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8 17:28:02

老王教案范文第1篇

1、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内容:

本文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学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作者介绍2、生字词

二、整体感悟

1、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1)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

2)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3)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

2、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3、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

4、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三、重点岩读

指名朗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2、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是怎样理解的?

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3、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

四、为什么作者一家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老王教案范文第2篇

1、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内容:

本文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学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作者介绍2、生字词

二、整体感悟

1、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1)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

2)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3)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

2、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3、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

4、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三、重点岩读

指名朗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2、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是怎样理解的?

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3、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

四、为什么作者一家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老王教案范文第3篇

一、师师互动,有利于教学能力在合作互助中不断提升

学案导学,教师备课量明显加大。以前教师只要备教案就可以了,现在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导学案的编写中。有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说过,“现在是网络时代,网上教案漫天飞,如果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不是很认真,那他可以随便在网上找到一份教案,然后稍加改动就完成了,但这样做并不符合编写导学案的要求,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也就是说,导学案和教案不一样,绝不能将教案搬到导学案上。

编写导学案时教师可以阅读网上或是各种相关书籍中的大量信息,然后一定要经过教师本人的再加工、再创造,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的导学案。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首先每人主备主讲一课,然后集体讨论,讨论时教师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问题的设计,问题的问法上,逐字逐句推敲,最后定稿打印。主备人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负责,基本能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想法融入到导学案的编写中。

导学案流程如下:主备人初稿——上传组内其他教师——网上浏览初稿并形成个人意见——备课组活动交流(每位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备人修改导学案——再次上传组内浏览后定稿——印发给学生——学生课上或课后完成上交——教师浏览(并不批阅)并发现问题——组内交流——教师根据本班导学案中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上课——课后再次收好导学案批阅检查学生导学案订正的情况评分记录。通过相互合作,导学案更加完善,可以在自主学习课堂上发挥更好作用。

二、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案导学是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完全排除了强制手段的运用,这是学案导学,合作教学的核心所在。

为了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更好地提升课堂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上不断地下功夫,也就是说,备课的核心内容在发生改变,传统的备课把教材内容作为备课的核心内容,其结果必然是以教材为中心。

而现在备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和学习价值,从而实现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传统备课过程中,教学问题的提出都在教案上体现,教师多从自己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往往考虑的是“我要教什么”。设计的问题多是强迫学生必须回答的问题;而在设计导学案中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多想一想“我若是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换位思考,通过提出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把学生会质疑的地方提炼出来,浓缩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体现在导学案中,在课堂讨论交流这样的问题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到些他们最想学到的知识。例如:在编写《老王》导学案时,我们就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请学生质疑,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导学案“探讨和交流”部分给学生以解答。之后教师又提炼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导学案中浓缩成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体会杨绛先生“愧怍”背后的人格魅力。

附:《老王》导学案“课堂交流”部分

问题一:同学们提出了不少关于老王的问题,如:

(1)为什么作者花了整整一段(第三段)来描写老王的眼睛?

(2)作者问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为什么老王只说“住那儿多年了”呢?

(3)老王说不要钱,但是最终还是收下了钱,这是为什么呢?

(4)送鸡蛋、香油时,也说“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就被一句话说服,还是收下了钱呢?

请你再次阅读文本,通过圈画文中对老王的相关描写,细细品味文字中的隐含信息来帮助我们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

问题二:有同学认为“文章中多次提到作者一家对老王的恩惠,为什么杨绛会感到愧怍”,“对老王的付出,杨绛每次都给了他钱,而且都没有少给,她对老王已经很关心了”,但是,杨绛却在得知老王的死讯后,“一再追忆”老王和她的对答,并且还写到“总觉得心上不安”。请你结合作品中的记叙内容,揣摩一下当时杨绛的心情,补写出作者略去的心理描写。

设计的问题来自学生,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的热情,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智慧与教师进行探讨、争辩,在师生合作探究中,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完善了对学生感悟能力的认识,这不就是教学中的“双赢”吗?

三、生生合作,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形成创新意识

学案导学的课堂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是学生自主探究,生生合作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特别强调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使学生由以前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探究,由个人学习转为合作学习,由上课只听不说变为边听边讨论边发言,而这样的转变恰恰是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不仅如此,生生合作中还能满足学生的创新欲望,产生创新的动力。人人都有由创新的欲望,都爱表现自己。

教师在学案导学中为学生表现自己,满足创新欲望创造了条件。在上文提到的《老王》导学案中,教师特意将学生的名字写在上面,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质疑、创新的欲望。学生在相互交流各自的探究发现,发表自己的主见中,同学之间自然会产生一种比拼思想,也就是一种竞争意识,都想以获得成功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多方面才干,得到同学、老师的赞扬和肯定,从而得到满足、产生自豪感。所以在自探自悟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内趋力,促使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求异创新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的双赢不仅强调师生双方的同赢,更强调教师的“赢”是为了学生“赢在终生”。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案导学的实施,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更加关注学生自主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而这一学习能力的养成势必使学生终生受益,“赢”到最后,这才是教学中“学案导学,合作双赢”的真正内涵所在。

老王教案范文第4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阅读教学的高效性日益显得重要,而多次失败的教学实践,让我渐渐明白,语文阅读教学,它不仅仅是机械的提问和回答,它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它是体现教师和学生双方智慧的一亩良田。

怎样才能让良田上的庄稼茁壮成长,相信肥料的针对性,施肥的最佳时令,剂量,还有除草除虫的方式方法,用药,它都有讲究,事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总的纲领首先做到胸有成竹,唯有这样,庄稼们才会按着我们想的良好发展。

而一堂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比作是良田的话,农夫心里的总纲又是什么呢?余映潮老师说过,“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因此,我想主问题的设计相当于是庄稼人心里的大纲,到了操作时候,就可以游刃有余。

不曾如此强烈地理解“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这句话中的真谛,直到去年冬天,我邂逅了“老王”!

【案例描述】

第一次看到“老王”,千头万绪,不知道如何去备课,才能带着学生深入认识老王,只感觉到心里有很多想法,但是又难以将那强烈的感受流淌于教案本上,无奈中,写下第一份教案,但是我又在自己构思完后,将自己的教案完全否决,之后重写第二份教案,现将两份案例摘录,做个简要地分析:

案例1:

一、导入:简介作者杨绛

二、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阅读老王,认识老王:

以“……的老王”为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性化解读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并且请学生举出文中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最后老师听取学生的回答后,预设总结出两大方面:

1.苦的老王;

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是单干户,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②“”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⑤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善的老王;

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心里善良;

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知恩图报。

【教案反思】

反思一:教案总体显得单一,所能考察学生能力的成分极少,只是简单的信息寻找。

反思二: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会很深刻,无法真正入心,再加上杨绛所处的年代和学生所处的富裕的物质生活存在相当距离,孩子们和作者间无形中存在代沟,例如文中提到的香油和鸡蛋,对于老王这样的底层不幸者而言,它们或许意味着一条命。但是孩子们是无法体会的,如此看来,孩子们的情感教育上会有诸多障碍,而本教案中没有考虑到这点。反思到此,我想到孩子们应该去品读老王的每一个细节:语言,动作,神态等。

反思三:之前所提到的那种能够贯穿这个课堂,又能起到总纲作用,并且能让课堂显得有深度的主问题,莫非是“……的老王”,未免过于简单。

反思四:之所以出现以上三种不足,归根结底是我没有吃透教参,没有看透作者,没有品透老王。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主问题”上,思维是散乱的。

在写完以上反思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读文章,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我又结合写作背景,在字里行间探索作者的写作心理。抓住作者笔下老王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去感受老王内心的感受。当我将这两个人的内心揣摩了一遍之后,我发现我终于找到了我要找的东西了,那就是文中关键性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于是奋笔疾书,写下第二个教案;

【案例描述】

案例2:

《老王》教学中的“主问题”

(一)初读探讨,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老王善良老实的形象留在了每个同学的心目中。

思考: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在他生前与他有过交往的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一般都能找到文中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思考:①幸运的人是谁;②不幸者又是谁;③“愧怍”是何意?

层层推进后,得出本课的“主问题”:“我”为什么会对老王产生愧怍之情?

(二)质疑辨析,深入理解

设置小问题:“我们”对老王的态度怎样?

学生罗列了作者一家对老王的照顾共5条。再次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我”我为什么还会对老王产生愧怍之情?

(三)品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

精读8~22段:

(1)品析老王:圈画出老王的语言、动作、外貌的词加以赏析。学生通过赏析“直僵僵”、“镶嵌”、“面如死灰”、“结翳”、“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张枯黄的皮”等外貌描写的词,得出结论:老王已经病入膏肓。即使这样,老王还坚持给我家送来鸡蛋,得出结论:老王是真正关心“我们”一家,这种关爱是无条件的,纯粹的,并且是不顾及自己身体状况的,唯有亲人挚友间才能这样。

(2)品析“我”:圈画出“我”的语言,动作的语句加以赏析。学生通过赏析句子:①我赶忙转身进屋拿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真的理解老王吗?不理解,根本没有领会到老王的心意,不懂得也不尊重老王的这份关爱。)②没请老王坐下喝口茶(只关注老王的外貌恐怖而害怕,却没有走进老王善良的内心);③过了十多天后,碰到老李才得知老王死了。(“我”明知道老王病情相当严重,却在十多天后才知道老王死了的消息,而且是被动得知的,没有打心底关心老王)。得出结论:“我”之前对老王的关心仅仅是停留在同情上,没有真正把老王放在一种类似朋友这样的平等的位置。

(3)通过对两个人物的对比赏析、评价,再次显示“主问题”:“我”为什么对老王会有愧怍之情?

此时学生通过比较,不难得出结论:相对于老王付出的真正的关爱―― 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爱,“我”对老王的关爱远远不足,对他所付出的关爱是不尊重的,给予老王的关爱也是站在不平等的位置上的。“我”和老王关于“爱”的输出有着本质的差距。

(四)推究延伸,深化主题

让学生自由畅谈老王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一份尊重,一份平等的关爱。对于像老王这样的弱者,我们不仅要给予同情,更要给予尊重和关爱。

【教学反思】

反思一: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力

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串联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最终得出“关爱、尊重弱者”的主题。学生围绕“‘我’为什么会对老王产生愧怍之情?”自发有目的性地挖掘文本,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力。正如曹明海主编在《追问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论》中所言,“通过自己独特体验,亲自探究、发现获得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反思二: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的熏陶,一次自然而又深刻地情感教育,我想学生们在情感的世界里,又长高了。

反思三:重视孩子能力目标的落实

对于孩子们品读人物的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因为基本上这堂课,我只是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里面的解读,完全是孩子们自己的解读,他们在课堂上读,写,圈画,反复地思考,用心组织语言,这些,我能强烈感受到。我想,是因为他们真的走进了作者和老王的内心了。

通过《老王》一课,引起我设计“主问题”的价值思考。

首先,它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再次,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真正杜绝新课程“新八股”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有时候,教学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不能光在乎目的地,其实沿途有很多风景,或许它不起眼,但是会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些许乐趣,从失败中爬起,那是一种美;从成功后总结经验,那是一种美;从反思中成长,更是一种美!

老王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初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41-01

不少语文教师都感叹语文难教,尤其是初任教师要把每一节语文课上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不用说其工具性,人文性,单是每册的语文教材也各具特点。语文课程内容具有知识多、难、杂等特殊性。对知识的理解需要融入师生生活经验的体会和领悟。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那么语文教学就难以做到得心应手。所以上好语文课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知识。作为初任语文教师来说,要上好语文课,除了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外,要做好课前准备,对教学充满热情,掌握上课技巧,注意课堂经验积累与反思等。本文就初任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谈谈我的看法。

一、从一次听课说起

学校新分配来了几位新老师,按照惯例新教师在适应一段时间的教学后要给大家一节展示课。其中,在一次展示课上我认真听了,并做了记录,发现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不少反思。这次展示课是某老师上的八年级的课文《老王》。下面对这节课简单回顾:

1、直接以课题导入,并介绍作者,作品信息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此时板书了课题)

3、问题讲解

①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教师讲解或学生回答:愧怍。以下处理相同)

② 老王的生活是怎样的?(惨、苦)

③ 苦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职业不稳定)

④ 老王还有什么情况?(一只眼瞎了)

⑤ 破败的小屋体现出生活的艰难。(老师直接说出答案)

⑥ 老王瞎掉的原因有没有描述?(……也许……也许……语气不确定)

⑦ 老王有没有优点?(第五自然段,愿意送冰体现善良)

整堂课教师声音轻微,教学缺乏热情,激情;教师注重自己的问题教学,注重讲,而没留多少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老师就急着给出了答案;问题的转换太快,学生对问题的掌握落实不够;很少抽学生回答问题,没有让学生独立分析思考问题。应该说教师在上这课前是做了不少准备的,比如参考了一些教案,但是给我的感觉是教师对课文不太熟悉,不知道如何驾驭课本。上课就像只是要解决这一些问题,离开了这些问题就不知道该讲什么?我认为这种以解决单个单个的问题的上课方式来上语文课其理解层次是比较低的。难以对课文形成整体的把握。我称其为“打靶式”教学。而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提高一个层次,提纲挈领整体把握就要掌握“撒网式”教学。比如《老王》这一课主要写作者对老王的怀念。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写出老王生活的艰辛,同时表达作者与老王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老王的为人。所以这篇文章的纲领就在于此。抓住这个纲围绕纲再撒下一个网,设置一些问题。这样课文驾驭起来就更有条理,教学也更清晰,教学也会更轻松自信。所以对这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上就只需要把握两个问题:老王的个人生活情况和老王与我的关系。通过分析老王的生活情况,老王与我发生的几件事情去分析老王的惨、苦、善。是通过“事”去分析“为人”,而不是以“为人”再去分析“事”。这是我对听这节课的最主要的感受与反思。

二、对初任语文教师的建议

初任语文教师要走上语文骨干教师,研究性教师还有不少的路要走。其过程也许是漫长的,痛苦的,甚至是迷茫的。一般说来,从初任教师到骨干教师至少需要3年的磨练、积累。初任教师只有在自己一次次地对课文文本的阅读,对参考资料的筛选,对备课的深入,对教学的反思,向其他教师的学习,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下面就初任教师要上好语文课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要做好备课。备课不是抄教案,备课首先是自己读文本,自己设疑解难,理清主要问题,对问题的处理一定要做到提纲挈领。抓住主要问题或线索,深入文本,跳出文本。围绕主要问题或线索展开教学,问题迎刃而解。备课不必拘泥于别人的教案教参,要形成自己的简单可行的教学方案。一节课时间短暂,要在一节课讲10个问题还是讲2个问题?是将问题精简提炼,分析透彻还是面面俱到,跑马观花?这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初任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顺着教参走,很少认认真真地讲课文多读几遍,更不敢在教案中大胆地渗入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所以整个教学思路,方法就没有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真实理解和体会就很难在课堂上“触景生情”充满教学激情,很难驾驭文本。这就是前面谈到的“打靶式”教学。教参上的上课流程是要讲这一些问题就跟着这个流程讲下去,不停地提出问题,匆忙地解决问题。上课就成了单调的解决问题了,没有在整体上统领驾驭课文。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注重自我对文本的阅读体会。

其次,初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声音洪亮,充满信心,激情饱满。语言是一门艺术,语言要通过声音去传达,感染,再好的语言如果没有恰当的声音去表达,效果也是不理想的。语文教师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控制好语音、语速、语调,能体现教师的气质、精神和信心。初任教师一定要克服胆怯,不自信的心理。在课堂上,自信源于充足的准备,表现于语言,神态,教态等。教师声音微弱,强调知识的声音不够让学生警醒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分清什么是要掌握的重点,同时教师也很难通过声音去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这造成的后果就是课堂气氛不好,学生走神,教师唱独台戏。

老王教案范文第6篇

数学工具

老王是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写教案和出试卷时向文档中插入函数图像及各种分数、公式等总是令老王头痛不已。用Word绘图工具自选图形绘制费时费事;用几何画板制图并粘贴到文档中可以,但不能更改,效率也不高。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提高老王的效率呢?

在这里,笔者向老王推荐一个名为“数学工具”的软件(http:///zObzjSI)。安装后,这个软件就驻留在了Word中,可随时调用。用“数学工具”可以很方便地在Word中画出中学数学的各种函数图像,快速地录入数学公式和符号,与以往用键盘+鼠标+公式编辑器相比,录入数学公式的速度可以得到成倍的提高。

Word版物理作图程序

老刘是个物理老师,他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用Word编写教案和试题。教案或试题中的一些物理仪器图形、重要公式及成套的实验装置的绘制总是一件非常费时费事的事情。有没有现成的物理仪器图形,只需一点鼠标就直接插入到Word文档中呢?

笔者向老刘推荐“Word版物理作图程序”(http:///zHYJQ4H)。安装后的文件夹中有一个名为“物理作图程序(正式版).dot”的Word模板文件,双击运行它,实际上就打开了一个带有多个插件的Word程序。在这个文档中,集成了单个物理仪器以及重要的成套的实验装置,且所有仪器均可组合、拆分和重新修改,还包含大量的数学、物理及其他方面常用符号,让你轻轻松松输入图形和公式。

化学金排助手

小李是高中化学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向文档中录入化学方程式、各种仪器简图等都是常有的事。每次在向文档中插入化学仪器简图时,他都是利用绘图工具画了删,删了又画,反反复复几次才能把仪器简图插入到文档中,显得很繁琐。

老王教案范文第7篇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学习条件不是很好,比如学生的图书占有量低,利用网络学习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家长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去,另外学生的基础薄弱,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也缺少一定的平台支撑等,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我们都不占优势,在此种条件下实施生本教育是有难度的。

语文教学作为此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机遇与挑战并存。郭教授曾这样定位一堂语文课:阅读展开了没有?这是大语文的教学观在生本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我们改革的具体思路要在此基础上展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以下的问题:1.教案的设计;2.课堂的导入;3.课堂采用的流程;4.最终的评价。

教案的设计:多年来的师本教育下形成的教案都在为应试教育服务,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接受教育,在教师的思路下接受填鸭式的学习,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想被严重的抹杀,培养的是高分低能或者低分低能的学生。生本教案的设计必须要有彻底颠覆传统教案的勇气,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上做好功夫。我们的教案设计大致步骤是:(1)设置前置行作业;(2)小组合作学习;(3)课堂展示分享;(4)教后反思。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是生本教育的一大特点、亮点,它要达到的目的是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前置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围绕课文课本内容,将重难点巧妙有机的融入其中,也就是将三维目标通过一两个有弹性的问题来解决。比如学习《大道之行也》一文,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你是怎么理解大道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该怎样实行大道?比如学习《老王》一文,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文章写了我与老王的那些事?2你认为我或者老王是个怎样的人?3写一则读后感。4用老王的口吻改写文章。这些问题由小组长选择并分配到每个成员,每人可选一至二题完成,但小组必须要将问题全部涉及到。设计好问题之后,将之告诉学生,让他们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研究、拓展。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一定要遵循“根本、低入、开放、拓展”的原则,要体现出“展开阅读”的要求。课堂展示交流就是将小组已经形成的结果在全班研讨,学生做到了有备而战,有的放矢,会针对各自的准备情况提出针锋相对或者更加精辟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也提高课堂效果。

关于课堂导入的问题,由于我们已经将学习的内容告诉了学生,教学内容已变成了学习成果,则导入就面临着挑战,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前三分钟展示,要求学生围绕学习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介入文章,一首诗、一段话、一个情景剧,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相互完成。或者选择一位同学来主持这节课,这样学生会想法设法设计精彩的开场白,效果会比老师的设计要强得多。导语的设计要遵循有魅力、有张力,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但不必一人独揽。

课堂采用的流程。前置性作业已将学习内容告诉了学生,学生对课堂要学习的内容已经了如指掌,课堂只是展示成果并在大家的交流中获得提升。所以在刚上课时先让小组进行几分钟的交流,然后由小组或者个人将学习的成果在全班交流,其余同学做好听评工作,就相关的问题可进行补充、可进行质疑、也可进行点评,总之要将一个问题学透。教师可在教室内巡查,督促那些缺乏认真精神、或者不愿发言的同学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当然为了让课堂紧凑起来,让学生的交流有序高效起来,可提前让课代表或小组长做好准备,组织好课堂秩序。在课堂结束时,由教师或者学生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内容可涉及学习的内容、学生的表现、课堂的效果等,可评价一个人,可以是小组,甚至全班的表现。一般我们采取的模式是:课前三分钟——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堂小结。

老王教案范文第8篇

一、教师要关注文本解读

作为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之初首先要自己读本文。在这里所讲的“读”,不是简单地从头到尾地读上一遍或几遍,把本文内容大致读懂了,就算是完成了。这里所说的“读”需要教师反复品读本文,除了探究把握文本基本内容之外,还要边读边思索,边读边找问题:在本文阅读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出现了疑惑,那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然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再进行推测,依据学生的学情,把这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把老师的读法转化为学生学法。这就是“以读法确认教法”。语文老师只有自己教会了自己,才能通过教学来教会自己的学生。而且,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个性化的解读,以此确定的教法也是个性化的,这既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能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魅力。

其实曹老师提出的“以读法确认教法”很有现实意义。从目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来看,不少语文老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老师,对文章的解读并不十分重视。拿到一篇文章,就这么一看,然后就去看教参、看网上教案,自己没有吃透文本,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好文章呢。

当然“以读法确认教法”,有人认为是不是过于强调了教师对文本的个人解读,会不会导致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过度解读等问题。在我看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应该是为了凸显自我,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所以教师的读法必须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

二、解读文本要依据学情,分析学情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全体参与。教学也就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要服务于学法。“以读法确认教法”,“读法”中已然渗透了“学法”,因为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一边在找问题,一边也在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更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效地把握文本。所以依据学情,分析学情,以学生为立足点的“读”才是正确的“读法”,以这样的读法去确认教法,才会是有效的教学。

教师对本文解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觉得“以读法确认教法”实际上是教学设计策略中的一种对话方式,对教学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本人以《老王》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刚拿到这篇文章,我的解读只是抓住了文本表面的东西,比如第1-4段概述老王不幸的身世遭遇;第5-16,写“我”们家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第17-22段,写“我”得知老王去世后对他的感动与愧疚。所以初读文章,我只是理清了“我”与老王交往的线索,抓住了文本中“老实”“不幸者”“幸运的人”“愧怍”这几个关键词,体会到杨绛先生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对老王这类善良忠厚的底层不幸者的深切同情。但是杨绛写这个人物仅仅是为此吗?我再细读这篇文章,又发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文章开头1-4段写老王的不幸身世。全文不是围绕“我”回忆与老王的交往来写的吗,怎么文章用了4段文字写老王的不幸身世呢,仅仅是为了凸显其不幸吗?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老王感叹自己老了,没用了,常有失群落伍的恐慌,写他两个侄子“没出息”等等。仔细一想,作者这么写,肯定有深意。联系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找到了突破口。这篇回忆性散文是1984年写的,写的是“”时期与老王的交往,作者花4段笔墨概述老王的不幸身世,是明显把老王放在@个社会大背景中突出老王被社会嫌弃的底层不幸者身份。相对而言,“我”们家却关心他,照顾他生意,这种对比下就更好理解老王对作者一家的感激了,那么临死前还来送鸡蛋、香油也就更能让人理解了。如果仔细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语句,我们能读出作者对当时那个动乱荒唐时代的控诉与反思。这与文本结尾说的“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疚”中的“愧疚”不仅指向作者自身,更指向了整个社会。

除了这些地方的疑惑之外,我还发现在文本中另外两个困惑。一个是全文出现了一个频率极高的词――“钱”,另外一个是最后老李告诉“我”老王去世时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说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写这些作者是什么意图呢?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首先肯定的是作者杨绛不是一个庸俗的人,她之所以反复谈到要给老王“钱”,是因为“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是“我”给老王的一种照顾方式,杨绛认为知识分子理应有责任去关心帮助这些贫苦不幸者。但是给老王钱,又确实如作者所说是拿“钱”在侮辱老王,因为不管用多少“钱”都无法换取老王的“情”,这两者是不对等的。所以作者感觉到这样的做法是辜负了老王的情谊的,所以单纯地给钱才让作者觉得不安“愧疚”,故而在文中反复提到这个“钱”字。从这里也看出,杨绛先生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主顾,而俯视老王这个底层拉车的,而是从平等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行为。

老王教案范文第9篇

观其相貌,一头黑黢黢钢针似的头发,被摩丝管得服服帖帖的。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保护着他那双深邃的“慧眼”。

开学第一天,在急促的铃声中,王老师夹着课本和教案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他放下书本,环视了一下五十多张认真专注的脸,快步走到黑板前,捋了一下头发,提笔疾书。顷刻间,“王洪恩”三个大字清晰地出现在黑板上。他昂起头,眉飞色舞地说:“本人叫王洪恩,今后诸位就叫我‘老王’好了!”“老王?”我们乐了,这位老师可真逗!

“笨”

“笨”这个字眼是我们学生最不爱听到的,可身为老师的老王却爱把“笨”安在自己身上。

那天,我们上“小数的加法”这一课时,老王竟为难地说自己还没有搞懂,让我们自由研讨,当小老师。同学们有几分疑惑,几分激动,个个一丝不苟地自学起来。

过了一会儿,大家摩拳擦掌,竞相举起了手。“好,‘宋老师’请上台!”老王请上了宋楚辰,自己坐在了学生席上。老师听得聚精会神,右手托腮,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频频点头,时而还举手问“老师”一两句……宋楚辰讲完,老王健步走上讲台,问:“同学们听懂了吗?谁来总结一下?”“我!我!”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正在数学考场上“奋战”呢!试题相当简单,开考才20分钟,很多同学都已答完,偷偷搞起了“地下工作”。

老王发现我们状态不对,便来巡视。

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漫画,却不知老王已站在了身后。忽然,全班一阵哄堂大笑。怎么了?我抬起头来,正好和老王的目光撞了个正着。我顿时不知所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意想不到的是,老王捧起我的试卷,看也没看一眼,便打了个鲜红的100分。这是怎么啦?我一时摸不着头脑。老王也慷慨地给另外几个开小差的同学“送”去了100分。

班上立刻炸开了锅,同学们簇拥着老王,将自己的试卷一一递上去。分数打完了,老王走上讲台,神秘地一笑,说:“刚才,诸位如愿以偿,得到了你们想要的100分。可我若在审卷中发现了错误,嘿,双倍扣分!”什么?我们这些“受害者”差点儿晕倒!唉,自认倒霉吧!

此后,我们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唯恐老王再来这么一招。

亮点赏析

结构:文章的结构很清晰。用三个只有一个字的小标题来标志结构,使老王的特点简单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了。三个段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人们对老王的了解一步步加深。

老王教案范文第10篇

一、议定课题探“教情、学情”

《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单元的一篇文章,属高二年级教学内容。虽然该文的教学设计层出不穷,但通过汇总比较,我们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理解不到位,不少设计停留于把感受善良作为教学主线;二是解析课文视角单一,只看“老王”,不及其余,未能挖掘文章丰厚的人文价值;三是课堂结构设计雷同较多,很多教案相互“借鉴”,流于浅表。

根据组内教师教学经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应”多样:有的特别怜悯老王,有的认为老王“卖”几个鸡蛋微不足道等等。这些都源于学生没能身临其境地思考和深入地分析情节。

二、厘清要求选“研点”

1.教学时机重设,比对教学目标

《老王》一文原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而现行苏教版将其放至高二年级教学。教学时机重设,教学目标有何不同呢?人教版八年级《老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品位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关注身边的人,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苏教版高二年级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对文本的研习,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学会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通过研习,了解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在表现共同主题时的不同表达方式”。

高二年级《老王》教学目标相比八年级至少有三点变化:其一是目标主次调序,八年级首要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然后兼顾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高二年级首先重在了解人物的人格追求和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次才是写作技能的学习。其二是目标内涵扩大,八年级要求学生聚焦该文本身的表现手法;高二年级则要求学生能够在一个“写作的面”上研读文章,对不同文体、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增进理解。其三是人文性凸显,八年级也需要适度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高二年级则明确提出“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的学习前提,意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在思辨中完善理性、健全人格,走向一个“成熟人”的境界。备课组认为,这些互异切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视野和心智,所以,网上一些八年级和高二年级教师互通《老王》教案属教学目标认识不清。

2.教材整体编排,区分文本价值

《老王》不是孤立存在于课本之中的。“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三个板块——《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品质》和《老王》两篇)、《殉道者之歌》。编排形成系列,教学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教学内容,才能显现教学内容应有的价值。

第一,体现“版块内彼此验证”的编排意图。《底层的光芒》板块中,鞋匠格斯拉和老王行为的对比,都有“不变”之处,都是对人格“”的诚实守护,这正是古今中外普罗大众的人格共性。两个人物的联系就是想让学生明白,普通人的良知和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这种坚韧的道德力量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第二,体现“板块间相互衬托”的编排意图。《烈士的抉择》和《底层的光芒》板块,前面展示伟大人物为了信仰和理想,在关键瞬间的舍生取义;后面描述普通百姓心存诚实和善良,于日常时光循守本真。情境相反,意蕴相近,颇具哲理——高尚并非英雄独有,普通人亦在推动社会发展。两个板块对比学习,才能相得益彰,有力提升学生的辨证认识。

第三,体现“系列上各有侧重”的编排意图。三个板块形成人与社会的系列命题,在教学上应有所区别:第一板核心是了解人们的行为选择的道德依据;第二板必须以人物形象和人物品格的形成为教学中心;第三板重在厘清作者及作品人物生活背景与人生选择关系。

3.教法肤浅单一,选择研究重点

将当前教学不足和教学要求对照,备课组认为要想取得教学突破,必须解决三个重点问题:

第一个问题:针对过去教学中教师苍白地介绍背景、学生远离作者的不足,如何破除时代隔阂,挑起学生情感,并抓住“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的教学要素,使学生能由大背景思及其他一些小插曲发生的必然性,从而懂得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道理。

第二个问题:针对此文教法上千教一面的现象,如何遵循“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主旨,彰显新语文教与学的学科特性,如何发挥高二学生相对于八年级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个问题:针对以往聚焦单篇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教学,从哪些角度引导学生对本主题的选文进行比较学习,并发现各个板块、各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人文价值?尤其是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本文作者以平凡人物和微小事件作为“支点”,撬动整个时代的智慧,同时,感悟作者以恰当的形式去表现人物性格的技巧。

三、扣住目标思“异构”

这里着重介绍两位老师的构课。限于篇幅,教学细节不再赘述。

1.“引导下发现”教学设计

教研重点:如何拮取文章精华语句,设计学生易于思考而有价值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发现文章内涵?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研习。教师整理课文中各段、各块、全文“核心”语句,根据教学目标归类分层,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

设计依据:教学参考书《老王》教学建议是“研习要围绕问题展开,可以从文章中找出重要的语句,以这些语句为‘钥匙’,了解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情感”。另外,理科班学生相对而言语文兴趣和素养不高,语文学习主动性不够,但擅于思考,这种教法较适宜。

上一篇:花钟教案范文 下一篇:祝福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