整超声各项参数对图像变化情况的影响,应被记录、加入到最终的实验报告中。

3.2 综合测算声速类实验

通过使用示波器、超生脉冲回波规律、超声波发射接收仪器及超声波测试部分,来对超声波在介质水中的穿透速度、超声波在有机玻璃内传播的衰减系数进行记录、计算。实验进行时,需要注意示波器和超声波发射接收仪器的仔细连接,而后将恰当的传感器接入超声发射接收仪器的T/R端口,且把传感器置于适当测试模具的有利位置。在对超声波在介质水中的穿透速度进行计算时,同时观察、记录示波器所反映的波形图,利用示波器的B扫描功能及X轴扫描拓展功能,来对中间两个不同界面的反射脉冲回波分别对应的峰值点间的时间差进行详细记录,以此来完成对超声波在介质水中的穿透速度的计算。在关于声速计算的最终实验报告中需要包括:声速测试的物理原理,测得的脉冲回波波形,对两个脉冲回波分别的峰值点和峰值点间的时间差的标识,详细计算过程,实验中产生的误差及误差产生的原因。在对超声波在有机玻璃内传播的衰减系数进行计算时,观察示波器所反映波形,记录测试模具里两个界面脉冲回波的峰值幅度。

4 结语

在影像物理学的研究中,包括许多用于成像的物质波。本次实验选取的超声波为其中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物质波,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对超声在不同介质里的传播规律及声波的衍射、折射、散射等在超声成像中的作用进行深入了解,理解超声影像显示的物理原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像物理学里的理论进行了验证。

参考文献:

[1]任杰.基于超声脉冲回波的影像物理学实验设计[J].科技信息,2010(5):436.

[2]熊政纲,左龙.超声影像实验设计[C].//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0:310-312.

[3]韩冥生,杨平.脉冲回波法与水听器法测量超声探头声场参数比较研究[J].计量学报,2015(2):166-170.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质量体会

一、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而其中的物理实验在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物理实验能力培养,卓有成效的实施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通过教学实践,作者深刻的认识到,加强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保证,明确实验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推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严格实验成绩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做好上述工作,会给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带来新的起色。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保证

纵观千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史,可以看出科学实验起着关键性作用。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已经达到了高度繁荣阶段,它发挥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巨大效能。这些效能体现为:在实验室里,人们可以排除一些次要因素或偶然因素的干扰,把研究对象固定在某种人为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考察;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可以导致基础科学实现理论上的新突破;在实验室里,人们可以用模拟的方法重复某些现象;实验室能为开拓全新的生产领域打下基础;实验室是科学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中间环节;实验室可以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周期。总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实验室的科学地位日益突出,这个趋势是与实验室具备的多方面的效能分不开的。

对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实验的训练,实验室发挥应有的效能如何,与其实验室建设密切相关。我校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2000年以来学校对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投入经费近300万元,实验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100%开出。每个实验课题实现1人1组独立地进行操作,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有效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证。

三、明确实验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每门课程应有明确、客观、准确的定位和教学目标,它是教学实施中要遵守的基本原则,物理实验课程也是如此。物理实验课程及教学目标是:

1、物理实验课程的定位。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由物理学倡导的用实验观测和定量探索自然,总结规律的科学方法,是一切现代科学工程技术的基础方法。大学物理实验是对理工科类各专业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2、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目标。第一、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物理理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可以获得比课堂上讲授更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又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使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正确掌握物理理论的目的。特别是有些实验把较为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简化剖析,突出主要因素、找出主要因素的内在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的掌握重要的基本物理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扩大知识领域,灵活应用这些基本理论。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工作者所必须的实验能力和素质。包括:让学生掌握常用科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熟悉基本实验方法和程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及严肃认真、对学术负责的好品德。上述实验能力和素质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它不仅表现为会做实验,更表现为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中的分析研究,实验后的总结与提高;同时也包括实验者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推动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组以“提高起点,精选题目,优化内容;注重个性,培养技能,提高质量”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特点,2003年以来课程组两次修订了“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对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中主要的教学改革工作为:

1、坚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确定实验教学内容时,坚持提高起点,精选题目,优化内容的指导是想,避免与中学实验的重复,避免较低层次的实验开设,精选、优化实验内容,坚持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2000年以来,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仪器设备得到了大幅度的更新,目前有60多个实验题目,其中更新率约为50%。开设的核磁共振实验、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温度传感器实验等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此外,任课教师中70%的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在主讲实验课程中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有关前沿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光电技术等)有机地向学生渗透,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2、建立先进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2003年以来,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实行层次化、模块化,并不断进行完善。按实验性质和实验方法将实验课题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验证性和训练性实验;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第三层次:设计性实验。此外,还开设了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尽可能地按照力、热、光、电及近代物理等体系开设出各种层次的实验,实现实验内容模块化,按照认识规律实施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3、坚持教学方法的先进性。物理实验教师努力钻研教学理论,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如不确定度概念、误差分析、杨氏弹性模量测量的技巧等),努力强化“三基”训练。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基础性实验(如:固体密度测量、示波器的使用等),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对于综合性实验(如:冲击法测螺线管磁场、声速测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讨论式、提案式的教学方法;对于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如: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用电位差计校准电表),采用研究式、答辩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增强自我探索的心理意识和习惯。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现象、模型、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

4、实现实验教学开放化。为适应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大学物理实验从2005年9月起在校内率先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自主在网上选择实验题目及上课时间,学生成绩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了网上实验教学基本平台,为发挥学生积极性、加强个性培养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实践表明效果良好。物理实验在对学生时间和空间开放的同时,我们更重视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师不断树立以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思想,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和“学”的全面开放。教学实践表明,物理实验教学开放化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组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有:

1、课程建设群策群力。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是校及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组积极研讨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问题。如实验室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日历的制定,网上资源的扩展及内容的更新等,集中集体智慧,深入进行讨论和研究,使得制定的规划及文件即与时俱进又切实可行。

2、集体备课互相提高。教学中,坚持集体备课,对大纲中的内容做统一要求。鼓励每位教师参与课程内容的改革。根据教改立项要求,课程组对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物理实验绪论等),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专题讲授,共同研讨,互相提高,效果良好。

3、教学交流互相学习。教师间坚持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包括会议交流、同行听课检查交流,评价实事求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气氛。

六、严格实验成绩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组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有严格的学生成绩考核规定,考核规定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对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绩评定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报告评分规范。各实验课题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实验报告成绩评定中,每份实验报告满分10分,其中预习1分,课堂操作4分,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回答问题5分。指导教师评阅实验报告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规范。

2、总成绩评定公正严格。学期总成绩评定,按规定所做实验题目的得分之和除以应完成的实验题目数,所得的平均分数作为实验成绩的分数。按照不同分数段制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标准。如果旷课一次在上述评定成绩中降一档,如果旷课两次及以上其学期成绩按不及格记。成绩的确定公正严格。

3、实验成绩管理科学。学生实验成绩输入微机保存,总成绩由计算机处理,在保证成绩计算正确性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主讲教师按时报送实验成绩单,提交给教务处和相关学院。成绩计算及管理科学化。

七、结语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一三门基础实验课分层次教学及考试改革

1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及考试改革

(1)注重经典与现代相结合

大学物理实验室在充实、改进原有实验项目的同时,淘汰一些操作简单,内容陈旧的实验项目,精选出一些物理基本概念、实验方法突出的典型实验项目。引入新技术和现代化实验手段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如:液晶电光效应的研究、微波模拟光和X射线的特性、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原理与使用等应用到实验中,增加了物理实验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纳入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与生产实践或科研密切相关的实验,增加设计性的实验内容,给学生留有较大想象与拓展空间。做到物理实验不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在实验内容上进行开放,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灵活性、丰富性、拓展性。

(2)大力推进应用型教学(主要针对三表学生)

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始终是实验教学的有力支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力源泉。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应用、应用中学习,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提出一些应用性的小题目供学生讨论和研究。例如:在“霍尔效应实验”中,提出如何将霍尔器件用于汽车里程计的设计?在“声速测量”实验中,如何用声波测量距离和定位?在“光纤传感器实验中”,提出如何用光纤传感器测量压力、温度、杨氏模量和储油罐液面的高度等。通过启发与引导,把应用型教学的思想贯穿到各项物理实验教学的始终。

(3)区分二、三表学生考核重点,推行多元化考核方法

改革大学物理实验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将二、三表学生的考核重点区分开分别制定,以利于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考核方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长期坚持、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逐步建立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多元化实验考试模式,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2材料力学实验分层次教学及考试改革

(1)对学生进行分类

实验前先将学生分为2类:以A代表高层次、B代表低层次。分类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上绪论课时教师讲明A、B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不同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旦选择后中途不变更。学生选定后再根据A、B类学生的人数安排指导教师和实验时间。

针对学生的2个类别,确定了2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对B类学生采用低起点,小步走,抓反馈,多鼓励;对A类学生采用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

(2)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不同

预习阶段:实验讲义上对A、B类学生皆要完成的实验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对A类学生扩展的内容就只有实验要求,没有具体实验方案,要求是:认真预习实验,回答预习思考题;完成实验预习报告;设计出扩展实验内容的具体实验方案。对B类学生的具体要求是:认真预习实验,回答预习思考题;完成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时,对A类学生教师只稍加指点,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对B类学生在学生操作前,教师要把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一一交代清楚,关键步骤进行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3)考核要求不同

对B类学生期末考试时,在自己完成的必做实验项目中随机抽取一个实验参加期末操作考试。而对A类学生除了在自己完成的必做实验项目中随机抽取一个参加操作考试外,还要在一周时间内选择自己拓展的实验内容完成一篇课程论文,格式与科技论文格式要求一样。

3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分层次教学及考试改革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同一实验的区别

首先,强化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目的、方法、步骤,了解所用仪器的性能和注意事项。为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可提出几个与本实验有关的问题,如回答正确则开始做实验,如回答不正确,先让学生搞清楚再开始实验。通过提问方式给学生压力,使他们在实验前认真预习。其次,针对不同专业的二表生和三表生,课堂讲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二表生来说,课堂讲授时侧重于实验原理的分析与探讨,同时兼顾操作的练习与掌握。对于三表生来说,课堂讲授时侧重于操作的讲解与练习,同时兼顾实验原理的分析与理解。这样尽管二表生、三表生开设的实验相同,但要求学生的侧重点不同,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了一个不同的选做实验,要求学生提前学习所有的实验原理与内容,老师上课只讲一些实验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自学后独立完成实验所有内容。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会实验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方法的区别

具体做法是:先根据二表、三表学生的不同将其考核的侧重点区别开,二表生以考核实验理论为主,兼顾动手操作考核;工科以动手操作考核为主,兼顾实验理论考察。每学期的期末阶段,单独设置一个考试时间段,每个班级都要从6个必做的实验中抽签选择一个进行操作考核。操作考核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

二三门基础实验课分层次教学及考试改革的效果

1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及考试改革的效果

经过实施分层次教学和考试方法改革,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参加大学物理实验考试的学生共2882人,成绩评定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通过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试,优良率23.3%,及格率90.5%。

2材料力学实验分层次教学及考试改革的效果

经过实施分层次教学和考试方法改革,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参加材料力学实验考试的学生共449人,成绩评定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通过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试,优良率36.2%,及格率91.3%。

3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分层次教学及考试改革的效果

经过实施分层次教学和考试方法改革,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参加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考试的学生共292人,成绩评定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通过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试,优良率36.3%,及格率94.8%。

总之,三门基础实验课,通过分层教学和分层次考试改革,激发了教师授课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达到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为校内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利红,高金良.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及设备研制.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J].2007,20(6):48-50.

[2]贺水燕.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6:20,22.

[3]刘长宏,王刚,戚向阳,张恒庆.实验项目更新与优化策略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1):93-95.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0 引言

纵观国内外物理实验教学,都是通过物理实验训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物理是理工科生的一门必修课,实验室应该是大学生学学物理最有效的和收获最丰厚的场所。通过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实验课不仅能使大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而且能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大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实验课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对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加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模式。

1 研究教学对象,完善教学大纲

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理工科人才。所以,基础学科的教学应该考虑理工科学生的需要。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基本根据,应该体现改革精神,服从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的整体要求。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反映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判断力,高度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的创新能力。

1.1 开设综合型实验,坚持基本技能训练

把基本技能训练安排成综合型实验,既能突出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和对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连贯性也有条件开展综合型实验,使得实验内容紧凑,丰富,知识点连续性强,为开展更多的实验内容提供基础。例如,声速测量,热敏电阻温度特性研究等实验,除了可以训练学生各种技能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重视实验结果的心理,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验,满足大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和方法的愿望,实现教学科研相结合。

1.2 开设设计型实验,与理工科结合

淘汰验证性实验,添加与理工科紧密结合的实验,展现理工科物理实验的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开设“传感器特性研究及应用设计”实验,转变了过去的专门化,单一化实验在认知上的脱节,增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2 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 教学理念需改变

我们至今大部分教学仍然是填鸭式,验证性实验教学。有些实验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更糟的是,有些实验仪器更加集成化,整套设备就一个箱子,学生无需理解实验原理只要打开电源开关等少数几个步骤即可测得合理的数据。在日益庞大的学生数量面前,实验室的人次数翻了几倍,但是实验老师人数并没有大幅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个人认为,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式下,学生层次扩大,人人都应有被教育的权利,这样迫切要求我们的实验课内容应该拉开档次,增加更多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完成必修的课程,还应该更广阔地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演示实验,这样同时能解决实验老师缺乏的问题。

2.2 集体备课,确保实验课的质量

在上实验课之前,我们要进行由实验课老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参加的课前讨论,发挥集体优势,深入理解实验内容和准备工作的要求,明确实验的重难点,确保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3 把好实验预习关,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写出预习报告,熟悉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如果准备不充分,对所涉及实验内容理解不透彻,实际操作时就会无所适从。这样做就能有效地把握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效果。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扩大教学量,对于实验室没有条件开设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使学生有所了解,使学生了解新方法,新技术在物理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与实验室有关的知识和背景,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与实验室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拓展。既节约了时间,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3 实验器材的完善是实验教学的根本

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规模,学生的人数剧增,与之呼应的实验器材的扩充,实验课老师的不足和其流动性频繁等诸多问题,对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何保证实验室能够满足正常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器材的完好,除了相应配套的实验守则和规章制度约束外,还需要管理实验室的老师与上实验课的老师及学生相互配合好。这就要求上实验课的老师应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求他们非常了解实验仪器的性能,能够及时处理实验中仪器的故障,并详细地写出要上的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填写好实验室工作记录,这样可以对仪器的管理责任分明,避免相互的推诿现象,保证良性循环。如果的确无法自行修理好损坏的仪器,可以联系生产厂家,平时应该做好仪器的防尘,防潮,防腐,防热,防漏电,防震等保护措施。

4 勤工助学的优势

勤工助学的学生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其次,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和维护自身得到了锻炼,部分减轻实验老师繁杂重复性的工作。实验课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比理论课更为突出,那么要求一位老师同二十几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很好的互动效果,难度很大。如果此时有对实验项目熟悉的勤工助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上实验课的学生进行辅导,他们能更加有亲和力,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新的理念,激发新的思维,新的挑战,呼唤新的方法。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对比分析,清楚地显示出教学内容及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表现在学生对新的实验内容的兴趣和实验的主动性增强,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任文辉.开设物理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2005,18(2):81-82.

[2]刘郁.物理课堂的创新教育[J].2005,18(2):89-91.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 物理实验 分层教学 认识与实践

分层次教学方法在国内各高校普遍使用。由于不同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分层次教学的教学体系与内容应有所不同。

北方民族大学是我国唯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部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学生来源具有其特殊性。省区之间、不同语言教学地区之间、不同区域考生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学生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层次上的差距。学校坚持高等教育规律和民族高等教育特殊性相结合,充分考虑生源基础差异和学生个性、特长、潜能发展的需要,提出在培养方案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基础教育水平、学习接受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具备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结合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我们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改革。不断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一)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物理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定位为理工科非物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科学实验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不断思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遵守纪律(操作规程)、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内容是使学生得到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训练。在保证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基本实验方法、手段的掌握和实验误差理论与实践能力等)得以训练的前提下,为现代的实验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打好基础。

(二)实验教学改革举措

充分考虑民族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充分体现大学物理实验的独特性。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和实践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把统一要求和个体差异相结合, 采取分层和分级等教学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切实培养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和科学作风,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全过程中体现科学研究的美,塑造自身创新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科学作风,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养成。

1.增加教学层次、实施开放实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心理特点,不断探索和实践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设置了分层次、模块化、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培养模式;考虑到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将课程分成不同类别的模块,相应开放程度和选课情况也有所不同。构建了从预科一年级到本科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创建了以学科为基础,面向专业的实验模块群。采用开放自选不记学分的方式专门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开设了预备技术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兴趣和能力预定实验等级。既注意能力强的高层面学生的动手、研究和创新的需要,同时兼顾普通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还照顾少数落后生的补习需要。所有设计性题目完全开放自选,单独培训。通过这些课程设置和实验安排,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逐步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教学内容逐步更新,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物理实验基础较为薄弱的实际状况,在基础技术模块中将实验室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与大学物理实验课的理论课学习结合起来,将基本数据处理方法与所测实验数据结合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例如:通过金属杯体积的测量、毛细管内外径的测量、物体密度的测量等具体实验的操作练习,一方面熟悉游标卡尺、读数显微镜、天平等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另一方面将理论课所涉及的误差处理、有效数字的记录与运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又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在基本测量中,我们引导学生不仅了解学习游标卡尺的原理、实验内容和方法,而且启发学生由游标原理与现代测量技术应用较广的测量仪器、广泛使用的“圆盘游标”、各种圆盘平台中使用的游标记数和高精度的数据处理设施中,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原理的拓宽应用,丰富学生的实验思路和应用技术。

为加强基本训练,运用有代表性的仪器和实验方法,开出系列化实验,在“示波器的使用”实验中,除了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型号的示波器,提高对示波器的使用能力外,还安排一些如“交流电及整流滤波电路”“声速测定”、 “软磁材料磁滞回线和基本磁化曲线的测量”“振动法测弹性模量”等相关综合性实验,进行反复训练。

对一些比较经典的实验内容,改用设计性实验形式排出(并不是复杂的、难度大的实验才是设计性实验),如:“电表内阻测量”“不规则物体密度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测定”等。不但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又要通过实验进一步加强基本训练,从而提高了实验起点。

二、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

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新体系的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为出发点 , 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力、热、光、电”之间、普通物理与近代物理之间、近代物理与专门化实验之间各自独立的界限,实行各门实验交叉、综合、有机结合、整体优化 ,加强综合设计和研究性实验的力度 ,形成从低到高 ,从基础到前沿 ,从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的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变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性实验,变单一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大大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和难度,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训练。

在实验项目设置上,根据学生所在学科和专业的不同,依照学校教学培养方案中各学科专业对普通物理实验的不同课时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每学年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分模块开设8-16个不完全相同的实验题目。既考虑普通物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又兼顾基础实验教学与其后所学专业课教学的关系。

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及项目设置如上表

三、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校建立了校园网一卡通,开放物理实验室也得到了科学的管理,学生可刷卡进入。网络教学资源中包含实验预习、实验教程、电子课件、仪器使用说明书、推荐下载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料,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物理实验的环境,购置了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全套软件,物理学史多媒体资料,物理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北京交通大学等十二所高校联合制作的多媒体电子课件。

设计性实验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自己亲自选择、在自己能够接受的水平和基础上,自主设计、试验,解决困难和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现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心情愉悦地实验和研究,体验自主实践的成果,充分调动学生实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课程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之和。平时成绩主要是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综合考核。期末成绩为课程结束时对一个实验项目全过程(提出任务、构思设计、调试仪器、用科学实验方法与测量方法完成实验、取得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写出报告或论文)的考察成绩。

四、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

近年来,随着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的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的大力充实,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制度的不断完善,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一)实验教学效益显著提升

实验教学体系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基础实验项目更新率为20%,综合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更新率为80%。

(二)教学覆盖面广

实验中心面向全校理、工科各个学院,19个专业,年均2500名学生,开设了不同层次、与专业设置相关的模块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年总人学时数达到41200人,实验开出率为100%,有综合和设计实验的课程占100%, 每名学生在一学年的课程学习中至少选做一项设计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为自主选题,开放管理的实验模式,参加开放式教学的年总人学时数年均为7000人左右。

(三)每年实验中心举办一次物理实验基本技能和创新实验竞赛,参加人数逐年增加

其中还有文科院系的学生参加,并且取得很好成绩。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实验技术技巧和创造性设计实验的机会。充分调动和展示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科和物理实验的兴趣,积极为培养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习渠道,促进教学等方面其道理积极的效果和良好的学习风气。

结束语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等工程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14-03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成为摆在高教工作者案头的重要课题。以此为目标驱动,双语教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方向之一。自教育部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起[1],我国高教界推行本科教学双语化改革已逾十年。各地高校纷纷将其纳入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指标体系[2],并在理、工、农、医、金融等各学科专业开展了双语教学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3]。近年来,“学术英语”概念逐渐兴起,给双语教学的定位与内涵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也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双语教学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从构建“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出发[4],于2011年起对本科专业选修课《近代流动测试技术》开展了连续三年的双语教学试点。本文将以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浅议工科专业课教学双语化改革的目标与定位,辨析专业教学与英语能力训练的关系,并就如何构建浸入式英语化教学体系提出粗浅思考。

一、工科专业课教学双语化改革的目标与定位

一般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第二种语言(主要是英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按照教学体系中外语替代母语的程度,双语教学可以分为浸入式、保持式和过渡式三种模式[3]。就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前国情而言,双语教学主要指在部分学科中以外语为主进行讲授、以汉语为辅帮助理解的保持型模式。根据教育部2002年的定义,双语教学中外语授课的课时需要占到该课程总课时的50%以上。但在具体实施中,两种语言究竟以何种比例组合,则往往取决于双语教学的目标、授课内容的难度以及学生的外语水平;其中,双语教学的目标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袁长青等学者的总结,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目标存在三种主要观点,分别是:语言目标论、学科目标论和综合目标论[3]。语言目标论以外语讲授非语言类课程为手段,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该门外语。学科目标论认为,双语教学只是利用外语这一语言工具,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综合目标论则是对前两种观点的折衷,同时强调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习得和对外语交流运用能力的提高。三种观点针对不同目标,因此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授课形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分歧。结合近年来在《近代流动测试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我们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应该以服务于专业课程授课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为次要目标。对这一核心目标我们有如下两点认识:

1.专业课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课往往设置在本科高年级,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具有专业性强、针对性强、应用性强和信息量大的特点,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双语授课不得妨碍或损害专业课的正常教学,这是双语教学的底线。如果在专业课中片面强调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锻炼,则与大学英语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职能相重叠。更有甚者,为了照顾学生的英语能力而降低专业课的覆盖内容和讲授深度,甚至将专业课变为专业英语课,这种改革倾向虽然迎合了部分学生“学好英语、不管专业”的实用主义态度,但却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有本末倒置之嫌。受这一原则制约,并非所有的专业课程都适合进行双语化教学,如某些理论类专业课程,如果其学术理论艰深、专业概念庞杂,则开展双语教学只能使学生在理解授课内容时难上加难,不利于课程教学。

2.引入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专业课的授课品质。专业课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整合和引申,同时肩负衔接专业基础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任务,因此需要紧跟本学科的国际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而双语化教学正好适应这一需求,能够为提升专业课的授课品质创造客观条件。例如,在双语教学的备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会革新授课方式,根据国际发展前沿适时调整讲授内容。双语教学通常还会引入高水平原版教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国内教材良莠不齐、教师选择教材受诸多因素制约的尴尬局面,使得专业课的授课起点高、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并能培养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此外,哈佛、耶鲁等著名高校均了若干网络视频公开课,可以作为课堂英语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双语化改革,必须围绕“提升授课品质”这一核心目标,依据专业课的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开展。《近代流动测试技术》课程是航空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于大三下学期,学生此前经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检验,通用英语水平相对较高;其先修课包括《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自动控制》等专业基础课,确保学生具备完整的力学类专业基础知识。该课程主要讲授各种近/现代流动测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侧重工程实际问题,能够自然联系上国际最新技术发展。因此,该课程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条件。我们借双语教学备课的机会,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重新审定,删除了皮托管压力测量、风洞测力天平等老旧内容,新增了表面摩阻微机电测量、高超声速测试技术等国际前沿问题,压缩了讲授测试技术原理的课时,增加了测试技术的工程应用实例。这一调整使得该课程紧扣学科发展脉搏,体现了高等工程教育“强调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教育理念。此外,该课程选用《Handbook of Fluid Mechanics》中的六章内容作为指定英文教材,该书是目前国际上公认最为权威的实验流体力学手册类图书,以讲授平实、难度适中、资料详尽、实例众多的特点著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均表示不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以此书为蓝本,我们重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全部英文化。对课件的使用采用“双轨制”,即:课堂讲授时使用英文课件,强迫学生进入英文语言环境;待一章内容讲授完毕后,再将相应的中文课件发放给学生,以方便部分跟不上授课进度的学生自学。

二、专业教学与英语能力训练的关系

在谈及双语教学优势的时候,人们常认为双语教学能够实现专业教学和英语教育的“双赢”,即:通过双语教学,一方面能够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沉浸于专业英语环境中,快速提升其科技英语水平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更有学者提出,“双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树立跨文化的意识”[5]。但在我们看来,双语教学只是高等教育培养面向世界的复合人才的若干重要环节之一,不能也不应该被赋予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颇为沉重的历史使命。如前所述,双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提升专业教学品质,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应该只能算作双语教学的一项副产品。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一方面可以改善专业课单调、枯燥的传统形象,借由英语学习来激发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未来深造或学术交流奠定科技英语基础。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专业教学与英语能力训练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资源分配矛盾。就高年级本科生的平均英语水平而言,要同时听懂英语和专业内容,需要在课堂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其脑力负载是不小的挑战。我们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在用英文讲授一个重要的概念或原理时,往往需要重复三遍以上才能保证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听懂,这极大的降低了课堂授课的效率,甚至影响教学进度;学生也会因为语言问题而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因此,专业课双语化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专业教学与英语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细分为如下三个问题:

1.协调中英文授课的比例。由于英文授课效率明显低于中文授课,在保证正常教学内容、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基本不可能实现全英文授课。因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精简,同时根据各章节的难度与重要性,合理安排中英文授课比例。此外,还要注意维护英文学习环境的单纯性,不宜在一堂课上同时使用中英文进行授课。在《近代流动测试技术》的双语化教学实践中,中英文授课比例约为2:1,相对容易的章节如绪论、风洞及测力实验、压力测量等均采用英文授课,原理及概念相对复杂的热线风速计、表面摩阻测量、粒子图像测速仪等章节则采用中文授课,但多媒体课件仍使用英文版本。此外,我们有意识地延长了绪论的讲授学时(从原来的1个学时延长至3个学时),从而在课程之初给学生一个适应英语教学的缓冲区。

2.明确英语授课与学术英语、专业英语的区别。用英语讲授专业课,常陷入学术词汇、固定文法、科技论文写作习惯等与专业无关的泥潭中,教师即要讲授专业知识,又想兼顾学生的英文训练,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应该明确,用英语讲授的是专业问题,而不是学术英语或专业英语。学术英语是主要训练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的课程,偏向英语能力的学术应用;专业英语则是以某一学科领域为内容的英语教学,偏重知识性,以培养学生阅读/撰写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为主要目的[6]。双语教学,则应该在保证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侧重于教会学生用英语思考理解专业问题,并逐渐形成以英语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将教学资源主要用于营造专业英语的浸入式环境,对其中的具体语言问题,则需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手段自行解决。在《近代流动测试技术》的双语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课程教学涉及到的全部学术词汇和英文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固定文法,在课程之初发放给学生,要求其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并指定学生翻译教材中的简单章节作为课后作业。这些措施能够督促学生自行弥补专业英语的短板,以便教师将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

3.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间有所侧重。我校曾就双语教学中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7],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通过双语课程提高自身的论文写作能力抱有较大期望。事实上,学生需求和教学现状有着明显差距。英语应用能力可细分为听、说、读、写四项,受教学资源的限制,专业课双语教学无法对这四项能力做到均衡训练。我们认为,科技英语阅读能力应该是双语教学的工作重点。这是因为,能够流畅阅读国外专业文献是开展学术研究的起点,更是“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力求培养的基础能力;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也将面临查阅英文学术资料的实际问题。相比之下,英语听/说能力训练是大学英语等语言类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专业课英语教学可进一步强化;用英语进行科技论文写作,对大部分本科生而言要求还是太高,应该将其划入研究生教育的范畴。我们在双语教学中主要强调对科技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在课程中段特别安排出两个学时,选定一篇关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的综述性短文,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当堂总结文章要点,最后结合学生体会,对科技论文的阅读技巧进行总结评述。

三、构建浸入式英语化教学体系

针对专业教学与英语能力训练之间存在的资源分配矛盾,我们认为:在无法实现全英语授课的前提下,构建一个英语化教学体系,可以作为对英语能力训练的有效补充。该教学体系应该具有全方位、系统化、浸入式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主动使用英语进行阅读、交流和思考,有效降低教师双语教学的难度,提高英语授课的效率。

通过《近代流动测试技术》的双语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一套“教学、文本、实验、应用”相结合的英语化教学体系,该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要素是:

1.形成以一本优秀原版教材、一套英文多媒体课件、一张学术词汇和基本文法清单、一篇综述性专业短文为主体的英语文本库,为学生进行专业阅读提供基础资源。

2.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中英文授课比例;在英文授课时适当放慢讲课速度;注意维护英文学习环境的单纯性,杜绝在英语授课单元中交替使用中文。

3.重视专业英语的浸入式应用。要求学生对学术词汇和基本文法进行自学;在课后作业中指定翻译教材中的简单章节;期末考试试卷采用双语出题,考题包括对某一特定问题使用英文进行论述等强调英语阅读和写作的题型。

4.新增全英语实验项目“用粒子图像测速仪测量射流流场”。其实验指导书用英语编写,实验课上教师用英语讲授,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实验报告。该实验环节将专业知识的应用与专业英语的应用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完成实验项目,可获得用英语作为主要工具开展科研活动的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上述英语化教学体系的核心思路是:通过课堂讲授、资料阅读和实际应用三个层面,营造全方位的专业英语使用环境,让学生沉浸其中。通过设置各种课外练习和实验环节,让学生不得不花时间主动弥补英语基本能力的短板,从而部分解决专业教学与英语能力训练之间的矛盾,以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于专业知识的教学。

四、结语

总结而言,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化教学改革,需要牢记双语教学的核心目标,将“提升专业课程的授课品质”始终置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之前。综合考虑课程难度及学生的外语水平,合理设置中英文授课的比例。通过双语化改革,促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侧重对学生科技论文阅读能力的训练。

我们摸索出的浸入式英语化教学体系,经过了三年的实践检验,能够较好地协调专业教学与英语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使得《近代流动测试技术》的双语教学得到了航空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高度好评,学生满意度始终在95%以上。但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灵活有效的考核机制,引导和规范学生在课外进行专业英语学习的活动,作为课堂双语教学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邢孟达,李晓娟.对我国高校双语师资问题的若干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1(1):107-109.

[2]李若男,邹金屏.合理开展双语教学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51-54.

[3]袁长青,范正华.对我国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模式阶段性成果述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5):20-22.

[4]刘沛清,屈秋林,郭昊.关于加强我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几点看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36-37.

[5]马蕾,于花.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59-60.

[6]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31(6):47-73.

[7]何宇茵,曹臻珍.北航双语教学现状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07,(2):33-37.

上一篇:杨氏模量实验报告范文 下一篇: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