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5:12:23

区块链技术论文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区块链的概念于2008年在中本聪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首次提出。它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共记账的机制,通过建立一组互联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而之所以叫“区块链”,顾名思义,是因为区块链存储数据的结构是由网络上一个个存储区块组成一根链条,每个区块中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网络中全部的信息交流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这条链会不断增长。

不可否认,区块链已经成为新一代“网红”,作为一个基础的底层技术,不仅为投资机构瞩目,研究机构青睐,更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新宠。它跳脱出领域的局限,正成为各行各业突破再造的新风口。从IMF(世界货币组织)到博鳌论坛,区块链的名字无处不在,这项走出了开发者圈子的技术成了热词。

金融科技风险投资基金Santander InnoVentures早在 2015 年就报告指出 ,到 2022 年,区块链技术将在跨境支付、证券交易、监管合规等方面,帮助银行业每年节约 150 亿美元至 200 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成本。

招商证券分析报告认为区块链未来应用空间巨大:比特币只是区块链巨大应用空间的冰山一角,区块链技术将不仅仅能应用在货币体系中,还可以推演到各类社会服务、合约行为、交易行为中,诸如去中心化的微博、微信、搜索、租房,甚至是打车软件都有可能会出现。因为区块链将可以让人类无地域限制的、去信任的方式来进行大规模协作。

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和经济理论家Melanie Swan在《区块链-新经济的蓝图》中指出,区块链的应用可能有3个阶段:区块链1.0:货币,即应用中与现金有关的加密数字货币,如货币、转账、汇款和数字支付系统等。区块链2.0:合约,如股票、债券、期货、贷款、智能资产和智能合s等更广泛的非货币应用。区块链3.0:在政府、健康、科学、文化和艺术方面有所应用,甚至最终实现去中心化自治社会的终极效果。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块链;区块链技术;电子档案;档案管理;展望

2017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选题指南列有“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这标志着区块链与区块链技术正式进入档案界的视野。

1 区块链与区块链技术

1.1 区块链的概念与特点。区块链(Blockchain)在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所谓“区块链是指利用数学和技术手段记录数据信息,对达到指定大小的数据进行打包形成区块并链接进入往期区块形成统一数据链的数据记录方式”。[1]也有人认为:“区块链是由区块有序链接起来形成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区块是指数据的集合,相关信息和记录都包括在里面,是形成区块链的基本单元。”[2]还有人认为:“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真伪性并生成下一个区块。”[3]

虽然定义有差别,但有三个基本要点是共同的。一是区块链是一种数据块;二是用于记录数据;三是一种记录方式和结构。

区块链源自比特币,属于比特币最基础的底层技术。通俗理解就好像是数据库的一个账本,记载着所有交易及交易过程。区块链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数字货币(俗称区块链1.0),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俗称区块链2.0)和区块链自洽组织DAO、区块链自洽公司DAC、区块链大社会(俗称区块链3.0)三代。

区块链可分为公有区块链、联合(行业)区块链、私有区块链三类。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的特点。

1.2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与应用。区块链技术是指不依赖第三方、通过自身分布式节点进行数据交互、验证、存储的一种技术方案。一般情况下提到的区块链均指区块链技术。[4]简单地说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公开透明的、去中心化的数据库”。[5]

在实际应用上,区块链技术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首先得到了银行与金融业的关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法律、开发、房地产、保险等行业的智能合约、证券交易、电子商务、物联网、社交通讯、文件存储、存在性证明、身份验证、股权众筹等领域。

在理论研究上,对区块链及其技术应用的研究日渐趋热,越来越多的学科加入到相关研究之中。仅从知网以全文=区块链 and 全文=档案 (精确匹配)的检索结果中,2013年首篇相关到2017年1月,仅国内就有89篇文献发表。其中2013年1篇,2015年7篇,2016年暴增到73篇,2017年1月就已发表了8篇。研究涉及的面更广,超过40个以上的不同学科。其中金融25篇,贸易经济12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10篇,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各9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工业经济各5篇,互联网技术4篇,保险、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各3篇,农业经济、科学研究管理、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企业经济、经济法、财政与税收、会计各2篇,思想政治教育、文艺理论、投资、人才学与劳动科学、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电信技术、文化经济、档案及博物馆、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领导学与决策学、出版、汽车工业、诉讼法与司法制度、市场研究与信息、农业基础科学、法理、法史、军事、畜牧与动物医学、审计、动力工程、无线电电子学、经济体制改革各1篇。

2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应用上的适用性

首先,区块链与电子档案存在相同与相似之处。一般来说,“电子档案是指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与纸质档案相对应、相互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集合”。[6]亦有学者认为:“电子档案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由计算机系统处理和存储的机读材料和其他载体形式的记录。”[7]比较数字档案与区块链的概念,可以发现两者有着至少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一是两者存贮的都是有用信息。二是两者针对的都是存贮在磁性介质上的电子信息。三是两者保存的数据、记录、文件、档案,虽然在称谓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数据。上述三点相同与相似性,表明区块链技术适用于电子档案管理。

其次,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电子档案的安全。电子档案需要安全,电子档案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保障其安全。而区块链技术的特别之处,恰恰是关注交易过程中的信任和安全问题。区块链技术就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安全、便捷特性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和推崇。区块链技术在提升电子档案管理便捷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再次,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性。电子档案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防止电子档案被篡改。而区块链技术同样在这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能够阻止对电子档案的非法篡改,保障了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最后,区块链将操作数据、原数据与电子档案本身的信息数据动态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有效地解决了目前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操作数据、原数据与电子档案本身的信息数据相分离的问题。维护了电子档案的完整性。

3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应用上的展望

在电子档案管理中,档案一般是以磁介质存贮。这种存贮方式存在安全难、转移难、监管难等一些缺陷。比如,按照档案的集中管理原则,现行的电子档案通常采用集中保存模式,如果没有容灾备份机制,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重大变故或自然灾害,电子档案记录的数据非常容易永久性丢失,电子档案的安全难以保障。在现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时存在的“双轨制”下,档案形成机构在向永久性保存档案机构移交时,必须将电子档案与大量的纸质档案材料一并转移交接,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损毁或遗失,不仅转移交接过程困难,而且存在风险。还有,在日常情况下,保存电子档案的机构中,除了授权使用者外,其他人根本无法对电子档案的封存状况实行有效监管,从技术上无法避免非法篡改和删除等操作。

如果引入区块链技术,让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专业档案管理部门和电子档案永久保管机构,甚至电子档案生成机构都参与到电子档案状态的更新与维护环节中,“形成一个分布的、受监督的档案登记网络,各方均保存一个完整的档案副本,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几个问题,提高档案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可信度”。 [8]

相似的电子档案管理应用还有人事电子档案管理、设备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等。在人事电子档案管理中,通过区块链记录每个人的任职履历,形成无法篡改的个人电子档案,从技术上彻底解决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积弊。

在设备档案管理中,如果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让业务主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和设备使用方,甚至设备生产厂家都参与到设备技术状态的更新与维护环节之中。

在会计档案管理中,可以在会计档案形成环节上使用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簿。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簿,“是在区块链的技术规则下形成多个机构组成的簿记网络,该账簿利用加密计算机算法并通过协作维护进行数字分布式记账,并允许多个站点、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进行交易、资产等智能数据库的分享”。 [9]在这个过程中,“账簿中的每个参与者,均可获得唯一、真实的账簿副本,通过一套公私密钥和签名获得控制账簿的访问权,账簿的任何改动会迅速反映在所有副本中,信息已经确认不允许修改,任何单方发起的任何修改都需要征得全网所有参与者的同意,从而实现了账簿在区块链网络内的公开和透明,保障了账簿中储存信息和资产的安全性和准确性”。[10]

上述应用均属于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应用,重点关注的是基于区块链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只读保护问题。未来可能应用于电子档案形成、转移、保管、利用等众多环节。

4 结语

本文从区块链和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入手,简单介绍了区块链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着重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四点适用性,最后对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上可能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当前区块链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方兴未艾,希望本文能够为电子档案管理研究者对区块链技术及其在电子档案管理上的应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4]骆慧勇.区块链技术原理与应用价值[J].金融纵横,2016(07):33~37+76.

[2][5]张宁,,康重庆,程将南,贺大玮.能源互联网中的区块链技术:研究框架与典型应用初探[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15):4011~4023.

[3]益言.区块链的发展现状、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金融会计,2016(04):46~50.

[6]张淑芳.浅议“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子档案建设趋势[J].档案管理,2013(06):54~55.

[7]杨二瑾.电子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1(09):24~25.

[8]廉蔺,朱启超,赵.区块链技术及其潜在的军事价值[J].国防科技,2016(02):30~34.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中本聪开的一个花是比特币,结的两个果一个当然是比特币,另一个嘛,则是当下如日中天的区块链。

一项伟大的发明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区块链的问世就是这样。本来这只是中本聪在研究比特币时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点,没想到,这项技术突破为互联网向更深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逐渐进入社会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交流和沟通场所,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经营市场。在各种发展力量的驱动下,电子金融渐渐迈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催生了互联网货币。在金融环境优越的发达国家,出现了最早一批以营利为目的的互联网货币淘金者。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案,试图推出一款具有实用价值的互联网货币。那个叫做中本聪的神秘人物也要开发互联网货币,在此过程中,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是所谓的双花问题,也就是持币人用同一笔钱多次消费的问题。这是互联网货币开发无法回避的违约和欺诈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造成互联网交易系统的混乱,互联网货币就无法走向实际应用。这个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使互联网货币沉寂了将近十年而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直到2008年,这个化名中本聪的人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描述了一种叫做比特币的电子现金系统。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网络诞生了。中本聪本人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在网上,世界上首批50个比特币被同时创造出来。这50个比特币就是著名的创世币。

比特币问世伊始,人们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比特币这个炫目的成果上,一时间,引发了各种互联网货币的爆发式成长。模仿比特币的互联网货币项目层出不穷。比特币本身更成为人们兴趣的焦点。以赚钱为目的,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生成比特币的工作,并将之形象地称为“挖矿”。而中本聪的另一个更有价值的技术成果――区块链――则没有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在经过几年的沉淀后,区块链的价值日益突显出来,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耀眼光芒。

随着区块链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实用案例的增多,区块链的经验积累日益丰富,区块链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人们发现,区块链可以解决互联网本身固有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互联网本身是个分布式的分散系统,作为网络节点的每个终端都是独立的,彼此间地位平等,整个网络是没有中心的,其最典型的缺陷就是难以在所有节点取得一致性。这意味着互联网具有某种程度的无序性。

上传和下载的数记录都是每个节点自己的事。不同节点的信息记录不一致,导致网上信息无法溯源,也无法跟踪其去向。在互联网上,你无法确认远方终端和你对话的人的真实身份。“你不知道在互联网上和你聊得津津有味的‘人’到底是猫还是狗”,就是对互联网这种状况的真实描述。由于互联网传递的信息可信度不高,人们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因此,长期以来,互联网只能作为信息传播的通道,而不能作为价值直接交换的平台。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有互联网上的交易都要借助另外一个第三方中介担保结算才能完成。这就是支付宝诞生的缘由。因为互联网本身不能产生信用,要在互联网上杜绝违约和欺诈,把互联网变成一个可以直接进行价值交换的信用平台,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某种秩序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在互联网上建立某种共识机制。

区块链就是建立这种共识机制的有效方法。区块链是在互联网上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而通过区块链协议区隔出来的网络空间。这种区块链协议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且不需要用户提交暴露个人隐私的信息。这个区隔出来的网络空间是开放的、动态的,它的用户数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既可能覆盖全部互联网,也可能只是互联网的一部分空间。区块链技术就是要在这个由区块链区隔出来的网络空间建立某种共识机制,以实现网络空间内的数据一致性。区块链要实现的特定功能由一系列任务时段组成。那么,区块是什么?区块对应的就是新的网络空间的任务时段。中本聪的做法是,按照一个不随时间改变的统一规则,赋予每个区块一个即时的中心,这个即时中心是在所有节点中通过竞争产生的,担任这个即时中心节点在本区块内记录信息,指令,形成一致性行动的共识。在这个区块之后的下一个时段,又会产生新的区块,赋予新的即时中心。如此类推,所有的区块链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有中心的区块链。而这个区块链实际上就是沿着时间轴展开的互联网。这样就在貌似无序的互联网上建立了秩序,使互联网的一致性难题得以解决。中国有句老话叫“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是说秩序来自于权威。互联网也不例外。要想使无数个节点取得一致性,必须得有人发号施令,这就是中心存在的意义。中本聪发明的区块链实际上是为原本没有中心的互联网建立更有效的秩序规则开辟了道路。

区块在即时中心产生的共识的基础上,记录下来的本区块内的所有信息是经过确认的一致性信息,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并像盖邮戳一样打上了时间印记。这使区块链上的信息是可溯源、可跟踪的。任何被篡改的信息或来源不明的信息,都可以在区块链中被很快识别出来。这样,中本聪就利用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在区块链上建立了一种内生的信用保障机制,可以使区块链上的每一笔交易记录做到像账本一样精确。这是此前的互联网所望尘莫及的。也可以说,区块链本身就是账本。《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一书的作者张健形象地说,如果把区块链比作是一个实物账本,那么区块就相当于账本中的一页,区块中承载的信息就是这一页上记载的交易内容。通过这种账本功能,区块链把信用问题悄悄地搬上互联网,在不知不觉间,区块链技术已经打开了价值互联网的大门,使古老的信用难题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有效的破解。

区块链实际上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而对互联网的局部改进。它在保留了互联网具有的分布式、无中心的优势的同时,给没有时间维度的互联网加上一个时间维度,借助每个区块里即时中心的临时权威,建立了互联网信息传递的新秩序,提高了信息透明度,改善了信息传播质量,在不借助其他第三方中介和外在中心的情况下,使利用互联网进行直接的价值交换成为可能,从而使开放、共享、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精神从信息传播领域扩展到信用建立领域。这是互联网应用的又一次飞跃。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00多名海内外参赛者分成23个团队,最终9个项目获奖,奖金共10万美元。未来的奖金额度可能会更高,吸引更多人来,推动区块链发展。”说起此次活动,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万向控股”)战略发展部项目经理杜宇仍有些兴奋。

2014年起,万向控股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各区块链创业公司建立紧密联系。去年9月,万向控股成立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万向控股每年提供100万美元的预算,供这个实验室各个项目使用。而万向控股希望得到的是长远回报,以以太坊项目为例,万向控股曾以50万美元的赞助形式换得以太坊的等值数字货币,现在这些数字货币的价值已翻了10倍,万向控股继续将此笔资金投入赞助项目。

德勤Rulix团队是此次比赛的另一个主办方。作为全球知名的会计事务所,德勤有限公司(下称“德勤”)是同行中最早关注区块链的企业之一,旗下Rulix团队拥有100多名研究员,遍布12个国家。近年来,德勤对区块链在中国市场应用的关注度正逐渐升高。

“区块链就像10年前的互联网,那时我们插一根线到电脑才能上网,现在拿着手机就可以看电影,世界变化很快,区块链的发展也会很快。”德勤亚太区投资管理行业领导合伙人秦谊对《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说。

风投的资金流向可视为未来趋势的一个风向标。据波士顿咨询统计,2015年金融科技领域的融资总额达到350亿美元,其中区块链技术的相关初创企业累计的融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自2013年以来,该领域的投资额翻了三倍,目前全球有750多家与区块链技术相关的创新公司,其中约200家获得了风资。

金融技术:下一个风口

要了解陌生的区块链技术,还得先从大众相对熟悉的比特币说起,比特币就是区块链的首次大规模应用。

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一篇关于比特币的论文;次年,不受任何金融机构、政府控制的比特币诞生。“比特币是数字货币的一种应用形态,每笔交易被记录在区块上,公开、透明。”比特币交易平台OKCoin创始人徐明星对《21CBR》记者表示。

区块链也被称为“分布式账本”,即将区块链看作一本公共账本,每笔数字货币自诞生起,所有转账、交易都将被记录在“块”,区块与区块之间相连,形成区块链。任何人均可查阅交易记录,但任何个体都无法轻易控制、篡改数据。

“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可信任是区块链的特征,数据被记录在一块区块链上,其他区块链会同时记录一模一样的数据。换句话说,真相只有一个,真相就掌握在每个人手上。”埃森哲大中华区资本市场行业主管罗水权对《21CBR》记者解释。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数学家就曾对区块链进行过学术探讨,也有过应用试验,直到中本聪出现,抛出了比特币区块链的第一块创世区块,区块链技术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但由于比特币争议较多,最初区块链并未获得高度关注。6年后,传统金融机构终于意识到区块链的价值,相继开展研究。

万向控股副董事长及执行董事肖风是金融界著名的“科技热爱者”,曾一手创办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筚路蓝缕13年后,于2011年辞去总经理一职,来到万向控股。

在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肖风将区块链的应用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过去的理论探讨阶段;第二阶段是现在,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实验室,开始关注区块概念技术,并开始用区块链做一些业务测试。第三阶段是大规模应用阶段,区块链真正走到生产系统中去。”

得利于金融机构的推波助澜,近两年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2015年9月30日,分布式账本初创公司R3CEV宣布,参与其区块链项目的银行总数已达到22家。其中以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三菱UFJ金融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等为首的主要银行已签署R3CEV的区块链项目,将共同探索分布式记账技术在金融机构的应用场景和战略。

杜宇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打了个有趣的比方,比特币的区块链脚本语言就像早期的人类语言,只能实现较为简单的交流。而以以太坊为代表的区块链项目,更像现代社会的人类语言,通过支持的图灵完备的脚本语言以实现诸如智能合约的复杂功能。在以太坊等区块链研究团队的推动下,区块链已具备实现彩色币、智能资产、智能合约等功能。

以智能合约为例。两人打赌,约定输者给赢者100元,在无约束前提下,结果出来后输者可能会赖掉赌约。如果把区块链加入智能合约,打赌双方在约定赌注时,先各将100元冻结在智能合约中,结果出来之后,系统自动核实,并将100元打入赢者账户。在此过程中,完全实现去中介、去中心,无需信用背书。

“互联网金融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真正点对点、端到端、个人对个人的金融服务,去掉中介,在保证充分信任的技术基础上完成金融交易。”在肖风眼中,众筹、P2P只是互联网金融的过渡产品,并未真正实现金融业务低成本运作,他一直在寻找互联网金融的终局。现在,肖风已经找到了,它就是区块链。

银行:或将消失的大厦

去年2月,美联储在一份报告中首次要求升级银行支付系统。在网络无处不在,计算机设备越加精密、便捷,信息处理及时的数据时代,传统银行的付款流程正面临巨大挑战,银行已走到了改变底层基础架构的关键时刻。

肖风对记者解释,传统银行清算、结算系统的运行架构建立在通信系统之上,百年来未曾变过,“银行之所以没有换成IP系统,是因为IP网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经常发生错误和遗漏,而金融系统一切以安全为主。区块链却正好可以用作数据库,一块区块记下了数据,几十万个区块会同时复制数据,保证数据准确、安全。” 区域链行业格局极度多样化

在肖风看来,区块链的数学算法解决了人类社会活动中长久以来的信任问题,双方并不需要相信对方,只需相信存入区块链中的数据是真实的,因为数据一旦被存入便难以更改。由此,传统银行通过在市中心建造高楼大厦所营造出的可靠形象将不再重要,信用背书变得可有可无。

肖风预测:“算法可以保证安全,解决了信用问题,高楼大厦也就不需要了。如果以后交易也不需要去网点,那么物理空间就会消失。10年后,银行的大楼可能要招租了。”

另一方面,区块链也被各国央行视为实现数字化货币的关键技术。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货币并非将货币简单数字化,而是借助区块链技术,在银行未来的清算、结算体系中,以交换计算程序、一串串代码代替原来的货币和数字。

“区块链传递的是一段代码而不只是简单的数据。比如,好朋友过生日时,我正好要还他100元,那我可以做一个程序,让他在收款的同时也收到一首歌、一份祝福,或者是以前的一张老照片。”肖风说,“未来,银行还是银行,只不过业务流程会发生变化,会变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目前,几大国际银行已在区块链领域加紧布局。早在2014年,瑞银集团就在伦敦成立了区块链金融研发实验室,重点探索支付、电子货币、阶段等方向;2015年,西班牙银行、高盛分别投资区块链创业公司,开展区块链技术储备工作;花旗银行已开发测试过3条区块链,并曾推出名为“花旗币”的加密货币。

事实上,不少银行都对区块链给予厚望,希望利用新武器重构原本累赘的业务体系,改善用户体验,大幅度降低成本,并实现跨境支付。

跨境支付是跨国银行颇为困扰的难题之一。由于系统复杂,跨境支付往往需要等待几天时间才能到账。若输错金额,转账时间将拖延更久。去中心化作为区块链技术的特征之一,其优势或可让跨境支付如收发邮件般方便,并且可将成本维持在较低水平。

有业内人士告诉《21CBR》记者,国内银行虽然按兵未动,但从去年年底起,多家银行内部或多或少都开始关注区块链。如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互联网巨头旗下的民营银行也可结合区块链与自身优势,调整优化业务。

商业:好技术对好模式

2014年,80后达鸿飞和几位合作伙伴共同创办了小蚁区块链,成为国内最早一批专注区块链研究的创业者。去年10月底,小蚁以仅接受比特币的方式在业内进行了一次产品众筹,折合成人民币后,共募得465万元。目前,小蚁是区块链领域中较为成熟的项目之一。

达鸿飞告诉《21CBR》记者,小蚁的商业模式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将实体资产、权益数字化,为登记发行、转让交易、清算交割等金融业务提供去中心化网络协议。以普通股权转让业务为例,通常转让股权需分四步――签订转让合同、银行转款、变更股东姓名、工商局登记,小蚁要做的是将前三步进行捆绑,签订电子合同瞬间,转款与更名同时进行,以此规避毁约及不配合更名的风险。

然而,国内如小蚁一样做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公司不到10个。一方面,国内区块链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技术与商业应用之间尚缺少磨合。

“新技术如果无法被商用,那永远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好东西,要找到匹配的业务场景,整合进系统,才能实现真正的商用。”关于区块链的应用前景,罗水权的看法相当清醒。两个月前,埃森哲刚刚建立了区块链技术研发中心,借助区块链公司Linux旗下Hyperledger平台向社会公开区块链基础源代码,吸引区块链创业者关注。

和埃森哲类似,德勤在其自有Rubix平台上也向社会公开了部分区块链基础源代码。不同的是,Rubix平台的源代码来自德勤旗下的区块链研究团队,而德勤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生态圈,既有商业需求的客户在平台上进行询问,德勤为其提供区块链技术支持,或通过Rubix平台为其介绍其他区块链技术团队。

“就像淘宝提供了可供买卖的线上平台一样,德勤推出Rubix平台是为了能有更多区块链产品被开发出来,适应不同客户,解决他们商业中的痛点。”秦谊说。

目前,区块链的应用范围包括金融、物联网、医疗、物流、保险、财务管理、公证等领域。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公有链,允许任何人阅读、写入区块链,彻底去中心化;二是私有链,仅单独个体或机构享有该区块链的使用权和控制权;三是联盟链,介于公有链和私有链之间,由一定数量的特定成员组成。

以联盟链为例,假设10家商业银行组成了联盟,任何新加入的商业银行都需要经过现有成员的许可。所有成员以某种共识机制来确定区块的打包权,即记账权。成员之间可以事先制定联盟链内的运行规则,以算法来保证任何单一成员都无法篡改信息或恶意写入虚假信息。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技术不是任何场景都适合。不能把区块链神化,认为区块链是万能的,什么目标都能达到,事实上并不是。还是要理智看待,区块链是一项技术,有长处也有短处。”杜宇表示。

罗水权保守估计,区块链尚且需要10年时间才能广泛投入应用,“区块链具有去中介、去中心、可信任等优秀特质,所以我们会考虑如何用区块链改善业务流程,甚至创造出新业务,而不是直接覆盖原有的商业模式。区块链只是商业运营中的一个环节,并不会单独存在,一定是和其他系统、制度、业务、流程搭配在一起运行,不会完全去掉中心”。

未来:让一切数字化

罗水权向《21CBR》记者介绍了一家瑞士名表商利用区块链技术跟踪物流的案例:“手表一经完成,产地、序列号等相关信息都会被存入区块链,一旦写入就无法更改。区块链记录下运送手表的物流公司、经销商、消费者、转卖方,手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产权何时转让,都会有记录,整个过程都可追根溯源。”

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恰恰扮演了数据库的角色。相比普通数据库,区块链的特点在于允许交易并存储交易记录。秦谊特地强调了另一个特点,传递价值。

以超市购物为例,在付账时,如果消费者使用微信或支付宝付款,那么这次消费的金额、地理位置,甚至具体消费内容都将被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可根据数据推断出消费者的喜好、经济状况及居住地区等。在秦谊看来,这些数据就具备价值,“区块链把所有数据储存起来,形成接近事实的数据连载,从这个角度讲,区块链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能改变社会整体的运作”。

肖风对记者表示:“现在社会关系已经被数字化了,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就是我们的社会关系。如果以后推出数字身份证,那么个人的纳税、社保、医保、产权情况都被数字化,所有的轨迹都变成数据存在。”

就医疗保险而言,未来患者就诊时不必携带医保卡,只需在区块链中输入正确密码,以往就诊历史记录、过敏情况都将呈现在医生眼前。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汇丰、花旗、巴克莱、中国平安等金融巨头以及全球各大央行的纷纷加入,资本、智力等资源正在加速向区块链汇聚。根据穆迪研究报告,全球对区块链的创业资本投入已经超过14亿美元,已有800多家从事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企业。

到底什么是区块链?目前达成统一的权威定义为:区块链基于密码学技术,通过特定算法,依靠一定的共识机制(比如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点对点交易,信息存储在各节点(node),无需信任单个中心。每个节点通过保存一套完整历史数据库的副本,参与维护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简单说,区块链提供了一种途径让彼此并不认识的人来创建大家都能查看的资产记录。通俗说,别人都在看着你的交易行为,谁都造不了假。

“无论你是IT圈的还是金融圈的,如果今年你不了解区块链,说明你落伍了。”这一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之后,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式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突破再造的新风口,并“极有可能”永久改变金融市场。

“对区块链技术的积极应对或是被动接受,或将导致金融行业的重新洗牌。”万向控股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发起人肖风告诉《财经》记者。

对于金融机构或者矢志涉足金融业的互联网巨头们来说,究竟如何理性地认知区块链技术?是否要押注区块链技术,怎样参与进这场重大的变革?

在一片火热的区块链热潮中,最近,华尔街第一大投行、同时也是全球最大区块链联盟R3的九位创始会员之一的高盛宣布将会退出联盟。这被市场解读为冷静的决策。

“毕竟,利用区块链重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是一场硬仗,不是从一到十的过程,而是从零到一的过程,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迁移,显然非朝夕可完成。”肖风强调。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障碍,来自监管机构的政策和力度。监管部门如何看待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限制与边界,如何使其满足现有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的风控、合规和技术要求,将是决定区块链在金融业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关键。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提出,区块链技术要研究以增量的方式,而不是颠覆存量的方式来解决金融中的成本、效率和秩序问题;要关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 华尔街醒来了

谈及金融业对区块链的兴趣时,Blockstream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奥斯汀・希尔(Austin Hill)有句话一针见血,“华尔街醒来了”。

高盛早在2015年初申请了首个区块链相关的专利。高盛希望综合区块链的优势,通过分布式总账可以处理外汇交易市场的金融交易。

高盛退出R3并不是放弃区块链技术。据《财经》记者从了解高盛的人士获悉,高盛决定退出R3的原因在于,其不愿和几十名成员共同投资,而是希望获得更多控制权。但按照高盛发言人的说法,高盛仍会继续开发自家区块链技术。

几乎在高盛关注区块链的同时,瑞银启动了探索、利用和共享区块链潜力的Crypto 2.0 探路计划。该计划目前设立在伦敦 Level 39(金融科技孵化基地)瑞银创新实验室,包括智能债券实验、多用途结算币实验等。

此前,瑞银集团首席运营官Axel Lehmann曾向《财经》记者透露,该行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股票发行和交易方面的应用,尤其是现金股票领域。瑞银正牵头与全球四大银行共同开发一款数字货币系统用于跨境支付结算交易。

据《财经》了解,截至目前美国前50大金融机构都成立了区块链相关实验室。

去年9月成立的R3已经囊括了巴克莱银行、摩根大通等60余家全球金融巨头。R3致力于帮助大型金融机构配备区块链技术,帮其更好地处理国际支付、证券交易结算等业务。

当这些身穿细条纹西装的银行家们突然变成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时,前摩根大通大宗商品全球主管,被称作“华尔街女皇”的布莱斯・马斯特斯(Blythe Masters)的言论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态:终于又遇到颠覆的机会。

Blythe Masters于2015年初加入区块链初创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任首席执行官。

“这次大会,微软和IBM两家巨头公司,自掏腰包从美国飞到上海进行演讲,这在之前的全球区块链会议中是鲜见的。”9月23日开始的上海全球区块链大会,肖风特意向《财经》记者强调,这表明区块链技术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公司的加入会加速行业成熟。

微软自2014年起便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密码币为切入点接触虚拟互联网金融业,微软也是全球第一家进军“区块链”领域的IT企业。

IBM对区块链的认识略晚了一步。其于去年底宣布参加由Linux基金会领头的开源区块链项目开放式账本项目(Open Ledger Project),现更名为超级账本(Hyperledger),除IBM外,英特尔、思科、伦敦证券交易集团、摩根大通、芝加哥交易所集团等金融科技行业巨头也纷纷加入。

据悉,自Linux基金会宣布超级账本项目以来,已经收到了2300家公司的申请。

IBM全球区块链发行总监约翰・沃伯特(John Wolpert)说,这些机构并不在意每次是否都取得成功。但是,它们会尽可能赶在变革之前从根本上提高自己。IBM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企业级的区块链解决方案领导者。

而国内的各大巨头早已纷纷加紧区块链的布局。

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万向集团是目前行业内涉足区块链领域较早的企业。其在去年9月成立了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并成立了5000万美元的专项投资区块链基金。截至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了30多家区块链公司,涉及跨境支付和汇款、智能证券、奢侈品溯源、供应链等。 落地场景是关键

摆在很多金融机构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和需要满足的业务场景无法一一映射。

“区块链的落地领域,一方面没有中心,或者很难建立中心。另一方面,要和现实机制有映射。”火币网COO朱嘉伟告诉《财经》记者,符合条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跨境支付或跨境贸易等相关业务。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跨境支付规模以年均5%速度增长,2016年已达6010亿美元。然而,目前跨境汇款的成本高昂,平均每个汇款人的手续费率达7.68%。主要成本来源于银行的汇款手续费和SWIFT (环球金融同业电讯协会)的电报费用。

对银行来说,这些交易成本很高,利润低,是一项很鸡肋的业务,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清算中心,因为没有一家组织或机构能够获得公信力的背书,取得不同金融机构的信任。而借助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优势,则解决了交易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同时,能够降低金融机构间的成本,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速度及效率。

全球不少区块链公司看中了这块市场。比如Google投资的Ripple,它被称为“目前最成功的区块链技术公司”,专注跨境国际银行之间的清算,已经和12家Top50的银行展开合作。Ripple表示,自己的技术能让银行在支付中减少33%的成本,数秒内即可完成交易。

最近, Ripple区块链帮助的全球第一笔区块链国际银行间汇款,在加拿大Alberta的ATB 银行和德国Reisebank之间达成,总共花费20秒。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很多中国区块链公司也在围绕解决跨境支付领域探索。比特币交易平台Okcoin推出的支付平台Oklink,主攻中小企业市场,目前已在韩国和菲律宾展开了应用。

据Okcoin创始人徐明星介绍,OkLink目前的角色是银行汇款业务的中间平台,在整个汇款流程中,前后两端分别由两家银行参与,一家接待汇款者,一家接待收款者,中间过程在区块链上完成。OkLink能将小额跨境汇款的手续费降低到0.5%,而目前的这一成本普遍在2.5%-15%之间。

网信集团区块链技术负责人邓柯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在区块链上的“试水”从跨境贸易、跨境支付开始,预计应用项目明年会落地。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测算,从全球范围看,区块链技术在B2B跨境支付与结算业务中的应用将可降低每笔交易成本约40%,应用了区块链的B2B跨境支付能够给全球支付行业新增加500亿-600亿美元的价值。

但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尚处于相对比较灰色的地带,涉及到外汇管制,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虚似货币,实现从技术上“绕开”监管,从事跨境业务,会面临很大的合规问题。邓柯称。

有乐观分析认为,Ripple最有可能替代SWIFT,成为区块链时代的银行间协议。但据《财经》记者了解,要实现这一宏大目标,Ripple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朱嘉伟看来,跨境支付的应用固然是痛点,但得上了规模才有意义,不然很难盈利,跨境支付资源整合难度相当高。比如要得到国家许可,还要满足相关的国际法规。

“回到系统内,比如中国央行推出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很成熟,如中心化能解决得很好就不存在很大的痛点。用区块链有什么意义?所以,微信、支付宝就可以了。”朱嘉伟说。

所谓大小额支付系统指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其中前者指央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接入系统,是以电子方式实时全额处理跨行及跨区支付业务的应用系统;后者主要处理跨行同城、异城纸质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目前人行暂定为5万元〈含〉限额以下),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银行营业网点的资源共享。

虽然各领域的应用场景在不断被开发,除了支付外,多半属于金融业的非核心项目。在朱嘉伟看来,主要源于金融行业的强监管属性下,没有找到真正打到痛点的可以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刚需场景。

基于此,蚂蚁金服希望在其他业务上取得突破。今年7月,蚂蚁金服推出首个区块链公益项目,主要应用于支付宝的爱心捐赠平台,以解决善款去向透明度的问题。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程立告诉《财经》记者,蚂蚁金服更在意这个场景是否适合用区块链,以及是否符合目前的监管法律框架等。

同样的原因,京东金融选择在相对弱监管领域切入。京东金融战略研究部研究总监陈龙强告诉《财经》记者,京东正在探索企业级区块链,应用端从B端到C端演进。据他介绍,京东金融选择商业票据和ABS云服务这两个有实际业务的场景进行尝试。

由于票据市场规模大、参与方众多,而且业务链条很长,难以有效管控和防范操作性风险和道德风险,包括贸易背景造假,票据真实性认证失效,利用票据违规融资套利等等。

“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票据,就有可能通过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形式,实现商业约定的具体限制,引入监管控制节点,由交易各方确认交易,确保价值交换的唯一性。”陈龙强称。

近日,央行科技司副司长兼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亦表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未来有望在票据市场等相对封闭的应用场景先行先试。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央行主导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票据交易所的开发已经基本完成。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票据交易所将会有效降低监管成本,这是目前业界呼声较为强烈的痛点。”杭州复杂美科技公司创始人吴思进告诉《财经》记者。据他介绍,复杂美区块链研究中心已经初步完成了基于多种区块链版本的票据交易所的开发。

陈龙强预计,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后,未来2年-3年是区块链To B端项目的落地阶段。据《财经》记者多方采访,明年会有一波区块链技术商业项目的落地潮。主要集中在跨境贸易结算、供应链金融、票据交易所等。

而区块链真正进入面向消费者的普惠第三阶段预计会在2020年以后,届时,个人资产的映射、公证、信息记录、个人健康数据等等都可以用区块链实现更好的掌控。

“到底是信任代码还是信任机构,这是价值观的颠覆,人民群众是需要一个培养过程的。”朱嘉伟说。 金融机构战略跟进

“如果抵挡不了,就要拥抱它。”徐明星说。

银行已走到了改变底层基础架构的关键时刻。有种说法“区块链会终结银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的副总裁安德烈・沙罗夫(Andrey Sharov)表示,由于区块链技术使用日益广泛,到2026年,银行会销声匿迹。

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随着监管的收紧,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银行业不得不竭尽所能对待削减成本的问题。而能够帮助提高交易性能、降低运营成本的区块链技术无疑给银行带来了希望。这也是全球金融巨头们开始大规模拥抱区块链的动力所在。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的研究报告提出,至2022年,区块链技术通过减少跨境支付、证券交易以及合规中的成本开支,每年将能为银行业节省15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

据了解,目前国际银行主要在金融贸易、跨境交易以及支付上采用区块链技术试水。

例如,澳大利亚的三大银行正试验Ripple Labs的区块链分类账系统,其中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把该系统用于其附属机构之间的支付结算。

最近,澳洲联邦银行(CBA)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表示,银行业首笔采用多区块链的跨境交易已经产生,该交易是将一批棉花从美国运往中国,这笔区块链交易涉及88包棉花,总金额为3.5万美元。

从《财经》记者采访的多家银行人士信息来看,各大银行已经将区块链放在了很重要的战略位置;部分银行已经开始小范围试水区块链技术,但离大规模应用还相去甚远。

作为国内第一家加入R3CEV的中国金融机构,平安集团于2016年在执委大会时宣布将区块链作为其重点内容。平安集团首席系统运营官胡玮称,作为较早支持超级账本和以太坊两个平台提供区块链服务的机构,平安已对个人征信护照、金融资产交易两块产品进行了区块链技术应用。

“平安集团内部有大量的场景可以进行区块链应用。”胡玮称。

9月,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与华瑞银行联合开发了一套区块链应用系统,并投入试运行,主要用于微粒贷联合贷款的结算、清算。

微众银行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公开透露,该系统可以让合作银行全面实时高效地了解信贷及资金交易信息,进行实时的头寸监控,免除依赖终日对账文件进行清算对账的繁重工作。

同时,微众银行在同业之间牵头发起了深圳金联盟的区块链联盟组织,“在里面寻求更多的场景”。

今年9月,由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深圳瀚德创客投资有限公司及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开发了“首笔区块链真实金融交易”,成为全球第一笔区块链资产收益权转让。

作为R3联盟的成员之一,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曾表示,区块链未来可能会革新整个银行业传统的基本架构,金融行业要积极尝试区块链技术,但短期内还是以实验探索为主。

据了解,多家银行尝试将区块链的技术运用在积分体系的构建与重组。

10月25日,Visa公司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Visa B2B Connect预览版,并计划2017年投入使用。此次VISA的尝试是基于区块链私有链。

“现在是全球企业最好的时机,通过利用最新的技术来改善商业运作里面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Visa公司创新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部执行副总裁Jim McCarthy说。

区块链的一系列优势在隐私、安全要求极高的金融业务上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来摸索、实验。胡玮表示,在金融领域应用上,银行更多还要思考区块链技术如何能够保证用户隐私和商业机密。

银行管理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paul schaus近期表示,由于监管的不确定性,银行对区块链技术的投资在短期内很难获得回报。银行必须对区块链产生的预期回报持温和态度。

据《财经》记者采访的情况,大银行虽然已经动起来了,多在研究阶段,小银行有心无力。“其不情愿来自于对加快自身灭亡的恐惧”。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区块链技术可以让民间资本先研究试用,但是银行还要慎重。“当前银行业有充分可靠的信用支持,尚不迫切需要通过区块链解决信用缺失问题。”

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指出,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会更多地体现在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上,快捷、高效、低成本的区块链系统会促使传统银行业加速向金融科技公司转型。但同时孙德顺建议,银行在对待区块链的策略上,应积极谨慎,先易后难,虚实结合,稳步推进。

肖风向《财经》记者表示,从金融角度来说,实际上支付已经有了金融服务,涉及到交易,目前为止,这部分的区块链技术尤其不成熟,可能还需要3年-5年才可以真正成熟。

Axel Lehmann亦认为,目前金融行业的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克服诸多挑战。“如果你在一年前问何时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很多人会乐观地告诉你接下来2年-3年就会发生,但现在你再问同一个问题,答案可能是5年-10年。” 规模化应用的挑战

虽然区块链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无疑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其大规模应用仍然面临许多的问题。

安永咨询服务合伙人唐文剑分析,区块链面临着性能、容量、安全性、可扩展性等一系列技术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公有链的应用领域,效率和成本仍制约着数据库的发展。

对于许可链来说,准备足够能力的节点不是问题,但对于面向大众的公有链,由于低吞吐量、高时延可能将长期存在,未来可能会面临发展限制。

“有人计算过比特币区块链一年消耗的电力相当于丹麦整个国家的电力消耗,成本非常高。比特币区块链目前总共的市值只有110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它还需要经历很大的改造过程。”肖风说。

区块链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有多大?在《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技术专家看来,表面上看起来基于区块链的交易成本低,但其实维护其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的成本很高。

据悉,目前最大的区块链比特币网络,日均交易量也就20多万笔,甚至出现了一笔交易经过了十多小时才予以确认的情况。

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称,目前为止区块链占用资源还是太多,不管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

以目前区块链技术的水平,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普及很难。在金融应用场景中,高频次是常态,股票、外汇等金融业务的交易峰值每秒可达万笔之上。比如淘宝双十一这样高并发量的操作,区块链是分布式的数据库,同步更新操作起来效率要低很多。

事实上,金融运行的效率有时并非“越快越好”,如高频交易之于资本市场就是一把“双刃剑”,这是值得市场各方保持警惕的。

上海证券交易所原总经理助理兼总工程师白硕指出,现在中心化的机构,包括交易所,中心化撮合的效率已经很高。传统的场内交易是集中的高流动性大量交易,无论是交易量还是峰值的交易速度,目前区块链还远远不能胜任。而区块链应用于场外交易更有可能发生突破,比如区域性资本市场、机构间的交易市场等。

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孙天琦提示,要清楚认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和性能瓶颈。“客观上讲,金融业传统技术的中心化账本,权威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中介优势也是非常强的。未来应该是区块链技术和传统技术竞争中发展,最终再达到一个均衡点。”

此外,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也曾暴露。今年6月,曾完成全球最大众筹纪录、集资1.5亿美元的众筹项目TheDAO即受到黑客攻击,价值6000万美元的以太币被劫持。虽然之后区块链交易平台通过集体决策将被劫持的资金返回初始投资者,但迫使人们思考区块链技术的潜在风险。

“这也说明即使在应用最成熟的比特币领域,技术风险可能将长期存在。”邓柯说。

新技术开启新的应用,必然会带来新的风险。在不同场景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中,都对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需要做深入的分析和权威的论证。

“区块链作为值得信赖的数字账本,虽然可从技术层面提升信任度,但涉及实际应用时仍需监管和政策的配套支持。尽管不需要任何中心化的媒介机构,但是需要信任区块链协议下的软件系统,这仍需要权威机构为之背书。”李礼辉认为。

瑞银集团首席运营官Axel Lehmann指出,在大规模应用区块链技术之前,必须解决安全问题以及建立配套的生态系统。

“今年出现了很多研究联盟和产业联盟,有些是围绕着生态去打造的。区块链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会对原有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造成颠覆,需要一个生态系统到另一个生态系统的迁移。”邓柯说。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层面的跟进。”唐文剑认为,对于区块链的一些应用场景如智能合约等,已有的电子签名法和计算机法可能已经不完全适用了,需要对当前法律语言进行修订。

以证券应用为例,从逻辑上,区块链技术在证券领域可以优化发行、交易、清算、结算以及托管环节的效率。但是就中国资本市场现有的法律、法规而言,这几部分是相对独立的环节。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与交易所在功能上界定很清楚,各司其职。

目前,无论国内国外都还没有建立通用标准。区块链技术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各种流派都在成立自己的联盟,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标准并推广出去。但在陈龙强看来,区块链现在的发展还很早期,建立标准为时尚早。

“如果直接先制定好让大家遵守,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就会受到限制,因为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诉求。最好是自下而上推动,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陈龙强告诉记者。

9月在北京召开的ISO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区块链及电子化分布式账本技术委员会,也是ISOPC307,提出区块链的标准化方向,如可信和操作性、隐私和安全、身份认证等。

10月,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成立大会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表示,未来工信部将推动区块链发展,重点在改善发展环境、推进技术落地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

白硕曾对媒体透露,金联盟和Chinaledger正在进行合作,力争形成国内较为统一的技术标准。 监管介入正当时

对各类新金融创新来说,风险是各方最担忧的,对于区块链这种颠覆式创新尤甚。

全球的监管机构在密切关注区块链:一方面支持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不敢放松监管底线。

“其实对监管机构而言,最担心的是一种不确定性。”陈龙强告诉《财经》记者。

一旦科技与金融结合往往能实现非常规发展,此前的支付宝、余额宝即是典型。其规模从初创期的被监管部门小而无视,直接变成大而不倒,一度让监管层很尴尬。

据《财经》记者了解,监管层也担心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失控与道德风险,可能在区块链创新中被进一步放大,尤其是在其大量介入区块链生态圈建设之时。

其实,区块链本身作为一种技术,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监管的。区块链具有透明性、可搜查性,其技术本身的自动结算功能以及其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可以实时、真实、有效地把数据交易情况反馈给监管机构,有助于监管机构更好执行监管。

“区块链技术可以推动交易场所进一步做到开放、共享、不可篡改,尤其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把社会上的很多交易活动纳入规范和监管。”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说。

从监管的角度,需要把基于区块链账本的数字货币,与区块链在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区分对待。

眼下,类似于比特币、自称为“数字货币”的“自流通货币”陆续出现,在参与者认可的范围内已经可以作为支付工具和记账单位,但这类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自流通货币”有可能成为洗钱和非法融资的工具。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孙天琦称,要避免出现互联网金融初期炒作的教训。他指出,目前已经出现了打着区块链技术旗号开展非法金融活动的苗头。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目前国内区块链的热潮下,的确已出现了不少打着数字货币旗号的各类传销币;很多区块链货币应用平台进行期货交易,甚至进行高杠杆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区块链的热潮,一种类似“股权众筹”的融资方式――币众筹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开始流行。只是这个“股权”可以在“币”的交易所上随意交易。

今年9月,上海的区块链初创公司小蚁的一次币众筹ICO将这种融资模式推至风口浪尖。

当时,共计筹得6000多个比特币,市价约为2500万元人民币。这是国内最大的ICO众筹项目。但随后,来自参与者众筹购买的“小蚁股”,在交易所上线后,价格波动剧烈。有网友质疑存在“内幕交易”、“联合坐庄”。虽然事后暂时平息,但ICO这种融资模式却开始饱受争议。

在霍学文看来,区块链技术创造各式各样的所谓“虚拟货币”被广泛地应用,这并非是一个正当的途径。应对此进行规范限制,不然可能会造成新的非法集资或者金融不稳定的来源。

事实上,早在2013年,为防范洗钱风险,央行等五部委便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不具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使用。

《通知》要求,现阶段,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比特币相关的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比特币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服务;接受比特币或以比特币作为支付结算工具;开展比特币与人民币及外币的兑换服务;发行与比特币相关的金融产品;将比特币作为信托、基金等投资的投资标的等。

“简单说,通知把比特币定义为一种商品,不允许用来进行支付结算。所以,这种基于虚拟货币的币众筹严格意义上是不符合监管条件规定的。只是规模尚小,没有进入监管层的视野。”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说。

“利用区块链发展共享金融过程中,四条底线不能触碰: 不能搞资金池、 不能做担保、不能搞非法集资、不能涉及洗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指出。

不过,在金融组织的非核心系统、金融市场的边缘和小规模地带,有专家建议,可以给予相对高些的创新空间和容忍度。

某种程度上,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取决于监管机构的具体政策和监管力度。如何在现有金融科技的框架下,出台符合金融监管的规定是区块链监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肖风建议中国的监管机构建立一个“沙盒机制”,“因为区块链行业不能像P2P行业那样,不能等野蛮生长后再出手,那样可能会创新风险太大,承受不起”。

“沙盒”这一理念最早由英国在2015年提出,并应用到金融监管领域。

据悉,目前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已纷纷建立“沙盒机制”(Sandbox),企业家们可以利用这一工具以及使用客户的“知情同意书”,在一个可监管的环境中实验他们的想法。当创新公司被纳入到“沙盒机制”并进行一年到两年的试验后,如果对金融市场有正贡献,监管部门会修改其法规。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主要让参与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通过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的系统全部信息交流数据,并且生成数据指纹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链接下一个数据库块。

区块链是一种类似于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这样的技术解决方案统称,并不是某种特定技术,能够通过很多编程语言和架构来实现区块链技术。实现区块链的方式种类也有很多,目前常见的包括POW(ProofofWork,工作量证明),POS(ProofofStake,权益证明),DPOS(DelegateProofofStake,股份授权证明机制)等。

区块链的概念首次在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中提出,可以把比特币看成区块链的首个在金融支付领域中的应用。

二、区块链的特征及其意义

根据区块链定义,可以总结区块链有如下这四个特征:去中心化、去信任、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

去中心化:整个网络没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机构,任意节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且任意节点的损坏或者失去都会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

去信任:参与整个系统中的每个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是无须互相信任的,整个系统的运作规则是公开透明的,所有的数据内容也是公开的。

集体维护: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所有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的,而这些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

可靠数据库:整个系统将通过分数据库的形式,让每个参与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除非能够同时控制整个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也无法影响其他节点上的数据内容。

(一)为系统数据提供可靠架构

在区块链的结构中没有中心化组织的架构,每个节点都仅仅是系统的一部分,且每个节点的权利相等,网络黑客摧毁或篡改部分节点的信息,对整体系统及数据没有影响,而且节点越多越安全。

(二)为资产交换提供智能载体

区块链具有可编程性的特性,并辅以一系列的辅助方法,可以确保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的交易安全可信。例如,工作量证明机制,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需要拥有超过全网51%的算力;智能合约机制,以程序代替合同,约定条件一旦达成,网络自动执行合约;互联网透明机制,账号全网公开而户名隐匿,且交易不可逆转;互联网共识机制,通过各节点共识确保交易的正确性等。

(三)为互联网金融建立信任关系

区块链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互信的前提下,交易各方通过纯数学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且信任关系建立的成本极低,并使弱信任关系通过算法建立强信任连接,从而促成价值交换的活动,甚至是金融交换活动。

(四)是一体化金融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很广,通过公共账本可以实现包括客户身份识别、资产登记、资产交易、支付结算等应用,通过大数据系统可以记录、传递、存储、分析及应用各类数据信息,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

三、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可能的应用方式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技术,也是一种基于多笔不同资产上附着的现金流进行管理的资产管理手段。与贷款、债券、股权等传统金融产品相比,资产证券化产品呈现出结构复杂,参与主体多,操作环节多,数据传递链条长,数据及现金流传递分配过程繁复,信用触发性条款设置保障安全性等特异性产品特征。从资产的转售交割、现金流打包-分割-重组-分配到证券登记结算流通,都依赖于中介机构的信用,后期的现金流管理以及相应信用机制的触发也让产品后期管理需要非常多的人工投入。依赖人工处理的交易信息经过多道中介的传递,使得信息出错率高,且效率低下。在一个中介权威机构中,通过中心化的数据传输系统收集并保存各种信息,然后集中向社会公布的传输模式同样使数据传输效率低,成本高。而区块链通过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点对点传输,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数据传输模式,无疑可以深入应用到资产证券化的不同环节:

(一)金融资产的出售结算

第一个潜在用途就是提高金融债权资产转让效率,解决流动性需求与资产转让时效不匹配的问题。金融资产如贷款的出售是一个非常繁琐、耗时的过程,结算需要长达几周的时间。区块链技术则是解决其中一些核心问题的关键。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绕过中间支付清算系统,实现点对点即时支付,大大缩减支付到账时间,从按日结算,缩短到以分钟为计量单位的结算效率。

(二)现金流管理

资产证券化的现金流管理也是较为复杂的结构。多个资产的现金流分为本金现金流和利息现金流流向特殊目的机构设在监管机构的不同账户,现金流进入账户后根据约定条件投向指定特征的资产,并在约定时间按照约定条件由特殊目的机构控制人支付到对应证券的由证券托管结算机构控制的各证券独立账户,再由托管结算机构支付给不同的投资人。这一过程中,同一个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可能被拆分到不同的证券账户中,不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也可能兑付给同一个证券持有人,也可能某一笔资产的本金现金流和另一笔资产的利息现金流包括它们的利息在经过管理人重组之后,拆分给不同证券的持有人。上述几种情形是最基本的现金流支付情况,涉及信用触发和信用保障条款后,现金流分配将更为复杂。在结构上,不同证券设计了不同的现金流支付频率和信用触发机制,也由不同的内外部信用保障机制,如多余现金流抵扣和外部现金储备账户的回拨、流动性支持等。此外,还有发生违约事件后,大规模的现金流支付分配顺序改变。

因此,在现金流管理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至少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对资产证券化产生重要作用:

一是能缩减银行等机构服务成本。上述资产和现金流的管理、划付、分配等业务涉及的系统维护与后台工作,往往由不同机构、机构内不同部门、部门内不同岗位的人工操作,面临长流程、多环节。区块链去中心化技术,为简化并自动化这些手工服务流程提供了可能,如实现自动记账功能以及自动审计功能。德勤审计师目前已经开发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动审计服务平台Rubix,通过与SAP和Oracle等各种财务报告系统对接,实现包括贸易合作关系管理、实时审计功能、土地登记功能等应用。

二是利用智能合约的功能,实现现金流的自动划拨以及资产循环投资购买等后续产品的管理功能,尤其是对信用触发机制条款的调动。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功能,可随意给交易合同添加各种不同的交易条件。通过智能合约,可以给数字货币施加限制条件,为改变目前依赖大量人工完成现金流分配、划拨以及实现各种交易结构设计的信用条件提供了可能。资金的归集和分配将完全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公开透明,效率将显著提高。

(三)改善增信环节转移的高成本

由于通常对应了多笔资产(可能是上千笔),每笔资产对应着不同的外部担保,因此在实践中资产证券化目前没有真正实现担保随同金融债权资产的转让,只是通过法律条款约定了保留完善担保的权利,在真正出现需要履行担保的情况时再转移担保。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下,这一条款实际上是由发起银行通过自身信用提供了隐性担保的,但是也对发起银行造成了隐性义务和偿付压力。尤其是保证担保和信用保险的情形下,担保人(或者是贷款承保人)往往是发起银行的合作机构,但不是新的特殊目的机构的合作机构,可以通过履约主体变更进行违约代偿责任履行的抗辩。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点对点的增信保障平台,降低增信转移的成本,以信用保险为例,利用区块链技术可建立点对点的互助保险平台,一旦单一主体发生符合特定条件的违约事件,其他参与这一平台的保险参与者将直接缴纳费用给被违约主体。

(四)证券交易与再融资

互联网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制造和传输,但始终不能解决价值转移和信用转移。所谓的价值转移是指,在网络中每个人都能够认可和确认的方式,将某一部分价值精确地从某一个地址转移到另一个地址,而且必须确保当价值转移后,原来的地址减少了被转移的部分,而新的地址增加了所转移的价值(即避免出现“双花”)。信用转移是价值转移的必然结果,表示价值的转移获得所有参与方的认可,且其结果不能受到任何某一方的操纵,取得了系统内的公信力。这一价值可以是货币资产,也可以是有价证券、金融衍生品等实体资产或者虚拟资产。

在目前的互联网中也有各种各样的金融体系,包括许多政府银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统,但本质还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来解决。即通过某个公司或者政府信用作为背书,将所有的价值转移计算放在一个中心服务器(集群)中,尽管所有的计算也是由程序自动完成,但是却必须信任这个中心化的人或者机构。事实上通过中心化的信用背书来解决,也只能将信用局限在一定的机构、地区或者国家的范围之内,所以价值转移的核心问题是跨国信用共识。

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价值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传递,为金融互联网搭建提供了基础,其中证券交易市场是区块链存在发展机遇的领域。传统证券交易中,证券所有人发出交易指令后,指令需要依次经过证券经纪人、资产托管人、中央银行和中央登记机构这四大机构的协调,才能完成交易。这样的模式造就了强势中介,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在同一共识原则区块链技术系统下的证券可以点对点交易,买方和卖方能够通过智能合约直接实现自动配对,并通过分布式的数字化登记系统,自动实现结算和清算。不再需要中央化的登记结算机构,也不再受到交易时间的限制。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在交易上也采用传统证券交易模式,通过区块链进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可使更广泛的参与者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上自由完成交易,且可实现24小时不中断运作。对于认可这一“区块”价值的机构,可以接受“区块链”代表的证券持有人再融资,不用担心对应证券资产的转移和“双花”,因为每一笔交易都公开透明、可追本溯源。

(五)证券化资产的管理

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人会议举办的程序较债权代表和股东代表复杂,一是涉及的权益结构复杂,二是证券资产类型复杂,某一资产的违约可能需要涉及不同投资人会议提出表决意见,成本过高。这就涉及通过资产管理人执行投票,由于涉及可能的利益冲突,需要对管理人资格谨慎地约束和条件授权。投票流程是资产管理人向人发出投票指令,指令随后被传递给投票分配者,再由投票分配者将指令传递给托管人,托管人请求公证人根据对管理人的授权对投票指令进行公证,然后向登记方申请并完成登记,最后投票信息汇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非标准化的流程,投票信息存在被不正确传递或丢失的风险。

而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投票可以透明简化,直接公开在区块链技术搭建的投票应用系统里,结果供委托人查询。

此外,另一个证券化资产管理方向――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获取和管理,在未来可能通过区块链技术搭载的物联网设备实现也许是一个更为长远的设想。根据IBM的设想,区块链技术搭载的物联网管理体系下每个设备都得能自我管理,设备彼此相连,形成分布式云网络,只要设备还存在,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就可以大幅延长,运行维护成本显著降低。而基于信息管理系统下发生的物流及现金流可以成为高度分散性资产现金流的证明,从而为证券化交易创造信用依据,不再依赖商业信用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巴克莱银行、瑞士信贷集团、摩根大通在内的9家全球顶级银行已加入一个由金融技术公司R3领导的组织,着手为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中的使用制定行业标准和协议;而纳斯达克在2015年12月30日完成了基于区块链平台的首个证券交易,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去中心化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区块链技术仍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大规模广泛开展实际应用。

(一)高耗能问题

数字货币经济学中也存在所谓的“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安全”这三个要求。区块链是否在节约中心化成本问题的同时又过度使用了电子能耗成本呢?技术的应用要考虑其系统的整体性。

(二)数据库存储空间问题

区块链数据库记录了从创建开始发生的每一笔交易,因此每一个想参与进来的节点都必须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一份从创世块开始延续至今的数据包。如果每一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那区块链数据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就可能成为一个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处理大规模交易的抗压能力问题

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还没有真正处理过全世界所有人都共同参与进来的大规模交易,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区块链系统中的节点总数规模仍然很小。一旦将区块链技术推广到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区块链记录数据的抗压能力就无法得到保证。

(四)安全性问题

目前的区块链技术是基于非对称密码学的原理,但随着数学研究和量子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非对称加密的算法能否被破解呢?也许在未来,基于数学原理基础上的算法安全性会变得越来越脆弱,那时的区块链技术就失去了信任这一最根本的基石。对于这个问题,市场中目前正在整合更强的加密原理。

随着区块链技术优势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的资本、人才、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被投入到相关技术的研究中,相信区块链技术的上述缺陷得到解决只是时间问题。

(作者单位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区块链”;图书馆;人力资源;问题;优化措施

1引言

“区块链”技术目前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区块链”技术由于去中心化和数据加密等技术的运用,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有效,其对于各领域的信息保存和信息核实作用巨大。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人员也积极进行探讨,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最大的阻碍来自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且工作效率低下,来自图书馆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够统计真实有效的数据为图书馆相关管理层提供参考数据。而应用“区块链”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图书馆负责人的数据需求,因此,“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被广泛运用且取得的效果显著。

2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现状

目前,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管理层也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解决方案的基础数据并不准确,因此,制定的许多方案并没有落地,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1]。目前,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以及图书馆人员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较低,而福利待遇无法满足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的相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而根本原因是管理层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没有针对目前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对人员进行有效安排。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进一步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工作效率低下所隐藏的深层次原因是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2]。在不合理的岗位设置之下,也无法制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激励制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因循守旧,难以实现突破,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图书馆管理层目前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在数据收集时候有心无力,相关部门没有条件提供真实的数据,因此导致管理层无法针对数据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是图书馆新进人才的招聘,由于面试者存在学历或工作履历不真实等问题,图书馆所招募的人员很有可能不符合图书馆的管理要求;第二是图书馆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实。落实以上2个方面,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所面临的痛点问题[3]。

3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图书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第二,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第三,图书馆人员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3.1图书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

图书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的相关资源释放不到位,同时,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落后,所以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薪资福利和员工成长都无法得到保障。许多管理者对于图书馆人力资源不重视,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跟进,再加上图书馆在岗位设置的过程中人口年龄普遍较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足,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难以提升[4]。目前,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将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筛选,进一步地提升优秀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针对不符合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相关人员,也能够及时地发现并且进行更换。

3.2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

图书馆在人员岗位设置上一直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不合理的原因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目前图书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很多图书馆现有人员无法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要求;第二,图书馆在人员的岗位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许多岗位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资源闲置,而且这些人不仅不能对图书馆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进行合理设置[5]。

3.3图书馆人员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

没有科学、合理且健全的激励制度,极易使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目前,图书馆所应用的管理制度仍非常传统,但部分管理者认识到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打造符合现代化科技要求的图书馆。因此,在新进人员的招募上,图书馆也进一步给出较高的薪资待遇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不仅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强化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4“区块链”技术概述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6]。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很多的行业都得到普遍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存储、加密算法以及去中心化功能能够为行业提供最准确的数据,能够减少行业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所需要耗费的大量精力,有效甄别应聘者的学历和资质,从而为许多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便利。

5“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二,能够为岗位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第三,能够为图书馆激励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5.1“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运用到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而且可以运用在图书馆的图书馆藏管理上,根据目前图书馆真实的馆藏情况,相关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且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各个工作细节进行记录。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和数据存储功能,相关人员无法针对“区块链”所记录的内容进行更改,因此,可以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7]。这些数据结合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从而针对表现优越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工作人员的入馆,不仅能够提升图书馆的活力,能够带来更加多元的想法和先进的管理制度,而且能够进一步地带动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目前人力资源招聘市场并不健全,很多应聘人员的学历和工作履历不符合要求。“区块链”技术由于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其真实地记录了应聘人员的相关工作履历和真实的学历,能够为图书馆招聘人员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从而避免招募到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图书馆人员招聘工作的效率。在“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确实解决了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之下,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清晰地看到图书馆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针对没有认真完成岗位职责的员工,及时安排人力资源相关人员进行约谈,及时地解决员工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针对员工效率低下的问题,及时记录在册,为后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实践支持,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8]。

5.2“区块链”技术能够为岗位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目前,“区块链”技术能够为岗位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区块链”技术能够记录图书馆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记录图书馆馆藏的具体明细,根据所记录的真实数据,能够针对图书馆的各个部门进行合理的岗位设置。对于超编的部门要进行及时梳理,针对工作效率低下且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管理需求的相关人员进行及时的更替。同时,对于缺编的部门,要及时地进行人员招聘,及时地进行岗位补充。通过“区块链”技术所反馈出来的真实数据,就能够有效地设置岗位,能够有效地激发各个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图书馆管理层的整体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只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够切实地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高质量的规划可以结合图书馆的发展情况进行岗位设置和人员设置,并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在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前准备,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一旦发现问题,便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设置图书馆各岗位职责,其不仅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岗位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加之进一步地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进一步地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图书馆的发展,保障图书馆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

5.3“区块链”技术能够为图书馆激励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则无法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员工工作效率低下时,图书馆管理工作将难以维持。“区块链”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为图书馆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效且全面的数据支撑。在图书馆激励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3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以读者为中心;第二个原则是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中心;第三个原则是结合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来制定激励制度。第一方面,以读者为中心,“区块链”技术能够记录图书馆所有读者的相关阅读数据,并且能够通过相关阅读数据的分析,对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画像。由此,图书馆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地促进了现代化图书馆的塑造。第二方面,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中心,“区块链”技术能够结合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工作历程,针对不同员工给出不同的考核结果和激励制度,其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而且所制定的激励制度和考核标准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使得员工对于激励制度具有较高的认同度。第三方面,结合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来制定激励制度,针对不同岗位的绩效标准,结合员工的工作数据,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从而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激励制度[9]。

6“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应用的意义

“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广泛且意义重大。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针对图书馆的馆藏数据进行精准记录,为图书馆管理人员提供真实数据参考。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人才招聘环节的真实性,招募到符合图书馆需求的人才[10]。同时,能够使得图书馆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人员了解到现有员工的真实工作情况,并且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况,制定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案和激励制度,进一步制定符合图书馆发展的培训制度,从而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是必然的,这是时展下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现代化图书馆管理人员务必利用好“区块链”技术,严格地记录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相关履历,为整体的人力资源提供精准的数据,建立健全社会人力资源的信用体系,从而简化工作流程、减轻工作负担。相关人员结合“区块链”所提供的参考数据,进一步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细节,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落到实处,使得相关管理层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加资源投入。

7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也运用到了各行各业,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过往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传统且管理问题突出。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痛点。一方面,解决了人才招募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文章针对“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运用展开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建设性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忠林,王玲.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场景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8(6):110-112.

【2】周静.区块链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机构知识库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研究,2020,50(2):118-122.

【3】孙清玉,梁美宏,胡晓辉.区块链技术在机构知识库数据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7):49-52.

【4】刘红.区块链技术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安全存储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8,40(5):104-107.

【5】鲍远芳,王涛.互联网环境下“区块链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37(2):111-113.

【6】任薇薇.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开放获取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5):22-26.

【7】陈小平.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1):66-71.

【8】曾子明,秦思琪.去中心化的智慧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管理体系[J].情报科学,2018,36(1):11-15+60.

【9】彭文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9(7):15-17.

【10】孙兵.农村社区图书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75-477+528.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区块链(Blockchain)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民参与记账的技术方式。而此前的记账方式都是中心化的,需要中心化的中介,无论这个中介是传统的政府、金融机构、公证机构还是新兴的电商平台、网络支付平台。

经济学假设中,信息是充分的。实际上,正是因为信息不充分,才存在非常庞大的中介机构。而中介机构的存在,增加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门槛。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大规模协作工具,它首次使用纯技术方式让直接的价值转移成为可能,并延续了互联网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趋势。去中介的区块链技术将极大地颠覆信息中介行业。

源自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

2008年11月1日,一位化名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程序员,在MIT计算机系统安全组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仅8页长的学术论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本聪描述了一种完全基于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使支付可以由交易双方直接进行,摆脱了通过第三方中介(如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模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货币体系。

2009年1月,第一个序号为0的比特币区块――创世区块诞生。几天后的1月9日出现序号为1的区块,并与序号为0的创世区块相连接形成了链,标志着比特币区块链的诞生。

比特币因其剧烈的价格波动、高度的匿名性、与犯罪相连的坏名声以及其他技术原因,2009年诞生至今仍远未进入主流。然而2014年以后,作为比特币背后的数据结构,区块链却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区块链技术是构建比特币数据结构与交易信息加密传输的基础技术,该技术实现了比特币的发行与交易。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所有当前参与的节点共同维护交易及数据库,使交易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基于信任,使得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能够直接进行支付交易,不需第三方的参与。

从技术上来讲,区块是一种记录交易的数据结构,反映了一笔交易的资金流向。系统中已经达成交易的区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主链,所有参与计算的节点都记录了主链或主链的一部分。

比特币的产生需要依据特定的算法,通过大量复杂的运算才能生成,俗称“挖矿”。挖矿就是指产生新区块并计算随机数的过程,以解决一项复杂的数学问题来保证比特币网络分布式记账系统的一致性。这项复杂的数学问题是寻找一个随机数散列值(也称为哈希值)。散列值由散列函数生成,散列函数的功能是将任意长度的不同信息(例如数字、文本或其他信息)转化为长度相等但内容不同的二进制数列(由0和1组成)。

比特币采用的是散列算法中的SH256算法,任意长度的信息输入通过这个函数都可以转换成一组长度为256的二进制数字,以便统一存储和识别。256个0或1最多可以组合成2256个不同的数,这个庞大的集合能够满足与比特币相关的任何标记需要。且散列还有一个重要特征,若想要生成一个特殊的输出数字,只能通过随机尝试的办法逐个进行正向运算,而不能由输出结果逆向推出输入信息。这个特征是比特币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石。挖矿就是通过改变随机数来生成不同的散列值,直到符合要求。

一个区块包含以下三部分:交易信息、前一个区块形成的哈希散列和随机数。交易信息是区块所承载的任务数据,具体包括交易双方的私钥、交易的数量、电子货币的数字签名等;前一个区块形成的哈希散列用来将区块连接起来,实现过往交易的顺序排列;随机数是交易达成的核心,所有节点竞争计算随机数的答案,最快得到答案的节点生成一个新的区块,并广播到所有节点进行更新,如此完成一笔交易。

分布式记账成为可能

比特币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送方通过一把密钥将信息加密,接收方在收到信息后,再通过配对的另一把密钥对信息进行解密,这就保证了信息传递过程的私密性与安全性。比特币的交易并非简单的支付货币本身。由于每笔交易单都记录了该笔资金的前一个拥有者、当前拥有者以及后一个拥有者,依据交易单可实现对资金的全程追溯。这也是比特币的典型特征之一。最后,当每一笔交易完成时,系统都会向全网进行广播,告诉所有用户这笔交易的实施。

比特币系统大约每十分钟创建一个区块,其中包含了这段时间里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所有交易。每个区块中也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ID,这种设计使得每个区块都能找到其前一个节点,如此可一直倒推至起始节点,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交易链条。

因此,从比特币的诞生之日起,全网就形成一条唯一的主区块链,其中记录了从比特币诞生以来的所有交易记录,并以每十分钟新增一个节点的速度无限扩展。这条主区块链在每添加一个节点后,都会向全网广播,从而使得每台参与比特币交易的电脑上都有一份拷贝。

在现实世界里每笔非现金交易都由银行系统进行记录,一旦银行计算机网络崩溃所有数据都会遗失。而在互联网世界里,比特币的所有交易记录都保存在全球数量巨大且分散的计算机中,只要有一台装有比特币程序的计算机还能工作,这条主区块链就可以被完整地读取。如此高度分散化的交易信息存储,使得比特币主区块链完全遗失的可能性极小。

每个人在对交易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后,都可以根据这些交易数据生成新区块。为了避免虚假交易或重复交易,使这一新区块被信任需要构建工作量证明机制。如果想要修改某个区块内的交易信息,就必须完成该区块及其后续连接区块的所有工作量,这种机制大幅提高了篡改信息的难度。同时,工作量证明也解决了全网共识问题,全网认可最长的链,因为最长的链包含了最大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在比特币的应用中,整个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公共账本,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比特币交易信息的备份。当发起一个比特币交易时,信息被广播到网络中,通过算力的比拼而获得合法记账权的矿工将交易信息记录成一个新的区块连接到区块链中,一旦被记录,信息就不能被随意篡改。比特币是区块链的一个“杀手级应用”,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且作用绝不仅仅局限在比特币上。

区块链系统同任何一个数字系统一样,都离不开计算机硬件的支持。去除了第三方机构的同时,也无法得到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硬件支持。区块链集体记账的特点要求每个支持交易的节点都能够为系统提供计算能力,由此提出了一种鼓励节点竞相提供计算能力的机制――挖矿。

新区块的生成将奖励矿工新的电子货币,还可以通过设置交易费用来奖励挖矿这种提供算力的行为,系统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电子货币的发行,这也让矿工有利可图,成为了矿工挖矿的主要动机。

每个节点接收到交易信息以后,生成新的区块并计算该区块的随机数答案,最快得到答案的节点将促成这笔交易的实现,完成交易的区块记录,并将该区块广播至所有节点。同时该节点将有可能获得一枚新的电子货币作为奖励。

截至2016年1月,支持比特币运行的区块链的计算能力已经达到了800,000,000Gh/s,代表每秒能够进行8×1018次运算,全球Top500的超级计算机的算力加在一起都远远不及这个数量级。中国的算力占比特币全网的50%以上。随着全网算力提高,找到散列值的难度也会提升,从而维持10分钟找到一次的频率。

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区块链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该技术方案让参与系统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间系统内全部信息交流的数据,通过密码学算法计算和记录到一个数据块,并且生成该数据块的指纹用于链接下个数据块和校验,系统所有参与节点来共同认定记录是否为真。

区块链是一种类似于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技术解决方案统称,并不是某种特定技术,能够通过很多编程语言和架构来实现。并且实现区块链的方式种类也有很多,目前常见除运用于比特币的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外,还有POS(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DPOS(Delegate Proof of Stake,股份授权证明机制)等。

去中心化:分布式记录+分布式储存。区块链与传统网络记录体系不同,没有设立中心记录者,而是通过建立公开记录体系,使全网每一个节点在参与记录的同时也来验证其他节点记录结果的正确性,在全部参与者确认后完成信息记录,以确保记录结果真实性。

目前传统数据库是中心化记录、中心化储存,即使采用异地灾备、云存储,也只是将存储地从一处变为多处,从本地变为云端,如果中央服务器出现问题,则灾备数据库也将停止更新数据。而区块链数据库是分布式记录、分布式储存、分布式传播,每一条信息都由单个节点传播给全网其它所有节点,每个节点都负责数据的记录、储存,没有中心化或第三方机构负责管理,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其他节点会继续数据的更新和存储,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维持系统稳定运行。

去信任化:非对称加密数学+可靠数据库。传统互联网模式通过可信任的中央节点或第三方通道进行信息匹配验证和信任积累,这些中央节点或通道是否可信任对整个体系的信用影响极大。而区块链,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了信任问题,依靠非对称加密和可靠数据库完成了信用背书,所有的规则事先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述出来,参与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信用度,更不需要借助第三方机构来进行交易背书或者担保验证,而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就可以建立互信,通过算法为参与者创造信用、产生信任和达成共识,完成去信任化。

区块链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的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的特点:一是用其中一个密钥加密后,只有另一个密钥才能解开;二是其中一个密钥公开后,根据公开的密钥其他人也无法算出另外一个密钥。在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中,一是加密时的密钥是公开所有参与者可见的(公钥),每个参与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公钥来加密一段信息,在解密时只有信息的拥有者才能用相应的私钥来解密,用于接收价值。二是使用私钥对信息签名,公开后通过其对应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确保信息为真正的持有人发出。

整个系统将通过分数据库的形式,让每个参与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除非能够同时控制整个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也无法影响其他节点上的数据内容。而在实际中,发动51%攻击是无意义的,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投入的成本,远远大于成功实施攻击后获得的收益,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数据库安全可靠,且参与系统中的节点越多和计算能力越强,该系统中的数据安全性越高。

区块链仍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以区块链最成熟的应用比特币为例:

首先,技术层面上,网络容量有限、确认时间长、能量消耗大。在区块链中,每隔10分钟增加一个区块,由于区块的容量有限(1MB),每个区块最多可以容纳4096笔交易,区块链网络每秒钟只能处理7笔交易,远低于Visa/Master网络每秒4.7万笔和支付宝双十一8.59万笔/秒的交易能力。在能耗方面,比特币矿工目前的“挖矿”设备已经由300MH/秒的CPU升级到了5TH/秒的ASICs。据估计,目前比特币网络处理一笔交易的耗电量相当于美国一个家庭一天的耗电量,而碳排放是534吨/日或825万吨/年。

其次,在安全层面上,比特币交易平台易遭到黑客攻击。如2015年1月世界第三大比特币交易所BitStamp因一次黑客攻击丢失了540万美元的比特币。随后,总部位于斯洛文尼亚的这家公司被迫停止交易。这次攻击大约损失了19000个比特币。这一幕同样可能发生在通过区块链交易的资产上。而比黑客攻击更尴尬的是,丢失私钥的用户将无法挽回自己的资产。

再次,政策层面上,需要平衡监管与隐私。“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疑虑重重,监管政策不乐观,而对于一个分散式网络来说,监管的难度也不小。此外,人们对区块链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意愿不够,这导致新技术及新应用很难推广。

第四,事后不可追索。不可篡改是区块链的一大好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造成了无法事后追索的问题。一旦区块写入,就不能修改或取消,而一定需要进行新的一笔逆向交易。因此在构建区块链的交易结算系统中,需要预先设置追索机制和例外机制。

区块链的应用前景

无论是金融、公证、医疗、房地产还是物联网领域,只要有过多的中介参与、过高的中介成本或者是低追踪成本和高信息安全的需求,都会有区块链技术的用武之地。

通信:通信领域是最早的区块链应用之一。传统的通信程序都是考虑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和路径传送信息,如今除了速度,安全性成了关注重点,基于区块链的比特信(Bitmessage)应运而生。区别与传统点对点传输方式,比特信不需要信任沟通协议,一份邮件会发送给网络系统中的所有人,只有真正拥有密钥的人才能打开信件,这也避免了被追踪收件方和发件方的风险。跟踪信件的路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所有人都收到了,这可以解决路径的安全问题。由于这种方式对网络带宽和运算能力要求很高,只有在如今具备软硬件基础的情况下,才能承担这种由快到安全的转变。

域名管理也是区块链在通信领域的潜在应用之一。传统的域名管理系统是由ICANN分配给不同的机构,但这样的树状结构非常不安全,尤其是像中国这种不控制任何根服务器的国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第二代域名管理系统从传统的中心化管理系统转变为去中心化的域名管理,使其更安全也更有效率。

金融:金融领域存在大量诸如银行、证券交易所等中介机构,对区块链技术的巨大需求使金融领域成为目前区块链应用最多的领域。金融系统的去中心化将大大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近年来开发出其他区块链协议,使区块链有机会在金融业和其他行业中得到实际应用。以太坊(Ethereum)、Ripple、Stellar、Eris、Tendermint、HyperLedger等,以权益证明、股份授权证明等机制取代了费时费力的比特币工作量证明机制,从而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能耗。

汇丰银行的报告称,央行未来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发行货币。例如政府要实行量化宽松,央行可以低成本且精确的发放到每个人的帐户,也可以查到每一笔钱的流转。并且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在钱上设定条件。例如,这笔钱必须进入农业,则这笔钱的预设程序限制了这笔钱只能流向农业,在发放之前就能写成合约。未来的金融发展方向之一是可编程金融,区块链技术将是重要的实现手段。

银行很大的一个风险是单点错误,典型例子是巴林银行,因为一个交易员作假虚报,最终导致巴林银行破产清算。如果银行采取更严格的审查和审计势必提高经营成本。如果使用区块链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单点错误的发生,任何细微的造假系统会马上识别,进而降低审查和审计成本。

互联网已经实现了信息的自由传递,但是价值的自由传递尚未实现。下一步是将资产数字化,在互联网上登记各类权益资产,实现权益资产的自由流通。区别于信息的可复制,权益资产对应的价值是不可复制的,其传输方式显然与信息不同,区块链技术有望实现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的转变。

医疗:目前医疗领域是除了金融领域外的区块链第二大应用领域,包括病例、指纹等在内的很多资料具有隐私性,需要很高的权限保护。尽管目前对与个人信息的管理能基本符合要求,未来技术的发展将获得大量特定基因数据,当前的中心化资料系统也会变得很吃力,容易出现大规模数据泄漏的问题。

而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多签名私钥和加密技术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当数据放置在区块链上后,使用多签名技术,就能够让那些获得授权的人们才可以对数据进行访问。使用这种技术,将能够制定一定的规则来对数据进行访问,必须获得授权才能够进行,无论是医生、护士或者病人本身都需要获得许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设定需要3个人中2个人授权才可以进行。

物联网:传统物联网模式是由一个中心化的数据中心收集所有已联接设备的信息,这种方式在生命周期成本、收入方面有严重缺陷。如果设备的运行环境可以去中心化,彼此相连,形成分布式云网络,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就可以变得非常长,同时运行成本可以显著降低。

区块链对于物联网的意义在于,为物联网中数以亿计的设备之间建立低成本的、P2P的沟通桥梁;同时,通过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能做到开放和透明化的数据管理。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可以使智能设备成为自我维护、自我调节的独立个体,能够自主的与其他设备核实身份、交换信息,并按照事先拟定的规则合约,执行相应的动作。

公证:公证作为当前社会的重要需求,具有较高的成本并严重依赖政府机关和权威单位的信用,也造成了门槛较高、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的问题。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使用数学信用背书可以完成全自动化公证。如果从重要信息到生活痕迹都能够证明所有权,且数据永久保存并随时可追溯源头,微信息和微知识产权将形成体量惊人的交易市场。当前已有不少公司在公证领域做出尝试。Bitproof专注于学校学历证书的认证,Monegraph试图把艺术品进行区块链登记,Factom提供对所有文书、文件的数据资料公证服务。

政府: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分布式账本有潜力帮助政府在收集税收、传递福利、签发护照、记录土地注册、保证商品供应链、投票等方面,确保政府记录和服务的完整性。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政府开始了区块链实践。区块链对于限制权力腐败,提供政府公信力也有帮助。不可更改的公共账本便于政府审计和公民监督。智能合约还可以使一些可电子化、可编程的行政过程自动化,避免人为干扰。

华尔街的应用

从云计算到开源软件到第二代信息安全技术,华尔街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紧跟前沿。鉴于区块链技术的潜在影响,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也已开始主动研发。几乎所有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当前各自都有10~20个项目在开发测试中。

美国已经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券交易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一旦区块链技术的证券交易做大,意味着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交易所。区块链技术的交易平台可以跨过所有的法律障碍来完成交易。纳斯达克在2015年12月30日完成了基于区块链平台的首个证券交易,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分类账技术Linq平台,进行股票的记录交易与发行。SEC近期批准了美国上市电商Overstock将自己公司的股票放在Overstock自己的区块链技术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

2014年以来,包括巴莱克银行、瑞士信贷银行、摩根大通在内多家银行都已经加入了由金融技术公司R3领导的组织,着手为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中的使用制定行业标准和协议。传统的跨国转账SWIFT协议结算清算时间很长,一般来说资金电汇按天来结算,而R3区块链联盟可以实现银行间的跨国准时清算。全球范围内加入R3联盟的银行已超过42家。

人民银行研究区块链技术

1月20日央行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提出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2月15日,《财新周刊》刊发对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专访,谈及数字货币的未来。周小川认为纸币必然要被取代。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不会影响现有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和货币政策传导,其防伪性和安全性则有赖于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保障。

周小川称,“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主要体现这么几个原则:一是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二是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三是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四是要保留货币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为此,我们认为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都应当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回想一下2016年, CFO和财务总监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光顾关键词为“供应链金融”的会议,也许有点多。

诚然,构建健康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是当今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传统的供应链模式正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遭受重创,供应链金融也被越来越多企业所重视和依赖,并被称为解决供应链难题的最佳手段。

但关注供应链金融的CFO心中也许会有疑问――做供应链金融一定会是天猫、京东似的互联网电商模式吗?一定要占据上下游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地位吗?

“世上本无路”,有人就用脚趟出了另外一条路。

“翼启云服区别于围绕电商封闭生态圈的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多方参与进来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资产抵押不足,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成本高、制度不健全,这些都是企业缺乏金融能力的表现。”宜信旗下翼启云服供应链金融首席创新官刘灏和企业客户、媒体沟通时,“金融能力”、“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成为他最常说的词。

11月18日的“2016长三角中小企业投融资峰会”上,他给我们的第三次见面带来了两份“意外礼物”。在发表名为《成就“小”企业的“大”生意》演讲时,刘灏预测“企业的金融能力将成就中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30年”;同天,真旅网集团(以下简称为“真旅网”)成为继每日优鲜、木头来了等之后,翼启云服在B2B领域新的合作伙伴。

“真旅网已经快成为我第二个办公室了。”回顾整个过程,身为翼启云服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总监的乔健有点小激动,就在过去的短短六七个月时间里,“宜信-真旅网”这段行程,他至少往返了十多趟。从双方初步接洽,到产生合作意向、初步供应链金融合作,再到宜信翼启云服与真旅网达成战略合作签约的整个过程,翼启云服这位项目负责人也用行动诠释了“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来自真旅网市场总监高艳枫的介绍,这是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香港的全网络运营的“网上旅行社”。当时真旅网是国内在线实时交易B2C网站,全球有20多个分支机构,2014年随着旅游业B2C的兴起,“我们觉得B2C这个领域越来越成为红海,于是就转型了。”此后,真旅网创建了天地行B2B平台,目标为业内B端用户提供机票、酒店、旅游度假、邮轮、签证和机场贵宾服务等一站式综合旅游服务。

聊起这个新签的B2B伙伴,刘灏说:“真旅网整个的产品体系比较丰富,它不仅有标准化的产品,而且还是迪士尼门票在上海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它基于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配备出很多旅游市场中目前比较流行的产品。另外,如果深究其本身,真旅网也是一个B2B2C的模式,既服务于小B,同时也服务于C端的用户。这些是真旅网区别于其它同业B2B平台所不一样之处。”

除去旅行行业,目前宜信翼启云服已经将供应链金融服务输出至国内生鲜行业、建材行业、商超等行业,相信随着企业对于自身体量壮大的需求以及对上下游供应链的生态完善需求,未来将会有更多的B2B行业在翼启云服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中。如果出几个关键词,也许我们会更好地观察刘灏和翼启云服团队对供应链金融未来到底在想些什么?

做中小微企业的CFO

伴随着上市疑云和人事调整,阿里的蚂蚁金服近期了聚焦三大领域的全新战略。非常有趣的是,在2B端战略口号,蚂蚁金服与宜信“撞车”了,双方都提出“做中小微企业的CFO”。蚂蚁金服将其2B端Power定义为,“用数据能力服务到两千万小微企业的CFO”,那翼启云服与其对弈的资本是什么呢?

“应该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刘灏把自己的优势剖析成几个组合,“最终我们是希望和企业客户一起建立一个金融生态圈,能够成为这些企业提高金融能力整体方案的解决者。今年7月22日翼启云服在北京正式时,当时主要谈的还是在供应链融资型产品,但这一次在长三角地区是携整个产品线――包括保险、征信,财务外包服务、现金管理、企业级理财等各个方面,我们提供的是全方位金融服务,来帮助提高企业的金融能力。”

传统上的供应链金融,通过供应链上数据来给企业放贷。但随着翼启云服和更多的企业接触,他们自己也发现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融资的问题。“如果从资本市场上去看这些高成长的企业客户,最终的供应链金融打包产品,既包括债权,也包括股权;既包括资金管理,也包括提高企业客户自身在应收应付对账上的能力。所以今天再谈到供应链金融的时候,这是一个整体概念。我认为这一点是在市场上可以有所作为的”。

因此,翼启云服在这次峰会的展台上最抢眼球的是限额1亿、3个月年化预期收益率6.2%的企业级理财定制性产品。

“ABS” 箭在弦上

为降低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即ABS)是很多供应链金融业者都在考虑的选项。

“现在虽然还没有真正去实施ABS,但翼启云服肯定会走这条路。”刘灏在表示肯定的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ABS首先并不依靠于市场上的某一方,例如传统金融机构、信托、基金,它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化融资手段。“但是对于供应链的产品来说,ABS是有一点难度的,一方面是在于基础,我们现在有多少可以打包的资产,是1个亿还是5个亿、10个亿。这个资产包的稳定性是需要考虑的。”他接着说,“另外一方面,ABS本身对于资产的期限是有一定要求的。目前我们供应链融资的底层资产更多的是短期的,诸如30天、45天,这种情况下做成池管理相对难度就比较大。”

其实,我们最早听到关于翼启云服ABS相关信息是在今年9月份。海南股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为“海股交”)的董事长李晓刚曾分享过他在7月做客宜信北京大望路总部时,对翼启云服的初步考察。

“这款综合于中小微企业的产品,不仅仅是金融产品,更多的是一款集行政、财务、流程等功能于一体的一套信息系统,这套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运作能力和水平。而且在这套系统里大量沉淀了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用记录反过来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构成了一个闭环,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服务品质。”

当时李晓刚给出的时间表是2017年,然而动作却在今年11月底时就节奏加快,翼启云服宣布“携手海股交提升海南中小微企业金融能力”。虽然从内容上看没有关于尽调和作价的细节,但可以感知的是翼启云服的ABS标,箭在弦上。

与“区块链”结合

刘灏在峰会上演讲时出示了张“金融生态圈”图,从最满足企业最开始一些需求的众筹、风投,到进入核心地带的区块链、金融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但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到底应该如何结合?

在今年6月的达沃斯分论坛上,宜信创始人兼CEO唐宁透露“未来在Fintech领域我们会有更多动作”。同月,宜信便携手IDG资本,成为全球第一个拿到纽约州金融服务局(NYDFS)颁发数字货币许可证(BitLicense)――Circle公司D轮6000万美元的参投人。他的目标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让各国用户用其法币实现全球范围内免费的结汇与小额支付。事实上,除了Circle,同在6月宜信还投资了全球采购和供应商互联网平台Tradeshift。宜信对Fintech的投资显得比较有特点。“关于Fintech的各个领域,包括支付、网贷、众筹、智能理财、保险科技、区块链、供应链融资等等,我们都是非常关注的。”他在翼启云服正式当天解释了基于这种“特点”的Fintech投资想法。

“其实,不仅仅是有想法,我们已经开始做了。翼启云服的第一个电子账本会在春节前后。”刘灏如是介绍。

2016年是区块链大热的一年,特别是近期央行多位司局级领导频频在央行版《金融时报》发表关于数字货币的论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开放性、匿名性以及信息不可篡改性,逐渐得到了金融业的整体关注。

“实际上我们在今年春天过后就开始在这方面有一些准备,当时是底层技术的准备。我们在市场做了一些选择,但后来觉得都各自有各自的缺陷,所以我们自己做了底层平台的改造。在今年9、10月间,我们开始在上面搭应用层,电子账本成为第一款应用产品。目前,不光是客户,我们自己从产品到风控以及后台的运营和财务,这几个参与方是在共同使用一个智能合同。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账本上面,根据区块链的数据不可篡改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看待客户在资金方面的数据。”在刘灏看来,中国企业或者企业家对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都已经非常熟悉,他们依靠在这些环节上的出色表现在过去30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企业的金融能力将成为中国企业下一轮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恰恰是当下中小微企业最薄弱的一环。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2008年10月31日,基于密码技术的数字货币——比特币被密码朋克们写在了一篇论文中。2013年11月5日,“时代的记录纸”——《纽约时报》在其纸质版头条介绍了这种加密货币。

2013年11月18日,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局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听证会,讨论比特币的风险和威胁。

2013年12月3日,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发文,提示防范比特币风险。各国政府纷纷对比特币的属性和风险发表声明。与此同时,美国有警察局长要求用比特币领用薪酬,希腊有大学接受比特币支付学费。这无疑意味着比特币不再是少数人的小梦想,已然走进了主流社会的视野。

政治边缘的加密币

比特币跟政治有关?这不是天方夜谭。

基于密码学技术的电子加密货币比特币并非加密货币的首创,早在20世纪80年代,密码朋克(Cypherpunks mailing list)就有了加密货币的最初设想。1993年,Eric Hughes和其他几个人,创建了一个“密码朋克邮件名单”的加密电子邮件系统,简称“密码朋克”,来对抗受到政府监控的互联网电子邮件。密码朋克在1992年到2001年间最为活跃,包括电脑黑客、密码学家和追求隐私的狂热者,后来“密码朋克”也用来指代其用户成员。他们极力主张用密码技术保护个人隐私不受其他人或者政府的侵犯,但在当时,密码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而是被政府垄断,主要用于情报和保密。

相比而言,Timothy May的观点更为激进:“国家必然会试图减缓或阻止加密技术的传播,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加密技术的无政府主义扩散。团结起来,除了带刺的铁丝网,我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Eric Hughes说:“在信息时代,对于开放的社会,个人隐私是必需品。个人隐私要受到普遍的保护,它就必须成为社会契约的一部分。人们必须联合起来为了共同的利益来推动密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密码朋克反政府的个人主义抗争在美国司法部Philip Zimmermann(PGP的创始人,PGP与SSL、SET并称为现代加密三剑客)一案中体现得非常充分。PGP是基于RSA非对称加密的邮件加密软件,它的诞生有着浓烈的政治意味,是民粹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事件。1911年,PGP在互联网上免费共享,违反了美国政府关于加密软件的出口限制,Philip Zimmermann受到了为期3年的刑事调查。虽然Philip Zimmermann一案最终由于舆论的愤怒而不了了之,但仍旧让公众看清密码朋克们想要创造和传播的代码是为了保护个人利益,也让公众看到了政府会怎样对待这样的事物。

1998年,另一名密码朋克Wei Dai提出了匿名的、分布式的电子加密货币系统——b-money。他在文章中表达了对CryptoCredits的支持,提出:在一个密码无政府主义的社会里是不能没有b-money的。成员合作才形成社会,有效的合作需要交换的媒介(钱)和执行合同的保证。他承认,在现有的货币发行和流通体系中,中央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b-money的系统中,政府发行的货币可以完全被取代。

b-money的设计在很多关键的技术特质上与比特币非常相似,但是不能否认的是,b-money有些不切实际,其现实中最大的困难在于货币的创造环节。在b-money系统中,要求所有的账户持有者共同决定计算量的成本并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但计算技术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而且有时并不公开,计算量的成本这类信息并不准确、及时,也难以获得,因而b-money很难成为现实。通过加密技术的创新,比特币解决了b-money的问题。在比特币的官网上,b-money被认为是比特币的精神先导。

但是b-money具体在哪方面与密码朋克有联系、与密码无政府主义有联系,比特币的创始人从来没有说明。直到2008年,中本聪在他的创世论文中写道:密码朋克们已经过了鼎盛期,在2001年由创始人之一John Gilmore宣布解散。尽管Julian Assange这样的密码朋克宣称比特币是从密码朋克中来的,中本聪在创世论文中并没有提到密码朋克或者密码无政府主义。

中本聪选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将比特币公诸于世。在介绍他的创新时说道:传统货币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信心。中央银行在不使货币贬值方面必须足够可信,但历史上这种可信度从来都不存在。银行在保存和支付货币方面也必须足够可信,但银行却用货币来制造信贷泡沫,使私人财富减少。

与密码朋克的文章相比,比特币创世论文的语言显得格外冷静和去政治化,文中没有出现政府或的字眼,仅将比特币描述成一个区别于传统金融的支付系统。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本聪将他的怀疑和愤怒集中在了银行机构上,但意味深长的是,中本聪在比特币的创世区块里留下了一句这样的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尽管中本聪对传统金融系统和既得利益充满敌意,但他没有将比特币用作反对政府的武器。曾经作为一项实验,Timothy May提出了BlackNet的设想,建立一个充满政府秘密的市场,泄漏政府秘密的人可以获得一种不可追踪电子加密货币的奖励,即CryptoCredits。其实,不管是BlackNet还是CryptoCredits,都并不真实存在。直到2010年,美国政府向支付服务机构施压以对维基解密实施金融封锁时,Timothy May的BlackNet才逐渐成为现实,而比特币成为了现实中的CryptoCredits。

设计与技术的秘密

中本聪结合密码学原理,基于P2P网络和分布式数据库,开发出了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即比特币系统。该系统通过随机散列(hash)运算对以区块(block)形式存在的交易数据加上时间戳(timestamp server),并将该随机散列向全网广播,从而将区块合并入一个不断延伸的基于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of -work)的区块链(blockchain)中。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挖矿”,如同矿工在矿场采矿一样,比特币的矿工们通过消耗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解决哈希密码问题,成功者可以得到比特币作为奖励。

哈希算法是一种单向的加密方法,主要用于完整性校验和提高数字签名的有效性。哈希算法可以将任意长度的数据转换为一个长度固定的、不可逆的数字。比特币使用的哈希算法为SHA256,即任意长度的数据通过哈希运算都转换为一组由256个二进制数字组成的数据。由于哈希算法的单向性,两个不同的初始数据基本不可能产生同样的哈希结果,也不可能通过对哈希结果的反向计算来推出初始数据。可见,哈希值只能依靠随机计算和不断试错才能得出。

初始的比特币来源于系统对哈希运算成功者的奖励。理论上,比特币的生产速度是预先设定的。不论全系统计算能力如何,基于分布式网络的比特币系统运算难度能自动调节,如果区块生成的时间短于10分钟,计算的难度会提高,反之则会下降。全网大致平均每10分钟确认一个区块,区块中包含这10分钟内被验证的交易。计算机比拼的是在10分钟内,谁最先算出一个值,这个值与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以及这10分钟内验证过的交易记录合起来是最小的哈希值。

在一个没有权威第三方机构的支付系统中,为保证支付的有效性、防止双重支付,需要交易的信息公开透明,并且绝大多数参与方都认可。比特币系统利用时间戳机制解决了这个问题。

时间戳机制对每一个区块中的数据实施哈希运算,并将随机散列的结果广播至全网,宣布特定的数据在特定的时刻必然存在,网络中收到随机散列结果的节点会以此为初始条件之一,将其纳入新生成的随机散列中。同理,新生成的随机散列仍会向全网广播,通过后一个时间戳对前一个时间戳完成确认和增信工作。随着确认的节点增多,交易被确认,双重支付或可逆支付变得不可能。

时间戳是数字签名技术的核心,获得时间戳就等同于获取比特币的电子标识。为保护时间戳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比特币系统设计了工作量证明机制。传递时间戳时,哈希运算中引入了一个随机数(nonce),这个随机数要使得该给定区块的随机散列值出现所需个数的0,且随着0的数目的上升,找到这个随机数的工作量将呈指数增长,但检验结果仅需要一次哈希运算。如前所述,哈希运算是单向随机的,无法通过算法反推出这个随机数,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随机抽取一个数,将其放入哈希运算,看结果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则继续尝试到满足为止。接收时间戳并进行确认的节点也同样需要反复试错来找到这个随机数,获得正确的哈希值。通过这样的穷举法,就构建了比特币系统的工作量证明机制。

毫无疑问,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提高欺骗的成本解决了互联网交易中的信任问题。工作量证明机制基于全网的CPU、显卡运算,排除了人为操纵去破坏其诚信机制的可能。如果绝大多数的节点是诚实的,则诚实的区块链会以最快的速度增长。有研究认为,“如果一个矿池运算能力足够大,它可以不披露最新挖掘出的区块,使其他矿工浪费时间重复挖掘,从而控制比特币。”这就是市场传闻的51%攻击。事实上,最长的区块链包含着最多的工作量,如果攻击者想要修改某一区块,必须重新完成目标区块的工作量及其后所有区块的工作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非对称加密技术是相对于对称加密而言的。在对称加密技术下,加密和解密适用同一种算法。只要知道加密算法,就可以通过逆运算进行解密。对称加密的一个明显弊端是密钥的保管和传递风险较大,实际应用中逐步被非对称加密技术取代。

在非对称加密技术下,密钥被分解为公钥和私钥,发起方利用接收方的公钥对信息进行加密,接收方通过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非对称加密技术主要有:RSA和ECC算法。其中,RSA算法基于大数分解问题,ECC算法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相比而言,比特币所采用的ECC算法在安全性、计算量、存储空间、带宽要求等方面都要优于RSA。

比特币系统中,接收方A如何确认信息是来自发起方B的?发起方B怎么证明这条信息是由自己发送给接收方A的呢?这类信任问题是靠非对称加密技术解决的。发起方B要证明信息是由自己发送给接收方A的,需要完成两步:一是用自己的私钥对原始信息加密;二是用A的公钥再次加密;接收方A要确定这个信息来自发起方B,也需要完成两步:一是用自己的私钥解密;二是用A的公钥再次解密。实际使用中,比特币地址就是公钥,钱包文件就是私钥。

加密下的透明货币

比特币的产生和交易不基于对中央银行等政府机构以及其他第三方机构的信任。比特币使用P2P网络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管理发行、交易和账户,其系统运行只受算法控制。

有些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无历史信用的、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能够持续正常的运行,而不会陷入混乱和崩溃,靠的是什么?恐怕只有市场机制了。

从比特币最原始的来源来看,矿工们比拼算力以解决哈希密码问题,成功者可以获得比特币奖励,增加了网络节点对比特币系统的热情和支持。

交易费设计是比特币系统的第二种激励机制。矿工们挖矿的过程,也是其确认和打包比特币交易数据的过程,为奖励矿工们的工作,比特币系统设计了交易费机制。在比特币的交易世界里,矿工们会根据金额大小对每笔交易的交易费进行排序,交易费高的比特币交易会被优先处理,从而得到更快速的确认。这一方面激励了矿工的热情,也可以避免巨量小额交易冲击整个系统,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

区块数乘以每个区块的比特币数就是现存的比特币总数。最初的21万个区块链中每个区块有50个比特币,区块链的规模每达到21万的整数倍(每4年会达到一次),比特币的生产就会减半,大约在2140年全网将产生2100万个比特币,达到上限,比特币总数不再增加。

在全球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公共债务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比特币总量有限的意义显得尤为特殊。从电子加密货币发展的历史看,某种程度上说,比特币的出现源于人们对信用货币体系的不满。比特币总量有限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货币供给的硬约束,其生产速度规律性的下降也可以规避货币供给的无序性,以期避免出现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不同于传统基于纸张的法定货币,比特币交易不需要双方面对面进行,交易在任意时间、地点都可以完成,也没有币种转换带来的额外成本。现实中,生产、运输、持有实物货币的成本是比较大的。据美国零售商和银行估计,持有实物美元的年均成本在60亿美元左右,其中包括会计、储存、运输和安全成本。电子支付系统的成本是传统支付系统成本的1/3到1/2,交易成本会大幅下降,对个人或金融机构都是如此。

比特币的这一特性是基于对等网络技术(P2P, Peer-to-Peer)实现的。在P2P模式下,没有集中的指挥中心,每个节点都是自治的,可以自由地加入或退出网络,服务和资源的交换都在节点间完成。很明显,这种模式能够极大提高支付的效率。

不依赖于传统的账号系统,比特币使用遍布P2P网络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来记录交易,并通过加密技术来确保交易环节的安全性。理论上,每个比特币账号的交易记录都是可以查询的,但无法将账号与现实的人对应起来,并且交易方可以随意变化比特币账号。

诚然,交易匿名的特性使得比特币容易被不法分子用作非法交易的工具,也对政府征税形成了障碍。但是,这种技术属性本身是中性的,其社会属性取决于使用者、应用方式和领域。某种程度上,比特币的匿名性中包含着最大程度的透明度。

比特币的系统里没有实名制,但每个账户的余额都可以计算得出,每一个比特币从诞生到即时的每一笔交易都能清楚地查询到。就此而言,这份完备的交易记录证明,比特币在特定的工具下变得比所有货币都更加透明。同时,比特币账户资料的保管不基于单个账户的实名制,而基于主区块链的记录,相对于传统账户管理系统而言极大地节省了存储资源。

谎言世界里的奇迹

比特币到底是不是货币?

有观点认为比特币没有国家权威的背书,因而不是货币。还有观点认为比特币在货币职能方面比政府信用支持的法定货币更高效,因而是货币。媒体的报道中,时而能看见某国承认比特币、某国招安比特币、某国认可比特币的货币地位、某国提示比特币具有高风险等模棱两可、近乎暧昧的言辞。有心人如果真去找找某国政府官方表态的原文看看,就能发现,谁也没表达过“承认、招安、认可”或类似的意思。呵呵,多么有意思的事情,比特币的圈子里,时常可以看到这些乐观的谎言、以讹传讹……比特币生存在谎言的世界里吗?

一个小小的比特币到底是什么,居然有这么多不清不楚的表态,还有无数的媒体争相解读。看来,就比特币的属性而言,即使仅仅是炒作,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一个国家发表声明否定郁金香、大蒜、大葱的货币属性,可是这么多国家的政府否定比特币的货币属性,这不是很值得深思的吗?!想想,郁金香、大蒜、大葱,有人愿意以他们作为货币吗?当众多国家纷纷否定比特币的法定货币地位时,是不是意味着比特币其实具有一定的货币属性呢?

讨论比特币是不是货币,恐怕不能回避一个基础问题,货币是什么?这方面,接受度最广的观点莫过于中学教科书里的“货币职能说”了,诸如交换媒介、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等。但这仅单向描述了货币具有什么职能,能发挥什么作用,并不能解释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否必须具备以上所有职能才称之为货币?还是只具备哪几种就可以?比如,我国宋朝的交子,被奉为最早的纸币,只是因为大量铜钱在交通不便的四川不易携带而产生的。交子是货币吗?如果是,方便携带并不是货币职能之一啊?

事实上,根据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解释,货币究竟是什么,学术界没有定论,并且一直存有争议。原始通货和现代通货、商品和礼品等传统的两分法框架都没有解决货币的本质问题。在信用货币高度发达的今天,继续用原始货币与现代货币的历史框架来分析讨论货币定义,无异于“在一种非常明显的现代现象上标上原始的标签”。

也许,弄清“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高深问题,并非我等普通人能企及。但就现有的主流经济学观点,比特币的属性并非不能讨论。理论上,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货币起源于市场,主要功能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货币主要是一种经济现象,承担着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等职能,涉及经济运行中的“效率”问题。

就流通手段而言,比特币的交易成本比货币低;就价值尺度而言,作为有效的价值尺度,货币必须提供一个近乎直观的相对价值衡量标准。不然,人们将会需要花费时间、金钱和资源来判断货币真正代表的价值是多少。比如黄金,它的价值在于稀缺性。想想1个比特币的产生涉及到一个极其复杂和耗时的过程,本能地会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同时,由于比特币在达到2100万个之后就不会再增加,他们就像黄金一样,是稀缺的。

就贮藏手段而言,当评价一种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时,关键的问题是这种货币是否足够可靠和稳定。毕竟,在一个很容易崩溃或受欺诈的媒介中储存财富是很不明智的。对于货币而言,政府的保证并不是保险箱,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相比而言,比特币更多地是运用了市场发现均衡的力量,长期看来是比较可信的。可见,即使仅从货币职能角度上看,比特币似乎也比现实中的货币更有潜力。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上一篇:财务内控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