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期制范文

时间:2023-03-05 01:14:12

三学期制范文第1篇

清华:国内最早探索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清华大学就开始探索在六年制或五年制的长学制下,增加实践教学时数,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到1985年,清华大学开始尝试实行三学期制,并增加了5个星期的夏季学期。《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设立夏季学期的初衷,就是想通过这些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初,清华大学夏季学期主要是加强理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期10周至12周,其中教学部分占5周,占15个学分。教学部分进行的具体时段由各系根据自身情况,在暑期之内自行安排。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学生的需求变化,近年来,清华大学在夏季学期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2004年,清华大学正式设立夏季小学期,并为学生提供早期参与科研实践、接受引导性基础研究训练的机会。学校认为,这将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培养科研兴趣,掌握科研基本技能。

今年7月,“第三届清华――普林斯顿燃烧学暑期学校”在清华大学如期举办,活动以“拓展燃烧科学道路和培养燃烧科学人才”为主题,共邀请到4名国际燃烧学界的知名学者前来授课,分别是: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的摩西・马特隆讲授《燃烧理论》、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查尔斯・韦斯特布鲁克讲授《燃烧化学与建模》、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图卢兹流体力学实验室的蒂埃里・波因索特讲授《计算湍流燃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纳德・汉森讲授《燃烧化学与推进技术中的激光诊断方法》。

除课堂教学环节之外,暑期学校还安排了实验室参观(燃烧能源中心实验室、热能系热能所实验室、燃气轮机实验室和汽车系“燃烧与排放”实验室)、学术沙龙、小组讨论和职业发展论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旨在让学员从多维度,全面了解国内外燃烧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动态。此次暑期学校课程,共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约400名研究生、本科生和燃烧领域的教师、学者、研发人员等参加。

四川大学刘爱科说:“波因索特教授逻辑清晰,深奥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经假定简化,物理意义可以非常清晰,复杂的燃烧流场经绚丽的燃烧仿真演示栩栩如生。”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也非常重视校外实践教育环节,坚持“走出去”。近年来,本科生每年都有5000多人次分赴全国各地300余个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暑期教学活动,收效良好。

此外,清华大学不仅把自己的夏季学期搞得越来越红火,而且还带动其他高校开展夏季小学期。青海大学从2005年开始,就在清华大学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开展了10年的夏季小学期。活动内容以学术报告、短期培训、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和实验室建设等为主,为青海大学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中科大:学生与一流科学家面对面

2010年开始“试水”三学期制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夏季学期开设课程、选课人数每年都会有大幅度的上升,已从当初的41门课程、1781人次,发展至今年的102门课程、4000余人次。

中科大副校长陈初升介绍说:“当初实行三学期制很重要的一点考虑是,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利用学术假期,来校开设短期课程或暑期学校,让学生与一流科学家面对面。”《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到,经过5年来的探索实践,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学期制的目标定位更加清晰,实施也更加规范。春、秋学期主要开设骨干课程,夏季学期4周至6周,主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国际化教育需求,以及集中实践环节。夏季学期新安排的课程都是选修课,由学生自愿挑选。总的原则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中科大今年的夏季学期于6月23日开始,7月中下旬结束。根据《九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2014年的工作安排,C9成员高校分别开设了2014暑期学校,课程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作为C9成员高校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够分别向其他学校推荐5名或10名学生参与学习。《教育》旬刊记者在中科大教务处官网上发现,本届暑期学校,南京大学以“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周边安全”为主题;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哈工大与中国航天”“哈工大与中国机器人”“感受哈工大”为主题;浙江大学以“杭州文化、浙商文化”为主题;西安交通大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而没有统一主题的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课程则更为多元。

与此同时,在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选取了面向C9高校学生的4门免费学习的课程,推荐给本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选修。这4门课程均由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分别是王维克《数学之旅》、彭崇胜《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李康化《唐诗宋词人文解读》、陆斌杰《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所选课程考核通过可获得相应学分2分,可记入人文选修课或自由选修模块。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年还选送了一批优秀学生到国(境)外学习交流,亲身聆听和感受国家一流科学家的指导。以2013年的“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为例,该班2010级共43人,其中33人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做了两个月的暑期研究。

在中科大网站上可以看到,今年中科大提供给学生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很多:可以赴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港台地区大学进行暑期交流学习;还可以参加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韩国蔚山科技大学等国外名校的暑期合作实践项目。

政法大学:实虚“三学期”

2013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正式启动了暑期国际小学期,从7月1日至8月9日,历时40天。具体的教学和实践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面向全球开放的国际暑期学校5个、国际暑期访学研修项目17个(含港澳台项目3个)、国际暑期实习实践项目2个和外国留学生暑期来校访学项目4个。

2014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的暑期学校增加到10所,即:“证据科学研究”暑期学校、“美国司法制度与实践”暑期学校、“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职业核心技能”暑期学校、“全球视野中的政府治理”暑期学校、“环境法研究”暑期学校、“刑事司法心理学”暑期学校、“中西方文化对比及其对法律发展的影响”暑期学校、“全球化的国际法”暑期学校、“东亚文化研究”暑期学校、“人权的国际与国内保护”暑期学校。这10所暑期学习一共开设了38门国际课程,其中“证据科学研究”暑期学校开设的7门课程中,有5门是由美国、澳大利亚、瑞士、意大利等国的一流学者开设的。

中国政法大学“虚拟第三学期”课程平台也是在2013年暑期上线运行的。学校设置虚拟第三学期的目标是:在既有的学制、学时、学分等制度性限制基础上建立起开放、多维、高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灵活、愉悦的学习体验。对此,学校进一步解释说:虚拟第三学期是一种网络授课方式,也是一种学分课程;每门课的老师不是“电影中的人物”,而是和传统课堂一样,掌控学习过程、给出成绩的老师。这就使得它和传统的学校网络课堂以及网络公开课程都有所不同。

学校教务处处长于志刚指出,“该网络课程属于学校培养方案中的内容,学生完成课程网络学习,参加网络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每门课程总课时在36学时以下。目前中国政法大学要求学生累计修读虚拟第三学期课程学分应在总学分的5%以内。”比如,中国政法大学袁刚教授主讲的“公正法学”是虚拟第三学期的一门课,也是填补该校课程体系重要空白的一门课;他每4学时之后设置一次课程作业,整个学期9次作业的成绩在期末考试的分数中占很大比例。而副教授雷磊主讲的“法学方法论”则采取“老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期末考试时,充分参考学生对必读文献的阅读和掌握情况给出成绩。

三学期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学期制 高校改革 高等学校

[作者简介]薛晓春(1980- ),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河北 保定 07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学分制改革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B12JY0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31-02

学期制是高校教学活动组织和教育管理的基础,适宜的学期制能有效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当前许多高校都把学期制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把学期制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学校大多以传统的两学期制为主,每学年由春、秋两个学期和寒、暑两个假期构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和高校管理者认为和两学期制相比,三学期制更具优越性。于是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始,在中国就陆续有大学尝试进行学期制改革,由传统的二学期制改为多学期制,特别是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学期制改革的行列中,学期制改革已经在我国高校中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其中以三学期制为主流。尽管如此,对三学期的争议也没有完全停止,因此,对三学期制改革进行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所谓三学期制,顾名思义,就是将每学年分成三个学期,这种制度通常是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从原来的两个学期中抽出部分周次构成一个短学期。是国外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河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认真调研论证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从2010年也开始三学期制的改革,我校实行的是秋学期(19周)+春学期(18周)+夏学期(3周)的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为了实现平稳过渡,我们采取了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从2010级新生开始执行,所以目前还处于两学期制和三学期制并存的过渡阶段。现将就我校两年的实际运行效果来谈谈对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看法。

一、三学期制相比于两学期制的优势

1.学校层面。首先,实行三学期制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夏季小学期安排了丰富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第一课堂安排了通识选修课,专业实践、实验、实习,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民族器乐鉴赏专场”“钢琴鉴赏专场”等被列为我校夏季小学期全校任选课程,近千名学生选修,教师的现场生动讲解、示范演奏受到广大同学的喜爱。还有校内外知名学者的多场次讲座,红色经典、励志和爱国教育影片等各种题材电影欣赏,第二课堂安排了下乡社会实践以及社团活动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其次,实行三学期制可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保持一致,便于开展国际交流,短学期制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国际通行学制,消除学期设置之间的差异,有利于与国外高校进行学生的交换培养或者聘请国外的学者来学校讲学,充分共享教学资源。

2.学生层面。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自己的动手和社会实践机会,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原来的两学期制下,课程安排基本持续到18周,然后有两周的时间供学生复习准备考试,时间比较充裕,因而造成许多同学平时比较放松,到考前临时突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推行三学期制以后,由于小学期挤占了长学期的时间,因而长学期原来的课程学时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被压缩,需要学生用课下时间做好预习和复习。而且备考时间也缩短了,学生必须把功夫放在平时,边学习边复习,这样自然会促使学生自觉增加学习时间。

3.教师层面。有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各高校招生规模都大幅度增加,必然带来各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增加,科研任务也比较繁重,压力比较大,在平时,要兼顾教学、科研已经使他们身心疲惫,很难再有时间进修、学习提高自己,而实行三学期制以后,可以使他们在没课的学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提高或者专心搞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适应学校的三学期制改革,任课教师也要想办法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开展讨论式、专题式等多元化教学。

二、三学期制改革遇到的阻力及原因分析

1.观念层面。观念转变的滞后性会阻碍三学期制的进程。夏季小学期刚开始推行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从思想上不太接受,他们已经适应了一贯执行的两学期制,对于这种改革持怀疑甚至抵触态度。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而言,增加一个学期,意味着要多做一次排课、选课安排,无疑会大幅度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因而他们会有抵触情绪;对于教师而言,因为我们处于两学期制和三学期制并存的过渡阶段,三学期制能够给教师提供科研时间的优势还无法显现,相反,有些老师同时承担了高年级的春学期的课程和低年级的夏学期的课程,因此既要忙于期末考试的监考、阅卷,还要兼顾小学期的备课、上课,自然会感到分身乏术,导致他们对小学期制度的不满;对于学生而言,因为一些实践课贯彻到整个暑假,他们认为小学期挤占了他们的假期,不能像原来一样随心所欲地享受假期,因而也对小学期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2.实践层面。从实践来看,三学期制的实际运行效果与预期还有差距,三学期制的优势没能完全发挥,主要原因有:

第一,小学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两学期制的固有模式,灵活度不够。小学期的本源意义在于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是对大学期规范化的理论教学的补充,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在第三学期不安排上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写论文、做研究、搞调查,为新长学期做好各种准备。而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虽然采用了三学期制,但是,并没能丰富小学期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活动,大都还要在小学期开设一些专业课,只是由原来的开课时间调整为在小学期集中授课,这样不但无法发挥小学期的作用,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在三学期制下,需要对两个长学期的教学时间进行压缩,一些教师没能根据新的学时要求认真调整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为了赶教学进度简单删减了一些教学内容或者师生互动环节,影响了教学的连贯性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困难。

第三,学生对小学期不够重视,认为小学期只是多了一次选课机会,往往存在为了凑学分而选课的心态,因此,在选课时优先考虑的是那些比较简单、占时间少、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程,比如对一些影片赏析、专题讲座之类的课程趋之若鹜,而对于那些比较复杂、需要占时间较多的实验、实践类课程则避而不选,导致这些课程往往面临选课人数过少而停开的困境,从而背离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初衷。

三、开展三学期制改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三学期制,不能盲目跟风。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适用环境,三学期制也不例外。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决定采用哪种学期制度。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三学期制必然会适得其反,破坏原有的教学秩序。我校在开展此项改革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论证,并走访了许多兄弟院校,通过调研发现,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可以在小学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并且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没能完全发挥出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适合也需要通过三学期制来进一步完善。

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三学期制改革,不仅仅是学期数的变化,而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行改革前要做周密的准备。健全的学分制和选课制是三学期顺利运行的基础,因此,不是学分制的学校如果要实行三学期制,首先要进行学分制改革,然后要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式、学生管理方式、收费制度、后勤保障等各项相关配套制度,只有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才能保障新学期制的顺利运行。

3.灵活调整培养方案。要根据时展需要和学生学习愿望调整、更新小学期培养方案。三学期制改革的核心是要优化和丰富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短学期多元、灵活的优势。因此,小学期的课程设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三学期制改革的成败。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培养方案是在原来的两学期制的培养方案基础上修订完成的,随着小学期制的真正实施,可能会发现有些课程不适合在短学期开设,比如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在短学期集中开课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易理解,相反,有些在长学期开设下乡类实践类课程可能更适合在小学期开设,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此外,我们开设的实验类课程多是课内专业实验,学生自主实验还很少,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自主实验。

4.完善导师制。导师制是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彻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主动成熟地规划自己的学业,需要有熟悉教学规律和专业发展的导师来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指导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来选课学习,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和方法指导,改善他们原先普遍存在的被动式学习状态,充分利用小学期的时间来丰富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学术权威的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个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自我发展意识,实现教学相长。

5.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促进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观念转变。可以通过座谈会、校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向师生解释三学期制的内涵,让他们明白小学期也和两个长学期一样,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只是在内容和形势上有所区别。小学期的特点在于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给师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应该转变学习指导方法,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和提炼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技巧采用专题讨论、实验、研究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开设多样化的反映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课程。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学环节中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三学期制改革是一种教育观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我们应根据三学期制的特点和要求,更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海,王福安,顾炜.基于“三学期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6).

[2]张婷姝.中国大学三学期制实践中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三学期制范文第3篇

>> 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 中国大学三学期制实践中的困境与出路 高校实施三学期制的困境与思考 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现状分析与实践思考 刍议高校“三学期制”改革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学期制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三学期制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探讨 把脉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聚焦社保改革:困境与出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三学期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高等学校三学期制改革实践研究 商会改革与发展:困境与出路 美国“两房”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法律硕士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金融业增值税改革困境与出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 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乔连全 辛丽清")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近年来,针对两学期制在人才培养中的缺憾与不足,国内许多高校纷纷探索三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持续关注国内某“985工程”高校近十年来的三学期制探索,发现缺乏共识、课程设置形式化严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三学期制的深化与育人成效。培植改革共识、完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改革是有助于推进三学期制改革的若干尝试。 关键词:三学期制;运行机制;课程体系

近年来,针对两学期制在人才培养中的缺憾与不足,国内许多高校开始纷纷探索三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旨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学期制”是国外不少高校采用的制度,即将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并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从每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短学期。近年来,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三学期制”,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1]。这些先行院校在实行三学期制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无不面临着新的问题和阻力。国内对三学期制改革的争议从未停止。 一、某“985工程”高校(X大学)的三学期制改革实践

1.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每学年两学期的教学制度。该制度具有教学周数多、教学时数多、课堂教学时间长、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刚性等弊端。为克服两学期制所存在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末(1986―1991年),X大学曾在全国率先进行三学期制改革尝试。但由于教学观念滞后、相关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在经过四年实践后终止了这一项目。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X大学在认真总结20世纪90年代三学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基于X大学旧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全面革新、本科教学改革深化需要新的突破、学校具备三学期改革的基础和条件的实际办学现状,于2004年再次推出三学期制,即每学年分为春季学期18周、秋季学期18周和夏季学期5周,“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度。从启动至今,历经十年实践。在十年实践中,学校以学期制调整为“抓手”,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综合改革。

2.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在十年改革实践中,学校边推进、边调整、边优化,坚持实践推进和观念更新同步进行,宏观整体推进与微观调整同步进行,体制推进与机制推进同步进行,管理方式改革与资源合理配置同步进行,逐步形成了明确的三学期制改革思路和做法。

第一,设立以实践教学为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短学期。自2004―2012学年,学校先后三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把原来两个长学期调整为每学年分为18周、18周和5周的“二长一短”三学期制度。以短学期为切入,学校根据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短学期组织了一系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参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体现学科特色的短、新、精、交叉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或开设前沿学术讲座;组织优秀学生出国出境交流;组织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针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短学期组织补修或重修课程;举办形式多样“暑期学校”或“夏令营”活动;组织各种跨学科知识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第二,构建以能力为中心,有利于学生自主设计的课程体系。为克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所存在的不足,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力图构建一个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以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为目标而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压缩教学周数,精简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时数持续减少的前提下,实施大类培养,依学生兴趣分流选择,即学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共同修读大类平台课程,三、四年级兼顾学生升学、就业、出国深造等不同需求,设计多样、灵活和开放的课程模块系列。

第三,实施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运行机制。通过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配套改革,打破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障碍,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柔性化教学运行机制。具体包括:拓展开课模式,制定“百科系列讲座管理办法”、“人文大讲堂”学分认定办法,开设“校友创业论坛”等,学生凡参加一定数量讲座可以认定学分;改革课程考试方法,短学期课程一般不安排期末考试,以突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课程学分转换机制,为满足短学期学生出国交流需要,实施标准化课程建设,统一课程学分、学时标准,建立中英文课程库代码,建立与国际对应的英文课程编号;改革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对接的需要,建立以“绩点制”为基础,以有利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提升改造教学管理系统,适应多学期制教学改革需要,建设并形成了集课程资源、信息服务、教学管理、服务师生于一体的教务管理系统。

第四,深化柔性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为克服以往教学改革局限于教学内部和学科内部的不足,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思路,统筹考虑校内外教学资源配置。具体做法包括改革课程组织形式,设置了1学分短课程,鼓励教师在短学期新开一批短、精、新、反映学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改革聘任考核制度,重新修订《X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例》,要求“所有受聘教师每学年均独立或完成48课时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实施校内双聘制度,鼓励教师跨学科开课;改变经费分配方式,改变了以往按照人头费为基准的划拨方式,而按照人头费结合各单位的开设课程总量划拨教学经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整合优化,构建综合化大型实验平台,建设了9个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重点建设项目,6个部级、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加入了全球“八校联盟”、“伊拉斯莫斯世界对外合作窗口”、“东盟大学联盟”、“全球工程教育交流联盟”等重要对外合作交流平台。截至2012年,与境外高校签订254份协议书,与世界排名前200的29所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同时学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后勤管理也得到改善[2]。

3.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成效

十年实践证明,三学期制能较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符合现代教育规律。自推行三学期制以来,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教学模式发生重要转变。三学期制改革特别是以实践为主的短学期的设立,推动了整体教学模式向实践性、探索性转变。每年约有5000多人次参加短学期社会实践。对比2005年和2013年的教学计划,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从10%增加到22%。对比2005年和2012年全校实验开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从42%增加到68.3%。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人数逐年增加,仅2011―2013年,累计立项1311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人数达4801人。

第二,整体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对比2005年和2013年教学计划,在保持总学分持续下降的同时,选修课比例从19%上升到27%,选修课实际开课门数从39%增加到54%,较大程度地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个性发展不足的矛盾,为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第三,建立了教学内容持续更新机制。短学期的设立促使一大批优秀教师把科研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推动课程体系不断吐故纳新。2009―2012年,平均每个短学期开设高水平特色短课程约774门次,提供6万多人次课程容量供学生选修,课程由高水平教授授课平均比例达50%以上。

第四,形成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机制。在短学期推动下,全校每学年近900门次专业课向全校开放,专业课与校选课打通选课达2万多人次。每年在短学期平均约有2000多人参加辅修专业学习。2007―2013年,获得双学位人数比例从首届9.73%提高到18.09%。除跨学科学习之外,各类跨学科竞赛或暑期夏令营活动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仅2013年短学期,开展学业竞赛就达22项。

第五,短学期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依托短学期这一平台,学校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近五年,学校累计邀请599校外专家(其中境外243人),开设416门次课程、开设602场讲座。特别是近三年的短学期中,邀请了美国耶鲁大学、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日本早稻田大学等40所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182人次的境外专家,开设短课程290门次,讲座405场。在短学期推动下,学校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累计2380人次赴境外交流学习,近四届本科生中累计1979人出国留学,2010年至2013年,毕业生出国比例从6.96%提高到12.9%。

第六,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05―2013年,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8项,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品奖12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9项作品全部获奖,并以特等奖三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总分330分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国第六,特等奖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三。在全国“高教社杯”数学建模比赛中,该校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两次获得特等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2010年至今,学生获得国际或部级竞赛奖157项。尤其在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国际遗传工程设计竞赛等国际竞赛分别获得“世界冠军”、金奖等好成绩[3]。 二、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由于存在学期冗长、课程设置不灵活等弊端,导致高校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缺乏弹性,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效益的提高。顺应这种形式下推行的三学期制改革对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学生的分流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期制既继承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又体现了短学期的灵活性。通过增设短学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修读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参加课题研究、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职业技能竞赛的集训、倾听学术讲座等,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多学科知识、拓宽思维方式、积累社会经验,又能培养其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2.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综合能力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由于传统的两学期制教学周数过于冗长,任课教师几乎都在忙于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接受继续教育或从事与实践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实施三学期制,教师可以相对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在职培训、进修、教师技能比赛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等活动来更新学术思想、反思教学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建议。这种“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

3. 有利于学校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调整课程设置是三学期制改革的核心[4]。三学期制下,除了长学期的时间缩短,学校要对原有的课程结构加以调整。一方面,精简陈旧冗长的课程内容,去除一些过时的科目,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压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通过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人兴趣,不仅开设一些新型、动态、多样的综合素质课程,而且增加一些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研究态度的实践、研究型课程,X大学开设的研讨课、百科讲座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使课程结构更加多元和完善,从而实现整体优化。

4. 有利于学校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教育全球化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势不可挡。三学期制中的夏季学期(短学期)为各高校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学期制改革使国内高校的学期制度与国外高校基本同步,为大批学生参加国外夏令营活动、暑期学校、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提供了机会,也为邀请国外学者来国内开课或讲座提供了便利。通过开展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短学期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丰富了国际知识,开阔了国际化视野,满足了学生国际化学习与发展需求。此外,这也是一个可以通过吸纳大批国外学生来国内高校学习和交流进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机遇。

5.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协调,提高办学效益

实行三学期制有利于各高校更好地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师资潜力和提高硬件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第一,可以共享各种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邀请国内外优秀教师、专家学者到高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设精品课程与学科前沿讲座,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二,可以提高高校教学设备、场地等硬件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增加教学场地和设施的使用频次,践行勤俭办学理念,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可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通过建立和开展一些校企合作项目,既给学生提供了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机会,又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减少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双赢”模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助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三、三学期制改革需突破的新困境

X大学虽然在十年的三学期制改革实践过程中突破了不少现实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结合X大学和国内其他各高校实施三学期制的办学实践,不难发现实施三学期制的国内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遭遇到以下困境:

1. 宣传不到位,难以达成共识

受传统两学期制管理、教学、学习思维模式的影响,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三学期制在高校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部分高校管理者因没有彻底领悟三学期制改革的宗旨,在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信心不足,方向不明。教师队伍由于早已适应以往两学期制的教学模式,对具有极大挑战性的新型三学制教学模式易产生抵触心理,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习惯于享受原有两学期制下的两个长假期,面对假期削减和学习任务增加的现实,很不情愿进入第三学期学习。此外,各校都在摸索中前行,推行之前未能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宣传、试点,致使全校上下尚未对三学期制形成统一和科学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三学期制的最终实施效果。

2. 培养方案模糊不清,课程设置形式化严重

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要么过于宏大,不具备可操作性,要么缺乏特色,甚至和两学期制的培养目标雷同。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不太完善,各方案设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培养方案的不明确性往往导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过大。一方面,目前的课程设置太过僵化,长学期的课程安排几乎一成不变,短学期的课程总量不足,在短学期开设的有些课程沿袭原先两学期制的课程教学模式,依旧采用原有的教学大纲,只对授课内容略加删减,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课程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对知识“消化不良”。另一方面,学生可选课程较少,自主选择空间不大,尤其实践性课程或学术讲座过少或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其结果是管理者不得不对三学期制的绩效产生怀疑,动摇实施三学期制改革的信念,甚至出现学期制改革的回潮现象。

3. 相关工作虚化,配套制度不完善

实施三学期制对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建设、教师教学科研经费分配以及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5]。三学期制的实施有助于缓解学校资源紧张状况,但解决不了许多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根本问题。学校软硬件教学资源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速度,使其成为影响实施三学期制的重大阻力。在教学质量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三学制的自主适应性不高,学校缺乏相应支持和引导,部分高校依旧引用原有两学期制的选课制和学分管理办法,这种没有针对性和缺乏科学性的教学管理方式自然解决不了短学期中出现的特殊教学问题,尤其对于实践创新课程极为不利。一些高校中出现的部分教师教学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现象极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缺失和落实不到位,满足不了师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而影响了三学期制实施的预期效果。 四、三学期制改革路在何方

任何制度改革都需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三学期制也不例外。据美国学者阿弗罗克的教育改革模式理论,三学期制改革主要属于问题解决模式改革,此类改革虽针对性强、见效快,但也会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遇到各种阻力,比较容易半途而废[6]。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学期制在实施过程中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不能因此而全然否定其改革成效而因噎废食。国内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时间还不长,许多高校正在摸索中前行。为继续推进三学期制改革并取得实效,需要相关高校不断探索新的出路。

1. 统一思想观念,培植改革共识

三学期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新鲜事物,它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首先高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逐步领会和把握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趋势。其次,学校在三学期制实施之前要通过各种媒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动员与交流,帮助广大师生从认识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到接受三学期制的设计方案、再到积极配合三学期制的实施,使得学期制的改革达成共识。只有转变管理人员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才不会让三学期制沦为改革口号下的附属物。只有对三学期制的认识和观念达成共识,才能以此作为三学期制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三学制改革的进程,取得预期改革成效。

2. 调整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三学期制的实施不是简单地学期周数分配。为充分发挥三学期制的优势,达成预期目标,各高校首先需要精心设计适应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方案[7]。鉴于当前培养方案的模糊性,教务处和各院系可以共同携手,重新调整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体现出三学期制特色。再精细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未付诸实践也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方案的载体。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长学期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积累,短学期课程则重在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思索。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社会需要、学校特色、专业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统筹规划,明确分工,突出长短学期的核心内容,合理构建适合三学期制运行的课程体系。

3. 统筹规划,建立系统化体制

三学期制改革,不是简单地对学期进行减少压缩,也不是简单地对学习时间进行调整,而是一种全局性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8]。首先,管理部门要及早安排好相关教学资源。当前,教学资源紧张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三学期制的实施能有效缓解教学资源紧张问题,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人力、物力资本的投入力度,进行软硬件建设。其次,学校要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针对三学期制本身的特殊性,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适应三学期制的实施,进而强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再次,学校要完善实施三学期的保障制度。调和原有学期制与三学期制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比如修订新的选课制度、学分制、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师生管理制度、后勤服务保障等。只有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为三学期制的成功实施保驾护航,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 五、结语

三学期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才能实现三学期制改革的预期目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尽管有国内外各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借鉴,但各高校所处的校情、办学层次与定位、办学特色、教育资源状况等都有较大差异[9]。各高校在推行学期制改革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充分调研论证,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期改革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学期制度的优化发展和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傅伟,高校实施三学期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2][3] 邬大光等. 三学期制的十年探索[EB/OL]. http:///2015-07-13.

[4] 邝小梅.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J].科技文汇,2009(2).

[5] 严怡,何晓阳.三学期制: 高校学期制改革的反思与前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2).

[6] 孟瑾,林夏珍,徐达.我国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及其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2011(6).

[7] 李永东,李智兰.完善高校三学期制的建议――基于相关问卷调查的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

[8] 靳国庆,周景春,孙立海,宋辉. 关于高等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9] 张远东.乐山师范学院“2+1”学期制改革的实践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三学期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学期制;改革;高素质;探索

三学期制就是把原来春秋两期的教学时间中各抽出两周左右时间构成一个小的学期,形成三个学期。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要,我院将第三学期主要用以集中时间开设相关专业实践和毕业前的就业培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

一、实行三学期制的背景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越加明显,三学期制改革之风在国内各高校悄然兴起。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宁夏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先后推出了“三学期制”,甚至“四学期制”。国内大学推行三学期制的普遍特点是:原学期由20周调整到18周左右,暑假时间增加,在暑假安排“小学期”。课程学分与学时的对应关系相应调整,学生在“小学期”所修课程、实验、实习记入学分。安排教学计划中部分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包括综合性实验、各类实习实训、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比如,综合性实验、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西方许多大学普遍采用三学期制度,以美国一些学校为例,暑假长度超过三个月。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试图把推行学期制改革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以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有效变革。为满足这种新的社会需求,我校也适时地调整了教学模式,自2014年9月开始试行“三学期制”教学模式。

二、推行三学期制教学的意义及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制度改革

“三学期制”有利于解决我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教学资源共享深度不够等实际问题,通过对教学计划的修订,调整、重构专业课程设置,形成多层面、多种类、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及优化,进一步完善理论、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使现有学期制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矛盾得以缓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资源均衡利用

“三学期制”以促进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持地区高职人才培养优势为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形成包括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综合能力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通和流转。“三学期制”注重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具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发展职业竞争力。“三学期制”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

3.完善办学机制

“三学期制”实施后,学校和各院系可利用短学期延聘国内外知名学者驻校或来校讲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共享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三学期制”还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创新性实验和基础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果将短学期和暑期连通利用,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尽早进入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短学期的设置,使教学工作的安排更具灵活性,既需要教师完善和更新课程结构和授课内容,也使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可能有更多的集中外培的时间。

4.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加大对实习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和机制保障,建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部门和教学单位合作与联动的机制,共同推进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将通过制订学生在校实训、单位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建设一批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的基地。学校还将加大改善实验室建设条件的力度,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建设,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与管理、维护、改造实验室的设备。在提高学生管理能力、操作技能的情况下,给予老师更多的科研时间。

5.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进一步加大校内教学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全校中青年教师授课大赛等形式,重点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职称和校内津贴制度,使之更加向优秀教师(双师)倾斜,进一步加强激励机制,倡导和激励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参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6.根据学情结构,发挥学生长处

学生没有优、良、差之分,教师不应强调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要怎么好。只要在能够保证正常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大可让学生人尽其才,充分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去培养、锻炼他们。例如成绩优异的学生,让他们在现有的层次上,可以继续往上提升;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交际的学生,教师应建议他们参加市场营销培训,有相关专业的销售兼职与实习机会就给他们机会;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让他们做专业实训,使其参加一些技能大赛等等,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三、落实后勤保障措施

1.德育工作者要做好“三学期制”的宣传工作

为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负责德育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自习或班会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做好“三学期制”的宣传工作,必要时可以跟学生家长沟通,说明学校实施三学期制的用意。让学生及学生家长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并能够接受学制调整安排。

2.教师方面要高度统一认识,并要求相关部门为教学工作提供正常的保障

实施“三学期制”后,必须坚持和落实寒暑假期间职员的完全轮休制度。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应当根据“三学期制”施行的具体情况,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在学生管理、食宿条件、交通等方面提供保障。

采用三学期制的教学模式,可以让人才智能结构多元化,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得到更好的个性发展,大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校的硬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有利于学校对师资结构的优化与培养。让我们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胆做出改革尝试吧!

参考文献:

三学期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教学改革 三学期制

在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和规模急速扩大的今天,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纷纷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实施改革。其中,学期制的变更是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部分高校勇于探索,突破中国传统的二学期制模式,推行新的学期制。三学期制是高校普遍采取的学期制改革模式。

一、何为“三学期制”

三学期制是指把一学年分成“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在保持原有的教学周数和假期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压缩原来的两个长学期的教学周数,并将其压缩的长学期周数进行整合,组成一个短学期,形成两个长学期一个短学期的学期模式[1]。在推行三学期制的高校中,两个长学期一般安排理论课程教学,短学期主要进行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当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两长一短的学期制和两学期+暑期学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主要采取第二种模式。我校选择的是第一种模式,即两长一短的学期制度。就是把一学年分做“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并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原有二学期的基础上从每学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小学期。

二、实施“三学期制”的预期目标

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推行三学期制,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范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短学期”的教学安排,能更好地处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更有利于集中实习和实践环节的进行。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和选修类课程,还可以安排更多的社会实践,参加更多的讲座和比赛等。

2.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短学期的设置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研讨,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将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当中,产生教研反哺教学的良好状态。短学期小学分课程的开设也可以促进教授更多地给本科生授课。

3.促进学校优化课程结构,实现教学体系的改革。

现有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学分数偏多且内容陈旧。通过短学期的设置可以缩短课时数,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利用短学期开设更多的课程,增加学生选课机会,有利于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

三、预期目标和实施效果的落差

三学期制在我校实施三年来,效果非常明显,但在某些问题上主观愿望和现实状况还存在差距。从三学期制主要的优点上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学生,选择与自主;教师,提高与交流;资源,提高利用率。下面通过对近三年来我校三学期制实施的跟踪调查来探究三学期制的实施效应和预期目标的差距。

1.学生,选择与自主。

虽然三学期制的初衷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课程和课外实践,主动充实自己的小学期生活。有将近16%的学生小学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上网娱乐。可见,对于这部分没有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来说,小学期无疑是一种假期的延长,时间的浪费。由于三学期制的实施,学校并没有完善的、相应的保障体制,小学期内并没有设置充足的讲座、科技活动和竞赛供学生参加。光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达到三学期制的预期目标。

2.教师,提高与交流。

三学期制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教学和科研的矛盾。教师可以相对灵活选择教学时间,这样有了更充分、整段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原有课程的课程缩减以后,将会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冗余,也给教师提供更为集中的教学时间。但是,调查发现,有18.2%的教师在小学期期间主要照顾家庭和放松休闲。还有1.2%的教师工作太忙而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可见,部分老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小学期的空暇时间,甚至对于某些专业的老师小学期反倒更加繁忙。

3.资源,提高利用率。

理论上,对于传统的两学期制,三学期制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教学资源的紧张问题。在实际实施中,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改革后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在小学期,课程资源、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等非常有限。小学期开设的课程类别也不够丰富,小学期是以选修课为主的,并没有明显起到缓解资源压力的作用。预期中期待小学期可以邀请更多的校外、国外专家做讲座,实际上现在的讲座数量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再加上课程课时被压缩,但仍旧采取原来的教学大纲,教师也没有及时修改教案,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消化知识。对于某些较为基础的课程来说,课时的压缩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挑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考试周的缩短让学生们的考试压力加大了。

四、“三学期制”实施的实际效果

我校实施“三学期制”已经有三年的时间,由于新的一项改革需要多方面长时间的协调来推进,一开始的实施效果和预期总会有一定的差距。在实施初期,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对于学期改革都有较强的排斥心理,对于假期缩短,暑假开学较早,短学期各个学院学习量松紧不一,学生难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部分课程因学时减少带来知识不能很好消化等问题难以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小学期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接纳。

从三年跟踪调查的数据来看,短学期学生对时间的安排更加趋向于合理,短学期主要时间用于上网休闲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各学院在短学期安排了更多的讲座,短学期有更多的学生将时间用于参加讲座或科技创新类活动,由2010年的8.83%增加到2011年的14.5%。学生对短学期学习量的满意度和对实验/实习环节的满意度也在逐年提高,由2009年的86.06%增加到2010年的89.18%。各学院在短学期安排课程更加丰富,更加适合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三年跟踪调查的数据显示,虽然短学期期间不同学院教师的工作量有较大差别,但用于科研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数量在逐年增加。可见,教师也在适应三学期改革带来的改变。

学校在小学期的配套在逐年完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上更加科学、合理。在2011年所调查的学生中,有77.71%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课程现有的学时数,可以较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在2009年调查中有83.7%的教师感觉学校配套较好,在2011年有89.7%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学校配套较好。

可见,虽然实施效果和预期目标存在多方面的差距,但是从我们跟踪调查的数据来看,学校在逐渐适应三学期制改革,并且已经有了相当的效果。

五、对于“三学期制”改革继续推进的建议

针对现在出现的问题,为获得更加好的实施效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三学期制的宣传力度,加快增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现有学期制度的适应性。

任何一项改革的初期,大多数人都会不适应。现在我校仍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实施三学期制没有清晰的认识,学校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和学生对于三学期制实施的原因更加清楚,变被动为主动,不要一味抱怨三学期制带来的变化,而是要根据三学期制的特点,积极适应变化,并且及时调整自身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2.切实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课时的压缩,必然需要改填鸭式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院根据三学期制的特点调整教学计划,教师也应该相应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继续加大力度邀请企业的或者有工程背景的专家、工程师或者领导来学校教学、开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实际的知识,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学以致用,给学生提供更早融入社会的机会。

4.明确预期目标,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理论课老师主要负责长学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课老师主要负责短学期的实训,引导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学习和巩固知识。对老师的绩效要有合理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5.学校继续完善三学期的保障制度。

保障制度不仅仅是后勤方面的保证,还有教学硬件、软件方面的保障,学生学业指导方面的保障,等等。各个学院根据自身的状况,尽量多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来学校做讲座,充实短学期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鼓励本学校的教授在短学期给学生开设课程。也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保证学生实习的效果。只有在多面共同的配合下,才能够实现三学期制的预期目标。

六、结语

三学期制是一项全新的教学改革内容,可以给高校注入更多的活力因素。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建设和完善。学校不仅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配套三学期制,还要督促学院抱着积极的态度适应三学期制的各项变化,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学院的各项制度,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涯的专门指导,以便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钟义红等.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8,(5):42-44.

三学期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三学期;新型教学模式;成效;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22-02

2008年山东大学(威海)进行了三学期制改革,在时间安排上,适当调整春季、秋季两个学期,增设4~6周的夏季学期,学年总教学时间与原来基本持平,仍保持在40~42周;在课程设置上,春季、秋季两个比较长的学期主要安排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夏季小学期则侧重于安排拓展、提高型课程,主要设置一些选修和专业研究学习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需求。山东大学(威海)力争把小学期办成“创新型、实践性、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期,把小学期打造成具有实践性、学术性、拓展性、凸现学校教学改革特色的品牌。实施5年来,“三学期制”已经较大地凸显出制度变革的灵活性,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也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小学期设置课时过多,以讲授类课程为主,部分课程的设置顺序不合理,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仍嫌薄弱等。“如何办小学期,怎样办好小学期”是值得每位老师深思的问题。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立足于本专业具体情况,分析专业教师所掌握的不同层次的课题,以及学生的不同需求,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点,提出了“项目驱动工作室制”这样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并于2012年夏季进行了小范围的试行。

一、新型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

(一)工作室的设置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国贸系现有10位教师,其中,两名教师主持教育部课题,三名教师主持山东省社科课题,根据主持的课题情况,对教师进行分组,共分为五组。分组之后,对学生公开工作室的师资构成、应完成的课题项目、参与工作室的具体要求等,二年级以上的国贸专业学生根据这些信息,以及自己的兴趣偏好,自主报名选择工作室。学生报名后,工作室负责老师根据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再进行筛选分组。在此双向选择的情况下,构建工作室。根据以上条件设置组成的工作室,实际上是一个新型教学群,一个师生之间有着较多良好互动的新型教学平台。在教学目标上,重点通过课题操作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运作步骤

1.课程讲授。讲授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文献搜集的范围和数据收集的渠道,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为其后的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这个阶段,因为进入工作室的多为刚刚接触专业内容的低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在文献检索方面尚不得章法,所以,我们首先为学生进行了一场文献检索的专题学习,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检索、查询文献的科学方法和正确途径。

2.任务分割。根据课题需要对学生分组,并对任务进行分割,由组长对任务进行分配,每组在开始时要向老师提交组内任务分工情况和进度安排计划,并承诺能够按计划进行合理分工、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多数学生首次进行科研,所以在任务分工、人员安排、任务计划、时间安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此时,需要指导教师多提合理化建议,并尽量引导学生将研究计划作细致、更加合理、更易操作。

3.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学生利用各种可能渠道搜集相关文献和数据,完成文献综述,构建理论基础,设计数理模型,再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所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计量处理。该阶段最后,各组应向老师提交相应的文献综述报告和实证研究报告。教师根据个人对任务的贡献大小和效果给予平时成绩。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重点关注了学生文献综述是否规范、详尽,实证研究报告中实证过程是否合理、具有科学性。在第一、第二阶段指导老师的细致指导下,第三阶段学生的两个报告都有了很大进步。这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论。学生各组根据前期研究对经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述,并提出合理建议,评述和建议要求逻辑思维清晰严密,内容翔实合理可行。

5.答辩。在每个小组宣读项目报告后,其他小组就该报告提出问题,对方案进行讨论式认证,提问要紧扣主题,在答辩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评述和表扬,并做好答辩记录,根据答辩结果给出答辩成绩。

6.总结。在答辩之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报告进行最终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7.项目完成。根据答辩结果和教师意见,学生对报告进行修改,完成项目。

8.评价考核。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答辩成绩,以及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证研究能力和评述能力,进行最终的成绩评定。

(三)新型教学模式的运作效果

这一次尝试为二年级以上的本科生、为对项目研究、学术探索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进行科研实践、了解学术研究方法、接触前沿问题的机会,取得的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在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检索文献、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解决问题到撰写论文、结题汇报,从头至尾完成了一次较为完整地的项目研究实践过程。

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项目驱动工作室制”新型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适合夏季小学期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发现和尝试。

(一)加大经费投入

“工作室”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硬件及软件的操作使用是必须的,采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需要对教研室的设备购置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工作间,提供一个共同研究、共同讨论的较大空间。

(二)加强和校外联系

学校、院系、老师要多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机构加强联系,争取更多可操作的、研究意义重大的项目、课题,给参与“工作室”教学的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课题,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培养、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多关联

通过“工作室”的学习,学生可以寻找和体会自己的兴趣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后的“工作室”教学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前奏,为四年级的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微,等.三学期制下研究型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及成效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

[2]胡兰英,张华.“三学期制”下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

[3]李永东,李智兰.完善高校三学期制的建议——基于相关问卷调查的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

[4]崔学文.基于“6天学习制”的三学期制教学改革与实践[J].鸡西大学学报,2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大学(威海)教研基金项目“项目驱动工作室制——第三学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B201110)的研究成果

三学期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三学期制;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时展飞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途径、效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实践模式的弊端日趋突出,如实践活动不系统、实践参与面不广、实践成效难考评、实践资源较少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一项重大课题。

一、“三学期制”概述

“三学期制”是将高校传统的“两学期制”调整为“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即将以前的春、秋两学期变为秋、春、夏三学期,适当缩短原秋、春学期的周数,增设5周左右的夏学期。新增较短的第三学期作为社会实践学期,集中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学期制”有利于总体规划实践活动、扩大实践活动参与面、考评实践成效、整合实践资源等,对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三学期制”的重要作用

(一)总体规划,确保社会实践系统性

新增较短的第三学期――社会实践学期有利于合理规划、集中组织大学生开展带薪实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化、科学化。首先,第三学期设置在每年暑假中,五周左右,期间可采取点面结合、集中和分散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其次,以三学期制为契机,按照“大一体验性实践、大二认知性实践、大三专业性实践、大四就业见习实践”的思路,分层次、分类别、分年级、分专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地规划实践内容。例如:大一深入农村,安排“学农”;大二深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大三深入企业,安排“学工”;大四开展带薪实习,进行“预就业”。还可在主体实践项目中穿插“三下乡”等活动,做到实践内容丰富化和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愿望和实践需求。

(二)完善制度,促进社会实践全员化

三学期的设立有利于社会实践相关制度的实施,从而促进社会实践全员化。首先,社会实践已纳入学分制,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时间和任务的具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加明白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其次,三学期制明确了教师责任。由于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则各社会实践环节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进入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必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一定课时的课外实践,同时在三学期中,由于处于暑假中,任课教师有较充分的时间对实践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这些配套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社会实践活动全员化。

(三)科学考评,推动社会实践有成效

实行三学期制后,由于实践活动在集中时段集中开展,有利于三学期教育内容――社会实践成效能得到科学考评、建立激励引导机制,从而推动实践出成效。对于社会实践的负责领导,可对其统筹领导社会实践工作的情况进行考评,并将其考评成绩作为其晋升的政绩;考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效果、参与积极性,将教师是否参与指导实践、实际成效如何作为其职称(务)、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考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情况,可要求学生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对活动全程进行追踪了解和指导,实践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实践时间、内容、实践单位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指导教师意见、学生的实践心得或总结报告等,综合考评得出成绩,最终形成学分;对实践的组织者,也可按教学、实习计算工作量,发实习补助,其科研成按教师科研项目对待;对实践的组织单位,也可与其工作考评相结合。在三学期结束后,还可对活动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推动社会实践有成效。

(四)资源整合,争取社会实践社会化

三学期制的设立有利于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对其整合利用,促进社会实践社会化。具体体现在:首先,教师能更加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和实践指导的时间,能集中精力参与三学期的实践全程指导工作;其次,在社会实践学期中,各院系能充分发挥院系特点,可牵头组织某项实践活动,其他院系也有时间和机会参与此项活动,进而形成实践活动特色鲜明、院系联系紧密的氛围,三学期制为院系间社会实践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第三,三学期的设立,迫使各高校走出校园、积极主动寻找实践单位,确保三学期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学生能在较长时间里参与实践锻炼,这为企业接受学生在企业内部实习实践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加就业机率,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发现优秀学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人选。校企之间的合作,可增加彼此的了解,为学校构建稳固的实践基地创造了重要条件;第四,三学期的设立地方政府支持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契机,地方政府可建立社会实践联席会议,给予接纳社会实践的企业税收优惠,规范社会实践的安全保障和合同管理,形成关心、支持社会实践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09).

[2] 李维意,徐兰英.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3] 顾国盛.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探索,2012(03).

三学期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三学期制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国内各高校纷纷围绕人才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三学期制变革作为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部分,在一些高校悄然兴起,比如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都先后实行了三学期制改革。相对于两学期制,三学期制不仅是教学时间上的改变,更是教学制度、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它与学分制、选课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一年级新生也试行了三学期制,受到了各方的关注。现以我院为例对三学期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解析。

1 “三学期制”的含义及教学时间安排

(1)“三学期制”的含义。所谓“三学期制”,就是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原有两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小学期,将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

(2)教学时间安排。“三学期制”教学模式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9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3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维持40周不变,寒、暑假放假时间有所调整,春、秋季学期实行17周授课,1周-2周期末考试的教学安排,短学期实行3周授课与结课考核。春季和夏季学期不间断,连续进行。

2 “三学期制”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通过改革构建开放型、合作型教育,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既懂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 培养目标

对于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由于其生源构成、师资力量、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2.2 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符合地方经济规划。专业设置要求有一定的预见性,避免开设专业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以我院为例,目前共开设40余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管理、人文、信息、国际交流等5大领域。同时在学生选择专业上,我院实施了转专业制度和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制度,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3 “三学期制”条件下的课程设置

根据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一些课程及内容进行相应地精简、合并与更新,以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不增加课时负担的情况下,拓宽学生知识面,给予学生多元的选择机会。在课程设置中,优化组织各类课程,使之互相补充,不能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而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

(1)优化必修课程,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严重脱节现象,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企业中现有的技术、设备、水平严重脱节,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仍需对其进行重新培训,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这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三学期制”条件下,对必修课程进行优(下转第35页)(上接第31页)化整合、提炼更新,及时删除那些陈旧过时的事例和理论,汲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推陈出新,增加所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坚持与时俱进,选择紧跟时代的教科书,使学生接受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2)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视野。在课程改革中,高校要充实课程资源,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突破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开设跨学科、跨年级、跨系列的选修课程,既有扩大知识面的普通课程,又有向纵深发展的提高课。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和内容,灵活安排其教学周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视野。

(3)拓展实践课程,培养创新能力。针对实践课程的改革,充分利用夏季的短学期,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大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三本院校,其目标侧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参观、实习,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2.4 课程编排的指导原则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编排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指令性与指导性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联系,多样性与灵活性相协调的基本原则。秋季和春季是两个长学期,主要安排全校公共必修课、学科专业类必修课、专业限制性选修课的理论教学。夏季短学期原则上以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实验、实践教学为主。

2.5 人才培养途径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的人文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启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在课堂外,要使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高校为企业服务,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场所,学生通过参观工厂、企业,增加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2)聘请知名专家,扩大学术交流。在“三学期制”条件下,充分利用夏季的短学期,聘请本校的名师、教授或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开设公共选修课,把自己在教学、科研上积累的丰富知识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扩大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的联系,实现学历、学分的相互认可,促使更多学生有机会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

坚持教育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学期制”背景下三本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明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变革的特征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8.

[2]靳国庆,周景春,孙立海,宋辉.关于高等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三学期制范文第9篇

一 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地位

关于社会调查课程之于现代法学教育的意义,专家学者已经达成一致,其研究成果也已浩如烟海,本文不再赘述。然而鲜有学者从实践教学的整体出发,研究在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这一系统中,社会调查课程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法学实践课程的关系。

目前,各大高校法学本科专业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法律见习、法律辩论、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其课程设置基本如下:第二学期法律见习,第三学期法律辩论,第四学期社会调查,第五学期学年论文,第七学期毕业实习,第八学期毕业论文。从课程设置的时间顺序来看,社会调查属于中间环节,从法律人职业技能培养的逻辑来看,社会调查属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法律见习的教学内容是观摩法院、检察院、律所等机构核心业务的实际运行流程,教学目标是让接受多年基础知识教育的大一新生,对法学职业执业情况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大学生跳出僵化的书本知识和单一的课堂环境,逐步适应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素养教育,调整心态面对学校与社会的对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大,趣味性比较强。

法律辩论的教学内容是选择法学各专门学科领域中有争议的热点专题,让学生自愿结组形成正反两方,并就各方主要观点展开对辩。该课程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法学前沿知识的涉猎与研究,培养学生的法学专业思维能力和论辩能力。

社会调查正是在法律辩论课程成果――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与逻辑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弥补法律辩论课程的不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实践技能。

大学学习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中学灌输式的教学,学生的思考固定在单向、被动模式中――老师教习知识点,老师提问,根据老师讲的知识点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而不进行主动的、拓展式的思考。与其说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偏低,不如说学生缺乏发现问题,问个“为什么?”的思维逻辑。不懂而且不知道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观察社会现象,探讨其发生原因,从而做出独立的判断,因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所以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与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从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社会现实与历史文献中总结出、抽象出问题――即调查选题,并设计出合适的调查方法,整理、分析搜集的资料,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从而有效地衔接好法律辩论课程,并为学年论文选题的确定、书写打好基础。

而学年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理所当然地是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前提与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是法学本科系统性实践技能培养最关键的一环,既是法律辩论效果的巩固,又是保证学年论文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

二 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本人从事多年的法学实践教学工作,担任社会见习、法律辩论、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的课程教学,以及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的指导。基于对实践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估,本人认为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社会调查的概念、主要内容、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实际操作更是盲目、混乱,完全偏离了系统化、科学化、明确化的要求。下文从三个角度出发,分析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

(一)课程未受到充分重视,课程安排不合理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法学教育以来,作为热门学科的法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开遍国内各大高校。很难想象仅仅30多年的时间,法学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从理论教学到实践训练――已经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很显然,大部分学校并没有探索出既稳定又符合本校特征的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对其他学校的模仿上,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案与环节的设计,基本上都处于模仿甚至照搬的阶段,这从各个学校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上就可以一窥一二。

1 没有形成体系,缺少配套课程

与法律辩论一样,社会调查是法律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也是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的基本课程与重要环节。然后二者受重视的程度显然不同,以本校近5年不同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为了保证法律辩论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中不仅配套了理论课程――法律辩论技巧,1.5个学分,24学时;而且还设置了模拟审判1和模拟审判2这两门课程来巩固和强化教学效果。

然而社会调查没有设置与其相对应的理论课程,来指导社会调查的实践过程,更没有强化其效果、巩固其成果的实践教学课程与之配套。

2 学分学时太少,指导教师任务重

如果将法律辩论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学分达到了6.5个学分,其学时量达到了104个。而社会调查仅仅1个学分,16学时,只及法律辩论的15.3%。在这少得可怜的课时里,指导老师必须挤出时间阐述清楚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指导几十个学生,分成十几个组,完成整个社会调查的全部过程。很显然学时远远不够,而一个课程指导老师的安排就将社会调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 一周时间完成,时间跨度太短

根据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的教学一般都是安排在学期中间的一周来时间集中完成。然而稍微研究社会调查课程,就不难分析出,社会调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难在一周内就完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整理过程。所以这种一周集中上课的方法只能使每一调查环节都敷衍了事。

(二)实践教学系统化不强,实践课程联系不紧密

如前文所述,法学本科实践课程的设置并不完善,实践教学系统化不够,实践课程之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自孤立,联系不紧密,这就使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实践教学是一个整体,应当系统化统筹,并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尤其是社会调查课程,在没有理论课程配套的理论教学和强化效果的其他实践课程而课时量又严重偏少的情况下,再失去跟其他实践课程的紧密联系,其教学效果再次降低。

按照法学实践教学培养的逻辑,实践课程的安排应当层层递进,并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特征和规律,结合法律人实践技能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的逻辑顺序应当为上文所述。然而根据本校法学专业最新版的人才培养目标,法律辩论和社会调查同时设置在了第三学期,上课时间安排在接连的2周。前文提过,社会调查是法律辩论的巩固与提升,需要在吸收和总结法律辩论课程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社会调查的教学。而毫无喘息机会的课程设计,必将使2门课程的学习都受到影响。

另外,根据惯例,学年论文的指导老师与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一致的,这就使得指导老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效果,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地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但是社会调查指导老师只有1人,并没有与其相邻的实践课程进行导师对接,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资源匮乏,支撑力不够

每年都有学生结合本校校级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活动),或者暑期社团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反观法学专业化社会调查课程中,却鲜有满意的社会调查活动与优秀的调查报告。根据对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情况的分析,除了上文提及的两个原因外,还在于资源的匮乏,没有支撑力,导致学生积极性不够,社会调查不能很好地开展。

另外,人员的不足也是直接导致了资源的匮乏,如果以学年论文的模式,由一个指导老师带3~4名学生,那么可以利用指导老师的课题经费来解决一部分资金的问题,否则,以一名教师之力,是难以解决社会调查的资金短缺问题的。

三 “三学期制”模式下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探索

(一)“三学期制”模式的基本内容

为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我校自今年九月份开始正式实施“三学期制”模式。基本内容如下:

1 “三学期制”模式的学期划分

我校现在实行的是二学期的学期制模式,即秋季学期(20周)+寒假(5周)+春季学期(20周)+暑假(7周)。实行“三学期制”后,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夏季学期(4周)+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维持不变。

2 “三学期制”模式的教学安排

实施“三学期制”条件下,各专业(年级)的理论教学主要安排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可安排在夏季学期。学校还将利用夏季学期,安排更多的跨校区开设的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3 “三学期制”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加大对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和机制保障,建立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合作与联动的机制,共同推进复合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建设一批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的基地。加大改善实验室建设条件的力度,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建设,以保障学生夏季学期集中训练和暑期科研的顺利开展。

通过对“三学期制”基本内容的分析,这种独立出专门的实践学期的创新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开放性办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三学期制”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创新性实验和学术研究、进行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短学期的设置,使教学工作的安排更具灵活性。

(二)“三学期制”模式下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路径

1 强化重视程度,合理设置课程

充分认识社会调查在法学本科系统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并合理设置社会调查课程,是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没有合理的课程设计,所有教学效果与改革,都是空谈。

(1)增加配套的理论教学课程与相应的实践课程

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理论课程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操作课程社会调查相辅相成,配套完成社会调查的目标。

社会调查方法是文科学生必备的学习和研究的工具性知识和能力。开设该课程,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社会调查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树立起认真、合作、严谨、求实等与社会调查有关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他们从事社会调查研究必须尊重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社会调查的具体操作与实践,提供系统完善的理论指导,实现教学效果与目标。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宜安排1个学分,16课时,与社会调查实践课程1学分、16课时相对应,形成2个学分、32课时的学分学时量,既没有超过法学本科主干核心课程的学分课时量,过分拔高社会调查课程的地位,也没有过分低于普通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课时,从而提高对社会调查课程的重视。

(2)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

尽量增加指导老师的数量,一方面降低实践课程教师的工作量,有利于老师全面、细致与系统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指导老师跟进社会调查的每个环节,及时调整工作方向,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社会调查活动,提高调查研究的成效。

(3)拉长社会调查实践的时间跨度

“三学期制”模式将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都统一安排到夏季学期,共4周19天,大大拉长了社会调查课程的时间跨度。社会调查活动的指导老师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设计整个调查活动:5个工作日确定选题(包括预选与讨论修正),5个工作日完成调查(包括调查方法的选取与实际调查),4个工作日进行资料的分析和整理,5个工作日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从而从时间上保障社会调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顺利开展。

2 系统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课程联系的紧密度

强化法学本科集中实践课程的系统化程度,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科学地职业化实践技能培训的整体,使实践教学环节每一单独课程效果的简单相加,转为彼此协调运转,相辅相成地实现法学专业素养的训练,完成实践教学课程的课程目标与集中实践教学的整体目标。

根据社会调查课程的特点与地位,以及与其他实践课程的关系,首先可以将所有实践课程系统化、捆绑化。在确定好实践课程开设的逻辑顺序与时间安排后,根据前一实践课程的通过情况,来获得下一实践课程的选修资格,这样有利于把握每一个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并促进系统化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合格的法律人的目标。

其次,社会调查课程与其他实践课程的联系还可以体现在,把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串成一个整体。目前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衔接非常紧密,体现为学年论文的指导老师与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一致的,这一安排有利于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门课程的指导老师都衔接起来,统一化,让指导老师从社会调查阶段就开始介入,从社会调查的选题开始指导,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直致毕业论文的完成。这种安排一来可以解决社会调查这门课程资金匮乏、指导老师不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体协调与系统化法学本科实践课程的整体教学。

另外,就社会调查这门课程来说,应当将其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也联系起来,以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这门理论课程为基础,修习社会调查实践课程,保证社会调查课程的整体性,确保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效果。

3 增加资金投入,落实保障措施

抓住“三学期制”改革的契机,结合校级假期调查科研项目,向学校申请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 同时由院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社会调查课程,支持创新性选题的调查;另外可以要求学校增加校级人文社科课题中法学实践项目,与指导老师的课题结合,增加调查类科研项目经费。最后,还可以联合法学专业的实践教研基地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展调查活动,进行专项立项,获得资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3-21.

[2]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梅.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实践路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126-130.

[4]胡辉,周世中.社会调查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5):36-38.

[5]郭庆珠,黄国富,社会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净月月刊,2013(2):117-124.

[6]程皓,杨熠.社会调查与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研究,2009(8):101-102.

三学期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三学期制;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0 引 言

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均为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们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为了使学生既掌握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相关技术的理论,又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通常采用“理论”加“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传统的做法是将各种课程设计安排在期末两周内进行。

这种安排有以下问题。①期末通常是学生最繁忙的时间段。期末学生需要进行英语四、六级备战和准备多门课程的考试。②期末学生通常很疲劳。经过几个月理论课程的学习,思维活跃度和敏感度有所下降。③期末实验室安排比较困难。期末通常有好几门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容易产生冲突,使学生必须有所“取舍”。④实践教学目标不易达成。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实践项目往往较容易;而且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往往敷衍了事,因此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目的。

采用相对独立且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有助于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全身心投入,从而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而采用“三学期制”这样的短学期,正是相对独立且集中的教学环节的一种方案。

1 相关研究综述

在传统的两学期制中,每个学期长度大约为20周,多数课程开设时间在16周左右。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节奏慢、效率低、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教师难以集中时间进行知识更新、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根据调查和资料显示,已有50多所高校采取了类似的改革。这类改革多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软件工程有关的课程改革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从教学内容上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专业人才也提出新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标准矩阵出发,对数据库技术系列课程的设置作了探讨。文献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来提高教学质量。从实践教学上看,金梅提出了阶梯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基于工程实践的课程设计模式,以此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很多学者借鉴CDIO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对数据库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课题组也通过整合相关的实践教学,使用实际的项目,对数据库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尝试。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软件工程有关课程的改革从教学内容和强化实践等几个方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改革探索大多数情况只是就某一门课程展开。

2 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三学期制”改革,是将夏季学期设定为集中实践教学阶段。以此为契机,整合相关的课程实践教学,使用实际工程项目为任务,通过模拟企业开发过程,学生团队分角色完成任务。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的需要。

2.1 整合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

在集中实践教学阶段,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实践训练,而且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均安排在这个阶段进行,为有关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数据库作为软件系统的核心,它往往和软件开发紧密相关,对它的设计也应从系统的高度进行考虑。传统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做法是单独对数据库的设计进行训练,并给出一些需要使用SQL编程实现的要求,由学生编制相应的存储过程、函数或触发器来实现这些要求。这样下来,学生往往不能将数据库部分置于整个软件系统之中。经过实践训练后,也无法在程序中正确连接数据库,正确嵌入和使用SQL语句。

此次实践改革的思路是结合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项目,这样实践项目就是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各方面都能得到训练,各门课程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程序设计课程重点培养和考查学生的编程实现能力,软件工程课程关注学生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及CASE工具进行软件分析设计的能力的培养,数据库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库(包括概念结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的设计,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相关课程的教师组成项目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团队完成项目。

2.2 从实际项目中提炼实践任务

实际的工程项目通常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把已完成的实际项目提炼成适合学生团队完成的实践任务,是能否顺利实现此次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实践教学导师组均为参与多项横向和纵向课题的教师,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已经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参与完成并正在运行的“教务在线系统”“绩效评价系统”进行提炼,根据模块将其分解成为若干个小项目,提供给学生团队选择完成。在实践任务的提炼过程中,把握全局性并将各学科的知识点放置在任务中,使学生受到系统的训练。具体分解结果见表1和表2。

在以上各子项中均要求:录入应能够实现界面录入以及批量导人;修改应能实现单条记录的修改和多条数据的批量修改,以及相关数据的级联修改;删除应能实现单条记录的删除和条件筛选的多条记录删除,以及相关信息的级联删除;查询应能实现不同关键字的基本和组合查询,各查询均要求实现模糊查询。

在实践任务分解过程中,考虑到子项不应太复杂,所以将各模块之间的关联尽可能去除,使各模块成为能够独立完成的子项,以便于学生团队分组完成实践任务。

2.3 通过模拟企业开发环境,学生以团队分工协作完成项目

为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用社会岗位的要求,需要在校期间给予足够的企业环境下的工程实践训练。我校正在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IT企业环境,将有关实践教学任务置于校内实训基地内进行。要求学生在各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团队的形式完成项目,不同的学生扮演实际项目中的不同角色,有分工、有合作,协同完成项目。并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实现企业化管理,使学生熟悉和适应企业环境。

2.4 评价考核方式多元化

通过与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整合,一方面将教学内容整合,另一方面可由多门相关课程的教师组成导师组,在实践任务实施过程中,从不同方面给出指导意见,在实践任务过程中和完成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考核。其一,关注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加强过程监控,强调过程性评价。其二,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技能分,还包括态度分、形象分、团队分、创新分等。学生在实践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都是导师组考核学生成绩的依据。

3 结论与展望

目前,南华大学正实行“三学期制”改革。以此为契机,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在相对较短的夏季学期集中进行,这将有利于解决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此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在2014年的夏季学期得以顺利实施。同以往各学期相比,有以下显著的变化:①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投入明显增加;②项目的进度和代码的质量要高于以往,但也存在个别问题,例如,各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能相互错开,而不应相互交叉,这将有利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一个项目的实现。

上一篇:经济法课程范文 下一篇:双导师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