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21:29:13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字词教学;探究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改革推进,我国的字词教学以及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对字词的认识上,还要更加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同时对字词加以积累,教师在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的积累三年级的字词,有效促进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字词教学的措施

1.有效朗读、理解字词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朗读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但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还能加深学生对新字词的理解能力,也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时的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喜欢上字词的学习和积累。例如:小学三年级有些词汇像“风尘仆仆”、“慢吞吞”、“兴高采烈”这个类型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就能对词语的大致意思加以理解,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可以在反复朗读之后要求学生说出这些词汇的近义词,并且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将他们运用出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样朗读的过程,学生对词汇含义加以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还能培养学生语感以及良好的思维能力,将朗读过程中感受到的美好品质渐渐积累成自身的良好品格,实现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

小学语文的生字词是比较多的,这一阶段是语文词汇积累的重要阶段,所以会不断遇到生的字词,对于这样比较有难度的字词学习,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就能够使得生字词的难度就会降低,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例如:在《风筝》这一课程的学习时,会涉及到一些生字词像:丧、憧憬、歇等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要求学生背诵,死记硬背只会出现记忆不牢固,而且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会增大,所以教师要将这些生字词联系生活实际,对字词进行解释,并联系生活造句,使得学生望文生义,理解词汇的意思。所以,在小学语文三年级的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这些字词进行造句,通过句子的学习加深对这些字词的理解,进而提高小学语文三年级的字词教学效率。

3.模仿表演、学习字词

小学阶段的孩子仍处在善于模仿的阶段,大部分孩子的模仿和表演的能力都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有效结合学生的模仿能力,对于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形式加以表达,不但让学生很轻松的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能在表演的过程中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打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就可以对情景用字词进行描述,也锻炼了学生的表_能力。例如:“兴高采烈”一词,学生手舞足蹈的表演,十分开心的进行模仿不就是对这一词汇的最好表达吗?“批评”一词,学生模仿家长对自己犯错误时的批评的样子,就是对这一词汇形象的表演。这样通过表演,很多抽象、难懂的词汇,就用这种十分愉悦的方式加以化解,也避免了很多词汇无法用语言解释的尴尬,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生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比传统的说教授课效率要高的多,学生在理解起来也深刻的多。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字词的学习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线,通过字词的学习,其他知识才能看得懂、看的明白,所以字词的掌握不但是语文这门学科,也是其他所有知识开始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掌握了字词,才能轻松的学习其他学科,但是如果学生不能掌握字词,那么对于文章的思想把握起来也就十分困难,甚至出现看不懂的情况。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字词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呼唤字词教学的回归:中学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的现状和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

[2]胡宝娟.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边缘化”现象的思考及行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S1).

[3]王璐.认读・理解・积累・运用―浅谈搞好小学语又字词教学四部曲[J].新作又(教育教学研究),2011,(l4):8.

[4]蓝卡佳.从语素构词看小学语又中的字词教学[月.教学与管理,2009,(15):76-77.

[5]胡宝娟.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边缘化”现象的思考及行动月.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37.

作者简介: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教学 运用

一、导言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与“突破口”,对于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育体制和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中小学校应加快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各个学科教育中,在很多条件较好的城市都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但尚有不足之处:很多中小学虽拥有了实施现代教育的设施和技术指导,但将它具体真正运用于各个学科却未尽人意。学生们没有亲身体验过,老师又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认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上一堂40分钟的课既麻烦又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好好运用教育技术,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们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例如朗读、品味语言、写作等),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很有必要。

二、文献综述

1.现代教育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关键就是学习过程,没有学习过程就没有教育技术的运用,因此,将其运用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是势在必行的。

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多样的教育传播媒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上个世纪80到90年代,课堂运用最广泛的教育技术当属幻灯片和录音机,到了本世纪初,在课堂上,电脑也被用来进行教学活动。

除此之外,一直跟随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技术还有投影仪、电视机、录像带等等。

三、实证研究

1.研究目的

本文笔者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理论,随机选取初三年级一篇课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后,再采用访谈法对该节课的效果和反馈进行实证研究。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对该班进行了40分钟的利用了教育技术的语文课堂教学。在该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随机选取了一篇课文《沁园春・雪》,以下为该课文的案例分析:

《沁园春・雪》教案设计

四、结论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往的教学都是“重结果轻过程”,其实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感知(具体)――概括(抽象)――(应用)实际”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视觉听觉的感知,从而获得所学课文的抽象知识,再加上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得抽象变为实际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将这门语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领悟美。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笔者得出应该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这次实证研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访谈问题设计得仓促、内容有些粗糙。笔者将根据访谈目的挖掘出更多的信息,从而丰富此次访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徐福荫 袁锐锷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俞晓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J].《中国教育信息化》编辑部,2010,(14),30-32。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品德课程;链接

纵观当下的品德教学,我们会发现,好多品德教师是由语文教师承担的。由于语文教师课业繁重,教学压力大,很容易冲击品德课堂教学,将品德这门学科边缘化。但是,新课程下的品德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品德学科也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因此,找出两门学科的异同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找准品德学科与语文学科教学的链接点,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品德课堂教学。

一、思品课教学与语文学科存在的本质区别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以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一)对思想教育的要求和处理不同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语言知识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潜移默化是这门学科渗透思想教育的常见的一种方式,它是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的,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将道德观念抽象出来并贴上教育的“标签”,就有可能极大地破坏文学形象的感染力。因此,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要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过程和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进行。

小学思品与社会(生活)课程也重视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但与语文课比较起来,它更“直接”地进行思想教育。但是,它的“直接性”更多地是在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活动中进行渗透。

1.在生活中渗透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要求课程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从而激活品德课堂。如《品德与生活》教材中《雷雨来了》一课,就留有一处这样的留白———“遇到雷雨,我们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谈谈自己有过的雷雨天的经历和躲避雷雨的经验和方法。学生通过回忆平时的生活经验,得出一些方法,但有些是可行的,有些是不可行的,教师这时就要及时捕捉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避雨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在活动中渗透

品德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

翻开品德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学生讨论、思考、实践操作的活动。如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送别秋天》一课中,要求学生课外捡一些落叶做树叶画,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自画像》一课中,要求学生照格式制作自己的小档案;《请到我的家乡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一日游方案;《走进聪明屋》一课要求学生利用圆、三角形和线段拼有趣的图形,就是一种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愉悦了儿童的身心,放飞了儿童的情思,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道德认识。

(二)对“载体”的要求和处理不同

现行的语文教材和品德教材都是图文并茂,语言文字和插图都是教学的载体,但是在语文课堂和品德课堂中对于他们的处理方式和要求有明显的不同。

1.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都是教育的载体,但是它在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和处理方式却是不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思想情感,还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训练。而思想品德课堂却没有这个训练任务,它要求学生阅读的目的是透过语言文字去把握道德知识,形成道德习惯。它是思想教育的手段,不是思品课的训练任务。

2.插图

语文课把插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它重视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比如,在观察一幅图时,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理清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怎样抓重点、抓特点,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开展想象、联想等,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深化情感。而品德课中插图教学并不担负这样的教育任务,它重在引导学生把画面凝结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化开来,以获得道德内容信息,强化道德行为。

比如,浙教版四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一课,在体验园里有这样3组插图(出示图片),每组图片为学生创设了3种情境:被老师批评后伤心的画面,被同学误解后难受的画面,“三好学生”落选后失望的画面。这3幅画面的出示其实是引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经历过的失败,并且交流一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态度。这插图就像是一根线,串起了学生对往事的回忆,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道路真的是坎坷不平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会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视困难和失败。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品德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链接点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因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是品德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与品德课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社会接触少,收集资料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农村孩子来说,这方面的困难更大。为此,把语文教材资源充实到品德教学之中,有助于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同时,任课教师在语文与品德两门课程的整合教学上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品德教学中合理运用语文教材资源,寻找它们之间的链接点呢?

(一)充实资料,找准知识对接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的成果,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效益。”要做好品德课与语文学科的相互链接,首先要整合两门学科的知识点,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轻松驾驭课堂的基础。

对照品德与生活(社会)和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两者具有很多同构的知识。比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是“走进养我的地方”,旨在展示家乡的美好风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可爱、可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迷人景物”,通过学生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园地一”里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都是“介绍家乡景物”的,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资源和品德教材有着丰富的联接,相互可以补充和提升。下面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和浙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相关联的知识点作一例举和分析。

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结合点,适时恰当地运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走进台湾》一课,教材中只有一句话提到台湾的日月潭、阳明山、阿里山,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知之不多。对此,教师就很好地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加以充实,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语文课学习过的《日月潭》一文,借助文中的语言,结合图片和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体会到那里真的很美。学生感受到那儿的“树木茂盛”很美,“群山环绕”很美,“许多名胜古迹”也很美。然后再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讲述一下日月潭名字的来历,这样,学生曾经拥有的语文资源合理地运用到品德教学之中,为这节课的教学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感性材料。资料的充实,知识点的对接,使品德教学从语文教学中汲取了营养,提升了品德课堂内涵。

(二)深化认识,找准生活着力点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语文教材的编排语言往往很活泼、优美,但受到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的局限,有些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而品德课程就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的活动平台,在教学中,我们找准学生生活的着力点,将两者巧妙链接,使之相互融合,引导学生把从语文课中感悟到的思想内涵落实到品德课的活动中,学生就能深化道德认识,获得一种深刻的道德体验,这种认识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例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悦与温馨。然而,由于学生常常对生活熟视无睹,缺乏对生活的品味,故感受不到其中的“伟大”与“感动”。因此,在学生交流“你和朋友之间的事情”这个环节时,大部分学生仅仅谈到了“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情景,而感受不到“友情的可贵”。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话实说话友情”现场直播活动:有朋友真好,可以一起玩,一起学习。那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你和朋友在相处中曾遇到过烦恼吗?让我们实话实说,一同来排忧解难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曾经被漠视的生活事件顿时历历在目,有的为自己被朋友误解而苦恼,有的为自己直言指出朋友的缺点而被朋友耿耿于怀,有的为朋友经常食言而苦恼。这个环节的设计巧妙地帮助学生解决朋友之间的不愉快,知道帮助朋友要讲究方法,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语文教材上的两则小故事《她是我的朋友》《宋庆龄的故事》,通过两个经典故事的品析,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从而加深了对朋友的理解:朋友之间除了互相关心帮助外,还要学会宽容、体谅、给予、诚信……

(三)激感,找准知行互动点

学生的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感而发。例如,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走进台湾》一课,虽然大量的语文资源的补充为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做了一定的知识铺垫,但在接下来让学生感受“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会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迫切心情”却成为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教师再次借助了学生熟知的语文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和大陆还未统一,多年来两岸同胞不能自由地来往,只能隔着海峡互相思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爷爷曾经写过一首诗《乡愁》(课件配乐出示乡愁),让我们一起听听余光中爷爷的心声。学生在如泣如诉的诵读声中,情绪跌宕起伏。有的说:“台湾老人多么想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看看自己的亲人啊!”有的说:“我们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始终血脉相连,两岸一定能统一的!”接着,老师深情地讲述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多年来两岸同胞一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着,最后运用二年级时学生学过的儿歌“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做总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海峡两岸的人民永远心连心!有了语文课的情感积淀,此时的品德教学活动就更有了实效性。

总之,不论语文课程还是品德课程,如果教师注意和分析这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将二者科学地链接起来,充分利用这种关联兼互补的资源的话,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是增值的、饱满的、全面的,这就是语文学科与品德学科整合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茂聪.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4]彭阳,林光耀.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一、综合实践与语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语文学科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恰好给学生提供与自然和社会相融合的舞台和学习平台,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把综合实践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使传统语文学科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人们乱砍伐树木,导致小村庄被泥石流淹没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正好有一课《关注身边的垃圾》,我把两个内容进行整合,一个以“我是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自然就产生了。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学校、街道、居住地等,采访老师、家长、医生及环保部门有关人员,利用电脑网络、书籍、报纸等收集大量环保资料,获取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走入更广阔的学习天地,更快乐地接受新知识。他们还在我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出黑板报、创作宣传画、手抄报、环保小儿歌、举行队会、到公园护绿行动、打扫街道、发倡议书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活动结束后,学生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受到环保教育,还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即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低年级语文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演一演课本剧,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让孩子学习基本合作;教了《胖乎乎的小手》一课后,让学生在家为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把课文美美地读给家长听,把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跟着爸爸妈妈去旅游,把觉得新鲜的事物带到学校与小伙伴交流。别小看这小小的实践活动,能让孩子的学习真正充满乐趣。

到了中年级,语文老师最希望学生写好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要做到这点,要有生活积累经验,要有动手操作实践。因此,老师让学生写植物、动物,可以指导学生种植花草、养殖小动物,在种植、养殖过程中观察动植物生长情况和特性,并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写活动,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再记下自己最想写的一次活动。从三年级开始的一大一小语文综合性活动内容,如《我的课余生活》、《了解传统文化》、《我爱中外童话》、《我的成长故事》、《月是故乡明》等,都是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最佳素材。另外,随着学生阅读量加大,语文园地中还出现了“宽带网”这一学习方式,旨在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交流语文信息的能力。

综合实践与语文整合教学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只有在多渠道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二、综合实践与数学整合,促进理论实践统一

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来人们都认为实践而来的知识经验很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相整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时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之“综合”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充分感悟和体验。老师不要干巴巴地说抽象的数学概念,要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概念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循着“动起来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的原则,我们在数学课上让刚学数学的孩子先用学具盒内的小棒摆一摆,再算一算;学计量单位时用尺子量一量;学图形时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模型拼一拼、排一排;学统计时到生活中观察;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创设情境,成立“小卖部”,用模拟钱币对“商品”进行自由买卖,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锻炼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更感性地认识事物;学打折的知识,就让学生周末到街上商店调查商品打折情况,了解哪一家商店的促销手段更好……这样学生在课堂内外实践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学习基本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好比一座七彩之桥,连接着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我们要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用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

三、综合实践与多学科整合,创造发展新天地

综合实践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存在于各学科之中,又无法用某个特定学科定义。比如在“小小塑料袋、环保大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大家可以在这个活动中找到各学科知识的痕迹:学生向家人调查塑料袋的使用情况、走上街去观察塑料袋的使用状况,这就用上了数学统计分析;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人们乱丢垃圾的图片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限塑令的新闻,这就运用了信息技术,使学生深深了解到塑料袋的危害,以及国家采取的措施;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运用语文写字、口语表达能力等,得到分享的快乐与劳动的甜蜜;他们还根据小组选择的问题制订活动方案,小组活动中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分工合作能力都得到实践与锻炼;在学生讨论时,播放轻音乐,调节课堂气氛,结束时欣赏歌曲《我是环保小标兵》,升华内容,并使气氛达到高潮,巧妙运用音乐魅力;在评价总结环节,老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思想教育,倡议同学们拒绝使用塑料袋,重提绿色环保菜篮子,消灭白色污染,用我们的小手牵起越来越多的大手,牵出绿色长城,牵出绿色希望,做一个新世纪的环保小标兵。学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课后让学生将宣传环保的卡片送给周边人,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同时,借学生辐射影响周边的人,为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出一份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小小塑料袋”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共同协作,学到很多有关环保的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查找资料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本组文章旨在呈现“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1.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深化阶段,标准完善、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教学改进等核心领域,是课改推进的重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督制度”。《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学业标准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关于学业标准的研究还较少。

2.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需要

海淀区小学学校多、办学规模大,学校、教师、学生情况差异大,学科教学缺少统一的标准,各学校的学科课堂教学的起点和落点有较大差异。而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是内容标准,优点是学科内容标准明确,缺点是缺乏学科水平标准,能力发展目标不明确。因此,教师在每个年级的教学中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导致了教学内容随意拓展、难度随意加深、关注知识较多、关注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发展不够等现象。如何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服务,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成为教研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为载体,研制区域分学科分年级学业标准,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为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提供支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海淀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和海淀区实际情况,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科学业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教师教学。具体包括:

(1)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海淀区实际,研制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分学科、分年级学业标准。

(2)基于学业标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指导意见,引导教学行为科学化。

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究将在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课标(2011年版)的基础上,借鉴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SOLO分类评价方法、学习进阶理论,分学科研制各学段、各年级的学业标准;通过访谈、问卷,调研专家、一线教师对研究过程中制定的学业标准框架及内容的认同度及改进建议;提炼教学关键问题,基于案例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教学指导意见;在实验校进行实践研究,基于实践研究结果修订完善学业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三、研究成果

1. 构建了学业标准体系,明确了各学科学业标准

学业标准体系包括内容领域、标准维度、学段年级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内容领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内容主题细化到专题、核心概念,以明确学业标准的指向。标准维度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向设定,以保证学业标准的全面性。但是,由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界定不同,在不同学科的学业标准中,各维度的表述存在差异。例如,数学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科学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科学实践、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理解、实践能力和习惯养成。

学业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对其中的内容标准进行细化,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提出了学年核心内容专题(或主题)学习后应达到的水平标准。学业标准包括学段学业标准和年级学业标准两个部分。

学段学业标准呈现了不同学段在学科知识、关键学科能力、核心学科素养上的学习进阶,帮助教师明确本学段教学内容的同时,明确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和目标。例如,表1为语文学科学段学业标准(节选)。通过表1可见不同学段学生“识字与写字”领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进阶。例如,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认识常用汉字的数量从1600个提高至3000个;学生的书写技能从“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发展到“用硬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年级学业标准则明确了各年级核心内容专题,甚至是各核心概念学习中,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帮助教师明确“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例如,表2为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学业标准(节选)。通过表2可见,科学学科三年级学业标准对于材料专题,对材料的硬度、材料的韧性等教学内容,分别从科学实践、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学业标准,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帮助教师明确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向。

通过上述内容可见,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是水平标准,即明确了各核心内容的学习水平要求。例如,三年级对于材料的硬度的水平要求为“能用划痕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弥补了课程标准仅为内容标准的不足。

二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发展,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有效落实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体现了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层级发展。

四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用“行为动词+名词短语”的形式描述水平标准,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例如,科学学科学业标准中用“描述”“认识到”等行为动词替代了“知道”“理解”等。

2. 提炼了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学业标准的明确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解决了“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这一问题,但是,教学目标从制定到达成,还需要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为了帮助教师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进行教学改进的能力,该学业标准提炼了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是决定学科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学业标准,基于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问题指向学业标准达成的关键点、教师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障碍点和生长点。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包括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和学科内实践性问题,涉及课程、学科、学生、教学、评价等领域。例如,表3为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节选)。其中,“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理解”“第二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等问题为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等问题为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四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三年级如何落实自然段教学”等问题为学科内实践性问题。此外,通过表3可见,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有的指向学段学业标准的达成,有的指向年级学业标准的达成。

表3 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节选)

问题1: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理解?

问题2:三年级如何落实自然段教学?

问题3: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略读?

问题4:中年级如何进行童话的教学?

问题5:如何指导四年级学生写摘录笔记?

问题6:四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

问题7:第二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问题8: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问题9: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习作?

问题10: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问题1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关键问题的提出,引领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进的方向,促进了教师对“怎么教”的思考。基于案例研究提出的教学建议,既为教师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方法、策略,甚至是可供模仿的案例,又为教师在此基础上自主研究提供了空间,不仅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搭建了平台。

3. 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的研究成果以丛书的形式进行固化和推广。该丛书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综合实践9个学科,共12本。

本套丛书正式出版前,在海淀区30余所实验校进行了试用,并对试用效果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调研题目两部分,调研题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的作用的认同度;

(2)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框架结构的认同度;

(3)对学业标准的准确性、教学关键问题的准确性及指导建议的针对性的

认同度。

调查结果表明:

(1)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其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的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其进行教学设计、作业布置、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的认同度均接近90%,其中表示完全认同的教师比例均在60%以上,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2)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制框架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课标解析、学业标准、教学案例、关键问题的价值认同度均在95%以上,其中表示完全认同的教师比例均在65%以上,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3)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中学业标准的准确性认同度较高,均达到90%以上,其中75%的一线教师高度认同学业标准与课标的一致性。对教学关键问题的准确性及指导建议的针对性的认同度分别约为62%和72%。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上述研究可见,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指导建议的指导性认同度较高。说明本项目研究成果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将积极探索区域教研机制。采用专题跟进式教研,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建立机制,逐步辐射海淀区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生活经验;德育

在近几年中,我国校园环境中频繁发生安全事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群体普遍缺乏生命意识,最终发生漠视生命等问题。基于这种背景,有必要针对学生群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层次还比较低,在小学教育阶段如果能够积极开展生命教育,那么就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他们学会珍爱生命、思考生命。在小学诸多学科教育过程中,语文学科最适合开展生命教育,这里将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全面探讨生命教育理念的融入策略。

1.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第一,当前我国学生的生命意识比较薄弱,在平时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矛盾而爆发安全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就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避免这类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可以变得更加和谐。第二,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活动也可以具有更高的效率。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以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环境就会变得更加灵活,并跟情感教育、德育等模块实现全面联动,显著提高了学科教学成效。

2.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随着我国学校内部安全事件发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各个小学也开始重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保证小学生可以健康安全成长。在安全教育活动中,生命教育模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小学生真正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我国很多小学都开始推动生命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联动,使语文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的时候能够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有较多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理念的融入还存在显著不足,导致生命教育理念并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停留在以前的理念上,过于重视学科知识与内容的教育,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导致生命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活动存在显著的割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就有必要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全方位探索生命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入方式,提高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3.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1)充分融合生活经验,实现生命教育亲和化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融入生活经验,使生活要素可以在学科教育体系中发挥较好的成效。而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关注个体生命活动和生命态度的教育活动,因此也应该回归到学生生活环境中,使学生可以在生活环境中更好感知生命教育的内涵,并从中学到正确生活方式,吸取现代生活的经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场景,积极引入学生生活经验开展生命教育,使原本比较枯燥的生命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贴合学生生活场景的教育活动,提高生命教育的亲和性。这也要求语文教师可以在平时多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场景,并对学科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解读,使生命教育理念可以在学科教育中得到全面贯彻。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考虑引入学生平时的生活场景,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常见的大自然声音。这个时候,学生一般都会模仿自己在生活环境中见过的各个小动物的声音,使课堂教学氛围得到较好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面向学生提问如果大自然里没有了这些声音会变成什么样。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就生态环境等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教师则可以在学生发言以后进行总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大自然生命的魅力,并学会热爱小动物,主动保护大自然环境。(2)积极联动课外活动,提高生命教育联动性生命教育虽然主要用来改变学生对于生命的态度,使学生更加热爱与尊重生命,属于理论认知层面的内容。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单单依靠课堂理论教学活动也是很难取得较好成效的,需要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情景体验过程中感悟生命。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则应该结合语文学科教育内容,积极设计课外活动,使生命教育理念可以在语文学科课外活动中生根发芽。在具体设计课外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切实提高生命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联动性,使学生在接受生命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巩固自身学习到的学科知识。与此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做好课外活动的管理工作,避免学生在这类活动中遭受不必要的安全威胁。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教学以后,语文教师就可以考虑在获得学校应允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远足活动。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有限,远足活动的地点不宜选择过远,可以选择区域内的公园等场所。在远足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远足活动的内容,面向学生集中讲解远足活动中如何进行自我保护,以及应该遵循的安全准则。在远足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实时观察各个小学生的实际表现,同时在学生做出不安全行为的时候进行制止,使学生在远足活动场景中学会安全技能,提高生命教育的成效。(3)融合德育教学元素,提升生命教育丰富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时候,也可以跟德育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提高生命教育的丰富性。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德育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教育模块,同时也是我国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也需要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积极融入德育元素。结合德育活动来看,很多教育内容跟生命教育也有较强的关联。如果能够实现德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那么就可以显著降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学科教学成效。在具体设计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托德育活动,并突出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可以在德育情境中充分感知生命教育内容。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立足于母爱进行德育灌输,并加入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展现生命孕育的伟大。在具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回忆自己妈妈睡觉的场景,并跟妈妈劳累工作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使各个小学生可以较好地感知妈妈为了家庭所做出的付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分享自己跟妈妈相处的场景,并凸显妈妈对自己的关怀。通过母爱的渗透影响,小学生的亲情情感就会得到强化,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也会更加热爱生命。(4)使用多种评价方式,保证生命教育高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考虑使用多种评价方式,使课堂评价活动可以变得更加丰富。特别是在课堂评价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考虑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融合,学生就可以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更好感知个体生命的差异,发现生命的独特与美代家庭教育好,掌握生命教育理念的精粹。这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的时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自行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认识到自身跟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同时还可以客观地评价自己,使生命教育理念成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助力。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灵活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少年中国说》本身就是鼓励小年强烈进取的文章,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与期望。在开展教学评价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积极开展学生自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勇敢说出自己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使他们在以后可以较好地改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互评,明确自己在其他同学眼中的形象,使自身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维持一个良好的评价环境,避免互评活动成为小学生内心不满情绪的宣泄。这也要求教师可以在开展学生互评活动的时候做好巡视工作,并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学会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指出他人的不足。(5)构建多元主体模式,推动生命教育常态化生命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活动是很难取得较好效果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多个主体的参与。教师要做好自身与家长群体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区力量在生命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这样以后,生命教育活动就可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新模式,实现生命教育的常态化。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认识时间的珍贵,以及自己在过往生命中所做出的有意义事情。在教学完成以后,教师也可以跟家长取得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家长更好地安排学生的闲暇时间,避免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虚度光阴。家长可以考虑在闲暇时间里多带领孩子去大自然环境中感知自然世界的生命,通过观察其他生物的生命历程来明确生命的伟大。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适当参与一些挫折教育活动,具体有攀岩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就可以具有更强的拼搏精神,逐步形成顽强的生命意志。在社会层面上,各个社区也可以积极开展一些少年活动,使学生的社区生活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价值观。(6)开展生命创作活动,强化生命教育的深度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比较单薄,想让他们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并领域生命教育的各项内容也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考虑积极开展生命创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充分感知生命教育的内涵。结合小学语文课标来看,教师可以考虑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在阅读文本材料以后,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情感,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命观念将这些想法升华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促进他们在后续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了便于学生的生命观念表达,教师在平时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做好积累工作,记录自己对生命的个性感悟,并将其融入写作过程中。如此,生命创作活动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增强生命教育活动的深度。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考虑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完毕以后面向学生进一步讲解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强化学生对革命烈士为了革命胜利奉献自己生命精神的认知水平,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面向学生传输生命奉献的内容,引导他们理解我国国情体制下无私奉献群体的伟大。在此之后,教师还要布置一篇小作文,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生命理念表述出来,使他们可以在生命创作活动中进一步明确生命教育理念的真谛。

4.结语

综合来看,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较为显著的应用意义,可以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引起充分重视。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也应该明确生命教育理念的战略价值,同时还要深度研读语文教材文本内容,明确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联动性。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也要依托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层次,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可以充分进入教学环境中,感知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小学生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生命教育,具有较高的生命意识,最终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云飞.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18(32).

[2]张丽雪.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J].亚太教育,2019(04).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第7篇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渗透善的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

一、课前采用三三模式启发诱导善的教育

课前三分钟是我校的教学特色,我们采用三三模式(课前三分钟。三阶段即诵读一段文字、讲述一个故事、总结一个启发)进行启发、诱导,发挥三分钟最大的功效。开展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十二五”研究课题《品德课程生活化的研究》以来,我坚持在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三字经》《弟子规》的诵读,有时还会让学生讲述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而这些故事生动有趣,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再让其他学生谈谈对自己的启发,结合生活实际,明白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向善的教育。

二、课上运用情景教学法体验感悟善的教育

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低年级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在指导诵读中感悟课文,陶冶情操。在《小珊迪》一课的教学中,随着渐起的音乐,通过课件出示: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冻得通红。通过读把小珊迪的“可怜”渲染到了极点的时候,小珊迪身上美好的品质就会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一切,完全是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到的。语文教学常常通过品味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但在这里,老师不用过多地让学生“讲”,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小珊迪的可怜,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是与他可怜窘迫的处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会读了,才真正感悟到小珊迪的可怜,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其次要在表演中体悟角色,体验感受。《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自卑忧郁的小英在同学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的掌声鼓励下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地相处,要相互尊重,要相互关爱。为了更好地表现《掌声》中人物的精神境界,把善的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我让学生扮演小英角色,把学生带进文中的情景来,感受小英的感情变化,由自卑到自信再到自强,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讨论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山河的;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还有描写友谊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这些正是善的主要内容。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美德,产生无形的熏陶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如三年级的《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石头》表现的都是名人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体会深入讨论,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情感中体会榜样力量,养成向善行为

语文教材中的人物个性都鲜明突出。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个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物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受到榜样的感染,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如三年级的《给予树》,圣诞前夕,金吉娅给予了一个陌生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也给予了她同情与爱;《好汉查理》中自称“好汉”的小男孩查理,在帮助一位残疾小女孩的同时,也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一个“爱”字贯穿全组课文,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这些榜样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指引了方向,表明了前行的表率,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把向善的行为践行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四、活动中渗透善的教育,培养良好人格

语文课中的善的教育不仅仅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找准机会,一篇文章、一首小诗、一次作文训练、一堂演讲课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爱的教育舞台。现实生活中除了爱国、敬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更有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给学生适时教育的机会。可以说,善的教育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才算成功。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第8篇

下面本文以小说和散文为例,探讨一下教学内容选定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一、从“同题异构”教学简案的比较看教学内容的选定

1.绍兴一中谢澹老师的《故乡》教学简案

简案一:①导入并引出话题。②关于闰土,书里书外知道他哪些情况。③三十年闰土的变化,完成表格。④文章是不是想表达“昔盛今衰”的主题,即昔日美丽的故乡变成了今日悲哀的故乡?⑤总结。

简案二:①导入并引出话题。②品读课文:“我”归乡的背景:文章第一小节,分析句子中的感情;“我”在家乡主要与两个人有关,一是闰土,二是杨二嫂,我们主要看“我”与两个人的对话(分析)。③没有故乡,走吧。④总结:故乡何在。路在何方?

简案三:①导入。②探讨“变”与“不变”:探讨一:“我”觉得故乡变化的原因:“我”的改变;有没有其他原因,使“我”对“不变的故乡”产生了变化的错觉。小结:故乡没变。探讨二:在故乡期间,作者写了“变化”还是“不变”。探讨三:“故乡没变”“故乡变了”,故乡究竟有没有变化呢?③改变:新路——第四条路。

简案四:情节的梳理与鉴赏。①“我”在故乡共待了几天,做了哪几件事?(列出时间、地点及事件)②思考:能否把杨二嫂的故事插到闰土来了以后?能否把回忆放到见到闰土以后?能否用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母亲所谈及的那件事?③总结:情节如此设置的原因。

2.绍兴豫才中学张钢梁老师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教学简案

简案一:①导入并介绍朱自清,引出秦淮河。出示秦淮河的诗、图片。②秦淮河的“美”体现在哪里?(桨声与灯影)③重点研读秦淮河的“水”。④探讨:作者寻找到了美景了么?⑤总结:秦淮河的美与你的想象一样吗?

简案二:①导入介绍背景(之后)。②秦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探讨作者眼中的秦淮河(“神往”,写到的景物)。③探讨:秦淮河的夜又是怎样的?作者享受到秦淮河的美了吗?④作者为什么要插入“难解的纠纷”一段?为什么要拒绝歌妓的演唱?⑤小结。

简案三:①导入并引出秦淮河,介绍散文阅读的技巧。②研析作者的情感变化。③研析作者认为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们的原因。④探讨:“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分析“我们”“幻灭”的原因。(知识分子的忧乐)⑤小结。

简案四:①导入介绍背景,秦淮河的“艳迹”。(历史文化名河)②梳理景物(船、船灯、水、歌声)、领略感受。③重点研读第5节(闹热,脆弱,润泽,厚)怎样的场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④研讨:面对美景,为何“无可无不可”地回去了?在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滋味)?(景随情移,寓情于景)⑤小结:延伸比较阅读。

上述两份教学简案分别涉及小说和散文的阅读教学,小说的阅读教学一般是分析人物、情节和环境,理清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散文的阅读一般首先是辨清类型,明确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其次是揣摩语言,再次鉴赏散文形象,最后是作者观点倾向。从谢老师的几份教学简案来看,教学内容是有选择、有取舍的,几份教案教学难度明显有一个层进过程,适合不同认知结构和水平的学生,由人物分析到探讨“故乡何在”,从探讨“变”再到探讨情节设置的原因,分别适合七至九年级及高一年级学生,而张老师的教学简案分别适合高一至高三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分别是文本的梳理,场景的明确到情感的变化,再到探讨阅读技巧,是从更深层面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涉及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同样一篇文章可以给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似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是随意的,那么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要注意什么呢?

二、教学内容的选定要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教学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要教师主观选择,“教材无非是例子”,“例子”怎样转化为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识随意选取,有些教师不会仔细考虑本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不是围绕单元或专题要求,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同样一首诗,小学、中学、大学都可以作为教材,如《春望》,不同阶段的学生解读要达到的目的也不一样,小学生要熟读背诵,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之美,初中生阅读,要进一步明确诗歌的平仄、压韵等,高中生探究诗歌创设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语言鉴赏等,因为每一次教学,学生理解的深度不一样,再如《兰亭集序》,高一学与高三学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在理科的教学中一般不会出现,如数学知识的编排层次规律性更强。魏书生老师曾以“知识树”的形式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知识作了归类,“语文知识树”共分四部分22项131点。有人说是技术派,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语文知识是有体系的,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要避免低学段高端化。教师面对的学生,有学段层级、认知水平差异,同理,高一年级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高二、三年级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侧重于作者思想的领悟。但是语文教材本身的无序排列,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无章可循。以苏教版为例,教材是侧重于人文性的,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分20个专题,因为侧重于人文性,如以必修二为例,第一、二专题均选编了小说,这样一来,教材内容从文体角度来看是有重复的,不能纯粹从分析小说角度进行工具性解读,另外,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取舍,上述两位老师的教案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教学内容,所以学科教学要符合认知规律。

三、教学内容的选定要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即要符合教学目标,要符合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感染熏陶的过程。教师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为了这个三维目标的确立,就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要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原则。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或历史课,要从基础入手。语文课也不能上成写字课、知识训练课,还需要进行人文意识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以必修二为例,《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小说,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涉及到情节的分析,以及情节对人物塑造的作用,编者将小说编入“珍爱生命”专题,有主题上的考量,即人文精神的明确和提升。《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出必修课的要求,对于小说“能够归纳小说主题,联系文本和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对作品主题的个性化理解”,对于散文也“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新解读”。上述两类教学简案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开展了比较好的探索,设计的拓展类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领悟、内化。因此,语文教学内容要选取独具语文价值的内容,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服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四、教学内容的选定要符合高考要求

新课改高考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重视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对于文学类文本(散文和小说)这块内容考查也是稳定的,在题型上进一步尝试开放性试题的设计,体现语文新课程对个性化阅读,对学生阅读感悟、体验、探究的重视。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新课改精神,以文学类文本(散文、小说)为例,2011年浙江高考卷选择外国小说考查,在题目的设计上不是与知识点机械对应,而是在整体阅读、理解把握的基础上侧重考查某一方面能力。考生必须对整篇文章有总的了解,对人物情节有总的把握,再来体会涉及到的细节、景物的作用。2012年浙江高考卷也是如此,分析“细节”,分析“甘草”,赏析句子,理解中心句等,从考查形式来看也并非特殊,不设置障碍,不绕圈子,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回答,但必须正本清源,解读的有效性要充分把握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作品叙事元素的把握。再以2012年全国卷(课表卷)来看,小说阅读最后一题对“我”的分析,也是开放性试题,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平时对此类题型有了解,也就不是太难。高考考查阅读能力其实也是考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文化品位、人文底蕴、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要积极给予鼓励和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选择可以拓展迁移的知识内容,课堂问题的设计,也必须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第9篇

今年,本人担任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发现:有极少部分学生还算喜欢写,但写出来的内容过于简单,基本上是一件事情,几句话就完了,而且常常前言不搭后语;有一部分学生是想写,又不会写,不知从何写起,无头绪,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顺序弄不清楚;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是有些怕写作文,甚至一到作文课,就大声说:“啊!又写作文了,老师,不写行不?”真让我哭笑不能。针对这些现象,我不断总结方法,找出应对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动力,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再难的事也愿意做,并且都会想做,作文也不例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要把学生当作好朋友,多亲近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多与他们沟通、谈心,从中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在备课时结合学生的各种特点,多准备一些和学生兴趣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另外,我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放宽“政策”,不限定语言表达,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只要想说,说长说短都可以。出现语病时,教师随时纠正,这样一来,学生没有了语言限制,消除心理的压力,激发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胆子大了,语言多了,这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话语以书面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就成了简单的作文。例如:在本学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八),也就是本学期最后一次作文。上课时,我让学生回顾交流这学期以来自己的习作写了些什么。学生们都纷纷举起小手:“写过《我的课余生活》、《我最熟悉的人》、《我最好的朋友》......”于是,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作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学生听到老师的赞许,都乐滋滋的。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时候,趁机试探:那,最近,你有哪些很想和别人说的吗?人、事、物或景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想对他说”的同学,把事情告诉他,注意要把内容说清楚,然后听的同学再告诉大家自己听懂了些什么。大家再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才说清楚。然后,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例子组织讨论,相互议议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学生掌握一般的修改方法。最后学生自选内容进行写作,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这样,学生就觉得容易多了。

二、引导观察,让学生爱写

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为写作积累素材。由于身边的人、事、物景都是学生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亲手所做的,他们有真切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三、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学

会修改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离不开具体的写作实践,这就需要教师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我要求学生看见什么,听到什么或做了什么都尽量把它记下来,作文时才有话可写。作文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教育学生,作文要多次修改,教师要有耐心地引导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写作话语要由短句到长句,由简单到复杂,由平实到华丽。要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告诉他们可以自己修改,也可以相互修改,并且要持之以恒,不断的写,同时不断的修改,这样作文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第10篇

本学期,我校的教学工作继续以教育局提出的“教育年提高教学质量”为总体思想,以“探究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学主线,以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为基本点,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我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教学的规范意识,实现教育年教学管理规范化。

2、注重教、科研的整合,落实好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做好六年毕业统考准备。

5、有序推进课程改革。

三、主要工作措施

㈠落实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1、继续完善“校长—教务处—教研组”的三级管理体制,各部门学期初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并把各项计划贯彻实施到位。

2、教务处要发挥上传下达、督导教学工作的职能作用,以“计划(组织)——实施(落实)——检查(评比)——总结(反思)”的工作方式狠抓教学教研,并逐步完善教学教研的工作制度,特别要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多指导教师、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教学水平。

3、各科组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科教学教研工作的带头作用,认真制定学科工作计划,并配合教务处把计划落到位,组织各科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多指导教师按《新课标》和学期初我局提出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并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定期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常规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⑴备课:先进行集体备课,以年组为单位,教学领导参与深入共同探究单元的重点、难点等,保证提前量。基于我校1-3年级是单班,4-6年平行班也只有两个的原因,与上级协商后本学期具体形式如下:在以往的集备上做批改,再每个月整理出一单元的一次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再书写个案,教案的书写做到五个体现:一是体现“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理念;二是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体现学科特色,如语文学科突出“课例文,优化读写结合”仿写点的设计;四是体现预设的充分,以备精彩的生成;五是体现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训练。

⑵上课:上课前必须复案。课后要写出教学反思(即课后小结),以利于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每月检查教案,重点检查教案在使用过程中的修改情况及教学反思记录。继续进行课堂教学考核,落实课堂常规,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会正确摆放物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学会认真思考,学会举手发言,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导处将加强巡视和听随堂课的力度。教师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形成学科教学特色,学校提倡积极采用发现式,自主探索式,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方法。⑷辅导:辅导要针对少部分学生进行,不能把辅导当成课堂教学的延续。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力度,以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

⑸成绩考核与质量分析:本学期各学科继续搞好四次单元测试,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任课教师出题,保证试卷的设计质量。包年部领导做好监控工作,测后认真组织做质量分析,以改善后续教学。五月上旬学校要进行一次期中抽测,以检验一个阶段的教学质量。(7)继续加强综合实践课的研究,本学期由教学领导直接上课,采取集中与个体上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8)本学期将举办“百字百题赛”“朗读比赛”“学生阅读习作竞赛”等多项学生活动。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三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