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6 07:33:00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市农村青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并重的就业方针,坚持面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增收为主线,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全面提升技能、加快转移就业、逐步脱贫奔康的目标,为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为构建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一个总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持续推进,不断深化。

2、坚持“两个适应”。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需要,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规模;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全面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为我市产业升级培养技能型劳动力。

3、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以培训为基础,以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一体化运作。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在全面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中,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扶持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三是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与发展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相结合。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技工学校和培训转移就业综合基地建设,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4、坚持“四个创新”。一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后就业率。二是创新运作方式,实行培训转移就业“基地化”运作,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实现“一次登记,全程服务”的“一条龙”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实行“品牌化”推广战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年,全市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5000人以上,其中组织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5000人。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人以上,使我市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72%。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年-20*年,三年组织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少于1*00人,其中组织参加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不少于3000人。

第二阶段从2008年-20*年,转移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4000人,组织2000人以上的农村青年参加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

(二)任务要求。

1、确保培训转移就业效果。组织有就业愿望的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2-3个月的中短期培训,加快提高我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能力。参加免费培训的农村青年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通过率不低于80%,培训后就业率不低于95%,转移就业后年回流率不高于*%。力求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

2、建立培训转移就业服务体系。20*年底前,建成与省市互联并延伸到乡镇的远程招聘网,健全劳务派遣组织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网络。

(三)工作对象。

*市实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的对象是指年龄在16周岁以上至35周岁以内的,具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本市户籍的农村劳动力。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制。

1、成立*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百万工程”领导工作,有效推动工作开展,成立由市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部门和各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具体统筹、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教育、农业、建设、公安、财政、工商、团市委、妇联等有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积极配合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2、建立*市实施“百万工程”目标责任制。结合《*市20*-2009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把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纳入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安排的工作范畴。每年由市政府分解下达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并将“百万工程”纳入各镇政府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各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组织实施“百万工程”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镇还要结合实际制订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方案,协同开展工作。

(二)设立城乡统筹就业专项资金。

从20*年起,财政每年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的投入,确保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转移就业工作及其他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农村青年技能培训体系。

1、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整合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资源,依托技工学校或就业训练中心,建立具备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调查、人员选送、岗位收集、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就业安置和跟踪服务等功能的农村青年培训转移就业综合服务基地,就业综合服务基地经省劳动保障厅审核同意后,统一加挂“*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综合服务基地”牌匾。充分发挥技校、就业训练中心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引导其参与承担农村青年技能培训任务。

2、建立农村青年职业培训教学体系。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合理设置技能培训专业,并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组织编写的《*省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大纲》,统一规范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落实培训课时,保证教学质量。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必须参加单项职业能力或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四)建立健全城乡并重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1、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并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20*年9月底前,各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完成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资源入户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录入“*省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统计软件”,建立详细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数据库,全面摸清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家庭青年劳动力和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要准确掌握名单,分类造册。同时,结合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新成长劳动力的数量进行测算,科学制订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计划。

2、建立企业岗位空缺登记制度。市镇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企业岗位空缺登记制度,多渠道收集本地和劳务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岗位信息,大力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积极与用人单位商订培训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协议,并按协议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3、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备案制度,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提供登记备案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办理证、册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或农村青年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办理就业登记备案。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回流登记统计和失业登记,设立工作台帐,实行就业动态管理。

4、落实劳动预备制,为农村青年提供劳动预备制培训服务。凡未能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青年,由市教育部门提供学生名单,报送劳动保障部门,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力争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

5、建立一站式服务运行机制,为农村青年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各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建立起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鉴定申报、档案管理、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接续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

6、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青年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的投入,建立覆盖市、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力市场网络,配套适应工作需要的计算机办公设备和触摸屏。同时,加快建立远程可视招聘系统,20*年底前建立覆盖市、镇的远程可视招聘系统。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劳务派遣工作。20*年底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远程可视招聘实现就业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30%,通过劳务派遣方式实现就业的比例不低于20%。

(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百万工程”社会影响面。

各镇政府、团组织要根据农村青年的特点,深入农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推广,通过实施“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帮助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充分调动农村青年参与“百万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网络,特别是发挥镇、社区(村居)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百万工程”良好品牌形象,不断扩大“百万工程”的社会影响,营造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实施“百万工程”的良好氛围。

四、狠抓工作落实

(一)落实机构,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按照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要求,各镇政府要迅速建立工作机构,制订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

(二)落实工作,明确目标责任制。

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从今年开始全面组织实施,各镇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启动前的各项工作。一是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合镇政府做好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详细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数据库。二是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为依托,建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综合服务基地;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应以非农产业技能培训为主。三是依照*市下达的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基层,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三)落实预算,保障经费投入。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体会议的要求,在建设和谐吉林的进程中,以省政府批转的《吉林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继续实施“自强就业助残行动(2006—2008年)”二期工程,全面加强残疾人就业的法规政策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促进更多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不断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在稳步推进城镇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

二、任务目标

——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五个体系”建设。

——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5,000名。

——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000万元。

——投入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2,000万元,培训残疾人10,00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0%以上。

——投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资金2,000万元,扶持4,000名残疾人就业。

——新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2,000个。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结合贯彻国务院即将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省的实施办法

——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批转的《关于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吉政办发[2006]28号),指导各市州全部制定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

——配合监察部门对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

——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我省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资金管理办法。

——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省级调剂金,鼓励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市、区)更好的开展工作,帮助经济基础薄弱县(市、区)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全面发展。

——协调有关部门修订《吉林省助残奖学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

——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足额投入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扶持工作,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应有作用。

(三)努力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水平。

——制定出台我省《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职业培训体系的规范意见》。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化培训为重点,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针,确定一批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社会培训机构作为残疾人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全面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发挥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首批全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重点做好全省服装制作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组织有自谋职业和创业企业愿望的残疾人参加创业能力培训。

——从第三届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中选拔部分人员进行集训,参加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继续做好全省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发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基地的作用,逐步扩大规模。

(四)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服务领域。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的规范意见》。

——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残疾人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优惠证》发放管理工作,确保持证残疾人享受扶持政策和相关服务。

——继续积极争取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残疾人稳定就业。

——组织开展求职登记、能力评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工作。

——积极创建各级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安置和带动一批残疾人就业。

——开展残疾人创业带头人评选活动,建立一支残疾人创业带头人队伍,确定和扶持一批残疾人创业带头人,奖励一批残疾人创业典型。

——规范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确保失业登记的残疾人及时领取《失业就业登录证》,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

——制定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通过给予适当补贴等措施,扩大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残疾人受益。

——探索建立庇护性工场,集中安排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

——组织实施“创建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助残创业优质服务”和“盲人按摩妙手兴业”活动。

(五)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已形成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残疾人就业工作信息的网上传输。

——建立和完善各级残疾人就业数据库,实现残疾人求职和用工单位招工信息网上,提高服务效率。

四、检查考评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体会议的要求,在建设和谐吉林的进程中,以省政府批转的《吉林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继续实施“自强就业助残行动(2006—2008年)”二期工程,全面加强残疾人就业的法规政策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促进更多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不断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在稳步推进城镇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

二、任务目标

——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五个体系”建设。

——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5,000名。

——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000万元。

——投入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2,000万元,培训残疾人10,00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0%以上。

——投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资金2,000万元,扶持4,000名残疾人就业。

——新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2,000个。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结合贯彻国务院即将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省的实施办法

——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批转的《关于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吉政办发[2006]28号),指导各市州全部制定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

——配合监察部门对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

——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我省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资金管理办法。

——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省级调剂金,鼓励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市、区)更好的开展工作,帮助经济基础薄弱县(市、区)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全面发展。

——协调有关部门修订《吉林省助残奖学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

——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足额投入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扶持工作,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应有作用。

(三)努力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水平。

——制定出台我省《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职业培训体系的规范意见》。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化培训为重点,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针,确定一批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社会培训机构作为残疾人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全面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发挥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首批全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重点做好全省服装制作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组织有自谋职业和创业企业愿望的残疾人参加创业能力培训。

——从第三届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中选拔部分人员进行集训,参加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继续做好全省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发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基地的作用,逐步扩大规模。

(四)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服务领域。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的规范意见》。

——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残疾人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优惠证》发放管理工作,确保持证残疾人享受扶持政策和相关服务。

——继续积极争取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残疾人稳定就业。

——组织开展求职登记、能力评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工作。

——积极创建各级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安置和带动一批残疾人就业。

——开展残疾人创业带头人评选活动,建立一支残疾人创业带头人队伍,确定和扶持一批残疾人创业带头人,奖励一批残疾人创业典型。

——规范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确保失业登记的残疾人及时领取《失业就业登录证》,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

——制定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通过给予适当补贴等措施,扩大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残疾人受益。

——探索建立庇护性工场,集中安排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

——组织实施“创建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助残创业优质服务”和“盲人按摩妙手兴业”活动。

(五)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已形成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残疾人就业工作信息的网上传输。

——建立和完善各级残疾人就业数据库,实现残疾人求职和用工单位招工信息网上,提高服务效率。

四、检查考评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 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三)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覆盖到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城乡妇女、返乡创业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拓宽小额担保贷款渠道,适当降低反担保门槛,推进我市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通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以及对辖区内实名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一对一”帮扶,职业指导师们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就业观念固化且与现实差异大、对就业创业政策不了解、职业指导开展受冷遇等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固化且与现实差距大,急需职业指导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固化且与现实差距大,表现为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主要特征为就业取向因学科专业、地域地区、单位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重庆市江北区2012~2014年对600余名有就业失业实名登记的江北户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发现因专业不对口未就业的为118名,占未就业总数的19.67%;在家准备教师、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公招考试以及准备考研的为157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6.17%;已有工作单位对工作薪资不满,实习期满自动辞职前来失业登记的为122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0.33%;对工作地域不满,想在重庆主城区进行工作的为166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7.67%;无工作经验影响就业的仅为22名,占未就业总数的3.6%;因工作发展空间不大而继续择业的也仅为15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5%。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固化成为了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2.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创业政策了解不深,职业指导服务开展受冷遇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趋于务实,但政策给予的种种优惠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并不熟知。通过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并没有让高校毕业生有参与的热情;甚至职业指导师对他们提供职业指导服务时,因羞涩或不信任等原因,毕业生们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公共职业指导受冷遇。在高校毕业生的意识里,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职业指导服务离自己较远。高校如能在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中,对相关优惠政策进行解读培训,高校毕业生全方位了解公共就业服务,才能真正让高校毕业生主动接受公共就业服务中的职业指导。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深入挖掘储备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在职业指导后实现尽快就业

一是依托全区就业信息员队伍,大力开展空岗申报和用工备案制度。2012年6月,重庆市江北区组建成立了首批就业信息员队伍,就业信息员队伍的主要成员为重庆市各大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区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指导师等。截至目前,已有201家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列入就业信息员队伍,对全区用工及就业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数据共享,让江北区的人力资源市场能够实现求职与用工的无缝对接。2012年~2014年就业信息员队伍共提供各类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岗位13.41万个,为到江北区寻求职业指导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多种岗位。

二是加快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为高校毕业生挖掘更多满足其就业意愿的岗位。重庆市江北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全区公益性岗位区级统筹,政府购买岗位统筹用于就业援助,把通过机关事业单位、街镇、社区及区级公益性组织挖掘的较好的公益性岗位,用于优先安置本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安置”三统一。截至2014年底,全区51家机关事业单位与区级公益性劳动组织签订了《公益性岗位委托管理协议》,岗位统筹程度和管理规范程度进一步提高。每年区公益性组织举行的辅警、社会工作者、食品药品监督员等公益性岗位的招聘成为了职业指导中广受高校毕业生青睐的求职途径。历年来区内累计开发此类公益性岗位8733个,为绝大部分江北区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优质岗位。公益性岗位规范用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奋发图强,实现真正就业和自我提升的激励器和助推器。

2.大力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在职业指导中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用创业带动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又一法宝。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创业环境的优化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重庆市江北区既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在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给予优惠,减轻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压力;多方面扎实推进职业指导中的创业指导,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搭建平台。

从2014年起,江北区推进了“创建充分就业创业社区”的活动,以社区为基点,职业指导进社区,指导高校毕业生在家附近就近就业创业。在进行职业指导时,对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师带领他们参观并介绍江北区已建立的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石马河市级家庭服务业创业基地、五里店创业培训基地、新洁净创业实训基地、港城工业园创业基地等“五大孵化基地”,鼓励大学毕业生进驻该五大创业孵化平台。同时,职业指导师们还提供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街镇创业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点供高校毕业生们创业学习。

职业指导还通过以赛代训的形式,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江北区成功举办了多届“劳动之星”技能人才大赛、积极参与“泛海扬帆杯”重庆创业大赛和“泛海扬帆”重庆大学生创业行动等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龙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3.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营造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

一是在各类公益性专项招聘活动中设立职业指导专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职业指导。江北区每年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在各类专项活动的招聘现场,各级职业指导师组成了专家团队,在职业指导区为现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能力测评、择业咨询服务、就业政策咨询和服务。同时,对到会的招聘企业提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咨询,鼓励用人单位设置多类型的高校毕业生招聘岗位。通过现场的职业指导及招聘管理,为高校毕业生和用工单位搭建了良好对接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现场签订就业意向,尽快尽早就业。

二是创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绿色通道,实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一对一”就业帮扶。就业局、街道、社区三级就业平台形成一体,深入推行“三四三”职业指导帮扶举措。“三到底”即就业信息到底、就业岗位介绍服务到底、就业人员职业指导服务到底;“四个勤”即上门勤、询问勤、跑腿勤、联系勤;“三回访”即回访本人、回访家庭、回访单位。争取做到登记一位、指导一位、就业一位。

三是倾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促进高校毕业生转变观念,稳定就业。以“五个一”,即一台(电视台)、一报(报纸)、一网(网站)、一栏(宣传栏)、一信(短信)为载体,建立职业指导服务平台,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知晓度。区内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区内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及意愿,帮助他们转变择业观念,实现稳定就业。2012年~2014年共计为近万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近4000名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

4.大力提供政策支持,探索职业指导与优惠政策的高度融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重庆市江北区已有多项就业优惠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职业指导师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是将优惠政策与职业指导工作高度融合的有力保证。

一是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把职业指导的利好政策拓展到街镇、企业。职业指导服务部门一方面联合区内街镇、社区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社会保障工作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方式,高校毕业生在街镇、社区的服务岗位就业,提高其就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财政对见习基地发放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补助给予补贴。见习基地留用见习人员就业,还可享受高额补助与社会保险补贴,以此增加高校毕业生实习后的留置率,让高校毕业生能够在工作中干一行、留一行、爱一行。

二是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政策,提供优质的职业指导服务。江北区职业指导公共服务人员正在认真实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该计划翔实掌握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制信息,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推介等服务;通过个性化量身定制服务,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业性、针对性,畅通了高校毕业生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对接渠道。

目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就业工作的难点之一,各地就业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后和二次就业的跟踪后续服务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将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创新服务载体,努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三)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覆盖到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城乡妇女、返乡创业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拓宽小额担保贷款渠道,适当降低反担保门槛,推进我市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三)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覆盖到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城乡妇女、返乡创业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拓宽小额担保贷款渠道,适当降低反担保门槛,推进我市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2011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2011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三)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覆盖到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城乡妇女、返乡创业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拓宽小额担保贷款渠道,适当降低反担保门槛,推进我市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三)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覆盖到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城乡妇女、返乡创业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拓宽小额担保贷款渠道,适当降低反担保门槛,推进我市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就业服务基地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三)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覆盖到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城乡妇女、返乡创业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拓宽小额担保贷款渠道,适当降低反担保门槛,推进我市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上一篇:就业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培训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