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7:35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建设;跨境电商;规划

1课程建设规划背景

淮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通本科专业于2004年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获教育部备案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10年成功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学制为4年,采用“3+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由淮南师范学院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互相认可所学课程学分。前三年在淮南师范学院学习,由伍斯特大学派遣专业教师向本专业学生提供600学时/年的英语课程教学以及1/3以上的专业课程课时教学,第四年根据学生意愿可以选择继续在本校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淮南师范学院颁发的毕业证及学位证书;或留学伍斯特大学继续学习,成绩合格后将获得我校与伍斯特大学各自颁发的毕业及学位证书。该专业目前在校生近360人。

2国际贸易类课程建设规划依据

2.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进出口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在外资企业、涉外经济部门、政府机构等从事实际外贸业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2人才培养规格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外贸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准确把握现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特点,熟悉、掌握外贸通用规则、国际贸易惯例以及本国针对对外贸易制定的方针大政,掌握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2.3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转变

2.3.1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逐渐向服务贸易倾斜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形式呈出了新特点,传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断降低,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在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规模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应的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以传统运输业和旅游业为主,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服务业的巨额逆差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质的服务贸易人才密切相关。因此,当前形势下,尽管我国市场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不是十分乐观,但对于高素质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却供不应求,尤其是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类等人才需求旺盛。2.3.2跨境电子商务技能成为人才市场的新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5.4亿万元,同比增长58.6%,其中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达4.49万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口规模达9072亿元。国内传统企业纷纷布局出口跨境电商市场,如:跨境通(原百圆裤业)2015年斥巨资收购环球易购、前海帕拓逊、广州百伦、通拓科技出口跨境电商公司股权,持续加强板块布局;卓尔集团于2016年3月宣布收购兰亭集势30%股权,布局跨境电商业务。跨境电商是“互联网+外贸”的具体体现,跨境电商新供给创造外贸新需求,提高我国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中国外贸对接“一带一路”市场,助力“中国制造”向外拓展。随着跨境电商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布局跨境电商,对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强劲。2.3.3外贸人才需求层次多元化近年来,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性质多样规模不同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同时并存,因此对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不同行业的外贸企业对外贸业务员的具体要求差别很大。如:机械类、技术类产品外贸企业,强调外贸业务人才的技术素质,而日常消费品的外贸企业则更注重外贸人员的营销能力。再如:规模较大,业务多元化、专业化分工较细的大型外贸企业,对外贸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及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外贸人员对具体业务既专且精。但中小型的民营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分工单一,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理论水平要求比较低,但是对外贸业务的综合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2.3.4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目前,人才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岗能力强和适岗速度快。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满足“两适岗”的要求,就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显示自己已经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外贸进出口企业而言,也非常青睐已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应聘人员。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及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成为外贸企业人才筛选和录用机制的新标准。甚至很多外贸企业对学历要求比较宽松,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却较为严格。

3课程建设规划具体措施

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动态修订教学计划,使之与时俱进。

3.1紧随服务贸易上升趋势,增加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内容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讲解往往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忽视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的讲解,为了适应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变化,应增设服务贸易课程或在现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对服务贸易内容的讲解。如《国际贸易概论》课程可专设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及政策内容;《国际贸易实务》可专设对外服务贸易的实务操作流程讲解及仿真模拟;《外贸函电》可增加对外服务贸易的函电写作课程;以提升学生对服务贸易的认知水平,使其具备对外服务贸易的基本能力。

3.2紧随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增加电子商务课程内容

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新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外贸业务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出色的网络营销能力;应熟悉国内贸易平台的操作技能;跨境电商网站的运营能力;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小语种沟通能力等。所以应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商务内容。如:《国际贸易实务》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实务操作,《国际贸易概论》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政策内容,《外贸函电》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函电内容,《国际经济合作》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另外可增设电子商务或网络营销、策划、运营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水平,使其具备基本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能力。

3.3增设国际贸易系列课程实验实训课程

针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概论》采取案例教学方式;针对系统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采取软件模拟方式;针对职业性较强的课程,如《进出口单证操作》可尝试采取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针对语言沟通性较强的课程,如《外贸函电》课程可尝试邀请外贸企业参与协助组建校内模拟交易会或外贸公司模式。同时,学校还可开展课内外实验实训,如组织学生参加经管类学科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组织的专业资格类考试,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到外贸公司见习或顶岗实习,了解工作所需,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参加实验实训的动力。

3.4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

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通过互相交流合作,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已大幅提升,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双语教学的能力。通过开设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的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5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对外贸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增设选修课,如开设小语种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环.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2016(13):121-122.

[2]陈秀莲.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难与易———以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132-134.

[3]吴敬茹,申丽坤,冯建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6):141-142.

[4]周佳佳,杨末.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2015(10):155-157.

[5]唐宇.浅析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信息,2010(15):218.

[6]刘瑞荣,李志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教育,2014(14):69-70.

[7]刘安华.跨境电商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1):124.

[8]常超,李玲玲.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对外经贸,2015(4):143-144.

[9]卞莉,方群,周净.专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6,33(5):134-139.

[10]金冯怡.跨境电商视角下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贸实践,2016(8):28-31.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出纳实务;建设目标;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学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出纳实务》课程是会计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重要的主干核心专业课程。出纳岗位是会计部门的重要岗位,是财会工作的窗口。为进一步搞好《出纳实务》课程教学,促进课程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总体设想,结合近年出纳实务教学与改革的实际,制定《出纳实务》课程建设规划。

一、出纳实务课程的建设目标

出纳岗位是会计机构的首要岗位,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是从出纳岗位做起的,《出纳实务》课程就是依据出纳岗位设置的,旨在培养学生出纳岗位技能与出纳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适应出纳岗位的工作要求,完成出纳岗位工作任务。《出纳实务》课程以出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以货币资金核算为重点,以培养出纳技能为出发点,围绕出纳技能进行教学。《出纳实务》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验性和学生操纵性,大力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核算技能,构建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职业活动导向型课程。

二、出纳实务课程的建设内容

1.教学队伍建设。职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造就既熟悉专业理论,又精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2)要创造制度条件,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一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在职研究生,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二是有计划地选送课程组优秀教师到有关财经院校进修深造,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是创造机会与条件,鼓励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双师型”素质教师,为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技能,提供师资保证。(3)培养教师献身专业的精神,关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的规律,探索如何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4)要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活动。

2.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进行了充分的企业走访和出纳岗位工作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出纳技能的操作要求,结合出纳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以出纳工作任务为主线,对出纳岗位所需的知识、应具备的素质和掌握的技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组合和开发,使整个知识结构变为以技能结构体系为主,形成了出纳工作技能点、线、面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式改革。第一,教学理念的改革本课程除了培养出纳岗位职业道德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应根据新时期出纳工作的特点,突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教学:其一,因为出纳的收付工作是企事业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的首道关口,出纳人员的办事效率、工作经验、言行举止、仪表神态、文明程度在部门和单位起着窗口形象的作用,代表着该部门、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因此的收付指令,他们对单位的资金流向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准确提供货币资金的信息,已成为每个单位实现货币资金合理流动的重要保障和中坚力量,教师要充分认识出纳工作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管理资金流的能力,引导其树立科学理财理念,努力向科学管理财务方面发展。第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适应新时期出纳岗位能力需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对出纳人员职业形象的训练,突出对出纳人员管理现金流,防范资金风险的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学过程的改革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直观性,课程进行中聘请企业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出纳实务知识的积极性。在校外,尽可能适当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出纳岗位进行实地观摩,到企业进行现场录像,将出纳人员的现场工作场景录制下来,制成教学光盘,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通为这种方式,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增强学生对出纳岗位的感性认识。

4.教材使用建设。《出纳实务》课程应选用适应教学需要的出纳岗位实务教材,改变以往抽象枯燥的文字表述,应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出纳人员应具备的各项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出纳岗位观摩相结合。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 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09-01

1 课程现状

《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针对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中核心岗位职业―― 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数控工艺员要求而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根据《数控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对应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取上,普遍实行的是通才教育模式,即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都要进行学习,使得每位学生对于三种机床操作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然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不能直接胜任职业岗位,往往还要在企业培训或师傅的带领下才能胜任岗位;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在《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之后实施教学,同时也是《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实训》、《数控中级认证强化实训》等课程的前导课程,该课程建设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系《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校内精品课程网站已成功上线,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然而在课程资源、教学实施手段等方面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上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将继续推进对该课程建设。

2 建设目标与建设项目

为了切实推行机电工程专业群建设和学院的教学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保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以省级精品课程为标准,在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地教学效果。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和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见表1)。

3 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在规划期内将我校《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要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坚持每期期初召开一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会,研究部署课程建设工作,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期末进行检查总结。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让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当好参谋,唱好主角。要严格落实工作制度,确保项目建设在制度的规范下实施。建立项目建设监督机制。要实行领导监督,群众监督,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监督;要坚持全程监督,全面监督,让课程建设在监督机制的制约下进行,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建立奖惩机制,学校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相关责任人年度考核内容,与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实行奖惩;确保项目经费能确保按时足额到位,课程建设专项经费要具有严格的计划性、监控性,不仅能投入到位,还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4篇

(1)高职《电路分析》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讨论线性,非时变,集中参数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高分析能力,是后续课程的基础。

尽管高职教育进行了各种层面与各种形式的改革,但《电路分析》课程作为整个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讲授内容与讲授方式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各类各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考生源的连年下降,使得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入取分数线直线下滑,以至于高考两百分的学生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高等教育之中。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逐年提高,能够对整体国民受教育程度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严峻的问题,特别是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发现,对于高中知识没有掌握的学生来说,一下进入到《电路分析》这一类的课程之中,学生会出现很大的厌学情绪,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读文科的同学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能够在不减少教学内容、不降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计划与内容成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虚拟仿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在电路仿真中常用的软件有:Multisim、EWB、PSPice、Proteus等。这些工具软件都有较强的功能,很多软件都可以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同时可以进行PCB自动布局布线,可输出多种网表文件有第三方软件接口,各种软件各具优缺点。

・Multisim

MUltisim软件是适用于电路仿真与设计的EDA工具软件,该软件的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很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问题。

・EWB

Electronic Workbench简称EWB,专用于电子电路仿真的“虚拟电子实验平台”软件工具。该软件可以对各种电路进行仿真。EWB软件对电路的输入采用原理图输入方式;软件提供的虚拟仪器与实际仪器外形及其操作基本一致。

・Pspice

PSpice可以绘制非电气性质的图元,可以通过输人VHDL程序来代替绘制原理(Multisim只是可以在原理图中用VHDL器件),在原理图中可以添加网络标识,且网络标识可以直接代替节点编号用于仿真,原理图绘制完成后可以进行DRC(设计规则检查),可以产生元器件之间互连关系的报表,可以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优化程序设计。

・Proteus

Proteus ISI是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电路分析与实物仿真软件。它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可以仿真、分析(SPICE)各种模拟器件和集成电路。

以上的几种软件都有课程讲授过程中有所应用,并将软件的使用融入到课程教材的内容之中,在《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实训课程中解决了实训资源不充足的问题,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除此之外,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虚拟实验教学系列(OWVlab)”中的“电路分析课程虚拟实验教学系统”针对各类大中专院校《电路基础》、《电工原理》实验课程配套开发的可在网上开展的虚拟实验课程,课程模拟真实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设备,提供与真实实验相似的实验环境。

(3)当前研究现状与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的区别

首先,当前虚拟仿真技术与平台在《电路分析》课程中更多的是应用于虚拟实训与电路设计的相关课程模块当中。

其次,当前使用的仿真软件往往功能都比较强大,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软件的学习过程较为复杂;学生要想掌握其中某一种软件的使用,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学习,特别是对于大一新生,无论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还是应用软件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欠缺。

另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特别是大一的新生,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还是比较低,仅仅依靠上课时间的练习与使用很难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完成一定学习任务。

为此,本课题将主要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几方面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并做出初步的设计与开发。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现状与问题,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更好的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为后续课程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1)在培养学生电路知识与计算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将原来的分析电路与计算电路数据转化为搭建电路与观察电路数据,降低本课程对学生的高中物理与数学知识的要求。

(2)选择一种更加容易上手且跨平台使用的虚拟仿真平台,使得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而且不用局限于计算机平台,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上与课下都能进行学习与练习。

(3)为学生将来进行复杂电路的设计奠定一定的软件使用经验与EDA的基本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使得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一定改善与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相应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根据课题的研究需要与课程的建设需要,从众多的电路虚拟仿真软件中选取较为合适的一种软件平台,拟采用基于安卓平台的《仿真电路模拟器(Droid Tesla Pro)》软件。

・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所选定的虚拟仿真平台为载体,将尽量多的课程内容移植到该平台之上。

・对于该平台无法仿真的一些个别知识与内容,通过开发与应用一些较为简便易用仿真演示软件,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开发与本课程相配套的一系列资源,包括相关的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等。

(2)重点解决的问题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虚拟仿真平台与课程体系相适应。

・开发配套的教学材料,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课堂学习与课后自学。

4.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手段的选取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将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1)从教学内容来说,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与内容;同时针对后续课程的需要,调整一些现有课程知识内容的体系与难易程度。

(2)从教学手段来说,将原来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电路的分析与计算能力培养,过渡到对学生使用软件进行电路的搭建与观察的能力。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44-03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新建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在专业建设上存在各种问题,如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薄弱、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较少、缺乏学科带头人等等,制约了专业内涵的发展。但是学校要发展,专业要建设,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到一个突破口,而不论是专业还是人才培养最终都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因此可以以课程为突破口,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1.专业与专业建设。专业是一种学业类别,是与社会分工相对应的,潘懋元教授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国际教育标准中,专业被称为课程计划。以课程定义专业,反映出课程与专业之间的本质联系。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要所开展的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是以相应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育为媒介,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为目标,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建设工作。3

2.课程与课程建设。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建设是指课程管理主体对各专业教学科目、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及其进程和学校教育情境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控协调过程。课程建设应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发展出发,按照一定的专业质量标准而进行改革和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

3.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从专业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专业是课程的组合形式,课程是专业的载体,不同的专业,实质上就是不同课程的组合。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样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两者之间呈现的是正相关性。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内容的基础;专业建设可以涵盖课程建设的内容,其相应的建设内容更广泛。虽然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各自内容有所区别,各自强调的重点和目标不同,但两者的建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融为一体的,专业教育是通过课程教育实现的,课程建设要为专业建设服务。专业的建设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对课程建设的系统要求。专业的课程设置反映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的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也促进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建设等各项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对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方面。因此也主要从这五个方面来分析如何促进专业内涵的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要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平台,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将老教师的作用与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明确教师发展方向,促进教师科研思维能力,业务能力的提高。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假如将专业比做是一桌宴席的话,那么培养计划就是菜谱,而课程便是一道道菜,把菜做好了,就可按不同的教学计划,摆上一桌桌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口味的宴席来。通过合理构建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满足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要求;通过选修课程来灵活设置专业方向,通过开发建设面向学术前沿和创新实践的各类实验性、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等等。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保障人才培养效果的手段,只有坚持彻底摒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教学条件建设促进专业教学保障。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和网络教学条件建设。根据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和修订教学大纲,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认知能力的载体,是教师教研成果固化的标志。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本好的教材,编撰者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反映出来,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措施。

三、以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发展的策略建议

1.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是指导课程建设的宏观文件,是在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制定的。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取得成果的关键,也是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保障。课程建设规划要与专业建设规划相统一,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科学的可操作的课程建设规划,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建设的指导,能促使课程教学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本身的要求,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学校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时,可按照“强化基础、注重特色、精心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重点课程建设为主导,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平台,形成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动态性特征的现代课程体系,从根本上保证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2.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所谓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强调课程的突出地位,将专业仅当作课程的组织形式,教师通过组织课程,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开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实行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动态化和多层次,也可使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共享,如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可按照课程或课程群或教师的研究方向等来整合,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资源的功能。

3.建立课程责任制,制定课程评价标准。教师和课程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教育媒体。从联系的角度看,教师是课程的传承者和直接建设者,如果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那么课程就是教师的产品,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就是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评价标准,在课程建设中,就是要建立课程责任制,制订课程评价标准。建立课程责任制,就是要求每门课程的建设都要有负责教师,每门课程都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课程可以分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合格课程等不同的建设水平和层次,但全体教师都要具有强烈的课程建设意愿,并对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教学与建设工作负责。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课程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依据课程建设内容及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定期组织课程评估,将评估后的结果做为推荐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和遴选校级、省级级重点学科专业的依据。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正确处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鞠建峰.试论专业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J].科教导刊,2011,(6上).

[3]王旭林,王宏波.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108-111.

[4]张扬,李孟辉,尹红.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6):82-83.

项目基金:2010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加强我院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2010KY45)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42-02

自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11 年4月开始启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后,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日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视,也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参与,它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各个高校都积极地开展本校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点带面”,也就是说通过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推进其他课程的建设工作,从而使得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申报,轻建设,缺乏远景规划

客观上来说,很多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在课程申报的前期阶段,尤其是在课程申报之前、课程申报之中都很积极主动,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可是一旦课程申报成功,拥有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称号,课程负责人往往就产生了一劳永逸的思想,从而不知不觉中就放松了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过程的建设,简言之,就是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我们认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绝不能有懒汉思想,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也绝不是区区三五年的精品,而是要持续建设,打造成为永远的精品课程。实践证明,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工作应该是一个长时间的积淀和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实践的过程。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有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中应该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内容改革规划、教学方法改进规划、教材建设规划等各个相辅相成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学校教务部门应该积极发挥监督与日常管理作用。

(二)师资梯队不合理

一般而言,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都会有非常良好的初衷,也即力图打造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的示范性样板课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都存在着师资梯队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负责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都很强,但是课程队伍中的不少主讲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而这往往暗藏危机,也就是说一旦课程负责人调走或退休,其他教师往往因为缺乏历练,尚未形成足够强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从而无法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质量与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些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存在着师资队伍中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间年龄断档比较大,从而无法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持续地进行建设。

(三)建设资金不足

地方高校建设资金往往十分有限,要兼顾到学校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单个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资金就很难得到保证。而资金往往就是制约课程建设的瓶颈之所在,没有课程建设所必需的经费支持往往就无法形成对精品课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在此情况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等方面有专门的技术标准,在录制场地、录制方式及设备、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有具体的要求和技术指标。由于资金限制,地方高校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既有的录音、录像、制作等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比如说录播教室条件不好与录播设备老旧、校园网建设水平跟随不上,达不到全覆盖的水平等。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一)将过程管理贯穿于建设全过程

教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不仅要组织好教师积极申报精品视频公开课,而且在相关课程申报成功后要做好后续工作,绝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要把过程管理贯穿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起来。为此必须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通过组织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开展年度检查与课程建设规划的验收工作,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全过程评估监督与管理机制,真正做到把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立项资质评估、立项课程的年度中期检查、立项课程的建设规划的验收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进行评估的时候,要树立课程负责人必须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全面负责的理念。对被评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对业经学校批准设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学校教务部门注意加强日常的监管,比如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通过走访获取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了解课程团队成员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即将采取的解决办法等等,从而实现实时掌握课程建设动态。对于没有达到课程建设预期目标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应该提出限期进行整改;对于整改后经教务部门组织评估仍然不合格的课程,应该终止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经费;对于不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设立条件的课程,可以取消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称号。

(二)合理配备师资,组建专业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我们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2]。为了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打造一批精品教师队伍,要合理制订教师引进计划,注意教师年龄、学历结构。要把广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形成常态化管理。一方面要鼓励广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另一方面,要按部就班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与专业进修与业务知识的学习,或各种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与国内学术研讨会。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切实改善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学习条件,调动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合理的师资团队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根基,除此之外还应配备包括教学设计、媒体制作等专业的建设团队。如同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的编剧一样,教学设计人员要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吸引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媒体制作人员也应与教师沟通,了解专业知识,明确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投入专项建设资金

对于经过遴选批准立项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课程建设配套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在具体的经费操作中,一方面,要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立项等级设定不同的配套资金额度,从而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持续、稳定与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建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滚动式资金管理制度,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建设经费,激励课程团队教师持续努力,确保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得到持续的支持,从而建立起切实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建设具有先进设备的录播室,培养能熟练操作的录播人员,或者由专业的媒体制作团队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其次,在条件成熟时,要实现校园无线上网全覆盖,使学生能随时享受到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再次,要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与日常维护。

三、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实践

佳木斯大学自从启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有1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另外还有50门校级精品课程,实施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以后又有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一贯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分不开的。

第一,课程负责人撰写精品课程任务书。在任务书中主要说明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各个阶段所要达成的预期目标,对课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计划等。学校每年根据任务书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进行年度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课程继续划拨下一年度的课程建设使用经费,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课程要停发经费,限期整改,进行再次考核,如考核仍不合格,则取消其精品课程称号。通过这些举措的实行使得精品课程负责人不仅有了危机意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第二,加大建设经费投入,保证专款专用。学校在财力有限,资金困难的条件下,优先保证了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经费使用,每年每门校级精品课程投入7000元,省级精品课程投入20000元进行建设,虽然投入的资金有限,但积少成多,将有限的资金用在精品课程关键方面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重视人才建设。学校对师资培训费用实行二级管理制度,要求教务部门作好整体计划后将资金划拨学院进行管理,更有利于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学习,吸取外面的经验,更好地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第四,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2014年年初投入建设具有采、录、编功能的高清自动录播室,使学校精品视频开放课程的录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学校开设有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因此正在积极探索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建立专业化的采编队伍。学校在积极筹划与有关公司进行洽谈,争取实现校园网络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1.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程规划 课程领导 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校长课程领导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识。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能够有效地进行课程领导的并不多见,校长课程领导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矛盾冲突。越城区教研室科学把握教育改革大势,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评优活动为抓手,开展了“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和学科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评比活动,得到了全区中小学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分别收到30篇和24篇方案,不仅是对落实校长课程领导权的一种探索,也是赋予教师课程开发权的一种实践,更是实现学生课程选择权的一种期盼。

一、课程规划巩固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地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是学校管理关系的承担者和创造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校长指挥棒灵不灵,校长管理绩效高不高,学校发展速度快不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权威――权威问题是校长管理的核心问题。那么,校长的权威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校长的权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因素,二是素质因素。权力与威望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权力的大小不能决定威望的高低,威望的高低也不仅仅来自权力的大小。高水平的校长应该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科学、睿智地发挥“权力作用”,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以专业的综合素质获得下属的佩服和敬仰。这其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活动中,许多校长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导,全面贯彻“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五大理念,认真履行“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六项职责,潜心研究人的成长规律,准确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扬学校优势特色,积极构建现代学校课程体系。比如柯灵小学的“A+X灵育课程”、稽山小学的“乐水课程”、鲁迅小学的“立人课程”等,把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校训等核心要素融入到课程建设中,不仅明确其课程领导角色,由“行政领导”转向“课程领导”,还巩固了其课程领导地位,践行着教育家办学的理念。

二、课程规划增强了校长的课程开发意识

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是“深课改”背景下的两个新名词。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也不简单地等同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是“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在课程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以生为本作为教育回归本真的生动实践。

在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活动中,许多校长自觉学习《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课改的“四道”急令:《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8号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9号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80号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81号 ),把“选择性”“每一个”“统筹式”“文化型”“精准化”等一系列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改革中。比如北海小学的“博雅课程”、少儿艺校的“艺术+课程”、文理附小的“七色课程”等,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进行了统筹和整合,不仅厘清了“三对”关系(国家课程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中的内容,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一部分是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内容,小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大部分是拓展性课程),还积极开发了富有学校特色、教师特长的拓展性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规划提高了校长的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实施是将书面课程付诸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是课程规划的重要环节。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校长要做到:提出教育的哲学思维,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升课程的愿景目标,提供课堂的制度保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次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比赛规定了具体的六个方面的写作格式要求:校情分析(历史回顾、办学现状、面临挑战);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育人模式、办学方略);学校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安排、特色课程);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形态、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课程制度与管理;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六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

在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活动中,许多校长以“课程超市”为基础,积极探索“主题与专题”相结合、“长课与短课”相交替、“教室与学室” 相吻合、“自助与外聘”相联系等方式,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转变。比如蕺山中心小学的“慎独课程”,以“慎独之‘知’”“慎独之‘美’”“慎独之‘行’”三大板块为纲,积极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树人小学的“生活课程”,研制课表、安排教师、聘请人员、添置设备、开辟场地等,为选课走班、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不仅把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等学校主题文化的核心要素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还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课程规划蓝图。

四、课程规划拓宽了校长的课程评价思路

课程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智力观。在传统智力观中,课程评价就是通过学业或者学科考试分数这一认知性指标作为学生学业优劣评价标准,导致产生“应试化”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在学校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测验学生的分数成了评价的代名词,分数成了学生在学习中追求的唯一目标,致使许多学生视考试为畏途,他们不但体验不到学习的真正快乐,反而在不断吞咽失败的苦果,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在多元智力的视界中,智力是人的一种功能外显形式,多元的人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都是可育之才。人的智力的多元性、复杂性、发展性,必然要求课程评价也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发展性。

在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活动中,许多校长以《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依据,把课程评价探索与考试体系的完善结合起来,在规范校内考试评价、控制区域性“统测”次数的基础上,广泛应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比如塔山中心小学的“博雅课程”,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灵芝镇中心小学“镜湖蓝课程”的五大评价系统,用学校语言、讲学习故事、写学生成长。此外,还有许多学校,有的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有的为了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有的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运用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填框答题和网络阅卷的形式,为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应用提供支撑,改变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工具的现象,实现了课程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良好态势。

在课程规划中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方案是核心,但仅有方案是不够的。基础性课程的整合,拓展性课程的开发,选课走班的实施,拓展课堂的展示,个性化评价的推进,专业化制度的保障,课程纲要的研制,办学品质的提升,等等,一系列深化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要求我们去实践、探索和总结,愿“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成为广大校长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一张远航的船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五轮驱动”;专业教学团队;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74-03

专业教学团队就是任教同一专业的教师所建立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共识常常会让教师在实践教学理念时获得肯定与鼓励,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国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作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支持专业,创新采用“五轮驱动”培养机制,加强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五轮驱动”培养机制的蕴涵

“五轮驱动”培养机制就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五个轮子共同驱动”,着力培养专业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使专业教学团队迅速成长。第一个“轮子”:一个理念即现代职教理念;第二个“轮子”:两个建设规划即专业团队建设规划与教师成长规划;第三个“轮子”:三层次人培养目标即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其他教师;第四个“轮子”:四个平台即校企合作平台、课程建设平台、课堂教学平台、教研活动平台;第五个子“轮子”:五个载体即产教研结合、精品课程建设、专业课两课评比、技能比赛、实训基地建设。

在国示范校两年期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卓有成效的“五轮驱动”培养机制,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原来的13位专职教师和4位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扩大为15位专职教师和5位兼职教师,其中校级专业负责人由1位增加为2位,骨干教师由3位增加到5位,“双师型”教师由10位增加到17位,这不仅仅是教师数量的增加,而是通过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不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果。

二、专业教学团队

“五轮驱动”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一)确立理念,引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灵魂是成员之间要有一个明确的现代职教理念,因为理念能起引领作用。两年来,专业教学团队听过多场专家报告:张学政教授的《让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姜大源教授的《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张渝鸿教授《消除职业倦怠成就幸福教师》等。派出3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学习,14人次参加省级培训学习等活动,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下企业锻炼和专业调研活动让教师认识到在新型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任重而道远。建立一支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培养现代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二)建设规划,兼顾专业教师个人成长与专业教学团队发展

建设规划包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就是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任务,整合现有和潜在的资源,形成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度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的规划。专业教师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个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应该为自己成长规划未来,使自己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根据专业2年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实际状况,制定了专业教学团队2年建设规划,专业教师根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并将专业教师个人成长、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三)明确培养目标,培养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

专业教学团队的设岗原则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课程负责人为骨干教师,课程团队成员为基础。专业教学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拥有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如何发挥团队成员各自优势形成团队合力,得到团队及个人双赢的结果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举措是以培养专业负责人为团队核心,带动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共同发展。

培养“领头羊”――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按专业骨干教师申报、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学校认定程序确定。专业负责人通过校内外培训学习、下企业锻炼、参加国家级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共建共享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后带领专业教学团队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等突出问题[1],调动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业负责人还应善于与成员沟通,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培养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负责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标准和实习指导大纲,组织课程教学、考核题库与教学质量评价,培养青年教师,组织任课教师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时解决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难题。经过开展专业负责人说专业,课程负责人轮流主讲专业主干课程,所讲课程之间基本做到了前后连贯、知识之间融会贯通。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依靠培养专业负责人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依靠培养课程负责人实施校本课程建设工程,依靠培养其他教师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工程,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老、中、青教师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作用,在互助协作中发挥各自特长,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搭建平台,夯实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基础

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团队成长的基础。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3]。专业课程团队根据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研究,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式,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4],从岗位需求出发,基于“首岗胜任、多岗适应”的原则,建立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体系。[5]确定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农业会计与统计》《农产品营销》《财经法规》《农产品物流单证实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由3―5名专兼职教师构成课程团队,课程团队设计开发每门课程以培养经验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课堂教学是提升专业教学团队内功的法宝。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要素组成的整体”[6]。为尽快让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校内“五课”(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比赛,参加省市“两课”评比活动,提升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内功;积极推行“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一年一度的技能节活动使专业教学团队的技能竞赛趋于常态化,既调动了团队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团队教师的专业意识、团结协作及创新精神,达到了“以赛促教,以教促赛,赛教并举”的效果。

教研活动是专业教学团队迅速成长的重要手段。专业教学团队水平提高的基础在于开展专业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分享彼此的经验,教师得到快速的成长。在课程教研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团队成员申报市级研究课题1项,校级研究课题6项,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成果。

(五)借助载体,提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水平

学校通过产教研结合,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科研能力。通过与江苏悦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定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江苏悦达农园贸易有限公司、江苏省农垦新洋农场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与江苏汇源果汁等七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议,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课题研究、专利研发、顶岗实践等活动,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科研能力。

学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能力。两年来,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共建共享课题项目六门精品课程建设,主持其中两门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团队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三门,开发校本教材两部。

学校通过专业课“两课”评比,提升了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组织专业教师10人次参加学校、市、省级专业课“两课”评比活动,组成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为“两课”评比小组,推荐参加两课评比人选、集体制定两课评比教案,集体听评并指导两课评比。

学校通过技能比赛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操作技能。组织专业教师成立了珠算、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会计电算化、物流单证等四个项目技能比赛教练团队,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

学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安排专业教师40人次到校企合作联盟江苏悦达农园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熟悉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职业技能,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团队参与ERP沙盘实训室建设,《农业会计与统计》课程团队参与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实训中心建设,《农产品营销》、《农产品物流单证实务》课程团队参与农产品物流实训室建设等。教学团队从实训室建设调研编制计划撰写实训室建设申报书拟定设备采购合同参与实训室设备招投标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设备验收实训室功能与文化的布置实训室使用、维护与管理等建设环节融入到专业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五轮驱动”培养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更加优化,产教研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当然加快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形成专业教学团队文化,凝聚需要专业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的能量,构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学习型的团队机制;专业教师静下心来,养成严谨的教学作风;需要专业教师发扬团队协作、互助学习的精神,形成人人勇于担当,敢于出成果的机制;需要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动态的培养机制;需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条件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顾京.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08).

[2]田艳霞.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性思考[J].商情2012(51).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有关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由于教学质量的保证既涉及教师和学生、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教学评价标准等要素,又涉及教学实施、质量监控、评价反馈等过程,已有研究成果多从要素或过程角度构建系统[1,2],或偏重要素建设,或偏重监控、评价等过程。但研究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实践效果不理想。本文从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出发,在分析课程对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围绕课程建设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基于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课程是培养计划的基本组成单元,只有保证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保证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教学质量链条的起点[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应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国外特别是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就是围绕课程开展的[4,5]。

课程建设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结合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特点,通过合理配置与培养课程教学团队、合理设计和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或建设教材及相关资料、运用先进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一系列建设活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为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围绕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包括一系列政策、制度、监控评价和教学条件等保障支撑过程和要素。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提高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教学主体的行为进行激励约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其次,课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条件支撑。包括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条件、实践教学基地、网络教学条件等。

最后,为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控评价系统。包括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组评教、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课程建设的质量、教学效果进行监控、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课程建设系统、监控评价系统、激励约束系统和教学条件保障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二、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为保证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本文引入PDCA循环理念构建体系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做好课程建设规划为起点,以课程教学质量为基本控制单元,通过教学过程实现课程建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并将监控评价结果反馈于课程建设规划,形成闭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而为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教学工作各方的监督激励,必须辅以政策导向和制度监督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条件建设。

因此,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要以“课程建设规划(Plan)-课程教学(Do)-监控评估(Check)-反馈处理(Action)”(PDCA)为主线,以政策导向、制度监督激励、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和支撑。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

具体而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规划(Plan)。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的纲领,是对课程建设措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课程资源、课程考核等方面做出的全面规划。具体来讲,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和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和结构安排,进而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计划。

2.课程教学(Do)。课程教学是课程建设内容的实施过程,是教学质量形成的“第一现场”,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课程建设的内容得以完美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课程建设内容或教学过程。

3.监控评估(Check)。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是评价课程建设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可以通过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听课、教学督导听课、检查、教学团队互评、学生评教等形式进行。监控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还包括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课堂组织、讲解、启发引导以及学生到课、听课情况及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实训或实验的结果等,考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4.反馈处理(Action)。根据教学监控评估获得的大量信息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反馈给教学参与各方。如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教学过程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学政策、管理制度、教学条件、学生管理等问题应反馈给教务、学工等相关部门,并研究改进措施,制订解决方案,作为下一循环改进的依据,以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6]。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10篇

一、三大举措保障学校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几年来,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我区遵循“整体推进、有效引领、创新机制、改进提升”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了“三大品牌”活动,即以每年3月份和9月份的中小学视导为发现问题的契机,以每年10月份的教学工作会为有效引领的平台,以每年12月份的德育工作交流会为总结提升的载体,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

一是政策保障,规范管理。几年来,我区围绕工作重点,进一步修订、完善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2009年,为充分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我们出台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我们出台了《金水区中小学教学指导意见》和《金水区中小学教学常规》。2010年,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的监控,我们出台了《金水区杜绝不文明教学行为》《金水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金水区学校领导任课、听课制度》等文件,从制度上给予了保障。2011年,为了使我区的课程建设能够稳步有效地推进,我们出台了《金水区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课程建设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同时,我们还配套制定了《金水区品牌课程评选方案》和《金水区品牌社团评选方案》,以保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二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平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扎实进行。首先,按照“分区合作、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原则,根据地域和学校特点成立了六大学区,实行了学区化管理制度。其次,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为核心,深入开展校长轮岗、中层竞聘、教师交流等活动。然后,下移工作重心,整合各业务部门,成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最后,以推进百名“学科带头人”、百名“首席教师”、百名“教学新秀”为内容的“三百工程”为重点,确定全区教师梯队建设的目标和规划,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讨等多种途径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科学引领,有效实施。科学引领是保证课程建设有序、规范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聘请了省内教育名家、著名专家,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顾问团,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用专家的智慧引领文化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引导学校通过审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逐步构建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规划,并通过校长讲坛、金教论坛、协作区联席会议等形式组织多层次之间的交流,加强沟通,共享智慧。

二、持续推进,构建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一是做好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与评估。需求与评估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求学校首先要成立由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及教育专家等组成的学校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落实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同时,强调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劣势,找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课程建设的契合点;还要通过座谈、问卷、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教师的优势资源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制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是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基于学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要求,在分析与研究课程建设的需求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实施原则、课程结构等内容。目前,各所学校都已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方案,并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如文化绿城双语小学,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依托“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实验项目,将“雅趣立根基,培养国际娃”作为学校育人目标,构建了一套

“稳固基础、互动共生、雅趣促行”的课程体系。

三是认真抓好落实课程目标的渠道与途径。课程实施方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必须通过教学行为来进行深入落实并不断反思与调整。如今,我们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施和探索。

首先,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我们要求各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开足开齐、上好上齐每一门课,并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每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不加重学生负担。同时,要通过课堂教学落实课程建设的基本思想和理念,要把落实好课堂教学常规作为课程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根据这些要求,各校要按照我区下发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按照有关道德课堂的建设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其次,推进校本课程向品牌化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区各所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多门富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南阳路三小以“结文化”为核心,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对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中国结·龙蒂花编制》校本课程精品系列;纬五路二小以“珠趣”、“对课”为基础,全面建构校本课程体系,并做到常态实施、序列发展。

上一篇:课外阅读教程范文 下一篇:矿业企业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