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运维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7 17:48:15

变电站运维解决方案

变电站运维解决方案篇1

关键词:500kV变电站;无人值守;运维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170

0 引言

随着我国现阶段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500kV变电站的施工数量也在随之的增多,一般情况下,我国的500kV变电站的运行都是将电网自动化的相关技术应用其中,从而使得500kV变电站的运行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况下也可正常进行,也大大的降低了人工的运行成本,但是在500kV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依旧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并亟待解决,笔者则根据这一问题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500kV变电站无人值守状态下的运行安全提供切实的保障,也可以为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1 500kV变电站无人值守状态下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1 事故处理不具备时效性的问题

在500kV变电站正常运行时一般都是处于高效率的状态下,这样的过程会使得电力的运行效益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现阶段很多500kV变电站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诸多的不可避免的故障出现,当故障出现时,很多运维人员都会及时的进行处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旧会存在很多切实的人为因素影响变电站运行效率的恢复,比如,在发现故障之后问题处理不及时、即使及时到达现场却没有有力的方案来应对,亦或者运维人员不足等等情况,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当对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变电站的运行故障得以高效的解决[1]。

1.2 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

很多情况下,在500kV变电站出现运行故障时,除了出现很多运维人员处理问题不及时的情况,还会出现在变电站的疑难问题排查不全面的情况,另外就是相关的运维人员无法对故障实现良好的处理,出现专业素质不高的情况,如果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就会使得故障升级,为后来的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带来系列的运行障碍,而且这样的情况也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甚至是利益损害,所以在500kV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应当给以针对性的解决,这样才能使得500kV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提供切实的保障。

2 500kV变电站运维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2.1 进行人员的合理配置

在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发现变电站出现运行故障时应当迅速的到达现场,那么要想对这样的情况得以实现,就需要相关的电力管理单位对变电站的人员实现良好的分配,将新建的变电站内安排技术骨干,这样就可以将技术骨干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应用到变电站的运行中,为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提供切实的技术保障,也可以使得新建电站的故障解决效率大大的提升[2]。

2.2 健全和完善制度管理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的500kV变电站的运行很多情况下都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而要想确保变电站的运行安全得以完善和确保就要通过切实的管理制度着手,积极的将定期检修以及设备的运行评估融入到运维人员的工作内容中并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实践的过程中,检修的力度与间隔时间要通过变电站的运行状态来决定和实施,通过对变电站运行状态的把握,可以将检修的间隔实践相应的缩短,且将容易出现故障的环节加强检测,运行较为可靠的环节也可以针对性的缩减检修任务。但是在变电站一旦发生问题时,一定要及时的到达故障地点,并且针对性的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得故障得以顺利的解决,切不可出现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相关的电力管理单位就要通过切实的制度来进行督促,如果出现重大故障并没有进行解决的,要给以相应的处罚,根据影响情况对处罚力度进行把握。

2.3 将现代化科技融入到变电站的管理过程中

在500kV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安排对变电站进行检测或者故障定位,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变电站进行管理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变电站的故障解决效率,并且也会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变电站进行智能管理,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视频监控功能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这样就可以使得变电站在发生故障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发展故障并且对故障的环节进行定位,再通过运维人员的有效的方案进行切实的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得变电站恢复正常运行实现最有效的解决,而且将智能监测机器人应用到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还会使得变电站无人值守的状况得以良好的弥补,也会使得变电站的故障维修情况逐渐的实现网络化以及数字化,这样就会为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提供切实的保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现阶段我国的电力事业已经在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也在迅猛的发展着,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就要保障500kV变电站的运行效率,积极的解决无人值守状态所出现的故障或问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就要针对性的给以解决措施,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合理的配置运维人员以及应用科技化手段监测变电站的运行等等措施,使得变电站的安全和顺利运行得到充分的保障,这样也会为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且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张.500kV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J].通讯世界,2014,12(17):37-38.

[2]李茂峰,伟.500kV变电站无人值守管理的实施与探讨[J].电力安全技术,2010,12(4):27-30.

变电站运维解决方案篇2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一体化五防 合并单元 安全措施

1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 一体化五防的问题

在智能变电站中,通过以太网和嵌入式硬件技术,将五防系统和监控系统有效的组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五防功能。依据网络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通过间隔层网络识别运行实时状态并决策逻辑判断,通过过程层网络实现变电站的五防操作逻辑闭锁功能,克服了传统变电站五防系统与综自系统之间繁杂的信息交互及校验程序。然而,一体化五防的高度集成也给运行中带来一些困惑。如因后台监控主机故障造成五防系统不能使用问题,因网络信息故障造成五防逻辑无法完成操作问题等,如不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一体化五防失去合优势,给日常运行维护带来困难。

1.2 母线合并单元的问题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交流采样采用合并单元对来自互感器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并将采样数据以SV报文形式送给保护、测控等智能设备,同时还能蚴迪帜赶叩缪沟牟⒘小⑶谢坏裙δ堋T谥悄鼙涞缯局猩杓浦形实现数据最大化的共享,将母线合并单元采集的电压分量转数字信息后,采用级联的方式分别与各间隔的合并单元连接,从而使各间隔线路合并单元获取电压分量。虽然该方式充分的体现了智能变电站“信息冗余,数据共享”的特点,但在实际运行中,若母线合并单元故障,将造成相应网络的母差保护和间隔保护无电压分量,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3 安全措施的问题

智能变电站最核心的技术在于使用工业以太网技术代替传统二次接线传递数字和模拟信号,原有相互耦合的二次接线将由相互高度耦合、抽象的网络数据流代替。按照常规变电站“明显电气断点”的原则实施智能变电站的安全措施已不适合,尤其是在检修过程中,对待检设备实施安全隔离措施,不影响在运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一件较为繁琐、细致的工作,稍有不慎就造成误投、错投、漏投等事件,严重还将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如330kV永登变在主变检修时,因误投中开关合并单元“检修压板”闭锁某线路保护装置,当某线路发生故障时,因线路保护装置被闭锁,扩大停电范围从而导致全站失压事故。因此,安全措施的实施是智能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重点。

2 解决的方案

2.1 一体化五防解决方案

目前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五防系统按单套配置,为解决以上问题,将一体化五防系统按双套配置,实现冗余配置双网双主机,当其中一台监控主机因故障退出,另外一台主机可以直接调出当前操作票继续操作。为防止双台监控主机出现故障,可将测控装置的间隔五防与一体化五防有机的进行结合,实现信息交互,并纳入到五防管理,做为五防系统的“近后备”。监控系统正常运行时,实时监测测控装置的五防逻辑,当监控系统发生故障时,后台一体化五防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可通过测控装置五防逻辑进行实时判断,从而满足五防要求。

2.2 母线合并单元解决方案

按照《Q/GDW 426-2010 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技术规范》 第4.4.2要求,母线电压应配置单独的母线电压合并单元。对于单母线拉线,一台母线电压合并单元对应一段母线,对于双母线接线,一台母线电压合并单元宜同时接收两段母线电压。若出现上述故障,应停用相应网络的母差保护和间隔保护,按照继电保护管理要求,运行设备严禁无保护运行,若采用单套配置的智能变电站(如110kVE及以下)两个要求都满足,最安全的办法是一次设备陪停,这将扩大停电范围。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运行经验可采用两种方案,方案一:可将同一网络的母线合并单元按双重化配置,运行时分别与线路合并单元级联,设主备方式,若主供合并单元出现故障,线路合并单元自动取备供合并单元电压,主供合并单元发出告警信息。技术人员监视到信息时可及时处理,从而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方案二:可增加间隔线路PT,间隔合并单元直接采集线路PT电压供保护、测控等装置运行需要,按该方案配置,母线合并单元出现故障不影响间隔保护运行,因而不影响运行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该方案已在某220kV双母接线方式的智能变电站实施,从安全稳定运行的角度来看比采用母线合并级联方式要好,不足之处要增加相应一次设备,增加了设备成本。

2.3 安全措施解决方案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措施涉及的设备主要包括GPS、交换机、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以及保护装置。通过采用的手段包括:从物理上将保护与保护间或保护与智能终端之间的光纤隔断方式;退出相应软压板,如GS软压板、MU软压板,从而断开虚回路的链路方式;投入“检修状态”硬压板;退出相应出口硬压板等。为了解决智能变电站软压板、链路不直观,易造成漏、错、误投(断)的问题。结合实际运行经验,提出基于后台监控系统可视安措的方案:首先在后台监控系统开辟一个界面,绘制各间隔智能设备间的虚回路链路联结关系,再通过站控层网络关联到相关的智能设备,实时监视智能设备的检修压板、GOOSE发送、接收压板状态及链路状态,以图形化方式直观展示。当实施相关安全措施时,该界面反映相应的状态,实施完毕后自动生成报告,将该报告与安全措施票进行比对,进一步检查安全措施的正确性。该方案已在荆门220kV枣山、丽山等变电站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结语

变电站运维解决方案篇3

【关键词】新技术;铜线;千兆时代

前言

网络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宽带接入的业务需求已由网页浏览迅速转换为在线视频业务,高清视频、3D视频等业务的出现和普及,又对接入带宽提出了呈数量级增长的需求。目前20-50Mbps接入带宽正在普及,未来100Mbps及更高接入带宽必将成为主流。但是,现有的DSL接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飞速增长的带宽需求;ADSL+2最高能支持25Mbps的接入带宽,VDSL2理论带宽能达到下行100Mbps,但受线路间串扰的影响,实际带宽只有50Mbps左右。

另一方面,MSO利用DOCSIS3.0等技术,能够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宽带接入到户,在同轴电缆介质上提供超过200Mbps的接入带宽,超过了DSL的带宽提供能力,对电信运营商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电信运营商通过光纤入户(FTTH)虽可提供超过100Mbps的接入带宽,但受到入户困难和线路布放成本的限制,难以面向全网提供宽带业务覆盖。

如何最经济、最快速地提供高带宽的网络,成为固网运营商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新铜线建设模式逐渐成为运营商的关注热点。

一、Giga DSL技术使铜线接入进入千兆时代

固网运营商拥有大量的铜线和管线资源,这些是固网运营商的生存之本。在经历了语音时代和ADSL宽带时代之后,迎来了新铜线时代。凭借新的铜线技术如Vectoring以及Giga DSL,铜线带宽从8M迅速提升到100Mbps-1Gbps,Giga DSL使铜线接入进入千兆时代。

在FTTX时代初期,运营商普遍认为FTTH是最佳建设方案,但随着FTTH投资巨大,入户施工困难等问题的凸显,不少运营商开始犹豫和徘徊。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充分利用现有铜线资源和新的DSL技术,是实现超高带宽接入的最高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华为首台样机实验室实测数据表明,单线对0.5mm线径的铜线在200m距离时,上下行总速率可以达到550Mbps;在100m距离时,甚至可以达到1Gbps。可以说,Giga DSL技术将迅速成为行业热点。

二、Giga DSL关键技术助力铜线实现千兆接入

2.1 频带扩展直接提升接入速率

当铜线距离相同时,更宽的接入频带会直接提升接入速率。VDSL2使用的最高频带是30Mhz,还具备扩展到200Mhz的能力,可提供更高的下行速率。

VDSL2使用频分复用的FDD-DFDM作为调制和双工技术,可用不同频带同时进行上下行数据传输。这种方式的局限是发送信号会作为回波进入接收器,当频带较高时,影响更为明显,会严重损害接收器的性能。

Giga DSL使用比VDSL2更高的接入频带,但采用了时分复用的TDD-OFDM调制和双工方式解决回波干扰。这种方式分配不同的时隙给上下行进行数据传输,收发器在不同时段进行信号发送和接收的切换。TDD-OFDM增强了抗回拨干扰能力,避免了设计复杂的电路抑制回波;降低了数模—模数转换的设计要求;其发送器和接收器共用时频变换模块,减少了实现的复杂度。TDD-OFDM还可调节上下行时隙的比例。能很容易地改变上下行速率比,有利于带宽的分配和管理。

2.2 减少子载波数降低复杂度

为了避免物理层的高复杂度,在接入频带增加的同时,OFDM子载波的间隔需要增加,以减少载波的数目。相对于VDSL2的4096个子载波,Giga DSL采用了2048个子载波,方案更加简单。Giga DSL选择的OFDM子载波间隔为VDSL2子载波间隔4.3125Khz的12倍,这样可确保与传统DSL技术兼容。

2.3 非连续模式降低功耗

Giga DSL发送信号的总功率和线路驱动器功耗是较低的,但由于频带很宽,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数模—模数转换的功耗将变大。当速率较低时,Giga DSL将采用非连续模式关闭部分时隙,不发送信号。此时发送侧和接收侧不需要进行任何解调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器、数模—模数转换器、线路驱动器都可以关闭或进入休眠模式,以实现节能。因此,相比ADSL2+/VDSL2接近100毫瓦的发送信号功率,Giga DSL发送信号功率仅为1毫瓦。

2.4 后向兼容ADSL2+/VDSL2

Giga DSL在技术上兼容ADSL2+/VDSL2。从已经布放ADSL/VDSL2的网络向Giga DSL升级的过程中,部分用户希望保留其原有的DSL业务。Giga DSL的兼容性能支持网络的平滑升级,可满足用户的这个要求,有利于部署。

2.5 Giga DSL的价值及发展前景

Giga DSL技术使用单线对铜线,提供高达1Gbps的超高传输速率,能够帮助运营商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收入和盈利,获得比MSO更大的带宽竞争优势。同时,Giga DSL具备抗干扰能力强,发送功率低,后向兼容等特性。为后续铜线持续升级和演进,延长生命周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基于上述特点,适合部署Giga DSL的场景一般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是入户段已铺设双绞线,Giga DSL可以避免光纤入户的复杂、高难度施工并大幅降低网络部署成本;其次是接入设备距离最终用户不超过200m。这样一来,Giga DSL能充分发挥其带宽提供能力,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第三是覆盖用户较少,一般不超过50个用户,设备数量多,而且要求小容量、低成本、环境适应力强、维护简单的场景。

在未来的应用中,很可能存在其它DSL技术和Giga DSL共存的场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相互之间的线路串扰影响和消除方式。另外,Giga DSL应用场景也对供电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已获得实用的解决方案。

Giga DSL技术使得电信运营商在未来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铜线资源,高效率地为用户提供超高带宽接入。

这对于拥有大量铜线资源的运营商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以至于部分之前一直开始动摇,考虑在合适的地区采用铜线和光纤混合模式建网,仅2012年全球就有8家运营商从纯光模式转向光铜协同模式建网。

英国电信在2008年已经开始建设FTTH和FTTC的商用试验局。在对工程实施和商业模型进行了仔细分析后,英国电信发现FTTH的建设投资是FTTC的五倍,在现阶段全面建设FTTH的商业模型不成立。而FTTC可以充分利用现网铜线资源,结合交接箱分布,通过光纤到室外站点,再由室外站点经铜线通过VDSL2提供最后1公里的超宽带接入。

目前,英国电信已全面展开FTTC的超宽带建设。英国电信建设FTTH的另一个压力来自于光纤入户,在居住相对稀疏,以别墅场景(House)为主的英国,无论是架空走线还是穿过花园地下走线都涉及巨大的人工投入,英国电信目前在标准组织力推FTTD/Giga DSL,希望最后一段接入仍通过铜线来减少入户工程,并利用Giga DSL新技术达到G比特的高带宽。

三、Vectoring标准已成熟

随着新铜线成为越来越多运营商的主流建设模式,Vectoring也逐步走向商用。Vectoring的主要原理是在同一捆线缆中把影响速率的远端串扰,通过计算在发送信号时就抵消这些串扰。这样,VDSL2就能得到近似无串扰的最高速率。因此,Vectoring技术近年来得到诸多运营商的认可,并逐步走向规模商用。

为促进Vectoring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ITU-T在2010年推出了G.993.5技术标准。并对G.993.2、G.994.1、G.997.1等已有标准进行了相应的修订或增补。BBF(Broadband Forum)则比较关心Vectoring在性能、测试、互通、运维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此外,中国、北美等地可能也会制定类似的地区性Vectoring标准或规范。

四、新技术为铜线焕发新的生命力

随着VDSL2、Vectoring、Giga DSL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双绞线又一次焕发了生机,这无疑给苦苦纠结于FTTH建设的运营商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FTTB/C。

对于传统的铜线接入运营商而言,采用FTTB/FTTC/FTTH混合建网模式,有几点好处:第一、现网大量的双绞线可以继续使用,避免投资浪费;第二、无需重新铺设光纤,解决入户难题,上市快、回报快;第三、给现有的基于铜线的网管系统及维护人员带来的冲击小,节省大量开发、集成及培训成本。

五、FTTB/C站点建设新模式

室外站点作为新铜线解决方案的核心点,继承了运营商的铜线资源,承载了运营商宽带提速的诉求,寄托着运营商百兆接入的梦想,在新的形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

新铜线解决方案的核心就是将接入设备由中心机房搬迁到离用户更近的室外站点,将介入距离缩短到800m以内,利用现有的双绞线,为用户提供20M-100M的接入带宽。

FTTB/C站点位置稀缺、获取困难、投资较大、同时它处于光纤、铜缆、电力线的交汇点,上可提供10G/40G超带宽,下可提供VDSL2、LAN、xPON、Wi-Fi等各种接入方式。因此,在泛接入时代,站点作为新铜线解决方案的核心必将成为运营商的核心资产和最宝贵的资源。未来FTTB/C站点建设的模式将向智能化区域综合集成微机房演进,成为区域覆盖的提速中心、供电中心、回传中心、管理中心,成为全业务承载的核心控制点。

5.1 提速中心

提速是FTTB/C站点建设的最核心诉求。由于站点位置下移,接入设备越来越靠近用户,使得信号在双绞线上的衰耗减小,为实现高速率的宽带接入提供了条件。因此,FTTB/C站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带宽的可持续延展性,至少要满足未来几年业务增长对带宽的需求;同时具备平滑演进能力通过软件升级、硬件扩容就可以提供下一代宽带接入、实现一次建站、长期受益,真正帮助运营商将FTTB/C站点打造成为提速中心。具体来讲,在用户侧,可通过现有的ADSL2技术提供20M以下的带宽;通过更换单板,采用VDSL2提供50M以上的带宽;通过软件升级实现Bonding、Vectoring技术,为用户提供100M-1G的带宽。在网络侧,只需要更换接口板或者光模块,即可实现从GE到10GE、从2.5G PON到 10G PON、40G PON的演进。

5.2 供电中心

在FTTB/C站点建设过程中,取电将成为运营商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FTTB/C站点会布放在电力线人井或者电线杆附近,交流市电可以就近获取。即使对于无法取电的站点,也可以利用现网大量的双绞线,采用远供的方式对站点进行供电,这种情况下站点需要集成远端供电设备。有时在站点的区域覆盖范围内,会布放一些视频监控、Wi-Fi覆盖等设备,这些设备,由于物业、城市管理规章等制约,无法取电或者取电成本非常高,这种情况下从站点取电将不可避免。另外,从站点取点有两个优势,首先可以实现统一管理、集中抄表;其次,FTTC站点统一提供备电解决方案,底层设备则无需考虑备电问题。集中供电、备电将能节省大量建设和维护成本。

FTTB/C站点解决方案支持POE、低压直流供电、高压直流供电等远供技术,运营商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选取相应的远供技术,因地制宜地解决下层设备的供电问题,使站点成为名副其实的供电中心。

5.3 回传中心

随着公众对移动互联业务需求的急剧增长,以及智能终端的日新月异,移动固定多业务承载将成为未来综合运营商的必然选择。而站点作为无所不在的固定网络末梢节点,将成为移动回传的最佳接入点。首先,作为区域覆盖的中心,站点跟小基站覆盖区域高度重合,地理位置上也有部分重合,可以直接利用站点资源,无需另外选址;其次,站点作为接入汇聚点可利用现有资源,为小基站提供高可靠的PON、P2P、xDSL等接口,无需重新铺设光纤。

FTTB/C站点解决方案可提供多种接入方式,支持各种时钟接口及Type B/C保护能力,具备承载企业、WLAN、基站等专线业务的能力,可帮助运营商实现快速、低成本、高可靠的回转。

5.4 管理中心

传统的大容量MSAN站点解决方案,由于站点容量大、分布集中、数量较少,基本上是粗放式管理,靠专人负责各类维护。但FTTC站点更靠近用户,容量小、分布广、数量大,站点的资产、维护、备件管理都给运营商带来极大的挑战。这就需要站点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站点不但具备自管理能力,还需要管理区域覆盖内的所有节点,要成为区域覆盖内的管理中心。

FTTB/C站点解决方案可以协助三部分内容的管理:首先,通过电子标签技术,对区域覆盖内所有设备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尤其是对一些易耗部件,可以做到部件可追溯、损耗预告警。其次,通过智能蓄电池管理、绿色能耗管理、自适应供电管理等智能化手段,保障区域覆盖内所有设备健康、稳定、低成本、低能耗地运转。最后,对区域覆盖内的所有线路进行管理,配合线路管理系统,保障线路带宽,提升线路稳定性,优化线路质量,以及实现线路故障定位和处理。通过管理中心功能,FTTB/C站点将进入智能管理时代,帮助运营商大幅降低OPEX.

六、新铜线战略面临的挑战

新铜线解决方案虽然具有快速部署,施工难度低等优点,但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如何获得站点和取点;其次,由于站点部件较多,安装地点分散,交付速度需要得到一定保障;另外,如何快速发展业务,如何进行远程管理和维护,也成为运营商的重要关注点。

目前,业界已有应对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站点获取难的问题,运营商可以通过在交接箱位置采用新的Reshell原址替换机柜进行部署,这一方面,节省了申请站点的时间,和站点租用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将原来比较老旧的交接箱外壳更换一新,增加交接箱的使用年限。同时,利用交接箱内部线缆连接,方便新业务开通的跳接工作,维护工程师也可以继续在原有站址进行维护。

针对取电难的问题,目前业界比较成熟的做法是采用铜线进行高压远程供电,对于容量较小的站点这是比较适用的解决方案;但对于容量较大的站点,由于电压在铜线上传送时的损耗较大,如果远端站点的功耗较高,在局端需要的功率就非常高,因此成本也非常高,从技术角度来看效率不是很高。

针对交付速度,已经有成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可以端到端一站式交付到站点,无需复杂的工程管理,和现场集成。这大大减少了进站次数和工程实施的时间,同时还避免了不同设备提供商之间数据偏差导致的现场安装困难及部件匹配问题。

变电站运维解决方案篇4

通信运营与企业信息化

开栏语:当前,企业信息化需求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得电信运营商、IT解决方案供应商都越来越重视依托电信网络提供企业需要的信息服务和解决方案。企业信息化为宽带网以及电信业创新业务带来了机遇,运营商纷纷推出面向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的信息化方案。为推荐和交流面向企业级应用的电信创新业务和解决方案,促进企业用户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报自本期开始特推出“通信运营与企业信息化”专栏。敬请广大读者、企业IT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各大电信运营商关注并踊跃投稿。

赵宁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总,公司有100多人,在全国各地还设有很多分部,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公司进行信息化改造。令赵总着急的是,公司目前连对外的网站都没有,而且公司对客户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都停留在最原始的方法上。但由于目前公司的实力有限,不可能请专业人士建设企业网站,况且购买服务器、请技术人员维护、购买正版软件等也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的顾虑使公司的信息化改造止步不前。

在我国,中小企业只有9%左右实施了信息化工程,远远低于国外70%的平均标准,这给急需向ICT转型的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运营商依靠自身的优势,纷纷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就像是一套简单而营养全面的快餐。大量和赵总的公司一样的中小型企业,只要每月支付很少的费用,就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中小企业何以成信息化“困难户”

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4200多万,近90%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而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的公司仅占总数的8%,80%的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局限于企业形象展示和信息查询。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大部分国内中小企业认为,公司购买电脑组建了局域网,能够接入互联网,就是实现了信息化; 普遍重硬件,轻软件,没有认识到通过信息化应用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 资金投入不足。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占总资产的8%~10%,我国只有0.3%。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对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在目前国内ERP、OA、CRM等信息化软件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从初始投入到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中的系统维护、更新和管理费用均需要高昂的软硬件成本,这往往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信息化建设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大型、巨型企业有实力斥巨资自己搭建信息化平台,享用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因无力承担高昂的信息化成本而愈加处于竞争劣势。

■ 系统开发周期长。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灵活多变,企业投资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周期又比较长,一般的企业很难自行开发。

■ 人才瓶颈。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人员,不可能为IT系统配备专业的人才。

■ 管理瓶颈。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如果中小企业自行建设系统,对系统的软硬件管理、维护、使用将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另外病毒的阻断、黑客的防范都会加大管理的难度。

透视“宽带商务”模式

2006年,政府提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几大电信运营商响应政府号召,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其中网通推出的“宽带商务”品牌旨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整合企业内外部通信需求,从建设、运营以及服务上提供了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

■ 建设――采用标准化模块+个性定制的ASP 模式。

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变化快,它们总体需求相近,个体存在差异,在建设上采用“标准化模块+个性化定制”的ASP解决方案能很好解决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营商作为应用服务提供商搭建宽带商务平台,聚合CP/SP,通过一站式服务的方式打造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

运营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的运营者,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提供基础通信产品、通信增值产品及部分信息化应用,建设与运营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自身品牌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的销售及服务。AP(应用提供商)负责提供客户所需的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 CSP(客户服务支撑者)代表运营商向客户提供信息化应用的实施、运行维护及培训等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营商采用“自助餐”模式向企业提供服务。功能模块包括进销存管理、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HR)、客户关系管理(CRM)、虚拟呼叫中心、企业直线(4006)、免费服务热线(800)、企业号码导航、企业自动建站等。中小企业可选择适合自身的信息化增值业务和应用的附加服务,同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个性化定制的方法,满足不同的需求。

■ 运营――采用“一站式”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一站式”服务,不希望为企业信息化增加人员或机构,并且需要售后服务得到长期保障。运营商推出的商务解决方案,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产品方面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将基础通信产品、增值通信产品与信息化应用产品打包,以“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宽带商务”采用“平台自主运营、应用部分引入合作”的运营模式。由运营商整合各类信息化应用及其他通信服务,以统一界面向客户提供,用户一次登录完成统一接入和计费; 各类信息化应用有机整合,可实现应用层互通,系统提供商仅在后台提供支撑; 模式上采用自主运营,保证产品的长期服务能力,有效控制系统提供商变动的风险。

这种一站式服务方式不仅能提高中小企业的工作效率,还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只需要以租用方式即可享受各类专业的IT系统服务。一切开通、付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信息安全得到保障,成本更为低廉。

■ 平台――依托电信级服务保安全。

依靠传统运营商的电信级运营平台,“宽带商务”在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免去企业客户升级与维护的麻烦。同时依靠运营商强大的硬件平台、专业的技术人员、安全技术、严格的维护制度来保证平台7×24小时稳定运行以及数据的安全,避免了企业客户自行建设系统难以解决的病毒威胁、黑客攻击、以及维护人员缺乏的问题。

■ 服务――不断完善网络体系。

变电站运维解决方案篇5

【关键词】设计配置一体化;一体化监控;系统配置;故障录波;顺序控制

智能变电站的建造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有设计与配置的一致性、效率、设计的虚回路标准化、设计与维护对二次回路的信息共享、安全方面。这就需要进行二次设计,其中需要一些数据和操作,还需要设计人员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点非常重要。交直流电源的系统是智能变电站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使智能变电站进行安全顺利运行,是智能变电站发展的基础。现在电力技术已经在飞速发展,智能变电站的地位也在上升,有很大的提升区间。在智能变电站设计中故障录波装置与网络分析的装置是比较独立的设备,在设计中尽量不能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体的设计工作。变电站的顺序控制是一种能机器自动完成工作的一种系统控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是要加大监视,不能出现故障。当今,我国的智能变电站设计的发展已经走向了综合化,不再单一的发展,变成了全面发展,使其更智能化。其中运用了很多物理原理和计算公式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计算,取得了完美的成果,还采取了实地研究的方法,经过一定的测试,来分析出智能变电站的最佳方案。在智能变电站的创建过程中发现二次设计不足的地方,如:工具不齐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都不具备齐全,影响了工作的进程,二次厂家的命名不符合规定,使其不标准化,违反了规定的制度。还有设计与配置不相符的问题。变电站的控制功能也称为顺序功能,这一个功能全程序自动化,人为的操作很少,监督方面的工作需要去加大力度去做,只需人工按键操作而已,对于维护工作也很重要,因为多家设备提供的方式是不同的,导致维修起来很困难。监督方式采用智能监督、后台监督,也使工作有秩序的进行。对于智能站一体化电源问题也要进行研究,如在安全运行中的电压设置等。对于智能变电站的方案设计,要体现出一体化的特色,变电站的组织是非常繁琐的,最后要整理成有条理的方案,实施起来也要方便简明。对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法律规定也要明确、熟悉,合法的去进行方案的分析、研究、实施。智能变电站的工作也和以前的方式不一样的,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工作运行中是不能同时的,要实行分离的制度,保证环境的要求。

一、设计配置一体化的工作原理

设计配置一体化需要线设计出相关的蓝图,然后在经过设备进行操作测试,相应的配置是由智能装置ICD模型进行工程实例来研发的,再通过一定的映射,来创建一定的装置间的联系来进行具体工作。装置的图模设计与实例是相对应的,装置图元间的拓扑联系是建立装置虚端子映射表的条件。装置图元对于各种输入、输出已经有了准确的定义,并且有了标准的命名。智能变电站的装置图元是和装置的ICD模型相互对应的,有一定的联系,在装置运行过程中尽量要用些标准的定义,对于不太明确的尽量不用,减少碰撞问题的发生。图模的创建很简单,就是把一些文件输入进去,如果发现不良的反映就要发出警示,应检查问题,停止输入,图模对不同的电压,显示出的信息会不一样,所以厂家不应该提供一样的同一种ICD信息,而且现在ICD文件的相关准确的规范还没有规定,厂家对一些设计标准不了解,想要设计出标准的设备很困难。智能变电站主要采用光钎的方式传输信息,取代了光缆传输。并且传递出的信息准确性相当高,无误差。对于采集一些资源,发生的浪费的问题也不存在,减少了重复采集资源,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还采用了比较的特别的应用方面的功能,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建立智能变电站的使用面积也变少了,布置合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与主机设备实行分离的政策,保证了工作环境的问题,一些重要的设备均放置在主控制室内,与其他设备用KVM相互连接着,屏位的设计也合理,尽量多把装置放在屏位里,合理运用屏位,面积运用合理。对操作站的监督相对多一点,主控制室相对少一点,这样操作员也起到了监视作用。对于二次电缆的研究,得出了工作原理,最开始的图标设计问题、连接问题、校队问题等,到最后的总体蓝图设计,还有一些配置问题,做到设计与配置一体化。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导入一些文件,对一些告警问题,找出问题所在,正确的导入文件,图模库是建立标准化设计的关键问题,是对二次设备的检验。对于一些输入输出,通过标准化的设备进行工作。装置之间的连接需要先工作人员绘制出标准的图,在进行实施,做出虚端子映表,在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个过程对智能化变电站奠定了基础。数据库的类型需要精心选取,通过工具和对一些文档的研究进行选取,还要进行一定的维护。智能变电站的设计与配置一定要达到一致性,才能顺利的运行设备,在设计中需要在图纸上进行标记,然后通过设计的方案进行具体实施。最后的工作是达到信息的共享,把设计与配置所收集的信息实现共享的功能。

二、智能变电站顺序控制的应用现状

智能变电站中的顺序控制也称为程序化的操作,其中包括为两种:单间隔、跨间隔操作。因为厂家不同,所以设计出来的方式也不同的。其中的应用间隔层的工作方式,不需要向外部收集一些信息、数据就可以运用系统进行工作,可以增加工作效率,但是这种工作工作方式注重设备的配置,如果某一设备出现问题,那么所以的装置都得重新进行配置,所以这个方式也是有不利于系统运行的地方,这种装置如果采用了多家的设备,会导致实际操作与理论定义不匹配,这也是问题之一。现在的变电站都已经智能化,以后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好。顺序控制标准化的设计有两个前提条件,有控制、状态模型。状态模型起到了监视的作用,对顺序控制的工作全过程都能全面掌握,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以了解到,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对其操作,使其停止工作,能够掌控顺序控制的状态,起着很大的作用。控制模型是重点,它是顺序控制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其实在配置工作中,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需要具体的工作步骤和方法,模型配置就发挥了作用,它把后台和所有站点的设备联系起来作为起点,进行关联的工作。当然顺序控制也有不足的地方,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如顺序控制需要从后台运行的设备中获取信息和数据,与后台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只是一家的这样运行是可以的,但是要与多家进行运行,就产生了不足,对关联控制问题就不太容易解决了。虽然控制顺序程序能够在全站进行运行,但是它有两个客户端,就使系统运行起来比较复杂,后台系统用到的地方就很多了,与后台系统相连接,做一个专用接口。顺序控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选取任何一种都可以实现。采取远动、间隔层装置相结合的方式,再加上后台控制功能,相互配合,就能实现顺序控制功能。再通过组合、分解等操作使其更加操作标准化。对变电站扩建的需求,需要对各种智能操作进行分析、实践,然后总结出最合适的一套。后台控制中采用间隔曾模式是不可行的,不具有任何优势,这就需要采取单间隔的顺序控制,实现增加工作效率的优势,被广泛运用。状态模型是一项监视的项目,它对顺序控制整个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出现差错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使操作达到整体、标准化,达到了预想的效果。而控制模型则是程序运行的中心,对整个运行程序起到了总体匹配的作用,它的具体操作过程是非常庞大的。设备与后台控制的关联问题需要解决,如果多厂家进行配置,就出现多个客户端,导致工作的复杂性,不能达到一致性。

三、智能变电站网络分析

智能变电站离不开网络,这就需要对网络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智能变电站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并要创建很多模块,但最后都会发送到故障模块中,进行解决发生的问题,并要做到存储,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加以运用,还要采集可靠的数据,对各个网络模块进行检测、记录,做到无损记录,使其得到一定的评估功能,还能对发生的故障运用录波、波形进行记录,起到监控的作用,合理管理工作系统的运行,并且能够快速启动电流系统,可以为CPU奠定一定的基础,起到送达到CPU时标的作用。还设有分析的站点,对站点的状态进行分析与执行,提供各种信息,有利于系统的正常运行。智能变电站中网络分析方面为智能变电站设计配置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网络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各种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其自己的作用和特点,有报文、解析故障录波模块,还要对这些模块进行监督,使其发挥最好的作用。分析站的作用是对网络的一些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对一些故障进行检测,发现故障的根本问题,还可以进行在线的监督,收集各种信息,进行总结性的分析。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接口,进行数据的收集,利用操作系统进行处理各种数据使其有条理。

四、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的电源设计

交直流为变电站的中心重点,失去了电源那所有的工作都要停止运行了,本来智能变电站的工作方式都是以启动系统为重点的,所以要对智能变电站的电源设计多做研究。随着变电站的发展,交直流电源这一个系统也会随之发展,与时俱进,争取做到电源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发展,做到电源的设计也能应用到数据、信息的传播,为工作运行增加效率,电源设计的一体化也会提高整个站的工作运行效率。现在电源占用系统的状况是没有人去值班的,全自动的系统工作,电源的设备一般都是多家提供的,系统的兼容性比较差。并且设备产生了重复配置的情况,占用了大量的创造空间,系统的维护也变得很重,所以系统的维护量非常大,这些问题都需要去探究、解决。智能变电站的电源系统的优点是对于蓄电池的设备比较节约,因为对蓄电池的设计构思严密,减少了设备的成本,并且解决了重复配置的问题,达到了一体化的设计,监控方面也都通过网络进行监控,操作简便,并且在一个平台中便能把全站的运行情况尽收眼底,更体现出了一体化,接口方面也全方面发展了,一个接口可以工多个单元使用,成本费用也大大减少了,信息质量也更有安全保障。智能变电站的一体化电源的主要设备是变压器,而且要符合相应的电压,进行组建,对其接一些分段线。电源的负荷也要符合标准,来对电池进行正确的使用。充电的设备要采用高频的,来接入符合规定的电流。对电源的监督也要使用DL/T860进行任务,能综合性的监督,使其能有秩序的进行监督。直流一体化的电源系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系统,它大大减少了设备的组织繁琐问题,使系统变得简便了,节省了空间的用量,而且系统都是利用网络操作的,操作简明、方便,对各个系统的运行情况一体化监控器都能掌控,电源的接口问题也很统一,多个设备可以使用一个接口,花费也减少了,减少了成本。

五、总结

对于智能变电站存在的问题缺点正在逐渐改正和修正,达到了更好的工作效率。通过提出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的设计方案后,使工作进入一体化状态,实现了站内信息共享,减少了工作的付出的成本和工作量,成为了综合性的智能变电站,建设智能变电站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工程,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发展也越来越来好。对于各种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后,还要进行相对应的实施、证明,来使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更加先进、设备齐全,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些辅助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整个工作的效率,每个细节都要做到认真、仔细。

参考文献

[1]孙一民,裘愉涛,杨庆伟.智能变电站设计配置一体化技术及方案.《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14期

[2]刘益青,高厚磊,魏欣.智能变电站中过程层和间隔层功能一体化IED的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21期

变电站运维解决方案篇6

关键词 山区基站 低成本建设 配套电源设备 二次搬运费 分布式基站

1 前言

效益是企业运营的核心,运营商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强化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运营对于增强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规划建设上,运营商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尤其对于山区地市,需认真研究当地市场发展与网络建设的特点,低成本地解决山区的网络覆盖问题,平衡建设投入、网络质量与市场潜力的关系,增强网络竞争能力,为市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在传统移动通信工程建设中,尤其是山区基站建设往往存在建设成本高、工程量大等情况。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在山区应用场景下的基站建设方案研究,探讨如何在保证基站覆盖性能的情况下,节约成本,降低建设投资。

2 山区基站建设的现状

山区基站主要用于解决覆盖,网络利用率极低,山区基站建设成本主要呈现如下两大特点:

(1)单站投资较高:山区基站因施工条件恶劣,二次搬运、交流引入等费用较高,单站投资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如考虑传输线路等投资,山区基站投资所占比重更高。

(2)土建投资额及比例较高:主设备、配套设备价格逐年下降,土建投资额及比例逐年上升;基站土建部分投资(铁塔及基础、机房及围墙以及交流引入、二次搬运等)约占总投资的60%。

移动通信企业在前几年建设了大量的边际网基站,边际网建设初期主设备采用室外型基站,采用交流供电,不建站房,未配置空调、监控等配套设备。这种建设方式在投资紧张、主设备造价较高的情况下,有效地节约了投资,支持了市场发展。但边际网基站与宏基站主设备的网络适用性差距明显、故障率高,而且现阶段边际网价格与宏站已基本持平,所以建设边际网基站已不再适合作为降低山区基站建设成本的主要方案。

3 山区基站低成本建设的基本思路

山区基站低成本建设的基本思路如下:

(1)综合考虑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不能为降低建设成本而造成后期运行、维护成本的增加;

(2)因地制宜,细分场景,优化建设方案,降低建设成本;

(3)努力提高规划方案前瞻性,确保后期不折腾;

(4)高效、可靠的电源系统,是确保山区和室外型基站正常工作的关键。

4 山区基站低成本建设的方案

4.1站址规划

在山区基站的规划选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科学合理地布局基站,做到满足网络覆盖、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基站数量,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借助Google Earth工具软件选点,对当地的地形和基站附近的无线环境等有个初步的了解,获得较为准确的全局性的信息;然后再去现场重点调研拟覆盖区域的人口、经济发展潜力、接收信号电平情况、周围基站的覆盖情况、可以采取的低成本方案等。

山区基站网络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广覆盖、低成本、高速度。因此建设思路有两个方向:一是采用能够最

大幅度简化配套设备要求的主设备建网,因为简化对配套设备的要求,既可大幅度降低网络整体建网成本,又可以降低建设难度,缩短建设周期;二是采用单站覆盖面积大的设备建网,减少站点数,因为减少了站点即减少了投资,同时可以加快建网速度,降低维护难度。

对于拟覆盖区域的人口稀少或者接收信号电平不低的情况,不建议建站。对于拟覆盖区域与现有基站之间没有山体及其他障碍物阻挡的情况,建议采用原有基站使用增强覆盖的方式解决,不建议建站,以减少基站数量。对于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交流引入、传输、二次搬运等费用较少),可以优先建站。在不影响基站布局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距离传输线路较近、电源、铁塔等设施容易得以充分利用的站址。

4.2站型与载频配置

在山区,以下这些地形是比较常见的:盆地型山区、高山、半山腰、普通山区等。在盆地中心选址建站,如果盆地范围不大,推荐采用全向O2站型;如果盆地范围较大,或需要兼顾到某条出入盆地的交通要道,推荐采用S1/1/1或O+S的站型。如果覆盖目标离山较远,或是纯粹超广覆盖而没有具体区域,推荐采用S1/1/1站型,配以高增益天线。在半山腰建站,基站天线的挂高低于山顶,山的背面无法覆盖;因此只需用定向小区,用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覆盖山的正面。普通地形起伏不大的山区,推荐采用S1门门站型,尽量增加信号强度,给信号衰减留下更多的余量。

4.3机房建设

山区基站的机房类型,常采用的一般有独立砖房、彩钢板机房、一体化机房、无机房等。

独立砖房尺寸大、耐久性高、安全防盗性强、保温性好,可满足50年使用寿命。但其一次性投资较大,如建设场地需要二次搬运,建设所需的材料搬运量会很大,且费用较高。独立砖房建设周期较长,一般需要2个月以上;并且施工过程中,需要开挖基础、堆料等,占用的场地较大,且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山区基站可选用彩钢板机房、一体化机房、无机房等建设方式,例如:

(1)基站站址位于山顶,建筑材料很难运到施工现场,即使运到,二次搬运费也非常昂贵,投资增长巨大,可考虑建设彩钢板机房;

(2)基站站址位于风景区等对周边环境有严格要求的场地,建设独立砖房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加快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周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考虑建设彩钢板机房;

(3)对于场地有限、征地尺寸非常紧张的情况,建设独立砖房时,考虑建设基础,而基础开挖受限无法操作,可以考虑建设彩钢板机房;

(4)在景区等不适宜建设机房的区域,可采用一体化机房;

(5)在偏远山区、话务量小的区域,建设机房比较困难的地区,可使用无机房建设,例如建设分布式基站或者直放站。

4.4铁塔建设

山区基站的塔架类型,常采用的有四角塔、双H杆、组合抱杆等。在山区,同样的高度下,四角塔的建设费用远远高于组合抱杆的费用,而且相对组合抱杆,并没有多大的优势;所以建议山区在所需天线高度在25米以下时采用组合抱杆,在25米以上时采用四角塔。在需要设备平台的时候,可建设双H杆。

4.5降低电源配套成本

(1)配套电源容量配置

基站配套电源设备主要包括开关电源设备和蓄电池组,电源设备容量配置主要与设备负荷和蓄电池组后备时间等因素相关。

1)蓄电池组容量配置

由于山区基站市电供应情况相对较差,月平均停电次数较多,每次停电时间较长,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给发电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建议蓄电池放电时间 按24小时考虑。山区一个典型的GSM配置的基站,一般情况下-48V系统直流电源负载电流在10A~20A。据此,考虑供电的安全性,可以计算得出蓄电池的容量需求为300Ah阀控铅酸蓄电池2组。传统蓄电池组的配置容量为500Ah蓄电池2组,因而在市电条件和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适当降低蓄电池组配置容量,每个站点可节省投资12000元。

2)开关电源容量配置

开关电源容量配置主要与设备负荷、蓄电池组容量配置和开关电源对蓄电池组充电电流等因素相关。根据山区基站设备负荷和蓄电池组充电电流统计,综合考虑开关电源设备招标选型情况和后期电源扩容方便,建议机架满配容量选择300A为宜。根据计算,配置3个50A或4个30A整流模块能满足基站近期需求。

(2)新能源解决方案

新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满足节能减排需求,可根据当地气象条件进行配置,包括太阳能解决方案、光油互补解决方案、风光互补解决方案等。

(3)节能技术的采用

节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通过采用一些节能技术降低电源消耗,减少运维成本,包括采用开关电源休眠功能、采用高效率开关电源等。

4.6降低二次搬运费

(1)在建设双H杆时,可采用钢管替代水泥杆,钢管长度短、重量轻。例如搬运时,水泥杆不仅不方便搬运,而且高度有限,容易造成天线被树木挡住的情况。

(2)在山势坡度均匀的地方采用人工开挖滑道,用卷扬机拖拽铁船的方式来搬运材料;在山势陡峭的地方采用架设空中索道,用卷扬机牵引箩筐在铁索道上滑动的方式来搬运材料。通过创新,每站可降低二次搬运费两万元左右。

5 采用分布式基站降低成本

5.1分布式基站对配套投资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宏基站,分布式基站具有施工难度小、对配套设施要求低、节省投资等优点,适用于山区建设。相对于传统宏基站来说,分布式基站可减少下列投资:

(1)机房费用

分布式基站不需要建设专门的机房,所以可节省机房的建设费用,包括相应的基础、机房装修、征地及二次搬运费等,每站可节省投资约5.5万元。

(2)机房内设备费用

分布式基站不需要走线架、避雷器等机房内设备,每站可节省投资约5千元。

(3)天馈费用

分布式基站采用光纤连接,无馈线等材料,每站可节省投资约1万元。

(4)电源投资

按1个中心站和3个RRU拉远站、站距3公里考虑,电源采用交流远供,分布式基站每站可节省电源投资约6万元。

与普通基站相比。分布式基站每站可节省配套投资约13万元。

5.2分布式基站的建设方式

分布式基站以灵活的安装方式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特别在实现低话务区域的广覆盖(公路、乡村、偏远山区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分布式基站如果是中心节点,则需建设机房,可建成塔下房或者塔边房,其建设方式与普通山区基站一样;如果不是中心节点,则不需建设机房,只需考虑电源、天面、传输的建设方案。传输的建设与普通宏基站类似,本文主要从电源、天面两个方面来考虑分布式基站的建设。

(1)供电方案

分布式基站远端RRU设备供电可以采用基站电源逆变拉远供电和就近供电方式,两种方式的比较如表2所示。

两种供电方案各有优缺点,投资主要在于市电引入和电缆,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市电情况、供电距离、施工难度、投资等情况,选择最优的供电方案。当基站附近有比较稳定可靠的市电电源,市电引入容易获得、引入费用不高时,应尽量选择就近供电的方式;当基站附近无市电或市电质量不稳定,市电引入距离较远、引入费用较高,且中心基站逆变拉远距离较近,施工难度不大时,应尽量采用基站电源逆变拉远供电方式。

(2)天面建设方案

在山区可建设组合抱杆来放置分布式基站的天线和RRU及电源设备。组合抱杆主杆为3个塔柱。高度在15~25米,一般设置两层天线支架,RRU可挂在主杆上。组合抱杆基础采用墩基即可,采用拉线的方式固定,所,以基础投资很少,且其重量不大,塔身投资也很少。组合抱杆的基础和塔身的二次搬运量均较小,费用相应较低。

6 结束语

变电站运维解决方案篇7

关键词:雷击感应电压;通信基站;电源设备

引言

各种各样的通信网络已完全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通信基站的安全运行是各个运营商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运营商的运营机制以及技术力量的多方面限制,确保通信基站安全运行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我国三大运营商中,每一个运营商在一个省(直辖市)内的基站数量大致在数千(5000到10000)个左右。这些通信基站大部分分布在偏远的地带,基本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电力环境极其复杂甚至是恶劣。所以保证其安全运行是每一个运营商头疼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通信基站的安全运行维护费用占据了运营商运营费用的50%以上。近几年,随着通信基站数量的不断增加,其运行维护费用还在节节攀高。通信基站一旦建成,其工作寿命会长达20年甚至更久。因此通信基站的安全运行自其建成之期就一直存在,且随着工作年限越久,所需要的维护成本就越高。有关通信基站设备安全运行的理论研究可以说充斥通信学术领域,各研究机构分别提出了各种理论完善的解决方案和实现模型。但对于工程实际中的故障原因还没完全了解,因此诸多理论方案虽然完美,但基本上是束之高阁,没有被用于工程实际之中。

1 安全防护关键问题分析

1.1 雷击电压防护分析

根据我国现有通信基站设备防雷规范(GB50343、YD5068-98规范标准),通信基站内所有设备的防雷措施针对的防雷感应电压区起始间是3000V以上。对于3000V以下至500V的这一雷击感应电压区间,通信基站内的所有设备几乎都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区间所发生的通信基站设备毁损情况,占了通信基站设备故障量的70%以上。这也就是说,当前通信基站设备的毁损情况大都是在防雷系统安好的条件下发生的现象。

目前通信基站的防雷措施几乎全部是针对直击雷设计的。如避雷针,浪涌保护器等。对于二次雷击基本上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而实际工程中,本项目发现,造成通信基站设备雷击灾害的主要原因恰恰是二次雷击的感应效应所引起的超限电压。

相邻两通信基站之间因接地电阻的不同引起的地电位反击是造成通信基站设备故障的关键原因之一。从理论上讲,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将相邻通信基站的接地网实行等电位连接。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同一处地点、院落,往往是几家通信运营商的基站和铁塔共存。这涉及到多个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协调,因此无法顺畅实现这一方案。

1.2 电网异常情况分析

农村电网的复杂多变的恶劣情况是通信基站设备故障发生的关键原因之一。农村电网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电压异常波动;断相;动力线中的中性线断路。原因是:

其一、农村电网普遍存在着线路老化,线损大、电压不稳定、管理不完善等突出问题。用电高峰期间,供电部门为了弥补线路老化和线损大等问题,往往采用提高供电周率和电压的方式加大供电能力,这样就形成了在供电的近段电压持续维持增高的情况。如遇用电突然下降,供电部门往往来不及调整,便造成供电电压的猛升,有时甚至高达20%-30%。

其二、用电高峰期,农电供应部门为了保证某一处的电力供应,往往采用断掉一相、甚至两相线路的方式。由于通信基站电源设备大多采用三相交流。单个电源模块的用电基本单相220V交流,电源设备正常工作时,电源模块的使用排列为由A\B\C\的三相交流线路的平均分担。例如某一基站的直流供电电流为60A,使用额定30A的电源模块三个,每个模块平均分担的电流约20A左右,余量超过30%,足以应付一般的停电后在开机充电的情况。但是在一相断路的情况下,三个模块就剩下两个,这两个模块的供电电流就由原来的20A,变成30A,达到模块电流的使用极限。实际上由于受使用年限和多次维修的影响,有相当多的电源模块的技术性能早已大幅下降,不足以维持正常的使用,这时如果发生停电再启动的情况,两个模块所承担的实际负载电流将会大幅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电源模块的损坏就再所难免了。如果此刻有两相线路断相,三块模块的60A电流,将全部由一块模块承担,这种情况下的电源模块必定要烧坏。

其三、三相动力线中的中性线断路的情况会更加糟糕,它会使原来加在各模块间的220V的相电压,突然大幅度升高(特定情况下最高可升至380V左右)。而中性线断相的情况在农村电网的发生概率始终居高不下。表1记录了石家庄某通信基站所用农村电网电压异常波动和电网断相情况。

目前通信基站的开关电源系统均有设计有过压、过流、欠压保护功能。然而这些保护功能仅仅是在输入电压发生情况时,例如发生二次感应雷击效应、过压、欠压、等危害情况,开关电源系统停止对基站二次供电设备48V的直流输出(此时通信基站主设备的供电自动转为备用蓄电池供电)。输入到开关电源系统的危害输入电压并没有得到有效消除,因此仍处基站的开关电源于上电工作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基站开关电源系统本身被击毁可能性非常大。

通信基站开关电源系统故障发生示意图如图1所示。

1.3 备用电源防护分析

当前绝大多数通信基站的交流供电系统均采用常开型动合式接触器或空气开关进行动力电源的断合控制,当通信电源因异常输入电压执行保护后,通信设备的供电转为蓄电池供电。一旦蓄电池能量耗尽,常开型动合式接触器或空气开关断开。此时,即使是交流供电恢复正常,也无法为后面的通信主设备提供48V直流电源。必须需要人工现场干预。这必然使通信基站停滞正常工作的时间延长,严重影响通信服务质量。

当基站遭遇频繁停电、长时间断电或其他异常原因所导致的通信基站交流电源系统停止直流48V输出后,对基站设备的供电实际上已经转入备用电池组供电。由于基站至今尚不能根据供电状况的变化,对正在运行的设备进行功耗及负荷调整。基站内通信设备在正常下的高耗电状况并未得到相应的改变。由此不仅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电池供电,还极易造成蓄电池长时间的过量放电,加速蓄电池的损坏。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大量的资料检索和对三大运营商部分通信基站的多年勘测、实验以及技术改造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1)通信基站中的BTS主设备系统、传输系统、天馈线系统等设施的软、硬件故障的发生概率要比基站内的开关电源系统小得多,这主要是由于这些设备所采取的供电来自基站开关电源系统输出的二次直流48V供电。自身的运行状态和外界输入的交流动力电源完全是隔离的。因此雷击、异常电压波动、断相等现象,都不会直接影响到这些设备的正常工作。通信基站设备中,最容易发生安全故障的系统是其开关电源系统。

(2)通信基站设备主要的故障原因之一是由于雷击强感应电压引起,特别是二次雷击感应电压引起。

(3)原因之二是由于农村电网复杂多变的情况导致,如农村电网电压随机异常波动、农村电网断相。

(4)原因之三是各运营商通信基站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主要是地电位反击引起的通信基站设备故障。

2 智能防护系统设计

2.1 系统原理

针对上述几点总结,文章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以通信基站交流电源系统安全运行为核心,以输入电压异常波动为触发信号,主动拦截因二次雷击、地电位反击以及交流电压波动或断相给通信基站主设备可能带来的损毁。通过动环监控网络(上行链路)与通信设备监控网络(0时隙)实现远程管理和自动控制。文章提出的解决方案以及与原通信基站系统、网管中心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文章的解决方案包括两部分:基站端和监控端。核心部分是基站端。

基站端系统完成对通信基站设备安全运行的防护工作。其中:(1)主控系统完成基站端整体系统的统一控制,接收来自其他子系统传递的数据信息,执行动合式断导器的断开与闭合。当系统交流输入电压因某种原因(二次雷击感应电压、地电位反击、电网异常波动、断相等)发生异常且超过安全阈值时,主系统将切断其380V交流输出,通信设备的供电转为蓄电池供电。从而实现对通信基站设备的安全防护。(2)欠压断相检测系统实现:交流输入电压的欠压分析;交流输入电网的断相分析;交流输入电网中性线断开分析。(3)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决断哪些系统状态、参数数据需要传递到网管中心;记录每次异常发生的情况,并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所处通信基站异常情况发生的潜在规律,便于通信基站维护部门能根据规律更好的主动的开展维护工作;根据异常具体情况,弹性式设置对通信基站设备实行保护的持续时间长短。(4)电压超限检测系统实现对交流输入电压超限异常的检测分析。观察电压超限持续时间和超限幅度,从而判断引起超限的原因,并将检测分析结果传给数据智能处理系统。(5)保护定时系统的功能是一个定时器。本系统对于定时器的定时精度要求很低,精度能在1分钟左右即可。但对于定时器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因此定时控制电路采用3级锁扣式结连方式,即使一级定时电路偶然失效,还会有两级控制最终将电路恢复。(6)网络接口系统负责本系统基站端和监控端的数据传输。

本系统监控端的主要功能如下:(1)接收来自基站端传输过来的状态数据,并存储。(2)下传指令修正通信基站设备的耗电负荷参数。(3)对本系统基站端实现开关机。(4)向网管中心上报异常信息。

有关解决方案说明以下几点:(1)本系统基站端是与通信基站空调系统呈并联关系。也就是说通信基站空调系统并不在保护范围之内。主要原因是:a.空调系统若在本系统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处于保护状态时,空调系统也将停止工作,若保护时间过长,将导致基站机房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可能导致或加速通信设备的损坏;b.通信基站空调系统交流输入直接取自配电盘,只要架空电力线在进入机房之前的外部防雷设计规范,那么空调系统遭受雷击感应电压的袭击概率是很小的;c.空调系统在启动时瞬间负载过大,对本系统自身安全不利。(2)本项目解决方案的基站端系统由蓄电池组供电。为了减小对蓄电池的影响,本系统的工作耗能和静态耗能都要较低方可。(3)基站端的主控系统在保护状态结束时,会通过闭合动合式断导器恢复对通信设备的交流供电。如果在保护状态结束之前,蓄电池能量耗尽,此时本系统基站端失去工作电压。但由于我们采用常闭式动合断导器控制方式,当本系统基站端失去工作电压时,常闭式动合断导器自动闭合,无须人工干预。(4) 本系统基站端通过动环监控网络实现与监控端系统连接,通过通信设备监控信道(0时隙)实现对通信设备耗电负荷参数的自动修正。(5)基站端系统由于处于强干扰环境下,因此从设计上必须采用高冗余电路指标设计,所有关键技术标准和元器件性能标准,在正常额定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到两个数量级,确保稳定性和可靠性。

2.2 硬件系统

主控系统完成基站端整体系统的统一控制,接收来自其他子系统传递的数据信息,执行动合式断导器的断开与闭合。当系统交流输入电压因某种原因(二次雷击感应电压、地电位反击、电网异常波动、断相等)发生异常且超过安全阈值时,主系统将切断其380V交流输出,通信设备的供电转为蓄电池供电。从而实现对通信基站设备的安全防护。

主控系统的基本功能框图以及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如图3所示。

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决断哪些系统状态、参数数据需要传递到网管中心;记录每次异常发生的情况,并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所处通信基站异常情况发生的潜在规律,便于通信基站维护部门能根据规律更好的主动的开展维护工作;根据异常具体情况,弹性式设置对通信基站设备实行保护的持续时间长短。其基本功能框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数据智能处理系统以数据库为核心,由规律学习模块实现对数据的智能分析,找出本基站故障发生的规律。数据更新模块实现数据的添加、查寻、删减等基本操作。状态设置模块完成对保护定时的弹性设置。数据选择模块完成选择性上传数据的功能。

保护定时系统的功能是一个定时器。本系统对于定时器的定时精度要求很低,精度能在1分钟左右即可。但对于定时器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因此定时控制电路采用三级锁扣式结连方式,即使一级定时电路偶然失效,还会有两级控制最终将电路恢复。

2.3 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站端固化在嵌入式设备里的软件系统;二是运行于网络监控中心监控终端电脑上的监控软件。下面分这两部分分别叙述其大致的构架。

基站端系统有两种状态:工作状态和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除主控系统的部分电路和网络接口子系统在工作以外,其余所有电路均没有工作。动合式断导器处于常闭状态,交流电源直接进入到通信基站交流电源系统。在待机状态下,主控系统还负责接收来自网络中心的开机命令。一旦接收到网络或来自开关按钮的开机命令,系统则从待机状态转入工作状态。工作状态下所有子系统均在工作。此时各个子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数据智能处理子系统负责对各种状态信息、异常信息进行分析、存储和判断。其工作的主要流程如下(图6)。

本系统监控端是运行于网络中心监控终端电脑上的网络然间,该软件与原有的动力环境监控软件配合使用。主要完成以下几个功能:接收来自基站端的异常信息和状态信息;重要异常产生报警和进一步上报;数据存储和界面显示;通过动环监控网络给本系统基站端发送开关机指令;通过通信设备监控信道(0时隙)给通信设备发送负荷修正指令。

3 结束语

文章设计了一种通信基站电源设备的智能防护系统,文中对基站电源设备产生故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在通信基站和电力系统的电源防护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亚丽,徐忠宇.移动通信基站电源故障分析[J].信息化纵横,2009,3(60):28-32.

[2]谢碧栋,秦中勤.高山通信基站机房雷电电磁感应的防护[J].广东气象,2014,4(15):12-16.

变电站运维解决方案篇8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成人高校 《电子商务》 价值 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和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因特网实现商务活动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已成为各国商务发展的一大趋势。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经济生活、产业和市场带来了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促使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贵州财经学院成教学院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企业,一部分来自社会青年,针对生源状况,成教学院在很多专业都开设了《电子商务》课。如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了解电子商务的常见处理方式和运作手段,已成为我们教师研究和探讨成人高校《电子商务》教学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在成人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是我们在成人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中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拓宽了成教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电子商务》案例教学的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时代,基于Internet开展的电子商务已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商务活动的新模式,同时电子商务也成为国际通行的贸易手段。通过《电子商务》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了解电子商务的常见处理方式和运作手段,同时也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把握信息善于决策的能力,培养他们掌握相关的策划、管理、网上操作技能、应用、创新的能力。

1.案例教学的应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电子商务本质是商务,电子是手段,它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要求最主要的有两点:既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也要掌握经济与管理,特别是营销、贸易、商品流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对《电子商务》案例具体分析,加深了对《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理解,了解了Internet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尤其是Internet技术的应用给商务活动带来的优势和新概念,提高了学生网上操作技能。学生认识到对于不同的电子商务系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解决方案或不同的电子商务类型具有不同的计算机软、硬件网络组成。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各种商务模式(如B to B、B to C、C to C、B to G),具体设计电子化市场研究(Electronic marketing research)、电子目录(Electronic catalogs)、网站管理(Website management)、自动化撮合(Automated negotiation)、安全电子支付(Secure electronic payments)、分布式交易处理(Distributed transaction processing)、定单执行(Order fulfillment)、客户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数据挖掘与分析(Data mining and analysis)。电子商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和交易。学生通过对B to B(企业对企业)、B to C(企业对消费者)、C to C(消费者对消费者)、B to G(企业对政府)具有代表性网站进行访问,了解电子商务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握电子商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系统地掌握网络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理论,以及网络设计、网页制作、信息维护、数据库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管理,交互功能开发使用,网络营销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这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未来企业中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合格的经理、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人员。

2.案例教学的应用,改进了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对一系列学科知识的融合,最主要的是对计算机技术知识与商务贸易知识的融合。适当的课堂讲授方法用以传授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一种静止、被动的知识。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提高其运用知识,驾驭、丰富和发展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亲历实践、亲身感受、勤于思考来培养。在《电子商务》案例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特定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原则并归纳方法,这样不但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巩固他们现有的知识。有些问题的答案没有固定的对与错,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唯一的,应该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的思维、激烈的讨论与自由的辩证,使他们在独特的构思中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进而对问题进一步分析。日本学者川上井光说:“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新思想、新方法、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3.案例教学应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面对电子商务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公司网站,开展了新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把企业在不断地探索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问题带到课堂上讨论、分析、判断,客观上起着诱导、启发学生思索和钻研的作用。在案例讨论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可以担当课堂主角,运用驾驭知识,纵横驰骋,学到了解决问题、分析决策的方法。教育家普捷洛夫说:“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思维由问题而产生,通过《电子商务》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经过思索原来不懂的懂了,原来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的,经过思考不断加深了认识。案例教学法在成人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能培养、锻炼、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探索

案例教学的“教”不在于讲授,而在于启发、诱导。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讲解、分析、讨论,是教师讲解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在其中起着诱导讨论、诱发智力的特殊作用。

1.精选案例。

我们选择的案例来自《电子商务案例教程》一书,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姜旭平、邵兵家等。该书选取了在电子商务浪潮中突出的企业,包括了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教育业、服务业、电子政务、电子交易市场、电子商务环境等九大类的30个案例,并且以国内企业为主,分析这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做法、成功经验及教学。我们选这本书中的15个典型案例与《电子商务》教科书配合进行教学,目的是帮助成人高校学生了解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动向、电子商务引发的社会、组织的各种变化、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型企业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的各种创新模式。

2.网站体验,了解社会。

商务案例按九种类型来分析:(1)电子商务环境。以上海EDI中心和上海市电子商务安全证书管理中心有限公司两案例,分别介绍电子商务活动中数据交换和安全认证的解决过程。学生到该认证中心网站体验如何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安全确认。(2)电子交易市场。网上交易市场这种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能帮助企业迅速与新经济模式接轨。通过阿里巴巴网和中国五金电子商务网络访问,学生可以浏览中国电子市场的风采。阿里巴巴是国际贸易领域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这个市场开拓了学生的眼界。(3)电子政务。它是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对外贸易、税收、工商行政管理三个部门的电子政务进行介绍,学生对电子政务的运作有了全面的理解。(4)服务业。通过对中国万网分析,学生知道了域名注册、域名保护的重要性。(5)教育业。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学易网的学币制度对学生就有较大吸引力。(6)金融业。通过对招商银行电子商务评析,学生了解了网上银行具有的五个职能(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商城、网上证)。(7)商业。通过对北京图书大厦网上书店进行访问,学生体会了电子商场是产品信息和接受定单的站点。无论其经营规模大小,人们都可以通过Internet建立一个跨全世界,没有营业时间限制的电子商场。(8)农业。通过访问中农网,学生知道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实现农业品供需信息的沟通。(9)工业。通过对DELL、海尔、联想三大公司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经营模式、管理现状、竞争分析、分险规避、业务流程的认识。

通过对九种类型网站的访问,学生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体验了电子商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进行购物、交易或得到服务,分析、总结它们在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中的成功与不足。

3.课堂讨论,培养思维。

物理学家劳厄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要有相应的教材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我在讲授每一案例时都与具体的网站相对照,让学生在每一步的学习中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并定出案例讨论的步骤,引导学生作分析。案例讨论大致经过寻找问题,搜索原因,网上浏览,提出分析看法几个步骤。根据这些步骤,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选一小组长负责。把课堂交给全体讨论着管理。为了使讨论充分展开,要求每个学生在案例讨论前必须访问该案例网站。提供分析讨论用的问题(“从政府信息公开化角度分析,外经贸网应该增加哪些内容?”“网上电子报税的优势是什么?”“红盾315网为工商企业提供哪些相关服务?”等),让学生带问题访问案例网站,借以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独特的构思中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进而对问题进一步分析。对课堂案例讨论,教师要总结,对小组进行评分。因为在案例讨论中,每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如何总结就颇有讲究。总结不是就讨论的问题小结,而是就整个讨论工作进行情况小结,诸如发言是否热烈、踊跃,争论有否展开、深入,对问题分析是否独到,评述说理是否恰当、透彻。

三、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培养电子商务实用人才便是当务之急。案例教学法在成人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能使成教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向,活跃了他们思维,培养了他们把握信息善于决策的能力,实现了由常规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使他们在走上社会后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

参考文献:

[1]邵兵家.电子商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姜旭平,邵兵家.电子商务案例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9.

上一篇:社区病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电子签约解决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