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8 14:53:22

三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1篇

一、揭题、审题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指点“恒”的读音。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2.通过预习课文我们还知道课题“她就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就是阮恒要救小姑娘的原因。

3.示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预习要求:A、请一个同学来读读。B、从这篇课文的预习要求看,共讲了三方面。[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概括了主要内容;提出了预习的要求。理解“挽救”、“垂危”。]

2.这篇课文非常的感人,下面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想想看:A、播音员阿姨是怎样的读的?你能像她那样读吗?你能达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目的吗?B、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C、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出

3.交流:A、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B、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C、分别指名读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D、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休克输血迫在眉睫阮恒草垫擦拭抽泣捂住呜咽竭力E、分小组读课文。

4.这篇课文是写事的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这篇课文分段。请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5.请运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

6.朗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输血的?请用三角标出关键的词语。并画出有关的重点句。

2.出示:A、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B、输血迫在眉睫。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C、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3.交流:A、“迫”的部首是{},再查{}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逼迫;b急促;c接近”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B、用“如果.......就.........说话。C、小姑娘的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D、指导朗读。

4.小结:A、结标。B、提示下节课的内容。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阮恒献血时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讲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阮恒献血的原因,体会他的高尚的品质。

3.对照课文插图,想象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A、出示生字词。B、昨天我们又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了什么?

2.小姑娘生命危在旦夕,输血迫在眉捷,这时阮恒举起了颤抖的小手,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他为什么要主动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这就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借机点出教学目标〕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A、一阵沉默之后,阮恒是怎样举起小手的?请划出有关的动词。想想通过这些词说明了什么?B、课文从哪一小节开始真正写阮恒献血的?他开时表现怎样?划出有关的语句。C、献血时,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请找出这样的句子,用三角划出表示“哭”的意思的词。

2.以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A、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B、出示: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C、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抓住情感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紧张、痛苦的复杂内心。〕

4.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层次。

5.对照插图,复述内容。

6.小结。这一段真切地写了阮恒输血时的动作、神情以及小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阮恒为什么哭得很伤心?他为什么要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2.、交流。3.你从这里能看出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吗?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四、结标、质疑

五、对照插图,想象说话

要求: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画上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他们的心情怎样。〔可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重点说。〕

六、作业

1.摘抄表示“哭”的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试图{}竭力{}安慰{}持续不断{}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边缘地区 小学语文 教案改革

1.改革背景

海铁一小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西北角——工人新村,特殊的区位使这里既有二元性、中介性,又长期处于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呈现出不稳定性。这一变化的结果就是我校的生源来自天南地北,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据统计,我校有91.2%的家长没有固定职业,其所从事的职业前二位是卖各种应季食品、各种临时雇工。家庭生活水平偏低,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整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生缺乏必要的家庭学习氛围,不爱学习,缺乏自信,学生不是没有课外阅读书就是阅读种类单一(作文类),教学任务的完成几乎依赖于教师。

作为边缘地区的语文教师,除完成每周必须的授课任务,批改量是全校教师中最多的。如果该语文教师再担当班主任工作,每天的工作注定就是繁琐而劳累。在我校担任语文教学的教师中,有的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骨干,因语文教师的师资紧缺改行,她们虽然工作努力,但因语文底蕴不够,进步较慢;受城市核心区的影响和制约,有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常常代表学校迎接各级检查,使这些教师疲于应付,工作中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有的教师家庭生活不稳定或者负担过重,无心钻研教材;个别教师责任意识较差,工作是例行公事,缺少成长的自觉性。

经问卷调查我校语文教师的读书范围窄,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师很少;在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薄弱的课型是写话、写作。语文教案书写中的弊端和误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均来自于教参,教案的编写只是为了完成检查和考核,并无太大的实际效果。挪用、照抄《一点通教案集》等,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有的甚至和网上的电子教案一字不差。

教科室作为基层科研部门,应该善于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更重要的是倾听一线教师的呼声,贯彻校级领导的工作理念,想办法解决问题。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进行语文教案改革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教案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教师费时、学生高负、结果低效的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面,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2.改革历程

第一次改革(2008年9月至12月)。

学校统一打印课时教学表格,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训练点、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各年组教师分单元填写、使用后上交教导处存档。

经过半年的实施,改革减轻了教师的部分工作量。以三年级为例,四名语文教师编写八个单元的教案,每位教师写两个单元的教案,减少了六个单元的工作量。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内容不清,编写一、二单元教案的老师不知道其他三位老师的教案写了什么;只能一名教师有机会使用,年组内的教师在使用教案上发生了冲突现象;教案一经编写后既是最终教案,其他教师没有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完善的机会;教师素质不同,态度不同,教案的质量无法保证。以上问题违背了我们教案改革的初衷。本次改革为下一次的修改完善,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第二次改革(2009年1月-2011.12)。

教科室领导全面分析第一次改革的得与失:既要逐步加强教科室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力;在调整步骤上,既要克服教师内存在的安于现状的思想,又要防止急躁的心理。作为改革的先行者,教科室主任研读了《教学设计应用指导》、《现代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大量的理论文献,从中寻找教案改革的真正内涵。我们知道,在个体素质上,我们是有差异的且没有优越性的,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汇个体与集体的优势合力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教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必须是在较好地处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

经反复酝酿、征求意见,教科室把教案的内容,浓缩成五大模块——学期备课模块、单元备课模块、课文简析模块、课堂教学模块、教学反思模块。

学期备课模块包括以下内容:新课标中语文教学总目标和对本学段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从编排体系、教育因素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和将要采取的措施;以周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集体备课;本年段单元目标监测时间及出题人;优生人数及达到的教学目标、中等生人数及达到的教学目标、待优生人数及达到的教学目标。学期备课是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单元备课模块包括以下内容: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编写特点与编写意图;单元总体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单元教学知识点;与上下单元的内在联系;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本单元授课节数。老师们重视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虽然琢磨得很透,但教学效果仍然不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单元备课,有效的单元备课是一条条清晰的线,将一粒粒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课文简析模块包括以下内容:教材简析;本课教学目标;本课重点及落实措施;本课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课知识点及训练策略;授课节数;教具。分管学校语文教学工作以来,语文教师问我最多的问题是这节课怎么上,从来没有老师和我探讨理解文本的收获。一线教师对课堂流程设计关注远远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设立此模块“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教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1]

课堂教学模块包括以下内容:分课时目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详案:含时间分配、导入、过渡、结束语、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使用者评价(含增减情况)。每一位教师深刻的认识到并运用到设计中去的是:“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2]

课后反思模块是一个“设计——实践——评价——修改——实践”的过程。任何一个设计方案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需要教师在每篇课文教学后,结合课前预设的教案和真实的课堂情境做出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经验、教训,为下一轮教师再使用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借鉴。

与第一次改革相比,本次改革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和优点。

(1)大大减轻语文教师的工作量,电子教案经审核后学校出资打印,人手一份,避免了老师们机械重复的劳动。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经过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相对科学的、优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每节课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对教学工作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教案检查由原来的写不写改为增减的内容是否有效,反思是否到位等。钱正权老师曾说过,“疏于读书,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的制约素”。我们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让老师们去读书学习,教科室推荐书目和征求意见后采购图书供教师阅读。

(2)帮助教师增强目标意识,形成目标体系。做事没有目标或者说仅仅看到课时目标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软肋,所以“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教师与课程目标、编者、作者的对话过程,同时也是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教师必须首先从大方向考虑到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找准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课文内容及特点,同时具体地分析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具体的课时目标。”[3]总目标、分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课时目标层层落实,推进。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概括性强。上级目标和下级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以四年级写字教学为例,在总目标中要求“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这是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应该达到的标准。第二学段中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这是三四年级两个年级的总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在速度上应该达到熟练。所以四年级上册要求“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这一目标在第六单元得到的落实是按字体结构确立重点指导的字有:《古诗两首》中的“孟、辞、君”,《搭石》中的“暴、惰、序”,《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移、湾、袭”。分科室目标中《搭石》一课如果用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可重点指导写好两个字,第二课时再重点指导写好一个字。

(3)引导教师吃透教材。首先关注编者意图,无论是在一册书的编排体系分析,教育因素分析,还是单元编写特点分析,本单元与上下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力争使教师明晰编者意图,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然后填写文本解读,完成教材简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知识点的分析与确定。教学重点是构成本课时的知识能力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问题。教学知识点很多,要从教学目标中慎重选择知识点。在填写此栏时,除应说明重点、难点、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设计教学重点的落实措施,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知识点及训练策略,重在解决方法的分析,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4)兼顾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体现集体的智慧,又张扬个性的潜力;既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又发挥优秀教师的某项强势带头作用。开始时由一名教师主备两个单元是个人备课,接着的集体备课中针对教师的设计进行分析,看其能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在解决根本问题后教师根据本班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再进行个人备课,其内容在第四模块中的使用者评价(含增减情况)体现。这样,所有使用的教案时刻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5)在使用上建立长效机制和监督机制。一到六年级语文教师同时行动完成一学年的教案,在教案中设计留出空余备三年使用,经三年循环后不仅使教案更加完善,还可以节约经费。发挥评价的管理监督作用,教案设计人、审核人必须署名;教案使用人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自己的个性教案。每一位教师在第二次使用本教案都会直接看得前一位使用者的所有信息,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个督促和管理。

3.经验总结

3.1 坚定信心。

教师刚开始对电子教案有抵触情绪,在思想上、行动上以至情感方式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边缘地区的语文教师,五大模块中每一个细节的完成对他们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培训就要及时跟进。在使用的过程中,老师们真正感受到了教案改革带给他们的轻松与成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点使教科室的领导更加深信,只要你真心的为老师们着想,得到老师的理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3.2 实践检验。

一种教育理念,即使它是先进的,正确的,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取得实效,也要有一个过程,随着教案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室将教案改革落在课堂教学上,先后开展语文学科组长精读课文规范课观摩活动、习作研讨活动、低年级指导写字教学研讨活动、略读课文教学研讨活动、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前两项活动。

语文学科组长精读课文规范课观摩活动共安排一至六年级的学科组长自选精读课文1课,做完整的两课时教学。突破教师们在公开课只愿意讲只能讲第二课时的瓶颈。这样,小学阶段的精读课文教学完整地呈现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提高教师全面把握教材,根据各学段要求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的能力。

习作研讨活动是先上20分钟左右的指导课,接着学生进行现场20分钟书写,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习作进行15分钟左右的讲评。在实际教学中,习作指导教学好于习作讲评教学,有的教师没有临时评改学生习作的能力。于是开展了习作指导讲评活动,把习作指导教学和习作讲评教学分周进行,给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习作的时间,以便在讲评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每次活动后教科室会同教导处等业务部门进行“回头看”工作,信息交流,经验共享,真正做到边教边研,发现一点问题,解决一点问题。如今,海铁一小的语文课堂有了长足的进步, “解放”了老师们又信心百倍地去探索新的领域——绘本写话、剧本教学等。

3.3 取得成绩。

在2010年海拉尔区首届新理念语文教学大赛中,1人被评为语文学科带头人,2人被评为教学能手。34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教师撰写的教学随笔在部级期刊《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之友》上发表。

2010年5月,海拉尔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呼伦贝尔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海拉尔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教研室主任以及各学校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参会的领导对我校的教案改革做出了高度评价。7月在青岛召开的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职)小学科研工作会议上,我校做了阶段性工作汇报,得到了刘正荣所长的高度评价:“白手起家,规范严谨、研训一体,成果显著”。同年8月河北省燕郊市社会发展局李局长率领19名小学校长到我校参观学习。在语文学科成功经验的带动下,我校各学科相继进行了教案改革。

4.反思不足

教科室对教案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着充分的认识,本着边实践、边反思、边改正的原则,总结不足如下:

4.1 在海拉尔区教育局组织的毕业生学业水平监测中,我校毕业学生的语文及格率位于第三位,优秀率偏低。这说明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了教得正确,确保了科学性。如何在进一步提高教案的设计,引导教师“以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知识学习和方法论意识的培养中育人,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跨越!”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即将面临的下一个课题。

4.2 教学设计中教师过多的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指导学生写字比较笼统,“板书生字、学生书空、练写”几大环节简单概括,在教学时又引导学生分析得异常琐碎,一笔一笔地说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学时间拖延。从结果看,一二年级学生写字较好,其他年级滑坡,整体水平不高。

〖HJ1.15mm〗参考文献

[1] 周勇.跟孔子学当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

[2]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3.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学文;课文插图;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91-01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看图学文”,图文相映,内容生动,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好教材。它富有情趣,易教易学,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训练朗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好“看图学文”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就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谈几点浅见。

一、借助插图,进行词句教学

借助插图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是“看图学文”的特点。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从指导看图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提问和提示,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如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小山羊》一文时,请学生仔细看图。回答下面问题:①图上画了哪些动物?它们长得怎样?②小鸡在吃什么?③小鸡对小山羊说什么?小山羊怎么回答?让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下,展开积极思维,寻找答案,明白图意,进而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这样段落中的文字自然而然在学生脑子里形成。接着,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在句中理解词语,在段中理解句子。通过“请”字可以看出小鸡和小山羊很友好,“谢谢你”一词可以看出小山羊很有礼貌。然后让学生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或几句话。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又学会了字词,也发展了语言。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看图学文”是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如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来了》,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哪些地方可看出秋天的季节?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认识到:天空是那么蓝,那么;一群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这一秋天景象。这些都是秋天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写好这些景色呢?请同学们分段朗读,逐句理解,弄清为什么树叶黄了会从树上落下来,显示了秋天的特点。天空的特点是那么,那么蓝,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这是大雁飞行时的样儿让学生知道秋天到了,所以情不自禁地说:“啊!”这里表示“知道了”,“看出来了”。除了这些以外,秋天还有哪些特点呢?通过想象,学生纷纷发言:燕子飞到南方过冬;稻子成熟了;开了;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用彩笔画出简笔画来。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同时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理解插图,渗透思想教育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在小学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甚为重要。

1、以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义务教育新教材插图新颖,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对儿童有吸引力。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得到思想教育。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到了》一文时,让学生了解图意后可提问“秋天到了,大地有什么变化?”“天空又有什么变化?”“这样的景色美不美?”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一年四季,不但春天很美,而且秋天也不逊色。从而激发小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2、抓住重点句启发思考,教育学生做事不能纯模仿。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小猫种鱼》是讲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花生的种子播到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的玉米、花生,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想到了秋天,也能收到很多小鱼的故事。教学时要紧扣重点句子设问,让学生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教到最后一自然段时,可提问:①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和花生播到田里,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说明了什么?(小猫有向别人学习的思想)②它的想法能实现吗?(不能)③为什么不能实现?(玉米和花生跟鱼的生长条件不同,玉米和花生是植物,在泥土里生长;鱼是动物,在水里才能养活)从而让学生明白:向别人学习时要动脑筋,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

3.扣紧重点词语,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讲文明礼貌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人们的互相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应选好“训练”与“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课文中有些词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意义,讲读时,既要引导学生掌握本义,要重视理解这些词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作用。如《小山羊》一文中做“请”“谢谢”这两个词,是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总之,要充分利用“看图说文”的教材特点,对儿童进行两个素质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精品论文doc[OL].互联网-其它论文-道客巴巴.

2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课件《月球之谜》[OL].互联网-豆丁网.

3《燕子》说课稿 PDF[OL].互联网-技术总结-道客巴巴.

4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5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山羊》[OL].互联网-[斐斐课件园].

6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7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OL].互联网-教育-道客巴巴.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4篇

一、制定计划,指导全局

教研组计划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开学之初,语文组全组教师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特点和本校实际,集思广益,慎重讨论,确定了经全组教师认可的、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配合本校教科研室和教导处,对工作计划的开展进行定期的检查小结(如检查教师的备课、批改、辅导、听课等),以努力达到工作的目标。实践证明,在科学的教研组计划的指导下,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很好地发挥了计划的导向作用。

二、学习理论,塑造自我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由此而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教师培训。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各项学习经费比较紧张,送教师外出学习,人力、财力都有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校以语文组为龙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正在探索一条教师的自身发展之路。

语文组每月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规定每位教师每月做1000字以上的质量较高的理论摘记,同时教师之间互相传阅,以不断充实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语文组正在着手探索“参与、对话、共享”式校本培训方式,强调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当然,这个方案正处于探索时期,在这一学期所做的成绩并不显著。同时,这学期由于各种原因,关于开展“参与、对话、共享”式校本培训方式的课题研究没有上报,下一学期的重要任务将着手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组将和教导处重点开展这种校本培训方式,以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

三、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在教师个人钻研教材、教法和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搞好集体备课。由于本校语文在职教师只有4位(一年级1人、二年级1人、三年级2人),针对这种人数少、分布不匀的情况,本学期的集体备课重点围绕初一展开。新教材的实施带来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但本校初一只有一位教师,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很难和同一阶段的教师交流、沟通。在开学之初,语文组就由已参加新教材培训的教师作讲座,传达培训内容;同时,语文教师每人一本新教材,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新课程理论和新教材体系,和初一教师一起成长。

本学期的集体备课都是4位教师集中在一起,不分年级、隔周一次。备课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初一的新教材,备课的篇目由初一教师定。备课前全体语文教师查阅资料、钻研教材、探讨教法,然后把每人的资料在备课活动中互相交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全组教师共同探索、解决难题。同时在执教后由初一教师写好教学反思,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长配合教导处也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环节加强管理和监督,以期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当然,由于本校语文教师较少,在资源共享上还很有限,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做好本校教师的横向支援,还要走出校门,和其他兄弟学校做好纵向联系。

四、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交流信息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比较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语文组除了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外,还利用学校有限的经费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鉴于经费的问题,每次参加活动的一般只有一人。这一学期语文组主要参加了初一语文教师的新教材培训、十七中组织的初一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瑞安中学承办的温州市中语会教学年会等活动,参加活动的教师要求做好笔记,回来后把学习的内容写成书面材料,在组内介绍、汇报和讨论。这一活动使教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尝试着把所学到的新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这一学期区教研室到我校进行调研,为做好这一工作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努力,每位教师认真备好一节课,积极把新教材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区语文教研员认真听取了我校的语文汇报课,给予了表扬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语文教师还就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教研员交流了看。

同时,这一学期语文组教师还积极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如初中语文教案评比活动(全校有3 位语文教师参加——吴祖速、聂维 平、陈敏)、中学语文说课比赛,并在这些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5篇

本学期工作已接近尾声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研工作,不知不觉。有成绩也有不足,下面我对这一学期的语文教研工作做出了如下总结。

指导全局

一、制定计划。

教研组计划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重要环节。

开学之初,因此。语文组全组教师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特点和本校实际,集思广益,慎重讨论,确定了经全组教师认可的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

二、学习理论,塑造自我

规定每位教师每月做1000字以上的质量较高的理论摘记,语文组每月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同时教师之间互相传阅,以不断充实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语文组正在着手探索“参与、对话、共享”式校本培训方式,强调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当然,这个方案正处于探索时期,这一学期所做的成绩并不显著。同时,这学期由于各种原因,关于开展“参与、对话、共享”式校本培训方式的课题研究没有上报,下一学期的重要任务将着手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语文组将和教导处重点开展这种校本培训方式,以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

使我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新课程的实施。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由此而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教师培训。由于我学校地处农村,各项学习经费比较紧张,送教师外出学习,人力、财力都有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校以语文组为龙头,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机制,正在探索一条教师的自身发展之路。

三、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不分年级、隔周一次。备课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初一的新教材,本学期的集体备课都是4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备课的篇目由初一教师定。备课前全体语文教师查阅资料、钻研教材、探讨教法,然后把每人的资料在备课活动中互相交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全组教师共同探索、解决难题。同时在执教后由初一教师写好教学反思,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教研组长配合教导处也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环节加强管理和监督,以期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搞好集体备课。由于本校语文在职教师只有4位(一年级1人、二年级1人、三年级2人)针对这种人数少、分布不匀的情况,教师个人钻研教材、教法和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本学期的集体备课重点围绕初一展开。新教材的实施带来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但本校初一只有一位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困惑、难题很难和同一阶段的教师交流、沟通。开学之初,语文组就由已参加新教材培训的教师作讲座,传达培训内容;同时,语文教师每人一本新教材,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新课程理论和新教材体系,和初一教师一起成长。

当然,由于本校语文教师较少,在资源共享上还很有限,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做好本校教师的横向支援,还要走出校门,和其他兄弟学校做好纵向联系。

四、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交流信息

感触很深。教师如何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如何树立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研活动。使之变成“学习型”教师?除了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外,教研组还要发挥其导向、引导作用。教研组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对于我这样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学校,教研组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想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教研组的引导是关键。今后的工作中,语文教研组将取长补短,容纳百川,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地提高自我以使语文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比较落后,由于我校地处农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语文组除了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外,还利用学校有限的经费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鉴于经费的问题,每次参加活动的一般只有一人。这一学期语文组主要参加了初一语文教师的新教材培训、十七中组织的初一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瑞安中学承办的温州市中语会教学年会等活动,参加活动的教师要求做好笔记,回来后把学习的内容写成书面材料,组内介绍、汇报和讨论。这一活动使教师学到更多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尝试着把所学到新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为做好这一工作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努力,这一学期区教研室到校进行调研。每位教师认真备好一节课,积极把新教材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区语文教研员认真听取了校的语文汇报课,给予了表扬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语文教师还就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教研员交流了看。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网络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中强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互联网+”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不断发散思维,形成主动、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即带着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学习课文里面的生字和生词,再简单地理解大意,就完成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和语言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教师的网络专业素养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希望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提高教师网络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提升自身的网络应用能力,从而进行更好的教学。所谓的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理解、加工、创造、传递、接收等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需要有一个高素养的适应现代信息发展的专业教师。首先,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善于汲取网络上信息的精华部分,并及时把这些正面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更好理解。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长春版)《秋天的味道》的时候,教师及时在网络上搜集有效的信息,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秋天的视频和动态图画,从而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把学生带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感觉秋天的景色就在身边,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新时代,所以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利用网络新技术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创新型的语文教师才能教出创新型的学生,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要提升语文教师的网络创新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经常组织语文教师进行专业的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指导语文教师不断追求创新,推崇网络创新,不断激发自己的语文创新思维,从而把一些创新理念和教学手段运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其次,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教案过程中,多采用新型的带有创新思维的教案模式,给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出发逐渐过渡到比较难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刻思考和有效理解,顺利地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

课堂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吸收程度和理解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要学会运用新型的网络技术与学生进行沟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随时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沟通工具有微信、微博、QQ等,教师利用这些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不敢在课堂上问的问题可以通过这些聊天工具及时反馈给老师,保护了一些学生的隐私,使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难题和课堂疑问,从而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教师要及时建立班级的聊天群,经常在群里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练习的内容,这种布置作业的形式更加直观,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便利。另外,老师指导学生把自己所写的作业提交到教师的邮箱或者特定的网站上,一方面便利了教师的批改,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先进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及时接触新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改革内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高效理解和深刻思考。但是这个进程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学校的推广和教师的努力,才能顺利开展。总之,提升语文教师的网络专业素养,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井祥贵.人类学视角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5(8).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7篇

《麦克白斯》与《故乡》分别是中外两种不同的语文教案,体现了风格各异的教学模式。《麦克白斯》教学案例是由英国玛格丽特女士开发并执教的,供中学四年级学生使用,相当于我国高三年级。而《故乡》的执教者为芜湖一级教师点拨教学法创始人蔡澄清所授,当我们仔细比较一下两国教师的执教过程,就会发现同样是语文课教学,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老师在不同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指导下列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教学效果有了明显差异,本文试图运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来剖析中西方老师的戏剧教学,从而进行比较,得出几点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研读这两份教案,我们能获得许多启示,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比较

(一)课堂教学目标之比较

1、(呈现目标的来源)目标呈现与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态度,即以怎样的阅读姿态来读;二是体式的研究,即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读法;三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诸如细节怎么读等1。研读上述两份课例,首先在“目标呈现”上体现了主体态度的差异。《故乡》的执教虽为特级教师蔡澄清所授,由于沿袭中国一贯教学的套路,仍是“教教材”的老一套,虽然有涉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如对比手法的运用,景物描写对中心的帮助等等。但《麦克白斯》则完全是“用教材教”的模式,虽然也涉及剧情“情节”的学习。应该说,从主体态度上,玛格丽特女士(《麦克白斯》执教者)的眼里,看到的是莎士比亚戏剧后面的东西,而蔡澄清老师眼里只有《故乡》这个文本,执教过程中也从未离开过文本。

《故乡》着重对文本的研读,理解小说的主题是对旧社会的憎恨与对新生活的呼唤,蔡老师课中用大段时间引导学生对比幼年与中年闰土的不同,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并通过文本研读掌握文章的叙事结构、掌握一些写作方法(但无具体操作与练习)。

《麦克白斯》则通过研读剧本,领会“类似的文学作品与自己人生的关系”,并明确表示“就文学作品而言,《麦克白斯》只是其中一例,(例如)”。应该说,其功夫在文本外,目标在文本外,文本手段,仅仅是手段。

2、目标分类及类型

《麦克白斯》的目标分类更符合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方法,它严格地从“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将学生的思维成果定义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性知识”,将目标与这些认知结果一一核对,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将其划分,从而确定哪些目标属于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以及创造,有的放矢,避免混乱与盲目,更促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实现。《故乡》的执教,个人经验性的东西参与较多,目标叙述(表述)也给学生的东西往往是老师咀嚼过的,不再“原汁原味”,学生缺少自己与文本沟通(零距离对话)的机会。

(二)教学方法与过程之比较

同样是一部有份量的文学作品,《故乡》在中国学生那里用了三个课时,而《麦克白斯》竟然用了“为期五周”的教学时间,五周时间里,学生“摸爬滚打”在这部莎翁戏剧里,了解了《麦克白斯》的主题,诸如“野心、诱惑、恐惧”等关键词,关键是:这些关键词与自己人生的关系!(这同样是另种策略,生之策略),文本为自己所习得,所构建,为自己所用。同样,学生还了解了“有关戏剧”的一些重要概念,学会并尝试导演、出演、评论该剧,甚至还联合运用了新闻报道、特写文章、社论、政治漫画、忠告专栏和招聘广告等特殊文体。行之最后,教学虽完全生成于文本,便完全“脱离”了文本,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涵义。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学生不仅能看到三种不同版本的该剧电影(在课堂上);就“好电影版本在电影技术和人物性格刻画方面包含什么”写五分钟感想;就“背景、声音、灯光、特效等电影成分作调查;班级教学、合作教学、小组讨论;学生经常是凭自己的实践找到答案,而不是接受老师现成的知识,体现了“创造”的氛围,《故乡》用了阅读、点拨等教学法,但学生一直没有脱离文本与老师,口耳相传的时候多,教学目标中涉及的“组织学生把听说读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能力”,教学过程中“写”的内容不但安排欠缺,如何“有机结合”,如何“切实提高”?目标虚浮、无针对性,难以操作。

三、教学评价比较

王荣生教授说:文学作品的欣赏理解,不应拘泥于对作品的特定阐释,而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态度……,理解和感受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老师不是教你理解感受和结论,而是教理解感受的方式2。寻么,教学评价也应基于这个出发点。《故乡》中陈述性知识在课后评价中涉及较多,更多的是在对文本的理解、诠释上反复做练习、下功夫,从“例子”到“规则”,三——五个足矣。何况这样的“例子”如何形成阅读同类作品的“规则”,学生并未作应该有的练习与实践。《麦克白斯》中,不仅从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的教学问题上作评价,还有对“评估”本身的评估,确保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评估的一致性,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同时,还有对“遗留问题”的探讨,学术性较浓,同时可操作性强。

二、思考

作为一篇供“低水平的中学四年级学生使用的《麦克白斯》,其教学的容量之大,令我们国内的同学段语文教学自叹弗如,其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手段也提供给我们参照与反思的例子

(一)关于教师

玛格丽特女士在《麦克白斯》教案设计中对学生要求的一句话令学生们“印象深刻“,也令我印象深刻——“请记住,意见没有对错之分,但任何意见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国内语文教师受几千年孔圣“私塾”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经多次教改,也难以脱胎有西方真正的全方位的“民主”,“师道尊严”、“灌输”、“一言堂”现象仍是比比皆是,学生仿佛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思维与行动一致僵化,不敢越雷池,无法创新,只会“勤奋“。堪称悲哀。

(二)关于教材

目前国内文选性的语文教材,造成了教学的不确定性,课程目标只是提供了方向性的东西,但落实到一篇篇选文上,其教学内容却是没有具体规定的。于是,一千个教师教同一篇教材往往会生成一千不同的内容,学生到底学了什么内容?即使有《教参》,也只是部分人的标准,不全具有学理的依据,甚至有些理解根本就是牵强的、乃至错误的。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执教语文时是依据《教参》的;而另外一些不愿“附大流”、喜欢钻研的教师备课时,许多时间都花在面对一篇课文“苦想冥想”教什么上,这种状况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象《麦克白斯》这样有学理依据、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无疑要诞生于确定的上行目标,那我们语文教学目标的上行目标何在?教材编制上要如何改革?

(三)关于教法

在《麦克白斯》教案中,老师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去读原著、查背景、自己得出人物性格的特征及其跟自己的关系,——这就是中外教学的最大差别:外国教育重视过程,而中国教育重视结果。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更是将“追求结果“推到了极致。我们应该使学生掌握过程,在过程的追求中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在师生课堂交流上也同样是真理。同时,要让学生“品味”课文,象玛格丽特女士一样。事实上,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已越来越异化,高考指挥棒、导致一考定终身,“只要学不死,就要死里学”。无休止的练习和试卷大战,挤走了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文学的学习变得技术化,语文老师成了不折不扣的“教书匠”。3

当然,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在摸索中前进,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飞速发展。写作此文,无意于贬低我们自己的成果而扬他人志气,是希望在“师夷长技”中更好地提高我们自己。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p24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p248

3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2期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就业教育 渗透研究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人才供需关系逐渐向买方市场转移,中职学生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各类高校异军突起,中职毕业生在学历方面已成“弱势”,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的大面积转移,就业时陷入“上压下挤”的尴尬境地。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作为办学的重中之重。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职教学的诸多专业中,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为宽广的施展空间。我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不仅可以使中职语文教学实用化、具体化,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其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本文就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就业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进行研究,以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2.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同一年级的学生,不论什么专业,都使用同一教材。教师使用一式的语文教案、教学进度,甚至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求都是相同的。长期以来,这样的语文教学没有做到以专业为本,而是将语文教学绑在中职生高考上,一味地为“高考”服务,使不少学生成为“陪读生”,致使中职生踏上工作岗位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汰地位。

因此,语文课程内容既要注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提高语文水平,更要适应专业需要,提高学生语言交往、应用文写作的实际能力,从而使中职学生能用其所长。《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课程教学目标指出:“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新大纲强调了语文学科相关“能力”的培养、训练或提高,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是以专业能力为本、市场就业为导向的。

3.职业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1合理安排各年级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教学目标和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拟确定为一年级重点学习中职语文教材;二年级学习《现代汉语》重点掌握修辞运用与病句修改,以确保学生在实际岗位写出通顺、流利的文稿;三年级学习《公文写作与处理》,以使学生掌握条据、信函、报告、文件起草等种类常见的应用文体,以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中职语文新课程。

3.2因势利导,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作为人们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行为方式。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

在讲解课文当中,不止限于听、说、读、写的语文知识教育,我们还应注意挖掘课文的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走上积极、健康的就业之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也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分析和评价作品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3.3加强应用文教学,提高学生写求职信的能力。

中职课程一直遵循着“文化课为基础课服务,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生产实习课服务”的原则,这样,作为最底层文化课的语文往往不被重视,如有的专业只讲一些应用文,有的专业根本不开设语文课。但是求职却离不开说明、记叙、口语表达等语文方面的知识。

由于中职生语文基础差,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我先让学生写周记,写什么内容都可以,写多少字都可以,记流水账也可以,抄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歌词也可以,但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己关心或者困惑的问题。这样,学生慢慢愿意写了,错别字少了,语句通顺了,写作的能力也增强了。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记叙文的相关知识,再学习写求职信就容易得多了,应用时自然水到渠成。

求职信的教学要从格式开始,因为虽说小学时就学习过写一般书信,但看似简单的信封,能写得完全符合要求的几乎没有,称呼、问候语、祝颂语、署名、日期的格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练习时,我先让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去写,师生共同评判,再让学生买正规的信封,练习信封的格式,信瓤一律要求用方格纸写,这样一来格式错误一目了然。信封、信瓤只要有一处错误都打回去重写,经过严格训练,没有了格式错误。

3.4创设情景,渗透面试能力训练。

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职业就业指导渗透进去,特别是要渗透到口语教学中。许多中职学生语文修养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极差,存在着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用词不恰当、说话不得体等诸多问题,而口头表达能力是面试能力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学生将来求职提供充分的保障。

同时,口语练习能够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还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能够鼓励学生喜欢上语文、学好语文,还能够让学生感到语文给他们带来很多的益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促使内向的学生参与口语练习,使他们的口才和胆量得到足够的锻炼,从怕说到敢说,从爱说到说好,使内向的同学变得落落大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观念,为未来的求职面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为国家培养有用的建设人才,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中职语文课必须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教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建华.中职语文教学应在实用上下工夫[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9):141-143.

[2]刘灿明.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1):174-176.

[3]张丽端.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强化与专业、就业、实践的联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8):120-123.

[4]陈啸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写作生活化的实践教学[J].考试(教研版),2009,(11):163-165.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9篇

到雪山脚下去

“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强烈……我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

康定县塔公乡多饶干目村,距成都约500公里,海拔4100米。在终年积雪的雅姆雪山的怀抱中,在一个山势平坦的山坡上,四排活动房屋和一顶白色帐篷依山而建,这就是木雅祖庆学校简单的校舍。

时针指向清晨6点,牧民家的牦牛都还在睡觉,最下边一排房子窄窄的窗户里已经透出了灯光。女教师寝室的门刚一开,夹着雪花的寒风就一股脑儿地钻了进去。

草原冬季的风吹得皮肤生疼。屋子里的5位女教师本想刷牙,可凉水在昨晚又被冻成了冰疙瘩,只得作罢。她们逐一走出门来,谢晓君不得不缩紧了脖子,下意识地用手扯住红色羽绒服的衣领,这让身高不过1.60米的她显得更瘦小。

吃过馒头和稀饭,谢晓君径直朝最上排的活动房走去。零下十七八摄氏度的低温,冰霜早就将浅草地裹得坚硬滑溜,每一次下脚都得很小心。

六点半,早自习的课铃刚响过,谢晓君就站在了教室里。三年级一班和特殊班的70多个孩子是她的学生。“格拉!格拉!

(藏语:老师好)”娃娃们走过她身边,都轻声地问候。当山坡下早起的牧民打开牦牛圈的栅栏时,木雅祖庆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已被大风带出好远了。

2006年8月1日,作为康定县第一所寄宿制学校,为贫困失学娃娃而创办的木雅祖庆学校诞生在这山坳里。一年多过去,它已经成为康定县最大的寄宿制学校,600个7岁到20岁的牧民子女在这里学习小学课程。塔公草原地广人稀,像城里孩子那样每天上下学是根本不可能的,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木雅祖庆是一个家,娃娃们的吃喝拉撒睡,老师们都得照料。谢晓君和62位教职员工是老师,是家长,更是保姆。

学校的老师里,谢晓君是最特殊的。1991年她从家乡大竹考入四川音乐学院,1995年毕业后分到成都石室联中任音乐老师。2003年,她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来到塔公的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当起了孤儿们的老师。2006年,谢晓君又主动来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

三年级一班和特殊班的好多孩子都还不知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谢老师其实是学音乐出身。从联中到西康福利学校,再到木雅祖庆学校,谢晓君前后担任过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每一次变动,谢晓君都得从头学起。

从成都到塔公,谢晓君不知多少次被人问起,为什么放弃成都的一切到雪山来。“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强烈……我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

最初让她来到塔公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丈夫——西康福利学校的负责人胡忠。

福利学校修建在清澈的塔公河边,学校占地50多亩,包括一个操场、一个篮球场和一个钢架阳光棚。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一日三餐,老师和孤儿都是在一起吃的,饭菜没有任何差别。吃完饭,孩子们会自觉地将碗筷清洗干净。

西康福利学校是甘孜州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早在1997年学校创办之前,胡忠就了解到塔公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当时就有了想到塔公当一名志愿者的念头”。

辞去化学教师一职,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到西康福利学校当了名数学老师,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临别那天,谢晓君一路流着泪把丈夫送到康定折多山口。

谢晓君家住九里堤,胡忠离开后,她常常在晚上十一二点长途话费便宜的时候,跑到附近的公用电话亭给丈夫打电话。所有的假期,谢晓君都会去塔公。跟福利学校的孤儿们接触越来越多,谢晓君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

从头再来——音乐老师教汉语

“城市里的物质、人事,很多复杂的事情就像蚕茧一样束缚着我,而塔公完全不同,在这里心灵可以被释放。”

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3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顶替离开了的支教老师。她说:“这里没有孩子来适应你,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

2006年8月1日,木雅祖庆学校在比塔公乡海拔还高200米的多饶干目村成立,没有一丁点儿犹豫,谢晓君报了名。学校实行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学校很缺汉语老师,我又不是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必须重新学。”谢晓君托母亲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案自学,把小学语文课程学了好几遍。

牧民的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汉语,年龄差异也很大。37个超龄的孩子被编成“特殊班”,和三年级一班的40多个娃娃一起成了谢晓君的学生。学生们听不懂她的话,谢晓君就用手比画,好不容易教会了拼音,汉字、词语又成了障碍。谢晓君想尽一切办法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组词造句,草原、雪山、牦牛、帐篷、酥油……接着是反复诵读、记忆。课堂上,谢晓君必须不停地说话来制造“语境”,一堂课下来她能喝下整整一暖壶水。

4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特殊的学生学完了两本教材,谢晓君一周的课时也达到了36节。令她欣慰的是,特殊班的孩子现在也能背诵唐诗了。

“这样的快乐不是钱能够带来的”

“课程很多,上课是我现在全部的生活,但我很快乐,这样的快乐不是钱能够带来的……我会在这里待一辈子。”

木雅祖庆学校没有围墙,从活动房教室的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看到不远处巍峨的雅姆雪山。不少教室的窗户关不上,寒风一个劲儿地朝教室里灌,尽管身上穿着学校统一发放的羽绒服,在最冷的清晨和傍晚,有孩子还是冻得瑟瑟发抖。

“一年级的新生以为只要睡醒了就要上课,经常有七八岁的娃娃凌晨三四点醒了,就直接跑到教室等老师。”好多娃娃因此而被冻感冒。谢晓君很是感慨:“他们有着太多的优秀品质,尽管条件这么艰苦,但他们真的拥有一笔很宝贵的财富——纯净。”

这里的娃娃们身上没有一分钱的零花钱,也没有零食吃,学校发给的衣服和老师亲手修剪的发型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东西可攀比。他们之间不会吵架更不会打架,年长的孩子很自然地照顾着比自己小的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像兄弟姐妹。

每年6月、7月、8月是当地天气最好的时节,太阳和月亮时常同时悬挂于天际,多饶干目到处是绿得就快要顺着山坡流下来的草地,雪山积雪融化而成的溪水朝下游的藏寨欢快地流淌而去。这般如画景致就在眼前,没有人能坐得住,老师们会带着娃娃把课堂移到草地上,娃娃们或坐或趴,围成一圈儿,拿着课本大声朗诵着课文。当然,他们都得很小心,要是不小心一屁股坐上湿牛粪堆儿,就够让生活老师忙活好一阵子了,孩子自己也就没裤子穿没衣裳换了。

孩子们习惯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听老师的话。“布置的作业,交代的事情,孩子们都会不折不扣地完成,包括改变好多生活习惯。”不少孩子初入学时没有上厕所的习惯,谢晓君和同事们一个个地教,现在即便是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冬深夜,这些娃娃们也会穿上拖鞋和秋裤,朝60米外的厕所跑。

自然条件虽严酷,但对孩子们威胁最大的是塔公大草原的狼,它们就生活在雅姆雪山的雪线附近,从那里步行到木雅祖庆学校不过两个多小时。

尽管环境如此恶劣,谢晓君却觉得与天真无邪的娃娃们待在一起很快乐,她说:“课程很多,上课是我现在全部的生活,但我很快乐,这样的快乐不是钱能够带来的。”

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第10篇

冰雪寒冻天 怎挡一片赤忱心

纯净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广袤的草原、怒放的野花、宁静的湖泊、清澈的河流,这是四川甘孜塔公草原的自然环境。而每到冬季,强劲的寒风裹挟着冰冷的雨雪而至,冰霜将浅草地裹得坚硬滑溜,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格外小心,这样的寒冷干燥,强风劲雪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无法承受的。没有学校,没有商店,没有娱乐,塔公乡的藏民们以放牧为生,过着近乎与社会脱节的生活,孩子们不会讲普通话,更没有上过学。1998年。一位名叫多吉扎西的活佛创办了西康福利学校,他是四川省十届人大代表、省佛协副会长、甘孜州政协副主席。截至2011年,由多吉扎西筹资兴办的这所学校共招收了甘孜州13个县的143名孤儿和特困生,包括藏汉彝羌4个民族。

12年前,当胡忠从报纸上了解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儿们急缺老师的消息后,利用假期到西康福利学校参观。当他看到一百多名孤儿期盼却又无助的眼神,毅然辞去了石室联中的教职,去到了海拔4000米的甘孜州塔公草原任教。三年后,谢晓君辞去公职,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也来此任教。胡忠夫妇“驻扎”西康福利学校后,为那里的孩子设立了两步目标:第一步,让孩子在校园里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与关爱,成为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第二步,通过知识文化的熏染、品行习惯的培养,逐渐使孩子成为人格独立、思想健康、文明知礼、感恩社会、立志图报的生活强者。编制生活小组、用节庆日来烘托家庭的气氛等注重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让孩子们逐渐喜欢上了学习,也变得既讲文明又讲礼貌,既有理想又有文化。

2000年胡忠初到塔公支教,不懂藏语,作为生活老师与孩子们相处磨合。高原上的孩子平常自由惯了,不喜欢受束缚,他就搬到孩子们的寝室里,跟他们一起生活,敦促孩子们的要穿好衣服、叠好被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有些孩子比较叛逆,半夜偷偷翻墙逃跑了,胡忠与其他老师知道后连夜赶到附近的镇子上开始寻找,他说“不能让孩子们在流浪了,一定要让他们接受教育”。在西康福利学校,143个孤儿们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在已经毕业的43名学生中,97%都考上了大学,10多名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帮助那些跟他们一样的孩子。“江巴汪青是第一个从福利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第一位大学毕业后回到这里支教的孩子。”胡忠骄傲地说,四年前,江巴汪青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四年后的今天,江巴汪青回到学校成为一名老师,“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回来,这里将变得越来越好。”

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谢晓君主动前往,当起了600名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保姆。支教初期,学校环境不好,几间板房和帐篷就是他们的教室和宿舍。“板房漏风,有时候早上起来,一半的被子上都是雪。”谢晓君说,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12年过去了,43岁的胡忠头上有了白发,谢晓君的额头爬上了细纹,而他们却依然扎根在雪域高原。如今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00名,校舍也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米的现代化楼房。

丈夫设“计” 妻子千里来支教

“西康福利学校”是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早在1997年学校创办之前,胡忠就了解到塔公极其匮乏教育资源的情况,“当时就有了想到塔公当一名志愿者的念头。”

胡忠与谢晓君在石室联中相识相知,尽管新婚时两人就同立下“希望这个家对其他人有所帮助”的志愿,但胡忠很清楚离开谢晓君到塔公意味着什么。担心谢晓君不同意,2000年女儿出生后不久,胡忠刻意安排了一次“十一”家庭旅行,目的地就是塔公。那几天,一名8个月大的畸形孤儿被人抛弃在福利学校门口,刚为女儿断奶的谢晓君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孤儿好不心疼,当即默默地为孤儿喂奶。旅行结束,两口子在回成都的车上久久沉默,车就快驶出白雪皑皑的折多山,胡忠红着眼圈冲谢晓君说:“我想来。”似乎已在预料中,谢晓君一把抓住丈夫的手:“你来吧,我支持你。”没几天,胡忠辞去化学教师一职,告别妻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以志愿者身份到西康福利学校当了名数学老师。临别那天,谢晓君一路流着泪把丈夫送到康定折多山口,丈夫对她说,“只要你需要我,我就回来。”

“和他比,我其实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谢晓君家住九里堤,胡忠离开后,她常常在晚上十一二点长途话费便宜的时候,跑到附近公用电话亭给丈夫打去电话。每一次,她都想对丈夫说“回来吧”,可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她知道,那里的孩子们更需要他。三年之中所有的假期,谢晓君都会朝塔公跑,跟福利学校的孤儿们接触越来越多,被孩子们的单纯善良所动容,看着孩子们纯净的眼神,谢晓君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

2003年,谢晓君带着才3岁的小女儿,来到西康福利学校支教。

最美的“格拉”

清晨群山还沉睡在雾里,第一缕阳光照向美丽的塔公草原,小镇渐渐苏醒炊烟袅袅升起,酥油茶香气四溢,牛群渐行渐远。6:30,早自习的课铃刚响过,谢晓君就站在了教室里。三年级一班和特殊班相邻,70多个孩子都是她的学生。“格拉!格拉!(藏语:老师好)”娃娃们走过她身边,都轻声地问候。当山坡下早起的牧民打开牦牛圈的栅栏,“木雅祖庆”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已被大风带出好远了。

2006年8月1日,作为康定县第一座寄宿制学校,为贫困失学娃娃而创建的“木雅祖庆”诞生在这山凹里。塔公草原地广人稀,像城里孩子每天上下学是根本不可能的,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木雅祖庆”是一个家,娃娃们的吃喝拉撒睡,老师们都得照料着,他们是家长,更像保姆。

学校的老师里,谢晓君是最特殊的。1991年她从家乡大竹考入四川音乐学院,1995年毕业后分到成都石室联中任音乐老师。2003年她突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来到塔公“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当起了孤儿们的老师。2006年,谢晓君又主动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2007年2月,谢晓君将工作关系调至康定县教育局,成为“木雅祖庆”的一名公办教师。从成都到塔公,谢晓君不知多少次被人问起:为什么放弃成都的一切到雪山来?“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的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我是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

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这里没有孩子来适应你,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没有职称、没有排名、没有补课费……福利学校找不到任何的功利。谢晓君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城市里的物质、人事,很多复杂的事情就像蚕茧一样束缚着你,而塔公完全不同,在这里心灵可以被释放。”

“木雅祖庆”实行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她的角色位置又必须变化。谢晓君托母亲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案自学,把小学语文课程学了好几遍。在确认自己可以登上讲台时,谢晓君才发现困难还远不止这一个。牧民的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汉语,年龄差异也很大。37个超龄的孩子被编成 “特殊班”,和三年级一班的40多个娃娃一起成了谢晓君的学生。学生们听不懂自己说的话,谢晓君就用手比划,教会了拼音,汉字词语成了又一个障碍。谢晓君想尽一切办法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组词造句,草原、雪山、牦牛、帐篷、酥油……接着是反复诵读记忆。特殊班的娃娃们本到了上初高中的年龄,3年内就得学完6年小学课程,所以课堂上,谢晓君必须得不停说话制造“语境”。4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特殊的学生足足学完了2本教材,谢晓君一周的课时也达到了36节。令她欣慰的是,连特殊班的孩子现在也能背诵唐诗了,“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在城市里我其实很懒惰,连饭都不会做。到了这里我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这样一个剥离苦难孕育新生的过程,谢晓君和62为位老师用爱和信念教育保护着这群孩子。

亲生女儿 不能叫“妈妈”

胡忠夫妇说,除了家中的老人,他们最愧疚的就是女儿胡文吉。胡文吉3岁跟母亲到塔公,6岁时,作为这所寄宿制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小文吉一个人来到这里上一年级。“冬天洗衣服,手被冻得又红又肿。”胡文吉说,那半年,她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哭。如今,12岁的她是木雅祖庆初一一班的学生。虽然和妈妈同在一所学校,但胡文吉却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她跟同学们同吃同住,不能擅自到办公室找妈妈,只能叫妈妈为谢老师。“班上有同学是孤儿,如果我叫妈妈,他们听到就会很伤心。”就这样,只有在放假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胡文吉才能叫上一声“妈妈”。

曲桑拉是胡文吉的藏族名字,学校里的孩子都知道曲桑拉是谢老师的孩子,但在大家眼里,胡文吉没有一点与自己不同。“我可以给她换干净衣裳,可以让她跟我住在一起,但不能让她这样特殊。”同学里有双亲尽失的孤儿,谢晓君担心女儿嘴里的话会不经意刺伤其他孩子敏感的心。

一次课堂上,谢晓君教大家念“堡”字时,顺口就组出“汉堡包”的词来,其他孩子一片茫然,胡文吉小声埋怨着妈妈:“老师,你不该组这个词的。”女儿的话让讲台上谢晓君的心猛的一颤,“自己的女儿,怎么能不心疼呢。”每次带着女儿回成都过年,谢晓君的父母一看到消瘦的外孙女和她长满冻疮的小手,必定会给谢晓君好一顿骂。

小孩子的天性都是一样的,胡文吉也不例外。“想回成都,成都好玩。这边有点苦,太冷了。”妈妈就在身边,胡文吉的声音低得像蚊子飞过。多饶干目的严寒让大人们都吃不太消,更别说一个从大城市里来的小孩子了。“最爱爸爸妈妈,他们在哪儿我就住哪儿。”除了这个问题胡文吉能肯定答复,其他关于最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的问题,都只能得到小姑娘“随便”两个字的回答。每次春节从成都回学校,她都会给同学们带许多礼物,书本、铅笔、糖果,应有尽有。“我们教育她,自己的不重要,要帮助别人才快乐。”女儿的很多举动让谢晓君很欣慰,只要和妈妈住在一起,小文吉一定会早早上床给妈妈暖被窝。回到成都家里,她会主动帮奶奶和外公外婆做家务。“是这里的环境和别的藏族孩子影响着她,我们觉得将她带到这里来是对的,学习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12年,似乎就在一眨眼间过去了,如今的胡忠已双鬓斑白,脸上也早已有了高原红,但他仍对生命未来的岁月充满憧憬。对胡忠夫妇而言,去高原的理由十分简单,就为了把那群孩子教出来,这种想法一直没变。十多年的支教生涯,也让胡忠夫妇感悟到了“责任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

历程评述:

上一篇:二年级美术教案范文 下一篇:学前班数学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