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静间谍门”映射出什么?

时间:2022-10-09 08:53:49

一段时间来,“方静间谍门”的传闻闹得纷纷扰扰,现在终于告一段落。方静在中央电视台上镜了,这就是对各种谣传最好的回答。方静也似乎被还以清白。

但是且慢,在中国,人们对各种谣言,一般总是抱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相信传言不会是空穴来风。人们心中还是有种种疑问难以排遣,而现实却解不开这些心结。至少,在央视的“防务新观察”栏目中,今后再也见不到那个云鬓高垒、仪态端庄的漂亮女主持人了。事实已经表明,这位主持人是不适合在敏感部门和敏感话题栏目工作的。

“方静间谍门”的传闻虽然表面上归于沉寂,但是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上看,这个“媒介事件”透射出来不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这样耸人听闻、漏洞百出的传闻能够在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说明中国的信息传播存在透明性、公开性不够的痼疾。“谣言止于智者,传闻终于公开”。在面临舆论压力时,我们的公权部门和央视这样半公权部门显得太过谨慎和半遮半掩了。这样鸵鸟钻沙式的对策只能“顾头不顾尾”,露出更多破绽,任何回避、沉默的态度只会加剧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这在传播学上是一种反“沉默的螺旋”的现象,即当传播的主体产生多数与少数的易位且强势的少数过于沉默时,原来处于弱势的“沉默的大多数”将一反而成为“喧闹的大多数”,而使谣言的传播更加无序化和扩大化。这时候任何一点印证传闻的蛛丝马迹都被谣传者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并被无限放大、补充和推广。谚语说得好,“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病菌就会来占领并潜滋暗长”,“扫帚不到,灰尘不了”。谣言不可怕,谣言见光死;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开是辟谣最有效的手段。

其次,“方静间谍门”得以形成舆论风波,完全来自于网络传播,这一方面充分显示出网络传播的威力,显示出新传媒时代传播主体地位的革命性、结构性重组和易位;另一方面,显示出作为博客的“个媒体”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一个小小的、言焉不详的博客文章,竟然能掀起如此之大的舆论风波;博客从传言的挑起,到相应专家等当事人的加入,到各媒体的联动,到传播后期的自我解构和话题的淡出,几乎为传播设置了完整的议程,而传统媒体在除了中后期跟进外,几乎无所作为。这多么像一起精心策划和炒作的媒介事件!它所透射出来的网络媒体强大的信息整合、处理和传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有始有终,收放自如的对舆论的把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维纳的控制论认为,组织传播有天然的“增熵”趋势,即增加信息不对称、“噪声”和混乱的必然,从而降低组织的效率;而要保持一个体系充满活力的方法是保持开放,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调节体系内部变量之间的综合,以抵抗组织衰变和解体的自然趋势。在这方面,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开放的系统,它强有力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更新能力,使传统媒体的封闭型结构相形见绌,并对传统媒体和相关管理者形成“倒逼”态势。特别是,商业门户网站已经显示出强势媒体的某些特征,其引导、制造舆论的能力令人不可小窥。

最后,笔者要说的是,“方静间谍门”的社会学意义。“方静间谍门”事件对提醒我们加强国家安全意识、国防意识和保密意识具有积极意义。“方静间谍门”能够形成舆论热潮,是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及社会收入急剧分化等带来的拜金主义、崇洋迷外等不正之风盛行,我们不断听说有人涉嫌间谍案和出卖国家机密案。如,有的人竟因为没有被评上教授、研究员而廉价出卖国家绝密文件以泄愤;有的人故意发表不当的文章或者讲话以泄密;更有人对国外敌对势力摇尾乞怜、挟洋自重,公然背叛祖国,叛逃外国,出卖国家利益以牟私利。这一切与一些堕落者的爱国心、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丢失密切相关,也是广大群众所深恶痛绝的一种社会现象。“方静间谍门”在这个时候出笼,对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

上一篇:传媒与企业如何携手共渡难关 下一篇:近几年我国广告业发展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