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1:24:18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第1篇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六年级上册要求认识120个生字,下册没有新的识字任务,部分没有识过的生字,以带读字的形式出现。对这些新出现的字,学生能主动运用拼读自主认识,基本没有问题。

书写质量普遍下降,特别突出表现在:不能按规范笔顺书写;说不出少量笔画的名称;同音字、形近字混淆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书写提速;课内淡化指导,课外练习;教师批改作业,多注意对错,少关注书写;识字量增加,混淆出错现象随之增加。

书写中出现较多错别字的另一个原因来自教材本身:“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编排原则,大多生字认在先写在后。认了字后,部分学生凭印象在写话等作业中运用,结果导致乱写、错写。同时,累积的错误写法给该字的首次书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纠正错误很费劲。

书写质量下降的第三个原因是写字课没有真正落实。部分教师利用一周一节的写字课,训练学生书写“同步字帖”,帮助提高识字写字教学质量,取得双赢效果,既训练了写字,又巩固了识字。

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词语盘点”的“读读记记”中出现“一反常态”这个词。这个词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而是对第二十八课《我的舞台》中“母亲一反平常对我溺爱娇宠的态度”的概括。第二单元“词语盘点”的“读读写写”中出现“避免”一词,但课文中没有。

二、关于阅读教学

(一)关于精读教学

1.编排有创新,受肯定。对六年级所选编的精读课文,师生普遍表示爱读。教材入选诸多名家作品,文学性强,体裁丰富(有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科学小品等),语言形式多样,注意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围绕“初识鲁迅”专题组织文章,选编的课文角度多元,体裁多样;“阅读链接”和“资料袋”等的编入,使内容更加丰富。这样,既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鲁迅,又初步习得了描写人物的方法,真可谓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得。学生特别喜欢读《伯牙绝弦》,教师建议多编一点类似的文言文。学生能读、爱读,且课程意义非白话文可比——让学生早一点、多接触经典文言,比用同样的时间阅读白话文,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两课名著导读(《鲁宾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起到了名著导读的效果——学生学完后,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整本名著。

2.编排弱“训练”,受质疑。教材仍按人文主题编排单元,但基本上能根据不同单元、不同课文的特点,配套设置相应的读写训练项目。上述教材编制方式,一方面在“读写”训练专题方面,比前几册有所强化,体现得更清晰;但另一方面,“读写”专题是随人文专题编排的课文而编排的,随意性大,自身序列不清楚。

精读课文的编排要体现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和能力培养点。但实际上,沿袭前几个年级的风格,“三点”依然模糊,建议多选表达形式鲜明的文章,便于学生从读中学写。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反映,不应该将《北京的春节》作为精读——此文的语言学习价值不大,更适合通过浏览获取信息。

部分课后思考练习题自主性、开放性太大,教师教学实际操作较难。如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匆匆》第二题“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如第三课《桃花心木》第三题“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等。

3.其他问题。六年级下册部分课文在主题上,偏重于道德导向,而缺少情趣,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的教学效果普遍反映不佳,原因有:学生不喜、不善于阅读议论文;此文思想性强于语文性;课后要求背诵全文,更是难煞学生。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伯牙绝弦》的插图有错误:钟子期是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是书生打扮?

(二)关于略读教学

经过几年的略读课文教学实践及相关的研训学习,教师普遍明确略读课文编制的课程价值,也基本掌握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但实际教学效果仍不佳。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训练点不清,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落实的阅读训练点究竟是什么,不容易搞清楚。经过前几年的教学摸索,教师已逐渐掌握抓“提示语”设计教学,但令教师感到苦恼的是,“提示语”大多从人文方面着笔,教师难以找到相应的训练点。

2. 部分略读课文过长,一课时真的难以完成略读。

3.课文文质兼美,教师舍不得“略”。本套教材的略读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教师舍不得“略”,当精读教。如六年级上册的《山雨》、《索溪峪的“野”》等,文辞优美,适于精读积累。

4. 精读教学中阅读方法习得不到位,导致学生不会“略学”。相当多的教师反映了这样一种现状:知道略读课文教学是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自主阅读的平台和载体,也这样做了;但放手后,发现孩子不会自主阅读,或者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自主阅读,课堂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的舞台。究其原因, 是精读教学中阅读方法习得不到位,导致略读教学中的循法而学的“法”没有建立起初步的模型。由此可见,略读课文要想略教,精读教学是基础。

(三)关于选读教学

教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灵活处理选读课文的教学。大多在单元学习结束时作为阅读检测材料要求学生速读,而后交流;部分教师在完成“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后,马上进行选读课文的自读和交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不囿于此类方法,根据课文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在钱学森老人逝世之际引导学习《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小抄写员》则作为推荐阅读《爱的教育》的引子;用《我们的方阵》引入第六组的诗歌朗诵等。

部分教师建议,直接把选读课文安排到相应单元的“回顾拓展”之后,并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作为本组学习的延伸。另外,六年级上册选读课文大多与单元课文结合得比较紧密,但第五篇《军神》却与第五单元的“初识鲁迅”联系不紧。

三、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教师普遍反映,年龄越大,孩子的口越“紧”。小组交流,热闹非凡;全班汇报,鸦雀无声。改变高年级口语交际课冷场局面,需要教师的努力,但首先是教材编排的改进。

(一)强化交际形式

口语交际的编排,有两种取向:一是人文主题取向。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说有声有色的自然世界”等,这种编排紧跟单元课文人文主题,在教材中占绝大多数。二是口语交际形式取向。如“祖国在我心中”演讲赛(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劝阻爸爸”(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等。从实际教学效果看,高效的编排应实现两种取向的有机融合。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下册第五单元(“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都根据单元人文主题编排了辩论赛,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效果较好——辩论赛能比较好地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相反的例子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的理想”,高年级学生不喜当众表达,更愿诉诸文字,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二)增强编排独立性

口语交际在单元中应保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目前的编排却有削弱的嫌疑。一是和“交流平台”在内容上的重复。重复导致“炒冷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二是和单元习作整合编排,如六年级下册的前四个单元。教学中,口语交际大多沦为习作前的口头作文,课程独立价值几近丧失。

四、关于习作教学

(一)关于单元习作

教师对六年级编排的单元习作总体评价不高,颇多不满。相对前几册,评价尤低。主要有以下问题。

1.选择性习作弊端渐显。六年级单元习作与全套教材一样,仍多为选择性习作。在给足学生习作空间的同时,其弊端也渐显。

(1)给教师的习作指导和讲评带来挑战。相当一部分教师采取以下策略,效果不错:先统一指导其中“一种选择”的习作,再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他选择”写一篇。

(2)学生反而感到无从下手。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编排的全开放习作,效果普遍不好。

(3)增强了学生的“惰性”——挑选自己写过的交差。

(4)“跑题”现象明显增加——学生写惯了“写什么都可以,怎么写都可以”之类的作文,一到考试有话题、要求等限制,就容易出现“跑题”。

2.单元写作重内容,轻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单元习作编排强“写什么”,但弱“怎么写”。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教材编写并没有有意强调单元写作学习运用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部分优秀教师自觉指导落实,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大部分教师受教材误导,少指导学生“怎么写”。二是“习作例文”类课文太少。如六年级下册习作二安排学生写“读后感”和“演讲稿”,习作四安排写“建议书”,但教材中没有安排相应的例文,学生一头雾水,效果很差。部分教师建议编制“习作例文”,以加强读写结合,从读学写。

3.主题统帅,序列不当。单元写作一律以单元课文表达的人文主题统帅编排,导致序列不当。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是习作本身序列缺失。如六年级上册习作七,安排根据图片报道发挥想象写故事,其习作难度接近于三年级习作知识。二是脱离学生实际。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学生写有关艺术的习作,农村孩子因缺乏相关经验,感觉难度很大;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难忘的“第一次”》,学生能记叙“第一次”的经历,但难以表达“获得的启示”;第二单元以“民风民俗”为话题写作,学生感到无民风民俗可写,搜肠刮肚,文章空洞无物;第三单元《我的理想》,内容普遍空洞,尤其是没有写出“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第四单元以“自我保护”为话题写作,学生无话可写,生编硬造。

4.值得反思的“捆绑”。“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捆绑式编排,导致两者教学的独立价值有所削弱,尤其是习作教学,往往成了口语交际的笔录。

(二)关于小练笔

教师对小练笔的编排,提出两点建议。

1.增加编排数量。结合课文学习设置的小练笔,学生有学文为基础,敢想、能想、会想,习作效果较好,广受师生欢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大幅度增加训练量,甚至达到一篇课文跟进一篇小练笔。为避免教师个体行为的盲目性,建议修订版适当增加随文练笔的数量。

2.丰富编排思路。六年级编排的小练笔,仍沿袭前几册的做法,多从课文内容、主题生发,少从学习表达方式方面考虑。如六年级下册,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只有两处。一是第二课第三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二是第二十课的“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建议增加此类小练笔,强化对课文表达方法的学习。

五、关于回顾拓展

(一)关于交流平台

1. 同样的“平台”,不一样的效果。教师普遍认为,“交流平台”的设置很有必要,既深化了单元人文主题,又提点了单元读写重点,但落实效果不佳。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度不高,往往只是教师演“独角戏”,“交流”成了“师说”。部分优秀教师善于单元整体备课,活用“交流平台”:将“交流平台”中的几个交流点作为单元教学重点分解到单元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教学中予以落实,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交流平台”既是对单元阅读的总结,也是对单元习作的指导。尤其是六年级下册的“交流平台”,侧重对课文表达方法的总结、交流和运用,能有效指导学生的习作。教师对此逐步有深刻的认识,并在教学中体现为对读写结合的强化。

2.编排有问题,改进需加强。

(1)部分“交流平台”的教学内容和“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有重复。

(2)为更好发挥“交流平台”指导单元习作的作用,建议将“交流平台”前移到“单元习作”之前。

(3)叶老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教师觉得,“交流平台”之后没有安排相应的训练,学生的技能习得无法落实。

(4)每个“交流平台”都为学生提供了几个交流点,或关乎人文主题,或涉及表达方法,或提示学习方法等。这些交流点的提供有利有弊:“利”在提示了师生交流的方向和重点,“弊”在限制了师生交流的话题范围——师生的交流普遍局限在教材给出的几个交流点中。

(5)六年级上册第一、第七单元的“交流平台”都要求学生将本单元课文和前几册学过的课文比较分析,这在操作上有较大难度,影响教学效果;第八单元要求“从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但如果要求学生分清“联想”和“想象”,难度太大,建议不分。

(二)关于日积月累

总体看,“日积月累”的内容大多与所在单元课文的人文主题相关联,且形式多样,有格言、名人名言、现代诗、古诗词、名篇名句、成语等。但与前11册一样,只是一成不变地呈现要积累的内容,显得单调一些,能否用多种形式呈现,如应用型、辨析型、填空型等。

大部分教师反映“日积月累”在量上稍少,显得单薄,建议增加,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只安排一首古诗的积累。他们在完成教材设置的“日积月累”教学任务后,适度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积累同类语料——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立足一组,放眼一类。另外,六年级上册第一组“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名句,教师建议在“名句”后注明篇目,以便师生查找。

教师普遍感到难以处理的是“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关系:“理解”到何种程度为合适?学生普遍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如何破解?学生乐于积累,兴趣浓厚,但部分“日积月累”中的语料或意思难懂,或不常用,即使一时记住了,也很难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语汇。

(三)关于其他栏目

教材不必专门设置“展示台”。经过五年的新教材使用,师生已基本形成随时随地的展示意识。

“趣味语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趣味,进而热爱母语。但教师反映六年级下册安排的“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稍显浅薄,与六年级有不相称之感。

“课外书屋”有效指引课外阅读,很有编排的必要。但教师建议,推荐的书目可稍多些,以方便师生选择阅读。教师反映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向学生推荐革命历史题材的读物,如《红日》、《红岩》、《青春之歌》和《保卫延安》等,学生不感兴趣。

六、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六年级上下册分别安排了“轻叩诗歌的大门”和“难忘小学生活”两个大综合性学习内容。从教学实践看,此两大内容较之五年级,更受师生欢迎,教学效果更好。

(一)学生爱学

学生对六年级两个大综合性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兴致盎然。尤其是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安排在学生毕业前夕,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他们有情要抒,有话可说。

(二)学生能学

六年级上册的“轻叩诗歌的大门”,学生能学:诗歌搜集的源头丰富;学生有诗歌阅读、积累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抒写简单童诗的能力;教材编制范例用以引路。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要求学生制作班级纪念册,操作性强,学生热情高涨,活动如火如荼。

(三)教师易教

教师教学综合性学习,往往强化了综合性,而削弱了语文味。而六年级上册的“轻叩诗歌的大门”专题具有天然的语文味,教师能教。另外,这一综合教学板块十分清晰——搜诗、读诗、赏诗、诵诗、写诗,操作性强,教师能教。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教师将两大板块中编排的“阅读材料”当作“习作例文”来处理——将同类阅读材料的教学重点定在“比较不同的表达方式,然后引导学生自由选用表达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小学生活”、“毕业赠言”和“建议书”,教师能教。

一线教师的声音是真实的,“民间版本”是为了强调报告的真实性。本文定位“批评性”,故多谈教材的缺陷,但并不否定成功。相反,它广受师生欢迎。“吹毛求疵”是因为爱它,期望再版更好,打造精品教材,共迎语文春天,造福广大学童!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英语高年级;写话指导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语言技能分别列出了从小学到高三共九个级别的具体目标要求。小学六年级应该达到二级写作目标:1.能模仿范例写句子;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3.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4.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法规则上和只是以语法为基础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而高年级的学生不但可以完成模仿任务,而且有一定的思维基础,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英语语言的思维训练。

那么如何进行高年级英语写话教学呢?笔者在多年的六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单元整体教学之前的高年级写话存在一定的弊病,每个单元在结束时才进行写话训练,任务重,难度大,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写话,学习的目的性太强,写作欲和分享欲被冲淡。那么,何为单元整体教学,它对于高年级写作有什么意义呢?基于对小学牛津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国外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并由美国整体语言大师古德曼(Goodman)提出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而近年来,国内也逐步在关注和研究。所谓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的各个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处理,进而全面、综合达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单元整体教学建立于整体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简而言之,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将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自己的主题,然后围绕单元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挖掘单元主线,拟定总教学目标,找准教学重难点,为单元中各板块做到整体教学创造条件。译林版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一个单元共有7个板块,包括Story time, Fun time, Grammar time, Sound time, Culture time, Cartoon time, Checkout time。在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之前,各板块都是孤立的。近年来,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单元各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均能联系单元,从单元任务着手,强调单元各版块之间的递进性和整体性。而将写话教学与单元整体教学相结合,把前者融入单元整体教学中,分解任务,降低难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想写的欲望,达到训练学生英语思维的目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译林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和下册中的单元实例来谈一谈如何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进行小学英语高年级写话教学。

一、分解任务,降低难度

根据课标要求,高年级有写话任务,每个单元的Checkout time有相关的要求,如六年级上册的Unit2、Unit3、Unit7:

六年级下册Unit4、Unit7、Unit8等都有明确的写话内容:

依据单元整体目标分解到每课时的课时目标,每单元的新授知识应该是一个从认知到知道,从知道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六年级每个单元均教授五到六课时,如果把最终的写话任务分解到各个课时中,像滚雪球一样,每次滚一点,到最后一课时时,必将顺其自然地滚成大雪球。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 这个单元时,正值国庆前后,这个单元最终的学习任务是,能在和同学讨论国庆假期的语境中,借助照片,用6~8句话口头和书面介绍自己的国庆假期,要求内容完整,表达流利,拼写及语法基本正确。

首先从内容上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还是比较贴近生活的,但是六年级上学期初学过去式,如何能在写话中正确使用过去式,确保表达流利,语法基本正确?为了让学生最终轻松地达到这一目的,我将单元写话目标分解到各课时的分课时目标中。

第一课时,了解并学习课文中人物如何讲述已经过去的国庆假期,以听说读为主,为写话奠定大量语言基础。

第二课时,通过角色对话,模拟对话,以模仿学习为主,尝试填空式句式对话书写,为写话奠定句式表达基础。

第三课时,在fun time环节补充画面,增加文本内容,尝试写段落,写片断,为写整篇进行练笔。

第四课时,写自己刚刚度过的国庆假期,以前三个课时学习为基础进行思维训练。

一盘大餐分成多口品尝咀嚼,容易消化。

再如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本单元我设定的单元语用任务是:能在和同学谈论某一国家的语境中,借助图片,语言框架,用8―10句话,口头和书面介绍自己了解的某一国家的气候、运动、动物、城市、景点等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达流利,拼写及Z法基本正确。

如果六年级上册Unit3是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逐步完成写话任务的话,六年级下册Unit6为了能让学生脱离书本,语言丰富地书面介绍某一个国家,我则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在每课时中安排了写话任务。

第一课时Story time学习文中如何介绍澳大利亚。在学习之余让学生以提取信息的方式写一写澳大利亚,同时布置当天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Fun time 介绍英国。首先检查前一天预习作业中的前两项,然后指导第三项,试着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对于学得慢的同学不必急于求成,可以在这两个部分之间进行一些操练:

在此基础上布置第二课时家庭作业,为第三课时做准备。

给学生信息提示,小组选择一种方式介绍,或者将Story time和Fun time的语言框架相融合,选取自己在表述时需要的内容进行介绍。 三四个课时的滚动学习与操练让学生在运用核心语言进行表述时既简单又自信,上交的作业有共性也有个性。分解任务,降低难度,能轻易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信心也有了。对于老师来说,教学轻松了,目标也达成了,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二、不断复现,横向叠加

1.写话主题在单元内部不断复现

课堂教学知识点要不断地复现(朱浦,2013)。重复性也是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语音教学如此,词汇教学如此,语法教学如此,写话教学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复现,才能让学生对一个事物从初识到相识再到熟识。六年级上册Unit 4 Then and now 这个单元讲了一家人的过去与现在,即谈论人物与事物的变化。围绕这样的单元写话主题,我设立了这样的分课时话题:

Period 1: The changes of Mike's family

Period 2: The changes of ourselves

Period 3: The changes of our family members

Period 4: The changes of our family

第一n时是初识,了解Mike一家人各方面的变化,有人物自身成长的变化,有父母、祖辈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生活上的变化等等。

第二、三课时是相识,首先我发动家长在QQ班级群中发送孩子小时候的照片,结合学习课文中Mike自身成长变化,当学生看到自己过去与现在的变化时,学生大谈自己的成长变化。I can do many things now. I can ride bikes. I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I can cook some food when my mum isn't at home. I can... Six years ago, I can write. But I can't write English, now I can write better. Six years ago, I can read picture books, but now I can read novels...

第四课时是熟识,到了第四课时,学生对于写变化这个话题早已不再陌生,他们能够在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中穿梭自如。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我们有意识地给父母也布置了任务,请他们在茶余饭后与孩子聊天,说说自己家庭中的变化,有了父母的鼎力支持,当我们谈及家庭变化的时候,学生更是侃侃而谈:

S1: Ten years ago, I lived in Guang Zhou. Now I live in Yang Zhou. We have a big house in Yang Zhou...

S2: Ten years ago, I was the only child in my family. Now I have a little brother. We all love him...

S3: Ten years ago, there were two bikes in my family. Now there are two e-bike and a car in my family.

S4: Ten years ago, my parents were not rich, but they had me!

因为有了单元课时中的“Change”这个主题的不断复现,学生对这个似乎很大的话题不再有畏惧,任何事物只要重复的次数多了,即使不刻意地去记忆它,它都会悄悄地溜进脑海里。

2.写话主题在几个单元之间不断复现

六年级下册重点语法是过去式和将来时,它们在写话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写话的要求总是会提到,要求内容完整、表达流利、拼写及语法基本正确。为了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在写话中练好语法,我们将六年级下册各单元间话题联系起来进行练习。第五单元写孩子要为即将来到的儿童节派对做准备。可是当时我们的学生离儿童节还有一个半月,于是我将话题转换为:What did you do last Children's Day? 这恰巧与第一单元的重点语法相吻合。让学生回忆前一个儿童节,同时也计划着如何让下一个儿童节过得更好。约莫到了六七单元,学生又大面积地接触将来时,此时也正值儿童节到来之际,回过头来再想儿童节计划未尝不可,Plans for Children's Day,学生翻阅了自己在第五单元的写话,为小学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不但学会了运用语言,还用英语思维学会了如何制订计划,如何做事。

同样的情况在六年级上册Unit3 Holiday、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中也有体现。教学的时间不一定会和现实节假日的时间吻合,这个时候相似的话题便会在几个单元之间不断地复现。有了这样的单元间的复现,我们看到学生不会孤立学习某个单元,而是会在每个单元中真实地运用自己在别的单元中学习到的语言表达。比如在春节离我们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我们制定计划还遥远,写了一篇Last Spring Festival的作文。学生自然而然地把Unit3 Holiday fun中的句子运用到了自己的写话中:Last Spring Festival, I went to my hometown. I ate a lot of delicious food.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and played with my cousin. It was great fun!

三、层层递进,纵深发展

1.内容上的层层递进

六年级上册Unit6 Keep the city clean、Unit7 Protect the earth、 Project 2 Reuse and Recycle这几个单元都涉及环境保护,写话主题在几个单元之间不断地复现。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到一个单元的东西,而是应该把眼界放宽一些,看到几个单元之间的联系。这是由单元整体教学中整体的概念而迁移出来的整合的理念。教师只有有了整合的理念,才能驾驭单元教学,驾驭整册书的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在第六单元中我们不但讨论和写作了Keep the city clean, 我们还尝试写作了Keep the street/ air/ river/school/classroom/bedroom/的选择性写话。这些话题都是这个大话题下的子话题。当学生接触了Unit7的热葜后,他们自觉地将Unit6中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到Unit7的写话中。

To protect the Earth, we should save water, save energy. We should keep our earth clean.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because trees help keep the air clean. Trees are very important and useful...

如果说写话主题在单元中不断复现能让学生在写话时轻车熟路的话,那么纵向的层层递进更是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厚度。

2.情感上的层层递进

单元整体教学中强调情感态度不可一蹴而就,它也应该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六年级上册Unit8以Anna给Suhai写邮件,以及Su Hai给Anna回件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香港和内地的春节习俗,由于很多活动学生有亲身体验,应该很容易产生共鸣,可是当时离春节尚远,笔者并没有立刻安排学生写春节计划。当时正值圣诞,学生对用QQ写邮件并不熟悉,于是笔者写了一封邮件给班上的同学,一起讨论圣诞派对计划。

当笔者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的时候,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纷纷讨论圣诞计划。我们如期举办了圣诞派对,又激动地迎来了庆元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在指导他们写计划,从如何写计划到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计划,到计划不断变化的情感体验,到见面谈和邮件谈的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写话的欲望,他们享受节日的同时也享受写话的过程。因为他们有层层递进的情感体验而乐于写话,又因自己的写话而体验着计划带来的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在过去,如果一个人可以用“……通过正式的学校教育学会诸如理解和表达意义,运用写作工具、理解音与形的关联等一套独立客观的技能”。(Hyland,2002:53)这个人就被认为具备了读写的能力。但在最近几年中,这种观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读写能力是相当复杂的,甚至还有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而基于单元整体进行小学英语高年级写话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学生英文思维等方面都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这也必将为孩子们以后用英语思维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小学英语教与学[M]. 2016.

[2]程晓堂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Helena Curtain & Carol Ann Dahlberg .美国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指南[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英] 杰米里・哈默. 朗文英语教学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

[5]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第3篇

――命题泛义、程式化。诸如“《我的理想》《祖国在我心中》”等“广”而“散”的命题主题性、思想性偏强,有落入俗套之感,缺乏个性的张扬,甚至与学生这一习作主体的认知发展脱节,使得学生在进行教材习作训练的时候无话可说、无从下手。

――提示模糊、僵化。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些习作提示比较模糊,涉及具体的习作指导较为宽泛、老套,大都是在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方面泛泛而谈。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理想》习作提示中出现了“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三个问题,看似在启发学生习作,其实这样的指导适得其反,限制了学生原本活跃的思维,压抑了学生原本自由的表达,习作成了只是写给老师看的应付之作。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教师开始抛弃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另辟蹊径,自由开发作文教材。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但对于大部分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教材中的习作仍是其实施习作教学的有效抓手。教材习作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习作训练的有序性和连贯性,随着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一点,是教师自由开发作文教材所无法企及的。所以,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教材习作的生本化研究,立足学生的角度指导学生习作,唤醒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习作训练,以求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自我提升。

一、命题转换,丰富素材

面对陈旧、老套的命题,教师可将其改良、转换,使之更具有趣味性,以充分唤醒学生的习作欲求,调动学生写作的情绪,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进入写作状态,乐此不疲地参与写作活动。

1.童化

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命题比较传统,很难触发学生的独特体验,也难以打开学生的言语世界。这时教师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童化命题,就会成为一种学生的需要,成为学生倾吐为快的乐事。下面以五年级下册部分单元的习作为例。

认识学生的生命本真,以儿童的立场审视教材中的习作命题,适时重构、转换,激活教材习作中的儿童因子,以宽容的心态尊重学生的特有天地,打开学生长期以来被遮蔽的角落,还原学生的言语天性,习作也就不再是学生的难事了。

2.趣化

立足于教材呈现的习作内容,在遵循某组习作材料的编排规律的前提下,对程式化、主题式的习作命题进行趣化“深加工”,针对习作训练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可以增加学生的习作兴趣。以三年级上册为例,对习作题目进行趣味性的改编,学生的眼睛会为之一亮的。

朱熹云:“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习作教学亦是如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习作的命题变得趣味盎然,从而引导儿童去留意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的生活,诱发儿童乐于表达的写作欲望,习作必会成为学生的乐事。

3.具象化

教材习作中的一些命题宽泛、虚化,看似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广阔的创造空间。然而,小学生处于初学习作阶段,这样的命题会让学生有绞尽脑汁后依旧无从下手之感。

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父母的爱》。其意蕴处在思维当中或内心深处,无法让人可视可触,“亲情”亦无形,存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中。小小年纪,对“爱”很朦胧,要想借助意象表达“爱”的意境确实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换题:“_______也是一种爱。”这一命题保持了原有命题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可以具象化为一种特定的爱的方式,比如:唠叨、嘱咐、批评……于是,“爱”浓缩在妈妈的唠叨声里,凝聚在爸爸的责备声中,“爱”也化成了历历在目的件件往事。

二、链接生活,唤醒内驱

学生畏惧习作,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习作的内驱力:习作前,没有明确的指向,不知道为何而作;习作时,没有真实的言语状态,不知道选择怎样的言语方式;习作后,没有有效的交流机制,无法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因此,教材习作的生本化教学应让学生回到习作的原点――有为而作。学生习作是其当下生活的一部分,是因生活之需而作,为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而作。

1.增加“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对象”,即指预设好具体的读者,学生在习作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习作过程中要考虑到读者的特征,从而能够进入真实的写作状态,真实地习作,自如地习作。据研究表明:基于相对真实的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对于学生来说,比常规意义上的习作更容易产生写作动机。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身边的艺术》为例,福建的曾明扬老师从增强读者意识出发,建议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习作。

如果你要向远在外地的长辈介绍你看到的一次艺术活动,你可以以写信的方式来告诉他们。

如果你写的是雕塑、泥塑的制作经验,你可以以说明的形式来告诉读者制作工艺或方法。

如果你亲历一次有意思的艺术活动,有感而发,你可以选择诗歌的方式写作。

有了读者意识,习作就走向“对话”,对象不同,选择的写作方式也就不同。学生在这样的习作过程中就会明白,写作就是对着一个明确的言语对象进行交际:或表白,或解说,或辩论,或倾诉……写作就是交往的需要。

2.情境驱动

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老师在《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指出:“讲究学生作文要‘学以致用’,为交际而写作文,所写作文有实际的社会效用,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可见,真实的交际需要对于学生习作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具体的教材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各种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为应对某些真实的生活需要而作。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学写建议书”,为了不让学生为了学写(建议书)而写,笔者结合我校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习作情境:校园里的小河,原本河水清清鱼儿游,荷花盛开蜻蜓留。可是,近来由于附近居民随意向小河中扔垃圾、排放污水,小河变得臭气熏天,影响了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同学们请你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小河一带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向学校周边的小区居民写一份建议书,并向小区居民发放。

真实的习作情境与现实生活实现了有效链接,让学生置身于一种非写不可的状态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内驱力和责任感,在习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习作的价值,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发现自己生活的意义。

3.建立读者群

习作是公众的言说,但教材习作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师是唯一读者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学生习作动机的缺失、目标的模糊,再加上教师批阅的滞后性、唯一性,致使学生失去表达欲望,长此以往便是学生言语能力的缺失。

因此,教材习作教学的生本化研究还需建立一个强大的读者群,学生、家长、网络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班级作文报、墙报、班级作文网页等都是建立读者群的不错方式。其实,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读者群一旦建立就将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篇作文,多种评价,或肯定或建议都将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提高习作水平。

三、课文引路,有效而作

对于教材习作来说,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在教材习作生本化的实践中,我们以课文引路,在进行单元文本解读时,在阅读教学中树立作文意识,注意言语内容和言语表现形式的统一,不仅要让学生“得意”明白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得言”明白是怎样写的,更要让学生“得法”明白为什么这样写,让阅读课成为学生写作的启蒙课和习作前的指导课。与此同时,在单独的单元习作教学中,再次反刍课文,运用阅读课上所得进行习作。

1.精彩片段重点练

以阅读课文作为范文来指导学生习作。从模仿范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和写作特点,从模仿范文的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从全面模仿或局部、片段模仿等角度切入仿写练习,都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有效路径。

例如笔者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的小伙伴》时,就以《少年闰土》中最经典的第一段作为范文,引导学生用连续的动作呈现一个动态的画面,于细微处用动作为人物做写真,以凸显人物的形象。

2.单元习作分步练

树立整体关照的课程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关照习作教学的同时,把单元作文中所涉及的作文方法渗透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小步子、分阶段去完成读写训练是充分符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等特点的。

比如三年级上册,有两次单元习作是写景的,而单元习作中所涉及的作文方法均可渗透在平时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中:在《秋天的雨》中学习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在《听听,秋的声音》中学习描写景物的声音,在《花钟》中体会修辞的灵活,在《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体会时间和空间两种顺序的运用。这样,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为单元习作的综合运用做了充分的准备。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第4篇

训练序列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在三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了18次习作训练(不含小练笔),到了六年级有将近200次习作。经笔者在每年期末考试改卷时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同时,笔者通过多年听课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明显存在缺憾,突出的问题是重点把握不准,训练点设计不合理,训练难度没有层次,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立岗教授指出:“探索和建立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只要细心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习作教学的统筹安排上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形成了一套隐性的体系。一些教师存在习作教学指导困难,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在习作课前弄清小学习作训练内在的训练序列。以下,笔者试对人教课标版教材的写人习作训练序列进行梳理,并力求对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习作训练点等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合理的训练重点,初步构建出小学阶段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探索小学各年段写人习作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描写习作一览表

二、写人习作训练序列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年段(三、四年级)是写人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且写完后读给所写的人听。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完成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写作完成后,学生读给所写的人听再进行修改,分享了习作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修改了习作中明显的错误;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在三年级掌握运用事例说明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习作完成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如五年级习作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表达;六年级要求通过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描写的对象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习作要求从写一件事增加到写两件事,并且要求将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可见,三到六年级写人习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都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从自我修改的提高到相互修改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写作,说真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虽然高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一定难度,但都是在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

三、初步构建写人习作训练序列策略

要较好地完成写人习作教学,初步构建起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注重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中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对话描写,确保写人习作“言之有物”

小学生第一次写人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课文都是讲述名人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多,四篇课文中的对话均占内容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大多是通过对话描写展开。例如,以下是《灰雀》一课的人物对话片段。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以上文本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只需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两遍课文,着重理解人物对话描写的几种表达形式,注意冒号与引号的正确用法。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活用造句、造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强化训练,再加上学生在二年级就有了关于对话的专门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人习作方法,即通过对话描写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完整。

2.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学生写人习作言之有序

第二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介绍我自己”。本单元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如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更赢怎样正确判断大雁会掉下来展开讨论;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中最后的讲话进行讨论,并且背诵下来,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掌握课文描写的顺序,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有了上次习作训练的基础,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学生很容易把作文写好。教师在习作之前可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中最满意的地方、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最擅长的功课、性格特点”等,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请同学帮忙指正,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达到“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完整)”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介绍某个中等生的表格,请学生参照表格介绍自己,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将表格中的文字变成我们日常说话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据表格进行介绍时虽然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写),但是这样的表述没有重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着重通过一件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3.初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使写人习作言之有情

小学阶段的第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看图习作或写一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图片主题为“胜似亲人”。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课文中的很多片段非常感人,如课文《搭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大家怎样过搭石的场面描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小钱躺在病床上的描写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抓住动作、语言描写表达出感人的场面。如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桥》中描写老汉的细节片段,并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老汉的沉着、冷静)

(2)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坚定、果断、命令式)

(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动作描写;“揪”“吼”说明十分愤怒,“冲”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教师小节:“文章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正是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出示一张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是学生熟悉的场面特写,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今天学习到的细节描写尝试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安排写一写。这样的习作训练,加强了学生对场面描写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学着关心、帮助他人的德育品质。

4.抓住侧面描写,使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小学阶段的第四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下册,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材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重点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通过斜塔周围议论的人们突出伽利略的坚定,《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回忆的话语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等,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并加以鼓励,就会让学生尝试学习运用。

(二)高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熟练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

小学阶段的第五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内容是与父母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本组课文展示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通过对课文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生活细节,抓住细节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父母的爱。例如,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品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细节片段。

(1)出示句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师:多年以后,作者经过深思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投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教师小结:这份独特的感受源于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爱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细致、独到,这是最宝贵的)

细节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学生抓住了人物的一个个细节,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

2.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习作训练

小学阶段的第六、第七次写人习作训练分别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教材,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和用一两件事来介绍小伙伴。如在六年级上册鲁迅专题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读一些关于鲁迅的文章或观看有关鲁迅的影视作品,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学习通过着装、外貌、动作、语言突出人物的特点,学习利用数量词、省略号使描写更具体、生动。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两件事情写具体,掌握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以及对话描写,并能够熟练运用其中三种方法描写人物。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92―01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围绕单元主题编排学习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单元主题的作用,上好单元通读课,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单元通读课是学习的主线

1.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语文园地五》都是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个主题选编的。

2.单元之间相互关联。四年级上册的八个单元主题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自然奇观”为“世界遗产”做了铺垫,“观察和发现”为“科技创造的奇迹”做了引导。

3.潜在信息非常丰富。各个单元围绕单元主题选编的课文体裁各异,涉及古今中外和各个方面,使学生的阅读面更为开阔,接收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口语交际・习作八》《回顾・拓展八》都是围绕主题“艺术的魅力”选编的。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能够激起了解课本以外知识的强烈愿望。

4.在口头、书面表达方面的指导作用。课文是学生模仿表达的范例。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选编课文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表达时如何选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是“父母的爱”,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的爱。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父母的爱”;《口语交际・习作六》安排了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口语交际和作文;《回顾・拓展六》 中的“交流平台”安排了本单元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三个句子,让学生体会单元学习的重点;“课外书屋”安排了世界著名漫画集《父与子》的选图。这些都在选材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这样的编排为单元的整体学习提供了教学的可行性;单元通读课把语文教学的重点从“篇”转到“单元”,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单元通读课是学习的钥匙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具体步骤:

(一)谈话导课:爸爸妈妈爱你吗?说一说。

(二)进行单元通读。

1.学习导语。在导语中找出单元主题、单元学习重点,理清本单元的脉络,感知单元主题的思想内涵,单元重点是要求掌握的写作方法。

(1)读导语,展示观点,小组讨论归纳,确定单元主题是父母的爱;从导语中勾画出单元学习重点: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2)板书单元主题、单元学习重点。

2.找一找单元内容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具体感受同一主题可用不同的事例、不同的方法表达。

(1)课文。读单元主题,找一找每篇课文中体现了“父母之爱”的词、句、段,再读一读这些词、句、段,加深记忆;说一说每篇课文与“父母之爱”的联系,感知每篇课文围绕单元主题选用了哪些事例进行写作;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2)口语交际。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做好提示和准备。读口语交际的要求,知道围绕主题“父母的爱”进行口语交流;明确要收集体现“父母的爱”的资料准备在全班交流。

(3)习作六。为作文进行选材角度和写作方法做准备。读提示语,自己说一说写作主题;根据题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想一想写作内容。

(4)回顾拓展六。“交流平台”的三个句子,强调了单元学习重点,自己再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加以学习体会。

“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和“课外书屋”漫画集《父与子》的选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现了单元主题,让学生明白父母之爱的丰富内涵。

3.质疑问难。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梳理出学习的重难点,在课文具体学习中加以解决。

(1)有什么问题是自己解决的?

(2)有什么问题是自己没有解决的?

(3)交流收获,提出疑惑,并互动解决。未解决的问题梳理记录,留在后面的学习中解决。

4.制订学习计划。通过制订计划,培养学生自学、合作的能力。

(1)说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要做的事。

(2)小组内制订学习计划,分工明确,搜集相关资料。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第6篇

一、教师的责任心

对每一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来说,都希望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是最好的,我们应该胸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我想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基础。

二、教师的耐心

《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中提到:“教师要有百分之百的耐心。”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做人、教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有责任心的基础上还要有耐心,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三、教师的教学思路与习惯

我认为一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习惯在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路与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想根据我们的教育趋势和考试题型来探讨。

1.基础知识(即知识积累)。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以必须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上是来自书本中的课文生字、古诗词、词语盘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而要在平时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与掌握。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生字这块完成好。首先,给每个生字注上拼音,组一个词,理解意思;其次,让学生用写字本来抄写生字,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拼音、组词、田字格的正确书写这三方面的能力;最后是听写,听写时要求学生写出拼音、组词。古诗词、词语盘点与日积月累这三块也必须让学生进行听写或默写,但这些工作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突然要求学生做到这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知识点。知识点一类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穿进行教学,这样一能巩固知识点,二能帮助学生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如:一年级在下学期开始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道补充句子的题目;二年级就是强化学生写句子的能力,在精读课文的后面不仅有了补充句子,还增加一个自己写句子的题目,并开始让学生认识拟人句、比喻句,学习简单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来写句子;三年级上学期就重点学习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同时还要掌握简单的病句修改和引号的用法,这是小学阶段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下学期就有缩句和反问的知识点出现;四、五年级就让学生在说话、阅读和习作中学会运用;六年级就让学生将前面这些知识点全部贯穿到每篇课文中。根据这一规律,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注意这些知识点的贯穿,让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认识、掌握和强化,这样的教学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知识性太强,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的效果最佳。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全面理解新课标,全面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

3.口语交际部分。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交谈,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这说明我们需要考查学生的说话和概括能力,为此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多用普通话,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就自然能做好口语交际部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从三年级开始,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先让学生照着故事书来讲简短的故事、笑话等,再后来讲更长些的故事、笑话等,五、六年级时就要求学生尽量复述故事),轮流写班级日记(三、四年级可写片段,五、六年级写完整的),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一定要让学生来说,不管说得好坏,让学生有训练的机会。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安排了一次“讲诚信,不撒谎”与“善意的谎言”的主题辩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论的交际形式,我就自己带领学生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辩论赛;下册第五单元又安排了“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主题辩论,这次我就完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辩论,最后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4.阅读部分。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平时的课文分析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对哪一类题型应如何做,有哪些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做好类似的题型。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匆匆》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中蕴含的多个考点与题型:(1)修辞的运用。作者朱自清在课文中大量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比喻、反问;(2)句式的仿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3)文章的写作方法:层次分明,首尾呼应。

5.习作部分。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习作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从两个阶段来说。一是三年级的作文,因为三年级是起步阶段,此时教师应将作文从写片段开始,甚至从扩句开始,逐步逐步教给学生如何把一件简单的事扩写详细、精彩。这样就降低了作文的难度,不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二是高段的作文,高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就应从丰富学生的好词佳句着手,让学生多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书,尽量培养学生摘抄和写读后感的习惯。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第7篇

一、纵向策略――持续关注 跟进指导 纵向深入

教研活动案例:针对新任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

真正让教师将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在一定阶段内,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积极性、实践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制定了“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培训策略。

以新教师培训为例: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我们为新入职教师量身打造了六项序列培训,使新教师迅速适应并胜任教学教研工作。

第一项――视导摸底,详细讲解。教研员在开学初逐一听新教师的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根据教研员的修改建议,新教师在另一个教学班再次授课,学校教导主任进行跟进指导。本项活动,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各位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点,以此为基础我们设计了进一步的培训。

第二项――送课下乡,实例分析。我们安排了两场送课下乡的研讨活动。首先,由送课骨干教师解读主题选择,授课意图,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如何选取课例研究主题,进行课前说课,捕捉观课要点。第二步,骨干教师现场做课,新教师根据确定的观课要点观课思考。第三步,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教学反思要点,并引导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发掘议课时的问题点。第四步,新教师就观课时的关注点和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点进行议课。教研员对议课的方式,内容进行现场指导。两场送课研讨后,我们发现新教师对如何备课,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在观课、议课中实现专业成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项――集中培训,理论提升。教研员与兼职教研员密切配合,结合大量的案例,为新教师系统讲解了如何上课、说课、观课、议课,这次集中培训,使老师们对教学教研的各项基本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第四项――课例展示,现场示范。为使理性的认识与真正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于是我们让区内优秀教师呈现教学示范,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解读;课后教研员呈现多元化评课示范,并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第五项――师徒备课,牛刀小试。组织区内骨干教师以自己的优质课为例,手把手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并跟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六项――课堂观察,临床指导。新教师根据所学的技巧备课、授课、说课、观课、议课,教研员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临床式指导。

在培训中,从需求入手,按照教育规律,我们以教学基本技能为重点,循序而进,由学到用,由扶到放,理论结合实践,使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横向策略――横向联合 智慧共享 同研并进

教研案例:针对四年级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为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教学方式,自2012年2月起我们以四年级作为实验基地,运用“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纵向策略开展了系列专题研究。但仍存有诸多困惑,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我们决定借助于联合体教研的活动形式。

我们借助于这种形式针对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三个难点课型“单元整理课”“单元拓展课”“单元作文课”,开展了递进式主题研究。9月份,古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研讨,根据上半年探索中发现的核心问题确定了研讨主题“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凸显语文味”;10月份兴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研讨,我们结合市区教育局倡导的“生本教育”,将研讨主题提升为“生本理念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体现”;11月份,根据市研讨会精神,我们将南园联合体负责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研讨,主题调整为“合理设置单元整体教学前置作业,实现生本课堂”。

在纵向推进中,主题研究逐步深入;横向互助中,充分调动了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减少了教研活动的指令性,使得教育智慧共享,在互相砥砺中实现同研并进。

三、立体策略――聚焦难点 多措并举 立体推进

教研案例:针对中高年级教师的作文教学研讨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区语文教学的最难点,如何运用区域教研突破这一难点?我尝试实行“多措并举”,针对影响作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运用用纵向与横向策略加以引导。

一抓教师基本素质,开展语文教师多角度拟题与下水文撰写大赛,锻炼教师开拓学生思路与指导学生习作的能力;二抓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运用骨干教师的成功课例和作文教学经验介绍为全区教师做引领示范;三抓课前备课精细化,由“作文教学训练序列交流”到“作文教案调研”再到“作文资源库设计”再到“作文资源库设计研讨”,由对作文教学整体把握发展为作文教学精细化备课;四抓课堂教学临床诊断,逐校进行作文教学常态课视导与研讨,发现问题及时研讨,及时交流;五抓作文教学研讨,运用联合体优势,研讨作文教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六抓作文教学成果呈现,开展学生作文能力测查;通过学生成果思考教师教学问题。七抓作文教学理性思考,开展作文教学论文评选,梳理总结个人作文教学经验,对个人教学进行深入反思,理性思考。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第8篇

一、 萃取:当下单元的内容与要求

语文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主题为“自然奥秘”,安排了这些内容: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开启大自然之门,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召唤学生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营养。在文本诵读中,培养学生观察的热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叙述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到傍晚忘记了回家;二是放鸭子时,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虽然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但正是由于他对昆虫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耐心观察的好习惯,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体会要打开自然课本、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

第六课《变色龙》采用叙事的方式,巧妙地展示了变色龙三个方面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方法进行观察,描写了变色龙的静态、动态的主要特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多种方式观察动物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课《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蝉儿脱壳前后的颜色变化以及动作过程,不仅是因为观察仔细,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持久的跟踪观察,并通过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观察内容,让学生领悟跟踪观察的方法和有序生动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以上的四篇课文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知识点“学习观察”而构架安排的,主要聚焦“动物”。“慧眼细察出佳作”,习作2是写一个小动物。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写出动物外形或动作的主要特点。巩固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前后段之间更紧密,从而有条有理地表达观察的内容,形成观察能力。

练习2的内容也突出了“学习观察”这个核心知识点,其中两个部分与观察有直接的联系。一是“诵读与积累”,内容是三位名人有关“观察”的名言,从不同方面强调了观察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深刻感悟观察对于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二是“想想说说”,这是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话,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注意前后联系,发挥想象,合理推想。这样的训练除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协同发展。

可见,这一单元围绕核心知识“学习观察”系统地编排了教学内容。观察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乃至自身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探索大自然奥秘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视野中的“观察”与培养学生的“说”“写”等能力是分不开的,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丰富自己的感受,更能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提升表达水平。本单元在第三学段的开始,既要注意与前面学习的联系,又要注意区别,突出本学段的重点,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 溯源:前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一、二学段中,围绕“观察自然”的课文很多,包括观察植物、动物、景物的,还有观察的小故事、实验文章等。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之前,学生对观察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晓一些观察方面的知识,如观察要有目的,由上而下、由远而近,由整体到部分等观察顺序;初步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通过看、听、闻等手段进行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跟踪观察、对比观察等。在习作上,一、二学段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书中图画、自然界植物、生活中景点等,让学生积累素材,写出图意或事物特点,适当展开想象。另外,口语交际训练、综合性学习也注意训练观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一、二学学段中,与本单元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着紧密联系,教学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些内容:

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通过介绍达尔文对海洋中小岛上昆虫的观察从而感悟道理,培养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这与《装满昆虫的衣袋》都是介绍名人观察的故事,以榜样感召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热爱观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二年级下册《蚕姑娘》一课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这与本单元第七课《金蝉脱壳》有相似之处,两位作者都采用的是同一方法,即跟踪观察的方法。但在表达观察的结果时,前者是粗细条勾勒,后者是细描刻画,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这种安排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

四年级上册“培养学习习惯”中将“留心观察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在指导学生看图表达内容时,初步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留心观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不仅对语文学习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十分重要,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初步让学生知道观察静态事物时应注意以下四点:要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观察;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合理想象、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四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燕子》这篇写景散文描写了燕子外形、飞行和休息的情景,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作者通过看、听等两种方式仔细观察,既描写静态、又描写动态,而且语言准确生动。这与本单元第六课《变色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有些类似,但这两篇课文的文体显然不同。

三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的新发现”。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到校外去有目的地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而且要写得有意思。通过例文,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力求有新的发现。例文就是通过小作者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具体地写出来。通过这次作文训练,使学生明白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四年级下册习作5写“一两种植物”,要求学生先确定观察对象,对选择的对象进行仔细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最后把观察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习作的练习为五年级上册习作2“写动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 延展:后续学习的巩固与提升

第三学段中除了这一单元外,与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关的课文不多,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继续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表达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讲了作者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生动具体地描写鸟儿归林与栖息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爱鸟的心情并赞扬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让学生体会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观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观察内容。

六年级下册四单元《夜晚的实验》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实验,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一课很好地回应了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

学生平时观察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看后印象不深,笔下写不来。这是学生普遍的问题。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这篇文章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观察要有顺序,否则观察显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观察时,在对事物有了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要抓住重点进行再观察,否则观察的主次不清。只有突出重点、细致观察,才能使文章主次分明、惟妙惟肖。在观察过程中,边观察边想象,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写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会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样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要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更明确、方法更具体,观察与积累、想象等相结合,提高表达水平。

五年级下册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后写一篇习作”。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训练学生仔细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写好习作。六年级下册习作4“记一次实验”。习作要求就是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或自己边实验、边观察,做好记录,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良好习惯。这些习作训练都是对本单元教学后的巩固与提升。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第9篇

一 、多读书

学生要积累好词好句好段,首先就要多读书。教师在课内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如学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后,教师可通过指名读、齐读、小组读、比赛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将古诗牢记于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报刊和课外书籍,扩大阅读面。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例如学完六年级上册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通过阅读写出读后感,这样的积累算是真正达到目的了。长此以往,学生的积累就会与日俱增,“出口成章”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勤摘抄

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口语交际时能够有话说。富兰克林读书时,总是勾勾画画,圈圈点点,把最精彩的字词句段摘抄下来,这是以名人的做法来激励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读书摘抄的好处,摘抄要有针对性,比如教师要求学生适时积累,写作时鼓励学生用上积累的词句,在评讲时把他们作文中有些引用得特别精彩的部分当作范例来读,让同学们讲讲自己是从哪里积累到的,让其他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读书摘抄积累的妙处。

学生摘抄好词句的方法需要教师指导。我的做法是:每遇到一篇作文,都会有针对性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的好词句。在笔记上摘抄时要分类,例如有关“励志”的,可分为“理想篇”、“奋斗篇”等;有关美景的,分为“春夏秋冬”四部。只有分类明确,学生运用时才不会出错。同时我们学校也为学生定制了读书卡,读书卡上有生字词的积累,好句好段的积累,还有读后感。学生阅读后通过填写读书卡就会有所收获。要想学生养成勤摘抄的习惯,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再定期评比,平时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那么他们一定会在知识的发现、寻找、记录、梳理、运用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多背诵

小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丰富语言材料的主要方法是背诵。背诵的内容主要为: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语段,文字优美的语段以及富含哲理的好句子,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也是积累的重点。学生完成课文要求的背诵后,我会挑选文章中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段让学生熟读成诵。每学期学生用书都配套有《语文阅读》、《古诗词背诵》。每天我会抽出20分钟时间让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积累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四 、多运用

学生积累最后的落脚点是学会灵活的运用。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积累所得的途径有很多,最方便最常用的就是在课堂中运用出来。设计各种各样的情景题、仿句、变换句型等。例如学习了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老舍先生的名篇《草原》,可以让学生模仿写家乡的美景。我们班一位同学写道“夏天到了,门前的翠竹随风摆动,翠流”。这样活学活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

半年的坚持,效果非常明显。我们班学生的作文在措辞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语句富有变化,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来驾驭语言,内容也较之前丰富许多。这使我进一步理解到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让我坚信积累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此,积累更要坚持。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略读课文;阅读写作;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96-02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略读课文占着一定的比例,尤其是高年级。人教版五年级上下两册和六年级上册,每一册有28篇课文,其中略读课文占14篇。六年级下册有21篇课文,略读课文占11篇之多。可见,它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每一个单元主题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着主题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要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来发挥它的作用。

一、巩固阅读写作的作用

1.巩固阅读方法。略读课文在内容上与精读课文一脉相承,更在文章的表达、结构上具有相似之处。尽管精读课文在教学中已经花了大功夫,但在巩固、提升、补充、实践过程中,略读课文还是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就不能等同于精读课文,要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加以复习、巩固。如,第十二册的第三单元,学生学习了精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了写人物可以通过围绕几个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针对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的言行,谈谈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以体会同志的革命精神。而在之后的《灯光》这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前面的方法引导自主阅读,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对个别重点句子适当点拨,如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明白课文是怎样通过几件事来歌颂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还引导学生思考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让他们体会到首尾照应、结构紧凑、含义深刻的特点。同时,在时间的搭配上,我也进行了处理,要求学生先快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接着再次运用批注式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深受感动的句子以及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积累这种类型课文的阅读方法。

2.巩固写作方法。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也是习作的最好范例,略读课文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在阅读感悟中不忘写作方法的总结,通过有效的模仿实现写作方法的迁移,让学生不再畏惧作文。在《七月的天山》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接着让学生围绕学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根据游览的顺序来写景物的方法,写一篇介绍家乡一处美丽的景色。由此可见,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达到了巩固写作方法的目的。

二、体现拓展延伸的功能

在精读课文的后面安排略读课文,除了巩固的作用外,还发挥着拓展延伸的功能。精读课文主要担任着听、说、读、写的训练,它的重任还体现在突出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但并不是一两篇精读课文就能全部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略读课文的出现正好发挥着拓展延伸的作用。

1.文本选材的拓展。从选材这个角度来看,略读课文又是对单元主题全面性进行拓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月光曲》是讲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为他们弹琴的传奇故事。两篇精读反映的正是一中一外有关音乐艺术的故事。而《蒙娜丽莎》是介绍关于达·芬奇的绘画艺术,《我的舞台》则是叙述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的戏剧艺术。显然,这两篇略读课文的地位就不容忽视,它是精读课文在选材上的进一步拓展。也并不是它们在选材上的重要性,而和精读课文一样处理教学,《蒙娜丽莎》的教学就应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受蒙娜丽莎的永恒美。可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首先,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接着,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最后,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解说、资料等)向别人介绍这幅名画。《我的舞台》教师也不能做太多的讲解,应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艺术给人的神奇,在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思想内容上的拓展。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每一组课文的安排中,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来充实单元的主题,使之更加丰富深刻。在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我国古典名著的内容。《景阳冈》、《猴王出世》这两篇略读课文分别出自《水浒传》和《西游记》,人物的刻画更是出神入化,让人对武松和孙悟空这两个形象触手可及。这样是对前面《将相和》(出自《史记》)、《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两篇精读课文内容上的补充,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我国古典,特别是四大名著。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忽略思想内容上的拓展,要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更应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突出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应尽可能地读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虽然通过一组课文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起引子的作用,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创造一个平台,还可列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古典名著供学生课外阅读。

3.表达方法的拓展。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如《松鼠》不满足于写松鼠的特点,这篇略读课文读过之后,它那漂亮的外表、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就在脑海中定格,已经融入了作者喜爱的思想感情。不像前一篇精读课文《鲸》只是给我们留下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同样是写事物,作者的表达方法却不一样,《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语言精练平实,而《松鼠》一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这也体现了略读课文不是精读课文的附属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让其语言特色得到充分展现,真正体现表达方法上的拓展。

上一篇:我喜欢的季节范文 下一篇:美好的句子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