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9:36:24

金融博士论文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比较研究

一、序言

博士学位是学位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学位,获得博士学位标志着受到了最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在国际上,博士教育源远流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美国的会计学博士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经有许多大学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的学位制度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1982年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了会计学博士教育。从1982年到2001年,中国先后有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部科研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12所大学及科研机构获得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会计学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和获得学位人数逐年增加,表明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博士教育制度是由课程教育、科学研究和博士论文三个核心环节构成,而撰写博士论文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撰写博士论文过程中,论文选题是非常关键的步骤。选题的恰当与否事关论文质量。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其选题必定是新颖的、开拓性的、富有创新的。好的选题才能使论文建立在高的起点上,加上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才能保证论文有高的质量。因此,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往往成为博士生非常关注、也煞费苦心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国与美国会计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提供借鉴,促进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样本说明、样本分类及标准

(一)样本说明

由于美国授予会计学博士学位的大学较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更多,无法得到博士论文的全面统计资料,故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1939年至2001年已获得博士学位的327篇会计学博士论文为美国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研究的样本。

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于1867年,1921年开始招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a.c.littleton教授开设了第一门研究生课程,标志着该校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开始。1938年a.c.littleton教授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点,从此开始了该校历史悠久、成绩卓著的会计学博士教育。截止2001年,该校已经培养了327名会计学博士,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全美乃至全球第一。伊利诺伊大学会计系以其在会计教育方面的奠基之功和创新之举、会计理论方面的开拓精神和卓著成就、浓郁的研究气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饮誉全球,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杰出会计学家的摇篮,连年在美国大学会计教育排名中名列前茅。分析研究该校的会计学博士教育,特别是博士论文的选题,对提高中国的会计学博士教育的水平有重要意义。

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样本则由1985—2001年已有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全部9家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306篇博士论文构成。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

以上共计633篇中美会计学博士论文的选题,构成了本文比较分析的样本。

(二)样本分类及标准

本文对会计学博士论文的分类及标准是:

1.按照中国学术界对会计学科外延的一般认识,将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三大领域纳入会计学科的范围。这与国外普遍将税务研究作为会计学研究的一个领域的划分方法有所不同。本文将税务研究及除上述领域以外的研究归于其他类别。

2.由于会计学领域的论文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也最高,故为研究需要,进一步将会计学领域的论文划分为会计理论、财务会计、财务报告、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与比较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证券市场及会计、信息系统与网络会计、会计史、会计新领域(诸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新兴会计研究领域)等12个类别。

3.从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情况看,以财务会计居多,涉及财务报告和证券市场会计方面的论文也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但本文考虑到633篇样本中涉及财务报告的较多,故将其单独列为一类;再者,以证券市场为对象进行学术研究,是当代会计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学派的主流,而且这类论文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也将其单独列为一类进行分析。

4.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网络会计的论文虽然较少,但考虑到21世纪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会计学的理论、方法、报告手段等正在或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预料信息系统与网络会计将是21世纪会计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也将其单独列为一类。

5.有些论文不能被会计、财务、审计领域所包容,还有论文难以判断其应当归属的类别,均将其列为其他类。

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为便于分析,以下首先将不同年代的会计学博士论文按照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以及其他共四个领域进行分类(见表2),然后再就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会计学领域作重点分析。

由表2资料及相关分析计算可见,会计学领域的论文共253篇,占77.37%,处于主导地位,故可将其作为重点加以分析。根据样本分类及标准的有关说明,将会计学领域的博士论文选题划分为以下12个方面(见表3)。

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以下特点:

1.在会计、财务、审计、其他四个领域中,会计学研究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占到全部论文的3/4强,审计方面的论文占到将近13%,而财务管理方面的仅接近6%,其他方面不到4%.这反映了会计学是一个大的学科领域,而审计学只是隶属于会计学的学科方向,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也有很高的关联性。从美国大学系科设置的情况看,一般都是设置会计学系或会计与财务系,通常没有单独设置财务系或审计系,这种情况与中国是类似的。另外,美国大学的财务学科很多是划归到金融学科或与金融学科融合在一起,这也是统计资料中财务学领域选题较少的一个原因。

2.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会计学专业博士论文中尚没有财务管理方面的选题,但6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本市场的扩张,财务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随着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等财务学理论与方法在经济理论文献中日益受到重视,有关财务管理的选题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特别是在80年代,财务管理领域的论文有很大的增长,达到了13篇,反映出财务管理已成为会计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的重要领域。

3.有关审计方面的论文在60-80年代处于高峰,分别有11篇、9篇、9篇,此时期前后则相对较少。这也可以映射出该时期美国公共会计师事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4.在会计学领域的论文选题中,关于会计基本理论方面的论文所占比例最高。比如会计概念、会计计量、会计准则、会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等等。在327篇论文中,按照本文划分的标准,有73篇属于会计理论方面的,达到29%.说明基本会计理论研究始终是会计学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博士生教育来说,基本会计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有关财务报告、税务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领域的选题分别达到11%、12%、7.5%,说明美国博士生的研究领域教为广泛,也说明这些领域仍然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

6.美国博士生论文选题比较具体,研究的问题针对性强、研究范围明确,主题突出。很多论文从题目即可看出作者拟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会计证据的客观性及相关性、影响公共会计服务范围的因素、会计在政府金融监管中的职能、资本盈余的含义、资产的本质、收入和利润的经济学概念在会计中的作用、关于会计师的数学知识程度的调查研究、配比原则在会计中的一个批评性检验、对财务会计中负债本质的分析、会计作为一门语言——语言学研究方法在会计中的应用等等。这说明美国博士论文的选题注重较为具体的问题,敢于“小题大做”。

四、中国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对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的分析,采用与上述美国会计博士论文选题分析同样的方法,即首先将不同年代的会计学博士论文按照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以及其他共四个领域进行分类(见表4),然后再就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会计学领域作重点分析。

由表4资料及相关分析计算可见,会计学领域的论文共有192篇,占62.75%,故以下将重点分析会计学领域的博士论文选题情况(见表5)。

从样本统计结果看,中国会计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会计学领域的选题最多,占到将近63%,财务管理和审计领域的选题各约15%,其他方面7%左右。这一比例与本学科的发展现状是相符的。

2.在会计领域选题中,会计理论方面的选题最多,达到26%,依次是证券市场及会计19%强、会计新领域约11%、财务会计约8%、财务报告7%、国际会计与比较会计7%、成本会计约6%、管理会计5%.选题较少的领域有信息系统与网络会计、会计史、税务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3.基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始终是博士论文选题的热门领域,从17年的情况看,除1986(无获得学位者)1988、1995三年无会计理论方面的选题外,这方面的选题一直比较稳定,数量也比较多。总量上达到了26%,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29%的比例较为接近。

4.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快速发展,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信息披露、市场监管与市场效率等问题日益重要,加之这一时期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问题凸现,围绕证券市场监管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成为国际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因此这一方面的选题所占比例较高,仅次于会计理论,接近20%.尤其应该强调的是,上海财大会计学院在国内证券市场会计研究中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其博士论文选题中,有很多属于这一方面。

5.财务管理方面的选题呈逐年上升趋势,总数达到了46篇,占全部论文的15%,反映出在中国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也说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公司治理等问题的日益重要,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中国会计学科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

6.审计学作为隶属于会计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在中国职业会计师队伍建立、完善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值得理论界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因此这方面的选题达到了46篇,占全部论文的15%.可以预计,随着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力度加大,对会计职业界独立性、诚信、自律等要求的提高,有关审计方面的选题还会进一步增加。

7.个别领域的选题较少,且不够稳定,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计算机会计、税务会计、会计史等,有些年间甚至没有一篇这些方面的选题。

总之,随着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博士论文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有较高水准的博士论文,某些论文已经具有了国际水平,充分反映了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五、中美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与所体现的研究方法比较

(一)选题方面

由于中国博士学位制度起步晚,培养的博士生数量也比较少,目前已获得学位人数仅仅达到300多人,不及美国伊利诺伊一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但目前的发展势头比较迅猛,每年获得博士学位人数大幅增长。在博士论文选题上,有不少优秀的论文,其选题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紧密结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扩张的经济现实,从会计信息含量、市场效率、市场规范与监管、审计等方面进行研究,不少研究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对完善中国证券市场、促进证券市场规范运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是紧跟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对转型时期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税务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等现实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步伐。

再次,是围绕中国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会计国际化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基本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制定、会计信息披露、财务会计实务、财务报告等问题进行的研究,对加速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最后,是在诸如人力资源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等会计新领域有大量的研究,使中国会计研究在某些领域能够跟上国际上会计研究的前沿。

但是,与美国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进行比较,中国的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选题面集中度较高,涉及范围不够广泛,有些领域乏人问津。如涉及基本会计理论、会计新领域等方面的选题较多,而涉及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领域的选题偏少。特别是象信息技术会计方面仅有7篇,会计史仅有5篇,税务会计仅有4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仅有3篇,会计教育仅1篇,会计研究方法仅1篇。在美国,税收与税务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领域是会计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伊利诺伊大学税务会计研究领域的选题达到30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领域的选题达到19篇,远比中国在这些领域的选题为多。

第二,选题总体上来说比较大,解决具体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很多论文都是泛泛地讨论一种理论或实务,而没有特定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论文不能开门见山地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如何?本文将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等等,而是海阔天空地从有关基本理论、国内外环境因素、社会背景等讲起,涉及面过于宽泛。很多论文从题目上难以看出作者在论文中要解决什么问题。还有一些论文企图构建一套理论体系,实际上这是很不现实的,也是难以达到的。

第三,选题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据粗略统计,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中,有关商誉会计的3篇,会计控制系统的3篇,环境会计的2篇,金融工具会计的6篇,环境管理会计的2篇,经理人股票期权的3篇,全面收益会计的2篇。有些论文题目甚至完全雷同。再如有关资本结构、股利政策、审计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选题也具有较高的重复度。而伊利诺伊大学的327篇博士论文选题中无一重复。

第四,缺乏适当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方法不够先进。大部分论文没有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国际流行的研究方法看,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实证研究的比例还比较低。

(二)研究方法

由于无法获得全部样本的原始论文,因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但根据笔者掌握的部分已出版论文和论文打印稿,以及根据论文题目进行推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博士论文选题看,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伊利诺伊大学博士论文除了采用传统的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两大类研究方法外(可从题目中直接观察出),许多论文采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会计行为和会计现象。比如“产权概念及其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收入和利润的经济学概念在会计中的作用”、“会计的制度性研究”、“信息论框架中的管理会计”、“信息论在会计过程分析中的应用”、“纳税诉讼、解决方案和纳税报告间的博弈”等,在这些论文中,产权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得到了广泛应用。

多学科交叉研究也是伊利诺伊大学会计学博士论文采用的重要研究方法。这些学科包括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和法学等。这不但反映了作为社会科学的会计学和其他学科相互间的交叉影响,也体现了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深厚、广博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为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方法奠定了基础。如“经济交易的逻辑分析”、“净收益的法律和会计概念的比较研究”、“资产概念的心理学及哲学渊源的研究”、“会计作为一门语言:语言学研究方法在会计中的应用”等。

个案分析法也是伊利诺伊大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一大特点,而且多运用在成本会计、审计学领域,如“会计与鲁宾逊——帕特曼法案的协调”、“关于会计——客户关系中沟通本质的一个批评检验”、“关于历史成本报告—历史成本调节和财务报表中单一项目成本数据替换的可行性分析:一个案例研究”、“对墨西哥政府公路和灌溉项目的会计分析和经济评价”、“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和财务会计变更对公用事业收益和税率设定的影响”等。

在所运用的比较研究法中,既有横向比较研究,也有纵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以时间排序,大多是以美国一段历史时期内,某一经济现象、某一法规等对会计政策和实务产生的影响或以一段时期内会计理论或实务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美国国内会计自身的发展规律。纵向比较研究的选题如“关于1896年至194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法的研究”、“1933年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关于会计方面的一种历史性观点”、“应计制会计50年发展:1886~1936”、“美国会计报表鉴证的历史性发展”、“对1900年至1950年资本公积金用途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对美国会计准则的本质及发展的研究”、“关于从1939—1954年联邦政府所得税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影响的历史评价”、“美国损益表的发展”等。横向比较研究的选题如“国际会计计价多样化的影响:在英国的检验”、“英国、加拿大和法国会计的协调化”、“美国和加拿大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州际间公司所得税的批判性观点”、“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审计准则比较研究”等。

虽然横向比较研究较少,但基于美国大学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开放的教育和较多的国际学生,使得博士论文中研究其他国家会计及有关问题的选题也占了不小的比例。比如“反映在统一体系中法国会计思想的演进”、“拉美会计的性质及发展阶段”、“中国政府会计:特别关于宋朝的研究”、“关于会计原则在日本的发展和本质的分析”、“政府会计对泰国发展的一项批判性研究”、“会计在英国1500-1750年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纳发达的会计的起源: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等。这些选题一方面源于美国开放的教育体制,另一方面源于其国际学生在学校所占的较高比重。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法、实验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博士论文选题中及研究中也有体现。虽然所占比例不高,却反映出美国博士论文务实的研究风格。尤其是实验分析法的使用,使会计研究的结论富有理性,而且实验研究容易剔除影响会计活动的其它不重要因素,更易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本质,捕捉到主要变量和会计行为或会计结果的相关关系。比如“管理审计概念的一个调查”、“关于外部会计沟通的语意问题的调查分析:一个对调查技巧的相对研究”、“收入平均和投资决策:一项实验室检验”、“参与预算环境下,领导者地位和信息对集团决策制定的影响:一项实验室实验”、“市政府报告的要求对市政府办公室固定资产取得决策的影响:一项实验室研究”、“从属性、公正性和审计人员决策过程:一个理论性框架和两个实验”等。

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所反映的研究方法比较,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更多地采用了传统的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虽然这种研究方法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是必要的,但总体上研究方法比较单调,特别是不能与国际上流行的研究方法相比较。仅从论文题目来看,大部分论文难以反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近年来,也有不少论文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上海财大在这方面走在前列。上海财大的实证研究系列论文,在中国博士论文中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导向效应。另外,比较研究在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中也有广泛的运用,如“中西财务会计比较研究”、“香港创意性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的比较研究”、“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国际比较”、“中德财务会计比较研究”、“海峡两岸会计准则比较研究”、“中美会计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特征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兼论中韩会计制度比较”、“中英美会计准则比较研究”等。

六、结论、局限性与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但在很多方面差异也比较明显。在选题的领域方面,中国的博士论文较集中,甚至出现重复现象,而美国的博士论文选题比较分散,涉及面更广;在研究范围方面,中国博士论文的选题较大,一般论述的论文较多,针对性强的论文较少,而美国的博士论文选题较具体,针对性较强;在实用性方面,中国的博士论文纯粹理论阐述的较多,解决现实问题的较少,而美国的博士论文从现实出发的较多,能够运用理论研究现实的经济问题和会计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的博士论文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美国的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多样化,符合国际上会计学术研究的潮流。但是,近年来,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已经表现出实证研究、案例研究不断增多、选题的科学性不断提高的趋势。

本文的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本文所采用的美国样本的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而中国样本仅系近十七年来的,其比较基础并非完全一致,可能导致结论的偏差。其二,中国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人文环境、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模式及教育水准等方面与美国相比也有较大差异,亦可能产生可比性方面的不足。其三,会计学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务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在不同阶段会计学博士论文关注的热点也会不同,可能导致某些领域和问题广受重视,而某些领域和问题受到冷落的现象。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引言

我国经济学界不少人喜欢借托外宾的话来说事。例如,托宾(James Tobin)写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论文如果没有运用‘微观基础’的方法,就根本不能在任何主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任何研究报告如果被怀疑违背了‘微观基础’的戒律,就逃脱不了同行的批评;一个新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如果不能表明博士论文中假设的关系式是用‘微观基础’方法推导出来的,他就很难在学术圈子里找到理想的工作。”(郑 辉,2001,第70页)那好,我们就来看看按照这位James Tobin先生的要求撰写的经济学博士论文,称得上与国际上的经济学接轨的博士论文,学术水平究竟怎么样吧。

有一篇研究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博士论文,题目叫做《资本控制与短期宏观经济动态稳定》,2001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书[1]。据作者介绍:“作者在Phillips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开放经济动态模型。”(郑 辉,2001,第89页)所以,这篇博士论文能够与国际上的经济学接轨是不成问题的。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亚洲,而欧美主流经济学家抢先作“学术研究”并,接着是亚洲的经济学家也紧跟其后,学着作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并。前事不远,肯定有人还记得,当时的一些政治家严历批评索罗斯之辈的投机性金融攻击,破坏了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秩序。我们这里不是说这些“学术研究”所生成的论文就是在为索罗斯之辈的投机性金融攻击作开脱、行辩解。确实,一些亚洲国家的金融监控能力薄弱,无法采取“关门打狗,有来无回”的策略,结果让某些投机家钻了空子,使自己吃了亏。以史为鉴,亚洲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层,应当着重从理论上研究、并从制度上建立金融监控、防止金融危机再度发生的方针策略。下面具体看看这篇博士论文的个别章节。

二.“一个简单的宏观开放经济动态模型”

这是该书第四章的标题。关于建模思路,作者说:“经主流经济学者通过数十年的努力,经济学的数学化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郑 辉,2001,第70页)

“作者根据Phillips的动态建模思想尝试建立一个简单的开放经济模型。假设总生产的变化率仅由当期各经济变量决定:

其中为实际产出偏离理论均衡产出的值为实际产出,为长期的随时间稳定变化的理论均衡产出。均是实际值与理论均衡值间的差值。” (郑 辉,2001,第75页)

根据以上说明可知,经济模型中的变量都是相对于“长期的随时间稳定变化的理论均衡值”的偏离值。而大家知道,在微观经济学中,“长期的随时间稳定变化的理论均衡值”本身已经是个不知道怎么才能确定的经济变量,现在又对“理论均衡值”之外的“偏离值”列方程,所以,完全可以说,“根据Phillips的动态建模思想尝试建立”的经济模型,肯定就更玄。顺便插一下,有一本书,书名叫:《非均衡经济计量建模与控制》(张世英 李忠民,2002),书中不叫“理论均衡值”,而称为“理想供求”,然后在“理想供求”的基础上建立“偏离值”方程,就算“非均衡”了。“均衡”条件下的“理想供求”就玄,在此基础上的“非均衡”还不更玄?据说这项研究还得到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出书时还得到了出版基金的资助。我承认该书作者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但要我承认他是一位经济学家,难。

还是返回本文主题。论文作者在作了一系列的假定之后,最后得到一个二阶微分方程:

“其中δ为外生冲击项,……假设宏观经济遭到外生的一个负向单位脉冲冲击,……当冲击结束后,系统的初始条件已改变为。” (郑 辉,2001,第78-79页)

再往下,作者举出不同的具体例子,说明负向冲击“对国民总产出的波动。”

“案例4.1。 假设某国是市场经济的开放小国,其可得到有关其产出水平的微分方程: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学博士论文 趋势 展望 选题方法 理论

博士毕业论文可以说是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终极目标,通过考察博士论文不仅可以研究其过去的发展历程,更可以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博士论文中所借鉴和使用的理论既是论文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该领域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本文考察了2007-2012年这五年期间答辩的会计学博士毕业论文,以期了解国内会计学博士毕业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会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通过研究会计行业的趋势可以更好地为经济服务。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回顾

从国际上看,美国会计学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组织了美国会计学博士点的调查。Parker等(1972)对1960-1970年美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的考察发现,57%的博士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Porporato等(2003)以1991-2000年在Proquest博士论文库中的会计学论文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论文的主题、方法以及作者的毕业学校和国别等。Hahn(2007)则对会计学博士论文所采用的理论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作者依据的主要理论有博弈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理论等,基本都离不开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的范畴。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较少,起步也比较晚。张俊瑞等(2003)以1985-2001年中国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633篇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发现美国会计学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选题也比较具体,研究的问题针对性强,研究方法上实证居多;而中国的博士生论文选题面集中度较高,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涉及范围不够广泛,解决具体问题的针对性不强,研究方法上则是以规范研究为主,当然这也与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时间较短、不够发达,能够获取的公开资料少有很大关系。聂萍和张天西(2004)选取了自1982-2001年间答辩的310篇文章进行了研究,发现92.6%的论文采取了规范研究方法,主题也与会计理论的研究热点相关。薛青梅(2010)进一步对2002-2006年间的155篇博士论文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主题逐渐变得更加具体和务实,更加关注中国背景和中国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公开数据的实证研究比例已上升到36.13%;研究所使用的理论也更加多样化。

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和比较方法,考察了2007-2012年答辩的博士论文状况,包括论文的主题、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文章中所引用的理论,也统计了主要院校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当前,会计理论界存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主流研究方法,其中,规范研究可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而实证研究可分为广义实证研究和狭义实证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得到中青年学者的极力推崇。这主要得益于1991年后资本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数据库的建立等要素。

广义实证研究也被称为经验研究,包括五种方法:实验室实验、实地实验、案例研究(或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和档案(文献)研究(汤云为、赵春光,2001)。

无论是规范还是实证,应该说各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它们之间是互补的。目前,实证研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似乎已形成某种风尚,好像没有实证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一样。虽然实证研究可以就所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给出现实数据的结论,可以对现象进行详尽的描述,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在于无法清楚揭示隐藏在背后的因果关系,而规范研究可以弥补这个不足。规范研究中可以运用文字的魅力进行逻辑上的推理,而更深入的推理应该借助数学模型。随着博弈论的发展,博弈方法也在文章中逐步为研究者使用;另外现在的研究文章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因此,比较分析法也在文章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将这两类方法单列出来。

借助于以上的分类,我们对所有文章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特别将使用资本市场公开数据作实证的文章进行了单独分类。不仅如此,我们还希望了解对于不同的主题,通常都采用了怎样的研究方法。于是我们将研究方法分为:使用资本市场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自己收集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实验室研究;案例研究;档案研究(文献研究);规范研究(描述性研究);理论和模型分析;博弈法和比较分析法。

二、研究结论

(一)论文数量

首先从总数看,2007年最多,达91篇,是前一个五年开端(2002年仅17篇)的5倍多,比上一年(2006)也增加了31篇,增长50%;其他四年博士论文数量都相对平均,分别为79、75、80和74篇。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博士招生规模扩大;第二,能够授予会计学博士学位点的学校自2006年以来增长很快,如2006年之前,仅有东北财大、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财大、上海交大、西南财大、天津财大(财院)、厦门大学和财政部科研所等九个博士授予点,而到2011年底,会计学博士点增加到36个;另外其他院校也有大批有志于会计事业的学生致力于会计学方面的研究。

其次,从各校论文数量看,西南财大的毕业论文最多,五年共有71篇;其次是厦门大学,60篇。前10所学校会计类论文数量合计达254篇,占样本总数的63.66%;但累计有62所学校有论文入选,可以看出,会计类研究生扩展趋势很快,分布也非常广泛。

(二)关于研究主题

由表1可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占的论文比重最多,分别达到185、53和53篇,占样本总数的46.37%、13.28%和13.28%,合计占总数的72.93%;审计、公司治理和其他领域分布在7%-9%之间;税收类论文最少,五年合计仅有17篇,仅占总数的4%。从年份分布看,财务会计前两年与后三年基本持平;管理会计则变动较大,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财务管理的论文数量则在年度间分布很不均衡。当然,这或许与市场环境、学生们的兴趣有关,也有可能与划分的标准不同,如业绩评价既可划分为财务管理,也可以是管理会计,本文将其列为管理会计范畴中。后面研究的次级主题划分也存在类似情况。

根据薛清梅(2010)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例如从2002-2006年,财务会计领域的论文占全部的30.97%,且比较平均;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分别占全部论文总数的19.35%和18.71%;审计、公司治理占总数的12%左右;税收只有5篇,占3.23%。利用聂萍等(2004)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从1982-2006年,只有10篇文章是关于税务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领域所占比重最高。

利用张俊瑞的研究发现,西方会计学博士论文中会计学领域占有绝对地位,占到全部论文的3/4,比中国的要高得多;审计方面的论文占到将近13%,而财务管理方面的仅接近6%,其他方面不到4%;但在80年代,财务管理领域的论文有很大的增长。可以说,中外会计学的研究论文主题相同的是财务会计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同的是,西方在审计、税收等领域的论文也有相当的比重。

其次,从财务会计领域看,信息及其披露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计45篇论文,占总数的1/4;会计理论、准则与制度类相差不大,均超过了1/5;最少的是资产定价类,仅有2篇论文,这可能与大家对此不熟悉、应用不多有关。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5年中没有一篇文章是关于会计史的;另外,论文同质化现象严重,会计类文章中仅公允价值的就有10篇,另有两篇题目完全相同;还有,研究国际会计的只有3篇,只有1篇是关于国际准则的,另两篇主题是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这与中国会计走向国际化的身份大不相符。

第三,从管理会计领域看,预算管理研究的最少,仅3篇,可能是学生们对此不感兴趣;研究管理控制及信息系统的最多,将近1/3,这可能与此话题比较宽泛、论文相对好写有关;内部控制、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与管理层报酬的论文数量相差较少,说明这些话题是“大众菜”。

第四,从财务管理领域看,行为财务研究(包括资产证券化、定向增发、MBO等)的论文最多,有12篇,达22.64%;其次是市场效率,有11篇,超过了1/5,上述两方面论文数量的增多与最近20年中国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市场数据有关。另外,随着市场资金面的不断变化,研究筹资的论文也有较大数量的上升,达16.98%;但研究风险管理、资本结构的都很少,分别仅有3篇和1篇入围,说明在此领域我们的研究大有作为。

与薛清梅(2010)研究相比,2007-2011年的论文次级主题与2002-2006年的在财务会计研究领域几乎相同,研究最多的是信息披露问题,最少的是国际会计和资产定价;管理会计领域变化不大,如2002-2006年管理会计领域研究最热门的是业绩评价、管理层报酬与内部控制,2007年后业绩评价减少、成本控制类增多,管理层报酬类维持不变;但在财务管理领域则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研究最多的是投融资和资本结构问题,2007年后则刚好相反。

综合全面的信息来看,与2007年之前相比,除财务管理领域外,其他的会计博士论文的主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都比较关注资本市场。

(三)研究方法

首先从论文使用的方法数量上看,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或使用四种及以上方法的论文数量都较少,分别占14.04%和6.77%,两者合计不到1/5;而采取两种方法的论文数量最多,超过了一半。进一步考察发现,在一种方法的论文中,使用实证研究的有44篇,占78.57%,其余12篇全部是使用规范研究;在两种方法的论文中,结合使用规范和实证的有49篇,比例高达22.79%。

其次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统计数据的容易取得,利用资本市场数据进行研究的论文越来越多,超过了2/3,达75.44%;这比聂萍研究的2002年之前310篇论文中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比例的7.4%有了10倍的跨越;即使与2002-2006年之间的36.13%也有了质的提高,这也进一步说明实证研究方法正成为主流。另外可以看到,采取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分别占27.82%和19.05%,比五年前分别提高了15%和5%;而采取模型分析以及实验室研究的很少,分别仅有16篇和6篇,这与五年前基本一致;文献研究作为辅助方法,也占有一席之地;博弈法逐渐受“欢迎”,五年合计有16篇文章采取了该方法。按照Parker的研究结论,美国在1970年间使用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的论文就占了57%,中国在这一点比美国至少落后了30年。

(四)关于论文采取的理论

论文中采取的理论一般来说是论文论述的基础。考察所有的博士论文,绝大多数都在第二章中明确提出论文所引用的理论,但也有部分文章没有列明;也有部分文章虽然表明是理论说明,但内容却是概念性的陈述。上述两种情况本文统计时都视作没有披露理论。

统计结果显示,106篇论文没有说明所采取的理论(包括理论是概念性的定义等);但研究发现,凡是说明采取理论的论文都引用了不止一种理论。从表3中可以看出,引用频率最高的前十名依次是委托理论、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博弈论、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有关金融学、经济学、行为学、会计学、管理学等领域。

比较薛清梅(2010)的研究发现,与五年前相比,委托理论、契约理论仍然占比最高,这与大量引用资本市场数据和选取的论文主题有关;但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异军突起。

三、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五年来,会计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首先,从主题上看,虽然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占的论文占据了超过3/4的江山,但会计新领域、筹资等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主题研究有逐步增长的趋势,说明毕业生研究的主题更加联系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其次,从研究方法上看,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实证的文章超过了3/4,同时实证与规范、多方法交叉相结合成为潮流,单独的规范或实证的文章在逐渐减少;第三,理论的领域虽然没有更多创新,但理论更加多样,论文中采用与资本市场联系密切的理论呈上升趋势。

从以上的总结中也可以看出目前会计类论文存在的薄弱环节:第一,对资本结构、国际会计、税务会计和会计史领域研究的较少甚至没有;第二,管理会计领域文章由于公开市场数据较少,论文数量有呈下滑的趋势,采取的方法也相对比较固定;第三,研究的理论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创新的理论几乎没有。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虽然在样本的选择上比以前大大拓宽,但仍然有部分院校的论文没有上传或上传不齐,导致统计的数据资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主题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分类,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虽然笔者在分类时也征询了业内专家的意见,但仍存在片面性。

通过以上研究,笔者建议,第一,在论文选题方面,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尽量避免扎堆、出现重复现象。比如,以前论文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公允价值、资产减值等领域,建议学生们可以多将重点放在会计史、国际会计、环境会计等冷门领域,“物以稀为贵”。第二,在实际应用方面,随着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转型,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应紧密结合改革、转型的实际,从大量的现实经济问题中寻找研究课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第三,中国入世已10多年,会计的改革从与国际接轨转向与国际趋同,路线图也已经制定,因此,会计学博士论文也应该将视角瞄准国际会计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让中国的会计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为国,陈信元.全面开展博士生教学改革 造就跨世纪会计学术带头人[J].会计研究,1999,(5):20-27.

[2]汤云为,赵春光.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1,(5):52-56.

[3]张俊瑞,李婉丽,王小容.中美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的比较研究[J].会计论坛,2003,(2):1-9.

[4]聂萍,张天西.会计博士生培养与会计理论研究[J].会计研究,2004,(4):77-82.

[5]薛清梅.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的选题、方法与理论:趋势与国际比较(2002-2006)[J].会计研究,2010,(5):83-89.

[6]张荣武.中美会计学博士生培养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2,(4):103-106.

[7]Jamers E. Parker and Allen Fond.1972.Dissertation Experience of Recent Doctoral Graduates in Accounting.The Accounting Review,vol 47,No 4,October.pp:830-833.

[8]Marcela Porporato,Ariel Sand and Lewis Shaw.2003. Trends in Account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1991-2000. Advances in Accounting Volume 20.pp:245-263.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第4篇

一、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出来的,而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学及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缺乏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经济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成就迄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该书以中同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为切入点研究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思想,重点研究留学生博士论文对经济学的贡献。作者论述了留学生博士论文在理论经济学、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工商管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是一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二、挖掘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史料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该学科一百多年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中文文献资料,外文文献资料少有运用,存在文献收罗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同近代经济思想特别是民国经济思想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许多经济思想没有系统加以研究。比如民国时期的刘大中、蒋硕杰、林霖、何廉和方显廷等的经济思想都没有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甚至没有列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也要有史料的新发现。作者利用从欧美各国收集到的英文、法文及德文经济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留学生在欧美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两方学者在欧美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其中大多数资料是第一手资料且第一次运用。

三、提出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观点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近代留学生经济学博士论文没有理论创见,不应该纳入中国经济思想史中。该书从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全面阐述了中同近代留学生经济学博士论文的学术成就,认为许多成果不仅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些成果甚至对于世界经济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如在货币理论方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崛起,货币政策成为国家干预的主要手段,实行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的定义及确定货币供应量,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观点是定期存款不是货币。中国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博十193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第27卷第1期发表了两篇论文,全面阐述了定期存款是货币的观点,其结论后来成为货币理论的定论。该书许多见解或首次提出,或厘清、修正前人成说,填补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空白,如该书第一次考证了中国首位在欧洲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的生平及其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数学;产生;发展;理论

一、概述

金融数学,又称分析金融学、数理金融学、数学金融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上风险资产的交易,其目的是利用有效的数学工具揭示金融学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对具有潜在风险的各种未定权益的合理定价和选择规避风险的最优策略。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1900 年,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埃的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该文中,巴歇里埃首次使用Brown 运动来描述股票价格的变化,这为后来金融学的发展,特别是为现代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不过他的工作并没有得到金融数学界的重视。直到1952 年马科维茨的博士论文《投资组合选择》提出了均值――方差的模型,建立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从此奠定了金融学的数学理论基础。在马科维茨工作的基础上,1973年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得到了著名的期权定价公式,并赢得了1997念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它对于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即为欧式看涨期权寻求公平的价格。后两次发现推动了数学研究对金融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金融数学。

金融数学是在两次华尔街革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数学与金融学相交叉的前沿学科。其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不确定随机环境下的投资组合的最优选择理论和资产的定价理论。套利、最优与均衡是金融数学的基本经济思想和三大基本概念。在国际上,这门学科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些年来,在许多专家、学者们的努力下,金融数学中的许多理论得以证明、模拟和完善。金融数学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现代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快 速创新,使得金融交易的范围和层次更加丰富和多样。这门新兴的学科同样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二、金融数学的发展

早在1990年,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 的理论”中把股票描述为布朗运动。这也是第一次给Brown运动以严格的数学描述。这一理论为未来金融数学的发展,特别是现在期权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工作很长时间并没有引起金融数学界的重视。金融数学这一学科名称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它是马克维姿的证券组合理论(H.Kowitz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和斯科尔斯―――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M.Scholes-R.Merton.199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次华尔街革命的直接产物。国际称其为数理金融学。

金融数学源于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埃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的原理》中对股票价格用布朗运动的刻画。虽然1905年爱因斯坦也对此做了研究,但这一新做法当时还是没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直至1950年,萨寥尔通过统计学家萨维奇终于发现了这一作法的巨大意义,并开始对金融数学做全面的研究,由此金融数学终于迎来了发展的全盛时期,现代金融学由此正式掀开了帷幕。

现代金融数学是在两次华尔街革命的背景中成长发展起来的。第一次革命的成果体现在静态投资组合理论的研究上。1952年马尔科维兹提出了基于均值-方差模型的投资组合问题,该理论把投资的风险和回报做了可量化的刻画,从而开创了用数理化方法对金融问题进行研究的先河。然而他的模型中要计算各个风险资产价格的协方差问题,这个计算量很大。第二次华尔街革命从静态决策发展到了动态决策。1970年布雷顿森林协议,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许多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权,期货都随即产生,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入主要是为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而要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衍生工具进行科学的定价。巴歇里埃的布朗运动模型促使了一对双胞胎:连续时间的随机过程数学与连续时间的期权定价的金融工程学的诞生.数学工具的引入主要是为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而要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衍生工具进行科学的定价。此后不久,默顿用另一种严格的数学方法推导了该定价公式,并予以推广。期权定价公式给金融交易者及银行家在金融衍生资产品的交易中带来了空前的便利,期权交易的快速发展很快就成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布莱克,休斯,莫顿的这一理论成为近代金融经济学的里程碑人物,直到现在也仍然是现代金融理论探索的重要源泉。

三、金融数学的理论方法

金融数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应用大量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金融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和一些金融创新的定价问题等,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所用到的数学知识,除基础知识外,大量的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有的运用现 有的数学方法也解决不了)。主要有随机分析,随 机控制,数学规划,微分对策,非线性分析,数理统计,泛函分析,鞅理论等,也有人在证券价格分析中引进了新型的非线性分析工具,如分形几何,混沌学,子波理论,模式识别等,在金融计算方法与仿真技术中也逐渐引入神经网络方法,人工智能方法,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等。

金融数学是利用近现代数学的优秀成果来度量和刻画金融、经济、管理等问题的“高科技”工具,其主要的基本理论表现在三个方面。

金融数学理论的新进展有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控制理论中应用布尔曼的最优化原理,并结合测度论和泛函分析方法发展起来的解决随机问题的理论方法。国外的研究者很快就把随机最优控制理论运用到相关的研究中来,从70年代初莫顿运用该理论对连续时间最优消费投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布洛克和米尔曼还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连续时间的最优增长问题。

四、结语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法学教育;课程设计;教学特色

[作者简介]周喜梅,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149-05

一、泰国法学教育发展简介

泰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很高。2009年,泰国一共有166所高等院校,其中公办大学78所,私立大学69所,集体所办大学19所。泰国现代法学教育是在学习西方法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经113年,融合本国的司法实践和国情,其法学本科、硕士及博士教育已独具特色且市场化程度很高。

泰国第一所法学教育机构“法律学校”始建于1897年,当时隶属于司法部,主要由法官授课,第一届毕业生只有9人。随着“法律学校”的发展壮大,逐渐具备了当时发达国家大学的办学规模和条件,于1933年4月25日将当时的“法律学校”并人朱拉隆功大学并独立成院,挂名为“政治学与法学院”。但原来的“法律学校”不满足于成为朱拉隆功大学的一个院,要求独立设立为一所大学。1934年3月8日,“政治学与法学院”在短暂地并人朱拉隆功大学后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大学,命名为“法政大学”,即现在位列泰国大学排名第二的“法政大学”。而朱拉隆功大学直到1941年才有了隶属于政治学院的法律系,到1973年才成立独立的法学院。随着泰国法学教育蓬勃发展,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泰国拥有法学院的大学已有59所。

泰国法学教育主要是封闭式法学教育。其从事开放式法学教育的大学只有一所――兰甘亨大学,该校是唯一一所开放式公立大学,创建于1971年。该校独家主办和管理高等自考教育。入读该校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不受年龄的限制,不需上课,只需注册学分通过考试并修满学分就能毕业。且学费非常便宜,每学分25泰铢(相当于人民币5元左右),本科专业总学分一般为130学分左右。该校会有计划地组织大量的培训班和网上授课,印发各种自考教材和资料。每年兰甘亨大学的新生数量后全国大学之最。该校的本科文凭的含金量并不亚于泰国其他知名大学,这归因于该校一贯坚持宽进严出、质量严格把关的原则。而其法学专业则享誉全国,紧排于朱拉隆功大学和法政大学之后。泰国将高等教育自考由一所大学主办和管理,使得自考教育蓬勃发展、井然有序且质量很高,也为社会各类人士提供较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泰国法学本科教育

泰国封闭式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全日制本科生,这类考生是高中毕业生,白天上课。第二类是非全日制本科生,这类学生来源于社会,晚上和节假日上课。泰国公立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一般都要经过泰国统一高考并按分数高低录取,而泰国私立大学则一般无此要求。非全日制本科生则由各大学自主招生。泰国本科教育已经相当市场化,泰国人只要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入读大学的决心,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一)法学本科课程设置

泰国法学本科采学年制和学分制并重,学制四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法学本科至少需修满135学分。其中包括一般基础课程学分30分、法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学分71分、法学专业分类必选课程学分18分和自选课程学分16分。

1 一般基础课程(30分)。一般基础课程分为普通培养大纲课程和法学院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普通培养大纲课程18学分。其中:外语课程学分6分,社会学课程、人类学课程、数学与科技学课程和其他学科类课程各3学分,此类课程不是在法学院修学分,而是去相应的学院修学分。

法学院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12学分。主要有法律逻辑学、法律历史学、法律与社会、律师会计学、律师经济学、专业外语(有法律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供选)等。

上述一般基础课程在大学第一和第二学年修完。

2 法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71分)。法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一共26门课程。包括:债因I(主要内容为:法律行为和合同的一般原则,时效和不公平合同条款等);财产法;人法与家庭法(主要内容为:民事主体制度、家庭身份法律制度和婚姻法律制度);法律基础;债的效力;遗产继承法;借贷与担保法(主要内容:借贷和债的各种担保,如保证、抵押、质押等);典型合同Ⅰ(主要内容:买卖、互易、赠与、租赁等);典型合同Ⅱ;债因Ⅱ(主要内容:侵权、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法律制度);商业组织法;票据法;税法;刑法总则;刑法分则;泰国司法程序与法院制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公法一般原则;宪法与政治机构;行政法;法理学;劳动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这些法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在前三个学年学完。

3 法学专业分类必选课程(18分)。在大学本科第三学年末,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专业方向。朱拉隆功大学法学院分为四个专业方向:民法与刑法方向、商务法方向、国际法方向和公法方向。

民法和刑法方向可供选择的课程主要有:民法刑法法律英语、民法讨论课、民事诉讼法讨论课、刑法讨论课、刑事诉讼法讨论课、保险法、经济犯罪、破产法、比较法基础等。此方向主要为将来想从事法官、检察官或律师职业的学生设计。

商务法方向可供选择的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律师会计、知识产权、反垄断法、商务法讨论课、证券法、合同洽谈与起草、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际商务法、国际合同法等。此方向志在培养公司企业等商事组织的法律顾问和法律工作者及专攻商事案件的律师。

国际法方向可供选择的课程主要有:国际法专业英语、国际海商法、国际刑法、国际环境法、欧盟法、国际法讨论课、国际人道主义法、人权法、国际经济法Ⅰ、国际经济法Ⅱ、国际法与发展等。

公法方向可供选择的课程主要有:公法专业英语、宪法组织法、行政法院和行政诉讼法、财政法、行政程序法、政府合同法、法律与社会问题讨论课、环境法、经济公法基础、立法与立法程序讨论课、行政法讨论课、宪法讨论课等。此方向主要针对立志成为行政法院法官或进入政府机构工作的学生设计。

4 自选课程(16分)。自选课程范围非常广泛,既可选法学院开设的自选课程,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法学院以外的院系开设的课程。而法学院本身开设了大量的自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了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而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例如:针对商务法方向的课程有金融衍生品法律制度、投资法律制度、市场法等。第二部分是满足因社会和

科技蓬勃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法律领域的需要而开设的新课程,例如:科技法律制度、电子商务法、计算机犯罪法律制度等。

本科生除了修满上述学分外,还要进行大约三个月的法律工作实习。工作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度结束的暑假期间,学校会帮学生联系工作实习单位。但工作实习并不是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之一,所以由学生自行选择。如果学生选择学校安排的工作实习,学校将颁发工作实习的资历证明。学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选择工作实习。

(二)法学本科教学特色

泰国本科法学教学特色如果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就是“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不仅体现在老师的授课方式中,也体现在学生考试考评方式中。

泰国本科法学专业前三学年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泰国一些最基本和重要的部门法,也主要是针对泰国基本法典授课。这些法典主要有《泰王国宪法》《泰王国民商法典》《泰王国刑法典》《泰王国行政法典》《泰王国民事诉讼法典》《泰王国刑事诉讼法典》《泰王国行政诉讼法典》。泰王国法院审理案件素有判例法系传统,其高级法院案例都得到了系统而详细的整理,查阅非常方便。泰王国高级法院在具体运用法律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权威性判例,这些判例在对法律的具体解释中具有绝对权威。因此,离开泰王国高级法院的庞大的案例,就较难理解泰王国各类法典中的法条的准确含义。正因为泰王国法律实践的这一特征,法学教师在具体授课中都会列举和总结高级法院典型判例对法条的理解。授课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对具体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除此之外,每门课受教师所接受判例法系国家或者大陆法系国家的教育背景不同,而对法律基础理论授课的侧重点不同,受大陆法系影响的教师会更偏重于法律基础理论。到本科第四年时,因开始分专业方向,教学才开始倾斜于法学理论教学。法学理论教学主要是通过在原有基本部门法基础上开设讨论课方式进行。

泰国法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考试题目几乎全部是主观题,且不外乎两种题型:最主要和常见的一种是案例分析题,第二种是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综合性非常强,需要灵活运用相关法条,学生想得高分除了阅读法学教材外还需经常翻阅高级法院案例。而论述题也往往要求例举相关权威性判例或举例说明。每门课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两次,期中考试占三十到四十分,期末考试占七十到六十分。每次考试都有两到五个不等的主观题。所以,泰国本科生无须死记硬背任何概念和理论,而是参照高级法院判例准确理解各大法典中法条的意思及法条的具体运用。这也是和泰国律师资格考试、法官选拔考试及检察官选拔考试相符的,因为泰国这类考试绝大部分是案例分析题及少量论述题,而没有其他题型。

三、泰国法学硕士生教育

泰国法学硕士招生由各大学自主招生。报考泰国法学硕士,第一个条件是考生必须是法学本科毕业,然后通过英语入学考试。英语入学考试既可报考托福、雅思等国际承认的英语等级考试,也可报考每所大学自己组织的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考生英语考试成绩需达到各大学规定的标准。然后,各大学自行组织其他相关考试,该类考试由各院系自行出题和评卷。所以,泰国各大学所要求的硕士入学英语水平和其他人学考试都会有差异。泰国法学硕士教育的市场化程度也是非常高的。但泰国的法官、检察官选拔考试只承认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兰甘亨大学和博仁大学的硕士文凭。

(一)泰国法学硕士课程设置

朱拉隆功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分为四大专业方向:国际法方向、刑法方向、公法方向和商务法方向。其法学硕士教育采学年制和学分制并行,学满2年但不得超过4年,修满3分。3分分为:统修专业必修课程6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分,专业选修课程分,自选课程3学分,论文1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 不计学分必修课程三门:法律专业英语、法学研究科学方法论和专业讨论课。专业讨论课分为四个方向。

2 统修专业必修课程两门:大陆法系和法理学。

3 专业必修课程:国际法方向必修课程为国际法理论和方法、高级国际组织法、国际社会主体关系法;刑法方向必修课程为高级刑法学、刑法政策、刑事诉讼比较法;公法方向必修课程为公法理论、宪法与政府组织法I、政府机构与人员设置法律制度;商务法方向必修课程为商事组织法、商事税务策划及法律制度、法律与商事关系。

4 专业选修课的课程非常丰富。每个专业方向可供选择的课程少则上十门,多则二三十门。法学院会根据师资情况和学生选课的情况确定每学期的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

5 自选课程也非常丰富,同样会根据师资情况和学生选课的情况确定每学期的自选课程的开设。

6 论文12学分,则为学生注册学分而无须上课,只需硕士论文答辩通过即可。泰国法学硕士论文的开题和答辩都是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考试的时间,而没有统一的时间安排。所以最快的2年就毕业了,最慢的则需4年,而学满4年未能取得学位证的也大有人在。

(二)泰国硕士教学特点

泰国硕士教育完全侧重于法学理论教学,授课老师会对一些重要法律问题的理论起源,各国理论、各国制度尽可能地做比较分析。每门科目的考试题目类型只有一种:论述题。答题方式是阐述既有理论和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并阐述理由。

其有特色的两门课程是法学研究科学方法课和专业讨论课。法学研究科学方法课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讨论课安排在第三学期。法学研究科学方法课主要讲解研究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开始物色硕士论文题目,并与专业讨论课相辅相成,为学生做硕士论文作准备和铺垫。该两门课由学校法学研究经验最丰富的教授主讲,并以每位学生的硕士论文导师作课外辅导为辅。主讲教授主要讲解研究选题的方式方法,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请教硕士论文导师后提出初步开题报告,并在全年级主讲其开题报告,然后由任课教授和全年级学友提出批评指正意见。如果题目没有得到任课教授的认可,学生就必须重新找研究题目。这两门课促使学生为毕业论文选题而大量查阅资料并请教导师,再通过任课教授在研究方式方法上把关,从而使学生能基本确定硕士论文题目,为硕士论文进一步研究和写作夯实基础。

四、泰国法学博士生教育

泰国有资格开设法学博士专业的大学,现有四所,即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兰甘亨大学和博仁大学。上述大学法学院在法学博士生的招生数量、条件、培养方式等方面具有自。但法学博士生在报考前一般要参加托福、雅思等国际承认的英语等级考试或本校组织的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并达到各大学规定的博士生入学英语分数线。而进一步的考试各校会不一样,例如法政大学,需要提交博士论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法政大学两名有资历做导师的老师认可并出具推荐信,然后才可报名参加考试。报名后组织5人左右的委员会审查博士论文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该报告进行口试。

而朱拉隆功大学同样要求提交博士论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但不严格要求有资历的老师的推荐信(即可有可无),提交报告后首先安排3个小时的专业英语考试,然后安排3个小时左右的博士论文可行性研究报告口试。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法学院的博士课程分为通修课程和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

博士通修课程有法学研究方法高级课程和专业讨论课。法学研究方法高级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从2009年起,如果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法学研究方法高级课程没有通过,必须自动退学。法学研究方法高级课程由研究资历深厚的教授上课。每次课学生必须对自己博士论文研究课题进展程度作报告,然后由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主讲教授会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安排下一次课的研究任务。当第一学期结束后,交一份详细的博士论文研究进度报告。任课教授会对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作个判断。如果教授认为学生没有具备博士生应有的研究能力,此课程就不能通过,学生必须自动退学。

专业讨论课则是指导学生深化博士论文大纲和丰富博士论文的资料,并指导学生如何准备和组织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高级学术研讨会。学期结束时,博士生必须以博士论文为议题,自己组织至少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的所有经费由法学院支付,但学术讨论会所有事务和过程都由博士生自己处理和安排。学术讨论会的一般要求是:第一,必须向与博士论文研究范围有关的所有专家、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以法学院名义发出邀请函;第二,除了博士生做议题报告外,必须有不少于3位权威专家主讲;第三,会议规模应是二十人以上。让博士生自己组织高级学术讨论会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让国内相关专家审核博士论文是否有可行性和研究意义;第二,在邀请专家过程中能向专家请教和征求意见,并可向专家和相关单位收集资料;第三,培养博士生组织学术讨论会的能力,因为该能力是一位研究工作者必备能力。学术讨论会结束后,博士生必须做一份详细的学术讨论会报告交给专业讨论课任课教授。该报告需详细汇报学术讨论会的参与成员构成、议题内容、讨论内容、观点资料收集情况、学术讨论会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和效果、对收集的观点和资料的利用价值的详细分析等等内容。专业讨论课任课教授会根据学生提交的学术讨论会报告和亲自参与学术讨论会的印象来评定学生是否能通过该课程。

而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则由入学考试委员会成员根据学生的教育背景、知识储备和能力情况、博士论文选题方向来确定需要补修哪些课程。课程数量和课程内容因人而异。比如笔者,是中国学生而不精通泰国法律,研究民法方向,所以,必须修泰国本科有关民法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和硕士专业的一些民法专业课程。又如泰国一位研究银行法问题的博士生,必须去外院修财务会计、金融等专业方向的本科和硕士课程。

博士生在博士论文开题之前,还必须通过博士生综合能力考试。这个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做博士论文的综合素质。考试的过程为:首先提交博士论文进程报告,然后成立一个不少于5人的考试委员会商讨考试题目。考试题目一般是一个到两个,例如笔者的综合能力考试的题目只有一个,题为“分析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制度发展对各国财产法和合同法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分析上述法律的发展对社会公平和经济公平所产生的影响。在分析时请结合具体国家的财产法和合同法进行分析”。可见题目是针对博士论文的方向考察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程度。而答题的时间会根据考试题目范围大小而定,一般少则15天,多则1个月,例如笔者的题目答题时间为1个月。答题期间届满,考生提交一份答题报告,然后考试委员会对学生就答题报告进行口试。

只有通过上述考试后,才能进行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答辩和论文最后答辩。而关于博士生学习期间学术要求则不同年级要求不同,例如2007年及之前入学的法学博士生必须在泰国国外权威刊物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一篇,而2008年后入学的博士生,必须每学期发表一篇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直至开题报告答辩通过为止。

五、泰国法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泰国国土面积差不多只有我国二十分之一,法学教育(或者说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程度却非常高。其法学教育有如下几点值得我国借鉴。

首先,法学本科教育实践针对性非常强。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法条和灵活运用法条,并直接与泰王国律师资格考试、法官选拔考试及检察官选拔考试的要求相符。无论其课程设置、教材,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考评方式,都注重学生的法律实际运用能力。本科教育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法律概念或理论。而我国却没有把本科生法律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太注重理论教学和死记硬背。

其次,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能力培养非常凸显。泰国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非常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会有大量课程深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比较各国相关法律制度,并对硕士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初步培训。而到博士阶段,则主要是培训博士生独立研究专题的各种必备的能力,例如独立组织学术讨论会的能力。笔者认为,其法学研究方法课程和学术讨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式很值得我国借鉴。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第7篇

一、研究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独特原因

1.三十年农村经历体验对农村金融有自己感性的认识

作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20年,对农业、农民、农村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对“三农”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在农村工作整整十年(1993-2003),这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十年,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农村、农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深理性的思考;妻子在乡镇农村信用社工作,家住在乡镇农村信用社内,对经济金融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考研时也曾连续3年报考五道口人行金融研究所,这十年是恰恰是中国金融大调整、大变革、大改革,农村金融更是如此,1994年4月组建农发行,1998年3月职能调整,对农村金融有自己亲身经历、观察和思考。譬如经历工作所在乡镇农村基金会成立、发展、疯狂、关闭和清算,自己并被迫入股,成为基金会的股东,耳闻目睹退股辛酸和艰难;再如目睹农村信用社与农行的“脱钩”和“分家”,二者之间有类似“父子一家”的上下领导关系演变为“兄弟两家”的平等竞争关系,员工由“同事”变为“同行”,目睹它们各种利益纠纷,办公楼、家属院等“一分为二”,自己也只好搬家。在邮政储蓄工作的同学经常讲述,分配给他们储蓄任务,目睹20世纪90年代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争储大战;目睹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等各种各样的资金借贷,给借贷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也有个别意外风险。这虽是作者自己对一地的观察和体验,但是“窥一管而知全貌”,为作者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农村金融提供感性素材;同时这种巨变及其带来的混乱对三农造成严重影响,作者有一种非常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有效更快解决“三农”问题,是作者把农村金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根本原因。

2.全面系统经济学理论学习使作者有更多理性的思考

2003至2009年读研读博的求学,一方面系统学习经济理论,特别是读博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被称为“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①教授及其研究发展经济学导师指导之下,深入学习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认识。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国民经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金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并逐渐强大,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金融作用和功能的发挥与一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金融改革也基本上是沿着不断完善中国金融体系进行的,然而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的二元制结构,中国金融改革也存在城乡二元制结构,城市金融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发达,而农村金融体系明显滞后,这样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严重影响农村金融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也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甚至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作者选择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该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得到了一批学者的指点,凝聚着众多专家的智慧。张培刚教授在世纪名篇《农业与工业化》中讨论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作者深受大师的思想影响,认为中国在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之中必须注意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应着重讨论如何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以有效发挥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

二、该书可能的创新之处或者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结论

1.明确提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指导理论

以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是遵循认传统的“机构观”的“结构――功能――行为绩效”的思路,陷入就机构论机构的困境,根本无法适应“三农”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情况,无法满足“三农”对资金的巨大需求;目前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功能观”的“外部环境――功能――结构”的思路,即从分析系统的目标和外部环境出发,演绎出外部环境对金融功能的需求,然后探究通过何种载体来承担和实现其功能,根据“功能观”,判断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缺失,大量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贷款,资金外流严重。

2.准确概括农村金融体系与及其所处环境的特点和关系

农村金融体系所处环境――弱质农业、弱势农民、薄弱农村,严重影响了它的拓展,造成它病弱、脆弱;反过来看,病弱、脆弱的农村金融体系也减少对“三弱”“三农”的支持。要“一弱支三弱”,从政策要求上讲,有义不容辞的义务,从现实能力上来看,有心却无力的困境。最为关键的是,尽快建立起适应目前弱质农业、弱势农民、薄弱农村的金融体系,只有全面系统分析农村金融所处的经济环境,才能建立起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不深入分析了解实际情况,就不可能找到农村金融体系虚弱的原因,也不可能建立起适合我国“三农”的金融体系。考虑农村金融及其服务对象的特点,应该采取更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向“三农”领域,鼓励农民和社会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融资能力,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状况,变“抽血”为“回血”、“补血”,反哺县域经济,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较为科学合理定位四种官方农村金融机构

农行股份制改造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但须符合基本国情;须考虑农行服务“三农”特殊的情况,也不应该完全按照商业化模式来实施;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巨大,离不开农业银行的大力支持;须有利于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拓宽服务“三农”的领域。

把农业发展银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性银行”,充分发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三农”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银行的定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把服务覆盖到“三农”中所有市场失灵领域;加大筹集资金力度,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农村信用社最大的问题是自身能力虚弱,难以发挥“一农支“三农”的作用;进一步理顺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因地制宜采取三层次产权模式;目标定位于“三农”,业务创新服务于“三农”,力争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的情况。

邮政储蓄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抽吸资金,加剧了农村金融中的资金供求矛盾;消除隐形担保、显性补贴、税收优惠的扭曲机制,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增强其服务“三农”功能,实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

4.首次明确提出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

首次明确提出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在于“社会人际关系效应”,并据此分析三类新型民间金融机构。“社会人际关系效应”,它有四种效应组成:(1)“信息效应”,贷款人较好地处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成本效应”,具有对贷款实施监督和跟踪管理的便利条件;(3)“抵押效应”,民间金融能够充分利用民间资源条件进行抵押,最为特殊的抵押品――人的道德或信誉;(4)“信誉效应”或者“道德效应”,来自社区圈子内的道德约束力,具有天然独特的超越经济优势的约束。因此民间金融更适合于为经济实力弱小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服务,提高金融的服务范围和主体;民间金融经营灵活,快捷高效,能到达正规金融达不到的地方和领域,所以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村镇银行――农村的社区银行,其社区性体现在农村“村镇”,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贷款公司――特殊的小额信货组织,小额信贷是以反贫困、促发展为宗旨的信贷方式,完全不同于正规商业银行的特殊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问题,我国贷款公司特殊性在于“只贷不存”;农村资金互助社――回归合作金融的机构,合作金融仍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必须积极多渠道融资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

5.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与我国农村经济的经验实证

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与我国农村经济(农业、农民、农业经济)的经验实证关系。利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VAR模型为基础的协整理论,包括单位根检验,根据滞后长度准则选取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根据特征方程根的倒数值判断VAR模型的稳定性,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这部分的篇幅较大,论述较为规范和严谨,为学习、研究时间序列数据的读者提供一个规范的参考模板,值得一读。

总之,该书构建完整清晰农村金融体系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和改革提供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蓝图,也必将进一步有力推动农村金融研究的发展与繁荣,为繁荣学术思想又添一部重要的力作,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重要应用价值。

注释:

①张培刚,男,1913.7-2011.11,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20世纪40年代凭借在哈佛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这也是迄今为止华人在经济学领域所获的最高级别奖项。《农业与工业化》一文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于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出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这篇论文奠定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基础,被世界银行的著名经济专家钱纳里称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有“发展经济学之父”的美誉。详见牛思远,谢梦.“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辞世,南方日报,2011年11月24日。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第8篇

1961年出生,1983年获山东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纺织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山东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赴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概率统计、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2001年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入选人事部等七部委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第14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11年11月29日,第14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孙冶方的家乡无锡举行。作为我国经济学界最高奖,本次共评出8篇论文。专家学者们认为这些论文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经济科学前沿发展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各主要学科研究领域同类文献的最高水平。在这些获奖者中,山东大学齐鲁证券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数学学院教授陈增敬有些与众不同。其一,他是有史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数学教授;其二,他的获奖论文是第一篇发表在国外经济期刊上的文章。这些特点,恰恰印证着陈增敬所走过的独特的学术道路。

算起来,陈增敬进入经济学领域其实只有十几年。是他资质先天过人,还是境遇得天独厚?陈老师说都不是,是因为自己选对了方向。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虽然说不清楚是偶然还是必然,但他感到十分庆幸。

第一个获得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数学家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节,原本都有很多岔路。1961年,陈增敬生于山东招远农村,上有兄长4人下有1妹,父亲是一家面粉厂的普通职工。虽然他读书成绩一直很好,高一那年县里数学竞赛还得过奖,学校敲锣打鼓把喜报送上家门,父母对他的未来也没有过高的期望。1979年高中毕业,家里打算如果考不上大学,就让他到面粉厂接父亲的班。对这个最小的男孩子,父亲的偏爱也不过如此。

但那一年,陈增敬考得很不错,超过重点线,化学尤其好。因为奶奶常年生病,父母特别希望有个孩子能够学医,哪怕将来当个“赤脚医生”也行。然而,检查身体时,医生发现他竟然色弱,学医的道路被封死了。班主任告诉他,“你只能学数学,而且是师范。”就这样,他在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上海纺织大学数学系先后读完学士、硕士。1988年,陈增敬毕业来到山东大学数学院任教。

1993年春天,学校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一个周三下午,政治学习之后,师生们来到楼后打扫卫生。陈增敬恰好和刚从国外归来的彭实戈教授搭伴抬筐。闲聊起来,彭老师对陈增敬所从事的随机微分方程研究很感兴趣,认为和自己的研究非常接近。劳动结束后,彭老师又约他来到办公室,两人越谈越投机。没想到,这次的偶然相识,从此改变了陈增敬的学术道路。

记得在彭实戈院士的报道中,笔者对他所从事的研究有过初步了解: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随机的,处处充满着不确定性。经过科学家们几个世纪的努力,1942年日本数学家伊藤清开创了随机微积分和随机微分方程,对随机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这个理论曾获得“沃尔夫数学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理论已经与社会应用越来越脱节,迫切需要突破性、开拓性的研究,对数学隐含的规律进行新的总结和发现。彭实戈于1989~1990年创立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便是在“随机”和“确定”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开辟了解决随机问题的途径,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奠基性论文”,“数学界的宝贵财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解决涉及到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的许多问题,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95年,陈增敬报考了彭实戈教授的在职博士生,开始踏进科学研究的殿堂。他说:“之前,整天忙着办班、创收,可以说过得很痛苦”,“是彭老师让我认识到什么是科研”,那是一种与多年的传道授业完全不同的体验。笔者追问,那么究竟什么是科研?“彭老师让我懂得:科研就是要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而不在于对别人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完善。能够发现新问题的,一定是大家。”

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启动,彭实戈教授担任第一责任人。这是“九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列入管理和数学学科唯一的重大项目,也标志着我国金融数学开始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彭老师带领学生们在经济、金融数学、控制等领域做了大量研究探讨,获得一系列成果,得到有关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

陈增敬时时能够感受到彭实戈老师的独到之处:“他的思维跳跃性很大。一般人做科研,是根据现有条件,能往前走多远就走多远。而彭老师的方法是,首先设定一个目标,犹如要到河的对岸,然后设计到达的手段,可以搭建这样一座桥梁,也可以搭建另外一座桥梁,甚至可以有N座桥梁。这样,不仅达到了目的,也创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在本学科有影响,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可谓典型的彭氏倒向思维法。”

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使陈增敬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他对彭老师创立的动态非线性数学g-期望(又称作Peng期望)理论尤为感兴趣,多年来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在金融数学、倒向随机微分方程、g-期望、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陈增敬说金融数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数学理论研究带动金融学应用,以金融学应用促进理论研究,使得数理金融理论研究与应用共同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陈增敬证明了g-期望逆定理的唯一性,无穷区间倒向方程解的存在性和一般g-期望的定理。在彭实戈工作的基础上将一些著名的定理加以推广,被国内外其他学者所推广和引用。在应用研究方面,第一次给出了划分风险和模糊的标准,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的理性期望资产定价模型发展为被称为Chen-Epstein的资产定价模型。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陈增敬的理论高度也在逐渐升华,看到了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说,无论数学、物理、化学,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法,自己的语言,就像音乐,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而唯独经济学科没有自己的语言,它的方法一直是数学的。用一句玩笑话:数学家做了个马夹,经济学家穿上了,就成诺贝尔奖获得者了。他认为现在经济金融的发展已经超过数学发展的速度,经济领域不断发现很多东西,现有数学的理论已无法用来正确地解释现代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例如,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人们都知道金融有风险,什么是风险?在风险发生之前,能从哪里看出来?如何去避免?计算风险问题就需要数学, 而已有的数学工具无法满足研究经济金融的需要, 就需要经济学家创造适合本学科发展的数学。

研究这些工具和方法,就是他们团队目前日复一日的工作。每一项课题都有大量未知的东西等待探索,每一点收获都与时代波澜紧密相关。此次获得孙治方经济科学奖,正是对他们创造性成果的肯定。

在《计量经济学》上发表文章

有学者在网上说:“陈增敬是在国内完成大学至博士阶段教育的,这种经历在《计量经济学》文章发表的,我还不知道有其他人。”“确实牛,我也是看到杂志上有陈的文章,当时也吓了一跳,后来从这个网上才了解到他们已经形成一个学术中心了。中国学术界还是有下扎实工夫的人啊……”

这里提到的论文,就是此次陈增敬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这是他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埃布斯坦(Larry Epstein)共同完成的。笔者注意到,本次与他们二人同时获奖的其他人的文章大都发表于2008年以后,唯独他们的论文是发表在近10年前,而这篇文章的产生,也颇有戏剧性。

1997年,彭实戈邀请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埃布斯坦来山大作关于“理性期望资产定价模型”的学术报告。当时还在读博士的陈增敬,对埃布斯坦的报告事先研究了一下,发现有些问题。埃布斯坦毕竟是国际知名的学者,是微观经济界的带头人,而陈增敬只是个还没毕业的博士生,况且当时他的英语很差。他鼓足勇气,大着胆子提了出来。埃布斯坦对他的意思却似懂非懂,约他下午单独谈。

两人见面后,起初陈增敬非常紧张,说不好英文就用笔写,却慌忙中在黑板上写成了汉语。埃布斯坦的一句玩笑让他稍稍有点放松:“你用中文讲我也能听懂。”陈增敬坦诚地说,“你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外国人。”“我相信,从今天开始,你会接触到很多外国人。”埃布斯坦的话似乎成了陈增敬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预言。愉快的交谈,不仅让他摆脱了拘束,也缩短了他们学术上彼此理解的距离。黑板上的英语、公式越写越满。最后,埃布斯坦让他只用Yes、No回答就行。后来彭实戈来了,给他们当起了翻译。当埃布斯坦问陈能不能到香港去?(当时埃布斯坦在香港工作)“是彭老师替我说‘能’,我都没听懂这句话。”陈增敬笑着说。

埃布斯坦邀请陈增敬到香港做为期2周的访问,埃布斯坦让自己的学生把陈增敬从罗湖口岸接来,安排住在自己的家里。见面以后,埃布斯坦的第一个问题是,“咱们是工作呢还是休息?”“工作吧。”埃布斯坦便交给了陈增敬6个题目。“他把经济问题变成数学问题,问我能不能解决?”似懂非懂间,陈增敬忐忑不安地接受了工作任务。

埃布斯坦在香港科技大学很出名,给陈增敬的待遇也非常优厚。他上哪儿,就让陈增敬跟着上哪儿,老师同学们因此也对陈增敬格外敬重。“他每天请我吃饭,吃完饭,把碗往旁边一推,我们就开始讨论问题。”“1个周快过去了,我还1个题也没解决。”一向还算自信的陈增敬感觉有点无地自容,“真想把钱退给他,让我回家吧。”

“有一天晚上,埃布斯坦陪到我9点,问我走不走?我说你走吧,我还要再看一看。”有1个题百思不得其解,陈增敬终于憋不住,鼓足勇气对埃布斯坦说,“你这个范例不对,不管怎么证明都不对。”埃布斯坦却说,“不对就对了。要是对的话,还用你证明吗?经济学的问题就是这样,这是我提的条件,其他的条件你可以再加。”陈增敬恍然大悟:“你要早这样说,我早做出来了。”

大脑开窍了,一切就都豁然开朗了。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加上附加条件,陈增敬一下就把那道折磨自己近1周的问题做出来了。后来又接连做出2个题目,6个问题很快做出了一半,陈增敬终于舒了一口气。然而更大的收获在于,这次经历让他懂得了做科研的门径,“过去是我往他领域里靠,现在是把他拖到我这里来。”他懂得了如何与经济学家们合作。

陈增敬说,彭实戈老师告诉我什么是科研,埃布斯坦教会我怎么做经济科研。即以经济现象为导向,找到发生这个事件的原因,然后给予证明。他们合作完成的论文《连续时间下的模糊、风险和资产回报》,2002年7月发表在国际三大经济刊物之一的《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上,建立了新的被称为Chen-Epstein的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发展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的资产定价模型,解释了经济界著名的Ellsber悖论。已被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芝加哥、普林斯顿、牛津、东京、巴黎一大等大学的200多篇论文、3本专著引用或推广。其中201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萨金特就有7篇论文1本专著引用或介绍过这篇论文。此次孙冶方奖评选,评委会打破惯例,第一次颁给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就是希望在这个学术日益国际化的时代,给中国年轻人一个和国际学术界公平竞争的平台。

后来埃布斯坦到南开等大学作报告,多次提到陈增敬对自己的研究有很大的促进,并在用倒向微分方程解决经济类问题这个领域又写了很多文章。而陈增敬出国访学,也是埃布斯坦为他写推荐信。这次合作,对他们两人后来的学术道路都有着深远影响。

到了经济学家

创造自己的语言的时候了

自1997年成立以来,以彭实戈为旗帜的山东大学金融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教育部、山东省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金融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及承担课题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培养了一批金融风险量化分析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已毕业博士33人、硕士82人,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值得一提的是,陈增敬既是200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作者,又是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导师,这在学校内外传为佳话。谈到这一点,陈增敬说还是得益于彭实戈老师在学术上的高瞻远瞩。当时是彭老师帮助确定的论文课题“倒向随机方程与g-期望”,而自己对这一问题尤为感兴趣。关于陈增敬的治学方式,他的学生们说,陈老师的特点是不拘泥于形式,很少用别人看来理所当然的方法,因而总是很奇特,出乎人的意料。问到指导学生做论文,陈增敬说,当博士生江龙确定论文选题时,正是彭老师刚提出g-期望不久,该研究正处于活跃期。当时整个团队都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江龙也很勤奋,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所以能够得到优秀的成果。“一定要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陈增敬说。金融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成为一个高起点的平台,促成了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成长于这个团队,如今又成为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之一,作为山东大学齐鲁证券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增敬以学者的眼光洞悉天下大势:“金融危机以后,过去所有的经济理论开始被质疑了。这促使了理论的深化,造就了数学界和经济界的结合。现在的金融现象比物理现象还复杂,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都融在了一起,单独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行。估计5年以后,经济理论与数学理论会有一个大的变革,数学界将会产生一门新学科――‘非线性概率论’。”“数学不能永远给经济打工”。所以,陈增敬呼吁:已经到了经济学家自己创造自己的语言的时候了!

问到学者社会责任,陈老师还是从自己的专业谈起:“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很多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而美国经济的根基却并未动摇。产生这种‘别人感冒我发烧’现象的原因在于美国金融产品把风险转给了他国,由全世界人民来承担,这便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力量。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通过金融衍生产品输出风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如果不把风险分散、输出,日积月累必将爆炸。这就需要我们发明创造新的度量工具,描述金融衍生产品的运行规律,帮助金融机构检验、设计衍生产品,计算金融风险。”

上一篇:农业金融论文范文 下一篇:金融导论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