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范文

时间:2024-04-19 15:28:08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5-0105-04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P .E. Cla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FENG Xiaoli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 1000,Shanxi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o f the P.E.clas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so as to regulate and opti mize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P.E.class.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P.E.class

includes the strategy of preclass preparation,teaching behavior,class manage ment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university P.E.

teachers have better application in the codes of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d evelopment of students,annual and semester teaching plan,proper arrangement of

field,accurate and graceful demonstration,favorable class atmosphere and st udent popularity,good teachingstudent relationship,incentive comments and fo cus on the students behavior and guidance comments and focus on the techniques.

Key words: P.E. tea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teaching stra tegies in class; application

自2003年9月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 中施行。《纲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选择课程内容的 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内容,指明了高校体育的改革方向,掀起了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的热潮。从体育课程角度来说,这种全新的变革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都要去适应这种体育新课程的变革。对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 策略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对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调控和优化,最终目的是 为了提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以山西省 高校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共200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回收率为95%,有 效问卷178份,有效率为89%。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对中国知网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查阅,并参阅了有关教育学、社会学等相 关专著和论文,以寻求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得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应用情况的全面信息,就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 内容对个别专家和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初步编制了《高校体育教师课 堂教学策略应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学校教师、教学条 件基本情况和教师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情况。前两部分根据个人和客观情况来填答,第 三部分采用likert式5点选项来作答。对问卷中的教师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情况题项,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结构效度是理想的。问卷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Cronbach 's a coefficient)进行内在信度检验,Cronbach's α=0.965,表明本问卷信度很好。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建构

体育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 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 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本研究构建出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四个方面,即教 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体育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 予以解决的行为,其实施步骤包括: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需求、情感特性等; 其次要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分析大纲中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规定;第三,根据 前两步分析的结果,完成教学方案的编制,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场地和器材准 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教学行为策略主 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教学行为有主要教学行为和辅 助教学行为二种。主要教学行为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包括课堂中教师的呈示行 为、对话行为、指导行为等;发生在学生或情景中的问题为辅助教学行为,包括学生学习动 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与教学评价。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包括课堂 常规、课堂秩序的管理、问题行为管理、课堂管理模式、课堂时间管理等。教学评价策略是 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行为,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

图1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理论构想

3 高校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现状

3.1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应用的程度

体育教师在课前准备行为主要表现在理解大纲、明确任务、钻研教材、了解情况、选择 教法、编写教案和准备场地器材等行为表现方面,教学准备策略包括“教学理念的策略”、 “把握新大纲”和“处理教材的策略和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策略”三个方面。

3.1.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策略的应用程度

在本次调查中对三个方面都选择“完全应用”的被调查者,称为“完全应用教学理念策 略”的体育教师。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例最高,为33. 15%。对“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 完全应用的次之,为23.60%。对“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机 ”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9.10%(图2)。

3.1.2 高校体育教师把握新大纲和处理教材的策略的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学年学期教学计划”比例最高,为20.79%。对“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的设计合理”和“教案书写工整编排合理” 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0.22%和17.42 %。对“教学单元划分合理准确”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5.17%(图3)。

图2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理念策略的

应用程度/% 图3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中把握新大纲和

处理教材策略的应用程度/%

3.1.3 高校体育教师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策略的应用程度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场地安排布局合理”比例最高,为23.60%。对“器材满 足教学需求”和“能够因地制宜的创新” 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13.48%和10.67%。对 “能够因地制宜的创新”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5.06%(图4)。

图4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中体育资源开发和

应用策略的应用程度/%

3.2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应用的程度

3.2.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策略应用程度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示范动作正确优美”比例最高,为25.84%。对“纠正错 误及时有效”、“教改意识明显,模式新颖”、“讲解清晰明确有感染力”、“采用现代化 直观教学手段”、“关注学习方法指导与培养”和“动机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完全应用的 次之,分别为20.22%、19.10%、17.98%、16.85%、16.29%和15、73%。对“注重差异, 因材施教”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2.92%(图5)。

3.2.2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组织过程策略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课堂氛围与学生情绪表现良好”比例最高,为19.10%。对“课程结 构与运动负荷合理”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发挥良好”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18.54% 和16.85% 。对“时间和空间多维性表现”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4.61%(图6)。图5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中教学方法策略的

应用程度/% 图6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策略中教学组织过程

策略的应用程度/%

3.2.3 高校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比例最高,为26.40% 。对“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与学生平等交流”、“学习前就学习目标与方法与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完全应用的 次之,分别为21.35%、16.85%、16.29%、15.73%。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完 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4.61%(图7)。

图7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策略中指导学生学习

策略的应用程度/%

3.3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例最高,为26.97%。对“课堂常规课课坚 持”、“能获得学生信任”、“学生经常在课上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对教室秩序的 管理到位”、“经常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能够听取学生意见,不断调整教学”完 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5.28%、25.28%、24.72%、21.92%、20.79%和16.85%。对“对 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能力强”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4.61%(图8)。

3.4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策略应用程度

3.4.1 体育教师课上诊断性评价应用的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经常运用激励评价关注学生行为”和“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 技能”比例最高,为27.53%。对“经常运用即时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通过恰 当 评价引导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0.22%和19.10%。对“经常运 用互动评价培养主体意识”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7.98%(图9)。

图8 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策略的应用程度/% 图9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中课上诊断性

评价的应用程度/%

3.4.2 体育教师单元形成性评价应用的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及变化”比例最高,为23.60%。对“注重技术技 能的掌握”和“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理解”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0.79%和20.22%。对“ 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9.10%。

3.4.3 体育教师学期末终结性评价应用的程度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对师生教与学的激励”比例最高,为20.79%。对“ 注重学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注重对教学大纲适宜性的检验”完全应用的次之,为20.22 %。对“注重教学状况的诊断与反馈”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9.10%(图10)。

图10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中学期末终结性评价的应用程度/%

4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4.1 教学准备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学校体育要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本质,全面兼 顾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主体性四大特征。[1]因此在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要做好准备,一般主要涉及到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准备策略中完全应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年学期教学计 划”和“场地安排布局合理”比例最高;对“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学单元划分合理 准确”和“能够因地制宜的创新”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有:一是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重视学生身心的全 面发展,学年学期计划是教学的基本文件,经过多年的调整,逐渐合理,体育教师同意并执 行。二是现在高校都很重视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对教学硬件设施投资增加,场地设施逐渐完 善。三是体育教师对学校教学单元划分准确性不高,基本都是传统项目的教学内容,上课形 成“套路”,容易形成在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即学生的求知欲望方面做的不是很好。

4.2 教学行为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体育教师在教学行为策略中完全应用“示范动作正确优美”、“课堂氛围与学生情绪表 现良好”和“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比例最高;对“注重差异,因材 施教”、“时间和空间多维性表现”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 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有:一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基本都已达标,经历过系统的体 育专业学习在直观法教学上完全可以胜任体育课堂教学,并能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二是 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在40岁以下人数居多,容易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思想意识活跃,能使 课堂秩序活跃。三是年轻教师占比例大,教学资历短,在体育教学中教育没有充分注意到学 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中容易出现 “齐步走”、“大一统”和“一 刀切”的做法。

4.3 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中完全应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例最高;对“ 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能力强”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 有:一是因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工作成功的基础,所以教师能把学生作为交往 主体,形成师生间心理的共鸣与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率越 来越高,根据已有文献显示独生子女反映在体育课上有的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 差,不遵守纪律;有的任性,缺乏责任感;有的依赖性强,怕苦怕累,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 任务;还有的“不合群”,躲在一边不活动。现有的教学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对教学中教 师选择教学内容避重就轻,对“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能力强”的完全应用比例 最低。

4.4 教学评价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评价策略中完全应用“经常运用的就是激励评价关注学生行为”、 “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技能”、“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及变化”和“注重对师生教与学 的激励”比例最高;对“经常运用互动评价培养主体意识”、“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和“注重教学状况的诊断与反馈”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有:一是 由于“经常运用的就是激励评价关注学生行为”、“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技能”、“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及变化”和“注重对师生教与学的激励”是传统的、常规的体育教学评价 方式,比较容易控制和实施。二是在课堂上教师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 和归类,支持和评价适合某一动作或教学内容的推断和结论的能力;也没有培养学生经常对 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加以有效的评价、改造和利用的能力。三是目前运用最多是终结评价 作为最终学生成绩,终结评价结束成绩报送就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对单元目标的达成和对教 学状况的诊断反馈不是很重视。

调查结果总体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准备策略中应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和“场地安排布局合理”程度较高;在教学行为策略中应用“示范动作 正确优美”、“课堂氛围与学生情绪表现良好”程度较高;在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中应用“建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程度较高;在教学评价策略中应用“经常运用的就是激励评价关注学生 行为”、“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技能”程度较高。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正在由单纯 重运动技能传授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 向重过程转变;由强调“统一”向“关注个体差异性”转变。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 身素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动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围绕教学目 标,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赖天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03(1):10.

[2] 刘昕.追问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适切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 80.

[3] 宋翠翠.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期)的问题与经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系 列论文之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

[4] 蒋名平.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5] 埃金等著,王维诚等译.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6] 张红霞.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7] 李晓文.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教育部.全国高等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08-01.

[9]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2005- 04-25.

[10] 李仕丰.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10):118 .

[11] 孙天明,许彩明.新《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1):793.

[12] 郁建华,苏娟.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学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 08(01):36.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演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133-02

由于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关乎到高等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因此,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许多学者也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研究工具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有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对高校教学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罗明忠[1]利用重复博弈分析方法对高校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周传生[2]在博弈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了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及制度改进的必要性。尽管众多学者基于常规非合作博弈论方法研究了高校的课堂教学管理问题,并获得了一些富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几乎见不到在演化博弈的环境下,有关高校课堂教学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受上述研究成果的启发,本文拟在高校教师、高校以及高校学生均具有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基于一个多方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对高校教师、高校以及高校学生的演化稳定策略进行分类讨论,找出激励群体类型比例变化的复制动态关系,从深层次上揭示影响高校课堂教学的相关影响因素和微观作用机理。

一、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本质上讲,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高校、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这三方相互博弈,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涉及上述三方的策略行为选择机制以及其后的效用函数的确定机制。无论是高校教师与和高校之间进行的互动博弈,还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动博弈,必然会引发高校和高校教师之间以及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冲突,并会在这种竞争和冲突的过程中导致出现许多高校课堂教学问题。现将在此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列出如下。

(一)高校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高校一直比较关注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但对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视度不是很高。一些高校往往在考核评价一个高校教师的能力时,只看其科研成果,而对其课堂教学水平的考察只是流于形式,当然这是有客观原因的,那就是科研能够给高校和高校教师带来名和利。由于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主客观因素较多,教学的评价机制相对比较难以制定,要想做到对高校课堂教学的科学量化非常难。另外,很多高校都用同一个评价标准对不同性质的课程进行评价,这样对高校教师有失公正和公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前备课不充分。包括对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方法、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及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不了解。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具体表现为:教学思路不清,教学的技术路线不合理,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没有加强对问题学生的监督和管理。三是在课后,高校教师缺乏跟学生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不去了解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去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也不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2]。

(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迷失了道德方向,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二是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经常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神情恍惚,打瞌睡甚至睡觉,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雷同。三是缺乏问题意识。主要表现为缺乏以问题为导向型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态度。

二、高校课堂教学问题的演化博弈分析

(一)高校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演化博弈分析

在高校和高校教师这两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假设高校有两种策略选择:一种是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激励政策以激发高校老师的课堂教学创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种是不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激励政策以降低激励的成本。高校教师也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投入精力用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种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投入精力以降低自身成本。高校与高校教师进行博弈时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中的c1>0为高校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激励政策以激发高校老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而产生的成本,c2≥0为高校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激励政策而产生的声誉损失。r≥0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奖励。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投入精力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成本,谋取私利,因此有a>0。

对于具有有限理性特征的高校和高校教师,如果假设在高校教师的群体中采用投入精力的比例为,在高校群体中采用不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激励政策的比例为,则高校教师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x)=■=x(π1T-π1)=x(1-x)(s-a-sy)

高校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G(y)=■=y(π2F-π2)=y(1-y)[c1-c2-r+(c2+r)x]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若y=(s-a)/s(s≥a),则F(x)=0,这就表示所有x对于复制动态而言都是稳定的;如果y≠(s-a)/s,则x*1=0和x*2=1是两个稳定状态,且当y>(s-a)/s,时,x*1=0是演化稳定策略,当y9/10,x*1=0仍是演化稳定策略,在长期进化演变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仍倾向于采用不投入精力的策略。这就表明如果对不投入精力的高校教师处罚力度不够,或者虽然对不投入精力的高校教师处罚力度很重但高校由于种种原因而对高校教师是否在课堂教学方面投入精力进行严格监测的概率很小,那么经过反复的长期博弈,高校教师仍倾向于采用不投入精力的策略。因此,要杜绝或减少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偷懒行为,在加大对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投入精力的高校教师进行严惩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高校自身的建设从而提高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投入精力被发现的概率。

(二)学生课堂教学问题的演化博弈分析

在高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多对利益主体,除了高校和高校教师之间的博弈关系外,高校教师和学生间的博弈也是最为明显的一对。在这两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学生有两种策略选择:一种是采取认真的学习态度;另一种是采取不认真的学习态度。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对学生加强有效监督管理以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另一种是对学生进行一般监督管理。高校与高校教师进行博弈时的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对于具有有限理性特征的学生和高校教师门。假设在高校教师群体中采用加强监管策略的比例为x,在学生群体中采用认真学习态度策略的比例为y。因此,采用加强监管策略的高校教师的期望收益、采用一般监管的高校教师的期望收益以及群体平均收益分别为[3]。

π1J=y×(-C)+(1-y)×(-C-L1)

π1NJ=-(1-y)×L2

π1=(L2-C-L1)x+L2y+xy(L1-L2)-L2

高校教师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同理可得学生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如果y=(L2-C-L1)/(L2-L1)(L2≥C+L1)成立,则F(x)始终为0,这意味着所有都是稳定状态;如果y≠(L2-C-L1)/(L2-L1),则x*1=0和x*2=1是两个稳定状态,且当y>(L2-C-L1)/(L2-L1),x*1=0是演化稳定策略,当y(L2-C-L1)/(L2-L1)成立,从而可知演化博弈的结果为高校教师趋向于选择一般监管策略[4]。对于学生来讲,当I1>I2时,显然,I1-I2+(I+I2)x>0,因此,y*2=1是演化稳定状态,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学生均趋向于认真学习的策略;当I1=I2时,y*2=1是否为演化稳定状态,关键要看高校教师是否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如果高校教师没有对学生实施有效监督,那么所有都是稳定状态,如果高校教师对学生实施有效监督,则y*2=1是演化稳定状态,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学生均趋向于选择认真学习的策略;当I1(I2-I1)/(I+I2),y*2=1是演化稳定状态,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学生均趋向于选择认真学习的策略;如果x

三、结语

高校课堂教学是涉及高校、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高校和高校教师间的博弈以及高校教师与学生间的博弈。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这两类博弈的演进方向和均衡结果。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对高校课堂教学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具有有限理性特征的多方参与的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高校、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演化稳定策略,找出了群体类型比例变化的复制动态关系,对影响高校课堂教学的微观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罗明忠.重复博弈视角下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9):40-43.

[2]周传生.博弈论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4):587-590.

[3]卢方元.环境污染问题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9):148-152.

[4]GibbonsR. Incentives between firms [J]. Management science,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篇3

一、通识课程的博弈分析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学生们是如何对待通识课程的。

对待通识课程,学生有三个选择策略:①去认真听课。②去上课但不听课,而做其他事情或是睡觉。③逃课。

由于学生的能力与志向不同,我们主要分为以下两类学生进行博弈分析。

1.想考研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想考研意味着他们现在必须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他们中的每个人会这样想:如果其他也想考研的同学采取的是策略①,而自己采取策略②或策略③,则在求学方面我会落后,我不仅要在课后为期末考试能考个好成绩而花时间,今后可能还要为了考研再次上这门课程。如果其他人采取的策略②或策略③,我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我是否应该松懈松懈呢?为了走在别人的前面,我还是应该采取策略①,因为这样我既能保证期末有个好成绩,而不用在课后花没必要的时间,也能为今后考研打下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无论其他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对待这门课程,我采取的策略①都是最好的。可见策略①对于想考研的同学来说是占优策略。每个想考研的同学都这样想的话,他们就会乖乖地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堂课的笔记。

2.现阶段只为期末考试打算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想在期末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甚至是争取奖学金的同学。他们会不自觉地选择策略①,这是他们的占优策略,因为他们的想法本质上和想考研的同学是类似的,这里就不做分析了。另一种是对通识课程要求不高,至少“过”就行的同学。他们中的每个人会这样想:这毕竟是通识课程,我又不想考高分,认真听课没多大必要,等快到期末考试时,借那些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同学的笔记copy一下就行了,我可以利用上这个课的时间看看专业课的书,或是一些课外书,抑或是背背英语单词,也可以睡个觉充足精神。在这里,虽然策略③与策略②的效用是可近似为等价的,但由于有了“查名三次不在者取消考试资格”的规定,因此在此前提条件下,与策略②相比,策略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又由于通识课程往往一个课堂就两三百号人,老师每次都点名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策略③成为他们适机选择策略,而策略②才是他们的首选,也即为他们的占优策略。

其实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老师们是看在眼里的,而老师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我把老师可能选择的策略分为以下三个:

策略①:强化课堂管理,批评不认真听课的学生。

策略②:只管讲自己的课,只要学生在下面不吵闹,做其他事情都行。

策略③:只管讲自己的课,学生在下面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老师应该如何选择呢?老师会这样想:要求每个学生都认真听课,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自己是过来人,清楚学生们的感受。但如果放纵他们在下面任意讲话,不仅可能由于吵闹声盖过我的讲课声而导致想听课的学生没法听,而且这样显得自己在演独角戏似的。因此只要要求他们不在下面吵闹影响到自己的讲课就行了。其次,把时间花在督促学生认真听课上会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还可能会因为发脾气而损伤自己的大量元气。再说了,学生们的通识课的成绩总体来讲不是特别坏对自己就没有什么影响,照样可以拿这么多的工资。因此,对学生采取策略②是老师的占优策略。

当老师和学生们都如上所述这样想的话,你就会在通识课程的课堂上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而下面的同学却各有特色:在教室的前排部位大多数同学在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中间部位部分同学埋头于自己的事情,少半部分专心听讲,后排部位则几乎扒倒一片。

在通识课程的课堂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均选择对自己来说为对方所选策略下的最优策略,这也就构成了通识课程课堂教学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一个稳定的博弈结果,这也是为什么通识课堂上这种有趣的现象难以改变的原因。

大学里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各校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以此培养学生们的人格修养,陶冶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们的格调趣味,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现实是,多数学校对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够重视,多数学生对通识课程不感兴趣,多数教师对开设通识课程的用意及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相对应的措施。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识课程中的多数课就形同虚设一般,处在被架空的位置。

关于通识课程的一些建议:

1.学校应该对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设置相应的评价和评估制度。

2.教师在讲课时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将理论结合实际;把生硬的理论描述得栩栩如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听你的课。当然,这需要教师在课下花时间做好备课准备。

3.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设计通识课程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调查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到有兴趣。

4.为每个学生都创造相互讨论的机会,且还应将课堂讨论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个成绩应占10%~20%)。教师应该设计几个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融合而成的论题,供给学生们进行讨论。教师还应该把和讨论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或打印稿提前交予学生。

二、专业课程的博弈分析

在专业课上教师有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以讲授知识,答疑解惑为主。在此将其称为策略①。一种是不仅传授知识,还在课堂上针对某类话题或观点时常进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式交流,辩论。将其称为策略②。

由于各校生源档次不同,造成了学校间存在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学生的数量的差别这一事实。因而这里对学生分为以下两种情形进行博弈分析。

情形1:该校生源一般或不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多(多为二三本院校),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会这样想:实行策略②有两大忧患:

1.本学期要讲的内容多,如果课堂上讲授新课的同时又腾出一部分时间花在相互式的交流,辩论上,虽然这样达到了复习旧知识及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但会导致无法正常完成教学目的,也无法给教务处一个交待,最终还会影响学生们的期末成绩。

2.以策略②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在课后进行提前的自学准备以及及时的在课后做好对知识的扩展准备。但由于本校生源总体不佳,多数学生无法自觉地做到。这是因为:1.他们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2.学生的能力有高低之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学掌握主要的知识点,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向知识外延扩展的能力和动力。因此,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

而采取策略①既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又能够把知识的重难点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回去也好复习,自然也保证了学生期末能考个不坏的成绩。所以在此种情况下,教师的占优策略为策略①。

情形2:该校生源不错,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强(多为一本院校),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会这样想:这些学生既然能考进一本院校,就表明他们或多或少俱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有良好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在他们眼里,普遍的看法就是,策略①的课堂教学方式与高中相比大同小异,只是在大学里大多数老师都会用多媒体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自由,缺乏互动,显得呆板,死气沉沉,学生只能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对于老师而言,这样教学我无法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而如果采取策略②,由于不用担心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因此,策略②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保证知识的传授,也能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还能够了解并提高学生的能力。

有人会担心,要是学生不重视这样的教学方式呢?那可以通过增加平时分的比例引起学生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5人左右),学生表现的得分即为小组整体表现的得分。这样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纳什均衡,小组成员将要为整体尽其所能以争取得到更高得分。

策略①与策略②对学生效用的博弈分析

在同一所学校中,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既有高能力的学生,也有低能力的学生。究竟哪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于学生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比较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效用。

参与人:两种类型的学生,一种为高能力的,一种为低能力的。

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策略:接受教学方式①与②。

每个策略组合的收益是两种教学方式对自身今后的影响。

能力低的人接受策略①的效用是,学到了知识,解除了疑惑,假定得到2个单位的效用。

能力高的人接受策略①会产生两种效用:一种是,只是学到了知识,解除了疑惑。假定得到2个单位的效用。一种是,对课堂产生了厌倦感,还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认为课堂学习还不如自习的效率高,因此会出现上课睡觉甚至是逃课的现象。总的来说还是能得到正的效用,因此假定得到1个单位的效用。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均认为是50%,因此,总效用为2*50%+1*50%=1.5个单位效用。

能力低的人接受策略②会产生两种效用:一种和接受策略①一样,仅是学到了知识,解除了疑惑。两者是等价的,得到2个单位的效用。一种是,把他培养成为能力高的人。假定得到5个单位的效用。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均认为是50%,因此总效用为2*50%+5*50%=3.5。

能力高的人接受策略②的效用是,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个性得到了张扬,自身变得更加出色。假定得到5个单位的效用。表1

能力高的人

策略①策略②

能力低的人策略①(2,1.5)(2,5)

策略②(3.5,1.5)(5,5)

由此可知占优策略为(策略②,策略②),其次为(策略①,策略②),然后是(策略②,策略①),最次是(策略①,策略①)。

由于能力高低的学生在各校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差异,因此有人就会质疑:能力高低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能否对实施何种教学方式产生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能力高低的学生所占学校的比例对于实施何种策略对学生的效用最大。

设能力高的学生占的比例为p,则能力低的学生占的比例为1-p,其中0<p<1;低能力的学生接受策略①得到的效用为m,接受策略②的效用为n,高能力的学生接受策略①得到的效用为u,接受策略②的效用为n,其中u<m<n。将表1简化并抽象化为如下:表2

能力高的人

策略①策略②

能力低的人策略①(m,u)(m,n)

策略②(n,u)(n,n)

接受策略(①,①)的效用为m*(1-p)+u*p=m–(m-u)*p;

接受策略(②,②)的效用为n*(1-p)+n*p=n;

接受策略(①,②)的效用为m*(1-p)+n*p=m+(n-m)*p;

接受策略(②,①)的效用为n*(1-p)+u*p=n+(u-n)*p;

因为m–(m-u)*p<n,n+(u-n)*p<n,m+(n-m)*p<n,

因此无论p取何值,占优策略仍是策略②。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实行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针对某类话题或观点时常进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式交流,辩论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对能力高的学生还是能力低的学生来说,产生的效用均最大。尽管如此,目前在多数院校尤其是二三本院校中,专业课上老师仍旧实行着以讲授知识,答疑解惑为主的教学方式。笔者觉得造成这样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即使学生充满智慧与活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的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那些生源一般或不佳的学校的学生,老师们应该改变观念,抛弃原本的以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为主的教学方式,积极思考新的能够培养学生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而对于那些生源不错的学校的学生,老师们应该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自己之间的相互式的交流与辩论的机会。而且还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思索,改进方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总结

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的主要受益人。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使大学生在大学里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也即使学生获得的效用最大化)。中国入世好几年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走出校园后,将要迎接严峻的挑战和竞争,而这正是对他们在大学校园获益多少的有效检验。大学的课堂教学无疑在使学生获益多少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除了教学要求的知识以外,在其他方面都获益甚少。现在,没有人能说哪种教学方式是最优的教学方式,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一种教学方式也许今天适合学生,但明天未必就适合,或许明天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方式。因此,应该在不拘于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制定出的教学方式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篇4

【关键词】中职;英语;学习;兴趣

前言

英语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是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方法以及语言规则的积极倾向,通过实际运用进行过探究或投身于与英语学习相关的内容,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表现,是学习者的一种主观自我活动,这不仅仅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因此,学习兴趣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中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得到学校以及英语教师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每个教师广泛关注,但不管是学校还是从社会,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与中等职业学生的访谈,从中得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不强烈,多数学生普遍认为语法掌握起来较难,同时认为单词量过大,不容易记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无用,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以上现状严重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吸收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需要从英语的兴趣方面着手改善英语教学状况。

根据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状况调查以及原因分析,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认识以及体会等,从学生本身以及教师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何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一、从学生自身方面考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生通过学习一些比较共性的学习策略,以便将英语学习过程简单化,从而取得快速学习的效果, 由于每个学生本身的基础素质不同,因此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学习思维和思维方式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以使自己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提高,比如,很多学生喜欢睡前听英语听力,有些学生则喜欢将平时的生词等记录在本子上,还有些学生则喜欢利用背课文的方式来记忆词汇,一旦这些方法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将变得不再枯燥与痛苦,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结合的方式讨论不同的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这样的沟通与交流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的得到提高。

二、从教师教学方面考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的学习中,对于学习方法的引导是许多老师不容忽视的,而恰恰正是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从而不断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兴趣不断的下降,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课堂自我良好,学生也非常喜欢学生的课,但考试结果是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不理想,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下就属于教师没有注重英语学习方法的引导,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语法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课外自我学习,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一些英语课外书籍,而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通过课外知识的学习,也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保证技巧、方法以及程序等,它既包括英语学习的操作程序又包括内在的系统规则,英语的教学作为学习策略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技巧、程序规则等,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因此英语的学习策略也主要包括这四大分支,从而依靠学习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具体主要包括:听力的学习策略包括抓关键词、整体把握、要点记录以及听力内容预测等;口语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大胆交流、情景交际以及朗读策略等;关于英语阅读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速读、词义的猜测、主题的归纳、句型分析、内容预测以及关键字词分析和文体识别等策略;对于提高英语写作的兴趣,所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连句成文、句子书面表达、常见文体范文的模仿等策略;因为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记忆词汇一般采用如下的策略:字词的归类记忆、词汇的联想记忆、图形记忆、词不离句以及构词法学习等策略。首先教师要对这些策略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在策略中得到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并不感到枯燥无味,激发学生尝试使用这些策略,并测试是否有效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方法等,不可将英语的学习过程看做机械式的记忆过程,一旦教师对教学策略应用的好,就会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运用教学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策略的探索改进,以及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形成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只有跟学生自身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效果,通过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情感以及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多样以及个性化,从而使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

结论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培养都需要条件和实践的,本文从学生本身和教师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提高学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红,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J],职教通讯,2003(1)

[2]王福义,黄慧强,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8(4)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78-02

一、教学目标应分层次设立

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进行交替授课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很多学科已经普遍应用,尤其是在财经类院校的课程设置里都会涉及到双语教学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双语类课程的设置目的主要从三方面出发,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1.拓展专业知识。一般财经本科类院校会计学院的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经济法等内容,教材大多来自于国内专家学者编写,教学内容也是根据国内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国实际展开讲授。仅仅学习这些课程,虽然能够形成学生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学生的视野较狭窄,研究和分析问题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高年级及研究生阶段开设双语课程。教材应尽量选用国外较基础的原版教材,使学生能够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为学生查阅外文文献,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出于这种需求的教学目标应设定为“专业为本、外语为桥、交流为法、融合为魂”,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注重国外会计环境,如会计准则、税收法律等。

2.获得国外高校学历。目前国内很多本科院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成立国际交流学院。这类学院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短短4年的学习,同时获得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双学历。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国内本科截然不同,单纯汉语类课程比例较少,而双语和全英课程较多。授课所用教材也都来自于国外高校编著或选用。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初学某门课程就需要完成专业知识和外语表述双重任务。出于这一目的的教学目标就应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外语表述为辅,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向汉语倾斜。

3.进入外资企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较好出路之一是进入合资或外资企业。这类企业的薪水较高,通常要求也很严格,尤其是在专业外语方面。仅仅是专业知识扎实或者外语水平高都不能完全符合要求,外资企业需要的是这两方面的结合,既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能力。出于这一社会需要,双语课程在毕业前开设很有必要。教学目标应设定为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在讲授内容方面,应以外资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为依据。

二、教学模式应结合实际

在双语教学中,通常有三种教学模式,分别为全部浸入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program)、过渡式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和保留式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1.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若是出于拓展专业知识的目的而设定的教学目标,应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已经比较牢固且形成了体系,更多的是对于语言的适应和国外实践的掌握。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适应外语的时间,并实现外语听说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但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生而言,往往需要直接上手,在教学模式上,建议采用保留式双语教学,因为专业知识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再加上语言的压力,学生往往会产生厌烦情绪。保留式双语教学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开端,即使加入英语学习的内容也是适当的比例,而不是英语比例越大越好。若是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目的而开设双语课程,则应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全部浸入式不符合双语教学的含义,不推荐使用。

2.教学模式与教学对象相结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对象服务,所以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教学模式,如此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果对全部学生都采用同一教学模式,就会造成局部不均衡现象,某些学生喂不饱,某些学生跟不上。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应对教学对象进行分类,分类标准应以外语水平为主,可以按照四、六级考试成绩分班,也可本校进行统一的外语考试,按最终考试成绩分班。笔者所在学校就进行了统一命题的英语考试,然后按照成绩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班级。笔者并不赞成大学分班,但双语课有其特殊性,并不像专业课对于所有同学都是同一起点,英语水平本身就存在着承接性,因此对于双语授课而言,“因分施教”是很有必要的。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笔者发现,A班学生本身外语水平较好,自学能力较强。若已有中文知识基础,可以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若初次学习,可以采用保留式教学模式,但英语比例应适当提高。C班同学自身外语条件较差,上课较积极热情,但自我约束和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建议采用保留式授课模式,但英语比例应适当降低,并做好课堂提问。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行为目标的要求,采用问题导向式和渐进式等教学策略。问题导向式教学,又称发现式学习策略,主要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加强自我研究问题及主动实践的主体作用。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渐进性策略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积累程度。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无论哪种教学策略归根到底都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理论上较完善的教学策略若用到不适当的学生身上会产生较差的教学效果。如导向式教学策略,其步骤通常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评价总结。通常这样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较长时间的准备和讨论,并以书面报告和现场报告的形式呈现。通常这种策略在汉语课程中常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但在双语课程中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比较适合A班的同学采用。渐进式教学策略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虽然缺少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环节,但较适合外语水平较差的学生采用。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安排,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笔者以财务管理双语课为例,通常财务管理教学中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基础部分、难点部分和自学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环境、证券估价、长期投资决策、长期筹资决策、股利政策等。这部分内容易于理解,适合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自我挖掘来学习专业知识。难点部分主要包括各种财务理论,如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这部分内容理论性极强,理解难度大,适合采用渐进式教学策略。对于自学部分,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课下分组学习讨论,只是不需要采用课堂报告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淑莲.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理念、目标与教学实践探索[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论文集.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篇6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诊断 校本教研 听评课 课堂观察 师生共同发展

我国正处于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自2001年启动的第8次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但校本教研的形式与品质并没有出现新课改所期待的景观,尤其伴随着学校年级组管理功能的日益增强与权力的无限膨胀,在我国盛行了五十多年的学科教研组走向了极为罕见的衰落与沉默。调查发现,当前学校所秉承的“向管理要效益”的治校理念铸就了一种强硬的组织文化,直接导致年级组权力“被凝聚”、学科教研组权力“被消解”,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影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利于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重构现代校本教研新景观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出路,而课堂教学诊断成为担负此重任的必然选择。

一、现实背景:课堂教学诊断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教育的“窗口”,其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复杂性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易患病性。学校年级组力量的增强直接导致了学科教研组的沉默与无奈,而教师困惑无法释解、课堂教学疾病缠身、学校发展遭遇瓶颈等因素构成了课堂教学诊断的现实背景,更彰显了课堂教学诊断的必要性。

1.教师现实困惑无法释解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但由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滞后、教育教学管理的桎梏、教师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等原因,偏重于知识教学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课堂文化、课堂监控和课堂效能等方面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新课改理念很难转变为现实的行动力,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的主体适合度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动很难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师生角色的转变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方式的花样翻新难以提升教学效果,学校推行的教学模式难以发挥教师的个性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难以有效整合,教师的成长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等等。尤其当前“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未能形成和谐共振的精神状态”,这种教育伦理危机的思想根源来自于“社会本位思想与二元思维方式”[1],到底如何实施新课程?如何教授新教材?如何构建新课堂?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因此,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诊断与改进,以释解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困惑。

2.课堂教学并非全都神圣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舞台,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重心地位,直接决定着育人效果和质量。然而,作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师生缺少深度对话,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正如石欧教授所言,课堂教学“既是开启通往明亮天堂之大门的钥匙,也是开启进入黑暗地域之大门的钥匙”[2]。调查发现,以教定学、以本为本、教法单一、学法单一、目标固定、问题预设、评价单一、过程僵化等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与学生适合度的缺失,因而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课堂教学诊断,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生态系统,教师与学生构成系统活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组织结构,教师、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恢复力。有序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主观性是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特点,这也决定了课堂教学本身具有“患病”的可能性,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课堂教学诊断以“诊断”课堂教学疾病为己任,采用规范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启智、增能、培优、怡情的场所。

3.学校特色发展遭遇瓶颈

新课改实施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师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但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表明,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是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组织文化改革是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关键,因而一切教育改革本质上都是组织文化的重建。“组织文化是组织里一种贯穿的属性,它涉及组织的各个层面”,由于“一个组织的文化通常通过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的领导风格、语言符号、日常程序和成功的定义等来体现这个组织的独特性”[3],因而学校特色发展的瓶颈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学校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组织文化所具有的导向、管控、约束、凝聚、激励与推动等功能来实现的,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水平。由于学校充斥着“重管理轻教研”、“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重权力轻民主”、“重分数轻能力”的组织文化,致使教师的现实困惑没有及时予以解决、课堂教学疾病没有及时予以诊断,学校特色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诊断以促进课堂、师生与学校发展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依托,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挖掘并发挥师生的主体精神,为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形式改进:课堂教学诊断的必然性判断

课堂教学诊断以解决课堂教学现实问题为核心,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元,以专家引领、教师同行帮助、学生配合、执教教师自我反思为解决途径,是基于学校教学实践需要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旨在实现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活动,而传统的频繁考试绑架师生、听课评课的盲目随意、课堂观察的失真片面等因素反映出课堂教学诊断的缺失,更彰显出课堂教学诊断的必然性。

1.频繁考试绑架师生

为了保障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将考试评价改革与校本教研改进作为推动新课改进程的配套措施。十几年过去了,校本教研竟然成了学校的“花瓶”,名目繁多的考试依然是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将考试视为管控学校领导的唯一工具,学校领导将考试视为管控教师的唯一法宝,教师一方面将考试视为管控学生的唯一杀手锏,一方面将考试视为学校领导评价、检阅教学效果的一场博弈,甚至导致有些教师与学生合谋考试作弊的闹剧。被考试绑架的学生将考试视为学习的航标,将分数视为学习效果的最高标准;被考试绑架的教师将考试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将分数视为得以安身立命的唯一依靠:考试分数寄托着师生的光荣与梦想、关系到师生的前程与命运。其实,考试本身并没有错,但日考、周考、月考、期中考与期末考等频繁的考试铸就了考试的变态,利用考试分数来实现管控目的的不良动机造就了考试的罪恶。不可否认,“中国是考试的故乡,以考促学,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读书学习的好传统”[4]。课堂教学诊断通过对课堂要素、结构与功能的改造来推动并优化学校组织文化品质,将考试作为信息反馈以调整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诊断方法之一,以鲜明的诊断效果吸引更多的教师与学校实施课堂教学诊断活动,从而优化整体校本教研运行质态,解放学校领导和师生,因为“人”永远是最大的生产力。

2.听课评课盲目随意

听评课是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年级组作为实体的学校运行机制下,架空了教务处领导下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组织权,因而听评课活动成为年级组安排、备课组组织的日常教研活动。调查发现,当前的听评课活动并不像躲在“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所发现的那么“尊贵”。就听课而言,年级组统一安排的听课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安排听考试分数高的教师的课,以推广该执教教师考分高之课堂教学经验,名曰“优秀教师观摩课”对其予以褒扬;一是安排听考分低的教师的课,以探视该执教教师考分低之课堂教学教训,名曰“劣等教师诊断课”对其形成一种压力。这种看似目标明确的听课活动,实则是对“优秀教师”和“劣等教师”的盲目摧残,其本质是一种威慑与控制。就评课而言,主要是在年级组的监督下由备课组开展评课活动,更有甚者听完课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根本没有评课环节。当前听评课活动的焦点问题是听课目标貌似明确实则散漫,资料收集不全面甚至偏颇,评课活动如隔靴挠痒。课堂教学诊断活动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常规性的诊视与判断,将听评课作为教学现场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采行兴趣激发、课题研究、焦点解决等策略,开展自下而上的聚焦问题的研究活动,从而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激发师生活力,优化课堂教学品质,推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课堂观察失真片面

课堂观察一度被认为可以“从随意性听课走向科学地观察课堂教学,从感性评课走向有理据地分析诊断课堂教学”[5]。其实,课堂观察只是课堂教学诊断的方法之一,课堂教学诊断的方法很多,除了课堂观察外,还有考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师生访谈法等等。课堂观察需要一个观察者或几个观察者进入课堂现场予以“观察”,势必对执教教师与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压力,执教教师与学生会变得更“乖”一些,尽量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因而所“观察”到的“课堂”并非常态课;如果提前给执教教师打了招呼,那么所“观察”到的“课堂”就为“表演课”――这一点在目前盛行的公开课里是常见的现象。因此,这种课堂观察只是借助繁琐的观察量表而开展的听课活动,会造成课堂观察的“失真”与“片面”,更何况观察到的只是师生在特定时空里的特定行为与所处环境。课堂教学诊断不但重视“诊视”,而且也重视“判断”;不但进入教学现场予以观察,而且还借助于师生访谈、调查问卷、考试检测等手段全方位地收集资料;不但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而且也强调总结经验与教学特色。课堂教学诊断坚持全息性诊断与焦点解决治疗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行动跟进措施来验证诊断效果,弥补了课堂观察的固有缺陷。

三、满足需要:课堂教学诊断的可行性审视

校本教研的革新与发展需要实用的、技术性的教育科学理念,更需要简约的、高效的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诊断以明确具体的诊断目标、简约高效的干预行动、科学规范的操作策略以及主体协同的磁场效应等,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诊视’和‘判断’,协助师生发现课堂教学或学习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6],而师生、学校与时代的发展需要,为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适宜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1.师生急切希望改变现状

课堂教学是师生主体间心灵的连通与智慧的共享,更是以信任为前提、需要为基础、协商为关键、共赢为目的的精神的美餐与心灵的狂欢。然而,由于教师主体意识的缺失、学生主体精神的泯灭,被分数所绑架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一切都围绕着分数转,致使教师凄风苦雨,学生乌云满天;教师苦不堪言,学生疲惫不堪;教师汗流浃背,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学生眉头紧蹙深感泥巴不上墙;教师怒目圆睁直言学生不听话,学生唉声叹气直呼学习真可怕。课堂教学诊断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品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之立场,坚持人本性、诊断性、教育性与发展性等原则,采用主体协同创新策略、兴趣激发参与策略、专业引领发展策略等,打造教师、学生、师生团队学习共同体,推动师生的现实改变力与行动力,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课堂教学诊断以干预行动的形式出现,其本质上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学习革命:通过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学习行动的改变倒逼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通过解构与建构课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等课堂文化来改进与优化学校组织文化,进而提高教师的岗位胜任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课堂教学诊断一改以往专家对课堂教学一厢情愿的应然情态的理解与阐释,而是致力于课堂教学全息性的实然质态的改进与变革,打造幸福课堂、幸福校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学校迫切期待走出困境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学校领导的专业素质、优化学校组织文化生态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是破解当前学校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诊断以现代教育教学价值观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与教师《专业标准》为基本依据,通过常规制度保障策略、分层推进研训策略、项目管理落实策略、自我诊断推进策略等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诊断通过专家引领、同行帮助、学生配合来推动行动干预,通过对课堂组织文化的诊断与医治来改造与优化学校组织文化,推动学校动态平衡发展,进而倒逼校长提高专业化治校水平。同时,教师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实施教育教学行动,校长依据校长《专业标准》实施学校教育治理,在课堂教学诊断的行动干预下,学校组织文化生态将会得以优化,并进而“凸显学校文化特质,构造学校识别系统;建构学校精神,引领学校变革;呵护学校文化生态;塑造‘校园人’,构建‘人―文’交互系统”[7]。同时,课堂教学诊断在引入学生家长、高校专家、社会团体等实施主体协同策略的运行质态下,势必会有效改进与优化课堂组织文化生态,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另外,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生动、最活跃的环节”[8],直接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解决学校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

3.时代热切要求科研兴教

校本教研是立足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问题最经济、最便捷、最活跃、最有效、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作为校本教研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的课堂教学诊断,通过科研驱动深化策略、实践验证改进策略、训学研教融合策略等将进一步发挥教研活动在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中的作用,以简约的干预行动、规范的实施过程、严谨的模型建构、科学的操作技术、高效的诊断效果,吸引冷淡者旁观,促使旁观者参与,保障参与者获益,推动获益者成功。课堂教学诊断需要发挥教研组的教研功能,促使学校走向学习共同体;校本教研也需要课堂教学诊断的技术功效,促使校本教研走向常态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调查发现,班级作业组(教同一个班级的任课教师所组成的团队)缺少合作性、备课组缺少研究性、教研组缺少灵活性、年级组缺少人文性,是影响校本教研质量的4大因素,也是课堂教学诊断亟须出具处方予以解决的学校教育顽疾。因此,理顺学校组织结构关系,矫正学校线条错位管理,是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师生共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更是课堂教学诊断必须解决的一大障碍。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诊断不仅是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现实诉求,也是科技时代对校本教研的客观要求,而课堂教学诊断既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也是校本教研科学化的重要推动力。“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进行一场学习和思维的革命”[9],走科研兴校之路,实施课堂教学诊断,是新时期师生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课堂教学诊断以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价值观为指导,以培养和优化教学诊断思维为核心,运用考试测验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师生访谈法、团体会诊法、四诊合参法以及电脑化疗法诊视课堂教学及其运行质态的应然与实然的“差距”,从而抓住病症、探求病因、落实病位、诠释病理、分清病性、阐明病机、详悉病势、判病论治[10]。同时,课堂教学诊断采行主体协同创新策略、兴趣激发参与策略、专业引领发展策略、常规制度保障策略、分层推进研训策略、项目管理落实策略、科研驱动深化策略、实践验证改进策略、训学研教融合策略等,铸就现代校本科研新景观,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丽燕.从伦理的视角看课堂教学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2] 石欧.教学病理学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美]金・S・卡梅隆,[美]罗伯特・E・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M].谢晓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田建荣.科学的考试观与义务教育质量[J].江苏教育研究,2010(7).

[5] 张孔义.语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 尹达.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总结与展望[J].教师教育学报,2014(6).

[7] 龙宝新.论学校文化工程建设的使命与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8] 尹达.“慕课现象”的本质阐释、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5(5).

[9] [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修订版)(第2版)[M].顾瑞荣,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篇7

一、理论丰富,内容全面

该书研究理论极为丰富,通过对中小学英语教学基本概念、中小学英语教学要素、教学设计的内涵、学习策略分类等内容进行详细论述,为当前开展英语教学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指引。同时,该书研究内容丰富,通过对国内外英语教学主要理念、中小学英语教学原则、中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等内容进行详细论述,为当前推动英语教学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当前研究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第一,传统高校英语教学所采用的内容主要为大纲要求的基础内容,英语教学内容缺乏深化研究和系统化归纳,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第二,传统英语教学重点存在偏差,学生更多重视英语测验和等级考试,英语教学缺少学生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等多元内容,直接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三,英语课堂教学缺乏有效互动,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缺少良好的兴趣与关注度,缺少良好的课堂互动交流,影响了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理解。

二、重点突出,论述严谨

该书研究重点突出,整体论述过程极为严谨。该书以英语教育为研究主线,通过按照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学涉及的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等内容,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提出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读写教学方法,为当前全面提升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能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当前构建高校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要重点把握以下要素: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情感。结合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看,在构建高校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注重将情感教育渗透融入英语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协作小组”“在线教育”等多种形式来拓宽、优化英语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加深对所学英语内容的内心理解和情感认知。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评估与监督工作,通过完善课堂提问、实时评估及现场发问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三、聚焦应用,指导未来

该书重视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研究,其中所提出的观点与内容对当前持续改善英语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该书通过对中小学英语学习策略教学方法、中小学英语文化与情感态度教学方法进行详细论述,结合中小学英语教育技术运用与教学资源开发、中小学英语学习评价与测试和中小学英语教学科研等多个维度,详细论述了优化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方法,为当前优化英语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法指引。在应用高校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坚持以下实施策略:要全面创新高校英语教学机制,通过采用“知识教学+教学法”的全新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认识,及时补充个人英语知识结构,从多维度视角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从本质上引导学生更好参与英语教学。在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时,注重合理制作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优质英语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采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全面参与英语教学。该书系统阐释了英语教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通过观点介绍、实证研究的案例,分析营造英语学科教学空间的具体策略,为新课程条件下开展英语教育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引。在全面育人环境下,为真正做好高校英语教学工作,需要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增强师生课堂互动参与,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篇8

一、有效教学的研究核心

在当代的社会和教育大背景下,应该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和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惟其如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够调动起来;而新的知识观的引领之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才能真正算是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在学生的个别差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的情况下,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原则,教师对于学习的指导,还必须考虑到它的适切性。因此,我们把有效教学的研究核心最终确定为三个方面:参与、理解和调适。

1.学习中的“参与”问题。在现代教育观念中,学生对于教与学过程的参与,大致是基于这样的一些认识:(1)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尤其是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都已经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中学生,这种能动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尊重这种能动性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鼓励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参与,是尊重学生的能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2)教与学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持续的意义建构过程,对于师生关系来讲,是一种围绕相关主题的对话过程,对话的质量或意义建构的质量,取决于对话双方(在教育中,尤其取决于学生一方)在这个过程中的充分参与;(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参与可以促进人对事件的责任感和提高工作的投入度,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较高水平的学习责任感和投入度,正是确保其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2.学习中的“理解”问题。“外来的”知识,只有经过个体的“内化”过程,才能成为个体“自己的知识”;而只有个体“自己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换句话说,知识的习得过程主要不是对事实的简单记诵过程,而是“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内化”也好,“意义建构”也好,对于学生来讲,一个主要的体现就是学生“理解”了他所要学习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国外越来越倡导“为理解而教”的理念;指导我们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正是这种“为理解而教”的观念。

3.个别差异与“调适教学”。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学生的年级越高,个体之间在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前备知识水平、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也相对越高。这就使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之下,面对个别差异很大的学生群体,如何能够尽最大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的指导?我们试图采取“调适教学”的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调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尤其是在知识准备水平和学习方法与习惯方面的不同特点),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以最大可能地帮助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

二、有效教学校本化研究历程

我校关于有效教与学的研究,由来已久,系统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具体可分为如下三个历史阶段:

1. 90年代初,课堂革新阶段。这一时期讨论的焦点是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问题,提出了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的口号,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把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核心、思维为重点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要素的优化作为教改核心。把学生视为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主体,努力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全面性、发展性的教学目标、开放灵活的教学结构、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宽松民主的教学组织和多重整合的教学行为。这期间,学校组织了由20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听课团,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在对课堂教学调研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设各种课题、课型的研究课、示范课、公开课、实验课。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一起听课,共同研究,改进提高,然后给教师“树样子”,推广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教改实验,各学科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并有一些成功做法。如文言文教学,采用自读翻译――对照自查――质疑析难三步骤教学法;生物教学中,运用“抛锚起兴・合作探究・思维激活・自主建构”的新授课教学模式”;高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复习课采用“学案导学复习法”进行教学,即:“学案导学――分层点拨――定向训练――总结提高”的复习课教学模式,政治教学,普遍推广特级教师徐锡平的研究成果“教学信息加工法”和“整合教学法”,影响很大。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各学科都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这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90年代末,分层推进阶段。随着学校大规模的扩招,学生群体在基础、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于是,学校在高一年级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的整体实验。在层次区分上,主要以学生目前学业水平为依据,兼顾思想、道德、品德、意志、个性差异。根据各层次学生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起点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执行不同的教学进度,布置不同的作业练习。如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上,对一般层次的学生要求为:基础+加深+拓展,在考核评价上,遵循的原则是:在发展变化中动态把握,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这两个阶段的研究为“十五”期间省、部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打下了基础。

3. 2002年后,策略凝练阶段。2002年以后,随着“十五”省、部级课题研究的全面推开,全校老师围绕“有效教与学的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体现了全员化、校本化的研究特点,试图挖掘与凝练有效教学策略及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其研究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追溯与回顾阶段、交流与创新阶段、总结与提炼阶段。

追溯与回顾阶段,课题组教师追忆与回顾自己过去的教学过程,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剖析,特别是对教学中、学习指导中许多鲜活的有价值的个案进行挖掘、总结与提炼,形成了一系列特点鲜明、切合实际的有效学习指导的案例与策略雏形,编撰了《淮阴中学有效学习指导案例选编》和《淮阴中学有效教学案例选编》。此外课题组教师还对文献资料中的他人发表的有价值的案例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形成了《有效学习及指导案例汇编》文献集。

交流与创新阶段,在各同伴互助组中交流研讨案例(或相关策略雏形)逐渐确定个人关于“某个有效教与学策略的”研究方向形成相关的校本研究专题制定专题研究方案并组织论证进行专题研究初步形成研究成果:有效的教与学策略。

总结与提炼阶段,课题专家组及骨干组综合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内容,从“参与”、“理解”与“调适”这三个维度上进行梳理与提炼,最终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有效教学的校本化研究

1.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困难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行为往往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反映和延伸。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除此以外的社会大环境。我们通过分析一些学困生的个案,发现在家庭影响方面,家长教育思想偏差(如功利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思想、“补偿”思想)、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如教育方式的成人化、说教化,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家庭偶发事件的影响,以及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往往是导致许多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而从学校方面而言,教师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如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使用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偏大的班级规模和学校规模,以及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某些偏差(如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缺少创新,教学内容难易度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等),都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也意识到,除了上述一般性的原因之外,在不同的学科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会有不同。因此,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也进行了分学科的相关研究。例如,我们发现,很多在物理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生未能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存在着学物理的畏难情绪、在处理教师课堂上的讲授信息时效率不高,以及在将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时存在着困难等。再如,我们发现,不少生物学科的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其学科价值定位差(认为生物学科不重要)及方法定位不合理(认为只要上课听听就可学好生物,考前背背就可考好生物)所造成的。

2.学习投入:有效学习的前提。研究发现,无论是自认学习责任感较强的学生,还是自认学习责任感一般或较弱的学生,所提到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共同性。在经常被学生作为学习责任感的归因要素的六个方面,即(1)目标(即有没有明晰的或长远的学习目标);(2)计划(即有没有学习计划,或是否能够遵循学习计划);(3)评价(即学生回应考试或教师、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的方式);(4)任务(即是否按时地完成学习任务);(5)自主(即是否主动地、投入地进行学习活动);(6)持续(即能否长时间地保持投入的学习状态)方面中,“自主”、“任务”和“评价”是接受调查的学生所提到的最为集中的三个维度。也就是说:自我感知学习责任感较强的学生,比较集中地汇报自己的责任感较强,主要表现在学习比较主动、积极,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而自我感知学习责任感一般或较弱的学生,则比较集中地汇报自己的学习责任感状态的表现是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大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受到外来的压力(如考试或教师、父母的期望与评价)影响较大。这提示我们,为提高中国的高中生的学习责任感,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中国学生的“感恩”情结,通过让学生感知到来自长辈(主要是父母和教师)的关爱和期望,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确立分阶段的、可实现的奋斗目标,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以按时、主动、投入地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为抓手,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责任感。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形成的具体策略主要有:各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学习责任感的有效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等。

3.课堂参与:有效学习的保障。研究发现,就学生群体而言,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所在班级氛围的影响。因此,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就成为我们这项研究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加强有效学习指导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研究表明,积极的班级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活学生创造能力、提供学习前进动力、激发学习竞争意识、优化教育教学情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此,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着力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平等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加强班级的舆论导向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性的尝试。尤其是一些兼任班主任的老师,在这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创造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研究证明,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能否取得预定的效果,归根到底将取决于学生这一主体参与的态度、状态和程度,如果没有绝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学生自始至终的动手、动脑,那么教师的教学目标、计划乃至费时费力所做的实验都将流于形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呢?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拥有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我们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1)要求学生参与课前准备;(2)指导学生动手实验,进行发现法教学;(3)运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新课教学;(4)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当老师上台发表见解;(5)引导学生设计作业并参与评卷;(6)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参与能力;(7)让学生参与“课堂小结”;(8)鼓励学生互批作业;(9)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以提高学生之学习拥有感,并基于这些实践提出了一些更为一般的促进学生学习拥有感、加强深度参与的基本原则。

我们发现,促进学生参与的策略多种多样,但是都离不开教学资源这一“源头活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在研究中,我们努力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确立新的课程(教学)资源观,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种新形式的教师―学生―课程资源关系,作为我们改进对学生有效学习指导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分析了学校教育资源中包括教学设备和实践场所、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大众传媒资源等在内的各种潜在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性质,研究了这些潜在资源如何能够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以及如何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激活”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构建一种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人”的要素共同努力下,将各种可资利用的“物”的要素整合进有效学习过程中的新模式。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形成的具体策略主要有:各学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策略,学生有效的同伴互助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有效策略,营建积极、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的有效策略,调动学生充分收集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策略等。

4.促进理解:为理解而教。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以下的一些呈现内容的方式,可以比较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1)质疑导读,通过问题强化理解;(2)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加深理解;(3)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理解;(4)恰当使用板书促进学生理解,板书可以分为要点式板书、总分式板书、对比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条式板书和图解式板书,板书行为能向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视觉上的信息,能提供学习内容的要点和结构,帮助学生识记、保持和再现学习内容;(5)灵活运用多媒体,深化学生理解。多媒体因其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可以使教学内容从听觉、视觉、等多种渠道刺激学生的大脑,能迅速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形成的具体策略主要有:各学科促进学生理解的课堂呈现策略、课堂提问策略及有效的探究策略,形成课堂上师生有效对话的策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习惯的有效策略,个性化作业呈现的有效策略,各学科习题设计、训练及讲评的有效策略,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有效策略等。

5.调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我们进行了多个层次的调适教学尝试。在全校的层面上,我们基于过去的一些经验,继续完善了学校层面的调适教学尝试: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在班级和个体层面上,我们也通过个案跟踪、班级调查等多种途径,努力寻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道路。

总体而言,我们在实施调适教学方面,着重注意了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上下功夫。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最大范围的参与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多样性、作业习题布置的针对性。努力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的分层教学的目的”。为达此目的,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所有的学生都合格,让更多的学生冒尖,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或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多层次;或小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或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的不同策略。

(3)管理分层次:分层次教学,学生不是上课聚、下课散的散兵游勇,负责分层次教学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任课教师,还是抓思想和生活的班主任。学生无论在教学行政班,还是在层次教学班,都能置身于朝气蓬勃、活泼紧张的群体氛围。

(4)作业分层次。每节课后,教师应允许学生根据“力所能及”的原则进行自我评估,按照自己的学习感受选择相应层次水平的作业。从课堂教学分层次到作业分层次,学生完成了从学习到实践的认识过程,而这一认识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当家作主”的角色作用,学生自己减轻了心理负担,表现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自觉性。其他,还有关于复习指导、考试及辅导等分层次的有效策略。除了以上分层次教学策略外,还形成了“学困生解困策略,个性化指导策略,优秀生保优策略,特长生培养策略”等。

通过多年探索,特别是“十五”期间两大课题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终于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形式是:专著《参与・理解・调适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2005年7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与专著《有效教学策略研究》(2005年7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两本专著于2007年分别获得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此外,还编撰了两本《有效教学案例集》。由于我校长期进行中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且成果卓著,2010年1月我们申报的题为“中学有效教学研究”的科研成果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上一篇:跟踪审计服务承诺及保障措施范文 下一篇:造价咨询和跟踪审计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