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范文

时间:2024-03-22 17:49:44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篇1

现今,消费者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法律问题。从目前看,危害消费者安全利益的行为普遍存在。通过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消费者各种权益作了系统规定,并在章节中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九项基本权利。本文是从分析消费者安全权问题出现的成因,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立法的发展,促进了有关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的发展来解析消费者安全权。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安全权,在自己的安全权利上受到损害时,能依据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消费安全权。因此,我们呼吁加强对经营者维护消费者安全权的法制教育;同时加大打假治劣的惩罚力度,使其非法获利不足以支付承担法律责任的成本,令违法经营者无利可图;还要及时解决安全标准缺失和滞后的问题,为消费者安全权提供强制性的技术警戒线。对屡教不改或有严重违法行为导致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及时向社会通告,加大对经营者的心理威慑.在任何时候都要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因此,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应以消费者利益为重,保证所提供商品及服务的安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安装防护措施或者设立警示标志,以免损害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关键词:消费者安全权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消费者安全权的特征

消费者安全权的管理消费者安全权司法保护消费者安全权行政保护

现今,消费者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法律问题。从目前看,危害消费者安全利益的行为普遍存在。通过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消费者各种权益作了系统规定,并在章节中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九项基本权利。本文是从分析消费者安全权问题出现的成因,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立法的发展,促进了有关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的发展来解析消费者安全权。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安全权,在自己的安全权利上受到损害时,能依据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消费安全权。

一、消费者安全权概述

首先我们先了解消费者的安全权。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在许多法制国家,安全权是消费者最主要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安全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之一,没有安全权,人们的其他权利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赋予消费者的第一项权利便是安全权。对所有消费者而言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并提供支付对价后,经营者就要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一)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

当我们基本了解消费者的安全权。那么我就把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一是人身安全权。它又包括:(1)消费者的生活安全权。即消费者的生活不受危害的权利,如因仪器有毒而致使消费者残废,即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权。(2)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权,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受损害的权利,如食物不卫生而致使消费者中毒或因电器爆炸致使消费者残废等均属侵犯消费者健康安全权。二是财产安全权。即消费者的财产不受损失的权利,财产损失有时表现为财产在外观上发生损毁,有时则表现为价值的减少。

在消费者而言,其购买商品、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者是为了个人或者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在其为商品的所有、服务的提供付出代价后,对方当事人有义务提供合格的商品和服务,而不能使消费者在付出代价后,对方当事人有义务提供合格的商品和服务,而不能使消费者在付出代价后反得到伤害。故在消费者方面,他们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二)消费者安全权的特征

在我国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权不受损害的权利与我国《宪法》和《民法

通则》中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害虽是一脉相通,但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这项权利与以上的权利相比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的,主要包括:

第一,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权所具有的内容,包括生活消费的任何领域,

权利客体的范围包括一切购买、使用消费品和接受服务的行为,所以,这项权利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第二,消费者的安全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在消费者购买、

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始能产生,离开生活消费这一特定领域,就不可能存在消费者的安全权问题。当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加深,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生产者,每一个人也都有可能是消费者,任何个人都不可能不接受外界的服务,不可能不购买、使用商品。在如此密切的相互依赖下,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成为必然,每个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首要地应得到保护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第三,消费者安全权不只是被动地形式,还可以主动要求,也就是说,这项

权利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只有在自己生命、健康权或财产权遭受损害后才能主张。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消费者可以主动行使消费者安全权,既消费者有权要求生产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和标准。

(三)消费者安全权的实现

上面已经讲述了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和自身特征。现在很多消费者自身都不很清楚的事情,因为有很多消费者安全权受到了侵害,可是消费者却不知道如何在受到侵害的前后来实现自己的安全权。那么我现在下面再讲述如何实现消费者的安全权。

1.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在很多时候消费者的安全权不会自动实现,该项权利的保障首先有赖于经营

者切实履行相关义务。在不同的消费交易领域,经营者所应当承担的安全义务和

责任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都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

受侵犯的权利。这就要求:

第一,在购买、使用家用电器、家用机械、燃气以及燃气用具、日用百货、

文化用品、儿童玩具等生活消费品时,有权要求这些产品的质量能够有安全性,或者有安全性保障措施,不存在缺陷而使消费者受到损害。

第二,在购买、使用食品、药品、化妆品时,有权要求商品符合国家规定的

安全、卫生标准。

第三,在接受服务时,有权要求相关的服务设施、服务用具用品、服务环境、

服务活动以及服务中所提供商品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不致使消费者遭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威胁。

2.消费者安全权的实现有赖于国家对消费交易活动的有效管理

现在国家为了更加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除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中有一般性的安全保障法律规范,我国对特殊危险性商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问题也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规范,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规范、药品管理规范、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规范、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范、生活用电安全管理规范、服务安全管理规范等等。这些安全管理规范是国家对消费者交易进行必要干预的法律依据,为国家对消费安全进行有效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法律手段。现在把这些手段可以概括成四种:标准化管理、安全认证管理、许可证管理、商品和服务的标示管理。国家通过这几种管理手段,可对涉及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强制性的各项安全标准,强行要求经营者的商品和服务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从而实现保障消费者安全权的功能;并且可以防止不安全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为消费交易的安全创造条件;而且通过标示的管理,可以让消费者警惕那些不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避免消费者的安全受到侵害。

虽然国家对经营者们的商品和服务已经严加管理,可是损害消费者安全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消费者安全权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消息途径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的消费者安全权没有得到保护,致使很多消费者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近年来,我国广大消费者在人身安全方面屡屡受到损害,有些情况已经发展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都享有安全权。

而在实际生活中,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现象非常普遍。

(1)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例如,为了牟取非法利润,招徕顾客,一些不法分子在普通白酒中加敌敌畏冒充"茅台",用福尔马林泡毛肚、凤爪,在菜油中掺柴油,出售变质、发霉的各种食物等,皆属此类,这些商品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要,反而会损害人们的健康,甚至会致人死亡。出售过期变质的食品、药品。对于销售者来说,出售过期、变质的食品以及过期、失效的药品等侵犯消费者安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有些商店将已经过期的商品打上新的日期,欺骗消费者。

(2)药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制造销售假药、劣药。药物本来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赚钱,则置人们的生命健康于不顾,以非药物冒充药物,病人服用后,根本不能对病情产生缓解及解除作用,延误疾病的治疗,有些假药中还掺杂有害成份,不仅耽误治病,而且使病情加剧,例如,一些不法分子用泥土、鸡饲料、淀粉或廉价药品加上伪装,冒充抗生素及名贵药品出售。

(3)因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商品不容忽视

日常用品及机电产品缺乏安全保障。这些年来,我国曾发生了多起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爆炸伤人的事件,电风扇、电热毯、电热杯、洗衣机等漏电致人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严重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表现。

(4)化妆品质量不过关有毒有害性不容忽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渐为时尚,化妆品致人损害的案件也越来越多,有些生发水不仅没有生出头发,反而使原有的头发脱得精光,一些润肤膏不仅不能美容反而致人容貌毁损,还有些化妆品甚至含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害物质。

(5)服务行业的场所和方式给消费者造成人身、财产安全不容忽视

营业场所不安全。如有些旅馆房屋年久失修、楼梯老化腐朽;有些商品、饭店、旅馆电源外露极易触电,有些旅馆管理不善,旅客财物经常失窃等等,这些也属侵犯消费者人身及财产安全的现象。服务方式不安全。如理发师使用工具不当或者不消毒致顾客受伤或者传染疾病,浴室热水过热烫伤顾客等等。

上述的五种问题都是给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侵害。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本来就是处在弱势地位。而当消费者安全权不能得到保障的时候我们就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

(一)提高消费者的唯权意识

维权就是指的是维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维护生命健康安全权是消费者协会的一个重点,也是消协的一个主要标准,消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健康维权确定的依据是:当前危及消费者正当权益的比较突出,把健康维权作为年主题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以人为本,它包括多个方面;另外确定年主题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要求全民各尽其所,没有人民群众的全民健康是做不到的,消协维护消费者全权利益有本身的职能,配合执法部门做好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安全利益广大消费者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突出的问题,打击制止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一些服务。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列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要选择大商场购买,因为大商场进货渠道规范,消费者一旦购买了劣质产品,不管找商场还是找厂家去维权,都会更方便。二要保留购物票据,以证明劣质产品的出处或卖场。三要认清品牌,不要去买“三无”产品。无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食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维权难度更大。四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当事人而言,维权是件很辛苦的事,如果我们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更大程度地避免遭遇到伪劣产品,也就不用花费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维权了。在消费者消费的同时可以要求:(1)要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必须具有合理的安全性,不得提供有可能对消费者人身及财产造成损害的不安全、不卫生的产品。(2)要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必须有可靠的安全保障。(3)要经营者提供的消费场所应具有必要的安全保障,使消费者能在安全的环境中选购商品或接受服务。这些都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也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所要提出的安全要求。

上述这几种只是一些消费者为了以后方便唯权常用的行动,消费者的安全权益在受到侵害时在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还要寻求司法的保护。

(二)消费者安全权司法保护

1.打击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上述规定所称的法律、法规,是指内容涉及了对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处理之条款的法律、法规。

(1)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

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是两个联系紧密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违法行为指的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而犯罪行为则是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当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侵害了消费者合法的安全权益的行为多属于违法行为,除非当这种违法行为达到一定程度,达到构成刑法分则所顶的某一项罪名的构成要件时,就成了犯罪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有关国家机关应追究经营者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对于犯罪行为,则由国家的公安机关、检查机关、审判机关追究经营者的刑事责任。

(2)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表现

现在社会有很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违法行为。其中主要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搀杂、搀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第二,生产、销售假药、坏药。第三,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第四,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材、医用卫生材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第五,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销售明知以上不符合规定的产品。第六,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

上述以上行为中,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其中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卫生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生产销售劣质化妆品罪等犯罪行为。

2.人民法院切实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方面的职责

在我国人民法院在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负责各类案件的审理工作,包括民事的、行政及刑事的。它是保证消费者诉讼权利得以实现,维护合法权益,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工具。

(1)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的受理

当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包括因经营者违反约定义务而产生的违约责任纠纷和因经营者违反法定义务侵犯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权益的侵权纠纷两种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也就是说当消费者的安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选择司法救济方式解决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而对消费者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解决的争议,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既消费者应当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提讼和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予以立案。

(2)人民法院会采取积极措施,方便消费者提讼

服务人民、保护人民、急人民之所急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能。而且方便消费者提讼是人民法院实现其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各项措施的基本前提。社会中,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为了自己安全权益怕打官司,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方便,都会因为离法庭太远,为几个钱不值得来回奔波;举证困难,担心败诉,顾虑进程浪费时间和精力,造成了很多消费者当自己的安全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放弃了自己的诉讼权利,放弃寻求法律保护的途径,能忍就忍,能让就让。而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人民法院有义务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的。这样就能使很多消费者在自己安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来还击。

3.对已受理的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案件,人民法院会及时审理

所谓及时审理,是指人民法院会严格依照法定诉讼时间期限的要求,在受理案件后,应按时进行审理前准备,尽早开庭审理。此外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还可根据需要巡回审判,就地办案,这都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及时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由于人民法院在解决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中具有最终的裁判权,在国家对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保护工作中享有极大的权威性。因此,本条的规定对于及时解决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避免争议久拖不决而给消费者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加强对损害消费者安全权益行为和现象的司法监督,保护广大消费者安全权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消费者安全权行政保护

在这里我要特别讲述一下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对消费者安全权益的保护。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预防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发生,及时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而各级人民政府对消费者安全权益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有关行政部门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及督促。2、各级人民政府对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这就直接能说明了我国政府对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措施。而在人民政府内部因职能不同而有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现在有很多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技术监督机关、卫生监督机关、环境保护机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机关、各行业主管部门。这些机关通过自己的各种不同的职能来管理市场、约束市场,通过对市场的严格管理更好的保证市场上商品质量,防止一些假冒产品、不合格的卫生产品危害消费者的安全权益,而且会对给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来提高其对本行业的管理、监督人员的素质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益。

四、结束语

总之,消费者安全权是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权益,并随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以及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会更加完善,对不法经营者侵害消费权益的惩罚将更加法制化、制度化,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将不断提高,维权途径将会更多,更高效,这些也将促进消费者安全权的得到更多保障,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参考资料)

1.李昌麟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2.张严方著:《消费者保护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王淑火著:《产品责任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王淑火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问答》,中国计量出版社1994年出版。

5.1985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关于从严打击制造贩卖假药、和有毒食品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犯罪活动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5年第3号。

6.梁慧星:“中国的消费者政策和消费者立法”载《法学》2000年第5期。

7.2003-10-3109:06:41

8.贾珺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01月20日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篇2

关键词:公共安全;多数;平稳与安宁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12-0083-03

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一类罪共同侵犯的法益是“公共安全”,因此,准确界定“公共安全”的概念、全面把握其内涵,对于我们准确认定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具体犯罪,具有非常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对于什么是公共安全,理论上仍有诸多不同意见,基于此,笔者试图从理论界关于“公共安全”概念的不同观点出发,结合司法实践,从“公共”与“安全”两个方面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公共安全”的理论观点与分歧

什么是“公共安全”呢?对此,理论上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我国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安全,“即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1]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社会生产、工作、生活的安全。”[2]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安全是指特定或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3]第四种观点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保护法益,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的安全及公众生活的平稳与安宁。”[4]除此之外,国外刑法理论上也存在不同观点,例如日本,关于公共危险的内容,存在见解的分歧:(a)有立场认为是对不特定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的危险:(b)有见解认为,不问特定?不特定,是针对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的危险;(c)有见解认为是针对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重要财产的危险;(d)有见解认为是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财产的危险。[5]

从这些不同观点来看,其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公共安全”中“公共”一词应当如何理解的问题,即“公共”一词是指“不特定”,还是指“多数”,还是指“不特定多数”,还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其二,“公共安全”中“安全”一词应当如何理解的问题,即“安全”一词应当理解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还是理解为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社会生产、工作、生活的安全,还是理解为生命和财产安全,还是应当理解为生命、身体的安全及公众生活的平稳与安宁。基于此,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二、“公共”的含义解读

从以上理论观点来看,在“公共安全”中“公共”一词的含义方面,理论观点的分歧主要在于“公共”是指“不特定”,还是指“多数”,还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还是指“不特定多数”。

从词语上分析,“公共”是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6]而“社会”一词,则是指:①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②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6] “人群”是指成群的人。[6] “群”是指:①聚在一起的人。②众多的人。③成群的。④量词,用于成群的人或者东西。[6]四者联系起来理解,“公共”就是指属于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众多人的。既然是属于“众多人”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来是“公共”一词的含义就是指的“众多”即理论观点中指出的“多数”。因此,从语词上来看,“公共安全”中“公共”一词包含“多数”这一含义应当是没有疑义的,正如学者所言,“‘多数’是‘公共’概念的核心,‘少数’的情形应当排斥在外。”[4]

那么,这里的“多数”应不应当对之进行“特定”或者“不特定”的限制呢?是否应如我国学者中第二种观点认为的必须是“不特定多数人”呢?对此,笔者认为不应当作此限定。正如有学者所言,“‘不特定多数人’的表述意味着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等安全,以及不特定的人的生命、健康等安全,都不是公共安全,这似乎缩小了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范围,也与司法实践不相符合。”[4]因此,在笔者看来,这里的“多数”不应当对之进行“特定”或者“不特定”的限定,无论是特定的“多数”还是不特定的“多数”都包含在“公共”一词的含义中。

另外,在理解“公共”一词的含义上,我国学者几乎一致地认为“公共”一词包括“不特定”的意思。在学者们看来,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事前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行为造成的危险或者侵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者增加。”[4]在这里,“不特定”既不是指“谁碰到谁倒霉”,也不是指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行为的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具体的行为对象或目标。在具体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犯罪人主观罪过中已经有明确的侵害对象或目标,只是因为行为人对行为实际上造成的或者可能造成的后果难以预料或者控制,如果行为危害到公共安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对于为什么将“不特定”作为“公共”一词的含义,在学者看来,其原因在于,“‘不特定’意味着随时有向‘多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会使社会多数成员遭受危险和侵害。”[4]在我们看来,以此为理由将“不特定”作为“公共”一词的含义值得推敲。

从语词上分析,“特定”是指:①特别指定的;②某一个(人、时期、地方等)。[6]基于此,“不特定”就是指没有特别指定的某一个(人、时期、地方等),既包括没有特别指定的某一个(人、时期、地方等),也可以包括没有特别指定的某些(人、时期、地方等)。而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公共”一词的含义应该是多数,而不能是少数,更不能是某一(人、时期、地方等),因此,将“不特定”的少数或者某个人放入“公共”含义中是不妥当的。而从另一方面讲,从学者的理由来看,之所以加入“不特定”一词,其原因在于阐明行为向“多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但在笔者看来,加入“不特定”一词来阐明行为向“多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是多余的。这是因为,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很多犯罪都是危险犯,只要求行为人的行为使公共安全处于一种具体的危险状态就可以构成犯罪,但是必须要求这种危险状态本身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必须在存在对“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等权利造成侵害的危险的现实可能性的前提下,才能认为是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不存在给“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等权利造成侵害危险的现实可能性,就不能认为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因此,没有必要用“不特定”来阐明行为向“多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公共安全”中“公共”一词的含义只需理解为“多数”即可。

三、“安全”的含义解读

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对于“安全”一词的理解,理论上都认为包括生命、健康安全,争议主要在于“安全”是否包括财产安全,是否包括人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外的其他社会安全。在笔者看来,“公共安全”中“安全”一词的含义应当包括重大财产安全,除此之外,还应当包括人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外的社会生活的平稳与安宁。

有学者认为,我国刑法理论均将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内容,这种观点值得反思。在论者看来,如果认为行为人只要侵害了重大财产安全就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那么一些盗窃并获取价值重大财物的行为(如盗窃银行、博物馆),就可以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另外,如果认为仅仅需要行为给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财产造成了侵害就可以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那么受害人为多数并获取财物的行为(如受害人为多数的集资诈骗行为)也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4]对此,有论者批判认为,判断行为构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还应当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方式进行判断,赞同公共安全的范围包括公众重大财产安全,并不是指 “只要取得”重大财产就可以以危害公共安全罪来进行定罪处罚,还必须看其行为方式是否是以危险的方式来实施,“只有以危险方式‘危害’公众之重大财产的方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7]

在笔者看来,讨论是否有必要将公私财产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公共“安全”,还是应当回到“公共安全”中的“公共”一词的理解上来。“公共”是指“多数”,这里的“多数”既包括受害主体为多数人,也包括对多数被害人权益造成破坏的危险或者后果是重大的,还包括基于对权益造成破坏的危险或者后果而由此给社会公众带来的影响是重大的,而不单单是指受害的主体(包括可能受害主体)是多数,或者造成的后果是重大后果或者重大危险。盗窃银行、博物馆并取得重大价值财物行为,由于被害人是单个的银行、博物馆,而不是多数受害人,因此,从这方面看,就不应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而且盗窃银行、博物馆并取得重大价值财物行为,尽管造成的后果比较重大,但对财物本身和社会公众造成的影响后果并不大,因此,也不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

另外,在笔者看来,将重大公私财产纳入“安全”的范畴,虽然不能简单地从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上予以证明,但行为方式的差别仍然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一个根据。从行为特征上来看,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犯罪,其行为方式都表现出一次性特征,也就是说,其行为实施过程很多情况下表现出瞬时性,在行为实施的那一瞬间,即给多数人的权益带来侵害或者侵害的危险。而集资诈骗行为,虽然行为对象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而且在实践中,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后果也可能非常严重,但因为行为具有一定聚合性,构成集资诈骗罪,其行为往往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对多数人实施集资诈骗行为,不同于典型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典型犯罪如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等所具备的一次性、瞬时性的特征。因此,从这方面来看,集资诈骗行为不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但要指出的是,由于本类罪为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要是为了保护重要法益,因此,成为“公共安全”范围的公私财产应当是重大的公私财产,如果只是非重大的财产受到损害或者损害危险,没有必要纳入本类罪中予以保护。

根据以上论述,将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包括“公共安全”范围之内是恰当的。而从前面的引述中可以看出,我国还有学者认为“公共安全”的范围除了包括这些内容外,还包括其他内容。如上述观点中,有学者认为还包括社会工作、生产、生活的安全,另有学者以破坏广播电视设施为例,认为还包括社会生活的平稳与安宁。在笔者看来,虽然两者表示不一样,但含义基本一致。对此,有学者予以否定,其认为,对于破坏广播电视设施行为而言,如果没有造成危害并且也不会对公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危险,只是对重大财产造成危害的,如果广播电视设施是公众财产,那么应当认定为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如果广播电视设施是个人财产,那么则应当认定为故意毁坏财物罪。[7]对此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在笔者看来,以广播电视设施的财产属性来判断是否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是不恰当的。一方面,因为对广播电视设施的破坏基本上不会对公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危险,另一方面,对广播电视设施的破坏并不一定都会造成重大财产的破坏,例如可能只是拆了一个关键的零件,但造成整个广播电视设施失去功用,那么依照论者观点,此种情形也不能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然而,这种情况应当按照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来论处。[4]正如赞同者反驳的,这样理解基本上废除了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在笔者看,恰恰是这样的情形存在,更能说明,“公共安全”的范围不能仅仅包括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还应当包括社会生活的平稳与安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即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和社会生活的平稳与安宁。

参考文献:

[1] 高铭暄,马克昌. 刑法学(第五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39.

[2] 赵长青. 中国刑法教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 高格. 定罪与量刑(上卷)[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4] 张明楷. 刑法学(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1:603,601,601,601,602,602,603.

[5] [日]大V仁著,冯军译:刑法概说(各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46.

[6] 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8 :435,1115,1064,1054,1235.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篇3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习安全;问题;措施

随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扩招,走进酒店实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酒店工作环境复杂,学生的安全虽然是社会、国家以及酒店关注的热点,但还是存在多种安全问题,例如,在人身财产方面存在财物丢失、人身受到伤害等问题;在工作中容易受伤和与其他人员发生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实习,因此,学校,酒店以及学生个人都要制定各种措施来防止安全问题的产生。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遇到的安全问题及问题分析

(一)、人身财产方面。

1、个人财物丢失。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的安全系数较高,很少考虑过个人财产安全问题,出校实习期间没有充分的考虑安全问题,导致忽略了对自己财产的保护,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财产物品放在宿舍,而又没有有效的安保措施,导致不法人员进入宿舍盗窃其财物;第二,学生初进社会,容易相信别人,对骗局缺乏甄别能力,致使钱财被不法分子骗取或诈取。因此,个人财产丢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人身受到伤害。由于学生的人身安全意识淡薄和社会阅历较少,一旦出现人身安全问题将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伤害。在情感方面,实习时期学生基本都已成年且都处于青春期,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具有迫切的心里,但由于实习期间摆脱了学校和家庭的约束和监管,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发生,失戀以后精神受到打击,不仅影响实习效果,甚至是对未来感到失望,影响其以后的生活。对于身体安全方面,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学生血气方刚,受不了委屈,与社会人员产生摩擦,以至于发生肢体冲突而受到身体伤害,也势必会影响其实习。

3、学生思想受到冲击。学生实习的酒店一般为高档酒店,不仅酒店地理位置优越且装修高档、奢侈及豪华,而且餐饮、住宿价格也是昂贵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水平有着天壤之别,严重冲击着学生内心的“勤俭朴素”的价值观,使学生内心对产生极度的羡慕或者嫉妒,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优良作风,然而,学生以后的酒店工作难以满足这样高档次的生活,以至于对学习的专业和实习感到失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学生价值观。因此,这些情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冲击,以至于学生实习前和实习后的思想普遍的受到了影响和改变,导致难以把心思放在学业上。

(二)、在岗位实习时遇到的问题

1、工作中容易受伤。酒店的工作不仅繁琐复杂,而且每项工作都要做的到位,但是学生初进社会,出现缺乏工作经验、操作不够熟练、动作慢等问题,在情急之下容易产生内心紧张、手忙脚乱等现象,导致出现自己滑到、烫伤等问题,甚至是碰伤客户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工作期间发生冲突。由于部分学生存在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服务意识较差以及不愿受到管理约束等主观性问题,导致对分配的任务不满,出现抵制情绪,或者争执不下产生冲突,造成人身伤害,例如,2016年5月上海一酒店两名实习人员打架事件。此外,对酒店客户的多次服务或者故意刁难不能有效的解决,一旦产生矛盾冲突,对自己人身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工作期间发生冲突的事件虽然不多,但也要积极的预防。

二、改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学校方面

1、学校要选择合法酒店。在学生实习前学校要选择各项要求都符合法律法规的酒店,并到各酒店内进行深入的考察,确保酒店的实习环境和现场安全环境都能够达到标准,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学生实习安全系数。

2、实习前加强安全教育。实习前加强安全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安全问题,做到防范于未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在加强安全教育时不能只给学生讲解安全意识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收集近几年学生实习期间发生的各种安全事件,结合理论知识认真、深入的给学生做讲解,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其次,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安全教育,巩固学生的价直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避免优良的思想受到冲击。

3、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在实习期间定期招学生回校进行安全教育,或者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的安全意识时刻铭记在心。另外,学生实习期间,学校负责人要到各实习酒店进行安全巡查并进行宣传教育,督促学生提高安全意识。

(二)、酒店方面

1、对实习生上岗前加强培训。酒店要制定完善的上岗制度,按照制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主要对学生的酒店管理意识、服务意识以及工作能力等进行加强培训,让学生各项能力、意识达到上岗要求了在上岗实习,避免学生在工作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情况发生。

2、酒店要制定安保措施。酒店管理人员要提高对实习学生的重视,注重学生的安全,由于学生初次工作,对工作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和风险认识不到位,在积极给学生讲解各类安全事务时,还要制定各种安保措施,防止学生在酒店实习时出现各类安全问题,避免学生在酒店内与各类人员发生冲突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发生。

(三)、学生个人方面

学生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安全防御能力,首先,学生不仅要严格遵守学校和酒店的管理制度和认真学习有关安全问题的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也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并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己;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摩擦和矛盾,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的发生;第三,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且不动摇,保持积极健康的思想,才能有效的抵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不良思想。

参考文献 

[1]王飞,周雪.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问题研究[J]. 职业技术,2017,16(10):18-21. 

[2]曹仪玲.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安全问题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4,26(23):135-136. 

[3]张雅静,赵玉静.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安全问题刍议[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0):285-286. 

作者简介:龚伟(1975. 04),男,汉,籍贯:山东青岛;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篇4

案例

张某因患尿毒症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只有其妻子许某陪护,张某因长期卧床导致心情烦躁,许某便搀扶着张某在走廊散步,几分钟后,当他们返回病房时,发现放在病床枕头边的钱包、手机等贵重财物不见了。张某及其家属认为医院有义务保障他们的财产安全,对此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但院方则表示,医方已经在病房的走廊和门口张贴了“贵重物品请谨慎保管”的告示,是尽到义务的表现,对此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患方丢失财产 医方尽到相应义务不担责

王俊:一般来说,如果医疗机构已经尽到基本的谨慎义务,没有造成重大过错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责任。医疗机构的主要责任是提供医疗服务,对于患者的财产安全,并不一定负有责任。在任何公共场合下,财产安全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同样,在医疗机构内,患者也应该妥善保管自己的财产。

患者财产丢失和婴儿在产房被偷,这两者性质不一样,医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医疗机构担负的谨慎义务必须和医疗行为有关,因此,对于产房、育婴室里的孩子来说,医疗机构负有保障其安全的义务,一旦出现丢失或被盗现象,医疗机构则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张宝伟:从法律上来说,医院负有保障患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只要医院尽到了相应的义务,则不需要承担责任。如医院实行了比较完善的安保制度,且安保设施完好无损,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财产丢失,医院不承担责任。此外,医方的安全保障义务包括提醒义务,如果医院有提醒患方妥善保管财产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就说明医院已经尽到了责任。

医方疏于管理 需承担一定责任

许治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医院作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公共场所,对患者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如果医疗机构因管理不善,如有严格的安保管理制度,却没有实行该制度,或者因负责人员疏忽大意而造成患者财产丢失的,医方则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医方不承担责任的情形

张宝伟:对医疗机构来说,无论是门诊还是病房,只要尽到一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实践中,如何判别医院已经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我认为,医疗机构有安保管理制度并严格实行了该制度,如医院在公共场地已有明确的张贴提示,已经提供场地进行保管,并有一定安保、巡逻措施和电子监控设备。一般来说,从这几个方面就可以判断医方已经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

召鹏:一般来说,患者入住院时,医护人员就会提醒患者“如有贵重物品,请妥善保管”,并且会在门诊大厅、病房门口或走廊等公共场地张贴告示。这样,患者发生财产丢失的,医院不需承担责任。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篇5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住宅小区随之发展壮大,从而带动了物业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纠纷和争端日益增多,其中业主人身、财产遭受损害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是由于物业公司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的。对此,本文从物业公司对业主的安全保障义务出发,就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措施,以此为解决业主和物业公司的纠纷提供帮助。

 

关键词 物业公司 业主 安全保障义务

作者简介:张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076-02

物业管理起源于英国,因其行之有效的物业管理措施发展至全球。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物业公司凭借其周到、高效的服务成为业主管理住宅的首选对象,但是随之产生的纠纷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安全保障问题,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妥善、有效的解决业主和物业公司间的纠纷亟不可待。

 

一、物业公司对业主的安全保障义务阐述

(一)含义

所谓物业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是指物业公司应履行合同所列条款的义务,在合理限度内切实保障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并根据相关规定,对规定区域进行消防管理以及小区治安的维护。

 

(二)性质

目前对于物业公司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尚无定论,主要存在约定义务、合同附随义务、法定义务、注意义务等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将安全保障义务归为法定义务较为妥当,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诸多法律中直接或间接的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的部分内容,如果违反其中的义务规定,就意味着要承担侵权责任。所以它符合我国的法律模式,更利于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内容

1.保障设施设备安全的义务,是指物业公司要负责管理区域内一切设施设备的安全性,若因管理工作不当损害了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设备设施的具体管理包括检查、维修、撤换,并及时向业主反映电梯等危险性设施的真实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

 

2.对侵权行为的防范与制止义务,这项义务是针对管理区域的安全性而言的,督促物业公司应加强防范,及时制止犯罪分子实施的有损业主人身、财产安全的不法行为,否则应按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该项义务要求物业公司设置和维护安全防范措施正常运作,如门禁、监控、报警系统等,同时强化执勤、巡逻力度,以维护小区秩序和安全。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住宅小区随之发展壮大,从而带动了物业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纠纷和争端日益增多,其中业主人身、财产遭受损害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是由于物业公司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的。对此,本文从物业公司对业主的安全保障义务出发,就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措施,以此为解决业主和物业公司的纠纷提供帮助。

 

关键词 物业公司 业主 安全保障义务

作者简介:张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076-02

物业管理起源于英国,因其行之有效的物业管理措施发展至全球。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物业公司凭借其周到、高效的服务成为业主管理住宅的首选对象,但是随之产生的纠纷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安全保障问题,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妥善、有效的解决业主和物业公司间的纠纷亟不可待。

 

一、物业公司对业主的安全保障义务阐述

(一)含义

所谓物业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是指物业公司应履行合同所列条款的义务,在合理限度内切实保障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并根据相关规定,对规定区域进行消防管理以及小区治安的维护。

 

(二)性质

目前对于物业公司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尚无定论,主要存在约定义务、合同附随义务、法定义务、注意义务等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将安全保障义务归为法定义务较为妥当,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诸多法律中直接或间接的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的部分内容,如果违反其中的义务规定,就意味着要承担侵权责任。所以它符合我国的法律模式,更利于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内容

1.保障设施设备安全的义务,是指物业公司要负责管理区域内一切设施设备的安全性,若因管理工作不当损害了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设备设施的具体管理包括检查、维修、撤换,并及时向业主反映电梯等危险性设施的真实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

 

2.对侵权行为的防范与制止义务,这项义务是针对管理区域的安全性而言的,督促物业公司应加强防范,及时制止犯罪分子实施的有损业主人身、财产安全的不法行为,否则应按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该项义务要求物业公司设置和维护安全防范措施正常运作,如门禁、监控、报警系统等,同时强化执勤、巡逻力度,以维护小区秩序和安全。

 

二、物业公司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分析

(一)物业公司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认定

1.存在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具体包括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特定情况下,物业公司应遵循法律或合同要求实施相应的行为,但是并未实施;二是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

 

2.存在损害事实,业主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的事实也是物业公司承担责任的前提,也就是说没有损害就没有赔偿,如房屋、动产等财产的损害,以及声誉、健康、生命等人身的损害,都属于损害事实。

 

3.存在因果关系,是指物业公司的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中因果关系又被分为直接和间接原因,前者是物业公司因自身的作为和不作为直接导致损害事实的发生,后者是因义务落实不到位导致第三人侵犯了业主的合法权利,产生了损害事实。

 

4.存在过错,笔者认为错误的认定包括下述几点,首先是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物业公司应根据相关要求和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布置防范措施,并保证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然后是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特别是对可疑人员的关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身份认定和盘查;最后是针对侵害行为是否采取了果断、勇敢的制止措施,物业公司应加强巡逻力度,提高敏感度与警惕性,能够及时发现可疑迹象并予以劝阻,果敢、有效的制止侵权行为,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或将危险程度降到最低。如果物业公司未做到上述要求造成业主权益受损的,就应被列为过错。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篇6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促使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互联网、局域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实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提供了前提条件。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将财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有较好的校园局域网,并可通过互联网实现校园内部的远距离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加快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有利于将广大会计管理人员从日夜埋头于核算、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 使财务人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管理、参与预测和决策, 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 从而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

(二)有助于高校向智能化和开放化发展 财务信息化系统是从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到传输使用的整体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集服务、管理、决策于一体。财务信息化系统是会计学、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等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贯通及运用、创新,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改造和整合后产生能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新型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披露都可通过智能化模块软件进行在线分析,进行风险评估和绩效预测,使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无需出门就能正确决策。它能解决互动管理中的时空差异及管理制度与体系的障碍,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系统的局限性,从而使得高校的会计工作产生质的飞跃,有助于实现会计工作的智能化。另外,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系统, 大量的数据可通过网络从高校内外的相关系统直接采集,尤其是高校外的部门机构,诸如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机构,可根据授权,通过网络进入高校在线访问,直接调阅会计信息,实现瞬间沟通,有助于使高校的会计系统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

(三)实现财务管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在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下,高校所进行的财务管理是一种静态财务管理,管理的依据是事后反映的静态财务会计资料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资料。而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动态地跟踪高校每一项经济活动,缩小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会计核算由传统的事后静态核算转变成为事中的实时动态核算,从而使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能够立刻反映为经过处理的会计信息,由此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在网上的财务活动日益增多,例如网上支付、网上缴纳学费、网上报税、网上报送报表、网上开据发票、网上发票真伪查询等。这些网上财务活动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而这些动态财务会计信息的即时生成,也导致了财务管理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在动态财务管理方式下,高校财务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单位财务状况,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决策,从而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推进了财务管理从分散管理向集中式管理转变 在当今的E时代互联网络下,任何物理距离都转化成了鼠标距离,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在空间范围上得到了极大延伸,财务管理模式也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引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数据一体化的飞速传递,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全校财务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使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转变为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实现了对分校、分处机构数据的异地处理、异地报账、异地查账、异地报表等远距离的财务实时监控,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利用网络化的管理平台还保证了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

二、网络构架B/S结构信息网络平台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财务专用模块 教职工在查询系统注册后输入自己的工号和密码,便能了解本人的财务收支、暂付款借还信息、每月工资发放明细以及个人所得税扣缴、公积金、医疗保险等信息;财务人员不用再打印纸制工资单发放,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减少了财务人员解释工作。

(二)经费指标查询模块即经费指标网上信息(经费指标汇总分析、本部门经费分析、往来信息、部门经费支出明细等)。经费使用者在授权范围内,通过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积极地了解相关财务信息;各部门实时监控经费的支出动态,做到合理使用。

(三)分析决策模块 分析决策系统是财务信息系统的较高层次,运用分析决策模块整合计算生成各项财务指标,通过定期的财务指标分析,对财务数据的纵向比较或与参考指标进行比较,得出该预算单位的财务状况为高校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四)固定资产网络管理模块 可以在固定资产网络管理系统查询固定资产新增、使用和报损情况,固定资产网络管理具有数据共享,信息同步,维护简单,信息核实准确等优点;方便部门与资产处、财务处之间的账、表、物的核对。实现固定资产实时管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账、账实”相符。

(五)学生收费模块学生收费网络化有利于学生本人、家长及时了解、监督缴费情况;系部、班级也能及时统计、分析管辖范围的缴费情况;学院领导及财务部门也能够根据缴费信息,及时做出决策与分析。

(六)后勤、校产财务状况信息传递模块 后勤、校产财务虽独立动作,但为更好开展校园财务的统一工作,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将后勤、校产财务与学校大财务相连,做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取消财务报表人工传递,提高财务工作办公效率。

三、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化网络基础建设高校信息化网络基础建设需要统筹规划、要有一个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观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的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原有的应运肯定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因此,一定要注意在信息化网络建设初期就要统筹规划好高校飞速发展以后所需要增加的功能和应用,不仅要考虑设备的投入、软件购置、人员培训等,还要不断地对信息化网络的建设进行升级改造,利用通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效结合,将财务信息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高校财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大化。

(二)病毒防范与网络安全安全问题是实行财务信息化的前提保证,是重中之重。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有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计算机病毒造成的系统瘫痪或利用系统漏洞借助病毒、木马、恶意代码等手段入侵带来的损害。系统的安全控制就是指防止这些因素危及系统安全,发现影响系统安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的所有措施。现在计算机病毒防不胜防,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应该以预防为主,因为杀毒软件一般是先发现病毒的存在,然后再抓取病毒的特点,以查找匹配的方式杀病毒,最终消除病毒。为此,对学校的的网络安全提出以下建议。

(1)管理员的安全意识。网络管理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意识。由于网络型病毒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攻击,所以需要保持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尽可能地选用安全等级较高的操作系统产品,并经常进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及时更新。学校网络管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检测到网络异常和病毒攻击,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2)加强技术措施。学校网络应建立良好的防病毒入侵系统,建立相对安全的防火墙体系,设置多级保密措施,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完善学校病毒检测系统和病毒紧急响应系统。对学校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对学校所有的杀毒软件病毒库进行更新,以便及时地发现网络中的计算机病毒;对学校邮件服务器进行监控,防止带毒邮件进行传播;对学校内所有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升级,打补丁,尤其是对学校内的各种操作系统应该及时打补丁。

(3)教工的安全意识,群治群防。对学校内所有的教工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严禁未经授权人员上机操作;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提高学校教职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教工对自己的计算机查杀病毒的能力,使教工认识到病毒的危害性和学校网络防止计算机病毒的重要性,群治群防,能够及时发现不明身份的邮件病毒,并及时汇报给学校网络中心,尽可能把病毒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重视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的问题越发受到重视。针对各种风险的安全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病毒防治、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这些都是信息安全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且还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但是,却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足够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就能够完全确保一个组织的信息安全。其实不然,仅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安全能力是有限的。一方面,许多安全技术和产品远远没有达到人们需要的标准。例如,在计算机病毒与病毒防治软件的对抗过程中,经常是在一种新的计算机病毒出现并已经造成大量损失后,才能开发出查杀该病毒的软件,即技术往往落后于新风险的出现。另一方面,即使某些安全技术和产品在指标上达到了实际应用的某些安全需求,如果配置和管理不当,还是不能真正地实现这些安全需求。例如,虽然在网络边界设置了防火墙,但出于风险分析欠缺、安全策略不明或是系统管理人员培训不足等原因,防火墙的配置出现严重漏洞,其安全功效将大打折扣。再如,,虽然引入了身份认证机制,但由于用户安全意识薄弱,再加上管理不严,使得口令设置或保存不当,造成口令泄露,那么依靠口令检查的身份认证机制会完全失效。

仅靠技术不能获得整体的信息安全,需要有效的安全管理来支持和补充,才能确保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安全作用,真正实现整体的信息安全。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就是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在安全领域里更是如此。信息安全管理应遵循PDCA持续改进模式。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运行和维护,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选择适当成熟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实施,对所构建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符合性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评审,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达到信息系统所需的安全级别,保证信息的使用安全和信息载体的运行安全。

(四)人员内部控制问题人员控制(包括内部系统管理人员和外部用户)主要是职责分离。指由不同岗位的人来履行不同的责任。理论上讲如果少数人控制了某项工作的全过程,舞弊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的内部管理上应严格按照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的原则,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权限上,按照不同的岗位严格区分,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明确会计记账操作人员、审核记账人员、网络维护人员、数据分析员及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等各个岗位的操作权限,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必须分工明确,各司其责,财务管理岗位之间相互监督,防止管理上的漏洞。

(五)复合型人才与高校财务软件开发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和软件的维护都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因此,需要计算机和会计两个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这两个专业的业务人员相互渗透和配合,才能共同把财务信息化的工作做好。但现状是在高校财务队伍中,既懂财务会计业务,又懂软件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欠缺。信息化建设对这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又很大,因此,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人才队伍,对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另外,目前软件商也普遍缺乏既有软件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又有高校财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商品化的定式软件根本不可能满足高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自身还应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即要配备具备系统维护的专业技术人才,还要化时间培养自主软件开发技术人才。开发出适合高校加强财务管理的财务信息化软件,推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旭萍、王福镇、高升:《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2]王风英、程震:《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版。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篇7

关键词:复杂客体;人身自由权;主要客体;生命健康权;自决权

中图分类号:DF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08-02

一、概述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利益。某一犯罪侵犯的社会利益大小,决定着这一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如故意杀人罪的客体是人的生命权,故意伤害罪的客体是人的健康权,生命权大于健康权,因此故意杀人罪的社会危害性大于故意伤害罪的社会危害性。简单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的社会利益,复杂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直接侵害两种以上的具体的社会利益。在其他犯罪要件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侵害两种以上的社会利益应该比侵害一种社会利益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大。同样,绑架罪的客体也影响着该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不仅如此,正确理解绑架罪的客体,对于认定绑架罪的既遂、未遂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既遂是“得逞”,意味着某一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这一点与对犯罪客体的侵害程度有密切关系。如果认为绑架罪的客体仅是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那么,将被害人拘禁即是既遂。如果认为客体既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又包括第三人的自决权,只有行为人发出要挟才能是既遂。因此,研究绑架罪的客体,对于正确认识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把握绑架罪的既遂、未遂,有重要意义。

关于绑架罪的客体,刑法理论有简单客体说和复杂客体说两种观点。简单客体说认为,本罪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权利。[1]复杂客体说认为,本罪侵犯的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2]笔者认为,绑架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以及第三人的自决权,其主要客体应为公民的生命和健康权。

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权、名誉权、隐私权。它指的是某一类犯罪,而不是某一种犯罪。所以,将绑架罪的客体界定为公民的人身权利,这就使它不具有特定性,不能反映绑架罪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区别。首先,绑架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是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身体活动的自由。绑架罪客观方面首先表现为绑架行为,绑架就是劫持、就是控制,控制即意味着被绑架人行动受到剥夺或者限制,行为人就是通过剥夺或者限制被绑架人的人身自由而作为交换条件以实现其犯罪目的的。在被绑架期间,被害人当然没有人身自由。不侵犯人身自由的行为不可能构成绑架罪。其次,绑架行为在侵犯被害人人身自由的同时,也威胁着被害人的生命、健康。因为以勒索财物或实现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的绑架行为,俗称“绑票”,和以讨债为目的的非法拘禁行为不同。以讨债为目的的非法拘禁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只是为了要回债权,主观恶性不大,行为人一般不会加害被拘禁人。而“绑票”行为人没有正当的理由,主观恶性大,他们控制了被害人,就意味着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就在行为人的掌控之下,行为人可能因为被害人的不合作、抗拒以及第三人(被勒索人、被要挟人)的不合作等行为而使被害人的生命、健康遭受威胁。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被害人因各种原因被撕票或受伤害的情形,有的是被害人或第三人不合作而没有实现行为人的愿望,有的则是已经实现了行为人的愿望而撕票。所以,绑架行为对被害人生命、健康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犯罪客体既包括行为实际侵犯的社会利益,也包括行为可能侵犯的社会利益。因此,把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作为绑架罪的犯罪客体既符合刑法理论,也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刑法第239条对绑架罪规定的基本法定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使被害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死刑。而刑法第238条对非法拘禁罪规定的基本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致人重伤的,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仅把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作为绑架罪的客体,那么就难以解释,绑架罪的法定刑为什么如此之高?它和非法拘禁罪的法定刑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可以认为,绑架罪的主要客体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正因为绑架罪对公民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绑架罪才有那么大的社会危害性,它的法定刑才会那么高。

再次,刑法规定绑架罪的客观方面为“绑架他人作为人质”,作为“人质”即作为交换条件,第三人不满足行为人的要求,行为人就不释放被害人,甚至可能加害被害人。这样,绑架行为又侵害了第三人的自决权。自决权是指一个人决定自己为或者不为某种事项的权利。人身自由权是人支配自己身体活动自由的权利,而自决权是人支配自己其他行为的自由,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公民有支配自己任何活动的自由,这是现代社会对于自决权的当然理解。所以对自决权的侵犯其实是侵犯人权。在绑架案中,第三人往往是被绑架人的利害关系人,被绑架人的安危对他们来讲十分重要,当绑架人以虐待人质甚至杀害人质的方式要挟第三人时,第三人可能因担忧被绑架人的生命、健康而不安、恐惧,遭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煎熬。因为担忧被绑架人的安危,他们不得不在满足绑架人的要求和解救人质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这就侵犯了第三人的自决权。如果行为人绑架他人后,没有使第三人为人质安危担忧而勒索财物或提出不法要求,而是直接向被绑架人勒索财物,被绑架人或者当场交付财物或者指令他人交付财物但不告诉实情,就不侵害第三人的自决权,不构成绑架罪,而构成抢劫罪。

二、财产所有权是否绑架罪的客体

犯罪的客体是犯罪必然侵犯的社会利益,我们说某种犯罪侵犯了哪种社会利益,就是说这种犯罪从性质上看侵犯了这种社会利益。比如盗窃罪,在任何情况下,都侵犯财产所有权。故意杀人罪,在任何情况下,都侵犯公民的生命权。抢劫罪在任何情况下都既侵犯财产所有权,又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因为刑法规定,抢劫罪客观方面必须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否则不构成本罪。而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就必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这是由这抢劫罪的性质所决定的。如果一种犯罪并不必然侵犯某种社会利益,只是在某些情况下侵犯某种社会利益,那么它不应该成为该罪的客体。如抢夺罪,抢夺行为有时可能导致被害人的人身伤害,但抢夺罪的客体依然只是财产所有权,而不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因为刑法没有规定抢夺罪必须使用暴力、胁迫等人身打击或强制方法。没有造成人身伤害的仍然构成抢夺罪。

绑架罪分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和实现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的绑架。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必然侵犯财产所有权;而以实现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的绑架,则不侵犯财产所有权。所以,人身权利是绑架罪必然侵犯的客体,财产权利或其他社会法益是不确定的被侵犯的客体,是可选择的被侵犯的客体。所以,不能认为,绑架罪侵害的客体是财产所有权。犯罪的客体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如果把财产所有权作为绑架罪的客体,就意味着不侵犯财产所有权就不构成绑架罪。那么为实现其他不法要求而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就不能定绑架罪,这显然有违刑法规定。

有观点认为,绑架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该罪对不特定公众的安全造成了现实的侵犯。从立法改革的角度,绑架罪应置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绑架罪的客体应是公共安全。[3]

三、绑架罪是否侵犯公共安全

根据刑法理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利益的安全。“这里所说的‘危害公共安全’,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危害社会秩序的安定,而是指这类犯罪中的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一经实施,都可能使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利益遭受损害,或者使其处在遭受损害的危险之中。”[4]我国刑法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在理论上可分为五种犯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破坏公用工具、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实施暴力、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和危险物品管理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过失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不管哪一种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人民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损害或威胁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行为本身导致的。如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一经实施,不知会造成多少人死亡、伤害,也不知会有多少财产遭受损失。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备类的犯罪,会直接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制造枪支弹药类的犯罪,即使行为时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是,这些物品一旦流入社会,不知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爆炸,因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始终处在遭受损失的危险中,过失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类的犯罪,则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为犯罪构成的要件。实施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包括两个罪名: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和资助恐怖活动罪。恐怖组织一旦成立或行为人一旦参加恐怖组织,就会实施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直接危害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资助恐怖活动的行为,本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的帮助行为。而绑架罪,采取劫持人质的方式,对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的只是被绑架人,尽管绑架行为给社会上的不少人造成恐慌,但并非因绑架行为而使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遭受直接损害或威胁。在我国刑法中,给公民造成恐慌的犯罪并非只有绑架罪,其他不少犯罪也能给公民造成恐慌,如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抢劫罪、抢夺罪、盗窃罪、敲诈勒索罪等都会给公民造成恐慌,但它们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危害社会秩序的安定,不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赵秉志.海峡两岸刑法各论比较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96.

\[2\]严军兴,肖胜喜.新刑法释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86.

\[3\]刘远,周海洋.绑架罪新论\[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5).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篇8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化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聚集地呈现出密度大、人口多等特点,由于居民大众的生活安全意识不强,防范力较弱,在无意识中可能引发本不应有的消防事故,而一旦出现偶然性的消防事故,将会增加社会危害,造成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其后果不堪设想。以下两图为我国2004-2010年我国重大消防事故的相关统计:

图1-1 我国2004-2010年重大消防事故伤亡统计

从相关统计可看出,消防事故和相关伤亡的一致性,所以,我们应坚决禁止可避免的消防事故。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消防知识,普及消防自救方法,最大程度挽救人身社会的财产,这对于我们减少消防事故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消防宣传在社会中的有效作用方面给予具体说明。

二、消防宣传的作用

1.能够普及消防知识,提高民众的消防意识

由于我国居民的消防意识普遍较低,所以应加强地消防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民众的消防意识。首先,相关消防部门应积极加强消防知识的宣传,尤其是在当今信息传播具有快速、广阔的特点时,可利用电视、短信息、报纸等传媒工具不断报道消防的知识,使民众在工作生活中时时学习消防知识,无形中增加民众的消防知识,使民众在消防事故中能够利用所学习到的消防知识有意识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防范消防事故;其次,消防人员应定期在居民聚集的地区向民众演示消防事故应急处理实际步骤方法,以实际营救的方式进行演习,使民众如身临其境,置身于消防事故中,感受消防事故的固有危害力,意识到消防发生时在心理上、行动上应有所准备,以逃生为目的所应具备的相关素质,不慌乱,不急躁,冷静的处理,安全的从消防事故中逃生;最后,消防等相关部门应及时报道全国各地消防事故,人员财产损失等相关情况,在主干街道摆设消防事故中的相关图片,使得居民真实感受到消防事故给社会、家庭带来的悲痛,从内心里提防消防事故的发生。只有不断地普及消防知识,整体上提高民众的消防意识,才能很好的防患于未然,禁止消防事故的发生,提高社会的整体安全度。

2.能够防范消防事故,保障社会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消防事故的发生,一般都会带来重大的人身财产损失,而重大的消防事故,则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如影院和餐馆的偶然起火或因个人原因而导致的森林火灾,其蔓延迅速,危害性大,如果不及时消除,都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和家庭的悲剧,给社会到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积极宣传防范消防事故的人为发生,保障社会安全,减少财产人员的不必要损失。再具体宣传措施上,应加强对引起消防事故的各种因素定时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对造成消防事故的重点因素应做到时刻保持警惕,安排人员站岗巡视,坚决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不必要的消防事故的发生;对人员流动的密集场所设置安全出口,标示指标牌;检查电路电线等照明设备的性能和可使用性,防止意外情况发生;保持路口通风通畅,同时,应对消防工具设置必要的标志,并对其可使用性进行检查,有损坏或不能使用的及时更换,为在消防事故的发生,能够随时应用;最后,应严禁公民在人口密集场所或居民区携带具有易燃、易爆炸的危险物品,并对此类物品进行具体的规定,对于违反此规定的,没收其物品,屡教不改者,应移送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只有在根本上消除消防事故发生的诸因素,才能杜绝消防事故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安定,减少人身财产的损失。

3.能够加强消防应急管理,增高自救能力,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当消防事故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能够采取具体的可行措施,进行营救自救,最大程度上保护人身财产的安全,因此,消防部门应积极宣传消防的应急管理,提高自救能力,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在消防宣传过程中,消防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对消防事故的不同特点,实时地演示消防发生时的行动措施,机智的利用消防事故发生地点的各种资源,另外,还需要民众在消防事故出现时,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如在心理上保持冷静,勿慌乱恐惧,在具体行为方法上,应去从接受到的消防知识中最优化选取有利措施进行逃生;当群众多而密集时,应注意保持有序队形,安定、团结、互助,不应发生因慌乱而造成的踩踏及其他事故,给消防事故的营救增加额外困难;根据以往在消防宣传中获取的有效方法行动,只有谨记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够在消防事故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护个人的人身财产。同时,要使民众意识到消防事故并不是什么危害性的重大事故,只要拥有足够的消防知识,有较强的消防意识,具有在消防发生有效采取可行措施进行自救互助的能力素质,消防事故完全能够避免或者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消防事故造成的损失,保护人身财产的安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部分区域聚集地人口数量多、城镇人口密度大、整体民众消防意识不强的现状特征下,更应该如此才能够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三、结论

效仿宣传是消防工作的中心工作,而且消防宣传能有力地推动和提高防火、灭火工作的开展,其作用不可估量,消防宣传工作是消防工作的重心之一。 通过消防宣传,能扩大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基础知识在社会的普及,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预防火灾、扑救火灾和逃生自救等能力,能提高消防部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能有效地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通过消防宣传,能有力地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单位对消防工作的关心、重视、理解、支持和落实。因此,只有加强消防宣传,普及消防知识,提高民众的消防意识,才能够提高民众消防信心,不断的防范消防事故的发生;当在消防事故发生时,消防宣传所普及的消防知识能够很好的促进民众采取应急有效措施,增强营救自救能力,减少人身财产的安全,促进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戴文芳.消防现代管理浅议[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5(01).

[2]王忠民.谭国文等人酒后驾车滋扰森警检查站被处罚[J].内蒙古林业,1993(11).

上一篇:财务法律问题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科学职业规划范文