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21 17:01:05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篇1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机遇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供应链金融也正如火如荼发展着,但其与物流业、电商平台等的融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区块链以其特点与优势在金融行业掀起一片热潮。虽然区块链的应用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在简化操作流程、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行业效率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区块链技术有望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推动供应链金融继续向前发展。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利用密码学技术将各个区块数据连接起来,每个区块都拥有全网所有信息的副本,因此也可以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分布式总账技术。具体而言,区块链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区块链没有中心节点和核心机构,每一个节点拥有所有的交易信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个别节点受到攻击,系统仍然可以稳定运行。去除了中心化的概念,既维护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维护中心处理器的成本。

公开可查性。区块链的运行规则公开透明,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并且每个节点的交易信息公开可查,新记录也将迅速复制到整个网络中。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欺骗。

可追溯性。在区块链中,每一笔交易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交易的时间、交易对象及数量以及交易方等,因此只需回溯历史区块,就可以查找到当前记录的来龙去脉。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为核心,主要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供应链上节点资金短缺问题,缓解供应链失衡状态,维持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稳固运行和供应链的平稳发展。但由于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制约。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特点和密码学原理,将为供应链金融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1.出台相关政策,打造良性发展环境

区块链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为促进和鼓励其发展,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发展高新区等引导区块链的发展,打造良性发展环境。第二,适时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造特色产品、提升行业标准。第三,防范区块链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风险,加强安全监管。

2.加强技术建设,促进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发展

目前,业界对于区块链的争论多是因为其技术尚不完善,因此,应当着重加强区块链技术建设,形成成熟的应用研发平台。针对区块链与金融产业的高度融合性,需要建设区块链对于供应链的应用系统及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复合应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3.重视和培育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领域复合性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复合性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他们既要有深厚的互联网功底,又需要经济发展态势具有极度敏感性,擅长利用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融合性,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效应。学校可开设相关专业,开展交叉学科,培养复合性人才,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经济时代。

三、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较为成熟,开始逐渐向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服务于金融业和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包含在线支付、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创新性金融产品。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点,将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推动其向线上供应链金融过渡和转型。

区块链技术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在安全监管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难以找到利益平衡点,难以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并且,将区块链应用至供应链金融需要建设全新的应用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开发成本高昂。最后,区块链技术复杂,涉及到密码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和技术前沿问题,开发难度大。

四、结语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篇2

关键词:会计实务; 区块链; 应用

目前会计监督体系之下,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依然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或者是偷税漏税等现象。针对于当前会计工作当中的突出性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要进行良好梳理,区块链本身是一种相对较为现代化的技术,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性以及去中心化等诸多的特征。对于当前的会计监督实务工作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忽视重要作用,有利于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会计监督实务当中诸多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之下,会计实务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当前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来讲,需要加强自身的转型和发展,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及综合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首先对于当前的管理人员来讲,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区块链技术的广泛运用,虽然区块链技术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但是区块链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有着重大的优势。其次,在会计工作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以及构建新型财务管理系统,对于会计人员来讲,还需要实现自我转型,要求会计人员转变传统的会计思想观念,深入的理解区块链技术,同时加强区块链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广泛应用,进而促使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会计监督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会计实务信息失真针对于目前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大多数信息缺乏原始凭证或者是凭证过于错乱,这样就无法针对于会计信息真假进行有效的辨别和监督管理,特别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的问题。如今,信息失真问题逐渐的演变成了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内部缺乏相对完善的会计核算以及有效会计监督工作,甚至依然存在着一部分的企业伪造原始凭证的方式获取不当的利益,这样就导致在经济活动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仅会导致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产生,而且也对于市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严重的违背了市场诚信原则,同时对于市场上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害。

(二)会计责任不明确问题对于当前的企业负责人来讲,需要对于会计实务工作重要作用加以明确,甚至依然存在着某些企业管理者为了逃税漏税等行为滥用职权,强迫会计人员采用非法违规的操作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由于大多数的会计人员为领导威慑,常常有着诸多顾忌,而只能违规的进行操作,影响到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管理者没有对于会计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不仅仅会直接的影响到会计人员的行为,而且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阻碍。

(三)审计所职业质量较差在当前的会计监督工作当中,注册会计师是主要的人员。在当前竞争压力过大的情况之下,会计审计人员在检查被检对象的过程当中经常无法避免会向委托方利益所倾倒,甚至很多的事务所一味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往往罔顾职业道德,在制作会计报表的过程当中,往往制作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审计报告,这样的虚假报告行为会对于会计师的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直接的影响了会计师社会监督职能的发挥,对于社会和谐稳定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二、加强区块链应用,解决会计实务痼疾

(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水平和质量,需要保障信息精准性、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利用区块链进行账本记录不会容易被轻易篡改,同时也可以实现永久化的保存。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不仅仅可以实现会计分布式记账,而且还能够让会计信息被篡改概率大幅度的降低,除此之外,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的增加中间节点个人造假的难度,有利于促使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以提升。工作人员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降低记账的错误概率,同时也可以切实的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二)提升会计监督职能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促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显著提升。当前开展会计实务工作的过程当中,特别是需要重视财务数据监督管理工作,要求当前会计工作人员端正好工作态度同时要具备责任心。比如,报销的过程之中,为了切实的保障发票准确、业务真实,通常都需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对于会计数据进行反复审查。另外,在会计监督管理的过程当中,会计监督的职能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就能够促使所有交易数据可以被实时监督控制,同时保障数据的透明性,还可以对数据实时的进行审核,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虚报业务、虚开发票或者是购销不一致的问题的产生,有利于促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降低投入以及提高效率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成本投入,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中,资产的采购管理、内部调拨的过程当中,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减少人力财力的投入,比如,会计资产登记以及转移需经人工操作同时需要支付员工费用项目,这就可以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完成,不仅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同时保证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在当前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例如,在报销差旅费的过程当中可以快速将数据记录到凭证当中,有效的减少了中间传递快递资料时间,同时也不需要快递的费用,在报销差旅费的过程当中显著的提高了效率,具有良好应用效果以及现实意义。

(四)促使财务业务数据一体化在当前企业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财务核算系统以及企业业务系统相互的对接,有利于对于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提取,同时可以快速有效的完成会计凭证的审核确认等工作,在账务处理的过程当中能够自动化的生成报表,切实的保障审计全覆盖,与此同时,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促使财务信息由传统纸质管理转变成为电子档管理,能够促使业务模式得到快速有效优化调整。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区块链技术首先,在目前基础之上进一步促使区域链容量得到扩大是当务之急,只有促使当前区域链的容量瓶颈得以突破。其次,还需要对于共识机制加以升级,促使共识边界得以扩大,还需要对于密钥保管机制加以健全和完善,特别是针对于公司要设置相关的监控和保管的程序,这样才能够促使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切实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及真实性。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当前的会计工作人员来讲,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和步伐,要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区块链技术,要由传统会计人员转变成为价值管理人才以及决策分析人才。对于社会上任何一大行业来讲,人才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推动性力量。当前的人才应当深入的了解区块链技术,同时在会计业务实施的过程当中应当更好的运用区块链技术,这样才能够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当前的会计人才转变传统思想理念,要具备现代化思维方式,紧跟时展潮流,不仅仅应当加强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同时也可以展开咨询服务等诸多的业务,进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保障区块链技术可以得到良好的应用。

(三)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当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相应的监管措施的保护,进而会对于大量企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的企业也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法分子通过利用监管漏洞或者是失误实施经济犯罪行为。目前由于互联网上,监管难度比较大,少有企业愿意将自己的信息和他人进行共享,或者是在网上将所有信息公开。对此就需要对于法律法规进行改良和完善。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技术,同时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就需要对于法律法规体系加以健全和完善,加强实时的监督和控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交易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严厉的打击黑客的犯罪行为。

(四)建立区块链标准虽然区块链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对于区块链技术还是缺乏标准化体系。目前各大国家都在实现区块链的标准化,对于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来讲,也需要在行业内部逐渐统一区块链的标准,这样才能够实现会计行业健康稳定及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技术,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未来也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在会计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当前会计工作当中的诸多的难题,同时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春.大数据助推审计基本理论问题发展探讨——基于区块链技术[J].经济体制改革,2018,03:85-90.

[2]谢晓晨.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或将发展复式记账法[J].财务与金融,2018,04:38-41.

[3]王刚,叶明,郑天娇.信息质量视角下区块链技术在企业会计领域的应用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9,02:67-69.

[4]张夏恒.我国区块链能量分布与前沿热点趋势——基于核心文献样本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19,02:81-95.

[5]邢恩泉,宋睿,苏蕊,曹蕾娜.基于区块链视角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J].财务与会计,2019,02:77-78.

[6]谢晓晨.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或将发展复式记账法[J].中国农业会计,2019,01:79-81.

[7]王洁,张海霞,张沛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特征及其会计应用研究[J].中国商论,2019,11:192-193.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篇3

摘要:区块链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应用模式。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也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探索的一大热点,其所具备的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数据可追朔以及智能合约等特性,可以解决会计领域所面临的信任难题。本文主要从区块链的本质、工作原理和特性出发,探讨区块链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优势,并提出一些当前实现“区块链+会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区块链;会计领域;共识机制;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诸如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学科都已经走向成熟,在此基础上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甚至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上述几项学科结合的产物。区块链技术不单单是指一种分布式记账的账本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贸易方式——例如用于ICO招募,用于医保、社保等领域以减少骗保现象,用于金融行业以减少金融违规犯罪等现象,以及用于管理公众档案等等。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互联网交易几乎都受制于“信用模式”,即人们需要通过第三方平台的监管来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性;但区块链不同,它是一项基于密码学而非信任的基础技术,这让所有已达成协议的双方可以免去第三方中介的参与来直接进行交易支付。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说不仅是一项数据革命,更是一场信任革命,指导着未来一些领域发展的大方向。会计的发展历史,“技术发展”是推动其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企业、事务所以及相关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关信任的问题,比如: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执业质量较差、会计责任不明确、重复监督等等。而理论上讲,上述问题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得到解决,区块链的出现给会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日裔美国人中本聪提出,之后迅速得到了全球的认同和研究。技术派观点(Yli-Huumo,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个整合应用,它有效结合了哈希算法、加密解密技术及开源等多项重要知识。最重要的两个特征(Huckle,2016)是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去中心化(Mansfield-Devine,2017)以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为基础,去信任以密码学为基础。应用派的学者(Pilkington,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在企业内部使用,有利于保障企业的隐私信息不外流;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Yermack,2017),即企业可以通过区块链披露自身的财务信息,企业利息相关者也能因此迅速获得企业的有关信息,大大方便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监督,也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在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等,2016)将对审计、会计信息、金融、公司内部控制、商业活动等信息数据记录与交易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区块链技术的创新(高廷帆、陈甬军,2019)是审计行业演化的重要动力。从会计记账的角度(樊斌、李银,2018)出发,指出区块链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总账账簿,每个区块都代表一个账页,区块的内容则代表账页中的会计信息;区块链技术与财务业务相结合(康霞,2019),未来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三、区块链的工作原理和特征

区块链是一种新的应用模型,该模型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于一体,使用区块链数据结构来验证和存储数据,使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使用加密技术来确保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以及使用自动脚本代码来编程和操作数据。(一)区块链的工作原理。一般来说,区块链系统由六个部分组成,包括:基本数据块、数据加密和时间戳相关的基础数据与算法;网络层包括分布式组网机制、数据传播机制和数据验证机制;共识层主要由网络节点的各种共识算法构成;激励层将经济因素整合到区块链技术体系中,主要有经济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合约层封装了各种脚本、算法和智能合约,这些功能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编程;应用程序层包含区块链应用程序的各种场景和案例。(二)区块链的特征。区块链主要用于解决交易的信任和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项特征。1.分布式记账。与传统记账模式(图1)相比,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模式(图2)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区块链的每个节点上都储存着完整的数据,而传统方法下数据则是被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开存储;二是去中心化的记账模式,区块链每个节点的存储是独立且相同的,节点之间依靠共识机制来确保存储的一致性,传统记账方法则是通过中心节点向其他备份节点同步数据。2.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即区块链为了保护账户身份信息而采用的加密技术,只有得到账户所有者的同意才能获取账户相关的身份信息,可以有效保护公司或个人的隐私。3.共识机制。即如何在所有记账节点之间达成共识以确定记录的有效性,它既是一种识别手段,又是防篡改的手段。在区块链系统中如果想要信息造假,就必须使50%以上的节点同意,但在区块链节点足够多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4.智能合约。即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基础提前设定好规则和条款,在操作过程中只要满足相关要求,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结果。就好比自动贩卖机,只需要满足预设要求(投币并输入货物编码),它就会自动完成交易义务。

四、区块链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一)会计信息记录和披露方面。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完全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这通常会导致诸如信息不对称、审计滞后、信息失真和财务舞弊等情况的发生。区块链技术可以从自主管理的概念开始,优化会计记账模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减少人为干预并实现自主管理。1.分布记账模式。在分布式记账模式中,记账工作主要是由区块链的各节点于业务发生时自动实时完成。任何一项交易或业务的子环节,必须经全部节点确认、在事实信息载入区块链后,再向全节点广播并由核算主体节点记账;之后其他节点可结合公开的事实信息进行判断与认证,各节点基于相应的权责共识开展复核工作。如今“线性”数据结构已朝着“块”和“链”的方向发展,使得财务报表创建者和用户可以准确地查询所需的数据信息。2.高安全性。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赋予了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区块链会将所有交易数据公开给参与网络交易的每个节点,从而使区块链上的所有交易数据公开透明。就隐私保护而言,传统的记账系统将隐私数据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这种集中式存储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中央节点受到攻击或被盗取信息,则交易双方的隐私都会受到损害。而区块链技术却可以依靠匿名交易来保护交易双方的隐私,使用了哈希算法和非对称加密技术,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3.定制化财务报告。传统财务报告定期披露,而且以标准化格式呈现,无法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而区块链会计信息系统下,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提出自己的信息披露需求,需求被核准后将接入区块链的互动平台,触发按需报告程序,系统将根据区块链上的相应信息自动生成个性化的财务报告。这种企业与节点的“申请-核准-报告”机制表明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重心将由供给侧转移至需求侧,从被动披露转为互动披露,从定期披露转为实时披露,从单向运输转变为交互式披露。(二)管理运营方面。1.低信任成本。区块链技术系统的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获得交易的具体数据,这使得每一笔交易数据都做到了绝对的公开透明;而且区块链的时间戳记是不可逆的,故而交易的数据和记录在这样的情形下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即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交易参与者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2.低人工成本。第一个方面是无需再雇佣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普通会计人员。因为在区块链技术下,企业及其他的经济组织不需要再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诸如逐项填制、审核报表与凭证之类的手工工作,他们只需要将自身的原始凭证上传到客户端,区块链系统就可以智能化完成接下来的工作。第二个方面则是节约了第三方审计机构的监管成本。第三方审计机构便是为了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而产生的,是基于“信任缺乏”而存在的。而区块链增加了篡改涂抹原始交易记录、故意删除真实交易、交易内容作假等会计舞弊行为的技术难度,这会使得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次数大幅度减少,既降低审计成本也提高审计效率。3.低时间成本。区块链记账平台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相连,就可以自动完成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作,省去了多个人工审核环节,节约时间成本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营风险。另外,审计工作人员也可以实时跟踪公司账目、有效地获取审计的完整证据链、实施远程审计或自动审计,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时间成本。4.低维护成本。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使用平行记账方法,每个节点的账目也完全独立。如果节点遇到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只需要修复有问题的节点——因为其他节点的副本数据仍然可以支持区块链系统的运行,并不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维护难度大的问题。

五、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安全风险。首先,区块链系统的实际应用软件做不到完全安全。区块链上的各个区块通过技术连接在一起形成“链”,大量的数据信息在链条上进行传播。任何应用软件或平台的极小漏洞,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区块链的存储运输的容量可能会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各个节点建立数据副本且有极强的纠错能力,但是如何将获取、备份的会计信息进行有序的排列储存以保证区块链的稳定运行是企业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最后,黑客攻击区块链系统等犯罪行为、政府对区块链采用何种监管方式以及通过区块链交易是否需要纳税、如何纳税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二)技术人才稀缺。区块链技术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区块链+会计”的实现不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职业素养,还要求会计人员拥有足够的计算机知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据2020年3月的《2020年中国区块链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9年中国区块链企业数量持续上涨,从2015年的2156涨至2019年的36224,这意味着市场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需求虽大,人才供应却不足。据统计(图3),区块链从业者的主力军是本科及研究生,但是截止2019年,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仅仅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而从事会计且具备区块链操作知识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此外,由2018-2019年区块链人才需求职务分布图(图4)所示,目前市场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中技术类占比遥遥领先,但技术人才在市场上一直都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区块链人才很多都是从其他领域人才流入的。(三)会计准则的多样性可能导致数据可比性差。区块链是一项面向全世界的技术,不会拘泥于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到国家间会计准则不同的问题。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但是各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使用的会计准则都不尽相同,而区块链却要求数据一致,所以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准则来保证区块链上数据的一致性,确保区块链系统能稳定运行。

六、对策研究

(一)持续加强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首先是要继续完善区块链技术。研发较为复杂的验证机制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相结合,保持区块链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用这种方式来防止黑客和病毒的入侵,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其次是进行安全测试,严格的检测区块链应用层的各个方面,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并加固系统,让用户使用更高版本的软件。最后是我国需要尽快完善有关区块链的法律制度,使区块链的监管工作变得有法可依,给区块链提供更为安全的法律环境和足够的技术进步空间。(二)重视培养重视培养“区块链+会计会计”人才。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人员的稀缺主要是由于技术知识缺乏而导致的,加强会计人员的技术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对已经参加会计工作的从业者,企事业单位应对其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区块链技术的培训,还可以从中挑出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为单位储备会计方面的区块链技术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的会计学院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引进区块链课程,增强学生未来在会计领域工作的长久竞争力。(三)促进会计准则的趋同世界会计准则。委员会自成立起便一直致力于世界会计准则的编制,如今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使用世界会计准则,然而其在各国之间的普及程度则大有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各有特色,故而每个国家对世界会计准则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为了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发展以及方便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会计准则的趋同难以避免。各国都使用相同的世界会计准则,能促使会计质量的优化获取,也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将向前迈动一大步。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到成熟,总是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区块链技术是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将会给全世界的会计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Yli-Huumo,J.Ko,D.Choi,S.Park,S.Smolan⁃der,K.WhereIsCurrentResearchonBlockchainTechnology?——ASystematicReview[J].PLoSOne,2016(10).

[2]Huckle,S.Bhattacharya,R.White,M.Beloff,N.Internet-of-Things:BlockchainandSharedEcono⁃my[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98).

[3]Mansfield-Devine,M.BeyondBitcoin.UsingBlockchainTechnologytoProvideAssuranceintheCommercialWorld[J].ComputerFraud&Security,2017(05).

[4]Yermack,D.Corporategovernanceandblock⁃chains[J].ReviewofFinance,2017(21).

[5]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从“区块链热”到金融交易实践[J].金融市场研究,2016(07).

[6]高廷帆,陈甬军.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审计的未来——一个技术创新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J].审计研究,2019(02).

[7]樊斌,李银.区块链与会计、审计[J].财会月刊,2018(02).

[8]康霞.区块链技术环境下财务业务发展方向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2).

作者:杨金键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篇4

关键词:区块链;农业大数据;技术推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农业受生产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供应和需求严重失衡。因此,需要改变、优化、升级农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模式,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一种新的方式,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互联网开始成为许多行业发展的新视角。2018年区块链技术开始融入农业领域,“区块链+农业”的开始,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1-2]。

1区块链概述

提到区块链,人们第一反应是比特币,其实区块链更应该看作是比特币的一种补充实体技术。将区块链看作一种实物账,每个区块都是这个账对应的页面,每个页面都记录着交易的信息,每个人都各自记录自己的账,但需要所有人的确认这个账才能够生效。简单来说,区块链是由数据区块通过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密码学原理等技术构成的一个可靠的数据库模型[3-6]。它的独特性能够帮助解决在农业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数据不真实、网络安全等问题。

2区块链在农业领域的场景探索

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广泛,涉及到物联网、云计算、供应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全球主要国家都开始注重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根据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区块链技术与农业之间可以进行以下6种结合。

2.1“农业物联网+区块链”

目前,物联网发展迅速,但由于物联网设备的快速增多,数据中心的维护、管理的成本特别高。将区块链与物联网结合在一起运用在农业上,农业数据将被物联网真实准确地采集并保存记录,从而大幅度减少大额的维护费用,并且提高了物联网的智能化与规模化。

2.2“农业大数据+区块链”

随着区块链扩大,农业大数据系统将会与之关联,而大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安全管理、数据维护等将是目前面临的难题。区块链技术可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及不可伪造性,对于传统的数据库而言,农业大数据区块链化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2.3“质量安全追溯+区块链”

当人们不再只考虑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时,饮食安全开始被大家关注。从种植到端上餐桌的过程中,消费者对生产、加工、运输中使用的农药、化肥、添加剂等难以信任,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可以确保这一供应链中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让人们更加放心饮食的安全。

2.4“农村金融+区块链”

目前,金融行业在区块链的运用上比较成功,但农村金融在这一块却相当薄弱。例如,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贷款时,需要银行、征信公司等机构提供相应的信用信息,但这些信息可能不完整、数据可能不准确,而区块链技术可以让信息实现公开化、篡改困难,从而减少成本。因此,在申请贷款时,银行、征信公司等机构不用提供证明,可以在区块链上直接提取信息。

2.5“农业保险+区块链”

每年都会发生农业灾害,损失惨重,农民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但农业保险对灾损评估不准确,对灾害监测不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定损、理赔实施困难。区块链技术与农业保险的结合将会大大提升农业保险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保险流程。此外,将智能合约运用到区块链中,智能合约会让农业保险赔付更加简约化、智能化,如果检测到了农业灾害的发生,理赔程序将会自动启动,从而提高赔付的效率。

2.6“供应链+区块链”

供应链中环节众多、信息数据量大,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让交易信息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公开透明,优化了整个供应链条,从而确保供应链条上的各方参与者快速发现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使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永久记录信息、避免篡改、安全性高,还可将供应链内产品流通时出现的假冒伪劣问题一次性解决。

3区块链进入农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的发展却十分缓慢,区块链技术的到来将会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改变,但在区块链进入农业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3.1技术本身还要优化在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农村科技发展要实现更大的进步,所受到的限制还是很多的,其底层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制约。目前,区块链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吞吐量、延迟时间、安全性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在农村科技发展和区块链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突破区块链的技术限制与农业的融合,实现二者有机结合。

3.2技术进入门槛高

区块链技术较复杂,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一些前沿科技。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弱项,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这一方面的人才,这导致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比工业落后。因此,要不断提升农村农业发展和区块链结合过程中的科技准入机制,提高门槛,让区块链在农业上的应用更加专业化。

3.3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

“区块链”概念最早是由中本聪于2008年提出,2015年开始在我国传播,但直到2019年2月15日《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才开始颁布实施。2019年3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了第一批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这也是首次公布备案情况。虽然区块链技术朝着规范化迈进了一步,但还需完善,在科技基础网络条件不完善的领域还存在风险,导致许多人不敢尝试引进区块链技术。

3.4应用场景还需继续拓展

在促进区块链和农村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扩展在农村的应用场景。当前,很大一部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与农业农村衔接困难。因此,应以互联网为基础,在对农村网络市场的开发建立中,不断的开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最大程度的提升区块链的价值。

3.5相关科技人才缺乏

在农村推广区块链技术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积极推广。由于该技术才起步,在农业方面运用还不成熟,目前仍缺少农业区块链方面的科技推广人员,而且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低,很难吸引高学识的专业人才,所以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

4区块链在农业发展方面应用的建议

4.1促进农村科技发展,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观念落后、劳动质量也不高。在某些农村地区,网络设施并不完善,计算机科学方面知识还不够,还不能使用计算机来销售农产品,因而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对农村科技的投资力度,增强农民对区块链的了解,用区块链新技术打造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此外,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宣传“区块链+农业”的知识和利益,尽早实现“平台+基地+农户”模式,从而达到“互利共赢”新局面。

4.2增加农业发展的各种投入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农民的人工劳作,还需要动员社会一切力量,逐步建立对政府、企业、农民和信贷的多元化投资。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鼓励个人投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对技术进行投资。财政部门应当制定支持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解决现代农业的运行和发展所需的资金[7]。

4.3完善“互联网+农业”的利益机制

在现代农业管理过程中,应加快完善利益调节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使基地和农民之间形成利益共享,运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方式来确保农民的利益。建立以政府为支持、市场为导向、技术供求互动、农业科教一体化、科技与产业之间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新型农业。

4.4重视“区块链+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区块链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需要运用先进技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网络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需要促进农业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增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应运用区块链新技术建立示范园区,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人看到区块链技术的好处,从而加入其中,让农业得到更好发展[8]。

4.5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训

区块链技术门槛较高,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对农业服务人员传授新知识、新理念,聘请专家和科技人员向农民提供最新的信息技术、生产理念、经营方式。此外,应重视大学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专业人员对区块链的运用及进一步研发。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篇5

【关键词】“区块链”;图书馆;人力资源;问题;优化措施

1引言

“区块链”技术目前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区块链”技术由于去中心化和数据加密等技术的运用,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有效,其对于各领域的信息保存和信息核实作用巨大。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人员也积极进行探讨,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最大的阻碍来自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且工作效率低下,来自图书馆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够统计真实有效的数据为图书馆相关管理层提供参考数据。而应用“区块链”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图书馆负责人的数据需求,因此,“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被广泛运用且取得的效果显著。

2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现状

目前,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管理层也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解决方案的基础数据并不准确,因此,制定的许多方案并没有落地,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1]。目前,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以及图书馆人员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较低,而福利待遇无法满足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的相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而根本原因是管理层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没有针对目前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对人员进行有效安排。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进一步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工作效率低下所隐藏的深层次原因是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2]。在不合理的岗位设置之下,也无法制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激励制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因循守旧,难以实现突破,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图书馆管理层目前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在数据收集时候有心无力,相关部门没有条件提供真实的数据,因此导致管理层无法针对数据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是图书馆新进人才的招聘,由于面试者存在学历或工作履历不真实等问题,图书馆所招募的人员很有可能不符合图书馆的管理要求;第二是图书馆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实。落实以上2个方面,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所面临的痛点问题[3]。

3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图书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第二,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第三,图书馆人员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3.1图书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

图书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的相关资源释放不到位,同时,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落后,所以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薪资福利和员工成长都无法得到保障。许多管理者对于图书馆人力资源不重视,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跟进,再加上图书馆在岗位设置的过程中人口年龄普遍较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足,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难以提升[4]。目前,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将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筛选,进一步地提升优秀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针对不符合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相关人员,也能够及时地发现并且进行更换。

3.2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

图书馆在人员岗位设置上一直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不合理的原因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目前图书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很多图书馆现有人员无法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要求;第二,图书馆在人员的岗位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许多岗位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资源闲置,而且这些人不仅不能对图书馆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进行合理设置[5]。

3.3图书馆人员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

没有科学、合理且健全的激励制度,极易使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目前,图书馆所应用的管理制度仍非常传统,但部分管理者认识到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打造符合现代化科技要求的图书馆。因此,在新进人员的招募上,图书馆也进一步给出较高的薪资待遇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不仅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强化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4“区块链”技术概述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6]。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很多的行业都得到普遍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存储、加密算法以及去中心化功能能够为行业提供最准确的数据,能够减少行业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所需要耗费的大量精力,有效甄别应聘者的学历和资质,从而为许多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便利。

5“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二,能够为岗位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第三,能够为图书馆激励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5.1“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运用到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而且可以运用在图书馆的图书馆藏管理上,根据目前图书馆真实的馆藏情况,相关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且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各个工作细节进行记录。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和数据存储功能,相关人员无法针对“区块链”所记录的内容进行更改,因此,可以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7]。这些数据结合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从而针对表现优越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工作人员的入馆,不仅能够提升图书馆的活力,能够带来更加多元的想法和先进的管理制度,而且能够进一步地带动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目前人力资源招聘市场并不健全,很多应聘人员的学历和工作履历不符合要求。“区块链”技术由于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其真实地记录了应聘人员的相关工作履历和真实的学历,能够为图书馆招聘人员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从而避免招募到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图书馆人员招聘工作的效率。在“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确实解决了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之下,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清晰地看到图书馆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针对没有认真完成岗位职责的员工,及时安排人力资源相关人员进行约谈,及时地解决员工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针对员工效率低下的问题,及时记录在册,为后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实践支持,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8]。

5.2“区块链”技术能够为岗位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目前,“区块链”技术能够为岗位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区块链”技术能够记录图书馆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记录图书馆馆藏的具体明细,根据所记录的真实数据,能够针对图书馆的各个部门进行合理的岗位设置。对于超编的部门要进行及时梳理,针对工作效率低下且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管理需求的相关人员进行及时的更替。同时,对于缺编的部门,要及时地进行人员招聘,及时地进行岗位补充。通过“区块链”技术所反馈出来的真实数据,就能够有效地设置岗位,能够有效地激发各个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图书馆管理层的整体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只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够切实地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高质量的规划可以结合图书馆的发展情况进行岗位设置和人员设置,并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在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前准备,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一旦发现问题,便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设置图书馆各岗位职责,其不仅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岗位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加之进一步地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进一步地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图书馆的发展,保障图书馆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

5.3“区块链”技术能够为图书馆激励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则无法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员工工作效率低下时,图书馆管理工作将难以维持。“区块链”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为图书馆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效且全面的数据支撑。在图书馆激励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3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以读者为中心;第二个原则是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中心;第三个原则是结合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来制定激励制度。第一方面,以读者为中心,“区块链”技术能够记录图书馆所有读者的相关阅读数据,并且能够通过相关阅读数据的分析,对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画像。由此,图书馆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地促进了现代化图书馆的塑造。第二方面,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中心,“区块链”技术能够结合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工作历程,针对不同员工给出不同的考核结果和激励制度,其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而且所制定的激励制度和考核标准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使得员工对于激励制度具有较高的认同度。第三方面,结合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来制定激励制度,针对不同岗位的绩效标准,结合员工的工作数据,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从而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激励制度[9]。

6“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应用的意义

“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广泛且意义重大。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针对图书馆的馆藏数据进行精准记录,为图书馆管理人员提供真实数据参考。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人才招聘环节的真实性,招募到符合图书馆需求的人才[10]。同时,能够使得图书馆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人员了解到现有员工的真实工作情况,并且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况,制定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案和激励制度,进一步制定符合图书馆发展的培训制度,从而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是必然的,这是时展下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现代化图书馆管理人员务必利用好“区块链”技术,严格地记录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相关履历,为整体的人力资源提供精准的数据,建立健全社会人力资源的信用体系,从而简化工作流程、减轻工作负担。相关人员结合“区块链”所提供的参考数据,进一步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细节,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落到实处,使得相关管理层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加资源投入。

7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也运用到了各行各业,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过往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传统且管理问题突出。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痛点。一方面,解决了人才招募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文章针对“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运用展开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建设性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忠林,王玲.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场景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8(6):110-112.

【2】周静.区块链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机构知识库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研究,2020,50(2):118-122.

【3】孙清玉,梁美宏,胡晓辉.区块链技术在机构知识库数据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7):49-52.

【4】刘红.区块链技术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安全存储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8,40(5):104-107.

【5】鲍远芳,王涛.互联网环境下“区块链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37(2):111-113.

【6】任薇薇.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开放获取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5):22-26.

【7】陈小平.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1):66-71.

【8】曾子明,秦思琪.去中心化的智慧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管理体系[J].情报科学,2018,36(1):11-15+60.

【9】彭文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9(7):15-17.

【10】孙兵.农村社区图书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75-477+528.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篇6

关键词:物联网;区块链;信息安全

物联网是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性发展的产物,如今的物联网已是促进世界快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之一。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在推动社会发展、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1],例如信息窃听、泄露等。因此,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也被人们更加重视,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区块链技术因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等特点,为解决信息安全领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被大量学者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2]。要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在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中,就要分析区块链的特点及优势,科学地将其与物联网技术进行融合。本文立足于物联网,介绍了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相关概念,在分析物联网信息安全现存风险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优势的同时,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

1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

1.1物联网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技术之一,它依靠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相关协议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并进行信息交互,以实现对物体识别、定位、管理等功能的网络[3],即“万物互通的互联网络”。物联网具有感知性、智能性、可靠性三大主要特征,其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架构,如图1所示:

1.2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是一个公开的分布式共享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可审计性、匿名性、独立性等特征。区块链利用共识机制、智能合约、非对称加密等技术,在信息存储、共享等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的防篡改、防伪造和可追溯,包含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智能合约层和应用层五层架构[4],如图2所示:

2物联网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2.1感知层风险分析

感知层位于物联网的最底层,使用传感器节点、RFID读写器等嵌入式设备来识别物体、采集数据。传感器节点要求成本低、功耗少、体积小,这些限制使得传感器节点存储、计算和通信的能力有限,因此传感器节点数量多、分布广,难以集中维护和管理。并且传感器节点大多分布在无人照看区域,数据信息采集接收时不能完全确认环境和设备的安全性[5],容易遭受攻击,造成数据信息泄露、更改。此外,攻击者可以利用传感器节点漏洞进行病毒植入,使其处于非法状态,不能正常工作。

2.2网络层风险分析

网络层由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和其他专网组成,是连结感知层和应用层的纽带,负责传递、处理从感知层上传来的数据信息。由于感知层的传感器节点数量很多,数据信息量庞大且交互频繁[6],此时可能遭受到重放攻击。攻击者通过伪装成合法用户,向网络控制节点多次发送截获的数据包,造成网络拥堵、崩溃。并且尽管网络层的无线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基本数据传输,但由于其自身处于开放状态,较容易受到黑客攻击,造成数据信息泄露或被篡改等问题。

2.3应用层风险分析

应用层是物联网层级架构中的最顶层,负责分析、处理数据信息和提供特定的应用服务。应用层收集存储了海量用户数据,一旦应用层中心服务器遭到恶意攻击,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后果严重,也可能导致用户数据遭到篡改,严重影响物联网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

2.4物联网中身份认证技术现存风险分析

当前物联网中应用的身份认证技术仍然是中心化的身份认证技术[7]。海量数据信息的传输增大了中心节点的计算压力,在数据信息交互的高峰期可能导致节点过载,影响物联网运行的安全性。同时中心节点可能遭到攻击,导致设备、用户的身份信息泄露、破坏,后果严重。

3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应用的优势

3.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征和核心价值。区块链技术系统利用P2P分布式网络实现去中心化[8],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将该特点应用到物联网的建设当中,物联网设备可以直接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不再借助中心服务器或其他硬件设施,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物联网扩展能力的目的。此外,中心化的中心服务器如果出现问题,容易造成其他节点全线崩溃。但去中心化的技术系统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可以提高物联网的容错力和抗攻击力。

3.2共识机制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特殊节点的投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交易的验证和确认,满足一致性、有效性两个性质。共识机制使得物联网设备间进行信息传递达成一致性,并且彼此互相信任,可以代替原中心服务器实现身份认证的功能,有助于阻止恶意节点的接入和提高认证效率。同时共识机制也是一种防止数据信息被篡改的保护措施,只有在掌握超过半数节点的情况下才可能伪造记录。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伪造记录的可能性随之降低。现今的共识机制共有四类,分别为工作量证明机制、权益证明机制、股份授权证明机制和Pool验证池[9],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相应的共识机制。

3.3不可篡改性

不可篡改性是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依靠哈希算法实现。如果数据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到区块链中,它将永久的存储在区块链。只有在能同时控制系统中51%以上节点的情况下,对单个节点上数据信息进行的修改才是有效的,否则修改无效。由此可以保证区块链中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助于物联网运行安全稳定。

3.4可追溯性

可追溯性也是区块链主要特征之一。区块数据结构存储了系统中所有的历史记录,可以通过区块链的链式结构追溯任意一条数据记录,实现存储在物联网中数据信息的追本溯源。同时借助区块上的时间戳,就可以找到适时可信的数据记录。

4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应用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仍在发展阶段。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简单介绍其应用:

4.1感知层

物联网感知层的传感器节点在采集信息时,要先将数据信息传输到相应的数据节点中,可以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这个过程。将采集回来的数据信息生成区块,并链接上一区块,使得数据信息被存储记录在区块链中,不可篡改。

4.2网络层

在物联网的网络层中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依循P2P数据传输协议将数据信息传送到系统中各个节点进行存储。即使部分节点被攻击失效,其他正常工作的节点仍然可以互通,不会造成整个系统无法运行的严重后果。

4.3应用层

将物联网应用层的用户数据存储在区块链节点上,能够保证这些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真实性[10]。同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实现相关的技术支持。例如区块链中存储有所有交易记录,根据相应需求可以对这些记录进行追本溯源,方便企业、用户等主体进行相关的运营和监管。

4.4身份认证

而对于物联网中的身份认证技术,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原中心节点的工作,将身份信息存储在区块链中,利用共识机制对身份进行验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验证效率和系统安全性,还能降低成本。

5结束语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篇7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愈发重要。现阶段,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推力作用就是农产品的营销体系管理,因此,要想达成农产品畅销目的就必须注重其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和市场渠道。区块链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时代产物,能够将产品的不同信息要素进行高度整合,比如产地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1],这也直接说明了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有机融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此外,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可实现产品数据的快速传输、分析和评价,一旦记录在区块链信息平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改动,会使得农产品销售信息更加透明化、系统化和真实化。鉴于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全过程有着先天的绝对优势,能够实现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整体管理效率,降低附加成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在各行业领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其起源于2008年的比特币技术,它的显著特征主要是建立分散式数据总账、共识信任、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和时间戳等;基本原理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区域数据共享平台,所有农产品参与主体均能够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查阅、分享、记账和核账[2],从而保障共享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可靠性,即使在没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情况下,充分保证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秩序。简而言之,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时代,能切实摒弃以往的产品营销不信任的弊端,从而本质上解决人力物力财力高居不下、产品信息传输速度慢的问题。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已在食品安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能源管理、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交易量较低等现状,需结合实际,构建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融合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易量高、产品信息共享、真实安全市场秩序的营销体系迫在眉睫,从而满足客户群体对现代化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的个性化需求。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体系逐渐成为农产品创造更为可观经济效益的“主战场”,主要目的在于从本质上解决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在时间、空间、信息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束缚和矛盾,使得生产商、物流商、消费群体利益最大化。农产品相比于其他产品具有显著特征和特殊性,比如工业产品、金融产品等,较为依赖市场主体和交易平台,正是这些制约因素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了各参与主体须重塑安全有序、信息共享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产品交易主要以摊位制现货、批发中心等形式为主,显然,这种营销方式俨然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必要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农产品交易价格不透明、物流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分离、交易信息滞后等缺陷,因此,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对区块链技术更加依赖,进而形成了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创新模式[3],具有交易速度快、管理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明显优势。虽然当前农产品市场营销、销售方式整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融入区块链技术,加快市场经济秩序的转型升级,这无疑对农产品发展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方式探索

(一)以区块链技术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众所周知,以往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合作需第三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动态掌握。采取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相结合方式,从而保证用户随时掌握购买的产品信息,主要包括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销售全过程信息,同时还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平台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线上支付方式主要是银行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这种第三方形式,某种程度而言,以上支付方式具有一定风险性。借助区块链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体系,通过取缔现行的中心化技术和中心平台功能,进而降低各参与主体的附加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用户支付的安全性,为其带来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商业信用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对产品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和评价。一般情况下,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依托权威机构对农产品市场营销数据进行记录,保证产品信息的完整性。再者就是各参与主体对农产品流通的各节点进行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定期审查,保障农产品信息的合法性,从而确保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二)以区块链技术为落脚点,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可借助P2P网络将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有效串联,无需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便可实现产品交易目的,总体上呈现去中心化功能平台的显著特征。因此,在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对农产品营销全过程进行数据验证、数据整合及区块传播等任务[4]。此外,若想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应立足于现状,建立农产品营销的线上分布式体系,同时,为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设置农产品营销准入机制,从而对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科学管理。农产品流通各节点参与方必须将相关信息和资质呈递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审查,审核通过后给予准入许可[5],只有完成以上工作后,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的有效性,从而凸显农产品“质”和“量”属性。

(三)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现阶段,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应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出针对农产品营销的数据系统,从而促进农产品营销的流通速度,使得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化和安全化,促进提升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多点实时上传模块、即时信息共享模块两部门组成。对于多点实时上传模块而言,借助区块链技术,达成农产品营销体系“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数据、交易核算、交易记账可多点实时上传,并各参与主体协同完成。具体而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户、专业合作组织、批发中心、农贸市场、物流企业、大型商超等,从而确保各节点获取的产品信息更加系统和有效。对于即时信息共享模块而言,主要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共享”特征,将农产品的区块链各节点有效衔接,实时更新产品信息,及时反映农产品流通信息、相关参与主体信息、物流配送状态和交易量等。鉴于此,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的共享模块应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进而保证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协同合作,实时共享农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可将农产品从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消费终端的所有信息进行“记账”,动态共享数据,确保农产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除此之外,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有机融合,能够对现行的营销体系进行创新,取缔传统的营销管理方式。鉴于此,在区块链技术视角下,建议从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三方面入手,健全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篇8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added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成一体化的生产网络,形成全球商品链。由于商品(commodity)在西方语境中经常代表着服装、食品等最终消费品,而将服务、机器设备等排除在外,因此格雷菲等人后来逐渐用全球价值链代替了最初的全球商品链概念。

无论是早期的企业价值链理论,还是后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一个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划分成多个增值环节,真正创造价值、决定企业(区域)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活动,只是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环节,这些环节被称为“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物流管理等等。

二、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现象,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和环节被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成了以工序、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以全球外包(GlobalSourcing)、海外外包(OffshoreSourcing)、转包(Sub—contracting)等产品内分工的不同形态陆续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无疑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分工理论提出了新挑战。

为了解释和研究这种新的国际分工现象,格雷菲等人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出现了大量研究文献。纵观全球价值链的有关文献,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全球价值链的控制结构。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控制地位,是形成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推动力量。Gereffi等人认为,可以将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划分为从事生产制造的跨国公司和不从事生产制造而专门从事品牌营销的跨国公司,并将由这两类跨国公司控制的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价值链(Gereffietal,1994)。Gereffi等人认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主要由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所形成,这些跨国公司大多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全球进行直接投资,只有一些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最终形成生产者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由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所控制,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全球采购和外包的方式,在全球寻找最合理的供应商。

上述二元论的划分不可能是绝对的,格雷菲本人后来也承认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的二分法并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经济情况相吻合(Gereffi,2001a,2001b)。二元动力论之所以与现实不符,原因在于这种划分主要基于最终产品的差异(Dickenetal,2001),如果能从价值增值序列过程中具体环节的进入门槛差异来划分,而不是按照部门划分,就可以理解同一产业中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类型驱动的价值链。在同一价值链中,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品牌营销很可能都属于该产业的战略环节,那么两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驱动力,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基于同一产业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价值链的事实,张辉最近提出了混合型全球价值链的观点,对上述二元论划分进行了修正(张辉,2006)。

2、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分散在世界各地、承担不同的环节,要保证整个价值链的有效运转,自然产生了治理的问题。所谓全球价值链治理,就是在价值链内部各企业之间建立相关制度安排,以保障价值链内部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协调运转。Humphrey与Schmitz根据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对价值链控制的程度,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分成四种类型(HumphreyandSchmitz,2001,2002);(1)网络型(networks),即具有互补能力的企业之间对价值链的环节进行分工,各方共同定义产品。在此种类型的治理模式中,企业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分享各自的核心能力。(2)准等级型(quasi—hierarchy),即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实施高度控制,对产品的各种特征以及要遵循的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3)等级型(hierarchy),即核心企业对全球价值链上的某些运行环节采取直接的股权控制,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一类。(4)市场型关系(market—typerelationship),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不存在任何的隶属、控制等关系,纯粹是一种贸易关系。Gereffi等按照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交易转换程度及供应商的能力,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分为五种(Gereffieta1,,2003),即市场型(mar-ket)、模块型(modularvaluechains)、关系型(rela-tionalvaluechains)、领导型(captivevaluechains)和等级制(hierarchy)。五种治理模式中,市场型的行为主体之间的控制和协调能力最低,而等级型则正好相反。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最为简单的模式,其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等级制则以垂直一体化为典型,其运行的核心是管理控制。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同属于网络治理模式,是网络模式的进一步细分。模块型治理模式中,核心企业只须提供可编码化的概念或标准,供应商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模块设计和制造,因此双方的地位比较对等。在关系型治理中,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大量而频繁的隐性信息交流,这些信息很难通过编码化手段传递,要保证交易的正常运转,只能依靠频繁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治理关系中,二者的地位也相对比较对等。在领导型治理模式中,核心企业向专业供应商转移大量的隐性知识或经验,专业供应商的能力也可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核心企业及专业供应商都很难寻找到替代者,虽然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与专业供应商相比,核心企业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一般更具实力,因此专业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核心企业。从等级制到网络再到市场,显性协调和权力不对称的程度逐渐减弱。

Gereffi等指出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并不是静态,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点,全球价值链可能会由一种模式转变成另外一种模式(Gereffieta1,2003)。原有的治理模式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1)原有生产商的供应能力可能提升,或者出现新的供应商;(2)核心企业调整发展战略,直接投资对创建和维持严格的等级型治理模式代价巨大;(3)出现新的技术等等。

3、全球价值链中的学习与升级机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能否获得学习机会,提升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逐步进入高附加值环节,最终实现产业升级,是国内外全球价值链研究文献关注的焦点。Humphrey和Schmitz在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四种升级方式: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Upgra—ding)和链条升级(inter—sectorUpgrading)(Hum,phreyandSchmitz,2003)。有关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研究文献中,不同的研究者经常采用不同的尺度(scale)。考察某个特定产品的全球价值链时,升级研究所考察的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或制造企业,对于区域研究者或集群研究者,升级所考察的对象是集群或地方网络,对国家层面的产业研究者,升级所考察的对象是整个产业层面。

格雷菲等人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地方产业集群在加入全球价值链之后,通过与价值链中的领先公司互动,可以接受领先公司的技术、资金、知识和信息的扩散;同时,领先公司为了保证产品差异性、实现及时供货、确保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会监督和协助发展中国家集群内企业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培养、技术的改进、组织结构调整和引进先进设备。因此,格雷菲等人认为领先公司对价值链的治理,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顺利地在价值链中实现阶梯式的升级。在研究台湾、香港等地区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格雷菲等人总结出了升级的一般轨迹,从接单产品组装(OEA)开始,到接单加工生产(OEM),然后到设计生产加工(ODM),最后转向自有品牌生产加工(OBM)。伴随着这种阶梯式的升级过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所创造和留住的价值量逐渐增多(Gereffi,1999;KapIinsky,2002;HumphreyandSchmitz,2003)。

JohnA,Mathews和Dong—SungCho还归纳了两种不同的升级轨迹(JohnMathewsandDong—SungCho,2000),两种途径的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都是从OEM开始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OBM),但实现的路径却不相同。由于OBM需要更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能力。对于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开始于贴牌加工,再发展到全球物流契约(globallogisticscontracting,GLC)模式,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纳入全球物流体系,以实现市场扩张,最后发展到自有品牌生产。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可能会沿着另一种轨迹发展:首先从发展技术能力开始,从贴牌加工逐渐发展到自行设计制造,等自行设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

Humphrey和Schmitz等人对巴西鞋业集群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并不是那么顺利,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价值链,虽然能够成功地实现“产品升级”、“过程升级”,但是“功能升级”、“链的升级”却很难发生(HumphreyandSchmitz,2003)。文娃等人以中国上海的Ic业为对象,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升级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发现,上海的Ic企业虽然从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获得了一些学习机会,在某些方面成功实现了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但是,另外一些“过程升级”却被压制,他们在结论中指出价值链治理者——全球的领先公司,对地方企业升级的推动或阻挡,决定于地方企业的升级行为是否侵犯了其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决定于升级的“类型”。领先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推动地方产业或企业实现不侵犯其核心权益的非关键性升级。而一旦地方企业或产业升级行为,侵犯领先公司核心权益,不管是“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还是“链的升级”,都会被领先公司所阻挡和压制(文娉、曾刚,2005)。

三、评论与展望

当今世界的生产体系已经进入一个以价值环节分工为基础的全球化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都不同程度的加入到这种新的分工体系之中。全球价值链研究为分析全球化中的区域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赋予了产业竞争力和改善之路新的内涵。

在基于价值环节分工的现实条件下,一国或者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体现为某个特定产业或者特定产品,而是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全球价值链理论发现,在同一行业或者产品的整个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进入门槛和市场结构都不一样,那些进入门槛最高的环节通常都集中于“非制造环节”(如研究开发、品牌营销等),这些环节是整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或者战略环节,占据这些环节获得附加值自然最高,相反,那些进入门槛最低,竞争者最多的环节,通常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环节,获得的附加值自然最低,处于这些环节的企业或区域也最容易被更低成本的企业或区域所替代。21写作秘书网

另外,全球价值链的分析表明,传统的所谓低技术、高技术行业的划分对地方产业发展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即使是所谓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存在高附加值环节(如服装产业的设计环节、服装品牌营销环节等),而所谓的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也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Pc产业中的配件、装配等环节)。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再次应证了波特教授的观点——没有低技术的行业,只有低技术的企业。

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必然会专注于技术密集型的环节和工序,或者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营销等战略环节,而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机会和条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干中学”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逐渐进入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升级。但是,正如上述一些研究文献所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加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一定保证这些企业或区域不断实现升级,不仅进入战略环节会危及核心企业的利益,核心企业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产业升级。随着后发达区域不断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发达国家的企业现有的地位还会受到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后就必须依靠主动的努力,加强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否则只能遭受被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所抛弃的命运。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我们考察当今的国际分工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分析工具,有关治理模式与升级的研究结论,使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政策决策者对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前景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但是,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治理模式与升级方面的讨论,对不同价值链的地理区位、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等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解释。

尽管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涉及了产品内分工的收益分配问题,但其研究重点仍旧是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及其影响,而对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只是从现象上进行了描述和归纳,进一步对价值链中收益分配的决定因素、内在机理等进行实证分析,应该成为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全球价值链研究虽然总结了价值环节在全球的空间分布现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对这种空间分布进行理论解释。另外,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各个环节的竞争结构,会影响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和空间分布,但却很少从理论上去探讨这种联系,更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理论模型。因此,理论模型,增强现有研究的理论解释力,是今后全球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注释:

上一篇:医养结合研究背景范文 下一篇:人口普查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