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6 01:22:15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Pro/e 机械零部件

《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教革,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Pro/e的理论知识根据工作任务分到每个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知识,获得职业核心能力。

一、课程定位

《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Pro/E软件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建模、产品装配设计,能够利用Pro/E软件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专业问题。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今后工作的发展。

二、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1)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及中等复杂零件的建模;

(2)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产品及中等复杂产品的装配;

(3)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产品的各种工程图设计;

(4)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对产品进行修改;

(5)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及中等复杂零件的渲染设计。

2、知识目标

(1)了解Pro E 3.0软件的发展现状、建模原理、基本功能块、典型设计思想;

(2)了解Pro E 3.0软件的用户界面;

(3)掌握Pro E 3.0软件的基本操作;

(4)掌握二维草绘的绘制方法;

(5)掌握基础特征的建模方法;

(6)掌握放置特征的建模方法;

(7)掌握利用基准特征辅助建模的方法;

(8)掌握高级实体造型的建模方法;

(9)掌握曲面特征的建模方法;

(10)掌握组件装配的设计方法;

(11)掌握利用三维建模创建二维工程图的方法;

(12)掌握产品整体效果的渲染方法。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获取的素质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

三、教学情境设计

以典型的零部件为载体,学习领域《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件部》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如表1-1所示。

这三个学习情境都是企业中的真实产品设计,教学内容以千斤顶、主动轴总成、一级减速器设计中的零件建模、部件装配、整体装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级。因此该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典型的零部件为载体,将草绘模块、实体模块、装配模块、工程图模块等相关知识贯穿起来。

四、教学设计

改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项目完全按照企业中真实产品的工作过程来实施。为适应项目教学的需要,缩短与企业的差距,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六步教学法。六个实施阶段如下:

任务下达阶段:学生了解项目工作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

确定计划阶段:学生按照所选的项目实际需要,分组讨论工作实施的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各自的工作计划。

确定方案阶段:分组展示方案内容,小组间相互讨论,确定是否可行,提出建设性意见,修改、完善方案细节,在组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学生按选定的最终工作计划,先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然后合作完成整体工作任务。

检查阶段:经常性检查,中间检查、自查,小组间互查,教师检查冲交替进行,除对工作计划以内的内容进行检查外,还应对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

评估阶段:教师进行最后的工作总结、成绩评定,并找出差距和改正办法。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体系,重构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J].实践与创新,2007,(4).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连杆机构” 教学分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析

1.课程介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为一体的课程,它既是一门机械学科用于思维体系建立的专业基础课,又是面向生产实际,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应用技术课。根据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职高专层次的专门人才的定位,我们以建立学生机械产品的基本思维体系为理论知识要点,以掌握机构分析、故障诊断、零部件设计、设备调试、维修和高效率的操作使用为技能培养目标,对原课程体系和结构作了全面调整,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改革探索。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围绕解决某一项目问题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重构课程体系。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胜任企业工作岗位为目标,根据生产实际对机械设计知识的需求,在汲取国内传统机械设计教材知识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授课内容分为两个大项目:

项目一:牛头刨床机械系统分析

项目二: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

项目一以牛头刨床为切入口,在牛头刨传动系统中,包含带传动、齿轮传动、导杆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螺旋机构和棘轮机构等组成传动系统;刀架和工作台组成的执行装置;电动机的运动和动力经变换和传递,一方面使滑枕和刀架作往复直线移动,进行刨削,另一方面使工作台横向移动,完成进给。刀架、工作台的速度和位置靠操纵机构来控制。牛头刨床中的机构基本上涵盖了一般机器设备中的机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要求。学生通过对这些机构进行分析,掌握各种机构的特点及工作原理。项目二以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为切入口,通过计算带式运输机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设计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系结构、减速器结构来了解机械设计的全过程。

2.教学内容分析。

“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基本特性分析”是课程项目一中的内容,以牛头刨床驱动滑枕的导杆机构为载体,学习平面连杆机构的相关知识。重点了解四杆机构的特点、运动特性及演化型式,学会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压力角、死点、急回作用等基本特性,理解其传力性能;提交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分析报告。

3.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已对牛头刨床进行了拆装,认识了牛头刨床的组成,但对其工作原理还不甚了解。“牛头刨床机构是如何带动刨刀作往复直线运动的?”“牛头刨床刨刀为什么在切削时速度慢,而在返回时速度快?”“牛头刨床导杆机构动力特性能否满足切削力的要求?”学生对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着极高的兴趣,为学好本部分内容打下了基础。

4.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特性。

(2)技能目标:绘制牛头刨床导杆机构示意图;分析牛头刨床传力特性;撰写牛头刨床导杆机构特性分析报告。

(3)态度目标:团队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上;独立思考、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5.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与运动特性;难点是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分析报告的撰写。

6.教学资源。

任务单、学习工作页、多媒体课件、网络及图书馆资源、机械设计手册、多媒体教室、各连杆机构模型。

二、教学过程

课程组织形式与方法按照工作过程来完成,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元的人才评价观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1.资讯阶段。

(1)此阶段一般在课前课外完成,由学习委员负责发放或告知学习资料:学习工作页、《评价体系》及评价表。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程内容,独立思考并初步完成学习工作页引导题。小组讨论分析疑难问题,网上搜集平面连杆机构相关信息。

(2)课外现场观察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参观设计室各种连杆机构模型;观看电教片。

(3)告知完成本次工作任务的安排,提出学习工作要求。

①准确说出BC6050E牛头刨床连杆机构的具体名称;

②绘出牛头刨床连杆机构运动简图,计算其自由度,分析该机构是如何演化而得到的;

③计算对应滑枕最大行程时的导杆夹角;

④绘图说明导杆夹角大小(滑枕行程)的调整方法;

⑤撰写BC6050E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基本特性分析报告。

2.计划、决策。

小组组织活动,分析任务,进行分工,提交小组工作计划,填写小组工作计划任务分工表。

3.实施。

(1)预习抽查。教师上课首先抽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通过预习学生应掌握本内容的基本知识,计入课外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主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分析能力。抽查中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引导和归纳,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抽查结果记录为“关键能力”的平时考核评价之一。抽查内容如:何谓平面连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由哪几部分组成?陈述平面连杆机构的优点;陈述平面连杆机构的缺点;铰链四杆机构有几种基本类型?何谓曲柄摇杆机构,陈述其运动特点;如何判断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四杆机构的演化途径有几种?含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有哪几个类型?牛头刨床导杆机构有无急回特性?分析牛头刨床导杆机构的压力角和传动角大小,陈述其传力特性,等等。

(2)课堂技能训练。此部分内容计入练习结果的正确性进行考核。训练题如:

①判别下列四杆机构是什么机构?为什么?(图见课件)

②已知牛头刨床滑枕导轨与摆杆转动中心距离为L=800mm,大斜齿轮转动中心与摆杆转动中心距离为l=400mm。绘出牛头刨床连杆机构运动简图,计算其自由度。分析它是如何演化而获得的机构。

③画出牛头刨床导杆机构传动示意图、极限位置图,确定其工作夹角。

④计算对应滑枕最大行程Smax=500mm时的导杆工作摆角ψmax和极位夹角θ,求曲柄长度r。绘图说明滑枕行程(导杆夹角大小)的调整方法。

(以上2、3、4题针对实际牛头刨床进行计算与分析)

(3)小组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此部分内容计入能力控制点检查考核。如:

①小组讨论形成整转副的条件;

②小组讨论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

③讨论牛头刨床传力性能;

④讨论如何撰写BC6050E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基本特性分析报告。

(4)学业水平测试。用15―20分钟时间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测试,以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测完后马上让小组互换评阅试卷。结果计入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4.检查

5.评价。

由小组长统计自评分和小组分,交学习委员统计总分。

6.作业。

独立完成学习工作页中第1―6题;小组讨论后,独立撰写牛头刨床导杆机构运动分析报告。(将电子稿发至老师邮箱,并随时注意老师反馈的信息)

三、教学反思

1.积极倡导学生自学,学生对照学习工作页中的问题进行自学,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可互相讨论,既增强了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2.针对具体的牛头刨床中测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让学生觉得所学即所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3.教师的归纳引导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

4.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并注意对学生进行考核。

5.小组讨论时,小组长应积极引导后进生积极参与。安排工作任务时也要让后进生做相对较容易的工作,以期调动所有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6.总体而言教学效果良好,同学们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也感觉到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参考文献:

[1]郭景辉.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职业,2010,02,(46).

[2]马英,叶安英,黄继明.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设计.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103).

[3]汪禾清.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7,(27):224.

[4]韩树明.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探微[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18.

[5]梁永政,赵亚东.机械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4,(14).

[6]崔大伟.机械设计.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潍坊学院学报,2010,02,(1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XJK08BZC009)。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项目化教学理念与执行思路

1、1项目化教学理念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教材各单元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驱动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实际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技能与知识。

1、2项目化教学执行思路

在设计工作项目时,需结合课程知识体系内容,然后遵循典型性、覆盖性、可行性、趣味性的原则选择与设计实施项目。项目执行可按如下思路执行:① 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② 计划:由教室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③ 实施:学生以分工或合作的形式进行工作。④归档并总结。

二、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项目的实施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每组4~6名学生),即小组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根据教材内容、专业特色及相关内容间的相互联系。笔者认为本课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大项项目实施:基于项目驱动常用机构的设计与实验;基于项目驱动零部件的设计与实验;基于项目驱动简单机械及传动的设计与实验。笔者就“基于项目驱动常用机构的设计与实验”中,以“内燃机凸轮机构分析及设计”为例,从制定项目任务,提出相关联的知识点,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的,详细分析实施过程,见下表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要全部作答, 而应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行解决并记录。本项目实施完毕,教师还应进行检查并串讲,把部分知识进行半系统的讲解,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重视对学生能力高低认定具体手段和实用方法。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该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由学习过程态度考核、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及理论知识考核四个部分组成。具体考核评定标准如下。

3、1学习过程态度考核(10%)。学习过程态度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平时课堂的出勤、纪律、实训态度、协作精神、操作规范及安全常识等。

3、2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30%)。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贯穿整个学期,主要考核学生在每次课程项目训练中知识运用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职业技能、实训报告形成能力、自学能力等。

3、3综合能力考核(30%)。综合项目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如减速器设计项目,用到齿轮机构、轴与轴承、传动比等知识。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对项目的分析能力、知识选择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对问题的判断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质量及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3、4理论知识考核(30%)。对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采用闭卷考试及口试的方式进行,注重知识应用,考核内容均为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四、结束语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技创新;素质模型

Quality ModQuality 安徽理工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该校“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之一,学校积极借鉴了先进国家和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特色的工程教育和实践模式。近五年,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共获得国际机器人大赛冠军、亚军、突出成就奖各1项;“挑战杯”系列全国级竞赛等获奖63项,省级竞赛获奖100多项等,学生获得专利授权100多项。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主体成员的我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2014年成功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获得专项经费资助。通过在校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使得这些机械类毕业生走向社会,更有可能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学科专业。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目前,多数高校卓越机械工程师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采取“3+1”的培养模式,我校机械类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统一安排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学生签订工作单位后的单位实习等累计1年的学习实践,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机械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机械类专业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工程技术性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然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未来工程界的领军人物应具有:(1)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2)对工程的社会作用有广泛的理解;(3)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当今世界工程问题的新办法;(4)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才能。为此,对于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在本科培养阶段应重视以上方面的培养要求,在具备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更高层次的素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

我校机械类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共青团等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对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养的学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具体体现在:

1、科技创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国家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各高校都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则能有力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本领域的先进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如在竞赛的前期准备阶段学生要学习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实践,如熟知ppt的制作、作品动画的制作、实物模型的制作等;进而,在竞赛的每一轮选拔中,如“挑战杯”系列竞赛要经历校赛、省赛和国赛的层层选拔,其中的每一轮晋级都要对作品和计划书等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和提升;这对提高大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方面,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创新活动是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2、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能结合学院自身优势和办学特点,把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放在突出的位置,构建了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学院每年花大量实习经费用于学生深入厂矿车间、生产一线实习实践,在校内建立大学生金工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实现对大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机械类大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常见的“挑战杯”系列竞赛和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实现作品的科学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企业普遍认为“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最大软肋。如今的社会,每一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常是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取得的。科技竞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多数都是以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队参加,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团队的每个成员在发挥各自所长的同时,都需要与其他组员积极沟通、分工协作、取长补短,以使整个团队发挥最优效能,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促使学生有更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体意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大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中,将自己融入团队,在集体环境中,学会与人相处,容易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一个明确的集体的奋斗目标,在团队协调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自身使命感;在团队分工中,任务的认领和协调,需要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加之创造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般都具有的一定科学性,或资源保护,或节能减排,大都具有造福社会等性质,这些都使的参赛成员都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四、依托科技创新,对持续提高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建议

1、充分利用校共青团组织平台

近年来,学校团委把“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列入每年的共青团工作要点。每年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节为主线,组织举办好 “挑战杯”系列竞赛、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其他校内科技竞赛活动;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社,为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提供了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安排专门的场地与指导老师,为学生创新制作提供电脑、制材、制作工具、图书资料,并提供经常性的指导。创新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有创新欲望和潜力的学生,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他们在各类科技竞赛屡创佳绩。

2、继续依托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平台

为了培养在校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从2010年开始,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开始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已增至30个。学院制定《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考核办法》,每个团队须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要求各团队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要求认真落实本团队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指导教师需积极指导相关学生参与创新与科研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学院依据年底各团队计划完成情况和取得成绩,给予团队相应的资金支持。为此,机械类专业学生可以联系老师或学长,申请加入相应的团队参与科技创新与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构建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上,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要求为主线,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按照一条主线(工程创新应用能力)、两个支撑点(机一电)、三个教学阶段(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四个能力训练模块(零部件识图绘图能力、零部件技术测量及运动和受力分析能力、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制造能力)、五个实践环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学期,大学生创新实验)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

4、加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着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创业素质,近年来,学校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资助工作,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申报,指派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指导热情的教师参与指导,并对获批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为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教育部启动了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工作,并列入“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金预算报省教育厅审批, 鼓励支持本科大学生积极申报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大学生通过组织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周军,陈琦.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32-34.

[3]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尤涛等.面向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模块化;小组化;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9-0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该计划是教育部推出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3]。2010年和2011年教育部从全国高等学校中分别遴选了61所和133所高校参与该计划。山东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是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首批试点专业。本专业自开展“卓越计划”试点工作以来,在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框架下,梳理学科优势,挖掘专业潜力,认真凝练和积极组织实施“卓越计划”方案,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尤其在培养计划规定的累计1年的企业实践环节设计和实施上提出了“标准化、模块化、双导师、小组化分阶段推进”的模式,通过与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合作,采用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协作、企业导师为主的指导方式,根据学生意愿和兴趣,按小组化工作方式将学生分成五组进入相应企业完成所有规定的实践环节。

一、“卓越计划”培养大纲制定及学生选拔

1.培养计划制定。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规划工作开始于2009年12月。培养计划制定充分体现了“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及市场经济需求,有利于服务山东省地方经济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有利于“卓越计划”一流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培养。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我校相关院系和企业界代表广泛参与,深度探讨与交流。该计划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目标、定位与学科、专业的目标、定位相适应的特点,体现求真务实的特点,体现课程的前瞻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同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拓展性。卓越培养计划共设置196学分,而普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学分设置为18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4.5学分,学科基础课4分,专业课40.5学分,素质教育课8学分,企业实践环节44学分。包括课程实验和企业实践环节在内的实践部分约占全部学分的30%,大幅度提高了实践环节在课程总量的比重,体现了“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精神内涵。

2.“卓越计划”学生选拔及淘汰机制。“卓越计划”的学生选拔采用本专业新生自愿报名-初步筛选-面试-录取的方式进行。目前,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2010和2011级新生中每级选拔40名优秀学生组成“卓越工程师”班。同时,本专业还建立了“卓越班”学生的竞争淘汰机制,在第四学期末集中对“卓越班”学生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考核标准主要依据学生前四学期的学业成绩,采取末尾淘汰制,排名列入最后10%的学生将被淘汰,可转入普通本科班级继续学习。

二、“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设计及实现形式

1.“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设置。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教学大纲按照项目化和模块化的方式设置了11个企业实践环节,设置见表1。

2.建立全方位、精细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和行业背景,分别遴选了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柴油机总公司、五征山拖农装有限公司及山东开元轴承有限公司等五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伙伴,建立了有效的校企联盟平台。依托该平台,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的各项能力素质培养,具体落实企业培养阶段的实施细则、考核规范等内容,目的是增强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下的团队协同意识和能力,在真实的项目和工程环境中完成和达到培养方案所规定的企业培养目标。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双导师、小组化工作方式”。所谓“小组化工作方式”就是将“卓越班”40名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及爱好分成5个固定的工作小组,每组8人左右,并将其派驻上述5家校企合作企业完成企业实践环节。原则上每个小组的所有11个企业实践环节应该在同一个企业完成,以保证企业实践内容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高级工程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卓越计划企业根据校企联合培养方案,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卓越计划企业与高校共同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生活,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4-6]。

3.企业实践环节的项目负责制。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所规划的11个企业实践环节均采用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对外呈现。每个项目指定一名校内教师为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该项目的工作计划的制订、学生实习期间的动态、与企业的沟通、实习问题的解决及实习的总结等等。学生到企业实习,第一个星期思想波动最大,因此,学校应该在这一阶段安排带队教师随队行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传、帮、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能顺利度过适应期。其后,指导教师应定期去企业探望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关怀,并写出工作总结,以便于我们能及时地对教学进行调整以及能更好地把握教育方向。

4.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及“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顺利实施“卓越计划”的必然要求。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需要的知识、关键的技能、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将过去的单纯实习变成到企业完成系列实践课程的学习。

三、“卓越计划”实施效果评价

本专业2010级“卓越班”学生目前已经完成了11个企业实践环节中的前3个,即机械零部件测绘、工程训练和典型机械产品设计。从目前的实施效果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获得了明显的提高,此外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也更加强烈。这里我们比较分析了本专业2010级“卓越班”与普通本科班参与校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奖、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及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奖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级“卓越班”40名学生中共有17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励,14人次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11人次获得校级以上文体活动奖励,而普通本科班对应的数据分别为12.3、11.2和9.8。“卓越班”的各项数据指标均优于普通班。

本文重点探讨了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实践环节设置。特别提出了“标准化、模块化、双导师、小组化分阶段推进”的企业实践环节的实现形式,并对比分析了2010级“卓越班”与普通本科班参与校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奖、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及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奖情况。对比结果表明,“卓越班”学生较普通班学生具有更积极的参与意识、更强的创新精神和更优秀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纪文刚,刘建东,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

[2]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汪弘.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5]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学习工作化

UG NX5.0是我院数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草图绘制、三维实体建模、装配图建模技术和工程图的绘制方法等。学习任务艰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着课本讲解命令的用法,学生大多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而对于实例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UG的课程教学,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基本命令的操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旨在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实施的独立自主性。其内涵是基于任务的一种教与学的模式,通过典型任务的分析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富有责任意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UG课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

UG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光靠理论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精通这个软件主要靠自己坚持不懈的练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项目的选择比较重要,既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任务设定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

在进行教学时UG教材的知识点需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学到。本设计中的任务是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由于我校一般是机械设计和UG课程同一学期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是减速器的设计,因此所选项目即为减速器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所有项目完成之后,既了解了减速器的结构,又使学生有能力进行减速器的三维建模和二维绘图,同时把两门课程都学好了,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分组合作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整的工作过程分为信息、计划、决策、执行、评价和迁移六个基本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任务确定之后,老师把项目足够的信息提供给学生,任务中待解决的问题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让学生去思考。

2.在获取信息后,由各组的学生根据设定的任务设计一个工作计划,教师负责提供咨询,确保制定的计划合理、可行。

3.决策过程由学生小组独立完成,锻炼学生团队创造性的、独立的开发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项目所需要的信息,最终决策出如何具体实施和完成任务计划中所确定的阶段工作任务。

4.任务执行由小组内的学生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创造性地独立解决任务中出现的问题。

5.评价分为两个步骤:成果汇报和评价。先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成果,以及在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然后师生共同对成果、学习过程、经历和经验进行总结、评价并打分。对任务的成果进行理论深化后,可使学生意识到理论和实践间的内在联系,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任务的开展打好基础。

6、任务目迁移。在作业环节,通过其他类似任务的练习,体现学生在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并加以深化,在下一任务的练习中会把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反映出来。

四、教学效果

1.由于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不再单一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中学,学中做,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会主动去学习,学习更自觉、更有针对性,更加理解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2.通过任务的完成把在校学生变成职业人,将学习工作化,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多大幅度的提高,值得在职业教育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2007

2.江洪.UG5.0典型实例解析.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232-02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能力需求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实施首先是从课程建设开始的。我们曾经一度将课程建设的好坏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准,课程建设几乎成为了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全部。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一片繁荣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背后,却出现了学校内涵建设过程中重心的偏差,许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所建设的课程对该课程所服务的专业支撑度不高,似乎是为了建设课程而建设课程。于是在政策引导之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心便转到专业建设上来,开始系统讨论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课程评价与考核等问题。这一阶段以“说课”、“说专业”为代表的讨论活动在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起来。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涵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强,实践弱。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讨论过多强调理论、理念等理性方面的内容。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各示范院校都有一套自己的办学模式,各示范专业也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有一套自己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大同小异,似乎有玩文字游戏的嫌疑。过分强调办学特色,有将办学特色凌驾于教学质量之上的倾向。

2.雷声大,雨点小。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强调课程建设,但是真正扎扎实实开展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每个高职院校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全面的建设规划,有完整的建设方案,但实际落实情况不到位。

3.单干多,系统少。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作为指挥棒,以此为标准建设的各门课程互相之间缺乏关联性,未能体现专业框架下课程建设的系统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内涵和特点。(1)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方面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能力是指在职业的某个岗位完成具体的岗位工作的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验工作质量三个环节。因而职业能力与单纯的操作技能是有区别的。(2)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能力需求为主要课程内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和技巧,因而课程内容就必须与职业活动紧密关联。必须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而陈述性的概念和原理知识为辅助内容。(3)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是以岗位工作过程顺序为主线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使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符合岗位工作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011年9月,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一体化改革与实践项目组成立。截止到2014年12月,本课程改革已开展四轮,课改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同行的高度认同,进而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确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加工质量分析、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培养目标通工艺、精操作、会检验。

(2)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依据《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目标确定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工艺编制、机床操作、质量检验三个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训基地在制产品,选取四个能代表零件表面加工几何要素的典型零件和一个部件作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融入到每个学习情境的每个学习任务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3)由易到难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根据选取的载体,对每一个学习情境,以零件生产过程为主线,编排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串联而成,按工艺流程,几何要素不断叠加、难度不断递进、学生工艺能力不断提高。

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实施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以点带面,在示范建设的良好基础上普遍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石伟平.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11):89-92.

[2]周养萍.《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2013,(07):25-26.

[3]柳燕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1):75-79.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传统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24-01

UG NX6.0是我院制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草图绘制,三维实体建模,装配图建模技术和工程图的绘制方法等。学习任务艰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着课本讲解命令的用法,学生大多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而对于实例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UG的课程教学,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基本命令的操作。

1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宏观的教学方法,旨在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实施的独立自主性。其内涵是基于项目的一种教与学的模式,通过典型项目的分析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富有责任意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 UG课程教学项目教学法设计

UG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光靠理论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精通这个软件主要靠自己坚持不懈的练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为此选择了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项目的选择比较重要,既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项目设定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

在进行项目教学时UG教材的知识点需进行有效的整合,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学到。本设计中的项目是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由于我校一般是机械设计和UG课程同一学期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是减速器的设计,因此所选项目即为减速器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所有项目完成之后,既了解了减速器的结构,又使学生有能力进行减速器的三维建模和二维绘图,同时把两门课程都学好了,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构建的教学体系如下所示。

项目一:项目简介,掌握软件和软件的基本操作。

任务一:草图的绘制,培养学生对各种形状草图绘制的能力,6学时。

任务二:零件三维造型图的绘制,培养学生对拉伸、旋转、扫掠、键槽、沟槽、孔和倒斜角命令等命令的使用能力,6学时。

任务三:装配体和工程图的绘制,培养学生对装配体创建和完整工程图绘制的所有命令的使用能力,6学时。

项目二: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零件绘制。

任务一:主、从动轴的实体建模,考察学生草图绘制、旋转或拉伸操作,键槽,沟槽和倒斜角的能力,2学时。

任务二:键的绘制,考察学生对草图、拉伸命令的使用能力,2学时。

任务三:大、小齿轮的绘制,考察学生对齿轮插件使用、公式曲线绘制、阵列和拉伸等命令的使用能力,2学时。

任务四:轴承的绘制,考察学生对旋转体、成型特征绘制和圆形阵列等命令的使用能力,2学时。

任务五:轴承盖的绘制,考察学生对草图、旋转和拉伸切除等命令的使用能力,2学时。

任务六:上箱体的绘制,考察学生复杂草图创建、拉伸体、扫掠、抽壳、简单孔、沉头孔、边倒圆、镜像特征和筋的绘制等命令的使用能力,4学时。

任务七:下箱体的绘制,考察学生对复杂草图创建、拉伸体、扫掠、抽壳、简单孔、沉头孔、边倒圆、镜像特征和筋的绘制等命令的使用能力,4学时。

任务八:螺栓、螺母的绘制,考察学生对草图绘制、拉伸、螺纹绘制、倒斜角等命令的使用能力,2学时。

任务九:油标尺的绘制,考察学生对圆柱、圆锥、环形阵列等命令的使用能力,2学时。

项目三:减速器装配体的创建。

任务一:减速器装配体的创建,考察学生对添加组件、配对组件、引用集、组件阵列等命令的使用能力,4学时。

任务二:生成装配爆炸图,考察学生对装配爆炸图的建立、克隆装配的使用能力,2学时。

项目四:减速器装配体的创建。

任务1:从动轴从程图的表达,考察学生对基本视图的设置、添加局部放大图、断开视图、对齐视图、图纸的标注等命李龟年的使用能力,2学时。

任务2:大齿轮工程图的表达,考察学生对视图参数设置、基本视图创建、全剖视图、图纸的标注等命令的使用能力,2学时。

任务3:下箱体工程图的表达,考察学生对视图参数设置、基本视图创建、对齐视图、局部放大图、半剖视图和图纸的标注等命令的使用能力,4学时。

任务4:减速器工程图的表达,考察学生对创建视图、标注装配图尺寸、装配图零部件明细表、标注零部件序号、技术要求等命令的使用能力,2学时。

在整个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理论和技能引导,项目的计划和实施环节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教师充当咨询师的角色,并对项目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3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分组合作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教学法的完整工作过程分为:信息、计划、决策、执行、评价和迁移六个基本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项目确定之后,老师把项目足够的信息提供给学生,项目中待解决的问题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让学生去思考;(2)在获取信息后,由各组的学生根据设定的项目设计一个工作计划,教师负责提供咨询确保制定的计划合理、可行;(3)决策过程由学生小组独立完成,锻炼学生团队创造性的、独立的开发项目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项目所需要的信息,最终决策出如何具体实施和完成项目计划中所确定的工作任务;(4)项目执行由小组内的学生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创造性的独立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5)评价分为两个步骤,成果汇报和评价。先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项目成果,以及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然后师生共同对项目的成果、学习过程、项目经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打分。对项目的成果进行理论深化后,可使学生意识到理论和实践间的内在联系,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后续项目的开展打好基础。(6)项目迁移,在作业环节,通过其他类似项目的练习,体现学生在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并加以深化,在下一项目的练习中会把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反映出来。

4 教学效果

(1)由于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不再单一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中学,学中做,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会主动去学习,学习更自觉,更有针对性,更加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关系,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2)通过项目的完成把在校学生变成职业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校企共建 教育示范线 一线管理人才

[作者简介]王灵玲(1975- ),女,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陈宇晓(1965- ),男,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骆江峰(1967- ),男,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浙江 宁波 3158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69-01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培养满足实际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的途径。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组织与企业的生产组织存在差异,有许多的不协调因素,前几年与企业合作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企业在精益思想的驱动下,通过校企合作全力培养员工和学生,即使因此牺牲短期财务目标也在所不惜。而教育示范线是推进企业精益生产的重要途径。教育示范线选拔优秀基层干部和员工与学生一起在学校专家的带领下组建示范生产线,以生产技术革新、生产模式改进为核心,以员工教育、干部储备为抓手;通过教育示范线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推进企业的精益化管理。与此同时,教育示范线引入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管理理念与方法,以及营造的“对与错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高职院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建教育示范线培养人才,使企业经营与学校教育在目标上达到了统一。

二、校企共建教育示范线的方式与方法

校企共建教育示范线是基于校企双赢的,所以教育示范线应同时具备生产的示范、质量的示范和教育的示范。为此,应在教育示范线导入精益生产,不断追求零切换、零库存、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滞、零事故的精益思想与理念,主要如下:

第一,优化生产模式,规范管理流程。遵循在制品及仓库存货维持少量原则,打破企业原有的一道工序占一个车间,半成品在各车间流转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建立“一个流程”生产方式;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删除或改进不增值的工作环节,使其变成创造高附加价值的无间断流程,尽力把所有工作计划中闲置或等候他人工作的时间减少到零;建立快速输送材料与信息的流程,使流程与人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比如员工根据加工单领料改为物料员送料,大大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

第二,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根据生产工艺规划布局,完成定置管理。运用视觉管理做好设备的目视化、作业目视化、品质目视化、物料目视化和工具目视化等;其次,设备点检可视化,包括清扫、加油、紧固等日常保养工作,清楚明了地显示出点检、维护保养的部位,如对管道、阀门等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区别管理。

第三,制定各工序“文字化、表格化、图像化、影像化、实物化”的五大作业标准书。编制《技能等级考核评定标准》、《工作教导分解表》等适合于现场人才培育的操作标准。

第四,结合实习岗位,运用在职培训OJT(On the Job Training)、一点课程OPL(One Point Lesson)、现场指导Coaching、行动学习法、岗位技术比武等培训方法在现场一线开展卓有成效的岗位训练活动。在生产现场一般很难安排大规模的课堂教学,应以多种灵活的形式开展教学,有些由企业工程师或管理人员组织,有些由学校教师组织,还有些由学生自主组织进行。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在工作中、在停线时、在早会等进行。

第五,贯彻落实生产目标和质量目标,并制作看板,将小组和个人的业绩、技能考核等信息展示出来,促进交流和发展。

第六,采取部分岗位轮换,既能有效教导,培养多技能工,又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学会换位思考,切实落实“不接受不良、不制造不良、不流出不良”的品质理念。

第七,建立改善提案的机制,开展现场问题改善活动。尊重员工的智慧与能力,以改善提案的机制驱动员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八,建立“问题发生,生产即停”机制。在教育示范线运行稳定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实施“问题发生,生产即停”机制,以彻底暴露问题,就地改进质量以提升长期生产力的理念解决问题。推进“从一开始就重视品质管理”的文化建设。

三、校企共建教育示范线培养一线管理人才的实践

第一,制定与教育示范线人员组成相适应的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及教育示范线的人员组成要素,改革了教学模式,在企业的教育示范线上学生经历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分别是:(1)专业认识实践—教育示范线的操作员;(2)岗位技能实践—教育示范线的技术员;(3)生产问题分析与解决的综合实践—教育示范线的基层管理员(包括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旨在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以企业教育示范线项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理念。

第二,研究开发以教育示范线的生产、管理项目为载体的学生企业实践的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人、机、料、法、环等影响产品制造的因素,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开发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意识与动作训练、产品制造工艺、生产计划管理、设备操作与调试、品质保证技术、组织架构与运作、现场管理、初期人脉建立、现场文化、生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并编制实践指导手册,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三,探索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定计划、定内容、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每天定期、不定期以教育示范线的生产、管理项目与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教学与讨论,根据阶段目标开展技能比武或小组成果汇报等。

第四,构建以生产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为确保企业实践能达到预期目标,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施以项目业绩、敬业精神、5S活动、安全文明生产综合加权评分和对企业持续改进合理化建议加分的考核模式,其中项目业绩主要有岗位的工时利用率、废品率、客户(下一道工序)抱怨等。

“校企共建教育示范线”使企业经营与学校教育在目标、要素上达到了统一,解决了一直以来生产与教学的矛盾。教育示范线以改善为途径,通过制造优质的产品来培育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因此,必须与贯彻以“人才培养”为经营理念,崇尚精益生产的企业合作,本项目才能真正开展,并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莱克,大卫·梅尔.丰田人才精益模式[M].钱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明惠,陈周钦,卢晓春,等.基于行业共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索[J].高教探索,2009(5).

[3]孙亚彬.精益生产实战手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4]王灵玲,毛剑敏,陈宇晓,等.提升工程教育目视化程度 营造高效有序的育人环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65-02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而《机械零件的普通铣削加工》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更为重要,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该课程开发以及教学实施改革建议的主要材料是调研报告以及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调研报告的主要来源是生产企业一线高级技师、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在校教师以及学生,学生中有毕业后从事工作的,也有在校学生,主要的调研内容是了解他们对该课程的要求与认识。

二、制定课程目标

(一)《机械零件的普通铣削加工》的总体目标

通过普通铣削加工训练,学生对机械制造的过程更充分的进行了解。学生在掌握制造工艺知识的基础上,在操作技能上得到训练。尤其是操作铣床加工机械方面。要求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的三个方面,一是典型零件的铣削方法,二是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机构,三是在铣削加工中所采用的工具,并对安全操作技术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对这三方面知识的了解,可以对铣床的操作进行加工,并对这些零件尺寸进行分析,同时对零件铣削完成之后,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从而完成整个过程的训练,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求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课程的具体目标

在课程开发中,先集中学生的实际学习,然后再到实际操作训练,因此学生不仅要对机械零件识图进行了解,还要拥有能够独立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的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能力包括六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熟悉铣削加工问题,设备以及安全操作都应当操作规范,对零件铣削的加工要掌握充分的工艺知识。这些具体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划分,一是专业能力,二是方法能力,三是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有是否能够掌握常规零件的数控铣削或者做好相关的工艺准备,是否能够正确选用刀具、夹具以及量具等;方法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能力、制定完善工作计划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进行工作反思与评价;社会能力,即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小组成员写作能力以及责任意识。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笔者在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本着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在选择教学情境时,应当满足以下三个要点,一是根据企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而制定特定的学习情境;二是根据中级数控铣工具体要掌握的技能安排情境设计。三是根据学生今后学习数控专业的需求。当学习情境选择的标准确定之后,要对具体学习单元与教学进行分析。

(四)学习具体任务安排

本次教学改革与设计中,笔者安排了三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是垫铁的铣削,学习任务二是压板的铣削,学习任务三是V形块的铣削。三个学习任务步骤均为:第一,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学习任务描述、学习准备、学习拓展、小词典、思考题、小提示以及工具介绍,第二,对学习任务进行计划与实施,在制定任务计划与实施过程中,仍然涉及有学习拓展、小词典、思考题以及小提示等环节。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一)设计理念

具体来讲,在开发本课程,并进行教学实施设计时,所依托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三个:第一,根据相关企业多年的实践经验;第二,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要针对职业岗位进行,对与职业岗位直接相关知识、技能以及态度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肯定,还要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予以充分考虑。将职业资格的标准以及职业岗位的要求同时考虑进去。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根据科技发展的动态,将科技发展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使得整个课程设计生动活泼起来。第三,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观为主要的课程设计原则。在工作过程中,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系统化,通过知识的合理排序,使得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从学习目标到学习任务计划的实施,整个过程不仅包括内容结构的安排、学习准备,还包括学习拓展、学习提示以及小词典等内容。

(二)设计思路

在课题设计思路上,主要有三条主线,一是以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三是以企业平台开发课程。针对以能力本位为基础,在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相关课题改革人员不能够闭门造车,而应当对岗位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有着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课程,进行开发与课程实施改革。企业专家之间针对该理论实践进行集中探讨,为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奠定材料基础。针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要明确整个学习过程,首先制定学习目标,即对学习任务进行分配,随后对主要的内容结构进行重点阐述,并对学习要准备的工具以及相关图纸进行提醒与要求,要添加学习拓展环节。其次,目标的计划与实施,将主要环节介绍清楚之后,要注意添加小提示、小词典以及学习拓展;最后进行评价反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环节。针对企业平台的开发,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根据自己对企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四、总结

目前为止,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更加注重实践,因此如何改进"基础"课是其中重要工程,在课程开发与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做好相关的工作之外,还要做好评价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最终不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叶婷.深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5)

[2] 毕子家.由对高职教育的思考,启发高职语文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J]. 今日科苑, 2009(20)

[3] 尉鹏博,韩银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设计的探究[J]. 科技资讯, 2008(31)

[4] 谭海中,黄勇.建构主义在高职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西部科技, 2006(16)

上一篇: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期货公司岗位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