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18 16:23:40

品牌规划设计

品牌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品牌生态;协同;优化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5D027);长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6054)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1日

近年来,生物学隐喻方法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广泛使用。由于a业集群和生态系统有着很多相似性,国内外学者在产业集群研究领域也纷纷使用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如国外的Pouder R和Sull D N,国内的郑恩仁、刘友金、罗发友等人。从生态学的视角,运用生物学隐喻的方法,去分析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复杂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特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组成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种不同的层次。由同一种生物组成的群体称为种群,处在某一栖息环境中的各个种群共同构成群落,而群落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产业集群是众多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聚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品牌集聚现象,一个知名的产业集群区域内通常都包含着众多的企业(或产品)品牌。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群聚关系,产业集群内众多的品牌之间也存在着有机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竞争,进而形成一个品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对比和定义见表1。(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不仅在组成成分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高度类似,而且在结构方面也颇具相似性。生物群落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的形成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同样,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也通过产业链形成上下游品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构。在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内,各个品牌之间、品牌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相互产生作用,形成一种“稳态机制”,使系统达到并维持平衡状态。从生态功能角度看,自然生态系统具备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三大主要功能,而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移和交换,具体表现为产品、原材料、资金、劳动力、市场信息、技术资料等的交流。此外,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还表现出与自然生态系统同样的动态演化特征,品牌是具有生命特征的经济生物,不管是品牌个体还是集群整体品牌,都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动态过程,在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品牌之间、不同品牌种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二、品牌生态系统演进与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分析

通常,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区域内的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且缺乏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各成员企业在产品、技术等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企业竞争导向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劣质低价”的竞争格局不仅使集群企业缺少利润积累,没有发展后劲,还使得集群在所处行业缺乏整体市场竞争力,难以抵御外部名牌产品的竞争和威胁。

为了摆脱无品牌的同质化竞争,开始有企业自创品牌,个别优势企业甚至逐渐发展为群内的领导品牌,产生品牌效应,获取品牌溢价。领导品牌会对其他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并带动群内其他企业竞相创立自己的品牌。此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开始从无品牌的价格竞争转向品牌化的非价格竞争。品牌的本质就是个性化,各品牌都会尽量通过不同维度的生态位分离实现错位竞争,良好、有序的品牌生态结构避免了产业集群内的低层次竞争,降低了产业集群因恶性竞争而走向衰败的风险,有助于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分化,各个品牌开始集中优势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争夺同一细分市场的品牌形成一个品牌种群,同一种群内的品牌会通过不同生态位维度上的分离体现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经过反复的竞争、分化和整合,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逐渐会演化出不同的品牌种群,它们通过产业价值链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标志着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走向成熟。此时,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各个种群内不同定位的品牌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使集群体现出强大的、全方位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与其品牌生态之间存在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其品牌生态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集群内的品牌生态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集群成长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在行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其品牌生态系统的演化息息相关,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合理规划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培育并优化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提高产业集群品牌生态发展水平,进而达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目的。

(一)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整体框架构建。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是以产业集群整体品牌为中心,通过市场、技术、资金、知识等要素联结起来的复杂品牌关系而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核心(领导)企业品牌与其他竞争品牌、互补品牌等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核心群落,围绕核心群落则分布着供应商品牌、分销商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品牌,而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政府等机构和部门对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形成支撑作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及其他外部环境则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环境系统。经过反复的合作、竞争与博弈过程,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品牌之间建立起复杂的有机联系,形成一种复杂的品牌关系网络。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形成扩大了核心(领导)企业品牌的生存空间,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而原先单打独斗的单一品牌竞争转变为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整体竞争,增强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二)对产业集群内品牌数量的规划。企业(产品)品牌是集群区域品牌的重要基础,因此培育企业品牌,增加集群内的品牌数量,形成品牌簇群,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品牌数量对集群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过多的品牌数量反而会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正如自然界中生物过度繁殖,生物数量过多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在产业集群的建设中要对集群内的企业(产品)品牌数量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要大力加强企业(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引进,当产业集群进入成长期,则要注重引导品牌的种群分化,而当进入成熟期品牌盗抗多时,则要适当引导企业(产品)品牌的整合与重组。至于一个产业集群内有多少品牌合适,则跟集群规模、集群所处行业特征、产品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在时尚性强的服装、化妆品行业,品牌数量要更多一些,而在工业品领域,尤其是耐用工业品,品牌数量少一些更为合宜。

(三)产业集群内品牌关系和品牌结构的优化。产业集群内众多的品牌不能只是简单堆积在一起,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管理就是要以品牌协同演进为中心,优化品牌生态关系,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品牌生态效果。因此,首先必须准确识别不同品牌之间的生态关系。通常,品牌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以技术为纽带的品牌关系、以市场为纽带的品牌关系和以知识为纽带的品牌关系,随着企业生产关系的日益复杂化,需要我们将技术、市场和知识整合,构建新型的品牌关系。如同自然生态中的食物链一样,产业集群也要围绕产业价值链形成品牌链。在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网络和产业链构成,对应地完善品牌链和品牌网络结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有意识地引导外部名牌企业进驻到集群内产业链上薄弱的生产环节,充实完善产业集群的品牌链。

互利合作是集群内品牌关系的重要特征,包括产业价值链上的分工合作、集体营销和采购、共享各种基础设施等等,都会提高集群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形成集群竞争优势。而竞争也是企业前进的动力,虽然过度的竞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适当的竞争会促使整个集群保持活力,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理想的品牌关系就是要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取得平衡,这就要求集群内的品牌形成均衡的品牌链或品牌网络,在产品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能形成一个包含若干品牌个体的品牌种群,种群内的品牌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形成适当的竞争,而从纵向看,价值链上不同的品牌种群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四)建立健全品牌生态环境系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需要良好的环境体系来保证的。一是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在政策、法律、税收、投资、技术等方面对品牌企业给予有力扶持,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同时,工商、质检等各相关部门要大力配合,完善品牌商标注册和管理制度、打击商标侵权行为、整顿市场秩序,为品牌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强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此外还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培训教育机构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三是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要注重品牌文化底蕴的挖掘,将地方文化特色与品牌文化要素结合起来,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品牌建设中来,各个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群策群力,积极为品牌的宣传推广创造便利的条件,共同营造良好的品牌环境。

(五)维持系统的开放性与动态性。生态系统强调系统内各要素的动态平衡并时刻保持与外界环境的交流互动、协同共生。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往往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解体,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会破坏品牌生态的平衡。要维持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就必须保持系统的开放性,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适应环境变化,使区域环境空间的各种要素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或者引导集群扩充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必须时刻维持和促进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技术、资金、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比如,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牵头举办产品博览会、组织贸易洽谈会,推进专业市场的建立等,还可以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开展技术交流、招聘人才等等,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兴元.品牌生态:隐喻研究的方法、意义及动态[J].企业经济,2008.1.

[2]刘天卓,陈晓剑.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与行为特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

[3]李明武.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系统演化与集群成长[J].企业经济,2010.1.

[4]刘志峰,王典典,杨彦欣.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概念拓展与内涵阐释[J].商业时代,2012.19.

品牌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品牌;旅游产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牌逐渐上升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成功的景区都善于通过树立品牌,增强景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例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多年来形成的“跟踪式清扫”、“陪游式清场”、“洗手间文化”等服务品牌,除了在海内外市场中赢得了良好的品牌外,还使其获得了可观的盈利[1]。随着旅游景区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景区都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但是在景区构建旅游品牌的过程中,经常会忽视景区产品对景区品牌构建的支撑作用。

一、旅游景区品牌的概念

国内很多学者对旅游景区品牌做了界定,如仝好林认为旅游景区品牌形象是为了赢得顾客忠诚,造就竞争优势,从景区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运作中产生的自我认知到顾客识别的综合形象系统[2]。吴从越,赵晔龄认为旅游景区品牌是用来识别某个特定景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用以区别其他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名称和标志[3]。李明认为旅游景区品牌是指旅游景区产品的名称、标记象征、实际功能、服务设施、市场开拓、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等要素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景区品牌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景区产品的标识及其体现的产品的内在差异;二是顾客对景区产品的知觉及认识关系[4]。结合前人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旅游景区品牌就是“旅游者在某一个旅游景区内游览或体验该景区内的旅游项目之后所形成的感受的集合”。

二、关于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的研究情况

笔者在2011年7月,用关键词“旅游”+“品牌”+“产品”在CNKI数据库上进行检索,共找到论文23篇,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整理,笔者发现,目前学者们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如何对旅游产品进行品牌营销,例如张丽华、周艳提出了实施乡村体验旅游品牌产品营销的对策:(1)为乡村旅游体验设计一个明确、独特的主题;(2)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旅游产品;(3)整合各种感官的刺激;(4)充分利用体验旅游纪念品等[5]。张改清、张寒提出了几种以品牌观念进行旅游产品营销的措施:(1)树立整体旅游产品观念,健全旅游产业型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企业;(2)在建立品牌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旅游品牌的文化特征;(3)在树立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企业整体形象的塑造[6]。这些文章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品牌营销,也就是说,对于品牌营销的作用和方法研究的较多,但是对于结合品牌建设来进行的产品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就通过对云南省黑井古镇的研究,来探讨如何在以构建景区品牌为前提下规划设计景区的旅游产品。

三、黑井古镇品牌现状

(一)黑井古镇简介

黑井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距昆明180公里。黑井古镇历史悠久,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劳作,因“黑牛发现之井”产盐,简称“黑井”。自汉代始,黑井由于盐的经济地位,四方客商向这里云集,各种文化向这里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体。

(二)黑井古镇品牌构建现状

黑井古镇自开发旅游之初,通过对古镇地脉和文脉的分析后,得出古镇最大的特色在于“盐文化”,因此用“千年盐都,黑井古镇”的品牌形象包装和宣传黑井古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黑井古镇品牌现状调研

为了了解“千年盐都,黑井古镇”品牌形象在游客心目中的情况,我们于2011年5月1日至5月2日在黑井古镇内对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收回的问卷全部有效。

1.黑井古镇品牌知名度

游客在回答“之前曾经听说过的黑井古镇的宣传口号”时,88%的游客选择了“千年盐都,黑井古镇”、2%的游客选择了“其他”口号、4%的游客选择了“从没听说过什么口号”(见图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黑井古镇的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黑井古镇品牌认同感

通过了解游客在游玩完黑井古镇后对古镇品牌认同感情况,我们发现有20%的游客强烈认同“千年盐都,黑井古镇”的品牌形象、有74%的游客对黑井古镇的品牌形象认同感一般、另外有6%的游客完全不认同黑井古镇的品牌形象(见图2)。

3.游客对黑井古镇旅游产品的感受

通过问卷,我们调查了游客在黑井古镇游览后印象最深的旅游产品,其中54%的游客选择了“盐文化产品”、32%的游客选择了“民居建筑类产品”、4%的游客选择了“民族风情产品”,另外有6%的游客选择了“没有”(见图3)。

4.游客对盐文化产品的感受

游客对于黑井古镇内所有盐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中,有48%的游客认为“参观古法制盐作坊”的感觉最好、有10%的游客认为“参观黑牛盐”的感觉最好、有16%的游客认为“没有感受深刻的项目”,另外还有2%的游客选择了“没有”(见图4)。

5.黑井古镇品牌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千年盐都,黑井古镇”的品牌形象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游览完成后,游客对这一品牌的认同感却相对较弱。根据后面的调查可以得出游客对品牌认同感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黑井古镇内可以支撑这一品牌的产品较少,游客对黑井古镇内能够体现“千年盐都”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不满意,因此在黑井古镇未来的规划、建设中,应紧紧围绕着“千年盐都,黑井古镇”这一品牌来规划、设计旅游产品,进而对这一品牌的构建形成充分的支撑。

四、基于品牌构建的黑井古镇旅游产品设计

(一)产品设计的层次

在基于品牌构建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旅游景区的产品规划设计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即品牌产品、机会产品和大众产品。

1.品牌产品

品牌产品是指能够直接支撑景区品牌形象的旅游产品。这一类产品应该是旅游景区品牌规划和设计的关键,应该在整个产品体系中占据最核心的位置,在游客来景区游玩过后,这一类产品应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和巩固旅游景区品牌形象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

2.机会产品

由于旅游景区大多数都是建立在某一自然环境中,这些自然环境中必然拥有着一些天然的或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工的景观,这些景观可能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具有开发、设计产品的条件,但是这些产品不能直接支撑景区的品牌形象,可是却能够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这一类产品就是机会产品。

3.大众产品

大众产品是景区内为了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的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产品,这一类的产品在所有的景区内都是必需的。

(二)黑井古镇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研究

按照上文的分析,黑井古镇在基于“千年盐都,黑井古镇”的品牌形象下,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也应该按照品牌产品、机会产品和大众产品三个层次来进行思考。

1.黑井古镇的品牌产品

由于黑井古镇的品牌形象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在游客游览过后又对这一品牌形象感受不深,因此黑井古镇产品规划设计的重点就是其品牌产品。笔者设计了部分产品,并在游客中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结果见图6:

由于这个问题是一个单项选择,多以从答案中可以看出,以上设计的项目都比较能够得到游客的认同,再加上现在已经开展的参观制盐作坊等产品,以及做大黑井古镇盐水鸡盐水鸭的餐饮品牌等,这些就将构成可以支撑“千年盐都,黑井古镇”旅游品牌的品牌产品体系。

2.黑井古镇的机会产品

黑井古镇目前有很多已经开发的旅游产品,我们对游客对这些产品的看法进行了调研,结果见图7: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现有产品中,游客印象最深的是“武家大院”,而排名前5为的产品中,有3个都是无法直接支撑黑井古镇“千年盐都”品牌形象的产品。武家大院、飞来寺、大龙祠、孝总坊这些产品就是黑井古镇的机会产品,在今后古镇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重点打造品牌产品之外,也不能忽视这些机会产品的作用,应该予以必要的关注,以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随着古镇进一步深入地开发,未来也可以考虑剧场、电影院等机会产品,用以满足游客夜晚休闲的需要,延长游客在黑井古镇停留的天数。

3.黑井古镇的大众产品

黑井古镇开发到现在,依然有不少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今后应进一步完善道路、解说系统、住宿设施、餐饮环境的建设,为游客提供更良好和舒适的游览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2]仝好林.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旅游景区品牌形象评价[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8(8):125-126

[3]吴从越,赵晔龄.论旅游景区品牌的建立和保护[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1):85-88

[4]李明.旅游景区品牌之整合传播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张丽华,周艳.乡村旅游体验品牌产品营销对策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3(6):61-63

[6]张改清,张寒.以品牌策略进行旅游产品营销之我见[J] .商场现代化,2007,492:126-127

作者简介:邱守明(1979-),男,管理学硕士,山东临沭人,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地产,数字化旅游。

聂 铭(1981-),男,管理学学士,云南昆明人,昆明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会展管理、景区管理。

品牌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其一:__科技公司提供了一个能实现我个人价值的平台

产品有了广阔的市场,方能树立深受客户青睐的产品品牌;企业有了驰名的产品,方能树立万年长青的受世人景仰的企业品牌;个人有了理想的平台,方能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品牌。在it业,__科技公司提供的平台,正是实现我个人价值的理想平台,包含专业的产品策划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前沿的科技水准。

其二:拥有技术管理和产品规划设计的优势,具备担当技术副总的能力和条件

6年多来一直躬耕于it业,有四年的项目和产品研发经验;2年的项目和产品规划设计及研发管理经验;一年专职的外企游戏项目管理经验。亲身体验过台湾铁路局公文管理系统、公文管理系统、省()公安厅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成都市公安局公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大型复杂项目的研发、管理、规划设计工作。多年的实践塑造了我善于学以致用,态度积极,工作认真负责,掌控能力和执行能力强的特色。

四年外企it工作经历,更进一步历练了我的掌控能力和执行能力。正是因为对产品研发的关键活动,例如分析设计、计划、风险、质量、跟踪、评审、配置、测试、成本等了如指掌,参与过大型it公司软件研发过程改进,并亲自掌控和执行过多款产品的规划及研发管理。塑造了我优秀的技术管理、产品规划设计的掌控能力和执行能力。

u技术上的优势

%26oslash;擅长驾驭软件工程:cmm/cmmi、软件统一开发过程(rup)、uml、需求分析设计、测试、软件过程改进等软件工程理论及实践;

%26oslash;精通j2ee平台下系统软件架构、设计、开发,熟悉.net平台下系统软件开发;

%26oslash;熟悉电子政务、电子商务、oa、手机游戏软件、安放监控等行业(l领域)的业务和技术;

%26oslash;善于探索it最新技术;

u产品规划上的优势

%26oslash;具备快速地将业务需求进行分析、构思、设计成产品或项目解决方案;

%26oslash;具备良好的产品规划和设计思路;

u研发管理上的优势

%26oslash;精通软件项目管理,如需求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跟踪、评审、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

u个人品牌上的优势

%26oslash;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我的为人做事信条;

%26oslash;工作态度积极、认真,敢于承担责任,有强烈的责任心;

%26oslash;具有任务执行力强的做事风格;

其三:技术副总是一个能展现我个人能力的最佳职位

__科技公司的技术副总作为公司产品规划和研发以及项目施工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肩负着整个公司的产品线能否强大,产品能否打开市场,产品能否按预期的目标盈利;肩负着公司产品研发的成败,产品品牌能否有效树立,公司品牌能否打造成功;肩负着项目施工以及社会服务形象的建设;更肩负着未来五年公司能否成功上市,公司能否百年不衰的大计。

肩负着:

%26oslash;产品策划的效果

%26oslash;产品研发的成败

%26oslash;技术导向的成功

%26oslash;售后服务的信誉

%26oslash;公司品牌、产品品牌的树立

因此我深信能肩负起技术副总这样的担子和责任,也深信这是一个能展示我个人能力的最佳职位,也深信规划、研发、工程部门在我的带领下一定会达到公司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在__科技公司的这个平台之上,拥有丰富的产品开发和管理经验、具备良好的产品规划设计能力、掌控能力、执行能力的我,一定会在技术副总的职位上肩负起公司长远发展的使命。

(三)设想上岗后工作计划

技术副总担负着公司产品规划、产品研发、项目施工等工作的开展和有序有效的进行。如何才能保证呢?当前这三个部门或多或少的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确、无计划、随意性部署事情。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全面部署、统筹安排、严格执行的意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设备浪费,也会造成错失可遇不可求的发展机遇,也会造成一人懒散、推诿扯皮,其他人也乐于效仿的不良风气,长此以往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公司整体计划的实现。

因此需要整体规划、全面部署、统筹安排、严格执行,方能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现将各部门工作目标和今后的实施计划描述于此:

1、目标

产品规划设计: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产品研发:研发流程标准化、研发过程透明化、研发责任明确化;

项目施工:科学计划、高效施工、责任明确;

2、计划

2.1、产品规划设计: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一方面,围绕公司业务需求展开所有产品规划工作;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纵深挖掘重点领域的客户需求,设计构思新的产品,并提供给

销售部门销售。包括:u新产品方案设计规划

u产品或项目设计方案

u产品或项目演示方案(ppt)

u售前技术支持

u团队建设

3、总结

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缜密详实的工作计划、详细透明的工作过程、成熟有效的解决思想,认真负责的个人品质,必将使公司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顺利实现中长期目标!

品牌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在规划设计院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过程中,企业文化的转变与创新发挥着导向作用,对于提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实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划设计院中,质量文化可以分为无形与有形两类。无形文化包括规划设计院成员的价值观、意识等;有形文化则是人们可以观察的表象,相对而言无形文化具有更深的层次。规划设计院在质量文化构建中应当围绕质量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来开展。其中,物质文化包括与规划设计院质量工作具有紧密相关的原材料、器具等。制度文化则体现为质量体系的构建、质量法规与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明确、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等。价值观文化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院中的员工对质量控制工作所具有的意识、道德观念、思想方式、工作作风、价值取向等。规划设计院应当对自身应当具有的品质精神和质量精神作出明确,并将这些认知上升成为规划设计院长期发展中的战略要求。在时间工作中,规划设计院成员不仅应当将服务当作产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将产品品牌建设与服务品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对这些质量文化建设策略做出有效落实,规划设计院还应当重视员工质量文化素质的提升,通过构建学习文化、开展岗前培训等方式来对规划设计院中的核心价值观做出渗透,在将人才素质培养当作重要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通过宣传与巩固自身的质量文化来提升员工队伍凝聚力,并引导员工树立重视质量、重视信誉的氛围。

二、统一共识,明确战略目标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对规划设计院的领导层、管理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规划设计院领导层与管理层要对自身观念做出变革,通过优化自身认知来适应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施,从而为规划设计院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规划设计院对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规划设计院领导者需要认识到战略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战略目标和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要求规划设计院管理者能够重视并参与到单位文化建设工作中,并在明确自身特点以及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树立品牌卓越的价值观,以便为核心竞争力与机构凝聚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另外,规划设计院管理部门应当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的长短期绩效目标。另外,规划设计院所出台的文件以及决策也应当对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做出充分体现,并有必要构建战略规划单位专门负责战略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三、标杆单位的树立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规划设计院不仅要重视与对手开展竞争,同时也有必要重视挖掘其他单位的优点。在此过程中,规划设计院需要关注对其他单位信息的收集,所收集的信息不仅包括其他规划设计院的管理办法,同时也包括其他规划设计院的标杆绩效,从而通过比较来探索对自身管理办法与标杆绩效做出改进的依据。

四、领导小组的构建

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构建领导小组来专门负责管理工作的落实、工作计划的制定以及调研诊断的开展,从而确保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有序施行和推进。另外,规划设计院中应当根据机构设置来分别组建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应当将质量管理结构当作重要基础,同时需要有优秀的骨干人员组成,从而通过发挥这些优秀人才的责任心、管理经验来提升卓越绩效管理质量。

五、指标考核的开展

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规划设计院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卓越绩效评价标准》来对单位的管理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目标,同时需要根据目标来设定指标体系与评分体系。规划设计院所设计的目标以及指标体系等内容不仅要适应规划设计院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需要得到规划设计院成员的广泛认可。另外,在规划设计院中,有必要将卓越绩效分值目标融入到年度考核目标中。

六、自我评价的开展

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规划设计院需要对已经明确的目标作出分解与分析,并对目标的实施过程做出优化与完善。另外,为了确保目标能够得以实现,规划设计院领导层与管理层应当根据相关标准与指标来开展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的开展过程中,各个机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将相关目标转化为对自身的工作要求。自我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调查表法。即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既定目标来征求规划设计院工作人员态度与建议,并在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针对性调整;二是专题会议法。即要求开展自我评级的各个结构和工作人员将自身所收集的内容、分析的结果等在会议中进行表达与交流,从而对评价进行优化;三是模拟质量奖。即以质量奖申报要求为依据,按照相关细节与规定对自身开展评价并完成评价报告的起草。

品牌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把中国现代酒店建设史翻回到30年前的1982年,改革开放后最早全盘引进国际酒店规划设计和酒店经营管理模式的第一批中外合资酒店开工建设,包括北京建国饭店、北京长城喜来登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等,全国就那么几家。那时的中国酒店无论在设计上还是管理上都还是懵懂学步的孩子,所以各家项目均全盘引进,施工图纸没有中文的,现场技术指挥都是来自美国和香港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30年来,中国酒店经营管理服务行业大发展

因为当时国内稀缺酒店经营管理人才,一些做旅行社翻译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干部被派进外商合资酒店担任中方代表,他们最早接触国际酒店经营管理体系,也是最早接受国际星级酒店标准教育的一批人,他们的经验和阅历至今仍是中国酒店业的宝贵财富。

30年来,中国酒店经营管理服务行业飞速发展,饭店业星级标准和全国性的专业协会发挥着巨大的行业促进作用,相关的商业、物流、公司、学校、培训、会议和各种依托酒店名义的活动更遍布全国,从业人员数以千万计,年行业经济产值达数千亿人民币。

30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酒店管理品牌无论大小,凭借专业技术优势和聪明成熟的品牌拓展策略踏入中国市场,从起初小心翼翼的蜻蜓点水到如今强势推广的洪流滚滚,占据了中国核心城市的几乎所有高星级酒店市场。洲际酒店集团目前在中国酒店市场上的数量排名第一,旗下5个品牌的酒店和在建酒店合计已经超过300家,包括1984年就进入北京,后来快速扩张市场的四星级假日酒店品牌;喜达屋酒店集团也有7个品牌在中国扎根,已有的和在建的酒店合计约170家;法国雅高酒店集团在中国也有110多家,万豪酒店集团和希尔顿酒店集团在中国则各有几十家酒店,这些集团主要以输出品牌服务管理为主要特征,是酒店软实力的策划人和操作者。而一些专门致力于高端豪华酒店投资并自行规划设计、管理经营的酒店品牌,如亚洲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半岛酒店集团则并不追求速度和数量,惜品质如金,每个店都是五星级酒店的精品。四季酒店集团和文华东方酒店集团更以稀缺为金,虽然数量少,品牌却更响亮。

近年来,有些国际酒店集团尝试将新近打造的时尚酒店品牌推向中国市场试水,如喜达屋的W和雅乐轩,洲际的Indigo,但多少有些水土不服;最近,听闻有专门迎合中国准五星级酒店和二、三线城市需求研发的“中国特色品牌”推出了,洲际集团的“华邑”品牌便是其一,这对那些一时不能满足国际和国家五星级饭店标准,但又希望获得国际品牌的投资方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

30年来,中国酒店投资策划和规划设计依然落后

1980-1990年代,面对当时已经送上门的国际酒店规划设计思想和大量设计资料,旅游饭店的管理部门由于专业不对口无暇消化吸收,参与这些酒店建设的国内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一旦完成竣工也对这些纸质的洋资料兴趣不大。最后,不少老图纸被锁在酒店工程部的档案柜里。

30年来,中国酒店的规划建筑设计始终亦步亦趋跟在国外酒店建筑师和规划专家后面学步。因为缺少国家支持的酒店规划设计科研和学术机构,缺少权威的专业组织对酒店投资规划案例的科学评估,也缺少政府、投资人和社会普遍了解和认同的现代酒店建设理念,很多国产酒店从建设策划和设计之初就已经营养不良,病魔缠身。至今,这类先天不足的案例在全国各地仍然相当普遍的存在。

在由国际酒店品牌集团主导的项目工作程序中,中国建筑设计单位即使参加设计工作,由于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强,往往只能成为承接深化施工图的配角。

我看过不少全国各地的酒店项目,华丽而粗陋的规划建筑迎合喜爱绚丽外表的审批需求,至今仍比比皆是;很多非科学的主观错误的设计要求就出自投资方自己;我们也走遍祖国各地入住酒店,功能缺陷设备缺陷造成的先天不足使有些酒店品质大打折扣,也明显使酒店运行负担加重,包括一些五星级酒店,可能很漂亮,但很不健康。

至今,很少规划建筑设计主管部门理解并重视酒店建筑与通俗民用建筑有着设计思想方面的重大区别,很少中国酒店投资人和建筑师真正掌握酒店设计应该如何对酒店的健康与生命负责;而酒店室内设计正逢豪华时尚之风盛行,却在材料和做工上稀释质量,草根版的选料、施工和制作继续合理存在,华丽外表和简陋工艺的双胞胎依然很多。且不论豪华与清新风格的价值比较,酒店建设的速度与质量,外表与内在的关系始终难以平衡。

我们在北京、上海、香港、广州、三亚、澳门等发达城市体验过由国际规划建筑专业主导设计的五星级国际品牌酒店精彩的样板,问题在于,除了对中国酒店怀有真知和忧虑的专业人士,整个社会包括地方政府、投资方、建筑设计机构对这种国产酒店建设的特有现象已经见怪不怪,思想麻木,而这堵无形的墙正阻碍着各地酒店项目走上真正的成功和科学之路。

30年来,中国酒店建设被授以鱼,却没有被授以渔

30年来,中国酒店建设被授以鱼,却没有被授以渔。“鱼市”虽然繁荣,酒店建设后期的经营管理服务行业和酒店室内装修业因此兴旺,大家似乎心满意足;可会“钓鱼养鱼”的专业机构和人才却始终凤毛麟角,酒店建设前期的投资策划和专业规划设计行业至今没有在国内行业体制内成型,在社会上也没有成气候。这种只会吃鱼不会养鱼,只会摘果不会种树的现状如果没有改变,何以保证中国酒店建设的整体健康和长期科学发展?

从我做起,以一己之力为每一家酒店项目做真正合理科学的策划和规划设计,为每一家酒店项目的健康和生命负责,是我和345的第一追求和愿望。但愿梦想成真。

中国酒店在经营管理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与在策划、规划、建筑设计方面的结构性落后形成巨大的反差,30年得失毕见。

品牌规划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规划设计;问题;培育

1 规划设计能力是房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 规划设计的含义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客户需求驱动型市场,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成为房地产公司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规划设计决定项目的定位,房产商作为一个资源整合者,要想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产品品质,就必须提高其规划设计能力。所谓房地产的规划设计能力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市场定位、需求发现、功能规划以及设计识别等四个方面的能力,目的是提高土地、资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经营效益,创造出实现更高市场价值的房产商品。其中市场定位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及研究确定目标客户,需求发现是指对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特征作出准确的界定,对其不同需求的偏好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开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功能规划。而设计识别能力是指具体清晰地向设计单位表述规划设计要求,鉴别设计图纸是否合乎要求以及提出修改意见的能力,衍生开来还包括开发商与设计单位的沟通管理能力。

1.2 规划设计能力对开发效益起决定性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浪潮下,各家房产企业楼盘运作水平的较量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能力的比拼。虽然规划设计相对整个房产项目来说投入成本少,时间较短,但是对整个项目的影响较大,它决定着项目的定位、品质和成本。如果在前期开发过程中定位不准确,规划设计失误,由于资金投入、物业的形成具有不可逆性,越到后期经济损失越是巨大。一般情况下规划设计阶段所需费用不到房产项目总投资的1%,但是对工程建设成本产生的影响在80%以上。规划设计也是后期良好销售业绩的基础,因为“卖点”不是在销售时形成的,而是通过规划设计来实现的。在进度控制方面,好的项目规划设计可以使施工建设顺利地得以开展,并规避或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因设计不到位的变更所带来的时间延误和人力、财力的浪费;同样对于后期适时的销售和物业管理的有效介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可以加快项目资金的周转速率。

就价值创造而言,在项目确定投资开发后的四个主要运作阶段中,即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销售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新增价值主要来源于技术含量高的前期的规划设计阶段,当然后期的营销服务和物业管理也创造了一定的房地产新增价值,但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前期的规划设计价值创造的延续,或者是以其新增价为基础的二次价值创造。

综上所述,规划设计能力决定着房产企业的项目开发效益,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房地产规划设计能力现状与问题

房地产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发展,注重规划设计已成为当今房产开发商的基本思路,许多企业甚至不惜花重金在产品规划设计上,以期利用独特高品质设计作为其在差异化竞争中重要的筹码,但这种单单依靠资金来提高设计能力的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2.1 产品定位与规划缺乏系统性

一方面,许多房产公司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专职产品研发机构和从业人员,一般依靠外部设计单位来进行规划设计,然而设计单位往往由于精力有限不可能专门收集全国各地各类典型的产品信息来为某一家企业系统地开展产品研发工作。另一方面,很多房产公司的产品定位决策系统不够完善,缺乏一个对产品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和统一分析决策的工作流程,导致市场调查、客户定位与功能规划无法很好衔接。这些都使得信息不能深度共享与整合,最终导致公司规划设计能力的削弱。

2.2 未形成标准化的开发模式

许多公司未能像万科、中海、绿城、万达等公司一样,在理念、文化、管理和产品等方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和系列化的开发模式,普遍存在着什么产品利润高就做什么产品的局面。由于不够专注,使得每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都得从零开始,因而产品品质会相应大打折扣,最终制约了公司品牌的提升,规模的扩大。

2.3 设计识别能力欠缺

设计识别能力欠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公司在委托设计时自身对产品的深度和细节挖掘不够深入,与设计单位沟通管理不到位,公司内部未建立起完善的审图制度,审图人员没有把好审图关,设计联系单管理混乱等,都会带来后期不必要的返工和成本的增加,甚至留下无法逆转的产品缺陷。

2.4 人力资源配备不足

规划设计核心竞争力中的市场定位、需求发现、功能规划以及设计识别等能力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非常广泛,对相关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保证。许多规划设计不合理、不到位的问题都与公司这方面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业务能力有限有关。

3 房地产企业规划设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1 建立起系统的产品研发体系

通过对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模式和先进经验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可通过对内建立产品规划设计研发团队,对外与实力过硬的规划设计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方式来提高规划设计能力。如图1所示,由房地产企业负责组织,把设计方作为自己的供方关系纳入自己的管理系统,并在规划设计阶段,引入潜在客户、供应商、施工监理、物业公司等供应链上各环节单位共同参与,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图1产品研发体系图

万科就是一个采用这种发展体系的成功案例,万科于2000年成立了万科建筑研究中心,致力于住宅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该公司通过整合项目上下供应链几十家核心企业,兼顾市场的需求,将自己的标准体系与合作伙伴不断磨合,最终形成了一个设计流程和跨地域设计工作的标准体系,为其成为中国房产行业的楷模奠定了基础。

3.2 走产品系列化的开发模式

以浙江绿城为例,浙江绿城在推广项目品牌及项目运作开发时有意识地进行产品克隆,其推行标准化、系列化的开发模式直接效益是用“20%的精力做80%的产品”,满足了项目保质保量的开发要求,不仅适应了公司迅速发展占领市场份额的战略,而且为公司节省下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新产品研发,即“80%的精力来做20%的新产品”。也正因为通过这双重的“二八定律”,绿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桂花园”、“百合公寓”、“绿园”和“玫瑰园”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都可以根据城市和区域的不同在全国有选择地进行克隆和优化。这种将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产品作为母本,在不同的城市相近的区位进行标准化、集约化复制与推广的开发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公司的规划设计能力,不仅保证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缩短开发项目的运作周期,更可以有效的建立和推广公司的品牌理念。

3.3 把好图纸设计与审核关

在设计识别能力提升方面,可以从制度上入手。通过业务流程指导性文件、关键节点控制文件等建立起完善的图纸设计与审核制度,以尽最大可能减少实际工作中的纰漏和疏忽。首先在建筑设计单位选择上要程序化、制度化,严格根据项目的性质和定位有方向地选择设计公司,考察和评估目标设计公司的综合实力,对其主创设计师和设计班组进行深入了解,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可以进入设计委托合同阶段。其次编写设计委托书要规范化,所有设计任务均须在委托前出具书面的设计委托书,由各专业负责人起草相关专业设计要求,做到设计要求阐述明了。最后要建立起完善的审图制度,明确各部门审核人员职责,在审查过程中审核人员必须认真填写审核意见单并签字确认,形成纪要存档,做到责任明确。

3.4 从人力资源角度提升公司规划设计能力

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最大问题是知识资源的积累和管理的问题,而知识资源的载体是人才,所以规划设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房产公司要想吸引和培养出高端人才,重中之重是要树立起其优秀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只有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才能造就人才高地。另外在人力资源培训上应该注重规划设计能力等有关知识的相互渗透,规划设计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经济、市场、建筑、环境、规划、成本、美学等多方面的学科,这就需要企业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协同参与到项目规划设计工作中去,相互渗透,互补所长,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最具价值的产品。

4 结束语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面前,任何企业不创新必然会落后,虽然创新可能带来风险,但不创新就是最大的风险。房地产公司在规划设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一定要有大胆创新的管理思路,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超越打造出精品,才能满足市场持续发展的需求,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桂夏强.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规划设计管理.工程与建设,2006年03期.

[2]林少洲.万科的规划设计观.中国房地信息,1999年08期.

[3]刘新刚.提高设计开发一体化程度,塑造高品质产品.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17期.

[4]王艳玲,张洁梅,李博文.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中天学刊,2006年05期.

品牌规划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名品街;规划设计;改造方案

前言

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有一条如同巴黎的香榭大道和伦敦的牛津街,将购物、休闲、游憩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的商业街——湖滨国际名品街,她环绕着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由青砖灰瓦的建筑群围构,聚集了三十多家顶尖世界品牌。在这里透过橱窗可领略西子湖的美,领略国际知名品牌文化,尽享与世界同步的时尚潮流,寻找艺术与品质的完美结合,与传统纯商业形式不同的是,国际名品街是集商业、人文景观、风景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区,这成为国内商业形式的首创性的地标建筑。

1 背景研究与项目定位

1.1基地区位分析

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位于杭州市中心,滨临风景秀丽的西湖东畔,距离萧山国际机场25公里,距离杭州市城站火车站2.5公里。基地所处湖滨商圈为杭州市环西湖旅游商贸区,是市级商业中心的核心区块,具有极佳的商业发展前景。湖滨商圈以旅游休闲、高档购物为主要消费特色,整合了名品专卖、休闲餐饮以及旅游商业,走高档化和国际化的商业路线,是杭州高档消费集中地。

1.2项目发展前景

湖滨商圈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滨湖景观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商业的后发优势。2004年由美国SWA设计公司提出整体规划方案具有尺度亲和功能多样、适宜步行等突出优点。湖滨项目影响力很大,湖滨国际名品街已成为西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初步吸引了一系列的商家进驻其中包括些世界级的品牌。同时该项规划设计也获得了一些奖项,成为杭州市近年来非常引人关注的,一次大规模国际参与的规划、建筑活动。落成后的湖滨公园游客量很大音乐喷泉每晚都吸引大量人流驻足观赏(图1)。

2 项目面临难点问题分析

作为杭州奢侈区之一的湖滨国际名品街,是国内最先进的顶级商业经营模式。但在最近几年也存在着以下问题:①游客的消费欲望开挖不足;②商业布局略显凌乱,街区的可识别性不够强;③湖滨规划硬地太多,与西湖柔美风景不相符,人工街痕迹太重;④游客在湖滨散步缺少明确的目标导向;⑤消费的多样性不够;⑥缺少能大量集聚人气的旗舰店。

总体来说湖滨地区的定位不够清晰,整体上缺少一流的商业策划和规划,现阶段的消费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在商业发展上存在巨大的改造空间,需要一流的规划、设计和商业策划。

3 商业街改造意义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品街也在时代的前进中慢慢的落下了脚步,某些建筑与景观急需改造设计,我们希望改造后的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将成为一片栩栩生辉的充满活力、人气旺盛的城市商业活动空间,汇集着世界顶级奢侈品旗、与上海外滩齐名的东方“奢侈品购物天堂”,并能为游客和市民提供多种体验的“世界级”购物区域,最终将与其他西湖著名景点一道能载入历史的区域。

在改造过程中满足现状商铺的正常运营,并通过有效的改造手段吸引更多的国际名牌店家进驻,提供全天候的购物环境,建立一个购物、旅游、娱乐、餐饮和休闲的快乐场所,同时建筑本身也成为建筑设计中的精品。

4 改造规划设计

4.1改造规划设计理念——景观规划与文化主题的融合

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的布局立足于整个商业街区规划,利用景观轴线交错所产生的空间,营造出主入口广场、仁和路街景、湖滨路沿街、沿湖滨路、平海路、沿东坡路等几个独具魅力的景观节点。同时景观设计充分发掘了名品街一面环水的特点,通过充足光线、自然水面、暖色情调、绿化小品、泛光照明等手法,体现出地方风格、异国文化、品牌集聚、业态互补等特点,凸显出名品街项目的经营特色和休闲活力。景观设计的总体定位为现代湖滨风格的商业景观氛围。通过现代景观元素的应用,紧扣“丝绸文化”主题,对建筑所围合的空间进行整合。充分的考虑周边景观的过渡,在入口的设计上做到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如铺装小品等,景观设计注重对整体氛围的把控。将商业的景观元素赋予其现代的景观材料,力求细部设计简洁。

4.2 改造设计措施

强化主要入口,增强对人流的引导;增加中庭顶盖,以半室内中庭组织商业流线,同时在杭州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提供全天候的购物环境;通过中庭和主入口局部景观设计的改造提高使用效率庭顶光设计美观化、科技化,打造区域亮点。

4.2.1主入口规划设计----引导性

位于湖滨路、平海路交叉口的入口地理位置最重要,但目前入口被树植遮挡,景观小品将广场分割零碎,不利使用,缺乏吸引力的景观元素与商业标识系统。改造设计将在入口增加玻璃顶棚,原景观水池设计改造为咖啡角,对景墙面改造为展示广告(图2)。

以缓坡替换三步台阶,入口广场主要区域坡度范围为2%~3.5%。取消过多的植栽,增大实用面积,可用作活动的广场面积约为700m2,比改造前不到300m2增加了一倍多。铺地形式及色彩延续湖滨路和平海路风格,增加放射状条砖以增强入口引导性,并结合地面灯光设计使得广场具有时尚性,能举办多种时尚活动。

4.2.2内庭广场——时尚性

增加玻璃顶光天棚,使之成为全天候使用的室内广场;改造景观设计,地面以硬质铺地为主,提供足够的使用面积,改造后的内庭广场可以举办时尚秀、品牌、产品展示会、时尚音乐会、酒会等多种功能的用途,成为本区一线时尚品牌的“时尚中心”。营造无柱大空间,避免视线干扰,采用绿色生态设计,达到节能示范作用。

取消原有毛石铺地代之以较为光滑的铺砖以适应室内活动的需要,以黑色镜面大理石覆盖原有水池,以抽象的手法保留对原有景观的记忆,并在原有水面处改造互动式的高科技水景(图3)。

4.2.3道路街景——商业性

品牌规划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袁家村;休闲村落;规划设计;开发经验

1.旅游休闲村落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在生活节奏快速化、闲暇时间较短的都市人群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开始更多的选择前往距离较短并且景色宜人或者乡土文化氛围浓郁的乡村来达到休闲的目的。从而导致短途的旅游型休闲村落成为一种普遍的旅游游憩目的地。在市场促使下,一些城市外延的乡村聚落,积极的开发休闲村,以期取得适当的经济回报。在规划和开发的过程中,以村落大背景为依托的开发模式逐渐形成以下几种类型: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农家乐”;自然环境优良的生态村落;具有典型民俗文化的民俗村落:拥有大量古建筑群的古村落以及农事体验型村落等类型。由于一些村落在项目开发和景观规划上存在复制性,在人们膨胀的猎奇心下,逐渐衰退。相反一些村落有良好的规划设计,开发和规划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逐渐形成独特的乡村意象和品牌效益,从而兴盛不衰。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袁家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袁家村以创新理念大力挖掘自身的地域特质和丰厚的关中文化,开发和规划“关中印象体验地”项目,并成功跻身于农业部公布的十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能够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离不开规划设计理念的指导,因此对其规划设计和开发经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袁家村概况及规划现状

2.1概况袁家村是由60户住户,268人口组成的小型乡村聚落。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距九峻山唐太宗昭陵约10公里,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市约60公里。107省道、关中环线及昭陵旅游专线途径附近,周边文物古迹26处,旅游景点5处(如图1所示)。“袁家村”村名是经由当时时任国家主席的提就,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已成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楷模,具有一定的村落品牌效益优势。2007年开始开发关中印象体验地,现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2.2袁家村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休闲村落的规划设计对象,主要包含了村落空间设计和村落区域环境景观设计。一个成功的规划设计案例,必须有好的设计定位和设计思想,确立村落主题意象。在此基础。上,以主题意象为中心延伸进行环境空间景观设计。

袁家村在规划设计初期,由规划公司统一规划设计,根据其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确定了以昭陵旅游景点为辐射圈,以关中民俗休闲体验为楔入点的设计思想。以西安市关注民俗文化人群为主要目标人群,其中包括旅游团体、家庭和学生群体等;以西安市为集散地的外地旅游者,包括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为辅的市场目标人群设计定位,确立了以关中民俗聚落生活文化特色为主题的乡村主题意象。

在主题意象营造过程中,在旅游项目上延展为体现关中生产生活方式的作坊参与性活动,体现关中饮食文化的食街商贸活动、集休闲度假饮食为一体的仿古乡村院落农家乐、展现田园风光的果园采摘、烧烤垂钓及以娱乐运动为主的游乐场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上根据旅游项目延展为承载关中生产作坊及饮食商贸的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及街市、具有古民居特色的农家聚落及乡土特色的活动场所。

a.空间区域划分

袁家村确立了设计定位和开发主题后,拓展村域住宅土地面积,开拓空间结构尺度,逐步形成了以道路为界限分割的几个休闲区域(如图2所示)。以关中印象体验区为核心,娱乐区块半围合式外延地块发展方式。这种布局结构明了,村容井然有序。同时从景观角度上来看,关中印象体验区因其主要是由关中生产生活及饮食商贸等人文景观要素组成,而欧式田园果林休闲区及垂钓区主要是由自然景观要素组成,从而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共生的良性发展趋势。

b.空间景观解读

场所空间是反应地方特色人居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村落的场所空间景观主要涵盖了民居建筑、道路、导视系统、植物、景观小品等。在规划设计时,应围绕目标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空间效果。

(a)民居建筑景观设计

民居建筑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服务设施,它在整体规划设计中占很大的比例,并具有很高的地域特色,作为供旅游的一种特色文化休闲区域,建筑本身是一种主要体现人文景观的载体

袁家村的民居建筑景观集中分布在关中印象体验区、正街农家乐区和正在建设的关中四合院区。其中关中印象体验区为了复原明清时期兴盛的民间作坊和贸易文化的原始街市及建筑形态,大部分民居建筑都是收购了关中地区自明清时期遗留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利用古民居的建筑原材料和建筑构件重新复原修造,整合关中民居聚落形制,营造关中民居聚落氛围及民俗文化氛围。

优点:袁家村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村落,在开发旅游型休闲村落之前,居民住宅区集中分布在袁家村的正街周边,也就是目前的休闲农家乐区域。村容村貌整齐划一,是典型的现代化居民住宅形质(如图3所示)。

现在呈现的明清民居建筑均为近几年改建而成(如图4所示),大部分在色彩、形式和结构上能体现关中地区民居特点,独立庭院,主要布局特点传承了明清民居建筑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在仿制复建的过程中,对于古建装饰的雕刻艺术极为尊崇,不但是砖雕、石雕、木雕三雕艺术样样俱全,而且在制作工艺上也极为考究。在现有木雕机械雕刻设备完善的现在,装饰性木雕大多是工厂化、机械化生产模式,但袁家村改建过程中的木雕却仍保留了传统的现场手工雕刻的技艺,原料均为实木木方,以松木为主。木作大多采用的是榫卯结构的制作工艺,制作技术精良,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性。

待改善点:袁家村在整体村落民居建筑的改建中,虽注重整体仿古性,但不要求装饰构造的一致性,因此在村落整体感官上同中存异,各有各的特点。虽能达到令游客新奇的目的,但由于经营户是自主改建,年龄层次的区别和对关中古民居形制的认知程度欠缺,导致有些改建民居建筑已经失去了关中传统民居特色,其建筑平面形制已非关中传统民居的宅院多进式,大木作结构也并非传统的抬梁式构架结构,建筑的装饰风格也都杂糅各地区的风格(如图5所示)。因而没有很好的将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在当地新兴建筑中予以传承和发展。

(b)道路规划设计

优点:袁家村的道路规划相对较为完善,线路设计简单明了。关中印象体验区的步行街由一条4米宽游览步道贯穿始终。游览步道为青石铺设处理,一侧设有30公分宽的明渠,与两侧民居建筑各有近一米由青砖叠砌的台阶,将建筑与街道衔接。在材

质纹理和质感上切合度良好,风格相得益彰,体现出古朴的聚落道路特质(如图6所示)。

待改善点:袁家村的主干道大部分为直线道路。大门直线进入为正街10米宽主干道,农家乐区的民居两侧次级4米宽步行路,均采用水泥沙石混凝土硬化处理,形式单一。建议在后期道路硬化处理方式上采用更为天然的材料例如:原石、碎石材、青砖、卵石等,增加装饰艺术特色。

(c)植物景观设计

旅游休闲村落因其开放性,所以对于环境的生态性要求更高。合理的选用、种植植物,即可以调节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又可以给村落带来生机。满足游客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精神诉求。

优点:袁家村在树种上主要选用的是柿子树,体现了很强的地域性和乡土性。在总配置上采用乔木、灌木及藤本植物相协的方式。垂直藤本植物的应用为袁家村创造了一副动人的乡村画面。

待改善点:在后期的植物配置上,应充分考虑四季气候对植物的影响。关中地区冬季寒冷且周期较长,目前的柿子树、柳树、槐树及藤本植物都会受季节的制约,因此应适当增加耐寒的常绿树种,调和冬季的肃穆单调之感,增加冬季村落生机。

(d)景观小品设计景观小品是环境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还能表达空间主题。

优点:袁家村用于丰富空间的景观小品,主要有关中传统的农耕的工具,还有拴马桩、石槽、石碾等(如图9所示),用农村自然素材替代现代人工痕迹过重的景观素材,自然而然提升主题印象,增加乡土民俗文化意境。

待改善点:考虑整体性的前提下,应该增强在功能性景观小品的设计,如垃圾桶、休息座椅、展示架等。毫无特色的不锈钢垃圾桶及塑料垃圾桶,不适宜应用在古香古色的村落景观中,破坏整体艺术美感(如图10所示)。应该在材质和造型的设计上注入更多乡土元素特色,在细节上提升整体品质。

(e)导识系统设计

导识系统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但有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功能,也是营造风格、塑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嘲。标识可以拥有较大的信息量,能迅速、准确的传达信息。乡村的导识系统主要包含的内容有:道路指路标识、区位导游标识、招牌和警示标识等。袁家村在导识标识主要的固定方式有独立式、墙面固定式、墙面悬挂式、地面固定式等。在材料的选择上主要为木材、砖、粗布及石碾等。

优点:招牌统一规划。在关中印象体验区的商贸饮食步行街的除招牌外均采用粗布幌子作为辅助,统一悬挂于民居建筑的廊檐之下(如图7所示)。不仅能烘托古色古香的街市特点,也能增加趣味性。在农家乐区的休闲农家,有规格和尺寸统一的号码牌,以号码编制,增加农户的可识别件,这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待改善点:村域周围应增加沿途指路标识牌。目前烟霞镇通往袁家村的通村路口并没有设置导视系统,沿路无指路标识。还应将指路标识的设置半径范围扩大,这样不仅能很好的引导游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作用。另外村落入口区域,目前仅设置有村落简介标识,但因与其关中印象体验区核心景观区的平行关系,建议在入口大门处加设村落景观平面图,保证及时的、更好的引导游客。

3.袁家村开发经验探析

3.1成功经验分析

a.注重创新理念的应用。创新是休闲村落能否在开发旅游型乡村的大市场洪流中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先决条件。袁家村创新理念的应用成功塑造了关中印象体验街。一个纯粹从无到有,从有剑兴盛的蝶变。

b.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温锦英曾界定民俗文化旅游:“民

俗旅游……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袁家村对于关中民俗文化的

开发,成功吸引了游客的关注。

c.注重体验项目的开发。安腾忠雄曾说:

“通过自己的五

官来体验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袁家村关注体验的理

念,在各式传统作坊里,你可以亲身感受生产生活的过程,自然

而然熟识关中区域文化。

d.注重品牌形象的开发。品牌形象是产品在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石,同样在发展休闲乡村过程中品牌形象的作用不可低估。袁家村发掘关中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设计素材,实现了以关中印象为特点的品牌形象。

e.渐次开发,弹性规划。袁家村经济基础殷实,但仍坚持渐次开发,不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在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和客源的基础上,再逐步开发,这种近远期协调开发的模式,同样适宜于其他地区开发休闲村落的历程。

f.复合型开发模式。袁家村开发模式集多种休闲方式为一体,多元化协调发展。

3.2后期开发建议

以关色的居住、饮食、生产生活等为开发主题的旅游地,在关中不仅仅只有袁家村一个,扶风法门寺附近的关中风情园的开发模式与袁家村基本类似。袁家村要在竞争下,拥有持久的市场生命力,就必须更加注重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和文化底蕴的深层次挖掘。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关中民俗文化。同时应通过与相关旅游部门的合作,拓宽旅游人群范围,加强产业链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景区化的良性模式。

4.结语

村落是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开展旅游型休闲村落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传承和保护、弘扬和宣传民俗文化的作.用,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特定区域独特的地域人文特色,休闲村落的开发必须有良好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指导。通过研究袁家村的规划设计思路、方法和内容,系统地分析了规划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在开发中所涉及的成功经验,希望本文的研究璺结能为其他区域休闲村落的开发提供适当的理论与实例论据,起到有益的指导、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家村.http://www.省略.

[2]梁春艳.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12:42.

[3]孔洋.民俗村景观设计与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05:01.20

[4]郑鑫,邸梵.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卟新西部.2010 07:24.

[5]胡桢英.景观规划设计在安顺市乡村旅游中的应用[D].贵州大学.2007.12:22.

[6]导视系.http://baike.baidu com/view/3508758.htm

[7]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03:94.

[8]贺捷.空间体验与场所精神的塑造――浅谈中国未来空间设计发展趋势U1.大众文艺.2007,01:124.

[9]赵小燕.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几点看法[J].旅游学刊2006.06:9-10.

作者简介:

耿暖暖,女,1985年生,山东平度人。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品牌规划设计范文第9篇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建设之车”在高速奔驰。一方面,我们的规划设计者在繁荣的市场经济服务中已成为空间生产者,他们为不同的客户规划着“程式化”的蓝图。

另一方面,我国新生的规划设计市场尚不成熟,许多客户本身毫无经验,企划过程十分混乱。因而,对于规划设计单位来说,这是一个绝对的“卖方”市场,如果有能力在相同的时间内做3个项目,为什么只做1个?因为几乎所有的方案都有人买单。

这是经济时代的产物,“需求决定一切”——这是一条经久不变的市场规律。

在规划设计中,被用得最多的词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而规划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也常常被忽视的内容就是“生活”—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的生活,往往被排除在外,许多规划设计不顾最基本的场地要求,将任意“拼贴”“拷贝”的城市空间形态随处“移植”。从本质上讲,一种城市空间形态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其产生的历史、人文、气候、地理环境相适应、协调,城市空间模式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逐步创造,有机形成,决非一朝一夕就可形成。

与刚学习美术的入门者一样,我国国内的规划设计者是规划设计市场的入门者,传统的中国文化,在短时间内无法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之路,“临摹”成为惟一出路,这并非不可取,问题的关键是要看明白了再做。然而,事实上一些毫无实践经验的规划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进入市场便能跟着做大型项目,还没等他们完全明白过来,便已进入生产状态,他们缺少一个经验传承与积累的过程。“缺乏判断”,已成为许多青年规划师的通病,因此,用“工具齐备、目标混乱”来形容当前的规划设计市场,并不为过。

我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名列世界第三位,2001年我国住宅竣工面积为12亿8千万m2,这大约是日本(1亿100万m2)的11.6倍。一位日本同行在北京寻找合作事务所时,发现主持事务所的大都是从国营大设计院出来,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做着相当于区域规划尺度的项目[1].旺盛的市场需求把许多年青人推向了规划设计舞台的前沿。

规划设计者是市场中的产品供应者,市场的另一端是“客户群”,即各级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形象工程”往往来自政府,“炒作工程”则来自开发商,由于这些“客户”对基本的建设程序把握不当,在未进行理性、正规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或经济分析之前,就匆匆进入形态规划设计阶段,导致招标成果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2].

在上述情况下,某些大型规划设计项目的邀标,选择了在策划和规划上并非其所长的境内、外规划建筑事务所,使其凭着设计师个人的想象、设计观点和手法,在极短的时间内,仅靠走马观花的调研、有限的感性材料及数据,便做出了一个个“大手笔”的规划,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益显然是不可靠的。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业内人士应该怎么做?

2、竞争与合作—规划设计市场中的业内人士

我国国内规划设计市场主要有3类设计单位:国内规划设计院、境外公司、民营设计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目前,虽然境外公司拿走了许多国际性的项目,但规划设计市场仍主要由本土的公司主导。另外,新兴的民营建筑事务所发展速度很快,其潜力不可小看。

在国有规划设计院改制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趋势。

一部分设计院在改制的同时,采用了兼并重组的模式,使自己的客户群迅速增强—伴随市场的扩张,产值大幅度增加,这其中行业调整的产值大于行业重组的产值。2001年3月,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与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总院合并成立新的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股份转换,同济大学成为设计院的主要持股人,其产值从1998年的0.45亿元发展到2003年的4.5亿元。同样,华东、上海两院携手组建了上海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之后陆续兼并了其它设计院,2003年,它的产值超过了5亿元[3].

在民营设计公司里,有国内知名专家,“海归派”开办的设计事务所,也有在国内经济转型和市场转轨时期萌生的,挂靠在大中设计院旗下的中小型设计公司,这类公司良莠并存,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与大设计院相比,民营公司机制活,包袱轻,在市场中如鱼得水。一般来说,直接从事单一的规划设计业务的民营公司比较少,大部分公司以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为主,规划业务处于次要地位,这与我国规划编制的审批程序与资质要求相关,许多民营公司即便有实力进行规划编制,但也需要与国有的规划设计院合作,才能具有规划资质。

在冲击规划设计市场的公司中,有不少是“海外兵团”,这些境外公司在开拓国内市场时,一般先雇佣具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的华人,然后进入中国地区成立办事处,公司在中国以国际公司的品牌来运作项目;也有一些公司由外国建筑师和规划师直接介入,不找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本土化倾向,他们希望住在中国,生活在中国,做中国的规划设计业务,但这是极少的现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达到70%以上,因此,城市建设项目的规模一般与中国国内相差甚远。国外的城市规划师一般成立咨询机构,而非事务所,由于建筑师事务所有时也涉猎城市设计等项目,因此,进入内地的许多国外设计机构本身所从事的业务背景往往是建筑设计而非城市规划。

目前,国内规划设计项目的运作,常常出现几个单位合作的情况,比如,某城市规划院与境外公司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境外公司的国际背景与设计经验、国际取费标准,另一方面可依靠国内规划院的管理与资质,在市场上取得双赢的结果。

更多情况下,国内、国外设计单位之间处于一种明显的竞争关系,许多大型的规划设计投标都由国外公司与国内设计院、民营公司一同竞争,在同样的业务能力水平下,管理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即如何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使业务管理流程以最高效的形式出现,并不断开拓新的社会资源的能力)成为规划设计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境外公司常常利用国内设计公司与规划院的资质,以及国内人力资本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回报;而国内规划设计单位则利用固有的社会关系、资质与业务渠道,在与境外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学习对方的管理经验与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主的核心竞争力。国内规划设计市场不乏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是竞争力的集聚点,但却往往易被资本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境外公司吸引,开展业务需要人力,因此,失去优秀的设计人才就意味着失去市场。

我国许多城市规划设计院在“改制”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第一线规划工作者的境遇,从而使大量的人才流失。这种制度变迁,意味着私营公司与境外公司的市场份额愈来愈大。

3、文化缺失是一种遗憾—市场运作需要文化支持

文化的本质是人性,这也体现了城市规划最根本的目标—“以人为本”,而随着规划设计市场化的开始,许多打着“以人为本”旗号的规划正在破坏着人的最基本的需求。

人们常常在文章中读到国际化与地域化的争论,这种争论是肤浅的,其深层次的内涵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冲突。

从生活上对人的关怀是最温柔的举动,而在中国利益驱动下的规划设计市场,还无法达到这个深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而这种缺憾将影响许多人的一生,因为他们必须面对别人为他们规划的生活场景,在喧嚣的都市里,人们在心底无声地呐喊:“还我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还我们一个安静的生活,给我们一个清洁而健康的世界!”

文化是文明过程的结晶,当前规划设计市场所实践的每一步都将影响城市未来的文化形态。市场最基本的规律是“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这条规律无关乎社会关怀与道德伦理,而城市规划最本真的价值指向却是一种对市民大众生活、工作、出行的真切关怀,因此,可以说,城市规划的市场竞争应该体现在这个价值基础上,而不是供求关系。目前,规划设计市场也已认识到如果以设计取费作为衡量准则,会导致价值取向的偏离。

城市规划文化在市场运作下已逐步体现出时代要求,许多业内人士已经认识到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形态规划,更应关注、研究城市发展的核心与动力,即城市政治、经济与社会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行业收入固然是好事,但更应体现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城市规划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规划师作为实践层面的操作者,应时刻不忘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否则,随着业务量与收入的增长,城市规划的文化价值却被淡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缺憾。因为形态与平面构图无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交通、就业等实际问题,城市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已是势在必行的行业变革,这是市场化运作下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课题。

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许人们还未意识到,规划方案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可能与私有财产有关系。过去我们要求每一位市民“舍小家为大家”,人们习惯了忽视个体利益,按照政府意愿调整利益关系,如今面对这一矛盾,人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储备[4].

4、大家都有“杀手锏”—规划设计市场的管理工具

规划设计市场的运作需要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城市政府是最大的委托者,其次是利益集团(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与集体),而受委托者一般是规划设计单位或个人。介入市场最深的是利益集团,它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运作者。政府往往着重于全面平衡各方利益,推动社会、经济平衡与良性发展。因此在总体规划的层面下,政府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条例来约束利益集团的市场运作,规范土地运营的市场行为。

在我国规划设计市场的运作过程中,政府既是外部环境的营造者,又是最大的委托人,政府最大的管理工具是法规与政策,这是推动或制约规划设计市场的先决条件。随着政府向服务功能转型,其委托人的角色也将逐渐淡化,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可以防止权力集中所导致的腐败行为。

在市场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管理工具—价格杠杆是最基本的经济手段。正是这个来自客户端的“价格杠杆”,促使规划设计单位努力从“品牌”“服务”“经验”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身价,因为这些是衡量规划设计单位身价的砝码。

当前,我们制定的收费标准仍是一个底线,无法指导市场运营的实际取费。在实际运营中,随着城市规划收费标准日趋多元化,许多有品牌的规划设计单位凭借实力可以拿到超过国家标准几倍的规划设计费用,而许多私营的规划设计公司却很难收取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设计费。市场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毕竟市场运作不同于规划设计业务本身,利益集团更看重的是品牌、实力与业绩,这是定价的出发点,如果你是规划设计市场的新秀,那么就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

规划设计单位在市场中并非没有主动权,成功的规划设计公司往往有3个秘诀:第一是和谐的内部环境;第二是有效的市场策略;第三是优秀的规划设计人才。三者缺一不可。许多设计公司具备了第一条与第三条,但往往缺少第二条,因为规划设计单位的市场策略制定者、实施者往往是业务人员,在市场经验与运作能力上的欠缺,使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大打折扣,这也是“新秀”公司难以成长的内部因素之一。

规划设计单位的市场管理工具是行业规范,设计人员对行业规范的熟悉程度是公司介入市场的一个先决条件,经验是规划设计单位的宝贵财富。

对规划师个人而言,市场准入制度是取得“注册规划师”资格,另外,行业协会的“规划师职责”也是制约规划师个人行为的标准。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的《道德与职业操守守则》规定了规划师的四大职责:第一是规划师对公众的职责,向公众利益负责是规划师的首要职责;第二是规划师对客户、雇主的职责;第三是规划师对行业和同行的职责;第四是规划师的自我职责,规划师必须努力提高职业素质、工作效率及知识水平。

因此,可以说行业协会或学会对规划设计市场的规范作用是巨大的,其主要作用是将城市规划行业的基本价值定位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使规划师的个人行为在受到市场价格杠杆的侵扰下,依然保持该行业的独立与尊严制度。

5、建立的学术探讨—“破”与“立”的辩证关系

经常听到新上任的市长抱怨:城市规划落后了。细细琢磨这种批评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是觉得城市规划行业过于保守,大家都忙着扩规模,上台阶,你却经常“泼冷水”,一会儿强调珍惜土地资源,一会儿呼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二是说城市规划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落后了,至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下,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

其实,市场管理涉及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内容,可以拿来进行学术探讨的主要是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我国规划设计市场的培育与国家政府行政职能的转换有直接的关系,如前文所述,只有政府从市场中脱离,更多地站在市场外部环境建设、服务与监督职能上来引导市场,规划设计市场的组织才能更趋多元化。

我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3个缺位上:一是省和地市(州)两级政府对下级城乡规划的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缺位;二是在城乡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有效的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缺位;三是对‘长官意识’‘乱指挥’制约的缺位”[5].

另有规划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漫长的审批和核定周期,使许多城市长时间处在合法的总体规划不好用,实施的总体规划不合法的尴尬境地”[6],这说明,当前规划设计市场的外部环境仍有待于改革与转型,低效率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制约规划设计市场高效运作的一个“瓶颈”。

浙江省建设厅城市规划处姚昭晖副处长指出了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面临的五大矛盾与问题。这五大矛盾是:①城市规划的战略性与政府任期政绩显化性之间的矛盾;②城市的扩张性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③城市规划利益的整体性与开发商利益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④城市规划过程的封闭性与规划工作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⑤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7].这些矛盾集中体现了目前社会制度转型期间的城市规划现状,也是当前规划设计市场外部环境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另外,问题中有4个问题与市场管理有关,如第5点“管理职能被肢解”具体表现为规划职能被分割,规划空间被分割,专业规划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与政府监督职能的地位有直接关系;第6点“管理依据模糊”导致规划决策与实施管理机构权力重叠,造成管理上随意性很大;第7点“违法处罚”只有象征意义,很难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第8点“社会监督缺位”—由于规划管理工作是封闭运行的,公众不了解规划的内容,也没有途径进行监督,虽然规划的民主化一直在被倡导,但是土地权属关系一直很模糊,这是导致公众无法介入规划监督的直接原因。在市场机制下,只有当具有明确归属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才有可能引起纠纷。如果利益对象的责任不明确,公众利益就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所谓“公地的悲哀”,皆出于斯。

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在市场运作中有监理制度,而在规划设计市场中还缺少这个环节。许多设计款的给付,项目各阶段的责任关系,都需要一个中立与公正的第三方。只有建立起规划监督制度,在委托和被委托方之间才有协调者,才能在市场环境中既维护甲方的利益,又不损害乙方的利益。

品牌规划设计范文第10篇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建设之车”在高速奔驰。一方面,我们的规划设计者在繁荣的市场经济服务中已成为空间生产者,他们为不同的客户规划着“程式化”的蓝图。

另一方面,我国新生的规划设计市场尚不成熟,许多客户本身毫无经验,企划过程十分混乱。因而,对于规划设计单位来说,这是一个绝对的“卖方”市场,假如有能力在相同的时间内做3个项目,为什么只做1个?因为几乎所有的方案都有人买单。

这是经济时代的产物,“需求决定一切”——这是一条经久不变的市场规律。

在规划设计中,被用得最多的词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而规划设计中最轻易被忽视、也经常被忽视的内容就是“生活”—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的生活,往往被排除在外,许多规划设计不顾最基本的场地要求,将任意“拼贴”“拷贝”的城市空间形态随处“移植”。从本质上讲,一种城市空间形态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其产生的历史、人文、气候、地理环境相适应、协调,城市空间模式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逐步创造,有机形成,决非一朝一夕就可形成。

与刚学习美术的入门者一样,我国国内的规划设计者是规划设计市场的入门者,传统的中国文化,在短时间内无法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之路,“临摹”成为惟一出路,这并非不可取,问题的要害是要看明白了再做。然而,事实上一些毫无实践经验的规划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进入市场便能跟着做大型项目,还没等他们完全明白过来,便已进入生产状态,他们缺少一个经验传承与积累的过程。“缺乏判定”,已成为许多青年规划师的通病,因此,用“工具齐备、目标混乱”来形容当前的规划设计市场,并不为过。

我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名列世界第三位,2001年我国住宅竣工面积为12亿8千万m2,这大约是日本(1亿100万m2)的11.6倍。一位日本同行在北京寻找合作事务所时,发现主持事务所的大都是从国营大设计院出来,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做着相当于区域规划尺度的项目[1].旺盛的市场需求把许多年青人推向了规划设计舞台的前沿。

规划设计者是市场中的产品供给者,市场的另一端是“客户群”,即各级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形象工程”往往来自政府,“炒作工程”则来自开发商,由于这些“客户”对基本的建设程序把握不当,在未进行理性、正规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或经济分析之前,就匆匆进入形态规划设计阶段,导致招标成果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2].

在上述情况下,某些大型规划设计项目的邀标,选择了在策划和规划上并非其所长的境内、外规划建筑事务所,使其凭着设计师个人的想象、设计观点和手法,在极短的时间内,仅靠走马观花的调研、有限的感性材料及数据,便做出了一个个“大手笔”的规划,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益显然是不可靠的。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业内人士应该怎么做?

2、竞争与合作—规划设计市场中的业内人士

我国国内规划设计市场主要有3类设计单位:国内规划设计院、境外公司、民营设计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目前,虽然境外公司拿走了许多国际性的项目,但规划设计市场仍主要由本土的公司主导。另外,新兴的民营建筑事务所发展速度很快,其潜力不可小看。

在国有规划设计院改制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趋势。

一部分设计院在改制的同时,采用了兼并重组的模式,使自己的客户群迅速增强—伴随市场的扩张,产值大幅度增加,这其中行业调整的产值大于行业重组的产值。2001年3月,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与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总院合并成立新的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股份转换,同济大学成为设计院的主要持股人,其产值从1998年的0.45亿元发展到2003年的4.5亿元。同样,华东、上海两院携手组建了上海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之后陆续兼并了其它设计院,2003年,它的产值超过了5亿元[3].

在民营设计公司里,有国内知名专家,“海归派”开办的设计事务所,也有在国内经济转型和市场转轨时期萌生的,挂靠在大中设计院旗下的中小型设计公司,这类公司良莠并存,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与大设计院相比,民营公司机制活,包袱轻,在市场中如鱼得水。一般来说,直接从事单一的规划设计业务的民营公司比较少,大部分公司以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为主,规划业务处于次要地位,这与我国规划编制的审批程序与资质要求相关,许多民营公司即便有实力进行规划编制,但也需要与国有的规划设计院合作,才能具有规划资质。

在冲击规划设计市场的公司中,有不少是“海外兵团”,这些境外公司在开拓国内市场时,一般先雇佣具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的华人,然后进入中国地区成立办事处,公司在中国以国际公司的品牌来运作项目;也有一些公司由外国建筑师和规划师直接介入,不找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本土化倾向,他们希望住在中国,生活在中国,做中国的规划设计业务,但这是极少的现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达到70%以上,因此,城市建设项目的规模一般与中国国内相差甚远。国外的城市规划师一般成立咨询机构,而非事务所,由于建筑师事务所有时也涉猎城市设计等项目,因此,进入内地的许多国外设计机构本身所从事的业务背景往往是建筑设计而非城市规划。

目前,国内规划设计项目的运作,经常出现几个单位合作的情况,比如,某城市规划院与境外公司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境外公司的国际背景与设计经验、国际取费标准,另一方面可依靠国内规划院的治理与资质,在市场上取得双赢的结果。

更多情况下,国内、国外设计单位之间处于一种明显的竞争关系,许多大型的规划设计投标都由国外公司与国内设计院、民营公司一同竞争,在同样的业务能力水平下,治理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即如何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使业务治理流程以最高效的形式出现,并不断开拓新的社会资源的能力)成为规划设计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境外公司经常利用国内设计公司与规划院的资质,以及国内人力资本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回报;而国内规划设计单位则利用固有的社会关系、资质与业务渠道,在与境外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学习对方的治理经验与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主的核心竞争力。国内规划设计市场不乏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是竞争力的集聚点,但却往往易被资本雄厚、治理经验丰富的境外公司吸引,开展业务需要人力,因此,失去优秀的设计人才就意味着失去市场。

我国许多城市规划设计院在“改制”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第一线规划工作者的境遇,从而使大量的人才流失。这种制度变迁,意味着私营公司与境外公司的市场份额愈来愈大。

3、文化缺失是一种遗憾—市场运作需要文化支持

文化的本质是人性,这也体现了城市规划最根本的目标—“以人为本”,而随着规划设计市场化的开始,许多打着“以人为本”旗号的规划正在破坏着人的最基本的需求。

人们经常在文章中读到国际化与地域化的争论,这种争论是肤浅的,其深层次的内涵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冲突。

从生活上对人的关怀是最温柔的举动,而在中国利益驱动下的规划设计市场,还无法达到这个深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而这种缺憾将影响许多人的一生,因为他们必须面对别人为他们规划的生活场景,在喧嚣的都市里,人们在心底无声地呐喊:“还我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还我们一个安静的生活,给我们一个清洁而健康的世界!”

文化是文明过程的结晶,当前规划设计市场所实践的每一步都将影响城市未来的文化形态。市场最基本的规律是“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这条规律无关乎社会关怀与道德伦理,而城市规划最本真的价值指向却是一种对市民大众生活、工作、出行的真切关怀,因此,可以说,城市规划的市场竞争应该体现在这个价值基础上,而不是供求关系。目前,规划设计市场也已熟悉到假如以设计取费作为衡量准则,会导致价值取向的偏离。

城市规划文化在市场运作下已逐步体现出时代要求,许多业内人士已经熟悉到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形态规划,更应关注、研究城市发展的核心与动力,即城市政治、经济与社会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行业收入固然是好事,但更应体现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城市规划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规划师作为实践层面的操作者,应时刻不忘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否则,随着业务量与收入的增长,城市规划的文化价值却被淡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缺憾。因为形态与平面构图无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交通、就业等实际问题,城市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已是势在必行的行业变革,这是市场化运作下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课题。

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许人们还未意识到,规划方案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可能与私有财产有关系。过去我们要求每一位市民“舍小家为大家”,人们习惯了忽视个体利益,按照政府意愿调整利益关系,如今面对这一矛盾,人们要有足够的思想预备和技术储备[4].

4、大家都有“杀手锏”—规划设计市场的治理工具

规划设计市场的运作需要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城市政府是最大的委托者,其次是利益集团(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与集体),而受委托者一般是规划设计单位或个人。介入市场最深的是利益集团,它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运作者。政府往往着重于全面平衡各方利益,推动社会、经济平衡与良性发展。因此在总体规划的层面下,政府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条例来约束利益集团的市场运作,规范土地运营的市场行为。

在我国规划设计市场的运作过程中,政府既是外部环境的营造者,又是最大的委托人,政府最大的治理工具是法规与政策,这是推动或制约规划设计市场的先决条件。随着政府向服务功能转型,其委托人的角色也将逐渐淡化,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可以防止权力集中所导致的腐败行为。

在市场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治理工具—价格杠杆是最基本的经济手段。正是这个来自客户端的“价格杠杆”,促使规划设计单位努力从“品牌”“服务”“经验”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身价,因为这些是衡量规划设计单位身价的砝码。

当前,我们制定的收费标准仍是一个底线,无法指导市场运营的实际取费。在实际运营中,随着城市规划收费标准日趋多元化,许多有品牌的规划设计单位凭借实力可以拿到超过国家标准几倍的规划设计费用,而许多私营的规划设计公司却很难收取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设计费。市场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究竟市场运作不同于规划设计业务本身,利益集团更看重的是品牌、实力与业绩,这是定价的出发点,假如你是规划设计市场的新秀,那么就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

规划设计单位在市场中并非没有主动权,成功的规划设计公司往往有3个秘诀:第一是和谐的内部环境;第二是有效的市场策略;第三是优秀的规划设计人才。三者缺一不可。许多设计公司具备了第一条与第三条,但往往缺少第二条,因为规划设计单位的市场策略制定者、实施者往往是业务人员,在市场经验与运作能力上的欠缺,使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大打折扣,这也是“新秀”公司难以成长的内部因素之一。

规划设计单位的市场治理工具是行业规范,设计人员对行业规范的熟悉程度是公司介入市场的一个先决条件,经验是规划设计单位的宝贵财富。

对规划师个人而言,市场准入制度是取得“注册规划师”资格,另外,行业协会的“规划师职责”也是制约规划师个人行为的标准。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的《道德与职业操守守则》规定了规划师的四大职责:第一是规划师对公众的职责,向公众利益负责是规划师的首要职责;第二是规划师对客户、雇主的职责;第三是规划师对行业和同行的职责;第四是规划师的自我职责,规划师必须努力提高职业素质、工作效率及知识水平。

因此,可以说行业协会或学会对规划设计市场的规范作用是巨大的,其主要作用是将城市规划行业的基本价值定位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使规划师的个人行为在受到市场价格杠杆的侵扰下,依然保持该行业的独立与尊严制度。

5、建立的学术探讨—“破”与“立”的辩证关系

经常听到新上任的市长抱怨:城市规划落后了。细细琢磨这种批评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是觉得城市规划行业过于保守,大家都忙着扩规模,上台阶,你却经常“泼冷水”,一会儿强调珍惜土地资源,一会儿呼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二是说城市规划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落后了,至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下,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

其实,市场治理涉及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内容,可以拿来进行学术探讨的主要是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我国规划设计市场的培育与国家政府行政职能的转换有直接的关系,如前文所述,只有政府从市场中脱离,更多地站在市场外部环境建设、服务与监督职能上来引导市场,规划设计市场的组织才能更趋多元化。

我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我国现行治理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3个缺位上:一是省和地市(州)两级政府对下级城乡规划的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缺位;二是在城乡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有效的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缺位;三是对‘长官意识’‘乱指挥’制约的缺位”[5].

另有规划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漫长的审批和核定周期,使许多城市长时间处在合法的总体规划不好用,实施的总体规划不合法的尴尬境地”[6],这说明,当前规划设计市场的外部环境仍有待于改革与转型,低效率的治理制度已经成为制约规划设计市场高效运作的一个“瓶颈”。

浙江省建设厅城市规划处姚昭晖副处长指出了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面临的五大矛盾与问题。这五大矛盾是:①城市规划的战略性与政府任期政绩显化性之间的矛盾;②城市的扩张性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③城市规划利益的整体性与开发商利益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④城市规划过程的封闭性与规划工作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⑤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7].这些矛盾集中体现了目前社会制度转型期间的城市规划现状,也是当前规划设计市场外部环境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另外,问题中有4个问题与市场治理有关,如第5点“治理职能被肢解”具体表现为规划职能被分割,规划空间被分割,专业规划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与政府监督职能的地位有直接关系;第6点“治理依据模糊”导致规划决策与实施治理机构权力重叠,造成治理上随意性很大;第7点“违法处罚”只有象征意义,很难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第8点“社会监督缺位”—由于规划治理工作是封闭运行的,公众不了解规划的内容,也没有途径进行监督,虽然规划的民主化一直在被倡导,但是土地权属关系一直很模糊,这是导致公众无法介入规划监督的直接原因。在市场机制下,只有当具有明确归属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才有可能引起纠纷。假如利益对象的责任不明确,公众利益就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所谓“公地的悲哀”,皆出于斯。

我国的工程建设治理在市场运作中有监理制度,而在规划设计市场中还缺少这个环节。许多设计款的给付,项目各阶段的责任关系,都需要一个中立与公正的第三方。只有建立起规划监督制度,在委托和被委托方之间才有协调者,才能在市场环境中既维护甲方的利益,又不损害乙方的利益。

上一篇:工程平面设计范文 下一篇:人事合同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