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范文

时间:2023-03-18 12:30:45

就业形势

就业形势范文第1篇

今年一季度,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实施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一)城镇就业稳步增长,增幅高于去年同期

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80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900万人)的20%,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500万人)的19.8%,比上年同期多增加5万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5万人,完成25%,比上年同期多增加3万人。预计到3月末,能较好完成一季度各项就业目标任务。

(二)失业率略有下降,失业者平均失业时间有所缩短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大城市(含所有辖区)劳动力调查,2月份调查失业率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02和0.5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04和0.79个百分点。2月份,城镇失业者平均失业时间比上月减少0.5个月。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扩大,“招工难”问题基本缓解

春节后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迅速增长,到3月中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用工缺口已显著下降。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用工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为1.07,比2月中旬下降0.04;入粤农民工达到839万人,为节前返乡数的92.2%。江苏省求人倍率已降至0.95,2524家企业用工178万人,到岗率达到94%。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求职已超过1000万人,春节后返岗比例达到95%。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势头较好,岗位需求有所增加

据教育部反映,近两个月来,到高校招聘的企业和岗位数量均比往年有所增加。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总体形势仍很严峻

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按现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和政策促进就业能力,年度可新提供城镇就业机会(包括补充自然减员)一般在1200万个左右,而今年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将超过1400万人,供大于求约200万人。农村至少有9000万(按劳动时间计算)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劳动力供求的职业技能素质不匹配、地区分布不均衡、季节性劳动差异大等问题更加突出。

(二)国外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政局动荡,对我国国内和境外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近期,日本地震、海啸灾害造成大批电子、机械、汽车等企业停产,严重影响我国众多关联企业核心零部件的进口和整机生产,对相关企业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北非西亚地区的利比亚等国政局动荡,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造成严重影响。今年1―2月,我国在非新签合同额34.7亿美元,同比减少53.2%。2月末,我国在非各类劳务人员已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8万人。

(三)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下半年,将有6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近30万人)、700多万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今年将新增约8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转移就业形势仍较严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的加速推进,受影响企业职工、失地农民等新增就业困难人员也将增加,就业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四)劳动关系不协调、就业不稳定问题日益突出

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受损害问题增多,特别是一些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企业,规避企业责任、同工不同酬现象频发,职工权益更加难以保障。另据调查,目前,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30―40%属于“灵活就业”,大多从事工资低、工时长、岗位不稳定的工作,劳动权益保障性差。一些民族地区,就业机会少、就业稳定性差问题突出,就业质量还有待提高。

三、重点工作建议

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就业的影响,积极做好应对工作,确保今年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一)积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更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带动就业。加强对资源城市、大小兴安岭林区等发展劳动密集型接续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实施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发展规划,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加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

(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抓紧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继续引导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同时,要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增加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点。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能力。加强创业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

(三)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引导和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提高农民工创业能力。

(四)落实并完善财政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政策,着力做好就业援助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

加快2011年423亿元就业专项资金拨付进度,加强政策宣传,切实将政策落实到新纳入人员。完善财政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做好国有及大集体企业破产改制、淘汰落后产能、资源枯竭地区、库区和生态保护移民、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安置工作。

(五)加强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保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度,加强培训体系基础能力建设。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更多劳动者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加快改革,加强劳动调解仲裁、劳动监察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提高就业质量

就业形势范文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e demand of tale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shows growth trend, but there are also challeng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or enterprises is more social benefits in short term, an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environment are not perfect or do not enforce the law strictly, which mak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bsorb the talents deficient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lso needs technical support and participating in R & D directly, which increases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mployment of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students still has great difficulty, and the employment space need further expanding.

关键词: 环境专业;就业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specialty;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71-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的形势日益严峻。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国家在原有环保总局的基础上,对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政府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了新的环保部,也预示着政府对未来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关切。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环保需求,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经费短缺,欠账较多。所以,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现有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环保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存在巨大的潜力[1]。但从现有的环保企业来看,普遍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企事业规模偏小、行业发展不够规范、企业人才需求不够旺盛等现实情况。加之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产业之间的链条尚未形成,且对于一般生产企业而言,做环保主要还是表现在一种外部效应,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效益,且做环保还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所以他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环保人才的吸纳便可想而知。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环境产业虽然是朝阳产业,但由于生产企业和社会对环保人才的吸纳程度有限,环境类专业的就业形势远比不上电子、通讯等热门专业,也落后于化学、材料等传统专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就业相对困难”一直困扰着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

1 环境类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的环境专业教育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是在 80 年代末期,快速发展则处于高校大力扩招的 90 年代后期。起初,仅有少数工科高校设有环境类专业,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环境类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等类学校出现,设置环境专业高校的比例逐年提高[2]。以广东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广东高校中设立环境类专业的就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仲凯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此外还有一些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也在培养该方面的人才,每年环境类专业招生的本科人数2000以上,专科学生数百人左右。广东环保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每年能接受的毕业生也就50-80人左右。另外,由于我国的环保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事业而不是产业,环保相关的公司特点是规模小、产品单一、产值低下,科研条件差。环保类公司企业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都不能与其他行业相提并论,所以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要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相当困难。

以广州某重点大学环境学院为例,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227人,其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人数为12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3%,而2009年、2008年这一数值分别为51%、48%,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近些年来该校环境类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类行业的人数是虽然有所增大,社会对环保人才需求也还是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作为国家985重点高校,这些年来有近50%的环境类毕业生从事与环保无关的职业,这一现象也值得我们反思。

2 环境类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1 从现有的环保企业来看,普遍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企事业规模偏小、行业发展不够规范、企业人才需求不够旺盛等现实情况。一般来讲,20-30人规模的环保企业可以称得上具有一定规模了,50人以上的公司都可以称为大企业了。加之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产业之间的链条尚未形成,且对于一般生产企业而言,做环保主要还是表现在一种外部效应,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效益,且做环保还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还有就是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还存在很多漏洞,让本该防止或是治理的污染处于监管的真空状态。基础差,底子薄。行业的特性,在具体的环境治理行业,往往投入大于产出,赢得微小。客观条件让环境类毕业生的就业处于异常尴尬的境地。

2.2 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客观上,环境类毕业生逐年递增、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部门只能接收少量毕业生、环境类公司企业小而少的残酷现实。主观上,学生不愿意离开大城市,据广州某高校统计,他们学校每年环境类毕业生中有将近90%人留在珠三角,而其中有80%以上的学生留在了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城市。另外就是学生的期望值高,存在攀比心理,这样往往错失很多很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功利化也较为严重,在工作岗位上不思进取,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也给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

2.3 环境类专业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般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环保设计院等单位,都要求有相当工作经验;另外,每年毕业生的增长数量远大于社会需求[3]。

2.4 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课程设置和实际运用相差非常大。如工艺备陈旧落后;另外,学生对一些行业的工艺设计了解甚少。比如测COD,在学校又是试剂又是加热,测一次折腾2小时,而现在水厂是用紫外光直接实时监控[4]。这主要是因为近些年各普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多为较新的专业,底子薄,很多都还从属于化工学院;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在学校见到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只是认识参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与社会真正的需求不相适应。

3 扩大环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就业趋势的多元化,学生素质、个好的差异性和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的要求,高等院校应依据自身的区域经济社会条件、专业定位,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实验教学设施建设状况,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面向社会,办出特色”的治学理念,实施“拓宽基础,文理工交叉,强化应用,激励创新,提高素质,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另外,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例如大一《大学生活规划》课程,大二《让大学成为职业规划的起点》课程,大三《了解职业、发展自己》课程,大四《职业选择原则与策略》、《求职面试技巧》课程,让学生在大学生期间对自己的人生、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对学生进行系统和立体式的培养。

3.1 提高环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在安排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环节时,可适当减少所给条件,增加实验与设计的灵活性,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专业实习特别是在校外工厂企业实习时,尽量做到既让学生参观,又让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让他们有直观的感受,还让他们有切身的体会;毕业设计时可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导师仅指导研究方向,检查工作进度,培养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5]。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积极营造参与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择业上的竞争力。可以设立相应的实践创新奖学金,并以此类实践创新活动树立一个标杆、榜样,产生“标杆、榜样效应”,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使其他学生都能向获奖者学习,更好地进行钻研与创新。

3.2 做好就业市场的培育 为让环境类专业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我们应该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组织例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报告会、“我的摊位我做主”创业体验大赛、就业形势报告会、就业动员会和就业经验交流会等;对毕业生的去向选择进行调研,根据不同去向的毕业生进行分类辅导,安排专人收集并及时就业信息。与此同时,将就业工作前移、重心下移、触角前伸,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主动与有关单位联系和沟通,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充分调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积极开发校内校外两个市场,密切与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将学生的就业工作贯穿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狠抓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学生管理沟通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3.3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用人单位更注重能力评价,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学习新知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受到更多的重视。敬业精神与进取心仍然是十分看重的素质。企业一般会把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放在素质要求第一位,其次是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对所需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以及为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精神。因此,高校环境类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和较广的岗位适应能力,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的复合型环保类专业人才”[6]。

3.4 加强高校环境类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基础理论扎实、献身于高等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提高环境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因此,应成立高等环境教育师资培养点或培训机制,由若干高等院校来分别承担不同的培养内容。同时,加强各类大学之间的经验交流,只有通过不断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利于开拓眼界,促进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使培养的环境工程类人才真正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此外,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经验,开拓眼界,促进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发展[7]。

参考文献:

[1]李顺兴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4):94~96.

[2]孔秀琴等.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教学对策初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4):69-73.

[3]蒲清平等.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12-114.

[4]张焕祯等.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环境保护,2003,2:59~64.

[5]刘元元,高俊敏,赵春平,王涛,吉方英.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14-117.

[6]刘文莉,张珍,张崇邦.从就业情况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09(30):354.

就业形势范文第3篇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面对略显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会专家呼吁,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和劳动者收入,提高就业的质量。

经济增速放缓未影响整体就业

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8.1%降至二季度的7.6%,再降至三季度的7.4%。此前人们曾担忧经济下行将拖累就业,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蓝皮书显示,2012年,中国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并未出现就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态势。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并未出现紧张局面。

“稳中求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以此来概括2012年的中国就业形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 20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5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7万人,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分析表示,就业形势未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冲击,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增长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明年农民工招工难仍将上演

尽管从整体上看,由于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前11个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数量超过历史同期,但报告会上不少专家指出,由于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往往存在一定滞后效应,2013年就业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扩大就业的各项举措依旧不能放松。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翼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一直是两大重点就业人群。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回暖,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明年如果经济继续保持目前回暖的态势,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将不成问题,预计年后招工难、企业短工的现象仍将上演。

张翼同时强调,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比今年严峻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比较有限,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特别是对那些通过在职教育获得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形势将更为严峻。”

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十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新目标。在整体就业形势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的情况下,实现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是明年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在莫荣看来,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体面劳动是目前劳动就业领域新的发展趋势。莫荣解释说,对于就业质量问题,国际上有多个测量维度,如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劳动者收入水平等都是就业质量的内容。

对于如何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在回答本报提问时指出,就目前的情况看,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降低对简单体力劳动的需要,增加对脑力劳动和高技能劳动的需求;其次要加强对劳资关系的法律调节,特别是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维护工作。陈光金建议,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并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劳动就业向技能化转变。

大学生求职还需补点啥?

每年年末岁初,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候,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准备简历,参加考试,进行面试……可结果却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毕业生顺利地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而有些人则面试参加了很多,结果却都是“对不起,你不太适合我们这份工作”。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但自身是否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

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大学里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社会沟通、融入社会也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许多学生缺乏融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如果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职业沟通、管理与自我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过硬,无疑会成为竞争中的一把利剑。

如今,团队训练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公司和非营利组织都在本单位推广以团队形式进行工作的方式,这是因为这样能给他们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但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大学生“不会说话”、“不会与人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注定了他们求职的坎坷命运。

高教学会前会长周远清就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深入,各个行业和岗位的变动越来越频繁,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迅速,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招聘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成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有多所高校在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西南交通大学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北方工业大学每年暑期都会加开实践小学期,王是该校中文系图书策划实践小组的指导老师。在谈到为什么要增开暑假实践学期时,王说:“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我们的责任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我们更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借助暑期,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工作中的利器,增强学生职业沟通、团队合作、管理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去发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北京科技大学延庆分校也已开始了以加强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为目的,建设有特色大学郊区分校的尝试。从教师及教学角度,寻找有效的途径,对各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大学毕业生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使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原本书声琅琅的象牙塔,也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

就业形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形势;中职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35-01

一、我国中职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丰新的就业形势,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想在当前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到理想的职业,除了要加强自我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

1、形势严峻

当前就业形势形势严峻,就业难,待业现象已经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就业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问题过大、素质与职业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增多,城镇新增就业量难以满足需要安排的就业劳动力;每年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高校、职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猛增,每年都有几百万毕业一走向人才市场;劳动条件改善,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企业生产线的自动化,减少了对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这就使就业问题变得复杂、突出、紧迫,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将比较严峻。

2、国家政策扶持

2007年8月6日我国政府规定给予中职院校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三年制的补两年;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例会精神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涉农专业做起”的要求,经国务院同意,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3、社会的需要

现代化制造业急需技术工人,当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新阶段,现代制造业的发民需要大批技术工人。被调查的企事业一线工人50%发是中中职毕业生。调查显示,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欢迎程度高于大专院校学生,加为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一些企业未来5年对中职生的需求量将增加5倍。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技术的中专生、技校生。尽管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样需要高级技工人才,加为在金字塔尖毕竟是少数,更多的需要金字塔下面的人。

4、家长观念更加务实

一些学生选择中职是抱着“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想法。调查显示,50%以上的农村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 49%学生早日就业、24%的学生为了技术致富而选择了中职学校。读中职学一技之长做有基础的实用型人才。

二、中职毕业生受青睐

在“白领”阶层中,“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打字员也要个本科毕业生”曾是很多求职毕业生的共同看法。然而,根据近几年广东省劳动力市场统计信息表明:生产型企业吸纳的员工大大高于服务型企业所需员工,而且生产型企业的岗位需求量有50%以上专门针对中职生或高中生。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强劲需求。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对专业人才的新的类别需求、层次需求和数量需求。一方面,在劳动国市场上用工单位需要的大量技术工人短缺,出现了“技工荒”。中职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中职毕业生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也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三、了解自我,做好择业的准备

1、知识上的准备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强调人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首要的是提高其知识水平。很显然,对即将毕业的普通中专、职业中淡、技工(技术)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要想寻求到理想的职业,要想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能力上的准备

能力是影响求职与择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能力才能。常言说,“没有金钢钻,不敢揽瓷器活儿”,“金钢钻”就是指某种能力,如变能力、操作能力、艺术能力、语言能力,管理能力、推销能力、公关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样样通,样样松”,不是好人才。现代企业对员工专业能力素质要求主要是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一专多能。此外,个人还应具备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就业信息与择业方法的准备

求职择业的成功不决于个人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等因素,还取决于就业信息和择业技巧。一个人如果关于找信息、抓信息、运用信息,则会视野开阔,及时调整择业方向,补充相关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实现就业目标。在掌握各类就业信息的同时,再充分运用诸如自荐、面试等择业方法与技巧,在求职中则容易获得成功。

4、心理准备

求职应试是一个了解自我、寻找职位、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许多毕业生求职择业前并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有什么本事和能力,有什么兴趣、爱好和特长,适合干什么行业和岗位工作,等等。许多毕业生求都跟不太顺利,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真正地我解自己,感情用事,盲目攀比。

参考文献:

[1] 胡堪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 贾德民,吴让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2005年.

就业形势范文第5篇

一、2012年中国就业总体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一)总体形势:十年奠基,局势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就业法律的逐步健全等等,这些都为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也逐步显现,但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基础上,在一系列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下,2012年的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也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和大规模返乡现象。其中今年1—8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长较快,城镇新增就业918万,还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从调查的600多户企业看,企业用工规模保持稳定,用工总量与去年比基本持平,没有出现普遍性的规模裁员现象。同时根据对20个省的调查,6、7月份返乡农民工数量虽然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是增幅不大,也没有出现大规模返乡的现象。

(二)面临挑战: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内部压力不容小觑

从国外环境来看,2012年的情况可谓不容乐观。受欧债危机影响持续渗透、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增速回落、全球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加大等影响,2012年低迷震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使得外部消费需求下降,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这些给我国就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具体来说,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使得外部需求疲弱,影响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发展,进而造成这些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尤其是一些国家大选临近,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也更加明显,全球范围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经贸摩擦进一步加剧,这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而对就业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摩擦形式不断翻新,涉及产业不断扩大,发起国别不断增加,体制机制性问题逐渐增多,而且新贸易摩擦案件的预警信息不断,严重影响国外进口商和我国出口企业的信心。

从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仍处高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交织在一起,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碰头,将共同增加就业压力,造成结构性、周期性、失衡性的失业。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新的就业机会不断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一部分不符合现实需求的岗位也不可避免地消失,在转岗的过程中,劳动力技能的发展与新岗位需求的匹配将不能做到无缝衔接,因此摩擦性失业现象也会经常存在。

二、2012年我国政府为扩大就业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2012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关就业的规划,这些规划不仅从整体上为“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发展奠定了方向,而且很好地指引了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综合推进,加上“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 等全国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的全方位落实,2012年的就业工作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

(一)政府举措:多项政策措施共同推进

1、《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2012年1月24日,《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正式颁布,这是第一个促进就业的部级专项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所做出的重要部署,是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该规划围绕“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在全面分析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及组织实施保障,这是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依据。其中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重点指标完成情况都将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这也意味着“就业优先”有了硬约束。

2、《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其中在劳动就业方面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全面提升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社会保障作为劳动力资源的重要保护机制,不仅在解除劳动者之忧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保障。2012年6月14日《国务院关于批转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正式颁布,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人群就业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人群就业工作。不仅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还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切实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并且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同时继续做好对复员转业军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人群的就业工作。

(二)取得成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00万人以上,是实行积极就业政策九年来新增就业最多的一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20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0万人以上,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低于4.6%的控制目标。这些目标任务的完成,实现了“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良好开局,也为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是积极就业政策实施10周年、就业促进法出台5周年,在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十二五”促进就业专项规划,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等多项政策措施综合推进的基础上,2012年整体就业局势取得了稳定的成效。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三季度新闻会上的数据显示,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1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432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5万人,完成全年120万人目标的113%。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二季度末持平。这一系列的数字显示,我国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已见成果。

三、 2013年我国就业形势展望及战略任务

(一)形势展望:多矛盾交织、多压力并存,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需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从国外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势必会对我国的就业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增速趋缓,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等因素交织,这些都增大了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难度。

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的各种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从就业促进法将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升为法律规定,到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启动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不断丰富着积极就业政策的内涵,形成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这是做好2013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根本保证。同时在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把发挥市场作用与强化政府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逐步改善,劳动者素质在不断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些也是做好2013年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

根据形势分析,预计2013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保持稳定,目标900万人可以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目标也将保持在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人数应该也会保持稳定,全年能完成120万人的目标,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则应尽量控制在4.5%以内。

(二)战略任务:为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而努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要做好这项民生工作,就要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确立就业优先战略,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

1、全面促进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为了顺利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制度性、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全社会的就业工作。

2、全面促进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其涵义对劳动者来说,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为了顺利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着力推动就业方式转变,有效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3、全面促进和谐就业

和谐就业主要是劳动关系的和谐,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关系的和谐。为了顺利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就业形势范文第6篇

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在全球经济放缓,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出口增速下滑明显,以外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将越走越窄。而内部需求潜力巨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优势,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优势,进一步扩大内需,是确保实现“保增长”目标的重要动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需要。在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内需,需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

进一步扩大内需,需要利用货币政策,提振市场信心,保持社会总需求持续增长。应对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需要积极利用货币政策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用强劲内需来弥补外需下滑对经济增长的拖累,缓解社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担忧,提升市场信心,保持社会总需求持续增长的势头。

进一步扩大内需,需要依靠财政政策,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市场需求。继续健全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倡导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的新观念。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放宽税前扣除范围,降低边际税率,刺激消费需求。继续加大政府公共支出,通过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手段刺激和引导消费,利用乘数效应倍增社会总需求。继续加大政府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投入,改善居民的预期,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进一步扩大内需,需要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升级。相比城镇市场,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至少可支持经济30年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促进农民消费的根本在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要抓住农村新一轮改革契机,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制度,释放出更多财富,带动农村消费、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疏通农村商品流通渠道,提高农村市场商品质量,鼓励物流企业、超市连锁企业将营销、物流网络扩展到农村,以疏通流通渠道、便捷农民消费。

就业形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语种;学生;就业形势;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区域合作越来越频繁。自中国加入WTO、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以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以来,小语种专业教育在国内中高等院校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小语种专业前景更加广阔,就业形势也更加被看好。

一、小语种与其他语言专业的就业差异

小语种属于教育界约定俗成的概念。小语种,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目前中国各高校开设的小语种约有30种。大多指除了英语外的外语语种。

(一)与其他语种专业的区分

日语、法语、德语等以前被称为小语种的专业,由于近年来国内中高等院校设置日益增多,毕业人数大幅增加,已经渐渐成为“大语种”。而像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种,虽在世界上的使用范围较广,但由于这些专业在国内的人才培养计划刚刚起步,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现在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语种”。近年来的就业形势显示这些“小语种”就业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二)就业形势灵活多样

据调查显示,现在就业市场上小语种的就业方向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直接报考政府机关、外交和外事部门、军队以及外经贸局等国家机构;另一部分则看好有“走出去”需求企业,例如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这里恰好能提供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些同学以外资企业国内的形式就业,通过与博览会上认识的客商联系,打理这些企业在国内的部分业务;也有部分学生则选择自主创业。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书记董婉告诉记者,就业状况的划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外交流状况/甚至局势是否稳定都是该小语种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影响因素。几年前,国内与中东地区的经济往来较少,国内开设越南语泰语专业的院校相应地较少,近年来经济往来较少,需要懂越南语泰语的人才增多,人才自然供不应求。以泰语为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发达城市,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在经贸旅游领域里,使用中泰语的的人进行交流的人却占少部分,因此这部分人群占据了市场的关键点。

(三)就业形势与国家发展状况紧密相关

学生就业状况的差别,是与使用该种语言国家的发展状况是紧密相关的。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外交形势以及社会稳定情况等因素,都是能够持续影响该小语种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说,加入WTO以前,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经济往来相对较少,国内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院校也相应地较少,最近几年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对阿拉伯语专业的人才日益增多,人才自然供不应求。再以德语专业为例,在德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应用较为广泛,因而德国客商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多使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德语专业的人才自然需求量较小。

二、小语种专业学生的就业限制

语言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媒介。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运用这一工具做好其他方面的业务,比如管理、商务和文秘。目前,一些中高等教育机构仅仅重视语言教育,缺乏必要的技能培养,不可免地造成了很多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在掌握了语言工具的同时,却不知道能够做什么具体工作。纯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就业上的优势将逐渐缩小。更大程度上,外语并非毕业生未来唯一的发展方向,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只有合理定位“专业对口”的概念,才能找到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小语种专业近年来的高就业率和良好发展态势,明显刺激了一些中高等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的敏感神经。特别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纷纷开设小语种专业培训班,大量招生,培养小语种人才。泛滥的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和专业院校相比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如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日语、韩语、泰语和越南语培训班,懂得这些语种日常交流用语的人才逐渐增多,科班出身的专业毕业生虽然起点高但也受到一定冲击。

三、小语种的就业优势与发展机会

国内中高等院校培养的小语种专业人才,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后备力量,其高就业率和良好发展态势受到众多关注,学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政策的宏观调整与指引

对于高校专业的开设,国家有计划指引,如果某一专业已经接近饱和,国家会根据政策有范围地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来,国家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而非规模,规模不会迅速扩张。企业需要小语种专业人才时,还是将主要的眼光对准高校,培训机构数量的增多并不会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太大威胁。

(二)准入标准日益提升

目前,各中高等院校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其知识训练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专业。10多年前,一些小语种专业还在为了招收优质生源而将招生计划放到提前批;时至今日,小语种专业的高就业率和良好发展前景使高考报考人数日益增多,成为仅属罕见的热门专业。然而小语种高就业率背后,是学生四年高强度的学习和实践,高校投入巨大精力进行师资培训和学科建设。

(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 小语种专业的兴起,近年来的高就业率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刺激了一些高校以及培训机构的敏感神经。特别是一些培训机构,纷纷开设小语种培训班,大张旗鼓培养小语种人才。泛滥的小语种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和高校职校相比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比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日语、韩语、越南语、泰语等培训班,太多的培训机构跟风似开设培训项目,懂得该语种日常交流用语的人增多,科班出身的毕业生起点虽高但也备受冲击。

2. 学生的就业期望过高,“其实小语种学生实现百分百就业是完成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们如何看待就业中专业语言应用的问题。广外徐主任告诉记者,小语种学生毕业时基本都能找到工作,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就业,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很多学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语言绝对相关,不涉及专业语言的不愿意做。他们没有想到,语言仅仅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拓展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由此可见,小语种毕业生也存在转变就业观念的需要。

选修、辅修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确保竞争力。目前,一些中高等院校开设了众多小语种专业,在扩大招生的同时,也坚持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小语种就业范围狭窄、缺乏实际工作技能的局限,各大高校已经纷纷调整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政策。为小语种专业学生开设大量的选修与辅修的课程,设置双学位教学,鼓励学生针对以后的职业方向选修、辅修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就业优势; 各大职校也转变课程体系,开设导购会话、推销技巧、导游实务、商务秘书等课程,培养实用性人才,保持小语种专业生命力常青。

当下的政治局面和受金融危机冲击还处于缓冲阶段的背景下,小语种的市场需求降低,今年就业率会出现降低现象,但是总体而言,市场需求还是存在的,今年影响就业的“小插曲”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好转,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东盟商业契机不断趋入,对于小语种人才需要有长远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肖平,王红静.《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改革》.才智,2011(18)

[2] 赵志群.《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发展环境评析》[D].对外经贸实务,2011(11)

就业形势范文第8篇

目标总能实现,形势依然严峻

领导文萃:就业问题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大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根据您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如何评价现在的就业形势呢?

杨伟国:首先我想说,到目前为止,中国解决就业的成就是巨大的,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就业问题像我国这么复杂棘手。我们通过官方公布的数据也可以看到,我国的就业目标总是能够实现的。这些好的方面就不多说了,可以通过官方数据获得足够的信息。与此相对应,我更加想强调的一点是,我国的就业形势还是严峻的,所受到的关注也是空前的。今年2月份,中央政治局自十六大以来第二次以就业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表明中央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正是这样的重视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严峻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是从大的经济环境来看,经济增速回落,对我国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从国内的经济形势来看,“十二五”时期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工艺落后、污染严重、高能耗企业的力度加大,一些不能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要素成本上升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收缩经营乃至倒闭,对就业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尚处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需要经历一个成长期,尚未形成明显的就业增长效应,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风险增加。从国际环境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各主要国家经济复苏依旧乏力。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依旧乏力,经济增长显著放慢。债务危机升级、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和刺激政策力度缩减等因素的影响,欧元区经济濒临衰退边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除。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将普遍回落。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持续处于低位,失业率停止上升,但仍处于高位,就业危机仍然没有得到缓解。这也将对我国的就业形势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二点是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总体形势仍很严峻。一方面,2012年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即使全年可提供城镇新增就业机会1200万个,但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预计将超过1400万人,军队转业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也将达1000多万人,这意味着2012年全年仍将出现近1200万的就业缺口。在农村,还至少有近1亿人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全年也需要转移800万人。另一方面,以供需不对称为主要特征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显突出,表现为区域不对称、产业不对称及技能不对称等方面,这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紧密联系。受成本上涨推动,“招工难”的常态化发展趋势需要关注。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供需不稳定性增强,近两年季节性用工短缺更加凸显,并在部分地区、企业和行业出现“招工难”。尽管“招工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但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招工难”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反映,并有向常态化发展和区域性蔓延的趋势,如何破解“招工难”需要高度关注。

第三点是重点人群继续“碰头”,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社会风险需要防范。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成为就业矛盾的焦点,长期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难度依然较大,特别是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2012年,我国将有70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再升学的学生)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另外大学生的求职意向也使就业压力增大。早在2004年2月,新华网所做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将大城市作为理想的工作地点,而仅有3%的人选择“投身西部”。并且从那时起,这个结果就不曾变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到中小、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已达46.2%。然而求职意愿上,据《2011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应届毕业生的首选依次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中央企业和大型国企,其次是外资企业,只有不足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民营企业。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继续“碰头”,就业再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特定群体艰难,结构矛盾突出

领导文萃:正如您所说,结构性的就业难题是我国当前突出的矛盾,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和农民工两大重要群体。对于这两个老大难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就业形势范文第9篇

主要经济体均面临失业困扰

按照一般的看法,美国经济2001年3月陷入衰退,2002年5月左右开始由低谷回升,2003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但是,经济的复苏并没有按照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2004年1~4月,美国失业率仍在5.6%~5.7%之间徘徊,而且出现了失业时间延长、失业向白领蔓延等新的情况。

日本经济在遭遇了“停滞的十年”后,经过结构调整,在政府连续不断的大规模降息、发行国债、减税等政策刺激下,日本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迹象。但2001年3月以来的30多个月中,只有两个月失业率为4.9%,其余一直在5%以上,最高达到5.7%。

2002年下半年,在一系列宽松政策及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的刺激下,欧元区经济全年增长达到0.4%。但自2002年1月起,欧元区失业率持续上升,2003年3月以来更始终保持在8.8%左右。对欧元区的大多数国家而言,高失业率已经是一个长期的顽症,短期内难以改善。

与此同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转型国家,失业问题也依然令人困扰不堪,有的还相当严重。

三大原因使然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造成失业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劳动生产率提高无疑对就业影响很大,但不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缺乏国际竞争力,如果导致企业破产关闭,将带来更大的失业问题。这是一个两难的处境。

其次,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目前仍处于结构转换的阵痛期,导致全球性就业岗位转移及结构性失业增多。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造成就业岗位在本国不同行业间转移,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增加。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造成就业岗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转移,造成转移国的就业机会减少。

全球性生产能力过剩及消费能力不定,是导致失业增加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生产效率迅速提高,产量空前提高。另一方面,全球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仅亚、非两大洲就还有近30亿的人口处于极低的收入水平,购买力很弱。企业开工不足,增加就业岗位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改善

历史上,每一次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都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大调整。新兴产业会挤压传统产业旧的就业机会,同时又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这个新旧转换过程中,会有痛苦,会有不安全感,但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是增加了就业岗位。

就业形势范文第10篇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实现就业。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10285.5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20__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

,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

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

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20__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训,

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4.5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 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20__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20__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20__年下半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20__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三)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停产或裁员。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可以看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有的企业虽然未受大的影响但本来打算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消费,就业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也是中央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三、我市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我市市情特点,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矛盾 ”: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根据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了我市新增劳动力与新增就业岗位的矛盾。我市又恰恰是典型的就业困难城市。首先是农业和人口大市,农业人口480多万,有13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到春节前,全市返乡农民工达到110万人,春节后有100万农民工重新外出务工。截止到3月底,外出务工中有2.33万名农民工又重新返乡,返乡农民工数量多;其次我市作为发展中老工业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3月底,我市企业新招聘员工32358人,新裁减员工3130人,企业新增加岗位29228人;停产、半停产企业113户,涉及职工6063人;采取措施稳定岗位175家企业,涉及职工19102人。再次是教育大市,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多,“三多”给__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

二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我市当前产业转型看,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三是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多数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看重眼前利益,宁可去竞争技能要求不高,工资待遇低的岗位,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我市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用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岗位供求的矛盾,使得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四是就业多元化与管理培训落后的矛盾。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各级政府在管理与服务中存在诸多困难。目前我市就业服务机构尚不健全,服务条件、手段落后,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就业培训种类繁杂,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尤为突出,加之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合同签约率不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对我市促进就业工作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切实推动《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就业促进法》,把促进就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遵循市场对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要把就业作为政府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也要坚持将就业形势作为制定改革发展措施的主要评估指标,扩大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以保证就业年度计划的落实,努力实现全市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二要进一步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带来的就业拉动效应,大力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宁宜城际铁路等各类投资项目推进,坚持在发展中扩大就业。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林浆造纸、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带动各类劳动人员就业。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切实引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要进一步抓好创业载体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要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采取积极措施,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在提高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和优化创业环境方面下功夫。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创业服务。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研究、落实减轻企业用工负担的政策措施,鼓励 用人单位吸纳“4050”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和创业教育,引导和激励有志者投身创业。

四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整合劳动、妇联、团委、职业教育等社会培训资源,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拓展培训专业。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训专业与经济发展、培训方式与就业意愿、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相互对接。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中心在技能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研究和探索就业技能培训高效机制,着力提高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

上一篇:就业率范文 下一篇:就业政策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