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烦恼

时间:2022-07-27 09:15:58

老王的烦恼

生活案例

老王退休以前是某机关的领导,平时接触的人很多,在他手下工作的人员就有几百个。老王性格耿直,社交圈子很广,因公应酬,杯觥交错,常常很晚才回家。老伴起先有点怨言,但是后来也习惯了,更何况,丈夫是一心一意为工作,也一心一意为了这个家,所以生活中,老伴除了对老王更多了一份体贴照顾,也就别无他话了。至于家里的一儿一女,老王并不是故意冷落孩子们,而是那么多年自己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们沟通。子女们和母亲倒是很亲的,因为这种家庭关系必然是同时间、情感相关联的,所以,老王也无话可说。

一生廉洁奉公的老王退休后每月领着一份退休金,除了自己住的这套三居室的房子再也没有其他财产了。女儿已经成家,儿子结婚了还没有新房,就只好先与他们老两口住在了一起。说实话,在此以前老王家的父子关系虽然是冷冷淡淡的,但是还好,最起码日子过得平平安安。可现在不同了,老王退休后社交圈子自然减小,外出活动基本是没有了,整日赋闲在家里;虽然也有人曾经邀请退休的老王一起做点事,但老王在从前那个位子上待久了,拉不下这张者脸来,“合作”关系是不被他认同的,他依然惯于在“上”的位置,这就是老王的理论――宁可玉碎,不求瓦全。

儿子呢,在老王退休前还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与自己的父亲相处过。记忆中的父亲――威严、忙碌,是一个“说一不二”的男人。这就是一个儿子对父亲所能总结出的全部印象。儿子原以为现在自己成家立业了,父亲又退休回家,他们在一起生活可以弥补过往日子里情感上的缺憾;可是,现实与想象的距离非常遥远。

比如这一天,儿子打算按照他们小两口的喜好把房子再重新装修一下,父亲坚决不同意。儿子说,那就不装修全部,只装修他们住的那一间,父亲还是不同意,说什么这家里有岁月的痕迹,一装修就全没了。儿子听了很生气,因为结婚的时候这家里的一切就是听父亲的意见安排的,小到他们结婚时选家具的颜色也是父亲说了算。儿子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都快要窒息了!凭什么啊?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成了家还是要听人摆布,连装修这么一点小事的自都没有。真的很生气呀!于是,父子俩的谈话又以不欢而散告终了。

老王呢,也有他的委屈。本来想着,终于不用忙忙碌碌为工作奔波了,但是退休后自己为家庭的付出和奉献好像并未得到认可;相反,除了老伴,与儿子、儿媳朝夕相处中他还发现,孩子们没把他这个老父亲放在眼里,总是跟他对着干。这让他越发生气!“没有我的昨天,会有你们的今天吗!”每次发脾气时,老王都在心里这样说,但是,他从未将这句话讲出口。

在儿子眼里,父亲越老越不可理喻了。其实,老王并不是那么糟糕的爸爸,只是他的心,从未被儿子理解过……

心理分析

在中国的一些家庭里,类似案例中老王同志这样的情况为数不少。要说起来,这不能算是老王本人的错,而且老王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与家人的关系上,自己有何不妥。那么,儿子怎么会不理解性情、风格一贯不变的父亲,难道是他错了?也不是的,儿女长大成人走出原生家庭之后,血缘关系没有变,但是家庭成员共处时的味道变了,不是有“待儿如宾客”之说吗7儿子希望感受到家庭关系的平等和亲密,不再是自己少年时必须面对的“一言堂”父亲。但老王始终不知儿女们的感觉,依然是“在我的房檐下你就得低头”,那孩子们怎么肯“买账”呢!

广义来看,这对父子的关系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地讲就是辈分决定着关系(晚辈的要听从老辈的),决定着交往模式(老辈可尽情表达,晚辈不可顶撞、违背),尤其在那些世代有着对权威尊崇的家庭中,祖辈遗传的家风就是对长辈唯命是从,其对后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认为对你怎样表达都不为过,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难道长大了还说不得了么?作为儿女,对关系模式有不舒服、不满意的感觉是自然生发的。有不服从的意愿也是正常的,说明作为一个长大后独立的人,有自己的见解和需求,这与孝敬不孝敬无关。但儿女们往往会带着隐约的内疚和不安面对家长,既不满意家长作风,却又对自己内心存有不满而感到愧疚,因不忍让父母伤心而努力克制着自己。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又起着维系家风不变的作用,这恰恰是年轻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在家庭关系中,所有可以看得见的事由都是表面的,在这些表面的背后,总是有一些更深刻的心理原因支持着人们的行为,或者是这样,或者是那样。

话题转回到老王身上。“老王退休以前是某机关的领导,平时接触的人很多,在他手下工作的人员就有几百个。老王性格耿直,社交圈子很广,因公应酬,杯觥交错,常常很晚才回家。”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老王退休前是怎样一个人,那时的家是他的“后方阵地”,他在外打拼,显然是英雄有用武之地,老王的心身能量有释放之处。而退休后他失去了社会角色,没有社会角色,自然会失去很多工作层面的关系,老王主要面对的关系就是家人了,可以“领导”、“管理”的对象也只能是儿女,于是家庭关系就被推至“前台”,关系中的冲突就凸显出来。当然在这个案例中,客观事实是儿子婚后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虽然渴望精神独立,也能做到经济独立,但住房不独立成为被限制的条件,所以不得不面对与老父亲的分歧和冲突。

心理处方

下面,我们尝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这对纠结的父子理出头绪来。

先说老王。其实,我们不能要求老王这把年纪了还要秉性大改,但至少有两点是需要调整的。一是“这个家我说了算”,就算家长做主,但能不能少控制一些,让出点权利给儿子一儿子那间房的事情允许其自行安排。在每个家庭中,多少都有一个享有权威感、掌握话语权的人,但他(她)控制也要有界限,有限度,前提是不要剥夺其他人的自。过分强求、过度控制不仅会影响家庭氛围,它给对方带来的压抑状态,郁闷感有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人在心理上对其产生对立感、疏离感,逐渐削弱所有的人际关系。二是家事需要协商,而且完全可以协商,与在儿子眼中有没有父亲的权威没有干系。

再看儿子。“自己在这个家里都快要窒息了!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成了家还是要听人摆布,连装修这么一点小事的自都没有。真的很生气呀!”其实,儿子也不用如此较劲。与父母同住,老人希望保留过去熟悉的环境多少是出于怀旧,属于在自己的“地盘”上做主,无何不妥。另外,父亲的脾气是专横、强硬了一些,但那是他的秉性使然,不完全是针对儿子,也不是在做有意恶化父子关系的事。如果儿子稍微灵活一些,在自己可以做主的方面去感受独立性,在自己不便于做主的方面放弃一些,就不至于把关系处理成“针尖对麦芒”。

由于父子都感到自己不被理解,那么双方是否可以共同努力一下,将坏事变成好事呢?我认为,这或许就是改变家庭关系的一个切入点。因为父亲与儿子都不满意现状,也就有了改变的动力与可能。通常情况下,若想被别人理解,那就要先试着理解别人。理解和被理解,能帮助这对父子逐渐走向“理喻”,从而使家庭关系变得宽松一些;一旦关系改变了,其他还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呢?

上一篇:“走”掉糖尿病 下一篇:让吵嘴转为幸福生活的助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