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文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4:35

品牌文化教学

品牌文化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品牌文化;观念;服装设计;策略

作为人类十分重要的生活状态之一,服装的研究和设计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质地、款式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服装设计学科也要相应地做出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品牌文化观念,使其具备一定的品牌服装设计思维,从而设计中有特点、有内涵、受欢迎的服装品牌。

一、服装品牌文化观念简介

品牌的目的就是区分某个或某系列产品以及与其竞争的产品,使消费者和产品之间构建了某种关系。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购买服装不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诠释美,追求艺术,服装完美体现了一种美的文化和理念。作为一个宏观概念,服装品牌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同时代表了一种审美情趣、生活观念和价值尺度。品牌文化涉及的方面较多,比如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品牌形象、服装产品的风格等。各服装企业的竞争除了是其品牌的竞争,同时也是品牌文化的竞争,蕴含于服装品牌中的文化能够赋予服装产品强大的竞争力。所以服装企业需要在设计、生产和销售服装等环节中融入独特的品牌文化,使品牌文化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

二、培养学生服装品牌文化观念的重要性

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服装是按照品牌形象设计和展现出来的,如今市场上存在许多品牌,但并不是每一种都能受到人们的青睐,精心设计的品牌服装可以将增添和展现穿衣者的魅力,所以树立学生的服装品牌文化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服装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愈发呈现多元化趋势,品牌不仅联系着消费者和销售者,同时也是对不同商品进行识别的标志,蕴含着独特的内涵与魅力。为了在众多服装产品中脱颖而出,学生必须注重品牌服装设计,所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品牌文化观念,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品牌服装设计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学生必须考虑和品牌服装设计相关的因素,如礼仪、流行元素、市场需求等。教师还要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激发其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使思维视角更加宽广,创新能力提高。为达到该目标,教师需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高。

三、培养学生品牌服装设计思维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兴趣是人们进行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只有对自身的工作有浓厚兴趣和饱满的热情的服装设计人员,才能使服装有新意、有特色。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设计品牌服装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调动其学习兴趣。比如,在班内或校内举办服装展览会,将便利条件提供给学生,鼓励其精心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服装作品,在此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有效实践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文化与礼仪是品牌设计的基础,设计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的培养。比如,要求学生阅读优美文学作品、观看装会的视频、欣赏中外名画的图片等,使其审美修养提高,从而具备更高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2、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在设计服装时的创新能力是服装设计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既有思维的束缚,从多个角度、不同方位、立体地思考问题,挖掘时尚要素,研究多元设计风格,从而发现更为独特和新颖的设计理念。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开展服装设计教学,更要向不同领域,如市场、文化、音乐、美术等领域拓展,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涌现出更多的新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要定期为学生安排任务,比如提供不同形状、颜色的边角布料,不给出明确的作品样式或设计思路,要求学生不依照任何样品,随意发挥,独立思考后之多一件或一套服装,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在设计之中。这种作业虽然简单,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加以检验,有助于培养其品牌文化观念和品牌设计思维。

3、练习人体绘画,合理运用色彩

服装设计技能的实用性较强,设计者只有先根据自身意图设计处服装效果图,才能开展后续的服装制作。而服装效果图除了要符合大小、比例、色彩、形状等的标准要求,线条简洁、流畅,还要与主题相符,新颖、独特,这样才是完美的效果图。所以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必须是新颖的,且绘画功底扎实,绘画表现能力良好。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人体绘画的基本功,确保其真实表现出设计理念。作为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的恰当运用能创造先声夺人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色彩,提高其色彩运用能量。可要求学生绘制装饰简单的色彩画,追求大气、活泼、自由和奔放。可带学生游览公园、湖畔等自然景观,使其通过观察怒放的鲜花、茂密的树林来领略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待学生对色彩有一定的认识后,向其介绍人体运动规律与人体结构,讲解服装设计中色彩的搭配,用色彩衬托服装的美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解品牌文化观念与品牌服装设计概念,并向其说明设计品牌服装时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如礼仪、流行元素、市场需求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其品牌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罗涛 单位: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立军,乔南,胡玉良.从“破与立”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平台式”教学改革[J].服饰导刊,2013,(02):87-92.

[2]刘兴邦.服装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品牌服装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9):127-128.

品牌文化教学范文第2篇

品牌,作为企业的一个“标牌”,是我们对企业文化及产品的一种认可,由名称、象征、符号、设计或它们的组合构成,是区别于同种竞争商品的“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装不单单是人们用来“蔽体”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服装品牌文化是一个具有精神内涵的宏观概念,是构成服装品牌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撑,是中国服装品牌走向世界的跳板,未来企业间、国际间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品牌文化的竞争。因此,中国服装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抢占先机,需更注重品牌的创新,提升企业品牌文化软实力。

二、品牌服装设计是服装品牌文化观念培养的重要内容

服装品牌以品牌形象展现出来的,也是设计出来的,服装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品牌众多,我们的品牌要想走的长久就需要有独特的一面,精心细致的设计来展现其魅力。品牌服装设计是服装品牌文化培养的重要内容。品牌服装设计赋予服装丰富的内涵,通过其个性化外观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适应品牌设计在服装中的作用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设计服装时要结合本土文化内涵、时尚元素及大众需求等,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品牌服装设计需考虑的条件

(一)主体

着装者是服装设计的中心,由于每个人不仅年龄、性别、体型、相貌相貌不同,而且文化素质、兴趣爱好、社会地位、职业范围、经济能力及生活态度也不相同,因此在服装设计时必须考虑为谁或哪类大的群体而设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群体的着装需求,以便能根据着装者的改变而有使之满意的服装样式。

(二)场合

人在生活中常常会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场合,需要有相对应得体的服装来适合不同的环境。因此要求服装设计者要根据场合的需要来设计相应的服装。如是参加喜宴或在朋友的婚礼上做证婚人,在这些场合,所穿的服装是由穿着人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不同的场合了解需求,使设计出来的服装能更好地适应特定的场合。

(三)时间

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对服装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设计服装时必须考虑什么季节和每天什么时刻穿。不同的季节、日装和晚装对面料款式的运用不同,同时一些特别的时刻对服装设计有特别的要求,如结婚典礼、职场面试等。服装行业在设计服装时应抓住时尚潮流,引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接触各方面的流行元素,融于服装设计中,及时捕捉自己的灵感。

四、品牌设计理念的培养方式

(一)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字教学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描绘出自己满意的服装式样,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商场等时尚元素较多的场所去找寻灵感,对自己描绘的式样进一步修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记录灵感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强化绘画锻炼

创新思维是需要锻炼的,同时学生要想把服装设计图做到足够好,这要求具备一定的绘画功底。使设计出来的服饰图能更好地满足设计新颖、线条流畅、色彩搭配比例协调,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开拓思维,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色彩,使之与人体绘画相结合,多让学生描绘一些装饰色彩画,让其逐渐做到图式色彩自由奔放,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体会色彩的斑斓,以使学生在设计服装色彩时能更好地对色彩加以运用,使服装色彩作为吸引群众消费的一种亮点。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服装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寻找各种设计的特色,积极参与一些专业性的设计比赛,使其更好地把握时尚的风向标。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人群,走入市场去发现新的元素,去寻找设计灵感,让学生多动手制作服装以此来传达自己的理念,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结语

服装是区别种族、地域和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服饰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中源远流长,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播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提升服装品牌的创造力。在服装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引导他们树立品牌观念,能更好地运用本土文化特色和时尚元素设计出品牌服装,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为我国服装品牌设计领域注入新的血液。加强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在服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品牌文化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品牌文化;观念;服装设计;策略

作为人类十分重要的生活状态之一,服装的研究和设计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质地、款式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服装设计学科也要相应地做出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品牌文化观念,使其具备一定的品牌服装设计思维,从而设计中有特点、有内涵、受欢迎的服装品牌。

一、服装品牌文化观念简介

品牌的目的就是区分某个或某系列产品以及与其竞争的产品,使消费者和产品之间构建了某种关系。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购买服装不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诠释美,追求艺术,服装完美体现了一种美的文化和理念。作为一个宏观概念,服装品牌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同时代表了一种审美情趣、生活观念和价值尺度。品牌文化涉及的方面较多,比如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品牌形象、服装产品的风格等。各服装企业的竞争除了是其品牌的竞争,同时也是品牌文化的竞争,蕴含于服装品牌中的文化能够赋予服装产品强大的竞争力。所以服装企业需要在设计、生产和销售服装等环节中融入独特的品牌文化,使品牌文化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

二、培养学生服装品牌文化观念的重要性

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服装是按照品牌形象设计和展现出来的,如今市场上存在许多品牌,但并不是每一种都能受到人们的青睐,精心设计的品牌服装可以将增添和展现穿衣者的魅力,所以树立学生的服装品牌文化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服装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愈发呈现多元化趋势,品牌不仅联系着消费者和销售者,同时也是对不同商品进行识别的标志,蕴含着独特的内涵与魅力。为了在众多服装产品中脱颖而出,学生必须注重品牌服装设计,所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品牌文化观念,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品牌服装设计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学生必须考虑和品牌服装设计相关的因素,如礼仪、流行元素、市场需求等。教师还要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激发其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使思维视角更加宽广,创新能力提高。为达到该目标,教师需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高。

三、培养学生品牌服装设计思维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兴趣是人们进行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只有对自身的工作有浓厚兴趣和饱满的热情的服装设计人员,才能使服装有新意、有特色。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设计品牌服装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调动其学习兴趣。比如,在班内或校内举办服装展览会,将便利条件提供给学生,鼓励其精心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服装作品,在此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有效实践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文化与礼仪是品牌设计的基础,设计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的培养。比如,要求学生阅读优美文学作品、观看装会的视频、欣赏中外名画的图片等,使其审美修养提高,从而具备更高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2、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在设计服装时的创新能力是服装设计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既有思维的束缚,从多个角度、不同方位、立体地思考问题,挖掘时尚要素,研究多元设计风格,从而发现更为独特和新颖的设计理念。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开展服装设计教学,更要向不同领域,如市场、文化、音乐、美术等领域拓展,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涌现出更多的新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要定期为学生安排任务,比如提供不同形状、颜色的边角布料,不给出明确的作品样式或设计思路,要求学生不依照任何样品,随意发挥,独立思考后之多一件或一套服装,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在设计之中。这种作业虽然简单,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加以检验,有助于培养其品牌文化观念和品牌设计思维。

3、练习人体绘画,合理运用色彩

服装设计技能的实用性较强,设计者只有先根据自身意图设计处服装效果图,才能开展后续的服装制作。而服装效果图除了要符合大小、比例、色彩、形状等的标准要求,线条简洁、流畅,还要与主题相符,新颖、独特,这样才是完美的效果图。所以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必须是新颖的,且绘画功底扎实,绘画表现能力良好。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人体绘画的基本功,确保其真实表现出设计理念。作为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的恰当运用能创造先声夺人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色彩,提高其色彩运用能量。可要求学生绘制装饰简单的色彩画,追求大气、活泼、自由和奔放。可带学生游览公园、湖畔等自然景观,使其通过观察怒放的鲜花、茂密的树林来领略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待学生对色彩有一定的认识后,向其介绍人体运动规律与人体结构,讲解服装设计中色彩的搭配,用色彩衬托服装的美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解品牌文化观念与品牌服装设计概念,并向其说明设计品牌服装时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如礼仪、流行元素、市场需求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其品牌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罗涛 单位: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立军,乔南,胡玉良.从“破与立”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平台式”教学改革[J].服饰导刊,2013,(02):87-92.

[2]刘兴邦.服装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品牌服装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9):127-128.

品牌文化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包装设计;品牌观;创新;实践教学

包装设计教育在我国已进行了20多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最初的创意跟进到现在的品牌战略教学模式,为我国的包装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包装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地区差异、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的不同,大部分高等院校仍采取传统的包装设计教学,专业覆盖面窄、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重理论,轻创新,跟不上我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有赖于教育,教育发展观念先行。为了顺应时展要求,高等包装设计教学须注重人文精神与品牌观教育、创新思维与实践教学,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上升。

一、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企业品牌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是品牌与传统文化以及企业个性形象的总和,文化价值是品牌的内涵。现代包装设计的关键就是要如何赋予商品某些特定的品牌含义,满足消费者的审美情趣。

艺术是人类美的创造集中体现,包装设计是创造美的活动之一,反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包含着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积淀。当今经济高度发达,商品丰富,消费由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自我满足。作为商品面容的包装,其设计理念应是在保护及美化商品,清晰传达信息、表现品质外,更蕴涵企业品牌文化及本土民族文化;在促进商品销售,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同时,还能对社会精神文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传统,发展必须是保持传统连续性中的开拓创新。包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及思维方式。在设计中为了提高包装设计的有效性,有时需要从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绚丽纷呈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借助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文化包装等策略,使文化与包装设计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包装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没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形式再美也是空洞的,正所谓叫好不叫座。当然文化内涵的丰富,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在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更新观念,自发地搜集素材学习传统文化,参加各种文化讲座及书画艺术展,提高审美创造水平。另一方面,只要是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就可运用文、史、哲、艺等院系的优势,整合力量,增设一些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促进各类知识之间的交流,拓宽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二、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品牌包装设计能力

信息时代使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得以迅速传播,加快了社会文明的同步程度,企业间的工艺水平,科技含量,质量性能,外观差异等日益缩小。现代包装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在同质立差异,塑造品牌性格,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

作为培养包装设计人才的设计教育,要顺应时展需要,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品牌意识,创新思维和原创设计。

1.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在布置某种产品的包装设计作业之前,要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与此产品相关的市场背景,如产品的功效,目标消费群体,企业的营销策划与识别系统,同类产品的相关信息,媒体的详细调查数据等,然后再根据市场调查信息统计分析,确立设计定位及创意思路。在完成草图设计后,要求学生再次进入市场,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方案,让学生的包装设计始终贯穿于市场营销活动中,使包装设计的创意达到理性化和专业化的完美结合。在教学中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市场敏锐性,为今后进入企业就业作铺垫。

2.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包装能力。品牌包装是现代包装设计的重要形式,品牌,是一种概念、精神、态度、情感价值和个性魅力,是企业与消费者的纽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求学生设计的作品能清晰地告诉消费者“这就是我”,并且要能够塑造品牌形象,帮助品牌成长。品牌内容的外在表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1)明确品牌战略要求,设计不应以风格取胜,而应以品牌理念做支撑。(2)形式与内容要表里如一,具体鲜明,一看包装便可知晓商品本身。(3)包装设计应该在实用性和人性化的原则之上追求形式创新和视觉传达。(4)要有具体详尽的文字说明。在包装图案上还要有关于产品的原料、配制、功效、使用和养护等具体说明,必要时还应配上简洁的示意图。(5)在全球市场过程中,有些文化对某些特定事物有避讳,如当地的风俗、习惯、信仰等文化和亚文化因素,因而包装图案设计要注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6)注重工艺对品牌个性和文化的衬托。(7)注重材料和材质选择以及绿色环保功效。(8)企业系列化包装创意,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独立性。(9)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培养超前观念。在进入个性设计时要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设计元素,从构成原理、色调规律、对比调和规律等方面进行分解和整合。

三、搭建艺术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波斯有位哲人萨迪说过:“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当今是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学校不可能给学生提供面向未来的知识,包装设计专业教育必须以激发能力为主,通过强化基础、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科学意识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创新意识为根本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包装设计最终的社会功能就是实践,通过实践,才能服务于社会,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包装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艺术、材料、营销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而现代教育体系的专业划分,课程编排设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的交流,思维的创新。我国学术向来强调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实践教学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多元性学习的手段,只有将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知识融汇,开阔视野,才能丰富创造思维,提高执行表现力。

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当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深入学习,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包装设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1.我国的教学环境相对来讲仍是比较封闭,地域经济相对落后,校企需求错位,致使传统教学手段改变有较大的难度,虽然这些因素阻碍了实践的进展,但国家教育部及相关设计机构也举办了很多赛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包装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学院奖”、“靳埭强设计基金奖”、“时报广告金犊奖”等,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实践教学。

2.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现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几乎不理家务,大多缺乏产品使用经验,而我们要设计的包装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用品,这样就很难发现问题,设计出人性化的作品。针对这一点,我要求学生离开教室,进入市场,按种类划分调查自己未见过或未使用过的产品,总结其设计特点,寻找不足,再根据自身感受重新设计。实践证明,通过生活积累,可提高学生的观察敏感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建立旗帜艺术设计工作室、数码摄影工作室、金工实习工厂、印刷生产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训练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增强其所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师和学生应采取互动式教学手段,以研讨和讲评为主,承接到的项目则进行真实项目的实战锻炼。通过这种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激情,在否定之否定的碰撞过程中让专业知识升华。

金工实习、印刷生产实习可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熟练掌握包装设计从视觉创意构思、数码设计制作与编排、出样到成品制作的生产流程,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了解设备的性能,熟悉工艺操作,并能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实事证明,通过生产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生产流程,使创作思维与创作执行协调,提高执行效果。

4.利用寒、暑假期,生产实习周,教学实习周,要求学生面向社会对口企业实习,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行业动态,提高市场敏感度,提升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并为自己未来职业做好规划。

四、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师资队伍

1.现代包装设计是时展的风向标,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能塑造企业品牌,传达企业文化及理念,而且能促进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而只有具备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教师,才能通过实践教学营造一种设计教育的环境气氛,以自身的专业水平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对自我、对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在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才能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才能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2.网络的扩张,增大了设计的空间,但同时也增大了难度,对新世纪的包装设计专业教师来说,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内涵的培养,为学生营造多元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科技素质。

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树立中国品牌观。

总之,包装设计专业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实用性,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知识密集型学科,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合乎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品牌观教育,构建合乎时代要求的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注重新思维与新方法,既要让学生掌握设计技巧,更要在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上下工夫,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林家阳.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 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胡川妮.广告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第一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品牌文化教学范文第5篇

海南国际旅游岛是中国与国际接轨前言化的象征,该地景区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其品牌视觉设计需要根植本地地域文化进行建设和提升,景区品牌的视觉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是一套系统的、严格的视觉体系。它主要是品牌在建设初期的标志设计、VI视觉设计的导入与执行、终端系统形象的建立等。具体包含品牌的标志设计、VI设计、广告设计、网站设计等诸多方面。海南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而海南国际旅游岛品牌形象则是对海南省多元文化的集体结晶。各类景区品牌通过其系统的视觉设计所呈现出的外在形象,能使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对品牌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知与评价。

(一)海南景区项目的导入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发,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该地著名景点主要有天涯海角、南山寺、鹿回头、南湾猴岛、火山口、文笔峰、美丽之冠、博鳌、东坡书院、落笔洞等,目前大部分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其品牌形象不完善或不统一,跟不上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节拍。在品牌形象的视觉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坚持“战略性设计”的原则,即“强烈的视觉冲击、精确的概念传达、独特的识别记忆”。[3]故景区的视觉形象建设需要重塑或者提升,使之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品牌的形象亮点。

(二)学生主体需求的关注

1.以兴趣为前提的合作团队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景区品牌的不同方向,改变传统的“教师台上教、学生台下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找寻自己的兴趣方向,并组成兴趣小组,将全班座位按小组重新分区安排,方便小组成员之间学习探讨、分工以及合作完成各项任务。以此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适当设问引导,参与到各组的讨论,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小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看法,积极争辩,有的问题先在小组内部找到解决的方法。2.以能力为本的项目教学围绕景区品牌项目为方向,学生建立项目兴趣小组后,以游客、设计师和决策者的视角去景区进行具体品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5W分析和4WOAT分析,挖掘本土的黎苗文化、疍家文化等,继而根据景区目标市场、竞争品牌、差异重点、风格形象进行景区品牌定位,再制定出景区品牌的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进行景区品牌视觉设计和品牌视觉推广等项目技术路线。目前,学生通过课程的引导、学习和探讨,自发挖掘和设计的主要景区项目有:“鹿回头”景区形象识别系统设计、“落笔洞”景区品牌视觉设计。小组分工后,学生积极性较高,“鹿回头”景区设计小组的同学发现这个老景区门票不高但游客呈现下滑减少的局面,经过调研和分析获知该景区虽然有相关的形象设计,但是整体形象不系统不完善,没有主题诉求,同时导向性不强,没有形成鲜明的品牌印象。考虑到“鹿回头”是本土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故景区形象以黎苗文化和情爱文化为品牌定位的切入点,进行核心元素的挖掘、提炼和重构,展开品牌形象系统的重塑。而“落笔洞”景区设计小组的同学发现这是一个未开发的景区,但是“落笔洞”的传说是海南家喻户晓的传说,需要以此为方向,从景观开发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同步进行积极的设想和创建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同学们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管是创建品牌形象还是重塑品牌形象,在后期的设计成果评价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和证实。3.以互动为模式的探讨交流以该课程中局部的具体内容为基础展开平等提问、讨论、交流。如品牌调研中的问卷调查、5W分析和4WOAT分析,进行“鹿回头”景区形象识别系统设计、“落笔洞”景区品牌视觉设计策略的思考;通过优秀案例讲解、案例实践的形式帮助学生对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加深体会,提高学习效果,它可以使学生对看似深奥、枯燥的课程内容充满学习和挑战的激情。每周各小组指派一名成员,用PPT的方式在讲台上讲解、演示汇报一周的工作进程,同时将遇到的问题和下个周期的任务提出来,其它小组扮演客户方和游客从各个角度提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在各组方案进程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只在最后的总结中,将不同的意见作综合的比较,让各组找到最适合本组的建议,教师的意见不再是标准答案,其作用主要是引导各组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以角色互扮为形式的身份体验各小组同学是本组项目的策划设计者,也是其他小组项目的客户决策者、旅游观光者,在整个景区品牌形象设计课题中互相扮演不同的身份,以不同的视角提出各种尖锐客观的问题,而项目组同学必须根据问题给出中肯的答案。学生实地景区考察,以不同的身份去体验景区给人留下的心理印象,以此锻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不同视角看事物的能力,提升设计思维。

(三)海南地域文化的挖掘

海南地域文化是指在海南岛境内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心理共同构成的综合因素,包括海南省北纬18°的海岸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少数民族民俗特征、海洋文化特征和现代时尚文化特征等多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综合性、独特性的特点。出色的景区品牌视觉设计是本土地域文化与设计艺术的巧妙契合体。地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根基和底蕴,有生命力的设计元素来源于地域文化的提炼。只有挖掘到海南地域文化差异性,才能让景区品牌形象具备独特识别性、艺术创新性、系统规范性等特点,才能让旅游者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留下独特、有序统一的视觉印象。在海南国际旅游岛景区品牌视觉设计地域文化的挖掘中,比较突出的有黎苗文化、疍家文化,同时鹿回头、大力神、黎母说、椰子说等民间传说也赋予了海南岛地方色彩。这些深层的地域性元素就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地方精神”“地方意识”“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旅游者来海南景区旅游本身是一个心灵放松、感知景区品牌形象、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因此景区品牌形象设计必须深入提炼地域文化,挖掘出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体现景区特色的独有元素。

二、教学效果与评价

以“海南地域文化为根基的景区”为中心的品牌视觉设计实践教学研究探索与实验,是教师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应该说品牌视觉设计项目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学实验效果与评价如下:

(一)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本次景区品牌视觉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以“鹿回头”和“落笔洞”为2个主题方向,以海南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为切入点展开。这两个主题方向在景区调研分析和景区品牌策略定位后,每个同学创作出了不同的景区品牌视觉的方案,体现出在总目标定位后,设计思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特别是“鹿回头”小组在集体调研分析和定位后,出来了4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

(二)学生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

通过强调师生之间、设计小组之间的沟通与探讨,学生与景区机构之间的交流,学生积极主动地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品牌策略等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增强。“鹿回头”景区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小组的王晓婷同学,在参与小组景区的调研和定位中确立为民族气息的情爱文化,设计系统要素的设计中突出表现吉祥物,并设想了一些婚礼、情人节等活动在景区展开以提高人气,同时根据活动主题选用不同色彩的彩球,运用编织、捆扎、缠绕、镶嵌、粘贴、空飘等方法,而构造出不同的平面、立体的文字和图形。如拱门、迎宾短柱、球链、爱心、寿桃、星星、桌上花、路边花、吊饰、卡通人、巨龙、心心相印等来活跃景区气氛。该课程结束后,该同学专门学习魔术气球的设计和制作,以创建某品牌魔术气球进行创业,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赛事活动、景区、商务会展、公司活动、婚庆等场合市场推广。体现出课程对学生能力的促进和积极思考的延续性。

(三)品牌视觉设计体系观念和团队精神提升

《品牌视觉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涵盖了标识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VI设计、网页设计、商业插画设计等前期课程。要求学生以品牌为方向,具备全局和整体的设计思维。在各设计小组共同调研、策划、设计、制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景区品牌视觉设计的项目流程和项目体系观念增加,景区标志、景区导示系统、景区吉祥物、景区纪念品、景区网站等可以系统全盘考虑。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根据课题有了工作日程安排的观念,也改善了以往自己闭门造车的设计模式,互相提问互相点评互相促进,同时团队精神得以提升。

(四)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在品牌视觉设计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教学必须适应时展、市场需要,在7周教学时间中按品牌形象策划(20%)、品牌设计定位(20%)、品牌形象要素设计(30%)、品牌应用与推广(15%)、品牌提案与评估(15%)5个周期进行项目进展汇报和周期小结。设计小组每周汇报方案进展的时候,教师和各组成员都及时做好记录和评分,再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分析及时调整方案。本次教学实践最后的环节就是举办教学成果汇报展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品牌视觉设计教学教改研讨会。在教学过程评价中,90%的同学对本次品牌视觉设计教学表示满意,在学生评价中前三名都是将设计定位于海南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案。不同目标课题的小组从景区案例调研分析和地域文化挖掘分析之后,展开了景区标志、标准色彩系统、导示系统、交通设备视觉形象、公共服务设施、区吉祥物、网站、景区户外广告、纪念品等方面的形象设计。在教师的集体评价中,效果最好的是“鹿回头”品牌视觉设计组。本组同学最后形成了4个比较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特别是王杰同学设计的鹿回头景区形象,把黎锦元素和黎族船型屋元素作为创意源点,从创意源点展开以“鹿回头”景区标志为核心的系统设计,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整体形象系统。景区标志(见图1)以黎锦图案构成鹿的造型,色彩采用大面积鲜艳的绿色和和小面积橙色搭配,体现本土黎苗族的自然风光生态之美和爱情文化的葱郁;该景区导示系统(见图2)以船型屋的造型和元素进行导示牌和警示牌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特色的旅游线路图,导示系统功能突出且有地域特色;同时景区交通工具视觉形象、公共服务设施、吉祥物、品牌网站、户外广告、纪念品都以鹿回头景区标志风格为核心,进行系统延展,着重体现鹿回头公园的黎族文化、情爱文化和生态展示,给游客以温馨的情感氛围和审美感受。与之相比,“落笔洞”品牌视觉设计小组中有2个方案视觉冲击力则不是很到位。从根本上来说,通过师生评价,效果最好的都是将设计定位于民族文化、体现地域特色的品牌视觉设计。应该说本次海南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景区品牌视觉设计实践教学研究的探索获得成功。

三、结语

景区品牌形象视觉设计定位要体现品牌个性化和差异化,而其重点就是要以景区所处的地域文化为根基。因此,地域特色是景区品牌个性和品牌差异的基础,也是整个景区品牌形象定位的基础。在海南地域文化根基下的景区品牌视觉设计实践教学研究中,通过导入景区项目、关注学生主体需求和挖掘海南地域文化等途径,进行景区品牌视觉设计定位和设计推广,来塑造和提升景区的品牌形象。海南景区品牌形象建设本身具有文化承载功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品牌形象是提高品牌竞争力、促进世界和谐文明进步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品牌视觉设计课程教学来讲,海南地域文化根基下的景区品牌视觉设计实践教学研究课程遵循以运用知识与锻炼能力并重为原则,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多元、系统有序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整体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后期毕业设计课题和毕业实习的开展,解决实际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创新潜质的培养和锻炼并加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基于海南地域文化根基下的景区品牌视觉设计实践教学研究是设计艺术学学科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要求。经过我们专业2年多来的实践,初步检验了品牌视觉设计课程实践研究的成效,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学风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对不断形成特色实践教学模式起到了推动作用。

品牌文化教学范文第6篇

色彩设计通过色彩语言与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各类设计学科之间的关联,形成了一种链式关系,在设计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追溯国内设计院校的色彩教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后期,受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采用色彩写生为主的训练手法,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技法,与当代艺术、设计文化相距甚远。80年代以来设计院校逐步接受从日本、香港等地传入的包豪斯教学理念,将之简化之后形成以“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为基础的设计教学模式,其中,色彩构成作为三大构成之一,强调色彩中的色相、纯度和明度要素的理性分析,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色彩设计教学模式,但仍与专业设计有所分离。近十多年以来,色彩设计教学呈现与专业设计相融合的发展趋势,以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为例,教学目的逐渐聚焦于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响色彩效果的社会因素,培养其色彩的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之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服装色彩,把握流行趋势的脉搏,让色彩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显现出来,从而使色彩成为提高服装外观质量和增强服装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服装色彩设计教学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美学修养的基础上,塑造其实践应用能力。但目前国内的教学现状仍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就色彩设计教学内容而言,对流行色的剖析、提取与设计应用显得十分欠缺,基本未涉及品牌服装的色彩策划、流行色与品牌服装等与市场相关联的内容,而这一板块恰恰是当下服装市场和产业日益关注的内容,服装色彩设计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

二、流行色应用在服装色彩设计中的重要性

纵观设计业界,色彩素来被认为是最具感染力的视觉元素,它以各类设计产品为载体,在其塑造的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呈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当下,色彩更突破了其在“造物”上的实用、功利价值,延伸至“情感”、“思想”、“经济”等领域,凸显出其与消费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关联,形成了所谓“经济色彩”。在当代服装设计领域,流行色已成为服装色彩消费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随着设计与消费群体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大众审美情趣、着装理念、生活品质的提高,加上消费者获取流行信息的渠道的多元化,其对色彩的需求与敏感度也在持续提升。据美国流行色研究中心大量调研证实“7秒钟定律”的存在,即人们面对商品的最初7秒钟往往决定了其对商品的兴趣,而其中色彩的作用占67%,成为主导消费者选择的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权威色彩研究机构表明:在不改变产品造型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的变化,可以给商品带来10%-25%的附加值,这也显现出色彩对于设计产业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具有鲜明色彩个性的服装品牌在国际、国内服装舞台和商业领域彰显出强大的号召力,每每为业内人士所瞩目。例如:2012年秋冬,著名的意大利品牌PRADA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色彩风暴,在极简的服装设计风格下,塑料橙、鲜绿、亮蓝等高调的色彩与原始朴素的面料形成了鲜明的视觉焦点。对此,PRADA的主设计师Miuccia阐释了个中的韵味,“我所想到的只是摆弄色彩与面料”,“简单但是奇特的感觉”,而正是这一简单但奇特的色彩感觉构成了服装强大的吸引力。综上所述,色彩设计和应用不可能脱离消费市场和流行色发展趋势而独立存在,各行各业对色彩及其创造的有效经济价值的评估和实践、以及品牌发展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色彩经济的盛行,促使专业设计师掌握更多的色彩应用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促使高校教学的培养目标转向着重培养学生在色彩设计中的审美能力、流行敏锐度以及实践应用等专业职能,由此也暴露出传统色彩设计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不相相适应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在服装色彩设计教学中补充流行色项目教学,是对此问题的有效解决途经之一。近几年,虽然已有一些学者在学术领域对流行色和服装色彩策划进行了探讨,如在由流行色协会主办的“亚洲色彩论坛”中,有多位学者就“我国品牌成衣的色彩策划”、“流行色与服装品牌的契合”等主题进行了论述,但是一直没有把这些学术前沿的探讨引入到教学中。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尝试在色彩设计教学中引入服装品牌色彩策划项目教学实践环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探索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将书斋式的色彩理论教学转换成着重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既培养学生的对市场的敏锐度、对流行信息的洞察力,同时强化学生对色彩的整合、创新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流行色项目教学方案建设

(一)基于学生色彩分析能力的培养———立足

品牌调研,提取富含品牌文化与个性的色彩基础方案品牌基础色系应是品牌文化内涵的具体呈现,是品牌个性化的色彩语言阐释,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既蕴涵品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基因,又标志着品牌之间的差异性。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体验品牌色彩中蕴含的情感,并考察其中隐藏的心理感知特征和文化内涵。在色彩方案策划工作展开之初,教师首先需要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从整体上把握色彩策划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从市场调研入手,既要对市场进行基本面和量化的基础调研,通过数据分析,梳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色彩偏好和需求,更需要结合品牌个体做深度调研,以企业的品牌文化、品牌精神、品牌定位为导向,对之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品牌历年畅销产品的色系以及产品销售报表,结合其目标消费群体的色彩倾向,确定该品牌专属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基础色彩系列方案。在方案策划过程中,始终要求以蕴涵品牌文化的基础色彩为基础,并以之作为色彩方案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基于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流行

色与品牌基础色系的融合在色彩设计教学中,对流行信息的了解和预测是服装色彩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流行色是由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配置而成的几组经常变换的时髦色彩(或色调),通常由国际流行色协会提早两年,通过行业协会、专家、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并经过各国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适度调整为各国各地各行业的流行色。因此,在时尚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流行色不仅成为时尚行业的特有标志,也从中折射出特定地域的社会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群体心理和消费动向等因素。对流行色预测项目教学的引入,意在引导学生把流行色与品牌基础色系融合,把握其中的规律,制定兼具流行效应、设计美感和个性化的品牌色彩策划方案。具体而言,需要分析国际、国内等权威机构的专业流行色信息,依据服装自身的品牌文化定位来吸收并融合流行色,在品牌个性基础色系的基础上导入流行色,构建当季该品牌的色彩方案。对于品牌的色彩方案而言,流行色在其整个色彩体系中无疑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流行色与品牌基础色系的融合,必将使服装产品更为国际化。但与此同时,品牌的色彩方案中也要体现出品牌的个性定位,而这一点在流行色占整体色系的比例上体现出来。相对而言,定位年龄偏高、风格高雅而稳重的品牌,其流行色占整体色系的比例较小;而定位年龄偏小、风格活跃、潮流感强的品牌,其流行色占整体色系的比例较大。

(三)基于学生色彩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

策划和塑造服装品牌的色彩形象众所周知,服装的色彩策划是品牌文化的外延,是其文化内涵的表征。我们设计的色彩体系应是一个系统的设计方案,不仅仅需要考虑服装产品个体色彩、色彩搭配以及产品组合等因素,还要让色彩策划方案延伸到服装品牌形象传达的各个层面,比如海报、服装样册等营销宣传环节,服装零售终端卖场的陈列环节,以及品牌的服务策略、销售活动、服装会等综合运作环节,都需要渗透和贯穿色彩策划方案,从整体上塑造品牌的整体形象。因此,在品牌色彩项目设计教学中,增加对品牌色彩形象传播环节的策划,也是塑造品牌文化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要求,在教学中更要突出和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从服装色彩理论教学到服装品牌色彩策划应用的延伸,其核心是对学生色彩设计应用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了解市场,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这种立足于实践的教学,也进一步为深入探索服装色彩教学改革和理论提供了动力,促使学术前沿动态信息、当代设计理论、艺术观念与专业实践的更好的融合,也促使高校服装色彩教学进一步服务于企业品牌色彩策划,在实现教学优化的同时,也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

四、结语

色彩设计学科的发展必将带动产业的发展,作为培养设计师的摇篮,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在色彩设计教学模式中强化、补充色彩策划这一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和企业合作进行品牌色彩方案制订,是推进设计艺术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密切关系的有效之举。可以预期的是,艺术院校专业基础教学和项目教学相结合是当下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服装品牌色彩企划项目教学的探索,也是服装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无法回避的命题之一。可以预期的是,随着色彩设计教学探索的不断深入,以及这一学科的不断完善,这种探索还将生发出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使服装色彩设计呈现处更为绚烂的色彩世界。

品牌文化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转型发展 舞蹈教育 品牌塑造 社会服务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重大战略措施,该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产生持续和深远影响。高校品牌是社会对高等院校办学的理念、特色、质量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力与成效的综合认可程度,是对高校自身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舞蹈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地方高校本科转型发展中将产生其特有的文化驱动效应,对学校的形象提升与品牌塑造将发挥其独到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系统探究舞蹈教育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文化驱动与品牌塑造功能,以阐释舞蹈教育在学生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高校公众形象提升及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地方高校本科转型发展中品牌塑造所发挥独到的促进作用与效应。

一、提高舞蹈专业教学水平 打造优质的教育品牌

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在于重视与提升教学质量,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国内外高教领域实施品牌战略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塑造品牌的着力点在于“明确办学方向、转换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优化办学模式、保证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因此,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适应的品牌创优战略要求相比,学校的舞蹈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应树立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结合地方特色优化办学模式,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优质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以质量教学打造教育品牌。提高舞蹈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质学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舞蹈专业的教学形式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忽视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认为如果较多地实施了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既会影响教学进度,又会加大管理的难度。然而,舞蹈教学在课堂中训练的内容最终必将走上舞台、面向大众。在舞台上进行教学实践,不但可以使老师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增长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所以,必须在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的内容。

改革舞蹈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强化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以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专业学生,进而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关键在于ρ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第一、从创新的角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塑造优质教学品牌的重要意义。第二、以学生为导向的能动式课堂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展示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随心的舞蹈中体会创新的乐趣。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能力,舞蹈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动作,需要积累一定的舞蹈动作,观摩和欣赏舞蹈作品,并以此为创新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四、舞蹈艺术的理论教育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参加各种舞蹈专业赛事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开拓学生的舞蹈专业视野,加深其对舞蹈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实现舞蹈教育、舞蹈作品创作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五、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考虑出发,亟需通过不定期的教育见习实习,加强学生组织工作能力、舞蹈创编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调整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高校舞蹈学专业起到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1]

二、舞蹈教育对高校文化品牌塑造的艺术驱动

大学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凝练而成的历史底蕴、创新思维和价值取向,其本质是一个由精神、制度、物质以及行为等层面上的文化因子组合而成的复杂动态系统,是一种兼具着高度的内部凝聚力和强劲的外部扩张力的无形资源。大学文化内在形式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使这个系统保持活力的最佳催化剂,并借助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活动外化为高校的品牌。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和理解模式,从整体的维度对大学功能进行思考并从文化变迁的视角来理解大学所进行的变革。[2]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塑造品牌的必由之路就是不断夯实自身的文化根基,发展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壮大自身的文化竞争力。

同时,大学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透过其整体性的准则来影响与规范其机制内的所有个体或群体。[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这就要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校园舞蹈教育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其体魄以及增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4]舞蹈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更好地展现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个性特长,对此必须及时发现和高度重视,因人而异发挥特长,通过鼓励和引导,促进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高教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创新型舞蹈音乐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 [5]

要有效地提高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文艺驱动效应,就必须全方位发掘和提炼舞蹈教育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增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内涵。这就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舞蹈艺术教育参与的力度,并将舞蹈艺术教育的成果融入高校各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并通过舞蹈专业学生的专场汇演及大学生艺术团的巡回展演等形式使高雅的校园舞蹈艺术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将大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融入地方乃至与全国文化汇展,使得广大观众在校园文化艺术表演中接受舞蹈艺术的熏陶,从中领悟舞蹈艺术的魅力,通过舞蹈教育的文艺驱动塑造高校的文化品牌,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舞蹈教育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品牌塑造

西方教育学家指出,高校设置的课程、研究课题、专业课程计划以及非教学活动甚至包括高校自身,都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高校通过教学与研究活动来创造、存储和传播知识,并希望贡献和运用这些知识来为社会服务,而高校服务社会中最主要的内容的就是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6]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根据实际需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舞蹈教育塑造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品牌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服丈缁岬木咛迓肪栋括了以文艺汇演贴近与服务社会、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和参与地方文化市场等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舞蹈教育应以文艺汇演等形式贴近与服务社会。

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社会服务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高校的舞蹈教学应通过文艺汇演的形式贴近社会、服务社会,并将此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选派学生组成艺术团文艺开展深入部队慰问演出、乡村助力行、社区文化展演行一系列文艺表演活动,为部队、敬老院、社区等群体进行慰问演出和文艺巡演。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在付出辛勤劳动后,得到观众的肯定和认可,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必然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在无形中塑造了学校良好的品牌。所以说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塑造高校品牌的必由之路。

第二、高校舞蹈教育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与传承

地方本科院校舞蹈院系教师作为本地区高校的教育与科研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创新不能单凭民间传承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还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和当地高校的高素质人才资源相结合,从文化传承到理论研究、再到其文化功能多元发展与创新;依托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为平台,了解民族舞蹈文化、掌握舞蹈技术技巧;在掌握传统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向高品质的舞台作品转化,从而使本地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当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7] 地方高校应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服务于本地区舞蹈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深度挖掘优质的地域文化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本地区舞蹈文化遗产,提升其审美度和时代性,打造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的地方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将民俗性的民间舞蹈表演转化为舞台化的优质作品,多元化地呈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

第三、高校舞蹈教育参与并带动地方文化消费

文化市场中舞蹈指的是在文化市场中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歌舞类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以特色文化为主调,以民族歌舞为手段的旅游商业演艺成为地方景区核心竞争的决定因素,它们以创意与高科技、多元文化与低能耗的产业优势,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8]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参与地方文化消费市场并与之密切结合,创造与带动地方文化艺术消费成为塑造高校社会服务品牌的有效途径。

高校舞蹈教育参与并带动地方文化消费的有效措施,在于组建地方舞蹈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团队,从本地区文化市场的实际出发,将市场的文化需求与高校在文化资源开发领域的学术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以地区舞蹈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为建设平台,发挥团队的综合优势。从地方舞蹈文化资源的收集、内在特质的挖掘、传承及保护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对地区舞蹈文化进行立体式的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作品,并将其投放到文化消费市场,从而与地区文化产业对接,通过凝练着优异文化内涵的好作品激活与促进本地区舞蹈文化资源向舞蹈文化产品和社会服务转化,带动地区舞蹈文化消费潮流。

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充分展现出大学变革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完成专升本的转型并由此实现在办学层次上的飞跃性提升,从而完成第一步变革;当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成功的基础上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迈进的同时,也就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办学特色应明确定位为:从精英教育背景下的学术研究型教育向应用技术型教育的转轨,从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提升。舞蹈教育在学生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高校艺术形象与品牌塑造及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对于高校本科转型发展均能发挥独到的促进作用与连带效应。因此,如何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语境下充分发挥舞蹈教育的教学与服务社会等功能,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顺利进行,实现学校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完成学校的品牌塑造,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值得去深入地思考。

参考文献:

[1]李蕾,徐曼.大学生舞蹈比赛作品创作与训练的和谐性[J].舞蹈,2010(12):57.

[2]Peterson M.W.,& pencer, M.G. Understanding academic culture and climate[A].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17(4), 1990:3-18.

[3]Wisniewski,R. The scholarly ethos in schools of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5(5),1984,pp.2-8.

[4]齐峰.校园舞蹈文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J].舞蹈,2010(351):61.

[5]谭顺来.乘“荷花”秀色 品校园舞蹈-高师校园舞蹈文化建设的思考[J].舞蹈,2010,347:55.

[6]James J.Duderstad, A University for 21st Centur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2000,p.132.

[7]徐荣.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发展“非遗”舞蹈文化:以辽南金州龙舞为例[J].舞蹈,2013(385):57.

品牌文化教学范文第8篇

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主要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学校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学校的品牌建设。下面结合学校多年来的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学校品牌建设:

策划孕育品牌

科学的品牌策划是市场竞争大潮中取胜的最大法宝和先决条件。一所学校要想打造成为品牌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品牌策划。笔者认为,策划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的设定。目标是品牌学校建设的动力和方向。品牌策划首先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品牌学校建设的目标。二是理念的确定。理念是品牌学校的灵魂。品牌学校要打造人们的教育思想、锤炼人们的教育理念。三是特色的确立。特色立校是学校发展的最高层次。品牌学校应该是特色学校,确定办学特色应该成为品牌策划的重要内容。

学校品牌策划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个性优势,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在打造品牌学校的过程中,牢固树立规划意识,注重品牌策划和教育设计,注重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特色学科和特色课程建设,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途径。

理念决定品牌

办学理念是包含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校训、教风、学风等的复杂体,是学校对自身使命、价值、目标的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身使命、价值、目标实现方式的选择。办学理念是学校品牌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价值准绳。只有当全体师生员工都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时,学校品牌的内涵才能保持稳定性和统一性。学校品牌存在于公众口碑之中,为形成统一、清晰的品牌认知,只有将学校办学理念贯穿于品牌传播活动之中才能实现。

我校以“以人为本,为师生的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品牌建设的核心策略是“一以贯之”地秉持所确立的办学理念,即用学校愿景内化办学理念、用规章制度强化办学理念、用校本课程实践办学理念、用教育活动深化办学理念、用师生行为体现办学理念、用办学成就证实办学理念、用校园环境彰显办学理念、用学校文化涵润办学理念、用公共关系传播学校办学理念,让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共识,形成学校共同愿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质量稳定品牌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质量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教师的立业之本。学校质量上不去,教育部门不满意、社会评价不认可、学生家长不答应。学校品牌是在学校名称和学校教育质量之间所建立的稳定的信息结构,只有稳定而统一的品牌形象,才能在学生及家长心中形成稳定的质量预期,只有当学校展示的教育质量,通过广泛、持续的办学实践,得到社会特别是学生及家长认可时,学校品牌才会具有足够的公共影响力。

我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的态度,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立足学校实际,研究教学、思考教学,找准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和增长点,围绕中、高考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彰显质量在工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紧密把握教学的每个环节,向学校的管理要质量,向教师的教学要质量,向学生的学习要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树品牌。

管理造就品牌

管理是建设品牌学校的关键。学校管理要把品牌作为学校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管理团队要有一个强烈的意识:用品牌的尺度考量学校的一切工作,打造品牌,经营品牌,维护品牌。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学校品牌内涵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最基本、最直接的保障。学校要做到精细化与人性化管理相融合,将管理制度内化为师生自觉的行为,使师生对学校有认同感,寻找到集体生活的归宿感,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品牌建设。

我校在管理上实行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学校依法治校、从严治教、全面教育、全程管理、全员育人,要求教师严格管理、严肃纪律、严守师德、严谨教学。学校注重将制度管理、过程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大到学校的长远规划、教师成长规划,小到学生成绩档案记载、质量监测数据分析,都有具体可行的操作规程,做到管理零距离、无死角、全覆盖,促进学校健康、向上发展。

特色彰显品牌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教育学特征,是学校品牌的标志性特征。“找准位置,鲜明个性,彰显特色”,是一所普通学校成长为品牌名校的三部曲。每所学校都是唯一的、具体的,学校的品牌建设要考虑学校的“唯一性”,注重学校的定位和特色发展。要从培养目标出发,从某种特色切入,并且把这种特色发展成为办学优势,最终成就品牌。

我校注重学校和学生的特色发展,大做“特色”文章。学校认为,品牌是在特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校高中部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次教学,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学校成立了全市规模最大的艺体中心,设置有为学生量身打造的美术班、体育班、音乐班、播音主持班、影视编导与表演班、书法班等,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各得其所,均能得到发展。

课程铸就品牌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设计,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有落实在课程上,才能保障学校品牌的质量内涵。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机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给予学校一定的办学自,可以充分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所有追求的学校应当有自己的课程特色,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文化。

近些年来,我校围绕学校的历史传承、师生优势和地域特点思考学校的课程建设,以特色课程彰显学校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注重校本课程开发,设置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书法教育、艺体特色课程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同时学校成立各种学生社团,以活动课程为载体,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积极开展一年一度的迎新年元旦“素质教育文艺汇演”、学雷锋活动、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18岁成人仪式、文科学生的“红色之旅”、理科学生的“科教之旅”、艺体学生的“艺术之旅”、书画展、新生军训、田径运动会、冬季跑操活动、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一月一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为学生打造成长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和艺术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名人支撑品牌

品牌学校要靠名人来支撑,要有一个名校长、一支名师队伍、一大批名生。名校打造名师,名师培养名生,名生支撑名校。人们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一个好校长还不足以支撑起一所名校。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要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名校靠名师支撑,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走向名校才有保障。只有名校长的引领,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为现代化教育品牌学校的打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我校为提高教育品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不断加强激励,加大投入,为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发展的平台,鼓励教师修德研教、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连续多年举办“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星”和“教学新秀”评选活动,举办感动校园的“模范教师”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活动,积极建设“名师工作室”。通过上述活动,目前我校已形成德教双馨、任劳任怨、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的强大的育人精英群体。

教研助推品牌

教学研究是兴校之本。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助推器,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要想打造学校品牌,必须重视和强化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校本教研要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使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近些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发挥教研组、课题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创设条件让教师在教研中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在教研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让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有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通过中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并使教师尽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服务维护品牌

服务是维护品牌的重要途径,是维系品牌与学生及家长关系的纽带。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学校的品牌影响力,赢得学生及家长的口碑。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中的人,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根本之所在。因此,学校要强化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学校品牌。

我校明确提出“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要求学校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强化服务育人意识,树立大服务观念,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特别要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要把管理作为一种为师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降低工作重心,走到师生中去,真正当好服务者,做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发展的奠基石。同时要求广大教职工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维护学生利益,努力促进学生发展。

文化提升品牌

学校文化是学校品牌的根本和灵魂。学校文化是学校范围内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行为习惯、校园环境等的总体,是人们头脑中所实际遵循办学理念的真实反映。实际上,学校品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被社会理解和肯定的学校文化,同时也是社会主流文化在学校中的折射。

近些年来,我校尝试以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来实施文化管理和教育,特别注重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层面的文化建设,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制度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学校品牌,构筑无处不在的文化气场,力求文化在学校的每个角落留下影子,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收到良好的效果。

创新永葆品牌

创新是学校品牌之树常青的源泉。维护学校品牌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必由之路。办学理念的创新是打造品牌学校的基础,管理机制的创新是打造品牌学校的保证,课程建设的创新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核心。

我校在打造品牌学校的过程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创造精神,不断通过创新驱动,为学校品牌注入源头活水,传承发展学校优秀办学成果,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体制、学校发展的愿景,以及学校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传承与创新,使我校真正成为内涵与美誉并举的品牌学校,永葆生机和活力。

品牌文化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校品牌 办学理念 办学质量 学校文化

学校品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要建立健全完整的创建体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去落实,在狠抓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做好外部的策划与宣传,通过全体学校成员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找出一条可以让学校环境、教育质量和学校成员发挥最大优势的特色之路,使学校成为家长信任、学生信赖的教育场所。

一、品牌学校其实是办学理念的品牌

一所品牌学校究竟怎么去创建,品牌学校究竟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品质,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最后形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教师在其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等问题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而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品牌学校创建的先决条件,是学校品牌的灵魂。一所学校一个理念,一个理念一个品牌,先进的、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教育思想,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秉承“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宗旨,以“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为办学理念,以“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享受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的经典课堂模式;再比如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都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是引导学校走向成功的敲门砖。校长是办学理念的主导者,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学校自主构建起来的总的办学的指导思想,它应该充分吸取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于办学的思想。当然,校长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起主导作用的,所以,校长在办学理念的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要积极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断总结和提炼自身的办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另外,多渠道沟通是形成科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作为校长,要懂得倾听师生和社会的声音,要虚心接受他们忠恳的意见和建议,博采众长。此外,校长要经常借鉴、学习兄弟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情,通过对比、思考,经过加工、再加工,使自己的办学理念更趋完善。

二、品牌学校其实是办学质量的品牌

办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品牌学校其实就是教学质量的品牌。所谓质量,就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代表着品质、素质,教育本来就是要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做事的品质,通过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量”代表着数量、分量,通过“量”来掌握我们教育的有效性,而目前对于我们教育的成果最有说服力的也是“量”。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人才,“质”与“量”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相辅相成,正是我们所说的“德才兼备”。要想创造出教学质量的品牌,全面落实优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领导管理,树立质量意识

领导管理是提高质量的保证,校长和教学骨干要树立榜样,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加大激励机制。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全校要自上而下的形成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使命感,要本着为学校负责、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自己负责的态度,扎实有效地推进教学质量。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不断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加强校本培训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学习名师的先进经验,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全面素质。

3.加大教研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教研是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充分的开展校本教研和联片教研,通过“教学大比武”、“名师献课”、“集体备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为教师课堂教学献计献策,提高教学效果,向课堂要质量,营造出学校教研的浓厚氛围,让所有的老师都参与其中,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品牌学校其实是学校文化的品牌

学校的文化建设、文化氛围是品牌学校创建的核心。学校文化上承传统,下启未来,是一所学校无数先辈的智慧结晶,更是一种文明的积淀。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校容校貌到师生内在的文化修养,再到品牌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人的努力。

1. 学校文化硬件建设

学校文化硬件建设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是前提和基础,也是品牌学校的外在的一种宣传。所以,要加大校园文化硬件设施的配备,从视觉上营造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硬件的教育作用,也就是要让每面墙都说话,如学校的整体设计理念,功能楼和功能室的设置,宣传标语、校园雕塑等都有着各自的深刻的涵义,让学生和社会一下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氛围。

2.学校文化软件建设

学校文化软件建设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的理念,是核心和主体。学校软件文化是学校传承下来的一种文明,是一种文化影响。所以要抓住核心,构建学校的品牌文化,然后通过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再展现出来,如校风、学风、教风的三风建设,校名、校徽、校服等一系列包装设计。

3.学校文化活动建设

学校文化活动建设是学校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校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小社会,充满着希望。所以,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必然的,学校通过团委、学生会等一些小团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校园广播”、“校刊”、“兴趣小组”、“节假日纪念活动”等活动,宣传学校文化,营造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

总之,品牌学校的创建需要学校的每位成员付出努力,在不断的挫折中找出学校品牌的创建之路,有的放矢,同创品牌。

上一篇:小儿启蒙教育范文 下一篇:幼儿启蒙教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