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范文

时间:2024-04-19 15:28:18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篇1

一、“交互式校本课程”的释义

“交互式校本课程”是由一系列“自主课堂”教学内容组成的,所以与普通校本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内容不是连贯的,而是分散在各个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一个个知识点。另一个区别就是“交互式校本课程”是没有具体教材的,只有一个提纲,而课程的具体内容要由各个学习小组在开展“自主课堂”的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自行编写教材,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由教师制定提纲,学生编写教材的校本课程,这也是它被称作“‘交互式’校本课程”的原因。“交互式校本课程”在知识点上是分散的,但是统一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个学习方式。所以说,“交互式校本课程”是以“自主课堂”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它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系统化、常态化,使这种学习方法真正为体育教学服务,并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交互式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定

“交互式校本课程”的教材,不是某一个运动项目的专辑,而是包含了各个项目精选内容的合辑。在选定“自主课堂”的内容时,应根据学校教师配置、学校场地器械情况、学生年级、学习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设定初、中、高三个级别的学习内容。在三个级别的学习内容中,又包含了运动技术、运动理论知识、徒手练习、器械练习、个体练习、群体练习等各个不同类型的内容。而这些“自主课堂”所处的位置,可以是某一节课、某一个教学单元或者是某一个教学模块(图1)。根据中学生的时间、能力等影响因素,“自主课堂”学习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单位比较合适,这样的一个教学单元应该包含了2~4节课,每一个学习小组只负责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自主课堂”教学,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也不会对教学进度产生大的影响。如果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已经比较强了,教师可以尝试设置一个模块的“自主课堂”,而这个模块的“自主课堂”应该由若干学习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内容,共同完成本模块“自主课堂”教学计划。

“自主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在学期初或是每一个模块教学开始之前确定下来,并将所选内容制成示意图,供各小组选择,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图2展示结构示意图为例图,具体内容的选择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设定)。

图1 自主课堂结构

三、“交互式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筹备阶段

(1)在学期初或某个模块学习之前,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3~5人为一学习小组,并选出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自主课程”的开展。各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男女生比例都要均衡。

(2)各个小组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择本小组本学期要承担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并将本组信息和“自主课程”内容填写入“‘自主课堂’学期安排表”。组长根据组员意愿和特点进行分工,制定本组“自主课堂”开展的时间节点,并填写本组“‘自主课堂’开展进度表”。

2.实施阶段

在交互式校本教材的实施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操作主体依然是学生。在“自主课堂”开展过程中,由负责本次内容的学习小组在课前集体“备课”,课上选出一名学生担任“教师”角色进行授课,课后小组讨论并撰写课后小结(图3)。

(1)课前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收集相关内容的资料,完成本次“自主课堂”的理论准备,通过教学图解、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完成技术动作的学习。本阶段的学习中,本小组的同学要合理分工,互助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已学知识尝试讨论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可以请教老师或高年级同学。

(2)课堂实施阶段:由承担教学任务的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担任“教师”,负责授课,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协助教学,包括场地布置、协助示范等。其他同学正常参与课堂学习,并在本次“自主课堂”结束后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3)课后总结阶段:实施“自主课堂”的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由组长撰写“自主课堂”课后小结,总结本次课或本单元的得失并上交老师进行存档。全体同学在课后填写“‘自主课堂’过程性评价表”并上交老师,由老师汇总后计入学期成绩。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各小组“自主课堂”的开展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要注重引导,保证各小组能按计划完成“自主课堂”的各阶段任务。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篇2

透彻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设的一个概念。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必须对学校的教育哲学、学生的需求、社区的资源、教师的现状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相关人员的普遍参与。但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他们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对于学生的需求、教师本人的情况都有深刻的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只有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所以作为一个教师集体而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校本”还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课程开发的顺序和方法。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自然也就是问题的主要发现者、数据的主要采集者、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具体包括:

拓宽课程范围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或无意地使全班同学的学习范围超越国家课程规定的界限。

适应个别需要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努力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

发挥创新意识

“好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创新”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从一开始就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领会到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无论制定了多么严厉的实施条例,或者采取了多么严密的监控措施,都不可能扼杀或压制学校教师的创新意识。

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实际的教育场所中发生的并可望能够使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这个定义所反映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各方面人员参与并在特定现场展开的开放性的课程开发策略。主要流程是:确立校本教育宗旨,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等。

变革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界定为基于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的重新分配,使得学校获得法律、行政和专业的自主权,进而得以从事自身的课程开发过程。

构建学校特色

学校要真正办出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工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关键要把握好校本和课程开发。校本强调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由学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场所。课程开发是属于课程范畴的实践活动,它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实践过程。

上述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办学理念,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它包含三层涵义:一是就开发主体而言,可以分为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个层次。二是就开发范围而言,可以分为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和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三是就开发程度而言,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的程序

过去一些学校在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可以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观念的生长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然而许多“拍脑袋决定”或者说没有学生需要决定的课外活动、活动课、选修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

确定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即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其狭义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所开发出来的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其广义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既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当前,大多数学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活动课和选修课。从活动方式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包括:

1.课程选择。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普遍的活动,是指在众多可能的课程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2.课程改编。指针对原有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一些学科上的修改。校本课程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某些具体的改动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3.课程整合。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方式一般有关联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两类。4.课程补充。指为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课程补充可以是矫正性和补救性练习,报纸、杂志、声像材料、图画、模型的摘选等。5.课程拓展。课程拓展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6.课程新编。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例如,特色课程、乡土课程都属于这一类。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无论哪一个都与教师直接关联,或是由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开发活动。教师都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的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从国际比较来看,在“校本课程开发”名义下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然而它的基本理念是共同的,那就是:学校有条件的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将这种理念付诸行动的决策方式却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方分权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国家或州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门类,学校按照教育法规自主决定内容;另一类是中央集权国家,如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的做法,国家提供课程计划框架,并规定好大多数的课程内容,留出一小部分的空间给学校。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孰是孰非,只要是适合本国国情的、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决策就是合理的。考虑到我国的教育学理论背景和实践传统,在现阶段,第二类决策方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过程,因为课程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课程开发则意味着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再组,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思考。这样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而且,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于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形成这样一种理念: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只有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关注课程开发问题,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1.确立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中心。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生活基础。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学生响应阶段层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3.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学校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西南地区中小学

一、调查目的

当前,我国有关的课程政策已经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并且在制度上予以了保证,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缺乏课程开发的经验,因此,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切实推进。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四川、重庆、云南及贵州四个省(直辖市)中进行随机抽取样本,参加调查的对象是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实践的中小学。共有重庆20所中学和20所小学的400人,四川10所中学和10所小学的200人,云南10所中学和10所小学的200人,贵州5所中学和5所小学的100人。样本的抽取在保证代表性的前提下,也考虑了操作的可行性,故样本的大小在四个省市中有所差异。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问卷,是根据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对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校本课程的特色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办法等方面来编制有关问题,在试测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主要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经验和问题,在单项及多项选择题中设有开放式选项。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参加我校校本课程培训的领导及教师为访谈对象,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委托他们将问卷发放给他们各自学校的教师填写且给予寄回,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7份,回收率为90.7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意义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内涵

调查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及不够全面,43.1%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或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有26.6%的教师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还有18.4%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来的一项工作。

2.校本课程的价值

82.1%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79.6%的教师认为可以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观念;75.8%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38.7%的教师认为是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有93.9%的教师表示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只有3.4%和3.7%的人表示没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和不清楚。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

调查结果表明,有43.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由教研组或年级组开发,28.3%的教师认为是由教师自主开发,21.3%的教师认为是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开发,也有6.5%的教师认为是专家学者开发。

以上问题反映出一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的重要价值,因此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开发主体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

(二)教师对校本课程特色及质量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特色

调查发现,有93.3%的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就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有4.3%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是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校本课程,只有2.3%的教师认为不清楚。

2.形成校本课程特色的条件

有90.8%的教师认为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74.1%的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传统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4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悠久的历史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46.1%的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声誉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

3.校本课程特色应如何体现

有81.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77.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76.1%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63.3%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目标上;1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应体现在课程的名称上。

4.成熟的校本课程应具备的特征

有9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要有明确的目标;86.4%的教师认为有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76.4%的教师认为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67.3%的教师认为有固定的任课教师和教学时间;63.2%的教师认为有确定的名称。

5.好的校本课程应该具备的特征

有90.1%的教师认为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好的校本课程;85.4%的教师认为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该课程的教学是好的校本课程;68.4%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家长和社区人士的支持;45.8%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专家的认可;29.1%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学校领导满意。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大多数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性,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整体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考了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体现出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数教师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看作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指标,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而凸显校本课程特色的关键在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

1.参与者

关于所在学校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成员的调查表明,有93.9%的人回答有教师;84.3%的人表示有学校领导;39.2%的人回答有专家学者;36.6%的人指出有家长和社区人士。

2.管理者

通常,学校主管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主要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调查发现,选择校长或副校长为校本课程管理者的人占全部问卷人的48.3%,选教科室主任的占23.0%,选教导主任的占20.6%,选学科带头人的占8.1%。

3.对自身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估计

对自身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估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把握度及自信的表现。调查表明,有66.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有21.1%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也有13.0%的教师对自身能力于开发校本课程不清楚。

4.开发校本课程所做的准备工作

调查表明,76.9%的人表示所在学校调查了本校的课程资源;66.2%的人表示本校开展了掌握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工作;63.6%的人表示本校分析了学校在本社区的地位和作用;58.4%的人表示本校进行了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工作。

另外,83.1%的人表示本校开展了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工作,62.7%的人表示本校接受了专家学者的培训或辅导,55%的人表示本校征求了同行的意见;44.7%的指出本校征求了家长的意见。

5.课程资源的利用

调查发现,72.8%的人指出所在学校利用了本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66.8%的人指出本校利用了当地的文化设施;66.1%的人指出本校在利用课程资源时注重学校的历史传统;65.3%的人指出本校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设施。

6.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

调查发现,84.8%的人表示所在学校安排了教研组或课题组研究;62.3%的人表示本校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了专门的教师、时间、地点等;57.6%的人表示本校要求教师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教学,53%的人表示本校安排了领导同行的听课。

在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上,有48.1%的教师选择每周安排1课时,26.7%的教师选择每周2课时,8.1%的教师选择每周3课时或3课时以上。

7.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困难,76.5%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64.1%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关的资料;62.8%的教师认为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50.1%的教师认为缺乏规范的评价。

分析困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83.4%的教师认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经费的缺乏;70.4%的教师认为缺乏专家的指导。4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能力有限;15.4%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14.8%的教师认为是家长不支持;

8.开发校本课程面临问题的解决途径

76.3%的人回答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解决;75.6%的人认为教师相互研讨解决;69.5%的人回答向专家咨询解决;63.8%的人回答是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解决。

9.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监控

调查表明,有72.5%的人表示所在学校为开发或完善校本课程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有49.6%的人指出本校通过现场课等方式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展示;49.3%的人表示本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的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料;41.9%的人表示本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37.9%人的表示本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

另外,对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考查,有75.4%的人指出所在学校采取了检查教师的教案及相关资料的方式;73.6%的人表示本校采取了任课者说课、专家或同行评课的方式;52%的人指出本校征求了学生的意见;45.8%的人认为所在学校是聘请专家学者予以评估。

10.校本课程的评价

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有36.8%的人表示本校组织专家、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已开发的课程进行了评价,42.5%的人表示学校还没有进行相关工作,20.7%的人表示对此事不清楚。

调查发现,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基本上以一线教师为开发主体。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表现为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和明确的负责人,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开展了课程资源调查、校情分析、学生兴趣调查、专家培训等相关准备工作,注意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并通过检查书面材料、征求学生的意见、请专家学者评估等形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监控。同时,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都能够将校本课程付诸实施,一般保证每周1-2课时作为实施校本课程的专门时间,安排了专门的教师,并有教研室或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和听课评课活动。但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少学校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专家指导不够等困难,其中部分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可能导致教师被动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实施不能深入进行、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有限等问题。

四、讨论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访谈中发现,真正尝到开发校本课程“甜头”的学校不多,还是有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校本课程。其原因既有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其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表现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鉴于学校工作头绪多、各项工作彼此分离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实际情况,以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将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作教师培训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校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等差异而决定的。

首先,明确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通常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的现实需求、学校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学校举办人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等而确定的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既有与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又有适合于本校实际且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为“圭臬”,努力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体现并实现学校办学宗旨。

其次,资源与优势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开发什么和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认清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

再次,特色资源的开发。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如重庆市某小学,因毗邻本地的一个气象站,多年来坚持开展名为“红领巾气象哨”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采集一些气象知识,进而了解气象科技,逐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基于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传统,该小学开发出独特的名为《气象与生活》的校本课程。

最后,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评价措施的完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估制度来予以保障。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与监督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监督,明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责权意识。如重庆市北碚区设立由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专家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的课程审议委员会,专门审议评估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引导学校开发出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要保证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学校围绕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常规的自我评价工作,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

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重视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追求与打造,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效实现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可分为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可分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但是,目前这种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多数学校忽略了同伴教师、教师自我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形成果,即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产品──“文本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等,而忽略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查等。

要克服以上不足,首先应该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多样性的原则。这就需要在评价过程中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

其次,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一是关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要进行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等。例如,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参与程度,了解教师的知识能力能否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发展,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步骤是否完整和规范等等。二是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否满足,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体验与收获等。

再次,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分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崔允氵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篇4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对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通过对青山区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得出,青山区中学体育教师能够加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来,在他们看来,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是校长的参与和支持、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以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为特色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校本课程开发、新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开发等资料,把握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现状,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2.2 青山区中学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状况调查。

从总体来讲,广大体育教师对目前所进行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是积极的,调查数据表明有90.7%的人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同时有94.4%的人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重要的。但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这一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尽管有较好的愿望,但对如何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缺乏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另外,在对体育教师为何愿意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调查中,有66.6%的人认为这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有68.5%的人认为它可以满足本校学生的体育需求,有66.6%的认为它可以发挥本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势,77.7%的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使学校办出体育特色。在对不愿意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调查中,有5.6%的人认为对体育教师要求过高,有11.1%的人认为体育教师工作量过大;有24.1%的人认为目前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要,有12.9%的人认为学校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重视。

2.3 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

2.3.1 科学性原则。

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也应当科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发展的趋势,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构建以民俗体育为体育课程的校本课程。

2.3.2 实用性原则。

研究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既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终身受益,又要适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易行。

2.4 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2.4.1 学校管理者。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中,校长作为一名教育者,其主要作用在于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从而实现学校集体在教育理念上的统一。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2.5.2 体育教师。三级课程的实施使教师成为校本开发的主体之一,尤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更是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斯坦豪斯认为:整个课程的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探索研究的过程,课程开发者不在是解决办法的人。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中心,所以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开发工作。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承担者和实际的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如斯坦豪斯所言“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这充分说明了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专业精神可以使体育教师对教育实践工作保持积极的反省、反思、探究或改革的习惯与态度,并能与教育工作情境中的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

2.5.3 学生。学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者。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反过来说,关于课程的一切活动也必然受到学生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立足于学校本身而展开的校本课程开发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作为课程开发产品的实际用户,即学校师生开始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利和选择空间时,学生在决定课程开发活动走向中的意义就更加突出了。”

2.6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后,学校和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保证学校和体育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自这也就是要鼓励每个体育教师都积极地参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让体育教师在参与中体会到成功与自信,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草根模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行动研究,也是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动发展的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的一种机制。

3.结论

3.1 青山区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是:37.6%的学校已经开发了体育校本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2.8%的学校正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试验开发。

3.2 中学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同时也受到校长、家长、学生和社区人士等参与程度的制约。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篇5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本文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主体以及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评价作了初步的探索。

校本课程属外来词,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许多地方已将是否开设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统筹考核内容中。然而学校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大多是与学生的学业考试无直接关系的课程,所以不足以引起校方的重视,以防顾此失彼。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规范、统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明确主体

1.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

由于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广泛参与者,他们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有可能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主体性还体现在教师的团结与协作上。只要教师有团结协作精神,就会发挥教育合力。开发出最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而如今的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成为了“师本课程”,学校根据某位老师的特长或爱好,甚至是某位老师的精力充足,就安排其担任校本课教师,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颇和缺失。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增强课程对所有学生的适应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然而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在重视教师和学校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课堂组织形式成了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提不起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样的课程完全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主体性严重缺失。

(2)实现学生参与是体现校本课程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发展主体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在不断合作与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才能形成终身受用的主体能力。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由于各校情况有很大差别,因而各校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具体内容与活动方式均因生、因师、因才、因时、因地而灵活确定。校本课是极具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它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说明学校的发展导向。其校本性决定其必须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否则校本课程就会失去生命力。

(二)明确步骤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教研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的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做出决策,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必要时聘请相关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员进行指导。领导小组组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并按一个项目分别组建不同的开发小组。督促、指导各组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认真编写《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

2.分析学校现状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可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大致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另外,调查和分析本校的特色优势、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科目。

3.制定开发方案

(1)开发方案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明确体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期望得到的重要结果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也就是说一定学段的校本课程要力图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特点。对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育人效果做出的预见性反映。校本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总体目标是指导一所学校开发的整个校本课程在促进全体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方面要达到的几项要求。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总目标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2)严格要求教师课程申报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程申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拟开发的科目,是基于学生怎样的需要而开发本课程。第二,课程设计体现了哪些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三,开发小组占有的所开发课程的课程资源是否充足。

以上三个环节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几个步骤。然而,从全国校本课程开发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目标的确立、需求的评估等环节严重缺失,加上一些校领导急功近利的表现和教师认识不到位,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因师设课、因校设课和课程开发不够丰富,而导致学生缺少选择的机会的问题,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未做到很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缺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致使校本课程开发有流于形式、急于求成、缺少个性的现象。

二、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个观点:校本课程不属学科类课程。因为校本课程强调学科的实践性,并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对校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应该首先考查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学习”,是否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得到了独特的自主体验。

其次,要考察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否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是否满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习需要。是否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校本特点。

再次,因为大多数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在实施一轮甚至几轮之后才逐渐展开,所以评价的目的是要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并及时予以修正。

最后,评价课程内容是否由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有机组成。

总之,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大面积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形成评价的研究也会逐日深入,但不论怎样发展演变,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遵循校本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t.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魏红.论学生主体参与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05,(1).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篇6

〔中图分类号〕 G42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 (2008)07(B)―0016―01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被提到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开发出了多种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有些校本课程还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是新课改赋予学校的权利,同时也是学校对学生应尽的责任。但是,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有些学校总是把它与开发校本教材联系在一起,将开发的教材品种作为工作进展的唯一指标。有的学校编写校本教材不仅追求品种和数量,而且在印刷和装帧上也颇费苦心,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无谓消耗,也会加重学校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折射出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功利化”和“跟风”现象。

2.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个别教师的“独角戏”。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课程被动执行者的地位,只需一己之力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形成与他人合作的理念,缺乏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同时学校一级的课程开发缺乏指导,缺乏积累,教师能力薄弱,加之教师工作负担重,精力和时间都有限等因素,使得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力不从心,经常处于困难和矛盾之中。

3.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校和教师“一厢情愿”的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是从管理角度所做的一种划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形成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校课程来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追求,也是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驱动力。但是,有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没有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校和教师“一厢情愿”的单边行动,导致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被“边缘化”。

4.校本课程在“夹缝中求生存”。有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校本课程,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也没有一所学校是按照规定开足课时的,其主要原因是校本课程是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这既反映了学校把国家课程计划中的课程区分为“主科”和“副科”的一贯立场,也道出了外部评价对学校开什么课程以及怎样开的影响力。

二、应采取的对策

1.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注重多样性、生成性。校本课程不只是一个新名词,也是课程理念,是课程内涵的革新与丰富。在新的课程观下,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是课程的一种呈现形式,但远不是课程的全部。事实上,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质就是深入、适当地开发利用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以服务于课程的实施。而现实中,人们还是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程与教材等同起来,从而忽视了校本课程主要服务于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直接经验而不是获得较为系统的书本知识这一功能特点。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通过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安排一些探究实践活动课等,只要设计得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都可以使校本课程得到较好的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2.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要切忌急功近利,而应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国家课程解决了受教育者共同素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特殊需求与兴趣,使学校教育尽可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考虑其必要性,而其主要依据的是学生的兴趣或需求。

3.课程开发应该是一个民主、科学、合作的过程。在校本课程自下而上的构建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个体――人的需求和选择。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要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和选择,就必须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走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体现较强的民主意识,使课程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达到课程主客体之间互动、互需的理想效果,突出科学性。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社区成员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广泛合作,这样才能开发出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的校本课程来。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篇7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对促进我国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准确“定位”,需要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定位”、“类型定位”和“价值定位”入手。而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定位”应包括对情境分析的“定位”、对课程目标设置的“定位”、对课程组织的“定位”、对课程实施的“定位”和对课程评价的“定位”。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内涵定位;类型定位;价值定位;开发过程各环节的定位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30-03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近十年来的推广应用,其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还不太适应,部分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不高,等等。

笔者认为,尽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传入我国已有一段时间,但许多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仍不够深入,因而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定位及开发过程中各环节的定位不够准确。事实上,要想使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作为课程开发人员,不仅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定位问题,而且还要明确开发课程中各环节应该从什么地方、以怎样的方式入手。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

1.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整套活动[1]。对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的准确定位应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为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的特色,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是在学校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其主体是学校内部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其他教辅人员等,校本课程开发不应仅是学校领导和个别教师的任务,而应是学校全体教师共同的任务。三是基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要因地因校制宜。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定位”

从校本课程开发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可分为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和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两种类型。具体而言,如果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就属于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如果只涉及学校的部分课程就属于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可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分为教师个体、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形式来看,可将其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2]。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定位,并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以便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3.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曾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开发因校而异,更有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更利于学校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能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提高教师的自主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人是学生,学生通过间接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进一步明确其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因此,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各环节的“定位”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包括情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五个环节[3],要想对课程开发过程进行准确“定位”,就必须首先对上述各环节分别进行“定位”。

1.对情境分析的“定位”

情境分析是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内外环境和所涉及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诊断和评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前提。

目前,一些学校对情境分析的定位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只重视对校内情境进行分析,忽视对校外情境的分析;2)过于强调形成办学特色,忽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真实需求;3)重视对学校物质资源的分析,忽视对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的分析。

在进行情境分析时,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分析教与学的具体情形,找出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将成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依据。在对物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应将情境分析更多地定位到非物质层面上,如学校的师资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家长参与度、学习气氛等。同时,还要对校外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充分吸收校外的教育力量,主动征求校外的办学意见和建议。

2.对课程目标设置的“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联的,在对学校内外环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就可以确定课程目标了。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就有了依据。因此,必须重视对课程目标设置的定位。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受益对象来看,课程目标的设置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其中学生发展目标是根本目标,教师发展目标是辅助目标,学校办学特色目标是附属目标。

目前,国内学校在课程目标设置的“定位”方面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1)课程目标不够清晰,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具体目标不够明确;2)过于追求学校特色,标新立异,忽视学生发展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3)将课程目标视为一成不变的,忽视了目标在课程实旋中的适应性改变。

对校本课程目标设置的准确“定位”,需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目标应与教育的目的相一致,但必须加以细化,模糊的课程目标缺乏有效的指导性,因而是毫无意义的。校本课程目标应该明确、有层次性。就一门校本课程而言,目标设置可以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某个方面,定位于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定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甚至可以定位于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等等。

第二,学生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目标这三个层面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所以在这三个目标当中,学生发展目标是最根本的,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有些学校喜欢搞大工程,弄面子活,急于形成学校办学的特色,因而过于强调课程的实施,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真实收获。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往往会无果而终,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课程开发者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全面了解特定学生群体上,将校本课程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程目标应明确、清晰,但有一些目标是在课程开发特别是实施过程中逐步生成的,因此还要处理好课程目标的预设性和生成性之间的关系。要根据课程实施中学生和教师的真实反馈意见,重新审视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并对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充分发挥课程目标在课程组织、实施中的指导作用。

3.对课程组织的“定位”

课程的组织包括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和课程的呈现形式,因而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练习册和辅助材料等。课程内容一方面源于各学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源于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呈现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多种形式[3]。

对课程组织的定位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1)课程组织就是自己编教材;2)课程内容局限于学科性内容和规范性内容;3)部分教师把国家课程等同于必修课程或正式课程,把校本课程等同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或非正式课程。

对校本课程组织的准确“定位”,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师生的实际需要,而这些需要会因时因地而不同并且具有很强的变化性。所以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不会像国家课程那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将其编写成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学校应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因而校本课程开发并不主张一定要编制学生统一使用的教材,如果盲目跟风,热衷于编写所谓的“校本教材”,不仅会限制师生的教学创造性,而且会大大提高课程的成本,增加师生的负担。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家课程过于统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等问题,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更多地反映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等。

第三,校本课程一般都是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课程,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还可以是综合课程。尽管在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更多地属于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更多地属于活动课程或选修课程,但不能绝以化,也就是说,校本课程也可以作为必修课程和正式课程。

4.对课程实施的“定位”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真正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的过程,也是检验校本课程质量的过程。因此,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错误的做法:

第一,由于校本课程是教师自身开发的课程,教师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老师甚至为了取得自己想要的课程实施效果,而随意地改变课程的内容及其组织形式,使得原有的课程规划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也使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陷入了无序的状态之中。

第二,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包括忠实取向、适应或改编取向和创生取向三种类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仍习惯于像对待国家课程一样,采取“忠实取向”,在校本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确定以后,就完全按照之前预定的步骤和设定的目标进行实施,将课程能否顺利实施作为目标,只要课程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就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而较少地考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真实感受和收获。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有规划,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应以情境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由于开发主体是单个学校中的领导和教师,受学校资源和开发者能力水平的限制,开发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开发出真正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地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的组织形式进行重新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征求家长、社会人士、课程专家等的意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换句话说,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调整。当然,课程实施的关键还在于要将课程的实施真正定位于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了解他们的感受,千万不能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5.对课程评价的“定位”

校本课程评价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关系到校本课程的质量,关系到校本课程的实施乃至推广。对课程评价的“定位”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1)将课程评价仅仅理解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2)评价模式单一,过于倾向目标达成模式;3)评价主体集中于学校领导和个别权威教师两个层面上。

对课程评价的准确“定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价值的“定位”

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即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不过,在上述三个追求当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这些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指向,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它最根本的目的,前两者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的发展。

(2)评价主体的“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外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也不是仅由少数权威专家和领导参与的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有关课程开发的民主开放的决策过程,即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社区人员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应体现出多元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社区人员都应成为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

(3)评价过程和形式的“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应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并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的和持续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所关注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内容上也应有所不同。课程评价的形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将校本课程评价定位于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的评价”,并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检测出课程质量的高低。比如有的课程虽然很容易得到顺利实施,课程目标也很容易达成,但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地得到发展,那么它就不能称得上是好的校本课程。而有的校本课程的目标虽然没能实现,但如果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得到了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调整,或许它就能成为好的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评价定位于“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还有利于我们发现一些隐性的校本课程。

(4)评价内容的“定位”

校本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与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评估等。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时不可只偏向于一方面。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科研活动,切不可随意地进行。只有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准确的定位,寻找到突破口,使每个环节都能正常运行,才能确保整个开发过程得以顺利、有序、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1999(11).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篇8

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地处乡镇的实验学校,历来重视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培养,已经开设了开心农场、鼓号队、航模队、民乐队等多个兴趣组和社团。为进一步满足每一个学生享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使课程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发展,结合《指导意见》中有关要求,学校决定从2015年9月起实施自主体验个性化校本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尝试选课走班的探索实践。为使这一课改尝试稳步科学地推进,学校作了前期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本校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7份,其中有效问卷330份,问卷回收率为99.1%,有效率为95.1%。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形式,从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理念和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来编制问卷。问卷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单项及多项选择题中设有开放式选项。

二、课程开发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开发校本课程需要解决当前课程的哪些问题?

1. 当前课程的覆盖面不广

对于“你喜欢参加学校兴趣组吗?你是否参加了兴趣组?”这个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96.1%的学生喜欢参加兴趣组,但实际参加兴趣组的只占了学生总人数的45.3%。说明当前的兴趣课程门类较少,课时量也过少,导致覆盖面不广,近半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个性化优质教育。

图1 当前学生喜欢参加兴趣组情况

2. 当前课程的内容涉及面较窄

当前学校已开发的兴趣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拓展课程(包括学科知识拓展、体艺兴趣拓展)和探究课程。其中拓展课程占总数的86.4%,而探究课程只占了总数的7.2%。在拓展课程中有64.6%的课程属于体艺兴趣课程,例如田径、乒乓球、舞蹈、绘画、书法、鼓号、班级器乐训练等;学科知识拓展占拓展课程的35.4%,例如数学、小记者、阅读、科学实验等。调查表明,兴趣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类型也比较单一,缺乏本地的特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兴趣组”和“特长班”的水平上,探究类、思维培养类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3. 当前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访谈中显示,学生普遍对生活技能、科学探究、思维培养、艺术熏陶等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这说明现行的某些课程设置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二)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观念能很快转变吗?能较快适应吗?

1.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有待加强

对于“你觉得校本课程是什么样的课?”这个问题,对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见图2),46.8%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改编、选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28.4%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活动课与兴趣课,只有24.8%的教师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上,97.1%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只有2.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可有可无。对于“校本课程由谁来开发比较合适?”这一问题,25%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可以由教师自主开发,43.9%的教师认为由教研组集体开发比较好,26.1%的教师觉得应该让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去开发,还有5%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应该由专家开发。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教师虽然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对开发的主体存在着差异,但大多能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认识有待加强。

2. 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时间、精力将会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缺少专家指导等困难。其中73.5%的教师认为是自己缺乏课程开发的水平和技能,缺少相应的培训;57.4%的教师觉得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到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进度;44.1%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关的资料;25.6%的教师则认为课程开发的硬件设施和经费至关重要。还有少部分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导致课程开发不能深入进行。这说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欠佳,停留于请专家来校作课程开发培训或研发编写教材,自己则简单执行的误区中。

图3 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

(三)校本课程应该如何开展实施?

在问卷设计时,我们对部分已有校本课程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调研。访谈结果表明,66%的课程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目前还没有课程开发计划和管理制度的课程占了总课程的13%;只有21%的学科有相对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目前至少有79%课程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这说明目前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缺乏整体规划,系统性不强,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四)如何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

访谈结果表明当前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主要以一线教师为主,以学生之间互评为辅,两项比例分别为62.3%和30.9%,其余为“专家”和“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在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上,“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分别为93.6%和72.3%。这说明目前对校本课程评价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上,缺少对校本课程本身的总体评价。

在开展课程评价过程中,超过80%的教师认为缺少可操作的评价模式和理论支撑,还有部分教师认为缺乏专家的指导。这说明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难点。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一)关注学生需求,引进“自主选课平台”,科学地设置校本课程

针对当前课程开展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定位是:以生为本,对学生负责,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校本课程设置时我们注重课程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有趣有效的体验中学习;注重课程的启发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创新;注重课程的特色性和针对性,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情况来因材施教;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确定了“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校本课程理念,并将课程划分为六个综合素质课程模块:A. 多彩艺术课程:含合唱、器乐、书法、美术、国画、舞蹈、古筝、陶瓷等。B. 活力运动课程:含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竞走俱乐部、阳光测向等。C. 生活技能课程:含美食制作、发饰DIY、十字绣、编织等。D. 科学探究课程:含科学实验、科学创新、航模箭模、科学小巧手等。E. 经典朗读课程:含三字经、儿童诗、英语朗诵、美文欣赏等。F. 思维素养课程:含翻转数学、数独游戏、思维训练、程序设计等。

我们将校本拓展课程集中安排于每周四下午,每个学生在半天内完成两个时段两个自选项目的学习。

在新的校本课程设置中,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学校引进“自主选课平台”系统,设定课程参与人数上限,创设公平选择机会。采用“走班”模式,一、二年级在年段内跨班级组班,三、四、五年级跨年段组班,六年级以原班为单位开展语数学科拓展活动。

在师资配备上,鼓励本校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第二课程。如黄露旦老师曾在浙江省无线电测向比赛中获得佳绩,根据她的特长,学校鼓励其开设《阳光测向》校本课程。同时,结合“除了学校的老师,你还想让谁来上你喜欢的课?”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聘请、邀请学校职工、社会人士和家长义工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期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群。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师培训和教研力度,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性的实践,而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定位从“甄别人才”转向了“人人成才”,从“把一个班当一个人教”转向了“把一个人当一个班教”,从“补短式”的教育转向了“扬长式”的教育。如果教师未能转变教育观念,有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教育折腾”。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教师只需扮演执行者的角色,按照预定的课程计划进行教学。而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师推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起课程编制者、组织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意识与科研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和教研力度,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使校本课程真正区别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成为学校自己的特色课程。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引领校本课程规范发展

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发展,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质量和水平得以保障的重要基础。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委员会下设项目开发小组、项目审核小组及项目监理小组。教导处作为落实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行政机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传达,如教师的选定落实,教学活动的检查、反馈和评估等。学校还尝试着制定相关制度: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专用教室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以期从管理和制度层面引领校本课程规范发展。

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评价主体上我们忽略了同伴教师、教师自我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我们忽略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需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和家长义工等共同参与评价。另外,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成为真正能够彰显学校特色的特色课程。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课题研究,让课题研究成为校本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使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够更加科学、规范。

上一篇:扶贫工作个人年终总结范文 下一篇:企业安全隐患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