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13:58:44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祝福教案范文第2篇

1.分析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引出关于祥林嫂悲剧的经历

2.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引出悲剧根源。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大家鲁迅先生,用他的神笔为我们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让人难忘的形象,今天,让我们走进《祝福》,赏析鲁迅先生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人物――祥林嫂。

二、进入内容

提问1:这篇小说集中刻画祥林嫂的情节是哪几个?

明确: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提问2:那么请同学们找出这几处情节中关于祥林嫂肖像描写的地方,加以分析。

读出初到鲁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明确: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

分析:头上扎着白头绳,点出了祥林嫂的身份――寡妇。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着装素雅朴实。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虽然生活艰难,但是还是不失年轻人应该具有的活力。顺着眼――安分顺从。

提问3:那么出来鲁镇的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的表现如何呢?

明确:勤劳,整天地做,闲着就无聊;并且劳动竟然让她嘴角有了笑影,说明了她的知足。

读出初到鲁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提问4: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和第一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在肖像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分析:穿着没有改变,可能只是新旧的不同,而真正变化的是祥林嫂的两颊和她的眼神。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精神麻木,空虚

无神。

提问5:那么同学们,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再次来到的祥林嫂以这样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呢?

明确:丧夫丧子之痛。

提问6:请问同学们,为什么第一次的丧夫没有打败祥林嫂,而第二次的丧夫丧子却让祥林嫂如此的痛苦呢?

明确:第一次丧夫,祥林嫂还可以继续守着名节过着一生,死后或许还可以获得一块贞节牌坊,但是这样的愿望被她的婆婆亲手打破了,好在第二次的婚姻还很幸福,丈夫能干活,孩子很可爱,而这一切伴随着再次的夫死子丧,情感上的祥林嫂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再次丧夫,使得祥林嫂已经背负着不忠和克夫的罪名,但是如果有儿子可以依靠的话,那么她的生活还是可以继续的,只可惜,连她唯一的希望――儿子也不在了,所以祥林嫂沦落到连栖身之所也没有。

提问7:除了外貌以外,再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还有哪些变化?

明确:手脚也不如以前利索、喜欢反复地唠叨阿毛的故事。――这些都证明了祥林嫂的空虚和无助。

读出初到鲁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提问8:下面我们看看临死前的祥林嫂是什么样的?

明确: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分析:相较之前,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头发已经全白,对于不到四十的人来说,这是多么苍老的表现啊,加上乞讨生活的艰难,脸色再也不是青黄,而是瘦削不堪。最可怜的是她的眼神,已经不是之前的顺着眼,而是没有了任何的色彩,间或一轮,和活物无异。连人都不能称。

提问9:最终,祥林嫂死在了一个寒冬的雪夜,白茫茫的雪,掩盖了周围的一切,也包括了人们的冷漠和无情,那么请问同学们,在祥林嫂遭遇的这么多不公面前,她反抗过吗?你如何认识她的反抗?

明确:有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c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丁玲曾经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和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讨论: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明确: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

【作业布置】

祝福教案范文第3篇

[内容]

——以鲁迅《祝福》为例

新加坡初级学院和中国大陆高级中学的教科书里,都编选了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不过,中国是把《祝福》作为“语文”教材,新加坡则把它作为“文学”教材。由于“语文科”和“文学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等的设置,虽然有相通、交叉的地方,但却有更多的相异之处,何况两国的学制有所不同,学生的语文程度也有别。故整个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课型、教学方法、作业练习与考试题型等,都有或多或少、甚或有显著的差别。这里仅以《祝福》为例将两国的作业练习、考试及其题型加以比较分析。

甲 新加坡方面

一、在研讨课里接受口头练习

新加坡初级学院的研讨课和大学一样,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老师主持,学生讨论。研讨课一般是每堂讨论一个或两个教学要点,如《祝福》的写作手法、祥林嫂的形象与性格等,在每个要点下另设小提纲。学生在上研讨课之前,必须研习有关资料,包括老师的讲义和讨论提纲,学生主动发言或质疑问难,老师从旁指导、订正、补充并作总结。学生上完一堂研讨课后,一方面是把握了该研讨课的教学内容,另方面则接受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撰写专题报告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撰写专题报告。其方法是教师拟定题目,如《祥林嫂再醮再寡再到鲁镇的遭遇》、《从封建礼教和迷信邪说探讨祥林嫂的悲剧》等。教师也指定或提供有关参考资料,让学生阅读、分析,撰写成一篇专题报告,并在研讨课上发表,让其他同学就报告的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关于创作练习

这是《考试纲要》提出的让学生“尝试进行文艺创作”的建议。但由于时间和学生语文程度的关系,大多数初级学院的学生都难以做到。老师只能鼓励对文艺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小说创作的练习,交由老师批改。对文艺有兴趣的同学,老师也会鼓励他们参加由文艺或教育团体主办的文艺创作比赛,或参加“文艺营”,让他们在文艺营的研习会上,由专人指导进行文艺创作,包括小说的创作。

四、学院的测验与考试

新加坡的学制,是一学年分上下两学期。初级学院的“华文主修”,大约每学期测验一次到两次,每学期又有期末考试。当然,《祝福》的测验和考试,都是和其他的小说或戏剧同在一个试卷,全是主观性而需要作综合分析的问答题。现将这类的题型举例胪列如下:

1.祥林嫂两次到鲁四叔家里当佣人,给主人留下什么不同的印象?这反映了什么事实?

2.略述祥林嫂的遭遇。鲁迅通过她表现了什么思想?

3.试分析鲁迅短篇小说《祝福》的写作技巧。

4.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思想性格是怎样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5.鲁迅的小说《祝福》,深刻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村中的落伍思想和迷信风俗。试举例加以说明。

6.鲁迅的《祝福》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祝福》这个题目是怎样来的?

7.试说明祥林嫂前后两次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的不同形象。

五、剑桥会考

鲁迅的《祝福》,自1980年至1996年,一直是“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准会考”试卷文学部分的必考题目,几乎每年都会出一题。其题型大致和各初级学院测验与考试的试题一样,都是需要作综合分析的表述题。现将1987至1996年共10年的试题举例胪列如下,以见其与中国高考试题的不同:

1.鲁迅怎样通过祥林嫂的遭遇批判了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

2.鲁迅写《祝福》的动机何在?试述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3.试从结构与语方两方面来评述《祝福》的艺术特色。

4.鲁迅在《祝福》里,对鲁镇社会环境的描写,着重表现哪几点?

5.鲁迅在《祝福》中如何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来反映封建伦理观念?试举例说明。

6.鲁迅在《祝福》中,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7.试以《祝福》中柳妈和短工二人为例,说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批判。

8.试分析鲁迅在《祝福》中如何利用“倒叙”和“第一人称”的手法。

9.鲁迅说要刻画一个人的性格,最好是刻画他的眼睛。试述鲁迅如何采用这种艺术手法,来描写《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并说明其意义。

10.试分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两次不幸的婚姻。 作者借此反映什么社会问题?

乙 中国方面

一、“思考与练习”侧重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查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每篇课文之后,按例附有“思考与练习”。《祝福》课文后“思考与练习”共提供了六道练习题,其中前五题都是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方面的题目,只有第六题才是语文练习题。足见《祝福》虽列入语文科,但就课

本的练习题来看,中国是以文学观点来处理《祝福》多过以语文观点来处理《祝福》的。现举一道练习为例: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然而,不管“思考与练习”如何设计题目,尽管题目设计得如何完善,只因与高考的题型有别,往往不被教师与学生重视,因为人们所重视的是高考的“标准化”题型,而把“思考与练习”的“表述(问题)题视为‘传统’的题型,置于被遗忘的角落。”(注:傅文昌《从高考看语文教学与练习》,载郭预衡主编《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页227。)

二、提供与《祝福》内容有关的写作练习

这是一些教学参考书或有关教案的编写者所提供的,目的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文学的写作能力。例如: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像,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

同样的,配合《祝福》内容的写作练习,因与高考的题型挂不上钩,也往往不受教师与学生的重视。

三、配合高考的标准化试题

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考试领导教学。这在中国也不例外,高考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本来,高考的功能,只是为高等院校选拔合格新生。但是,中学的教学却往往以高考试题为指挥棒,清晰地打上考试的烙印。”(注:傅文昌《从高考看语文教学与练习》,载郭预衡主编《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页212。)

基于上述原因,好些教学参考书和教案的编写者就仿效高考的题型,设计出类似以下这些“标准化”的练习。(注: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高中,共六册),语文出版社,1994, 第三册,页171—174。)

(一)选择题

例题:祥林嫂被抢之后,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一定程度上反映四叔对祥林嫂的关心同情。

B.四叔对卫老婆子一伙的憎恶。

C.四叔同意祥林嫂婆婆的行为,只是自己失了面子。

D.四叔对损失祥林嫂这样能干的帮工的一种痛惜之情。

(二)填空题

例题:《祝福》选自鲁迅的《 》集,小说生动地塑造了一

---------

个_______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例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A.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的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怎样的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揭示出:______________。

C.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例题:小说《祝福》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在小说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由以上所提供的类似高考的题型看来,这样的练习,除了第四项“简答题”是需要作简略的综合分析的文学试题以外,其他的试题多是侧重于所谓“标准化”的语文练习。新加坡的《祝福》,则不提供这方面的练习或试题。因为新加坡的“华文主修”分试卷一和试卷二,试卷一是语文科,其试卷则多属标准化的试题,与中国的高考近似,而试卷二是文学科,全是侧重于需要作综合分析的表述(问答)题。

根据以上比教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归属文学科或语文科的缘由

新加坡教育部《考试纲要》(注: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会考高级水准考试纲要》,新加坡教育部,1995。)把《祝福》列为“文学科”教材,中国《语文教学大纲》则列《祝福》(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为“语文科”教材,可见《祝福》归入文学科或语文科,是受新中两国整体课程设计所制约。新加坡的“华文主修”科分设两个试卷,试卷一为语文教材,考核学生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试卷二为文学教材,考核学生鉴别、欣赏和评述文学作品的能力。中国则把语文教材和文学教材统归为语文科,故《祝福》在新加坡属文学科,在中国则属语文科。

二、新中两国都重视文学教学

前面说过,新加坡初级学院的“华文主修”,分为语文科和文学科,而中国高级中学的文学教材,则涵盖在语文科里。但中国语文科里的文学教材,较之新加坡文学科里的文学教材却还要来得多,足见新中两国都很重视文学教学。为了使学生“读懂较有内涵的文艺作品,读懂并能欣赏思想内容较深入、写作技巧较高超的文艺作品。”(注: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署编《中学华文科课程标准》,新加坡教育部,1993,页5。)新加坡课程发展署于1994年重新编纂的《中学华文》(第二语文)和《中学高级华文》(第一语文),已经增加了文学教材的比重,这对于学生将来进入初级学院修读有关华文的课程,将有莫大的帮助。至于初级学院的“华文主修”(第二语文)和“高级华文”(第一语文)的文学教材,从1997年起,也增加了篇幅,这确实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相同测试题型则略有分别

新加坡教育部《考试纲要》曾列出文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对文学教材的阅读、欣赏和分析能力。”(注: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会考高级水准考试纲要》,新加坡教育部,1995。)中国《语文教学大纲》也曾列出文学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足见新中两国都有相同的文学教学目标。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祝福》的作业练习和考试,新加坡全是侧重需作综合分析的表述(回答)题,中国在平时作业里,则包含了表述题和“标准化”的练习,但高考的试卷里,却主要是标准化的题型。影响所及,《祝福》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案的编写者,多提供类似高考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分析这些标准化的题型,对于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则有待商榷。

四、教学内容相同教学方法则有异

祝福教案范文第4篇

活动目的

练习当众说话,抒发尊师情感。

活动准备

1.学生按口语表达能力高低分为四个组,各推荐一名组长和两名小裁判。

2.围绕“老师您好”这一主题内容,各小组按下列要求充分讨论,互教互学。

说两三个打比方的句子;

描绘一位老师的外貌;

说一件真实感人的小事;

摘录或创作一首供集体朗诵的诗歌。

3.明确说话要求,讨论评分标准,培训小主持人。

4.学唱歌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教师谈话:9月10日教师节快到了,和全国各地一样,我们学校正以多种方式热烈庆祝这一喜庆节日。今天的语文活动课,我们围绕“老师您好”这一主题,举行说话竞赛。说话的要求是:能主动发言,当众用普通话讲清自己的意思,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你们准备好了吗

2.小主持人上场:今天活动的内容有四项:说赞语、拍照片、讲故事、朗诵诗。分组竞赛,每项25分。请总裁判老师和小裁判们就座。我愿大家都以满分向教师节献礼。

二、活动经过

1.说深情的赞语

小主持人讲明要求:各小组长上台抽签领取一组词卡,听“开始”口令后,和组员讨论,快速组词成句,再仿照比喻句式,围绕主题内容,说一句深情的赞语。

例: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老师像一座通向知识海岸的长桥。

老师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

老师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

2.拍清晰的照片

小主持人拿出照相机做拍照的姿式,亮几下闪光灯:下面请各组派出自己的小小摄影师,描绘一位大家熟悉的老师的外貌,组员可以补充,要在1分半钟内完成。其他同学评判像不像。

例:

张老师中等身材,稍微有点儿发胖。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他的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皱纹,眼睛总是很有神地看着我们。

3.讲感人的故事

小主持人:在老师的身边,我们多么愉快,多么幸福,因为老师真诚地爱着我们每一个同学。他们敬业爱生的事迹说也说不完。下面请各组派代表给大家讲一个真实感人的小故事,组员可以补充,时间控制在2分钟内。

4.咏祝福的诗歌

小主持人手举鲜花:献上多彩的诗篇,表达我们真诚的祝福吧!请听诗朗诵。

例:

、、、

三、活动结束

小主持人带领大家跟着录音机唱。

集体起立向老师敬礼:亲爱的老师,节日好!

裁判宣布得分,教师颁奖并小结。

祝福教案范文第5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对高中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进行讲述:其中包括: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告诉亲人每一个人

幸福关心粮食和蔬菜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福陌生人

教案点评: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案示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告诉亲人每一个人,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幸福关心粮食和蔬菜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福陌生人

教案点评: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案示例

《致橡树》

导语: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臧的《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

一.关于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二.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例:《老马》与《致橡树》对比印证“朦胧诗”的两大特点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直往心里去,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几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单一的老马意象表达出各阶层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种物质重负和心理重负。而《致橡树》则不一样。

三,思路分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应该怎样“爱?诗人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不,这些都不够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祝福教案范文第6篇

你好!

我是童年的你,也就是30年前的你。你现在一定在电脑前准备教案吧?现在的你已经在小学里当了19年的老师了吧?你小时候可是曾经立下誓言要当一名像李菊红老师一样的园丁,李老师你总不会忘了吧?她可是当年最看好你的老师,让你帮忙出试卷,让你被评为江干区三好学生,我想,你再也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老师了吧!当教师节来临的时候别忘了送去一份温馨的祝福!

你还像我一样做事做了一半,悄悄抛开吃零食吗?没有吧!你可要仔细准备教案,认真出试卷,聚精会神地批试卷,像李老师一样作出漂亮的ppt给学生们看,希望你的课堂上充满乐趣,你的学生一定积极举手发言吧?你还像我一样想一片作文要半个小时吗?没有吧!相信你做到了李老师的要求,5分钟就能思如泉涌,你看见你班里的学生写出过高绮罗那水平的文章吗?有的吧!那一定是你教导有方。你还像我一样盼望着psp小宠物吗?没有吧!你的生活已经被排得没有空隙了,当然没有时间打理小狗小猫,没有空玩游戏,有时批个回家作业都要到深夜。你还像我一样东西很多吗?没有吧!自然是你的特点。你还像我一样讨厌看书吗?没有吧!语文老师必须有许多好词好句积累。你还像我一样作业拖拉吗?没有吧!你的时间已经挤得难以呼吸,不争取怎么行?你的字还像在龚老师那儿练的字一样漂亮吗?希望李老师的话不是真的。41岁的你戴上眼镜了吗?我可从来不戴眼镜,你也是吧!

对了高绮罗、徐靖柯她们也很优秀吧,你一定要努力,争取超过她们,我可从来没有赢过她们俩,让我们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共同努力,前进吧!

祝福教案范文第7篇

走进课堂,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这与教师事先辛辛苦苦准备的教案格格不入,于是只好生硬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装不懂”。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起点的分析,课前预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不相吻合,而教师又缺乏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教师要有预设,但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教师时时关注的应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而非教案的限制。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识。在生成的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必定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们想法、看法、见解给予辩证地评价,并根据进程适时改变节奏,千万不能只顾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课堂的“生成资源”。某节课的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在教学过程中,在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中,老师注意了节奏的把握,适时改变节奏,那么我们的教学必将会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执教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教师准备讲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一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课桌上、地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雪,一张张红朴朴的脸上还洋溢着打雪仗的兴奋,老师知道他们的魂被雪勾去了。他灵机一动,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荷塘的阴凉呢,于是,干脆放下莲花,组织学生用“雪”组词,说出古诗词中描写雪的名句,观察、描述雪,说出雪的象征意义,布置作业围绕雪作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雪有关,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完成了一次对自我雪知识储备的检阅,体验了围绕一个主题学习语文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出奇地好。虽说预设的目标(讲读《爱莲说》)没有实现,但由于生成的目标比预设的目标同样有价值甚至更有价值,老师完全可以不顾预设的目标。即使预设的目标也很有价值,老师也完全可以先把眼前的课时让给生成,以后再完成预设。比如说上文提到的《爱莲说》一课可以下堂课再学。

祝福教案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072-01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这是体育课教学看似一个简单的课堂常规,但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大多数体育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简单的常规。以笔者所在县为例,比如,观摩课、优秀课、汇报课等,若你的课堂上没有出现师生问好,那么好,我的课堂就跟你学习模仿,忽略了自身的素质,失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诸多体育教师认为:师生问好,有没有都无所谓,“浪费时间”,缺乏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

许多体育教师在书写教案时,其中每节教案中的课堂常规部分,都清楚地标明“师生问好”四个大字,而在具体的实践课中却不能完全画等号,笔者感到奇怪的是,老师们写的教案与所上的课背道而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已经形成了一个套路,固化了思维,把教案当作完成任务,一种摆设,一件“外衣”而已,许多内隐的心理变化被忽视。因此说,往往在钻研教材时蜻蜓点水,浅尝辙止。

笔者鉴于以上两点原因,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个策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趣”字当头。“趣”就是兴趣。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每节课前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学生在问候教师时声音整齐、洪亮,则说明他们精神饱满。反之,则说明学生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一旦发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先激起学生兴趣,尽量设计得精巧、新奇。比如,把学生比较熟悉的,“喜唰唰”、“小小少年”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改编一下,加点舞蹈,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再开始讲课,让学生懂得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礼”字当先。“礼”指礼仪。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每个细节,注重礼仪教育时机的把握。笔者认为:将“弟子规” 引用于教学中,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上课铃声响起,学生分两排或四排站立,教师来到指定位置时,90度鞠躬向学生问好,而受礼后的学生,也会向教师鞠躬还礼。这样,潜移默化地促进师生间的礼仪交流。

3.“活”字为先。“活”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好的问候语,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可以结合节日特点,灵活运用。如,教师节、圣诞节、儿童节、妇女节等温馨的祝福语进行互送,使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课前师生问好,应讲究艺术与技巧,把情感态度与和谐的关系结合起来,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应该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辽宁省本溪县偏岭镇中心学校 117119)

祝福教案范文第9篇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国和葡萄牙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澳门从此回归祖国。这是继1997年7月小学生作文素材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

长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现实;漂泊多年的澳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又一个新的特别行政区踏上了征程。欢庆的锣鼓声渐渐远去,然而,在不平凡的1999年里,举国上下为迎接澳门回归迸发出来的火热情感以及无数个动人故事,就像那绚烂的礼花,永远地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七彩裙裾上开满了圣洁的荷花,缕缕青根深植于广袤肥沃的土地,向着东方第一缕夺目的阳光灿然微笑。意象中,澳门回归祖国倒计时钟跳动的美妙的音响,如同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吟诵的中学生作文网巨大声涛,回响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震荡于地球之巅,这是远离的游子深情呼唤母亲。如今,游子早已归家,她正安祥地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更加神采奕奕。

矗立在晨曦中,立于操场上,向着徐徐上升的国旗,唱起激昂的国歌。教案大全网这是中华民族共同托起的黎明,而澳门回归的钟声,将永远回荡在每个人的心头,激励我们前进。

同学们,在即将到来的澳门回归9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祝福澳门这朵美丽的莲花开放的更加绚丽多彩,愿中华儿女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和谐相处!祝福澳门!祝福祖国!

祝福教案范文第10篇

这次共听了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有12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文本做了解读,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可谓有得有失。印象最深刻的是绍兴某中学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断:

师:悲凉的洞箫声因何而起?

生: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苏轼是思念某个美女吗?

生:不是。

师:美人是什么意思?

生:……

师:最早的写美人的诗歌是哪篇?

生:曹植

师:不是,还要更早。

生:……

(有几个同学又小声地猜测了几个,被老师一一否决,看看学生实在答不出,于是就直接点拨,是屈原的《离骚》,运用了香草美人的写法,美人象征的是君主,对于美人的思念,体现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在这段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呈现出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教师在备课之前没有做到对于学情的了解,这节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新生,想让他们通过回顾自身的积累来解决“美人”的问题,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其次是问题的设计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只能进行猜测。再次是问题设计的价值,对“最早的写到美人的诗篇是哪篇”的猜测,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无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问题以及连续的追问都是没有价值的。

那么,怎样的问题才算是好的问题呢?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我手头有一篇《祝福》的教学案例,这篇教学案例曾获宁波市一等奖。下面我就结合这篇案例与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课堂问题设计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1.问题设计应该突出重点、难点

一般来讲,一堂课我们尽量能够做到解决一两个问题,而@一两个问题体现的就是我们对于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它构成我们一堂课的中心问题。所以,在备课之初,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堂课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其实就是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成功的课堂的主框架往往只有一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其它的子问题都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展开。获奖的《祝福》教案的主体框架是这样的: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引出“解读冷漠”的话题,课堂讨论――解读《祝福》中的冷漠,总结提升――鲁迅在很多作品中表现这个能杀人的“冷漠”,他要传达给我们怎样的思想。紧紧围绕“冷漠”的话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当然,设计具有系统性的问题要求教师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

2.问题设计应简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问题设计的简洁与否,反映的不仅是一个老9币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更是逻辑思维能力。一个成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应该保持一种连续性,教师罗嗦拖沓的语言,会打乱学生的思维链条,从而影响课堂的效果。而语言的拖沓,思维的混乱必然会导致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比如上文中关于“美人”的那个问题,虽然看似每一个小的问题的提得都比较简洁,事实上,有很多中间的环节是完全不必要的。细究起来,这位老师在设计这个问题之前肯定没有弄清楚自己提问的目的,没有给这个问题准确的定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3.问题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与逻辑性

一堂课往往由几个,甚至是几十个问题组成,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能不能在课堂上良性运转,其决定性因素就是问题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一般我们的思维方式是由易而难、由已知而未知,我们课堂问题的设计也要充分体现出这种规律,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这次所听的一堂《赤壁赋》中,老师采用的方式是先找学生翻译一些重点字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然后引用了《古文观止》中的一段评论,让学生思考“到底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出悲感”“为什么而悲?”最后老师点出是因为苏轼被贬。这样的设计就是典型的缺乏层次性与逻辑性的体现。

4.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上一篇:老王教案范文 下一篇:师说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