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2 17:44:30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假期支教模式分析;支教地区情况反应;三支一扶政策推进

一、调查背景

据2004年最新的统计数据反映,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有50%在西部,西部宁、云、川、陕、甘等地财政补贴县分别占本省总县数的90%、81%、51%、76%、69%。1993年,全国人均纯收入前10名的省市中,东部占9名,平均收入水平比西部高出近1倍。诸多的数字都向我们诉说着同一个问题:西部=贫困。因为贫困,投射到教育又会出现一组令人心酸的数据。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就高校学子假期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四个城市的一些高校中进行此次专项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1625个。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以上四个城市的高校学生都相应地存在着社会实践的现象。其中北京有21%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天津的比例为19%;上海的比例为26%;广州为28%。社会实践各类型学生所占比例是:22%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暑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

二、调查情况

调查队主要前往上述的贵州黎平罗里乡与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的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教育部门、部分学校进行走访,以期获得当地有关大学生乡村教育志愿服务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整合调查有效调查问卷341份,按照不同大类进行判断式提问和里克特式量表提问的方式对当地的普通群众、当地教育部门主管单位负责人、支教当地教师学生、支教志愿者和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调查和分析。

同时,将对有关大学生乡村教育志愿服务各个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方进行意见采集,以形成一份样本适中的社会各群体对大学生乡村教育志愿服务现状思考的一份调查报告。最后,运用社会学、统计学等专业知识,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思考出大学生与乡村教育志愿服务的模式,并从中探讨如何优化当前的大学生乡村教育志愿服务模式,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模式的改进上。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组的实地访问、问卷等形式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其它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归纳出以下大学生支教活动受到指摘的四点主要原因:

(一)支教动机私心大于公益心

调查显示,如图表1所示,大学生支教受到批评、指责,甚至反对的原因中,40%的人认为是由于支教过程中,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不一,不是仅仅出于公益或者是锻炼自身的目的,显得过于功利,动机不够纯正。

图表1大学生假期支教效益恶劣的原因来源:大学生假期支教调查问卷

大学生个人或者以团队的名义选择假期支教,其动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对问卷调查结果和实际访谈结果的统计中,归纳起来,大学生自身、社会大众以及受教学校和学生认为之所以选择假期支教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支教属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另外的学分或者学业加分;2、支教证书有利于申请出国留学、申请研究生、求职等自身发展;3、大学毕业生参与假期支教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能借助支教时机准备升学,或为将来考公务员等就业赚取优势。

(二)支教大学生如何“传道、授业、解惑”?

除了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动机不纯以外,28%(图表1)的人们还广泛地认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支教大学生责任心不强。

1.不少支教大学生只追求在支教活动开始前期申请经费和其它支持,并没有进行严谨的策划和前期准备;2.即使在前期有详细、完备的策划,在支教开始后很多也没有严格按照策划做,而是临时备课、临时选择活动,无计划、安排,导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3.只注重在支教期间开展活动,不考虑受教学生和学校原本老师的假期安排,也不考虑学生长远的发展,对受教学生和学校不够负责任;4.很多大学生对开设的课程和活动并不精通,基本算是陪学生玩乐,教学效果不佳。

(三)许多支教大学生“入乡不能随俗”

受教学校一般是经济贫困、地处偏远山区、生活条件差、教育硬软件资源缺乏的地区,支教大学生中有一些不能忍受受教地区艰苦的生活环境,产生挑剔、厌倦的情绪,进而影响支教效果。

(四)大学生支教活动多而不精、新而不实

大学生支教活动开展至今,每年全国各大高校均有数以百千计大学生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名义申请参加支教活动,有的通过申请学校的支助,有的通过申请公益组织或者其它组织和团体的支助,以西南地区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的一个重要代表性的公益组织——“萤火助学”来看,每年参加“萤火助学”的大学生数量众多,就调查者的调查来看,2012年暑期,报名参加萤火助学的支教团队就有近100支,共计有1000多名大学生参加,并且年年递增。

如今,从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准备和策划中可看到,有诸多创新的活动和项目,但很多只是写在策划中,用于申请经费和其它支持的,实际开展中,并未运用和开展,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或者用处不大。(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管培俊《积极推行实习支教一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农村教育水平》人民教育. 2005( 23) 10- 12

[2]王静.《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科教纵横,2009 [2].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民族高校;价值观;需求;层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当代大学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一、对象与抽样

通过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从三类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第一类对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为分界点,大一新生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区,思想状态不稳定,对于就业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对稳定。对11个学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朝鲜族、其他民族为抽样对象),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所以对朝鲜族学生以及其他民族学生调查抽样。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为出发点,分为朝鲜族、其他民族两个抽样对象。对11个学院926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文理、科为例)。学习理科与文科学生,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维的特点是:相对文学素养较高,对知识点记忆深刻。

二、分析与综合

从以上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就业观的各异,得出低年级学生在就业观偏向于社会需求,也就是需要爱情、友情、人际交往,刚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起点,向往探索爱情的甜蜜、友情的关怀、拓宽人脉交际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对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时间是影响生理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能够自主掌控时间的主体力量,除了上课,其他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极强,促使低年级同学对社会交往的需要。[1]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延边大学朝鲜族民族为例与汉族就业观进行抽样调查。朝鲜族同学向往人际交往,向往人与人的沟通,朝鲜族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决定了对待交往的态度。汉族学生在对就业观的安全需要与社会需要上表现出的态度基本相近,许多学生认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对其有吸引力。

三、调查与比较

调查问卷中对职业方向、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影响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方向中选择商贸类型较多,经济社会的时代影响显而易见,不仅仅是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刚入的学生、文理科学生,看待职业方向的眼光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商贸类是近几年就业类型中热门选择。职业规划中学生们在潜意识里与毕业相互影响,调查结果中普遍学生对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概念模糊,规划期较长。[2]在职业理想中学生普遍对隐性职业的关注度较低,对热门公职单位期望值较高。职业影响中,较多学生受学校影响较大,所以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创业就业培训具有明显效果。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层次需求(以延边大学为例)主要分为基本五个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继续深造的学习方向。针对考研就的人数比例业女生超过男生。②报考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方向,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相对来说这种就业意向在调查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就业观中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们往往是需要具有社会认同感的社会地位。③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韩资企业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并且可以学习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④出国留学也是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出国继续学习深造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艰难,学生惧怕甚至是抵触自主创业,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规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向学生宣传。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原因

以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①自我认知能力差,过度关注择业就业条件、就业价值,没有达到就业市场需求与自身就业能力给予形成平衡。大学生忽视在工作中应有的基础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基础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进而择业就业。②依赖性强,上学期间经济由父母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很多大学生没有离开过父母,依赖性强,自主意识差;③缺乏对社会认知,当代大学生仅仅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层次,功利主义思想突出,职业脱离实际意义,享乐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感觉到就业形势严峻,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④择业就业观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主管能动性等都是影响择业就业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为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来源。[3]

五、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规划,调查中显示67%的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设计,只有9%在学校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设计。[4]一部分人从来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进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根据就业发展的动态招生逐渐形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对广大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和职业选择有所裨益。相应出台了“大学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一系列的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今年毕业生数超700百万创历史新高。国家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去工作,鼓励学生们创新创业。有相应的就业创业帮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继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各高校有专属心理辅导站中根据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就业测试,形成心理就业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打破传统就业价值观观,树立准确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饶莹心,顾胜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2,(3).

[3]苏礼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其纠正[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4]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思考[J/OL].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本刊讯】日前,全国就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会上指出,为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事业发展目标,要重点加强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实现服务供给均等化。要扩展服务范围,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规范性;要加强网点建设,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可及性;要完善服务制度,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普惠性。二是要实现服务方式多样化。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提供及时的跟进式服务;要着眼于不同群体素质差异和需求差异,提供多样化服务;要着眼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提供定制式服务。三是要实现服务过程精细化。要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全面推进人本服务;要以方便服务对象为目标,再造服务流程;要以适应各类服务对象需求特点为目标,进一步强化职业指导;要以规范服务行为为目标,实施统一的服务标准。四是要实现服务手段信息化。要抓好顶层设计,实现就业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要发挥系统作用,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要以信息数据为基础,加强统计分析预测。五是实现服务组织一体化。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实现服务资源效能最大化;要统筹管理公共服务机构,实现服务工作的统一运行管理;要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六是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要敢于积极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要加强协调指导,建立业务指导和项目合作工作关系;要加强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竞争机制作用,强化项目实施监督。

建立工伤保险部门协调机制

【本刊讯】近日,人社部工伤保险司、法规司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国务院法制办社会管理法制司、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在北京举行建立工伤保险部门协调机制备忘录签字仪式。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指出,工伤保险部门协调机制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部门间要加强信息沟通。以后每年年底要以座谈会的方式向各相关部门通报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参保扩面、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等项工作开展情况,特别要重点通报工伤认定的统计情况,使相关部门既了解工伤保险工作的总体情况,也了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况。二是要加强政策研究沟通。三是要联合开展案例研讨。

中韩社会保险协定在京签署

【本刊讯】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社会保险协定》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和韩国驻华大使李揆亨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字。

据悉,中韩社会保险协定是我国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署的第一个社会保险协定,妥善解决了两国有关人员在对方国工作期间的参保问题,减轻了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负担。协定的签署将为两国在对方国家投资的企业和就业的人员提供更好的社保权益保障,进一步促进两国经贸和人员往来。目前,中国政府已经与经贸关系密切的十几个国家启动了双边社会保险协定谈判。

推动“三支一扶”深入发展

【本刊讯】不久前,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先进事迹宣讲活动顺利结束。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与宣讲团成员座谈时指出,此次宣讲活动展示了“三支一扶”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也起到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以5位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为榜样,毕业后投身基层,谋划职业生涯。有关部门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好、组织实施好“三支一扶”基层项目,切实做好“三支一扶”相关政策和服务。探索如何加强在基层的培养力度,使大学生在各个方面接受锻炼,砥砺品质,提升能力。既在服务期内做好服务,又要畅通出口,研究拓宽出路,尤其加强就业服务,实现下得去、干得好、流得动。

七成留学生青睐回国就业

【本刊讯】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的《2012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今年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达23.03万人次,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中国留学生的新回国潮已经到来。

调查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67.2%起薪不足6万。在总体薪酬形势下,海归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大部分海归都是平均年收入为8.3万的普通白领;少部分人成功考取公务员,平均年收入为14.6万;极少数人能够进入知名企业或机构担任主管、经理级别的重要职位,平均年收入可达22.3万;而能够进入决策层,成为公司CEO、合伙人、企业主的,年收入则高达45万以上的。

此次调查中,美国海归的起薪普遍较高,近50%的年薪都超过6万,高于平均水平;拥有世界百强名校背景的海归目前的平均年薪是20.9万,高于普通院校12.6万;外企海归目前的平均年薪为18.8万,高于就职于私企的海归约7万;男性海归的平均年收入也明显高于女性,两者差距9.2万。调查的结果还显示,拥有海外工作经验能够使海归回国就业的起薪差距明显,完全无经验的海归的年起薪在7万左右;而有1~2年海外工作经验之后,起薪可以达到14.9万/年;拥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年起薪则可达22万,比无经验的海归高出15万。

去年大学毕业生57万处于失业状态《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本刊讯】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再加上往年剩下没就业的,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和退伍复员的军人,估计至少需要1300万以上的新增岗位才能基本满足需求,但目前每年新增的岗位距离这样的需求还很远。,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并非中国仅有,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作为大学生,首先要为自己定好职业目标,做好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和训练有用的技能,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此外,还要在求职时摆正心态,树立合理目标。

人社自助服务一体机在全国推广

【本刊讯】在人社部信息中心的主持下,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助服务一体机开始面向全国推广。

据了解,自助服务一体机是专用于人社领域信息查询和业务办理的设备,可提供就业、社会保险等人社自助服务。在江西省本级、成都市、无锡市等地的先期试点中,自助服务一体机发挥了缩短百姓办事等待时间、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人社部门工作效率的作用。以无锡市为例,自助服务一体机已实现81项功能,支持自助办理60%的个人业务,有效分流经办大厅40%的窗口工作量。

以打造“15分钟人社服务圈”为目标,自助服务一体机既可部署在社保经办大厅、社保卡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人社基层工作站(所)等公共服务场所,也可安置于各级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行政村信息服务点,以及车站、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

北京:12333社保短信平台开通

【本刊讯】北京市人社局近日开通12333社会保险应用服务短信平台,为北京市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业务事项的通知通告、以及友情提示等短信服务。

据了解,目前恰逢北京市2013年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期,北京市社保中心已通过该平台,向70余万名中国移动的手机用户发送了首条参保提示短信。此次短信发送对象是已提供手机号码的城镇老年人、学生儿童和城镇无业居民参保人员或者亲属。

据介绍,下一步,北京市社保中心将进一步扩大发送人群范围,并且将社保缴费工资申报、社保对账单以及各项保险参保缴费等内容,以短信形式通知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

江苏:建成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本刊讯】据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得的消息,该省全力打造“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目前已在全省4149个乡镇(街道)、17640个行政村(社区)全面建立起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2008年至2011年,江苏省级财政安排就业资金25.7亿元,年均增幅24.6%,在重点支持各地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和基层基础工作的投入,确保江苏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均衡建设。

目前,江苏已在全省全面建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配备专职协管员2.32万名,并全面建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公开招聘、入职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每个街道平均配备5.9名、乡镇配备4.9名、社区配备1.7名、行政村配备1.2名协理员,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70%。江苏省还开展乡镇(街道)、村(社区)平台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全面实施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四项制度,引导就业资金、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民覆盖,城乡居民足不出村(居)就可实现“就业有人管、失业有人帮、创业有人扶、社保有人办、维权有人助”。

辽宁:明确退伍兵自主就业经济补助标准

【本刊讯】近日,辽宁省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退伍士兵自主就业安置政策更加明晰。按照《实施意见》,符合自主就业条件的退役士兵,由市和县级政府按照城乡一体的原则,发给经济补助(含城乡义务兵优待金、城镇退役士兵待安置期间的生活补助)。2011年11月1日以后入伍的退役义务兵,经济补助标准按入伍时当地上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额发给;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官,在按以上标准发放的基础上,每多服役一年增加不低于1000元补助。服役年限不满6个月的按照半年计发,超过6个月不满1年的按照1年计发。经济补助免征个人所得税。2011年11月1日以前入伍的城镇退役士兵选择自主就业的,可比照上述政策发给经济补助。各地在制定发放标准时,按照不低于入伍时上年当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的原则执行。

非因退役士兵本人原因,接收单位未按规定安排退役士兵上岗的,从退役士兵安置部门开出介绍信的当月起,按照不低于同等条件人员平均工资80%的标准逐月发给退役士兵生活费至上岗为止。

四川:破解驻川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难

【本刊讯】《四川省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近日出台,针对驻川部队军人子女入定点依托园校、学费、升学录取、选送推荐和保送入学等制定了详细的优惠政策。政策规定,荣立三等功的现役军人子女中考时,按规定标准降分录取;烈士子女可以在高等学校投档分数线下降低分数投档。军地双方还将依托“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对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进行量化考评,作为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指标。

据悉,2011年6月,四川省军区政治部、省财政厅联合出台《驻川部队干部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生活补助发放办法》,明确了不同地区部队干部随军未就业家属的生活补助标准。2012年8月,四川省财政拔出660余万元专项经费,为3400余名随军家属陆续发放了未就业期间生活补助。

湖南:高校毕业生享多项免费就业服务

【本刊讯】在日前启动的湖南省第七届服务高校毕业生活动月中,全省超过5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踏上求职征程。在启动式上,省内外近300家企业参会,共提供岗位8000多个。并且活动期间,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均可享受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

据悉,本届服务月继续关注高校优秀贫困生,免费发放2000张就业服务一卡通,享受省本级人才市场免费档案托管、人事、求职信息等一系列配套服务。此外,除了“搭台”引才,2012年湖南省将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18个月的初创期内,符合条件的给予有关房租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贷款担保及贴息的扶持。对从事农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吸纳就业情况,给予专项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工商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此外,高校毕业生从事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也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内蒙古:形成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本刊讯】据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的消息,内蒙古2012年已经形成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据统计,2012年前9个月,内蒙古通过各种就业渠道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6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93%;经申报认定的“零就业家庭”792户,已帮助848人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2012年以来,内蒙古各级公共服务机构普遍建立了就业援助制度,各有关部门积极收集大量岗位信息,组织开发适合援助对象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对零就业家庭成员、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分类帮扶,提供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补贴等精细化就业服务,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内蒙古还将持续开展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专项援助行动,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切实做到“四个一”:即为援助对象免费发放一份国家和自治区就业新政策;为急需就业的援助对象提供一套有针对性的援助服务方案;帮助已就业并符合条件的援助对象落实一份社会保险补贴;为每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次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

江苏南京:大学生创业可优先申请公租房

【本刊讯】为帮扶万名青年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青年大学生创业可享创业场地、公租房以及税费减免等多项优惠。

据介绍,今后,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在校大学生或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含海外留学人员),有创业项目意向计划书并基本可行的,可以申办《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证》。有了这本证,创业便可以享受到多项政策优惠。持《创业证》的青年大学生需要提供创业场地扶持的,可向市、区(县)“大创办”提出申请,由大学生创办企业纳税属地区县(开发园区)按规定提供免费场地或租金补贴。而无自有住房的初始创业青年大学生在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业的,可凭证向特别社区申请优先安排公租房。而符合小贷申请条件的青年大学生,凭相关证明材料到经办银行申请贷款,从事个体经营、合伙创业的,最高可分别申请小额担保贷款10万元和50万元。凡符合上述小贷条件的可同时申请小贷贴息,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给予全额贴息,从事非微利项目的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对于已经创办企业的,不仅可以享受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减税政策或个体经营减税政策,还能申请创业成功奖励、带动就业奖励、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等。

另外,持《创业证》的青年大学生参加有组织开展的创业培训,每人可享受一次创业培训补贴。符合条件的青年大学生到定点机构报名,按工作流程开展培训。

辽宁沈阳:将赴六城市引才千余人

【本刊讯】不久前,辽宁省沈阳市赴长春、哈尔滨、西安、北京、天津、武汉六个城市,围绕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成套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先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要求,为全市55家重点企事业单位329个岗位招才1389人。

据悉,2012年是沈阳连续组团大规模赴外地引进高端人才的第五年。与往年相比,沈阳2012年引进高端人才更加注重引进的针对性、实效性。本着“谁需要人才就为谁招,需要什么人才就招什么,哪里有人才就去哪里招”的原则,按照“小批多线”的创新工作思路,开展高端人才引进工作。沈阳近年来已先后成功引进博士(博士后)6200人次,建立由181位两院院士领衔的科研工作站44家,引进海外研发团队350个、海外创新人才上万人次。并设立了人才工作专项资助基金,实行科技创新项目补贴计划,每年拨付各类项目补贴3000多万元。

新疆乌鲁木齐:重金培养创新型人才

【本刊讯】近日,新疆乌鲁木齐市颁布实施《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意见》,全面启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建设工作。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对实绩突出、创造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型人才,将给予40万元的奖励。

加强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到2015年,乌鲁木齐市将重点培养300名重点人才工程对象,培训创新人才5000人次,向农牧区选派150名科技特派员,培养一批农牧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人才;重点支持引进两院院士、部级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博士生导师等领军人物,以及具有才干的留学人员和有原创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在政府、企业、科研、中介等创新主体间建立起紧密合作网络,充分发挥高校、研发机构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创新型企业达到32家,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0家,培育1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乌鲁木齐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要占到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1.8%。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授予荣誉并给予奖励;对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表现突出的,可授予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40万元、5万元、3万元、2万元的奖励。

山东青岛:126个人才项目落户

【本刊讯】在日前举行的“融国际人才智力,促蓝色经济发展”2012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高端人才项目洽谈会上,158名海外人才携26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与青岛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业园区和投资机构等进行了洽谈对接,数量比上年度增加247%。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引言

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近六年保持了相对稳定学生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1999-2009年为我国水电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水电工程技术人员需求远大于供给,基于此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专业,培养出大批该专业学生导致该专业大学生过剩。自2009年大中型水电项目筹建和在建项目缩减,中水各工程局也逐渐将市场由原来的水电建设为主转向工民建和其他市政基础建设,华能集团、金沙江中游公司等业主单位、各大设计院、科研所招聘水利水电工程毕业生也逐年减小[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托水电施工和设计单位为就业主体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于2010-2015年连续6年对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就业去向、职业取向、期望薪资等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招生规模、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探索解决思路。

1样本研究

在2010-2015年,课题组选取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简称昆工水电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6年共调查本科生845名。样本情况详见表1。

2调查结果

2.1就业去向

①工作落实率。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昆工水电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近6年的就业状况分为4类:1)已经签约;2)升学、出境;3)自主创业;4)未就业。2010-2015年,昆工水电本科毕业生签约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尤其是近4年下降明显,而未就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表2)。这说明水电行业整体处于下坡趋势对水电本科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直接的影响。自主创业一直未实现“零突破”,体现出水电本科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较弱。②已签约毕业生去向。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排序为西部、东、中、北部地区,留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工作认识毕业生的首选。纵向分析发现,到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97.66%下降到2015届的80.00%,而到中、东、北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0届的0.78%、1.56%、0.00%上升到2015届的4.14%、11.03%、4.83%,其中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增幅最大,6年间增长了11.03%;在2015届到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稍微有点下降,但近6年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表3)。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点排序依次为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就业仍是学生的首选,但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70.31%下降到2015届的47.10%;相应的到省会以下中小城市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10届的25.00%上升到2015届的43.15%,增长了18.15%,增幅较大;到乡镇、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且变化不大,尤其是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表4)。第三、按就业单位性质划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事业单位是水电毕业本科生就业的主渠道(表5)。尽管在排序上稍有变化,到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到私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外到事业单位、升学就业的比例波动较大。

2.2职业取向

①择业时考虑因素。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在选择个人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是否适合该职业”,“薪酬收入”,“个人今后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景”各因素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考虑“薪酬收入”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考虑“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表6)②理想工作单位。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理想工作单位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理想工作单位排序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选择“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选择“科研机构”的毕业生比例较为稳定(表7)。③自主创业的意愿。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自主创业的原因进行调查,2010-2015届毕业生有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感觉“创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工作时间自由”和“偶像崇拜心理”排前三位,其中“偶像崇拜”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呈上升趋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迫创业比例逐年增长(表8)。

2.3求职指导与信息

就业指导。根据问卷调查,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就业面试技巧指导”一直是毕业生最需要的,但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由2010届的46.09%下降到2015届的23.97%;而“行业形势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15届比2010届分别高出11.86%、10.49%(表9)。②就业信息。“学校、学院就业部门”、“老师推荐”和“招聘会、双选会”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6年的排序比较稳定。近6年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到70.00%以上,最高的一年2010届有82.82%的毕业生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表10)。

2.4期望薪资

期望薪资是指求职者在应聘时预设的一个最低“工资水平”,当单位给出的工资水平低于期望薪资时,一般求职者会拒绝接受这个职位[4,5,6]。分析6年来调查问卷,本科生择业时要求的期望薪资呈上升趋势,2015届较2010届高471.19元。不同性别、不同就业地区、不同就业地点的毕业生最低期望月薪存在差异。男生期望薪资高于女生;就业到东部地区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中部、北部、西部地区;就业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当期望薪资达不到个人要求时,愿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期望薪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门本科生愿意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来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表11)

3结论

第一、水电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但下滑趋势明显。高校应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走出行业局限、面向相关新兴行业就业。第二、毕业生眼界不宽,扎堆严重。学生就业仍偏向于中、东部地区,省会城市以及国企,传统水电行业,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高校因引导学生分层次、分类就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树立学生正确就业观;做实国家“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到基层就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大力扶持,鼓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第三、毕业生对个人待遇过于看重,个人职业取向太过功利,超前意识不够。对于高校,要合理引导,告诫学生要结合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来理性看待薪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第四、有70.00%以上的水电本科毕业生需要学校、学院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单位引导作用还应继续强化,形式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云南鲁地拉水电站投资219亿,闸门突然被冲走损失6亿[N].云南新闻网,2014(3).

[2]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昆明理工大学就业中心,2015(12).

[3]麦可思《2015大学生年度就业工作》[R].麦克思研究中心,2015(11).

[4]孙百才.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7-2010年)[J].中国高教教育,2011(2).

[5]李可,顾志勇.苏州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4).

[6]李家华,吴庆.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12(3).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rough the overall survey of 845 graduates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major i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st six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whereabouts, career orientation job guidance and information and expected salary. It finds some trends and laws of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graduat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solutions. In the future, these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reform in enrollment, student training to better cultivate personnel.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本科生;就业状况

Key words: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employm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70-03

0 引言

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近六年保持了相对稳定学生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1999-2009年为我国水电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水电工程技术人员需求远大于供给,基于此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专业,培养出大批该专业学生导致该专业大学生过剩。自2009年大中型水电项目筹建和在建项目缩减,中水各工程局也逐渐将市场由原来的水电建设为主转向工民建和其他市政基础建设,华能集团、金沙江中游公司等业主单位、各大设计院、科研所招聘水利水电工程毕业生也逐年减小[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托水电施工和设计单位为就业主体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于2010-2015年连续6年对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就业去向、职业取向、期望薪资等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招生规模、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探索解决思路。

1 样本研究

在2010-2015年,课题组选取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简称昆工水电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6年共调查本科生845名。样本情况详见表1。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去向

①工作落实率。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昆工水电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近6年的就业状况分为4类:1)已经签约;2)升学、出境;3)自主创业;4)未就业。

2010-2015年,昆工水电本科毕业生签约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尤其是近4年下降明显,而未就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表2)。这说明水电行业整体处于下坡趋势对水电本科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直接的影响。自主创业一直未实现“零突破”,体现出水电本科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较弱。

②已签约毕业生去向。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排序为西部、东、中、北部地区,留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工作认识毕业生的首选。纵向分析发现,到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97.66%下降到2015届的80.00%,而到中、东、北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0届的0.78%、1.56%、0.00%上升到2015届的4.14%、11.03%、4.83%,其中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增幅最大,6年间增长了11.03%;在2015届到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稍微有点下降,但近6年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表3)。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点排序依次为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就业仍是学生的首选,但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70.31%下降到2015届的47.10%;相应的到省会以下中小城市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10届的25.00%上升到2015届的43.15%,增长了18.15%,增幅较大;到乡镇、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且变化不大,尤其是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表4)。

第三、按就业单位性质划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事业单位是水电毕业本科生就业的主渠道(表5)。尽管在排序上稍有变化,到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到私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外到事业单位、升学就业的比例波动较大。

2.2 职业取向

①择业时考虑因素。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在选择个人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是否适合该职业”,“薪酬收入”,“个人今后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景”各因素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考虑“薪酬收入”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考虑“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表6)。

②理想工作单位。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理想工作单位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理想工作单位排序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选择“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选择“科研机构”的毕业生比例较为稳定(表7)。

③自主创业的意愿。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自主创业的原因进行调查,2010-2015届毕业生有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感觉“创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工作时间自由”和“偶像崇拜心理”排前三位,其中“偶像崇拜”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呈上升趋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迫创业比例逐年增长(表8)。

2.3 求职指导与信息

①就业指导。根据问卷调查,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就业面试技巧指导”一直是毕业生最需要的,但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由2010届的46.09%下降到2015届的23.97%;而“行业形势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15届比2010届分别高出11.86%、10.49%(表9)。

②就业信息。“学校、学院就业部门”、“老师推荐”和“招聘会、双选会”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6年的排序比较稳定。近6年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到70.00%以上,最高的一年2010届有82.82%的毕业生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表10)。

2.4 期望薪资

期望薪资是指求职者在应聘时预设的一个最低“工资水平”,当单位给出的工资水平低于期望薪资时,一般求职者会拒绝接受这个职位[4,5,6]。分析6年来调查问卷,本科生择业时要求的期望薪资呈上升趋势,2015届较2010届高471.19元。不同性别、不同就业地区、不同就业地点的毕业生最低期望月薪存在差异。男生期望薪资高于女生;就业到东部地区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中部、北部、西部地区;就业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当期望薪资达不到个人要求时,愿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期望薪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门本科生愿意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来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表11)

3 结论

第一、水电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但下滑趋势明显。高校应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走出行业局限、面向相关新兴行业就业。

第二、毕业生眼界不宽,扎堆严重。学生就业仍偏向于中、东部地区,省会城市以及国企,传统水电行业,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高校因引导学生分层次、分类就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树立学生正确就业观;做实国家“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到基层就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大力扶持,鼓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

第三、毕业生对个人待遇过于看重,个人职业取向太过功利,超前意识不够。对于高校,要合理引导,告诫学生要结合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来理性看待薪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四、有70.00%以上的水电本科毕业生需要学校、学院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单位引导作用还应继续强化,形式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云南鲁地拉水电站投资219亿,闸门突然被冲走损失6亿[N].云南新闻网,2014(3).

[2]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昆明理工大学就业中心,2015(12).

[3]麦可思《2015大学生年度就业工作》[R].麦克思研究中心,2015(11).

[4]孙百才.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7-2010年)[J].中国高教教育,2011(2).

[5]李可,顾志勇.苏州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4).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职业指导;内容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48-05

根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3 460万人①。在政府和高校构建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体系的扶持下,很多贫困的农村籍大学生“上学难”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然而,伴随着扩招引发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就业形势却显得越发严峻,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700万人。在近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中显示,2008―2014年,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就业的大学生占20.7%,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27.1%和25.7%,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市区的仅占13.2%。②由此可见,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与艰难更值得关注。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连锁反应

高校扩招增加了农村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如果他们千辛万苦读完大学而不能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不仅会给个人、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

(一)就业难导致家庭更加贫困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显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 895.9元,③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很多西部农村的家庭收入要远低于平均值。然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费标准普遍提高,培养一名大学生4年至少需要5万元左右。支付这笔巨额学费,对于年收入不足万元的农村家庭可谓捉襟见肘,有的家庭甚至是举家向邻里亲友借债来承担这笔巨额投资。巨额投资的背后是这些农村家庭希望可以通过子女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然而,在现实中,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处于失业或就业不稳定状态,高额的教育投资不能及时得到补偿,办理的助学贷款不能及时偿还,使本就经济负担沉重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不但无法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反而会进一步导致农村家庭更加贫困。

(二)就业难导致弃学现象突显

对于很多农村家庭而言,对教育的投资主要期望日后子女在个人前途、家庭收入及家庭荣誉等方面得到回报。然而,在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面前,很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认为“读万卷书不如找份工”,放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很多农村家庭的子女中途放弃学业,进入城市打工成为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支柱。弃学后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在学历、技能上的欠缺,他们仅能从事一些收入低、工作环境差、不稳定的临时性工作,且由于是农村户籍,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从长远看,农村籍大学生数量的锐减势必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降低。

(三)就业难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导致所学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而知识、技能又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如果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物质成果,必然会造成日后竞争力的减弱,导致知识和人才的严重浪费。

此外,残酷的就业现实使未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生活窘迫、精神压抑,饱受来自个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及社会的排挤。从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家庭、社会层面,还是在个人压力源维度,来自乡镇的毕业生都较城市毕业生感受到更多的现实压力。④(见图1)

超负荷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农村籍大学生出现如仇富、愤世等极端的观念或扭曲的心理。同时,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使他们很容易被违法犯罪分子蛊惑,为了获取巨额收入不惜铤而走险,参与传销、贩毒等非法活动,从莘莘学子到阶下囚的例子不胜枚举,成为威胁社会安定和协调发展的隐患。

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可主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社会方面

1.就业容量小

伴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涌入劳动力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呈井喷态势。从社会的角度看,面对劳动力供给数量的激增,社会必然要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从而平衡劳动力的供需总量。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有不足。以天津市为例,2013年,高校毕业生为14.1万人,而新增就业人数中新成长劳动力为13.77万人。⑤通常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应有65%~80%劳动者在其中就业。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过少,截至2013年,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仅4 200万个,在城乡私营企业就业及个体就业人数为21 856.3万人,占2013年就业总人数的28.4%。⑥《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51%的毕业生选择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就业,且大多为民营企业或个体,⑦但由于部分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在调查的各用人单位类型中最低。

2.户籍限制

现行的户籍制度成为阻碍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因素之一,如在一些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招工考试中,都对非本地生源进行了限制。此外,一些用人单位以降低人才费用为由,通常选择有当地户籍的大学生,而把农村籍大学生拒之门外。另外,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存在明显差距,弱化了的农村基础教育导致农村大学生先天“营养不良”,为日后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埋下隐患。

3.就业歧视

劳动力总量的供过于求使得用人单位的用人自过度强化,从而引发了不可遏制的就业歧视。农村籍大学生由于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自然很容易成为就业歧视的对象。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家庭负担重、缺乏文艺才能等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农村大学生的理由,导致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失去了就业机会。

(二)学校方面

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和错位导致大量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不能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造成毕业生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此外,高等教育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不过硬,培养的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不足,导致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无法适应岗位需要。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70%的本科毕业生、64%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⑦另外,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忽略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进行批量培养,导致农村大学生缺乏竞争优势。此外,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偏重于就业指导,方法手段单一,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特点的就业帮扶指导力度不够,导致他们就业观念落后、职业技能缺乏,很难实现就业或稳定就业。

(三)个人方面

1.缺乏社会资源

在很多毕业生群体中存在“找工作靠关系”这种观念。人才的竞争以实力为重,但也不可否认,劳动力市场的择业竞争仍存在不公平现象,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人才选聘环节中。例如,机关、国企甚至私企在招聘时,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籍大学生的父母多多少少拥有一些社会关系,利用这些“人脉”资源可以为子女就业铺路搭桥,但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源主要集中于农村,且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农民。社会资源的相对贫乏使农村籍大学生在各种完全不透明的招聘中失去去平等的就业机会。

2.竞争能力薄弱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重专业成绩外,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重要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城市籍大学生比较,农村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明显偏弱。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在入学时,其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电脑操作、英语口语、文体才艺等方面的能力及素质普遍低于城市籍大学生;另一方面,根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由于承担了更多的事务压力,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抗压能力明显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如图2所示。在大学四年期间,由于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籍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表现出参与意愿不强烈或竞争力不够,缺乏锻炼提高的机会。早期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导致其在就业时的竞争能力往往拼不过城市籍大学生。

3.就业观念落后

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统计,2013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比例分别占27.2%、23.6%和20.2%,而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东北区域经济体和西部生态经济区就业的比例仅占6.1%、1.9%和0.8%。⑦“鱼跃龙门”的观点在农村籍大学生中可谓根深蒂固。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哭”,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的二级劳动力市场“笑”,国家一系列“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的就业扶助政策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与响应。农村籍大学生在择业时通常会选择工资高、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高的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一方面,主要是迫切希望通过“好工作”收回前期的教育投资,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渴望通过体面稳定的工作实现“光宗耀祖”。残酷的就业现实将很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农村籍大学生挡在就业门槛之外。

三、学校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率,破除其就业困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个人多方参与,共同努力。国家需要进行政策引导,改革传统城乡户籍制度,对于接受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补贴或减免,制定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回乡的政策等。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国家政策的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高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社会需要及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农村籍大学生,一方面,要加强针对农村发展需要,如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应用、生态旅游、农村医疗、基础教育等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城市和乡村都可以有用武之地;农村籍大学生则应在国家、社会和学校搭建的平台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观念、提升技能。笔者拟就学校层面具体探讨对农村籍大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内容及有效方法。

高校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时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职业指导非就业指导。《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一书对“职业指导”的定义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⑧据此,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时应明确三个目的:一是帮助其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顺利就业;二是注重其职场工作技能的提升,稳定就业;三是根据其自身特点规划职业生涯,成功就业。根据这三个目的,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的侧重点及有效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详解政策、树立典型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返乡就业的,如“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农技特岗”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⑨以及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目前并没有引起农村籍大学生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户籍在农村的大学生仍然在大中城市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返乡就业是缓解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出路之一,他们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拥有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一定的人脉资源,更能够开展实际工作,不仅可解决就业问题,更可以通过积极创业实现个人价值。户籍在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返回原籍就业,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观念问题,那些一心扎根大城市的农村籍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返乡就业所具有的“成本低”、“机会多”、“有归属感”等优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校应担负起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进行政策解读的责任,通过开展系列讲座、政策问答竞赛、橱窗展示、校园板报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让农村籍大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全国性的和地域性的优惠扶持政策的具体细则,如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申请条件、受理程序、服务年限、待遇及保障政策、服务期间的档案管理以及在服务期满后可享受的优惠等,以及针对自主创业方面如贷款的办理、税费减免的优惠举措等。同时,可通过树立返乡就业成功的典型作为榜样,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以点带面传递正能量,增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其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二)心理疏导、调整观念

城乡分割的体制导致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并不合理,从而使很多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入学时在英语、沟通、才艺甚至普通话等方面与城市大学生存在一定差距,物质条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加之有些农村籍大学生性格内向腼腆,使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甚少参加集体活动,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产生极端偏执的想法,在遭遇就业挫折后一蹶不振。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校应注意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通过课堂授课、个别咨询、案例分析、人员素质测评等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进行自我剖析,正视自身的弱势,采用光明思维法、积极性心理暗示等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为他们搭建平台,开展“展示农家子弟风采”等系列活动,提升其外在形象、内在修养及综合素质水平,加快他们融入城市集体生活的速度。同时,根据其自身特点结合职业选择理论通过专业讲座、专家咨询等手段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职业选择,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提高就业成功率。此外,对于部分农村籍大学生所持的非国家机关不进、非“北上广”不去、返乡就是没出息等狭隘不良的择业观念要及时进行纠正,帮助他们摆正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避免高期望所带来的现实冲击,应将眼光放远,立足于长远的个人发展。

三、增强技能、稳定就业

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所以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用人需求信息,提供供需双方洽谈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为他们讲解职场礼仪、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使其将学到的知识灵活使用,尽可能多地积累足够的经验以准备接受考验。此外,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在学期间的实践、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场招聘会的开办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架桥铺路。

学校不仅要为农村籍大学生提升就业技能进行专业指导,更要注意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因为顺利就业只是暂时的成功,而稳定就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才是最终的成功。然而,在《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关于离职类型及就业满意度的分析中,毕业生工作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三年内发生工作转变的为41%,这中间有48%的毕业生转换了行业;毕业生进入职场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6%,而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下降为43%。⑦就业不稳定、满意度低与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工作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参考美国的SCANS标准对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五大类型基本工作能力的评定,应届毕业生对上述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能力满足度为81%。在基本工作能力中重要程度较高的如口头沟通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疑难排解能力等是成为优秀人才(三年内晋升次数三次及以上)所必须具备的。这些能力不可能从课本中习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击提升,只能通过实际锻炼,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具备。所以,学校应特别对在这些方面相对更弱的农村籍大学生进行能力塑造与提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一些活动,并积极为他们联系实习、实践单位,切实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特别是解决这其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共同努力,其中学校应担负起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任,增强其自信心,塑造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及基本工作能力,使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大显身手。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数据来源:《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

③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

④数据来源:《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⑤数据来源:《天津年鉴2014》

⑥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⑦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

⑨教育部积极采取措施力促农村大学生就业[EB/OL].[2015-01-07]..

参考文献:

[1]熊汉忠.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EB/OL].[2015-03-23]..

[2]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天津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袁兴国.高校农村籍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0(9).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就业 结构性矛盾 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毕业生

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异常之大,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建立健全“坚持市场导向、依托政府力量、扩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这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体质和形势的总体框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番职)在就业结构性矛盾形势下不断进行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使其毕业生就业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仍然高达99%,就业质量在逆境中不断提升。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结构性矛盾下高职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1 高职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就业服务是“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劳动者就业,保障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改善失业者的生存状况与条件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1]我国的就业服务共经过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模式,分别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分模式、改革开放时期的双向选择模式、市场经济时期的自主择业模式”。[2]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与社会、学校等参与相互补充而构成,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体系”,[3]“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各自职能,协调一致、有效对接,形成齐抓共管、整体优化的格局”,[4]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

1.1 加强认识,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1.1.1 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五大板块”。广番职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就业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内核,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以职业设计为导航、就业指导为辅助、平台搭建为帮手、毕业生跟踪为反馈、绩效评估为考核五大板块组成的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1.1.2 坚持“一把手”工程、“全员”工程。广番职始终坚持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形成了校级和教学单位共抓的两级就业工作体系。2013年4月25日,我校领导孟源北书记和张连绪校长与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签订了《201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并认真贯彻落实《责任书》的各项责任条款。2013年4月27日院长张连绪与各系(院)主任在学校2013年就业工作会议上签订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把就业工作成效作为综合考核相关单位负责人的重要内容。

1.1.3 形成就业工作规范化考核。2004年,广番职就已制定了《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细则》,首次对专项工作进行规范量化考核,并每年拨专款2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在此基础上,我校根据不同时期就业工作要求,不断调整考核细则,2012年、2013年,学院分别重新修订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方案》(2013年为第八次修订),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管理机制。

1.2 认真落实“四到位”要求,加强制度建设

1.2.1 机构设立到位。为了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广番职于2001年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2013年4月,结合学校人事变动实际,调整了校就业领导小组成员。

1.2.2 人员配备到位。在队伍建设上,广番职重视师生比例和人员业务培训。学校2012级毕业生人数是3394人,按照“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应按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配备”的标准,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现有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同等学力(含在读)人员5人,比例为71%,参加过国家和省就业工作人员培训的有6人,比例为86%。

1.2.3 经费投入到位。在经费方面,学校领导对就业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将就业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2012、2013年,我校分别一次划拨就业指导专项经费40万、毕业生跟踪专项经费20万、毕业生绩效评估奖金20万、毕业生费用20万、麦可思跟踪调查费用12万,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费25万(广州市拨10万、学校拨15万),学校每年均有127万经费扶持(不含广州市拨款经费),主要用途为:走访企业、毕业生跟踪、系(院)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学院开展职业辅导活动月、供需见面会、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日常管理等。

1.2.4 场地建设到位。2005年,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已参照省就业指导中心要求建设了专门的办公场地:就业工作办公室(资料室)约100平米;就业与职业技能服务厅约150平米,就业与职业技能服务厅采用前台式设计,为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和职业培训考证提供便利,提供各类电子信息、报刊阅览和就业咨询等功能,可容纳100人,集会议报告、招聘会、分点面试等一体化功能设计,是学校为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专门建设的“双选”平台。

2 高职就业服务体系创新与改革成效显著

2.1 就业工作成效突出 第一,我校近两年的就业率均超过全省平均数。2012年我校初次就业率为98.52%,2013年本校初次就业率为99%。第二,我校在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同时,不断对就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我校每年都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满意度调查,根据各系院提交的2012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6%,对就业现状满意度为91%,聘用过本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88%。第三,毕业生创业成效显著。近年来,我校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计划,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设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首批设立40个项目,20个获省级立项,学校资助20万元,成功创业毕业生达14人。

2.2 就业特色工作显著 自2003年起,每年10-12月期间,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以职业教育为内核的职业辅导活动,加强我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营造“关注职业发展、探索职业规划、探讨就业问题”的良好氛围。据不完全统计,此项活动开办十年来已有十四万多人次参与了此系列活动。

3 高职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措施

3.1 高职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高职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没有专职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报名学生数量不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是很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2 高职就业服务体系的整改措施 针对高职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制定如下整改措施:第一,加大对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经费投入和职业指导培训力度,建设一支职业化、专门化的高素质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第二,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对“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宣传、组织力度;第三,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实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优,打造一个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度高的新局面切实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形成全校共同为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而努力的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珉.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孙源,李业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5):244-245.

[3]张文强.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7(4):144-145.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课 实施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特点及实施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

一是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或者公共课,按照规定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该课程拥有其它公共课同样的课时、学生和考查模式,当然在学习内容、考查模式方面相对宽松。二是学时较短。作为公共课占有一定学分,但做不到全程化教学,虽然辅助手段多样化,但学时总数远远少于其它课程。三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教学队伍赋予了职业生涯规划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伴随着各高校不同的发展规划,其发展思路通过教师队伍映射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

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问题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内容,重课堂、轻实践。从霍兰德SDS职业兴趣测试、五个“w”思维测试、碧瑞斯的性格测试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八条原则、MBTI职业性格测试。本来紧张的学时数就在游戏化的测试中度过了大半。当学生面对企业以销售为主的招聘和各类专业不对口的招考时,这些理论显得无力又无用。职业生涯规划强调个人的发展也重视终身发展,没有与企业对接化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很难了解各类岗位的发展和优劣。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观念和求职技巧等方面,但缺少实践演练,脱离实践需要。

(2)师资队伍建设体现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是教育理念的提升,但止步于此很容易让这门课程流于形式。与企业沟通、与工商行政沟通及对岗位做出科学的评估是辅导员队伍日常工作中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的。高校本身不会支持辅导员外出与企业和单位进行这一方面的对接,只是需要有一部分人把这门课上完就行,依托专门的教育机构速成式的培养出来的教师队伍也仅仅是能达到这一要求。辅导员在了解往届学生就业情况这方面似乎有优势,但专业的劣势让他们不能总结就业规律、挖掘职业规划本质,肤浅地将往届就业情况进行传授不是科学职业规划的手段。辅导员繁忙的日常工作很难实现对他们的严格教学检查,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移动学习等教学方法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具备实施的环境。教学内容的理论化让教学目的偏离,教学效果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考取学分而不是获得实践锻炼的能力。本身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讲授和自我剖析,即使做到了由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仍回归不到实践教学的正途上去。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对策

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从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始,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做好组织管理和实训教学,规范考核办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了解”状态上升为“认识”状态,最后升华为实践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涵盖面广,实践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学研模式,简单的课堂、实训场所和企业的三方结合,更应该通过模拟课堂、目标教学等手段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2.转变师资队伍构建模式

应培养和建立专门的师资教育队伍和职业咨询服务机构,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建立校外企业和单位的师资库,聘请兼职教师和客座教师,加大学生与企业入职人员沟通和实践的机会,提供与社会接轨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针对创业、公务员、“三支一扶”、事业编等职业提供在职人员交流会和相关流程图。师资队伍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较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和鉴定。教学内容中应涵盖就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代表等与学生开展互动的部分,通过讲座、报告会、模拟课堂等模式,分析职业发展,解构择业方向,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真正实现师资队伍的综合化和专业化。

3.改进考核模式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模式较为单一,知识类考核和综合运用类考核为主,“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个人职业性格测量”等等,考核偏重理论操作和简单的知识运用。缺乏对实践教学的引导和导向作用。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体验式的职业需求市场调查、求职面试调查和职业岗位调查报告等实践性强的考核内容。吸纳社会实践、社团实践等方式,作为考核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实践中加入职业调查和职业实践的部分,同时体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以达到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定位自我职业目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龙,秦莉.拓展训练在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81-83

[2]李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运用[J].教学艺术,2010(4):26-27

[3]陈树冬.论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卫生;人才队伍;路径

一、加强政府财政经费投入

首先,需要改善财政投入体制。构建并且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一致的经费确保体制,确定政府在农村卫生工作之中的主要地位,确保卫生工作的财政投入比例每一年都有提升。

其次,要逐渐扩大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投入。把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员工培训、公共卫生服务等各中成本加入到财政预算中,并且依照财政收支状况逐渐增多;还通过无偿的提供方法采购必须使用的高级医疗设备,为人才发挥作用建立较好的平台,利用事业吸引、挽留卫生人才。增多投入有助于设备更换与技术的提升,通过这个来推动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的不断增加,让乡镇卫生院远离负债运作,构成良性循环的运作方式,最大程度的发挥工作人员的技能。

最后,要逐渐增多乡镇卫生院差额拨款的比例,有足够的能力时能使用财政“兜底”方式,全方位实行公共财政确保。要逐渐标准化政府对卫生投入的方法,调节投入构架与主要投入方面,把投入构架渐渐变成把卫生人才的培养等等软环境作为重点,硬件为协助作用的模式,关注对卫生人才养成的财政支撑,并且,政府应该增强支持程度,指引农村卫生成本着重于人才培养的方面。

二、制定就业导向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

近几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服务农村卫生视野,比如《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规划。政策不仅缓和了如今就业的压力,还为农村工作打造了新面貌,获得了积极的效果。可是,从如今的实际状况看,愿意到农村工作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毕竟很少,发达区域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更大,农村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尤其是需要医疗方面的专业人士,在一些区域这种人员的缺少已经变成了阻碍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这还要求政府逐渐增强对政策的积极指引,激励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热情。

从政策方面激励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能够采用下面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推广,激励医学专业毕业生从基层开始,能采用适当放松专业技能职业资格审查标准,或是定时到区市级医院学习,或是全年奖学金的研究生名额,让他们可以有更好的机会不断学习与提升自我。组织部门能就在农村工作的医学学生确立对应的选干政策,从他们之中选择优秀人员提升到各级领导职位上。

三、优化人事制度,促进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

在市场环境中,政府承担了推动人才市场发展、调节、控制、服务、资助与标准市场行为的角色,发挥了人才市场体制的调节人员与维护人员的作用。现今,政府部门应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努力突破如今人才市场配置的弊端,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流动体制与环境,保证不浪费人力资源。所以,政府部门应该融入到如今的市场中去,改变思想与职能,把权利发放到乡镇卫生院,让乡镇卫生院在选择、重用人才方面有足够的自利,让人才流动更为方便。因此实现人才可以完全的发挥作用的目的,真真意义上做到了人才的科学流动。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基层乡镇医疗体制改革

再次改善农村医疗服务系统。需要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与卫生工作人员否投入到深层次医改的工作中,把确保与促进大众健康当作重点任务,把公益性的实现作为根本性需求,实实在在的完成各个改革工作。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让城乡民众感觉到医改之后的实惠。

再次拓展卫生投入渠道,促进产权制度变革,变革视野单位管理机制,依据事业单位职位设计工作需求,综合卫生单位特征,科学设定内设机构,全力实现因为业务设定职位、按照需求使用人才;在管理权限中由多头管理向分级负责改变,逐渐转变人事管理中多头管理、各占据一角的情况,提供给卫生行政部门足够的选人、用人权利,让卫生行政部门对于所在单位党政领导有足够的运用与管理权利,提升工作效率,加强自身发展的竞争力。卫生管理方法能参考与使用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拓展卫生事业的投入渠道,激励社会各种力量加入到卫生事业的发展中。随着乡镇经济的上升,促进乡镇卫生事业与卫生机制变革的前行,最大程度发挥卫生人才对乡镇医疗工作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滨,吴永仁,鞠永和,毛向阳.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5,05:73-76.

[2]陈蓉飞.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究与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06:8-9.

[3]高阳.人才队伍建设的“四川路径”访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王雪[J]. 中国卫生人才,2011,03:10-11.

[4]谢辛.西部地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16-21.

[5]何彬生,何建军,曾昭伟.关于全科医学为构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服务的实践模式和路径选择的调查报告[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2,01:1-5.

[6]冯丹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思考[J].理论月刊,2010,12:172-175.

作者简介: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摘要: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并从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特点出发,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受到需求层次的影响,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针对民族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民族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对延边大学学生择业就业观调查报告并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趋势、就业政策、就业结构、就业问题,分析需求层次对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民族高校;价值观;需求;层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0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当代大学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一、对象与抽样

通过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从三类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第一类对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为分界点,大一新生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区,思想状态不稳定,对于就业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对稳定。对11个学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朝鲜族、其他民族为抽样对象),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所以对朝鲜族学生以及其他民族学生调查抽样。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为出发点,分为朝鲜族、其他民族两个抽样对象。对11个学院926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文理、科为例)。学习理科与文科学生,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维的特点是:相对文学素养较高,对知识点记忆深刻。

二、分析与综合

从以上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就业观的各异,得出低年级学生在就业观偏向于社会需求,也就是需要爱情、友情、人际交往,刚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起点,向往探索爱情的甜蜜、友情的关怀、拓宽人脉交际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对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时间是影响生理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能够自主掌控时间的主体力量,除了上课,其他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极强,促使低年级同学对社会交往的需要。[1]

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延边大学朝鲜族民族槔与汉族就业观进行抽样调查。朝鲜族同学向往人际交往,向往人与人的沟通,朝鲜族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决定了对待交往的态度。汉族学生在对就业观的安全需要与社会需要上表现出的态度基本相近,许多学生认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对其有吸引力。

三、调查与比较

调查问卷中对职业方向、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影响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方向中选择商贸类型较多,经济社会的时代影响显而易见,不仅仅是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刚入的学生、文理科学生,看待职业方向的眼光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商贸类是近几年就业类型中热门选择。职业规划中学生们在潜意识里与毕业相互影响,调查结果中普遍学生对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概念模糊,规划期较长。[2]

在职业理想中学生普遍对隐性职业的关注度较低,对热门公职单位期望值较高。职业影响中,较多学生受学校影响较大,所以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创业就业培训具有明显效果。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层次需求(以延边大学为例)主要分为基本五个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继续深造的学习方向。针对考研就的人数比例业女生超过男生。②报考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方向,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相对来说这种就业意向在调查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就业观中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们往往是需要具有社会认同感的社会地位。③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韩资企业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并且可以学习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④出国留学也是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出国继续学习深造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艰难,学生惧怕甚至是抵触自主创业,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规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向学生宣传。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原因

以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①自我认知能力差,过度关注择业就业条件、就业价值,没有达到就业市场需求与自身就业能力给予形成平衡。大学生忽视在工作中应有的基础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基础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进而择业就业。②依赖性强,上学期间经济由父母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很多大学生没有离开过父母,依赖性强,自主意识差;③缺乏对社会认知,当代大学生仅仅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层次,功利主义思想突出,职业脱离实际意义,享乐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感觉到就业形势严峻,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④择业就业观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主管能动性等都是影响择业就业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为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来源。[3]

五、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规划,调查中显示67%的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设计,只有9%在学校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设计。[4]一部分人从来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进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根据就业发展的动态招生逐渐形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对广大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和职业选择有所裨益。相应出台了“大学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一系列的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今年毕业生数超700百万创历史新高。国家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去工作,鼓励学生们创新创业。有相应的就业创业帮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继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各高校有专属心理辅导站中根据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就业测试,形成心理就业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打破传统就业价值观观,树立准确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饶莹心,顾胜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2,(3).

[3]苏礼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其纠正[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上一篇:法律专业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塑料袋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