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基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6:14:52

社科基金论文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1篇

1项目立项的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

相对于前期研究结果比较而言,立项在地域分布上仍然存在着非均衡分布的差异,从立项主体所属省市看,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和辽宁五个省市是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主体。近五年,在立项数量上位居前十名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和山东,虽然名次稍有变动,但主体格局没有改变,十个省市的立项数量占全国的67.8%,其他21个省市仅占38%,而宁夏五年从未有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立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注重体育学科建设,形成阶梯式的研究团队,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主力军,近五年期间承担项目的数量占全部的56.8%,但相对于孔庆波关于2005-2010年统计的60.1%,下降了3%。其它类院校的比例有所上升,原因在于加强了学科建设,形成研究团队。

2项目指南与立项研究领域

比较统计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体育学学科分为体育哲学(TYA)、体育理论(TYB)、体育管理学(TYC)、体育社会学(TYD)、体育经济学(TYE)、体育法学(TYF)、学校体育学(TYG)、社会体育学(TYH)、竞技体育学(TYI)、体育史(TYJ)和体育学其他学科(TYK)11个学科分类,由于不少研究内容在学科分类上不是单一学科,有的甚至跨几个学科,对学科的归类划分带来难度。王健教授的研究显示,根据条目内容将其归纳为5类研究主题或领域:群众体育研究、竞技体育研究、体育产业研究、体育管理研究和其他研究(宏观政策法规、体育史等)。这里借鉴并依据研究的重点结合研究项目的主题词,对200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进行简单学科归类,对于跨学科的项目,仅纳入一个学科统计,与立项项目的实际情况会稍有出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内容以体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依据社会发展各阶段对体育社会现象的需求,探索体育学科的发展规律,年度课题指南代表着当前体育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要求课题指南内容更加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以此来保障和监控体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图2是近5年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研究主体(领域)的统计,2009-2013年共有课题指南159项,其中群众体育63项,占整体的39.6%;其他研究领域27项,占16.9%;体育产业研究23项,占14.5%;竞技体育研究20项,占16%,研究内容侧重于运动员保障、竞技体育的制度和赛事等政策法规。

二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几点思考

1对项目立项的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不均衡问的思考

近五年,在立项数量上位居前十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和山东,虽然名次稍有变动,但主体格局没有改变,十个省市的立项数量占全国的67.8%,这种非均衡分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也相悖与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健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杨文轩教授联合主持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重大项目,属于强强联合,但这种模式带来的启示是打破单一主体模式,以强带弱的联合研究模式,可以促进各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实现体育强国奠定基础,这是以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对跨学科研究薄弱及研究机构的拓宽问题的思考

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日趋交融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的推动和倡导,加快了体育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在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创新研究中,关键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涉及到具体技术和程序的运用,而且还有其自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基础。对于体育学科学研究方法体的研究,需有自身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科研成果。吸取其他学科先进经验,借鉴其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形成体育学多元化格局,以此来促进体育学自身的发展,应是今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在五项重大项目中占据了四项,18项重点项目占据了10项,说明体育学科的发展与相近的学科发展有着相互促进作用,因此,和其它学科的交融也是今后关注的问题之一。在5年的435个立项项目中,体育专业院校126项,师范类院校121项,其他类院校179项,体育机关7项,其他机关2项。黄华伟的哲学立项课题研究显示,科研院所占0.47%,党政机关占1.10%,党校占9.79%,社科院占11.98,高校占76.66%。通过比较可见,相对于其他学科,承担项目的科研院所偏少,体育学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高达98%,其他机关仅有2项,占0.4%。因此,利用好社科院、国家体科所和各省市体科所的各种资源,拓宽研究机构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3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科学规划问题的思考

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当前社会的变革紧密联系,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研究领域的较高比例的吻合度进一步证明了课题指南起着立项项目研究领域的指挥棒作用,因此,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内容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涉及到体育行业甚至社会、政治和生活其他各个方面,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课题指南的科学规划是实现体育强国之梦具体工作的第一步,其科学规划要求课题指南的内容应具备整体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做到这一点,决策层应对课题指南进行整体性规划(至少对2020年前有整体的规划)。比如在制定关于体育强国相关研究的指南时,从宏观到具体每年度都应有整体的规划,宏观上,体育强国内涵的研究;微观上,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内容,都应有序的规划,保障其研究的连贯性。为保证决策层和具体研究者的沟通,提前征集年度课题指南的研究内容作为参考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4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研究领域的科学化调控问题的思考

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课题指南和实际立项的研究主体(领域)在权重上基本保持一致。其他研究领域的比例持续上升,进一步说明宏观上的发展战略、政策法规和国外体育发展的借鉴等基础性研究对于整个体育学科的发展起着保障、指导和引领作用,对于这类研究,更应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群众体育在近5年的研究领域中始终是热点和重点,每年的立项项目中均居第一位,这一表面数字身后的含义带来的启示是,在构建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中,群众体育领域的权重要远大于其他研究领域的权重;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体现体育学科的社会经济价值更具有直观性,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到2000亿美元,占GDP的2%,我国体育产业近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2012年GDP已超过0.5%,与其实际价值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带来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课题指南和研究立项看出,体育产业研究随着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转移,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国家决策层和研究者也深刻的认识到这点。竞技体育在一段时期,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周期,曾一时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战略的转移,将慢慢消弱,但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忽略,因此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同样重要,在体育强国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仅次于群众体育领域。围绕体育强国建设,对研究领域进行合理调控是关键问题之一。紧扣社会主体,抓住热点问题是研究内容选择的依据。200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其他领域,较高关注的研究领域是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强国等,这些研究内容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将在宏观调控的这基础上,紧扣社会主体和时代背景,抓住主要问题和环节进行研究工作,并围绕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战略目标,注重并追踪一些立项项目的后续研究,以利于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2篇

(一)期刊文献数据源及学科文献检索范围。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文献计量分析系统,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人文社科类期刊论文为数据源④,机构文献数据通过中国知网“机构指标索引系统”采集获取⑤,学科文献分类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目录为标准⑥。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中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民族学、文学、历史学、公共管理等27个学科方向。文献题录信息类聚以2000—2012年间,甘肃省内15所高等院校及4所省属科研机构第一署名作者在CSSCI期刊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系统,实现对学术文献从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到报告的网络化、一体化、集成化数据处理与加工,从而为机构用户和科研人员获取学术研究动态资讯构建一个开放式文献计量共享平台。

(二)文献类聚数据库设计与信息加工处理。文献信息类聚和结构化数据存储是文献计量系统建设的基础,要对海量的文献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后期处理,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必须借助数字化信息处理软件,构建一套集分类存储、加工处理、计量运算、冗余剔选、检测功能于一体的文献数据管理系统。甘肃省人文社科学术文献计量分析系统,是在设计构建机构信息库、作者信息库、文献题录库、词频关联库、引证频次动态库、学科信息库基础上构建的文献计量数据库集成系统。文献检索表达式采用SQL结构化查询语句设计,包括参数查询、交叉查询、类聚查询等人机交互式功能模块,将文献类聚获取的大量期刊文献信息分类导入对应的结构化数据库,然后利用数据验证规则对文献信息进行初始化清洗剔选,进而利用结构化SQL语言创建查询输出功能模块,实现对重复题录、一文多发、同名作者等冗余数据的批处理加工,为提高文献数据库建设效率和保证后期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的客观真实奠定了基础。

(三)文献计量分析平台应用功能实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期刊文献资源共享,不仅为文献的社会化传播和学术性引用开辟了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也为文献计量分析及学术评价结果的共享开启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文献计量分析不再局限于学术期刊载文、引用和作者分布特征等有限的应用范围,而是更广泛地应用于学科评估、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基金资助项目评审和学术成果评估等领域。成为人文社科领域推行科学评价、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参考资讯。源于数字化期刊资源库的文献计量数据库,其文献题录信息包含了机构名称、作者姓名、学科方向、文献题目、期刊来源、发表时间、全文链接、引证图谱、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等文献评价动态指数,这些指数是文献发表以后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固态及动态指标,形成文献计量分析中极其主要的评价依据。

(四)文献计量分析系统网络共享策略⑦。甘肃省人文社科期刊文献计量分析系统与共享平台框架体系,采用Asp互动网站信息管理系统和独立服务器(VPS)云计算空间平台构建而成,利用VPS云平台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特点,实现对期刊文献数据的量化计算和分析评价,最终实现计量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开放式共享。通过(图1)系统结构图,可以直观揭示文献计量分析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流程,以功能完善的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集数据存储、综合查询、分析计算、报告输出、网络功能于一体,实现对期刊文献动态数据的自动类聚采集和计量分析。开放式期刊文献计量分析平台的构建,不仅方便科研规划、决策和管理机构自主调用相关学科动态信息,也为专家学者自助式获取文献引证图谱、学术发展趋势预测、学术热点追踪等信息资讯提供“一站式”保障服务,有利于提升我省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文献资源利用和学术资讯共享水平。

二、甘肃高校及科研机构文献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资源总库,我们检索采集到2000—2012年间,甘肃省内15所高校及4家省属科研机构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文献15469篇,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并导入文献分析数据库后,利用数据库过滤功能,从中筛选出符合第一署名机构的4849位第一署名作者发表的论文14172篇,数据有效率为91.62%。通过学科类聚法整合处理,最终生成了机构文献分布计量结果。(图2)2000—2012年CSSCI期刊机构发文量分布表征结果显示,在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期刊文献产出主要源自省内高校及独立科研机构且期刊载文量与机构文献分布之间呈现出高、中、低三级阶梯状分布特征。其中,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文献数占总量的64%,属于机构文献高密分布区;兰州商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等6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文献数占总量的25%,属于机构文献中密分布区;兰州交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的文献数占总量的9%,属于机构文献低密分布区

。(一)文献高密分布机构。机构文献总量5000至4000篇之间,CSSCI期刊文献累计总量9067篇。其中,兰州大学4803篇,年均369篇;西北师范大学4264篇,年均328篇,占发文总量比率依次为33.89%和30.39%。在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中,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因其学科结构完善,学术积累雄厚,科研实力突出而占据明显优势,呈现出传统学科厚积薄发,新兴学科开拓创新的发展现状。

(二)文献中密分布机构。机构文献总量900至300篇之间,CSSCI期刊文献累计总量3475篇。包括3所高校及3所科研机构,依次为:兰州商学院830篇,西北民族大学691篇,甘肃政法学院648篇,敦煌研究院524篇,甘肃省社科院482篇,甘肃省委党校300篇。位居该区块的几所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既有其各具特色的传统学科优势,也有学术文献资源积累丰富,机构岗位编制空间较大,学术环境良好等特点。随着这些机构近年来一系列人文社会学科的创建和与之配套的学术平台的构建及相应学科人才的引进培养,必将在我省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拓展出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

(三)文献低密分布机构。机构文献总量300至100篇之间,CSSCI期刊文献累计总量1332篇。其中,兰州交通大学279篇,兰州理工大学275篇,天水师范学院260篇,河西学院228篇,兰州城市学院186篇,陇东学院104篇。在这6所高校中,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素以理工类学科为主体,近年来,在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学科建设中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引进众多省内外高学历人才,文献产出上升势头强劲。在我省“专升本”的6所高校中,天水师范学院位居前列,该校借鉴和吸收省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完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和学术成果奖励措施⑧,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三、机构文献年度分布特征分析

甘肃省19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在CSSCI期刊的年度分布态势,通过(表1)所列8年来各机构CSSCI期刊载文年度分布表可知:机构文献年度总量变化呈现出逐年同比增长的发展态势。2005—2006年,年均发文1080篇;2007—2012年,年均发文1272篇。2005—2012年,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总量9793篇,年均同比增长率为5.45%。值得关注的是,随着2006年年底省内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制定和实施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和科研成果超额奖励办法以及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资金投入的逐步增长,高校自筹配套支持经费等措施的落实,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学术论文产出总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有力地促进了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

四、甘肃高校及科研机构文献作者分布特征分析

(一)一线机构及作者分布特征分析。文献作者总数2806人,人均CSSCI期刊发文量3.23篇。其中,兰州大学1601人,西北师范大学1205人,文献篇数分别为4803和4264,分别占作者总数的33%和25%,分别占文献总量的34%和30%。一线机构中,仅有教育部属兰州大学和省属西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作者密集度高,文献产出量占全省总量的64%,呈现出学科结构完善,学术平台较多,学者容量较大等特点,从而形成学术影响力广泛,传统学科竞争优势明显等特点。但是,随着作者密度增高,机构岗位编制满额,致使人才储备和吸纳空间缩小。加之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水平人才不断外流,势必影响到相应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省高校和科研机构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二线机构及作者分布特征分析。文献作者总数1707人,人均CSSCI期刊发文量2.65篇。机构及作者分布状况依次为:兰州商学院331人,西北民族大学327人,甘肃政法学院204人,敦煌研究院133人,天水师范学院128人,兰州交通大学123人,甘肃省委党校123人,甘肃省社科院119人,兰州理工大学118人,河西学院101人。该层级中包括7所高校和3所科研机构。虽然在作者规模和发文总量上与属于一线机构的两所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但是,随着这些高校近年来创办的人文、经济、管理、传媒等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教学科研平台更加完备,具有较大的人才吸纳空间。同时,随着省属科研机构学术功能不断强化,科研团队结构稳定等优势潜力的不断发掘,将为专业科研机构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拓出全新局面。

(三)三线机构及作者分布特征分析。文献作者总数336人,人均CSSCI期刊发文量1.75篇。机构及作者分布状况依次为:兰州城市学院96人,甘肃农业大学76人,陇东学院53人,甘肃省图书馆39人,甘肃民族师院34人,甘肃中医学院21人,兰州工业学院17人。属于三线机构的7所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中,包括近年才完成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4所高校,“专升本”为这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人才引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只要抓住机遇,在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科发展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和学术成果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现有人才队伍的学术积极性;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社科学术环境,积极构建和拓展学科平台,吸纳和引进高水平人才,坚持多学科优势互补综合发展的办学原则,必将较快提升其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整体竞争实力。

五、发文总量排名前30位作者分布特征分析

2000—2012年间,甘肃省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在CSSCI期刊以第一作者发文总量排名前30位的高频作者共计发文698篇,分别占作者总数和发文总量的0.62%和4.9%。高频发文作者所属机构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两所高校中,其中,西北师范大学18人,兰州大学12人,这些作者大多是我省高校及科研机构中的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是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而且是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的开拓者和学术精神的引领者。其中,高新才、包国宪、王鉴、赵逵夫、王沛、郑炳林、杨恕、王嘉毅、田澍、万明钢、田中禾、李国璋、聂华林等著名学者分别在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公共政策与战略管理、先秦文学与古典文献学、敦煌学、教育理论、课程与教学论、公共危机与信息管理、明清历史、区域经济、中国古代史、文化人类学、民族教育等人文社科领域,以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奠定了他们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在促进甘肃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事业繁荣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学科带头作用。

六、甘肃高校及科研机构期刊文献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对2000—2012年间甘肃省19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第一作者的CSSCI期刊的计量统计,总计发表14172篇学术论文,分布在467种CSSCI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上。载文频次最高的11种期刊均属甘肃本地版期刊,发文总量6902篇,占49%。其中,《甘肃社会科学》1309篇,占15.7%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176篇,占14.1%;《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946篇,占11.3%;《开发研究》744篇,占8.9%;《敦煌研究》688篇,占8.2%;《科学经济社会》428篇,占5.1%;《敦煌学辑刊》416篇,占5.0%;《电化教育研究》403篇,占4.8%;《甘肃政法学院学报》394篇,占4.7%;《图书与情报》200篇,占2.4%;《西北民族研究》198篇,占2.4%。高频载文期刊特征表明,甘肃本地版学术期刊不仅是我省人文社科界专家学者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平面媒体,更是我省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原创性学术成果和前沿性学术思想的重要传播平台。

七、基金论文分布特征分析

基金论文是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资助而产出的学术研究成果,基金论文产出总量直接反映着一个机构科研综合竞争整体水平。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获取各类基金资助是推动学科建设和支撑学术研究事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通过对CSSCI期刊发表的基金论文的计量分析,可以追溯推算出2000—2012年间,甘肃省高校及科研机构获取社科研究经68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费的主要来源包括国家基金、部委项目、省市项目和国外基金。通过对各类基金论文分布情况进行统计,2000—2012年间,甘肃省上述高校及科研机构在CSSCI期刊发表各类基金论文2727篇,占机构发文总量14172篇的19.24%。主要基金来源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50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7篇,国家教育规划项目191篇,位居各类基金论文前3位。从基金论文的机构分布来看,兰州大学984篇,西北师范大学962篇,名列前茅,与上述各项计量指标相一致,依旧保持着明显优势。

八、结语

机构文献和作者分布计量分析结果说明,我省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主流作者群分布严重失衡,主要作者集中分布在省内的两所高校中,由于人才密集度过高和岗位编制有限,必然导致内部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在位居二线、三线机构的十多所省属高校中,人文社科类人才缺口较大,文献产出量较低,学科竞争力不强。因此,人才分布失衡的现状也是造成省内高水平社科人才不断外流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结果必然会削弱相关学科的竞争优势。从文献年度分布特征同样可以看出,近5年的文献产出总量虽然处于高位,但一直徘徊在1300篇以下,年均增长率趋缓甚至降低。从我省人文社科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角度考量,完善省内社科人才调配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省内人才资源共享流动体制,真正留住和用好人才,不仅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必须直面的难题,也是值得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3篇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人物评选揭晓,王性玉等10名专家、教授榜上有名。

2013年,河南省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推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着眼于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潜心研究,奋力攻关,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全省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卓著、师德高尚、影响广泛的先进人物。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投身科研的热情,表彰先进,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举办了这次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通过严格初审、网络投票、专家评审,最后10位同志光荣当选。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号召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以这10名同志为榜样,瞄准高目标,迈开新步伐,扎实工作,着力攻坚,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王性玉,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是河南省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牵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新世纪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和区域金融。他先后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50多篇,出版有《期权投资与做市商风险管理》《博弈论和衍生品视角下的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等学术著作8部。王性玉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抵押品替代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户信号传递、金融抑制及农贷技术设计”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张纪,1971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是洛阳市金融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市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6年至今,张纪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上海金融》《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经济探讨》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独著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6项。2012年,他的研究报告得到时任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的高度评价。

傅修海,1976年生,中共党员,2009年获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兼郑州大学教育部公民教育中心研究员。他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等研究,已出版专著1本,编著3部;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南方文坛》《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瞿秋白与左翼文学的中国化进程》等10余项科研课题;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代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魏鸿雁,1966年生,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先后在《文学遗产》《中州学刊》等专业学术刊物上20余篇。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许文忠公集注评”、省社科联课题――“郑卫之风与中原文化源流探究”等,还参与“蒋捷《竹山词》校注”等科研课题4项。出版《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佛玄哲理诗艺术研究》等2部学术专著。其中,国家社科成果对汉代小说的系统研究,弥补了小说史研究上的不足,对完善早期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士祥,1974年生,文学博士,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是河南省教学标兵、省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国家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他曾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博士后教育部特别资助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1项;出版著作7部。在《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36篇,代表著作有《唐代诗赋研究》《考场风云》。获省社科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省教育厅社科特等奖1次、二等奖3次。王士祥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河南电视台《传承》栏目嘉宾、河南电视台《经典少年》栏目专家评委、省干部自主选学国学专题主讲教师。河南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等媒体多次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知识检索;综述;知识管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70-4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Knowledge Retrieval

――Based on Statistic Analysis of CSSCI Source Journals

Wang Pei

(Library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From literature growth by year,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citation frequency, numbers of the first author’s publication, the first author’s affiliation, keywords frequency, the quantity of papers supported by Foundation, topics of the papers, the paper reviews the papers with the title of knowledge retrieval published in CSSCI source journals are sorted and analyzed 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 analysis .

Keywords:knowledge retrieval;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bibliometric analysis; research development

1 研究背景

借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知识检索”为篇名精确检索发现:1990年,武汉大学张玉峰在期刊《情报科学》上发表的《基于框架表示的知识检索方法研究》一文,是国内学者涉足知识检索领域研究的开始,是知识检索的萌芽时期。1991―1999年末发现有学者关注该领域,2000年《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在第11期刊载了周受钦、谢友柏《分布式集成信息系统中知识检索方法》,这意味着搁置9年的研究主题重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为了国内知识检索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1],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2012年(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为数据源,以“知识检索”为篇名精确检索分析。考虑到CSSCI来源期刊刊登论文质量相对其他普通期刊更高,对研究主题前沿把握更全面,本文拟对检索到45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分析样本[2],其中综述类文献1篇(程慧平[3],2011)。从年份文献增长量、期刊载文量、被引频次、第一作者发文量、第一作者单位、关键词词频、年份基金论文量七个方面,针对国内知识检索领域21世纪以来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以期能够全面分析我国知识检索的研究状况。

2 分析结果

2.1 年份文献增长量分析

从年份文献量增长曲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2001―2012年CSSCI来源期刊共发表以“知识检索”为篇名的论文45篇,即平均每年不足4篇。关于“知识检索”的研究成为国内图书情报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从趋势上来看正在走向研究的发展阶段,拓展空间相当广阔[4]。

2.1.1 2001―2012年间,国内知识检索研究经历两次高峰期,分别为2006年和2009年,刊载的论文数量为8篇、10篇。

2.1.2 2006年前,国内知识检索发文量处于平稳上升趋势,2006年后,呈现“下降――上升”波浪式增长趋势。

2.1.3 从图1看出,目前我国知识检索研究正处于相对彷徨期,但并不意味着知识检索发展停滞,表明知识检索领域正面临着新的突破,将产生出更新的分支领域,而研究主题上更新的将是新的突破口。

2.2 期刊载文量统计分析

期刊载文量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45篇论文主要分布在:G25(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和G3(科学,科学研究)两大学科领域。G3领域仅有1篇:《企业业务流程知识检索方法研究――基于知识模式》。G25领域刊文量前3的期刊分别为:《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刊文量各为8篇并列第一,《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排序第二和第三,刊文量分别为7、6。以上4本期刊刊文共性之处在于偏好知识检索模型(系统)的构建。

按照普赖斯的理论,量为m篇以上的期刊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最低刊文量m=0.749×<E:\2015创新科技\创新科技1期\Image\01P12-2.tif>,nmax为刊文量最高期刊的刊文数[5]。根据论文量排名第一的《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各发表了8篇论文,则在知识检索领域核心期刊最低发文量为m的最大整数为3。

因此,可以发现知识检索领域文章更容易在以下期刊上发表:《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杂志》、《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

2.3 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论文如表2所示:

2.3.1 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马文峰发表在《情报理论与实践》杂志上“知识检索研究”,被引频次52,该文回顾了知识检索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其次是,张玉峰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杂志上“论知识检索与信息检索”,被引频次47;第三是,黄红华发表在《情报杂志》上“基于Ontology的知识检索”被引频次37。

2.3.2 《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三本杂志的论文均被引频次位于前三名。

2.3.3 被引频次前10位的论文中,《情报科学》刊文量最高,4篇;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各刊3篇。第三是《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各刊2篇。

2.3.4 高频被引文献的年代分布主要集中在2002―2006年。17篇高频被引文献中,2006年占6篇,2005年占3篇,2004年4篇,2003年3篇,2002年仅1篇。

2.3.5 高频被引文献的单位主要来自于武汉大学,这表明在武汉大学国内知识检索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遥遥领先,初显出其权威专家、权威团队的核心著者群地位。

2.4 第一作者发文统计分析

分析的原则同一科研机构不同的部门归为一类,统一命名为同一机构名称[6]。按照普赖斯的理论,量为m篇以上的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m=0.749×<E:\2015创新科技\创新科技1期\Image\01P12-2.tif>,nmax为发文量最高作者的发文数。根据论文量排名第一的金燕共计发表了4篇论文,则在知识检索领域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m的最大整数为2。通过计算,得到知识检索核心作者是:金燕、张玉峰、王弼佐。金燕系张玉峰教授的研究生,现为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教师。

2.5 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按第一作者单位统计论文数量,45篇论文涉及作者单位为26所,其中科研院所2所,高校24所。武汉大学最多,达到14篇,南京大学第二为4篇。按照普赖斯的理论,可以发现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是知识检索领域权威研究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各发表2篇,并列第3名。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均为一篇。

2.6 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在关键词的统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思相近表达形式不同的词,如“本体论”、“本体”和“ontology”及“本体技术”等,笔者将此类词统一到一个词上,以便进行简单的规范。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发现知识检索研究的热点和发展动向。对知识检索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和词频排名,表2是出现频率大于2的关键词。可以发现:本体、信息检索、语义、检索模型、检索系统、知识组织、可视化、推理、相似度、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表示、知识抽取是知识检索领域重要研究主题。

从关键词来看,知识检索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①知识检索模型;②知识检索基础:信息检索、知识组织、知识表示、知识抽取;③知识检索系统;④知识检索模块:可视化、推理、相似度;⑤知识检索应用领域:数字图书馆。

2.7 基金论文量分析

笔者对论文受到国家社科和自科基金项目资助的项目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基金论文数量为23,总论文数量的50%左右。出现了4次增长极,分别为:2003,2006,2009,2011年。

2001―2005年:2003年从2002年1篇增长至3篇,此期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玉峰教授获得我国首批知识检索专项基金资助,分别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学习的智能检索机制研究”(编号:01BTQ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编号:02JAZJD870004)知识检索子课题,这两项基金奠定张玉峰教授在知识检索领域的开拓者的专家地位。2004年相比2003年而言,刊文下降了1篇;2005年持续下降,仅有1篇。

2006―2010年:2006年基金论文数量为5篇,2007年出现下滑,仅1篇。2008年也仅1篇,2009年再次上升至5篇。2010篇再次下滑至1篇。2011―2012年:2011年上升至2篇,2012年下滑至1篇。

从项目来看,基金论文中国家社科基金资助5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各1项;华南理工大学获得2项国家自科基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南京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各获得1项国家社科基金。

2.8 论文主题分析

根据45篇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结果如图3所示。通过论文主题分析,笔者发现现有论文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知识检索技术、系统、模型、方法、概念、原理、策略、模式、算法、效率、应用、综述。其中,以知识检索技术、知识检索系统、知识检索模型最为突出。可见,国内知识检索研究的热点在知识检索技术、知识检索系统和模型构建。

3 结语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以知识检索为篇名的论文为分析对象,通过概要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3.1 从年份文献增长量来看,国内知识检索研究成果在2006年前的发文量处于平稳上升趋势,2006年后呈现“下降――上升”波浪式增长趋势。

3.2 从期刊载文量来看,45篇论文主要分布在:G25(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和G3(科学,科学研究)两大学科领域。《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刊文量并列第一,《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分别位于第二、第三。知识检索领域研究成果较容易在以下期刊上发表:《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杂志》、《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

3.3 从被引频次来看,高被引文献发表时期主要在2002―2006年,高被引文献的单位主要来自于武汉大学,高被引期刊主要分布在:《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

3.4 从第一作者发文量来看,知识检索核心作者是:金燕、张玉峰、王弼佐。张玉峰教授团队是知识检索领域核心科研团队。

3.5 从第一作者单位来看,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是知识检索领域权威研究机构。

3.6 从关键词词频来看,语义本体、检索模型、检索系统、知识组织、可视化、推理、相似度、数字图书馆、知识表示、知识抽取是知识检索领域重要研究主题。

3.7 从基金论文量来看,基金论文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50%左右。知识检索发文量4次增长年份分别为:2003,2006,2009,2011年。基金论文中国家社科基金资助5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

3.8 从论文主题来看,国内知识检索研究的热点在知识检索技术、知识检索系统和模型构建。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研究不足,如样本的选取不够全面,仅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进行精确检索,尚未考察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另外,分析样本仅选取CSSCI来源期刊,而知识检索在分类号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学科领域也有研究。未来将通过以知识检索进行主题检索,原因主要在于主题检索是篇名、关键词、摘要的三个字段的逻辑或,这将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最后,希望本文的分析结论能对国内未来继续从事或即将涉足于知识检索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有所启示,也希望自己的研究结论能对知识检索领域的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韩红旗,安小米.1991-2010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发展状况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3(4):145-148.

[2] 邱均平,马凤.近五年我国图书馆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1(5):22-26.

[3] 程慧平,陈永超.国内知识检索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1(10):126-129.

[4] 周旖.1988-2005年我国“图书馆精神”研究领域论文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6(6):107-110.

[5] 韩芳芳,范群,韩青青.我国大数据领域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8):2-7.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5篇

胡书津 1934年生,195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现为西南民大藏学学院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专著6部(其中2部为合作),60余篇,有6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校级项目多项。

万果,藏族,1962年生,现任西南民大藏学学院院长、教授。早年师从多识教授,曾先后在拉卜楞寺大法台更登嘉措、班禅经师加洋嘉措大师、具德论师华旦嘉措法师座前学习因明、般若、中观、教派源流等传统学科。长期致力于藏族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因明与内明的关系探研》等论文20余篇,在大陆台湾两地出版《因明逻辑概要》、《藏传佛教典籍精选精译》等专译著12部;承担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一项;获部级奖一项、省部级奖二项。

杨嘉铭,藏族,1946年生,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长期从事藏族历史文化研究,先后主编和个人出版专著9部,参编著作多部,代表作为《中国藏式建筑艺术》、《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发表藏学专业文章60余篇,其中,曾获得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三等奖一项,四川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于1995―2001年期间,两次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杨宪泽,1954年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结构方面研究.主持过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100多篇。2001年5月至2004年4月主持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自然语言处理及其在民族语言中的应用”,其中一部分是做藏汉英机器翻译,这一项目的成果在藏族地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从事藏语文化的研究人员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钟金城,1963年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现在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70多篇,出版著作(包括合作)共5部,获省级科技成果奖二项,三等奖一项。近年来,以牦牛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和分子遗传学为研究方向.先后主持了牦牛遗传多样性研究,牦牛主要经济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研究等课题,其中利用群体遗传学原理,论证了家牦牛与野牦牛杂交产生显著杂种优势的原因.这些成果应用于青藏高原的牦牛生产、科研和教学中,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社会效益.

张建世,1953年生,西南民大民族研究院副院长, 民族研究院研究员,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七五”、“九五”重点课题,多次赴藏区调查。2000年开始主持课题“昌都藏族多偶家庭调查研究”获美国福特基金资助,赴昌都等地调查。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一项。独立、合作、参与出版论、译著5部,20多篇,曾获国家民委社科二等奖。

王康,1958年生,教授,科技处处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或参与编写著作多部,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4项。其中《“天保工程”与四川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为我省争取中央每年给民族地区的财政拨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刘俊哲,1951年生,社会科学部教授,主任,参加部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撰写并出版学术专著和编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得国家民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省部级奖2项。2000年主持完成的国家民委重点社科研究项目《藏族道德》,揭示了藏族道德嬗变和发展的规律和民族个性特征。

紫腾嘉,藏族,1959年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藏族诗歌等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写作实践方面的教学与藏印、藏英诗歌等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科研工作。先后在多种刊物上发表《藏印诗歌风格比较研究》、《藏文诗学理论教学方法新探》等论文数十篇;公开出版专译著(包括合作)5部。

刘勇,藏名斯农平措, 1966年生,副教授,藏学学院副院长, 2003年获四川大学史学博士学位。从事藏族历史、宗教及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国家社科“八五”重点项目《全国百县市情调查――拉萨卷》项目,主持国家民委重点项目《藏族旅游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研究》,出版《全国百县市情调查――拉萨卷》(合作)专著及《噶陀金刚寺志》、《中华大藏经对勘成果》译著,发表20余篇论译文,有2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

王诗文,女,藏族,1959年生,副教授,藏学院副院长。1993年任第十二届成都市人大代表;1998年3月、2003年3月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合作)1项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合作)1项,国家民委院校重点项目(合作)1项,数篇。曾获四川省民委、四川省妇女联合会“各族妇女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四川省教育工会“四川省高校系统先进女教职工称号”。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西南民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奖4项。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6篇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财政部财政支农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农村软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农村财政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农业财务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农村综合开发项目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

自20世80年代以来,一直潜心致力于中国农民、农业与农村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市场经济、农业投资与项目管理。先后在《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农业经济问题》、《财政研究》等杂志120余篇,出版《中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论》、《农业投资主体的博弈分析》等专著、教材14部,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成果奖、武汉市优秀社科成果奖等省部级奖10项。

近5年主要获奖成果

1、《中国农村市场发展论》(专著),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

2、《农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主持人),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3、《农业投入机制问题研究》(主持人),获2004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

4、《农业投资问题系列论文》(第1作者),获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

5、《加入WTO后湖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人),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

6、《解析农业投资不足的成因》(第1作者),获武汉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

近5年主持承担或完成的国家和省部级主要课题

1、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问题研究》(在研,2007-2009);

2、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业投入机制问题研究》(2002年结项);

3、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北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乡村债务问题研究》(2006年结项);

4、主持完成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乡镇企业持续协调发展研究》(2001年结项);

5、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农业投资主体的博弈分析》(2005年结项);

6、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农民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研究》(2004年结项);

7、主持完成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北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创新能力研究》(2003年结项);

8、主持承担农业部软科学项目《加大建设现代农业投入问题研究》(在研,2007至今);

9、主持承担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施投资问题研究》(在研,2007至今);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7篇

显而易见,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导师指导频次与学位授予单位来源频次基本成正比。这一方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与各高校中导师对微博研究的关注度是分不开的。以指导微博研究学位论文学生数最多的浙江大学韦路教授为例,韦教授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担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的采纳、使用和社会影响、政治传播、媒介社会学、媒介心理学等,不难看出,丰富的传播学学科背景和对新媒体的极大关注与深入研究是其在国内高校中指导微博研究硕博学位论文学生数最多的原因。同时,在表4中,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高校中分别有两位导师指导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学生数量均上榜,这与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新闻学专业以及北京邮电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信息及通信技术相关专业上强劲的学科实力是分不开的。

2内容分析

2.1关键词频次分析

分析表5我们可以发现,以微博为关键词的学位论文数量最多,高达296篇,遥遥领先于其他关键词。其次是微博文化,也有71篇论文以其为关键词,微博客、新浪微博和公共领域分列榜单的第三、四、五位。从这些词语不难看出,学位论文对微博的研究以微博的平台、文化、传播及其与社会的公共关系等方面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学术界对整个新媒体研究的关注点所在。

2.2学科类别频次分析

图6显示,学科类别来源最多的是新闻与传媒学科。微博能够吸引大量新闻与传媒学科的研究生进行研究,这是毋庸置疑也是情理之中的,符合微博研究的客观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分列学科类别频次排行榜的第二、三位,这预示着微博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发对其应用平台、运行机理及传播机制感兴趣的研究生的关注。

2.3专业来源频次分析

分析表7我们发现,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作者中来自传播学和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最多,分列前两位,数量均在一百以上,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也名列第三位。这与表6的学科类别频次是基本成正比的,也印证了前述“微博能够吸引大量新闻与传媒学科的研究生进行研究”的观点。

2.4研究层次频次分析

由表8明显看出,微博研究学位论文中从社科角度的基础研究层次的论文最多,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而从自科角度的工程技术层次的论文和从社科角度的行业指导层次的论文分列二、三位。事实上,这里的基础研究(社科)层次主要就是包括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人文学科,工程技术(自科)和行业指导(社科)两个层次囊括的也主要是信息及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这也再次验证了“微博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软科学领域可从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政治学等多个研究视角切入进行分析”的观点。

3研究资助来源分析

只有一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作者为张静的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尽管硕博学位论文客观上难以获得研究资助基金,但这也表明目前国内各基金委对于研究生微博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仍十分欠缺。

4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将434篇相关论文的被引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取其频次在十次以上(也即排名前二十)的论文,得到表10。通过分析发现:这21篇论文均是在2010年或2011年发表的,且作者大多将研究兴趣点集中在微博的营销、传播、发展、影响和管控上,尤其有不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展现了对微博的传播机制和影响机理的极大关注,这与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也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基本成正比,被引频次高的学位论文其下载频次一般来说也会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学术影响力。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均为最高的是来自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刘丽芳的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其下载频次高达16110次,被引频次更是高达117次。该文章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引用率,一方面是由于文章的研究主题契合当前学术界对微博研究最为关注的微博传播特征、传播规律和传播影响这一方向,另一方面是因为文章分析深刻,以公共领域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新浪微博客的个案研究,对微博的公共话语平台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实践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微博客在构建网络公共话语平台方面的传播效果,从中得出结论【14】,为微博在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5结语

(1)对微博的“研究热”正在不断增强。2010年-2013年这四年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数量呈现逐年递增之势,且论文的研究质量和深度随着微博自身的不断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提升。(2)学位论文对微博的研究已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中既有来自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也有来自信息及通信技术等理工类专业的,各个专业和学科均从其自身的学科背景和不同角度对微博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研究。(3)一批有影响力和高水平的高校科研团队正在形成。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暨南大学以及部分师范类高校目前已形成微博研究的高水准和高产出的研究团队,有些研究生导师甚至以微博等新媒体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种现象既有利于高校对微博研究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微博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4)研究领域仍较为局限,有待进一步拓展。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领域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目前大多数论文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对微博的传播规律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对于微博与社会公共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仍较为缺乏,需要相关研究者的持续跟进。(5)研究质量亟需进一步提高。尽管近几年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但真正具备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仍十分有限,需要努力克服困难提高论文的研究深度。(6)研究需要更多基金项目的支持。目前只有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各种基金项目对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资助极少,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图书情报 知识生产 国家社科基金

1 基金与知识生产

自1996年OECD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以来,知识和知识生产就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科学研究活动是人类教育知识生产的主渠道。对于大多数身处主流知识生产体制之内的学术人而言,基金应该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汇;一方面,无需讳言,学术研究的进行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持,即使是一直被视为更多地依赖于个人感悟而不是实证研究的一些传统人文学科,也与基金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所以如王炎所言,“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大师巨子还是无名小辈,其实一大半的精力没用在学术研究上,倒花在如何争取到研究经费上了”;另外一方面,正因为基金对现代知识生产机制影响越来越大,基金尤其是一些通常在学界被认为级别比较高的基金,也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或者学术研究团体科研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在我国,基金资助是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我国的前沿科研活动具有导向作用,科研项目从提出到确定的全过程都要经过广泛、深入研究论证,往往代表着该学科领域内研究的新动向、新趋势。我国自1981年建立科学基金制度以来,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科学基金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以国家基金的形式支持面向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简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最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在全国社科系列研究项目中处于最高层。国家社科基金设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人口学、统计学、体育学、管理学等23个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以及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已形成包括重大项目、年度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六个类别的立项资助体系。它面向全国高校、社科院、党校、党政机关科研部门、军队院校等五大系统,被社科界视为衡量科研实力和科研组织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指南和立项资助的项目居于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之前沿,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全国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从宏观上反映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轨迹、现状及发展趋势。其立项资助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的科研生产力。

本文试图以一种知识社会学的理论,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立项课题的统计分析,呈现当代中国图书情报学术生产的某种特质。何谓知识社会学?虽然关于知识社会学的定义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但知识论一直是西方哲学的重要内容。早在古希腊时期,对知识本质问题的探求就已成为哲人们苦思冥想、孜孜以求的核心话题之一。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知识社会学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的同时也由于研究者视域和背景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流派,不过,尽管各流派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社会发展对知识生产的决定意义而不认为有纯粹的知识,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基本思路和理论预设。本文正是秉承这一思路从宏观反映国家社科基金对图书情报知识生产的影响,为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和把握学术生产提供一种可能。当然,由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对于应用性和时限性的强调,以及目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评审制度所存在的一些缺陷,这种从量化管理的角度看图书情报发展状况的思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有和其他认识视角一起,才可以完成对我国图书情报研究格局进行宏观审视的任务。本文统计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历年资助项目”。

2 从立项课题分布看图书情报知识生产格局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指南和立项资助的项目,反映了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宏观指导,其立项资助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的科研生产力。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课题作为国家规划的学科发展路径的学术性表达,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变迁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当代中国的图书情报学术生产格局。

2.1 立项基本情况

2.1.1 项目类别

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课题分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以及自筹经费项目。自1994年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设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从1994年到2010年期间,图书情报学科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总数为55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4项、一般项目374项、青年项目136项,自筹经费项目9项。

统计显示图书情报科学立项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开始增幅加大,2010年立项数几乎是1994年的8倍,这与整个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数量发展是一致的,表明随着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该领域学术研究非常活跃并不断深入,立项项目的增加和国家财政支持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国家综合协调发展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认识使然。立项数目的快速增长与国内图书情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相一致,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而研究的开展又需要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重大重点项目是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代表着每年的重点研究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体现出项目承担者的科研实力。从课题申报机制看,此类课题综合性强,竞争性更激烈;从课题立项看,重大重点项目大多数由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获得,一方面显示出上述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上述单位在课题选题、资源占有、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2.1.2 立项单位所属系统

我国从事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基本力量有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军队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包括档案馆、信息中心等)、科研机构等系统。

1994-2010年国家社科立项单位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不同类型单位的立项数量差异较大。在几大系统中,高校、社科院、党校、军队、公共图书馆及科研机构所承担的课题所占比例依次为76.49%、5.79%、4.88%、2.17%、5.06%和

4.70%,17年间的比例略有消长,但总趋势未有改变。显然,高校系统立项最多,其次是社科院系统。

2.1.3 预期成果的类型分析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要求,预期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等。从立项项目预期成果类型分析,论文集和研究报告居第一位,共154项,占27.85%;研究报告次之,共84项,占15.19%;专著和研究报告77项,占13.92%;专著68项,占12.30%。不同的成果形式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一般而言,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周期相对较短,期限一般为一年,因此,应用性的研究课题一般以研究报告和论文为主;而专著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比较适合于一些重大理论课题。图书情报类基金项目以论文集和研究报告为成果形式的项目居多,说明其研究周期大都比较短,且多数为就某问题进行的对策性研究。在预期研究成果中,大多数项目研究成果都有两种形式,统计表明,论文集和研究报告与专著和研究报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2.2 立项项目的区域分布

分析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各地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地区研究水平往往与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密切相关,为了考察各省市区学术科研能力和发展状况,通过对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获得的课题立项数来考察地区的图书情报学术生产力。

从表1可以看出,除海南之外,祖国大陆的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一定数目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立项课题在省、市、自治区的分布差异特别大,立项课题最少的青海省只有1项,而获得的立项数量最多的北京市达137项,北京立项数是排在第二名的湖北省的近二倍。

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梯度十分明显,从累计百分比看,北京市的项目数是青海、内蒙古、、广西等21个省市的项目数之和,这说明北京是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地,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核心区域,北京集中了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愧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雄居榜首,表现出雄厚的整体研究实力和人才优势。另一方面因为北京科研学术气氛浓厚,国内外最新情报信息交流与接收的机会也多,从而构成一种优势,学术力量越雄厚,越受基金机构的关注和支持,获得资助的基金项目也越多。而紧跟其后的湖北、上海、江苏、广东、河南是项目产出的重要区域,也是较为活跃的地区,这与这些地区大学整体科研水平高,科研实力强有直接关系,同时这与整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显示出这些省市强劲的竞争力。而基金数最少的地区则主要分布于经济欠发达、科研实力较薄弱的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

2.3 立项课题的单位分布

分析立项课题的单位分布,可以了解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情报研究中的队伍分布现状,从一个角度反映出该领域内具备较强科研实力的单位。统计表明,立项课题的单位中既有代表国家教育科研水平的重点大学和重要研究机构,也有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及信息中心等,近八成的项目由高等院校获得,这充分说明了高等院校在图书情报研究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是图书情报研究的重要阵地和核心力量。表2列出了获得5项以上基金资助的立项单位分布情况。

统计表明,全国有162个单位承担了553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图书情报项目,单位与单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仔细对比分析,不难发现除北京之外,其他省市所获得的研究项目,85%以上是由高等院校所承担。当然,这并不是说北京地区高校的科研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而是由于北京地区集聚了众多的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和党政机关等,使得北京地区的高校获得的立项课题比例低于其他省市。

从具体立项单位看,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分别获得5-10项以上课题,是图书情报学科国家基金项目的主要依托单位,这些单位汇集了大量图书情报研究人才,学科领军人物多,学科团队实力强,占居图书情报研究的制高点,位于学科研究发展的最前沿,是我国图书情报学术生产的主要阵地。

2.4 核心研究群体分析

根据申请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学科立项资助的次数作为标准,来反映哪些学者属于本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研究人员,谁在引领中国图书情报研究。1994-2010年共有428人次获得图书情报学科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其中,381人获得1次资助,36人获得2次资助,10人获得3次资助,1人获得4次资助。表3列出了立项在3次以上的学者名单。

从获得资助的学者来源看,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一是图书情报学科各领域的著名学者、领军人物,如侯汉清、范并思、吴慰慈、余锦凤、黄长著、焦玉英等;二是一批年富力强、锐意创新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如黄如花、陈传夫、孙建军、朱庆华、刘兹恒等;三是一批年轻的博士也崭露头角,如盛小平、张广钦、王继民、冉从敬、吴丹等,他们求新、求变,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给我国图书情报研究带来勃勃生机。

这些研究人员大都是在学术上有较大建树或在某领域处于领先研究地位并影响较大的学者或专家。表明我国已经拥有庞大的图书情报科研群体,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第二代图书馆学者,也有年富力强的第三代图书馆学者,也不乏充满睿智的第四代青年才俊,他们正在逐步成长为一支有生力量,显然我国图书情报科研队伍青蓝相继,后继有人。

但是,我们同时从核心研究人员分析可以看出,拔尖人才还不多,研究人员还需加强努力,登上更高的研究平台。

3 结语

图书情报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理论创新,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原动力。综观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学科立项课题,大多都能聚焦国家图书情报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立足于现实中的真问题,产生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研究报告等多种形态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图书情报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向纵深层次上发展的同时,也承担起指导图书情报改革与发展的咨询、决策、预测和战略研究方面的任务.相继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通过综合运用学术、行政和实践等方式,使科研成果分别为不同用户发挥作用,不仅为国家制定图书情报改革与发展的大政方针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图书情报实践和学科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社科基金支持促进了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也造就了当下丰富多彩的中国图书情报学。课题立项是重要平台,近20年来,不论是申报数量、立项数量,还是资助力度逐年增长,呈现出数量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形式多元化,成果类型多样以及社会影响日益显著的发展趋势。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下,我国图书情报研究已形成了优势相对集中、辐射全国的学术生产格局。高等院校在图书情报国家基金项目研究中具有绝对优势,占主导地位;各级党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在图书情报研究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情报立项课题,既是对学术生产格局的呈现,义是对目前学术生产格局的审视和反思,数字是冷漠的,但数字背后蕴涵的是整个学术生产场域的变迁,而且这种学术生产场域的变迁背后,是特定时期整个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与整合;基金是个视角,学术是面镜子,但最终凸现的都是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特定社会居所”的变迁。

由国家主导的以规划式生产制度进行的图书情报知识生产,对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恢复和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20多年来的实施,对促进我国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图书情报实践和教育知识的创新,加强图书情报研究能力的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不过,图书情报知识生产被规划式生产制度所主宰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并遭到学术界的反对和批判,如何创新图书情报知识生产机制,发展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9篇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历史回顾

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厦门集美学校图书馆蒋希曾参照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王云五的《中外图书馆统一分类法》和杜定友的《杜氏图书分类法》编成的《集美学校图书馆分类法》,这是目前已知的福建省最早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进入较为兴盛的时期。1930年9月,《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正式出版。它标志着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的体制和研究队伍已基本形成,出现了以金云铭、俞爽迷、陈鸿飞和萨兆寅为核心的代表性学者。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我省图书馆事业除了期间受到破坏之外,总体上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主要侧重在应用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分类法、书目和索引的编制1978年至1991年,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进入恢复和发展时期,1979年11月,福建省图书馆学会正式成立,金云铭先生任理事长,会员有232人。这一时期全省学术活动共1100多篇,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60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厦门大学图书馆25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25部;福建省图书馆300多篇。代表性成果有:1988年获福建省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的陈德辉的《闽南“金三角”知识情报资源布局的设想》、姜继的《图书馆学新观念群》、何鼎富的《汽车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朱立文的《图书馆学的结构说》和姜继编著的《英汉图书情报学词汇》等。这一时期我省图书馆学界积极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开展的各项学术活动。1979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山西太原成立,金云铭先生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83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理事。1987年何鼎富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92年至2005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建设在世界各国的开展,图书馆信息传播服务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实践,面对外部信息环境的变化,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传统的应用图书馆学研究内容逐渐被网络环境下的新技术应用研究内容所取代,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数字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网络信息检索、元数据、馆藏数字化建设、虚拟馆藏资源建设、学科导航建设、机构库建设等。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显示,这一时期全省图书馆界在部级和省级正式刊物上共1874篇,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与图书馆共216篇、厦门大学图书馆198篇、福州大学图书馆164篇、福建省图书馆121篇,福建省委党校图书馆75篇。上述五家机构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占了全省的1/3。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1993年获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姜继的《图书馆功能相对增减论》;获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的朱立文的《我国比较图书馆学的复兴及其走向》、王命夔的《论文写作指南》、郭天源的《试论古文献中的目录滥觞》、张贤澳的《非回归分析的洛特卡定律参数N•C的直接估数》。1998年获福建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的姜继的《俄汉、汉俄图书馆学情报学词汇》、林端宜任副主编的《台湾中医药纵览》。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方宝川的《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第二辑》;三等奖的郭正武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多极(级)模式论与图书情报业的选择》、林端宜和肖林榕的《台湾医药卫生概观》、谢水顺和李珽的《福建古代刻书》(专著)。2003年获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张文德的《网络信息检索》(教材)、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张贤澳的《广义洛特卡定律——估计、推论及其在管理中应用》;获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的江向东《对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理性思考》、王涛的《图书馆学之人文向度刍议》。这一时期,我省图书馆学界积极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各项学术活动。1997年,郑一仙、郑惠生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001年,郑一仙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方宝川、张文德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郑一仙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名誉理事,方宝川、谢水顺、张文德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2005年,江向东、林丽萍分别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少年儿童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谢水顺、方宝川、张文德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下设19个专业委员会,在国内聘请了400多名专家、学者担任相关学术职务。我省共有4位专家入选,其中谢水顺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古籍整理与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萧德洪任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向东任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郑智明任图书馆统计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1)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组织协调机构。福建省图书馆学会成立于1979年11月。现有会员1596人,2010年10月18日,经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郑智明当选为理事长,副理事长方宝川、萧德洪、许兆恺、林丽萍、汤德平、江向东、刘传标、朱东屏,秘书长龚永年;常务理事31人,理事68人。下设学术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和教育科普委员会。现有会员1565人。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的主要任务是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编辑出版《福建省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组织学术委员会开展两年一次的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评选;与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有关省份及港澳地区联合召开学术会议;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的相关活动;对基层图书馆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与国外图书馆及其相关组织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工作。

(2)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在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面,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图书馆学系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图书馆学全日制本科点、图书馆学硕士点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它筹办于1981年,同年,历史专业开始辅修图书馆学专业;1983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正式招收首届图书馆学本科生;2001年分出一半师资创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1年,黄国盛教授当选为教育部2001年~2006年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批图书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教育部2007年~2011年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江向东教授当选为该届教指委委员。2009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和福建师大图书馆学系联合起草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并向教育部提交。2010年获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5人。师资全部为985院校科班出身。2005年以来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共计9项。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

(3)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现状。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显示,2005年~2011年间,全省图书馆界在全国各类正式刊物上5100篇以上。表1统计显示,发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单位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图书馆、莆田学院、华侨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核心期刊发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单位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福建省委党校、漳州师范学院、福建省图书馆、莆田学院、厦门市图书馆和泉州师范学院。这说明我省图书馆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上述单位。在省级以上成果获奖方面,自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设立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来,在总共9届的评奖活动中,“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类有39名个人和单位获得53项奖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青年佳作奖1奖。在学科分布方面,图书馆学获23项、文献学获8项、古籍整理获7项、工具书获6项、情报学获6项、教材2项、档案学2项。图书情报档案学界外人士获得9项,占全部奖项的1/6。2005年至2011年,我省图书馆学界获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有6项:《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评估与使用管理研究》(福州大学张文德,2006年规划基金项目)、《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研究》(福州大学张文德,2010年规划基金项目)、《“藏书楼”术语文献记载考》(福建师范大学江向东,2011年规划基金项目)、《面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集美大学殷之明,2011年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知识组织体系的可视化智能检索模型研究》(厦门大学吴清强,2011年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学习理论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泛在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福建师范大学许春漫、2012年规划基金项目)。

(4)2005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重点:

1)古籍整理、工具书编撰与文献学研究。2005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界在开展馆藏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编制实用工具书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该领域重要代表性成果有方宝川、陈旭东主编的《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40册)(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方宝川的《曹学佺集》(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梁克家《三山志》校注本(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方宝川的《余怀集》(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方宝川的《王忠孝公集》(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张善文的《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工具书编撰方面,重要成果有刘传标编撰的《近代中国海军大事编年》(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张嘉星编撰的《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文献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有:谢重光的《<全唐文>所收陈元光表文两篇系伪作考》(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杨榕的《福建戏曲文献研究》(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福建省志•人物志》(上)(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陈庆元的《赌棋山庄诗集》稿本研究(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徐火勃著述编年考证》(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王宏生的《北宋书学文献考论》(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陈支平和徐泓主编的《闽南文化百科全书》(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陈庆元等的《晚明闽人典籍文献研究》(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组织。长期以来,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与检索是我国图书馆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我省图书馆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许多成果。重要课题有:厦门大学吴清强的《基于知识组织体系的可视化智能检索模型研究》于2011年获得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该领域重要成果有:萧德洪、张春红的《学术图书馆学科导航门户资源类型表的设定》(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韦衣昶的《普通图书机读书目数据》(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萧德洪的《网络资源的著录单元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计国君和周艳的《学术信息资源投资评价——层次分析方法应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钟建法的《中文图书缺藏成因和补缺对策》(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刘勤的《特色馆藏建设浅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游丽华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孟雪梅(副主编)的《信息资源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赖辉荣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之比较——联盟与集群管理》(情报资料工作,2009(4))、欧阳红红的《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9,(5))、钟建法的《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10(11))、张巧娜和孟雪梅的《海峡两岸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联盟采购比较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欧阳红红的《海峡西岸区域图书馆联盟体建设探究》(图书情报工作,2011(23))等。

3)信息法学。我省信息法学研究主要涉及数字图书馆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借阅权两大领域,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重要课题方面,傅文奇的《公共借阅权制度研究》于200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张文德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评估与使用管理研究》和《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研究》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获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省图书馆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共获得6项福建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分别是江向东的《我国著作权法的修改及其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等6篇系列论文(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文德的《专利信息战略研究》(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江向东的《版权制度下的数字信息公共传播》(专著)(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文德的《企业知识产权诊断与策略》(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江向东的《基于分布式P2P的数字资源共享交换版权问题分析》(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文德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数字图书馆研究。近十年来,数字图书馆始终是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省图书馆学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在重要课题方面,福建师范大学许春漫的《当代学习理论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泛在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于2012年获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该领域重要成果有:刘敏榕的《基于“五力模型”分析数字图书馆工作新战略》(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许春漫的《基于混合式结构化P2P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框架》(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计国君的《图书馆信息技术评价系统及其计划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情报学报,2007(2))、许春漫的《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服务忠诚用户的培养》(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林敏的《试论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和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5(12))等。

5)信息服务。在数字环境下,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也从以传统的服务方式为主的研究对象扩展到以数字服务为主的新的研究内容。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用户信息素质教育、虚拟学习社会和学习团队构建、信息资源利用调查、信息服务方式转变等方面。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有:欧阳红红的《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阮孟禹的《图书馆用户平等观的历史与现状》(情报资料工作,2005(3))、计国君的《现代信息服务中的抱怨管理及其博弈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4))、陈廉芳《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探索》(情报资料工作,2008(5))、陶俊和詹庆东的《面向知识服务的学习型虚拟团队系统模型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9(1))、罗学妹的《基于维基(Wiki)的图书馆知识协作创新服务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5))、郑美玉的《基于本体论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书目推送系统》(图书情报工作,2010(11))、陈廉芳和许春漫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信息伦理问题探析》(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等。

6)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及公共图书馆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会公共文化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省图书馆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构建、总分馆制、公共图书馆评估、弱势群体信息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学研究等领域。该领域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方允璋的《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傅文奇、刘海霞和江向东的《1998年以来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热点评述》(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张文德的《论图书馆整合》(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苏海潮的《培育“我代表图书馆”的管理意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赖辉荣《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再认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林丽萍和陈峰的《创新分馆建设模式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体会》(图书情报工作,2009(1))、徐长生的《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问题研究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9(3))、洪秋兰、柯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定位和发展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7))、邹武和陈珲的《论图书馆学“知识论”基础的构建——以J.H.谢拉的“社会知识论”为路径》(图书情报工作,2011(7))等。

7)图书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图书馆史研究开始重新获得图书馆学界的重视,我省图书馆史研究也呈现出不断升温的趋势,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近代我国图书馆学家个案研究、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藏书楼术语起源与发展、福建古代私家研究等领域。在重要课题方面,福建师大江向东的《“藏书楼”术语文献记载考》获201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孟雪梅的《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王长英和黄兆郸的《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尤小平的《福建藏书楼》(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郑锦怀的《戴志骞生平与图书馆事业成就考察》(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和《谭卓垣生平与图书馆学成就考察》(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6))、孟雪梅的《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文献收藏特点分析》(上、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4))、徐长生的《<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图书情报工作,2009(17))、陈林和徐建华的《大陆佛教图书馆规范建设刍议》(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苏海潮和刘心舜的《探究俞爽迷之谜:社会网络案例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郑锦怀的《查修的生平与图书馆学成就考察》(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江向东的《“藏书楼”术语宋代文献记载考》(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6))和《<扬州州学藏书楼记>解读》(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1))等。

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获得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现阶段我省的图书馆学学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在国内学术影响力有限。自1993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界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总共仅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是:2003年省委党校图书馆王东闽的《面向干部教育的党校信息化》、2008年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郭东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09年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朝明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傅文奇的《公共借阅权制度研究》(青年项目)、2011年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郭东强的《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11年莆田学院陈祖芬的《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和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朱彬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中的知识冲突与知识协同管理机制研究》。上述课题中只有王东闽和傅文奇属于图书馆学范畴,郭东强、李朝时和朱彬的课题都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范畴,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所进行的知识管理研究基本上不相干。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省图书馆学研究整体实力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图书馆界评审专家在国家社科基金评审过程中盲目追求所谓的“学术创新”。2)核心期刊发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CNKI数据库检索的结果表明,2005年~2011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类论文124000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23362篇,核心期刊发文率为18.84%。如表2所示,我省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机构,有6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发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10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平均发文率为18.23%,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若将统计范围扩大到我省发文量排名前23位的研究机构,就有15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发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23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平均发文率为17.03%,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我省图书馆学研究中,有影响、有深度的成果比较少,研究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高。3)省社科成果奖偏少,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自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设立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来,在总共9届的评奖活动中,“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类有39名个人和单位获得53项奖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青年佳作奖1项。在学科分布方面,图书馆学获23项、文献学获8项、古籍整理获7项、工具书获6项、情报学获6项、教材2项、档案学2项。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获奖项目偏少,平均每届获奖项目不足6项,与其它学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次,获一等奖项目仅2项,学术成果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三是学术含金量偏低的工具书和教材获奖8项,占了全部获奖数的15%。其四,图书情报界以外的人士获奖项目达9项之多,学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4)学术年会的质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00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会每年都举行学术年会,对于活跃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学术年会的形式和内容都形成了一定固化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术年会的质量,吸引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者涌跃参会,是今后学会工作的重要方向。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对策

1)积极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我省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者所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不如许多西部地区省份。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的情况也类似。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也有一些外在因素,如我省图书情报类的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偏少,但其内在因素还是主要的,其中申报不积极是重要因素之一。今后要加大申报力度,力求在量上有所突破。

2)积极申报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强化学科意识

如前所述,我省图书馆学成果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项目偏少,平均每届不足6项,与其它学科相比存在较大的距离。造成这一局面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申报不积极造成的。如2007年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时,全省图书馆学界只申报了19项成果,导致最终只有5项成果获奖。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时,全省图书馆学成果申报达到历年最高值,也只有56项,当年获项目11项,包括两个一等奖。历年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都是根据每个学科成果的总申报量来决定获奖数的,一般情况下获奖成果为申报总量的25%。因此,今后每研究单位应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和奖励研究者申报的积极性。由于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者申报省社科成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其他学科研究者介入本学科进行申报,一些从未从事图书馆工作和研究的其他专业研究者频频获奖。这种局面在其它学科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科保护意识。

3)扩大学术交流的范围,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2005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论文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也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在论文的选题、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此,省图书馆学会和各研究机构都应加大学术交流的力度,积极参加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访问学者的形式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从事短期访学,学会的学术年会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在省科协的支持下积极申请学会学术刊物的正式刊号,以提升学会会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吸引力。

4)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规模

目前我省只有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拥有全省唯一的图书馆全日制本科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另外福州大学图书馆拥有情报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在学科建设的规模和层次上,与北京、湖北、江苏、天津、广东、吉林等省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图书情报专业(应用型)硕士点则为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图书馆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今后应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争取在今后五年内获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点和图书情报专业(应用型)硕士点。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10篇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__级博士生26人、20__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 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

上一篇:数字媒体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科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