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症范文

时间:2023-03-04 12:39:43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范文第1篇

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组由门静脉压力持续增高引起的症候群,绝大多数病人由肝硬化引起,少数病人继发于门静脉主干或肝静脉梗阻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因素。当门静脉血不能顺利通过肝脏回流入下腔静脉就会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表现为门-体静脉交通支开放,大量门静脉血在未进入肝脏前就直接经交通支进入体循环,从而出现腹壁和食管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肝功能失代偿和腹水等。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有哪些?

肝前型:先天性门静脉闭塞,门静脉纤维化,门或脾静脉血栓,门或脾静脉受肿瘤或假性胰腺囊中等压迫各部位的动-门静脉瘘;

肝内型:肝硬化-肝炎后性,门脉性,混合性,血吸虫性,酒精性,胆汁性,其他-肝豆状核综合征,血色素沉积症;

肝后型:Budd-Chiari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门脉高压症:Banti综合征,某些热带性脾肿大,肝脏门脉硬化症。

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如何?

门静脉高压症绝大多数由各种肝硬化引起,血吸虫肝硬化均有疫水接触史,肝炎后肝硬化多数有肝炎病史,有些病人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史,主要症状为虚弱乏力,食欲减退,贫血,腹胀和鼻衄或齿龈出血,也可出现少尿和脑病等症状。体检时可发现脾脏肿大、肝脏肿大或萎缩、质地变硬,部分病人有腹水,腹壁静脉曲张、黄疸和蜘蛛痣。一般化验有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障碍和肝脏功能受损等。

诊断门静脉高压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症最可靠的证据之一。常用方法有:

1.食管和胃底钡剂检查;2.胃镜检查:是诊断曲张静脉最可靠的方法。

二、测量门静脉压力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症的直接证据,正常人门静脉压力为10-14cmH2O,但压值常随生理活动状态而有很大变动,因此一般都认为在禁食平卧时压值超过25cmH2O者为门静脉高压症。

治疗方法有哪些?

手术方式:

1.脾切除和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通过切除脾脏可以减少门静脉流量和大网膜与腹膜后腔静脉系统的侧枝循环形成,对门静脉高压有一定减压作用,同时还能达到缓解“脾功能亢进”的作用。

2.门-静脉分流术:即将门静脉或其主要属支-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或其属支-肾静脉进行吻合,使门静脉血的全部或部分直接注入低压的腔静脉,以降低门静脉的压力,目前最常用的分流方式是门腔分流、脾肾分流(或称中心性脾肾分流)和肠腔分流三种手术方式。

3.选择性分流术:又称区域性分流、选择性减压术。就是设法只分流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部位的侧支血流,而不影响整个门静脉系统血流,以达到防治出血的目的,又不影响门静脉向肝灌注。主要有两种术式: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DSRS);冠-腔静脉分流术(LGCS)。

4.曲张静脉断流术:通过手术切断门静脉和体静脉之间造成出血的侧支循环,以达到防治出血的目的。

内科治疗:

1.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剂:通过在曲张静脉旁黏膜下注射硬化剂,使黏膜下静脉周围纤维化,压迫静脉阻断血流;常用的硬化剂有乙氧硬化醇、鱼肝油酸钠、十四烷基硫酸钠、乙醇胺油酸盐及无水乙醇等。

2.静脉结扎术:在直视下应用特制的弹性橡皮圈结扎食管曲张静脉,使黏膜及黏膜下层局部缺血性坏死,消除食管静脉曲张。

3.静脉曲张栓塞术:在X线监视下,将组织黏合剂直接注入曲张静脉,起到立即固化闭塞血管、控制出血的目的。

门静脉高压症范文第2篇

该论文通过对门静脉血栓的综述,来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防范意识,从而减少该病症对人体的危害。

1 形成机制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门静脉血流压力的变化、血液高凝状态。

1.1凝血机制的改变 会增加脾内滞留的血小板数量,同时也会对血小板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脾也会生成某种循环因子来阻止血小板的生成,减少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脾切除后,血小板生成不再受阻,血小板数量迅速增加,血液易呈高凝状态。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对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CD62P作为一种糖蛋白不仅反映着血小板的功能状态、活化程度,还可以活化血小板膜表面。研究表明,血管壁损伤可使CD62P表达增强,而CD62P表达增强也容易诱发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肝脏灭活功能降低的患者,体内CD62P的水平会升高。

1.2门静脉血流压力变化 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贲门周围的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手术后。患者体内的门静脉血流压力明显变化。切除脾之后,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20%~40%,同时血液流至脾静脉盲端容易形成湍流。门静脉压力大幅降低也会使流速减缓。调查研究表明:当门静脉流速小于15cm/s时,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升高。并认为流速是引发门静脉血栓的惟一的独立变量。

1.3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的关系 做脾切除手术时,分离、结扎、牵拉都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从而激活凝血系统,促使CD62P表达增强,进而形成血栓。手术中,脾静脉残端过长也会增加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概率。调查表明,脾切除手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高达22.8%~37.9%。而据报道,同类病症的非手术患者患门静脉血栓的概率约为11.2%。两组数据对比显示,手术是形成门静脉血栓的原因之一。

1.4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者体内抗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失衡。该患者体内合成蛋白S、抗凝血酶Ⅲ、蛋白C等因子的能力低下,血液预防凝血的能力也相应降低。调查表明,当该患者(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评≥13时,蛋白C、抗凝血酶Ⅲ能力低于评分

2 临床表现

在门静脉高压患者做脾切除手术后的2~3w甚至数月内都可能诱发门静脉血栓。其临床表现依赖于发展的速度、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门静脉受阻的程度、发生的部位等。当已建立侧支循环、受阻不严重或发生速度慢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相反,临床表现多为难治性腹水或进行性肝功能下降。若梗阻严重,速度快,临床上会有明显且严重的症状。①由于肝脏供血问题而引发肝功能严重损害;②因回流受阻而引发水肿、肠源性感染、麻痹性肠梗阻、肠管淤血等。

3 预防措施

3.1术前 手术前,医护人员有责任和义务让患者对可能引发的病症做了解,尤其是门静脉血栓。

3.2术中 注意操作时要轻柔。①做脾切除手术时,分离、结扎、牵拉都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损伤脾静脉,促进门静脉血栓的形成。若采用原位脾切除手术,则可在原位处理脾门和脾脏韧带,同时又不变化脾脏位置。可以减轻人为损伤;②胰腺尾部极易受到损伤,因此手术中要特别留意,防止胰腺漏的发生,进而引发门静脉血栓。

3.3术后 应注重术后的抗凝治疗。至于治疗时机,在医学界,未达成一致。有人建议术后应立即应用;有人则认为,术后当腹腔引流管中无血性液时则开始使用;还有人认为应根据血小板数量来做决定。在笔者看来,要考虑患者肝功能、凝血机制的不同情况,在其许可时应尽早开始坚持3个月以上。并且做好彩超检查,提前预防、发现。

4 治疗

当前,在治疗门静脉血栓方面,各专家、学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常用的治疗手段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三种。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基本疗法为溶栓治疗、药物抗凝。

4.1非手术治疗 主要包含华法林、祛聚措施、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措施,借此抑制、溶解血栓。凝血机制异常是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常见的病症,易出血,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门静脉血栓的抗凝、溶血措施。而溶栓治疗更易出血,所以,更倾向于采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钙的联合抗凝治疗。先在皮下注射100U/kg、2次/d的低分子肝素钙;在3、4d后口服华法林。开始1次/d,3mg/次,服用3d后,查凝血功能。比照国际比值,若比值为2.0-3.0,并持续稳定24h后,即停止服用低分子肝素钙,继续口服华法林,持续6个月。开始治疗的两个月需要周周复查,监测INR数值。待病情稳定后,改为每月复查并监测数值。治疗期间,要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出血风险。通过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对比研究发现,血栓显著减小,门静脉疏通率明显上升。而笔者在日常治疗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的应用中,抗凝疗效显著,血栓部分、全部消失。近期的1例61岁,有着17年慢性乙肝病史的男性患者,在因消化道出血而做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和脾切除手术后,没有用抗凝药。1个月复查时已经形成门静脉血栓,没有给予及时治疗。1个月后再复查时,血栓加重,就入院治疗。依照上述治疗措施,先采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钙的联合抗凝治疗。治疗1月后,复查显示血栓基本消失,血流顺畅。综上所述,一旦门静脉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抗凝治疗。

4.2介入治疗 采用抗凝疗法治疗门静脉血栓,时间长,中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情况。采用介入疗法则有效的避免了该弊端。该新型疗法适用于无腹膜炎、无穿孔、无肠坏死同时症状显著的急性、亚急性门静脉血栓。

具体方法:经由肠系膜上动脉、经由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经皮肝穿刺,最后至门静脉栓塞处,采取机械切除、球囊扩张、插管溶栓等措施疏通静脉,消除血栓。三种措施各有优劣,经由肠系膜上动脉的方法只适合门静脉系统尚未完全闭塞时;TIPS途径可分流门腔,降低门脉压力,疏通门静脉。弊端在于容易增加肝性脑病发病率。经皮肝穿刺不适应于凝血功能降低、有肝腹水的患者。同时为使血流通畅,降低复发率、还应结合应用门静脉支架。介入治疗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那些无症状、症状轻微的应以全身性抗凝治疗为主。

4.3手术治疗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状手术后门静脉血栓较普遍,但是多伴有侧支循环且形成缓慢,极少引起肠道问题。而一旦发生腹膜炎或肠道缺血坏死,应尽早实施手术取栓,依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切除肠。同时,手术中要慎重,以防损伤血管内膜,使血栓复发。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门静脉血栓的诊断较为容易,但是如何提高诊断率并制定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为大家所接受的诊疗措施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茂春,李澍,朱继业,等.门静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5):269-271.

[2] 刘受红,曾宪良,刘晓明,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治疗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7):403-404.

[3]徐宏,王强,信明君,等.不同术式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及对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26(3):171-173.

[4]朱雄伟,陈刚亮,王强,等.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的探讨及处理[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4(2):1312-1331.

门静脉高压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放射技术;应用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肝组织、门脉血管以及胆管疾病等共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腹水、瘀血性脾肿大以及脾功能亢进、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因此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等主要的临床表现。目前, 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放射治疗已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方式。其中在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以及顽固性腹水治疗中, 介入放射技术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介入放射技术因其创伤小、并发症低以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等优点, 已被广泛的临床患者所接受。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5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对介入放射技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5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7例。其中对照组男14例, 女13例, 年龄42~70岁, 平均年龄(53.81±4.86)岁;观察组男16例, 女11例, 年龄44~74岁, 平均年龄(54.53±4.96)岁。上述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承诺绝对配合一切诊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 观察组予以介入放射技术治疗(如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脾动脉栓塞及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内支架分流术等)。具体操作步骤为以下方面。

1. 2. 1 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 该方法具体操作为:选取第7~9肋间隙与右侧腋中线交点, 后对患者进行门脉插管, 同时在门静脉实施胃冠状选择性静脉造影。其常用的栓塞剂为明胶海绵条, 也可用人体凝血酶、钢丝圈、自体血凝块以及异丙基丙烯氰等。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性, 如耗时长、操作难度大, 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出血率, 一般再出血可发生于止血48 h后。该技术为临时性的止血措施, 主要用于不适宜手术或者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止血失败的高压症患者。到目前为止, 与该技术疗法对照性研究的资料尚不多见, 因此较难对其进行评价。

1. 2. 2 脾动脉栓塞 采用Seldinger法对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 选择性对脾动脉进行造影, 清晰的呈现出脾动脉全貌以及静脉期等, 然后将混有泛影葡胺的栓塞剂注入其中, 使其再一次对栓塞的范围进行显影。临床常用栓塞剂为明胶海绵, 也可用硅橡胶球、聚乙烯醇、可分离球囊以及钢丝弹簧圈等。其中钢丝弹簧圈只对脾动脉的主干及其大分支具有栓塞作用, 在血栓部位的远端比较容易形成侧支循环, 不会造成脾实质梗死的情况出现, 在操作过程中可用8万U庆大霉素组成的混合液, 对脾栓塞部位进行预防感染。

1. 2. 3 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内支架分流术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 采用CT以及磁共振等检查了解门静脉与肝静脉间的解剖关系。对患者右颈内静脉部位进行穿刺, 在导丝的引导下, 将Rups-100依次经颈内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以及下腔静脉, 最终到达肝右静脉。在门静脉的左支或右支进行穿刺时, 应在超声的导向下, 将右肝静脉作为本次穿刺的起点。在穿刺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盲目穿刺的情况, 避免引起损伤。在确认穿中门静脉后, 经套管将亲水膜导丝送入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中。当穿入门脉后可对其经过造影对穿刺点的位置进行观察。用8~10 mm/6 cm的球囊(长度/直径单位)对穿刺道进行扩张, 通过造影对直接分流道进行观察, 主要看造影剂外漏的情况, 或有无胆管交通。将金属内支架(直径8~10 mm)放入。在支架的放置时应对肝实质通道进行完全覆盖, 同时应注意该通道和肝静脉之间不能成为一个角度, 然后对直接门静脉再次进行造影及测压。

1. 3 观察标准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门静脉压测量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0.72±10.81)min, 术中出血量为(421.52±125)ml, 住院时间为(8.82±3.54)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8.74±21.85)min, 术中出血量为(1303.54±621.55)ml, 住院时间为(13.78±4.87)d。观察组手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门静脉压测量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后门静脉压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门静脉系统由于血流量的增多或者血液流动不顺畅, 引起门静脉和属支压力的升高, 从而导致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全身血容量增加, 内脏血管及其周围血管扩张;流出门静脉血管阻力增加, 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等[1]。门静脉高压症可以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 比如门静脉高压症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 会导致顽固性腹水以及脾功能亢进, 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引起死亡等。对门静脉高压进行降压, 对各种并发症进行妥善的处理是其治疗的主要目的。在治疗中, 当患者出现出血情况时, 对其予以分流术、断流术以及联合手术等方式止血, 这是在处理门静脉高压症并发症时主要的处理方法。当考虑患者自身情况时, 其肝功能损害比较严重、不能耐受手术及麻醉所造成的创伤时, 可以通过微创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可通过介入放射的手段对患者建立起必要的肝内分流通道, 对冠状静脉或者胃底曲张静脉进行栓塞,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并发症情况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临床治疗的应用中比较普遍[2, 3]。

综上所述, 介入放射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以及治疗效果显著等特点, 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 完善操作方法, 可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充分发挥其临床优势, 开辟介入放射技术在临床上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发玉, 朱家胜. 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进展.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1, 32(6):557-559.

[2] 张金山.门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2, 11(2): 148-151.

[3] 姚怡然, 姚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45例临床观察.山东医药, 2009, 49(3):28.

门静脉高压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断流术 分流术

[中图分类号] R657.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2(b)-156-02

Analysis 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ZHOU Jiansheng, ZHANG Huiqi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quan City, Shanxi Province, Yangquan 04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peration indication, the best time and the most effective of operation way of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Methods: The author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60 cases of portal hypertens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7 to July 2010. Results:46 cases were operated selective operation, 14 cases were operated emergency operation, 9 cases were operated combine with disconnection, 10 cases were operated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40 cases were operated disconnection and by-pass technique, 40 cases were operated lienectomy simultaneously. One case was operated liver cancer exairesis,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wo cases were dead. Conclusion: Handle proper operation opportunity and select reasonable operation style can efficiently increas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 and reduce mortality rate of port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who has non-operation treatment in the failure.

[Key words] Portal hypertension; Disconnection; By-pass technique

正常门静脉的压力一般为1.27~2.35 kPa(13~24 cm H2O,1 cm H2O=0.098 kPa)。门静脉的血流受阻、血液淤滞时,则引起门静脉系压力的增高。临床上表现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具有这些症状的疾病称为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当形成门静脉高压症时,压力大都增至2.9~4.9 kPa(30~50 cm H2O)。门静脉高压症一般为肝硬化的主要合并症。肝硬化时,交通支开放,压力高的肝动脉血液流入压力低的门静脉,从而使门静脉压增高。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之间的四个交通支中,最主要的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门静脉高压症常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易导致破裂出血,且来势迅猛、出血量大、病死率高。笔者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7月外科住院手术的60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治疗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0 年7月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的60 例患者,年龄26~69 岁,平均(42.36±5.07)岁;其中,男37例,女23例。肝炎后肝硬化48 例,酒精性肝硬化9 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1例,原因不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2例。肝功能分级采用Child分级标准[1]:A级24例,B级32例,C级4例。54例患者进行过药物和内镜一线治疗。择期手术46例,其中,包括预防性手术5例;急诊手术14例;行断流术14 例,其中,9例为急诊手术,5例为预防性手术;行断流术加分流术45 例,40例同时行脾切除术;1例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施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

1.2 方法

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主要是预防和控制食管和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14例,行联合断流术9例,包括4例Child C级患者,余5例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择期手术46例,41例行断流术加分流术,5例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4例合并胆囊结石,同时行胆囊切除术;择期手术中有40例同时行脾切除术;余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施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

2 结果

对6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死亡2例。其中,1例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并发膈下脓肿;另1例择期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2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亡病例均为

肝炎后肝硬化Child C级患者。1例患者行联合断流术后3个月并发肠系膜血栓形成再次手术。余患者均出院。

3 讨论

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仍然是重要手段,主要适用于曾有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尤其是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对于没有黄疸、没有明显腹水的患者(Child A、B级),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经过复苏期处理和严格的内科治疗控制出血后,应争取及早或经短时间准备后即行手术。

3.1 预防性手术

对于预防性手术治疗,多数学者倾向于不做。因为对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来说,任何一种手术都会加重肝功能损害。本研究中5例为预防性手术,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例患者均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镜下见曲张静脉表面有“红色征”,术后恢复良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除了能确切地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保持肝脏门静脉的血液灌流外,还由于手术损伤较小,对患者的负担小,因此,手术死亡率也较低。相对于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本能彻底离断所有的穿支静脉,同时完全阻断了胃底、贲门、食管下段曲张静脉的血流来源,断流彻底;因自发性分流侧支完整,改善了术后门静脉系统的高压状态,故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由此而造成的在贲门周围重新形成侧支循环和曲张静脉,降低了术后再出血的发病率[2]。因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临床应用日益增多[3]。

3.2 急诊手术

本研究中行急诊手术14例,9例行断流术,其中,4例Child C级患者,1例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并发膈下脓肿死亡。余5例行断流术加分流术,5例患者均为Child A、B级。Child C级患者不适合做分流术。肝功能分级及手术时机是决定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近期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4]。对门静脉高压症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患者,有学者主张如肝功能尚好,应争取24 h内行急诊手术,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5]。积极的护肝治疗,改善肝功能,掌握手术时机,尽量控制急诊手术则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

3.3 择期手术

择期手术46例中,行联合断流术或断流术加分流术45例,4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40例同时行脾切除术。对肝功能分级ChildA、B 级患者笔者采用保留胃左动脉,吻合器横断食道的联合断流术。该术式完全阻断门奇静脉间相联系的头向侧支反常血流,即阻断胃左静脉主干及其属支:胃后静脉、胃短静脉及左膈下静脉,同时还阻断了食道下段肌层和黏膜下的曲张静脉,并且在贲门上3 cm处切除了部分曲张静脉的好发部位,使断流更彻底,同时又保留了胃左动脉,可防止断流术后的胃底坏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与传统的断流术相比,该术式不用开胸,简化了手术步骤,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断流术加分流术即在同一术野中同时作断流术和分流术。断流术多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流术采用肠腔静脉侧分流术,肠腔桥式分流术或脾肾分流术。此术式能适当降低部分门静脉压力,但又维持了门静脉的血供,以抵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不利之处。有研究表明行断流术后虽然门静脉压力有所降低,但是对于肝脏门静脉的血供影响远远较分流术小,断流术能维持肝功能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了肝脏门静脉血液的供应,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功能的改善,使得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降低[6]。因此,有学者认为“断流术加分流术”是有互补作用的[7]。本研究中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1例,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施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术后2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

应该认识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一旦破裂出血,就有反复出血的可能,而每次出血必将损害已经受损的肝脏,死亡率将明显增加。药物和内镜治疗仍为一线治疗,经过严格的内科治疗控制出血后,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手术治疗,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如因非手术疗法无效而导致时间拖延变长,患者一般状况和肝功能情况会急剧恶化,到最后手术时,则手术死亡率极高。故如果经24~48 h非手术治疗出血未被控制,应根据患者情况施行急诊手术以挽救生命。总之,手术治疗应强调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还应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吴孟超,等.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2-1829.

[2]杨镇.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发展与手术技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5):450.

[3]Garcia-Tsao G, Lim J K.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hepatitis C resource center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hepatitis C program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stroenterology,2009,104(7):1802-1829.

[4]张同琳,陈守经,宋世兵,等.门脉高压症术后近期死亡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1998,21(3):138-140.

[5]黄永南,冷希圣.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1):27-29.

[6]Koconis KG, Singh H, Soares G.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a review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J]. J Vasc Interv Radiol,2007,18(4):463-481.

[7]李宏为,周光文.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方法合理选择与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5):384.

门静脉高压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手术方式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047-01

门静脉高压症是门静脉血回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所引起的病症,临床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呕血或黑便、腹水,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可在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时急诊施行,也可为预防再出血择期手术[1]。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过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的1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1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8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7岁。均行食道吞钡或胃镜检查,其中食管胃底静脉中、重度曲张15例,轻度曲张3例,无明显曲张1例。有呕血或黑便病史10例,腹胀3例,有手术史3例。外周白细胞计数减少,(2.5~3.6)×109 /L,血小板计数(25.5~93.5)×109 /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6例。

1.2方法

1.2.1分流手术:即用手术吻合血管的方法,将门静脉系和腔静脉系连通起来,使压力较高的门静脉系血液直接分流到腔静脉中去。可分为非选择性分流、选择性分流(包括限制性分流)两类。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包括脾肾静脉分流术,门腔静脉分流术,脾腔静脉分流术,肠系膜上、下腔静脉分流术等。此术式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效果好,但肝性脑病发生率高,易引起肝功能衰竭。选择性门体分流术旨在保存门静脉的入肝血流,同时降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压力。代表术式为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该术式的优点是肝性脑病发生率低。限制性门体分流的目的是充分降低门静脉压力,制止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同时保证部分入肝血流。主要术式为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侧侧吻合口控制在10mm)和门-腔静脉。"桥式"(H形)分流(桥式人造血管口径8~10mm)。

1.2 断流手术:即脾切除,同时结扎、切断冠状静脉,以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临床上常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2结果

分流手术降低门静脉压力,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分流达到止血的目的。其中行脾切除6例,分流手术13例,术后出血停止或无再出血。11例曲张静脉消失,8例显著改善。

3讨论

门静脉高压症多见于中年男性,病情发展缓慢,常有肝炎和肝硬变病史,症状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左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脾脏,程度不一,大者可达脐下。早期肿大的脾脏质软、活动,晚期活动度减少。脾肿大多伴有程度不同的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白细胞计数降至3×109/L以下,血小板计数减少至(70~80)×109/L以下,并逐渐出现贫血。呕血、便血是门静脉高压症最致命的症状,大约有59%的病人会发生大出血。咳嗽、恶心、呕吐、用力、撑物或排便或食硬质食物常是出血的诱因。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一旦破裂,立刻发生急性大出血,血色鲜红,也可有柏油样大便,出血不易自止。病人可因出血量过多而发生失血性休克和肝昏迷。在诱发第一次大出血的危险因素中,嗜酒和肝功能失代偿最为重要。近年来有人提出判断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可能发生出血的指标中,内镜检查发现曲张静脉直径增大和静脉壁呈现红色征者最为危险,此外肝功能分级、腹水量多少、胆红素高低、白蛋白量、凝血酶原时间等也都与出血可能性有关[3]。根据统计,首次大出血的死亡率可达25%,在第一次大出血后的1~2年内,约半数病人可以再次大出血。

从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主要是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问题,包括第一次出血的预防、急性出血的处理和再次出血的预防。黄庭教授总结了国内外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特点:在西方国家常规手术逐年减少,常规手术中以远端脾肾分流术为主,很少施行急诊手术,基本上不做预防性手术,TIPS和EST、EVL治疗增多,肝移植逐渐成为主要的手术选择。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部分分流术为主,80年代以后则以断流术为主要术式,90年代以后断流、分流联合手术增多。同样基本不做急诊手术,但预防性手术在我国仍有一定比例。根据我国的临床经验,病人第一次出血死亡率高,通过临床各项辅助检查对病人发生出血的可能性预测估计,对肝功能良好、出血可能性大的病人仍主张施行预防性手术。肝移植的目的是治疗终末期不可逆转的肝病,而并非门静脉高压症。国外肝硬化多为酒精性肝硬化,病人难以彻底戒酒,病变不断进展,所以肝移植效果良好[4]。而我国肝硬化中75%为肝炎后肝硬化,15%为血吸虫性肝硬化,合理治疗,肝功能可保持较稳定状态,加上经济条件和肝移植供体来源等具体情况,肝移植暂时还不是我国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主要选择。除了肝移植术能够彻底的根治本病外,其余的各种治疗方法目的都是姑息性的治疗措施,目的是尽量减少肝功能的损害,预防和治疗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镇.普通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李星.门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8,1:35-36.

[3]彭淑镛,陈晓鹏.断流术后再出血的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3):135.

门静脉高压症范文第6篇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09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380-02

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静力压升高成为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主要临床表现有脾大、门静脉侧支循环形成和开放以及腹水,常伴发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和自发性腹膜炎等。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占80%~90%[1],西方国家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我们国家以肝炎性肝硬化为主,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放射治疗、内镜下套扎及药物硬化治疗和原位肝移植治疗等。每种治疗方式又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外科治疗中还有不同的有争论的治疗流派[2],目前欧美大的医疗中心对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已基本上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入院后首先经内科治疗及内镜治疗,治疗无效复发出血者根据肝功能分级再选择治疗方式,A级或B级(Child-pugh分级法)建议行不解剖肝门的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DSRS),解剖肝门的手术,如门腔分流术及胃左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应舍异(因不利于以后的肝移植);C级者建议行肝移植,此法亦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得到根治治疗的唯一方法[3](在没有药物治愈肝硬化之前)。但此法费用昂贵,肝源不足,难以推广。等待肝移植患者随时有再次大出血危险,即可予介入治疗既有即时治疗意义,又可为等待肝移植或其他外科治疗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80年代以后微创治疗(内镜、药物、介入治疗)已占全部外科治疗的90%,仅10%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4]。

1.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i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lsystemic shunt,TIPSS)

TIPSS于1991年由德国Richier首次成功地应用于临床,随后这一技术在许多国家得到迅速发展。TIPSS的优点[4][5][6]:①损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致残率低,与其他手术相比,TIPSS属于微创治疗,对机体影响小,与技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3%[7][8]成功率达90%~100%,早期死亡率低于4%中远残废率低于30%。②保持了门静脉血流,维护了肝功能,该技术将肝外门腔分流转移致肝内,既保留II型分流的优点,又有效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同时,肝内分流道又起到了“限制性”分流作用。这就维持了肝脏所需的“肝营养因子”的胰腺血流,使肝功能得到保障,适用于肝功能较差者。③近期疗效十分显著,评价TIPSS近期疗效的主要指标为:门静脉压力降低程度和急症出血是否得以控制。就这两项指标来说,据最新报道,术后门静脉压力降低为1.6~1.8Kpa,对急症出血控制率达97%以上。此外,腹水消失率为70~79.2%,食管静脉曲张基本消失率达30%,减轻率为40%,并且60%患者脾脏缩小率小于一半以上。正因为TIPSS良好的短期疗效,使得其发展迅速,故有人提出可将TIPSS作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的首先方法。TIPSS的缺点:中远期疗效不甚理想。其主要表现是分流道的狭窄和阻塞,据多项研究表明,半年狭窄率为20%~30%,1年为40.5%~55%,2年为50%以上,由此引发的腹水、出血、肝性脑病发病率效高。究其原因,支架的张力高、异物刺激,可能是支架缩短及分流后的高血流速度等引起的假性内膜过度增生所致。目前,临床还缺少有效的预防假性内膜增生的措施,但又有研究表明,术后2年假性内膜增生趋向稳定,可在此时再次介入治疗,一保持分流通畅。Latimer等[9]以作研究,通畅率可达60%以上,并可闭塞侧支血管以增加分流道血流。

TIPSS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该术中远期疗效不理想与适应证选择不当也有一定关系,要充分提高TIPSS的疗效,就必须明确其适应症与禁忌证。TIPSS的适应症主要有:①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TIPSS对该症止血率超过90%;②食管静脉曲张反复出血。研究证实其与内镜硬化法相比,再出血率明显降低,故死亡率更低;③其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和肝功能较差不适于其他手术的患者;④顽固性腹水;⑤Budd-Chian综合征。TIPSS能有效地解除门静脉流出道阻塞,对该综合征有效;⑥肝移植术前准备。TIPSS的禁忌证:①相对禁忌证:败血症、外周型细胞癌、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变、晚期肝性脑病、肝动脉-门静脉瘘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等;②绝对禁忌证:心功能衰歇、肝囊性病、中央型肝细胞癌、器质性肾功能衰歇、肝功能衰歇晚期等。

TIPSS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有关分流对肝功能的损害;②分流到狭窄、阻塞;③中远期疗效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TIPSS有着更加广阔前景。

2.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variceal embolization,PTVE)

PTVE是经皮肤、肝脏穿刺致肝内门静脉分支,选择性地进行胃冠状静脉插管,用栓塞材料闭塞血管,达到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国内关于用此项技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文献很少。PTVE的适应症:①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②既往有出血史,经血管造影或内镜检查有再出血危险的患者;③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过血管加压素或垂体后叶素治疗、三腔管气囊压迫等常规治疗失败者;④手术后或内镜硬化剂注射止血治疗后再出血者;⑤不能耐受紧急手术治疗的出血者。禁忌证:①肝功能严重损害;②大量腹水;③有出血倾向;④败血症或肝脓肿;⑤肝血管瘤;⑥门静脉主干狭窄或阻塞、门静脉血栓形成。经PTVE的近期止血率和再出血率均优于药物和三腔气囊压迫止血,再出血率和死亡率优于内镜硬化剂治疗,提共择期手术的慨率也已肯定有学者认为,硬化疗法操作方便,但彻底完成硬化需要长时间,并非所有患者能耐受,而PTVE对于大多数病例仅需要做一次即可,其并发症低于外科手术,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PTVE难度大、成功率低、不能史门静脉压力降低、远期疗效尚成问题、而且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脑血栓因此本法应少用。

3.球囊导管逆行性胃底静脉栓塞术(balloon-0ccluded retrgra transvenus obliteration,B-RTO)

B-RTO采用经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通过门-体侧支或交通支进入门静脉技术,治疗存在较大的脾-胃、胃-肾分流和胃-下腔分流胃静脉曲张患者,手术成功率94.1%~100%,肝性脑病的改善率100%,胃底曲张静脉消失率81.2%~100%。对于无法接受外科分流术、有TIPSS指证或因门静脉阻塞性病变而无法进行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影像学资料显示存在自发性脾-胃或胃-肾分流道的前提下,经自发性脾-胃或胃-肾分流道途径B-RTO具有尤为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适应症:①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以胃底静脉曲张为主者;②既往有出血史,经血管造影或内镜检查有再出血危险者;③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血管加压素或垂体后叶素治疗、三腔气囊压迫等常规内科治疗失败者;④手术后或内镜硬化剂注射止血治疗后再出血者;⑤不能耐受紧急手术治疗的出血者;⑥TIPSS术中同时以球囊闭塞分流道远端后对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进行栓塞,避免栓塞物经自发分流道进入肾静脉造成误栓之虞,可史栓塞更彻底。禁忌证:①肝功能严重损害;②大量腹水;③有出血倾向;④败血症或肝脓肿。疗效评价:Fuluda对43例患者平均随访30.44个月,胃底静脉曲张明显缩小,肝性脑病完全治愈,21例患者术后半年肝功能有所改善,8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加重,1年生存率90.8%,3年生存率87.4%此法可以重复治疗,不仅适用于治疗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对于失代偿气患者亦可实施,可作为治疗孤立性胃静脉曲张的方法使用。此法全部经过静脉操作,安全可靠,效果令人满意,并发症是术后发热、血尿、栓塞剂进入体循环造成误栓。

4.部分脾栓塞术(paritial spkenic ernbolization,PSE)

脾栓塞取代外科脾切除以来,国内外学者在临床上相继开展了此项介入治疗技术。随着对一有关介入治疗方法学和治疗效果病理生理学研究深入,PSE正在不断趋向完善。

介入治疗适应证:脾栓塞治疗可以作为脾切除手术的替代疗法,也可以用于手术前改善血小板功能低下。根据情况选择行部分或全部栓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曲张静脉出血;儿童脾功能亢进;曲张静脉出血后脾静脉血栓形成;重症地中海贫血需要长期反复输血;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霍奇金病;肝癌或病毒性肝炎;因脾功能亢进血象异常不能进行抗癌药物或免疫治疗;外伤后脾出血;禁忌证:①全身感染、脓毒血症可能在栓塞后引起脾脓肿,是脾动脉栓塞术的绝对禁忌证。②严重肝功能不全伴发黄疸和腹水者栓塞治疗预后差,是治疗的相对禁忌证。此时的低蛋白血症和门静脉高压造成的门静脉至脾静脉逆流均易导致脾脓肿并发症。介入疗法应在内科治疗改善症状后择期进行。③全身衰歇、严重出血倾向和碘过敏反应等不能进行血管造影者。

疗效评价:有学者[5][6]认为PSE不仅可以纠正脾功能亢进;而且由于门静脉的血流量有60%~70%来自脾静脉,故PSE减少了经脾流入门静脉的血流量从而可以部分降低门静脉压力,门静脉直径和脾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同时,PSE患者术后血白蛋白量较术前明显提高,提示:PSE对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疗效,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PSE术后在减少脾动脉血流量的同时增加肝动脉血共,改善肝组织的营养,另一方面也可以抑制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混乱。

脾栓塞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发热、腹痛、恶心呕吐为常见并发症,一般对症处理;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多减于左侧,与脾栓塞后胸膜反应有关,中等量以下胸腔积液可以自行吸收,大量胸腔积液需穿刺引流;脾脓肿为严重并发证。脾脓肿的发生可能有多种因素,脾动脉栓塞后脾静脉压力降低和脾脏缺血收缩导致脾静脉血流反向流动,造成肠道细菌污染缺血血管床,脾实质的广泛坏死容易使得厌氧性微生物在缺氧失活的组织中生长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此外,并发症的原因还包括患者免疫反应低、由导管或栓塞剂带入外援性细菌等。一旦发生脾脓肿,单纯用静脉内抗生素治疗难以收到疗效,应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脾脓肿引流术是目前治疗脾脓肿较为理想的方法。

综上所述,目前对门静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予各种介入手术治疗方法已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但介入手术并不能改善肝硬化的进程,多数患者最终死于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或肝功能衰歇,其疗效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介入手术仅是外科手术和内镜治疗的补充[10],要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要与临床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临床实验研究,特别是基因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铭庭.门静脉高压症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4.

[2]钱治宇,等.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现状.社区医疗杂志,2008年,第3期:627~629.

[3]王捷,唐启斌.门静脉高压的治疗现状.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8年第1期:1-3.

[4]李致意.肝硬化引起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非手术治疗的探讨[J].放射医学,2003,6:36-38.

[5]申麟,蒋忠朴,刑坚强,等.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断流术前、后血液动力的改变及临床意[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972-975.

[6]龚高全,王小林,钱琨,等.门静脉高压病人脾部分栓塞术对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1994,04:193-194.

[7]梁扩寰,李邵伯.门静脉高压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16.

[8]吴性江,黎介寿.充分认识TIPSS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的作用.肝胆外科杂志,2000,8:3.

[9]王建华,王小林,颜志平.腹部介入放射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79.

门静脉高压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单纯脾破裂;食管胃底曲张

[中图分类号] R575.2 [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69-02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为提高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我院2006年8月~2009年1月收治的PHT患者55例进行回顾分析,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5例,男40例,女15例;年龄17~68岁,平均42.5岁;病程1~28年。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5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布-加综合征1例,原因不明者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49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

1.2辅助检查

50例行吞钡X线检查,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无曲张或轻度曲张12例,中度或重度曲张28例。经食管纤维内镜检查35例,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无曲张或轻度曲张15例,中度或重度曲张20例。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3例有门静脉血栓形成。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A级为21例,B级为17例,C级为17例。

1.3手术方法

行单纯脾切除术35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胃底黏膜下环扎术20例,门腔分流术10例,联合手术(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胃底黏膜下环扎术)5例,肝移植术5例。

2 结果

单纯脾切除术35例,男30例,女5例。31例有消化道出血史,2例有牙龈出血,2例有经期子宫大量出血。35例均经吞钡X线检查,提示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19例未见食道胃底静脉曲张;5例经食管纤维内镜检查,提示3例有轻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余患者均未见异常。无手术死亡及肝性脑病发生,脾功能亢进症状均改善。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及胃底黏膜下环扎术20例,男10例,女10例。20例均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经食管纤维内镜检查1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Ⅰ~Ⅱ级6例,Ⅲ~Ⅳ级12例。急症手术5例,择期手术15例。手术方式:脾切除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黏膜下环扎。术后1例发生肝昏迷,再出血1例,腹腔感染1例。术后随访1~6年,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

3 讨论

3.1 诊断

门静脉高压症诊断并不困难,可依据肝炎病史、饮酒史、脾大、脾功能亢进、呕血、黑便、腹水等临床表现来诊断。

3.2 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需在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功能分级在Child A级的状态下继续保肝治疗,稳定后再行手术,避免急诊手术。Child B级患者主要为入院时有腹水,给予输注白蛋白及口服利尿剂后腹水消失。仅靠输注白蛋白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及利用利尿药消除腹水,虽然可以提高Child分级的水平,但并没有改善肝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行手术势必会增加手术风险,提示Child分级有一定的缺陷,还需进一步探索肝功能分级的更好方法[1]。

3.3 手术方法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和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我们对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脾功能亢进者,经内镜及吞钡X线检查提示无明显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经准备能耐受手术者均可行单纯脾切除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较重、Child分级A级和B级肝功能较好的患者可选择分流术或联合手术,我们选择门腔分流术或断流加脾肾静脉分流术,二者都有明显减轻食管静脉曲张的作用;对Child分级B级或B-C级,特别是近期有大出血史的患者,我们选择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黏膜下环扎术,这种手术基本不降低门静脉压力,保证肝脏血流量,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2]。对于肝功能Child分级B级或C级肝硬化患者,经利尿、抽腹水等内科处理无效者可选择肝移植手术。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来势凶猛,不易制止,容易诱发肝肾综合征、肝功能衰竭、顽固性腹水等致命性并发症,曲张静脉一旦发生出血,短时间内再出血机会很大[3]。故对有明确门静脉高压症急性大出血的患者,先行非手术治疗,出血停止后待病情好转可择期手术,对出血量大且非手术治疗12~36h无效但无严重手术禁忌症者应立即手术治疗[4]。急诊手术应首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这达到即刻止血的目的,又能维持肝血流,对肝功能影响小,手术并发症率低,术后生存质量高[5]。对已有一次出血者应积极手术治疗,不宜等待再次出血时手术。

3.4 围术期处理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多数体质较差,由肝炎后肝硬化引起。应严密观察肝功能,腹腔内引流情况、肝性脑病的前兆,护肝药物、广谱抗生素预防应用,胃粘膜的保护,水电解质平衡和口腔、呼吸道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6],预防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3.5 术后并发症及防治对策

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积极地改善肝功能等预防措施最为重要。本组术后1例发生肝昏迷,再出血1例,腹腔感染1例。其原因主要有: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差,抗感染能力弱;合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腹水,正常的肠道屏障功能减退;上消化道大出血、低血容量休克发生,腹腔内肠道微循环受损,易致肠道细菌移位;腹腔引流不畅[7]。因此,术前积极改善一般状况,增强其抗感染能力,对术前、术后有效广谱抗生素的联合、足量应用,无菌操作,重视各种引流管的管理,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综上所述,对严重脾功能亢进的肝硬化患者,若无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史可行单纯脾切除术,但术后需密切随访;若有近期出血或急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肝功能Child B-C级者选择脾切除加断流手术。

[参考文献]

[1] 何若冲,赵浩亮. 门静脉高压症163例诊治分析[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9(8):734-735.

[2] 曹农.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185例[J].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4):286-288.

[3] 李小明.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对策[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1):85-86.

[4]冷希圣. 加强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研究[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 133-134.

[5]杨镇,裘法祖.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J].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 645-648.

[6] Grace 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secondary toportal hypertension[J]. Am J Gastroenterol,1997,92(7):1081-1091.

[7] 许戈良. 现代门脉高压症处理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 消化外科,2002,1(1):7-9.

门静脉高压症范文第8篇

肝脏发生硬化是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原因。乙肝和丙肝都容易使肝脏发生硬化。晚期肝硬化患者由于病情持续的时间较长,其肝小叶的结构会严重受损。肝小叶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形成越来越多的疤痕组织。随着此类疤痕组织的增多,肝脏就会逐渐变硬,最终可导致门静脉高压症。此外,血吸虫病也是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血吸虫侵入人体后,常在门静脉主干的上游分支处“安家落户,生儿育女”。血吸虫排出的虫卵会随着门静脉中的血液四处流窜,当该虫卵到达肝小叶周围门静脉的终末支毛细血管内时,会使该血管发生病变,形成疤痕组织,最终也会因为血流不畅而导致门静脉高压症。

临床实践证实,门静脉高压症对人体的危害相当严重,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引起腹水:随着门静脉压力的持续升高,患者门静脉主干上游的肠壁毛细血管内的流体静力压和腹腔内脏的血管床静水压均会升高,这就容易使组织液的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从而可形成腹水。

2.可导致脾脏肿大:正常情况下,人体门静脉中1/3的血液来自脾脏。当门静脉出现高压时,患者脾脏内的血液就不能顺利地流入门静脉,而是瘀积在脾脏内,可使脾脏内的储血量增加到1500-1800毫升。这些血液瘀积在脾脏内,势必加重脾脏的负担,进而可造成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而一旦发生脾亢,人体内的白细胞就会遭到破坏,并会明显减少,重者其白细胞可减至正常人的1/10,这样就会大大削弱患者对感染性疾病的抵御能力,使其容易发生原发性腹膜炎。

3.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由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势必会使一部分血液流向胃和食管的静脉,使这些部位的血液瘀积量增加,从而导致其胃和食管的静脉发生膨胀和扭曲。胃和食管的静脉本来就是由薄薄的黏膜下层组织构成的,经不起一点儿刺激。当患者曲张的静脉被吃下的食物擦破或静脉的张力超过极限发生破裂时,就会导致大量出血,而一旦出血量过大,则很容易造成患者死亡。

4.可发生肝昏迷:因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中的大量血液不能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体静脉,会使血中的氨等有毒物质侵害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可导致患者发生代谢紊乱,严重时便可使患者发生肝昏迷。

那么,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1.用药治疗:早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由于肝硬化的程度不重,其门静脉的压力只是略高一些,一般不存在脾肿大及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该类患者应以内科治疗为主,即可针对其基础肝病(乙肝或丙肝等)进行治疗。此外,患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用药。例如,肝细胞受损的患者可用肝泰乐、肝宁等进行治疗;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将20毫升的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加入到500毫升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每天缓慢地静滴一次,用药14天为一个疗程;肝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可使用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胰岛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以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另外,合理地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也可减轻患者的症状。

在临床上,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除了可用西药进行治疗外,还可选用中药进行治疗。中医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原则是以舒肝健脾、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柴胡、白术、茯苓、白芍、当归、丹参、木香、佛手、生牡蛎、茵陈、陈皮、鸡内金、甘草等药物进行治疗。为了增强疗效,瘀血重者可加用桃仁、地鳖虫、穿山甲;体弱气虚者可加用生黄芪、潞党参、生山药;出现黄疸及发热者可加用丹皮、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栀子;消化不良者可加用山楂、神曲、麦芽、枳实、郁金;便秘者可加用大黄:出现腹水者可加用泽泻、车前子;阴虚者可加用龟板、阿胶、鳖甲、生地、石斛、麦冬;阳虚者可加用附子等。

2.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发生了严重的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重度脾肿大或严重的脾亢之后,或在出现食管一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急性原发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之前,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是切除脾脏,同时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实施了脾切除手术后可以使其脾功能亢进的状况得到缓解,并可使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数量上升;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实施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再次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而且,该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其肝功能的稳定或恢复也有一定的作用。

门静脉高压症范文第9篇

【摘要】20世纪40年代Whipple(1945)采用分流术(门腔、脾肾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标志着PHT现代外科治疗的新开端。50年代国内兰锡纯和黄萃庭 ,率先采用分流术治疗PHT,后相继在国内几家大医院展开。进入70年代国内引进断流术,80年代初中华医学会PHT外科学组成立,随之对PHT基础研究的深入,手术方法改进和创新,以及临床的广泛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跨入21世纪之际,笔者就我国PHT外科治疗50年来的沿革与思考作一概述。

一、沿革概况

1.1 我国PHT传统手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1.1.1 初级阶段(称分流术时代) 源于50~70年代,以门腔分流、脾肾分流术为主,是我国PHT外科治疗的开端。

1.1.2 中级阶段(称断流术兴起或断流术与分流术并举时代) 主要是70年代初裘法祖倡导的断流术,一时在全国得到迅速普及。

1.1.3 新近阶段(称多元并举的时代) 自80年代初至今,以联合手术为特征。PHT治疗还增添了许多新手段,包括外科、内科、介入以及Tips与肝移植等,但联合手术仍成为当今我国PHT外科治疗的研究热点。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912例PHT外科手术的术式演变,可作为我国50年来外科手术沿革的典型代表:分流术(1978年以前)断流术为主(1978~1989)断流术为主、少数联合手术(1990年以后) 。笔者综合文献,对国内12319例PHT手术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显示断流与分流之比为3∶1,联合手术仅占1.7%。由此可见我国PHT外科治疗的发展和变化,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3点: (1)术式沿革:早期为分流术中期为断流术(少数分流术)近期为联合手术,每次变革相隔20年时间。杜如昱认为,联合手术是不彻底的Hassab手术加脾肾分流术。

因为断流术只起暂时性止血作用,而联合手术实际上就是脾肾分流术。可见我国PHT外科治疗发展的主流为分流术断流术分流术。实际上最终又回到了分流术,经历了一段发展的弯路,值得深思。

(2)治疗方法:从50年代初单一的分流术到近期的多元化术式,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手术术式越来越复杂。PHT出血病人可住外科、内科、传染科及中医肝病医院治疗,这在基层医院显得更为突出,形成了治疗程序不规范化,整体不协调的局面。

(3)治疗观点:不同的观点越来越多,可称之为百花齐放。50年代只1有分流派,70年代后断流术的兴起而涌现出断流和分流两派。两派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继而派生出第三派(联合派)。80年代后保脾术的兴起,又出现切脾派(主张脾切除)和保脾派(主张脾大部切除)。显而易见,肝硬化PHT是治疗观点争议最多的疾病,故我国PHT的外科治疗仍需不断地去探索、发展和完善。

1.2 术式研究评价。

我国外科学者对PHT手术术式的改进与创新概况 作限制环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术 由表1可看出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研究分流术与断流术作者比较:在7位作者中有5位研究分流术,2位研究断流术,以研究分流术者居多,而且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属于断流术范围的直视下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现已基本放弃。(2)研究分流部位及吻合口:包括①近肝性中心性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孙衍庆、王宇);②远肝性周围性脾腔分流术(黄志强);③选择性区域性的DSRS改为DSCS(蔡景修)。(3)研究脏器固定形成分流:以脾大部切除脾肺固定(门肺分流)术为代表,其特点是代偿性自然性分流,向上性选择性脾胃区分流。

从沿革概况和术式研究情况中可以看出断流术虽然在临床手术例数中占上风,由于不能降低门静脉高压,因此,未来分流术将占主导地位,这一趋势将与欧美发达国家一致。孙衍庆、王宇始终坚持分流观点,对门腔侧侧分流术的研究改进是最有说服力的范例。30多年来经两代人的努力,门腔侧侧分流术进行了3次改进。门腔侧侧分流术(1960)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术(1966)限制环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术(1988)限制环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术加强化性肝动脉灌注(1998)。

二、问题与思考

尽管过去50年我国PHT外科治疗发展迅速,在各种外科手术技术方面绝不比国外逊色,有一些方面已有创新,具有我国特色。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大概有以下3点。

2.1 缺乏原始型创新术式目前我国PHT外科治疗各种术式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属追踪模仿型。不论分流术,还是断流术,凡国外开展的手术,我国也能开展,但在时间上大约晚10年。可见缺乏原始型创新术式已成为真正制约我国PHT外科治疗发展的最突出障碍。

2.2 对PHT巨脾的处理就现代脾外科观而言,手术时一并将巨脾切除是分流术与断流术共同弊端。夏穗生认为,保脾手术(即脾大部切除术)已适应治疗肝硬化PHT疾病,达到既能防治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并发症,又能保留脾脏功能的目的,一举两得,是一大新成就。

2.3 治标不治本或治标亏本 Bismuth认为除肝移植外,其他肝硬化PHT的治疗措施均属姑息疗法,即治标。众所周知,我国PHT的主要原因为乙肝后肝硬化,肝功代偿差,它是我国PHT病情的最大特点和治疗上的难点。因此,患者难以承受长时间麻醉和手术创伤打击,加之分流降压影响肝血供,肝功能容易失代偿,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而亏本。

上述问题,首要的是原始型创新术式,没有国产原始型术式就只能重复传统,模仿国外,这样就很难与先进国家进行接轨与交流。应指出强调国产化并不排除引进先进技术,关键是消化吸收、推陈出新、更新观念,结合我国国情,提倡多元化思考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学术上的宽容、平等和相互尊重。分流术不一定都需按传统手术方式往下腔静脉分流(包括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外科医生应该有开拓精神,设计思想上的突破意义远远大于术式本身。笔者深深的体会到,长期在手术台上进行手术实践、思考、观察、探索是临床研究、改进、创新术式的最好机会和主要场所。如黄志强将脾肾分流改为脾腔分流术就是在手术台上获得新的灵感和思维。再如笔者对脾极存在双重血供、残脾断面缝合法、代偿性上行性门体侧支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发现,都是在手术台上观察思考并激发创新的构思。只有肯花费20~30年时间在手术台上磨练的临床外科医师,才有可能培养成为有创见性的科研前沿人才。这是突破瓶颈障碍和跨世纪进一步提高我国PHT外科治疗的关键。其次是巨脾的处理,PHT的保脾术是外伤性正常脾保脾术的延续,也是PHT脾切除术的发展。保脾术在PHT外科治疗起源于80年代,迄今已有20年的历史,应该说是近年来我国PHT外科治疗发展的里程碑。保留脾下极的脾大部切除术术式已定型,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近600例报道。术式的先进性、残脾免疫功能的研究以及手术病人病例之多,可称为世界领先地位。

尽管当前PHT的保脾术尚有争论,笔者10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脾的免疫功能,是有临床价值的。现在问题是全国脾外科学组与全国PHT外科学组两组观点似乎尚未统一认识,很值得加强互相交流。最后是强调标本兼顾并治的观点,以克服治标亏本的弊端。国内外文献介绍,采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使乙肝病毒转阴,抗炎、抗纤维化治疗可使肝硬化逆转,这使人们对肝硬化PHT的治本(肝脏)研究产生兴趣。临床外科医师必须十分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术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肝、保肝努力提高肝功代偿功能,做好手术准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尽量缩短麻醉和手术时间,保持血压稳定,避免大出血和缺氧;术后及时处理并发症。保肝治疗需终身监护,以获得长期生存的效果,这些重要措施应该有整体观念和长期计划,成为肝硬化PHT治疗必须遵循的原则。

当今,在我国尽管PHT非手术治疗进展较快,方法很多,肝移植术虽然可以根治,但也只适用少部分肝终末期病人。因此外科手术治疗在PHT我国仍有适应证和存在的价值,外科医生应有积极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术式的紧迫感。脾大部切除脾肺固定(门肺分流)术,脾大部切除脾膈下移植并胸骨后大网膜固定(门上腔静脉分流)术,具有三联性(即外周分流、改良断流及保脾功能),联合手术模式可达到一次性治疗PHT症候群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兰锡纯,胡川汶,钱肇鄂.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初步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53,1:399-408.

2 黄萃庭.脾肾静脉吻合术9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54,2:269-273.

3 黄筵庭.历届门静脉高压症专题讨论会评述.第八届全国门静脉高压症学术会议资料汇编,(青岛),2001,5:22-25.

4 杜如昱.泛谈门静脉高压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认识和治疗的沿革.第八届全国门静脉高压症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青岛),2001,5:21-22.

5 黄志强主编.腹部外科手术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693.

6 王宇.不断发展和改良的门腔侧侧分流术-努力降低术后脑病发生率.第八届全国门静脉高压症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青岛),2001,5:49-52.

7 冷希圣,黄筵庭.我国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状.中华外科杂志,1999,33(10):583-586.

8 夏穗生.我国脾外科发展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记第六届全国脾外科学术研讨会.腹部外科,2001,14(4):196.

9 黄凤瑞,褚海波.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大部切除术的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2):733-735.

10 黄凤瑞,褚海波,潘龙文等.经胸门体侧支循环的观察及临床意义.现代临床普通外科,1999,4(3),120-122.

11 黄凤瑞,徐学汇,李银良等.脾大部切除脾肺固定并大网膜包肺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实用外科杂志,1988,6(9):477-479.

门静脉高压症范文第10篇

【摘要】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成像在门静脉高压症诊断及外科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疑似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 , PHT)患者31例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等方法行门静脉血管三维成像. 整体、全方位地显示门静脉属支及侧支循环,结合临床手术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门静脉血管三维成像诊断门静脉高压症27例,其中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症21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3例,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2例,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1例. 门静脉主干清晰成像25例,显影不全2 例,分别为门静脉海绵样变和门静脉血栓形成各1例,27例侧支循环均显影良好. 接受手术者共23例,手术探查与影像学诊断完全符合. 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清晰立体显示门静脉属支及侧支循环,对于PHT病因诊断及制定外科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三维重建

0引言

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helical computer tomography, MSCT)已普遍应用于腹部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腹腔动、静脉及门静脉系统 [1]. 我们运用64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成像技术,立体显示门静脉属支及侧支循环,进行术前诊断及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5?11/2006?12拟诊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 tension , PHT)患者31例,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确诊27(男17,女10)例,平均年龄48.6岁. 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A 级13例、B级11例、C 级3例. 23例有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表现. 20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钡餐及胃镜检查均有中至重度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手术治疗23例,择期手术15例、急诊手术8例.

1.2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荷兰),探测器组合为0.625 mm×64,层厚5 mm,间隔5 mm,120 kV,250 mAs,螺距(Pitch)0.984 . 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典比乐(浓度370 g/L,剂量 1.5 mL/kg,速率 5 mL/s,上海博莱科信谊公司生产). 注射对比剂后21~25 s启动肝动脉期扫描,30~35 s行动脉晚期扫描,50~55 s行门静脉期扫描,每期扫描时间约6~8 s[2].

1.3图像处理及分析① 在Maxview 工作站中进行三维重建(层厚0.67 mm,间隔0.33 mm),主要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 ② 将术中探查与术前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该检查对手术决策的价值.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正常组4例:门静脉清晰、光整,走行自然,可清晰显示5级以上分支(图1). 病例组27例: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症21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 3例(图2);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 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 2例(图3);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ic portal hyper ?tension,IPH)1例(图4). 门静脉主干(main portal vein,MPV) 清晰成像25例. MPV显影不全2 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 (图5). 27例均见门静脉属支及侧支循环血管扩张或迂曲. 侧支循环显影分布部位:食管及胃底20 例(图2,3);前腹壁及脐周 7例(图6);直肠上静脉6 例 (图7);左精索或卵巢静脉5例 (图8); 腹膜后交通支(Retzius静脉)3 例 (图9);自发性胃?肾分流3 例,自发性脾?肾分流2 例(图10).

2.2手术对照依据门静脉系统及其侧支循环的三维影像资料,结合临床,对23例患者施行手术. 其中单纯脾切除术3例,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17 例,近端脾腔分流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 手术探查与影像学诊断完全符合. 根据术前MSCTP提示,手术切口避开曲张附脐静脉及腹壁静脉(图11). 术中保留已形成的自发门体分流. 随访3~6 mo,再出血1例. 余患者效果良好.

3讨论

64层螺旋CT采用亚毫米薄层多期扫描及多种方式图像重建,可清晰、立体显示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实现CT可视化[3],对于PHT的病因诊断及外科治疗意义显著. 本组1例大便潜血反复阳性患者,64层螺旋CT提示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脾胃区血管曲张,结合病史诊断为PSPH,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 反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例,普通螺旋CT未明确诊断,64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成像显示门静脉肝内分支海绵样变性,其影像学特征完全达到了直接门静脉造影的效果.

直接门静脉造影虽然价值确定,但有创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4]. 64层螺旋CT可清晰、无创显示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左肾静脉、下腔静脉形态及解剖变异,对于分流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组行分流术患者,术前三维成像测量拟吻合血管内径均与术中探查相符. 其中1例术前三维成像显示入脾门处脾静脉主干内径为0.6 cm,近脾门处膨大呈盲端,内径达1.1 cm,术中探查证实脾静脉变异,采用膨大处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成功施行分流术[5]. 因此术前行拟吻合血管的三维成像,评估血管条件,可避免术中盲目分离血管,或游离静脉太细、闭塞而无法吻合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 Yukisawa S, Okugawa H, Masuya Y, et al. CT Portography by Multidetector Helical CT : Comparison of Three Rendering Models[J]. Eur J Radiol, 2007,61(2):279-289.

[2] 李毅红,魏经国,王耀程,等. 肝炎肝硬化螺旋CT 门静脉造影扫描延迟时间的合理选择[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6):1493-1496.

[3] 柳澄. 充分发挥64层螺旋CT的优势[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 ,21(8):1145-1147.

[4] 林江,周康荣,王建华,等. 三维对比剂增强MR门静脉成像与直接门静脉造影术对照[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0):1088-1091.

上一篇:脑动静脉畸形范文 下一篇:腔静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