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9 17:29:26

变电所实训总结

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牵引变电所 实践教学 电气主接线 二次接线 故障处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lectrified Railway Professional

Traction Substation Teaching Practice

YANG Dali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raction substation maintenance "an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skills the main jobs of this course required,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nalyze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project design, the design of the traction subst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specific projects and integrated project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with a strong operational.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lectrified railway traction subst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traction subst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ain electrical wiring; secondary wiring; troubleshooting

“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是电气化铁道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门课程针对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实践教学如何有效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无缝对接,成为从事电气化铁道专业教学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1.1 建设思路

校企共同建设集课程的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两部分。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开发建设“校中厂”(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在实验室环境中实现在实际工作环境都难以完全展现的真实现场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则依托各个铁路局供电段,开发建设“厂中校”,让学生在现场掌握专业所需技能。

1.2 建设项目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建设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在实训周到模拟变电所进行电气主接线的认知、模拟倒闸操作,仿真现场的各种生产操作和故障处理。有了这样的“校中厂”,就能形成一个集生产、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模拟牵引变电所实训基地主要包括高压设备实训室、模拟变电所主控室、仿真变电所实训室。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进程,结合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兼顾教学条件、职工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因素,建立“综合型”的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承担课程综合实训和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考证训练,促进学生技能提升。

2 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

2.1 设计的总体原则

设计的总体原则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首先,让学生对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有一个整体认知,从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整体了解,对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会有一定认知。再从整体分解到局部,训练学生熟悉牵引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所需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点。例如:高压设备的认知与日常维护、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识图与倒闸操作、二次接线的识图分析与安装调试、牵引变电所主控室的日常操作与维护、牵引变电所常见故障的处理等。最后,设计牵引变电所综合性实训项目,满足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

2.2 实践教学项目的具体设计

2.2.1 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的整体认知

在高压设备实训室,采用实际设备和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可靠方便、操作性强的装置,真正达到培训学生的目的。综合考虑教学与现场结合的真实性和实训室建设的经费要求,为获得尽量高的性价比,牵引变电所的整体构造采用仿真模型,直观且能动态模拟牵引变电所整个送电过程,让学生有一种整体的感觉。对于检修比较频繁、故障率高的设备采用和现场完全对应的实际设备,例如:断路器、电压电流互感器、电动隔离开关。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节约了成本。电气化铁道专业就业岗位和核心课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的整体构造设置的,主要课程有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与维护、高电压试验、接触网的安装与维护。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明确所学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要求学生了解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有哪些主要电气设备、功能、操作规程,并与实际高压开关设备的安装接线建立对应关系。

2.2.2 根据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岗位需求,分步设计实际操作技能点

(1)高压设备的认知与日常维护:在高压设备实训室,利用仿真模型进行一次设备的认知、巡视和日常维护;利用断路器、电压电流互感器、电动隔离开关这些真实的设备训练学生进行一次设备的安装、维护和故障处理。实训时要能够填写一次设备巡视记录表,判断一次设备工作是否正常,对于工作不正常的设备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2)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识图与倒闸操作:这项操作是作为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和电力调度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应该重点训练。在模拟变电所主控室,把电气主接线图板和主控室的测控保护装置结合,让学生熟悉牵引变电所各一次设备的符号功能、分析常见电气主接线的结构,对比分析高铁和普速铁路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异同,以适应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学生了解倒闸操作含义、熟悉倒闸操作的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掌握倒闸操作的原则前提下,根据电气主接线图填写倒闸操作票并在主控室测控保护装置上实施倒闸操作。

(3)二次接线的识图分析与安装调试:在模拟变电所主控室,根据典型牵引变电所的控制信号回路图纸,认知展开接线图的构成及各符号含义,分析断路器的手动合闸、手动跳闸、自动合闸、自动跳闸的动作过程和指示信号,再按照展开图进行二次接线图的安装调试,利用万用表测试和故障排查,直至调试成功。

(4)牵引变电所主控室的日常操作与维护:在模拟变电所主控室,判断模拟盘与实际运行方式是否相符,试验信号装置和光字牌显示是否正确;检查下列几项装置,要求工作正常:表计指示、蓄电池切换器位置正确,浮充电流、自动记录表计运行正常,交直流绝缘监视表指示情况正常;转换开关、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压板以及切换开关的位置、标示牌应正确,并与记录相符;继电器内部无异音,接点无抖动、位置正常,信号继电器无掉牌,成套保护、故障点探测仪工作正常。

(5)牵引变电所常见故障的处理:此项操作通常在仿真变电所实训室进行,在仿真平台中实现在实际工作环境都难以完全展现的真实现场工作任务。学生在熟悉故障处理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在仿真平成牵引变电所的运行维护及事故处理和抢修实训。实训过程中要能够填写事故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2.2.3 设计牵引变电所综合性实训项目,满足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

近年来,电气化铁道专业面向的各个岗位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带证才能上岗。“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课程针对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通过对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点。参照变电所值班员和变配电检修工所需的技能,可以设计变电所值班员考证和27.5KV高压断路器检修两个典型的实训项目,同时开发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方案和课件。在经过两周左右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后,学生考证通过率大幅度提高。

3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的组织:分组法。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带动全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践教学时,考虑到模拟牵引变电所各个实训室的造价较高,所以一般高压设备、模拟变电所主控室都只配一套实训设备,在实施的过程中各实训项目可以分组完成,同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训指导书上任务资讯中设置与该实操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先完成资讯任务的同学先实施,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既能把理论知识和实操结合,又能解决实训设备套数较少的问题。

实施方法:按照“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引导实施,在评价时引进过程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确定最后得分。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长,给予一定的加分。在实训过程中,强化“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素质,对于不服从指挥或胡干蛮干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明确不服从指挥的严重后果,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针对“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的主要就业岗位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这门课程实践教学所需建设的基地主要是高压设备实训室、模拟变电所主控室、仿真变电所实训室。实践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是先让学生对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有一个整体认知,再从整体分解到局部,训练学生熟悉牵引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所需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点,最后进行牵引变电所综合性实训项目的训练,满足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和对口企业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习实训的大力支持,相信“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实践教学条件会越来越成熟,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也会不断增强,学生在校所学就是企业上岗所需,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林雄明.变电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技术分析[J].机电信息,2010(18).

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到学生就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到:火电厂,高压变电所,变电所,电业局等输变电单位进行调研。与有关人员:工段长、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的建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应加强哪些内容。总结各用人单位对招聘的人员基本要求是: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到工作岗位能较快的适应工作,所学理论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有好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二、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的实践教学,我们从培养目标制定开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包括电路、高压电技术、电机学、数字电子、等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电工工艺、仪表安装与调试、断路器拆装检修等实习,增加了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去变电所工作的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变电所运行与维护”的内容,包括隔离开和关断路器的拆装检修;长用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无功补偿和防雷接地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等。为去电厂工作的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了“电能输送系统运行与维护”方面的内容,包括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和维护、电厂仿真运行实习、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测量仪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

三、实训教学内容的落实

增加培训场地和设备,根据强化实训的内容,对已有的电工工艺实训室、电能计量实训室、PLC实训室、输电线路工艺实训室进行了评估。根据需要增添了部分实训设备,包括高压隔离开关、气体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和测量仪表等。新建了输变电控制实训室,购置了10千伏电气控制系统,包括10千伏输入系统、电力变压器、低压输出系统。在利用学校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我们还与一些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的关系,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培训。加强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选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深造诣的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动手能力的培训。教师负责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不仅会操作,还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这样操作。师傅的指导作用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包括隔离开关、断路器的拆装检修;防雷接地和无功补偿系统的安装;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各种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安装等方面提高动手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时间安排。专业岗位的训练时间安排采取了如下办法:一是充分利用实习时间。二是利用好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最后一学期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岗位培训结合进行。学生可以搞毕业设计,也可以不搞毕业设计,而进行提高动手能力负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并写出半年岗位培训的经验总结即可。三是结合专业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按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把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分成相对应的小组来进行,这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在白天进行,也在早、晚和周六、周日休息时间进行。培训制度。为保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训的质量,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定。一是对指导人员的要求,包括人员的选择要求,在培训中的责任,对学生的管理要求。二是对受培训学生的的要求,包括按时参加专业岗位培训,在培训中虚心学习,认真刻苦。培训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保证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质量。检查。按照培训制度,输变电系对专业岗位培训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学院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认真进行指导和管理的教学人员和学生进行表扬,对教学人员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培训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及时解决。结果。通过强化的“变电所运行与维护”和“电能输送系统运行与维护”的专业岗位的训练,使经过训练的学生在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拆装检修;各种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防雷接地和无功补偿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电厂仿真运行实习;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和维护;测量仪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等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受提高动手能力培训的学生普遍感到:通过这样的培训,个人在一个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强了许多,毕业后在该岗位工作,心里有把握多了,这样的培训好。

四、结论

用人单位招聘的人员应是动手能力强,到工作岗位能较快的适应工作,吃苦耐劳,所学理论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必需的仪器设备是提高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基础。称职的培训指导人员是保证提高动手能力的关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检查是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保障。学生到生产岗位顶岗,是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

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job post, this paper first determined the typical task of work group, analyze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or the job, and clarified action area. Then action area was converted into studying field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by teaching. And the complete special course system was built. The article took the course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traction substations for example, determine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ts description and guiding paper teaching method.

关键词:工作过程;牵引变电所;课程设计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traction substations;course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69-02

0引言

《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授课72学时,2周实训,内容包含开关电器、操动机构、互感器、电气主接线、高压配电装置、接地装置、二次接线装置、直流操作电源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设备的维护和电气设备选择原则方法。内容繁多,课时数少;其特点是既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也有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几年以来,我们虽然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已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牵引变电所的运营与维护》课程设计,将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重构以工作过程为目的的行动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做”一体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电气化铁路和我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1 开发与设计思想

1.1.1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1.1.2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1.3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2 开发流程开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要对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导地位,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1.2.1 调查分析,确定岗位群及职业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到企业走访及问卷调查、与企业专家座谈、同行业专家和同类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交流、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分析确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市场中的岗位(群)需求与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确定了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岗位分为变电值班员、接触网工、电力调度员、变电设备安装工、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和二次安装工。

1.2.2 根据不同工种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1.2.3 按照不同的归类原则,由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到不同的行动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值班、牵引变电所设备检修与维护、接触网检修与维护、牵引变电所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组织与实施、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测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事故处理、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八个行动领域。

1.2.4 确定行动领域后,再对不同的行动领域进行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分析。

1.2.5 按照教学论要求,将行动领域归纳到适合职业院校的学习领域中。将八个行动领域归纳为七个学习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运营和维护、接触网维护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防护、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控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

1.2.6 设计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学习情境总表。如表1

1.2.7 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

2《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课程方案设计

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研究确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学习情境。

①岗位描述,如表2。

②制定课程标准。

③学习情境设计,如表3。

④进行学习情境描述。

⑤教学组织,采用引导文教学。

⑥进行教学评估,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分三结合方式进行。

⑦注重过程考核,每进行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都有相应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最后结合结果考核,评定成绩。

3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描述及引导文教学,满足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所要求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将要做什么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姚和芳,首珩,周虹.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培训;创新;变电运行;探索;建设

作者简介:黄逢朴(1975-),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电力局变电工区,工程师;施正钗(1975-),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电力局变电工区,高级工程师。(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8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市场渐趋全球化,凭借廉价的人力资源来获取利润的机会也将被人才的竞争所取代。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随着新设备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对企业职工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不断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来适应新形势下电网快速发展需求,防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因此,积极探索变电运行培训模式,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真正实现“我要安全、安全在我”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和现状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设备的不断更新,对变电运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变电运行这一特殊工种的培训工作还受倒班工作方式的限制,目前的变电运行培训工作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工学矛盾突出

温州电网近年来发展迅猛,变电站也是越来越多,而运行人员的数量并没有增多,给培训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一,运行人员空余时间有限,很难抽人进行脱产培训,安排困难。其二,目前电网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层出不穷,运行人员需及时更新知识,而时间有限,这就给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缺乏创新,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电网的迅猛发展,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传统的技术问答、集中授课培训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前培训形式不能适应电网企业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而职工的技术水平与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使得少数职工的素质低下将对团队工作质量有较大影响,“木桶效应”较为突出。

3.技能培训效果不佳

由于变电设备平时处于运行状态,无法进行实践培训,这对培训工作极为不利,对于各类演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而目前多数电力企业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仍然仅限于针对相关电力规程规范和电力知识技能的书面式培训。多年来的教条培训方式已变得苍白无力,而且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从而使得教育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分而置之相互割裂。职工对这样的教育培训感到枯燥、单调,反映麻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探索与建设

前几年,温州电力局利用新建变电站,大范围、大规模集中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发现对于提高职工技能的效果非常明显,极大地促进了职工在工作中的熟练程度。然而对于此类新建变电站,可用于培训的时间有限,通用性不强。因此,决定建设实训变电所,作为培训基地。另外,开发变电运行实践式教育培训系统,与实训变有机结合,搭建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以下简称“培训平台”),极好的满足要求。

1.“培训平台”的构建

(1)“培训平台”硬件系统的构建。硬件系统的构建应模拟生产、技术、管理,要能真正服务第一线,体现真实工作环境。实现学用一致、知行统一的教育培训改革方向。首先,利用某220kV变电所两条退役220kV线路,一次部分,仅拆除与运行设备相连的连接导线,场地相应的安全隔离,同时对二次侧做相应的隔离安全措施,充分利用了退役的220kV线路一次设备、二次设备、测控设备。其次,增加站控层的F-net Gateway转换器、前置机、一台工控机及一套微机五防系统。搭建一套独立仿真的实训变。

(2)“培训平台”软件系统的构建。开发变电运行实践式教育培训系统,对各个变电所进行仿真模拟如图1,并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抽象,分离出倒闸操作、工作票许可终结、设备巡视、缺陷管理、反事故演习等模型。并进行整合,即可形成各变电所现场仿真模型。将变电站现场运行设备仿真模型设置在服务器内,利用局域网就能方便、快速、有效的对运行人员进行常用业务技能实践式培训。实践式教育培训系统是结合电力图形化辅助变位逻辑和电力安全生产规范而开发的一套适合变电人员参与培训考核、模拟演习的考核培训系统。整个系统架构图以管理平台和数据库服务器为中心体系,如图2所示。后台服务器用于实现变电运行仿真模型、考核类模型、管理模型,如图3所示。前台学员客户端直接安装在变电站的培训微机和各办公室办公微机上,通过登入服务器,便于运行人员学习、考核和系统管理人员的维护。

2.“培训平台”的功能

(1)可方便组织、管理日常培训活动。“培训平台”的网络化设计加上现代化办公网络的布置,使得日常的培训、考试均可通过网络化实现,培训考试活动的组织方便,管理便捷。“培训平台”中建设有变电运行专业考试系统,系统能智能组卷,自动阅卷,并可结合变电所图像监控系统进行远程监考,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可使现场培训规模化。由于变电所点多面广,相距较远,利用该平台网络化设计,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培训考试变得可能,同时能节省往返时间、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利用该平台中实训变的设备,可大规模集中变电运行人员进行带实际设备的培训考试,可使培训考试活动既生动详细又同时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3)可多次重复演练、提高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建成,首先可对运行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实践培训及考核。使其熟悉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网络结构和运行方式,掌握基本操作及运行规程,熟练使用实时监控系统及其相关软件。其次,可培训运行人员对各类设备异常、故障的处理能力,总结积累处理经验,增强他们事故处理的自信心。最后,通过设备监视和巡视的培训,使得受训人员感到富有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提高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对于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帮助他们掌握职工技术技能水平,更好的为职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使其更适应现场工作,从而掌握相关规程和领会安全精神。

三、取得的成果

基于服务生产、学用一致、知行统一的教育培训方向,该局积极开发并应用变电运行实践式教育培训系统,构建变电运行实训变,建设“培训平台”,使得培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正是这一改变让该局一年来的变电运行教育培训工作多姿多彩。

1.木桶效应大为改善,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团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强弱像“木桶效应”一样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在团队建设中,要发挥“高板”的优势,弥补“矮板”的劣势,把团队建设成为战斗力强的整体。而对新职工培训显然成为团队建设的“矮板”,于是通过该平台的培训,让他们了解电力系统知识,掌握工作中的各种流程以及相关技术、技能。让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规划职业生涯,发挥个人的才华,并加强交流沟通,从而使得这个团队整体的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

2.使职工获得了更大的职业竞争力

随着新技术的更新、组织的变革,要求职工不断学习,提高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称:“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经过该平台实训职工,往往对新知识结构及工作方法有了更多的掌握,工作技能也明显提高,而劳动熟练程度逐渐加强,直接促进了职工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增强了职工的合作意识、工作热情,对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有重新认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信任,帮助职工开发潜力和实现价值。职工通过接受培训,不仅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综合素质得以优化,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够极大的激发工作热情,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忠诚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企业的规章制度内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并创造了良好学习氛围和企业文化。

3.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

“培训平台”于2009年底搭建完成投入使用,截止2010年底,在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中共进行528人次培训考试,356人次现场实践培训考核活动。培训考试和反事故演习活动按节省办班费进行效益计算,按照每人一天进行测算,节省费用为528人×120元/人・天×1天=63360元,若该项培训采取外出送培方式,则将支付可观的培训费用外,还有未计算的间接工作耽搁费用。该局目前从事运行岗位的有近362人,若按人均70课时/年即10天/人计算,则每年可节省费用=362人×10天×120元/人・天=43.44万元。

四、结束语

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建设,不断创新变电运行模式这一课题,是对学用一致、知行统一的教育培训改革方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不仅具有极其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是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了它巨大的使用价值。本课题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舒燕.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高电压技术,2005,(4).

[2]李蔚清,吴慧中,林昌年.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虚拟环境的研究与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 2006,(S1).

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变电站;运行模式;安全运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追求也随之增高,而电在我们平常生活及生产上也是必不可少,电网是否能安全运行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及生产,这对电网安全运行在的要求也提高了,则要求变电工作者必须严格注重设备的负载能力,加强对设备的巡视和检查,仔细分析设备的运行状况,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变电运行工作中,除了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还要把当天运行方式了解的一清二楚。分析历年来,变电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下,笔者认为,影响安全的因素有:运行人员的个人心里因素、文化素质,运行单位对于安全工作的管理手段,其它关联方对于安全作的重视程度这些原因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安全工作是甭能够得到完全的贯彻执行,所以变电运行的安全工作,不单单是靠制度就能够控制的还必须将变电所的各项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从源头开始治理、然后标本兼治,最终保证全所安全运行。

1 变电运行模式

变电运行的主要任务是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其特点是维护的设备多,出现异常和障碍的机率大;工作繁琐乏味,容易造成人员思想上的松懈;人员较为分散难于集中管理。一旦发生变电事故,轻则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重则危及电网、设备和人身的安全,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每个值班员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稳定运行和经济运行的直接执行者。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变电站应用了大量的新设备及装置,运行人员急需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原理、操作和检修方法等深层次的知识,以满足运行高标准要求。因此,加强变电运行管理,提高变电运行管理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无人值班变电所是变电所一种先进的运行管理模式,以提高变电所设备可靠性和基础自动化为前提,借助微机远动技术,由远方值班员取代变电所现场值班员,实施对变电所设备运行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目前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无人值班变电所已成为趋势。但要真正做到安全运行,无人值班管理已成为关键问题。

正确理解“无人值班变电所”,无人值班变电所是一种先进的运行管理模式。并不是不需要任何技术措施的无人管理,相反而是更需要充实训练有素的高素质人员,利用先进的设备,互相协调共同搞好管理工作,以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

就现实来说,有些改造后的变电所,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安全角度来看,一些具体操作必须派人员到现场,同时大部分设备隐患并不能通过自动化系统完全显示出来,为此仍然还需配备人员进行定期巡视。

2 变电运行管理

2.1明确运行管理的职责分工

根据已运行的无人值班变电所的运行管理方式,原变电值班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运行监视、和断路器操作,由调度监控值班员通过远动自动化实施:一部分为设备巡视、运行维护、隔离开关和二次设备操作、安全措施和事故处理,由新成立的操作站到现场实施。

2.2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2.2.1岗位责任制

调控值班员、操作站人员、电气检修班成员及通信自动化维护人员必须遵照执行各自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分工清楚、责任明确。

2.2.2设备专责制

无人值班变电所的一、二次电气设备和远动设备均需专人维护并填写记录。

2.2.3运行值班制和交接班制

运行值班员实行二班制或三班制,一般应禁止连班工作。交接班应准时、认真、前后衔接、手续清楚、责任明确。

2.3加强变电运行技术维护管理

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证安全经济运行和人身安全。《电业安全工作规程》是多年来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尤其对于两票三制(工作票、操作票、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做好设备台账、缺陷记录、检修记录、大修周期等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加强维护,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准确、迅速地排除设备故障。

3 变电运行班组建设

电力系统由发电厂、输电、变电、配电和用户等几个部分组成。变电站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重要作用,它的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力系统有着重大的影响,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搞好变电站的安全工作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变电运行班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根据实践,对运行班组的建设和管理重点应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3.1安全管理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变电站运行管理的重点就是安全运行。认认真真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电力生产方针,大力开展反习惯性违章和安全生产的宣传与教育,严格执行“两票三制”。这些,都是电力系统长期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变电站必须认真贯彻。近些年来,由于变电站设备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更新,所以应及时修订变电站的现场运行规程,自查并完善各种记录,利用计算机自动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把好自己的关口,以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专业基础管理

每月制定具体可行的月工作计划,并按时完成。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设备定期切换制度、巡视制度、设备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等,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保证变电站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同时建立健全设备技术台账,掌握设备的原始资料和运行资料,积累设备的运行和管理经验,加强对变电站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

3.3技术培训

值班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变电运行的安全生产,因此必须将技术培训作为变电运行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人员与环境和设备相比是最活跃的因素,规范人的行为是遏止事故的关键,也是防控的重点。员工整体安全素质不断的提高,是人身安全坚实有力的保证。“以人为本”作为安全培训工作的指南,充分激发每一名运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基础入手,把班组的安全生产作为全局各项工作的基石,作为防范事故的阵地。重视安全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结合事故典例和险情,举一反三,认真讨论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使职工深刻理解“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重要意义,安全活动的重点放在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事故,特别是重复性事故的发生和“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敌人作斗争上,要求发言者必须针对所在单位的实际和岗位实际。严格“两票”合格率的考核,按照“不规范就是不合格”的标准要求,执行中不应只采取扣罚的单一方法,而是将查出的问题反馈到运行全体,在运行分析会上总结,让职工分析错误的原因和后果。制定注重实效性的安全培训计划,计划的合理性在于求质不求量,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以岗导学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道的飞速发展,铁路部门对电气化铁道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日益提高,因此,作为和铁路行业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融入铁路行业特色,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体现与时代特色相符的理念实施和完善。基于“以岗导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将高职教育与企业特色及需求紧密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

二、基于以岗导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步骤

(一)企业岗位调研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受教育者通过专门的训练使其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内容成为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因此,构建基于以岗导学的课程体系时,课程的内容必须来源于企业岗位的调研和分析。企业岗位调研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划分岗位群。划分岗位群是构建以岗导学课程体系的基础工作,为后面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确定学习领域提供依据。经过调研后得知,一般适宜电气化铁道专业毕业生在铁路系统就业的主要工种有: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牵引变电所值班员、电气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电气试验工、轨道车司机八个岗位。

2.确定岗位核心技能。所谓岗位核心技能,就是胜任这个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在调研中要以上述八个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为基础,结合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岗位培训规范和行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专业培养要求确定岗位的核心技能需求,例如接触网中级工的岗位核心技能如表一所示。

3.了解企业的培养要求。员工作为企业的关键部分,在对其准员工的培训中要注意所就业企业文化、企业内涵及非智力因素等需要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处理好素质、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关系。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

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归纳主要是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岗位工作任务繁杂而又零碎,不能全部照搬至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学校的教学设计需要邀请企业专家,会同专业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而在总结时,要紧扣“典型”二字进行,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的来源依据是繁杂而又零碎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但是要将岗位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汇总、归纳、合并等。并且归纳后的典型工作任务应与后续学习情境的设计相关,使“典型工作任务”成为贯穿全课程的实际工作项目,成为课程知识教学开展的重要载体,例如,接触网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一所示。

(三)划分行动领域和转化学习领域

分析与归纳典型的工作任务后,首先应通过整合,将工作任务划分为行动领域,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发学习领域。行动领域是某一类典型工作任务的集合和集中体现。行动领域的划分即将某一类工作过程、方法、对象、成果相似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并对其进行描述,例如接触网网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21项,但经过归类划分后形成了6个行动领域,如表一所示。通过对行动领域进行工作内容分析和所需具备的能力分析,则可相应开发与之对应的学习领域。开发学习领域即开发课程,具体就是为了形成相应的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四)构建课程体系

各岗位所对应的专业学习领域确定后,就可以整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课程、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如图一所示。

基本素质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并为后续课程提供支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公共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素质课主要由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外语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由机械制图、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铁道概论、高电压技术、电气工程CAD、钳工技能实训等组成。

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是学生从事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掌握岗位核心技能的基础。在课程的归纳和整合中,按照岗位核心能力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与分析确定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的思路进行。电气化铁道技术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接触网、牵引变电所、牵引供电系统分析、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配电线路、牵引供电系统继电保护、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

职业综合实训课程是为学生综合掌握专业面向工作岗位体系的技能及具体岗位完整的工作行为而进行的综合性技能训练。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职业综合实训课程包括接触网工技能考证培训、电力线路工技能考证培训、接触网综合实践、牵引变电所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

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就业和就业后岗位升迁、拓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牵引供电规程与规则、电工考证实训、动车组技术。

三、结语

构建适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岗位特色非常明显的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专业构建时应以毕业生面向的工作岗位为基础,以“以岗导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为理论依据,通过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划分行动领域和转化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等步骤构建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欣萍.用“以岗导学、岗学融合”原则构建高职铁道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26(01):53-56.

[2]周群.从CBE到以岗导学――我国铁路行业职业教育借鉴加拿大CBE模式的本土化策略[J].高教论坛,2012(1):4-7.

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践;理论;再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M步,电子和电力产品不断涌现,随之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改革已深入职业教育的课堂。本人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积累一些经验和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理实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是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中,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最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紧缺人才。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度提高,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出现了许多要求劳动者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岗位。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而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和实践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强调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路和内容

第一步:实践―就是打破以往先进行理论教学而后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参加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让学生亲自到实习实训场地去参观,以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电工技能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步:理论―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理论学习,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第三步:再实践―就是理论课之后,再回到实践操作中去,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故障分析和故障排除训练,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理论课与实训课交叉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技能快慢进行适当的控制,以实训为主,课堂教学为辅。教学过程中即要突出技能操作训练,又使学生掌握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知识。

二、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本文就《电工技能与实训》课程的教学为案例说明怎样构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第一步;现场参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走出校门到变电所和车间参观,要求学生熟知高压和低压的区分,了解电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变电方式,使来自发电厂或上级变电所的电源配线方式在头脑中留下清新的印象。

在参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包括对参观的场地要熟悉,对各种电力电气及控制元件的名称、种类、新产品的特性及工作原理要熟知。

2.讲清参观的目的。即参观要弄清的问题,要求学生写好提纲,带着问题参观。

3.参观要分组进行,保证秩序井然。切不可全班学生一帮哄,每小组以10-15人为宜,轮流进行。

4.参观时的基本程序:

(1)在变电所参观时,要请变电所的技术人员对变电所的构成要件、变电方式、变压器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以及控制方式操作方法等进行讲解。

(2)在工厂以及机械加工车间参观时,要请工人技师演示机械操作运行加工部件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机械在运行当中的变化,了解控制电路控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所起到的作用。

(3)提问检查,看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

第二步;进行理论学习。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

1.抓住每部分的结构特点重点讲解

在设计和检修控制电路时,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1)故障现象;(2)故障分析;(3)检修步骤;(4)修复结果;(5)注意事项。每个步骤都有其独特的部分,这个独特的部分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突破其重点,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2.化整为零分析线路的基本方法

控制电路电器元件的型号和种类虽然繁多,其电路也是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构成大致相同。在分析时,先根据具体问题将整体电路划分为几个电路。在电气控制系统中,首先是由配电器将电能分配给不同的用电设备,再由控制电器使电动机按设定的规律运转,实现由电能到机械能的转换,满足不同生产机械的要求。控制电路是由主线路和控制线路及辅助线路组成。我们可以先分析主电路的工作原理,再分析控制电路和辅助电路的工作原理,最后回到总电路上来。有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具体电路,运用所学知识将电路图画出来,然后回到课本上的电路图,通过提问和讨论即可使学生加深对控制电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讲清关键性问题

在交流接触器的使用与拆装训练课程当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其作用是用于低压配电电路中频繁的通断控制和保护。在电路发生短路、过载或欠电压等故障时能自动分断故障电路,是一种控制兼保护用电器开关。在分析交流接触器产生的故障时,要掌握不同型号交流接触器吸引线圈所需的电压是不同的。磁铁吸不上或吸力不足、不释放或释放缓慢、电磁噪声大、线圈过热或烧毁、触点过度磨损等故障都有其不同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讲清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使学生操作起来有序可寻。

4.着重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使学生熟悉教材中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及其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电路图、分析电路及其排除故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识图方法、电路原理及其故障分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从具体的电路元件设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及特点,做到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第三步;实践教学,当完成理论教学之后,应转入实践教学,即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训中。实践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实训室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二是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应用训练,让学生直接参与操作维修,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自然辩证法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适合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具体问题对此进行调整和补充,已达到最优化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J].科技信息,2014,(06).

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企融合;电力营销;专业;教学平台;创建

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是南京工程学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走校企融合之路创建的全国首个电力营销复合型专业。在专业创建中,提出了“校企合作、管工结合、学历职业贯通”的专业办学思想,确立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理论基础、熟悉电力工程基本理论、掌握电力营销业务技能的电力营销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人才培养目标,两条人才培养路线,三大知识模块,四项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培养电力营销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校企融合,创新理论教学平台

1.校企融合,创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成为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既要区别于单纯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又要区别于单纯的电力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按照电力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校企多次互动的基础上,南京工程学程构建了以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电力工程专业知识以及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三大模块为主体的电力市场营销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三大知识模块中,市场营销知识模块中的理论体系设置是按专业建设目标需要精选优化重组形成的。电力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设置需要考虑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行业背景,要对电力行业有一定的熟知,但专业深度不需要太深,需要有一定的广度,这类课程设置是在校企多次互动下建成的。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具有创新性,是在广泛调查研究,与电力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按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科学优化融合一起建成的,具有鲜明的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特色,有效地、高质量地满足了电力营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专业的复合和知识能力融合的特点。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系列教材

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特色鲜明,特别是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性。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我校一直非常重视专业教材建设,已经分别出版了《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管理》等具有创新性的专业教材。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共建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教材主要包括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例如《电力市场概论》、《电力技术经济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以及《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教材,部分教材已出版使用。这些教材贯彻了专业建设思想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校企融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1.校企融合,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校企多次互动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和创新实践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层次突出基础实践,主要包括军训、大学物理以及与计算机基础实践有关的基础实践课程。这个层次的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层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认识实践,主要包括会计学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市场营销学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广告学课程设计以及市场营销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二是与电力工程有关的认识实践,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基础、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参观实习以及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等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层次突出营销与电力交叉融合的综合实践,主要包括电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供用电技术课程设计、电力技术经济分析课程设计、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综合实训、电力负荷控制技术课程实训、电能计量技术课程实训、电力客户服务与沟通课程实训,以及最后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综合实践能力是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最重要的一种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层次形式可以多样化,重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参与各种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各种讲座等等。

2.校企融合,创新建设实践教学环境

校企融合,开发共建专业能力与行业岗位技能相融通的实践教学环境,2012年建成国内高校唯一的电力营销实习(实训)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成江苏省高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合作共建的电力营销实习(实训)中心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总投资1600多万元,设15个实训室,包括电气测量实训室、单相电能表校验实训室、三相电能表校验实训室、互感器校验实训室、计量装置装接实训室、抄核收实训室、计量接线检查实训室、负荷控制实训室、模拟变电所实训室、模拟营业厅实训室、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实训室、95598(全国统一电力客户服务热线号码)呼叫中心模拟实训室、反窃电与用电检查实训室、低压配电装置故障处理实训室、低压电气设备装配实训室等实习实训室,江苏省电力公司所投资的实验设备价值1081万,该中心是我国高校中唯一的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实训)中心,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引领作用。

电力市场营销实习(实训)中心能够承担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以及部分电力类专业在校本科生的电能计量技术、电气制图与识图、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供用电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力负荷控制、电力客户服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该中心主要是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的。

三、校企互促,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平台

1.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为确保实践基地的高水准建设,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教师全部投入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这些教师基本是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从实践基地的设计、工程、安装、调试、试运行积极投入教学使用全程参与,将教学与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且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通过跟踪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围绕行业、共建专业等,有力促进专业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并带动教师学历和职称提高。

2.企业专家成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兼职教授

为建立一支符合教学需要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企业专家兼职教授队伍的建设,先后聘任了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人员作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电工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参观实习、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等课程,并多次为该专业学生开设电力行业改革和电力营销技能讲座,拓宽了学生对电力行业发展的认知,丰富了学生的电力营销知识。同时,企业专家参与开发撰写校企合作系列教材,实现了校企互促,从而形成了一支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管理和工程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毕业实习是培养创新型电力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学院先后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平台,并聘请这些企业的技术专家、营销管理专家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校企互动,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传统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它通过教师精心选取的典型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使其面对现实的营销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采集、编写了大量电力市场营销案例,内容包括电力营销规划、电力市场开拓、电力营销服务、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设计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展示成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使讨论结果系统化,培养学生遇到现实营销问题时系统思考的能力。

2.课程设计教学法

在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的过程中,学院大量采用了课程设计教学法,训练学生的营销管理技能。从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分别安排了为期一周(门次)以上的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市场营销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电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法,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市场调查预测的基本方法、营销方案的制订、广告文案的处理、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与客户有效沟通的基本手段等营销、管理方面的实践技能。

3.模拟实训教学法

模拟实训教学法是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的重要手段,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进行模拟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在中心,学生可以进行营销模拟实训、工程模拟实训、电力营销业务模拟实训等。例如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模拟实训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主要电气设备(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的性能及在运行中的作用,掌握电气主接线的接线方式及工作原理,掌握发电厂及变电站运行操作的一般常见方法,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的检修、维护方法,元件、设备、线路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等。

4.现场情景教学法

现场情景教学法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电力市场营销环境,以个体体验的方式来强化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这种建立在真实情景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可以综合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运用能力,显然具有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学院特别设计了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电气设备课程实习、电能计量课程实习、电力负荷控制课程实习、电力营销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环节,要求学生在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全面参与生产实践,由本校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指导,从事电力需求侧管理、用电营业、电能计量、电费回收、用电检查、用电稽查和电力服务等业务,使学生在真实的电力市场营销环境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职业技能教学法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是对职业技能的一种认可。我院一直鼓励学生实现“学历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的内容,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毕业前,鼓励、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统一鉴定,取得“营销师”、“商务策划师”、“电工证”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电力市场专业建设十几年来,培养了一批适应电力行业需要的电力营销复合型专门人才,满足了电力行业的需要。在电力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南京工程学院坚持校企融合,创新专业教学平台,在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工作,专业建设的改革成果于2013年被江苏省评为教学成果一等奖。

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职电气类专业 工厂供电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改革基于的理论依据或现实问题

工厂供电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研究如何向工厂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并保证其安全、可靠、优质、经济运行的一门科学,要求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职能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术的人员。结合此目标,教师在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时需将内容渗透于实践当中,但工厂供电课程所需要的实践的设备电压等级高、价格高、外形结构较大型、也不便让学生操作,且电工作业为特殊工种,使该门课程的实践训练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能采取以理论课为主,结合图形辅助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极易导致高职教育向学科型教育靠拢,而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而高职学生本身具有基础较差,学习约束力较弱等特点,最终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课程没有根本的认识,甚至对于基本的高低压器件都没有根本的认识,导致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不具有到相关供电单位实习的能力。

结合工厂供电课程教学的现状,学生学习后不能直接适应劳动岗位的要求,为了改变一味传输式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锻炼学生的计算、设计、绘图、实践等能力,必须对工厂供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2 改革的意义

本项目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以此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宗旨,达到“动手快、后劲足”的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中突出实训环节占更大比例,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练习与操作的机会的特点。通过对工厂供电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最终显现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更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专家针对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行为引导教学法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一种新思潮,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行为引导,是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提出三段式教学方法即课前的预习自学、优化课堂教学和加强实践环节这三个阶段,改变以往课堂上采用的“直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孙琴梅根据所在学校实验实训条件和地区特点,对工厂供电课程进行分析,找到合适项目,提出项目教学法,注重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根据本课程与生产实际的关系找到一个或两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找到一个能贯穿课程的工程项目,要完成该项目,可通过几个贯穿整个项目的能力训练模块(即能力训练项目)来实现,而能力训练项目中所用的知识就是本课程的知识要求,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以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一系列方法都忽略了课程设计环节,没有将课程设计结合到整个教学任务中,本项目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结合行为引导、项目任务教学法,将课程设计各部分设定为每一个任务并与实践充分结合,建立模拟化教学,完成所有任务即完成整个课程设计,使学生真正地对工厂供配电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研究。

4 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改革研究的是工厂供电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针对工厂供电课程特点,结合课程设计要求,即工厂负荷计算和无功功率补偿、变配电所及主变压器的选择、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选择、变配电所及柴油发电机房的布置与结构设计、供配电线路设计、防雷保护和接地装置设计,设计图纸的绘制等,在整体组织上,吸取项目驱动的特点,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围绕每一个单项行动(任务),展开相关技能的教学,一步一步,环环相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最后将整个设计模拟化,在模拟工厂的供配电房中完成,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教学,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充分锻炼学习与思考能力,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绘图的能力,并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学生的责任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模拟工厂、各种实物等教学环境与教具,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5 课程改革目标

改变一味传输式的教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勤于动手,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走出传统课堂,但又不完全脱离课堂,采用模拟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作用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进而成为一个指导者,达到教学双赢目的,同时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实现高职学校职能教育的目标。

6 改革创新之处

本项目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结合行为引导、项目任务教学法,将课程设计各部分设定为每一个任务并与实践充分结合,建立模拟化教学,完成所有任务即完成整个课程设计。以“学院10kV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为例,以学院10kV变电所为主线,从变电所的选址,主结线、高低压开关柜到继电保护,基本包含了工厂供电课程的全部内容,将课程按综合项目进行分解,即分解为若干项目任务,将课程中的知识纳入到各项目中去。使学生积极参与,清楚了解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真正地对工厂供配电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研究。建立模拟实验室,不同于以往的供配电实验室,变电所模拟屏、变电站模型、变压器模型等,实现动态模拟配电装置仿真,使学生在实训室内可以完成认识高低压设备、一次、二次保护设备等各类器件,完成设计、计算、定址、绘图、组装与维护等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录像讲解供电安全、防雷知识等,提高教学效果。

7 改革拟解决的问题及其他

变电所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变电站;运行管理;变电运行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078-01

变电运行管理工作是一项内容繁杂,且技术难度高的一项工作。然而,这项工作却仅仅的关系到人们正常的生活用电,甚至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以,作为我国电力业的变电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高技能的变电运行技术,同时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事事细心、事事尽心,因为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不仅需要高技能的技术,同时还要对电力运行中的各个设备留心观察、认真检查,变电站中的变电运行管理无小事,任何一件小事的遗漏都会给变电站带来潜在的危险,从而造成重大的电力事故。

一. 提高变电运行管理措施的必要性

变电运行的主要任务是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其特点是维护的设备多,出现异常和障碍的机率大;工作繁琐乏味,容易造成人员思想上的松懈;人员较为分散难于集中管理。一旦发生变电事故,轻则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重则危及电网、设备和人身的安全,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每个值班员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稳定运行和经济运行的直接执行者。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变电站应用了大量的新设备及装置,运行人员急需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原理、操作和检修方法等深层次的知识,以满足运行高标准要求。因此,加强变电运行管理,提高变电运行管理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无人值班变电所是变电所一种先进的运行管理模式,以提高变电所设备可靠性和基础自动化为前提,借助微机远动技术,由远方值班员取代变电所现场值班员,实施对变电所设备运行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目前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无人值班变电所已成为趋势。但要真正做到安全运行,无人值班管理已成为关键问题。正确理解 “无人值班变电所”,无人值班变电所是一种先进的运行管理模式。并不是不需要任何技术措施的无管理,相反而是更需要充实训练有素的高素质人员,利用先进的设备,互相协调共同搞好管理工作,以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针对电力业的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以及变电运行的重要性,提高变电运行管理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 变电运行管理

2.1 明确运行管理的职责分工

根据已运行的无人值班变电所的运行管理方式,原变电值班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运行监视、抄表记录和断路器操作,由调度运行值班员通过远动自动化实施;一部分为设备巡视、运行维护、隔离开关操作、安全措施和事故处理,由新成立的操作队到现场实施。

2.2 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1)岗位责任制

运行值班员、操作队队员、电气检修班成员及通信自动化维护人员必须遵照执行各自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分工清楚、责任明确。

(2)设备专责制

无人值班变电所的一、二次电气设备,通信和远动设备均需专人维护并填写记录。

(3)运行值班制和交接班制

运行值班员实行二班制或三班制,一般应禁止连班工作。交接班应准时、认真、前后衔接、手续清楚、责任明确。

2.3 加强变电运行技术维护管理

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证安全经济运行和人身安全。《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是多年来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尤其对于两票三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做好设备台账、缺陷记录、检修记录、大修周期等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加强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准确、迅速地排除设备故障。

三. 变电安全运行

变电运行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要保证变电的安全运行,安全运行才是变电运行管理的第一要务。虽然,我国在变电安全运行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是,变电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在管理时,要慎重对待。本文从安全管理、专业基础管理、技术培训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我国电力业的变电安全运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3.1 安全管理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变电站运行管理的重点就是安全运行。认认真真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电力生产方针,大力开展反习惯性违章和安全生产的宣传与教育,严格执行 “两票三制” 。这些,都是电力系统长期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变电站必须认真贯彻。近些年来,由于变电站设备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更新,所以应及时修订变电站的现场运行规程,自查并完善各种记录,利用计算机自动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把好自己的关口,以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专业基础管理

每月制定具体可行的月工作计划,并按时完成。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设备定期切换制度、巡视制度、设备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等,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保证变电站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同时建立健全设备技术台账,掌握设备的原始资料和运行资料,积累设备的运行和管理经验,加强对变电站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

3.3 技术培训

提高变电站变电运行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变电技术人员的培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首先,变电技术人员应该由终身学习的认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适应新时代下变电运行管理所需要的技能。同时,电力企业的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变电技术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加强变电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变电技术人员以及变电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培训的考核力度。培训的目的不是走表面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所以,在培训考核时,要严格把关,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令其重新培训,再不合格者,电力企业的人事部门要慎重考虑其去留问题。

3.4 提高电力行业工作人员的素质

变电运行管理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变电运行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如果,变电运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高,其变电运行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水平过硬,且责任感、使命感强烈,那么,变电运行管理工作就会稳定的多。多以,为了提高电力运行管理水平,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其首要任务。

3.5 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约束从业人员,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加强变电运行的管理,就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得每个岗位的从业人员都有章可依。在完善的规章制度基础之上,加强变电运行管理人员的思想培训,切实落实每一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到每个从业人员违章必严、违者必究,以此来进一步加强变电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语:综上所述,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不仅涉及到电力企业的发展壮大、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正常用电,同时也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以,电力企业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的重视,从各个方面加强变电运行管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为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穆永强,王荣茂,王春生,艾芳馨. 配电网目标接线模式和网架构建方法及其应用[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4(08)

上一篇:磨螺丝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二手车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