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16:25:20

三支一扶工作经验总结

三支一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 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90-02

如何使高校毕业生满意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业率也是检视学校教学工作和整理实力的一个重要参数。然而,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毕业生规模和持续走低的就业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供需双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找到自己理想职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正是在这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候,职业指导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也凸显了它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职业指导的功能分析

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有效衔接,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高校的职业指导不仅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目标和职业道德的全面教育,促进其职业素质发展,并指导学生的职业行为,最终帮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决策。

二、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北大毕业生陈生、陆步轩卖猪肉开了700家店,2012年销售额达到6亿元。然而我们的学生放着多元就业的康庄大道不走,却在苦心寻觅 “打着灯笼难找”的工作及岗位,公务员、事业编成为高校毕业生千万里追寻的对象。2014年国考,共有152万人资格审查合格,这一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平均每个岗位有77人竞争,最热岗位报录比达到7191:1。多元选择、多种途径都可以实现自我的发展,而且还有可能是更好的发展、更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但学生们偏偏不能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结果是“一条道跑到黑”乐此不疲。

目前,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严重缺乏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供求关系倒挂,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严重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尽管已经走向工作岗位,但和自己的就业初衷不吻合,有的是专业不对口、有的是对现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有的是“骑驴找马”的权宜之计等等。

学生们的选择折射出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缺乏专业的个性化职业指导,不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和帮助。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没有就业机会,而是没有理想的就业机会。相当多的大学生都有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待遇、工作性质、专业对口、工作地区及距离等方面。以本院为例,在和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到,天津生源没有到外地工作的意愿、而外地生源的学生又都想留在天津或是去到与天津相当的一线城市工作,并进入专业对口的大企业。对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郊县地区和偏远城市的就业方向几乎不考虑。由于这些不恰当的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继而衍生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但是看看学生的兼职经历,不难发现他们在肯德基、电器商城、超市、网吧等做小时工的背景,他们宁可待业或做临时工,也不愿意“委曲求全”地做一份专业不对口、不太感兴趣的工作。在就业竞争压力如此激烈的当下,大学生不能准确定位,从社会需求实际情况出发,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观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导致结构性失业

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校培养不出来,却在一届又一届地复制着无社会用武之地的“人才”。多数学生知识陈旧,知识转化率低,学过的知识不能转化为上岗的实际能力,这也形成了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如此循环往复,企业和学生在市场面前都成了输家,加剧了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不得不对学生进行二次培养,给企业带来人力成本的增加,致使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失去兴趣,愿意招聘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招聘市场悄然形成了”职场经验准入”门槛。

3.应届毕业生和往届失业、离职的学生分享就业市场的“蛋糕”,求职人数居高不下

2003年至2013年1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12万增长到699万,增长率为330%,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就业方式从“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每一年的应届毕业生与往届未就业、失业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数的增速又比较缓慢,势必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四、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1.端正大学生得就业思想,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学生们都向往专业对口大公司的高薪资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却忘记了与之相应的高要求,仅这一点就充分体现出我们的学生对自身定位的模糊和不切实际。现实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往往是在基层工作中发现人才,继而培养人才。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为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毕业生必须正视自己,客观地做出就业预期和职业定位,才能实现顺利就业。

2.帮助毕业生正确自我定位,避免盲目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学生们一进入毕业季就显得比较迷茫,要么“等、靠、要”一份不费力气的工作;要么就盲目的跟着身边的人开始了一份工作,没有考虑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这些现象均暴露出学生对自我定位的模糊,只能增加求职失败的经历,严重挫伤了自信。

因此,通过职业指导我们要帮助学生对自我进行分析,对个人兴趣爱好、气质能力进行分析,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运用木桶效应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短板。其次,和学生一起进行资源整合,积累经验总结教训,让学生增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3.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就业风险

高校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很难适应社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初生牛犊不怕虎,结果四处碰壁,严重的还会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因此,传授给毕业生就业经验和技巧也尤为重要,让学生少走就业的弯路,规避就业风险顺利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普及一些法律知识,包括劳动法、合同法等,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第二,培养学生对就业信息甄别与判断的能力,避免虚假招聘信息坑害学生;第三,培养学生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职场跳-跳-跳”只能无限延长自己的试用期,“职场无捷径”必须脚踏实地工作才能出人头地。

五、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实践做法

1.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就业工作者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以本院为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院长亲自过问,并给出了“举全院之力支持就业工作,要什么给什么”的支持政策。各系主任是系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就业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实施,随时与学院就业办沟通,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班主任是工作在就业一线的主力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就业服务。这种“学院统筹、院系主抓、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落实”的工作模式,使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就业率实现高起步和稳增长。

2.职业指导要覆盖学校各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加强职业指导的实践环节

职业指导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分三步走覆盖所有在校生。以我高职院校为例,大一的学生对专业还不十分了解,对职业仍然抱有幻想,在大一阶段,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要了解这个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制订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二阶段,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在大三阶段,向学生们传授求职择业技巧,充分运用校园招聘会的平台进行实际操练,并不断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积极应对遇到的挫折。

3.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指导

2010年,总理曾说:“就业是天大的事”,这句话体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诸多和就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三支一扶”政策、鼓励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政策、鼓励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政策、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创业政策、高职升本政策、应征入伍政策等等,多种渠道的就业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013年5月3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天津市高职院校外省市生源毕业生在津落户》的政策【津政办发2013(40)】,作为一项人才引进工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就业热情。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机遇期和挑战期,为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有着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职业指导是一个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学生各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的循环系统,职业指导要跟上市场经济变化的脚步,指导方式灵活多样但不失规范和科学的原则。职业指导不但有其特定的作用和重要性,而且有相当丰富的外延,职业指导是社会和谐建设、高校成功育人、个体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保障,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沈鸿银.试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6)

[2]倪伟光.高校职业指导开展的思考与现实意义[J].才智,2008,(15)

[3]王瑞祥,王伯成.《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麦可思研究.《2012年就业蓝皮书》

三支一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4—03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带招生”逐渐成为各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实现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笔者参考了全国范围内多家高职院校的调查问卷,并结合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通过电话采访、网络沟通、回访座谈等方式,对2011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文就这次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结论与对策进行总结分析,以期通过个案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启发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广州开发区的实际需要,于2004年开办普高教育,目前已培养五届8000名毕业生。近几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其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5.02%、98.14%和99.53%。就业率的屡创新高也从侧面反映出学院办学的质量和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调查形式及结果

本次调查为抽样调查,主要采用电话采访、网络联系和回访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向2011届毕业生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88份,回收率达94%,调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在对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随机抽取12家用人单位,通过电话联络及实地探访,听取他们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问卷回收后,我们专门组织学生干部分组进行统计,最后由老师复核,经过专业的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目的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情况来看,涉及范围较广,共8个系,14个专业,各系的调查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5%。通过开展追踪调查,为进一步探索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准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也为改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以及今后招生计划的制订、专业的调整及优化等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1]。

(三)调查的内容设计

本次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主要想从六个方面了解毕业生的情况,一是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学专业、联系方式等;二是毕业生所在单位的情况,包括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所处工作岗位及工资待遇;三是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对工作的满意度、对工作的胜任度、岗位对口情况、更换工作情况等;四是对母校教育教学及就业指导的评价,共7项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对学院课程设置、所学技能、培养方向等方面的看法;五是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共4项内容,通过自身经验总结为学弟学妹们在校的生活及学习提供有益指导;六是要求毕业生以书面语言形式,对母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毕业生就业调查状况分析

(一)毕业生工作的基本状况

1、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我院毕业生主要面向广东省各企事业单位,188份有效问卷中只有一位同学在外省就业(与广东较邻近的省份——湖南),其中省内就业的又主要集中在广州市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这一方面与我院学生生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毕业生大多希望在城市化度较高的地区发展。

2、从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和薪资水平等方面,笔者发现有64.4%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而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分别只占了12.8%、2.7%、2.1%,由此可见,私营企业作为灵活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是吸呐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调查中有30.9%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一般行政人员或是文员的工作,24.5%的毕业生从事的是营销业务类工作,而从事技术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只占19.1%,这与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薪资待遇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都超过了广州市最低工资要求标准,每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的毕业生占54.2%,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18.6%,但仍有12.2%的学生每月工资低于1000元以下,这一方面因调查问卷发放时间距离学生毕业较短,另一方面与部分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区及所学专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联系。

(二)毕业生对工作的评价

1、从职业的认同感及专业对口情况上来看,86.2%的毕业生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满意;有96.3%的毕业生认为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上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且95.8%的毕业生都得到了工作单位的重用,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在校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多数都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上来看,有17%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完全一致,48.9%的学生表示目前工作岗位与专业基本一致,可见,我院毕业生在求职中对工作岗位的对口度要求较高。

2、从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及更换工作的频率上来看,有46.7%的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单位的发展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毕业生在择业时较慎重,与去年的毕业生更注重薪酬待遇相比,学生对工作的定位及要求有明显的变化。调查中,有65.4%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34.6%的毕业生更换过一次以上工作,更换工作的频率与上年相比有明显下降,其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及首次择业的成熟度比较高。从更换工作的原因来分析,大多数同学看中的是能为自己争取更多晋升机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为了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增加工作经验。这说明毕业生在二次择业时保持着较强的理性思维,希望在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的评价

1、从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方面来看,有29.6%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对他们工作最有帮助,同时,处理人际关际的能力及学生干部的实践经历,对他们开展工作也益处良多。此外,毕业生们认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38.8%的学生认为如果再给他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会着重增强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类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有45.7%的同学认为我院的课程设计基本合理,8.1%的毕业生认为一些该开的课程没有开,20.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多而实训课少,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课和公共课(包括外语和计算机课)是最能帮助其就业的,可见,外语和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拥有专项技能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2、从毕业生对我院就业工作评价中可以看出,有76.1%的学生对我院就业工作持肯定的态度,但有部分同学认为,学院仍需进一步拓宽服务的范围。在回顾大学生活时,毕业生们普遍认为宽松的人文学习环境和优良的校风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40.4%的同学通过浏览学校的网页来关注母校的现状,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正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做好网络平台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对就业工作的开展乃至于学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思考与对策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笔者发现,社会和毕业生自身的反馈总体上是好的,毕业生的专业岗位对口率较高,在工作中广受用人单位的重视和欢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通过二次择业,心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晋升的空间及提升自己的平台。

对毕业生追踪调查的目的不仅是了解毕业生的状况,还要了解毕业生对学校在学生培养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为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实证依据。由于意见、建议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对该问题的调查主要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存在于毕业生调查问卷中,其中也有个别问题以封闭式问题的形式出现。下面将对问题的概括如下: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问卷中,有二个专门针对该问题的调查,分别是第12个问题“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或能力对您实际工作最有帮助的是?”经统计,在全部被访对象中,有110个学生都选择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第15个问题“您认为学校应加强培养学生哪些素质与能力?”有102人认为学校应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开放式问题的相关建议中,也有相当比例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涉及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毕业生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要具有市场意识,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可见,当前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体现在其内涵建设上,良好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技术能力,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聘的主要看点之一。

在加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学院课程的设置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上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和手段,丰富内容,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调整要围绕学生未来的就业进行,培养模式要尽量满足学生实际需要[2]。

(二)打造师生互动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都充分肯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但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动手与动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老师指导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现场实验课。

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职业及行业的了解,发掘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以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毕业生的交谈,笔者发现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对实践环节的安排和指导,特别是增加到企业进行实验和实习的机会。

老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学生不能“死”读书,老师也不能“死”教书。老师除了钻研教材、搞好科研、提高学术造诣以外,也应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首先在老师身上实现真正有效的结合。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师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第二职业或到社会上兼职,以便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教导学生[3]。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剧增,就业分配愈来愈难,学生除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外,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竞争的有利法宝。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反映在工作中感到如何处理好与上司、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进行显性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隐性学习,多学习做人做事、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技能技巧[4]。

高职院校可通过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间的整合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加强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建设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要突出学生的合作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既精于操作,又善于合作,依靠诚信创业并依法治业的建设人才[5]。

此外,英语、计算机作为应用工具也广受重视,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课及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学,也应在提高通过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会说、会听、懂操作的实用性技能。

(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合理引导毕业生宽口径就业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工作:

1、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创业教育再到求职技巧教育。就业指导课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应从源头抓起,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与各班辅导员、班主任建立长效联系机制,深入基层,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不断规范其教学形式及内容,使就业指导课更加科学、规范、实效。

2、就业教育活动,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就业指导深入人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开展各方面的就业知识讲座,通过“企业精英进校园”的方式,邀请企业高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了解职场,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为学生做好榜样。

3、加强就业政策方面的宣传,注重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使毕业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家及各省、市地区的相关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积极踊跃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回家乡就业,往中小城市就业,加大“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应征入伍”等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对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合理引导他们以创业带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通过调查既表明了学校对学生、对社会认真负责的鲜明态度;又是学校掌握培养人才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根据其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深刻反思,认真分析总结,积极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肖伟.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2010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2]汪敏,葛浩,曹玉.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安徽教育学院为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赵铁,朱少雄.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03,(2).

[4]邹平,谭卫.高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

上一篇:法律援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校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