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11 15:48:22

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

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篇1

关键词:白芍;种植;化学除草;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33

白芍也称白花芍药,是芍药科植物。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其根可入药。属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野生白芍一般生长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人工种植。白芍的药用价值极高,对治疗高血压、乙型肝炎等疾病药效显著,驰名中外。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出口,为增创外汇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最近几年的出口数据如下表所示。

1 白芍的植物特征

白芍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根呈圆柱状,灰黑色,直径约8mm;叶片一般为圆形、对生,其植株高度约70cm;单株着花20余朵,花瓣多为白色、粉红色,外果皮有直条纹,开花期在每年的6―10月,结果期在8―11月;其种子呈卵状,长约6mm,宽约3mm;无毛或有白色绢质种毛。

2 白芍的生长特点

白芍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喜好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其生长即耐寒,又能抵御干旱,但是忌水浸泡,最佳的生长环境温度为25℃左右,在人工种植中,多选择土壤比较疏松肥沃的深厚土层。有机肥丰富的农田是理想的栽培基地。

3 白芍的种植

3.1 整地、施基肥

在白芍种植前要选择相对地势较高的肥沃地块,做好排水措施,然后把地块深翻2遍左右,达到疏松的程度,最后把地块整成80cm左右的高畦备用。地整好以后需要施1次基肥,可以施农家有机肥,每667m2施5000kg左右,有条件的还可以增施化肥,每667m2施约50kg。

3.2 播种

我国白芍的播种一般以白露节气作为参考,前后几天均可,选择发育质量好的白芍芽头,在整好的地块高畦上栽种,播种间距约40cm,全部栽种好后根据天气适量浇水,确保芽头的成活率。

3.3 生长期管理

加强对白芍生长期的管理有利于增产增收,由于白芍不能水浸,要特别注重下雨后的排水管理;干旱天气则应适当浇水。在播种后的第2年春天应当及时把根部周围的土层去掉,去掉约10cm土层后,把根须也一并去掉,然后晾晒几天,在晾根期间进行施肥,667m2施农家有机肥约2000cm,复合肥约50cm(氮磷钾),然后覆土,把白芍根部继续封藏于土中,此后每年追肥1次。在开花期应及时摘除花蕾,以减少养分的消耗,增加白芍的产量。

4 白芍种植的化学除草

除草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白芍的种植管理中也是重中之中。我国以前的白芍种植由于规模都比较小,基本都是人工除草,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不理想。而现在都是发展大规模的种植,都是以化学除草为主,不但省时省力,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在实际生产种植中,除草作业贯穿于整个生长期。

4.1 播种前的化学除草

在白芍种植前,采用药田专用的芽前除草剂对整好的地块进行处理,一般每667m2用量为100mL左右,加水15kg左右,混兑后均匀喷洒于播种前的土层表面,喷洒前宜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除草效果。芽前除草剂能有效防除各种禾本科杂草,多数双子叶杂草[2]。

4.2 苗后化学除草

药田专用芽前除草剂只能防除一年生的杂草,且对部分双子叶杂草不能有效防除,这就需要在白芍长苗后进行茎叶除草了,一般在杂草出叶4片左右进行化学喷洒,用苗后专用除草剂约70mL,加水约15kg,混兑后均匀地喷洒在杂草叶面,能够有效的防除。此外,在白芍的漫长生长期内,要及时根据杂草的生长情况选择有效的除草剂进行防除。

5 白芍N植的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对白芍的生长影响很大,灰霉病。叶斑病最常见,可在病害初期用50%多菌灵防治,效果比较好;白芍种植的虫害主要是地老虎、金针虫,针对这些虫害隐藏在地下,吞噬根部的特点,可用辛硫酸加诱饵埋在白芍根部进行诱杀。

6 白芍的收获

白芍在播种后的第四年才有收货。我国一般在立秋时节采挖白芍,采挖之前割掉茎叶,然后挖出地下的根茎,每667m2产量约3000kg。其根茎一般作为药材的原料,经过煮沸、冷却、去皮、熏蒸、晾干等程序即可入药,具有良好的药用经济价值。

7 结束语

白芍作为大宗药材品种,用途非常广泛,具备很好的市场基础。在我国白芍的种植生产中,经济效益还不是很理想,需要我们不断地对种植管理进行探讨、研究,以推动白芍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6-2022年中国白芍行业进出口态势分析及对外贸易前景展望报告(12119021)[R].

[2] 宫光前.白芍种植与化学除草新技术[J].农业知识,2014(1):

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篇2

[关键词]牡丹;唐代;栽培;观赏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190-03

牡丹花大且艳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唐代更是出现了牡丹热潮,许多诗词文章都表达了对牡丹的赞誉。舒元舆《牡丹赋(并序)》更评论道:“我案花品,此花第一。”但实际上,唐代这些富丽娇艳的牡丹并非最初就是如此。

一、先秦时无“牡丹”之名

研究发现牡丹是我国的特产花卉,自然界中的九个野生种均为我国特有。现代植物学研究普遍认为栽培牡丹起源于野生品种。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和南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都认为牡丹隋唐时才开始出现。其实早在隋唐以前牡丹就已被记载,但因为古时牡丹都是野生牡丹,多长在深山中,还没有被人工栽培,其价值少有人知晓,所以文献典籍中很少提及。其实最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牡丹。《诗经・郑风・溱洧》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首诗中的“勺(芍)药”很可能就是实际上的牡丹。

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因为牡丹和芍药在先秦时都统称“芍药”。后来才有所区分,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引西晋崔豹《古今注》说芍药有二种,一种是草芍药,即现在的芍药;另一种是木芍药,即现在的牡丹。当时的野生牡丹没有现在这么强的观赏性,形态上和芍药的差别也更小。牡丹和芍药都为毛茛科、芍药亚科、芍药属植物。野生牡丹与野生芍药最大的区别是牡丹是木本,而芍药是草本。或者更准确地说牡丹是亚灌木。因为牡丹每年新生的枝蔓只有较少的一部分能够木质化,其余更大的部分还是草质,会要枯萎死掉。俗话“牡丹长一尺,退八寸”指的就是牡丹的这种退枝现象。而芍药是草本,季节一过,当年新生的枝蔓就会全部死掉,来年再从地下的宿根中发出新芽。所以本诗中用“芍药”称呼实际上的牡丹是可能的。

其次,这首诗描写的是郑国三月上巳日的情景。上巳就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在这天结伴去水边沐浴来拔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先秦时是大规模的民俗节日,青年男女也借此机会互赠香草表达爱慕。上巳时刚进入暮春,大致为公历四月。俗话说“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照看芍药”。李时珍《本草纲目》牡丹条集解中指出牡丹是农历三月开花。唐诗如王贞白《白牡丹》也说牡丹谷雨开花。谷雨在清明之后,是农历三月中的节气。而李时珍《本草纲目》芍药条集解则说芍药是夏初开花。唐代吕温《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诗也提到芍药农历四月开花。这些都说明牡丹比芍药开花早,牡丹是暮春三月开花,芍药却是春末夏初开花。现代园艺上牡丹花期也一般在公历四月至五月,芍药则是公历五月至六月。依郑国即今河南一带的气候,上巳节开花的应该是牡丹,而不是芍药。所以推断野生牡丹在先秦时实际上已经被记载了。

二、秦汉时发现牡丹的药用价值

秦汉时牡丹和芍药已经被区分,也有了明确关于牡丹的记载。最初人们将牡丹与芍药相区别,是因为发现牡丹的药用价值。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就说牡丹最初除根皮人药外,其余都被当做柴烧。这不仅说明牡丹具有药用价值,也可以推测野生牡丹大概观赏性不高,所以并不为人所重视。

“牡丹”的名称首次出现是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里。其中记载了牡丹的药性、作用、别名、生长环境等。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也有用牡丹治疗瘀血痛的处方:“口口瘀方:乾当归二分,芎劳二分,牡丹二分,……”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大黄牡丹汤”的药方。著名的六味地黄丸药方的原型是《金匮要略》中的崔氏八味丸,其中主要一味药就是牡丹根皮。由此可知,至少在东汉时,已经明确记载了牡丹,并已为药用。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牡丹”名称的由来作了解释:“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是说牡丹可以进行营养繁殖。营养繁殖是无性繁殖方式的一种。就是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而“牡”字有雄性的意思,所以“牡”大概指的是牡丹可以不依靠种子,进行无性繁殖的特性。“丹”,即红色。刚出土的牡丹根呈朱红色,这样的颜色为牡丹根特有。之后经处理,便得到牡丹根皮,称“丹皮”,是用途广泛的中草药材之一。牡丹花朵颜色各异,不应该仅用“丹”来指代。而牡丹最初被重视并与芍药相区别,乃是因其根的药用价值。所以“牡丹以色丹者为上”指的应该不是花朵的颜色,而是作为药物的根皮的颜色。

三、魏晋南北朝时发现牡丹的观赏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关于牡丹有更多明确记载。首先仍然作为药用,李时珍《本草纲目》牡丹条集解中,就有《名医别录》和陶弘景对牡丹的描述。

同时,牡丹的观赏性已经得到关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绘有一些灌木,从其中一处的花、枝、叶的形态判断,应该是牡丹。这是牡丹首次出现在我国绘画作品中。除了《洛神赋图》,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也有北齐人杨子华画牡丹的记载。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也提到谢灵运说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可见在南北朝时牡丹的观赏价值已经得到人们的关注。

四、隋唐时出现专为观赏的栽培牡丹

《酉阳杂俎》中提到段成式在隋朝《种植法》中没有发现牡丹,就认为隋朝没有牡丹,这样的判断不够准确。《种植法》未记,可能是因为当时花卉很少被栽培种植,尚未列入农学范畴,所以农书中少有提及。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说隋炀帝时才出现牡丹。《炀帝海山记》也记载隋炀帝营建西苑,下诏进献鸟兽和奇花异木,其中易州进献了二十相牡丹,并详列牡丹品名。有关隋炀帝建西苑事,史籍确有记载,如《隋书・炀帝上》、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四》。但其中都没有提及牡丹,更没有详细的牡丹品种名。据洛阳师范学院郭绍林考证,认为西苑种牡丹之说不能成立。理由一是《炀帝海山记》作者不详,原出宋记小说集《青琐高议》后集卷五,不是史籍。二是该文所记有关隋炀帝活动的礼仪习俗和历史事件等多与隋代史实不符。三是该文提到的诸多牡丹品种在唐代文献中没有被提及。四是据考察河北易县没有文献可以印证此事。结合唐代情况,推测隋朝时牡丹的观赏性已经进一步得到重视,但应还未被大量栽培。《炀帝海山记》中所列牡丹品种可能是后人根据后世已经出现的牡丹品种臆想出来的。

唐代时“牡丹”和“木芍药”仍然二名共存。如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唐代李浚《松窗杂录》、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都有唐人称呼牡丹为木芍药的记载。到宋代时人们才不再提“木芍药”,而仅称呼“牡丹”。这乃是牡丹经过培育,呈现出巨大的观赏价值后的结果。

唐代牡丹被大量栽培,出现了许多专为观赏而选育的牡丹品种,牡丹的颜色也变得丰富多彩,如唐代舒元舆《牡丹赋(并序)》载牡丹有赤红、月白、赭红、殷红不同颜色。段成式《酉阳杂俎》也提到兴唐寺的牡丹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多种颜色。唐代史料中被大量提到的牡丹颜色主要有红、白、紫,描写牡丹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红牡丹》、白居易《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王贞白《白牡丹》、元稹《西明寺牡丹》等。五代王周《和杜运使巴峡地暖节物与中土异黯然有感诗三首》有关于姚黄的记载。姚黄即千瓣黄牡丹,素有“牡丹之王”的美誉。既然五代能有这样的黄牡丹名品,那么唐代应该已经有了观赏价值很高的黄牡丹品种。

除了颜色的变化,牡丹花瓣也从单瓣变成重瓣。单瓣是指花瓣一至三轮,雌雄蕊正常、结实力强的形态。重瓣是相对单瓣而言的,其特点是花瓣、花轮数量增加、或者花瓣面积增大等。野生牡丹都为单瓣花,通过花瓣增加形成了重瓣花,极大的增强了观赏性。唐朝苏鹗《杜阳杂编》记载了穆宗皇帝殿前的千叶牡丹,“一朵千叶,大而且红”。《酉阳杂俎》也提到兴唐寺的牡丹中“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叶”就是花瓣,因为花瓣自然增加的数量很有限,所以牡丹雄蕊不同程度的花瓣化,是牡丹形成重瓣的重要原因。“一朵千叶”和“花叶中无抹心者”的重瓣现象就是花蕊瓣化的结果。而“重台花者”指的应是台阁花型的牡丹。台阁花就是两朵或两朵以上的花重叠生长,是高度重瓣化的牡丹。所以说明唐代已经出现了重瓣牡丹。

实际上重瓣是花朵发育异常的表现。因为花蕊瓣化,花瓣挤占花蕊位置,会影响授粉,且产生重瓣需消耗大量能量,不利于植物繁殖。所以野生状态下并不需要这一性状。一般情况重瓣程度越高,结实能力越差。有些重瓣程度太高的更会丧失种子繁殖能力,若想保持其重瓣特性,必须靠人工进行无性繁殖。而且在不良栽培条件下,某些重瓣程度高的花朵会退化成单瓣型。所以重瓣花大多是由于人们的审美需要,经人工选择产生的结果。从唐到宋的记载来看,重瓣牡丹一直存在,所以推测唐朝时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选育并保持牡丹重瓣特性的方法。

唐代牡丹不仅花美而且花香。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某天唐文皇欣赏牡丹的时候,问程修己谁的牡丹诗最好。程修己说李正封的“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这两句最好。这就是牡丹“国色天香”的由来。唐代文人提到牡丹香的有很多,如唐彦谦《牡丹》、李山甫《牡丹》、白居易《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王建《同于汝锡赏白牡丹》等等,这些诗不只表现出牡丹香,而且是奇香、异香,比兰草、蕙草还要香。皮日休《牡丹》更称赞牡丹是人间第一香。可以想象唐代牡丹的香气该有多么芬芳浓郁。

但现在我们却普遍发现植物园里各种艳丽夺目的牡丹少有香味,即使有也绝没有唐诗中那么浓郁强烈。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为造成的。花香是植物为了吸引昆虫传粉和抵御草食动物进食形成的特性,对植物的生殖繁衍都具有重要作用。但香味的浓郁程度常常与植物的花期长度成负相关,即香味越浓郁,开花的持续时间越短。所以在花卉选育过程中,为使花期更长、花更大、瓣更多、色更艳等,导致很多花的基因被改变,使得花香浓度降低或消失。所以推测唐代牡丹应该确实是芳香浓郁的,但随着从唐朝开始历代对牡丹的栽培改良,牡丹的嗅觉欣赏性逐渐下降,失去了原有的香味。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力强盛,这样的国家给予唐人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了人们外向张扬、蓬勃豪迈、昂扬进取的性格特点,也造就了他们注重浓艳丽彩、热烈辉煌、富丽雍容的审美取向。所以栽培的牡丹从颜色简单朝着缤纷艳丽的方向变化,花型也朝着花瓣日益增多转变,体现一种层层叠叠的雍容之美。这些无不契合唐人的审美取向。正是由于唐代对牡丹的栽培和选育,使原本的野生牡丹成为了真正的观赏花卉,具有了更强烈的观赏价值,甚至出现一股牡丹热潮。从皇家园林、士大夫府邸,到佛寺道观无不栽种牡丹。花开时节,赏花人群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刘禹锡《赏牡丹》、崔道融《长安春》、白居易《牡丹芳》等诗都反映了牡丹花开时的盛况,不仅写出长安赏花的热闹场面,也写出唐人对牡丹浓厚的喜爱之情。从宫廷到民间,整个社会都笼罩在“牡丹热”中。

综上所述,牡丹作为我国特有的著名花卉,从野生到栽培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唐代才出现真正意义上专为观赏的栽培牡丹。从此,美丽的牡丹走上了“百花之王”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傅云龙,吴可.唐宋明清文集(第1辑):唐人文集(卷2)[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2]Shi-Liang Zhou,Xin-Hui Zou,Zhi-Qin Zhou.Multiple species 0f wild tree peonies gave rise t0 the‘king 0f flowers’,Paeonia suffmfi-cosa Andrews[J].Proceedings 0f the Royal Society B,2014(281).

[3][宋]高承,[明]李果.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宋]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王秀梅,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7][明]李时珍.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8][清]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傅云龙,吴可.唐宋明清文集(第l辑):宋人文集(卷1)[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10][魏]吴普.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11]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1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13]陈平平.关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牡丹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4).

[14][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宋]刘斧,青琐高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8]李嘉珏,张西方,赵孝庆.中国牡丹[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19][唐]李浚.松窗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0]丁如明,唐五记小说大观(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1]赵印泉,刘青林.重瓣花的形成机理及遗传特性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9(4).

[22]费砚良,刘青林,葛红.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花卉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3][唐]苏鹗,杜阳杂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5][明]彭大翼,山堂肆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篇3

关键词:葡萄;种养模式;探索

葡萄架下种养模式很多,现将部分模式介绍如下,供果农们参考选择。

1.葡萄――禽养殖模式

在葡萄园内养殖羊、鸡、鸭、鹅等食草动物。在园内种草供应动物食用,草的品种主要有:三叶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667m2园地养鸡8~10只,养鸭或鹅6~8只,养羊1~2只。不仅节省了葡萄园除草用工费用,还增加了经济效益。但这种模式适合于葡萄棚架式栽培。其它架式栽培在果实成熟期必须要让畜禽与果树隔离,因为架式较低,畜禽会破坏或食用果实,导致产量下降甚至颗粒无收。经试验,葡萄架下发展畜禽养殖业,每年667m2可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其中:养鸡年纯收入达600元,养鹅年纯收入达800元,养羊年纯收入达600元;同时畜禽的粪便又为果树提供了天然的有机肥料,降低了果树的施肥成本。这种模式是一种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

2.葡萄――农作物间套种模式

在葡萄架下间作套种小麦、油菜、蚕豆、花生等。9月下旬~10月上旬在葡萄行间定植油菜;也可在10月下或11月上直播小麦、蚕豆等。油菜定植株行距可为40cm×20cm;油菜、小麦、蚕豆所选品种以早熟品种为主,生育期要与葡萄生长旺盛期错开,这是这种模式的关键点,否则不会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而是相互影响的后果,产量都会下降。经试验,葡萄架下与农作物的间套种,每年667m2可增加纯收入600元以上。

3.葡萄――蔬菜套种模式

即在葡萄架下套种叶类、根茎类、豆科蔬菜。每年春季、夏季和秋冬季在葡萄行间套种绿叶蔬菜、根茎蔬菜、豆科蔬菜等,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增加经济效益,春天以青菜、甘蓝、苋菜、土豆等蔬菜为主;夏季以毛豆、地豇豆、生姜为主;秋冬季以大蒜、大白菜、菠菜、生菜等为主,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小青菜等生育期较短的叶菜类。在葡萄架下种植蔬菜,667m2可增加纯收入1000元左右。

4.葡萄――育苗种植模式

即在葡萄架下扦插、嫁接葡萄苗或繁殖绿化苗或用基质穴盘育蔬菜苗。春季在葡萄架下行间,用修剪的葡萄枝条作插穗,培育葡萄苗,667m2可培育葡萄苗1500株左右。或在春季和秋季繁殖绿化苗,如红叶石楠、小叶女贞、大叶黄杨、金边黄杨等,667m2可培育1万株左右小苗。在葡萄架下繁殖葡萄苗和绿化苗可增加纯收入1000~2000元,穴盘培育苗速生性白菜类、甘蓝类蔬菜可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5.葡萄――中药材套种模式

即在葡萄架下套种中药材半夏、丹参、白术、麦冬、百合、芍药等。5月份在葡萄架下行间条播中药材半夏、丹参、白术、麦冬、百合、芍药等,种植畦面宽度因葡萄架式而定,半夏、丹参、白术、麦冬、百合、芍药生长期间一定要保持田间无积水,建好田间配套排水系统,确保涝能排,雨后田间无积水。如发展中药材半夏,667m2产半夏250kg以上,可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在种植中药材时注意,在葡萄生长2年后,一定要选择一些对光照要求耐阴性或半耐阴的中药材品种,且根系是须根系,以防光照弱、根系竞争养分而影响产量。

6.葡萄――休闲相结合模式

即在葡萄架下进行休闲农业、农家乐于一体的模式。这种适合于葡萄的棚架式栽培,可以集采摘、休闲、娱乐的旅游业一条龙相结合进行发展。如能发展起来,效益显著。

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篇4

为切实抓好今年的冬种生产,确保冬作高产和来年农业丰收,经市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冬种生产的指导思想

冬种是来年农业生产的基础,事关下一年度农业丰歉、事关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农民增收和农村群众生活。我市冬季温光水等自然资源丰富,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还比较大,具有发展冬季农业的有利条件。各镇乡、街道和市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冬种生产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冬种生产的领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主题,采取有效措施,早计划、早安排,积极运用我市已形成的多种高产高效耕作模式,完善冬种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品种结构,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抓好冬种生产的落实。

我市20*年冬种生产以稳定和扩大粮油种植面积为基础,以提高冬季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粮、经、饲、肥等多种冬季作物,切实减少冬季抛荒,努力提高冬季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绿色过冬"。

各镇乡、街道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制订冬种生产计划,做到计划早安排、思想早发动、政策早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冬季农田抛荒、扩大"绿色过冬"、提高种植效益,力争冬闲农田面积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减少,确保冬季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0%以上。

二、突出重点,搞好区域性种植布局

要根据我市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生产基础,突出优势作物,搞好区域性种植布局。适宜种植春粮的地方,要扩大春粮种植面积,优化小麦品种;油菜生产应大力推广"双低"优质油菜,并通过建立油菜示范基地,开展"双低"油菜新品种高产保优技术示范,不断提高种植双低优质油菜的效益;席草主产区应大力发展优质席草生产,提高草丝自给率,预防原料短缺对席草加工业的不利影响;千祥、马宅等地区应有计划地发展中药材;城镇郊区应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冬季大棚蔬菜、露地越冬蔬菜、鲜食蚕(豌)豆、马铃薯无公害优质蔬菜。

三、强化地力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冬季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建设的有利时期。各地要针对我市耕地资源紧缺,但冬季土地利用率不高、冬闲农田面积较大的实际,围绕减少冬季农田季节性抛荒这一重点,建立合理的耕地用养制度,推广高效种养模式,强化农田土壤地力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好"沃土工程"建设,重视绿肥生产,鼓励种植紫云英,积极发展蚕(碗)豆、马铃薯等经济绿肥,大力开展培肥新技术的推广和综合示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开展冬季粮油高产创建,提高单产水平

积极开展春粮高产创建,重点建设几个大(小)麦高产示范畈,推行品种、播种、施肥、病虫防治和机械作业等统一服务,挖掘大(小)麦增产潜力;大力开展双低油菜新品种、高产保优技术示范,把示范畈建设地点与双低油菜订单生产基地结合起来,做到集中连片种植,扩大示范效应。注重农艺与农机结合,搞好油菜机械播种、收割示范,努力降低油菜生产工本。

今年各镇乡、街道要因地制宜建立春粮、油菜、席草、中药材、冬绿肥等1-2个示范畈,做好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等工作,加强对示范畈内农户的技术培训,做到每个示范畈都有农技人员蹲点指导,努力提高示范畈的产量;通过高产创建、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五、依靠科学,提高冬种生产水平

1、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小麦重点推广高产抗倒的扬麦158、温麦10号;"双低"油菜重点推广浙双6号、浙双758、浙油18等品种;蚕(豌)豆重点推广慈溪大蚕豆,中豌4号、中豌6号;马铃薯重点推广早熟高产品种东农303、克新4号和中薯3号;绿肥推广紫云英宁波种、余江大叶种、平湖种、弋江种等。加大席草东席1号、元胡浙胡1号、杭白芍浙芍1号、浙贝母等特色优势作物地方良种的示范推广力度。

2、大力推广轻型栽培技术。重点示范推广小麦、油菜、马铃薯、蚕(豌)豆等作物稻茬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大小麦、油菜实行播种、开沟、收割全程机械化操作技术。

3、积极推广实用增效技术。推广应用"双低"油菜秋冬发栽培技术、直播栽培技术、保优技术、油苔两用技术和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鲜食蚕(碗)豆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元胡、杭白芍、浙贝母标准化生产技术等。积极推进以油菜、春粮、冬季蔬菜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力度。

4、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强技术指导,落实冬季病虫草害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抓好灰飞虱等传毒害虫的防治。加强农业防治,采取水旱轮作、中耕除草等措施,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推广抗(耐)病品种,应用轮作换茬、嫁接防病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减轻对冬季作物和下季水稻的危害,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倡施用有机肥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六、创新机制,优化为农服务

各镇乡、街道和市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积极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为农民做好政策咨询、信息引导、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生产指导和产销衔接等服务工作。特别要加强冬季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种植模式的技术培训,积极利用农业信息网及时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要努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展示示范新技术,促进科技、生产、产业有机结合,加快现代化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篇5

药用牡丹新变种(彩图1)

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var.lishizheniiB.A.Shen,var.nov.

Avar.ostiidiffertfoliissaepeimparipinnatisvelbipinnatis,foliolisad14cmlongis,ad8cmlatis,petiolulisad35mmlongis,floribusmajoribus14~20cmdiam.,petalis7~10cmlongis,folliculis5~8,3.5~4.5cmlongis,seminibus0.9~1.2cmlongis.Anhui:TonglingCounty:FenghuangShan,alt.200~280m,roadsideonslope,19840417,ShenBaoanPB1017;NanlingCounty:YaShan,alt.200~250m,roadsideonslope,19840418,ShenBaoanPB1018(Type,inHerb.WuhuMunicipalDrugBureau,Anhui;Isotype,inPE);NanlingCounty:YaShan,alt.200~250m,roadsideonslope,19920421,ShenBaoanPB1088,PB1089.

彩图1为药用牡丹原植物

落叶灌木,高0.7~1.2m,有分枝。当年生新枝长达40cm,新枝的中部叶为二回羽状3~5小叶复叶,通常有小叶11~15片,稀9片,新枝的上部和下部叶有时为一回羽状5小叶复叶,顶生小叶卵形、倒卵形或狭卵形,长7~14cm,宽3~8cm,通常不裂,顶端有时2~3裂(裂片通常不再分裂),顶端尾状渐尖或渐尖,基部宽锲形、圆形或平截,全缘。两面近无毛或沿中脉疏生短毛,小叶柄长达10~35mm,侧生小叶卵形、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8cm,通常不裂,近无柄或有2~15mm长的小叶柄;总叶柄长达24cm。花单生于枝顶,直径14~20cm;苞片5~7,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9cm,宽0.7~2cm,无毛;萼片5,三角状宽卵形或卵形,长3~3.5cm,宽1.5~3cm,先端尾尖;花瓣10~15片,白色,有时内面基部带有淡紫红色晕,倒卵形,长7~10cm,宽5~8cm,顶端常2~4裂;雄蕊多数,长2~3cm,花丝紫红色,花药黄色;花盘紫红色,革质,全包心皮;心皮5~8,密生白色柔毛,柱头紫红色。蓇葖果5~8,纺锤形,长3.5~4.5cm,密生淡黄褐色硬毛。种子卵形或卵圆形,长9~12mm,宽7~9mm,黑色,有光泽,无毛。花期4月下旬(谷雨前后),果期5~7月。

安徽:铜陵县,凤凰山,海拔200~280m,山坡路旁,1984年4月14日,沈保安1017。

南陵县,丫山,海拔200~250m,山坡路旁,1984年4月18日,沈保安1018(模式标本存安徽省芜湖市药品检验所标本室,等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同地,1992年4月21日,沈保安1088,1089。

本变种与原变种杨山牡丹主要区别在于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复叶,小叶长达14cm,宽达8cm;小叶柄长达35mm;花较大,直径14~20cm,花瓣长7~10cm;蓇葖果5~8,长3.5~4.5cm;种子长9~12mm。

安徽省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产的药用牡丹,为我国传统道地药材“凤丹皮”的原植物。在全国牡丹皮药材中,其质量最佳,产量最大,畅销全国各地,并每年有大量出口。据唐代《四声本草》记载药用牡丹曰:“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补,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并良。”据笔者考证,今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在唐代均为宣州辖境。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唐代宣州曾有过野生药用牡丹分布。后来由于受《四声本草》的宣传影响,加上牡丹皮为常用中药,野生资源不能满足人们的药用需求量而逐渐发展为大面积栽培。这与三七原植物由野生发展为栽培的情况基本相同。据笔者多年调查,安徽省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一带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药用牡丹生长,并以种子繁殖,其原植物形态特征稳定。明代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牡丹惟取红、白单瓣者入药,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气味不纯,不可用。”药用牡丹的花瓣10~15片,即李时珍所说的“单瓣者”。至于经过人工嫁接栽培变异成花瓣极多的观赏植物重瓣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则为李时珍所说的“千叶异品”,一般只可作观赏花卉,不宜供药用。本新变种名采用了李时珍(Lishizhen)的姓名,以纪念他在中国药学和植物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保安主编.中国常用中草药.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3~65.

[2]沈保安主编.中国药材经验鉴别辞典.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8~59.

[3]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政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7.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北京:地图出版社.

1982:57~58.

[5]洪涛等.中国野生牡丹研究(一)芍药属牡丹组新分类群。植物研究1992;12(3):223~

225.

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篇6

摘要:综述了红外光谱鉴别中药材的前处理方法、利用化学模式识别和直观判断对红外光谱谱图进行分析的方法以及近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表明红外光谱鉴别中药材具有特征性强、取样量小、简便迅速等特点,对中药材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鉴别;谱学,近红外线;光谱分析,拉曼;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是一门历史悠久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着的实用技术科学,由于红外光谱具有特征性强、取样量小、简便迅速、准确等特点,各国药典都将红外光谱作为法定的药物鉴别的主要方法。中药材组成十分复杂,其红外光谱是其中多个组分红外光谱的叠加,光谱的吸收峰强度与峰形是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互相作用的结果。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只要在质和量方面相对稳定,并且样品处理方法按统一要求进行,中药材的红外光谱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2]。因此,近年来红外光谱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材的鉴别研究。

1 红外光谱鉴别中药材的前处理方法

11 粉末直接压片法

闫景芳等[5]采用中药粉末溴化钾直接压片法测定丹参和栽培丹参粉末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各种不同中药的图谱都有自身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在1750~1000cm-1处特征性明显。华文俊等[6]采用中药粉末溴化钾直接压片法对常用中药石斛、天竺黄、牛蒡子与伪品进行红外光谱鉴别,结果表明,3种中药与伪品的图谱都有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在1750~1000cm-1处特征性明显。周红涛等[7]采用药材粉末直接压片法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不同产地的赤芍样品,结果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的红外吸收频率、吸收峰的相对强度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孙静芸等[8]采用中药粉末溴化钾直接压片法对不同来源的10个省20批商品药材,16批家种或野生药材和6个混淆品种的桑白皮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归纳其特征。结果表明,利用红外线指纹谱特征和相对透射率的大小较容易鉴别正品与混淆品,从而建立了简便、可靠、专属性强的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王永金[9]等用溴化钾压片法测定红外光谱,对熊胆进行了鉴定。

12 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就是选择几种极性不同的溶剂,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把真伪品或易混淆品药材中的化学物质按不同的极性提取出来。药材的极性一般都会在某一种或几种溶剂浸出物中出现,从而反映到红外光谱上,对药材作出鉴别。姜大成等[10]用体积分数为50%乙醇、丙酮、氯仿、石油醚4种溶剂和直接粉末压片5种处理方法对16组54种动物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16组药材的5种处理条件下的样品,80%的红外光谱比较都有鉴别意义,并且每组药材至少有一种条件可以达到鉴别的目的。何淑华等[4]应用50%乙醇、丙酮、氯仿处理了126种中药材,其中118种的红外光谱都有明显的差异。田进国等[11]应用石油醚、乙醚和水提取灵芝、苦地丁等30种药材样品,并分别测定其提取物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其红外光谱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后又用同样的方法鉴别了平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伊贝母、川贝母5种贝母,苍耳子与东北苍耳子,功劳木及同属6种药用植物,北五味子野生和栽培品种,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人参和西洋参,不同产地、品种的当归,不同产地的赤芍和白芍,延胡索和全叶延胡索[12-20]。

张文惠等[21]利用溴化钾压片法和涂膜法对南、北葶苈子的粉末及甲醇、丙酮、正己烷的浸提物分别进行了红外光谱鉴别,实验结果表明,甲醇和丙酮浸提物的红外光谱在3344、2285、2038、1515、870、792、581、460cm-1处峰形不同。因此可利用葶苈子粉末溴化钾压片法及其以丙酮、甲醇为溶剂浸提物的涂膜法配合红外光谱作为葶苈子的鉴别依据。

13 借助OMNI采样器直接测定

借助OMNI采样器直接测定药材的红外光谱,可以排除萃取法和红外制样时的不确定因素。程存归等[22]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借助OMNI采样器直接测定了中药材威灵仙及其伪品华东菝葜、山木通和毛柱铁线莲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威灵仙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的差别较大,说明他们之间的主要化学成分不同,特别在指纹区,可以作为红外光谱区别鉴定的依据。程存归[23]利用此方法对艾、野艾及细叶艾进行了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艾、野艾及细叶艾的红外光谱吸收差别较大,从而进行鉴别;对川贝母、珠贝和小东贝也进行了鉴别[24]。金文英等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25],借助OMNI采样器直接测定了中药材地骨皮及其伪品鹅绒藤和黑果枸杞的红外光谱,结果发现正伪品的红外光谱差别较大。

2 红外光谱分析

21 直观判断红外光谱的异同

主要根据红外光谱的峰数、峰位、峰形和峰的强度,以及某一波数吸收峰的有无,指纹区的面貌等进行判断。总的原则是比较红外光谱的全貌,而不是对吸收峰进行归类。曹先兰等[26]对95种矿物药280多个样品进行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应用红外光谱法可鉴别不同种的矿物药及矿物炮制品,还可鉴别矿物药的真伪。邱泽雨等[27]对不同产地的珍珠、蟾蜍、蛤蟆油、冬虫夏草和五灵脂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样品的红外光谱一致性很好,重现性也好,在特征区均有明显的宽峰吸收。对冬虫夏草和其伪品地蚕、五灵脂和其伪品泥灵脂、熊胆和其伪品以及麝香和掺假麝香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根据其特征区特征吸收峰可判断中药的真伪。由于牛黄制剂的增加,牛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天然牛黄来源紧缺,因此,市场上不断出现假冒的天然牛黄。张汉明等[28]对猪胆结石、人胆结石、假牛黄(大黄、黄芩、黄连和黄柏制成)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可以看出红外光谱能有效地将天然牛黄与人工牛黄、猪胆结石和人体胆结石区分开;以大黄等植物药材掺入少量面粉制成的伪品牛黄的红外光谱与天然牛黄相比更有明显的区别。王永刚等[29]利用红外光谱法鉴别羚羊角、山羊角及绵羊角。它们在1500~1000cm-1的峰形与峰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羚羊角在1411cm-1左右有一比较尖锐的峰,而山羊角、绵羊角的红外光谱在该处无峰显示,在1384cm-1处则有一共同峰,可以准确地将羚羊角与其他两者加以鉴别。曾明等[30]对不同产地10个野葛、3个粉葛、2个食用葛及2个苦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同种植物的红外光谱特征几乎一致,具有良好的重现性。陈黎等[31]采用红外光谱法对何首乌及其混伪品的氯仿和乙醇提取液分别进行鉴别,实验表明,在与药材对照品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红外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峰形、峰强度等特征具较强的种属特异性,可作为鉴别何首乌与混伪品的依据。

22 化学模式识别法

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每一种中药材的质量又受产地、采收期、生长年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单凭经验或专业知识来定性的分类远远不够的,随着数学与电子计算机在中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化学模式识别法逐步成为了中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董彬等[32]利用聚类分析法对野生、栽培和不同产地的赤芍进行了快速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对赤芍的红外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对野生、栽培和不同产地的赤芍进行快速鉴别。

张亮等[33]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中药材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的分类识别研究。应用误差反向传播学习算法可以对中药材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浸出物的红外光谱进行分类识别。

徐永群等[34]借助红外光谱的指纹谱特性,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主产区的赤芍进行了产区聚类,用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法预测了赤芍的产区。结果表明,聚类结果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一定的相关性,与传统中医对赤芍质量的经验评价一致,说明所分产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产区预测结果较理想。

二维相关光谱可以提高分辨率,简化含有许多重叠峰的复杂光谱,是研究功能基团动态结构变化和分子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曹峰等[35]采用红外光谱法结合二维相关分析技术,利用真伪天麻化学成分的差异研究在热微扰过程中所引起药用植物结构变化的规律,凭借高分辨的二维谱图,用来鉴别药材的真伪,揭示两者相应各官能团的变化规律。在正品天麻和伪品芭蕉芋880~1500cm-1区域的二维相关红外谱同步谱中,正品天麻在对角线上出现了2个较强的自相关峰,它们所对应的基团振动峰的位置分别是在1237cm-1和1415cm-1处,说明这些吸收峰所对应的基团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较明显。同时,正品天麻在对角线上出现2个正交叉峰,1415cm-1处的吸收峰和1237cm-1处的吸收峰正相关。而伪品芭蕉芋则在对角线上出现了4个较强的和1个次强的自相关峰,它们所对应的基团振动峰的位置分别是在1024、1055、1194、1225、1162cm-1处,说明这些吸收峰对应的基团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较明显。伪品芭蕉芋与正品天麻不同,在对角线两边出现了许多较弱的正交叉峰。

根据中药材粉末快速鉴别的需要,徐永群等[36]提出了阵列相关系数比对法,并设计了比对程序,将其与红外光谱数据库结合起来,以增强谱图比对的置信度,用于药材的快速鉴别。他们对桔梗和白术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比对,将4000~400cm-1的红外光谱分为10段,分别计算各段吸光度的相关系数和总体相关系数,这样在两光谱的一次性比对中,既可获得整体相关系数的信息,又可获得各波段相关系数的信息,可较好地显示不同药材之间的差异,为药材的鉴别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具有可比性差异的依据,凭借这些差异就可以进行药材的鉴别和分类。

3 近红外光谱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NIRS)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简便的分析方法,其波长范围为780~2526nm(波数范围为12820~3959cm-1),该谱区主要是含氢基团(CH、NH、OH)的倍频与合频吸收,其吸收强度低,不需对样品作任何化学处理,可直接进行分析,而漫反射技术可直接测定固体样品,无需破坏样品及制样,操作简便、快速。何淑华等[38]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计算机结合,采用漫反射光学检测方法,对吉林省产的西洋参、人参及其炮制品红参进行分析,应用系统聚类法获得分类结果,结果令人满意。刘国林等[37]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非线性映射技术对不同种和不同产地的蛇床子进行鉴别,显示出不同地域的蛇床子在近红外光谱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刘荔荔等[39]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部分羊蹄类生药进行鉴别,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分析结果与传统植物分类学结果基本一致。白芷类中药具有很高的药用、经济价值,但其鉴别比较困难,吴拥军等[40]选用8种白芷及其近缘植物的叶进行近红外光谱测定,并结合聚类分析和非线性映射技术对其进行分类。结果两种分类方法获得了相同的分类结果,与植物学分类和实际应用情况相符。刘福强[41]等用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监测芦丁药品的质量,成功地分出合格药品和不合格药品。  4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配合鉴别中药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可给出互补的信息。红外光谱检测的是分子振动时产生的偶极矩变化,因此它对极性基团较为灵敏,而拉曼光谱则对分子的形态以及极化度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它对于非极性基团是一个很好的探头,两者结合对于中药鉴别将是非常有效的。同时,红外光谱无法测定水溶液的光谱,水在中红外区有许多吸收,严重干扰试样的测定,拉曼光谱则不受限制,以玻璃或石英为容器的水溶液试样同样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孙素琴等[42]利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和变换近红外傅立叶拉曼光谱对大黄(西宁大黄)与伪品大黄(华北大黄、山大黄、水根大黄)进行了无损快速鉴别。结果表明,尽管正品大黄与伪品大黄差别较小,大部分的化学成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在红外、拉曼谱图中各自的特征峰较突出,根据谱峰的强度和位置可将它们区别开来。

综上所述,中药红外光谱鉴别法是一种专属性强的鉴别方法,现已应用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鉴别研究中。但是中药材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体系,所含各化合物吸收强度的叠加,使其具有难以解析的复杂性,又因大多数药材的主体成分相似,故谱图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何区分这些相似而又复杂的谱图,这是方法学研究中一个关键的技术难点[36]。因此,各种解析复杂红外光谱的软件,例如化学计量学软件、比对软件等的开发和推广将会极大地推进红外光谱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与此同时,正如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王健所讲,国家药典委员会最好能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实验方法,选定合适的品种,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使这一鉴别技术更加成熟,最终为各地药学工作者利用红外光谱进行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总之,随着计算机和化学计量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红外光谱法必将成为中药鉴别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淑良,易大年,吴天明.红外光谱分析与新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0.

[2]姜大成,何淑华,张洁.红外光谱鉴定中药材的原理与方法[J].中药材,1993,16(7):42.

[3]白雁.红外光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中医药杂志,1997,16(9):413.

[4]何淑华,张洁,曲连颖,等.中药材红外光谱鉴定方法[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4(10):103.

[5]闫景芳,周传昌.红外光谱法鉴别丹参的实验研究[J].枣庄师专学报,2000,17(5):53.

[6]华文俊,周洪雷,孙勇,等.石斛、天竺黄、牛蒡子与伪品的红外光谱比较[J].中医药研究,2000,16(2):53.

[7]周红涛,胡世林,冯学锋,等.不同产地赤芍的FTIR指纹图谱对比分析[J].中草药,2002,33(9):834.

[8]孙静芸.桑白皮与易混淆品种红外光谱指纹谱的分析[J].中草药,2002,33(4):355.

[9]王永金,杨泽民.红外光谱鉴定熊胆的研究[J].沈阳药学院学报,1989,6(3):157.

[10]姜大成,张洁.16组54种动物药材的红外光谱鉴别研究[J].中草药,1999,30(2):137.

[11]田进国,娄红祥,任健,等.三十种药材对照品红外光谱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7(1):24.

[12]田进国,任键,娄红祥,等.五种贝母药材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6,19(6):292.

[13]田进国,任键,娄红祥,等.苍耳子与东北苍耳子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7,20(8):393.

[14]田进国,任键,娄红祥,等.功劳木及同属6种药用植物的红外光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5):263.

[15]田进国,任键,娄红祥,等.北五味子野生和栽培品种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6,19(8):396.

[16]田进国,娄红祥,任键,等.南、北五味子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5,18(6):284.

[17]田进国,娄红祥,任键,等.人参和西洋参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6,19(2):70.

[18]田进国,娄红祥,任键,等.不同产地、品种当归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5,18(9):451.

[19]田进国,娄红祥,任键,等.不同产地白芍和赤芍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5,18(4):176.

[20]田进国,陈永林,任键,等.延胡索与全叶延胡索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6):327.

[21]张文惠,汪国华,吴毅,等.葶苈子的红外光谱鉴别[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2):68.

[22]程存归,韩涛,腾云龙,等.威灵仙及其伪品的FTIR法直接鉴定[J].光谱实验室,2002,19(2):177.

[23]程存归,刘鹏,陈宗良,等.艾、野艾及细叶艾的FTIR直接鉴别[J].中药材,2002,25(5):315.

[24]程存归,郭水良,陈宗良,等.FTIR直接测定法对川贝母和珠贝、小东贝的区别鉴定[J].中草药,2002,33(3):262.

[25]金文英,程存归,吴兰菊,等.FTIR直接鉴别地骨皮及其伪品的研究[J].四川中医,2003,21(2):21.

[26]曹先兰,李维贤,李非,等.矿物中药鉴定的新方法[J].中成药,1990,12(10):11.

[27]邱泽雨,郭允珍.中药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的研究[J].中成药,1989,11(8):16.

[28]张汉明,李松林,王勇,等.真伪牛黄的红外光谱鉴别[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12(4):376.

[29]王永刚,张文惠,吴毅.红外光谱法鉴别羚羊角、山羊角及绵羊角[J].中药材,2001,24(9):639.

[30]曾明,张汉明,郑水庆,等.葛根及同属植物根的红外光谱鉴定[J].中药材,1998,21(8):392.

[31]陈黎,陈吉炎,何建国,等.何首乌及其混伪品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9,22(4):182.

[32]董彬,孙素琴,周红涛,等.红外光谱和聚类分析法无损快速鉴别赤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2):232.

[33]张亮,蓝要武,韩英,等.人工神经网络用于中药材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的分类识别研究[J].药学学报,1995,30(2):127.

[34]徐永群,英昊,周群,等.红外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法在赤芍产域分类鉴别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3,31(1):5.

[35]曹峰,周群,孙素琴.真伪天麻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法的鉴别研究[J].现代仪器,2002,4:19.

[36]徐永群,诸建,秦竹,等.中药材红外光谱阵列相关系数比对程度的设计与检验[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19(3):223.

[37]何淑华,孙瑞岩,任玉秋,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吉林人参的分类探讨[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1:96.

[38]刘国林,蔡金娜,李伟,等.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蛇床子分类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0,17(2):109.

[39]刘荔荔,原源,陈万生,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在羊蹄类生药分类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1,32(11):1024.

[40]吴拥军,李伟,相秉仁,等.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白芷类中药的鉴定研究[J].中药材,2001,24(1):26.

[41]刘福强,赵文萃,刘革,等.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监测芦丁药品的质量[J].化学分析计量,2003,12(3):11.

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篇7

关键词:宿根花卉;特点;建议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TU98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14-03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步伐的加快,园林花卉在园林绿化、城市景观规划和环境美化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其中宿根花卉以其丰富的花色,不同的花期,种类繁多等自身特点,加之它管理粗放,养护成本低,又在园林中营造的是纯自然、原生态的感觉,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宿根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北京位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年降雨量仅为600mm左右,且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为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2],节水成了园林绿化工作的重中之中,正是因为宿根花卉有耐旱等诸多优点,在北京宿根花卉被广泛的应用于公路绿化、花境、草坪、地被、基础栽植等多种园林绿化的形式中。

2 宿根花卉的生态习性

宿根花卉一般是在春季发芽生长, 夏秋季开花结实, 冬季地上部分干枯, 地下部分则进入休眠, 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又重复前一年的生命历程[3]。宿根花卉属多年生花卉, 根系较一、二年生花卉强大, 入土较深, 一般生长强健、适应性强。但因种类不同, 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生态习性差异很大。有的喜欢冷凉, 如早春及春季开花的芍药; 有的喜温暖, 如夏季开花的玉簪。宿根花卉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 有喜湿润的鸢尾,也有耐干旱的马蔺、萱草等宿根花卉。宿根花卉对土壤要求不严, 除沙土和粘重土壤外, 在大多数土壤中都能生长。宿根花卉在生态习性上的这些差异,为不同环境的园林绿化提供了很大的可选性。

3 宿根花卉的特点

3.1 资源丰富

宿根花卉品种繁多,株型高矮、花期、花色变化较大,花期时间长,色彩丰富、鲜艳。宿根花卉作为自然界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材料,涉及50多个科,上千品种[4]。目前广泛栽培的品种大约有200多个[5],既有观花品种,又有观叶品种,植株既有高大直立、匍匐的,也有攀缘的。在北京地区常见的有芍药、丰花月季、地被菊、福禄考、卷丹、鸢尾、萱草、石竹、蜀葵、景天、玉簪、马蔺等。

3.2 适应环境能力强

宿根植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有许多品种具有耐旱、耐寒、耐水湿、耐瘠薄、耐盐碱和石灰土壤,病虫害少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中。既有喜阳的,又有喜荫的和喜水湿的。宿根花卉因其周年生长在露地,管理栽培又不像温室花卉那样精致,故对周围的生态因子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光、水分、温度、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宿根花卉,尽量做到适地适花。如在林下、建筑物的背面等以散射光为主的地方应选择耐荫性宿根花卉,如玉簪、紫萼等;在空旷地或路边应选择喜阳性宿根花卉,如沿阶草、红花酢浆草、萱草、鸢尾等;在池塘边或水体环境中应选择耐湿或水生宿根花卉,如石菖蒲、马蔺、黄菖蒲、芦苇、荷花、千屈菜等;还可以在干旱瘠薄、岩石园等点缀些萱草、垂盆草、紫花地丁等。

3.3 栽培容易

宿根花卉可以一次栽培多年观赏,是园林绿化的重要材料。宿根花卉的繁殖容易,采用播种、扦插、分根等方法均可,只要掌握好栽培季节和繁殖方法,就能成活[6]。分根种植较适用于鸢尾、萱草、马蔺等花卉,因根系多分布在35cm的土层中,所以在种植时要有40~50cm的土层。

3.4 养护管理简单

宿根花卉大多数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可粗放管理。宿根花卉病虫害较少,只要依季节和天气变化进行必要的水肥管理,即正常生长,开花结果,而且还有一年栽植多年观赏的特点,节省人力、物力,具有经济实用的栽培价值。若要求定期开花,二次开花,延长观赏时间,提高观赏效果等,只要进行科学的修剪、抹芽、配合适当的施肥和浇水,便可收到预期效果。

3.5 成本低收效快

宿根花卉一次种植,管理得当,可以连年多次开花。而且一般说来,种植宿根花卉成本较低,据北京园林科学研究所统计,平均每栽植 1m2园地,种植宿根花卉仅需几元钱,如种植其他花卉,则需更多,而且年年重复管理,浪费更多人力、物力。种植宿根花卉收益也较快,一般春季播种,夏秋季即可开花。如用作背景材料,或作为花坛、花境的组成部分,一般种植后2~3个月即可收效。

3.6 景观效果好

宿根花卉作为单株种植,其观赏效果较差,但在园林配置时采用群体成丛、成片或与其他木本花灌木进行合理搭配种植,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时,按照园林艺术设计的原则和美学原理,既考虑各种宿根花卉植物材料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利用植株的株形、花期和花色的合理搭配,又考虑乔、灌、花、地被、草坪以及各种植物与其他原有设施的关系,使整个群体形成点、线、面、带、网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因而合理配植的宿根花卉景观效果好。

3.7 环境收益大

由于宿根花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生长。大量种植宿根花卉可扩大绿化美化面积,提高绿地覆盖率。北京西四环路香山路段、通州区通顺路的绿地中,大片栽种了矮化型的金娃娃萱草,不仅大面积覆盖了空地,而且从5月下旬直到10月下旬花开不断,在绿化和美化上收到了绿、花、景、节水、抗污染(萱草本身抗二氧化硫气体)的综合效果。

4 宿根花卉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4.1 公路绿化

随着公路交通的日益发达,提高行车安全,美化公路沿线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宿根花卉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在公路的弯道外侧,运用常绿的宿根花卉能够使公路的线性更加明晰,从而正确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在分隔带尤其是公路两侧的坡地混合常绿和落叶的宿根花卉栽植,可以防止或减缓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同时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路基稳定性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在大型的服务区、管理区内栽植,可以有效地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4.2 花境

花境的各种花卉配置应是自然斑状混交,还要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调和与对比。花境的设计要巧妙利用色彩来创造空间或景观效果。宿根花卉的多数种类都可用于花境中,宿根花卉是色彩丰富的植物,加上适当选用,色彩就更加丰富,就能更好的发挥花境特色。例如把冷色占优势的植物群落放在花境后部,在视觉上有加大花境深度、增加宽度的感觉,在狭小的环境中用冷色调组成花境,有空间扩大的感觉。在安静休息区设置花境,适宜多用冷色调花卉,如果为增加色彩的热烈气氛,则可使用暖色调的花。既可与一、二年生花卉、球根花卉、木本花卉混合使用构成混合式花境,可单独使用构成宿根花卉花境,而宿根花卉中的鸢尾类、等又可构成专类花卉花境。花境常用的宿根花卉有鸢尾、芍药、萱草、玉簪等。

4.3 镶边及点缀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有很多的地表边缘都要进行装饰,而用植物材料进行装饰更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绿化要求。宿根花卉中如垂盆草、白草、福禄考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园路的镶边,增加景观效果,并可起保护路基、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在草坪的边缘,利用宿根花卉的一些种类进行美化,可以按照花卉的花期进行点缀。在疏林或开阔的草坪周围用宿根花卉配置成花丛或花群,模拟自然风景区的野生花卉生长状况,起到过渡和点缀的效果。而在建筑物的周围,栽种宿根花卉可以进一步丰富建筑的立面,美化周围的环境,缓冲墙基以及墙角与地面颜色的生硬效果。对塑像的主题,在基座配置宿根花卉可以进一步提高感染力,烘托气氛,软化构件的线条,增强色彩的对比,提高景观效果。

4.4 其他应用

宿根花卉根据其特点还可配置成各种专类园。如百合园、鸢尾园、牡丹芍药园、萱草园等,专类园已成为各大城市中的重要的园林景观。宿根花卉中一些低矮、耐早、耐热、耐寒的种类,如石竹属的高山石竹、常夏石竹以及蓍草属、龙胆科、景天科、堇菜科、蔷薇科、虎耳草科等的矮生种类,都可以用作岩石园的材料[7]。鸢尾类、金鸡菊类、玉簪类、萱草类、景天类等宿根花卉,都可用作地被,起覆盖地面的作用。另外一些水生植物如鸢尾类的黄菖蒲、马蔺、花菖蒲,皆可水边栽植,以丰富水景的变化。

宿根花卉在北京地区应用的越来越多,但在应用上存在些不足之处,以下就是作者对宿根花卉在应用上提出的几点建议及对宿根花卉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1)在宿根花卉的选择上,要遵循立足本地,是乡土品种为主,其次要适当增加品种的多样性,进行引进、驯化新品种,以满足城市绿化、美化的需要。

(2)因宿根花卉生长较快,在肥沃的土壤上生长,1~2年就可以连成一片,所以栽植时不要过密,留给植物生长的空间,最佳栽植为25株/m2左右,如鸢尾、萱草、玉簪等。

(3)在进行宿根花卉配置时,应注重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这样,既显示植物多样性的同时,又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4)宿根花卉虽能露地越冬, 但冬季地上部分枯死, 黄土现象突出, 因而在种植设计时, 要适当搭配一些冬季常绿的地被或小灌木, 以避免冬季景观单调。

(5)随着节水型城市的建设,宿根花卉以其抗旱、抗寒,管理粗放等诸多优点,未来会受到广泛应用,大面积种植。同时对宿根花卉的耐旱、耐寒性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研究,可进一步筛选出适合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宿根花卉种类,满足园林绿化的市场需求。

5 结语

宿根花卉缤纷鲜艳,芳香怡人,赏心悦目,还可以陶冶情操,增进健康。与草坪相比,宿根花卉具有种类繁多、适应性强、栽培容易、养护成本低收效快、群体功能强、生态效益大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陈建光,许艳玲.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科技,2005(6).

[2] 何 军.北京地区耐旱型宿根花卉应用[N].中国花卉报,2005-07-14.

[3] 牛泽慧.营造宿根花卉庭院[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版),2005(8).

[4] 冯美军,牟 涛.宿根野生花卉植物在公路绿化中的应用[J].山东交通科技,2006(2).

[5] 蒋为民,刘国华.宿根花卉的园林应用方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6).

[6] 任彩光.宿根花卉的特点及其在园林中的配置[J].河北林果研究,2005(4).

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篇8

【关键词】植物文化;造景;园林

植物作为造园的重要素材与园林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园林中选择、应用植物的过程中逐渐也形成一类特殊的植物文化,植物文化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显著[1]。植物文化的研究对于园林特色、园林风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植物文化的思想和背景及其在园林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作为切入口,全面阐述了植物文化对于园林建设的影响。

1.植物文化在古代园林建设中体现

1.1从植物选择方面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2]。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不仅为了绿而绿,而且还力求能入画,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般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偏爱“曲径通幽”的环境。如苏州拙政园中部土山上的雪香云蔚亭,亭内匾额上云:“山花野鸟之间”,俯看林木葱郁,浓荫蔽日,灌木花草丛生其间,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丘壑林泉之间,山林野趣油然而生;亭前有文征明撰书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及其有力的渲染烘托出这一意境;再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网师园得小山丛桂轩、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承德避暑山庄的香远溢清等景观。

同时,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也非常重要,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移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除花木外,草皮也十分重要,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于向往中的自然。

1.2植物配置方面文化的体现

我国在长期的园林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植物文化,注重根据环境的不同配置相应的树种,带有明显的感彩。皇家园林植物配置为反映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威严,常选用姿态挺拔意境悠远的树种,如国槐、白皮松、玉兰、银杏、牡丹、芍药等传统树种。其植被配置,既沿袭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风格,又突出了皇家园林的特点。从植被种类来看,宫中多植松、柏、槐、楸、银杏等象征长寿、祥瑞的树种。银杏寿命极长,可达千年,被称为“帝王树”;楸树因萌发力强,多生根蘖,象征子孙繁盛而备受皇室青睐。而海棠、玉兰、竹、梅、芍药、牡丹、青桐、紫藤、凌霄等植被则因寓有繁茂、富贵、清雅、刚直秉正、绵延不绝等种种美好含意,成为宫内最常见的花木。

私家园林则更注重主题的表达与意境的营造,利用松、竹、梅“岁寒三君子”等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植物来表达文人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很多以植物造景的例子,或以植物搭配建筑、小品,或以植物题名,都让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由于植物具有丰富的寓意和立体观赏特征,使得文人居住的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声色俱佳。植物通过与文字的结合,传达了人的精神追求和寄托,起到画龙点睛、渲染园林气氛的作用,直观地反映了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如万壑松风、曲水荷香、嘉树轩、 梨花伴月,又如苏州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承德避暑山庄的香远益清。清人陈淏子在《花镜》中指出“有名园而无佳卉,犹进屋之鲜丽人”,足见园林植物文化意义的重要性。

2.植物文化在当代园林建设中体现

全国已有数百个城市选定了市花市树,比如北京 月季、 国槐、侧柏, 天津(沿海)月季、美国白蜡,上海(沿海)玉兰,白玉兰,重庆 山茶花、黄葛树,香港 洋紫荆,澳门 荷花,陕西西安 石榴、月季、国槐等。

每年各地多有花市或专业性花卉展览活动,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间的花卉科技、花卉艺术方面的交流活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花文化的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园林植物文化的深入人心与广泛应用。

早在3000多年前,随着商周时代“囿”的出现,中国园林便逐步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屹立于世界园林之林。在我国园林发展史上,观赏植物的栽培和造景应用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而专类园林的历史也极为悠久。专类园林最初以实用为主要目的,但逐渐地开始带有一些观赏游览的性质,如《诗经》中提到的芍药栽培,《离骚》中谈到的“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植物文化艺术发展到了高级阶段,中国古典园林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使得植物的专类栽培和应用更为普遍,植物专类园造景在唐朝便进入了成熟阶段,如牡丹专类园,海棠专类园,竹子专类园等。

古树名木的保护也体现了国家对植物文化的尊重与重视,为此,各地也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款来保护植物,例如徐州市人民政府令(第66号)《徐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已经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市人民政府第三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施行。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6月5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4号(2004年11月26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它们是一个城市历史和发展的见证,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当然,植物文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园林的规划建设中,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植物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近年来我国园林建设中出现了盲目追求景观效果的问题,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随处可见,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的背后,是文化和地域性的缺失,这既不利于文化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保护,也不能体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我国植物种类丰富,植物文化悠久并独具特色,如何在园林建设中体现我国传统的园林植物文化底蕴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也为解决我国“千城一面”现象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3-5]。

3.结束语

我国的植物文化不仅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更反映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民族特质,随着园林事业的蓬勃发展,植物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植物文化特色是建筑,地形所表达不了的。园林中植物文化的运用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充分利用植物文化特色,将其作为点景,寓景的原则,体现出现代化的寓意,为园林事业做出贡献,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园林作品。了解更多的植物文化便于人们进行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鸣灿,林萍,潘耕耘等.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

[2]黎伯钢,徐慧宁.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园林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9):9224-9225.

[3]孟霓霓,孟超.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文化的思考[J].大家,2010(3),227.

[4]黎伯钢,李德祥.中国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25).

上一篇: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川西旅游市场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